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级技工学校建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展示
有效构筑师资成长通道构建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魅力社团全面育人典型案例特色示范凝练内涵彰显效益
随着开放经济及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泛珠三角区域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共存,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渴求也越来越强烈。广东省高级技工学校作为广东省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重点技工学校之一,业已成为辐射泛珠三角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重要阵地,该校的毕业生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自2006年起学校连续四年被评为“广东技工教育竞争力”第一名,2007年成为全国仅有的一所获得首届“黄炎培优秀学校奖”的技工院校。
2012年学校成功申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计划”项目,数控设备应用与维修、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网络技术成为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精品学生社团建设成为特色项目。
建设高效科学运行机制
为顺利推进示范校项目建设工作,保证高效科学的运行,学校设立专职机构,建立“三横十纵”运行机制,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落实监控、管理、运行三级组织网络,注重顶层设计,建立“九环叠进”管理办法。
“校企双制八个共同”培育人才
学校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确定了“校企合作全程贯穿,岗位工作任务导向全方位实施,工学结合全面普及”的人才培养思路,深化教学改革和校企合作,形成了“校企双制八个共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数控设备应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岗位+车间”的特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构建了“两系融合、两证推动、三段提升”人才培养模式,机电一体化专业构建了“2+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突出“五结合、全程式”。
同时学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工学结合八个一体”课程体系。新建优质专业核心课程26门、编写新教辅资料和教材48本。以教学应用为导向,重点新建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6门、数字仿真教学软件12个;以工学一体为引领,新建校内实训基地4个、校内实训室13间、校中厂1间,改建校内实训室11间;以就业质量为导向,建立多元化、立体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有效构筑师资成长通道
学校实施“十百千”师资培训工程:即开展十项专题活动;派百位教师下厂实践 ,送百位教师参加专业能力的培训,聘百人次行业专家任教、讲座、指导;完成每年千人次师资培训任务。构建起以专业带头人作为“头”,引领专业建设;以骨干教师和兼职教师为“两翼”,助推专业建设;以双师型教师、新教师为“一体”,参与专业建设的“一体两翼”师资结构。
两年来,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16人,骨干教师22人,双师型教师已达253人,聘请兼职教师68人,新建名师工作室16个。专业带头人中有3位获国家特殊津贴、6位获国家技术能手、3位获省金牌教练。教师中现有省级以上技术能手25位,师资全面升级,形成了一支实力过硬的教师队伍。
构建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学校以校企合作联盟为依托,校企双方实施产教结合、技术改造、合作服务的全面管理机制。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建立厂中校、开设定向班,实施校企合作“八个共同”,形成工学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
经过两年的建设,重点专业新增校企合作企业34家,校企双制定向培养482人,在职培训417人;新增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3家,协助企业进行产品研发与工艺改进3项;校企共同研发改造教学设备6项,开发软件2套,成为广东省首批“校企双制”示范创建院校之一。
魅力社团全面育人
两年时间里,学校不断创新社团育人模式,形成了A(社团)·T(教学)·M(管理)三位一体的社团育人模式,组建学生社团80个,精品社团30个,社团成员达3014人,每年开展日常活动7000余次,社团活动覆盖学校所有专业。
学生社团在促进教学、服务管理、促使学生成长成才方面作用显著,被评为共青团中央“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2个社团获省优秀学生社团荣誉称号,1个社团获惠州市优秀学生社团称号,社团学生参与省级以上比赛获奖10个,其他奖项500个。
典型案例特色示范
“化繁为简,快速成材”——机电一体化人才快速培训
突破传统培训周期长、理论晦涩、设备呆笨等多项瓶颈,通过8-15天的培训,让在校学生、企业员工等快速掌握机电一体化理论知识及常规操作、设备维修、改造等诸多问题,实现技能人才快速培养的“破冰之旅”,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该项目团队自主研发的设备获国家专利,配套教材获知识产权证书。
实施“三引”策略,共筑“四赢”模式——校企双制“八个共同”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企业需求,实施“三引”策略,引入“车间+岗位”人才培养模式,引导企业全面参与,引用企业文化,与东风日产校企合作共同开展“八个共同”的人才培养,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要求的无缝对接。目前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率100%,开设订单班10个。
凝练内涵彰显效益
示范校建设以来,学校重点专业建设成效突出,带动20余个专业的共同发展,常设专业主要实习实训设备达国内先进水平,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完善,完全实现办公自动化。
学校于2013年6月获得广东省创建全国一流技师学院扶持项目专项建设资金1亿元,规划以5个新兴产业品牌专业建设为核心,以4个大师工作室建设为特色,以新兴产业高技能实训中心建设为支撑,以智慧校园建设为保障,推进全国一流技师学院的创建。
作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技工院校师资培训基地”和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电子技术中国集训基地,学校为社会输送毕业生7220人,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9.8%,专业对口率达88.6%。学校在国家职业技能大赛获奖32个,在省部级职业技能大赛获奖142个。
同时,学校积极承担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年职业培训规模达29960人天,增长率达383.2%,对外开展生产、咨询、技术服务项目14个,增长率达27.27%。服务社会效益明显。
学校多次在全国和省级培训班、研讨会上交流示范校建设和办学经验,接待来自全国各地132所院校和200余家企业到校参观考察交流,积极发挥示范校建设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随着学校示范项目建设成效彰显,中国教育报、《职业》杂志、广东卫视、南方日报、广东职业技能报、新浪网等媒体先后多次作了报道。
后示范时代,广东省高级技工学校将进一步凝炼内涵,凝聚行业企业力量,继续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石家庄市职教中心非常重视学生社团的发展,坚持以“一社一特色,一生一特长”为工作方向,全面推进学生社团建设。自2007年组建了其第一个街舞社团后,迄今为止已经组建涵盖“环保、写作、体育、文娱”等领域的23个社团,学生参与率达到在校生的60%,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此次社团展示周活动期间,学校23个社团组织将纷纷拿出自己的特色绝技进行展示,参与学生多达1200余人。
2014年6月9日下午新鹏职高全体师生在行政四楼举办了主题为“放飞梦想·诚行天下”演讲比赛。本次比赛由新闻职高部德育组老师组织,在各班班主任的推荐和部里彩排选拔后,有13名选手进入决赛。比赛中,学生结合自己工学交替的学习经历,讲工作中的诚信之重要,谈自己的梦想和未来。经过评委老师的选定,最终酒管20131班的王丽同学获得一等奖,汽修20111班刘柯、20131班的安茂粼获得二等奖。比赛后殷刚校长做了点评,肯定了同学们的优秀表现,也希望今后多多参与这些活动。
学生进行茶艺茶道表演
学生进行公务接待表演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素质和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6月11日,横县职业教育中心举办“绽放青春 魅力礼仪”学生职业礼仪技能竞赛。
此次职业礼仪大赛从学生所学专业和自身实际出发,围绕个人礼仪、日常交际礼仪、酒店服务礼仪、公务礼仪、茶艺表演等内容创意编排节目。大赛根据礼仪操口令从整装礼、蹲站礼、递接礼、鞠躬礼、握手礼、手势礼等方面进行综合打分,参赛选手们服装整齐,动作到位,表演认真,精神饱满,风采尤佳,赢得了在场师生的一致好评。
此次大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发现自我、提高自我的平台,演绎了当代中职生的礼仪素养和青春风采。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自此,职业教育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春天。江苏省宝应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当地职业教育的骨干学校,近年来,以创建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为目标,以打造“五大校园”为方向,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大力推进职教富民工程,在突破“瓶颈”的同时,在当地引起了“蝴蝶效应”。
日前,记者走进宝应中专,探寻其制胜的法宝。
理念渗透
彰显“品牌效应”
作为一个职业学校,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必须有独特的办学思想,树立起自己的品牌,打造独一无二的“金名片”。采访中,记者得知宝应中专近年来以创建“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为办学目标,以打造 “五大校园”为办学方向,凸显学校特色,创品牌职业学校,走出了一条内涵发展之道路。
中等职业学校承担着为国家、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艰巨任务,是培养蓝领人才的重要阵地。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一些职业学校盲目地扩大招生规模,宝应中专却没有跟风,始终将办学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基础,实行“大树式”成才教育,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以办学理念赢得社会的认可。
文化底蕴、德艺双馨的师资队伍、与当地匹配的强势专业,是一所职业学校保持较好办学质量的前提。为此,宝应中专提出了打造“平安校园、和谐校园、责任校园、质量校园、创新校园”等“五大校园”的办学理念。其中,“平安校园”是提升办学质量的基础;“和谐校园”是提升办学质量的氛围;“责任校园”是提升办学质量的关键;“质量校园”是提升办学质量的核心;“创新校园”是提升办学质量的动力。一切围着“质量转”已经在校园深入人心。学校同时明确,只有将“五大校园”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加以贯彻落实,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件事,才能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才能提高学校的美誉度,创出品牌学校。
彰显特色
突出“品牌办学”
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学校要实现持续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才是硬道理。宝应中专提出全体教职工要树立“责任”意识,把“五大校园”建设贯彻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
教师强,学校则强,这是学校领导的共同认知,锤炼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发展的重要保障。宝应中专在开展“三走”(走进企业、走向高校、走出国门)进行师资培训的同时,创新开展校级学科带头人、“双师型”教师评选活动,制订了《宝应中等专业学校2013-2015年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宝应中等专业学校骨干教师考核及奖励实施方案》、《宝应中等专业学校教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文件。以奖惩方式、考核手段,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邀请名师作讲座,开展省市级课题研究,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同时,学校要求所有教师要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特长,转变差生观念,树立新的“学生观”。倡导教师要“育品牌学生”、“做品牌教师”,要善于发现,鼓励和发展每个学生的长处,一个学生对应一种教育方法。
记者了解到,学校推行“三定”培养模式,即“定向招生、定型培养、定点就业”。学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一方面围绕机械加工、汽车制造及配套件等产业,做强机电技术应用等优势专业,充实、改造和扩建相应专业群,满足传统产业提升的需要;另一方面抓住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大国家战略叠加的历史机遇,加速与之相适应的物流、三产服务、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新兴专业的建设,在原有相近专业的基础上加以充实、改造和提升。目前已经建成江苏省示范专业6个、品牌专业3个,形成了契合当地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信息技术、加工制造、财经商贸类三大骨干专业群,为培养适应宝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技能比武 提升专业水平
学校以省市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为引领,全面推进“岗位大练兵、技能大比武”活动。在2013年12月中旬举办的第十届扬州市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该校取得骄人战绩,共获12块金牌,10块银牌,16块铜牌,金牌数及奖牌总数位列扬州市前列,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学校通过推荐学生到宝胜集团等企业顶岗实习、举办冠名班等形式,鼓励、引导学生在本地就业,积极促成定点就业,为地方经济发展作贡献。
近年来,学校已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输送了数千名中高级技术人才,学校也正成为招商引资的一个窗口,接待了上千名中外客商,为中外客商来宝应投资增添了信心,优化了环境,提供了必要的智力支持与人才支撑。同时,宝应中专紧贴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主动争取党委、政府以及农业、劳动、科技等部门的支持配合,积极实施新农民培训工程,推广“新知识、新技术、新品种”。学校围绕实用技术需求,成为“技术播种机”;围绕产业化需求,成为“产业化加速器”;围绕劳动力转移需求,成为“外出旅行社”;围绕服务三农新需求,成为“信息传输带”。年培训达20000多人次,组建起了以宝应中专为龙头,乡镇成人校为站点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网络体系,提高了农民的市场竞争意识和择业、创业能力,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为此,扬州市总工会给予特别嘉奖,授予学校“人才培养先进单位”。人民网《学习与实践》专题网站对学校作了题为《当致富“教练”,为就业“投保” 》的专题报道。
创新管理 构建特色文化
学校要发展,必须要依靠一套先进的的管理体制,这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它浇铸了学校的上层建筑,是学校稳固成长的基础。宝应中专首先从学校的管理上下工夫,实施赏识教育和督查点评相结合的方式,构建特色校园文化,全力推进“五大校园”建设。
为了切实把“五大校园”建设落到实处,学校提出从“督查点评”入手,科学管理,务求实效。在实施学校管理的过程中,宝应中专启动了“日查、周评、月考核、学期总结”的管理机制,其中一个特色做法是实施双值导、周点评制度。即每天由一名校级领导和两名中层干部值导,其中一名中层干部具体负责学生工作督导,一名中层干部具体负责教学工作督导,对当天的各项常规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处理、记载。单周由系部对本周的常规管理情况进行自评,双周由学校督导室、教务处、学生处、后勤保障处、教师发展处、实训处等处室轮流或根据需要对系部的常规管理情况进行点评。自评或点评必须总结做法,点出问题与不足,提出整改措施或建议,有力地提高了常规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为进一步增强学生就读职业学校的信心和决心,使整个校园形成张扬个性、勤奋乐学的良好氛围,在强化日常管理的同时,学校提出要刚柔并济,大力提倡赏识教育,积极探索实践赏识教育模式,力使其模式化、成果化。今年2月22-23日,在江苏理工学院举行的省级立项课题中期检查中,该校申报立项的省级课题《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赏识教育的实践研究》成功通过中期检查,并获得“优秀”等级。
经过不断的摸索与实践,宝应中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这是一种氛围,一种被多数人普遍认同的规则。每一个走进宝应中专的人,都会被这种氛围所感染,都会不自觉地溶入这个大家庭。就像学校负责人所说的,有了这种学习的氛围,就算校长更替,但学校的文化不会改变,一直“行走”在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是2000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专科层次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秉承“厚德、博学、求精、创新”的校训,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全校教师凝心聚力,干事创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办学水平迅速提高。学院先后被教育部等六部委确定为“全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中央财政支持的实验实训基地”,被省委高校工委评为省级文明校园、省高校德育工作优秀单位等,被省教育厅评为省高校教学管理先进单位、省高校标准化学生公寓、省标准化学生食堂。2010年8月被确定为山东省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1年被评为山东省“百姓口碑最佳荣誉单位”和省级文明单位,被教育部、国家语委评为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2012年10月被确定为山东省首批高等教育名校工程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坚持校企深度合作,大力推进“订单培养”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145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306、401医院、成都军区总医院、济南军区总医院、北京武警总医院、浙江武警总医院、上海武警总医院、中创软件、中国国际旅行社、中铁十四局、上海大众、华誉维诚、阿里巴巴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深层次合作关系;与莘县人民政府、聊城当代集团合作组建了中原现代农业商学院,与20多家企事业单位开设了40多个订单培养班,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护理班”、“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班”、“齐鲁制药药学班”、“德州中医院、聊城中医院康复班”、“铁十四局建筑班”、“东风日产机电班”、“中通客车机电班和汽车维修班”、“浦单达口腔班”、“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酒店管理班”、“东阿县人民医院护理班”等。毕业生质量得到社会高度认可,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综合反映满意率达97%。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连续9年录用学院护理专业毕业生近300人,树立了聊城高职教育的品牌。
让素质教育托起“中国梦”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中国梦很大意义上来说就是少年梦,而学校帮助少年去实现梦想的最有效措施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用素质教育托起学生的“中国梦”。
近年来,聊城职业技术学院顺应形势和社会发展需要,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紧紧围绕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目标,创新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开创思政课新渠道,开展“四心”教育,搭建“双平台”,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
开创思政课新渠道,加强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教育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凝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有效方式,组建了由思想政治课教师、人文素质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师、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师等组成的素质教育教师团队,形成了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以“音乐欣赏”、“电影欣赏”为支撑的“一体两翼”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为了更好地发挥思政课对同学们的影响,学院4名思政教师到北京师范大学学习,精选、精听讲座89场,形成一套有效的思政教学资料体系,累计为学生做了180场次专题讲座。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义工服务活动、社团组织活动、校园精品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相结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5名骨干教师在中国传媒大学学习一年,他们认为“音乐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同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二者在理论上存在较大的同构性,对拓展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作用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学院多次组织音乐欣赏组教师参加业务培训,进行思想政治课、党史课、专业课学习,提高了理论水平,丰富了专业技能。
将爱国主义教育寓于音乐欣赏之中,在音乐的熏陶和感染下,把理想信念教育潜移默化的传导给学生。以《长征组歌》、《黄河大合唱》、《东方红》、《复兴之路》四部作品为主线,结合相关党史等历史背景知识,进行以音乐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
“通过实践性思政课的教育以及爱国主义音乐的欣赏,我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自己身上的历史使命感,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也得到了提升,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一名学生如是说。
借鉴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提出的德育美育融合的理念,学校素质教育团队的老师遴选主题积极向上、人物带有积极心理品质和人格力量的电影作品,以“乐观、宽容、善良、自信、奋斗、公正”为德育主题,启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的思考。每部电影播放完毕后,都有教师带领同学们通过对电影作品的主题、表现手段、人物形象塑造、叙事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赏析,增进学生对电影作品内容、主题表现的认识,引导学生完成与电影有关的课堂实践,以电影人物面对困难不惧失败的事例为榜样,激励学生不逃避退缩,勇于面对、坚持不懈,培养积极人格力量。
开展“四心”教育,增强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青春能量
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人民,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努力做实现中国梦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围绕五四青年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广泛开展“青春耀齐鲁”主题团日、团员恳谈日、“我与祖国共奋进”等系列活动。活动结束后,一名学生说:“在活动中,我能切实地感受到素质教育给我们带来的影响,觉得自己就像充满了正能量。”
为了帮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校开展了多次主题班会,如在诚信方面选题“言必信,行必果”,在励志自强方面选题“调整心态,把握成功”等,引导同学们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规范。
全面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每年暑假组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2013年暑期“三下乡”活动中,组建省级重点服务团队1个,校级重点服务团队14个,各级各类社会实践团队89个,2000多名学生参与其中并感触颇多。
自2010年我院选派首批志愿者奔赴西部起,每年都有100余名同学报名参加西部计划,去往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学校还充分发挥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作用。学校现已有院级志愿者服务小队8支,各级志愿者2000余人,并与聊城市地震局成立了市级地震志愿者服务队,与聊城市消防支队成立了市级消防志愿者服务队,充分激发了学生们团结、友爱、奉献、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同时,学校精心设计“母亲节——一封家书跪父母”、“感恩激励儿女,孝心回馈父母”为主题的家书活动,引导同学们用心灵去理解父母、感恩父母。“爸爸、妈妈,我爱您们,请原谅孩子对您们的误解,原谅孩子的任性和幼稚。从今以后,我一定珍惜您们对我的关爱,好好学习,报答您们。”一个平时颇有些叛逆的学生在家书中向母亲表达自己的愧疚之情。
在学生中推广“六个一工程”,即“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锻炼一身过硬的技能、培养一种高雅的爱好、发展一项特长、每月读一本好书”。同时,打造了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田径运动会、宿舍文化艺术节等品牌活动,为同学们展示自己提供了平台。
学生先后在“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等数十个省级以上技能、创新大赛中获奖。信息学院大学生科技实践部等四个学生科技类社团先后被授予“山东省优秀大学生科技社团”荣誉称号。
学院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引进了网易印象派、天猫小邮局等十几家企业入驻,为学校创业教育、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提供实践场所。国家领导先后参观并指导工作。目前,学院已有一大批毕业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部分毕业生取得了良好的创业业绩,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建立“双平台”载体,搭建成就学生出彩机会的舞台
青年学生是中国梦的寄托者。他们大学梦、个人梦的实现,对国家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校立足实际,创新方式,明确目标,以培养两种能力和打造三项特色活动为主线,为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搭建“双平台”。
建设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平台。学校加强学风建设,明确专业目标,建立督导考核,结合学习经验交流会、师生工作室、兴趣小组等多种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大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实验实训建设,按照“职业性、整体性、先进性、开放性、信息化”原则,建设仿真、全真的职业环境实训室。以大学生技能大赛为手段,以赛促学,提高大学生专业能力。
学校引进职业核心训练营项目,成立了40余人组成的职业核心能力团队,派赴静雅集团(北京)、教育部职业核心能力训练营(哈尔滨站、淄博站)、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参与培训。目前,培训团队已在校内举办职业核心能力训练100余场次,参训学生4000余人。在目标管理、责任担当、习惯养成、社交礼仪等多方面全方位提升了学生的能力。
建设导读、贺信、家访三项特色活动平台。针对部分学生阅读习惯缺失,人文素养浅薄的实际,学校打造导读特色活动,营造书香校园,塑造高雅文化氛围。导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的价值引领,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加深思想认知,提升感悟能力。学校成立了由30余名文科教师组成的导读教师队伍,成立青年读书沙龙等阅读类社团组织;把导读活动纳入教学管理,成立导读课教研室,集体备课、示范教学,扩大导读影响力;聘请聊城大学文学院7位教授为客座教授,对接导读教师。导读活动塑造了学生高尚情操和文明修养,教育学生热爱读书,品味人生。“参加了《活在当下》小组的学习,我懂得了在我们奔波劳碌的生活中,沟通与分享、尊重与包容、理解与欣赏、责任与承担、感恩与惜福,都是在为心灯添油。心灯越亮,意识深处的阴暗越无所遁藏,阴影消退,光明升起,自在快乐的生活也就随之而来了。”这是参加导读活动的同学的心声。
针对部分学生入学成绩较低,没有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这一现状,学校打造贺信活动。精心策划,完善贺信工作方案,为在各项活动或重大道德模范行为等7大类项目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发送贺信。通过及时赏识、认可和激励,鼓励大学生勇于争先,敢于争先的意识,指明发展方向,营造健康向上的竞争环境,传递正能量,助力完成人生规划。
与此同时,学校凝聚多方力量,优化家访工作方案。学校以实地走访为主,重点关注经济困难家庭、优秀学生家庭等五类家庭。通过电话、信函、互联网等多种形式,与家长沟通情况,密切联系,个别指导,共同商讨教育方法,形成家校共育人的良好合力。
风正帆悬行千里,击水飞舟胜彼岸。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不断开创素质教育新形势、培养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以素质教育为帆,托起同学们的中国梦。
2014年招生专业
护理学院
★全国护理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
★中央财政支持的实验实训基地
★国家级实验实训中心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济南军区总医院和浙江武警总医院护理人才培养基地
★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试题研发基地
国家级精品课程:《母婴护理与保健》
山东省名校重点建设专业:护理
省级特色专业:护理
省级教学名师:2人
山东省十百千工程:护理示范专业
省级精品课程:《母婴护理》、《成人护理》、《儿童护理》、《健康评估》、《人体机能应用基础》、《人体形态应用基础》、《通用护理技术》。
专本套读、专升本班:护理学院成立专本套读、专升本班,学生入学时可以自愿参加专本套读、专升本班的学习,以圆上大学本科的梦。
订单培养班:护理学院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302、306医院、空军总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山东省立医院等10几所全国各大军区、地方著名医院成立了订单培养班,实现了实习就业一体化。
海外实习深造就业:英国、菲律宾等。
奖项:全国第三届护理教改教学成果展示大赛获得团体第1名,单项一等奖3人。山东省第十一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天堰杯”护理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
实习就业:护理学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护理人才培养基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在全国高职院校选拔的2所护理人才培养基地之一。目前在301医院就业近300人,已形成规模就业。在部队医院实习就业实现了实习就业一体化,是护理学院实习就业的一大亮点。通过建立“院中校”,实施“校院循环,实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校企合作单位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302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306医院、南京军区总医院、济南军区总医院、沈阳军区总医院、兰州军区总医院、北京空军总医院、北京武警总医院、浙江武警总医院、山东省立医院等58所医院。
工程学院
★中国铁建、中国重汽人才培养基地
★机械工业联合会特有工种鉴定站
★上海大众SCEP项目合作学校
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建筑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
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精品课程:《自动控制系统制作》
山东省名校重点建设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数控技术
省级特色专业:建筑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
省级精品课程:《房屋建筑学》、《PLC技术应用》、《单片机技术应用》、《电子产品制作与调试》、《工程识图与制图》、《自动控制系统制作》、《零件的造型与测绘》、《零件的数控车削加工》、《零件的数控铣削加工》、《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编制》、《零件的计算机辅助制造》。
校级特色专业:数控技术
校级精品课程:“房屋建筑学”、“电工电子技术”、“电气控制技术”
奖项:在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10余项、三等奖10余项;在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机电专业)获得三等奖2项;在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数控专业)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实习就业:工程学院设置的专业都是社会紧缺专业,就业率高,毕业后收入多。所有专业都实现了带薪实习,实习期月工资平均3000元,最高可达8000元。校企合作单位有:上海大众、中铁十四局(中国铁建)、中化建、中铁二十一局、中国重汽、东风日产、歌尔声学、时风集团、中通客车、龙马重工、凤祥集团、祥光铜业等。
汽车学院
★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上海大众SCEP项目合作学校
★中国重汽人才培养基地
★汽车维修工职业技能鉴定站
★机械工业联合会特有工种鉴定站
★聊城市汽车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省名校重点建设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省级特色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省级精品课程:“汽车机电基础”、“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综合故障诊断”。
校级精品课程:“汽车构造”、“电工电子技术”
校级教学团队: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教学团队
奖项: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0余项;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全国高等学校汽车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三等奖4项。
实习就业:汽车行业是中国的朝阳产业,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激增,汽车维修企业急缺大量汽车专业人才。汽车学院投资1500余万元建成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对外维修、技术服务“五位一体”的汽车实训中心。实习生全部实现带薪实习,很多全国知名的汽车企业到我院挑选毕业生,现仍供不应求。校企合作单位有:上海大众、中通客车、中国重汽、东风日产、时风集团、山东朗胜汽配有限公司、聊城粤泰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庞大汽贸集团等。
经济管理学院
★阿里巴巴聊城市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基地
★网易(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创业实训基地
★顺丰速运(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创业就业实训基地
★天猫大学生创业就业实训基地
★山东大学、山东财经大学、青岛大学本科(经管类)学历教育培训考试基地
★山东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电子商务师和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师”双认证考试站
★聊城市农村电子商务与物流发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聊城市中小金融业发展研究中心
★用友软件培训考证中心
★中国中英飞耀速录技术培训中心
山东省名校重点建设专业:物流管理
省级特色专业: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
省级精品课程:《纳税实务》、《会计业务核算与报告》、《成本核算》、《会计信息化》、《会计法规与实务》、《会计职业基础》
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会计电算化教学团队
省级教学名师:1人
校级特色专业:电子商务(阿里巴巴订单班)
校级精品课程:“基础会计”、“电算化会计实务”、“出纳技术”、“ERP沙盘模拟企业运营”、“综合理财规划”、“普通话与口语艺术”、“现代应用文书写作”、“经典诗文诵读”、“经典电影欣赏”
实行专本并读:学生均可参加自学考试本科试点专业学习,毕业前可获得山东财经大学、青岛大学、山东大学的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奖项:在“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中获全国总决赛二等奖1项,山东省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在“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中,获全国总决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和优秀奖各1项,山东省一等奖1项,山东省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在全国大学生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大赛中获山东总决赛二等奖1项;在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现代物流”项目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会计核算与信息化应用”项目获得二等奖2项;在第八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三等奖”2项。
实习就业:经济管理学院努力打造校企共建、内外结合、企业更多参与管理的、真实开放的实训基地,先后建立了三个“校中厂”,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技能。主要实习就业单位:中外运久凌储运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顺丰速运有限公司、中国农业银行聊城分行、山东鲁信税务师(会计师)事务有限公司、山东凯瑞酒店管理有限公司、阿里巴巴、苏宁电器华北总部(北京)、东航集团上海东方激光教育文化有限公司、北京东方红盛国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聊城五洲汽车销售有限公司、阳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安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
医学院
★卫生部特有工种鉴定站(卫生部人才交流中心)
★教育部高职高专相关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
★美国独资企业浦单达(上海)口腔医学技术特需人才培养基地
★齐鲁制药、新华制药、扬子江制药、济南漱玉平民大药房、淄博张店区人民医院特需人才培训基地
★山东大学本科(医护类)学历教育培训基地
★山东中医药大学康复本科学历教育培训基地
★三级甲等医院——聊城市中医院、德州市中医院,教学、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
山东省名校重点建设专业:康复治疗技术
省级精品课程:《检验应用化学基础》、《临床基础检验技术》、《免疫学检验技术》、《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微生物学检验技术》、《人体形态应用基础》
重点专业:医学检验技术
校级精品课程:《免疫学检验技术》、《生物化学检验技术》、《传统康复治疗技术》、《牙体雕刻艺术与技术》、《解剖组胚学》、《作业治疗技术》《康复应用解剖基础》、《药物检测分析技术》。
奖项:口腔专业学生连续多年参加全国日金杯口腔工艺技术大赛并获团体优胜奖10多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参加首届全国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职业技能竞赛并获理论考试一等奖5项,肌力评定与训练三等奖8项,PNF技术三等奖10项。
订单培养班:药学专业-齐鲁制药订单培养班、新华制药订单培养班、扬子江制药订单培养班、济南漱玉平民大药房店长班,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上海浦单达订单培养班,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德州市中医院联合培养班、聊城市中医院订单培养班。
实习就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当年考取正式编制单位的比例名列前茅;麦克思统计数据显示,药学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当年月薪5000元以上占比名列第一;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在各大医院就业比例达70%以上;所有专业对口就业率达95%以上。校企合作单位有:山东省立医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青岛市立医院、济南市中心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临沂市人民医院、聊城市人民医院、上海浦单达(美国独资)口腔医疗器材有限公司等。
信息学院
★齐鲁软件园软件人才培养基地
★青岛软件园人才培养基地
★HP售后服务工程师培训基地
★全国十大优秀思科网络技术学院
★聊城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培训考试基地
山东省名校重点建设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
省级特色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
省级教学团队: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团队
省级精品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站建设与管理实务”
校级精品课程:“JAVA程序设计”、“网络安全”、“SQL数据库”、“JSP程序设计”、“网页制作”、“数据库技术应用”、“JAVASCRIPT程序设计”、“动态网站建设”
省级大学生优秀科技社团:大学生科技实践部、计算机服务中心
奖项:山东省计算机技能大赛(高校组)第一名、全国ITAT教育工程技能大赛中取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2项。齐鲁大学生软件设计及外语大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6项。山东省大学生“ZLG”杯电子竞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物联网技术应用”三等奖。
实习就业:信息学院各专业毕业生就业层次高,工资待遇好,工作环境好,发展潜力大,是真正的企业白领,所有专业均与国内外著名企业进行合作,毕业两年后平均工资在4000元以上。学习信息技术给你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信息学院与思科、Oracl、华为、联想、HP、北京软件园、济南软件园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进行合作办学。校企合作单位有:北京中科、联想集团、惠普集团、浪潮软件、青岛软件园、中创软件、北京万维信达、北京有生博大、北京灵图科技、北京华誉维诚、山东通达、山东科信、济南祥辰科技、济南银泉科技、聊城联通、聊城移动、聊城电信等。
旅游管理学院
★教育部职业核心能力礼仪水平测试站
★外交部钓鱼台国宾馆等政务酒店、央企下属高级商务酒店、经济型酒店集团人才培养基地
★北京通航控股航空人才培训基地
★全国导游资格培训、考试基地(山东省旅游局)
★山东省旅游人才培养基地
★国际商务英语等级考试基地
★高级公共营养师考试培训基地
★旅游、酒店行业部门经理证书考试基地
★聊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旅游职业技能鉴定基地
★聊城市旅游产品研发工程技术中心
★企业无偿资助全额学费单位
山东省名校重点建设专业:酒店管理专业
校级特色专业:酒店管理专业
校级重点专业:旅游管理专业
校级精品课程:“大学英语”、“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酒店礼仪”、“酒店英语应用”、“酒店沟通实务”、“导游业务”、“模拟导游”、“中国旅游地理”、“进出口单证制作”。
奖项: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三等奖、优胜奖;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竞赛二等奖;“好客山东“休闲汇星级饭店十佳选手;聊城市旅游饭店服务技能大赛一等奖、二等然、三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全国青少年英语技能大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
实习就业:学生不但就业率高(全部实现就业),而且就业层次高,学生毕业就能走向管理岗位。实习就业单位有:外交部钓鱼台国宾馆、净雅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世贸皇家艾美酒店(五星级)、青岛鑫江希尔顿酒店(五星级)、蓝海酒店集团、济南舜和国际大酒店(五星级)、北京京都信苑酒店(五星级)、威海金海湾国际饭店(五星级)、聊城阿尔卡迪亚国际温泉酒店(五星级)、如家酒店集团。北京、郑州、济南、武汉、上海铁路局等全国各铁路局及各铁路集团、北京通用航产业基地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中国国旅(青岛)国际旅行社。天瑞(国际)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聊城中基进出口有限公司、山东天工岩土机械有限公司、聊城中奥毯业有限公司等。
海外实习就业:CQ hotels(新西兰四星级)、皇后镇千禧酒店(新西兰五星酒店)、新加坡国际旅行社。
农牧科技学院
★畜牧兽医职业技能鉴定基地
★山东省畜牧职业教育集团副理事长单位
★聊城市林业科技培训基地
★聊城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
★畜牧兽医专业由企业无偿资助全额学费
省级精品课程:《种猪繁殖与保健》
校级示范专业:畜牧兽医
校级重点专业:畜牧兽医、宠物养护与疫病防治、园艺技术、园林技术
校级精品课程:《果树生产技术》、《猪生产》
社会服务平台:聊城市畜禽疫病诊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聊城市猪疫病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聊城市特色植物快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实习就业:毕业生可考取公务员、村官,也可到畜牧兽医、动物疫病防控、生物制药、园林工程及开发、花卉、种苗生产与经营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管理、营销服务等工作,月薪均在3000元以上。学院与荷兰朗蒂斯教育集团联合开展BTEC高等职业教育项目,培养国际化人才。学生通过在荷兰为期三个月的学习,取得国际认可的BTEC证书,既可直接在国内外大中型企业担任中高级管理人员,也可免试进入荷兰优秀本科大学继续深造。
行业好 专业好 就业好
泉城济南 公办高校 培育鲁班传人 建设美丽城市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位于泉城济南,其前身为创建于1980年的山东省城市建设学校。学院由山东省教育部门、住建部门共管,住建部门主管,以“培育鲁班传人,建设美丽城市”为己任,集全日制普通高职、五年制高职、成人教育为一体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2013年12月,被省教育部门评定为“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
鲜明的办学特色
建校30年来,学院始终坚持以培养“城市建设”人才为特色,致力于建筑类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底蕴丰厚。
完善的专业设置
学院开设建设管理类、建筑设计类、土建施工类等三大类28个专业,建有18门省级精品课程,2个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我院的28个专业中,有7个专业是山东省独有专业,有15个专业的在校生全省第一,学院的在校生数占到全省建筑类专科学生数的1/6。“山东城建”已逐步成为全省建设类高职教育的优质品牌。
优良的办学条件
学院占地1163亩,校舍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馆藏图书82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875万元,学习环境幽雅,教学设施一流。学生公寓被省教育部门评定为“山东省高校标准化学生公寓”。
多元的校企合作
学院牵头组建了“山东省建设职业教育集团”,促进校企资源的集成和共享;建有山东奥德燃气有限公司、港华燃气集团、山东明德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山东宏泰物业发展有限公司、山东齐鲁不动产有限公司、山东诚信行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等8个企业冠名的订单班、还设有2个校企合作产业园、7个企业奖学金、160处校外实训基地。校企良性互动,“零距离对接”。
全面的奖助政策
学校设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及学院的三优奖学金、助困奖学金等;按照国家助学贷款办法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办理国家助学贷款;为贫困学生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实行特殊困难补助、绿色通道等多项资助措施。
可靠的就业保障
学院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为学生多方位拓展就业渠道。目前,已有近千家企业与学院建立联系,有四百余家建设企业成为学院长期、稳定就业基地。2013年,在《齐鲁晚报》“教育锋范齐鲁”评选中,学院被评为“最具就业推动力高职院校”之一。根据山东省人社部门公布的就业率,我院在全省145所高校中排名第18位。
独具的行业优势
建设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人才需求持续增加。独具的行业优势,为学院注入了不竭的发展动力,为城建学子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
报名及录取
考生须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并在第一志愿第一报考院校位置,填报我院,按分值从高到低依次录取,录满为止。若录取分数线上第一志愿考生不足,再从征集志愿考生中择优录取。录取批次为专科(高职)批。春季高考按专业类别分类录取。
传真:0531-67892888
邮编:250103
网 址:
邮箱:zsglkcjxy@163.com
校址:山东济南市旅游路4657号(旅游路东首)
电话:0531-67892888 89709888 89709885 67892886
——山东化工技师学院深度校企合作纪实
在鲁南大地,有一所被誉为“化工职院翘楚,技能精英摇篮”的技师学院。它把“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把工人引进学校,把课堂搬进企业”,实现校企融合,工学一体。它就是山东化工技师学院。
该院党委书记王兴军说:“近几年,我院实施内涵提升工程,与企业开展深层次合作,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该院是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山东省化工行业“金蓝领”培训基地、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校40年特别是近年来,该院坚持“质量立校、内涵发展、突出特色、多元办学”的办学理念,秉持“行为学本,志强智达”的校训,面向化工,服务化工,服务社会,累计为经济社会培养了8万余名化工高技能人才。先后多次被授予“全省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全省职业技能培训先进单位”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立足区域经济发展,打造特色化工专业群
该院北依孔孟之乡,西濒微山湖畔,位于历史悠久、圣贤辈出的鲁南古城——滕州。开创职业教育先河的墨子、“工匠祖师”鲁班、造车鼻祖奚仲……一个个历史名人浸染了这方文化沃土,滋养了这所化工职教强校。
该院立足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紧紧依托鲁南煤化工基地办学。山东省是化工大省和化工强省,鲁南地区煤化工产业尤其发达,企业规模快速膨胀,急需大批化工专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支撑。学院毗邻兖矿鲁南化工有限公司、新能凤凰能源有限公司等大型化工企业。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和悠久灿烂的文化积淀,为学院的飞跃发展铸就了坚实的基础。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人在省人社部门与枣庄市政府部门共建山东化工技师学院签字仪式致辞中说,山东化工技师学院围绕产业设专业,围绕企业定学业,着力打造特色化工专业群,走出了一条特色办学之路。
该院依托化工行业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紧跟行业和企业需求,开设化工工艺、机械设备维修、电气仪表与自动化、化工分析与检验、数控加工、精细化工、石油炼制、焊接加工等22个特色专业。其中化工工艺、化工机械维修两专业为“山东省技工学校首批名牌重点专业”、“全省技工院校百强专业”。
为适应全省特别是鲁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要求,该院在办好化工专业、巩固发挥化工专业优势的同时,拓宽专业设置,增设有发展前景和社会急需的专业,逐步构建以化工专业为支柱,其他专业为辅助的专业体系。增设了环境保护与检测、高分子材料加工等7个特色专业,为全省特别是鲁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保障。
紧随企业需求,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校企融合,工学一体”。这是该院留给笔者最深刻的印象。该院不断探索实践校企合作新模式,实施“订单培养、在职职工培训、岗前培训、核心员工培训、企业冠名班、企业教学点、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等多元化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在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入学即就业,毕业即成才
笔者在和陕西未来能源有限公司订单培养的一名学生交流中得知,他放弃了考研的机会,到该院成为订单培养的一员。鲜明突出的化工特色,齐全的实习实训设备,让他感到震惊。尤其是令他和家人感到踏实的是,进入学校就得到了去当今世界先进的煤制油技术大公司就业的宝贵机会。
该院积极开展订单培养,把企业的用人计划列入招生计划,共同招生,定向就业,按照企业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及课程等,实现了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教学场所和生产场所、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无缝对接,实现了“入学即就业、毕业即成才”的目标。2010年至今,该院与全国100余家大型化工企业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每年订单培养人数达到1800人,占学院全年招生人数的50%以上,有力地支撑起学院持续发展。
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
该院化工工艺系一位青年教师对笔者说:“我们深入到金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该公司员工进行技能培训,把课堂教学内容带到车间,现场培训,他们非常珍惜这种培训机会,提出很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加以解决。”
该院为解决企业员工无法到校参加培训的实际情况,每年根据企业需求,派教师到企业授课,共同培养化工行业优秀人才。同时,教师深入到生产一线与企业员工交流,了解生产实际,提升了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能力。近年来,该院已与全国30余家大中型化工企业签订学生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协议,目前已经建立了12个校外实训基地。“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的专业教学模式受到企业认可,调动了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校企资源的有利配置,解决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的难题,开辟了职工培训的新天地。
把工人引进学校,把课堂搬进企业
在职职工培训增强办学活力。在宽敞明亮的阶梯教室里,正在举行山东菏泽玉皇化工有限公司培训班开班典礼,学院副院长孙晋东介绍:“学院每年为山东菏泽玉皇化工有限公司、山东华鲁恒升集团有限公司、兖矿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新海石化有限公司等30余家大型企业开展短期培训和技能鉴定的人数超过5000人。”
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把具有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的新员工送到该院进行岗前“回炉”培训,看中的就是该院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实训设施,能解决员工理论知识扎实但动手能力不足的问题。该院教务处负责人分析认为,这种“回炉”培养方式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最大限度挖掘培养对象的潜质。
该院根据企业需求开展岗前新员工培训、在职职工职业能力提升、职工转岗专业能力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在职职工培训实行企业冠名班管理,既增强了实训教学的针对性,又强化了对学生企业文化的灌输,降低了企业用人的成本和风险,实现了共赢。
核心员工培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于核心员工培训,山东瑞星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深有感触地表示,该公司班组长以上的管理人员,在山东化工技师学院进行职业能力提升培训,该院教学理念新、教材新、培训方法新,为企业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今后,该院将是他们长期的合作伙伴。
2014年3月,该院对瑞星集团公司900名核心员工进行职业能力提升培训。培训共分10期,每期90人。通过集中培训提高了学员的工作执行力、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增强了对企业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围绕内涵发展,精心打造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
“整齐划一的迷彩装,全神贯注的求知眼神,明确的角色任务分工,紧张有序的企业场景模拟……”相比之前的“睡倒一大片,眼朝手机看,老师脸无奈……”的课堂窘相,一道积极主动、自主学习的独特风景线向笔者呈现了该院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显著成效。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相关领导深入该院课堂教学第一线观摩听课,调研指导教学改革工作时指出,实行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实施“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的项目化等多种教学模式是技师学院保持活力和吸引力、取得社会认可的成功办学模式。
情境化教学对接真实生产环境
“机器高速运转,DCS操作工在班长的带领下,通过电脑界面,监控调节各工艺参数,不同岗位的现场操作工正在认真巡检、维护装置的机、泵、冷换设备、塔器等……”该院煤制甲醇——二甲醚实训车间的现场,犹如置身于企业生产车间。
为实现高质量的企业培训,该院长期与省内外大型化工企业合作,成立专项课题攻关小组,共同致力于研究开发校内化工生产实训装置,建设校内实训车间,建立和完善了工厂实景装置操作实训基地,把化工操作典型化、生产装置实训化、职业岗位情景化、调控手段真实化的深刻内涵充分应用到教学中。按照生产和工作需要,为培训员工创设与工作情境相一致的学习环境,把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整合起来,让学员按照工作过程,依据生产流程完成一个个接近真实的生产工作任务,在实战中培养员工的技能水平,受到企业培训员工的欢迎。
目前,该院的所有企业培训班均采用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用情境化教学法对接真实生产环境。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不同岗位角色开展学习活动,按照生产过程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学习,课堂及实训车间管理实行企业6s管理模式,学习评价以班组长会议形式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让学生投身于创设的真实生产情境中,实现了教学内容、方式与企业生产实际无缝对接。“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项目化教学激活课堂氛围
在该院教学名师一体化教学示范课“电厂汽轮机设备及运行”中,任课教师改革原课程以知识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按照项目化教学思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对课程内容重新进行整合,设计成若干项目、任务,让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通过情境导入、明确任务、合作探究、成果汇报、自评互评、精讲点拨等环节,真正把课堂交给了学生。整堂课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频繁,课堂气氛活跃。
项目化教学是该院的又一大特色。该院各专业教师分赴20余个合作企业,与企业技术骨干进行岗位分析、确定学习领域,明确课程目标,设计教学项目任务,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该院化工工艺专业被列为“山东省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升职业素养
和该院进行合作的企业,看中的不仅是对员工的精湛专业技能培训,还有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该院是全国职业核心能力示范培训先进单位、职业核心能力水平认证考核点。还专门成立了职业核心能力领导小组及教研室,组织企业文化、心理健康等相关拓展课题的研究工作,把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方法逐步渗透专业课教学和企业员工培训,全面提升学员的职业素养。培训师在课堂上通过行为导向教学法,对学员分组进行职业核心能力拓展项目训练。训练中,车轮滚滚、一箭双雕、联动俯卧撑、瓷砖站人、盲人方阵等一个个生动的活动,使课堂变得开放、活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升了他们的职业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
校企文化对接,打造育人文化品牌
在校园内,一群身着米色工作服、正在操场进行军训的学生映入笔者的眼帘,他们是东营联合石化有限责任公司的职工培训班学员。他们步履矫健,动作整齐划一,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该院借鉴和融入企业管理标准、优秀企业管理文化,让学生适应现代企业管理方式,提高学生对标准管理的认同,形成了严格、规范、独具特色的校企运行管理机制和模式。
学生管理军事化
踏入学院,一派生机盎然:学生精神抖擞,在校园内行走时二人成排,三人成行,右侧行走,走直线,拐直角,步伐整齐、姿势端庄大方。
该院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方式,在军训、一日生活制度、内务卫生制度、学生风纪、会操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并引入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做到令行禁止、行为规范、纪律严明,实现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正规化、系统化、科学化。教官跟踪学生管理全过程,让学生走进校园就像走进军营,全体学生管理人员坚持“三个热爱”,即热爱教育教学工作、热爱学校、热爱学生。在工作中做到“四个走进”,即走进教室、走进宿舍、走进餐厅、走进学生心灵,这里是最让家长放心的地方。
学生管理企业化
该院坚持校企共建校园文化,将国内大中型企业的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形成了丰富、独特的校企文化对接模式。围绕现代知名企业文化理念,引导师生员工学习现代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文化的内涵。如鲁西集团自2009年至今每年新员工培训一直在该院进行。在培训中,该院把“创鲁西品牌、做百年企业”的经营理念、“忠诚、敬业”的企业精神和“勤奋、严谨”的企业作风等企业文化,渗透到准军事化管理的各方面。培训学员身着军装,饭前、课前集合唱企业发展之歌,集体活动纪律严明,班级管理企业化等等,为校园文化注入了企业元素,使非企业培训班的学生能够提前体验企业文化的魅力。
学生管理社会化
该院引入社会管理元素,接受先进的社会理念,积极参加相关社会活动,组织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如,企业培训学员积极参加青年志愿者协会,他们不仅立足校园献爱心,还经常走进敬老院、特殊教育学校为社会献爱心,多次为社会弱势群体组织捐款活动。该院礼仪队多次走出校门在山东省化工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滕州市人大政协会议等社会重大活动中承担礼仪服务工作。提前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实现由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校企合作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是学校生机与活力的根源所在,是技工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学院副院长王庆杰说:“深度校企合作,助推内涵发展,是当前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在我们只是初步探索,今后我们将继续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象牙塔中的情意——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帮扶困难学生
6月是毕业生离校的季节,一份份别样的礼物送到了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常工职院)老师们手里,有学生亲自养护的盆栽、有精心设计的立体卡片、有大学生活系列漫画集……这是毕业生们给老师的感恩礼物。近年来,常工职院教职工把学生冷暖放在心头,秉承着“学生事,无小事”的理念,让困难学生感受到浓浓情意。
“学院70%的学生来自农村低收入家庭。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是学院的承诺。”该院党委书记袁洪志说。为此,学院开拓校内外社会资源,筹集助学资金,设立教职工“爱心助学基金”“朗盛化学”“唐荆川爱国兴学”等20多个奖学金、助学金项目。
学院还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了相应的助学政策。鉴于校内少数民族学生大都来自偏远地区、家庭窘迫的状况,该院在全省率先设立少数民族励志奖学金;针对校内中西部地区学生中有60%的贫困生,该院2013年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免除贵州、河南、四川等6个中西部省市高考贫困生大学学费的政策。
在常工职院院长吴访升看来,解决学生的困难是学校的责任。除了助学机制,学院还着重推行师生结对帮扶“三类”(学业、生活、心理)困难学生工程。
在开展新生学习情况摸底考查基础上,该院采取师生自行结对、委托结对、定向结对等方式,帮助部分学生解决数学、英语等公共科目基础薄弱的问题。同时,教师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协助学生做好学业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常工职院一位多年参与帮扶的老师一想起帮扶过的学生,笑容就会情不自禁地涌上脸庞:“一位内蒙古的学生曾经千里迢迢给我带了自家种的一个哈密瓜和一小袋嘎啦果,特别甜。”
“甜”,正是每位参与帮扶的老师与受帮助的学生的共同感受。
长清职业中专的学生在实训室内进行实践操作
在长清城区的最南部,长清区职业中专就坐落在这里。1981年,该校建立。经过30多年的发展,长清区职业中专在校生已达3000多人,分为9大专业。2012年11月,长清职业中专被评为山东省级规范化学校,自创建以来,该校抓住机遇,内抓管理,外拓就业;积极建设,快速发展。
是什么造就这神话般的巨变呢?“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在这孕育生命和生机的六月,带着好奇之心,记者来到了长清区职业中专,在这个环境优雅、绿草如茵的校园里,感受了职业教育的生机蓬勃。
实训室成就学生的获奖梦
走进校园,正是上午九点,金色的阳光洒在校园里,配上朗朗读书声,让人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里透露着一股生命的活力。说起学校的变化,校长庞传阳感慨不已,上任伊始,当时,学校硬件设施落后,师资力量缺乏,学生生源不足。如何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学校,走出重重迷障,得到发展呢?庞传阳在多方考核并综合学校现有资源之后,提出学校要靠三条腿走路,同时发展技能教学、对口升学和职业培训,成为全区技能人才的培养中心。
首先加强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学校投资近千万元实训设备,新建了机加工二车间(20台普通车床、16台数控车床、一台带锯床、一台电子普车)、实训考核室,焊工二车间、电工二室、电工三室、电子单片机实训室、大赛综合实训室、金属焊接车间,液压气动实训室、钳工二室、汽修实训室、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汽车检车维修车间、一个汽车模拟仿真实训室,采购了485台电脑和48套教室多媒体系统,为学生增建了6个新微机室。计算机四、五、六、七室、数控仿真一、二室等实训室。学校所有教室都安装了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安装了闭路电视教学系统。
2013年,长清区职业中专12级学生王岳在济南市技能大赛中凭借制冷与空调的组装与调试技能获得此次比赛的二等奖。他告诉记者,这正是得益于学校良好的实训设备为他在学习过程中提供了条件。“学校有个专门的大赛综合实训室,去年整个暑假,我都泡在实训室内,实践操作才让我有机会获奖。”
营造“每个同学都成长”的氛围
庞传阳介绍,学生大多数是初中毕业,文化素质相对较差。“职校生需要提升文化素养,掌握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还是很重要的。”庞传阳说,近年来,学校的文化课教育更注重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着力提高学生的识字水平、普通话水平和应用文写作能力。
学校营造了“每个同学都成长”的氛围,让学生广受其益。在注重文化课和专业课教育的同时,也在培养学生们的兴趣教育。或者会一两项体育项目,或者掌握一两样文艺特长。每个学期每个班至少要组织两次文艺汇演,邀请任课老师当评委,班上每个学生都要有节目,班上选出优秀的节目再去参加学校的表演。
除了学生,这里也是老师们成长的好地方。从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到专业带头人,学校有一套完整的培养计划。很多文化课老师也积极地考技能证书。“文化课教师考证不仅提升我们相关的专业能力,同时也提升了文化课堂的针对性。作为电子专业的数学老师,考取电子专业相关技师证后,我就更清楚,哪些数学知识点有助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我就联系专业要求,讲深透些。这样就突出了数学在专业中的应用。”一位数学老师说。
占地186亩的三个职业教育基地初步形成
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庞传阳和全校师生一起,让学校焕然一新。如今,长清职业中专现拥有中心校区、杨庄校区、宓村校区三个职业教育基地,总占地186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在校学生已达3000多人,涉及机械加工、机电技术等9大专业。中心校区以机械加工和机电技术为主,正在着力打造成为全校的骨干专业;杨庄校区以计算机、电子商务和春季高考为主,拟打造成为全校的精品专业,特色专业;宓村校区以初中义务教育为主,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14年长清职业中专将投入1000万元在中心校区将建设一个5000平方米的学生公寓;建设一栋带有多功能厅三层楼学生餐厅;一栋综合实训楼。同时还将新上9个实训室。
启动杨庄校区教室、餐厅、道路、水电的改建工程。对校园进行硬化、绿化和美化。投资300万元再建一栋2700平方米的学生餐厅,满足学生生活需要。现在,随着学校基础设施趋于完善,实训设备越来越多,数控等专业已达到示范性专业标准,一所集中等职业学历教育、技能培训、继续教育培训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校正呈现在世人眼中。
——记浙江科技工程学校创新发展之路(一)
在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的嘉兴,有这样一所学校……
建校50多年来,她,历经建校之初的艰苦创业,改革开放之后的发展壮大,几经改制合并后的跨越与提升,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建校50多年来,她,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的办学方向;
建校50多年来,她,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嘉兴大地上,熠熠生辉;
她,就是浙江科技工程学校,一所吸引了越来越多关注目光的学校。
学校2012年6月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立项建设单位。示范校建设两年来,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抓机遇、强基础、重实践、促创新、谋发展,尤其是在办学中大胆创新实施蓝海战略,不仅创造了职业教育的佳话,更是打造了学校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那么,浙江科技工程学校在王雪亘校长的带领下到底走出了一条怎样的创新发展之路呢?让我们走进浙江科技工程学校,挖掘其跨越发展的闪光足迹……
【战略篇】红海生存 蓝海发展
【关键词】红海 生存 蓝海 发展
【链 接】“蓝海战略”作为一种新型的战略创新模式,一经提出,立刻在理论界和实业界引起强烈反响。所谓的“蓝海战略”理论,是对产业竞争程度的一种比喻,市场竞争如同海洋,各企业之间竞争激烈,市场成为“红海”,而在新创的产业中,只有一家企业拥有一个没有竞争的市场,如同一片蔚蓝的大海,即“蓝海”。“蓝海战略”的实质是一种目标定位模式,最大限度地创新市场创造价值,开辟一片新的市场空间,从而获取丰厚利润,“蓝海战略”是商业博弈的最高境界。
由此,学校的领导联想到近年来部分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就业市场的盲目无序,其竞争的激烈程度与竞争态势与商业博弈有着惊人的相似。中等职业学校一方面与普通高中争生源,与同类职业学校“抢饭吃”,另一方面与普通高等学校博弈就业市场,还有就是无论从家长的观念还是社会的认同来讲,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都存在着无可争辩的“弱势”。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下,市场无处不在,作为与经济社会关系最直接、最紧密的“弱势群体”,中职教育的生存更需勇气与智慧。种种现象与职业学校的目标定位不准确与盲目性有着直接关系,那么,中等职业学校究竟如何进行目标定位呢?学校领导大胆创新套用了商业竞争的“蓝海战略”,并把它运用到学校的发展。“蓝海战略”是一种行动,一种突破,一种创造,一种不一样的创新,学校要紧抓机遇,开拓创新谋求学校发展的新契机。
“我们要到蕴含庞大需求的蓝海里扬帆,我们有勇气!”学校领导坚定地说,“我们就是要做蓝海战略的职教实践者”。是啊,面对现状,透视未来,学校领导大胆提出了“红海生存,蓝海发展”的办学战略。
“蓝海战略”为学校创新发展指明了清晰的道路和方向。在这种战略的指引下,学校领导班子和全体教师员工统一认识,在继承“红海”优势的同时,发挥“蓝海”的独特,不断地思考、创新,不断开创新的蓝海。
自此,在“蓝海战略”的指引下,学校轰轰烈烈的改革创新开始了……
【创新篇】创新3Q7S学校管理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创新 3Q7S学校管理模式 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
【链 接】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突出表现在现代化建设对技能型人才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职业要求。但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还相对薄弱,特色还不够鲜明,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关联度还不很紧密,尤其是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还亟待加强。究竟要把学校办成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如何实现学校与企业、行业的深度融合?如何办出高水平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是学校每一位领导深深思考的问题。
在“蓝海战略”的指引下,学校依据职业教育“面向市场办学、服务企业育人”的宗旨,经过多年的探索,在全国中职学校中率先提出并实施3Q7S管理模式。即在校内营造符合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企业要求的职业环境,以3Q——优秀教师(Quality Teachers)、优美学校(Quality School)、优质学生(Quality Students)为目标,以现代企业现场管理制度为参照,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为核心,以强化学生岗位责任教育和良好行事习惯为重点,以培养培训的全过程7S管理为抓手,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教师有特技才有权威。为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学校致力于理念先进、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特色鲜明等优秀教师(Quality Teachers)的内涵建设。在大职业教育的视野下,学校侧重于树立教师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基于多元智能的人才观、基于全面发展的能力观、基于职业属性的专业观、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基于学习情境的建设观、基于技术应用的层次观。为此,学校创新性地提出“三格三入”,推进“双师四维九能”队伍建设。“三格”是根据教师不同学历、资历和驾驭教学的能力,分成“入格”、“升格”、“风格”三个层次,实行分层要求,分类培养,形成长效培养机制。保障建设内容的分层实施。“三入”是指学校针对专业教师的具体情况,创设“三入”途径,即“进入学府深造”、“深入企业实践”、“返入学校研修”,形成教师专业成长有效发展模式。学校坚持宽渠道、多形式、学用一致的原则,采取有效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参与学历进修,每年有计划地组织推荐一部分有培养前途、发展潜力大的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同时,按“立足自身培养,引进提升层次,充实优化结构”的原则,加强教师专业技术职称的提升。学校依托嘉兴市第一职教集团、嘉兴欣禾职业教育集团平台,开展“一名教师联系一个骨干企业,一名教师结对一名企业技师,一门学科跟踪一项技改课程,一个专业群共建一个产品研发中心”四个一实战能力提升工程,促进校企深度融合,丰富“双师四维九能”教师的内涵。
学校有特色才有生命。一流的硬件设施,职业化的校园环境,完善的师生成长的动力机制,是学校不断创业、创新、创优的基石与土壤。即:改革创新型、信息化建设型、精细化管理型、和谐生态型。围绕“满足学生、家长和企业的需求,提升买方价值”理念实施“蓝海战略”,构建“动走转变”式专业建设机制(“专业设置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而‘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而‘变’”),实施“四大对接”(专业设置对接产业调整,专业教学对接岗位要求,实训基地对接工作环境,职业素质对接企业文化)工程的课程改革,构建“三要一显”(园区联校要效益、协会驻校要标准、企业入校要技能、文化融校显特色)的校企合作机制,打响“e心e意”(便捷easy、高效efficient、热情enthusiastic、实在effective)的社会服务品牌,“以系统作保证,以标准谋细化,以数字达精确,以专业臻卓越,以持续求精进”,以“地物明朗化,行为规范化,提升行动品质”为追求,突出“人”与“制度”的完美结合,为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学生有特长才有出路。打造综合素质好、职业化程度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具有“科工”特质的优质学生(Quality Students)是他们一直的追求。为此,学校着力专业化的职业环境的构建,以优质学生人格培养为核心,以文明风采竞赛活动和科工大讲堂为载体,以“7S体验教育周”为抓手,以学生社团建设为途径,强化学生职业化工作技能(看起来像个做事的样子)、职业化工作形象(看起来像这一行的人)、职业化工作态度(用心把事做好)与职业化工作道德(对品牌信誉的坚持)的形成,加强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强化学生职业规范养成教育。不断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行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促进学生职业素养整体提高,塑造未来合格“职业人”。
7S指的是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因为每个词的英文第一个字母是S所以称之为7S,其中整理就是将学习、生活、实训等场所的所有物品区分为必需品和非必需品,定期处置非必需品,目的是腾出空间,防止误用,塑造清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整顿是将要的物品按照规定定位、定量和定容,且摆放整齐,明确标识,目的是易找、易取、易放回,减少查找的浪费,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能;清扫是去除所有的灰尘、污垢和油渍,让整理、整顿好的东西处于整洁的状态,目的是保持学习、工作环境和教学设施设备的完好,实现零不良、零故障、零抱怨;清洁是将整理、整顿、清扫进行到底、持之以恒,维持前3S成果,并使之标准化、持久化和制度化,目的是将整理、整顿、清扫内化为师生员工的自觉行为,从而全面提升职业素质和品位;素养是全体教职员工认真执行规章制度,养成文明礼仪、遵守既定事项(规定、标准等)的习惯,目的是形成优秀的教风、学风,打造优秀的团队精神;安全是预防、消除一切不安全因素和现象,并建立切合学校各部门实际的安全预案,目的是确保学校各项安全,打造平安校园;节约就是合理利用时间、空间和能源,发挥其最大能效,目的是创造一个高效、物尽其用的工作场所,打造节约型校园。
3Q7S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实施,不但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也全面提升了师生整体职业素养,更彻底解决了学校领导心中一直在思考的究竟把学校办成一所什么样的学校的大问题,那就是一所好的学校一定要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好学生。学校也一直以“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做学生满意的教师、育社会满意的学生”为追求。
【硕果篇】改革创新结硕果
【关键词】改革创新 硕果
【链 接】经过一轮轮扎实有效的改革创新,人们欣喜地发现,创新的3Q7S管理模式,科学的管理体制,灵活的运行机制,使学校在短短几年间从国家重点到省一级中职学校,再到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示范性学校立项单位,使学校实现跨越发展,取得累累硕果。现在的浙江科技工程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占到95.4%,技师、高级技师118人,心理咨询师、心理指导师由19人增加到243人,职业指导师、创业培训师由13人增加到175人。培养了“全国中职学校德育先进个人”、“省特级教师”、“省优秀教师”、“省技术能手”、“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市名师”、“市学科带头人”等各类荣誉者50多人。学校建设了一流的校园环境、学校文化和运行机制。并且发展成为第一批长三角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共享实训基地、浙江省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浙江省首批专业课程改革基地学校、浙江省首批中等职业教育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试点学校、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浙江省优秀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嘉兴市SIYB创业培训基地等多项荣誉称号。学校还培养了一批素质好、职业化程度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优质学生。
学校是嘉兴地区首夺全国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金牌的学校。多年来,在全国、省、市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中,频获佳绩。学校连续五届荣获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优秀组织奖”,并且获得大赛活动五周年特别设立的“组织工作特等奖”......
近年来,学校在改革和创新之光的沐浴下,在蓝海战略理念的指引下,坚持内涵发展,努力创设最适合学生的教育,不断探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以高瞻远瞩的目光,敢为人先的魄力,卓有成效的举措,引领学校站在了一个崭新的发展起点上展翅高翔。
对于浙江科技工程学校而言,创新的道路只是刚刚开始。精彩,仍在继续……请下期继续关注浙江科技工程学校创新发展之路(二)。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跨越发展实践与探索(之二)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社团活动红红火火,成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平台
打造学生团队精神:让社团成为学生施展才华、展示自我的舞台 注重社会责任感培养:让学生懂得作为公民的责任和担当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为就业后职业素养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让学生在大爱中成长:从内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如今,走在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里,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就是一个个红红火火的学生社团。
别小看了这些社团,它们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可小视。这也是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重视学生社团发展的原因所在。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葛亮说,“学生活跃在社团,提高的是自身综合素质,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如何,决定其将来能走多远。”
思政教育新模式: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以学生社团活动为载体
一直以来,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培养高技能人才过程中,特别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把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同等对待,从而构建起了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以学生社团活动为载体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学院不断创新,构建起了以“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学技术与创新建业”、“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文体活动与身心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学生素质教育培养标准体系,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体验为中心、实践为中心的育人模式。
这些社团有马列学习小组、邓小平理论小组、青年志愿者协会、环保协会、艺术团、辩论协会、英语协会、演讲口才协会、摄影协会、书画协会、晨晖文学社、创业协会、读书协会、棋类协会、篮球协会、乒乓球协会、羽毛球协会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给校园增添了无限魅力,这些社团已经成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优质平台。
一直以来,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社团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院结合区情及学院的实际和特点,从专业情感与技能培养、校园文化氛围、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主题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来丰富和发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社团发展到今天,已成立了以马列主义学习小组为主的理论学习型社团、环保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爱心社、法学社、读书协会、心理协会等公益性社团,大学生管理协会等文体性社团,学生社团大幅增加到33个,社团人数占在校学生总数的40%以上。
打造学生团队精神:让社团成为学生施展才华、展示自我的舞台
对于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来说,团队协作精神十分重要。为此,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十分重视学生团队精神的打造,通过以学生社团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素质拓展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坚持连续多年开展户外素质拓展训练,每次活动参加学生都达到300多人。素质拓展训练包括拯救大兵、动感巅球、极速60秒及感悟人生等项目,看似简单的项目和道具,但无一例外地都需要团队的团结与合作,这对学生来说,团队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信任背摔”的比赛项目中,学员要从高1.7米的高台上往下倒,下面只有队友在用手臂做防护。这个项目不但可以训练同学的团队意识,还可以挖掘个人的潜能。这项集体的素质拓展训练要求发扬团队精神。
据了解,学院用户外拓展训练的方式增进学生之间互相沟通、互相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同时,通过拓展训练,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团队的服从意识、合作意识及组织策划的意识。
一位参加素质拓展训练的学生说,以前做事很自私,不考虑别人的感受,通过参加素质拓展训练,认识了一些新朋友,学会了怎么跟团队的成员沟通,意识到团结合作的力量。许多学生认为,这样的拓展活动很有意义,提高了学生的个人素质,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开展素质拓展培训这种方式,加强学生骨干之间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通过对骨干学生的培训,来影响其他学生,达到学校各分院之间、各班之间、各学生之间,团结合作。从而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目的,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校内,为了增强各民族学生之间的民族团结,学校组织了篮球队,在全院范围内选拔队员,把热爱篮球的民汉学生组织起来,一起训练,一起比赛。正是这项活动的开展,民汉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协作与集体精神、团队意识得到增强,这不仅增加了民汉学生之间的了解和理解,也在民汉学生间建立起了友谊,极大地增进了民汉学生之间的感情和民族团结。如今,这项活动已成为学生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本着以“以学为本,拓展素质,施展才华,展示自我,服务学生,服务社会”为宗旨的学生社团,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注重社会责任感培养:让学生懂得作为公民的责任和担当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不仅在课堂上,在实习实训中,在社团活动里,社会责任感培养更是处处得到体现。
“告别‘中国式过马路’打造首府道路交通新形象”,是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日前开展的一项倡导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活动。活动开始的当天一大早,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60名青年志愿者整装出发,他们来到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与辖区交警大队联合开展了“倡导文明交通,向中国式过马路说不”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
虽然看似一个小活动,但大家都十分重视,志愿者们在长江路碾子沟BRT车站举行了启动仪式,沙区交警大队马警官对志愿者积极参与乌鲁木齐市文明交通志愿服务表示感谢,并向志愿者讲解了基本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和正确疏导行人的方法,以帮助志愿者更好地开展活动,维护好交通秩序。启动仪式之后,志愿者分赴碾子沟长江路口、文化宫BRT站路口和七一酱园路口。志愿者们头戴志愿服务帽、手持文明交通宣传牌,同时每人还准备了口哨用于制止行人乱穿马路。
从志愿者们一开始羞于开口,不好意思制止,到微笑提示“现在是红灯,请您稍等!”“请不要闯红灯!”大家在短短时间里便学到了很多。
同学们的努力有了回报,有准备闯红灯被叫回来后抱歉地对同学说:对不起,谢谢您的提醒!还有市民在等待红灯时主动提醒身边的人不要闯红灯,相互讨论早就应该像这样整治乱闯红灯影响交通的行为,这些都让志愿者们倍感欣慰。
当天的活动持续了10个小时,志愿者们分两组换班,每组一站就是近五个小时,但是没有一个喊苦叫累。他们用自己的热情向市民宣传文明交通,告诫行人安全出行,他们用自己的点滴努力改变着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志愿者们的行动也感染了很多人。看似一次不起眼的志愿活动,不仅宣传普及了新的交通法规、规范行人交通行为,同时也为提升首府文明交通新形象、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了一份力量。
“走进星星的世界,关爱自闭症儿童”是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爱心社在4月2日“世界自闭症日”开展的一项活动。他们赴雨虹智障儿童康复中心,用行动关爱自闭症孩子,体现了关心弱势群体的社会责任。
在特殊的一天,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爱心社12名志愿者来到雨虹智障儿童康复中心陪同小朋友们渡过了一个美好的下午。这里的小朋友们性格孤僻,不愿意和陌生人交流,对于一切陌生的事物都会感到害怕。但志愿者们并没有因为这些困难而放弃,而是想办法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陪着他们做手工、玩游戏。渐渐地,小朋友们不再排斥这些大哥哥大姐姐们的接近。在征得家长和老师同意之后,志愿者们首次与一个个可爱的小朋友合影,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通过开展“走近自闭症儿童”的活动让更多的人注意和了解到这个特殊的群体,学会如何对待他们,呼吁全社会用实际行动来帮助自闭症患者,用真诚的爱心温暖他们的世界。都说自闭症患者是来自星星的孩子,但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们却用爱心和行动照亮了一颗颗星星。同时,也在他们的心中播下了关爱弱势群体社会责任的种子。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为就业后职业素养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针对毕业生绝大部分到企业工作的实际,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这不仅为学生的成长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也为毕业生就业后职业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惜水节源,从我做起”节水活动,是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社团组织的一项活动。3月22日是世界水日。为了响应节能减排的号召,倡导全院师生节约用水,唤起同学们的节水意识,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联合TC街舞社、异灵曳舞社在学院北区广场举办了“惜水节源,从我做起”的节水签名活动。
活动中,志愿者们向路过的师生宣传当前全世界水资源情况,学生们对停下脚步的师生们介绍说:“有半数以上的国家和地区缺乏饮用水,目前已经有70%的人喝不上清洁水,将近80%的人口受到水荒的威胁。”
一个个真实的数字令大家驻足,主动前来了解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志愿者在认真讲解的同时,还会主动邀请大家参与校园如何做到节约用水的讨论中。很多同学提出刷牙、洗脸时随时关紧水龙头,衣物应该集中漂洗,看到越来越多的同学们对节水的关心,志愿者们很开心,这说明水资源的重要性已经被大多数人认识到,珍惜水资源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学院TC街舞社、异灵曳舞社的志愿者们也在校园广场进行义演,向大家宣传珍惜水资源的必要性,很多师生纷纷响应,在横幅上签上自己的名字。活动持续了两个小时,现场气氛超出了同学们预期的效果。通过这次宣传活动,不仅让同学们学习、了解了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知识,同时也号召同学们从自身小事做起,从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真正树立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资源的强烈意识,让节约用水成为习惯。
“清理身边小广告,美化环境靠大家”活动也是学生社团发起的志愿者行动。万物复苏的春天,生机盎然,带给大家美的享受,但是校园周边随处可见的小广告,不仅污染了社会环境,更影响到大家的心情。2014年4月4日,学院环保协会走出校园开展了以“清理身边小广告,美化环境靠大家”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
活动开展前期,环保协会的同学们就已经调查了解小广告的来源以及张贴情况,同学们划分为3个小组进行清理,每个小组有一名组长,大家带着小刀和抹布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经过3个小时的努力,大家都完成了任务,为这次活动划上了圆满的句号。通过这次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大家的动手能力,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号召全院师生为改善身边环境共同努力。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加入到保护环境的队伍中来。
让学生在大爱中成长:从内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一个人是否有爱心,是否懂礼貌,是能否赢得尊重的基本素养。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将来走上什么岗位,做人,都是第一位的。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礼仪,从内在和外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弘扬爱心、共筑快乐”是学院爱心社成员开展的一项关爱活动。他们前往乌鲁木齐儿童村献爱心。爱心社的20名社员满怀着热情和爱心走进乌鲁木齐SOS儿童村,为儿童村的小朋友们带去欢乐并献上一份自己的爱心。
儿童村共有123名孤儿,分别生活在村里的14个家庭中。村长带着爱心社的成员走进了13号家庭,13号家庭共有9个小成员,对于大学生来说,第一次看到这样特殊的家庭,内心被深深触动。很快,这些小朋友就和大家融成一片,争先恐后地为哥哥姐姐们展示自己的特长、介绍他们的家庭、讲述他们的喜好,爱心社的成员们也在用心聆听小朋友的心声,陪着他们一起画画、做游戏。看到小朋友们灿烂的笑容,爱心社的成员都感到无比喜悦,希望以后能更多地为小朋友们带来欢乐。爱心社成员将提前准备好的文化用品送给小朋友。
爱心社的志愿者们表示,通过这次为儿童村小朋友献爱心的活动,爱心社的同学们感到自己只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却为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的欢乐,倡议全院师生也能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为社会能多做一些贡献。点滴爱心,看似很轻,但对大学生来说,却是心灵的触动,是内心的感动,这样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还通过演讲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心。在“中国梦,学子情”主题教育活动中,学生们以满腔的热情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并结合实际,畅谈了对学习、生活、工作的有益帮助和对人生的启迪。演讲主题鲜明,内容健康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此项活动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将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结合起来,以更加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而发奋学习,不懈奋斗。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发展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并以此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毕业生招聘活动中,综合素质一次次被用人单位看重,很多学生因为综合素质高而成为用人单位争抢的“香饽饽”。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张 铭)
——浙江省德清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企合作共建工作室纪实
电子专业师生在研发中心学习
数控专业学生在校办厂加工产品
烹饪专业名师工作室成立仪式
学生在服装技术服务中心设计作品
她,坐落于钟灵毓秀的莫干山脚下。
她,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她,办学理念创新、管理精细规范、就业渠道通畅、核心竞争力强。
她,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发展为国家首批重点职业学校、省首批中职学校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国家教育部门指定“半工半读 工学结合”试点学校……
她,2012年6月,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
她,就是浙江省德清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两年示范建设,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提高,两年来,学校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以“铸剑精神”为引领,着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评价制度、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加强学校的管理体系建设,促进学校跨越发展。
【校企合作篇】 校企合作共建工作室
【关 键 词】 校企合作 共融共赢
【链 接】 两年来,学校牵手企业,相继成立数控产学研联合体、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产学研工作室、服装设计与工艺技术服务中心和中餐烹饪专业名师工作室。校长茅水虎认为,中职学校要实现服务地方产业的目标,关键要实现校企深度“融合”,“跳”出专业建设专业。
建名师工作室 育技能菁英
(以中餐烹饪专业为例)
学校烹饪专业自创办以来就开始和德清莫干山大酒店合作,并成立烹饪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有四大功能:菜品研发、技艺传承、带徒传技、教学改革。
为了让师生能够紧跟企业“师父”的节奏,学校将工作室设置在企业内部。近年来,学校每学期安排有3位专业老师到酒店下企业锻炼,企业安排技术骨干一对一进行指导。已经有6位专业老师和酒店董事长李林生大师师徒结对,李大师亲自对专业教师进行专业理论、专业理念、专业技能指导。执教40余年的吴松高老师显得尤为激动:“过去,我们要去企业学技术可不容易,只能‘偷师’,现在有了名师工作室,相信年轻教师的水平在企业老师的点拨下一定会快速提升,学生们有福喽!”
工作室每个月有新菜品推出,学校专业老师参与其中,和企业共同开发新菜品,目前已经推出新菜品240多种。在李大师的带领下,学校专业教师纷纷加入市级以上行业协会,工作室成员共同编写校本教材,制订人才培养和专业教学计划。目前《德清名菜名点》、《德清农家乐菜肴》、《星级酒店菜肴》三本教材都已出版。校企联合开发的专业技能教学实训教学指导书已经在使用中。
在工作室的策划下,校企合作进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在酒店见习,轮岗实习和顶岗实习。每年到酒店参加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高一、高二学生共有20多人,98%的学生选择在酒店就业。实施学徒制过程中,酒店安排专门师傅带学生,工作室制定了翔实的指导培训计划,共同培养指导学生。
“开展拜师学艺,是助推学校专业建设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校企人力资源融合的创新。”工作室成立会上,茅水虎校长强调,企业师傅是生产中的“领头羊”,成立工作室就是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火车头”优势,带领学校专业教师和学生共同提高实践技能,增强专业教学能力,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在名师工作室的指导下,近三年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获得国家银奖两项、铜奖一项,省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市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烹饪专业教师4人成为全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借企业资源 建产学研工作室
(以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产学研工作室为例)
学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产学研工作室的成立,是学校产学研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路径”。企业内部建立校企合作的工作室不仅与以往课桌式的教学模式不同,还超越了常规下企业、下公司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
学校把中电科技德清华莹电子有限公司的某一生产项目作为教学课题,由企业师傅、学校老师和学生三方共同参与。产学研工作室分成三个项目小组进行,即电子产品设计、开发及应用,材料加工设备自动化改造和电子器件产品生产自动化改造。项目小组既有企业技术人员,也有学校专业教师、优秀学生。学校把所有专业教师分配到项目小组中,专业教师每人每周安排一天到企业专门设置的校企合作产学研工作室开展工作,校企双方按照协议要求做好师徒结对,教师参与研发为主,同时选拔优秀学生参与产品调试。高一年级学生在工作室组织下进行体验式教学实践活动,高二年级学生组织半工半读,学生直接进入企业生产线,班主任、专业教师做好生产现场的学生管理工作,公司负责技术指导和生产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工作室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指导课程体系改革、校本教材开发与审稿,在我校进行各类讲座;在工作室牵头下,学校为该企业员工进行电气安全类培训、物联网培训等,校企双方通过这些合作内容,建立了良好的紧密合作关系。
如此一来,学生的教学内容不再依赖教科书,而是以完成实战项目为目标,在实战项目中学习知识,淡化了“课堂”的概念。这样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使他们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中电科技德清华莹电子有限公司是我们产学研工作室成员单位首选的原因还有一个。”王美丽副校长透露,项目驱动教学要求将工作室延伸到资料室、图书馆、电子网络甚至行业市场,中电科技德清华莹电子有限公司和学校只有一墙之隔,学生或老师去企业都非常便利。工作室成立后,就实现了地理位置和教学合作的“双零距离”,教室可以是车间,车间也可以是教室。
近2年来,所有的专业教师和学生参与到了产学研工作室中,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和工艺改进12项,参与企业产品试验22次,为企业进行产品加工30万件,直接为企业创造利润200多万元。学生的创业能力和技能水平大幅度提升。
引企入校,共建产学研联合体
(以数控专业为例)
学校数控专业为学校长线骨干专业,先后被认定为省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国家数控实训基地,湖州市品牌专业。
学校以德清县职兴教育实验厂为平台,依托国家的数控实训基地与省级机电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立机械制造与加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县内外多家企业形成了良好的生产合作关系,特别是与湖州安达汽配有限公司已经形成稳定的机加工外包协作关系。近2年每年机加工产量60余万件,加工收入80多万元,上交税收达13.6万元,净利润达5万元。
2013年学校又引入德清伟欣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和高校,成立产学研联合体,建立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校企联合对当地企业进行调研,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设置符合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通过专业教师进协会、行业专家进学校、行业标准进课堂、提供行业培训等形式,实现了教学过程与行业标准的对接。
学校每年组织数控专业学生(不含高职考班级)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分配到联合体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各个生产岗位中去,具体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高一学生,由专业教师组织进行实训观摩,共接受20学时/年的生产观摩。第二层次是高二学生在基地师傅和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生产加工实训,实训时间为50学时/年。在实训中学生参与对产品技术要求的了解与研究、图纸审阅、加工工艺的制定等,并编写加工程序,通过模拟操作最后投入到实际生产中去。第三层次是挑选二年级优秀学生(30人左右),在基地师傅的指导下独立承担生产加工,实训时间为100学时/年,并从中挑选5-8名学生进入定岗实训。
数控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学生经过在基地的生产实训,不仅让学生体验了到企业岗位生产的氛围,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技能,促进了他们职业素养的提升。重要的是参与实训生产的数控专业学生毕业后全部就业,专业对口率达95%。
产学研联合体利用企业资源请企业的专家、技术人员来我校对师生进行技术指导,与教师一起探讨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改进方案。教师不仅能在平时教学中将企业生产特点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而且通过生产实训与技术改进实践,变“纸上谈兵”的技能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能力。教师任振宏与县白蚁防治所合作研发了“白蚁检测控制装置”,并申报了国家专利;教师陈鸿叔与浙江金禾成金属冲压有限公司合作研究制造抛光机;教师沈敏在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辅导学生获奖:“电视机节电保护器”获省第四届创新大赛二等奖,“自制检测圆锥角度工具”获市26届科技创新三等奖。在省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中,专业带头人杨月明参编《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练习册》、《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技术实训》,主编《钳工技术》等教材在全国发行。学校教师主编的《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13年5月被国家教育部门评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教材”。
依托技术服务中心培育产学研销人才
(以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为例)
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是学校创办较早的骨干专业之一,至今已有近二十年历史,为地区服装行业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在2010年被评为浙江省欠发达地区骨干专业。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围绕“选一个专业,办一个实体、兴一份产业,创一个品牌”的办学思路,以“德清县职兴教育实验厂”为平台,建立技术服务中心,指导学生设计研究、制作加工和陈列销售,在做学合一中为企业培养实用性技术人才,形成产学研销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技术服务中心的功能主要是学校承担部分合作企业的委托产品加工或职工技能培训,企业也可以短期借助学校、科研机构进行新产品试制与检验,共同探讨技术应用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建立校内技术服务中心,实施产学研销一体化人才培养,通过较系统地模拟企业产品的生产流程,学生做学合一,在学校服装专业实训室体验服装设计研究、制作加工、陈列销售的整个过程,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早在2010年,学校校办厂以服装专业为依托,成立卡丝利蔓服装研发中心,申请注册了“凝尚”、“卡丝利蔓”两大自主设计研发的女装品牌,下单企业加工,建立营销网络,深化服装专业“产学研销”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近三年已设计投产销售女装100多款、15000余件,销售额150多万元。成功打造出集研发、设计、生产、营销等在内的一条龙生产链,目前技术服务中心又将为中小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和技术服务作为拓展项目。每年服装专业师生为学校烹饪、机械等专业学生设计、打板、制作工作服成为一个常规工作。在实践中,真正体现了教学做合一。专业教师合作研发的“不织布DIY手工缝制”已经作为浙江省第三批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向全省推广使用。
结合教学任务项目,服装专业师生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服装设计研究、生产制作与陈列销售,把企业化的生产流程融入到日常专业教学之中。开设设计、制版、工艺、陈列与营销课程。学生在课堂中设计的优秀作品,在服装陈列营销室中展出并可以销售。这既锻炼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制版能力和工艺成衣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经营销售能力。在毕业汇报展中,学生通过市场调研,研究流行趋势,设计自己的作品,制作自己的作品,营销自己的作品,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学生得到系统的技能强化训练,突出研究设计与生产制作与陈列营销能力的培养。产学研销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来,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专业岗位技能,更为社会培养了实用性人才,并且实现了学生优质就业、升学深造、努力创业三个方向的良好发展和成长。
日前,一场大火让宋宝菊损失惨重。看着破漏的房屋,丈夫早亡的宋宝菊不知如何是好。抚松职教中心得知她的遭遇后,校领导马上让学校工会人员到其家中了解受灾情况,并对房屋维修事项进行了研究和落实。随后,党支部和工会工作人员及部分职工们,带着准备好的石棉瓦、板材、电线等材料来到宋宝菊家中,清理废墟,安窗钉门,上房铺瓦,在顶着烈日连续工作了5个多小时后,终于使得旧房换新颜。看着浑身被汗水浸透了衣衫的同事和焕然一新的房子,宋宝菊激动地说:“你们又给了我一个新家。”
据悉,抚松职教中心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将为民办实事作为日常重要工作,一心一意为群众排忧解难,受到广大教职工的称赞。
——湖北工程职业学院跨越发展纪实
领导班子成员合影
这是一所底蕴深厚的职业学校,今年迎来了建校50周年;这同时又是一所年轻的高职学院,从2007年创办高职至今,仅仅只有七年光景。但就是这短短的七年,她从“小马”成长为高职领域的“黑马”,现在已出落成一匹“骏马”。
她,就是坐落于湖北黄石白马山下、磁湖岸边的湖北工程职业学院。湖北工程职业学院起源于1964年创办的湖北省工业厅第二技术工人学校。1999年更名为湖北省机械工业学校,经历2003年的四所中职学校重组合并,规模和实力显著提升;2007年成功申办黄石职业技术学院,填补了当地高等职业教育的空白;2011年迎来了第一届高职毕业生并顺利通过湖北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3年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校项目建设验收;今年5月经省政府部门批准、国家教育部门备案,成功更名为湖北工程职业学院。
一路驰骋,留下串串清脆的马蹄声。在职教领域,这匹骏马以昂扬的斗志、矫健的步伐走出了一条以双主体办学促内涵式特色发展之路,形成了以工科专业为主、以工程类专业为特色的专业体系和以高职为主、中高职以及成人教育、社会培训四种层次并举的办学格局,为省内外众多大型企业培养了大量紧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紧贴市场设置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面对市场经济的波诡云谲和区域经济的风起云涌,学院顺应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形势,主动适应中部崛起和“两圈一带”战略,主动服务“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加快建成鄂东特大城市”的黄石战略,主动对接黄石的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的发展,相继开设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等社会急需的专业,启动了以电气自动化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等四个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建设,初步建立了与学校办学目标定位相适应,以“机电类”特色专业群为重点、其他专业群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形成了机械制造类专业群、交通运输类专业群、建筑类专业群、电子信息类专业群。
根据市场需求,学院已设置了34个相应的招生专业。“专业建设怎么发展,关键要看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院教务处处长周静表示。
引、聘、训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
内涵建设,师资为先。今年初,湖北工程职业学院发布招聘3名辅导员的信息,当天便吸引了100多名硕士毕业生报名,激烈的竞争一时成为当地热点话题。近几年来,该院以每年20多人的力度引进高学历高素质年轻人才,“人才强校,人才引进是第一步。”该院人事处长奚亚洲说。目前,该院拥有专兼职教师305人,其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89人。
该院还从当地各企业中聘请了一大批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使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2∶1;先后与200多家具有国际视野的知名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企业的能工巧匠带来了新技术、新工艺,也带来了企业的文化理念和对人才要求的标准,使学校第一时间捕捉市场信息和前沿资讯。近几年来,该院毕业生的就业率每年都保持在92%以上,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其中的奥秘就是因为学院能够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确保学生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做事,能创造效益。
在把社会资源引进到校园的同时,该院积极将校园扩展到社会:学院建立了专任教师每年都必须要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的制度,近几年,先后选派100多名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或参加相关工种培训,57名中青年教师参加国家、省级专业骨干教师培训,9名骨干教师到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学习先进职教理念,如今该院懂理论、会技术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了80%。
积极完善实训体系,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实训”与“实验”,虽只一字之差,却反映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本质区别。作为主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高职院校,该院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了刀刃上,将校内实训设备与现代企业的生产需求进行对接,提高学生掌握运用现代工业装备的能力。
学院以营造真实的职业氛围为目标,按照有利于资源共享、优化配置、增强实训功能的原则,建立了国家数控实训基地、国家汽车实训基地、机械加工实训基地、PLC实训基地、单片机实训基地、传感器实训基地、工程造价实训中心、建筑材料实训室等51个校内实训基地,并拥有52个校外实训基地,功能先进,配置合理。学院不是工厂,但一些用于实训的设备配置比工厂更加先进,不少设备达到了当地一流水平。由于重视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毕业生一走出校园,一进入企业,就成了训练有素的“熟手”,避免了一般院校学生所需要的适应期。每年毕业季,大量企业涌入湖北工程职业学院“招兵买马”,即便是在2013年的“史上难就业季”,学子们凭借过硬的技术水平,也被各大企业一抢而空。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宽敞明亮的国家汽车实训基地,30名学生围坐在教师面前,大家热烈地讨论着,气氛严谨而活泼,这是该院交通工程系汽车服务与营销专业的同学正在上课。“从这学期开始,上课真得很不一样了。”学生李佳琪说。其实,从创办高职的第一天起,该院就明确提出,人才培养目标是市场急需、动手能力强,有一定理论功底的优秀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此,该院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近年来,学院不断适应市场,深化教学改革,把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
强调理论课和实训课的有机融合,实行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这改变了过去单个课程要讲半天的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如今,该院学生的作息时间基本上和企业相同,8点20分打卡上课,12点下课,“就像企业的员工上下班一样。”2011级数控技术专业学生游浩如此形容他如今的读书生活。
该院的中德诺浩订单班采用德国“双元制”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教学采用30人小班授课;所有的专业课都在实训室里学习;课堂采用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学生实习方面,与传统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学生实习安排不同,中德诺浩的学生,不再是到汽车车间进行机械的、单一的实习,而是全部安排到德系汽车为主的高端汽车品牌4S店。“教学不再仅仅受限于课本知识,而更着眼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这也正是职业教育的特点、优势和要求。”汽车工程系主任王青云介绍道。开放的教学设计,扩大了该院的发展舞台,将学生知识的养成与社会对高职生的需要进行了“无缝对接”。
推进合作办学,实现共赢发展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高度重视行业企业的作用,推行“双主体办学”。通过企业调研、召开座谈会、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聘请企业精英到校兼职等多种形式,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方案,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建设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要求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并开发数十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校企合作共同编写完成了数十本具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特色教材。
同时,学院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模式,按企业用人要求,制定订单培养计划,开办企业订单班,实施“订单式”培养,将“以产定销”转变为“以销定产”。2011年,学院与武汉中软慧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在相关的电子类专业开设了3G移动商务、3G移动通信工程和移动通信与嵌入式等3个专业的订单班;2012年,与沪士电子公司联合开办订单班……学院还先后与湖北三环锻压设备有限公司、吉利集团、人本集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湖北新冶钢等多家企业开展了订单培养,均取得良好成效。
2013年上半年,学院按照“共享共赢、示范带动、突出重点”的原则,牵头组建了黄石职教集团,共有62家企业、职业学校参与。集团的成立,搭建起了黄石市校企合作和校际合作的新平台,推进了黄石中、高职院校与本地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为破解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矛盾提供新的探索。
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助力学院内涵发展
2013年新学期开学时,该院统一发放了校园一卡通,其右上角多印了一个二维码,只要用手机扫描一下,通过二维码上携带的加密学号,就能自动登录学校数字校园手机门户,查看学校和个人各种信息。任课教师每上一次课,都要把学生的表现记录上网,班主任可以在网上随时了解学生的情况,为班级管理提供精细化的信息依据。对于学生来说,如果请假缺课了,也不用着急,登录学生门户,可以上网查看老师的课件。该院教学平台上拥有几十门课程教学资源,既有教学动画演示,也有教师视频讲座。
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高等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水平是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学校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针对学院个性化应用要求较强的特点,该院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研发的道路。目前该院所应用的系统中自主研发部分多达50%以上,即使是外购进来的系统,他们也都进行了二次开发和改造,做到“为我所用”。
该院数字化校园以校园网络为基础,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校园生活等各个领域,通过实施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教学,数字化服务,主动跟进信息时代的教育变革,精细教学管理,助力内涵提升,走在了同类职业院校的前列,并多次在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会议上交流经验,获得同行好评。
50载艰苦创业,七年跨越发展,湖北工程职院人交出了一份份满意的答卷,打造出了一张张闪亮的名片,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学院先后被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单位”、“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职业技能实训基地”、“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之一、“湖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湖北省职工就业培训基地”、“黄石市公共实训基地”、“全国机械行业骨干院校”、“湖北省中职状元学校”、“湖北省园林式学校”、“黄石市群众满意学校”等荣誉称号。
学院腾飞是每位师生共同的梦想,促进学院内涵发展是全体师生执着的追求。目前学院已具备优良的办学基础,硬件设施、人才队伍、专业建设等都有了质的飞跃,全体职院人正满怀信心,为实现再次腾飞积蓄力量、整装待发。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跨越发展实践与探索(之一)
2011年10月19日,是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历史上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一笔。这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部门,正式下发文件,同意对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下属的三所学校,即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化工学校、新疆对外贸易学校进行资源整合,强强联合,实行资源共享,形成高职为主,下设中职部,构建了中高职融通的现代职教体系。至此,新的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诞生了。2013年8月,新的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领导班子组建,经过一年的运行和磨合,学院发展站上了一个新的制高点。站在新的起点上,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将更好地服务于新疆新型工业化,为新疆的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培养高技能人才。
重新整合资源:学院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
整合前的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骨干示范校,新疆化工学校是国家中职改革示范校,新疆对外贸易学校是自治区重点中专学校。三校实现资源整合后,新的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整合后,学院占地面积达到2500亩,各类场馆配套齐全,拥有运动馆、游泳馆、图书馆、艺术馆、天象馆。实训基地建设得到加强,拥有各类实训室120个、实训装备、实验设备先进。同时,师资队伍得到壮大,专业类别齐全,结构进一步优化。在校生规模进一步提高,目前在校生近18000人。学院建立起了完备的升学通道,形成中专、大专完备的教学体系。就业率排在前列,校企合作进一步拓展,集团化办学成效显著。
如今,走在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美丽的校园,和整合前相比,不仅校园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的实验室、实训室、各种装备,实训基地与整合前不可同日而语。硬件真正“硬”了起来,软件也“硬”了起来。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学院凝练形成了“厚德强技 奋发有为”的校训,“校企联姻、实境训教”的办学理念和“立足二产、服务自治区新型工业化”的办学定位。近年来,学院始终坚持“举校企合作之旗,走工学结合之路,凝示范院校之神,育地方经济之才”这一思路,实现了几次跨越,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上得到提升,具备了较强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
作为新疆2000年首批批准成立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如今学院已经发展为国家百所骨干高职院校,是新疆第二产业职教园区牵头建设单位。
这些年来,学院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发展之根本,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学院先后荣获了“自治区级文明单位”、“自治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自治区培养高技能人才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自治区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也离不开全院干部职工的努力和奋斗。
按照职教规律办学:努力探索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模式
职业教育要得到好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按照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办学是“不二法则”。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以来,我们把发展机遇紧紧盯在服务新疆新型工业化这篇大文章上。我们深刻认识到,职业教育的生命就是走校企合作之路,为此,我们积极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办学体制机制,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构建“政行企校”四方联动合作平台,促进高职教育与产业、院校与政府、专业与企业合作的良性互动。
在新疆,我们率先实施“校企联姻工程”,打造校企联合办学,建立合作办学机制,开创了“牵手知名企业办学院,牵手行业协会做服务,牵手工业园区育人才,牵手科研院所求创新”模式,赢得了企业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在探索中,我们积极走访企业,与企业建立起紧密联系。通过对疆内150多家大中型企业、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工业园区以及轻工、纺织、机电等行业的调研,学院了解到企业发展现状、人才需求及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建议等,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探索出来了“三个一合作模式”即:一个专业,一家企业,一所学院的工作目标,积极推行校企联姻工程,构建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赢的开放办学平台,形成了多元办学新体制。学院与企业联合分别成立了“新疆三一学院”、“新疆天润学院”、“新疆航天信息学院”、“新疆天富学院”、“新疆新能源学院”、“新疆宜化合作学院”等12个企业冠名的合作学院。
如今,我们和企业双方共同组成的管理机构运行成熟,由企业负责人担任合作学院院长,形成深度融合的运行管理机制也正健康发展,校企合作的探索让我们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之路。
根据学院发展定位和特色,我们的发展离不开轻工、化工、机电、纺织等行业,为此,我们通过努力,积极与这些行业协会建立紧密联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探索“专业建设+行业协会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把“教师挂职实践锻炼工作站”、“学生顶岗实习就业基地”和“企业技术人员培训与技术服务基地”都建在企业里。比如,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在天润乳业、新中基,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在圣雄集团、新能源硅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在三一重工、特变电工、天富热电,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在新疆溢达、新疆金纺等大中型企业。与此同时,我们还在这些企业里建起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校政合作联络站”和“校政合作产学研基地”,合作企业为学院提供大量指导实习实践的兼职教师,为专业教师提供企业实践机会,也已成为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的主要基地,这些合作机构为学院办学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整合后的发展,使学院形成了以职业教育为主体,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职教体系;形成了以高职层次为主体,中职、技工层次为补充的办学定位。办学实力的增强,进一步提升了二产职教园区服务行业、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能力。
打好两张牌:建过硬教师队伍和打造精品专业
我认为,没有好的教师队伍,就没有好的教育。对此,学院想方设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过硬的教师队伍,是我们努力打好的“一张牌”。
怎么建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也是学院一直认真思考的问题。经过探索,我们建立了以合作学院为平台,构建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组成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根据校企各自的优势,我们实行校企人员互聘制度,从各种途径积极聘用行业专家、技术骨干、能工巧匠作为兼职实训教师,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院还吸纳行业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定期召开会议,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标准化文件,校企共同参与培养过程,共建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为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基本保障。
目前,学院有教职工824人,专任教师542人,教授、副教授比例达35%以上,研究生比例42%,“双师”素质教师比例为72%。拥有国家及自治区教学名师7名、自治区优秀教学团队6个。
我们还注重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学院按照1∶1的比例配备兼职教师。他们还担任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教师,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会受到企业欢迎。
我们着重打造精品专业,学院的食品加工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现代纺织技术等4个专业被列为重点建设专业。4个重点建设专业建成7门省级精品课程。其中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葡萄酒酿造与检验”为国家精品课程。经过努力,学院已建成18门国家和自治区级精品课程、31门院级精品课程,数量位居全疆高职院校前列。
目前,学院形成了10个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了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产品导向”、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订单培养”、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仿真三轮”和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工学交替、订单培养”人才培养的模式,确保全部学生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全面提升了毕业生核心竞争力。
如今,政府部门把重要的培训工作放到学院,新疆仅有的纺织公共实训基地也建在学院,学院的社会知名度、品牌影响力等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由于我们打好了这“两张牌”,学院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条件。
责任和使命:为南疆培养少数民族职业技能人才
随着学院的发展,办学条件得到了更大改善。学院校园环境优美,就业率高。目前,学院建有120个校内实训室,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1.8亿元。校内实训室既能满足学生技能训练需要,又能承担合作企业的生产任务,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技术服务于一体,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拥有中央财政投入的食品生物技术、现代纺织技术和电工电子及自动化3个实训基地。
然而,与此同时,南疆地区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却相对落后,软硬件都与我们学院有较大差距。为了让南疆少数民族学生接受到良好的职业教育,除了在正常的招生之外,我们按照自治区的总体要求和部署,高度重视南疆学生培养力度。
近几年,每年学院招生在5000多人,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在快速增长。学院通过自主招生、统一高考,与南疆四地州教育部门联合为当地工业园区、企业等订单培养员工。订单培养实行两年在学院学习理论和基本技能,一年在企业强化专业技能,在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员工。这一学期刚给阿克苏纺织工业园江苏的企业华浮色纺公司送去了166名民族学生,雪中送炭,解决了当地企业用人之急。按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每年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在40%以上,这些学生回家工作缓解了南疆企业用工难的问题,也较安心。
学院化工专业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到湖北宜化就业后,表现优秀,成长迅速,很多毕业生已成为企业骨干和技术能手。下一步,学院将选派更多学生赴内地企业就业。
我们的人性化办学理念使学生学有所成,学院按“只有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才有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坚持“以生为本,质量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在校内,学生吃住学舒心。16栋学生公寓设施完善,宿舍内配有独立的卫生间、盥洗室、标准衣柜、电脑桌、网络接口等设施,无线网络覆盖校园;8座民汉餐厅为学生提供良好、方便的就餐环境。
随着国家、自治区好的资助政策面越来越广,激发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热情,这在每年的招生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间有着良好的反映。学院在校企合作方面,在社会培训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每年为南疆地区举办地毯生产、刺绣生产、果蔬加工等培训,在10000多人次以上,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另外,我们学院还开展了中外合作办学,这对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十分有帮助。学院主动融入职业教育国际化潮流,积极引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先后与澳大利亚、韩国、俄罗斯、美国及英国等国外高校建立了友好关系。与英国南埃塞克斯学院签署合作办学协议,联合培养精通外语、熟悉国际商务规则的复合型、国际化经济管理人才。与俄罗斯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巴尔瑙尔经贸学校签订了互派留学生协议。我们希望更多的学生,包括南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能享受到中外合作办学的好处,从而增长见识,拓宽视野。
我们坚信“只有努力才能改变,只要努力就能改变”这一信念,努力打造平安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文明校园,为建设大美新疆而努力,切实服务于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葛 亮)
——宣城市工业学校国家示范校建设纪实
创办于1958年的宣城市工业学校,凭借骄人的办学业绩和突出的社会贡献,先后登上安徽省重点、国家重点的高地,办学经验被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国内主流媒体宣传报道,成为皖南中等职业教育战线的中坚力量。如今,面对创新时代的呼唤,宣城市工业学校破解学校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实现新的腾飞,学校领导和全校师生没有停止攀登的脚步。在他们脚下,一条以内涵建设引领品牌创建的道路,正向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延伸……
建示范校进入最后“冲刺”
5月10日,宣城市工业学校示范校项目建设办公室召开例会,参加会议的各个项目负责人、主要部门负责人与校领导,对照着示范校建设月进度汇总表进行工作安排。据介绍,这种例会以前每一个月就要举行一次,而从今年3月份开始,在示范校建设的“收官阶段”,改成了每周一次。
“宣纸工艺”项目负责人翟民鸣的月进度汇总表,厚厚的材料中,将2012年6月开始的每一个月的工作,如“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评价建议”、“取得的成绩”等点点滴滴记录在上面。而这样厚厚一叠的材料,是每位参会者的必备武器,浓缩的是大家建设示范校的工作心血。
例会后,每位项目负责人都要在建设办公室墙上贴着的“示范校建设”进度表中,现场标注本月工作完成情况,牵头负责示范校建设工作的徐宗保副校长开始查看每项指标的建设进度和建设质量。从一项一项的工作中,可以看出学校的示范校建设,已经进入紧张有序的收尾阶段。
“虽然示范校建设不到两年的时间,但其实我们从2009年就开始了这一项工作。”宣城市工业学校校长王永生说,2009年就获悉教育部有一个三年行动计划,要在全国创建1000所高水平的全国示范校,从那时起学校就开始对照条件进行摸底,早做准备。可以说,宣城市工业学校通过近五年的努力,以国家示范校建设为契机,深挖内涵发展。面对即将到来的示范校建设国家级验收,全校师生充满信心。
建示范校修炼的是“内功”
几年的努力,紧紧围绕着“建示范校”这一中心,那示范校建设到底给宣城市工业学校带来怎样的变化呢?
“示范校建设的要求中,更多的是重视‘软件’方面。”校长王永生谈及他的看法,硬件建设只占有央财资金的20%,用于改善办学条件,而80%用于“软件”方面,注重的是师资力量、教学教研、产教结合、校园文化、改革创新、内涵发展等方面的总体提升。
王校长说,示范校建设变化最大的是“人”,是教育理念的变化,我们打造了一支有着较强的教学、科研、创新、产教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我们收获了一大批教研论文、精品课程、校本教材、教学成果、科研成果;我们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技术蓝领与创业者;我们更凝练了“学在宣城市工业学校”的校园文化,使学校成为老师与学生的精神乐园。
可以说,成绩的取得,品牌的塑造,谱写最强音的正是一种校本精神文化的支撑。宣城市工业学校的200多位教职工,不同的教育背景和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校园里凝聚成一个富有战斗力的集体,每一位教职工身上体现出来的“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宣城市工业学校人精神”,成为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建示范校树起职教“标杆”
立足宣城、面向全国,服务学生、服务企业、服务社会,塑造高品质的职业教育品牌、打造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宣城市工业学校正在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前行。
“宣城市工业学校建设国家示范校的举措,不仅对于学校是一个新起点,对于宣城的整体职业教育,也拉高了标杆。”市教体部门有关负责人认为,国家示范校是当地职教高水平的体现,宣城市工业学校建设示范校,有利于宣城市职教整体水平的提升,更树立起了一个榜样。
“国家示范校更是一种品牌的认可。”校长王永生表示,现在我们招收学生,也从过去“量的扩张”迈入到了“质的提升”,毕竟质量才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是检验学校办学实力、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标志。
而这一切,正是宣城市工业学校稳步前行在示范建设的大道上,由此他们的步伐轻快而富有节奏。
4大重点建设专业的“产学研联合体”纷纷成立,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得到提升,使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落到了实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牵头成立皖南机电职教集团,宣纸工艺专业成立校内实习工厂,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成立校内实习宾馆,安徽博仑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宣城市工业学校共同组建的研发中心在电气工程部正式挂牌;10多位专业带头人的团队引领,先进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习变得轻松快乐;几十家企业上门“团购”,学生就业凸现办学活力……
建示范校结下累累“硕果”
当升学成为大多数学生和家长新追求的时候,宣城市工业学校早已实施“两轮”驱动,即对口升学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让每位学生既有考大学的机会、实现升学的梦想,又能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尊严地就业,能够飞得更高、更远。
2013年,学校对口高考报考349人,本科达线73人,本科达线人数占全省招生计划的10.6%;2014年,学校对口高考报考430人,本科达线161人,本科达线人数占全省招生计划的12%。多名专业学生成为省市专业状元,成绩位居全省前茅。这既为优异学生开辟了发展道路,也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办学吸引力。
2013年,在宣城市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59名选手分获一、二、三等奖,获得团体冠军和贡献奖;在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19名选手分获一、二、三等奖,2名教师获奖;另有1名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三等奖。2014年,在宣城市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63名选手分获得一、二、三等奖,金牌数和奖牌数均位居全市之冠,再次荣获团体冠军和大赛贡献奖;在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19名选手分获一、二、三等奖,1名教师获教师组二等奖;另有1名学生积极备战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2010年至2013年,连续四届获得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优秀组织奖,100余件作品分获国家一、二、三等奖。
学校中职学历教育在校生4100余人,成人高等教育学员规模达1800余人,每年还为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800余人次。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办学吸引力和社会美誉度大幅提高,这就是一所品牌学校发出的更强音。如今,示范校建设还在继续,我们有理由相信,一所学校只要永葆创新进取之心,一定会踏上再发展、再腾飞的快车道。
会上,闫晶总监做了题为“欧特克学术(教学)服务包计划--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教育教学支持方案”的报告,提出以“教考一体化”为主要内容,以服务套包为主要形式的一揽子学术支持和教育服务方案。张宪立主任代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设计创意教学中心专家委员会向会议表示祝贺,宣读了专家委员会主任阎卫东校长的贺信,并在会上交流了我校多年来与美国欧特克公司开展合作办学的成功经验,强调校企合作对于高职学院发展的关键作用。王昭松编辑同与会人员对本次欧特克软件类教材的选题进行了讨论和审定,同时列出时间进度表,并号召大家做好编写分工,尽快落实编写任务,高质量完成欧特克软件类第一批规划教材的编写。与会人员结合各校的课程改革情况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最后,辽宁建筑职业学院科研管理处马彪处长代表学校做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强调,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我校作为承办单位得到了各参会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希望各参会人员以此次会议为契机,立足东北地区的区域特点,挖掘各院校的教学共性,团结兄弟院校,开发出一套具有引领性和示范性的高水平的软件类课程规划教材。
小时候,我在电视上看到记者侃侃而谈,我总是非常羡慕,觉得他们都很了不起,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够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那时,我心中便埋下了梦想的种子。
两年前,带着这个梦想,我步入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开始了我的逐梦历程。进校后,我认真地学习专业知识、练习采访、写作、拍摄和编辑的技能,边学边做,活跃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搞采访、拍照片、做报道。在昆明电视台实习的日子里,我们在春城频道接听新闻热线电话,跟随记者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一个个真实的瞬间,当我在经历过一次次疑惑、震惊、感动、同情和忧虑之后,我似乎渐渐明白了真正意义上的记者意味着什么,他不仅仅是“无冕之王”,更应该是“人民之友”。记者不仅要有对自己事业的执着追求,更要将新闻事业当做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我渴望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发掘云南这片热土上的真、善、美,把美丽的“彩云之南”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梦想成为我执着前行的动力。我在图书馆里疯狂地恶补——阅读、写读书笔记、看报纸、作剪贴……我使尽每一分力气,想使自己的思想丰满起来,笔头流畅起来,技能娴熟起来。从我写下第一篇新闻稿,在广播站播报起;从我进入校园电视台演播室录制第一期节目,通过校园网播出的那时起;从我第一次按下快门拍摄新闻图片,第一次扛起摄像机拍摄第一条校园电视新闻起;从我站在学校的舞台上主持活动,全场的聚光灯和师生的目光聚焦在我身上的那一刻起,我觉得自己已经能够为宣传云南、建设云南尽一份力。
梦想是生命的动力。我要让我的梦想与云南的跨越发展对接,让它根植在这片红土地上。我将继续带着梦想,将自己的努力融入中国梦,勇往前行,绽放光芒。
Copyright © 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20808号-11 全国统一热线电话:400-660-5933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