6月,是高考季,也是毕业季。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河北省省高校毕业生将达36.78万人,比去年多出1.28万人。没有最难,只有更难,“最难就业季”的名号近年已几易其主。
然而,与“就业难”并存的是 “招工难”,企业高呼大学生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人社部统计显示,我国2.25亿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技能劳动者总量仅为1.19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约3117万人,严重缺乏,仅制造业高级技工缺口就达400余万人。
“过去有句话讲,‘大学专业挤破头,职教学校低人一头’,但从近几年的招生工作看,这种观念正在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目光投向就业形势相对良好的职业教育,因为技能人才在市场上很‘吃香’了。2012年我院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2013年达到96.7%。”廊坊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办主任蔡占军告诉记者,
当前,我国已提出职业教育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什么专业的学生好就业,怎样的培养方式能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廊坊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正积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力点。
教学培养:以实战操练夯基础
职业教育的一个培养目标是训练学生具备专业实操能力。为此,廊坊东方职业技术学院购进大量供学生实战演练的教学设备。
“将救生衣套在脖子上,把两个长方形浮力袋放置在胸前,系好颈部的带子。将缚带向下收紧,再向后交叉。将缚带拉到前面穿过扣带环扎紧……”在该院空乘系的高仿真教学机舱,教师邵婷正为学生讲解演示飞机迫降水上时救生衣的穿戴方法。
蔡占军告诉记者,邵婷是学院一名优秀毕业生,作为空姐曾供职于海南航空公司。“学院聘用的许多和邵婷一样来自专业一线的教师,他们的实战经验是学院所看重的。”蔡占军说。
在城铁系,交通轨道仿真中心就成了学生们的“演练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铁路通信信号等专业的学生正在通过列车调度指挥系统操控四列仿真列车。“每个信号区间只允许行驶一辆列车,看,因为我们已经通过电脑预设好了,进入北京站的这列列车及时变道,就避免了和迎面来的列车相撞。”一位铁路通信信号专业学生在仿真轨道前解说。
实习就业:借校企合作搭平台
当下,企业越来越渴求接地气、上手快的高级技能型毕业生。而毕业生到底咋样,终归要由市场、企业来检验。
目前汽车行业高端人才极度缺乏,为此,该校积极搭建平台,与中国汽车后市场联合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建立汽车学院,积极为北汽集团等汽车知名生产企业或4S店培养相关汽车专业人才。规划建立的福特野马汽车4S店即将落地,奔驰、奥迪4S店正在规划中,一将建成,将成为廊坊第一家完全依托校企合作平台、规模最大的汽车专业人才实习实训基地。
廊坊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是最早设置的专业之一,在校人数已达1500人,在院企合作方面也扎根更深。据了解,目前该系已经与北京武警总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等签订实习实基地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在校护生将获得这些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的实习机会。
除了向诸如汽车产业、医护、财管、工程、IT专业这样有大规模用人需求的领域输送对口技术人才外,廊坊东方职业技术学院也在一些虽“冷”却“美”的专业上下了功夫。文物与艺术系就是该学院重点建设的特色品牌系部,在全省,设立这一专业的学校屈指可数。
该系聘请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等机构和高校的学者任客座教授。“除了研究学术,他们大多都是行业认可的权威专家,对文物与艺术品市场和企业用人需求有着深入了解。”文物艺术系吴照魁主任介绍说,目前该系与京津冀多家古玩、珠宝、艺术设计企业及拍卖行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很多学生实习过程中就被企业相中了,对口就业率非常高,我们的应届毕业生在北京工作包吃包住,月薪能达到5千多元,这是很多本科生都拿不到的待遇。”蔡占军说。
汽车学院毕业生罗章(右)给了院长万由祥一个大大的拥抱。本报记者 谢湘摄
说来痛心!在今年的这个毕业季,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下称“湖北职院”)踌躇满志进行的一项改革探索——给千名达标的应届毕业生授予“工士”学位的做法,最终因为教育部新闻发言人“以正视听”的表态——“这项试点是湖北职院自己的行为,而且其向毕业生颁发的‘工士’是荣誉称号,而非学位,更不代表我国学位序列中已经有了‘工士’这一学位”,似乎是以一场闹剧的方式草草收场了。
在这个过程中,最受伤害的可能是那些第一次以欣喜之心穿上“工士”学位服的学生。在神圣的学位授予仪式现场,出现过一个感人的场面:当院长万由祥用手轻轻为汽车学院毕业生罗章拨穗之后,身体壮实、满脸憨厚的罗章突然用双手扶住万院长的肩膀,激动地说:“院长,我能拥抱你一下吗?”而台下,拿着手机互拍或自拍,争相将“学位服”照片发到网上的男女学生,比比皆是,可见心情之愉悦。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的批示精神,在这一时刻,在这一批职业院校的学生身上得到了充分印证!
追溯起来,导致教育部出面作此严肃表态的重要原因在于媒体又一次自作多情地误传,把本属于武汉城市圈职业院校自己先行先试的一项地方性改革冠之以“经教育部同意”,并加上“高职生拿学位开全国先河”这样超级醒目的标题端上报纸的头版头条,由此招来各方高度关注及质疑是必然的。
但是,媒体的误传不应导致对湖北职院改革初衷的“误读”,把一场原本严肃的改革探索当成了炒作和作秀,并把它作为探头球一棍子打了回去。
美国当代著名的高等教育学家克拉克·克尔说:“在某种意义上,学位就是红绿灯,使得学生的车流通过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从副学士到博士学位,各级学位都起着测量和奖励学习成绩的作用,它们影响着录取政策、课程内容和年轻人在大学中的学习期限。”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同样也需要测量,学生的学习成绩也需要得到奖励,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也应当有自己的学位。
湖北工业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湖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李梦卿教授长期从事中外职业教育比较研究,据他介绍,为职教学生授予学位,将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位体系有效对接,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美国的高等教育学位制度采用四级制:副学士(协士)——学士——硕士——博士;2000年,英国公布新的高等教育资格计划,提出拓展高等职业教育,面向职教学生增设两年制工作本位的新学位——基础学位;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学位授予类型多样,学位衔接连贯,形成了独特的日本职业教育学位授予模式。这些做法都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在我国,长期受到轻视的高职教育在学位序列中一直没有一席之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我国实施三级学位制度,分别为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中,本科对应学士学位,研究生对应硕士和博士学位,均属于学术型学位,以应用型为特色的高职教育的学位设置完全被忽略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职业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高职教育的学位问题也提上了议事日程,这是职业教育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
国务院最近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就明确提出,研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显然,把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纳入我国学位制度的方向已定,这已不是一个需要再讨论的问题,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早在2010年,向人大提交在高职教育中增设“工士”学位提案的全国人大代表田玉科教授认为,设立“工士”学位可以帮职业教育“正名”,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以“工士”学位评价职业院校毕业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不仅不会使学位贬值,反而会增加高层次学位的含金量,使学位制度与其他的社会制度一样,与客观环境的发展保持一致,构建“工士——学士——硕士——博士”四级学位体系,从而更加完善我国现行学位制度。
在评论国人轻视职业教育的种种说法中,较多的批评声总是指责家长受传统观念影响根深蒂固,而由政策这只“看不见的手”所产生的导向性作用往往被忽视了。其实,制度性的建设对价值观念和社会风气的转变更具决定性作用。
“先行先试,吃个螃蟹”。湖北职院正是看准了学位制度改革这一突破口后才开始行动的。在探索、实施这一改革的过程中,他们认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包括成立有别于本科院校的学术委员会、设定获得学位的基本标准,在学位审核上,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同时强调学生的技术技能的水平及创新、创业的能力。出席学位授予仪式的湖北省政协原副主席仇小乐称,这是职业教育教育改革宏大工程中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件,需要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近年来,为了推动教育改革,教育部与地方政府共建了一批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级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其初衷自然是希望这些地方先行先试,改革创新,为其他地方甚至全国的教育发展提供参照样本,武汉城市圈也是省部共建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湖北职院的“工士”学位试水活动,是一项典型的先行先试的学校自发行为,是一项励志学生、家长高兴、用人单位欢迎的举措。
今天的改革,和1980年代那种自下而上、意气风发、激情满怀的改革最大的不同,是改革的内动力不足,人们都在“两眼向上”,企盼、翘望由高层领导、专家学者主导,能一揽子解决现实生活中所有问题的“顶层设计”降临大地,成为最普遍的心态。
记者认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一定要为湖北职院敢于率先颁发“工士”学位,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探索提供样本、开创先例的做法给点一个赞,喝一声彩儿。
本报7月10日讯 昨天,益阳职业技术学院与以色列杰仕铭公司、以色列(西门子)公司签订职业教育合作协议,三方将加强合作交流,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品牌。
在所签订的合作框架协议中,杰仕铭公司协助益阳职院申请利用以色列政府贷款融资,支持学校与以色列(西门子)公司的相关战略合作,并协助益阳职院相关专业完成围绕以色列(西门子)公司开展的有关产学研活动;以方将为学校提供教师、学生到以色列(西门子)公司的培训机会;学校组织专家、教授参与以色列(西门子)公司的研究开发,并为企业有关科研项目研究和新产品开发提供技术协作与支持;杰仕铭公司协助学校与以色列(西门子)公司合作建立教学实训加工中心,促进教学和科研工作;定期举办三方科研、管理人员参加的小型研讨会,通过成果的交流研讨,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
7月7-8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举办全体教师暑期学习报告会暨党委中心组(扩大)暑期学习班,传达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学院下一步的贯彻落实工作,并特邀江苏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经贵宝和南京师范大学组织部部长尚洪波分别做了题为《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考》和《提升高校中层干部执行力的思考与实践》的报告。院党委书记王海平、院长周春林等院领导班子成员出席。
学院党委书记王海平(右)做动员讲话
王海平从为何举办学习班、学习班研究什么问题、要取得怎样的效果三方面做了动员讲话。王海平指出,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指明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方向,对所有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同志来说,事关学院发展,事关个人前途。本次学习班旨在深入学习领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吃透会议和文件精神,主动顺应、融入到改革发展的大趋势中去,结合实际研究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同时为学院党代会工作报告的起草工作建言献策,着力破解学院职教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王海平表示,近年来学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站在前任的肩膀上和新的发展起点上,要解放思想,认真研究和思考学院在人才培养的重心、教学改革的重点、校企合作内容的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水平的提升、传统和新设专业的升级、名师团队的打造、科研能力的提高、人文校园的建设等方面的发展路径。王海平强调,全院师生要统一思想、明确目标,集思广益、理清思路,振奋精神、拿出举措,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推进学院工作再上新台阶,五年乃至十年,努力将南京旅院打造成为行业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职业院校。
周春林在做总结发言时表示,学习班具有思想重视、组织严密,形式多样、研讨深刻,学风端正、认识提高三大特点,进一步明晰了学院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和教师诉求,振奋精神、开阔视野、凝心聚力,对下一步深化改革、协同创新奠定了基础。接下来,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高起点谋划未来;要不断强化学习的研究意识,努力提高科学管理的水平和能力;要学以致用,满腔热忱地抓好工作落实。
学习班总结会上,各小组代表做交流发言
学习班期间,该院中层干部还结合文件学习、专题报告就学院党代会报告及相关问题展开了分组讨论,重点聚焦“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国际化办学、师资队伍建设、科研能力提升、人文校园建设”等内容,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并进行了交流发言。大家充分肯定了举办这次学习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很多中层干部颇有感慨地表示,静下心来,坐在一起,共谋学院未来,这样的集中学习结合实际,振奋人心,党代会报告也很务实具体。大家纷纷表示将群策群力,不断改革创新,提升办学特色,共同推进学院各项事业快速发展,迎接职业教育的春天。
分组讨论中,大家各抒己见,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据悉,本次学习班仅仅是一个开始,接下来,院领导班子将进一步完善党代会报告,梳理、消化、吸收大家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制定改革发展的措施,狠抓落实,将良好的学习机制贯穿于学院改革发展的始终。
2014年7月7日,由商务部主办、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亚欧国家汽车产业研修班”和“非洲英语国家汽车产业研修班”开班仪式在援外基地举行。宁波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副局长徐建华、宁波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协会秘书长黄小华、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祝万云、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齐小萍,以及来自12个国家的22名学员参加了开班仪式。
此次“亚欧国家汽车产业研修班”和“非洲英语国家汽车产业研修班”是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首次承办汽车类援外培训项目,是商务部对宁波汽车产业和学院援外基地工作的肯定与认可。尤其需要指出是,此次研修班迎来了以色列国的学员,援外基地学员国别数累计达到100个。
本次研修班为期21天,学员们将学习交流有关汽车产业的生产方式、运作模式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内容,并将实地参观考察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以及成都、杭州的汽车产业发展情况,帮助学员将所学到的理论和经验与本国汽车产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并运用于具体实践,提高其所在国的汽车产业水平,扩大中国在亚欧国家和非洲英语国家汽车产业领域的影响。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中国政府援外项目承办单位之一,已为来自100个国家的807位职教类、港口类和汽车类官员进行了培训,取得良好的效果和反响,有效提高中国职业教育、港口物流和汽车产业的国际影响力,以研修带动交流,以交流促进合作,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
本报讯 一块蓝色软布将加工中心工作台面擦拭干净,调整好机床床身水平,利用方尺、主轴检棒等检具检测机床无负荷状态下的几何精度;利用激光干涉仪检测机床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对机床进行螺距补偿,最后按国家标准中提供的试切件图纸在加工中心上完成产品加工,几个小时连续“作战”后,一台数控机床调试工作在几个大男生的手中圆满完成。
这是近日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连机床区域技术服务中心的师生应客户需求,在长沙环保职教园对该园区的大连机床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的一组工作镜头。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用、成果共创、利益分享”原则,2012年,在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湖南工业职院与大连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合作建立湖南地区技术服务中心——“大连机床区域技术服务中心”的协议。该中心主要协助大连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完成湖南地区大连机床安装调试、维修维护、客户回访等工作,同时以服务社会带动学生培养。
翻开技术服务中心的工作日志,笔者看到,刚刚过去的两个月里,由该院机械工程系师生为主组成的技术服务中心已先后赴益阳等地市的10余家院校和企业开展了设备安装、检修和售后回访等服务工作。目前,该技术服务中心已联合大连机床在湖南地区30多家企业和院校成功开展了设备维护、维修等工作;出动专业教师100余人次,学生随行400余人次,为大连机床就近培训了湖南及周边客户240余人次。
虽然调试、维修工作辛苦,但师生们以高昂的积极性赢得了合作方和设备采购方的赞许。技术服务中心教师廖志远说:“为企业和院校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作为专业教师,我也进一步熟悉了数控机床调试维修的流程和手段,具备了现场数控机床调试技术员的知识和技能。回到课堂,教起学生来更得心应手。”区域服务中心的正常运行,在职业教育产教结合上充分发挥着校企双方优势,实现互惠双赢。大连机床集团区域经理马林表示,湖南工业职院作为大连机床区域技术服务中心,在售后响应上速度非常快,技术人员技能过硬,素质高,为公司在湖南区域内减少了不少售后服务成本,也提升了大连机床的品牌价值。学院副院长陈超则认为,通过创建这种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的崭新平台,有效提升了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增加了教师的专业实践机会,增强了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崔岩院长对代顺国副总经理一行来陕西工院考察、选拔优秀学生赴企业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简单介绍了学院的人才培养特色核对学生开展综合素质教育的情况,希望校企双方加强合作,使企业收获满意的员工、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平台,学校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会上,校企合作处处长孙小云向代顺国副总经理一行介绍了陕西工院目前正在开展的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企业在职职工技能培训、青年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多种校企合作模式和校企合作方面取得的成果。代顺国副总经理介绍了企业目前的发展现状,用工情况等,并对陕西工院的办学实力与办学特色表示认可,期待和陕西工院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
最后,崔岩院长和代顺国副总经理分别代表学院和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双方的深入合作就此展开。
会后,代顺国副总经理一行与前期在陕西工院选拔的优秀学生进行了的座谈。
陕西工院与中信金陵酒店有限公司校企合作签字仪式在崇文楼十楼会议室举行
崔岩院长和代顺国副总经理代表学院和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代顺国副总经理一行与前期在陕西工院选拔的优秀学生进行座谈
6月11日出版的《中国教育报》以《创办应用技术型高校,示范性高职院校可以大有作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纪实》为题,6月27日出版的《中国青年报》以《厚积薄发千帆竞,示范高职育英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内涵发展之路》为题,分别刊发了整版图文,全景式回顾了学院自2010年来的发展建设历程,科学回答了在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中,国家示范高职院校该向何处去的命题。
《中国教育报》
创办应用技术型高校,示范性高职院校可以大有作为——陕西工院办学纪实
《中国青年报》
厚积薄发千帆竞,示范高职育英才——陕西工院内涵发展之路
汇报会上,赴台湾中州科技大学学习的商英1301班戴楠、会电1307班韩嘉琪同学和赴台湾建国科技大学学习的酒店1302班何峰同学,以一组精美的照片完美展示了他们四个多月的台湾学习生活,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所在交流学校的情况、台湾风土人情、台湾学生的就业情况及他们在台的学习生活情况,分享了个人学习体会。赴德国奥斯特法利亚应用科技大学完成交流的会电1301班王一迪同学详细介绍了选派德国奥斯特法利亚应用科技大学的过程、德国的美丽风光、德国风土人情、饮食文化以及她在德学习期间心得与体会。
本次汇报活动,使工商管理学院在校生增长了见识,激发了他们出国出境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据悉,工商学院今年9月份还将有2名学生赴台交流学习。
工商管理学院在学术会堂举办出国出境学生学习汇报会
赴德国、台湾学习交流的四名学生做精彩汇报
据悉,2013年,省教育厅组织专家组对西安交通大学等65所普通本科院校及公办高职院校进行了公共艺术教育评估。11月19日,陕西省教育厅公共艺术教育评估专家组对陕西工院公共艺术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评估检查。2014年5月,省教育厅召开专家组全体会议,综合学校公共艺术教育总体情况和提交的整改报告,专家组对评估结论进行认真审议,经全体专家投票确定,西安交通大学等13所高校为公共艺术教育评估结果良好,西北工业大学等52所高校为合格。
此项荣誉既是对陕西工院艺术教育的充分肯定,也是对陕西工院艺术教育工作的鞭策和鼓励。我们将以本次荣誉为契机,按照专家组提出的评估反馈意见,理清公共艺术教育发展思路,认真落实整改报告承诺的工作任务和措施,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公共艺术教学和管理,使陕西工院公共艺术教育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相关链接:http://www.snedu.gov.cn/news/jiaoyutingwenjian/201406/27/8090.html
7月4日上午,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秘书长王明业;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工委副书记莫锦荣;四川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向成;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郝立新;中国政研会、中宣部政研所调研一部副研究员陈双喜;教育部思政司干部王小宁组成的中宣部、教育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赴陕测评组一行六人在省委高教工委副书记、高教纪工委书记郝利生;高教工委委员、宣传部部长王军周;省委宣传部宣教处处长可小闹;高教工委学工部部长田民正;高教工委宣传部副部长王亚新;省委宣传部冯秋生陪同下,来陕西工院对落实《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刚一入校,专家组一行便在学院领导陪同下实地考察了陕西工院校史馆、图书馆、大学生艺术教育基地、创业就业基地、学生公寓及党团活动室、心理咨询室等,与师生进行深入交流,并认真查阅相关支撑材料。陕西工院与欧姆龙合作育人模式、家校联动育人模式得到测评专家组的高度赞赏。
随后,工作汇报会在崇文南楼第一会议室举行。学院领导邓志辉、崔岩、王天哲、赵嘉骏、刘永亮、王津出席汇报会,专家组组长王明业主持。
专家组组长王明业在讲话中介绍了本次测评检查的目的、意义和内容。他指出,中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非常重视。先后出台多项文件、政策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次检查是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要求,紧紧围绕各高校《测评体系》贯彻落实情况,通过实地考察、查阅资料、汇报座谈的方式进行抽查测评,推动全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新进展。
党委书记邓志辉以《以“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为导向,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为题从学院基本情况、学习贯彻《测评体系》情况、主要工作与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方面进行了专题汇报,并重点从六个方面对陕西工院落实《测评体系》的主要工作与成效进行了汇报:一是坚持立德树人,健全和完善思政教育工作体系;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夯实思政工作基础;三是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四是整合资源、拓宽渠道,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五是思政教育工作经费投入到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健全完善;六是建立思政教育内外联动机制,合力共建和谐校园。
在听取完汇报后,专家组成员逐一对陕西工院贯彻、执行《测评体系》情况进行了反馈。王明业充分肯定了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查自评报告实事求是,敢于直面问题,思政教育工作有思路、有措施、有效果,体现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第二,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特色,能紧扣职业教育的属性,发挥学院的行业优势,注重面向用人单位、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培养人才,探索形成了一系列育人模式,值得宣传推广。第三,在多元、多变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积极探索、创新,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省委高教工委副书记、高教纪工委书记郝利生代表省委高教工委对各位专家表示感谢。他指出,陕西工院是我省高职院校的排头兵,在招生、就业、管理等方面都体现了“示范”作用。他指示学院要认真消化、吸收专家反馈的意见和建议,下功夫研究落实,认真整改提高,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宣教部、组织部、党政办、学工部、财务处、人事处、教务处、思政部、团委、就业处等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部分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参加了汇报会。
中宣部 教育部专家组检查指导陕西工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宣部、教育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赴陕测评组一行
学院领导邓志辉、崔岩、王天哲、赵嘉骏、刘永亮、王津出席汇报会
专家组组长王明业发表讲话
省委高教工委副书记、高教纪工委书记郝利生讲话
党委书记邓志辉进行专题汇报
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部分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参加汇报会
专家组一行参观陕西工院大学生艺术教育基地
专家组在大学生创业就业基地与指导教师交流
专家组一行参观陕西工院校史馆
专家组一行考察学生公寓党团活动室
专家组一行考察陕西工院与欧姆龙合作育人模式
专家组分头查阅资料
——北京电子信息高级技工学校校企合作推进国家示范校建设
北京电子信息高级技工学校(简称“电子技校”)是北京支柱产业——北京电子信息产业仅有的技工学校,也是正在建设中的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电子技校抓住了国家示范校的核心内容——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发挥技工学校行业办学的优势,为北京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服务。
服务“电子产业”突显自身特色
电子技校是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是北京市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所在地,至今已有四十余年历史。电子技校从成立之日起便定位为服务电子信息产业,虽然伴随企业的变革发展,学校也几度变迁,经历学校合并、改革创新等发展之路,但服务于电子产业这一定位却一直非常鲜明。
电子技校行政隶属北京电子信息产业的主体——北京电子控股有限制责任公司(简称“北京电控”),而北京电子信息产业是北京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这种高新技术产业办学的背景使电子技校开展校企合作拥有了巨大的行业优势。北京电控从行业管理上全力推动电子技校与所属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同时作为北京电子信息职教集团的主办方,还从职教集团层面促进电子技校与行业内外各单位的校企合作,使电子技校的行业办学优势在校企合作方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现如今,电子技校已成为北京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里仅有的一所高级技校,其专业优势也更加突显,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空调制冷设备制造安装与维修专业、楼宇自动控制安装与维护专业已成为北京职业学校中的特色专业,主要为各知名单位定向培养人才,也就是说学生还在学校就已被各知名单位“预定”出去了。
以“定向委培”为突破口招生规模一举突破
电子技校在发展中也遭遇过自己的瓶颈。伴随社会对技校生的“身份认定”,加上大学扩招等社会大环境影响,初中毕业生源急剧下降,这成为学校“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2013年,电子技校破釜沉舟、大胆创新,依托具有全球竞争力、国内技术领先的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的高科技产业集团——中国航天企业和北京电控,与行业企业深度校企合作,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与中国航天长征火箭有限公司等五家航天企业、北广科技的定向委培为突破口,在2013年北京中招中,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招生一举打破同类专业招生纪录,以较高的综合实力赢得广大学生、家长和企业的好评。
中国航天企业和北京电子信息企业等用人单位表示,电子技校针对企业需求来下“订单”,看重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学生对企业有一定了解和准备,就业后很快适应企业环境与工作内容,技能衔接,专业对口,唯企业所用,就业前景优于其他学历生,减少企业培训成本,解决企业技能人才急需的大难题。
响应“三对接”以专业优势打造就业优势
2014年,国家领导人提出职业教育要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对接”,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这为电子技校进一步指明了办学方向。北京北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北广科技”)就是与电子技校实现“对接”的企业之一,该企业是中国首台大型广播发射机、首台电视发射机、首台军用雷达发射机的制造企业,是目前中国大型广播电视发射装备和军用通信装备的主要制造商。2013年,电子技校将一体化课程教学与北广科技建设国家大师工作室工作“对接”,合作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2个定向班制订立足生产岗位的课程体系建设;组织专业教师到北广科技开展企业实践活动,航天企业和北广科技先后派出企业实践专家和人事专家,全面参与了从企业专业调研、典型工作任务提取到课程标准制定、教材编制、企业专家评审等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的各个教学环节,确保了“学企业所学,用企业所用”,得到了中国航天和北京电子信息企业的高度认可。
正是因为校企合作深化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等各个方面,这样办出来的专业和课程拥有知名企业的认同和配合。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实现“主体专业办出规模”目标的同时,也带动电子技校空调制冷设备制造安装与维修专业、楼宇自动控制安装与维修专业、计算机网络专业三个示范校建设专业的校企合作,这三大专业也在2014年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北方工业公司物业管理公司、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物业管理公司、港中旅集团酒店管理公司和国内著名的天工异彩影视科技有限公司定向委培。至此,电子技校实现了主要专业全部与知名产业企业校企合作,以专业优势打造就业优势,提升了学校的优势地位和专业竞争力。以合作赢机会、以特色求发展,为北京最需要大力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服务做出表率。实践证明,通过国家示范校建设,技工学校走校企合作之路,显著提升了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和学校竞争力。
组建北京电子职业教育集团加强院校、校企合作
为满足首都经济和电子信息、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职业人才的需求,逐步建立职业教育与行业发展相适应、体现行业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办学体系,实现首都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和培养机制的新突破。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北京市“关于推进我市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工作”的精神,北京市人社部门“有关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国家示范校建设期间,电子技校牵头组建“北京电子职业教育集团”,联合相关职业院校,以部分定向委培单位为主体,以电子专业定向委培校企合作为纽带,由职业院校、企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等共同参与组建而成的职业教育合作组织,致力于实现中职教育发展的现代化、集约化、系统化,为相关产业发展和首都信息化建设服务。
通过北京电子职教集团的合作,电子技校把与之开展定向委培深层次校企合作的知名单位进一步组织起来,进一步对定向委培合作下的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培养等具体合作任务和校企合作模式,展开充分的探索,推进了国家示范校建设任务的完成。
承办电子行业技能竞赛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素养
电子技校自2009年以来,连续承办北京市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第十三至十六届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职业技能竞赛无线电装接工、无线电调试工等11个工种的初、复、决赛多场次赛事,技工院校、行业企业选手积极参加,仅2012年就有17家企业院校2856人次参赛,电子技校获得北京市先进组织单位。通过大赛扩大了电子技校在社会的影响力,进一步推动电子行业企业与电子技校的校企合作。
2014年,学校承办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北京赛区电子技术项目选拔赛,共有取得市级竞赛、技工院校级、校级比赛优异成绩且符合参赛年龄的22名选手参赛,范围涵盖广泛,共有高职2所、中职3所、5家企业职工选手参赛。经过激烈角逐,对获得前5名选手组织为期一个月集训,选拔2名选手参加全国选拔赛。电子技校通过参加2014年北京市技工院校主题活动技能竞赛选拔优秀选手参赛,优秀毕业生、在校生分获首名、第四名的优异成绩,唱响技工院校“提高职业素养,成就技能人生”的主旋律。此次竞赛试题参照世界大赛技术文件,对选手的实际操作技能水平是个考验,技工院校与企业员工共同参赛,相互切磋技艺,积极锻炼技能,搭建校企交流平台,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成果转化。
推动校企文化对接满足“三方需求”
在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中,电子技校把校企文化对接作为基础工作来抓,于2013年申报获准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校园文化特色项目建设,电子技校将校园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的作用,以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浓厚的实践氛围、鲜明的职业特征,体现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产业文化特色,形成催人奋进的校园精神。
近日,北广科技的报告厅内座无虚席,老总亲自在台上激情演讲,台下为北广定向委培的100多名学生认真聆听,现场不时响起阵阵掌声。这是电子技校“走进企业,走进北广”活动的其中一项内容,通过企业高层与北广定向班学生“面对面”交流,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企业情况,找准自身定位,更是成为企业一员前的一次“文化提前融入”。调研活动实现如此好的效果,将“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在电子技校的校园文化中深入营造。
校企文化对接是“定向班”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此次活动满足了学生、企业、学校“三方需求”:定向委培班学生了解企业发展、企业文化、规章制度、技能要求等方面,促进同学们对企业文化及企业文化对学生素质要求的了解与认知,鼓舞学习动力;北广科技宣传企业优势、企业愿景,研究先进企业文化,增强学生就业信心;电子技校的校园文化创新团队融合先进企业文化特色与理念,借鉴企业文化建设的做法,使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内在的特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电子技校校园文化特色项目建设期间,充分借助学校的文化底蕴和企业的强大实力,吸收优秀企业文化,深入5家企业院校开展校企文化调研,针对电子专业定向班优化产生学生主题班会精品案例,与企业文化对接;组织全校师生参与完成校歌创作,建设校史展厅、名师名生墙,开展高级工班艺术节文化活动,激励师生爱国、爱校、爱专业;邀请优秀毕业生来校职业道德养成交流座谈,进行楼道文化建设,营造职业氛围浓厚和专业特色鲜明的实训场所,实践“以订单培养促进校企文化融合”,达到覆盖面广、受益度高、可示范性的效果,进一步凸显校园文化职业特色,推进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运行机制建设,积极发挥中职校示范引领作用。(北京电子信息高级技工学校 刘 佳)
“老年照护与管理学院在宁波成立,标志着这个美丽的港口城市在全国率先推进养老服务业专业化发展进程中迈出了一大步。”近日,宁波市副市长万亚伟告诉记者。
随着经济发展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健康服务的需求大大增加。“健康服务业发展前景广阔,老年照护管理就业前景好,而且我们自身有着非常大的优势。”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任光圆对宁波老年照护与管理学院的成立充满着信心。
宁波市民政局局长杨雄跃告诉记者:“宁波老年照护与管理学院由宁波老年照护与管理学院理事会成员单位合作举办,理事会由市民政局和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倡议成立,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老龄委、各县市区民政部门、各类养老机构等单位积极参与,负责学院重大问题的决策。”
今年初,学院和市民政局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研制养老机构管理层高级人才培养方案,合力承办第十一届世界华人地区长期照护会议,适时成立第三方养老服务评估机构,协同创新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与产业发展。目前,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获批建立了宁波市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区域现代健康服务发展研究基地”,全面提升学校各专业对区域内卫生事业、健康服务产业发展的人力、智力、技术等方面的服务能力。
任光圆告诉记者,学校采取“顶天”“立地”相结合策略,在重视传统医护人才培养的同时,加快健康服务领域发展,成立了家政学院、家政与养老联盟,与民政局联合举办高级养老护理员培训班,制定养老服务等级标准和养老服务规范等。
培养健康服务业人才,助推健康服务业发展,为学校事业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动力。目前,学院学生综合素质、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显著提升,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几年达到97%以上,2013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对口率为97.51%和87.82%。上个月,浙江省第九届“挑战杯”泰嘉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学院捧回了全省高职院校一等奖。
——记山西冶金高级技工学校
山西冶金高级技工学校(山西冶金技师学院),是首批山西省政府部门批准设立的技师学院之一。从2001年以来,学校连续12年招生人数位居全省之首,学生实习安置率为100%,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学校实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并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提供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和高等学历教育课程,学生可获得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双证书,保证学生优质稳定就业。学校以提高质量、发展内涵为核心,坚持探索学制教育、社会培训和校办企业多元发展的道路,目前已形成多层次学制教育、社会培训、校办企业“三足鼎立”的教育集团。
2012年,学校以其优秀的办学业绩和良好的品牌影响力,被国家教育部门批准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立项建设学校,成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全国1000所中等职业学校之一。项目建设启动以来,学校在示范校建设中以完善内部管理为基础,以校企深度合作为突破口,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和评价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探索和实践,项目建设取得突出的成果。
学校示范校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重点建设专业和一个特色项目:数控加工、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焊接加工、计算机广告制作四个专业和“学生教育管理”特色项目。通过示范校建设,学校办学理念、发展思路进一步明晰,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实施引企入校
建立校企共同培养模式
按照“共建课程,共建场所,共同培养,共同发展”的目标,引企入校十余家,电气自动化设备与安装专业与山西一开电气成套设备有限公司共建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各型配电箱的安装。焊接加工专业与与太原鑫汇康公司合作共建不锈钢复合板生产基地。数控加工专业与山西钢万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共同建立数控加工实训中心。计算机广告制作专业引入太原聚贤高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太原市木美装饰有限公司和山西光明图文系统有限公司三家企业。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与北京泉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共建校园数字资源库和网络平台,文化旅游专业与东方国际旅行社等多家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共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三个“合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学生在企业化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认知企业文化、学习规章制度,参与企业真实生产任务,从中认知、提升、扩展、丰富专业知识和提高操作技能,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培养。
推行产教融合
构建工学一体课程体系
以“专业发展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为指导,进行充分的职业与工作能力调研分析,四个专业共计70多名教师参与了企业调查,调研企业83家,毕业生800多人,撰写专业调研报告共8份,召开了总计有64名企业实践专家参与的专家座谈会,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经过教学转化,各专业形成了“典型工作任务为主体,真实生产任务为辅助”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完成了48个课标、126个学习任务设计方案和45本学材的编制,并且有64%的班级进行了实施。为了保证课改效果,各专业制定了《一体化课程实施方案》,教学部制定了《一体化课程教学监测及评价方案》,按照方案组织实施和质量监测。通过听评课、学生座谈和满意度调查等,课改后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均得到培养,课改取得预期成效。
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实现了四个“转变”:学习目标由知识和岗位技能转变为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由如何操作转变为如何工作,实施情境由课堂和实训室转变为工作情境,课程实施者由教师个体转变为教师团队和企业技术人员。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按照做学合一
建设理实兼备双师队伍
通过示范校建设,我校建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综合能力强的师资队伍,能够满足一体化教学的需求。
建立了“4351”的师资培养模式。学校构建了普通教师、双师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4个层次的教师梯队,提出着重培养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指导能力3种能力目标,采取国内外出学习考察、专家培训指导、企业实践、参加一体化课程改革开发、研究和教学实践及自我学习提升5种措施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形成了1项机制,出台了《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办法》、《教师师徒培养管理办法》、《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及《教师绩效管理办法》等培养激励制度。师资队伍建设达到预期目标,培养专业带头人4名,新增骨干教师16名、技师、高级技师32名、国家等级裁判2人,双师型教师达85.5%,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在2012年和2013年全国、全省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教学研究成果评选活动中,我校李月琴等7名教师获得国家奖项,张会香等11名教师获得省级一等奖,其他27名教师获得二、三等奖,我校连续两年获得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教学研究成果评选活动山西省优秀组织奖。两年内总计有58人次在论文、课件、教案等教科研竞赛中获奖。2013年韩卫丽、张会香评为省级专业带头人,李梅获得省级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张丽丽等3名教师获得省级优秀骨干教师称号。张银红等2名教师获“三晋技术能手”称号。
借鉴先进管理方法
持续改进学校内部管理
示范校建设以来,学校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聘请专家进行指导,采用ISO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绩效管理的方法对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了全面修订、完善和补充。将校内生产性实训的管理纳入《教学控制程序》中,将学生校外教学实习、顶岗实习的跟踪指导和管理进一步明确在《实习(就业)控制程序》中,新增了校内外《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办法》、完善了《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和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修订后的学校管理体系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和方法,适应了教学改革,使各部门、各岗位责权明晰,标准明确,流程规范,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学校管理文化。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升级改造数字化校园建设
根据中职示范校的要求,与企业合作对学校门户网站和校园自动化管理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开发了示范校建设专题网站、资源库管理平台和网络教学管理平台,通过外购、自主开发和收集整理等,丰富了专业资料和课程资源,实现了教学、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计算机广告制作专业承担了国家资源库共建共享项目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副组长工作。
借力技能竞赛平台
促进推动教学质量提升
2012年,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无线电调试工高级组比赛中,我校张健、任彦龙2名学生获得三等奖,在全国技能大赛山西省选拔赛中,我校学生侯英杰、孔德龙取得数控铣床第一、第二名的成绩,闫杰取得数控车床第三名的优异成绩。2013年和2014年在山西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我校王丹等6名学生获得一等奖,成渊等25名学生获得二、三等奖。2013年全国技工学校“徳育课”教学竞赛中,我校2名学生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三等奖。
践行现代教育思想
探索建立新型育人模式
一是明确了育人思想和办学理念,坚持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改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坚持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核心价值观引领深化学校“诚实、自信、宽容、勤学”校训和“勤俭、守法、明礼、敬业”校风建设。二是健全校长挂帅的学校德育工作机构,明确了德育研究和工作实施的职责分工,完善了德育工作体系和网络。三是建立形成班主任和德育教师周例会工作交流、日常教育管理研讨、新学年任前集中培训和年度全面总结反思的学习培训制度。四是确立学校工作“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观念,坚持开展基于“学生成长进步”的教育教学、日常管理和生活服务的系统工作改进。五是丰富完善“自主管理军事化”模式的运行机制——“管理系部化、教育年级化、育人全员化”,教育教学、日常管理和生活服务以及校(年级)、系两级管理有效形成合力的全员、全方位育人机制日趋成熟。
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注重提高综合培养成效
我校以示范校建设项目为龙头,要求其他专业也同样按照示范校建设的要求和标准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模式、课程内容和评价模式的改革。文化基础课程也按照改革的精神采用新的课程标准,学习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示范校建设带动和促进了其他专业和文化基础课程的改革,大大促进了学校的整体发展。
以示范校建设为契机
提升学校整体办学实力
一是通过示范校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办学方向。学校由注重办学规模的扩张向提升内涵、提高质量转变,由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向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转变,由理论+实训的教学模式向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转变。二是通过示范校建设增强了学校持续发展动力。学校各项制度的系统修订完善,适应了一体化教学改革、学生素质教育和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三个需要”,形成学校发展的制度保障;学校师资队伍全面科学建设,提升了教师德育工作、专业教学和实践指导“三个能力”,形成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撑;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建立,实现了专业与产业、课程与职业、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个对接”,形成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三是通过示范校建设促进了学校综合实力提升。新增教学设施设备300多台(套),新增校内外实训基地11个和一体化场所7个,升级改造了数字化校园网平台,为学校更好发展和综合实力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成果系列之三
自江苏省级示范院校立项建设以来,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认真贯彻落实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科研兴校发展战略,牢固树立服务水运经济产业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企业科技创新的工作理念,以构建科技创新体系为抓手,着力提升教师科研水平,推进科技服务条件建设、队伍建设和机制创新,三年跨越三大步,形成了以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转移为核心内涵的“三维关注、四层服务”立体化服务体系。3年来,学院与300多家企业单位开展了深度合作,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项目开发服务,专利申报与授权数超过300件、开发培训项目超过30项;年社会培训开班总数超过300个、培训人数超过15000人,社会培训总收入超过5000万元、科技服务到账经费总额超过1500万元,取得了一系列明显成绩,在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
健全完善科技创新制度
建立社会服务长效机制
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核心功能之一,也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直接体现。为了更好地推进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工作,学院从制度建设入手,激发教师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活力,把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与教师业绩考核、职称评聘、岗位定级、双师资格认定等直接挂钩;修订了相关管理办法,鼓励教师通过企业顶岗、企业实践、参与企业技术改造等方式,投身到社会生产实践中,实现了社会服务有目标、有措施、有考核、有奖惩。
近3年来,学院先后出台了《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实施办法》、《科研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科研成果管理办法》、《科研成果鉴定、评审实施细则》、《学术论著管理办法》、《学术成果奖励条例》、《科研工作两级管理实施细则》、《技术研究所管理暂行办法》、《科技人员行为与诚信规范》和《继续教育与培训暂行规定》等制度,有效构建了科技创新体系,提高了教师的创新意识,激发了教师的发明创造热情。2013年,学院专利授权数达到84件;2014年前4个月,专利授权数已经突破60件,申报的发明专利超过20件,在江宁大学城本专科院校中排名首位,在全省高校中也处于前列;2012年,学院被评为全国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先进单位。
发挥人才资源优势
推进服务平台建设
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学院的协同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学院充分发挥航海技术、船舶制造、软件技术、电气自动化等专业的人才资源优势,组建了面向不同专业技术领域的院内技术研究所。研究所以技术应用性研究、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为重点,以科研成果转化为导向,充分整合学校资源,积极开展对外技术交流与协作。同时,学院积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开展工程技术培训与咨询服务,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企业技术进步。2014年初,借助组建“政行企校”四方合作发展理事会的契机,学院先后成立了由政府、企业、行业、学校四方代表共同组成的科技服务委员会和继续教育委员会,将合作的宽度与广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为便于教师开展社会服务,学院主动服务水运经济产业发展,积极参与政府部门主导的服务地方行动,与江宁高新园、秦淮区政府部门对接,与江苏造船学会、江苏省旅游协会、江苏省报关协会等行业建立紧密联系,开拓社会服务新途径。学院先后与企业合作共建了南京丹书科技软件技术研发中心、上海龙禹船舶设计研究所、上海腾韵电气自动化设备研发中心等14个工程技术中心和研究所,共同实施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学院与企业按照项目组建团队,针对项目中存在的技术瓶颈,进行合作研发,为企业提供技术改造、工艺设计等服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近3年来,学院承担了课题研究与社会服务项目400多项,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强化高校职能意识
进行全方位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是高校的四大职能之一。学院把继续教育作为服务社会的重要举措,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搭建各类学习服务平台,为高考落榜生开设成人学历教育;为低学历在职人员开设函授大专班;为本科毕业生就业提供技能培训;为企业职工开展知识更新;为船长、轮机长等高级船员提供业务培训;为船舶驾驶员、轮机员提供岗位提升培训。学院还适应市场需求,开设了海上游轮乘务专业学历教育,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开设了水手、机工培训;开设了以船员新技术为核心的船员补差培训,等等,建立了全方位的社会服务体系。
学院承接的国家海事部门委托培训项目,是国家和江苏省制定的优质培训基地。2012年,国家海事部门正式确定学院为长江干线下游的内河船员培训机构师资培训单位,承担苏、鲁、浙、皖、沪四省一市的内河培训机构的师资培训。受国家交通部门海事局的委托,2012年8月,学院首期内河船员培训机构师资培训班开班,来自四省一市18家培训机构的125名教员参加了5个科目的师资培训。2012年10月,来自四省一市的204名教员参加了第二期内河师资培训班,为广大的内河船员培训机构搭建了交流的平台。由于学院开办的师资培训班得到了广大培训机构的认可和好评,2013年国家交通部门海事局将全国内河培训机构的师资培训任务委托给了学院。2013年8月,来自全国18省市、38个地级市的51家单位的163名教员参加了本次培训。两年时间,共有492名全国内河培训机构的教员参加了学院承办的师资培训班,在行业类形成了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2012年9月,国家交通部门海事局第一期内河实操考试主考官培训班在学院开班,来自全国各地海事机构的90余名主考官参加了培训。
学院高度重视企业职工的培训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就。3年来,学院与省内外30多家航运企业开展合作,形成了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签订了初级船员委托培养协议、高级船员知识更新、职务晋升培训协议,形成了定期互访的联系机制。学院坚持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积极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培训任务。3年来,招收来自边远省份、苏北地区的高考落榜生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共2013人,培训9859人次,使他们接受了系统的航海职业教育,走上了国际就业的道路;接收185名非航海类专科以上毕业生进行再就业培训,为大学毕业生重新就业提供了机会,使他们走上了航海职业就业之路。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成为航运从业人员中的骨干,为农村家庭脱贫致富、城镇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3年来,学院共开办各类培训班327个,年平均开班109个,共完成16259人(40452人次)的各类培训任务。其中,国家行业部门委托培训959人次,省级行业部门委托培训540人次,职业资格培训5521人次,企业职工技能培训3987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7743人次,其他社会培训21702人次,培训总收入达到5241万元。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彰显航海高职风采
学院积极发挥在航海职业教育中的优势,支援中西部地区航海职业教育,对口支援、扶持西部高职院校及省内中专学校。学院先后与陕西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电子科技职业学院2所高职院校签订了对口支援协议,建立了稳定的对口支援关系。学院积极探索支持东部地区及本省和本行业实力薄弱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对口支援扬州太平洋重工技工学校、南京海员学校以及江南造船集团职业技术学校等3所职业院校或职教中心。通过对其师资进行培训,互派教师访问交流,共同研究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实训项目,共同开展社会服务及对受援院校学生进行技能培训等方式,极大提高了这些学校的职业教育水平。3年来,学院先后选派教师到支援、扶持院校进行现场授课、交流54人次,为受援院校培养师资40人,培养学生601人。学院积极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立交桥,引领和带动区域中职教育协调健康发展,探索中职生对口升入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方案,合作开展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了中高职课程和教学的有效衔接。3年来,培训专业师资28人次,联合培训学生375名,录取对口院校335名学生接受高职学历教育。
学院高度重视对师生的科普教育,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2014年,学院被江苏省科技部门、教育部门、科协联合授予“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荣誉称号。为更好地发挥科普基地的教育与示范作用,学院精心策划举办了科技周活动,精彩纷呈的活动吸引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活动周先后开展了科技社会服务成果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实验实训室社会开放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科技与科普报告会等系列活动。中国科技馆原馆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林加奖”获得者李象益教授和江苏省教育部门相关领导先后来学院做学术报告,进一步激发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创业梦想。
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收到了各界的良好评价。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先后在江宁公交总站、东山敬老院和地铁江苏海院站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开展向老人献爱心、为居民健康体检、清洁公交车、地铁文明志愿服务等各具特色的社会公益活动。学院不断创新志愿活动开展形式,组织涉外旅游专业志愿者,走入中山陵、明孝陵、夫子庙等名胜景区,将专业技能融进志愿服务。2013年8月,亚青会期间,学院派出了300多名学生参加赛事的各项志愿者活动,学生用良好的精神风貌、热情周到的服务赢得了荣誉和赞誉。2014年8月,南京将举办青奥会,学院学生志愿者因出色的服务水平,已被青奥会组委会指定承担开幕式的大型表演活动及水上运动项目的志愿服务。
“食堂的饭和妈妈做的一样好吃!”甘肃省通渭县常河职业中学的初一学生常龙龙用筷子把碗里最后一口米饭送入嘴中,在他的面前,是几只其他同学用过的空碗,同样吃得干干净净。
校长张振东告诉记者,常河职业中学现有1080名学生,其中420人在学校食堂吃饭,常龙龙就是其中之一,因为离家远,他们大多住校。学校食堂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和性别、体质差异进行分量调剂,尽最大可能实现“饭量大的学生吃饱饭,饭量小的学生不剩饭”。
然而两年前,学校食堂却是另外一番景象——用鸡蛋画小人、拿馒头砸着玩儿、泔水桶里满满的都是剩饭剩菜。
“我们这里属于干旱地区,缺水缺粮,常河镇一个四口之家,平均年收入只有两万元左右,20世纪60年代还靠啃树皮填饱肚子。”副校长成军说,“看着学生娃娃们浪费粮食,心疼得很!”
经过调查,学校决定双管齐下——让食堂的饭香起来,同时让学生们的节俭意识强起来。2012年,学校收回食堂经营权,由校长、副校长、总务主任和采购员组成采购小组,由社会成员、家长、教师、学生组成学校膳食委员会。每周先由炊事员列出清单,经食堂领导小组审核后到蔬菜批发市场进行采购,确保原料新鲜、安全、低价。膳食委员会则对食堂的采购、加工、发放、用餐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杜绝浪费。
采购日的凌晨4点,由一位校领导和采购员组成的采购小组准时从学校出发,开车前往40公里外的甘谷县蔬菜批发市场。他们要赶在7点蔬菜批发市场关闭之前,将菜买齐。负责后勤的副校长田琼玺说,在菜市场,两个老爷们儿常常为了一斤菜便宜5毛钱,跟菜贩子争得面红耳赤。
11点50分,午饭时间。打饭窗口前,学生们迅速排成两队。在队伍最后,记者看到四位胸前挂着红色牌子的男生,他们是学生会的纪律监督员。指着窗口立着的一个小黑板,监督员对记者说:“我们的工作是监督,谁浪费了饭菜就将名字写在曝光台上。现在,曝光台上空空如也,刚设立的时候,一天有十几个学生上榜呢。”田琼玺对记者说,自从实施自办食堂,推行节俭不浪费后,学校食堂剩饭明显减少,仅此一项每年就减少浪费两万余元。
“节俭从一粒米做起,延伸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还让学生们知道节俭不仅是职业中学的传统,更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张振东说。
武汉职院将专业课程对接产业发展、招生就业对接社会需求、培训鉴定对接产业一线,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直接为湖北企业培养了大批紧缺技术人才。近5年,学院为企业攻克技术难题98项,为企业实现直接经济效益8亿多元。
20岁的王齐文是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今年的应届毕业生,不久前他被武汉飞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录用,并破格提拔为工程师,第一年工作的年薪就达到9万元。“如果不是学校‘为企业一线培养急需人才’的办学理念,我不可能一毕业就成为一名工程师。”王齐文十分感慨地对记者说。
近年来,武汉职院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己任,获得政府重视、社会认可、毕业生企业青睐、考生向往,已经发展成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拥有两万多名在校生。
竭力为本地育人,毕业生八成本省就业
“如何突破职业院校发展的瓶颈?我认为不是升本,不是向国家伸手。而是要为本地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多做贡献,贡献力决定影响力。”武汉职院院长李洪渠说。
近几年,学院始终按照将专业课程对接产业发展、招生就业对接社会需求、培训鉴定对接产业一线的“三个对接”办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直接为湖北企业培养了大批紧缺技术人才。学院73个专业开设课程1636门,其中工学结合课程953门,约占60%,形成了国家、省、校三个层次的重点和特色专业群,直接面向湖北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化药品、装备制造、旅游文化等28个行业、产业。2013年毕业生5660人,初次就业率达95.55%,留在湖北就业人数占80%,一改前几年70%毕业生“孔雀东南飞”的现象。近5年,学院共向社会输送优秀毕业生27042人。
“近年来涌现出一批优秀毕业生,如获得微软办公技能世界大赛冠军的陈星,荣获‘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的康胜美,每年获纯利100多万元的创业之星黄松。”学院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副处长孙俊说。
全力为企业支招,创造经济效益8亿元
武汉职院实施“一切为了企业六大工程”:发挥国家机械职业教育学指导委员会、国家实训基地等优质资源,大力开展职业技术研究;为区域内企业提供产品设计和研发;转让技术成果;同企业共建技术研发基地;为企业员工进行技术培训;上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仅2013年,学院直接服务美国苹果公司等763家企业,协议服务海尔等380家企业,技术服务56家企业,科技成果转化24项,涉及电子信息、汽车、光电子、新能源等领域,投入技术开发与服务经费达764.82万元。
长动集团涡轮机厂和日本一家企业合作生产的超高压汽轮机组碰到技术难题:生产高压外缸,需要加工出两个直径长达2.5米的半圆弧,加工难度极高,几个高级技工反复试验都宣告失败,工厂面临赔偿对方3200万元违约金的困境。毕业于武汉职院的朱卫峰带着这个技术难题向母校求援。学院立马组织教师同朱卫峰仔细琢磨图纸,充分运用数控编程和操作知识,参考国内外的先进加工方法,最终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加工方案,保质保量完成生产任务,不仅为该厂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还赢得良好的国际声誉。
“近5年,武汉职院为企业攻克技术难题98项,为企业实现直接经济效益8亿多元。”李洪渠对记者说。
鼎力为国家排忧,创新援疆模式见实效
近年来,武汉职院鼎力支持西部教育事业的发展。仅2013年,学院就派出30个团队1.2万名学生到贵州、新疆等地开展暑期支教。该校在西部6个省区援建10余所高职院校,把支援西部职教当作为国分忧、为西部人民做贡献的大事来抓,并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
在援疆过程中,武汉职院创立了“输血与造血相结合、软件援疆与硬件援疆相结合、有限援疆和无限援疆相结合”的新路子,深受当地学校欢迎。
新疆博州中职技术学校还挂着一块校牌——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博州分院。武汉职院把博州中职当作自己的学校来办,联合湖北13所职业院校和博州湖北工业园区内落地的10余家企业共同打造“博州湖北职教园”。带领相关职业院校筹集援疆资金6000万元,撬动博州3.6亿元的投入,建成占地500多亩的博州中职技术学校新校区,使这所濒临倒闭的学校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武汉职院的推动下,湖北省教育厅同博州签订《深化对口支持推进博州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协议书》,创立跨省中高职体系衔接新机制,博州中职学生可通过湖北省高职单招及技能高考,进入湖北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学习。
企业参与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过程——
“参与人才培养,用起人来更放心”
“人才培养就像动车组生产一样,按标准搞好过程监控才能保证质量,企业只有参与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对毕业生用起来就更放心。”
这是唐山轨道客车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理事长、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郝树青的话。他很清楚,高速动车目前飞速发展,需要一大批专家型工人。传统的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之间脱节,已经不适应新时代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于是,该公司与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还为学校开发专用实训设备和专业教学资源课程,探索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采取校企双导师制帮带指导在岗实习。
王阳是学院2011届毕业生,毕业后到唐山轨道客车有限公司就业,成为高速动车组生产的新一代技术工人,她结合在学校学到的技术技能,一年多就发明了安全锤装配的新工艺,提高工效一倍以上。像小王这样的新型员工在唐山轨道客车公司就业的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有300多名。
谈到与唐山轨道客车有限公司的合作,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田秀萍感触颇深:“这个企业在技术上全球领先,保密制度很严,一般人很难跨进工厂半步。但我们的学生长期在这里实习,教师也来这里实践,企业转型升级这个纽带把校企连在了一起。更重要的是,企业参与到整个办学和人才培养的过程,让我们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加清晰,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更高了。”
曹妃甸港口是我国能源原材料枢纽大港,2013年吞吐量位居全球第八。为了建立起稳定的本土化港口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曹妃甸港也选择了与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双方共同建设了5个港口类专业,并成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骨干校重点建设专业群。如今,在曹妃甸港现代化的门吊司机岗位和一线技术骨干、管理人员中,唐山工职院的毕业生已占到新员工的1/3。
记者了解到,与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进行人才培养,将触角向前延伸的企业已经越来越多,陕西恒通智能机器有限公司帮助学院建立了省级院士工作站,带动许多企业与学院共同建成快速制造技术、骨质瓷应用技术、纯电动汽车技术3个省级技术研发中心。学院还建设了3个教学工厂和4个国家职业教育基地。这些研发中心与教育基地之间优势互补,形成了一个从研发到人才培养的完整链条,开创了“学校有工厂、工厂有中心、中心引企入校”的校企融合新模式。
在这样的模式下,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越来越高,业内的声望也越来越大。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实践,学院前校后厂、产学一体,贴近区域、开放办学的特色更加鲜明。
谈到校企合作的下一步发展,田秀萍充满信心:“与大型装备制造企业、港口、行业组织、社会团体、国际高水平的应用技术大学合办新的办学实体,由企业人员担任这些专门学校的校长,原来的学院变为一个事业型的职教集团机构,进一步实现产教融合。我们也希望,政府尽快出台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具体实施办法,使得办学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如今,在山东省寿光市职教中心,学生乐学、教师乐教,课堂上激情四射、兴趣盎然。寿光职教中心校长刘玉祥说,这缘于学校推行了“四六三职场导学模式”。
2013年12月,寿光职教中心借鉴联想集团的企业职场经验和基础教育新课程理念,开始酝酿推行职场导学模式。此项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下,把学生培养成“张口能说、坐下能写、到岗能干”的有素养、有技能、有文化的“职场精英”,把教师培养成“能教学、能科研、能生产”的有爱心、有责任、有激情的“职场导师”。
刘玉祥说:“‘四六三职场导学模式’中的‘四’是四种课型,即素养课、理论课、技能课、社团课;‘六’是上课六环节;‘三’是三份文件,即工作页、任务书、评价表。”
如今,在职教中心,学生每天上4节课,课堂由过去的45分钟延长到现在的90分钟,目的就是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因为在职场中,一般不会工作45分钟就休息。上课后,学生会拿到3份文件:工作页(学生学习手册)、任务书(教学手册)、评价表(教学效果手册),工作页相当于职场的工作流程表,任务书相当于工作任务清单,评价表相当于工作质量检测表。
刘玉祥说,“职场导学”是按不同专业特点逐步建立起全真的教学环境,如农学专业在校内建起了露天种植、冬暖大棚等4种种植实训基地;机电维修专业建起拥有16台电梯的江北最大电梯实训车间;机械加工专业建起数控机床加工厂,并与海尔集团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计算机专业参照企业工作室标准,建起物联网、动漫工作室。学校现有27个专业,多数专业都拥有了自己的实训基地。
在职教中心,校长就是CEO(首席执行官),教学部主任就是厂长。学校办学如办厂,学生在校如在厂、上课如上岗。学校还制订了学生“准员工化”评价方案,学生毕业实行毕业证、职业资格等级证、工程实践能力合格证“三证制”。为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采用分小组学习的方法。小组一般由6至8人组成,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大家一起研究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答案。
职教中心还设计了“课堂开关”,改变以往学生厌学、懈怠的课堂状况。如“提醒开关”,教师提前一分钟提示学生即将上课;“爱的鼓励”,当某个小组或小组成员回答问题正确或技能学习出色时,课堂上会响起有节奏的掌声或口头鼓励声。当有的学生走神,或教师想维持一下秩序时,教师也会随时启动相应的“课堂开关”。在这样的“课堂开关”和学习小组的影响下,学生始终处在兴奋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课堂成了青春的课堂、激情的课堂。
化工原理课教师辛超说:“原来上课,首先要收起学生的手机,因为学生常常玩手机不听课。推行了‘四六三职场导学模式’后,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教师再也不用收学生的手机了。”
电子专业联想班学生马昌艳说:“没实行‘四六三职场导学模式’前,上课老师讲自己的,很少顾及我们听懂了多少、掌握了多少,现在我们和老师一起参与课堂教学,感觉在有趣的游戏中就把知识和技能学了。”
职业学校如何搞好课堂教学改革,让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社会乐用,这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四六三职场导学模式”立足学生中心,体现了职场活动、能力本位、校企结合特色,激活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Copyright © 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20808号-11 全国统一热线电话:400-660-5933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