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8日,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迎来了一批特殊客人。来宾是中德诺浩(北京)教育投资有限公司的高管,他们是专程前来参加中德诺浩汽车学院揭牌仪式的。中德诺浩与职业院校联合办学在陕西尚属首例,但对咸阳职院来说这只是他们多元合作办学的一例。
近几年来,咸阳职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国际知名大学积极合作,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多元合作办学之路。目前,有480家企业和咸阳职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有90多家企事业单位将该院确定为人才培养基地。
校企合作,瞄准市场需求
“咸阳职院办学特色鲜明,地理区位、产业环境优势明显,期待双方通过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携手共创美好未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全球(杭州)培训中心副总经理倪建军说。
2014年1月9日,世界500强、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公司与咸阳职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计划5年内投入3000万元建设4GLTE通信技术、云计算、物联网等8个专业,并建成华为技术学院、ICT社会服务园和ICT产业实训基地。双方将从“入口”到“出口”,进行从招生宣传、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实训基地建设到教学科研、就业安置、社会服务的全方位合作。
此前,该院已经与力神集团、龙工集团、美的集团、扬农瑞泰等知名企业合作,设立冠名班,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办学的必由之路,是“两高一专”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该院在成立之初,就实行综合素质考核和五证书制度,狠抓学生素质和技能培养。同时,根据市场调研和企业需求改革教学内容,培养出了大批市场需要的人才。人才培养质量逐步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许多企业主动伸出橄榄枝,希望建立合作关系。
现如今,很多企业已在该院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根据企业需求,派遣技术人员和该院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开展科研、共同培养人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职业教育,必须以服务地方为己任
2009年,旬邑县政府率先和咸阳职院签订了“畜牧兽医基地班”定向培养协议,拉开了该院校政合作的序幕。随后,彬县、淳化县政府分别与该院签订培养协议,定向培养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共设3个班,定向培养60多名畜牧兽医人才。学院派遣骨干教师,深入了解当地畜牧业发展的情况,围绕 “猪、牛、羊、鸡”四大畜禽,研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根据定向培养协议,基地班学生完成三年学业,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后,由政府安置到畜牧重点镇担任兽医。
2013年,咸阳职院先后与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空港新城、秦汉新城、泾河新城、咸阳市北塬新城、西安高新区等开展战略合作,共同开发科研项目、共同申报科研课题,共建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全民健身、国际交流六个基地。
“咸阳职院是沣西新城区域内一所重要的公办高校,是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对外的一个重要品牌,更是展示沣西新城文明的重要基地。”沣西新城管委会主任刘宇斌道出了与该院合作的深层原因。
除办好学历教育外,该院凭借雄厚的教学资源,不断开拓各类职业培训,认真承办干部职工、农民工、退伍军人、专业技术人员等培训工作,仅2013年该院各类培训人员就达1万多人次,培训纯收入1000万元,目前该院已成为国培、省培和咸阳市各类培训的重要基地。
省教育厅师资师范处副处长朱晓冬说:“咸阳职院培训组织严密,课程设置合理,授课老师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学员学习刻苦认真,培训成果喜人。”
学院里建病房,医院里建课堂
“比赛中,你们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职业素质让我眼前一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已经远远超过了正规医院的一些在职护士。”第四军医大学刘喜文教授观看该院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展示后说。
学生如此强的专业技能得益于该院“学院里建病房,医院里建课堂”的人才培养模式。
2011年9月,该院与咸阳市中心医院合作,开设 “中心医院班”,按照职业要求实行职业标准化现场教学,形成了现代师徒制教学模式。一年级,学生在学院学习基础知识,在模拟病房进行基本技能训练。二年级,学生到医院里上课,边见习边学习专业技能,课程由医院业务骨干和学院派驻的教师共同教授。三年级,学生在医院进行顶岗实习,由医院的业务骨干根据不同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
如今,除中心医院外,该院已将课堂设进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彩虹医院、二一五医院。同时也已与中铁二十局中心医院、咸阳市妇幼保健院等多家医院建立了校事合作关系,这些医院也已成为该院的教学医院。截止今年6月份,已累计培养医学类人才500余名。
职业教育,要有国际眼光
“职业院校要发展,必须具有国际视野,紧跟国际发展趋势!”这是院党委书记刘聪博常说的话。
近几年来,随着学院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咸阳职院合作办学瞄向了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
2013年7月,陕西省教育厅主办的一次职业教育交流推介会上,中德诺浩(北京)教育投资有限公司介绍的先进的理念和独特的方案引起了学院领导的关注。他们按照企业的人才需求定制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为学生定制属于自己的成才路径,一方面为企业打造独属于他们的人才结构。教学中引进行为导向教学方式,实训室既是实训课堂,又是理论课堂,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训融为一体。采用三年在校学习+三阶段实习的形式,一年级为见习实习,让学生了解将来的工作岗位,树立学习的目标和方向;二年级是轮岗实习,把学生放在未来工作岗位上实习,让学生了解与要求的差距,明确自己适合的岗位;三年级是临岗实习,为学生的就业做准备。这种教学模式和该院理实一体教练融合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
2013年11月,张存院长亲赴北京考察。同月,双方签订《中德诺浩高技能汽车人才培养合作协议》,2014年5月8日,中德诺浩汽车学院揭牌成立。
“我们选择咸阳职院合作,主要是看重该院的办学理念和思路,该院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诺浩公司的主要负责人说。
根据双方协议,将全面引进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诺浩公司为学院提供教学资源包、师资培训等。该院按照诺浩公司的教学设计进行人才培养,采用行为导向方式进行教学,完全实现理实一体教学。评价体系采用教考分离的方式进行,引进企业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合格后,颁发国际通用的德国技能证书。
实际上,与中德诺浩的牵手,并不是该院国际合作办学的首例。早在2008年,该院就出台了《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规划》,短短六年时间里,先后与乌克兰敖德萨国立海洋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美国罗克福德大学等多个著名大学签订合作协议。2013年,与韩国月山财团签署合作协议。这些协议为该院教师培训、学生留学搭建了很好的桥梁。
多元合作,促进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多元合作办学,提升了咸阳职院的办学实力,推动了内涵建设的不断发展。学院建成了畜牧兽医、园林技术、护理、数控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5个省级重点专业;建成国家级、省级示范实训基地4个。近几年来,该院学生在省级以上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各种奖励100多项。
不断提高的教学质量,推动了毕业生优质就业。从 2008 年起,就业率稳步攀升,连年保持在 96%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为95%,优质就业率为92%,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2%,学生满意率90%,2013年10月,该院被陕西省教育厅评为2011—2013年度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优良的教学,优质的就业,带来爆满的生源,从2006年开始,学院招生已连续8年刷新纪录。2013年,学院三年制招生计划3400人,录取3714人,实际报道3411人,报到率93.6%.录取考生文科平均380分,名列全省高职院校第六位;理科考生平均291分,名列全省高职院校第11位;录取三本分数线以上考生占21%。能到咸阳职院上学,成为众多学子的第一志愿。
多元合作造就了咸阳职院崛起的神话。2013年,在新华网举办的2013教育论坛——“大国教育之声”活动中,咸阳职院荣获“2013中国最具影响力职业院校”称号,该院首任院长刘聪博被授予“2013中国最具影响力职业院校校长”称号。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8%以上
连续9年被评为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院校
近日,江西省教育厅公布了全省2010-2013年度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再次榜上有名,这也是该院连续9年获此荣誉。
一直以来,该院党委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按照“充分就业、体面就业、公平就业、安全就业”的工作总要求,牢固树立“大就业”观,注重顶层设计,强化责任担当,高位推进就业工作,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贯彻到招生、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和就业的全过程。
该院坚持“全员参与、全过程实施、全方位服务”的就业工作原则,立足九江、面向全国,建立了“一网三库五功能”就业服务信息网,培育了企业、行业、园区、区域“四个就业市场”,建立了以现场招聘会为主要载体、以专场招聘会为有效途径、以校友穿针引线为必要补充、以网络招聘为重要手段、以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为依托的“五大就业渠道”,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建立了22个就业工作站,与3000余家企业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每年为毕业生提供岗位8000多个。建立了职业倾向普测、就业资助、“特困生”培训、“一帮一”、“预就业”制度等“五项帮扶制度”,加强创业教育,建立创业基地,设立了创业扶助资金,构建了“全程服务、整体覆盖、重点引导、弱势帮扶”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8%以上,专业对口率达到85%。
自2005年起,在江西省高校就业工作评估中,该院连年被评为优秀单位,2012年,还被教育部遴选为“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江西省长鹿心社等多位省领导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专门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在全省推广经验。在高考生源持续下降的严峻形势下,学院因综合实力强、毕业生就业能力突出,吸引大批学子踊跃报考,连年超额完成招生计划,呈现出“进出两旺”的喜人局面。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刻苦学习,6月19日晚,咸阳职院的学子们终于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基本功展示。当晚,大学生活动中心座无虚席,学院领导刘聪博、席尚君、陈轶出席了活动,师范学院全体师生观看了展演。
本届展演俨然是一场文化视听的盛宴,节目内容丰富多彩,充分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包括童谣诗组、舞蹈、少儿故事、歌曲演唱等。大合唱《金光一缕》、《菊花台》拉开了演出序幕,让观众陶醉在优美的歌声中;少儿童话故事《小熊扑鱼》让人捧腹大笑,忍俊不禁;群舞《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给人以年轻和活力;特别是由学院党委书记刘聪博创作的经典童谣诗组《陕南童谣》被学院师生改编成舞台剧,其中《月亮光光》、《月亮走我也走》、《我是舅舅亲外甥》等节目一亮相就将整场演出推向高潮,勾起了无数人的童年记忆,获得阵阵掌声。
据了解,师范学院每年4至6月举办的大学生基本功系列活动已经成为该院的文化传统,深受学生喜爱。展演活动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成长,重在展示日常教学成果,其中还包括手工、绘画、泥塑等,为学生搭建表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舞台,同时促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艺术修养,逐渐成为咸阳职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黄岛区职教中心的'庭审进课堂'活动
记者日前从黄岛区职教中心获悉,该中心被国家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六部委联合表彰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据悉,这个奖项为全国1万多所中高职业学校中,经层层选拔确定的近几年为发展职教事业做出突出贡献、成绩显著的职教学校而发,代表了职业学校的最高荣誉和最高水平。山东省有6所中职学校获此殊荣,区职教中心名列第一,也是青岛市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中职学校。
近年来,该中心立足助推地方加快实现转型升级的战略高度,坚持“多元办学、特色立校、服务社会、全面发展”办学思路,秉承“和竞弘道”核心文化理念,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扎实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工学结合育人”办学模式,在国际化办学、精品课程及师资队伍建设、技能大赛以及办学层次提升等方面,在青岛市乃至山东省起到了较好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
6月24日上午,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与武警四川省总队联合开展定向培养直招士官签约仪式在行政楼三号会议室隆重举行。武警四川省总队副参谋长孟祥坡,我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张蕴启、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玉华等领导出席了签约仪式。
据悉,此次成都航院与武警四川省总队联合开展的定向培养直招士官专业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计划招生50名。此外,该院今年“空军士官班”和“海军士官班”照常招生,其中航空电子设备维修40人,航空机电设备维修30人。录取批次均为专科提前批。考生在填报志愿后,还将进行体格检查、面试、政治审查,体检标准按照征集义务兵的标准执行。在合格考生中,将按照高考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录取。
签约仪式上,张蕴启首先对孟祥坡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该院的历史沿革、办学特色、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等情况,重点介绍了该院在定向培养直招士官方面的情况。他表示,成都航院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合作开展的“空军士官班”和“海军士官班”定向培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也相信和武警四川省总队的合作将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孟祥坡指出,依托普通高等教育为武警部队定向培养直招士官,是新形势下拓宽部队专业技术士官来源、提升士官培养质量效益的重大举措。他表示,在前期的论证调研中,得知成都航院办学历史悠久、办学条件优越、人才培养质量高,又在定向培养直招士官方面有着一定的经验,因此选择与成都航院开展合作。他希望双方加强合作,积极探索,共同做好此项工作。
会上,孟祥坡、张蕴启分别代表双方签订了《武警四川省总队与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定向培养直招士官试点合作协议书》。按照协议规定,成都航院根据武警部队士官岗位实际提出培养需求,双方共同商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设置专业课程。学习期间,学生前2.5年由该院组织培养,后0.5年由武警四川省总队组织培养。在校期间,学生将单独组建班次,实施准军事化管理,并由双方共同开展国防教育和军政训练。
武警四川总队警务处处长李勋章、副处长丁满珍、参谋何飞,信息化处处长张琪,宣传处处长莫子贤,成都航院校企合作处处长刘晓辉、招生办公室副主任龙泽慧、教务处副处长祝登义、计算机工程系副主任银河、党总支副书记叶峰以及四川电视台记者也参加了上述活动。
湘潭职院在实习就业管理上猛下功夫
“贵校的孩子在我院表现很不错,能吃苦、肯学肯干、服务理念强。”6月12日,我们在北京二炮总医院护理部见到马主任时,她如是评价我院学生。据悉,湘潭职业技术学院现有医卫类专业定点实习医院179家,非医卫类专业实习单位149家,分布在湖南、北京、上海、广东、福建、海南等10个省市,经过不断探索,形成了严密完整的管理模式。
一是实施“五位一体”的管理模式。针对以往实习管理中学校力不从心,单位管理缺失,班级完全解体,学生准备不足,家庭参与不够的弊端,经过认真探索,我院创造了“五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明确各方责任角色,学校是组织策划者,实习单位是实施执行者,实习队是自治管理者,班级是指导参与者,家庭是支持配合者。经过几年实践,卓有成效。
二是坚持“七个到位”的管理方法,贯彻“学生至上,服务为本”的理念,认真细致地做好实习管理工作。坚持“七个到位”,即:甄选定点实习单位、签订协议到位,每年与定点实习单位签订协议,明确双方责任;现场招聘到位,每年2月-4月组织定点单位到学院现场招聘;护送上岗到位,每年4月-5月由学院教师护送学生到达单位;摸底检查到位,每年的6月-7月对所有实习单位进行摸底检查;实习普查到位,每年的10月-11月由专业教师组成30多个实习检查队,对所有实习单位进行实习普查,考核学生,指导学生,听取实习单位意见,回校后,召开全院性的实习检查情况反馈会,以利于促进教育教学;平时管理到位,建立实习对长QQ群,及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实习管理严格规范,深受学生、家长、实习单位好评。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作为一所“高新区办学,办在高新区”的高职院校,周边9个产业园区共有3000多家科技企业、7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学院在办学实践中,坚持“高职教育与高新技术产业互动发展”为宗旨,确立“科技引领”战略,推进“区校一体”发展,打造“产教融合”样本,率先推出“人才共推互聘”、“科研助理团队”、“产学研用联盟”、“科技创新驿站”等一系列创新举措,融入“科技创新”发展元素,并以此推进学院与园区、企业的“协同创新”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作为“高新区办学、办在高新区”的高职院校,要站在国家战略高度,把贯彻《决定》精神与学校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区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以人才培养助力,以科技创新助推,以社会服务助势,为实现“强校梦”、“强区梦”、“强国梦”贡献更大力量。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战略结合点。近几年来,学院以培养产业升级急需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共推互聘”为抓手,以“反哺教学、反哺企业”为目的,以“项目研发”为载体,以“项目教学”为途径,积极探索构建“技术实践”教学体系。这不仅使学院在服务企业、锻炼队伍、培养人才、提高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而且为学院增强科研开发能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开辟了重要通道。
战略杠杆:发力“共推互聘” 突破“珍笼棋局”
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有一个著名的“珍笼”棋局,此棋局妙在一子即破,而问题的关键是,应该在何处落子?同理,要寻找到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蓝海,一点即可。那么,何处发力才能牵一发而动全局?
无锡高新区作为全市建设创新型经济的先导示范区,近几年来,率先开创了引领无锡转型发展的Park园区模式, I—Park、D—Park、K—Park、T—Park、B—Park、S—Park、V—Park……这些园区,集聚了无锡品质最高的高新技术企业、最高端的人才团队,重点打造高端研发、软件和服务外包、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新兴产业。在这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数字背后,不仅需要雄厚资金的投入,更需要多层次、多门类的专门人才支撑。
2010年以来,学院针对无锡新区大力实施“530”招才引智计划,大批科技企业入驻园区而中低端技术人才严重匮乏的实际,学院发挥自己的“特长”,为企业排忧解难,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不仅为企业提供后备的人才储备,而且帮助企业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于是 “共推互聘”这一创新之举应运而生。
学院以“共推互聘”人才协作为纽带,以科研助理团队、产业教授聘任为组织方式,以项目研发、项目化教学为契入点,积极推进产学研紧密合作,营造了良好的校企互动式科研氛围。如此一来,企业在这种合作中,不但履行了一定的“义务”,更获得了很大的“附加值”。三年多来,学院已委派近300名教师、1000多名学生组成的63个科研助理团队,与受聘的40多家“530”企业共同进行了200多个项目合作。在此过程中,学院师生共研发新产品、新装置、新工艺、计算机软件150多项,发表论文219篇,获国家授权专利26项,在省以上各类技能大赛中获三等奖以上184项。学院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技创新学生社团活动站”、“产业教授工作室”,为师生搭建科技成果开发、转化的平台。获得了新区管委会“产学研合作创新基地”和“530人才科技学院驿站”的授牌。
校企合作往往存在“校热企冷”的状况,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浅尝辄止”的阶段,无法实现校企间的深度融合。“共推互聘”之举打破了这一“珍笼”棋局。目前,学院与高新区的中国传感网信息服务园、中国传感网国际创新园、江苏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无锡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园、中国无锡留学人员创业园、中国吴文化博览园等六大园区9大专业园区,建成集产业、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产学研用合作联盟”,瞄准产业建专业、围绕专业联产业,教学链对接产业链、专业链对接岗位链,初步形成了园区、企业、学院之间“资源共用互惠、人才共推互聘、专业共建互赢、文化共融互通、成果共享互利”的“无锡模式”。
战略基石:借力人才积聚 拓展“深度互动”
“共推互聘”,实现的关键在于深度互动,这是实现“产教融合”的战略基石。一方面建立畅通信息渠道,敏锐捕捉企业科技需求,以此引领学院科技创新,更好地服务企业科技研发;另一方面释放科技项目能量,反哺“技术实践”教学,引领科技发展前沿。
以人才互动引领科技项目开发。三年来,学院通过与高新区从多的科技企业的合作,先后开发55个共推互聘项目、85个基金项目和6个纵向课题,实现了高职院校科技项目开发的快速起步。在“第四届全国普通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简称高校NOC竞赛)全国决赛”中,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物联网学院选派的三个学生团队分别获得一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这是学院在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性大赛中又一喜讯。近三年来,学院学生的太阳能动力小车、太阳能排风系统、太阳能路灯控制器及薄膜太阳能电池、太阳能非接触式体温仪、太阳能手机充电器、运动类售货机、新型防辐射贴膜及智能汽车等50多项专利发明在全国性的技能赛事中获奖。
以人才互动促进专业内涵深化。通过人才共推互聘,教师在企业获取了产业发展最新动态和人才技能需求,掌握相关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并将科技研发过程引入教学过程,将企业项目、教师资助研发类项目等按照技能方向有机整合,形成研发实例以取代传统教学,形成核心课程体系,推动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以典型产品为载体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了“小班化”教学,“分组式”研发的教学新的模式,推动人才培养向“精致化、特色化、品牌化”转变。同时,通过校企“双专业带头人”的推动,对56门主干课程进行解构、优化和重组,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已覆盖了多个专业教学。软件技术专业引入知名企业优质课程模块,进行“嵌入式”人才培养;光电子技术专业与尚德太阳能公司共建尚德光伏组件教学工厂,通过“校中厂”的校企共同体进行人才培养;机电一体化专业群以“双元制”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为载体,进行“双元本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以人才互动推动实训基地建设。以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为抓手,联手推进重点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国家级高端培训基地建设。着力打造了以“530人才驿站”、“科技创新驿站”为主的科技交流平台,已形成了一批产业教授工作室;以“江苏省物联网工程中心”为主的科技研发平台,已列入省级建设规划,完成一期工程建设;以“教学、实训、展示”为主的科技综合平台,在学院K楼建设1000平米的多功能科技创新基地,使之成为科技创新工作和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以院级科技基金项目为主的科技储备平台,已有106个项目列入项目计划;以科技工作网站为主的科技宣传平台,已完成网站规划设计和建设,推动科技交流和科技信息发布。
同时,学校在中德机电学院、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物联网学院)、国际商学院成立了先进制造技术、传感信息、网络营销三个协同创新中心,有两家科研院所,30多家科技型企业,40多位企业专家参与到协同创新中心工作。
以人才互动扩大校企文化交流。一方面,学院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社团作用,先后在近200家企业和20多个社区、园区建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定期与园区、企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企、校地联谊活动,开展多形式的文化艺术交流与互动,促进区域文化观念的正向变迁。另一方面,科技园区、科技企业为学院师生的社会实践、实验实训等,提供资源、条件和平台,并为科院毕业生优质就业提供平台,创造条件。先后有20多家企业在学院设立了“海力士”、“村田”、“松下”、“海润”、“华夏”、“海辉”等奖学、奖教基金,每年进行奖教、奖学金的评比和颁发;有100多家合作企业与各院系部不间断地举办多种多样的“校企文化周”活动;学院每年举办“校企合作,共图发展”为主题的大型文艺晚会,邀请紧密型合作企业参与活动,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和谐相融。
战略途径:坚持“协同创新” 创造“蝴蝶效应”
人才资源将成为下一个30年里,中国城市发展所必须的第一资源,得人才者得发展。脱颖而出,真正实现跨越发展?关键的是如何通过“创意的大脑”,找到切入点,融入大环境,从而实现办学要素的全新激活。
这一点,从学院的“协同创新”一系列探索实践中找到了答案。学院依托新区产业集群、技术集聚、人才集中的优势,构建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形成了以工为主、文商兼顾的多科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体系,建成了精密机械类、物联网技术类、软件技术类、新能源技术类、现代服务类和文化创意类六大专业群;深入探索和实践“政产学研”合作理事会管理体制,初步形成了“政产学研,四位一体,协同创新”的办学体制;坚持“三新”(新产业、新技术、新岗位)导向,重构课程体系,实施了“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改革等。在专业结构和内涵、人才培养目标及方案、课程体系、就业方向以及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等方面与专业园区、科技企业实现良性互动发展。
今年以来,学院依托“高新区办学,办在高新区”的优势,全力打造基于服务科学视角的职业教育链集成服务“无锡模式”。围绕把学院建成集创新理念、发展模式、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校园文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区教育为一体的职教集成服务样本,着力推进“四建”(即建职教集团、教学工厂、企业大学、社区学院)工程,创新发展方式,创新培养模式,创新服务载体。目前,正在与无锡感知集团进行战略合作磋商,开展全方位、立体化合作,共建“感知技术无锡大学”,推进产教融合向宽领域、深层次、高能效发展。双方共同实施感知技术教育支持计划,共建物联网特色教育示范学校,共建“智慧校园”。在学校建设物联网技术应用试验场,在企业建设物联网技术成果转化试验基地,联合为感知企业培养高级技术骨干、本科后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这种以“共推互聘”为切入点的“产教融合”,能够创造出一种“蝴蝶效应”。一点转变带动一个板块转型,进而推进学校教育从体制机制、培养模式、人才规格、科研开发、基地建设、双师团队建设等多领域的全面提升、跨越发展。
这或许也是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的未来发展的爆发力所在。
(原标题:共推互聘:打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之门)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多途径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的全科医师
每个社区有多少户人家?每个家庭人员的健康状态如何?最常见的病有哪些?社区医疗现状如何?这些原是医学生就业后转岗培训的内容,如今,在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成了一年级临床医学生的“必修课”。在学好课堂知识的同时,学生还必须在社区“打转”,了解社区健康状态,边学变实践,在实践中带着问题回到课堂。“一年级学生还获取不了太多的专业知识,作为今后要服务于最基层社区的医学专科生,首先要让他们感知社会对他们的需要。”
据学校临床医学院院长何坪教授介绍,目前,我国全科医师培养仍然沿用“掌握现代医学专业诊疗技术、满足医院需求的专科型临床医生”人才培养模式,绝大多数临床医学专、本科毕业生因缺乏以预防保健与健康管理为主导的全科医学知识与技能,难以适应或安心在基层社区卫生机构从事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综合性卫生服务工作,毕业生对基层没有什么感情,“下不去、用不上”现象严重。
对此,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以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为切入点,提出“以社区为基础的教育结合社区为问题的学习”教育理念,采取“学校·医院·社区”三方联动的全科医师培养模式。同时,改变以学科构建课程体系为按照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搭建课程,“是带上社区问题、卫生需求和职业需求,即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
“为什么吃东西要少盐?”“为什么少吃或不吃动物脂肪和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很多问题学生在社区现场还回答不上,他们带着疑惑回到课堂,“当老师讲到高血压病症的时候,我们能马上联想到问题,在教学中来解决这些疑惑,这样的课堂不只是单方面的传授,而是学生和教师的互动。”王丽同学告诉记者。
到了二年级,学生就要去了解社区里的群体,在群体里有什么共同的不良的生活方式,带着群体问题,去学习,去实践,增长才干。 “既有点上的问题,又有面上的调查,对学生全科知识的形成有极大的促进。” 何坪教授说道。
根据学校毕业生调查数据显示,没有经过社区实践的学生,选择去基层当医生的比例是48.7%,而经过了社区实践的学生选择基层当医生的比例提升到了77.3%,“这些学生对社区有深厚的感情,从社区需求中来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
据悉,学校今年全面启动教育部、卫生部“3+2”卓越医师教育培训计划(即助理全科医师培养)项目试点。指导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建成为国家级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指导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为国家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全科医师在各阶段培养提供良好条件。同时,面向全市培养“全科医学理论、临床与社区实践教学骨干师资”200名,保障全科医师培养质量;并从“全科医学理论研究、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师职业环境、医院与社区共同管理慢性疾病等”4个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全面提升学校在临床医学专业核心竟争力。
根据教育厅6月23日下发的《关于开展高端应用型本科人才联合培养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2014年开始,柳职院将与广西科技大学联合开展机械工程专业(职师班)本科人才培养,成为广西首批高端应用型本科人才联合培养试点高校6所院校之一,是广西唯一一所具备联合培养中高职教师资格的高职院校。
“职师班”的全称为“职业教育师资班”,全程按照学生一毕业就能成为职教“双师型”人才的目标来打造,学生实行“多证制”。该班专业分数控技术方向和模具设计与制造方向,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及行为规范,既掌握现代的数控技术和模具设计及制造技术,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及指导能力,又掌握现代教学理论、教育方法和技术的高端应用型复合人才。
学生完成学业考试合格毕业后,既可到高职高专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训机构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也可到先进机械制造加工企业、模具设计与制造单位从事数控技术,模具设计、制作、成型工艺分析、检验、维修和经营等方面的技术工作及管理工作。
该班主要面向应届高考中学生,凡参加2014年广西普通高考、成绩达到广西本科第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的考生均可报名,首届限招40人,学制为全日制4年。第一年,学生在广西科技大学完成学业,后三年在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完成学业,其中累计半年时间在区域大中型先进制造企业参加工程实践,累计半年时间在区域优秀中高职院校参加教育实践。考核合格的学生,将获得广西科技大学本科学历证书和工学学士学位证书。
此次成功获批广西高端应用型本科人才联合培养试点高校,是柳职院创新职业育人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柳州经济发展服务所取得的成果,也是职业教育突出实战和应用办学路子的一次大胆尝试,在学院的改革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今年3月份,在教育厅师范处的整体部署下,柳职院与广西科技大学启动联合开展县级中职学校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目前,已录取柳职院牵头培养的汽车工程专业和机电技术教育专业共53名高职优秀毕业生,他们将在柳职院进行专升本学习两年。
25日,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与飞鹤乳业签署了联合培养中国乳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合作框架协议,通过学校、企业共同设置课程,企业专家驻校授课,校企共担培养费用及创办“厂中校”等方式,打破职业教育“我培养、你挑选”的被动局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为破解职业教育招生难、教学实践脱节和企业招工难提供新途径。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必须要走的道路。但经过十多年的探索,校企合作这条路走得并不好。”黑龙江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丁哲学说,这其中既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式和理念的问题,也有企业积极性不高,缺乏动力的问题。
据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徐建成介绍,本次校企合作将采用真正意义上的双主体办学模式,企业将在遵循教育规律前提下,和学院共同研究课程改革,企业内部专家、管理者和实战领域的尖端人才将直接进入到教学环节,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把企业文化带进课堂。
本期“飞鹤班”计划面向黑龙江省贫困地区招收150名学生。学生第一学年学费由企业全额资助;第二学年学费由企业与学院共同对学习成绩合格的学生进行家庭贫困状况考察认定,如确属贫困学生,学院将全额减免学费;第三学年,由于学生已经进入上岗实习阶段有收入,自行承担学费。
丁哲学认为,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和飞鹤乳业合作办学可以看做是“中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真正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人才,多方投入也为解决职业教育投入不足问题提供了借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展现学生风采,6月25、26日,山东职业学院第五届机电产品创新博览会盛大开幕。
本次博览会共分为获奖产品、自主创新产品、机器人产品、激光雕刻产品四个展区,参展33项作品均出自学生之手。“智能机器人”、“工厂仓库综合安防系统”、“慧鱼模型”、“智能家居管理系统”……,超前的设计理念、鲜明的产品特色,使得大批学生纷纷驻足观看。其中,“教具百宝箱”曾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上获得一等奖,“智能控制型光伏发电百叶窗帘”、“无线遥控环保型扫地车”在第十届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上分获一、二等奖。此外“智能控制厨房家居系统”、“新型多功能自动旋转无尘黑板”等4件产品还将参加今年的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省赛。在展台前,有的观众还在相关人员的协助下自己动手操作,实实在在地体验到了“科技改变生活”。
山东职业学院历来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以培养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大力推行项目课程改革,积极推进特长生导师制度和“第二课堂”的实施,吸引学有余力及具有特长的学生参与工程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一技之长。学院还开设了个性培养模块,进行创新能力培养,以省级优秀学生协会“大学生发明创新协会”为平台,开设机电产品创新设计选修课,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技术发明等实践活动,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近三年,学院在创新设计竞赛中收获颇丰,共获得国赛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省赛一等奖四项、二等奖四项、三等奖两项。
2014年浙江省高职高专职业技能大赛工程造价基本技能大赛中,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参赛学生获得个人一等奖3个、团体一等奖1个;测绘大赛在3个单项1个团体项目中更是勇获5个单项一等奖、2个团体一等奖,再一次展现了学院在职业技能大赛中的实力。特别是2013年全国结构设计大赛,学院代表队荣获二等奖,打破本科院校对该项赛事的垄断,充分展示了学院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果。
谈到获得的这些成绩,学院院长丁夏君说:“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高职教育从重视知识转变到重视技能,需要强调学生将学科知识转化为职业技能,而职业技能竞赛正是促进这种转变的催化剂。”职业技能竞赛不仅是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促进校企合作交流、展示职业教育办学成果的重要平台,也是检验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重要环节。学院一向把职业技能竞赛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推进内涵建设与发展,认真组织参加各项职业技能竞赛,近三年来,学院学生在国家、省级各类教学竞赛及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先后共有248项获奖。其中,在国家级技能大赛和各类教学竞赛中,共获一等奖28项,二等奖35项,三等奖20项;在省级技能大赛和各类教学竞赛中,共获特等奖、一等奖61项,二等奖41项,三等奖63项。全面激发了全院学生学技术、练技能的热情,多方位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岗位竞争能力,积极推进建设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
一、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大赛引领作用,优化专业设置
职业技能大赛设置的项目都是区域、国家经济建设中人才需求迫切的专业岗位,学院认真调研大赛项目设置背景,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大赛引领作用,积极优化专业设置,推进课程改革,结合国家示范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契机,提出依托建设行业办专业、结合就业岗位设课程的思路,紧紧围绕浙江省社会发展需要及建设工程产业结构调整,以就业为导向,不断优化专业结构,突出建设类办学特色,努力打造以建设工程技术、建筑经济管理、园林工程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市政工程技术、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工程监理专业为龙头的一批特色品牌专业。近几年,建设工程技术、建筑经济管理、园林工程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确定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专业,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确定为国家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设专业,市政工程技术、建筑设计技术、工程监理等专业列入浙江省特色专业,专业结构和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二、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大赛引领作用,推进课程改革
技能大赛的竞赛内容设计源于企业实际工作状况,是建筑业急需的人才必须掌握的职业技能和必备的工作能力,学院按照职业岗位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要并结合技能大赛的要求,不断进行课程与教学内容改革,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大赛项目的融合,通过汲取技能大赛内容和标准对原有的课程及教学内容进行改造,提炼、转化为教学内容,构建了专业特色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其典型是“建筑力学”课程,将“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所包含的结构力学、材料力学、建筑制图、建筑工艺流程制定等知识、能力整理起来,创新项目化教学内容。
这一课程改革,使得建筑力学课程与2013年被立项为第二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成为学院开创全国高职院校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的背后推手。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是教育部确定的全国九大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是土木工程学科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最高水平的学科竞赛。2013年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共有96所国内知名高校参赛,学院作为全国唯一一支高职参赛队,与国内知名本科院校同台竞技。学院参赛选手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挑战自我、开拓进取,以设计创新、作品美观、制作精湛、性能超强的出色表现夺得全国总分第十七名的优异成绩,荣获二等奖,并在最佳创意奖和最佳制作奖的评比中排名第三和第二,获得专家高度评价,赛出了高职学生的水平,赛出了高职学生的风采。
这样的课程改革与技能大赛获奖模式,在学院专业课程体系中比比皆是,如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大力推行“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在“电梯系统运行与维护”课程中,将“智能空调安装与调试”赛项中所包含的知识、能力整合进教学能力中,在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天煌杯”智能电梯装调与维护比赛,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参赛学生勇夺二等奖。还有学院测绘专业创新“工程测量”课程改革。2012年、2013年、2014年三年中共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测绘测量赛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
三、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大赛引领作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增长
职业技能大赛从表面上看反映的是参赛学生的能力素质,但深层次反映的是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和技能水平。通过技能竞赛指导学生备战,专业教师进一步明确了教学中要解决的两个基本问题:教什么,怎么教。近几年来,学院相继出台《师资培养实施计划》、《教师培养工程实施办法》、《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实施办法》、《学院访问工程师流动站管理办法》、《青年教师助讲培养制度实施办法》等管理制度。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积极推动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通过举办青年教师说课、说专业比赛,促进了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通过选派骨干教师作为访问学者到对口国内知名院校深造、高职教育发达国家短期学习等途径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职业技能竞赛促进了学院教师学科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学院作为浙江省第一所高职院校成功承办了浙江省第十二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学院教师也成为浙江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委员会唯一来自高职院校的专家。
2013年,沙玲、夏玲涛、李颖、来丽芳、马福军等一大批职业竞赛指导教师被评为省级高职高专专业带头人,尤其是一些青年专业教师在参加技能大赛过程中通过与企业和同行的学习、交流与合作,专业能力、教学水平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成为新职业技能的实践者,铸就了学院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的力量。
四、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大赛引领作用,促进学生职业素质提高
通过参加竞赛活动,学生普遍增强了课堂知识联系实际问题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也得到普遍加强,学生综合职业素质明显提高。特别是参加技能竞赛的磨练使学院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加自信,熟练的技能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原标题:以技能大赛促进学生素质提升、教师能力增长)
6月23日,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和青岛海利尔药业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学院设立“海利尔班”,海利尔集团承担学生三年的全部学费,并设有奖学金,学生入校就成为海利尔集团的准员工,毕业直接到集团就业。
根据合作协议,校企双方采用定单委托培养、定向实习就业的合作模式,共同培养学生,每年招收学生40名。海利尔集团参与学生教育全过程,双方共同制定“海利尔班”教学课程,共同组织职业技能领域课程教学和工学交替;集团定期组织专家及管理人员到学院给学生作专题报告,介绍本公司产业发展前景和企业文化,组织学生到公司生产或管理一线参观学习;学生在校的最后一年到海利尔集团参加顶岗实习,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实行“双导师制”,学院和集团分别为学生配备实习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增强学生学习针对性和企业归属感。学生合格毕业后即可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全部录用为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正式在编职工。
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和青岛海利尔集团合作多年。近几年集团业务冠军均是学院的毕业生。
在刚刚结束的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机械设备装调与控制技术比赛中,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代表山东省参赛。队员们不畏强手、敢打敢拼,凭借过硬的技术技能和稳定的发挥,一举获得总决赛第一名,为学院和山东省争得了荣誉。
此次国赛机械设备装调与控制技术赛项采取项目组形式,2名参赛选手在规定时间(4小时)内现场操作完成:装配与调整送料装置(二维工作台)、机械式冲裁机构和转塔装置、模具;连接控制电路;设置变频器、步进、伺服电机驱动器参数;触摸屏工程设计;PLC程序设计;设备联合调试;并进行试运行加工,检验设备的运行状况及制件的质量。期间,进行职业素养的严格考核。
由学院机制工艺系、电气及自动化系丁来源、贾怀杰同学组成的代表队,在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该赛项比赛中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获得了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赛的资格。在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的大力协助、系部的认真准备和胡德文、宋明学两位教师的细心指导下,二名学生利用课外活动和节假日时间增加学习训练课时,加大训练的强度,逐步提高操作技能。经过艰苦的训练和比赛现场激烈地角逐,最终取得了全国总决赛第一名。
优异的成绩充分体现了学院深厚的办学底蕴和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优势,检验了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取得的新成效,展示了师生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学生扎实的技术技能,对学院培养高端技能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学院同时参加了“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赛项的比赛,并获得团体二等奖。
6月18—20日,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汽车检测与维修”和“汽车营销”两个赛项在吉林长春举行,淄博职业学院汽车专业代表队在比赛中获得两项一等奖。
本次比赛由国家教育部、吉林省政府等主办,吉林省教育厅、长春市政府承办,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协办,旨在树立“人人成才”的人才观念,引导建立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人才评价体系,推动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来自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79所院校、113支代表队、340名选手参加了比赛。淄博职业学院汽车工程系组队代表山东省参赛,并在比赛中获得“汽车检测与维修”赛项综合技能团体一等奖、“汽车电气系统检修”单项一等奖,同时获得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
该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代表队由彭浩、朱良、郭云龙、闫仁飞等四名队员组成,指导教师为李建刚、曾祥军;汽车营销代表队由刘倩、刘文卓等两名队员组成,指导教师为王金萍、陈超。他们前期为参赛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在比赛中充分展示了学院内涵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成效。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走高,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趋势越来越严重。2014年我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将高达730万人。特别是高职毕业生在求职时面对与高学历毕业生的竞争,使他们尝到了“就业难”的滋味。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以人才培养紧跟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步伐,走出了一条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无锡国家高新区培养了一大批素质优良、技术精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学院连续多年的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9%以上。
一、服务区域“两高”产业,推进专业与产业的融合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服务产业发展。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紧贴产业升级,深化校企合作,形成“科技引领、区校一体、产教融合”的办学特色,面向无锡高新区,根据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的需求培养人才。
无锡科院是一所“高新区办学、办在高新区”的普通高等学校。2003年建校以来,学院秉承“立足新区、依托新区、融入新区、服务新区”的办学宗旨,抢抓高职教育发展机遇,深化内涵建设,提升办学实力,实现了由“零起点”办学到“双万人”(万人学历规模、万人技能培训)的办学规模,再到“两高”(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人才培养基地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了高职教育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良性互动。
早在几年前,随着无锡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学院就着手建立对接产业的专业建设制度,形成了随新区产业转型升级而进行动态调整的机制,重点打造了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物联网技术类、软件技术类、新能源技术类、文化创意类、现代服务类和先进制造类六大专业群,确立了产业导向的专业体系。学校依托行业领军企业和产业园区共建二级学院,积极推进“系改院”工程,相继成立了八个二级分院,在办学组织体系上实现产教融合。同时,加强专业与园区产业的对接,把专业建在相关产业园区,如软件专业与IBM公司合作,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与国家传感信息园合作,动漫专业与动漫创意产业园合作,基本建立了一个二级学院对接一个产业园区,一个专业对接一个以上行业领军企业的合作模式。
学院依托高新区9个产业园区3000多家科技型企业、7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凭着对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的敏锐嗅觉,准确地把握市场脉搏,第一时间调整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在无锡新区管委会的支持下,学院与IBM公司共同合作组建无锡-IBM软件及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为无锡高新区众多软件企业培养“即插即用”式的优秀软件外包人才。基地面向全国众多本科院校,开辟生源合作渠道,进行语言、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强化培训。目前,基地已成功地开办了18期培训班,培训了近5000名来自全国93所本科院校的毕业生。这些学员大部分被高新区的海辉软件、中讯软件、易保科技等软件公司录用,助力了新区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快速发展。
学院先后联合IBM、西门子、德商会中国总部、新加坡PSB、东鹏实业等跨国大公司、大企业或权威组织,建立了无锡-IBM基地、中德双元制培训中心、中新PSB外包管理培训中心、无锡高新区紧缺技能型人才实训学院、无锡新区外资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中心、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外语培训中心等培训机构。通过引入优质认证、课程、师资和理念,为新区产业培养培训了大批软件服务外包、外包管理、工业设计、动漫创意、设计与营销等专业人才。同时,学院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先后创建了省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无锡市服务外包培训基地、无锡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等多个实训载体,年均为无锡高新区培训各类人才20000人次以上。
二、创新合作办学模式,推进教学与生产的融合
任何一所高职院校都不可能集聚起所有的教育教学要素,如想在多种办学条件的制约下实现跨越赶超,成为有资格论剑华山之巅的胜者,惟有开辟出一片发展的新生空间,那就是推进学院与地方政府、高新技术园区、科技企业的融合发展,全面协同创新,才能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高度整合。集聚于无锡新区方圆22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园、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大学科技园、创意文化产业园、光伏新能源产业园、软件园等众多的专业园区,为学院推进区校一体化深度融合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学院以政产学研合作联盟为依托,以人才合作培养为纽带,与园区30多家科技企业开展“共推互聘”工作,每年聘请20-30名左右企业高层次人才担任学校产业教授,开设“产业教授工作室”,向30多家科技型企业委派了1000多名师生组成的40个科技助理团队。在产业教授的指导下,学校教师共成功研发新产品、新装置、新工艺、新软件近120项,获国家授权专利67项,开发教材37本,开发课程37门,获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个,发表科技学术论文110篇。被新区管委会命名为“产学研合作创新基地”和“530人才科技学院驿站”。
学院成立了由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无锡市服务外包职教集团,共有7个功能园区、11所院校、36家核心企业参与。学院作为牵头单位,充分借助各成员单位在基础设施、专业队伍、技术领域上的相通性和互补性,积极开展联合办学,努力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发展。
学院以无锡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依托,充分发挥园区、企业优势,运用“科技引领、区校一体、产教融合”的“无锡模式”,让园区、企业参与办学,把前沿的技术要点、最新的市场信息融入到教学中,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学院和园区、企业共享人才、技术、科研平台等特有的资源,实现了优势互补、共享互利。
学院建立了与企业生产现场一致的“教学工厂”,如尚德太阳能组件生产线、阿斯利康生产线、快递中心、呼叫中心、幸福商城等,把工厂搬进教室,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下,从事真实的工作任务,接受真实的技能训练,感受真实的职业氛围。通过“产教融合”,学生在“教学工厂”受教、集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中工学结合,充分感受到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缩短了人才培养与岗位生产的距离,实现了“零适应”就业的无缝对接。
三、优化办学运行机制,推进学院与园区的融合
探索“政产学研、四位一体、协同创新”的高新区办学模式,打造“科技引领、区校一体、产教融合”的高新区办学特色,是学院长期坚持的一条特色发展之路。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学院初步形成了具有“高新区”特色的管理体制和投入保障机制。在投入体制上,学院由无锡高新区全额投资,“交钥匙”建校,强有力的财政投入,确保了学院在最短时间内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办学条件。此外,新区管委会每年拨专款近百万元用于学院聘请企业专家担任产业教授,每年补贴近千万元用于学院与IBM共同培养高端软件人才。
学院实行了“政产学研理事会”管理机制,组建了发展咨询委员会,对重大决策提出咨询和建议,并在“政产学研理事会”统筹下,构建了区校互动的组织架构,与新区的七大产业园区、数十家科技企业建立产学研用合作关系,实行二级学院“1+1+1”的办学模式,即一个学院(系)与一个专业园区对接,与一家以上行业领军企业联姻。
学院将在政产学研合作理事会的框架内,进一步完善学校和政府、园区、企业之间关联发展的配套制度,建立健全基于互利双赢和共同价值的园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形成学校与新区、分院与园区、专业与行企的同心三层深度融合架构;推动理事会统筹下的规划指导、专业建设、科技合作、人才协作、就业指导、后勤保障六个委员会的良性运行。推进无锡市服务外包职业教育集团建设,积极探索“虚拟企业”和“基金模式“的体制机制创新,探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新路径。依托政产学研合作联盟,继续推进人才“共推互聘”工作,在深化教学改革、培养科技团队、攻克技术难关、打造办学特色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继续组建科技(助理)团队深入园区企业,与企业一起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科研攻关、课题研究、项目推进等工作。着力开展“四技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形成一批能解决问题、实用见效的研究成果,及时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技术难题,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与新区科技园区和科技企业的合作,整合校内外资源,争取建设一批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进一步增强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2002年由始建于1956年的川北教育学院和1917年的国家重点中专四川省机电工程学校联合组建而成,具有近60年高职、近百年的职业教育办学历史,是四川省政府部门主办,省教育部门直管的地处非中心城市的综合类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现有全日制在籍学生14000余人,教职工800余人。学院先后被评为“四川省最佳文明单位”之一、“全国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教育部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四川省示范性高等职业优秀院校。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虽直属于四川省教育部门主管,却位于四川省二级城市——遂宁市;虽具百年办学历史,但仍属综合性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既无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又无行业背景,是典型的非中心、非行业、非属地主管的“三非”学校。学院与占全国高职院校70%比例的非中心城市高职院校一样,面临着地域偏狭、经济欠发达、需求不旺、资源匮乏、观念不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难度大等共同问题,面对职业教育异军突起,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和如火如荼的职业教育改革浪潮,如何突破体制机制瓶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如何开展校企行业合作,创新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打造亮点特色和品牌,走好科学发展之路等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摆在学院面前不可回避、必须解答的重大基本问题。
“面对现实,我们怎么办?”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学院党委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反必有正,有非必有是;有劣会有优,有难就有破。于是,学院借助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之机,直面“三非”现状,在建设中,通过“分析坐标明方向,找准着力点;创新体制优环境,找准突破点;强化内涵铸品牌,找准承载点;深化合作强服务,找准兴奋点;保障质量出效益,找准提升点”等举措,在体制机制、内涵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实现了创新和突破,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分析坐标明方向,找准着力点
创新体制优环境,找准突破点强化内涵铸品牌,找准承载点深化合作强服务,找准兴奋点保障质量出效益,找准提升点
如何认识对待“三非”现状,找准着力点,是“三非”院校寻求突破的前提和关键。针对“三非”困境,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在劣势中发掘优势,在制约中寻求突破”的思路,仔细分析所处坐标位置,寻找区位优势,一方面,学院虽地处非中心二级城市,却是拥有380万人口的地级市仅有的一所高校,地方经济社会的建设发展对高校人才、智力需求迫切,遂宁市政府部门已将学院纳入“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并郑重承诺“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支持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争创国家高水平高职院校”,把学院作为遂宁市打造“西部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基地”的龙头,进行重点建设。另一方面,学院所在地——遂宁市,是四川省第二大交通枢纽,成都、重庆两个特大城市的中心节点,被誉为“成渝后花园”、“桥头堡”、“中转站”,是国际花园城市、全球绿色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未来10年,遂宁将抢抓机遇,着力推进“一枢纽、四基地、一目的地”建设,全力实施“7+3产业规划”等发展战略,加速建成“成渝合作、区域合作连接点,承接现代产业转移理想地,具有遂宁特点的现代产业高地,加速崛起的现代生态田园城市、西部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西部现代工业物流基地、西部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西部现代职业教育基地、国际知名旅游休闲目的地”,交通便捷,区位及产业优势明显。第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该市经济社会也得到迅猛发展,拥有国家电子产品检测中心、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以及明星电力、沱牌酒业等7家上市公司。在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及检测、现代物流、绿色食品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产业优势。据此,学院认为,虽地处非中心城市,却具有“仅有的高校”、“省市共建”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学院把创新体制机制,实现省市共建作为发展建设的着力点,确立了“立足遂宁,面向川渝,服务全国,建成川东北地区适应社会多层面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的基本定位,探索创建了非中心城市省市共建“政行企校”、“园院”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主动融入地方,开辟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新天地,变劣势为优势,变崎岖为坦途,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认清了方向,找准了位置,找到了路径。
创新体制优环境,找准突破点
“三非”高职院校,因非中心城市,校企合作对象少,范围窄;非行业办学,专业与行业融合建设不紧密,专业特色很难形成;非属地主管,与当地政府及职能部门联系难度大,政策优势不明显。要打破制约“三非”高职院校的发展瓶颈,关键在于找准突破点。突破点在哪里?突破点在于创新体制机制,搭建校企融合互通发展平台。
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以实施“321工程”为抓手,以形式不同、各具特色的运行管理模式分别组建了“三个学院”、“两个职教集团”和“一个应用电子技术教育理事会”,积极创新非中心城市省市共建综合类高职院校“政行企校”、“园院”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着力优化办学环境。一是以政校行业合作董事会管理运行模式,与船山区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组建了校地行企合作的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中国西部现代物流学院;以校企合作董事会管理运行模式,跨区与四川省资阳市南骏汽车集团等组建了校企合作形式的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南骏汽车学院;以遂宁市政府部门领导小组下设董事会形式,联合市内旅游、文化、新闻等行业企业,组建了政行企校、校地合作形式的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文化旅游学院等“三个学院”。二是以产教联融合,政行企校合作共建董事会的形式,与市政府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行业企业共同组建了遂宁市“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个职教集团”。三是以园院行企合作理事会形式,与遂宁市电子产业园区联合组建了遂宁市应用电子技术教育理事会。学院以“321工程”为平台,以遂宁市地方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321工程”体制机制创新效应,通过探索创新多种运行管理模式,进一步整合了“政行企校”多方资源,建立健全了“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企合作、市场运作”的管理运行机制,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指导思想,充分利用平台内“政行企校”多方优势资源,变无行业背景为“多元融合,资源共享”,变无区位优势为“凝聚合力,共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办学环境。
省市领导多次深入学校考察调研,组织汇集行业企业共商学院发展大计。省教育部门、财政部门在大力支持学院建设发展的同时,在中高职衔接试点、单独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习保险等方面给予了资金和政策支持。遂宁市地方政府把学院的建设发展列入“十二五”规划和遂宁中国西部现代职教基地、遂宁市科教园区、遂宁市“四川省现代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第一方阵,自始至终把学院作为“人才强市”战略的资源储备库,构建遂宁市职业教育体系的龙头单位,为学院新校区建设划拨土地1000余亩,减免土地征用费1.6亿元,支持学院与地方政府及行业企业签订“1+6”合作办学、合作发展协议,并在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平安校园建设、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充分凸显了学院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特殊地位作用,为学院发展建设创设了新路径,创辟了新天地,对非中心城市职业院校的体制机制创新做出了有益探索。
强化内涵铸品牌,找准承载点
高职院校如何提高质量,创特色铸品牌,在学院党委看来,这是学院科学发展的核心问题。学院通过以专业建设为引领,夯实“专业、素质、质量”“三元合一”承载点,着力强化内涵建设。
一是着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打造特色专业品牌。依托“321工程”搭建的校企合作发展平台,学院进一步实践并深化了“融入地方、携手行企、合作育人、服务经济、共同发展”的办学模式和“多样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以岗位能力为主导,理实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校企共育”,加深了校企融合;物流管理专业推行“院港融合,三进三出”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了企业联系,较好解决了工学矛盾;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确定了“一主线,双参与,三层次,四模块”的“1234”人才培养模式,与对口行业企业实现了无缝对接,零距离就业;数控专业与行企共建“岗位能力导向,工学结合,双线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成功实现了引企入校,建成“校中厂”。通过模式创新,四个省级重点专业特色品牌基本形成: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已成为对接行企、服务产业的品牌专业;物流管理专业成为政校行企融合、市场化运作的省内新兴龙头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成为产教联合、集团化办学的示范专业;数控技术专业成为校际融通、“一体化”办学的标兵专业。
二是着力师资队伍建设,打造特色育人团队品牌。学院以突出师资队伍的高职特色、“双师”素质和名师效应为目标,着力打造“双师队伍”、“教学团队”、“青年教师传帮带”、“基层一线实践锻炼”、“名师带头人”等五项“名师工程”,先后打造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享受政府津贴专家、劳动模范等4人,2项科研成果获2012年国家教育部门专项任务项目,19项成果获省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三是着力教育教学改革,打造特色专业课程品牌。一方面,学院把课程标准制订、教育教学内容改革、教材建设作为课程体系建设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着力规范课程建设标准,调整教育教学内容结构,加强教材建设,从而使新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职业教育特色更突出,产学研融合更紧密。另一方面,按照“基于任务、基于场景、基于过程”的教材编写思路,根据新的课程建设体系和要求,联合行业企业,编撰形成了体例清晰、内容丰富、理实融合的校企合作编写教材40余部,使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得以深化。
四是着力学生综合素质训育体系构建,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品牌。素质,特别是人文与科技素质是决定人才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要害之所在。学院把学生综合素质训育体系和平台建设作为强内涵、创特色、铸品牌的主要承载点,确立了“素养、素质、观念、技能四位一体、融合统一的人才培养理念”,响亮地提出了“走素养奠基、素质固本、观念立命、技能安身的人才培养之路”,创具有“特定素养、特殊素质、特新观念、特有技能”的应用创新型特色人才发展建设目标,将全面实施以人文与科技素质训育、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素质教育作为主题主线主攻方向,先后开展了“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训育体系研究与实践”等国家、省和院级重点课题研究,创立了“训育结合,以训为主”的素质教育新模式,创构了“训育队伍专业化”、“课程建设通识化”、“基地建设现代化”、“活动建设品牌化”的“四化一体”素质训育体系和“学校考核为本位”、“家长考核为辅位”、“第三方考核为主位”的“三位一体”素质考核评价等两大体系,从顶层设计入手,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提出“大规模、大集成、大育人”的新理念,着力解决了学生素质训育的观念理念问题;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量,以平台建设为基础,通过建设思德、文化、艺术、心理、科学素质、质量检测等6大体系45个平台,构建和完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训育体系,着力解决了学生素质训育的目标方向内容体系问题;从训育方法途径着眼,探索“训育结合,以训为主”的训育模式,着力解决了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法手段问题;从质量考核方面着力,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训育监控测评体系,制订学生综合素质监控测评标准,着力解决了学生素质训育的质量效果问题。在“理念设计、系统建设、服务面向、训育手段、质量监测”等方面实现了创新和突破。目前,学院的教风、学风和校风日益浓郁,报考率、报到率和就业率再创新高,充分展示出了综合素质训育的特色和优势,引领推动着学院内涵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深化合作强服务,找准兴奋点
职业教育推行校企合作,走工学结合之路,既是职业院校的建设发展需要,也是行业企业的现实需求,但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常常存在“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从而导致校企合作不紧密、不深入,原因何在?原因在于没能找准行业企业的兴奋点。企业要发展,人力、智力是关键。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瞄准这个关键,对接行企,搭建平台,强化服务,在深化校企合作方面创新了方式手段,凸显了特色和亮点。
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手段,破解行业企业人才需求难题。一方面,学院立足于“理实融合、学做一体、校企结合”的高职教育教学特色,在“学中做”、“做中学”教学模式引领下,引入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文化元素,确立了“课程教学项目化”、“实践教学任务化”、“技能训练标准化”、“实训项目生产化”、“顶岗实习岗位化”、“学生就业市场化”的“六化一体”教学改革理念,使学生毕业与就业上岗实现无缝对接,为企业减省了“导引”、“培训”等诸多环节。另一方面立足于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于2013年开始实施实践教学改革,推行“小学期制”,把传统固有的“三年六学期制”改为“三年八学期制”,使学生到企业顶岗实训更灵活、更实效,同时,还在客观上解决了企业阶段性用工难题。
二是发挥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职能,面向行业企业、中职学校和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职教师资干部和企事业单位员工的培训培养服务,破解行企培训零散、师资不足等难题。近三年来,学院系统开展了全省中学、中职党组织负责人示范培训、省教育部门中职骨干教师培训、安东石油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新员工岗前培训等各级各类培训和组织建筑工程造价员、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各类培训鉴定达6000余人次,培训收益达1000余万元。
三是对口组建技术服务团队,联合行企开展技术研发活动,破解行业企业技术创新瓶颈。提供技术研发服务是企业的又一个兴奋点,但由于“三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技术水平不高,研发能力不强等原因,行业企业热情不高、兴趣不浓,影响到校企合作走向深入。学院紧紧抓住这个兴奋点,按门类、分专业组建行企技术服务团队,通过立制度、建机制、强措施等多种方式,激励服务团队,对接行企、跟踪趋势,千方百计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为行业企业提供更高更优的技术服务。2009年以来,学院技术服务团队共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组织制订“四川省大学生物流综合技能大赛竞赛标准”及地方物流行业标准体系10个,并被广泛推广;合作开发绩效考核等管理软件4个;联合开展技术改造10余次,为本地行业企业开展技术咨询服务30余次,学院技术服务年均收益在500万元以上,通过技术服务,行业企业的需求更高、兴致更浓,为校企深度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强化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企业提供“二线工厂”,破解行业企业多向投入,重复浪费的困扰。学院在充分发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内实践实训功能前提下,积极拓展其使用效能,引进汽车装配和数控加工生产线2条,建成“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把它打造成相关企业的“二线工厂”,集中批量承接企业产品加工业务,切实解决了单个企业购买大宗设备实力不足、资源浪费等重大基本问题。
五是创构体系搭平台,畅通校企合作路径渠道,破解行业企业渠道不通,交流不畅的苦恼。学院依托四川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与人才培养立交桥,全面提升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着力构建了终身学习教育和社会服务体系。通过“一平台,两体系,四系统”建设,搭建了终身教育与服务平台,推进了终身学习教育和社会服务两大体系建设,建构了与中职高职(含应用型本科)、成人普通、职前职后、学历非学历、行业企业、学校社会教育需求同步、开放式的中高职教育教学内容衔接转换系统、岗位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系统、职业技能考核评审鉴定系统、校企合作办学社会服务体系和平台。通过系统平台,自2012年以来,先后吸引37家行业企业及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共同签署了《校企合作框架协议》、《校企研发合作协议》,为政行企校深度合作发展,为学习型组织和社会建构,为学院全方位现代化高水平服务社会搭建了平台,畅通了渠道,开创了广阔空间和美好前景。
保障质量出效益,找准提升点
质量是生命,质量是保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始终把质量建设放在首位,以质量标准建设为基本点,以监控测评体系构建为提升点,着力建构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质量监控测评体系,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有力保障。一是建立健全了“内方外圆”教学质量监控测评体系和质量检测平台。学院参照国际ISO9000质量认证模式,广泛吸收容纳行企、社会评价标准,建立健全了院系两级教学监评督导队伍;先后制订完善了覆盖专业、课程、学生职业素质能力分级测试、毕业生质量等教育教学各环节标准150余个;新建信息化教学过程监测系统和质量监控平台各1个,组织编制了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管理制度汇编》、《人才培养质量检测标准汇编》,以这些定性定量结合、以定量刚性为主的标准作为“内方”的基本构成元素,把质量标准固化下来,作为学院教育教学的根本标准和育人指南,基本形成了“评价有标准,行事有制度,监评有队伍,管理有平台”的教学质量监控测评体系,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二是把每年4月确定为教学质量月,大力开展教学质量检查评比活动,把质量检测活动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加大督导监管力度,把好育人质量关。三是引入第三方评价,把政府、行企、家庭、专业评价公司以定性为主的相应评价指标作为“外圆”的基本要素,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监控测评,不断丰富完善质量标准的内涵和外延,使之更具科学性、权威性和实效性。
学校、社会、行业、企业“四位一体”“内方外圆”的人才培养质量检测体系及平台的构建实施,创新了人才培养的检测和考评方式,使育人质量有了充分可靠保障。学院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不断攀升。近三年来,学生在市级以上各项专业技能大赛中共取得三等以上奖项160余项;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98%以上;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新生自主报考率达到320%,报到率达到89%;社会及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文化素养、职业技能评价好,总体满意率达93%。根据第三方国内极具公信力的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对各高校毕业生的调查和数据分析,学院“毕业生综合素质好,就业质量高,专业对口率和薪资待遇等均在同级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思想理念、目标路径、思路举措、人才培养方式和手段上的探索创新尚在进行,永无止境。我们深信她会更好地弘扬“集百年智,传承为难为之为功;举万众力,铸就成不成之成魂”的校园精神,扬帆远航,再创辉煌!
学生们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课余时间,学生在足球场上自由驰骋
学校准军事化、封闭式管理
办学悠久 荣誉众多
四川省贸易学校前身为西康省人民政府商业厅贸易干部训练班,是西康省最早设立、具有65年办学的悠久历史、综合实力雄厚的中职传统名校。目前,学校是共青团省委和省政府劳务开发领导小组认定的“省级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培训基地”,是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在雅的唯一教学站。先后被四川省教育厅授予“省级安全文明校园”称号,被评为四川省供销系统“先进集体”和“安全管理”先进单位、四川省首批“中高职衔接示范学校”、四川省首批中职学生内务管理示范学校。目前,学校是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建设的立项学校,正在进行为期两年的国家示范中职学校建设。
设施齐全 设备先进
学校90%的教室为多媒体教室,现代化的机房8个,计算机专业(动漫设计方向)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每个教师均配备一台移动电脑。学校拥有设施先进、工位充足的校内实训基地和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总价值近2000万元,实训工位2000多个,各专业设备数量与工位数均能满足实训需要。其中:
1、茶旅教学部拥有茶叶生产与加工、教学茶厂、教学茶园、旅游服务与管理模拟、航空安检等7个实训室;
2、农机汽修教学部拥有机械加工厂、汽车4S店、特种设备检测与维修等5个实训操作车间;
3、学前教育部拥有雅安市最为先进的琴房、形体、舞蹈、手工制作、绘画、语音等实训室10间,实训面积达3000平方米;
4、财会教学部拥有会计手工模拟、会计电算化、动漫设计实训基地,计算机专业学生生均电脑一台,每人配备平板电脑资料库一个。
名师治校 建设示范
学校有教师177人,其中专任教老师162人,“双师型”教师91人,占专业课教师的83.5%。中高级教师63人,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6人、省级骨干教师培训34人,专业带头人5人,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1人,中高级考评员25人。外聘行业名师、技术能手20人。
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在未来国家示范学校建设项目中用于师资队伍建设的资金达286万元,培养国家级甚至是世界级的教师队伍。
专业独特 优势突出
目前,学校根据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开设有三大类八个专业。第一大类精品专业,包括:会计、旅游服务与管理、航空服务;第二大类特色优势专业,包括:茶叶生产与加工,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汽修专业),学前教育;第三大类新兴专业,包括:汽车检测与维修,农村经济管理(金融方向)和计算机(动漫设计方向)。其中,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被省教育厅评估确认为省级重点专业。
高校联手 继续深造
学校已经具备单独招收五年一贯制高职的资格。学校早在2011年就是雅安唯一实行中高职衔接的中职学校,已经打开了中、高职升学的直通车,将组织优秀在校生参加相关高职院校和职教集团内高职院校组织的单招考试。
学校还是四川大学、西南大学网络教育的分校(合作办学10年)、成都理工大学、成都师范大学的成教站点。在校学生读完中专可以选择全日制大专、网络教育等专科方式继续深造。
校企合作 大企入驻
学校注重加强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开展生产性实训。建成校企联合指导、监管和考核的实训管理模式。目前已经实现企业入驻的实训室有:长丰猎豹、张跃华技能大师工作室、甘玉祥藏茶非遗工作室、东星航空专修学院、大元代理记账有限公司等企业。
内涵发展 特色办学
重素质
学校“五部一体”的学分制基本形成教育与产业、校内与校外、教师与学生相结合的评价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教师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得到了师生和相关行业企业的认同,实施效果良好。
重技术
学校一贯坚持校企合作的实施,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学岗交替”三级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构建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的“教学做合一、理实一体”和“以实训项目为载体,工作任务(流程)为中心”的项目化教学模式。科学安排课程结构,实施理论学习(40%)+实践操作(60%),实施师傅带徒弟式手把手的教学。
重升学
学校与各高校联手,先后打通五年制高职、对口高职、成人本专科教育和网络教育多种形式升学途径。学校会计和旅游服务与管理两个五年制高职专业,每年都有100名额供选择。2014年,学校大专以上在校生人数1688人。学生均可以继续深造,满足读大学的愿望。
重管理
学校实行准军事化、封闭式管理,每个班级配备一名军事教官,住校生周一至周五全封闭式学习,封闭期间将由班主任、教官和公寓老师二十四小时轮流管理。
重就业
学校实行校区合作、订单式培养,每年指派专职老师实行就业跟踪管理,如果知识结构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学生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请,由学校“召回”免费继续学习,重新安排实习、就业。
本报沈阳6月22日电(记者毕玉才特约记者刘勇 通讯员方伟)近日,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一改往年在校园内召开毕业生双选会的陈旧形式,把招聘企业请到了学校实习基地的田间地头,用应届毕业生赏心悦目的园艺作品,增强学生的吸引力,消除用人单位的顾虑。
记者看到,在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毕业生正现场展示自己的植物养护技能——将白榆修剪成球形造型。上海景域园林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魏光兆对记者说,以前参加招聘会都是在校园里、操场上、体育馆或是学生教室,看看简历,听听学生的口头表达,看不到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今年,学校把招聘会开到了苗圃地里,开到了花卉大棚里,开到了田间地头,让我们企业在这样真实的场景里挑选学生的做法很有针对性。他表示,对毕业生用花瓣制作的绿色工艺品很感兴趣,要把毕业生和这种工艺品一起带走,直接转化为产品推向市场。
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邹学忠告诉记者,把双选会开到实习基地,凸显了林院“前校后场,产学结合”的办学特色,用人单位可以亲眼看见学生的实习成果,方便企业现场挑选优秀学生,毕业生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实践操作技能,增加就业砝码。
据统计,此次来招聘的企业来自上海、天津、内蒙古和辽宁等地的65家企业,提供了650个就业岗位,参加这次双选会的472名毕业生,大多数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意向协议。
Copyright © 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20808号-11 全国统一热线电话:400-660-5933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