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院校动态
展开全部
    近十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高职教育正以其独特的发展和不可替代的服务获得社会更多关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得益于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和国内经济建设的需求,得益人民大众教育思想的解放和社会各阶层对职业教育价值的认可。尤其是国家“示范性(骨干)职业院校”的建设和推进,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高职院校的办学行为得到有效规范,办学的社会效益日渐明显。总体上看,高职院校已基本实现由规模效益向质量内涵发展的有效转变。但是,随着社会综合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职教育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高职院校在追求内涵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改革原有发展模式,实现由社会外部需求驱动向教育内部需求转变。即尽最大可能减少外部力量的牵制,转而依靠职业教育内部发展的动力。坚守高等职业教育本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是未来高职院校办学的根本追求。

    现象与本质:

    如何认识高职教育的价值

    高职教育的本质,其实是关于高职教育发展的价值选择,说到底,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应该在教育相关文献中讲的非常明确了,高职教育要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来培养这类人才。

    教育的本质追求是最大限度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成为合格的社会人、职业人、未来人。而人的素质的提高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当前,高职教育中技术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已经非常突出,单纯的注重操作技能的训练,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培训,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岗位所需的实际知识和技能,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背离了教育的本质追求,是一种潜在的危机。

    高职教育作为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类型,有其自身的属性和发展规律,与技校、职校乃至社会培训机构之间的区别,绝对不是教育层次的高低、所授知识的深浅。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类自我认识的不断提高,高职教育必须从关注就业转向关注学生自身发展,因为人的发展才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人的解放才是教育改革的最高目标。

    问题与反思:

    如何看待高职教育的功利化

    十多年来,高职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功利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引起我们高度警觉,应该有所警醒。

    在职能定位上,将高职教育仅仅当成就业教育,视职业教育纯粹是为“就业”而举办的“教育”,强调一切为了就业,片面强调技能的培养,逐渐放弃了学校教育应该具有的功能,沦为技能速成的培训机构,与“君子不器”的教育思想相去甚远。

    在课程设置方面,一味迎合行业、企业,追求“现实实惠”的需要,致使高职教育为适应企业岗位现实需求而“功利”化,职业素养、人文素质养成的课程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或替补,培养的人才就不一定是受过“类型高等教育”,并能“满足职业岗位和岗位群技术领域的任职要求”。

    在教育教学上,一方面,教育的主要功能变成了简单的管束学生,教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技能传授,教育与教学“两张皮”。另一方面,强调无缝对接、基于工作过程、创设真实情境,致使知识特别是起着具有再生能力和作用的基础理论知识,被肢解得支离破碎,很难实现保证培养对象有能力、有实力应对职业流动和职业内涵要求的提升。

    在办学行为方面,过于依赖政府和市场,在处理学校与政府及市场关系上表现出了主体性的丧失。我们不否认高职院校具有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但高职院校过多地承担了市场化所赋予的社会服务,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学校活动的教育意义正遭受质疑。

    在院校内部管理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手段崇拜”倾向,主要表现为管理方式的行政化和管理手段的数字化。行政化直接导致官本位,数字化直接催生实用化,它们共同将本来充满创新与挑战的学术与教学工作简单化、机械化,对教师教育价值观和学术精神造成较大冲击。

    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一种类型,要坚持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克服功利化倾向,正确理解高职教育的本质,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追求,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让学生通过感受由学校、行业、企业、社会合作所共同构成的文化圈的影响,培养素质高、素养好、责任心强、懂专业、可塑性较强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实践与创新:

    如何坚持高职教育的本质追求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融知识、能力(技能)、素质教育于一体的完整的科学体系。我们在办学中应该始终坚持教育的本质追求,把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作为学校的办学理想。始终坚持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并重,在强调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同时,突出人的全面发展。始终坚持以爱为核心、以职业为切入点的育人工作理念,把素质培养纳入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着力构建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全过程、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体系。

    深化“三级平台”教学模式改革,系统设计课程体系,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我们在多年的办学实践和探索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三级平台”教学模式。“三级平台”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适应职业、适应岗位(群)技术领域的任职要求为目标,按照“提高素质、重视基础、强化技能”原则,基于典型工作过程(任务)、基于能力培养、基于素质提高的要求,融合相关职业(技术)标准,构建的“通识能力、专业通用能力、专业特殊能力”有机结合、相互融通的“三级平台”教学模式。

    各专业根据职业岗位任职要求、技术领域的内涵提升要求、岗位迁移能力要求等,搭建通识能力平台;系统设计专业课程和专业限选课程,搭建专业通用能力平台;按照技术领域任职的专门要求,搭建专业特殊能力平台。同时系统设计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形成了较为科学完整、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各专业按照“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学做一体”的思路,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为主要形式实施课程教学,大力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主体,强化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既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又保障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设计显性课程,筑牢课堂育人主阵地,系统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我们把人文工具课程作为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规定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思政类、大学体育等课程的最低学时学分,确保每个专业的人文工具课程学时学分占专业总学时学分的25%左右,并且学校规定工科专业必开物理课程,理科专业必开生物、化学课程等。学校还在全校开设了100多门公共任选课,满足学生的爱好和个性化需求。

    我们高度重视人文工具课程建设与改革,对所有课程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研制了课程标准。改革的总体要求是:适应学生,减小难度,通俗易懂,化难为易;通过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大学语文课程融语文阅读、表现力训练、通用文体写作为一体,在第一学年开设,共4个学分。高等数学课程确定了5类数学及其课程标准。高等数学教给学生的不仅是专业知识,也是对学生的必不可少的思维训练。大学英语实施分层教学。大学体育在第二学期开设了近20个选项。

    我们在全校实施精品课程和精品课堂工程。人文工具课程积极构建“三级精品课程体系”,目前已建成人文工具类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院级精品课程13门。

    系统规划隐性课程,发挥环境文化和活动文化育人的作用,高度重视学校文化生态环境建设,凸显“以文化人”。

    坚持以大爱文化为魂,构建学校文化生态环境。隐性课程是由美国教育社会学家菲利普·杰克逊于1968年在其著作《教室生活》中最先提出,是指学校的环境、建筑、组织特性、校风、班级气氛和文化等等。学校把大爱文化融入到生态环境建设中,着意营造出一种幽雅的园林式校园建筑风格;把校训精神融入到场馆铭牌中,叠印着厚重的文化背景;把“以爱为核心,以职业为切入点”的学生教育理念融入到各类教育活动中,打造丰富多彩的活动品牌和活动课程;把行业企业文化融入到专业教育教学中,培育学生职业精神和素养,培养人文情怀。

    学校从三个层面设计具有学校特色、院部特点和专业个性的教育方案,精心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一是在学校层面,针对学生可持续发展必备的能力、素质,设计通识性的活动项目;二是在院部层面,结合专业群和行业发展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以及各院部的特色,设计专业大类通用性的活动项目;三是专业层面,结合岗位群技术领域的任职要求和学生未来岗位晋升和迁移必备的能力、素质等,设计具有专业个性的活动项目。

    坚持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核心,推进素质拓展工程。系统设计了学生校内学习、假期社会实践、企业实习实训期间的素质拓展训练活动体系。一年级重点围绕培养学生的通识能力、二年级以通识能力和专业通用能力培养相结合、三年级重点围绕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开展相应素质拓展活动,形成了以六大模块为核心、24个项目为支撑的学生素质拓展体系。

    以“三全”育人为导向,创新“四位一体”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全力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增强育人合力。学校建立了全员育人的协同机制,明确了教师、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育人职责,教师教书育人,干部一岗双责,推进校领导联系学生党支部、中层干部联系学生班级和40岁以下的干部担任班主任制度。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交流活动,定期组织和举办“教授沙龙”、“德育名师沙龙”和“青年教师沙龙”等,干部、教师深入学生开展谈心、咨询和辅导。

    积极创新“四位一体”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建设高素质的育人队伍。学校以专业为平台,组建了由辅导员(班主任)、专业研究室主任、职业导师(专业课教师)和德育导师(公共课教师)“四位一体”的班级教育管理团队,共同对学生实施教育管理。其中辅导员(班主任)负责本班“四位一体”工作的总体设计及组织实施,主导评价、考核和奖惩工作;专业研究室主任针对专业特点、学生特点,规划并适时调整和指导班级的教育教学和就业工作;专业课教师负责专业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职业素养,提供就业指导及信息服务;公共课教师协助辅导员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四类”教师互有侧重,互为补充,实现了教育、教学、就业在校、院(部)、班级三个层面的整体联动,充分发挥学校不同角色的教育功能。

    全面创新方法和手段,推进人文素质教育信息化建设。学校建有数字化学习中心,把学校自主开发的7个专业教学资源库、217门精品课程(网络课程)等资源和国家“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分中心项目、Autodesk设计创意教学中心项目、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高职教育联盟共享资源库建设项目等资源优化整合,构建了庞大的学习网络。建立了师生网络互动平台,利用网络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必须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必须坚持把树人育人和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和唯一追求,为此,必须坚守高职教育本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从小我就渴望当老师,总在幻想,当我走进课堂,看到一双双乌黑亮丽的眼睛闪烁光芒时,该多么满足,多么骄傲。

    后来我成为了一名职校教师。初次登上三尺讲台那天,我激动不已。可让我惊讶的是,教室里迎接我的,竟然有一些冷漠、戒备、甚至玩世不恭的眼神。我的心猛然一颤,十六岁的眼睛,原本该是清澈见底的小溪,该是跳跃舞动的音符,怎么会这样?

    也就从那一刻起,我开始追寻那一双双被遗忘的眼睛,试图让它们重新焕发光彩。

    我班有个学生叫小楼,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爸爸也常年在外打工,他寄住在姨妈家。小楼觉得自己是个被遗弃的人,他说,自爸妈分开后,自己就再也没笑过。我突然理解了其眼神里的冷漠和悲哀。于是我暗暗发誓,一定要让笑容重新绽放在他脸上!为此,我经常安排他做一些小事,然后当众表扬他,让他感受同学们的认可;知道他想住学校公寓,便帮他安排寝室,陪他买日用品;中秋节到了,别的孩子都在家与父母欢聚,呆在寝室的他怎么也没想到,我会带着月饼去看他,陪他过节。不久后,在与他的一次谈话中,我终于看到了从不曾在他脸上流淌过的笑容,那一刻,我简直开心得无法形容。我知道,就读汽修专业的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开一家汽车修理厂,于是我鼓励他在校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还推荐他课余时间到学校旁边的一家汽修厂拜师学艺,强化技能。通过努力,在校期间,他就在上海市举办的星光计划技能比武大赛上获得一等奖,成为当时上海市最年轻的汽车修理技师。毕业后被市区一家知名的4S店录取,5年后,他终于创办了自己的汽车修理厂。开业的那天,他在发给我的短信中写道:“马老师,我的梦想实现了,进入职校,遇见您,是我人生最大的转折,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您!”

    其实,在上海的职校,这样的故事很多。不少人觉得当职校老师很苦,可我说,苦中更有乐。如果你能走近这群孩子,你会发现,他们真的很可爱。也许他们的文化成绩不尽如人意,也许他们一次次顽皮甚至闯祸,但当你看到平时总惹麻烦的学生在街上大老远向你挥手呼喊时,你能不欣慰?当你想到有些平时连书都不愿看的孩子居然能像模像样地策划出一台文艺晚会时,你能不激动?当你知道这些别人眼里的“双差生”竟然能在全市全国技能比武大赛上拿多项大奖时,你能说他们不是人才?原来,他们那些眼神是在渴望认可、理解和尊重,他们的眼睛只是被遮住,并不是不能放射光芒。

    在校园里,我整天忙碌,却始终微笑。因为,我很享受和孩子们一起圆梦的过程。我知道,只要他们的梦想实现了,我的梦也就实现了,而我和我的同仁的职教梦都实现了,中国的职教梦也就实现了。届时千千万万中职生充满自信和希望的目光,必将点亮社会新的人才观,也必将令全社会对职业教育刮目相看。

    职教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能强国的梦,是全面发展的梦,是人人成才的梦,也是人尽其才的梦。面对中考失败,低着头走进职高校园,对未来充满迷茫的学生,宁波北仑职业高级中学通过教育和引导,使学生变得自信和阳光,产生筑梦的勇气;同时教给他们知识和技能,为他们插上逐梦的翅膀,品尝到圆梦的喜悦。

    自信德育,让每一位学生都拥有筑梦的勇气

    士有百行,以德为先。北仑职高校训中的“崇德、精技”,正契合了“中国梦”的内涵。因此,学校将“中国梦”纳入到自信育人体系里,使这一体系由培养自信升华为助推学生实现梦想,成为培植“中国梦”的厚实土壤。

    为让学生重拾信心,校园内的立人广场、创业街和三条大道(星光大道、职业大道、健康大道)成功架构起了室外励志教育空间。广场上的铭文中写道:“首要以德立人,弟子当崇尚仁义之德,敬业爱人讲孝悌,明礼诚信有正义;其次以技立人,弟子当身怀一技之长,安身立业补家政,益民利国惠天下”,使学生时时对照,时时勉励。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点亮了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增强了学生追梦的勇气。

    社团是广大学生拓展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陶冶思想情操、展示智慧才华的舞台。学校成立了公益类、非遗类、兴趣类、专业类、艺术类和体育类等40余个学生社团,努力做到让每一个学生至少参加一个社团、每个社团都有指导教师。社团,让很多学生找到了自信。

    此外,学校还积极借助全员育人、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导师等途径,重塑自信,重新点燃他们对自己未来的憧憬。现在,从北仑职高出来的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得到了家长、企业、社会的充分肯定。

    强能精技,让每一位学生满怀追梦的豪情

    职高生只有具备了知识和技能,才有追梦的底气,才能满怀追梦的豪情。为此学校本着强能精技的理念,不断创新育人模式。

    学校在原有校企合作冠名班级的基础上,选择吉利汽车等五家优秀企业,试行现代学徒制。企业提前介入学校的招生,采用“面试+中考”的形式从初中毕业生中录用“学徒生”。企业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学方式创新、学生学业评价等。学生一半时间在校学习,一半时间在企业一线岗位,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接受训练。学生在规定年限内掌握一定技术技能并学完相应课程,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出师即成为具有一定等级的技术工人。

    2012级吉利班的袁晓飞和班级40多名同学作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去年进入吉利汽车进行“轮岗实训”。袁晓飞在工作日志中这样写道,“在这里,企业技术骨干担任我们的师傅,我能够很快学到书本上无法学到的东西。在这里,我深深感受到吉利汽车精益求精、创新拼搏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员工团队协作精神。我爱吉利,毕业后,我希望成为光荣的吉利员工。”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让更多像袁晓飞这样的同学满怀追梦的豪情。

    三年来,学校机电、物流、旅游、服装四大专业都已全面开展了现代学徒制工作,有力促进了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在各类技能大赛中均取得不俗的成绩。

    创业创新,让职高生也品尝圆梦的喜悦

    有一部分职高生,年轻、敢闯、怀揣着创业梦想,于是学校积极为他们搭建创业的平台。

    学校设立了创业基金,助推学生的创业梦想。目前,由20余家校企合作单位捐赠的100多万元创业基金,已先后资助了10余位学生自主创业。

    学校无偿提供场地、设备设施和师资力量,成立创业孵化基地,帮助在校生创业。目前,基地内已有君度礼仪工作室、卡乐工作室等9个创业工作室,以及再生银行等8家创业实体商店,成为学生创业实践的优秀平台。

    学校还拥有一支优秀的创业指导教师团队,主要由“名师工作室”、“技师工作室”和优秀企业家及创业指导教师等组成。学校在高二学生中开设创业课程,普及创业基本流程、创业风险防范、创业计划书制定等相关知识。

    学校每年组织一次校内创业大赛,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创业创新大赛。2012年,旅游专业的君度礼仪工作室荣获全国“2012年光华创业精神大奖”。

    在“中国梦”光辉的映照下,学生把知识与国家需要、个人成才与人生价值结合起来,怀揣着青春梦想,充满信心地走出校园,融入社会,走上创新的道路,开始创业的人生。 

——浙江省温州市鹿城职业技术学校特色办学纪实


  学生模特队展示师生设计作品

学校皮雕工作室部分主创成员

 

    2013年5月25—27日,由浙江省教育部门主办的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小发明成果展暨特色专业教育成果展在杭州举行。在这次以“弘扬创新精神,传承特色工艺”为主题的盛会上,汇聚了全省11个地市70多所学校的近千件作品。来自鹿城职业技术学校的皮雕工艺作品及学生的现场演示博得满堂喝彩,并一举夺得全省中职传统特色专业教育成果展示金奖。

    这批皮雕工艺作品皆出自鹿城职校皮雕工作室的师生之手,它们在提升了艺术价值的同时身价倍增。一条普通的腰带经过手工雕琢精美的图案后,可以卖到800元;一双价值上千元的皮鞋经过个性化的雕琢,可以卖到上万元……皮雕工作室是该校发展传统工艺和鞋文化结合开辟出的一个新领域,也是该校长期以来坚持特色办学的一个缩影。

    鹿城职业技术学校(又名温州鞋革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创办于1973年。自从2007年,学校开始创办鞋类专业以来,校领导确立了“把握时代脉搏,体现行业特征,面向市场需求,发展特色教育”的办学理念,坚持“跳出学校看学校,跳出职教看职教,跳出行业看行业”,走出了一条全国仅有的中职鞋类专门化学校的特色之路。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鹿城职校先后获得全国百强特色学校、中央财政支持中职鞋类综合实训基地、全国中职优秀校园网站、全国课堂教学先进单位、浙江省三级重点职业学校、省中职鞋类示范专业和特色专业学校、省中职鞋类人才创业教育示范基地、省中职鞋类产学研联合体、省皮革行业极具社会责任感单位等诸多殊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所经得起锤炼,露得出锋芒的全国特色学校。

    上承天时:

    把握时代脉搏 发展特色教育

    2014年3月22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年会在北京召开。国家教育部门领导表示,我国的高考改革将推出技能型和学术型两种模式。中国现有近2500所高等院校,改革完成后,将有1600-1700多所学校转向以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同时,在培养模式上,这些高校将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中国首先将建设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教育模式、教育机制到人才培养模式,均以就业为导向。

    这个消息对鹿城职业学校校长王松而言,是一个莫大的鼓舞。“我校将抓住国家鼓励职业教育发展的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配合‘温州(国际)鞋类电子商务主题商城’项目的推进,在现有电子商务专业办学的基础上,继续投入百万元打造中职集鞋类电子商务美工、运营、推广、客服等中级技能型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实训平台,为园区电商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王松向笔者表达了学校发展的近期规划。

    创办特色教育,首先要把握“天时”——充分了解国家办学政策和市场需求。然而这对王松而言,在真正的实践过程中一点都不轻松。2005年之前,学校还是以热门的综合高中为主打专业,办学相对稳定。到了2005年以后,全省取消综合高中,鼓励发展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专业。由于学校底子薄、专业没特色,加上地方教育体制的问题,学校没能赶上温州职教大发展的步伐。之后的两年,学校发展出现了停滞,甚至面临改制、被淘汰的危险。

    “以不变应万变,注定要失败。唯有以变化应对变化,实现学校的快速转型,大幅度调整学校过去的方向,才能永不言败,重获新生。”王松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学校领导班子在一系列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逐步确定了“立足温州,服务经济,依托行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思路和创办“鞋类专业特色职校”的建校方针。学校主动联系企业,与多家企业讨论合作培养鞋类制造与管理中级劳动技术人才的可行性,最终与著名鞋企——康奈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走上了培养鞋类制造与管理专业人才的探索发展之路。

    方向找对了,然而办学资金和师资队伍仍然是摆在特色办学道路上的两座大山。为此,学校通过鞋类专业项目的申报与创建,积极赢得各方支持,争取到中央、省市财政经费1500多万元投入建设了流水线车间、营销专卖实训室、电商实训平台、鞋类研发中心、鞋革展示厅、皮雕工作室等,使学校实训基地的硬件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师资建设方面,在教师编制紧缺的情况下,学校完成了全校近一半教师的学科专业转型,克服了鞋类专业师资短缺的瓶颈,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由五年前10%上升到90%。

    如今的学校,设有鞋类设计与工艺、电脑鞋样设计、鞋类制造与管理、市场营销、专卖品经营、电子商务、连锁经营与管理、计算机平面设计等专业(含3+2)。近几年来,学校充分利用地处中国鞋都和鹿城工业区的区位优势,逐步形成了集鞋类设计、生产、管理、销售、电商、贸易等中级技能型人才培养于一体的专业办学架构,创省市鞋类、电商类特色示范专业,加强校企合作,高校引领,强化学生动手实践,已经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可以说,鹿城职校实现了从普职校到鞋类职校的完美转身。

    下启地利:

    依托时尚之都 联合企业办学

    温州是一座制造业发达的城市,同时又是一座商贸发达的城市。2013年,温州市提出打造“中国时尚消费之都”,力争在5年内,初步造就中国重要的国际时尚消费品展示中心、贸易中心、集散地及精品制造基地的目标。近水楼台先得月,鹿城职校抓住地利优势,乘着温州特色轻工业转型升级的东风,开启了时尚创意产业的探索,于是就有了我们文章开头看到的一幕。如今,该校皮雕工作室由皮雕工艺师马戈领队的20余名成员组成。先后成功地将皮雕技术运用到了皮鞋、手机套、钱包、手袋、皮箱、家具等领域,深受消费者喜爱。

    一直以来,占据地利优势都是鹿城职校开展特色办学的法宝之一。一边是中国鞋都园区,一边是鹿城工业区,而学校就位于两大工业区之间。这被王松校长认为是职业学校办学绝佳的地域优势。事实上,学校在创办鞋类专业之初,就已经充分利用了这一地域优势。王松对笔者畅谈了他的办学理念:“职业教育就是要瞄准地方特色产业与主导产业,积极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

    温州是中国鞋都,目前有2760多家制鞋企业,从业人员达35万人。近年来,众多的温州鞋企,从生产导向转向品牌导向,对设计研发、营销管理、品牌策划、物流、信息等方面的创新型、开拓型、应用型中级技能人才需求在不断增加。鹿城职校在专业设置探索中,首先就考虑到附近工业区众多企业的信息源,学校有关负责人不断拜访工业区的企业,求教办学路子及专业设置方向。

    除此之外,学校还充分利用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外部资源,着力在政策制度、行业前景、区位条件、历史积淀、规模结构、专业品牌等方面培育专业品牌优势。目前,鹿城职校一方面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携手合作;另一方面与康奈、奥康、红蜻蜓、泰马、吉尔达、巨一等知名鞋企联合办学,为企业输送了一大批实用型技术人才。

    在利用身处工业区腹地便利的同时,学校也方便地实施了“工学结合”的课程模式。各专业新生入学第一年,就多次下企业见实习,了解企业管理方式,熟悉企业文化氛围。康奈、奥康、泰马等鞋企先后派高级管理人员到该校为学生讲课,与学校共同设置课程,还设立“康奈”、“奥康”、“泰马”奖学金,激励本专业的学生将来参与企业的建设。2013年3月中旬,康奈班的师生共同参加了康奈集团储备干部的培训。为了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学校还把作息制度作了调整,调出了午间的技能操练安排,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动手实践。 

    校企合作为鹿城职校的特色办学开辟出了道路。在谈到学校下一步的规划时,王松校长说道:“鹿城职校将通过与双屿中学校舍置换,以及对中国鞋都文化广场的资源进行整合,来提升办学层次。置换后的学校可以将鞋都文化广场进行综合利用,充分发挥学校、文化广场相辅相成的功能,设立实训基地、研发中心、培训机构、鞋类专卖店、电子商务和学生创业园,更加有利于鞋类专业特色建设!”

    中应人和:

    建设学校文化 培育业界精英

    《孟子·公孙丑下》中载:“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们说,在鹿城职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占据了天时和地利的优势。等到笔者对该校进行了深入的采访之后,发现该校成功的关键更在于人和。何为人和?词典中的解释是“上下团结,人心所向”。而在笔者看来,鹿城职校的“人和”则来源于学校的专一的校园文化,来源于创新的教学模式,来源于无畏的创业精神。

    在中国的坊间,有句俚语,叫“卖什么吆喝什么”。当笔者第一次走进鹿城职校的校园时,立刻便被这股浓郁的鞋文化所吸引。校长王松说,“我们的育人目标是让每一位学生都穿着自己亲自设计、亲自制作的皮鞋走出校门,走进工厂。我们要教会学生做出有文化的鞋,做一个有文化的卖鞋人。”为此,学校利用地处中国鞋都产业园区的优势,充分挖掘了温州鞋革历史和鞋企精神,中国鞋都鞋博物馆对外展示和交流,校内鞋类研发中心、鞋专卖店模拟中心对外研训和教学,内外结合,形成浓厚的鞋文化氛围。

    在校园内,笔者看到,该校鞋革专业班级的班牌都是以鞋为形象进行设计的。实训楼和教学楼墙面以及走廊也都成为了重要的文化宣传阵地。在教学楼的楼道里,摆放着学生以及教师鞋类电子作品;在教学楼的墙面上挂着中国、外国知名鞋企及企业老总的介绍和及校园重大活动介绍;实训楼一楼为7S制度,在实训楼一楼的楼道里悬挂着学生以及教师各类鞋类比赛的作品;二楼为鞋企介绍……这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激发了学生和教师们学习和生活的动力。

    在教学方面,学校更是匠心独具。为了让学生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学校的四段递进式模式体现出了其独有的先进性。一方面使学校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更具针对性,学生能带着问题回课堂,带着技能去企业锻炼,大大提高了学习和实习的效率;另一方面,学生在各阶段的见实习中,能分别接触不同的生产岗位,对企业生产有较全面了解。工与学交替循环进行,以工作中的问题带动校内专业学习,以专业学习促进工作技能发展,使学生能力培养呈螺旋上升态势,同时兼顾考虑学生、企业、学校三方需求,取得了效益的最大化。

    与此同时,鹿城职校还将专业学习与学生的日常课余生活紧密衔接,开展了诸多的社团活动。除了有学生兴趣的“大众类”,“文体艺术类”,更有与专业相衔接的“专业发展类”。这些社团搭建起了一个个学生与社会沟通发展、与企业实习实践的平台,孕育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创业新星。

    09康奈2班毕业生张超还没走出学校,就成了温州市首届中职学校的“创新创业之星”并因此走进康奈集团的智库——研发部,当了一名助理设计师;07届康奈班毕业生毛建辉,在2010年毕业之时开办了寅叶子电脑鞋样设计培训学校,培养鞋样设计、皮鞋CAD设计人员;2009级营销1班的学生孙奥冉,高三还没毕业,就实现了在企业的三级跳,出任康奈集团温州营销分公司经理助理,演绎了现实版“杜拉拉”传奇;刚刚评为温州市中职第三届“创业之星”的11专卖2班黄金炼同学,已经是两家儿童安全座椅专卖的区域代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每当毕业季来临,有一批大学生在担心毕业就等于失业的时候,鹿城职校的学子们却用激情开启了自己丰满而充盈的人生路途。

    “不求大而全,力求特而精”;“要踏踏实实地做鞋,才能做出脚踏实地的好鞋”。这是王松校长座右铭。相信在这样一位睿智校长的带领之下,鹿城职业学校一如既往地发挥天时、地利和人和的优势,一定能早日实现“打造集鞋业机械化、手工化、数字化、电商化等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一体的中职鞋类专业产学研联合体和学生创业教育基地”的办学目标。

 

 

   6月3日端阳佳节,著名学者、南阳师范学院教授、南阳语言文化学院院长聂振弢先生应邀到南阳市中华职教社职业教育培训中心给近200名学员作学术报告,聂教授以《孔子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艺术》为题,结合自己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分析了孔子的“道、仁、礼、和、中庸、大同”的思想体系,“有教无类、文行忠信”的教育思想,以及“因才施教、循序渐进、礼教、乐教”的教育艺术,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孔子思想的内涵及其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深远影响。期间,聂教授还即兴演唱了中国戏曲和自创的词曲《长相忆》,引起了学员们的强烈共鸣。五个多小时的报告会,掌声不断,气氛热烈,为该中心学员带来一场空前绝后的文化盛宴。 

  讲座结束后,不少学员自发走上讲台,向聂教授表示谢意,请求签名,并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渴求。“聂教授的讲座精彩生动,不仅使我们对儒家思想及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今后我要努力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一位学员激动的向笔者讲述听报告后的感受。聂教授现为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冯友兰研究会常务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会员、河南省孔子协会副会长、南阳师院文学院教授、《南阳师院学报》主编、韩国京畿大学客座教授、南阳师院冯友兰研究所所长。应团中央邀请,率研究生支教团赴全国10余省、市、自治区义务讲学2000多场,2004至2005年应邀到韩国京畿大学讲学,引来了200多名韩国学生来中国留学,应邀做客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2011年以来,为筹办南阳语言文化学院呕心沥血。

  聂振弢介绍说,南阳语言文化学院位于南阳北郊25公里处的卧龙区龙兴乡,这里是伏牛山东部余脉,群峰竞秀,林木葱茏,溪水清泠,平湖如镜。校园包括南北两道岭,中间一道谷,是一个面积1000余亩的林区。校建分三期工程,第一期基本完成。新建好的教学楼一共有28个标准教室,3个阶梯教室。与教学楼一起建成的还有一座现代化的图书馆和一座可容纳800人用餐的餐厅、一座可住600人的宿舍楼、一个足球场、两个灯光球场,目前的设施已具备招生条件。走进教学楼,只见教室里桌凳整齐,其中一个音乐教室里还摆放着钢琴。与教学楼东侧相连的是图书馆,图书馆内一排一排的书架上已经摆满了各类书籍。这些书籍都是兄弟学校和爱心人士捐赠的。教学楼背后是草茂林密的山岗,登高眺望,学校西门外是一条河流,流向西南方水天一色的天鹅湖。校园南面的山坡上,有一二十座小别墅掩映于松林之中,或白墙蓝顶,或白墙红顶,星罗棋布,若隐若现,煞是好看。这些别墅都是给来此教书的教授们准备的,让教授们有一个舒适的宜居之所。

  南阳市中华职业教育社常务副主任王聚成,南阳市社区志愿者协会会长李相岑,市中华职教社办公室主任、市社区志愿者协会副会长李蛟龙飞,市中华职教社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主任龚广显,副主任龚涛、李萍等出席报告会。

    近日,2014年陕西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英语口语赛项在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拉开帷幕,陕西工院4名同学与来自全省高职院校的99名选手参加了比赛。工程造价1208班蒋奇良同学荣获一等奖,工程测量1201班王晓薇、过程自控1201班薛伦和机电1202孙岩同学分获三等奖。

    同时,第五届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陕西赛区选拨赛(复赛)在西安航空学院举行,来自全省高职高专院校的43名选手参加了比赛。经过严格评审,陕西工院物流1304班贾思梦同学荣获陕西赛区特等奖;工程测量1201班王晓薇同学获得陕西赛区二等奖。


参加口语大赛的陕西工院选手和指导教师


参加写作大赛的陕西工院选手

    近日,根据《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表彰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决定》(教职成[2014]3号文件),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结果揭晓,陕西工院机械学院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陕西工院院长崔岩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称号。


    据悉,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激励全国职业教育工作者投身本职工作,激发办学活力,提高教育质量,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评审推荐,并经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六部门审定,决定授予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等 298家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授予胡定军等299名同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称号。此次陕西共有12家单位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10名教育工作者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称号。

    应德国奥斯特法利亚应用科技大学邀请,5月11日至24日,陕西工院派出由外事办(党政办)副主任秦景俊带队的六人师生代表团赴该校参加“2014年国际夏季大学”学习交流活动。这是陕西工院自2012年以来连续第三次派出师生参加由该校举办的国际交流活动。


    为期两周的“2014年国际夏季大学”活动吸引了来自德国、美国、芬兰、巴西、中国、印度等6个国家11所大学的43名师生。本次活动以可再生能源为主题,由美国、芬兰、印度、德国的7名教授围绕太阳能、风能等新型清洁能源和欧洲的历史与文化,举办了多场学术讲座,并组织学员参观了德国的新能源工厂和历史文化遗迹。


    活动期间,陕西工院师生不但认真参加了活动安排的学习和参观外,还积极与其他国家的师生进行了广泛交流。通过本次国际交流活动,陕西工院师生代表团除学习了国际上最新的能源技术知识外,还深刻体验了德国大学的校园学习环境和德国的人文社会风貌,并与国外师生建立了友谊。


    参加本次国际交流活动的5名学生分别来自电气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和土木工程学院的教改试点班,他们通过个人报名,二级学院推荐,英语考试选拔产生。出国前,学院外事办对他们进行了严格的英语、德语强化训练和外事纪律、礼仪教育。


    奥斯特法利亚应用科技大学是德国下萨克森州最大的应用科技类大学,拥有四个校区,学生9000多名。该校注重对学生的创新与应用实践能力培养,重视开展继续教育教学工作。

 
2014年国际夏季大学活动


陕西工院师生与德国高校教师合影


行前,师生接受德语培训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冯丽 记者 柯昌万)记者近日从陕西汉中职业技术学院了解到,根据汉中市政府有关决定,2014年该院将招收100名全市移民搬迁户适龄子女接受免费职业学历教育,毕业后全部安置就业。

  据介绍,2014年,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免费大专学历教育招生专业有两个:一是五年制护理专业,计划招生50名,招收全市移民搬迁户参加2014年中考的应届初中毕业生;二是三年制畜牧兽医专业,计划招生50名,招收全市移民搬迁户参加2014年高考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录取考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全免,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者仍可享受国家助学金和奖学金。学习期满考试成绩合格者,发给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大专毕业证书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通过职业(执业)资格、技能鉴定考试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职业(执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证书。毕业生将根据所学专业,全部安置到相应单位就业。 

        6月1日,国际儿童节当天,陕西工院“春雷”志愿者服务队组织志愿者前往咸阳市特殊儿童学校、咸阳市康复教育学校、渭城区爱心家园特殊教育中心等地开展儿童节“大手拉小手”关爱活动。志愿者们看望慰问了在那里的孩子们,并与孩子们联欢互动,留下了快乐的记忆。

        若是人间充满爱,迟开花朵别样红。在特殊儿童学校,志愿者们带去了精心准备的街舞、歌曲表演和一些生活学习用品。在联欢活动中,志愿们与小朋友一起聊天、一起唱歌,一起做游戏,用他们的真诚与爱心赢得了小朋友们的信赖,点燃了特殊儿童对生活的热情和憧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志愿者出发前合影

大手拉小手活动

 

外教正在给学生上课

教师前往美国学习

中荷国际班开班

教师前往德国学习

        正在荷兰德隆腾应用科技大学攻读学士和硕士学位的徐迟,最近过得特别充实。白天蹲在学校蔬菜、花卉农场里学习蔬菜生产、果树嫁接、园艺造型等技术,晚上则泡在图书馆查找资料撰写论文,连上网聊QQ的时间都很少。

        “我特别感谢自己的母校,真没想到自己作为一名职校生,也能有机会到国外留学念本科和硕士。”徐迟的母校是成都市农业科技职业学院,2012年,他从该校农学园艺分院园艺专业毕业后,被与该校有国际合作交流项目的荷兰德隆腾应用科技大学录取,继续攻读国际园艺管理专业本科及研究生学位。成都农职学院还奖励他5万元留学奖学金。

        徐迟的幸运是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将高职教育从本土化走向国际化的缩影。作为一所涉“农”的普通高职院校,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近年来在国际化教育中,理念先行、项目联姻、师生受益,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学之路。

        理念先行——

        “我们做国际化,绝不是给自己脸上‘贴金’,而是真心实意想让学生体验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

        说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人们下意识地会想到“985”、“211”这些教育资源雄厚的高校,很难把它和一所本土的农业高职院校联系在一起。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为什么要走向国际化?国际化能给学校和师生带来什么好处?该院院长刘智慧是这样认识的:“中国的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经过这么多年发展,已经奠定了从本土化走向国际化的基础,时机也已经成熟。”刘智慧分析,其一,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经济、教育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影响力日渐增大,奠定了高职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环境和平台;其二,与国际职业教育体制比较,中国高职办学的模式有许多中国特色的元素,如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工学实践模式、专业建设等,很多已经成为备受国际关注的热点课题;其三,我国高职教育目前已经进入到关键的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整体改革深化、教育资源优化重组的转型时期,亟待学习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超前的教育理念、科学的管理体制和社会服务模式。

        而作为一所地方高职院校,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走向国际化既契合了成都市近年来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的战略,也体现了一所涉农职校不甘平庸、主动进取的强烈愿望。

        “我们做国际化,绝不是为了给自己‘贴金’,贴一个‘国际化’标签,而是真心实意地想通过国际化道路,开阔我们学生的视野,更新老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以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刘智慧说。

        基于这样务实的理念,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近几年来相继与英国拉夫堡学院(Loughborough College)、荷兰德隆腾应用技术大学(CAH Dronten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及美国西北理工大学、台湾昆山科技大学、中州技术学院、首府大学、建国科技大学、朝阳科技大学国际知名高校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在农学、畜牧、建筑、旅游、园艺类等专业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项目联姻——

        荷兰教师到成都开“原汁原味”的农学课;学校派教师到荷兰大学“贴身”体验现代农业教育

        前不久,来自荷兰威林顿科技应用大学的两名高级讲师来到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为该校农学园艺、畜牧兽医专业的80多名学生进行了为期两周的集中授课。据悉,这两名外教已经是第三次来成都为学生上课了。

        2012年9月,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与荷兰威林顿科技应用大学联合举办的“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首届中荷国际合作班”正式开班,这标志着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在国际化办学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我们熟知的国际化,大多是学校校级干部互访式交流,或者把教师请进来、送出去短时间培训,交流合作的深度不够,学生很难从中真正受益。”刘智慧认为,教育国际化的真正获益者应该是学生,而联合开办国际班,让学生真正感受原汁原味的国际课程无疑是最好的办法。

        为什么选择荷兰作为联合办班的国家?因为荷兰拥有世界上先进的现代农业教育;而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的园艺和畜牧专业也是该校的传统优势学科。

        据了解,国际班由中荷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拟定的培养方案,培养英语精、知识新、素质高、技能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等专门应用型人才。学生完成三年专科学业后,既可选择直接就业,也可凭语言优势、国际化的专业知识选择到荷兰继续学历提升,为学生就业和到国外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刚开始搞的时候,我们心里并没有底,担心学生的基础太差,达不到预期效果。”农学园艺分院院长阳淑介绍,国际班的学生从在校学生中选拔,学生自愿报名,综合考虑学生的专业和外语水平择优录取,“没想到学生报名积极性很高,第一次开班就超过了预定班额。”

        按照协议,威林顿科技应用大学每年两次派出教师来成都为学生们上课。童·范·阿尔托(Mr. Toon Van Aert)和塔克·迈德玛(Mr. Taco Medema)两位高级讲师为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的学生讲授了市场营销和领导力与管理等课程,并从培养学生英语兴趣和提高英语能力出发,为学生量身设计了授课方式与授课大纲。

        除了“请进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也花大力气把教师“送出去”。该校农学园艺分院和畜牧兽医分院两位教师前往对方大学“贴身”体验了半个月。他们走进对方的课堂和农场,感受荷兰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以及师生对所从事工作和所学专业的炽爱。

        师生受益——

        国外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方法带动学校教学方式变革;学生找到“学农”的自信,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最开始上外教的课感到很新奇,但也很拘谨,不敢开口。”谈起在国际班上课的感受,畜牧兽医专业大二学生付嘉钰说。这个来自城市看上去很文静的女孩,从小喜欢给小动物“看病”,长大后不顾家人反对报考了这个专业,“没想到还有机会接触到国外的课程和理念。”

        在她的同学张宸看来,外教老师的教学态度和方法令他耳目一新。“荷兰老师做事特别严谨、负责,会运用各种方法把课堂知识讲述给我们。”他说,外教老师每堂课前会发放教学大纲,教给他们做研究的方法,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课堂上再集体讨论,“学习从此前的被动变成了主动。”

        老师们也感受到国外职业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冲击。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师徐君到荷兰威林顿科技应用大学交流,感受最深的是当地智能化的农场管理模式,“奶牛什么时候喂料、挤奶、睡觉都由电脑控制,并且参与操作和管理的都是学生,他们超过一半的学习时间在现代化的农场。”

        农学园艺分院的教师熊丙全也被荷兰教师敬业精神和灵活的教学方法所触动,回到国内后,他也尝试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项目教学改革”。“不再像以前拿着一本书或PPT就去给学生上课,而是提前给他们一个学习任务,让他们自己通过查找资料自主学习。”他说,变革教学方法后,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很多。

        “国际班的学生无论班风、学风,在全校学生中都出类拔萃。孩子们也都有一种荣誉感,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他们也带动了其他专业学生积极进取。”畜牧兽医分院党总支书记姜光丽介绍。

        农学园艺分院大二学生冉萍蓉则表示,此前她都不好意思向别人介绍自己是学“农”的,感觉很没面子,而就读国际班后,她才了解自己学习的专业在荷兰是最顶尖、最有发展前景的行业之一,“一下子就找到了自信”,“我会努力把专业知识学好,有机会还想到国外去深造。”

        “我们会继续支持办好国际班,把它办成全校学生羡慕的班级,通过这些孩子的示范,带动更多的学生找到学习的动力、人生的方向,走向更为广阔的世界。”党委书记许亚东介绍说,在高职教育体制机制建设日益完善的今天,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的提出,学院将在内涵发展层面继续加大国际化进程的探索力度,建立起更加长效、科学、有效的机制,找到一条高职教育从本土化走向国际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商洛学院学风建设成效明显

        学风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良好的学风是高校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前提,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商洛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根本,以量化考核为载体,紧密围绕“诚信、文明、乐学、善思”的主题,不断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积累了抓好学风建设的经验,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坚持以生为本理念 着力打造优良学风

        学生工作的理念是以生为本,以生为本就是要树立以学生为先、以学生为重、以学生为荣的理念。学风建设是以生为本理念的集中体现,着力打造优良学风是学生工作的永恒主题,而学风建设本身就孕育着丰富的内涵。商洛学院通过开展系列主题思想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文明素养;通过加强专业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乐学兴趣和善思能力。这是学校学风建设的两大主线。在学风建设中,学院通过系列主题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受到了教育和熏陶;始终坚持把“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满意,关爱每一位学生”作为学生工作的一贯宗旨,使学风氛围更加浓郁。

        以量化考核为载体  三措并举抓好学风

        一是以量化考核十项指标为载体,促进学风建设良性运行机制的形成。为了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工作,结合学校实际,商洛学院制订了《商洛学院学风建设工作量化考核方案(试行)》,设计了包括早操出勤率、晚自习出勤率、课堂到课率等10项学风建设量化指标。10项指标的设计坚持“两手抓”:一方面抓早操、早读、科技创新等,以正面激励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抓学生违纪、成绩不合格等,转变学风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坚持“逐月通报,学期汇总,年度表彰”,为各二级学院营造良好的学风提供了依据,有力地确保了学风建设有章可循。

        学校坚持以“三早一晚”工程为抓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以及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坚持分学年制订“三早一晚”活动,各二级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形成了具有亮点和特色的学风建设实施方案。学校通过加大对“三早一晚”活动的检查,用督查促进学风;通过培养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用骨干助力学风;通过表彰奖励先进集体和个人,用典型推进学风;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用活动推动学风。为了进一步深化学风建设工作力度,自2013年9月以来,学校开展了由各学院党总支书记兼任班主任的学风建设示范工程,并陆续推开各学院副院长和院长带班示范工程,以强化和巩固活动的后续效应,促使学风向纵深方向发展。

        二是以校级学生工作量化考核为载体,强化学风建设在学生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为了切实加大院级学生工作的考核力度,实现学生工作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商洛学院从2005年以来就一直坚持实行校级学生工作量化考核,并先后于2010年和2012年进行了两次修订。2012年修订后的学生工作校级量化考核分为学风建设量化考核、学生日常工作量化考核和学生管理亮点及其成效量化考核三个部分。首次将学风建设纳入学生工作量化考核之中,并在校级学生工作量化考核结果中占三成比重。

        加强学工队伍建设,为学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商洛学院一线辅导员不仅实现了辅导员由兼职到专职的转变,而且实现了高年龄、低学历向高学历、低年龄的转变。班主任的配备由无到有,又由一个班主任兼多个班到逐班配备班主任。同时,还吸纳思政课教师、行政管理干部做兼职班主任工作;适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商洛学院辅导员管理办法》等,进一步明确了学工队伍职责,理顺了工作时程,加强了队伍管理,提升了学工队伍的职业能力,促使队伍逐渐向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方向转变,为学风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是以学生综合素质量化测评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为促进学生德、智、体、能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学校在管理工作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素质教育,在坚持科学公开、合理全面的原则、基础上,2009年制定出台了《商洛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办法(试行)》。通过五年来的顺利实施,学生综合素质量化测评结果不仅成为科学评价学生在校表现的重要指标,而且在学生奖助学金评定、各类评优等各项工作中的作用发挥显著。学生以主题思想教育系列活动为契机,积极参与主题报告会、演讲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以及科技创新实践等活动,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使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学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通过多措并举实施量化考核,商洛学院优良学风建设的良性运行机制逐渐形成,以生为本的理念在学风建设中不断深化,贯彻落实的力度不断增强。首先,通过以学风建设量化考核为载体,设计10项科学量化指标,逐渐形成了学风建设的良性运行机制。近年来,学校学风建设多项指标量化结果有了明显提高,如早操平均出勤率由83%提高至94%、课堂出勤率由90%至99%、四六级累计通过率由9.4%至18.6%等。其次,通过以校级学生工作量化考核为载体,将学风建设纳入校级学生工作量化考核之中,逐渐形成了学生工作“比、学、赶、帮、超”的良性运行机制。近年来,商洛学院学风建设总体量化考核结果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学风建设在学生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初步显现。再其次,通过以学生综合素质量化测评为载体,对学生的德育、专业和能力素质进行测评,逐渐形成了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良性运行机制。

        近年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学生提升自身素质的热情不断增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不断增加,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学风建设推进过程中,各二级学院、相关部门通力协作、相互配合,逐渐形成了学风建设层级管理、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合力育人运行机制。实施量化考核几年来,学生的学习风气明显好转,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的良好局面已基本形成,学生的文明素养逐渐养成。学校通过量化考核这个载体,有力地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逐步形成了诚信、文明、乐学、善思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武汉市交通学校“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纪实




        简玉麟,男,1962年生,湖北天门人。现任武汉市交通学校校长、校党委副书记、武汉市洪山区人大代表;大学本科学历,高级讲师;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汽车类专业主任委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职业教育分会理事、湖北省物流职教集团副理事长、湖北省交通职教集团常务理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服务与应用分会专家库专家、武汉市职成协会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会长、武汉市学科带头人。

        在近30年的职业教育生涯中,简玉麟同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潜心研究职业教育规律,先后主编、主审《机械基础》、《汽车车身修复》、《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维修(驾驶)技师培训教材》等教材;在国家、省市等权威刊物上公开发表了《试论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信息技术在汽车商务课教学中的运用》等近20篇论文;主持研究《汽车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研究》、《武汉市中职学校品牌专业建设研究》、《中职特色数字化校园建设》等课题。由于成绩突出,先后被评为“创新能手”、“优秀职教教研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武汉市教师学科带头人”等。

        简玉麟同志坚持“德育为先,儒家立德”的育人理念,提出并实施三阶梯教育模式:培养合格公民的人格、培养传统精神的人格、培养时代创新的人格,由低到高,由最基础到与时代精神接轨,分级塑造人格,最终完成一代新人的人格形象塑造。与此同时,他还突出七项素质教育:通过潜移默化,教会学生“心善”;长期训练,教会学生“嘴甜”;率先垂范,教会学生“手勤”;训练思维,教会学生“脑活”;开展活动,教会学生“体健”;榜样引路,教会学生“技高”;典型启迪,教会学生“忠诚”。通过三年的素质养成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得到了企业、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赞誉。

        武汉市交通学校创办于1959年,开设有交通运输、加工制造、信息技术、财经商贸和旅游服务五大类十五个专业及方向,现为国家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重点实训基地,多次被评为省、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是湖北省和武汉市职业教育的品牌和窗口。

        学校地处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心地带,毗邻碧波荡漾的汤逊湖。校园内风光秀丽,绿树成荫。南北两个校区,总资产逾3亿元,建筑面积近15万平方米。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60余人,近三年在校生和短期技术技能培训的社会各行业人员年均在7000人以上。

        作为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获奖大户,从2009年至今,武汉市交通学校夺得6个一等奖,18个二等奖,16个三等奖,获奖数量在湖北省中职里位居前茅,占全省获奖总数的1/7,这让武汉市交通学校被武汉媒体誉为中职里的“华师一”。

        校长简玉麟透露成功秘诀:抢抓示范校建设机遇,立足市场办学,开展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通过构建“职业人才校企共育、重点专业校企共建、双师队伍校企共培、办学成果校企共享”的“四共”校企合作模式,进一步改革“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办学模式、评价模式”改革,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加强队伍建设和完善内部管理,进而促进学校改革创新、提升质量、办出特色。

        改革创新 提升内涵

        2011年10月,武汉市交通学校被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二批建设单位,重点建设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车身修复、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电梯安装与维修方向)、电子技术应用4个重点专业,着力打造汽车科普园、开放性数字化校园两个特色项目。

        围绕学校确立了“稳定规模、调整结构、提高质量、提升效益”的发展思路,着重抓改革、促创新、联企业、建机制,明确了示范校建设的主线,全力推进“四大创新、三大建设、二大任务、一个机制”的“4321”建设工程,即学生素质养成与学生教育管理创新、课堂有效教育与教学管理创新、学校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实践与创新、学校设备设施与环境管理机制创新等四项改革创新工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等三项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示范校重点支持专业建设和特色项目建设两大任务;以及建立与完善“校企合作新机制”。

        通过“示范校”建设,学校形成了产教融合、校企联盟和中外联合多元化办学模式;重点建设专业形成了“工学一体、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重构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形成了“理实一体”“行动导向”模式;学业评价形成了“多元多维”评价模式;师资队伍形成了“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队伍教学团队;校企合作形成了“深度融合、多元并存”的发展机制;实训基地形成了“校企共建、资源共享”实践教学平台;服务经济社会形成了“湖北职教、武交技工”品牌形象。

        校企融合 提高质量

        在示范校建设期间,四个重点专业分别构建了“树形结构”、“工学结合、订单培养”、“校企一体、订单培养”、“订单驱动、校企共育、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行业、企业、同类学校及毕业生等开展广泛深入的调研,形成了4个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报告》和《岗位(群)能力调研报告》,按照相应人才培养模式修订完善了4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建成了一批融“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情景,实施“理实一体”、“行动导向”等模式。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并完善凸显职业教育规律的课程开发范式——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职业功能模块化”课程体系、汽车车身修复三个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并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研制了“多元多维”评价模式,开展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标准的学业评价和以办学满意度为和核心的学校评价改革,形成了重点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整体及单元评价标准。

        整合、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引进行业、企业资源,建成了一个行企共同参与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主要由四个重点建设专业信息化资源组成,包括《电子产品制造工艺》等8门校级精品课程资源、《电梯拖动与控制技术》等3门校级优质课程资源、《汽车维护技术》等28门课程标准和课程资源、《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机械部分)》等8本出版教材及《钣金基本工艺实训教程》等12本校本教材电子资源、汽车构造仿真教学资源、车身修复技能训练标准化作业视频资源等,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新增校内《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等课程学习站9个、实训室(一体化教室)4个,改(扩)建校内实训室(中心)16个。

        经过两年的建设,共培养专业(学科)带头人6人,骨干教师34人,“双师型”教师比例增至85%(四个重点专业比例增至90%),师生比为1∶22.9。聘请了以企业高技能人才和社会能工巧匠为主体的兼职教师37人,省楚天名师6名,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队伍教学团队。通过建设,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教师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国家比赛奖项38人次(其中一等奖3人次),获得省级比赛奖项8人次,获得市级比赛奖项12人次,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支撑和智力保障。学校的建设经验以“树师德 立足职教 提师能 服务社会”主题在2013年福州举办的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上进行了交流。

        通过不断建设,长效紧密型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已形成。与雪铁龙、丰田、通用等知名汽车品牌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学校成为“通用AYEC项目优秀学校”、“东风雪铁龙、东风标致企校合作优秀培训中心”和“SAE-博世汽车技师教学合作伙伴”。学校的建设经验以“交结名企 共育共建 通融校企 共培共赢”主题在2014年武汉市职成协会年会上进行了交流。 

        办出特色 彰显品牌

        通过示范校建设,学校大胆改革创新、整合办学资源、敢于先行先试、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进而提升内涵建设和办学水平。

        1.示范校建设已成为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催化剂”。

        通过两年建设,全面提高了学校教育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学校在办学条件、教育能力、教改质量、教研水平、教师素养和校企合作方面得到显著提升,也有力地推动了德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和内部管理再上新台阶。

        四个重点建设专业建设带动了其他专业的发展,汽车车身修复专业“工学结合、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经验在其他专业中推广,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组建了一个订单班,航空服务专业开展了“厂中班”工学融合;四个重点建设专业实施的项目式、任务驱动式教学和“多元多维”评价模式在全校各专业推广应用。学校专业建设形成了以重点专业辐射带动、重点专业与非重点专业共同发展的格局。

        近两年,在示范校建设的推动下,学校备受社会普遍认可,学校获得湖北省依法治校先进单位、湖北省招生就业先进单位、武汉市文明单位、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状、武汉市人民满意学校、武汉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武汉市卫生先进单位、武汉市校园文化先进单位等诸多荣誉。

        2.示范校建设已成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示范校建设期间,构建了“职业人才校企共育、重点专业校企共建、双师队伍校企共培、办学成果校企共享”的“四共”校企合作模式,先后与神龙汽车、东风本田汽车、武昌船舶重工有限公司、武汉天河机场、武汉邮科院、博世(上海)、芬兰通力(中国)电梯、西子奥的斯电梯、华灿机电、正源光子等世界500强公司和国内知名大型企业签订了联合办学及“订单式”培养协议,积极参与了国家教育部门的AYEC(上海通用汽车青年教育培训课程推广项目)、TEAM21丰田课程实验校企合作项目、汽车工程学会的德国巴斯夫国际贸易(上海)公司等多项校企合作项目。

        两年间,为武汉市制造业、服务业培养了3067名合格技能人才,为东风本田、东风雪铁龙、东风标致、通力电梯、天河机场、烽火科技等企业订单培养学生1400多人。学校发挥专业优势。两年来,为武汉市企事业单位累计培训员工8048人,其中承担2013年武汉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培训考核涉及汽车驾驶、汽车修理等7个工种和初、中、高以及技师4个等级的培训,培训学员高达3261人。

        通过示范校建设,学校服务区域经济能力明显增强,承办了湖北省中职学校汽车维修技能大赛、武汉市中职学校汽车维修技能大赛、武汉市城投集团公司汽车驾驶员技能比赛、武汉市第十八届职业技能大赛汽车机电维修技能比赛等10余项。承担湖北省中等职业学校汽车类教研中心组年会、2013年全国电梯赛项赛前筹备会、2012年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汽车类《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研讨会、中部六省创业教育交流研讨等大型会议20余次。

        3.示范校建设已成为辐射、引领、示范的“正能量”。

        示范校建设期间,新加坡淡马锡基金会、黄冈市职教考察团和省市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来校调研考察。接待国际国内教育机构、职业院校和社会团体到校考察学习30余批次。学校领导及老师在全国机械行指委年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和示范校建设培训研讨会等会议上做交流发言20余次。

        学校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平台和校校合作。在全省中职学校中率先开办国际合作项目“中德汽车机电技术国际班”,引入德国职教双元制培养模式,聘用德方资深专家现场授课,迄今共招收80名学生,其中75人通过德方考核,取得了欧盟认可的“满师证书”;10名学生与德国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赴德国进一步学习培训深造。学校先后对蕲春理工中专、武汉励志中学等地学校开展对口帮扶,提供价值数万元的实习实训设备,接收蕲春理工153名学生来校就读。与中华职业教育社签订扶贫协议,对口帮扶武夷山区、大别山区贫困学生。

        近两年来,学校办学实力明显增强,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行业内全国大型赛事上,共获3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13个三等奖,获奖等次和数量居全省首位。学校办学业绩备受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社会知名度显著提升。学校被《武汉晚报》、《楚天金报》、《楚天都市报》等诸多媒体誉为“中职里的华师一”。2012年6月至今,各类媒体报道办学业绩新闻稿件达102篇,其中国家媒体7篇、省级媒体29篇,国外媒体报道达30篇。 

    日前,从2014年陕西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机械设备装调与控制技术赛项中传来喜讯,由陕西工院机械工程学院4名学生组成2支代表队喜获佳绩,分别获得该赛项的一等奖和二等奖,其中,获得一等奖的团队将代表陕西省参加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该赛项的比赛。


    机械工程学院非常重视本次大赛,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周密部署,机械工程技术训练中心安排张文亭、王毅哲等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按照该赛项国赛的标准,对陕西工院参赛选手进行了封闭式的强化训练,通过系统的理论和实操培训,使陕西工院参赛选手的综合实力大幅度的提升,为获得本次竞赛的优异成绩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悉,本次比赛共有来自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和陕西工院的9支代表队18名选手参加。

 

 

 

    近日,九龙坡职教中心举行了一场该校基于知识管理的“行动·云”教学模式改革介绍会,来自全国各地共计130多所中职学校近320名职业学校校长、教师和国内教育专家学者一起进行了观摩。

据了解,数字校园建设是九龙坡职教中心的特色建设项目,经过两年的建设,建成了可容纳7000人同时上网的无线网络系统和涵盖全校七大类专业122门课程的共享型数字资源库。数字校园的建设有力地支撑了九龙坡职教中心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并在数字校园和移动终端的基础上,通过行动学习法,以信息化手段实现知识的获取、整理、传递和创新,催生了“基于知识管理的行动·云教学模式”。

 

电脑室。

优美的校园环境。

学生们认真学习机械操作。

恩平职教中心大门口。

  5月21日,对16岁的小姑娘梁凤仪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她正式入学成为了恩平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染整专业的一年级新生。“我一直对染整这个专业很感兴趣,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纺织技术人员。”梁凤仪满怀期待地说。当天和她一起正式入学的共有1064名学生,他们将在未来的3年内分别攻读19个专业,成长为各个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

  2012年,恩平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只有218名新生入学;2013年,这一人数上升至462人;今年,该校新生入学人数首次突破千人大关,远超恩平市政府下达800人的招生目标,创造了历史新高。目前,该校在校学生共计2911人,其中全日制中职教育学生1810人,开放教育业余学生1101人。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恩平教育短板的中等职业教育,正在以令人侧目的速度迈入发展新里程。

  A 职业教育发展滞后成为掣肘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不但没有一所省重点学校,而且普高职高比例失衡。多年来,恩平职业技术教育一直处于这样的尴尬状态。与今年喜人的发展势头大相径庭。

  恩平中职教育起步很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该市先后把良西中学和附城中学改为农业技术高级中学。1993年,恩平创办了鳌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并办成了省重点职中,为恩平的麦克风暨电声器材产业培养许多人才。可惜的是,从2008年开始,该校走向了下坡路,因招生不足、设备设施滞后,该校没有通过“省重”复评,最后与电大的成人中专合并。

  职业教育走下坡路,直接导致了恩平本地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乏力。与此同时,随着恩平市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落户恩平,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激增,企业“招工难”的问题日益凸显。

  职业技术人才的缺失,恩平电声器材行业人士的感受非常之深。恩平电声器材协会会长吴中活说:“恩平企业要发展,需要培养自己的人才。现在本地企业缺的是能在车间进行实操的工人,恩平这方面的教育又缺乏氛围,就这个角度讲,办好职业学校很有必要。”对此,恩平市政协委员黄林木深有同感:“目前恩平本地人才有限,许多企业都存在招工难的问题,如何应对今后发展的劳动力供应问题,是政府急需解决的重点工作。”

  当前,恩平市正围绕“三大经济”战略加快发展步伐,逐步迈入高速发展期。据统计,目前恩平工业园区已引进项目118个,现有在建项目52个,其中30个机械组团正加紧建设,6个机械组团项目和2个城市综合体项目将动工。随着这些项目陆续落地投产,用工需求势必大增。而恩平作为珠三角欠发达地区,平均工资水平较低、城市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等“硬伤”直接导致其对外来人才的吸引力非常有限。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本地专业技术人才以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变得尤为重要。

  因此,加强本地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已经不是单纯教育层面的问题,而是关乎恩平未来经济是否能够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B 三校合一恩平职业教育重生

  对此,恩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近三年来,该市四套班子领导对此议题进行了多次调研,听取意见建议。在恩平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和恩平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恩平市委、市政府在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设好恩平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完善恩平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恩平市委书记李灼冰、市长薛卫东也多次在重要会议上强调了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对恩平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经过深入调研,恩平市委、市政府于2013年9月整合该市广播电视大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进修学校,组建恩平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简称职教中心),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职教中心成立后,架构模式实行“一个中心管理”,保留“三个牌子”,明晰“三大职责任务”,电大、职中、进修各司其职,其中电大负责高等专科、本科学历教育等,进修学校负责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职中负责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历教育等。这次大胆的革新翻开了恩平市职业教育发展崭新的一页。

  C 勾勒“四位一体”发展蓝图

  为加快职教中心的发展,恩平市教育局把建设职教中心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恩平市教育局局长梁国光经常深入职教中心调研和办公,指导职教中心开展工作。“整合三所学校,组建职教中心,是我市一件教育大事,也是我市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一次新尝试。恩平职教中心的成立,担负着发展恩平职业技术教育的重任,意义重大,而这3年又是打基础的关键之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理清办学思路,牢固确立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的办学方向。”梁国光说。为此,他多次召集职教中心班子成员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讨论办学方向和办学模式。在充分调查研究,参考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明确了学校的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奠定了职教中心的发展基调。

  职教中心将其发展定位为以创建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为目标,以发展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职中)为主,以非全日制开放性学历教育为辅(电大、进修),打造“四位一体”(集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继续教育和社会培训四种功能)县级职教中心。同时,明确了改革目标,即与恩平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相适应,与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相对接,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力争3年内中职在校生规模达3000人,成人教育规模达2000人,社会培训年均达7000人次,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在恩平市具有辐射示范效应,力争创建成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

  要想办好职业教育,保障建设资金是基本条件。“近两年来,恩平市委、市政府对恩平职业技术教育的推动,可谓既响雷又下雨,效果明显。”梁国光说。据介绍,三年来,恩平市职教中心得到省、市的财政专项支持资金达到5500多万元,为学校发展注入强劲的源头活水。陆续建设了实训大楼、学生宿舍楼、运动场,教学楼、图书馆综合楼、饭堂及实训工厂等正在规划中,使学校总建筑面积达到省重要求的2.5万平方米以上。与此同时,该中心去年还成功争取到了省教厅支持职教专项资金400万元江门市政府100万元,拟建设电子技术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两个专业的实训中心。学校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设备实现了质的飞跃。

  D 攻坚克难,招生首次突破千人

  至此,“筑巢”的工作基本完成,“引凤”工作成为了重点。今年是职教中心成立以来自主招生的第一年,如何让学生家长深入了解“重生”之后的职教中心,重新树立对恩平职业教育的信心,成为了关键点。为了打响这关键的“第一枪”,恩平市将职教中心今年中职招生工作列入2014年政府重点项目,实行进度倒逼机制。

  为了顺利完成恩平市委、市政府下达的招生任务,恩平市职教中心做好详尽的招生计划,加强招生宣传,实施宣传进校、宣传入家、宣传上街的“三大战略”。从4月份开始,在恩平市教育局的带领下,职教中心招生宣传团队每天深入到该市各间初级中学,全面开展中职招生宣传工作及向初三毕业生提供就读咨询。每天早上7时许出发,一直忙到晚上8时许才能下班回家。加班加点成为了职教中心招生宣传团队工作的常态。“那段时间真是忙晕了!”一位参与招生宣传的老师感慨地说:“光是招生简章就易稿几十次,不断反复修改完善。拍摄招生宣传微电影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

  努力耕耘终有回报。在职教中心全体教职工的努力下,初三毕业生报读职教中心的意向非常强烈,注册学生历史性地达到1064人,分19个专业和21个教学班,远超恩平市政府下达800人的招生目标。

  “今年招生工作非常理想,这既是中心全体教职工努力的结果,更有赖于恩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恩平市教育局以及各初中学校的大力支持,也和前期的校园建设工作密不可分。”恩平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职教中心主任莫平福说。

  E 校企合作,为企业“定制”人才

  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校企合作开设“订单班”,则是该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的成果之一,也是该校最大的办学特色。

  为了推动校企合作,恩平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以恩平市委常委吴月波为责任人的校企合作领导小组,指导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同时,恩平市政府还成立了校企合作推进小组,由该市发改、财政、人社、住建、环保等单位及企业、行业协会等部门有关领导组成,联合探索校企合作事宜。在各单位和企业的大力支持下,校企合作有了初步的成效。

  目前,学校已经和锦兴纺织有限公司、锦江温泉等本地大型企业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采用订单培训的模式,根据企业实际用工需求培养人才。一、二年级见习,三年级定点实习。毕业之后,只要学生愿意,全部可以留在这些合作企业工作,就业无忧。“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的突破口和出路。”职教中心培训就业校企合作处主任曾迎春说。她告诉记者,实行“订单式”教育,可以使学校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教学管理与生产管理同步”、“毕业与就业同步”的三同步。毕业时,订单班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就业,提高了就业质量,减少了毕业生上岗时再度培训,耗费企业精力、物力的投入,达到校企合作的双赢。

  2013年初,恩平市锦兴纺织公司与该校合作办学,开设染整技术专业(也称“锦兴班”),成功招录学生44人,正式拉开了校企合作办学的序幕。

  锦兴纺织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主管吴奋醒表示,该公司选择和职教中心合作办学,既是为了支持恩平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是出于对恩平纺织行业未来发展考虑。当前,恩平的纺织行业正在不断发展壮大,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加强对本地人才的培养,为行业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非常有必要。“目前恩平纺织行业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还是偏高的,不少企业的员工年龄偏大,完全凭着经验工作。如果能通过本地职业教育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术的新鲜血液补充进来,将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起到不小的推动作用。从目前办学一年多的情况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

  吴奋醒认为,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人才的教学模式将是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清楚地知道市场需要怎样的人才,从而适时改变教学内容,培养出更贴合企业需求的人才,提高就业率。学生也增加了社会实践的机会,不仅磨练了技术,还能了解企业运作模式,增强职业操守,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是大有益处的。”

  这样的办学模式也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同。梁水仙是旅游服务管理专业(也称“锦江班”)的二年级学生,今年3月,她成为了到锦江温泉见习的第一批见习生。这次宝贵的见习经历让她感觉受益匪浅。“学到了许多平时学不到的东西。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模式非常好,比起单纯的书本教学更受用,可以让我更快地消化学到的书本知识,融入工作岗位。”梁水仙笑着说。她告诉记者,自己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导游。经过一年多的学习,让她对实现自己的梦想充满了信心。

  “锦兴班”、“锦江班”的成功开设,让越来越多的本地企业对校企合作这一办学模式充满了信心。泉林风景度假区开始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海天电子厂也在校内实训基地设置了生产线。2014年2月27日,恩平市召开“校企对接、双招互助”专题工作会议,确立了恩平市职教中心与江门产业转移工业园恩平园区校(学校)园(园区)对接、校企合作、双招互助的战略关系,进一步推进了校企合作特色办学模式的发展。

  F “三步走”打响职业技术教育品牌

  恩平市职教中心主任莫平福表示,虽然目前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要想真正振兴恩平的职业教育,仍然任重而道远。2014年是职教中心发展的关键年,为使学校各项工作稳妥有序推进,职教中心将实施建章立制工程、队伍建设工程、设备完善工程、招生就业工程、德育管理工程、校企合作工程等“六项工程”。围绕“校园对接、校企合作”的工作重点,加强与恩平园区的对接合作,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和“双证型”学生,为恩平市企业输送专业技能人才,打响职业技术教育的品牌。

  据介绍,目前职教中心已经申请成为江门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试点,分阶段制定了详细的发展目标。中心的发展将分三个阶段进行。

  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为第一阶段,目标是完成校安工程建设和创强工程第一期建设;完成领导班子的调整;理顺三所学校体制;健全学校的规章制度;加大教师的招聘和培养力度,争取“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教师的40%;中职在校生规模达到1500人。目前,这一目标已经基本完成。

  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为第二阶段,目标是加大“四位一体”建设力度,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完成创强工程第二期建设;扩大招生规模和社会培训力度,力争中职在校生规模达到2500人,开放教育在读生规模达到2000人,社会培训规模达6000人次;“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教师的50%;完成省级实训中心建设。

  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为第三阶段,目标是职教中心“四位一体”功能明显体现;创强工程全面完成;中职在校生规模达到3500人,开放教育在读生规模维持2000人,社会培训规模达7000人次;“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教师的60%;恩平职中顺利复评上省重点。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现在,恩平市职业教育发展已实现稳健前航,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恩平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定能再创职业教育新辉煌,培养更多优秀技术人才,为本市特色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莫平福信心满满地说。

学校举办人才培养(用人单位)座谈会

学校2014届毕业生就业双项选择洽谈会

        随着毕业季的到来,一年一度的大学生就业也到了分秒必争的决战时刻。201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以创纪录的699万出现,而2014年的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27万,整整超出去年28万,就业压力可想而知。在此一年甚于一年的就业压力下,黄河科技学院逆势而上,从2007年到2013年,毕业生就业率平均高达97%,一直走在同类高校前列。黄河科技学院是如何做到这些骄人成绩的呢?

        千里之行 始于规划

        “师兄,你这也太牛了吧?怎么个情况?强烈要求给学弟学妹分享你的成功经验!”在主持人介绍完演讲人的情况后,整个会场沸腾了。面对台下充满崇拜的眼神,讲台上的这位大男孩显得有点不好意思,一时竟不知所措,“你对结果感到惊讶只是因为你掌握的信息与我不同罢了。申请海外硕士研究生虽然会因地区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要求总归大同小异。”这位稚气未脱的大四学生是黄河科技学院国际学院2009级计算机专业的刘阳,不久前刚刚被8所国外大学同时录取为研究生,最后他选定了有“加拿大清华”之称的康考迪亚大学,并获得该校7万元的奖学金。“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选择继续读书是我经过职业生涯规划后的慎重选择。”刘阳从容地开始了自己的演讲。 

        黄河科技学院历来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刘阳正是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成功典型之一。学院把考研纳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学院主管领导亲自挂帅,统筹安排学院的考研事务,把在考研方面有实战经验的教授、博士等老师组织起来成立考研辅导团队,针对每一个考研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学习计划。辛勤的努力,得力的措施,收获的是丰硕的成果,自2011年以来,黄河科技学院被“985”、“211”高校录取为研究生的人数大幅上升。每年都有一大批学生进入国内名牌重点大学,有些甚至被国外著名高校录取。

        外国语学院2008级张媛媛被北京大学录取,工学院2009级朱施泽被香港中文大学录取,信息工程学院2009级张展被中科院录取,外国语学院2010级日语专业的晋果果、丁国庆也刚刚接到东北大学、吉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工学院2009级 和2010级材料控制工程班级,连续两年10人报考10人录取;9号女生楼320宿舍7人报考全部录取;诸如此类的校园传奇故事一再被复制。对此,朱施泽的话很有代表性:“能有今天的成功,离不开学院领导的关爱和辅导员的耐心指导,更离不开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未雨绸缪 百炼成钢

        2013年12月,张红玉老师获得国家教育部门“华普亿方杯”全国首届高校创业指导课程比赛全国总决赛三等奖,这是全国民办高校参赛教师中仅有的进入决赛并获奖的老师。张红玉获得这样的成绩不是偶然的,黄河科技学院有一支强大的职业生涯规划导师队伍。从学生大一刚入学就将他们的职业方向细分为升学、就业、创业三个类别,学生根据自身的职业测评结果确定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并不断进行分析、评估、修正。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黄河科技学院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经形成了“四年不断线”的全程式就业指导特色。

        商贸学院2009级市场营销专业刘达,入学后参加了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道路,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有关增强自己业务技能的培训。毕业后,他在创维集团的招聘中,凭借优良的职业素质,过硬的业务能力,从1000多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顺利加盟该集团。进入公司不到半年便升任豫北营销中心市场部经理,负责创维集团河南四大营销中心的市场部工作,年薪达10万元。面对今天的成绩刘达深有感触:“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帮了我。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我大胆走出校门做兼职,做教育培训师、叉车销售员、标签推销员等,几乎所有销售行业都尝试做了一遍,这不仅有了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为未来就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对学生负责,就要让他们学到真才实学。针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脱节、人才培养规格与用人单位不相符的问题,黄河科技学院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核心,着力打造以优化实践课堂教学、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鼓励引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和资格证书考试、积极开展多彩校园文化活动、组织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五位一体”的实践育人平台,形成了“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的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今年,信息工程学院在2012级通信工程专业开展特色班级创建,目标是培养一批具有一定通信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应用、维护技术和电子产品研发技术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此,特色班级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的不仅是学生安身立命的知识和技能,更是他们服务社会的责任和意识。学校规定从校领导到各学院党政一把手必须亲自抓学生就业,实行就业工作“一票否决制”。所以针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改革创新各个学院都在积极探索,大力实施,受到学生的欢迎,赢得良好的效果。

        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真枪实战的练兵,黄河科技学院不断加大校内外实验及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学校建有工学、理学、医学等学科的实验(实训)室105个(实验分室270个),校内实训基地15个、校外实训基地208个。并从2012年9月起,学校开始实施“毕业生强化训练营”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实训等封闭式强化训练。为了实现毕业设计环节与行业(企业)的有效衔接,学校还推行毕业设计“真题真做”,即由企业结合自身实际问题进行命题,学校导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成果鉴定合格后直接应用到企业生产实践中。此项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实践热情,他们设计的16吨起重机械已投入使用,作品“‘布·伊’礼服设计—民族服饰设计”、“永达食业VI设计”等均被相关企业采用。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黄科院的另一大就业法宝,学校、企业、学生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校企双方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采用工学交替、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现场教学等教学模式,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学校企业双重考核。学生从入校的那天起就有一只脚已经踏进了企业。近年来,学校与苏宁电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郑州宇通重工有限公司企业等联合办班。学生毕业之后就可以正式上岗了。学校还与企业合作创办经济实体,吸纳学生做相关实验,参与技术革新。如与河南省交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河南省路建路桥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等。学校与企业还合作建成校外实训基地,包括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713研究所、河南生茂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共208个。其中,学校与郑州宇通重工有限公司联合建设的校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已通过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评审,每年可接纳机械类相关专业学生进行实习。总之,学校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企业的各种各样的生产科研和实践中,真正做到了学校与企业的无缝衔接。 

        励志创业 成就梦想

        2013年4月19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内华灯初上,高朋满座,处处充满喜庆的气氛。中国电子商务盛会——第四届中国电子商务十大牛商颁奖盛典正在这里在隆重举行。北京酒仙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郝鸿峰获得2012年度第四届中国电子商务十大“牛商”之一。这位带头大哥郝鸿峰,当年正是在母校黄河科技学院的创业培训下,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黄河科技学院在建校之初就对学生的创业培训非常重视,制订了《关于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了由分管教学和就业的学校领导任组长的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由9名校内外专家组成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教师专家库”,并在各学院配备了10多名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并从创业意识、创业理论、创办企业流程、制作创业计划书等方面,为学生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积极构建“全面普及+重点选修+创业培训”的创业教育模式,建立了领导推动、部门主动、学生互动的创业教育长效机制,搭建支持平台,全方位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为了让创业的理念在同学们的心中深深扎根,学院组织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计划项目、“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创业孵化园等等一系列活动增强同学们的实践能力。为了扩大同学们的创业渠道,开阔创业眼界,克服创业中的实际困难,黄河科技学院充分利用校友资源组建了创业导师团,邀请有创业成功经历的优秀校友不仅与学弟学妹面对面分享创业经验,讲授创业实践课程,更与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开展创业“1+1”对口辅导。学长们的无私帮助让想走创业路的同学很快进入角色,把自己的事业做得有声有色。这种“传帮带,老带新”的优良传统已成为黄河科技学院多年来的创业指导一大特色和成功经验。

        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2013届毕业生高勇,得益于学校的创业培训,大三时就创办河南常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并获得河南省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扶持。同是2013届的国际学院工商管理专业马妮娜,在2013年1月创立了自己的河南本土风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毕业前就实现了成功创业。2011届袁少芳、赵大杰、武青、张军四人创办河南睿成商务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曾被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河南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2012届高凯创办平顶山市运输公司第四分公司,拥有70多名员工,年效益达120多万元;同届的涂小兵,在校期间创办了河南易程旅游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现在年利润过百万元。更早时期的创业毕业生就更多了,如2002届段鑫,创办了高新科技企业“深圳市汇鑫科技开发有限公司”,2012年荣登“首届深圳新生代创业风云人物榜”……“励志照亮人生,创业成就梦想”,从黄河科技学院走出的创业明星们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照耀着新中国的夜空,它不仅为这个世界增光添彩,更激励着后来者创业的激情和梦想。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因为有园丁无微不至的呵护,勤勤恳恳的栽培。30年来,黄河科技学院践行“办一所对学生负责任的大学”的愿景,全心全意为毕业生就业服务,让学生安心就业、理想就业。学校也因此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河南省普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中国民办高校毕业生竞争力十佳样本院校”等荣誉称号。“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面对莘莘学子骄人的就业成果,黄河科技学院不骄不躁,励志前行。 

 ——吉林省城市建设学校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纪实

        她,坐落在风光秀美的吉林省吉林市

        她,2006年吉林市职业教育布局调整中由四所学校组建而成

        她,2008年晋升为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她,2011年被国家教育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批准为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立项单位

        她,获奖无数:吉林省“绿色学校”、吉林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竞赛基地校,吉林市教学模式改革试点单位、烹饪全国大赛一等奖、两年国赛夺魁……

        她就是吉林省城市建设学校。

        示范校建设两年来,学校以国家示范建设为主线,以提高人才质量为核心,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形成了集学历教育、行业职工培训、行业技术推广三大办学功能为一体的办学格局。学校还利用担任吉林地区建筑、烹饪两大行业协会主体单位的优势,加强了与省内外建筑企业和餐饮企业的合作,实施了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的三对接办学模式。

        两年来,科学的管理制度,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灵活的运行机制,使学校办学水平整体提高,实现跨越式发展。

        【案例一】“三段五环”课堂教学模式 解课堂有效教学难题

        【关键词】“三段五环” 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难题

        【链接】

        “三段五环”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背景

        1.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微观层面的典型案例支撑:目前,课堂教学改革关于宏观和中观层面的理论、经验较多,在学校微观层面的可学习、可借鉴的经验和案例较少。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有效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能力本位的有效课堂教学,教师在课改中大多停留在理解层面,不能进入到操作层面,实施中查找与所教专业相适应、可借鉴、可操作的课堂教学模式很困难,为此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是我们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2.吉林市课堂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2012年吉林市教育部门下发了《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学校要有效开展好课堂教学改革,建立开放性课堂,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如何为吉林市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可学习、可借鉴的典型案例,推动吉林市的课堂教学改革,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因此,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成为迫切要求。

        “三段五环”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三大目标

        1.构建“三段五环”课堂教学模式。

        2.形成三大专业单元教学设计案例集。

        3.课堂教学效果取得一定成效。

        “三段五环”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1.模式的构建:“三段五环”中的“三段”分别指的是课堂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施;“五环节”指的是创设情境、布置任务、行动导向教学、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

        其模式运行图如下:

        201211月,学校在戴士弘教授编著的《职教院校整体教改》一书的启发下,结合国家示范校的建设工作和学校实际,编制模式行动指南,出台实施方案,成立课改小组,分三个阶段推进,拉开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序幕。

        20137月,学校聘请两位专家到校讲座、指导课改工作,推进课改工作。经过一年的课改实践,明确提出了“三段五环”课堂教学模式的运行范式,进一步规范了课堂教学环节,找到了符合我校专业实际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模式。

        2.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准备阶段:为使能力本位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此阶段组织课改教师开展“教学设计编写说明”活动,培训授课教师在教学设计前要做到“三学”、“三查”、“三问”等三项准备工作。

        “三学”:教师针对自己所教课程,到企业或与企业相关人员,学习交流课程对应的岗位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等;学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习课程标准。“三查”:依据“三学”确定的课程目标及内容要求,查找、整理本课程教学中所涉及的岗位技术资料、企业文化资料等;查找、整理学生学习所需的学习资料;查找、整理教学所需的数字化等教学资源。“三问”:教师在完成“三学”、“三查”工作后,首先要问自己,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目标、内容、应练那些技能你是否清晰?其次要问自己,所教的课程学生学完后,学生能做(干)什么、用于何处,你是否清晰?最后要问自己,本课程所安排的这些内容和技能训练,学生能否学会,你是否有考量?这“三问”都清楚了,提交“教学设计编写说明”参加学校组织的课改学习、交流、编写典型案例,指导下阶段课改工作。

        3.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设计阶段: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设计阶段,组织课改教师开展单元教学设计评比活动。活动中要求教师站在“三个开放”的维度去设计,一是实施的教学环境要站在培养职业人的维度,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开放设计教学环境;二是教学内容要站在能力培养的维度,以岗位知识学习、岗位能力培养和职业发展为重点,开放设计教学内容;三是教学方式、方法要站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维度,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力培养、学生能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开放设计教学方式和方法。学校通过对教师上交的单元教学单元教学设计方案进行评比、归纳,确定课改教师认可的、可操作的,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教案)的基本架构。

        4.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阶段: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阶段,主要以课改教师开展“优质课评选活动”来实施,活动中要求教师以模式中确定的“五环节”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能力发展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创设情境。要求做到灵活富有创新地做好教学情境创设的实施,当好问题的引导者、兴趣的激发者。

        布置任务。对于在创设情境中引出的问题,教师结合本次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明确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做好实施准备工作(如学习分组、分工、分发材料等),为学生设定或创设职业情境、职业任务。

        行动导向教学。教师依据单元教学设计中确定的任务内容及学习载体、设计的能力训练内容及过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训练,逐步深入,组织实施教学;教师按照所选教学过程、围绕能力形成,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根据教学设计组织落实能力训练、知识学习和归纳、职业素养或基本素养的培养,指导学习方法,解答疑难。

        教学评价。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教学设计中的评价方式、方法做好评价的准备和实施,每次课教师都要对学生知识运用的程度、能力是否形成、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进行抽测和检查,注重过程评价。

        教学反思。即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教学的感受与学生的反馈情况,查清是否实现预定教学目标及其原因,以提出改进意见。

        “三段五环”教学模式实施取得的成果与成效

        学校在模式推进的第一阶段参加课改的36名中教师中,整理出28份“教学设计编写说明”案例;在模式推进的第二阶段参加课改的43名教师中,整理出35份单元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在模式第三阶段参加课改的教师中,通过设计与教学效果的对照评比选出15份优秀教学设计案例。以此汇编整理出我校《能力本位开放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案例集》,为校内教师课改工作的有效推进提供了可借鉴、可指导的学习资料,教师参与课改人数达到80%以上。

        通过对模式行动指南的三次修改,经过近二年的课改实践,我们构建了适合建筑、烹饪、园林三大专业特点的,体现能力本位,以项目、任务为主要载体的,教师能有效实施的“三段五环”能力本位开放课堂教学模式。编写了由模式的含义及基本范式、模式实施的依据、模式解决的根本问题、模式的实施、模式实施对教师的要求、模式运行的机制及管理办法、成果与成效七个部分构成的《能力本位开放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指南》一书。

        实施分阶段、分层次推进、采取一对一交流指导的保障体系

        实施分阶段、分层推进。依据教师实际,不搞一刀切、不搞大帮轰,按照实际能力分“单元课程设计”、“课改研究课”和“示范引领课”三个层次来推进课改。解决了“你动我看、你说我听、原地踏步”的问题,实现了整体推进。采取一对一交流指导。我们在课改实施中采取一课一评、一对一交流指导,达到每个人的课都是一个课改学习案例,针对性强、效果好,每个人都受益。

        【案例二】中餐烹饪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体系运行与管理

        【关键词】实施五个合一 培养专长人才

        【链接】

        中餐烹饪专业始建于1960年,是吉林省品牌专业。学校拥有全省最大的专业教学实习基地之一——北苑酒店。

        为满足现代餐饮企业对中餐烹饪专业人才多元化的需求,打造学生“快捷就业、胜任岗位、平稳工作、持续发展”的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学校建立了“校企对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中餐烹饪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学生专业技能形成规律,强化顶岗实习期的运行机制建设与管理,形成了现代“师徒制”模式下理实一体的育人特色。通过顶岗实习,旨在让学生熟悉并适应企业生产环境,体验并形成职业操守规范、巩固并提升岗位专业技能,思考并构建职业生涯规划,进一步培养学生专业情感和职业精神,了解接纳企业文化,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用人标准的“零对接”。

        四个实施步骤

        摸底测试 按能定岗:实习准备阶段,主要安排了岗前教育学习、岗前摸底测试。依据成绩对学生进行基础情况分析,按能力划分首个实习岗位。

        以师带徒 德技并重:首个实习岗分配后,由实训基地统一为各岗位配备实习指导教师,每位教师最多指导5名学生。生产时,徒弟在工作岗位上以见习、辅助、实习等递进方式参与;间歇时,师傅要在基地教室中进行理论授课。

        达标轮岗 练就特长:为了让学生系统学习烹饪的各个岗位技能,当首个岗位实习期满考核达标后,实习基地统一安排岗位轮换。轮岗后,师傅们会指导徒弟通过“练绝活”侧重发展。

        个性评价 引导发展:考核分为岗位考核和综合考核。岗位考核是每个实习岗阶段考核,综合考核则在顶岗实习结束前实施。岗位考核以师傅考核为主,综合考核则是学生根据特长申报岗位选项,组织个性化考核评价,形成学生顶岗实习的最终评价结果。

        为确保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收到实效,实习基地强化机制建设与管理。

        条件保障

        “师徒制”培养模式:顶岗实习期的“师徒制”既是一种培养模式,又是一种管理模式。通过“师徒制”,既能传承行业尊师重道的传统,又能实现全面培养人才的现代教学要求。

        员工身份考核:顶岗实习期的每个学生,都具有实习基地员工的身份。实习基地按岗位、依考核为学生定薪酬,按《北苑酒店学生管理制度》等,对学生进行管理。

        实习点竞争: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想接触到上灶岗位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让学生有做掌勺师傅的体验,设置了基地拓展实习点,设计了20余个实习品种,通过考核选拔优秀的学生去实践锻炼,从而形成了岗位竞争的机制。

        技能竞赛引导:实习基地在每个实习期都举办一次技能竞赛。竞赛分若干个项目,按竞赛操作,展示评审,专家点评颁奖等环节展开。每次竞赛都使学生倍受鼓舞,学生们在取得了成就感的同时,也经受了历练。

        成效与成果

        经过多年实践,学校形成了基地顶岗实习运行与管理机制,在专业人才培养上,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毕业生就业质量逐年上升:在每年一次的毕业生推介会上,省内知名餐饮企业纷纷赶来。学校通过一次推介会,就基本能完成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安置。

        学生技能水平显著提高:通过顶岗实习,学生专业技能、专业素养都得到显著提高。学校代表吉林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中餐烹饪热菜项目比赛,2011年、2013年均摘得国赛金牌。

        学校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学校是吉林市烹饪协会会长单位,承担着吉林地区会员单位的协作与技术交流工作。2012年,学校牵头成立了吉林餐饮职业教育集团,使学校中餐烹饪专业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对于中餐烹饪专业顶岗实习工作,学校始终抓住职业操守培养、专业技能训练和岗位安全教育三条主线不放,综合运用多种机制促进实习效果的不断攀升。在做好岗位实习立足学校实习基地向纵深发展的同时,也积极探索借助吉林餐饮职业教育集团的平台,将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广度。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吉林省城市建设学校将继续开拓创新,实现新的跨越!

 

 

 

    专业引领篇

    瞄准前沿 紧接地气

    在离江山中专校园不远处,工人们正在一个占地70多亩的工地上忙碌着。其中,有不少身着校服的学生,他们或在播种,或在扶苗,或在松土,淌满汗水的脸上透着股认真劲。

    “那些都是我们学校的学生,这项工程也是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建的农经综合实训基地,总投资5000万元,全部由企业出资,建成后将成为集农产品立体栽培、加工、销售,农业观光、技术培训、科技推广,旅游休闲,餐饮会务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校长蔡之青说,这意味着将来学生在校期间就能通过到基地实训掌握种、养、培、管理等生产线上的所有技能,这对提升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及就业能力大有裨益。

    从一所普通中职学校发展为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江山中专靠的就是面向社会办学,让专业对接产业,提升学校服务企业的能力。而在成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单位后,学校将眼光放得更远,既瞄准行业前沿的发展趋势和新技术,发掘新的专业方向并纳入专业建设体系,同时更加注重接地气,把数控技术、机械加工、电子电工作为龙头专业,以培养实用型、紧迫型人才为目标,让学校专业与当地市场“零距离”接轨。

    课堂跳起“136舞曲”

    “饲料猪肉PK土猪肉,哪个更胜一筹?”课堂上,江山中专副校长、特级教师张容向农经专业学生抛出了问题。讲台下的学生们立刻如同忙碌的小蜜蜂般,三五一群组成小组,拿出一张大白纸,写的写,画的画,查资料的查资料,出主意的出主意。其间,张容总会适当地穿针引线,让每个小组都能上台展示他们的成果,并在每个小组代表讲解完后引导学生们进行评价。整堂课,学生们在各个环节中忙得不亦乐乎,没有人睡觉或者玩手机。

    这样的课堂,在江山中专已成为一种常态。“学生们从扭扭捏捏不愿意上台讲,到盼着上台表现,有的学生小组还会有意识地全员参与讲解,这样的进步,令我们惊喜。”领起这支名为“三维六步”项目教学法舞曲的创始人张容说,他一直在琢磨为什么几年教下来的学生,图纸看不懂,动手做也不太会做,而企业招个学徒工,三个月就能成为合格工人?究竟怎样才能让理论课上昏昏欲睡的学生们抬起头来?

    借鉴德国等先进国家的教学经验,张容带领全校教师一起探索研究,他们把具体的教学内容分成一个个项目,各个项目在实施信息收集、计划决策、项目实施、成果展示、工作评估、任务延伸6个步骤中,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每个步骤学生都是主体,自己看书收集信息的时候是主体,小组计划讨论的时候是主体,一起将知识点变为思维图是主体,展示和评价的时候同样是主体。让学生需学的知识和工作场景相结合,这样的课堂才能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掌握知识,学会技能,培养职业情感与价值观。”张容分析说。

    在该校领导看来,提高专业建设的“含金量”、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落脚点最终离不开课堂。于是,该校每周一下午都会有一节公开展示的教研课,每周五下午都有一场教学研讨或专家讲座。近两年来,教研课和讲座的主题渐渐都集中在“三维六步”项目教学法,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根据本专业的课程内容对其中的6个步骤进行调整,加入更有助于学生学习的元素。比如在数控专业教师郝未来的实训课上,项目实施便成为了学生们的机械操作,成果展示部分则是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讲解动手的过程及心得。“都是动手,但我们多了学生的讨论、反馈和沟通等过程,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提高动手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们的归纳、表达、沟通能力。”    

    校企合作水乳交融

    江山中专地处城郊农村,附近没有大型企业。自从江山市亚格电子有限公司进驻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二年级学生小周就上午在教室上理论课,下午进车间练技术,实习不出校门。更让他满意的是,每次在车间实习,公司里都有一位师傅手把手地教他,实习的“含金量”很高。进入三年级后,小周和其他40多名学生一起前往亚格电子公司实习,由于表现良好,小周和另外两名学生受到了公司的青睐,公司承诺毕业后就将他们纳入正式员工行列。

    这一“引企入校”的模式实现了校企的双赢。“伴随产业集中、区域特色明显的浙江经济发展浪潮,示范校只有深化校企合作,在学校内涵发展方面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优势,使校企双方真正水乳交融,才能不断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产业发展服务。”对于学校的发展定位,蔡之青的思路很清晰。

    近年来,学校依托机械加工技术、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农村经济综合管理3个重点专业确立了零距离企业人才培育培养合作模式,与企业联合办学,开设“冠名”班,开展定向培养。今年,学校投入50万元,与浙江恒曼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校内实训基地共建电光源和半导体研发中心,该中心的建设将为江山市及周边地区LED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现与7家农业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与市农业部门、畜牧兽医部门、林业部门等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定期到相关合作单位了解农业经营管理经验与了解农业经济信息,最后两个学期直接进入实践基地参加企业组织的岗前培训,这样的做法极大地拓展了学生实践与就业的空间。为更好地建立“订单式”合作培养的长效机制,学校加入了衢州地区的“输变电协会”,充实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力量。如今,江山中专真正实现了“企业进校园,教室进车间”,专业建设与本地四大特色产业全部无缝对接,在校企融合、资源共享方面走在了前列。

    锻造星级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中的重点,更是打造示范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为此,江山中专提出打造星级教师的目标,建立“每月之星”、“星级班主任”、“年度之星”等评选机制,创新人事分配制度,并以“教分”的形式来体现教工的工作量、日常管理和工作业绩,对不同星级的教师和班主任实行差额补贴制,这一改革也为系统开展绩效考核搭建了平台。

    为了积极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江山中专深入实施“青蓝工程”和“1358工程”等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采用“外引内训”的方法,改善教师队伍结构,聘用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两年来,学校已先后选派了8位专业负责人和骨干教师赴德国、新加坡和台湾地区培训,10位教师参加国家骨干教师培训,50多位教师参加中德合作、中澳合作、“双师型”、专业能力等省级培训。学校还以特级教师、名师、专业负责人为引领,成立了17个名师(技能)工作室,工作室以课题、技能项目等研究为主要依托,开展系列教研、教改、科研和专业研修及社会服务活动,培养一支高素质优秀教师队伍。

    在建设示范校的两年里,学校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升,先后有27人次获省“春蚕奖”、省市名师名校长、学科带头人、学科标兵等荣誉称号,47人次在国家、省、市级技能大赛和教学设计等比赛中获奖,教师辅导的学生105人次在市级以上技能大赛、“文明风采”、创业创新等比赛获奖。教师毛松发编写的《机械工程材料》一书被评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教材”;教师郝未来发明的“一种数控车床电动刀架外置电机保护装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教师陶渊博与中国林科院科研人员共同开发的“生物质内循环锥形流化床气化工艺及设备”专利获第十五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特色推进篇

    让幸福辐射更多、更远

    2011年5月11日,“浙江省退役士兵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江山市举行。作为全省率先家举办“复退军人、军地两用人才培训基地”学校的校长,蔡之青又一次走上前台,向来自全省兄弟县市的代表讲述经验,将“政府搭台、中专授课、退役军人直接受益”的新型培训模式推向全省,得到了副省长陈加元的充分肯定和赞赏。

    自2009年2月以来,江山中专凭借自身的办学优势和服务品牌,已先后为700多名复退军人、随军家属、军地两用人才进行了职业技能培训,并推荐他们在江山知名企业就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获证率100%,就业率达到98%。

    学校还积极参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开发了近20门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参与江山中学、江山五中、江山八中等普通高中职业技能类选修课培训。这一切,得益于蔡之青心中的“幸福工程”。而今,“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立项项目正开展得如火如荼,江山中专新的奋斗目标在哪里?对此,蔡之青心里已经更加明确,他要借此发展良机,深入构建幸福校园,把社会培训这项民心工程继续办下去,让幸福辐射更多、更远。

    为人人学习开一扇门

    “公司的待遇不错,不仅提供免费的工作餐,还给我们上了保险。一年来,我已给家里寄去4500元……”这是在日本电产科宝公司工作的王菊江给自己的母校——江山中专的感谢信中写到的,朴素的言语难以形容这名从云南大山深处走出的山里娃内心的喜悦与激动之情。

    时至今日,蔡之青依然保存着这封信。他感慨,一个学校品牌的养成,不是看校园设施有多么光鲜,而是有没有真正帮助走进校门的人找到属于他们的未来。

    事实上,王菊江不是学校全日制学生,她是学校举办的“云南民族班”学员,是学校东西部合作办学的受益者。截至目前,已有来自白族、苗族、傈僳族、彝族等8个少数民族的千余名西部学子像她一样,通过学习培训顺利“出师”,成为了浙江省内各家企业争抢的“香饽饽”,这一举措也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并作出重要批示。2010年7月,江山中专被省政府部门授予“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是全省仅有的获此殊荣的中职学校。

    “云南民族班”的成功举办,既解决东部地区的“技工荒”,又为西部贫困地区学校解决了“就业难”问题,还闯出了服务社会经济的新路子,可谓“一举三得”。近两年来,江山中专通过自身努力广泛开展社会服务,成了衢州市和江山市新型农民培训的主要基地,开展各类培训10000多人次,为每个走进校门的人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和技能的大门。实践中,在蔡之青的规划组织下,学校利用师资、设施、技术等优势,面向企业职工、农村预备劳动力、新型农民、复退军人、水库移民和失地农民开展长、中、短期各类技能培训,以及技术咨询、项目加工、对口交流等社会服务活动,还成立江山市农民学校,建立新农村信息服务工作室,收集农业前沿信息,经过分析、整合,再运用到社会服务上,加快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高了企业职工文化素质和岗位技能水平,为构建当地幸福社会贡献了重要力量。

    打造幸福人生的摇篮

    每天清晨的早读时间,总能听到江山中专校园里传出的琅琅书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这是学校开展的学习《弟子规》活动,师生人手一册,通过看《弟子规解读》、《感动中国人物》等视频教育,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和精髓;听传统文化讲座,掌握《弟子规》的要义;讲《弟子规》故事,领会传统文化的思想;参与《弟子规》书法、征文、千人诵读等比赛,让学生的心灵与优秀传统文化对话,感悟、品味生活的美丽和幸福。

    这是蔡之青提倡的“构建幸福校园”办学理念。在他内心深处,真正具备“品质”的校园,不是单纯传播知识的殿堂,更应该是打造幸福人生的“摇篮”,这是素质教育的永恒主题。

    2011年4月,“幸福校园”建设系列活动月在江山中专启幕,以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快乐校园、美丽校园、和谐校园为主线,先后举行了快乐课堂等20多项活动。学校每年都将“校园十佳歌手”获得者的歌曲进行录音,通过校园广播让学生的歌声在校园里传唱,并全程录制元旦文艺晚会,通过校园电视播放系统在班级里播放,从而让学生成为校园里的明星,增强他们的自信,充分展示学生的一技之长。学校还打造了一支技能过硬、作风优良的国旗仪仗队,先后到当地城北中学、上余初中、四都初中等学校承担升旗任务,将“正能量”辐射到多所学校。去年国庆节,江山中专作为衢州地区中小学仅有的一支国旗仪仗队亮相浙江卫视,仪仗队成员的精神面貌广受好评。

    为了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学校倾力创建校园学生创业基地,通过企业赞助的形式提供启动资金,在校园建立了与中国移动合作的校园学生创业基地。基地涉及服务师生、营销经营、企业管理等项目,为旅游管理、计算机应用、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搭建了实践的平台。目前,学生创业基地运行正常并产生了一定效益,造就了越来越多的“小老板”。

    到如今,无论春夏秋冬,无论酷暑严寒,整个校园总是充满了和谐生动的力量,那是幸福的乐章在四处传播。 

 ——广州市番禺区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职示范校项目建设经验谈

 

供职于长隆欢乐世界的毕业生

许卓老师获全国中职学校财经类专业教师说课比赛一等奖

    广州市番禺区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番禺职校”)是第二批示范校项目建设单位。建设内容包括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物流服务与管理、电子商务等四个重点建设专业项目和一个数字化校园特色项目;建设总体目标是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为契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改革,创新教育内容,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内部管理,力争到2014年,把学校建设成为集教育、培训、服务功能于一体,改革发展示范作用明显的综合型中职学校,全面达到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标准,使学校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供应库,成为珠三角地区重要的技能培训、考核、鉴定基地。

    一、通过学习与研究,深化对示范校项目建设的理解和认识,形成共识,凝聚力量

    学习理解示范校建设的相关政策文件,正确把握其内涵实质,才能找准示范校建设的方向,明晰建设目标,形成建设思路,清晰建设过程。为此,番禺职校在认真学习和全面领会三部委《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和国家教育部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两个政策性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将其提炼归纳为示范校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工作机制是什么?三个提高、三个示范、三个作用是什么?四个重点、五个创新是什么?一个核心、一个载体是什么等五个核心问题,化繁为简,给区、校的领导讲、中层干部讲、党员讲、给老师讲,自己讲、请专家来讲。通过全面深入的动员、学习,为示范校建设工作的全面展开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形成了共识,凝聚了力量。

    二、通过研究与探索,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准示范校项目建设的着力点与突破口

    为了摸清家底,弄清学校的办学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番禺职校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等一系列关乎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调研。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邀请行业、企业和教育专家到校开展专题研讨,为专业建设把脉;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深入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开展人才需求调研、访谈,确定人才培养规格,进行职业能力和典型任务分析;引入专业咨询机构——麦可思公司对学校往届毕业生开展调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收集毕业生对学校、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番禺职校将示范校建设目标与学校的现状进行了对比分析,学校发展中具备的优势及存在的劣势得以深刻展现,而示范校建设的思路与路径也就随之清晰起来。

    三、围绕建设目标,明晰建设思路与路径,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通过实践与创新,切实推进示范校项目建设

    示范校建设项目是个全新的课题。是一项着眼于全局的,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创新性、系统性的综合型建设项目。经过反复酝酿,番禺职校最终形成并确立了“研究、探索、实践、总结”的建设思路与路径。具体来说:“研究”是指项目深入研究建设方案、建设任务书、有关示范校建设的文件、项目实施管理的工作机制建设等,明晰建设具体要求并周密计划建设方案。“探索”是指学习前人经验、聘请专家、开展调研、探索建设过程的可行性、科学性、先进性、示范性,确保建设不偏离方向。“实践”是指对构建的机制、体制、方案进行实践,通过实践验证其有效性、收集原始数据、为进一步优化提供一手资料,同时边实践边提炼,边总结边升华,采取做中完善的策略与方法。最后,“总结”环节则是把建设过程中的具有典型性的材料进行总结归纳,形成具有示范性的典型案例和建设成果。

    在确立了示范校项目建设思路和路径的基础上,番禺职校还通过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加强项目建设的过程管理,有序推进项目建设。

    成立示范校建设项目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决策;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建立资金管理小组、监督小组、5个项目建设小组、建设项目横向协调小组。制定了《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建设资金使用办理流程》、《示范校建设会务工作指南》等示范校项目管理制度,规范示范校建设过程中组织管理、责任承担、经费使用、工作开展等基本问题。

    按照纵向推进和横向协调的双向运行机制加强项目管理,落实项目任务,做到项目到人、经费到人、责任到人,确保项目建设任务的完成,达到预期建设目标。实行项目管理制,从示范办到各项目组、再到具体的子项目组逐级纵向推进项目建设,分级管理、全程监督、定期考核,项目承担部门各负其责,责任到人。每个子项目组配备横向协调人,对该子项目的研究进行统筹、监督,引领四个重点建设专业的子课题组成员共同开展研究实践。

    四、围绕“示范”做文章,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为中职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新的范式 

    番禺职校通过近两年的建设,围绕16个专业建设的主题,取得了一系列的的建设成果,发挥了引领和辐射作用,为中职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新的范式。

    第一,构建了“分类定制、校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学校的总体思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依据社会需要、学生需求进行分类定制;通过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实现自主选择课程,满足学生多元、多层次的发展需求;在课程标准中落实活动设计,体现教学做一体;以职教集团为平台,与企业深度对接,引进企业项目,建立校内公司,实现教学做一体,实施校企融通。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顶岗实习、合作办学、引产入校、课程进企业,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技能特色班、中高职衔接班,电子商务专业的订单培养、网实一体、校企一体,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认知实习、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都是番禺职校“分类定制、校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生动体现。

    第二,打造了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的教学环境。

    按照“环境职业化、设备生产化、功能一体化”的建设思路,注重引入企业文化、职业规范,结合教学的需要,四个重点建设专业新建或改造了17个实训场室,核心课程均建设了理实一体的教学环境,同时制定了相应的实训室建设与管理方面的制度,实训环境对教学改革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如数控车铣复合加工实训室实现了功能结构的创新,以“成组技术”的理念让学生学会加工工艺的选择,对接技能竞赛,满足数控复合型人才的需要;电子专业的单片机智能装置,对接当地动漫游戏企业和智能家居行业,深化了所学课程内容和工作流程;电子商务呼叫中心、学生创业园等创新了校企合作形式;模拟公司实训中心、在建的仓储与配送实训室、运输实训室、物流沙盘实训室等对接了行业和学生技能提升的需求。

    第三,创新了“五位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

    将政府对职业学校的评估指标体系、企业用人标准、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学生的发展需求等要素进行综合,构建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行业企业、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五位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转变人才质量观、教育教学质量观,重新定位职业教育的价值判断,促进办学模式、教学管理、教学实施、教学测评体系的全面深化,构筑全方位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具体包括:(1)构建以“课程学分+技能学分+德育学分”的三维学生毕业评价体系,突出以能力为核心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2)构建综合职业能力发展学生评价体系,注重过程培养,引导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发展。(3)构建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促进教学模式改革,深化教学实施过程,提升教学效果、效率、效益。(4)构建学生非技能素质评价体系,以职业道德为核心,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养成。(5)构建以学生满意度为主的师生互动反馈评价体系,强化学生的教学主体,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生态生成。

    第四,建立了“项目引导,团队协作”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按照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工作计划,实施新教师导师指导制度、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聘任等制度,建立教师成长档案,引导教师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通过制度引导教师成长,通过项目促进教师发展,通过校企合作提升“双师”素质,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综合能力。一年多来,学校涌现了南粤优秀教师1人,市级优秀教师3人,市级优秀班主任3名,市级十佳班主任1人,区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5人。四个重点建设专业现有专任教师91名,其中“双师型”专业教师79名,占86.8%;培养了9名专业带头人和27名专业骨干教师,聘请29名行业专家组建兼职教师资源库。建立起一支理念先进、结构合理、师德高尚、教艺精湛、技能过硬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第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逐步完善。

    按照“企业全程参与学校教学,学校全面服务企业发展”的思路,建立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实现校企文化、课程设置、实训基地、评价标准的“四融通”。为此,学校成立了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和校企合作办公室,专人负责推进和协调校企合作事宜;制订了《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奖励制度》、《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15个制度文件,使校企合作规范化、常态化;牵头组建了番禺工贸职教集团,扩大了校企合作的规模,提升了校企合作的层次。与5所高职院校联合开展8个专业的三二分段试点工作,与65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设校外学生实训基地62个,校外教师实践基地12个,一年多来合作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人数达712人。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联系校企合作项目常态化运行。与企业开展订单人才培养,目前有“用友班”、“诺登班”、“骏和班”等冠名订单班;企业参与组班、教学、考核等环节,提升了专业的培养质量。与广东用友公司联合开发虚拟商务实训平台,并组织了多次师资培训和研修活动。电子技术应用、电子商务专业与企业共同申请番禺区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共2个。以重点建设专业为引领,与企业共同构建了“五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具有原创元素,创新点、示范点突出。

    第六,成立生产性公司,引进企业生产性教学项目。

    充分利用职教集团的优势资源,引进企业真实的生产项目,改造为我校的生产性教学项目。比如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分别成立了“智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和“新锐数控技术有限公司”,由专业部长任总经理,安排专业教师挑选优秀学生,以代加工的方式为企业按单生产,经委托代加工企业检验合格后按件计给学生报酬。学校提供场地、人员、水电、技术、设备等,企业安排1-2名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培训,并负责对成品进行检验,提供包装盒、说明书、标贴等,包装后的成品存放在学校提供的仓库,由委托代加工企业保管。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