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新闻网讯 “此行就像回家一样,除了帮助这届学生顺利找到工作,还得抽空看看班里去年毕业的学生。” 宁波鄞州职高西藏部教师潘燕近日踏上了第三次去西藏的旅程。此次,她和其他三位老师一起要护送第二批藏族毕业生返乡就业。
“他们都劝我不要来,但我实在放心不下学生”
T164次列车告别上海黄浦江的夜色,带着鄞州职高师生缓缓驶向千里之外的雪域高原。
戴免尤是鄞州职高西藏部主任,也是这届西藏班的班主任之一。对他而言,此行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工作。“等把他们交给西藏当地教育部门的负责人,然后看着他们和就业单位签订用工合同,他们在鄞州职高三年的学习才算正式结束。”
老戴拿出随身携带的就业意向表格,和其他三位老师开始商量对策。表格上写着学校之前联系的几家西藏当地的汽修企业和联系方式,其中好些是去年毕业的学生目前就职的企业。老师们还根据每位学生在校学习以及实习期间的表现,结合每家意向公司的招工需求,细致地划分出每个人的适合单位。
第二天一大早,戴免尤带着陈东、潘燕、汪平三位老师来到了学生的车厢,开会布置面试安排。
老戴为何这么急?陈东告诉记者,一方面源于老戴谨慎的做事风格,早布置,学生就能早做心里准备;另一方面,也是老戴的难言之隐,他一直患有严重的偏头痛病,再加上即将来临的高原反应,让老戴的脸色比上车前多了一丝凝重。
“我打算速战速决,趁现在火车还没到海拔高的地方,把所有能做的事情尽早做完。”老戴话音刚落,赶紧趁着列车停站,手机有信号的机会,给几家联系好的拉萨当地汽修企业打电话,确认后天的面试时间。“他们都劝我不要来,但我身为班主任,实在放心不下学生。头痛也是老毛病了,坚持坚持就好。”
“我们早已把老师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将近49个小时的颠簸,列车终于到达拉萨。老戴和三位老师清点好人数,把随车的41位学生全部安全交给了西藏当地教育部门的负责人,他们将在拉萨过夜,有些人明天跟着老师一起找工作,有些人则选择参加高考。
大家都在整理行李和老师挥手暂别,唯独阿旺多吉和群培紧紧地抱着陈东和汪平。原来,他们俩家住阿里,从拉萨坐车回家要将近4天左右,这次准备回去参加高考。阿里当地教育部门出于安全考虑,决定让他们第二天就马上回家,这也就意味着他们无法参加后天的同学聚会。三年的学习和生活,他们早已把两位老师当成了自己的亲人。陈东这时候也不知道该怎么安慰这两位学生,看着他们坐上大巴,陈东只能一边招手,一边偷偷抹眼泪。
送别这届学生,大家拖着行李向出站口走去。记者看到潘燕手里提着一袋东西,好奇地问里面装的是什么。潘燕说:“这是我给学生带的宁波年糕。来之前在微信群里很多同学都说想再尝尝宁波的年糕,快一年没吃到了。于是我专门托人买来正宗的慈城年糕。”
四位老师一走出车站,马上就被洁白的哈达包围,鄞州职高上一届毕业生早已等候多时,期待着一年后的今天与老师重逢。
“妈妈,我想你了!”达杰家住林芝,知道潘老师要来,早早地买好了车票,乘坐9个小时的大巴赶到拉萨,激动地一下子抱住潘燕。
“帮每个毕业生找好工作,我们三年的工作才算圆满结束”
次日,还没褪去舟车劳顿的疲惫,四位老师便起了个大早。今天是他们此次西藏之行最重要的一天。用老戴的话说:“帮每个毕业生找好工作,我们三年的工作才算圆满结束。”
根据之前的安排,早上要去两家企业,一家是东风圣城,一家是新全通。为了节省时间,老戴和汪平一队,潘燕和陈东一队。考虑到第一家企业是西藏当地非常知名的汽修企业,也为了打响开门红,老戴决定和三位老师一起进去谈判。
在东风圣城的会议室,公司几位相关领导接待了大家。简单的寒暄过后,老师们提出了可能是在外人看来最敏感但也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学生的实习待遇。“实习工资1500,包吃包住。等通过企业组织的考试,合格之后,便可以单干。”圣城公司董事成员扎西次旦告诉大家。
因为有上一届的同学在这里工作,所以老师们对这家公司也有深入的了解。1500元每月相比于去年已经有了700元的增加,但四位老师脸上并没有表现出欣喜之情。接下来,他们还要与企业商定转正时间的问题。
“我们公司有一套完整的考核制度,需要通过企业组织的正规考试。从贵校上届学生的表现来看,还是比较好学好问,再加上在沿海城市学习的经历,起步可能会比我们当地的员工要高。”扎西次旦强调了公司的用工需求。
基本问题谈妥后,老戴便把这几位学生托付给潘燕,自己马上赶赴第二站。学生在填完应聘表格后,马上参加公司的文化水平测试。
潘燕下午带学生去的是当地一家大型的汽修企业,学生达娃次仁就在这里上班。因为有师兄牵线,同学们对此行信心百倍。更加令潘燕高兴的是,做销售顾问的达娃次仁基本月薪已经能达到10000元左右,好的时候能每月拿到15000元。
同学们等待了一会,负责面试的罗总来了。罗总大概介绍完公司的情况后,同学们开始填写员工信息。潘燕一遍遍帮同学们核对表格,检查错字,一起思考如何填写自我评价。最后,四位同学全部顺利被录用,不久后便可来公司正式上班。
“你是我最深最深的爱,让雪山依然洁白,我心永不变”
每个人的桌前都摆满了啤酒,班长格桑索朗告诉记者,以前都要偷偷躲着老师喝酒,真希望有一天能与老师一起痛快畅饮。但他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突然。
“同学们,这一生中最美的礼物,就是做你们的班主任。大家可能不知道,在你们离开寝室的那天中午,我故意放慢脚步,走在最后一个,每经过一个寝室,就把里面的灯打开,又关上,这样就有机会再看一眼你们睡过的床,写过字的桌子……”说到这里,老戴已经泣不成声。
汪平老师擦干眼泪,清了清嗓子,“很多人都说我这三年过得比其他老师都要辛苦,但我从来不觉得。哪个阿妈能像我一样,拥有这么多孩子。过去这一个月,我经常失眠,脑海里会不由自主倒带播放同学们三年留给我的每一幅画面,我不求同学们以后大富大贵,只要过得好,过得平安,就是阿妈最大的安慰。”
话音未落,整齐的“阿妈,我们爱你……”响彻整个林卡。
此时的汪平已经眼含热泪,她踉跄地从位置上站起来,说:“孩子们,再给阿妈唱一遍《我们好好爱》好吗?这是我们班第一次参加学校大合唱比赛的曲目,每次听到那熟悉的旋律,阿妈都能记起你们每张脸。”“你是我最深最深的爱,让雪山依然洁白,我心永不变。你是我最后最后的情,那云在千里外,世界再大我们好好爱。”同学们整齐洪亮的歌声在空中飘荡,不仅献给在座的四位老师,也送给记录他们三年青春的母校———鄞州职高。
哈密日报讯 7月20日至21日,由自治区教育厅、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组成的自治区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检查验收工作组对哈密职业技术职业学校开展了为期两天的检查验收工作。
检查组依据示范校建设方案、建设任务书,听取了项目示范校总结汇报,审核了档案资料,考察了重点专业课程建设和改革情况,召开教师及管理人员座谈会,进行了资金专项检查和实地考察。
7月21日上午专家组召开反馈会,专家组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哈密地委、行署及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示范校建设工作,成立了相应机构,学校党政形成合力,以示范校建设为契机,形成了全校动员、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示范校建设工作管理较规范,资料较齐全,较好完成各项任务指标,项目资金核算清晰,学校办学实力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办校效益显著提升。
专家组同时指出学校应继续加大课程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力度,将企业的调研结论尽快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大教学资源的建设力度,提升现代信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认真总结示范建设成果,挖掘经典典型案例,充实完善佐证材料。并就通过国家的验收提出了详细验收意见与建议。
地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吴华敏代表地委、行署感谢专家组的中肯指导,将以此次检查为契机,高度重视专家组反馈意见,对照意见与建议,指导学校逐项梳理逐项整改。
京华时报(微博)讯 7月14日,老年护理员师资培训班在北京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东校区开班。培训班学员将通过试穿戴仿白内障眼镜读报、捡豆子、填表格、坐轮椅打公用电话,亲身体验老人日常生活起居。
6月,离毕业还有整整一年,苏州港大思培科技职业学院学生斯梦已经在谋划自己出国的事情,“得益于学校推出的‘私人订制’培养方案,早在大一结束时,我和同学们便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明确的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
斯梦口中的“私人订制”,是苏州港大思培学院的一项办学改革。苏州港大思培科技职业学院院长何若全告诉记者,作为江苏省唯一一所内地与香港合作成立的高职院校,学校已探索国际化办学长达9年,“私人订制方案的实施,目的就是为每个学生搭建成才的‘立交桥’”。
国际化优质教育资源竟成“拦路虎”
苏州独墅湖高等教育区,仁爱路1号,港大思培学院的地址。校门口LED滚动屏不时跳出的“14名学生考取英国赫尔大学”等喜讯,彰显出它的与众不同。
“国际化”是港大思培最大的特色,何若全告诉记者,因为由香港大学专业教育学院和苏州科技学院联合举办,学校具备了国内传统高职难以匹敌的国际化程度:外籍教师、海归教师和本土教师各占三分之一;全英文授课,教材、课程与国际接轨,并与国际专业学会资格考试挂钩。办学之初,港大思培学院还引进了香港大学质量保证监控体系,学校的教学计划全部经过香港大学审查和修改。因为质量得到认可,学生在完成指定学习任务后,还可获得香港大学颁发的副学士学位。
然而,“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光彩鲜亮的同时,学校也遇到了发展的“拦路虎”。
“合作办学,追求的便是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但是,高职阶段的学生学业基础、自律能力等相对薄弱,很多人一开始无法适应国际化的教学环境。加上质量监控体系的存在,我们无法随意更改培养方案,久而久之,学生们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何若全说。
何若全也曾考虑,如果学校抛弃国际化,尽管可以解燃眉之急,但合作办学的意义就不复存在,学生也将失去提升外语水平、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国际视野的机会,无疑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一场教学模式的“私人订制”
2013年9月,一场“分流”改革在港大思培学院拉开序幕,这就是被学生和教师称赞的“私人订制”。
苏州港大思培科技职业学院教务长杨宇红介绍,“分流”安排在学生大一结束的时候,根据学生的志愿和自身情况,一部分按照“副学士”标准严格培养,为海外升学奠定基础;另外一部分学生则按照国内就业的需求培养,采用双语教学,并加入职业技能培训和实践环节。
葛峰和冯圣涛是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大一时在同一个班级,分流后,葛峰选择了大专方向,冯圣陶选择了“副学士”方向。同宿舍的两小伙渐渐发现,学校对自己的培养有着很大的不同。“除了教学语言的差异,开设的课程相差很多。我们没有‘副学士’方向的经济学、管理学、雅思等课程,取而代之的是仓储、快递配送、商务英语等。”葛峰说。
“在考核方面,我们也实施差异对待,‘副学士’学生的考卷更加注重理论,会送到香港进行审核;大专方向学生的成绩则包含卷面分和实践分。”杨宇红介绍,为了让大专方向的学生更加贴近社会,学校特别为每个专业建设起校内实训室和10个校外实训基地。
实施“分流”一个多月后,港大思培就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学生们有了明确目标,上课不再低头玩手机,一些学习不主动的同学也开始变得好问了。
课外活动为学生打上国际化“烙印”
在何若全看来,“虽然一部分学生瞄准的是大专方向,但我们仍然要融入国际化的元素,让学生在就业以及未来发展中更具竞争力”。然而,摆在港大思培面前的现实难题是,学生之所以选择大专方向,原因就是无法适应国际化。如何才能为他们打上国际化“烙印”,与传统高职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所区别?
“国际化素养的提升,不能局限于课堂,而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创新课外活动便是培养国际化视野和意识最好的平台。”何若全介绍,学校规定,每天下午4点之后,不再安排课程,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课外实践活动。
“对于‘副学士’方向的学生,我们安排了英语演讲俱乐部、英语主持人大赛、英语戏剧表演等活动,增强他们的口语表达,为出国做准备。针对大专方向的学生,我们设置了社会调查、跨文化交流、敬老院志愿服务、技能比赛等,注重团队协作、批判意识、沟通能力、责任感等内涵塑造,培育全面的人才。”杨宇红告诉记者。
何若全表示,让每个学生知识技能与道德素养俱佳,是港大思培煞费苦心创设“私人订制”的目的所在。
7月19日,北碚职业教育中心迎来泰国职业教育教师考察团,这是继今年5月19日泰国东北部职业技术院校教师考察团、6月17日泰国职业技术院校师生考察团后,北碚职业教育中心迎接的第三批泰国考察团。
据了解,此次考察由西南大学国际学院牵头,泰国教育部职业教育委员会官员带队,5所泰国职业院校院长及教师一行28人参加,双方就各自学校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开展深入热烈的探讨。
当天上午,泰国考察团参观北碚职教中心的园林教学实践活动基地、馨技楼数控专业、电子专业实训基地、学校引进的合作企业捷联机电公司的生产车间,认真的了解校企合作的情况,对学校校企合作方面的进行的“合作培养”“前校后厂”“引企入校”等创新实践非常赞赏。泰国益梭通职业技术学院的阿敦校长更表示,期待近期能与北碚职教中心开展教师、学生方面的互访交流,深入开展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探索合作,两校建立起更深厚的友谊。
自成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中等职业学校立项建设学校以来,北碚职教中心始终把拓展交流合作、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作为学校示范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际交流与合作。
在今年7月份,除了接待国外考察团,北碚职教中心更迎来了福建安溪华侨职业学校的60余名教师。据了解,在参观过程中,以梁漱溟“勉仁”文化为主题的陈列室、园林专业的盆景钟景苑、电子、数控专业完善的基地环境建设、先进的设施设备都让参观者赞不绝口。在旅游专业部的实训基地中,古色古香的茶艺实训室、现代简约的西餐实训室、三星级酒店的前台客房更是让人眼前一亮。福建安溪华侨职业学校代表表示,作为第三批示范学校,此次参观他们受益匪浅。
“教会学生生存的本领,教会学生获取幸福生活的能力,让每位学生都有专业技能,让每位学生都能提升素质,让他们体验成功,找回自信,为以后的就业、创业和享受职业幸福,奠定扎实地基。”这是章丘一职专全体师生共同的追求和愿景。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快乐成长,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一个好孩子,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出彩,这是一职专永恒的追求。基于以上理念,我们建设了多元化的职教生态系统,努力打造N条学生圆梦路径,帮每一名学生圆“就业梦”“大学梦”“老板梦”。”章丘一职专校长魏士功告诉记者。
记者在学校看到这样一条横幅:男孩学机电,女孩读学前;微机、财会、客服任你选。这是学校因材施教,从学生一入学就为其量身打造专业的具体做法。无论是电话咨询、还是面对面交流,学校都会从学生的性别、兴趣、将来希望从事什么工作等等,给学生和家长以建议,帮助他们选择专业以及是面向就业还是继续升学。各班主任还会更详细的向新生介绍本专业班级的情况,允许学生调整专业。由于学校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生态环境,学生形成了面向升学和面向就业这两大群体。
管理引路,营造学生发展良好生态
“向管理要质量”是章丘一职专全体教职工的共识。学校非常重视学风、教风、校风建设,开展了四个“九个一”活动,即“学生九个一”、“教师教学九个一”、“班主任工作九个一”、“领导班子九个一”的工作要求。学校还建立“家长服务中心”, 开通“家长服务热线”,进一步加强家校沟通,在育人成长、家校配合、教育咨询、学校发展等方面为家长和社会提供服务,凝聚了教育合力。
学校始终将教师能力素质提高作为一项长期战略,加快教师专业成长。广泛开展优质课、教学能手评选等教研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组织教师技能大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发挥引领作用,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积极打造名师团队。老师们努力实现了自身的职业自豪感。学校现有校级以上名师36人,万晓媛老师荣获全国高中组电教优质课一等奖;庄俊红老师获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杯”财经类专业教师说课比赛二等奖;王传霞、邱汝杰老师荣获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 5名老师在济南市职业学校优质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4名教师在济南市技能大赛中获奖。
学校继续深化、优化符合职业学校实际的“三三四”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深入研究项目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工作导向等教学模式,形成了系列化校本教材和成熟的教学流程。 “三三四”体验式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了济南市教研室的高度评价。学校还在专业技能课、理论课探索实施理实一体化、案例教学、工学一体化等教学模式,让课堂教学更加符合职校特点,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效益。
抓实德育,让每个学生都良性发展
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适合他们的教育,让每一个生命过程都焕发出光彩,是所有教育人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学校引领曾经在人生路上彷徨的学子们找到了奋斗的目标和方向,把一个个美丽的梦想变成璀璨的现实。学校大力倡导学生至少参加一个社团,每年至少参加一次体育项目比赛,至少有一次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校园内涌现的各种师生社团组织如校园电视台、小记者团、校园广播站、合唱团、舞蹈队、和合书法社团、各种体育运动队以及各专业部根据自身实际建立的各种专业社团和兴趣小组等的建立与发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迅速提高。
教育要让每个孩子都有爱好特长,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培养和激发每个人的兴趣,把兴趣变成爱好,把爱好变成特长,让特长陪伴终生。学校扎实开展好“五节”“五个一”等养成教育系列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成长进步。以“文明风采大赛”为平台,使德育工作真正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今年的十一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济南市级预赛,学校17件作品获一等奖。
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兴趣小组,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展示自己个性特长的舞台,绽放自己人生的精彩。新生入校后,进行为期一周的军训,磨练了同学们意志;每天利用晨读时间,全校同学齐诵励志誓言,阅读古今中外名言警句,励志故事,丰富学生知识,拓宽同学们的视野;每天下午开展“一日一活动”,丰富同学们的生活;每天晚上学校利用电视台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能力。
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严格有序的管理模式,日新月异的校风面貌,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学生养成良好、文明的行为习惯。职教集团文化中心演出专场中,职专师生自信的展示所教所学,秀出职业魅力,尽显职业风采。很多活动已成为章丘市职业教育的品牌活动——主持人大赛、“秀出自我—迎新晚会”、五月红歌大赛、成人节宣誓仪式等。
强化高考升学,为学生更好发展蓄力加油
从2012年起,职业教育不再是“终结教育”,职校学生可以根据岗位要求的不断提高,拥有更为宽阔的提升自身能力的空间,上应用型本科、读专业硕士、专业博士。更多职校学生毕业可以拿“双证”,即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为今后发展更好地蓄力加油。为此,学校专门成立高职专业部并由一名教导处副主任兼任专业部主任,主抓高考升学,抽调各科各专业优秀教师专门按春季高考要求进行教学。
课程设置科学、严谨,管理规范、严格,无论是早自习、晚自习都可以看到老师辅导的身影,学生认真学习的情景。高职升学已经成为学校的一张靓丽名片,学生梦寐以求的大学梦在这里变成现实。现在,在高职部各年级已经形成的浓厚的学习氛围,比学赶超蔚然成风。高考人数、高考成绩连年实现大的跨越。
2013年春季对口高考中,学校130名同学参加考试,115名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达到本科线。其中机电专业高成航、财会专业李学明、幼师专业张雪菊、微机专业张燕同学囊括了济南市四个专业的高考状元。在2014年职业学校春季高考中,章丘一职专再次以优异的成绩实现了自我超越。继去年成为济南市第一所本科人数突破百人的职业中专之后,今年参加考试的138名学生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财会专业孙光霞同学以668分与学前教育专业滕汝霞以630分的成绩,分列济南市本专业第一名。
强化技能培养,为学生就业创业打实基础
技能水平是学生就业创业的基础。学校坚持“基础宽厚、一专多能”思路,以课堂实践教学为主渠道,以各类技能比赛活动为载体,不断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学校逐步增加实习教学课时,充实实习条件,先后投入近2000余万元建成近10000平方米实训基地,同时不断加大实习实训投资力度,满足各个专业的学生在校内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需要。把课堂教学搬到实习实训室,提高专业课课程设置比例,将学生晚自习地点改在各专业功能室和实习实训室上课。组织学生到发达地区著名职校学习交流,到大型企业参观实习,开阔了学生视野。邀请厂矿企业的“能工巧匠”进校园、进课堂,提高了实习实训的质量和水平。学生再走出去,参加全省全国的技能大赛摘金夺银,自然水到渠成。
章丘职业教育参加技能大赛史上获得的最高荣誉以及最好成绩,均出自一职专,这已成为一职专的“职教名片”。2013年4月,学生马振国、王晓栋在“山东省职业院校电器安装与维修技能大赛”中一举夺魁,同年6月在有74支代表队参赛的全国技能大赛中获得了第10名的优异成绩。6月16日,在徐州举行的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煤矿瓦斯检查”项目比赛中张文长和郑鹏飞同学分获二等奖、三等奖。6月25日,该校学生张丰元参加在天津举行的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机械装配技术”荣获二等奖,王晓栋在“电机装配与运行检测”荣获二等奖。2013至2014学年度,该校共计“煤矿瓦斯检查”、“电机装配与运行检测”、“机械装配技术”、“学前教育”四大项目参加山东省、全国技能竞赛,7名学生获得大奖,同时获得了高级等级证书并享受免试升入大学的资格。
拓宽就业路径,为学生创业实施全方位服务
就业工作是职业教育对社会的担当,也是职业学校的生命线。学校围绕学生的高层次就业、对口就业、稳定就业、自主创业,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学校现在共开设高考升学、机械制造类、信息技术类、财经商贸类、教育类、服务类六大专业类别,共包括机械加工技术、焊接技术应用、电气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动漫专业、网站建设与管理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客户信息服务、对口升学等专业方向。
章丘一职专依托章丘市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济南高新区辐射山东省及上海、天津、苏州等大中型城市,与重汽集团、齐鲁制药、浪潮集团、海尔电机、金钟衡器、上海三菱电机、天津三星、苏州华硕、青岛海信、威海威高集团、潍坊歌尔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为毕业生就业搭建起广阔的信息平台。学校与烟台LGD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并举行了挂牌仪式;与实验、秀水等十家标准化幼儿园建立校园合作关系并举行授牌仪式,确定了学前教育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重汽、浪潮、海尔等单位开展见习活动以及工学交替,为学生的顺利就业奠定了基础。优质的就业,使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由于顶岗实习学生表现优秀,各用人单位纷纷赞誉学校是“培育人才的基地”。
章丘一职专的发展历程,就是以担当和实干托起“职教梦”的历程,就是帮助万千学生圆“就业梦”“大学梦”“老板梦”的历程。学校将牢牢把握职教特色,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良好生态,坚持通过工作岗位锻炼育人、通过企业文化熏陶育人,以企业之力展学校发展之翼,以教育之本强企业人才之基,为章丘教育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6月11日—13日
车身涂装(涂漆)项目二等奖
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江苏无锡汽车工程学校举行。(中职组)“雪佛兰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大赛车身涂装(涂漆)项目比赛中,经过历时一天的理论竞赛、两天内5个大项目的实际操作,成都汽车职业技术学校2013级汽车5班学生李贵阳一路过关斩将,力挫群英,荣获二等奖(图1)。
6月22日—23日
汽车营销二等奖
在江苏常熟职业技术中心校,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北京现代汽车杯”汽车营销比赛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58支参赛队伍都是优中选优的竞赛好手。最终,成都汽车职业技术学校2013级汽贸16班19岁的刘晓和17岁的李磊联手,荣获二等奖(图2)。
6月24日—25日
数控车加工技术三等奖
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数控车加工技术比赛在天津机电工艺学院举行。全国75支参赛队伍中,成都汽车职业技术学校2012级数控6班的游峻代表四川省参赛,荣获个人三等奖(图3)。
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成都汽车职业技术学校组织开展党员干部学习讨论、教师交流、家长恳谈、社区座谈、企业走访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透过社会认可度和满意度来查找问题,全方位听取社会各层面对学校办学的意见和建议,深刻理解群众路线的精髓,切实转变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学校把强化教育质量意识、强化工作作风意识等问题作为深入联系群众的试金石,将服务意识作为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将追求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强劲动力,以此开展学校工作,为全体学生及区域经济服务。
屡获佳绩 赢得广泛赞誉
技能大赛是衡量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学校对各种赛事一直非常重视,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简称“国赛”)是诸多职业技能比赛中规格最高、参赛队伍最多、影响最大的一项比赛。此项大赛由教育部自2007年开始举办,主办单位涉及国务院31个部委以及共青团的各级组织,受到全国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特别重视。
多年来,成都汽车职校把参加技能大赛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积极营造一种热爱专业、崇尚技能的校园氛围。学校先后组织了多次汽车专业技能大赛、汽车文化节技能决赛等活动,在提高全体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将竞赛中表现优秀的学生选拔出来,组建了技能标兵班。学校还经常邀请多名行业专家来校指导师生备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全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全体学生的职业技能都上了一个台阶,获得了普遍的提高。
不懈的努力赢来了丰厚的回报,短短几年时间,因为在各种职业技能大赛上频频取得优异成绩,成都汽车职校的知名度、美誉度大幅度提升,除了汽车专业,学校的机加工、学前教育等多个专业的毕业生,也都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和社会的广泛赞誉。泸州江南职中、宜宾长宁高级职业中学、上海杨浦职业技术学校、川北幼儿师范学院、大邑高级职业中学、云南省云南玉溪第二职业高级中学、云南大理市中等职业学校等省内外多所兄弟职业学校,陆续派出多批次骨干教学人员来汽车职校取经学习。
精益求精 狠抓教学细节
职业技能竞赛在检验学校教学成绩的同时,对参赛者的心理素质也是不小的考验。近年来,汽车职校狠抓学生技能培养,各班级、年级、专业部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技能大赛,全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得以明显提高。
此次数控车加工技术“国赛”,规定在6小时内,将5个毛坯零件加工成有台阶、有圆孔、有螺纹、有弧度的标准零件,精度要求比头发丝直径的1/4还要细。汽车职校学生游峻,是比赛用时最少的选手,仅用了5个小时就完成了全部比赛,并且荣获个人三等奖。他的获奖,胜在技能,更胜在心理素质的稳定,这与学校平时的严格训练是分不开的。
每次实际操作训练时,指导老师都会自始至终站在学生身边,仔细观察学生们的每一个动作并进行指点,甚至严格到量具的摆放位置、工装的穿着、防毒面具的佩戴,都要经过反复的训练,并让学生牢记在心。第一次参加“国赛”的游峻,与二等奖之间最终仅有2分的微小差距。
学校数控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非常受欢迎,进入机加工企业工作的,月薪一般能达到3000至4000元,如果进入一汽大众的生产线,则每月能有5000元以上的收入。随着时间的积累,技术经验的丰富,数控专业的学生会越来越受企业重视,收入也越来越高。在“国赛”中获奖的学生,更是备受众多企业青睐,工作后很快就有机会成为编程员,发展的前景会更广阔。
获奖故事
“国赛”获奖 照亮他们的人生路
“任何一个孩子,选择适合他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职业学校培养一个学生,就造福致富一个家庭。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才,对一个家庭来说意义特别重大,培养学生成才是学校的职责所在,也是学校党组织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形式和重要抓手。”
——龙泉驿区教育局副局长、
成都汽车职业学校校长 李长广
“普职融通” 给孩子最适合的教育
获得国赛“汽车营销”二等奖的19岁女生刘晓,三年前还是龙泉当地一所普通高中的高二艺体生,日常艰苦的体育专业训练让她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文化成绩始终无法提高。感觉高考无望,前途迷茫的刘晓情绪低落,内心苦闷,她对父母表示:“不想再念书了。”面对焦虑的女儿,刘晓的父母忧心忡忡,当获知汽车职校的大多数毕业生都有机会就近在“一汽大众”园区就业,薪水高,前景好时,刘晓做出了重大决定:从高二退学,选择汽车职校重新入读。
入学后的刘晓,很快喜欢上了汽车职校,并赢得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她还担任了班长,笑容和自信重新回到她的脸上。说起此次“国赛”获奖,刘晓激动地表示:“能入读汽车职业技术学校,是我一生的幸运,学校不仅提高了我的文化知识水平,也提升了礼仪、心理等专业素养。学校为我点燃了一盏明灯,重新照亮了我人生的道路,我们全家非常感谢学校。”刘晓还表示,将推荐今年高考不理想的高中同学来汽车职校就读汽车专业“高中后一年制班”。
成都汽车职校坚持 “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拓宽眼界,将关注点放在经过三年高中学习却最终失落而归的学生和家庭。执行副校长韦生键表示:“能发挥学校专业特色,为高中毕业后考不上大学的学生们在就业方面提供帮助,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特意设置了“高中后一年制班”,打通了一条“普职融通,人人成才”之路。有志学习汽车职业技能的高中毕业生只需在“高中后一年制班”接受一年的汽车专业职业教育,包括半年课堂学习,半年顶岗实习,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考取相关职业技能证书后,就业就有了更多的选择。
此举还避免了高考落榜生的挫折感、自卑感,让他们对成才重新充满希望,真正实现办学为了学生的发展,更好服务社会的目标,也赢得了广大家长的认可。
职教惠民 助力“两化互动”
今年19岁的李贵阳是龙泉驿区洛带镇的农家孩子,2012年初中毕业后,他在当地一个私人小汽修厂就业。去年秋天,他辞掉修理厂的工作,进入汽车职校,系统学习汽车专业技术知识,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在今年的“国赛”选拔赛中,李贵阳过关斩将,连获校级、市级、省级多个奖项,最终获得“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车身涂装(涂漆)”项目“国赛”二等奖。
获奖的喜报贴到了李贵阳所在村的公务栏里,得知独生儿子给全家赢得了荣誉,一直在当地务农的李贵阳父母特别高兴和自豪。“国赛”获奖也为李贵阳今后就业创造了极大的优势。一般的中职学生进入企业还需要再培训,而他则仅需实习一两个月,就能直接担任技术员的工作。学校对学生的训练均按国际标准进行,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甚至比企业里的一般技术工人还多。
几年来,在“城镇化、工业化”互动的进程中,像李贵阳这样来自农村的年轻人,通过在汽车职校的学习,掌握了相应的汽车专业知识和技能,就近在龙泉驿区万亿级的汽车高新产业园区一汽大众整车企业和其它汽车零配件配套企业就业的学生,多达5000余人。因为一个学生的成才而惠及一个家庭的事例,在汽车职校不胜枚举。这些家庭因为子女就业问题的成功解决,经济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民生幸福指数也因而得以大幅提升。
依托“校中园、园中校”,培养幼教人才
学前教育专业是呼和浩特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1981年兴办职业教育的第一个专业,2006年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示范专业,是学校的骨干专业,在校生1020名,近三年为呼市及周边地区输送幼儿教师423名。呼市实验幼儿园是学校为推动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建立的一所公办幼儿园,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现为自治区级示范园,全园共有12个教学班,在园幼儿400名,教职员工63名。作为学校的实训基地,实验幼儿园每年接待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见习、实习、顶岗实习近600人次。既是幼儿成长的乐园,也是服务社会、服务家长的学园。“校中园”的建设,使学生不出学校就能在幼儿园完成专业所需知识和能力的各种训练;而“园中校”的建设又使幼儿园成为幼师生的实践学校和实训课堂。可以说,“校中园,园中校”的实训基地形式,实现了资源共享,共育共建,互利双赢。
近年来,为建设高标准的实训基地,2011年学校根据场地情况,统筹布局,在原杨家巷小学旧址兴建新楼,实验幼儿园改善了办园条件,扩大了办园规模,充分体现了专业实训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前瞻性。新园的落成,建立了学校—幼儿园共享型的持久性实训环境,实现了学校和岗位之间的零距离人才培养的目标。
创新“校、园”合作,培养幼教实用人才
呼和浩特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打造的“校”、“园”一体化的办学模式,既服务于幼儿园幼儿教育,也服务于幼师专业职业教育。在资源共享,学生培养、“双师”培养、课程建设等方面,体现了“校”中有“园”,“园”中有“校”,“校”、“园”一体的办学格局。不仅让幼教师生在实训中提升专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还全面推动了幼儿园的健康快速发展。
——“校”、“园”共建实用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课堂教学建构专业素质、特色培养满足专业需要、岗位实训强化专业技能、工学结合提升就业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课堂教学与特色培养需要在幼儿园见习,岗位实训与工学结合需要学校与幼儿园紧密合作,共同完成。
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通过“课堂教学——特色培养——岗位实训——工学结合”四大步骤进行,以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提升专业素质;以舞蹈、钢琴、英语等特色学科,满足专业的需求;以幼儿一日生活、组织与管理、幼儿园活动课程的开展、家长工作、环境创设、保育工作,提高专业技能;以顶岗实习、承担教养员、保育职责、班级管理等手段,确保就业创业能力的实现;最终培养出幼教实用人才。
——建立“校”、“园”一体化教学体系。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更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这所学校创新了“七大”教学体系。即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蒙台梭利教学体系、幼儿钢琴教学体系、幼儿手风琴教学体系、幼儿舞蹈教学体系、幼儿古筝教学体系、幼儿体育教学体系,全面促进了“校”、“园”一体化教学体系的辐射能力。
——建设“园中校”实训课堂,实施新型教学模式。为实施教养员岗位教学、保育员岗位教学、特色活动案例教学、幼儿角色游戏项目教学、五大领域模拟教学、幼儿舞蹈场景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实验幼儿园在各年龄段幼儿活动教室建设的同时,设立了奥尔夫音乐实训室、蒙台梭利教学、科学活动、美术活动、幼儿舞蹈等几十个实训室。提升了幼教师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校、园”合作模式,为幼教发展扬帆远航
“校中园、园中校”是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大创新,它走在了全市职业教育的前端,发挥出了示范、辐射、引领的作用,成为了呼市及其周边地区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品牌基地。近年来,学校凭借专业优势、师资优势,协助武川、和林、土左旗等旗县新建了幼儿园,提高了办学质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校还多次承担全市教学开放日活动,向全市及旗县幼教同行展示教育教学、园风园貌,来园参观人数屡创新高,得到了市里有关领导、教育部门和幼教同仁的高度评价。
近年来,有3位教师获自治区级基本功大赛大奖,9位教师获技术能手称号,2位教师获一等奖,10位教师获二等奖,3位教师承担幼儿教师国培授课任务。尤其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上岗即能全面承担幼儿园带班和教育教学工作,受到了幼儿园方面的充分肯定。目前,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占呼市地区幼儿园教师总数的40%,很多毕业生成为幼儿园的骨干教师,42位学生成长为幼儿园园长,还有很多学生自主创业,开办了幼儿园。学校多年来还为各类高等院校学前对口专业输入了千名学生继续深造,成为了呼市职业教育的一面旗帜。
呼和浩特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所折射出的闪光点在于:作为一所集职业教育、艺术教育、成人教育、幼儿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办学实体,只有时刻将孩子们的成长成才放在心上,人民群众才能把学校的发展时刻放在心里。该校的经验表明:在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突出地体现了党和国家提出的走“科教兴国”之路的核心内涵。尤其是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特色创名校”的办学理念,为现代服务业和新型产业培养出数以万计“合格+特长”的实用人才,打造出了区域发展的特色教育品牌,为全国同类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的示范;更为内蒙古自治区和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一直坚持“科学定位、找准目标、办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办学指导方针,适应本市交通事业发展对高技能、高水平职业人才的需求,为首都的交通行业培养出了一大批专业性人才,其独特的“现代学徒制”教学理念将企业文化真正引入学校。北京轨道交通发展方兴未艾,人员需求呈现井喷式。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中,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面临着怎样的发展机遇,又有哪些新的设想和目标?
把握时机
制定科学发展计划
谈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时,贾院长表示,这次的决定出台对职业教育有了顶层设计,和当前经济发展趋势及世界格局变化息息相关,把中国职业教育定位相当准确。从政府层面,操作机制上创新点会更多,给学院的机遇更多。另外,落实到操作层面,给学院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空间,学校都在努力做到有机结合。
贾院长说:“近期我们正在做教师的培训,就要结合国务院的决定以及学校自身发展情况,结合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以及核心价值观等,创造出一些办职业教育的新路子。”
另外,学校内部也订制了“351发展规划”。是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政策的基准上,3年内达到北京市优秀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5年内达到国家级示范校的办学水平,做到精而准,注重内涵建设,做到真正的有特色高水平。最后要用10年时间建成世界知名有特色的职业院校。
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学院有自己的发展规划。在职业教育不断改革创新下,学校能否发展,机遇显得尤为关键。“我认为职业院校不应该把升学作为第一需求,职业教育中学历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学校内部有‘德、能、知’考核体系,要让学生先做好‘人’,才是教育的关键。”贾院长表示。
贯彻现代职业教育
“两个坚持”
北京轨道交通发展方兴未艾,人员需求呈现井喷式。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中,在北京市交通委的撮合下,学院和京港地铁搭建了良好合作,2006年签订协议,2007年建成了培训中心。同时,学院和北京地铁也达成了良好的合作模式。目前学院是与北京地铁合作院校中关系最紧密的一个。
据了解,2008年开通4号线的时候,其中70%员工都是由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培养的。可以说,学院不论从师资、培训、研发还是最后的鉴定方面,都已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体系。
学院致力于培养学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发展。目前,学院全部实施订单式培养,集团化办学,政府是主导,学校是主体,企业来参与。八大国有企业的进入为未来学生的毕业产教结合构建了一个大的平台市场。2010年后,学院招的学生全部是订单班,完全按照企业入职标准衡量招人,将企业标准真正导入学校,从入口把控。
另外,学院用的教材都是和企业一起开发的。教材讲义的开发也被并入校内科研项目,而之后学院也会进一步推进“学徒制”,即先从北京地铁聘教学辅导员,将企业文化真正引进校园。
“现代学徒制”
导入教学体系
“校企合作方面经常都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但是在我们学校中并不存在这种情况,不管是政府还是学校自身引导,企业都很主动。”贾院长表示。学院作为北京地铁人才吸纳的主要渠道,定位其实是相当高的,学院之所以能得到企业的积极回应,这与学校内部搭建的完整的师资培训体系密切相关。目前,学院和北京地铁有宏观的合作框架协议,和地铁分公司有详细的合作协议,同时和企业员工辅导员有相应的教学协议,这是一套相对完整的体系。
贾院长介绍,学院准备将“现代学徒制”导入到教学体系中。所谓“现代学徒制”,便是要将现代教育理念和深度的产业教育融合紧密地结合到一起,真正的把学校的发展和企业或行业的发展紧密结合到一起。“这不仅是推荐一个学生完成校企合作订单的事,学院也有自己的使命,学院就要成为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守护神以及职业人才的孵化器,作为职业院校要真正能创造自己的价值。”
机械制造实训中心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内涵式发展的办学方向产学研合作育人的鲜明特色职业素质培养与学生就业竞争力 攀登高水平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的新高峰
山东华宇工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院位于素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的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山东省德州市。2014年5月16日,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在山东华宇职业技术学院基础上建立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山东华宇工学院,学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院建设翻开崭新的一页。
优厚的办学条件
学院大手笔投入,高标准建设,优越的办学条件为学院的教学科研和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院占地1563.6亩,校舍面积38.74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98.22万册,教学用计算机2894台。学院教育教学设施齐全、充裕。建有教学中心、实验实习中心、图书信息中心、国际文化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标准田径运动场、室内综合训练馆、8个排球场、13个篮球场。
学院实践教学条件先进、完备。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8093.8万元。建有材料力学实验室、DCS过程控制实验室等153个实验实训室,还建有机械制造实训中心、模具设计制造实训中心、汽车维修实训中心、汽车检测中心、中央空调设备检测中心、新能源技术中心等9大校内实习实训中心,其中机械制造实训中心是山东省“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学院实施“人才兴校、质量立校”发展战略,践行“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环境留人”的理念。致力于建设和谐幸福校园,延揽各方人才。
学院成立了发展咨询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委员会,积极引进高校退休的专家教授,形成了结构合理的由青年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专业带头人和领军人才构成的教学科研梯队。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85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33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103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139人;“双师型”教师172人。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教师2人。
内涵式发展的办学方向
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发展、崇德尚能、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注重教学研究,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学院已建成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精品课程13门。学院教师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教育部门重点课题子课题1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7项,省级科研课题24项。获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山东省职业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3项,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完成省级科研项目10项,获山东省技术创新优秀新产品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师生获得授权的专利34项。学院承担的山东省高校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居领先水平。
产学研合作育人的鲜明特色
学院按照“立足区域设专业,校企一体建专业,特色凝练强专业”的思路,科学设置、调整专业。重点建设了能源与建筑类、自动化类、机械设计制造类、汽车类、计算机类、财经类六大专业群,为当地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应用性人才。
学院在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育人的过程中,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学院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加工、职工培训等服务,企业为学院提供实习场所、兼职教师、师资培训和学生就业岗位。学院与出资企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良性互动,构建了“校企耦合、产学融合”的“双合”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学院历届学生高级职业资格证获取率都在98%以上。学生在国家等级和省级技能大赛中成绩突出,获国家等级奖项27项,省级奖项114项。获奖数量和级别均位居山东省同类院校首位。
职业素质培养与学生就业竞争力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探索实践了以“价值观与法制观教育、职业品格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能力培养、方法能力培养、就业创业教育”六大模块为教育内容,以“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必修课与选修课教学、专业课与校内实习教学、校外顶岗实习、讲座与报告会、校园文化”六条主线为培养渠道的独具华宇特色的素质教育“六六工作制”。学院积极探索实践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2013年4月,学院学生参加国家职业核心能力水平认证考试,通过率100%。
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就业工作理念,实施了就业工作“一二三工程”,即以学生高质量就业为目标,追求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两个满意,抓好就业指导教育、就业网络建设、就业跟踪服务三项工作。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实践教学、突出职业素质培养,毕业生动手能力强、职业素质高。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了学生高质量就业、高薪就业、高对口就业和可持续发展。建院以来,历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5.5%以上,总体就业率均在97%以上,总体就业率始终位居山东省普通高校前列。2012年5月,学院被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山东省教育部门授予“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攀登高水平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的新高峰
学院建院以来,始终坚持依法治校、规范办学,呈现出良好的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先后荣获“山东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山东省高等学校图书馆管理先进集体”、“山东省高校校园绿化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三千竞帆东风渡,正是扬帆远航时”。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大潮中,山东华宇工学院正站在新的起点上,努力把学院建成一所特色鲜明、国内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
湖南省隆回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第二校区景观鸟瞰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从湖南省隆回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简称隆回职业中专)的经验中不难看出:这所学校将十八大提出的“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落到了实处,从学校折射出的闪光点在于:作为一所职业学校,只有时刻将职业教育摆在事关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将学子的成人成才摆在突出的发展位置;人民群众才能对学校的创新与发展给予最大的关心与支持。隆回职业中专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在于:
作为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性学校建设单位,应将发展的触角伸向哪里?隆回职业中专给出的答案是:坚持“教育第一、育人第一、创新第一、服务第一”的办学方向,坚持“规范发展、内涵建设”的办学宗旨,坚持“工学结合、订单培养、校企合作”的多种办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对接产业、贴近岗位、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就一定能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出大批的优秀人才。隆回职业中专正是在这些先进的治学思想引领下,走出了一条“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打造品牌、全面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今天,本报特刊发这所学校创新发展的经验,为全国同类学校学习他们的经验提供借鉴。
“功名待寄凌烟阁,忧乐常存报国心”——魏源故里,古城隆回,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人杰地灵。创办于1983年的隆回职业中专就坐落于此,校园占地面积20万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4万余平方米,在职教职工300人。在坎坷不平的职教发展道路上,隆回职业中专却荣膺“首批国家等级重点职业学校、首批湖南省示范性职业学校、湖南省第二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性学校建设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2014年仲夏,两年国家示范校建设即将期满,我们慕名走进誉满三湘的隆回职业中专,挖掘其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性学校”的闪光足迹——
依托产业发展,打造特色专业品牌
“隆回”寓名龙回,位于湖南省中部偏西南资江上游,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金银花之乡”。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隆回县顺应时代发展,先后引进70余家企业落户隆回工业园区,给隆回县职业中专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隆回职业中专依据人口大县、农业大县等特征,确定重点培育金银花等特色种植、手机与计算机的主板维修、农业机械应用与维修、服装设计与工艺、皮具设计与工艺等实用型技术人才,形成了以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主体的信息技术类,以服装设计与工艺、皮具设计与工艺专业为主体的文化艺术类,以机电技术应用、汽车维修为主体的加工制造类,以现代农艺技术、园林为主体的农林牧渔类四大专业群,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学生4432人,演绎了一曲凤凰涅槃,再创辉煌的发展赞歌。
——以赛促学,师生共同提高。自2008年以来,隆回职业中专以各级技能大赛为导向,有效地推动了专业教学改革,在近三年的市省及全国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共140人次获奖。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荣获省级一等奖3人次,其他省级奖励11人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荣获国家二等奖1人次,三等奖1人次,省级奖励16人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荣获省级奖励14人次;现代农艺专业荣获省级一等奖1人次,三等奖2人次……
这些成绩的取得受益于隆回职业中专实施的“专业带头人培养”、“骨干教师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四大师资建设工程。按照“教师—双师—骨干—带头人”的四阶梯成长路径,通过国培、省培、企业实践、校本培训等多种形式培训教师收到了成效。目前,学校现有省级专业带头人4人,市级专业带头人9人,市级骨干教师16人,县级骨干教师49人,双师型教师168人,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能力和专业服务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以评促建,创建品牌专业。2009年,隆回职业中专成功申报了湖南省“十一五”省级示范学校、精品专业、学科(专业)带头人、精品课程等4个重点项目,经过建设已顺利地通过了省专家组的评审验收。如今,以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已被立项为湖南省示范性特色专业群,全省仅10个核心专业被立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已确定为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已经确定为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三个专业吸引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学生超过3000人,办学成绩显著,专业品牌效应明显。
——服务地方,彰显学校特色。隆回职业中专作为隆回县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就业培训、“阳光工程”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学历教育扶贫“雨露计划”实施的主要单位,为隆回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近三年,学校深入全县26个乡镇举办了肥料配方师、金银花培育工、农村电工、农机维修员等多种技能培训班,受益人数超过10000人,为隆回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卓越贡献,也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探索出了新的发展道路。
创新培养模式,打造人民满意学校
隆回职业中专紧跟县里“打造产业大县”的战略部署,将专业融入产业,对接行业企业需求,成立了由行业企业专家、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项目,以工学结合为根本,以实践教学改革为主线,职教集团化运作,创新校企合作,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动态人才培养方案。
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以金银花生产基地、金银花种植大户和加工企业为依托,开展工学结合,实践“学校+基地+农户(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县“特色产业办”合作,成功培育出金翠蕾、银翠蕾、白云3个金银花新品种,为隆回县“十三五”打造产值100亿元的特色产业服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与苹果计算机制造商、手机生产商、长沙威胜集团、富仕康科技集团等企业合作,引进威胜生产线,建立了与品牌手机隆回服务中心和品牌计算机隆回服务(培训)中心,在县城和乡镇开设18家手机和计算机维修连锁店,建立“专业+连锁店”人才培养模式。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与县域内著名的服饰生产厂家合作,在校园内创办三云制衣厂,同时加强与广东溢达服装纺织有限公司、东莞联泰制衣等企业的深层次合作,建立完善的“专业+校中厂+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还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作,传承并创新“花瑶挑花”、“滩头年画”等国家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与恒福机械厂合作,以轴承端盖等产品为载体,用真实或仿真的工作任务实现工学结合,建立“专业+车间+订单培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隆回职业中专联合企(行)业专家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内容开发校本教材,调整基于岗位核心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开发“金银花与百合品种选育与繁殖”等三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开发“电子产品(手机)维修”等三门;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开发“裙装设计制版与工艺”等四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常用农业机械维修”等三门;共13门专业核心课程校本教材。目前,学校开发使用校本教材共32部,其中5部教材由南开大学出版社等出版发行,被广泛使用。
重岗位、实践能力的教育内容,倒逼教学模式改革。隆回职业中专依托技能室、校中厂、生产基地,形成各具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师生走向田间地头,结合作物生长周期,利用季节性特点,农闲校内学习,农忙基地实训。电子技术应用等专业通过改造原有实训室或新建专业技能室,构建一个开放性的职场教学环境,以真实的产品(作品)为载体,全面有效地推行“项目+技能室”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同时进行评价模式配套改革,隆回职业中专创新能全面反映学生整体素质要求的“学分制”毕业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全程评价、多元考核,构建教师、企业技师、职业技能鉴定所多方参与的多元化评价模式。
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重构对接岗位的专业课程体系,“做中教”、“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理实一体化育人模式,确保学生掌握实用生产技术,变“劳务输出”为“技能输出”。毕业生双证获取率达100%,毕业生全部就业,对口就业率达86%以上,成为了湖南省职业教育的一面旗帜。
开启“三心教育”,传播创新创业理念
隆回职业中专秉承“厚德砺技,志存高远”的校训,自2010年起,推行“我能成功”的教育理念,针对学生推行“信心给自己、爱心给他人、责任心给社会”,要求教师“信心给自己、爱心给学生、责任心给工作”为主导的“三心教育”育人模式,培养德技双馨的劳动者、志存高远的创业者,收到可喜的育人效果。
深入挖掘“三心教育”内涵,以“信心、爱心、责任心”为主线,以爱国教育、感恩教育、心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纪教育等为主题,以技术节、体育节、艺术节、创业节等为主要活动形式,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形成了“在实践中育人,在体验中成长”的道德素质教育模式。自2011年起,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已经成为隆回职业中专“三心教育” 的检验平台之一,共300余人次荣获省级奖励,100余人次荣获国家等级奖励,学校连续3年荣获大赛决赛“优秀组织奖”。
随着“三心、四节、五育”素质项目的深入实施,破除了学生的眼高手低思想,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学生着眼于基层创新,用企业家精神占领学生的思想高地。现在,隆回职业中专的毕业生即能脚踏实地,又能仰望星空,即能在生产一线发挥聪明才智,又能在精通技术的基础上创新创业,实现了学生“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育人目标。
在2012年湖南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创业规划大赛中,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学生规划的“水稻高产之乡生态农业观光园”经专家初评名列全省第四名,经答辩荣获省级三等奖。2013年,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规划的“辰才舞美服饰有限公司”荣获省级三等奖;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学生规划的“湖南腾龙薯业食品开发有限公司”进入湖南教育电视台决赛现场,荣获第六名,并获得全国首届“挑战杯—彩虹人生”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复赛推荐资格,是全省仅有的一所有两个项目获奖的中职学校。
创业理念的培养,让隆回职业中专的学生大展鸿图,据不完全统计,在隆回职业中专的毕业生中,开办企业资产过亿的有3人,资产超过5000万的有18人;还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为繁荣隆回县的经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加强信息化建设,创建内涵发展示范
在信息化的今天,隆回职业中专虽然地处国家贫困县,但信息化教育教学管理手段实现了全覆盖。2012年,学校与嘉杰公司深度合作,推行“空间”教学,落实优质资源班班通,整合湖南省级“名师课堂”、“专递课堂”资源,让每个学生享受到优质课堂。同时给师生配发空间,扫除学生与教师、企业专家交流的时空障碍,实现了学习空间人人通。云空间技术的广泛使用,隆回职业中专也搭建了具有版权的教学资源库平台,涵盖中职语文等6门公共基础课、服装设计与工艺等12个专业资源库空间,以及《电子产品(手机)维修》等13门专业核心课程的网络教学空间,优质资源达1.8TB。
2013年,学校成功申报为湖南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开启数字化校园与中职教育教学管理深度融合的探索,与联通公司签订了《“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合作协议》,实现了学生、学校、家长即时互通,开创学校无纸化、无址化的信息化管理新局面。在2013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杯”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说课比赛总决赛中,周芳老师荣获一等奖;李丽娜等老师制作的微课,获得国家一等奖,阳金木、黄丹等老师设计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获得湖南省特等奖。教育信息化建设,助力隆回职业中专走上了提升内涵发展的快车道。
学校对外影响力不断增大,慕名而来的考察者络绎不绝,两年来,来校参观学习的职教同行达45批、600余人次,市内6所兄弟学校派员跟岗学习,示范效应日益彰显。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刚刚结束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隆回职业中专正乘着国家职教发展春风,以更加矫健的步伐,向着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阔步前进!在此,我们衷心地祝愿:湖南省隆回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明天更加美好!
模具专业二年级学生李浩和张学琛,坐在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宁海县的华宝模具教学工厂的电脑前,正琢磨着设计自己的第一件模具作品。虽然还有一年才毕业,但是上海通用今年从自己学院里一口气招走94名毕业生的消息,还是让他们为自己的职业前景感觉振奋。
在最近几年的时间里,宁海县,成为浙江工商职院工作的一大重点。“职业教育必须贴近县域,靠近产业、行业、企业。只有向下扎根,才能向上生长。”学院党委书记蔡泽伟说这话,言简意赅。
高职必须服务县域发展
说起学校的历程。浙江工商职院院长姚奇富非常感慨:从1999年开始,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浙江省宁波商业学校”的基础上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到2001年5月,才更为现名。其前身是创建于1914年的“宁波公立甲种商业学校”。
而要在这样的历史老本上继往开来,学校必须走出新路。当时的浙江工商职院的选择就是:紧盯县域发展,紧密县校合作。
于是,在2004年,学校与为改变县域支柱产业人才紧缺现状的宁海县人民政府、中国(宁海)模具城共同创新“政府、企业、学校”共建、共管、共享的合作体制与机制,签约合作共建宁海产学研基地,也就是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海学院。校区占地150亩,投入资金9000余万元,教学生活区25000平方米,教学工厂8000平方米。学校先后与宁波市华宝塑胶模具有限公司、宁海县阳超模塑厂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引入两家企业,共建模具教学工厂。此时,学院宁海基地成为浙江省第一所由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合作的产学研基地。
在基地,学校把课堂搬进工厂车间,利用模具企业设备先进、种类众多优势,让学生直接在工厂实习、上课;同时将工厂引入基地特设的标准厂房,形成教学式工厂。上午老师刚授予学生理论知识,下午他们将课本带到车间,由车间师傅、工程师帮他们解决碰到的难题。在这里,学生们既是学生也是员工。
截止日前,已有近5000名学生在实训基地完成学习任务,100多名学生被合作企业留用。学生与企业紧密的接触,专业技能大大提升,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3%。
受此鼓舞,学校在临近的慈溪“家用电器”块状经济的主要聚集区推广与宁海县的这种合作模式,于2012年5月在慈溪建设“慈溪产学研基地”,把“总部——基地”办学模式向“一体两翼”阶段实质推进,逐步实现学校全方位为区域经济服务。
“在县域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要转换理念,充分利用其自身优势,走‘下移’发展之路,由此实现与同区域的本科院校的错位式发展。以提高并深化县域服务能力,进而提高高职院校的地位和区域影响力。”姚奇富这样总结。
县域成长,有赖职教成长
县校合作,成功的验证标准必然是县校双方的共赢。
在精明的浙江,在以专业技能提升产业水平的地方政府眼里,“人才”,是最重要的,“培养人才的母机”,也值得全力以赴地支持。
宁海县政府副县长娄黛敏介绍说:宁海是中国文具之乡、中国模具之乡,在产业发展提升过程中,政府越来越认识到“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竞争力提升”!
于是,县政府以远低于市场价格提供150亩办学用地,投入3000余万元建设学校基础设施,投入1500万元建设教师经济适用房,每年补助教学经费100万元。而这笔投入,换来的是从2005年开始,连续近10年的人才回报:浙江工商职院为全县企业培训员工1万多人次,技能鉴定9000人次。
于此同时,县校合作的徐霞客旅游学院、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院、高技能人才培训学院也已经运转。
宁海县的一组经济数据也颇有说服力:在“县校企合作”模式的推动下,宁海的县域经济得到持续发展,2013年,宁海县人均GDP实现62262元,全县模具产业总产值大幅提升,规上企业完成总产值18.9亿元,同比增长26.7%,大型塑料模、精密塑料模、冲压模、压铸模等已走到了国内模具产业前列。
蔡泽伟书记则坦言:学院在县校合作中,师资队伍得到锤炼,办学能力提升,学院声誉广受认可和尊重。
教师与企业的紧密联系,使教师丰富的理论知识得以实践,科研和服务能力大大提升,仅2013年,宁海产学研基地统计申请专利数372项,其中应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72项;企业技术服务横向课题15项,承接宁海县政府规划课题6项;宁海基地成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重要参与单位。
政校企三方合作,是必然选择
中国(宁海)模具城董事长田启仲这样感慨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当初引进先进的五轴连动机床时,我们开出了几十万年薪的高价,也无法找到能操作此类设备的高级技工。如今我们和浙江工商职院合作自己培训员工、培养人才,切实提升了公司员工的知识层次,解决了公司高技能人才匮乏的问题。”
在“县校合作”的推动下,田董事长的企业连续被评为“省级塑料模具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省级小企业创业基地”“省级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等。企业无疑得到了实惠。
各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都经历了从就业导向到产教结合再进入到为区域社会经济服务的发展路径。面向区域、支撑地方,已日渐成为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特点。
“与县域社会经济专业产业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当是我国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估研究所所长史秋衡说。他认为:宁海作为中国模具行业的发源地,有被后起之秀赶超的危机。地方和企业都意识到这个问题,浙江工商职院抓住这个机会,打破了旧式的偶发性“校企合作”双主体配对模式,开创了必然性的“政校企合作”三主体市场模式,结果实现了政校企的三方合作,多方共赢。
对于这种原创性,史秋衡如此评价: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了技能人才与生涯发展的完整成长链条;而学校、企业、地方最终形成更大的完整成长的良好循环。
7月15日上午,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孟祥新主持召开党委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葛向东,党委委员、副院长张明稳、王家祥、孙勇,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沈吾,党委委员郭三文、姚志存、张士范出席会议。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各系(部)、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了学习会。
会上,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就会议作出的批示和李克强总理在接见与会代表时的讲话精神;传达了2014年6月23至24日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及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马凯等领导讲话精神;重点学习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文件精神。
孟祥新指出,认真学习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是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要工作,党委中心组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工作部署上来,努力开创学院事业发展新局面。
孟祥新要求,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引导广大干部师生准确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刻认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当前我国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契机,抓好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各项工作应以示范高职院校建设为龙头,找亮点,出特色;继续发扬“自强不息,志存高远,勤恳奉献,团结奋进”的学院精神,为把我院建设成为“高水平、有特色,省内一流、全国先进”的高职院校,实现“事业发展、学生成才、员工幸福”的学院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图解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在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网、教育部微信平台等发布,点击、转发量达19万次。
滨州日报讯 近日,由滨州职业学院“现代职业教育研究工作室”设计制作的图解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在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网发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发布3天内点击量即达4万次,成为职业教育界的一个热议话题。滨州职业学院也成为全国独家解读国务院决定的职业院校,从而为我省职业教育再添一张新“名片”。
据悉,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教育部为加快推进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酝酿着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山东省也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鲁政发〔2012〕49号)等45项政策文件、28项制度,在省级层面构建起了完善的职业教育政策体系。职业教育领域改革举措密集出台,诸多的新思维、新构想、新政策需要让职业院校老师、学生、家长理解和掌握,更需要让社会各界认同职业教育、支持职业教育。
滨州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崔其忠认为,一所优秀的职业院校,不但要把自己的学校建设好,把自己的学生培养好,更要有创新教育理论、传播先进职教理念的历史担当。为此,滨州职业学院于今年3月成立了“现代职业教育研究工作室”研究职教理论,利用“图解、图说、漫画”这种新的宣传方式,形象直观地向社会公众介绍职业教育政策。
滨州职业学院现代职业教育研究工作室集中了教务、科研方面的职教专家和动漫、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人才,形成了一支16人的志愿团队。他们在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有关领导的指导下,共同研读文件、梳理政策、关注动态,精心设计图解思路,勾画设计草图,先后设计修改各种方案“图解”160余稿。在设计“漫画鲁昕副部长的现代职教梦”过程中,他们先后搜集整理了近5年来65份鲁昕副部长的各种讲话材料,把握鲁昕副部长的职教思想;为了设计鲁昕副部长的人物漫画,他们反复研究鲁昕副部长的新闻视频和新闻图片,揣摩表情细节,力求漫画设计生动传神。
解读国家政策,最重要的是要把政策吃透。在解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他们逐字逐句地去研读,甚至“逗号”“句号”都要说出个一二三,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下,把2002年、2005年和2014年国务院三次“发展职业教育决定”进行逐条逐项对比,斟酌文字表述的异同,体味文件背后我国职教思想的变迁。为了更好地掌握“图解”这种新的宣传形式,他们搜集整理了近百幅各大媒体对国家领导人重大活动和重要讲话的图解,以及国内外重要时事的图解,学习设计理念和艺术风格,在提炼政策文件中的“精华”的基础上,用最简洁、明了的示意图去诠释复杂的逻辑关系。
现代职业教育研究工作室的系列解读作品,先后在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网、教育部微信平台等发布,广大读者对这种图文并茂的解读方式普遍叫好。特别是“图解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简版)”,得到了教育部有关处室的一致好评和全国职业院校的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转发量和点击量已达19万次。
中山职院紧盯镇区产业结构设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对接、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学院发展与镇区融为一体,越办越红火。
广东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现在很“牛”,“牛”到什么程度?当地多个镇区争相邀请他们到驻地开分院,给地、给钱、给设备,条件一家比一家诱人,不为别的,就盼着学院多为他们培养“订单式”人才。这所高职院校缘何如此抢手?
专业发展植入“中山基因”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所在的中山市,地处珠三角经济圈核心地带,是全国少有的不带县的地级市,全市共有15个省级产业镇、27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学院被产业园区紧紧包围着。
成立这所高职院校的初衷之一就是为当地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学院一开始就给自己植入了“中山基因”——紧盯每个镇区企业的需求,在专业设置、教学环节及培养培训上打上中山印记。
电梯产业是中山南区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其电梯销售量占全国电梯市场的20%。2006年,中国一跃成为全球电梯需求量最大的国家,当地企业都想抓住这个时机,扩大规模、提高产量。可是,让企业无奈的是,电梯专业人才特别难找。
中国电梯协会理事长李守林说,一方面是电梯产业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当时全国高校还没有开办电梯专业。南区的百家电梯企业都在为缺人手发愁。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吴建新从中嗅到良机:“镇区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设置什么样的专业。越是招生目录中没有的专业,越是学院发展的机遇。”
有了这个想法,学院领导直奔南区办事处洽谈,双方一拍即合:南区当即决定无偿拿出5万多平方米工业园与学院共建电梯实训基地。接下来,学院又得到了中国电梯协会、中国建筑协会的鼎力相助,专业教师三方共同解决,在产、学、研等方面深度合作。一切准备就绪,2007年,电梯专业开班招生。
对这种雪中送炭的支持,南区办事处主任陈淑梅很是感慨:“如果没有中山职院的人才支持,我们的电梯产业也做不了这么大。”
首战打响,中山职院在当地的企业中有了名气。接下来,他们根据中山市“一镇一品”的产业布局,围绕每一个镇区的品牌产业、每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提出“一镇一品一专业”的战略发展思路,并据此布局院系和专业。
目前,学院的33个专业、55个专业方向,都是贴近镇区企业集群的。学院宣传部部长姚晓波说,中山市每个镇的产业链都能在学院找到对应的专业,找到他们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
专业课呈现企业情境
一所高职院校要办成被当地认可的名校,除了做好顶层设计外,更重要的是教育教学质量要过硬,把学生培养成优秀的职业人。学院精心设计,努力在课堂上呈现企业情境,使校园拥有职业“土壤”。
多年来,学院一直倡导“行动导向—工学互进”课程理念,每年投入30万元专项资金,鼓励每个院系根据企业需求开展项目化教学,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每天早上8点20分,电气自动化专业二年级学生林金德就像中山东菱威力电器有限公司的正式员工一样,准时到达微波炉生产线。他近3个月的学习任务就是和另外29名同学一起完成整条生产线上从安装到检测的每道工序,最后产品要达到出口标准。
“人的一根头发直径是7个丝,而公司的每项装配技术要求都在几个丝以内,一个产品组装后误差比一根头发还小。企业导师和学院老师轮番给我们上课,这样的真实体验特别过瘾。”林金德说。
3个月后,30名电气自动化学生出色完成任务,9名学生得到公司嘉奖。公司人力资源总监任隽说:“这些学生真了不起,本科生从入职到熟练工作一般需要两年时间,而他们能直接上岗,我们想把他们全部留下。”
在这样的教学状态下,课堂变成了一张张企业任务书,期末作业是在实际岗位上完成的,甚至连毕业答辩也是岗位考核;教师也是企业技师,他们每年有好几个月要到工厂拜师学艺,直到把企业需求变成一门门培养学生的课程。
学院拥有名师工作室、企业工作室、教师工作室、学生工作室四位一体的“校中厂”,以及与多个知名企业共建的“厂中校”,使教学过程充满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学生实践课程比例高达59%,校内实践基地使用时间也达到每生439.6小时,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成为理论与技能兼备的应用型人才。
正是有了学校这块沃土的滋养,中山职院的学生才能在国内各类大赛上屡屡斩获大奖。很多大企业早早就盯上了毕业生,最火爆的电梯班学生数和企业岗位比达到1∶5。住友富士电梯公司董事长陆海峰说:“招人,我们只认这里!”
产业学院与镇区融为一体
中山经济转型升级,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成倍增加,学院培养的学生根本不能满足中山经济发展的需求。
怎么办?2012年,学院打破在校本部办学的思路,尝试与政府、企业合作,扩大办学规模,直接到镇区的产业基地去办学。
南区电梯学院先期成立,政府统筹场地、资源,学校派出师资团队,企业深度融入教学,三方各自发挥优势,要共同建立一个容纳全日制在校生3000人和短期培训生4500人的现代化企业学院。
电梯学院电梯专业二年级学生王鑫告诉记者,自己每天游走在100家电梯企业中,身边都是“电梯人”。仿佛自己已经成为电梯产业的一部分了,时时刻刻都有学习的机会。
陈淑梅更是按捺不住自己的喜悦:“这下,我们电梯产业可以快速发展了!”
电梯学院的办学模式,使更多企业看到了希望,他们和镇区一起找学院,要求到他们的地盘上开分院。
不久,古镇灯饰学院、沙溪服装纺织学院、小榄学院陆续成立了。
古镇灯饰学院不仅提供大专学历教育,还有中专层次的技能教育和短期职业培训,企业员工利用下班时间就可以完成自我“充电”。
沙溪服装纺织学院集教育培训、技术研发、管理服务“三位一体”,同时联合沙溪理工学校开展中高职衔接课题。
小榄学院定位为小榄子弟的学历大学、小榄公民的社区大学、产业工人的培训基地,无论是工人还是村民,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的课程。
看到镇区、企业如此积极,看到政校企合作如此红火,院长吴建新高兴地说,职业院校只要主动服务区域经济、扎根产业基地,就能够大有作为!
一条小船静静地停泊在南湖水面上,
一条小船里诞生了一个伟大的党,而它也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
寓意在小小红船身上的“红船精神”也成了嘉兴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红船精神”概括地说就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90多年来,“红船精神”一直激励和鼓舞着人们站在历史的高度,走在时代的前列,勇当舵手,引领航向。“红船精神”更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正如2014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所讲,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大力发展和支持职业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作为嘉兴本土一支重要的教育力量,浙江科技工程学校对于领悟“红船精神”内涵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在“红船精神”引领下,浙江科技工程学校不断强化“前列”意识、“创新”意识,在示范校建设征途中走出了一条位居职教改革前列的创新发展之路。
首创项目工作室,升级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在示范校建设实践中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红船精神”,如何将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师资建设等方面,浙江科技工程学校做了有益而全新的尝试。
2013年筹建的项目工作室,成了浙江科技工程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突破口。有业务整体承揽,有企业部门整体入驻,有本地新兴中小企业,有行业前沿企业,通过项目工作室多元的项目内容、灵活的教学方式,实现学生分层和多元培养。项目工作室在原本班级化教学基础上,首创以项目为单位进行工作室人才培养,成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升级。
在工作室组建中,学校充分发动青年骨干教师的力量,鼓励有想法、有能力的青年教师策划自己认可的项目工作室。“青年教师想法多、有干劲,对新事物吸收快、理解快,学校要把他们的能量激发出来。”校长王雪亘说。学校领导和有经验的老教师则负责为这些青年才俊的策划方案把好关,对建设机制和细节进行修改打磨。经过1年时间的策划和筹备,2014年初,浙江科技工程学校首批5个系部下属的11个项目工作室正式投入运营。
项目工作室的创新点就在于独立项目的高效性和工作室这一形式的灵活性。以逐个项目的不断推进为工作内容,即保证了工作室内容的多元和丰富,也保证了学校在考核和监管上的高效。在一个工作室内,学生可以通过参与不同的项目,轮换不同的岗位,参与更多的实操训练,而在考核中除了学校对工作室的整体考察外,工作室负责教师在考核学生时,也可以依据学生在多个不同项目中的不同表现,得出更全面的评估结果,更好地判断学生的能力和专长。而工作室这一形式本身也因其体量和规模上的限制,保证了其运行中的灵活和高效。校方和企业的合作方式可以更多元,老师的教学方式可以更灵活,学生在实操和学习过程中与老师、企业的接触也更密切、更充分。
目前,学校已经投入运行的工作室中,不乏工业机器人应用和电动汽车电路控制等具备技术和行业前沿性的项目,也不乏集成吊顶淘宝业务等嘉兴本土正在形成聚集效应的行业项目。“不论是技术能力,还是职业素养,我们培养的都是未来的人才,让学生为未来做好准备是我们的培养宗旨。”校长王雪亘说。
紧紧抓住浙江省、嘉兴市两级政府部门“机器换人”提升产业效能、实现产业调整的战略契机,浙江科技工程学校与浙江瑞宏机器人有限公司合作,建成浙江省首个工业机器人应用项目工作室。正是看到了工业机器人未来的应用前景,学校以2013年首次开设的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为依托,将工业机器人应用项目工作室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升级,与企业合作,参与工业机器人在电控、机械、程设等多方面的升级和改造,建立项目师生学习评价体系,在过程评价与考核工作上实现制度化,力求培养符合市场和企业未来需求的专业人才。
学校项目工作室的学生成员目前由学生申请和公开选拔的方式产生,各工作室依照各自专业特性制定工作和管理制度。学校在教学和管理形式上虽然赋予了工作室负责教师最大限度的自由,但以企业专业员工的要求为准则却是所有工作室与校方的共识。目前参与工作室的学生虽然人数还不多,但其培养质量和在各自专业中的涟漪效应却已凸显无疑。未来,学校还将陆续推出第二和第三批项目工作室,力求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也使各专业的人才培养层次更丰富,学生专长更多元。
区校合作 AB交互,校企合作思维创新
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一直是职业教育区分于普通中高等教育的重要特色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从国家层面到教育体系自身,对于校企合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而在国家整体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企业自身的发展变化,也使得校企合作的方式和内容不得不变,如何在当前的复杂形势中突围而出,走出一条校企合作的新路,浙江科技工程学校开始了“区校合作 AB交互”式的创新尝试。
所谓“区校合作 AB交互”,就是跳出“一所学校、一家企业”的“圈子”,以“整体融合”使校企合作面向工业园区的同时,发散性地面向园区内的企业。
“区校合作”即学校与本地工业园区合作,实现学校专业群对接区域产业群;“AB交互”则包括角色交互、岗位交互、主兼交互。角色交互,指以学期为单位时间点,以校企为空间转换点,实现学生与员工、教师与师傅的角色转换;岗位交互,指在同一家企业内,依据不同学生的实训情况,适时调整实训方案,制定不同实训个体的轮岗周期,定期进行岗位轮换;主兼交互,则是指在园区内不同产业集群对专业人才技能标准需求的背景下,以行业标准为参考,综合考量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主攻与兼修方向,实行学生在工业园区相关专业的企业间交互实训。
“区校合作 AB交互”的合作模式旨在加强行业指导,激发企业参与动力,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的对接,实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区校合作 AB交互”的合作模式,在过程管理方面,建立了“四级三方”的管理机制,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就业办公室主任为调控员、专业教学部主任为组员的四级管理体系的毕业生实习管理工作组,编织学校、企业、家长三方联管网络,各方签订相关协议,细化管理责任,简化管理环节,优化管理手段。
在评价体系上,根据实训的时空转变,遵循评价目标多维性、评价标准科学性、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评价结果激励性原则,实现校企、区企、区校“三位一体”的有效评价。
作为国家发改委审核认定的省级开发区,嘉兴工业园区着力打造通讯电子、汽配机电、香精香料等多个百亿产业集群,已成为嘉兴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点区域,目前已有近500家企业落户在此。
正是看中了嘉兴工业园区雄厚的产业实力,2011年,浙江科技工程学校与嘉兴工业园区签订合作协议,开设了第一个区校产教结合班——11机电3班,第一批选择了园区内的天通精电新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固本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浙江金石包装(嘉兴)有限公司三家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由园区管委会、园区大桥成校和浙江科技工程学校一起根据园区内企业的要求和工作岗位的技能特点共同制定管理规范,相关课程也是根据企业技术岗位的特点及相关工种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开发。
目前,“区校合作 AB交互”的校企合作新尝试已经在政府主导力、企业参与动力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上显现出了优势。
拜师学艺新增内涵,师资建设拓宽途径
现代学徒制是当前职业学校热衷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但一些示范校均侧重于学生拜师学艺,浙江科技工程学校则在学生拜师学艺的基础上,首创教师拜师学艺。以中青年专业教师为主力,同时鼓励文化课教师等其他教职工参与到现代学徒制活动中来。在原有的师徒制上,学校鼓励双向、灵活的“师徒”关系,师傅可以选徒弟,徒弟也可以选师傅,双方不拘泥于一对一的关系,徒弟可以有一个以上的师傅。
学校通过更多的途径,提供更多在本行业、本专业的领军人才、首席技师、技术能手、能工巧匠供本校老师参考。为了使“师徒”关系更紧密实在,除了在资金上给予补助,学校还以制度的形式,将师傅进学校、徒弟下企业的具体时间、方式、内容进行规范,保证有质有量的师徒关系。
对于作为徒弟的教师,学校则以3年为培养周期,规定教师不少于2个月下企业向师傅学习的时间,以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学习任教专业课程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参与企业新产品设计研究开发,技术改造创新和科研升级等。
教师和企业导师以年度为单位制定工作计划,并依据计划开展工作。学校对现代学徒制工作实行考核评估制度。结对师徒每年度按要求向学校提交总结报告,由学校组织考核评估,纳入教职工绩效考核与奖惩工作,与教师聘用、聘任、晋级、优评、奖励挂钩,将专业教师参与“现代学徒制”培养的考核结果记入本人继续教育档案。
2014年初,在“一名教师联系一个骨干企业,一名教师结对一名企业技师,一门学科跟踪一项技改课题,一个专业群共建一个产品研发中心”的四个一现代师徒实战能力提升工程中,学校152位45周岁以下的中青年专业教师与151位企业主管、技师等结对,实现了“人人结对,人人下企”的目标,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任晓静老师与嘉兴市恒光电力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周咏槟和上海企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高纪伟结对,拜“双师”之后,任晓静通过与“师父”的深入交流,解决了许多教学问题,有效提升了专业实践技能水平,在两年学徒期内成为专业“名师”。在深入企业结对的过程中,任晓静也为企业解决了实际难题,带动了企业的科技创新,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没有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就没有浙江科技工程学校在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师资建设等方面的创新。“红船精神”既是当今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嘉兴红色文化的根基和灵魂,更是浙江科技工程学校在办学中坚持以创新为核心的发展动力。“红船精神”激励着浙江科技工程学校师生们在未来改革发展中首创一个又一个的“前列”。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当读到规划中这句事关职业学校发展大计的话时,四川省南充中等专业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张勇的脸上露出了十分欣慰的笑容。
这句内涵丰富、要求明确的话,正是他与他的学校今后的努力方向。
南充中等专业学校正是靠质量、特色和创新,才迎来今天的成就。
特色专业做大做强
对于特色,张勇有着自己清晰的认知。他认为,既然特色是一事物有别于他事物的风格,那么这一“风格”是否鲜明,并非我们要把握的重点,关键是要认清和把握形成特色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对南充中等专业学校的这些因素,这位教育管理者用一句话加以概括:“我们把与南充市、四川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以服务地方为特色,打造自己的学科品牌,快速提升学校的竞争力,从而‘向专业建设要质量’。”由此,学校提出了“光大财经类专业,做强理工类专业”的发展思路。
学校发挥学校财经类专业传统优势,并顺应市场需要对专业教学计划进行改造调整,打造重点专业,2007年会计专业通过了四川省教育部门专家组的复评验收,成为四川省该专业首个省级重点专业。
为多面打造优势专业,树立学校教育品牌,以张勇为首的南充中等专业学校人决定走校企合作之路。学校加大与企业合作力度,先后开办了“迪信通班”、“商业银行班”、“伟艺达班”、“科斯达班”、“人本班”等,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拟订教学计划,增强学生就业适应能力,实行定向培养和就业。
创新是学校发展的源动力,南充中等专业学校人始终不忘发挥创新意识,推动学校发展。基于此,学校短训服务应运而生。学校从2003年开始涉足劳务培训,在省内开“订单培养、教育扶贫”模式先河;从2004年起开始承担“阳光工程”劳务培训任务,2005年5月学校被授牌为全国第十二家、南充市仅有的“国家扶贫办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积极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前职业技能培训规模。多年来,累计培训农民过万人,全部学员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合格并取得了相应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在抓好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同时,学校也继续开展了对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先后为南充、广安的地税、国税部门举办基层税务干部培训班80个,为南部盘龙电力公司等企业举办会计知识培训班20个,累计培训在职人员近六千人。
质量工程抓深抓实
“如果将品牌比作一棵树,那么,特色只是看得见的树干和枝叶。质量才是维系品牌之树常青的根基。”这是校长张勇在长期教育管理实践中得出的又一真知。
由此,“质量兴校,稳步发展”,成为南充中等专业学校的发展战略。
学校启动了“质量建设工程”,工程从学校的薄弱环节着眼,提出了“向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学校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要质量”,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工作中贯穿质量意识,强化质量手段,实施质量监控,向质量要效益,用改革促发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中职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是否办出了特色,是否突出实践能力的教育和培养。因此,学校教学改革顺应专业岗位需求,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努力探索创建以能力为本位的、适应中职教育学生生源素质状况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如:在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根据会计工作技能性强的特点,注重强化学生会计实账技能训练,将会计专业知识分解成“会计岗位模块”、“出纳(收银)岗位模块”、“库管(物流)岗位模块”等,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对就业岗位预期组织相应模块的教学,以提高教学的灵活性。这些会计岗位仿真实践教学和学生到企业实地进行实账操作,可以使学生一毕业就能够直接上岗,大大缩短、甚至消除毕业学生到会计工作岗位上的指导期和适应期。
在向教学改革要质量的过程中,张勇尤其重视教师能力的提升。在他的带领下,学校坚持“培养、引进和使用并重”的方针,鼓励青年教师学历、技能达标,攻读硕士学位。同时加大专业教师送培力度,近年来,参训人员共计50人次,用于教师各类培训的经费达70余万。截至2012年10月,学校79名教师(含双肩挑教师)中,已经拥有高级职称27人,中级职称35人,“双师型”教师31人;在中青年教师中受到国家表彰5人,省级表彰3人,市级表彰16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2人,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梯队和创新团队。
管理创新一以贯之
“改革创新是学校发展的源动力。学校发展,根本靠改革。以从严管理夯实基础,不断创新管理,充分发挥职业高校管理体制机制优势,是我校发展壮大的法宝。”具有丰富教育管理实践经验,又有自己独到创新思维的张勇,对创新管理有深刻的感受和见解。
他号召全体师生向学生内务管理要质量,做到了“三落实”、“三结合”、“三狠抓”。
所谓“三落实”,即“目标落实、制度落实、组织落实”。为保障制度规范,落实有效,学校形成了校长主管,分管副校长主抓,各部门、各岗位共同负责、齐抓共管、各司其职、规范有序、督查有力的工作机制和组织保障。所谓“三结合”,即内务管理工作面广量大,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训练时注意做到教育和训练相结合,点和面结合,全面贯彻和突出重点相结合,保证了内务管理工作有序的推进。所谓“三狠抓”,即内务管理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在于督促检查,学校注意从实做、从细做、从小做、从常抓,狠抓小事、狠抓学生干部的表率作用、狠抓检查评比,使学生学有榜样、做有方向。
在创新管理方式的探索中,张勇校长始终强调必须围绕“育人”这个中心转,从而保证了管理创新始终沿着实现质量提升这一目标展开。从学校管理的中观层面,积极地推进了多方面的创新与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2002年以来,学校先后获得国家扶贫办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全国办学特色示范学校、全国校园文化建设优秀学校、全国职业教育管理创新学校、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会计重点专业教育示范基地、全国数控车床学科教研示范基地、国家信息化(计算机动画)合作院校、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优秀考点、全国PETS英语等级考试优秀考点、四川省劳务输出培训基地、南充市职教先进单位、南充市劳务扶贫先进单位、南充市依法治校先进单位等称号。
这正是学校“质量立校、特色办学”发展理念的最好体现。
说到所取得的这些成绩,张勇校长显得很平静。他说,一所好的学校关键靠质量,关键在内涵建设上;学校质量上去了,社会知名度、美誉度,市场占有率也随之上去了。唯有走品牌发展之路,我们才能在今后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不久前,中国广东核电集团2015年度核电高技能人才联合培养校园招聘活动在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举行,通过两轮面试、背景调查、体检等层层考核筛选,最终有23名学生成功签约,成为这家国有大型企业的“准员工”。之所以称之为“准员工”,是因为这些学生即将升入三年级,要想成为集团的正式员工,还要经过学校与企业为期一年的联合培养。
这次招聘是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与该校自2010年开始实施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来,第四次在该校进行人才招聘。今年的联合培养模式相比往年有了新变化,入选的“准员工”将改变第三年在校内进行联合培养的模式,从大三新学期开始直接进入企业学习、培训、实践,并有一定的薪金补贴。
“经过多年的‘订单+联合’培养,学校与众多企业开展的校企合作已经相当深入。提前一年将大三学生送进企业当‘准员工’,真正实现了校企联合培养的无缝对接。”据该校副校长张儒宏介绍,通过长期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亚东亚集团变压器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对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探索,逐步形成并完善了校企联合“制定计划、组织教学、开发课程、聘任教师、质量评价”的“五联合”育人机制。
校企联合制定计划。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全程参与专业建设,将行业标准、企业文化、岗位需求融入人才培养计划,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标准纳入课程教学计划之中,实现职业标准和专业标准相融合,使学生在完成专业学历教育的同时,达到职业资格标准。作为重庆市电力公司下属单位,学校无条件执行公司技术升级、业务流程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企业规定动作,在专业、课程、实训、管理等方面无缝对接市电力公司标准,学校的各项建设实现了与电力行业相关标准的完全“对标”。学校的这一“先天基因”贯穿了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校企联合开发课程。校企合作成立课程建设小组,深入企业进行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对具体的工作任务加以整理、描述,与企业专家共同分析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从而确定相应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订课程标准,确定教学方案,设计教学环境,开发各类教学资源。与企业人员合作开展科研、技术服务、工作流程改造、培训项目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组织142名教师到企业实践训练基地进行现场调研、跟班或顶岗实践,不断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校企联合组织教学。校企共同组织实施教学过程,严格按照企业工作流程实施工作任务,引入各类企业现场工作标准化作业步骤,学生在学校就能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掌握工作过程中的实践知识。近3年来,该校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投资建设了一批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生产性开放式实训基地。目前,学校共有70个校内实验实训基地、131个校外实训基地、3个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确保各专业都有对口的专业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在就业前就能熟悉真实职场环境。
校企联合聘任教师。从合作企业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扎实理论基础的校外专业带头人,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中聘任兼职教师,参与专业教学、生产性实训指导、顶岗实习指导等工作。学校建立起“人才交流、双师共建”合作培养机制,实施校企双方人才交流互换,建设企业教师工作站和教师企业生产实践基地两个平台,着力提高教师实践技能。目前,学校在重庆市电力科学研究院等13家合作单位建立了教师工作站,工作站设在企业的专家工作室、劳模工作室、技能专家工作室等创新型组织中,学校专业教师入站工作。
校企联合质量评价。学校将人才培养标准和行业企业要求相融合,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企业满不满意”是决定校企合作机制是否有活力、有成效的关键因素,学校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并将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学校着眼于“跳出学校看学校,跳出企业看企业”的跨界思考,秉持“以电力行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以有为求有位”的校企合作工作思路,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得到企业认同。
在“五联合”育人机制下,该校成立了由重庆市电力公司、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珞璜电厂等168家合作企业、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学校组成的校董事会,并开发了校董会网络交流平台,目前有近200家合作企业与学校实时互动。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将投资开发远程招聘系统,实现企业及时直观了解学校人才质量与动向,远在千里之外就可以招聘学校毕业生。
Copyright © 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20808号-11 全国统一热线电话:400-660-5933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