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院校动态
展开全部

 

        针对当前结构型用工困难现状,当涂县职教中心积极搭建企业用工、学生就业互通平台,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能型人才。5月28日下午,该校2012级数控、计算机专业约百余名学生,到当涂经济开发区天福康药业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顶岗实习。

        为做好学生顶岗实习工作,该校深入企业调研,与企业进行沟通、协商,并集中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详细了解工作环境、住宿条件、工资待遇等情况。学生自愿选择企业,企业到学校开展面试,双向进行选择。顶岗实习后,学生角色转换成学徒,变 “书本学”为“实践学”,为今后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习期间,学校与企业将共同组织教学、实习事项、劳动保护及安全工作,同时企业将为实习学生支付相应报酬,对表现突出的实习生择优重点培养。

        近年来,该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加强学生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单纯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的实际能力与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接触企业真实的运作流程,感受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接受企业的文化熏陶,促进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高度融合。 

——青岛开发区职业中专“1+1+N”中职办学模式创新案例

国赛金奖项目液压与气动项目训练

校企合作“1+1+N”模式基地授牌仪式

 

背景

    千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的创建为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播下了种子,一批示范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机制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为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建设铺设了温床。2014年,“校企合作、多元化办学机制、现代学徒制试点”成为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的核心词汇,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渐入深水区,改革发展的重点已逐渐从单个点的突破向系统化的模式创建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岛开发区职业中专在积极借鉴一批示范校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把握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特征,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进行系统化设计,逐步形成了以“1+1+N”为显著特征的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新模式。

    目标

    (一)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变单一办学主体为多元办学主体,深化校企合作。由政府、学校、企业、家长共同参与学生的培养,培育具备优秀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学生。

    (二)更新课程体系观念

    适应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变化,打破传统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观念,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有效途径。

    (三)变革教学方式方法

    适应中职学生的智能类型特征,通过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的变化,满足其动手操作和技能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四)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探索校企深入合作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实施过程

    自2013年1月开始,青岛开发区职业中专先后与青岛旭东工贸有限公司、青岛名人酒店、北京络捷斯特科技有限公司、上汽实业物流有限公司、青岛新视点科技有限公司、青岛派特汽车服务有限公司、青岛益和电气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分别在数控、酒店、物流、动漫、汽车和机电专业开展联合办学、共同开发课程、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联合培养等方面的改革实践,分别建立了青岛中德机电双元制培训中心、青岛中德生态园培训基地、青岛新视点动漫基地、青岛名人酒店实训基地、上汽实业物流实训基地、青岛西海岸现代学徒制教学中心等5个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经过一年多的运作形成了以“1个专业+1个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N个企业利益相关体”为特征的办学模式,称之为“1+1+N”模式。

    (一)“1+1+N”模式下的人才培养

    经过行业企业调研、专题论证、岗位分析,青岛开发区职业中专五个重点建设专业分别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特色建设,形成了以“校企互动、工学结合、三段互通”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集中体现在校企联合进行人才培养。 

    2013年1月,正在探索校企合作模式的青岛开发职业中专与正在寻求学校合作的青岛旭东工贸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建设“青岛开发区职业中专旭东实训基地”,尝试“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双方以“产权纽带、资源共享”的方式开展数控技术与应用专业联合办学。学生培养由学校企业共同完成,在产权不变的情况下,双方共同出资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负责学生的理论基础教育,企业负责提供学生的技能训练和提升的生产性环境,校企联合培养数控机床加工岗位“准员工”。2013年11月,青岛开发区职业中专旭东实训基地在良好运转6个月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由汉斯·赛德尔基金会、青岛中德生态园、青岛西海岸职业教育有限公司、青岛开发区职业中专四方共建青岛中德生态园培训基地,打造服务青岛中德生态园区建设、具备德国双元制特色的社会培训和师资培训基地。这种模式在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得到推广,2013年7月,青岛开发区职业中专与青岛名人酒店合作进行人才联合培养,探索“旺入淡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旅游旺季学生入驻酒店开展生产性教学,旅游淡季学生在校进行专业学习。

    “1+1+N”模式下,以一个专业为单位,以一个企业为联合办学伙伴,以具备某一具体岗位人才需求的多个企业为人才输出对象。教育主体是学校和企业,教育者是学校的老师和企业的师傅,理论教学在学校进行,技能教学过程在具备真实生产环境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受教育者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准员工”。“准员工”是“1+1+N”模式下人才培养的标准,是指掌握从事某一岗位工作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学生,是在就业前就已具备某一岗位实际生产能力的学生。

    (二)“1+1+N”模式下的课程建设

    示范校建设期间,青岛开发区职业中专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标准和技能标准35项,开发出版教材29本,精品课程建设15门,12门课程被评为青岛开发区精品课程,主持国家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课题1项、参与共建共享数字化资源库建设课题4项,形成教学资源库12T,课程建设的成效得益于企业在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大力支持。

    自2013年5月开始,青岛开发区职业中专因备战青岛市职业技能大赛与北京络捷斯特科技有限公司接触,经过多次洽谈双方决定在物流专业课程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物流专业专题网站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由企业牵头组成课程建设小组,并对学校专业教师进行课程开发培训,共同开发以行动领域为单位划分的模块化课程。2014年3月,长风班开班仪式在青岛开发区职业中专举行,标志着双方联合开发的物流专业课程正式封装完成。以校本教材、数字化教学资源、专业建设专题网站“长风网”为展现形式,并由企业出资在校内建设“云课堂教学中心”,尝试利用平板电脑和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展教学。

    “1+1+N”模式下,课程建设以一个专业为单位,以一个行业领军企业为课程开发合作伙伴,以专业内多个行动领域为课程建设方向,以信息化教学资源和专题教学网站为展现形式,并借助企业支持开展课程应用检验。课程开发以行动领域为单位,针对岗位技能需求开发模块化的课程。“1+1+N”模式下的课程建设提高了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的同步能力,有效地适应了知识和技能更新速度加快的需求,以信息化、数字化的课程展现形式更好的适应中职生的学习习惯。

    (三)“1+1+N”模式下的教学改革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建设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还需要进行教学模式的配套改革,教学环境贴近岗位实景,教学手段更适宜技能传授是基本的要求,这些只有在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才能得到最好的满足,为此学校进行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试点,将课堂搬进企业,拜企业师傅为师,提升技能教学质量。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适用于知识识记与传授,不适宜以实际岗位技能为教学内容的技能教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选取一段时间,让学生到企业充当学徒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岗位技能提升,更有利于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养成。2014年3月,青岛开发区职业中专与青岛派特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通过学生自愿报名与企业选拔组建“汽车专业现代学徒班”。由企业师傅对已具备专业基础的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一个师傅带3-5名学徒进行为期20周的技能教学和实践,完成两种以上的汽修岗位的技能教学。

    “1+1+N”模式下的教学改革,以一个专业为单位,以一个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为教学环境,变班级教学制为现代学徒制,由企业独立负责学徒的工作安排和教学内容设计,由企业师傅独立开展教学、培养学生具备多个岗位技能。

    (四)“1+1+N”模式下的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发展方向,青岛开发区职业中专采取项目化校企合作模式,克服传统订单班、工学结合的缺陷,探索出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学校牵头成立青岛开发区校企联合会、青岛开发区酒店管理专业职教联盟,加入青岛西海岸职业教育集团成为其理事单位,先后与50余家企业建立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关系,形成了由200家企业组成的校企合作企业群,校企合作的深化得益于校企合作机制的创新。

    校企深入合作、产教融合需要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与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相比我们缺少的正是建立在法律、经济、文化基础上的校企合作机制。为此,青岛开发区职业中专提出了校企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发展思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出资在企业内部或学校内部建立生产性的实训基地,建立校企深入合作的纽带和桥梁。2014年4月,青岛开发区职业中专与上汽烟台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在上汽实业物流园内建立600平方米的物流实训基地,面向青岛物流产业企业群培养实用技工。同月,青岛开发区职业中专与青岛新视点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校内建成动漫生产车间,以实际的生产任务培训学生专业技能。校企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立,形成了校企融合的渠道,为设备共享、师资共享、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专业教学与岗位技能的对接,起到了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作用,弥补了校企合作机制的不足。

    “1+1+N”模式下的校企合作,学校的一个专业与企业合作建设一个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以基地为纽带拉近校企距离,促进校企融合,服务多个就业实习企业。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仅是一个校企共建的生产和教学场所,更是校企合作机制的运转的承载者,为校企深入合作和产教融合提供温床。

    总结与展望

    “1+1+N”是依托校企深度合作进行办学的新模式,是学校企业在联合培养人才、共建课程、完善教学模式、合作机制建设等方面合作的有效机制。青岛开发区职业中专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的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以校企深度合作为依托的办学模式是最适宜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的办学模式。未来青岛开发区职业中专将乘着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春风继续前行,瞄准青岛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国家职业教育律动脉搏,以深化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成果为总抓手,以““1+1+N”模式建设为支点,建设职业教育现代化体系特点明显,体制改革、办学开放、对外辐射色彩浓厚的一流中职学校。  

 

 

 
油画专业的学生在现场作画
油画专业的学生在现场作画 本报记者 陈秀俊摄影


  5月30日,松山区职教中心花团锦簇、彩旗猎猎、鼓乐声声,主题为“和谐校园、放飞梦想”的2014年校园体育文化艺术节暨专业建设成果展”拉开帷幕。赤峰市、松山区两级教育主管领导、政府相关单位领导以及松山区部分中学校长应邀参加了本次盛会。

  据松山区职教中心校长张国祥介绍,松山区职教中心建校50余年来,学校始终秉承“立德树人、服务区域经济、服务三农、服务学生发展”为办学定位,以增强办学吸引力为主线,紧紧抓住困扰职业教育发展招生、就业、技能、质量四个主要难题,实施重点攻关,整体构建校企一体,产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全力打造能力主题,基础课实用,拓展课程开放的一体三位课程体系,推行三证两标准学生质量评价体系。学生专业对口就业率达到85%,就业稳固率达到76%,岗位技能合格率达95%,双证持有率达97%,创业资产达百万以上者38000人,被赤峰市人社局确定为赤峰市创业者协会理事单位,被赤峰市政府评为技能大赛突出贡献单位和全市高中教育工作突出贡献先进学校。

  松山职教中心第十届校园体育文化艺术节历时4天分两个阶段进行。文化节活动有师生趣味体育竞技活动、文艺汇报演出、专业建设成果展、艺术教育成果展等,这些成果的展示用来检测两年来示范校特色项目建设成果,展示艺术教育新成就,推动学校各项工作改革和发展。

 IMG_3920_副本.jpg
揭牌

  武进新闻网讯(记者 镇晓丹)5月30日上午,武进职业教育中心校中德诺浩汽车学院正式揭牌成立,学校致力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推进中外合作办学之路再上新台阶。武进区领导江建文、陆雅芬出席揭牌仪式。

  中德诺浩项目是中德诺浩公司与德国F+U萨克森职业学院及中国高职院校合作,结合我国实际,经过五年的“本土化”实践探索与创新开发出的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技能汽车专门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中国式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全国共有80多所本科、高职、中职院校使用该课程体系。

  根据双方签署的《关于中德诺浩高技能汽车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中德诺浩将为学校汽车部提供汽车教育课程体系,同时提供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包,并负责免费的专业师资培训和资格认证,项目学生可自愿申请德国的技能证书考试及认证,并将有机会去德国学习。

  据介绍,成立后的武进职教中心中德诺浩汽车学院将设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营销与服务两大专业方向,采用每班30人的小班教育,学生的所有专业课都会在按照德国标准进行实训设备和基础设施的配备的实训课堂完成,通过反复大量的实操训练,可学习掌握470多个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专门技能,毕业后将同时获得中国的学历证书和德国合作院校的技能证书。

  此外,中德诺浩将负责为项目学生提供100%的以德系品牌为主、包括其他知名汽车品牌的4S店或汽车服务企业就业安置服务。

 

5月24日上午,辽宁石油化工职业教育集团成立大会在牵头单位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举行。锦州市人大主任王铁成,辽宁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建华,辽宁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辽宁省经信委副厅级巡视员柴利荣,中国石油[-0.39% 资金 研报]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锦州分公司副总经理李伟东,辽宁省大学生就业局局长刘铸,辽宁省教育厅职成处处长章雪冬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沈阳化工[0.55% 资金 研报]职教集团、锦州石化职教集团、9个工业园区、96家企业、4所本科高校、6所高职院校、7所中职院校、8家科研院所等132家理事单位代表220余人参加了大会。

成立大会上,中油锦州石化分公司副总经理李伟东致欢迎词,锦州市人大主任王铁成、辽宁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建华为职教集团成立揭牌,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李晓东作了筹备报告。会议审议通过了《辽宁省石油化工职业教育集团章程》和内部机构人员设置。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集团理事长徐继春代表各位理事长进行了表态发言,集团名誉会长柴利荣对集团发展提出殷切希望。最后辽宁省教育厅副厅长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辽宁石油化工职业教育集团的成立,是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落实辽宁省委、省政府印发的《辽宁中长期改革发展纲要》和《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重要举措。石化职教集团将进一步延伸校企共生发展的连接点,搭建校企深度合作的有效平台,对于提升我省石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他要求,辽宁石油化工职教集团要在探索完善集团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方式、打造人才培育高地、扩宽师资成长渠道、构建资源共享平台、促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5个方面充分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成立大会闭幕后,举行全省化工类院校2014届、2015届毕业生就业洽谈会。

    张家口日报讯(记者朱晨晖 通讯员左锦洁)近日,涿鹿县职教中心6名学生参加了省中职学校学生技能大赛, 荣获团体二等奖和个人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三项。


    技能大赛是检验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第一要素。对于本次大赛, 涿鹿县职教中心从领导班子到专业老师都高度重视、认真准备,赛前针对比赛项目对学生进行了相关培训,最终创造了该校学生参加省技能大赛以来的最好成绩, 同时也在全校营造出 “学知识、长才干、练技能、展风采” 的良好氛围。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郝文婷)新产品研发中心、专业技术实习平台、工作原理演示平台、标准化生产线样本区……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IT实训楼的四楼,是内蒙古晶新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研发中心的主要办公地点,也是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中厂”实训基地,同时还是该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企业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研发环境和保障资金,为学生从研发试验到专业评估、申报专利、成果转化等提供一条龙保障服务。

  据悉,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35所“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之一,建有各类实验实训室109个,校内实训基地16个,引进4家企业建成“校中厂”。2014年起,该校将试点招收本科应用型人才。学校在注重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也特别注重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学校专门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园”,进入创新创业园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组建“虚拟公司”,按照公司的运作方式组织、管理团队。为给学生创业提供更有效的帮助和扶持。日前,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内蒙古晶新科技有限公司签约,共建“校中厂”实训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据介绍,根据合作协议,企业将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研发环境和保障资金,并将设立创新奖励机制。学院和企业将共同在学生创业前做好创业指导,在创业场地、资金、相关审批手续等方面及时为学生提供便利和支持。企业将针对学生创业项目,积极提供商业信息和公共关系保障,协助创业学生争取政府扶持和银行贷款。

 



  烟台船舶工业学校自1986年成立以来,坚持“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思路,围绕开发区产业发展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从用人招工、订单培养、引企入校到进厂办校全线出击,从定向培养、双向培训、共建基地到项目开发全面发展,打造了开发区职业教育的特色品牌。
  ◥烟台船舶工业学校的学生在富士康模具培训基地实习培训。
  企业进学校,课堂现代化
  2009年,烟台船舶工业学校借助舒朗服装公司的技术、设备和场地,和舒朗公司合作开设“舒朗服装班”,将班级整体“搬进”企业,把课堂建在车间,定向培养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学生每学期前两个月在学校学习公共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后两个月进公司开展任务引领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企业在公司为学生设立专门的课堂教室、实训车间和宿舍,安排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授课。学校派部分专业教师进驻企业参与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协商解决存在的问题,实现合作双赢。2010年,学校开设新华为服装班,新华为公司投入30万元,在学校建立服装技能培训基地。
  2003年,龙头企业富士康公司入驻开发区。烟台船舶工业学校引进企业2500万元的设备,在校内建成富士康模具培训基地、富士康铣工培训基地。依托富士康模具培训基地的带动效应,吸引了LG浪潮、伊诺特、LG Display、大林电子等20余家电子信息企业主动上门寻求合作,在学校建成伊诺特电子信息、富士康SMT等培训基地,开设“LG Display班”等订单班60个,和东岳汽车、斗山机械、建筑业协会、海洋渔业协会等行业企业建立员工培训基地20个,年均开展员工培训10000人次以上,成为开发区主要的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毕业进名企,年薪4万多
  2006年,全球第二大造船企业韩国大宇造船公司落户开发区。学校投资700万元建设标准厂房,引入企业600万元的船舶焊接培训设备,合作建成大宇造船焊接培训基地,为公司及其配套企业培养船舶焊接技术人才6000人。公司在韩国总部免费为学校培养焊接专业教师8名,派驻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技术指导。以焊接培训基地为依托,学校组建了省市两个船舶制造职教集团,承办了两届全省职业院校焊接项目比赛和五届市赛,成为全市中职焊接专业教师培训基地。焊接专业获得市赛一等奖20个、省赛一等奖5个和国赛二等奖3个,成为国家级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牵头开发了山东省中职焊接技术应用、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教学指导方案。2011年,船舶焊接获烟台市十佳劳务输出品牌,成为烟台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成功实现“借船出海”。
  在和大宇造船公司的合作培训中,每期培训都由大宇造船公司选择挪威船级社、美国船级社、德国船级社和英国船级社的其中一家对学员进行考核。期间,学员有一次补考机会,半个月后进行。经船级社考试合格的学员发给各国通用的2G或3G证书、3F证书。学员凡持有该证书,能得到世界各船舶制造企业的承认、实习就业。合格学员全部进入大宇造船公司就业。截至目前,培训基地已为大宇造船公司培训合格学员3400人,占到大宇造船公司生产一线的60%以上。企业待遇优厚,缴纳五险一金,享有各种福利待遇,年薪金在4—4.5万元。
校企共融 打造利益链
  2012年,学校与山科自动化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在校内建成产教结合实训基地两个,企业投入500万元的设备。山科自动化研发中心集产品研发、生产和实训教学为一体,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产品,机械、数控专业学生实训与实践相结合,研发生产瓶盖自动上料机。瑞凯精密机械产教结合实训基地投入加工中心、数控车、钻床等设备30套,分设实训车间和生产车间。数控、机械等专业学生前期在实训车间实训,掌握基本技能后到生产车间实习,参与挖掘机配件、空调配件等产品生产,利用经济杠杆把学校的场地、人力资源优势和企业的技术、设备、市场优势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
  以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为基础,烟台船舶工业学校牵头组建了三个省市级职业教育集团。以职教集团为平台,全方位、深层次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由点到面,由单一合作向多渠道、宽领域纵深合作发展。校企联合开展招生,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参与教学和人才评价,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学校融入企业的文化和管理,校企实现教学、生产、资源共享,共同培训员工、教师,共建培训基地。学校和上海景格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数码大方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建立汽车、数控数字化车间,把校企合作引向深入。
  近年来,烟台船舶工业学校举办了省市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现场会,集团化办学经验在全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经验交流会上推广。

   本报讯(记者李会嫔)5月28日上午,石家庄市高级技工学校的夏季就业洽谈会如期举行,来自北京、上海以及河北省本地的28家企业为该校的500多名学生提供了900多个岗位,以数控、电气一体化、机电专业岗位居多。

  得知学校有招聘会不少家长赶来帮孩子“参谋”就业,有家长表示,此前只是知道中职类学生好就业,但没想到中职类学生就业可选择的岗位这么多。此外还有一部分得到消息的大学生拿着毕业证赶来参加招聘会。

  首次前来招聘的江南造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吴吉生表示,年初公司做过一次规划,技术工缺口高达2000至3000人。公司也曾招聘过大学生,但大学毕业生更侧重理论,干不了活,现在公司就是急需技工学校这样的技术工人。技术工人到公司后工资待遇从3000元起,分初级工、中级工和高级工,高级工工资至少翻翻。公司对焊工需求量最大,甚至需要不同钢材的焊工,这个后期也会进行培训,中职类院校的学生吃苦耐劳,稳定性好,只要勤快努力上升空间还是很大的。从技工学校招聘多年的首钢集团的冯女士对学生的吃苦耐劳品质感触深,她说,在招聘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会询问住宿怎么样啊住的地方有没有空调工资挣得不够高啊等,吃苦耐劳踏实肯干这些品质在现在就业的大学生身上几乎看不到了,而这些品质恰恰决定了他们是否能顺利就业。

  石家庄高级技工学校招生就业处处长郭昌表示,中职类院校的毕业生主要是实干,学校也告诉学生要先就业再择业再创业,不要急于一时。

    2014523日上午,柳州市政协副主席刘向群在市教育局副局长潘旭阳,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主任黄松涛,市政协委员、科协主席郑晓鸿等的陪同下,到柳职院进行柳州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议题的调研。

    柳职院院长石令明、副院长杨毅及有关部门领导陪同参观了柳职院机电实训基地、先进制造实训工厂及汽车实训基地,调研组成员认为,柳职院的发展十分迅速,柳职院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操作能力很强。
    
参观结束后,调研组与广西柳工、柳州福臻、路创等企业代表在行政办公楼300会议室召开了调研座谈会。
    
交流会上,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黄松涛主任介绍了此行调研是以柳州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为主要内容。柳职院作为柳州市职教领域的龙头,非常具有代表性,因此设为调研的第一站;市教育局副局长潘旭阳就柳州市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做了简要汇报,并就今后职业教育改革工作思路及重点工作行动计划做了介绍。
    
石院长向调研组一行简要介绍了柳职院的发展历程、办学条件,重点汇报了柳职院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发展中取得的重要成绩。石院长说,虽然国内职业教育相比其它发达国家和地区起步较晚,但是在近几年国家的重视下,结合我们自身的背景、条件,不断探索适应城市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柳职院逐渐在队伍建设、学生就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实现真实产品的生产,使学生在技能上受益,使教师在教学上获益,与企业联系更加紧密;而今后高等职业教育的试点本科专业、国际化发展等众多改革发展道路上遇到的困难,仍需要市委、市政府以及各界社会力量给予大力支持,以推动、带动职业教育进一步全面发展、为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做出更大贡献。
    
柳州市政协副主席刘向群对学院办学成果给予了高、大、强的赞誉:”——柳职院在柳州市的职业教育中名气最高,不仅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也得益于柳职院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柳职院进行了大手笔的规划、整合,大力度的创新、发展,适应大企业需求变化,实现大跨步发展;”——柳职院拥有一支管理能力强的领导班子,拥有一支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拥有一批动手能力强的人才队伍,顺应和满足了柳州市工业、经济发展需求,对企业贡献、让社会放心,强势跻身区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前列,为柳州市的工业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高、技能强的人才储备。刘主席说,目前职业教育发展前景很好,柳职院要适时加强宣传力度,认真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型、投入、地位等问题,把握机遇,锐意进取,力争早日成为全国一流的高职院校。(文/院办 赵萃  /朱敬民、廖宏宇)

 

按住CTRL键使用鼠标滚轮缩放图片

 

“柳州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议题组到我院调研

 

按住CTRL键使用鼠标滚轮缩放图片

 


市政协副主席刘向群听取调研报告


 

按住CTRL键使用鼠标滚轮缩放图片

 

市教育局副局长潘旭阳汇报全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

 

按住CTRL键使用鼠标滚轮缩放图片

 


市政协文教卫体委主任黄松涛出席调研会

 

按住CTRL键使用鼠标滚轮缩放图片

 


市科协主席郑晓鸿出席调研会

 

按住CTRL键使用鼠标滚轮缩放图片

 


市人口计生委副主任王红出席调研会

 

按住CTRL键使用鼠标滚轮缩放图片

 


市总工会副主席韦红革出席调研会

 

按住CTRL键使用鼠标滚轮缩放图片

 


市政协文教卫体委副主任申文朝出席调研会

 

按住CTRL键使用鼠标滚轮缩放图片

 


院长石令明汇报学院发展情况

 

按住CTRL键使用鼠标滚轮缩放图片

 


副院长杨毅出席调研会

 

按住CTRL键使用鼠标滚轮缩放图片


调研组参观我院校内实训基地

     

        5月26日,《中国作家》主编艾克拜尔·米吉提受邀为咸阳职院学生作文学讲座,副院长曹建平出席并主持, 400多名师生聆听了讲座。

        讲座中艾克拜尔引经据典,从社会主义初期文学、新时期文学、中国先锋文学的文坛变化和新世纪文学的兴起回顾了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深入浅出的从文学作品阅读、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三个方面解读了文学的责任和文学的使命,整场讲座生动、精彩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曹建平在讲话中说,今天的时代是一个网络信息时代,也是一个人心浮气躁的时代,网络、电视、电影等多种新媒体为我们的阅读提供了丰富的载体,但许多人热衷于娱乐、拜金主义、使文学特别是阅读收到不同程度的冷落,传统的民族文化遭遇遗弃。希望我们酝酿着文学梦的老师、同学多阅读、多创作,在阅读和创作的实践中实现自己的文学梦,使传统文化得到回归。

        艾克拜尔·米吉提:新疆霍城人,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副主任、《中国作家》主编、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第六、七届全委会委员中央民族大学客座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伊犁师范学院客座教授。著有中短篇小说集《哦,十五岁的哈丽黛哟……》、《瘸腿野马》、《存留在夫人箱底的名单》、《蓝鸽、蓝鸽……》、传记文学《穆罕默德》、译著《论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维译汉)、《阿拜箴言录》(哈译汉)等。

 

 

        5月26日,咸阳职院院务楼225会议室座无虚席,著名作家周瑄璞、弋舟、朱山坡、肖江虹、王威廉到咸阳职院与师生座谈,探讨如何成为“文学新力量”。副院长曹建平出席座谈会。座谈会由《新叶》主编高鸿主持,新叶文学社、师生文学爱好者参加座谈会。

        座谈会紧紧围绕如何成为中国新的文学力量畅所欲言。作家们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和在创作中经历的挫折与大家一一作了分享。针对现代社会中文学的商品化、边缘化、网络时代对传统文学的冲击等问题作了详细解答。关于写作,作家们就如何抓住时代的变化,如何在创作过程中把社会经验和个人体验融合等方面作了详细阐述,并与师生文学爱好者进行了深入讨论。  

    刘良是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的学生,汽车电子专业。大二的他马上就要上岗实习了。“我们实习有的是去一汽,有的要去华阳,但必须都得是成绩比较好的。”刘良说。

  刘良所说的华阳是一家企业,和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的汽车学院一直在联合办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措施和关键环节。

  战高峰,省教育厅副厅长,主管职业教育。他具体解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主要体现,一方面是职业院校要“对接”地方现代产业,另一方面是行业企业要“参与”职业教育。二者合一就是“产教融合”。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创新了开放式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形成了股份制办学、校企共建办学、机制健全、互惠双赢的办学平台。刘金华是汽车学院的院长,说到校企办学,他说:“企业资源的引进使得学校的师资、设备、场地等方面有了快速地提升。以华阳集团为例,这家企业有8家4S店,都成了学校的实训基地。”

  长春市机械工业学校是长春市教育局所属的公办中等职业学校,2009年,学校牵头成立了长春市机械制造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共吸纳全省37家大中型企业,18所中高职学校,发起成立了长春装备制造校企就业联盟,创立了长春市第一个中职学校技能导师工作室。武志辉是长春德尔邦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从2012年开始,在净月校区机械技工技术实训中心建立了第二条校企合作模具生产线。“一直以来,我们企业招收员工很难,和学校合作之后,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里的师资,对我们的新员工进行培训;同时,这里的优秀毕业生也有相当一部分进入了我们的企业工作。上手快,直接就可以适应企业的环境。”他说。

  据了解,2013年全省有职业院校492所,在校生33.8万人。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重点从两个方面抓好落实。首先是加强行业指导,目前,我省已经成立了汽车、机械加工、电工电子、农产品(000061,股吧)加工等10个行业指导委员会。另一方面是推进集团化办学。

  “今年将从顶层设计做起,加强改革力度。”省教育厅副厅长战高峰表示,我省将建立行业组织、企业和院校共同参与的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带动各地成立相应组织,发布行业人力资源有关信息,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教学质量评估。同时,我省拟在今年年内出台《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对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行重点部署。

   

        5月27日,咸阳职院第八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诵读大赛在大学生活动中心演播大厅隆重举行,副院长张秦伟、樊书生、席尚君,纪委书记陈轶莅临观赛,学院相关处室负责人及400余名师生参加。

        比赛中选手们结合舞蹈、表演等多种形式演绎中外经典文学作品,机电学院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手身着唐代窄袖袍衫,配合诗词内容,举手投足之间充满文人儒雅风范。农林学院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选手们满怀激情,昂扬向上的朗诵,讴歌对祖国的深深爱恋之情。建筑学院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铿锵有力的朗诵,诉说岳飞的爱国情结。

    

        经过激烈的角逐,化工学院选手宋健、景宁朗诵的《一个高大的背影倒了》、机电学院选手李慷朗诵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机电学院王刘林朗诵的《陕南鸟语》荣获一等奖;医学院选手仇武超等6名选手荣获二等奖;仪祉农林学院狄娜等7名选手荣获三等奖。

        随后,宣传统战部副部长郭向礼为本次大赛作示范朗诵《雷电颂》。本次比赛由教务科研处、基础部承办。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示范校项目师资队伍建设纪实



 

 

 

图1:四级联动培养机制


图2:专业带头人成长增量图


学校荣获“全国物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基地”称号

连续两年荣获机电一体化项目国赛一等奖

校本培训之团队建设

 

 

参加南海区“少儿艺术花卉”获一等奖

 

 

    中国职业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技能强国的梦,是全面发展的梦,是人人成才的梦,是尽展其才的梦。同时,每个职教人心中都有一个“职教梦”,尽管梦想的内容不尽相同,但最终都是为每一个学生的未来助力,为每一座城市的发展振兴。

    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则是名副其实的奠基者。

    一提起教师的成长,佛山市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杨柏弟校长总是拿“和谐号”来做比喻:“南海信息技术学校的教师队伍应是动车组,每一节车厢都有动力,而不是普通火车,只有在火车头的牵引下才能有动力”;“我们不培养精神偶像,但要培养一支层次合理的名师队伍”。在这个理念支撑下,佛山市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着力打造一支专业带头人(专业名师)、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兼职教师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结构合理,人人奋进的“动车组”教师队伍。

    佛山市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是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学校,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学校深刻地认识到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的基础,是一切改革的根本点和落脚点。在近两年的示范校建设实践中,学校通过“两项机制”的构建和“三项计划”的落实,成就了南海信息校的“教师职教梦”。

    两项机制,促成“名师领航、百舸争流”的良好局面

    (一)培养机制,使教师内锤外练

    学校以项目为引领,以培训为抓手,定计划,定目标,定要求,形成校名师、区名师、市专业带头人、省专业名师四级教师联动培养机制,打造了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引领、骨干教师为核心、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如图1所示)。

    (二)分配机制,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学校将能够下放的人事聘用权、分配权和管理权都下放至各专业部,使专业部管理上各显其能,专业上各具特色,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推行分配制度改革,主要遵循三个原则,其一“多劳多得、同岗同酬、绩优酬高、位重酬厚、逐步提高教职工总体收入”;其二实行“过程绩效、结果绩效、集体绩效”;其三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实行外聘教师和在编教师同工同酬。学校对原有分配方案进行完善和修订,极大地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使教师队伍多出成绩,涌现出许多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师成长进程明显加快,形成了“你追我赶,人人奋发向上”百舸争流的工作氛围。

    三项计划,打通技能型向专家型教师的上升通道

    (一)双师计划,夯实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技能

    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应该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但部分教师却是“满腹技术理论”演化不出“满手操作能力”,出现了“理高手低”的尴尬现实,必须要着力把专业教师培养成技术能手。如何培养呢?我校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其一,就是狠抓“双师型”教师建设,将双师型教师纳入学校发展规划,纳入教师的评聘;其二,就是重点突出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利用各种渠道派遣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学习正在企业中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其三,就是重点突出师生技能比武,通过各级教师和学生的技能比武提升专业教师技能水平。使专业教师能在比拼中得到成长,例如,通过2013年广东省“中诺思杯”物流师职业技能大赛,我校4名教师一举获得“广东省技术能手”称号;其四,就是通过校企合作项目提高专业教师的技术能力。例如,机械专业的接单生产;物流专业的中小企物控改善项目;动漫、会计、汽修专业的“前店后校”校企合作项目等都极大地提升了专业教师的技术实践能力,使其能有实践中解决企业的实际技术或业务问题,成为某个行业或领域的专家。

    (二)教研计划,激发教师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职业学校的教师应该具备较强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学校引导专业教师做研究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三型教师”,鼓励广大专业教师站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为专业建设出谋划策,促进专业健康稳步发展。第一,健全学校教育教学研究制度,学校出台了《教育科研管理办法》,规范教育科研管理,促进我校教研健康发展;第二,鼓励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开展“小课题”、“草根课题”研究,学校给予立项,仅2013年,学校立项的小课题达30项;第三,鼓励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申报区、市、省级课题,两年国示创建期,我校教师主持市级课题15项,完成1项省级课题结题,并申报省级以上课题5项;第四,鼓励教师多总结多反思,出成果,近两年来,仅4个重点建设专业,共发表论文20余篇,70人次在市级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

    (三)名师计划,构建专家型教师的成长平台

    “没有名师的名校就像没有枪的战士。创建名校,必先育名师”。近两年来,南海区、佛山市、广东省都先后出台了名师遴选、培养、考核办法,措施各有不同,但目标都一样,就是要培养中职学校名师。学校对接省、市、区有关规定,出台了学校的名师培养、管理办法,形成了从新教师结对子培养→双师型教师培养、认定→骨干教师培养认定→专业带头人培养认定→省、市、区各级名师培养的联动机制。学校将校级名师分为两个层次,即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这种培养机制在国示创建专业中取得成功经验后,即向全校推广,目前,全校已评出校级专业带头人10名,骨干教师9人,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10人,骨干教师28人。学校现有南海区名师12人,佛山市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5人,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专业名师培养对象3人。

    成果喜人,教师职教梦由理想变成现实

    1.双师双能,规划教师职教梦

    截至2013年12月,学校共认定136名双师型教师,现有152名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为89.5%,较项目立项前,双师型教师比例提升13%。学校的认定,企业的认可,学生的认同,使教师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规划了教师职教梦。

    2.教研产研,构筑教师职教梦

    在国示建设期间,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共主持市级精品课程8项,佛山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5项,主编教材28本(其中公开出版4本),主持校级课题30项,公开发表论文22篇,70人次在市级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教研引领,产研驱动,让教师在名师之路上不断成长,构筑了教师职教梦。

    3.名师专家,演绎教师职教梦

    在国示建设期间,8名专业带头人中有南海区学科名师6人(其中南海区学科带头人2名,3名佛山市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8名教师均获得省部级以上表彰,4名教师晋升为高级技师,17人次外出担任专家、评委。专业带头人所取得成果较立项前有明显提升(如图2所示)。学校已成为名师专家尽情展示的舞台,演绎了教师职教梦。

    4.学生成才,实现教师职教梦

    随着教师的成长,学生也在不断地成才,在全国、省、市和行业技能竞赛中,我校学生共获得省级一等奖33项(13项全省之冠),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为企业输送了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9.2%,专业对口率达78.5%,稳定率达66.62%,得到行业企业的高度认可。“出口畅”也带来了“入口旺”,学校招生学位供不应求,仅2014年春季招生,我校15个专业共提供712学位,但全区有1800多位学生第一志愿报考。学生的成长,让教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了教师职教梦。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建设的核心工程,是学校内涵建设主力军,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源泉,学校将继续秉承师资建设的理念,以推动教师专业化为引领,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创新制度和机制为动力,以完善培养培训体系为保障,坚持校名师、区名师、市专业带头人、省专业名师四级教师联动培养机制,打造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引领、骨干教师为核心,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职业素养,夯实学校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将继续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不断走向科学、走向精彩。  

 

 

   西安汽车科技职业学院自1987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根本”的教学宗旨,把“培养一流专业人才,振兴民族汽车工业”作为己任,培养出6万余高级专业技能人才。

  学校十分重视内涵建设发展,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作客“西安大讲堂”,让学生们在校内就可以领略大师风采,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见识,深受师生的好评。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自立、自信、和自强精神,学校开展了“汽车模型大赛”、“英语演讲比赛”等“第二课堂”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院长李瑞明强调,对于学生要因材施教,不能照本宣科,让热爱汽车的学生学到更多知识,为国家做出更多贡献。学校实行的校企合作制度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让学生毕业前提前得到历练,更好地适应社会。

  副院长任弘罡向记者详细介绍了一些学校的情况,近年来,学校出现了“三高”现象,即家长、考生专注率高,考生填报志愿高,录取分数线提高,这充分说明学校得到了社会认可,学校也将把这一好现象持续下去。今年,学校有一些新的变化,一是,保持重点专业的平衡,5个省级重点专业招收人数将占招生总人数的一半;二是,培养专业学科的多元化,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专业知识;三是,培养新型行业人才,新能源汽车也将开展成为一门热门专业。

  学校就业率高达90%以上,企业所需人才供不应求,但学校并不能就此松懈,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副院长任弘罡说,民办高校中高职老师占老师数量的很大比例,师资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同时学校还缺少一些成型的教材与培养机制,不过这些问题都会随着时间的积累越做越好,越做越成功的。

  副院长任弘罡对学校的以后的发展非常乐观,这次全国高校转型行动对于这所社会需求量大的学校影响不但不大,而且是一个促进的作用,打通了高职直通车,学校也会着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切实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写在许昌职业技术学院荣获“河南省民主评议学校行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之际


        5月11日,记者走入了许昌职业技术学院,经过一场中雨的洗礼,校园显得愈发清幽静雅,清新的空气,鲜亮的绿叶,把这个年轻的学院点缀得更加朝气蓬勃,恰让其“风清气正”的精神风貌在自然景观中得到了极好的映射。

  说许昌职业技术学院“风清气正”,源自于其在近日收获的一项殊荣——“河南省民主评议学校行风建设先进单位”。据悉,该学院已连续4年获此殊荣,这使其成为我市教育系统唯一连续4年荣获行风建设全省先进单位的高校。

  人们不禁要问,作为河南省一所普通高职高专院校,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是如何把学院建成让学生安心、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行风建设先进单位的?在此过程中,他们是如何以学校的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的?他们在为“五型许昌”建设作着哪些贡献?他们的秘诀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一探究竟。

  “学生的成长和满意是追求的‘第一标准’”

  “办学就要以学生为本,就要立德树人,服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成长成才。”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袁海涛说。他认为,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服务和管理,是大学管理者的职责,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现办学目标的重要方式。因此,多年来,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始终把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学生的满意当作第一标准。

  教育乱收费是群众深恶痛绝的一大诟病。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坚持院务公开、收费公示和财务“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制度。每学年开学时,该学院财务部门都要在公告栏上公示经过上级部门批准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坚决杜绝乱收费、多收费。

  学生奖助学金评定、评优评先等工作涉及学生切身利益。为了保证这些工作的客观、公平、公正,该学院制定了奖助学金评定办法、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评选办法等规章制度,在奖助学金评定、评优评先过程中,做到“三公开”、“三公示”、“三审查”,即条件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评定评选结果要在班级公示、系内公示、学院公示;系部工作会议审查、学院职能部门审核、院长办公会审定。

  与此同时,许昌职业技术学院还把关怀送给了那些家庭困难的学生,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上不起学。他们将学生资助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年都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学生资助工作;在学院资金压力巨大的情况下,每年拿出30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学生资助工作。

  ……

  通过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吸引了越来越多学生的到来。而更多优秀生源的来到,也为学院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学校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良性循环已然形成。

  功夫花在平时 成绩水到渠成

  连续4年荣获“河南省民主评议学校行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这样的荣誉不可谓不大。然而,在许昌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晁召行看来,成绩的取得更像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我们就是用行风评议这把尺子去衡量学院的发展,坚持‘以评促建、重在建设’的指导思想,重视建机制、抓落实,把功夫花在平时,扎扎实实做好行风建设每一项工作。”

  ——建立征求意见机制。该学院行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每年都通过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行评社会监督员座谈会、向学生和学生家长发放调查问卷、设立院长信箱和举报电话等形式,广泛征求学生、学生家长和教职员工对学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该学院根据上级行风评议的有关要求和征求意见的情况,制订学院年度行风建设和行风评议工作实施方案。

  ——建立整改机制。对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经汇总梳理后,该学院行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订整改方案,依据单位、部门工作职责,以“行风建设整改工作通知书”的形式,将整改工作任务落实到相关单位、部门,并提出整改要求和完成时限。

  ——建立反馈机制。各单位、部门整改工作结束后,该学院行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召开学生代表会议,相关单位、部门负责人汇报相关问题整改情况,现场接受学生的询问。

  ——建立沟通机制。学生远离父母求学,家长最关心的也是学院领导最关注的。该学院党委明确要求,学院各级领导干部和各单位、部门要时刻把学生的诉求放在第一位,对学生和学生家长反映的问题,能解决的要立即解决;暂时不具备解决条件的要创造条件、限期解决;不能解决的要解释清楚,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建立监督机制。为加大学院行风建设工作力度,确保行风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行风建设学生监督员制度。该学院每年都聘请30-40名在校生担任行风建设监督员,并在学院公告栏上公布他们的姓名、班级和联系方式。这些学生监督员主要负责听取、收集广大学生对学院行风建设和行风评议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听取、收集学生对学院学生管理、学生党员发展、奖助学金评定、评先评优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负责对学院的办学行为、招生情况、收费情况、教育教学质量、师德师风建设、后勤服务以及教职工廉洁自律等方面进行监督;负责向广大学生通报、宣讲学院行风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这些好的机制的建立,让行风建设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工作,学院的发展与行风建设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真正让学生得到实惠,让学校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杨星钊说。

  职业教育做深做透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2013年5月,市委书记王树山到我市部分高校进行调研时指出,高校要紧紧围绕许昌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发挥自身优势,突出特色,提升质量,服务大局,努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在此次调研中,市委书记王树山曾对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殷切期望,鼓励学院领导班子 “将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打造成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和中原地区富有特色的一流院校。”

  其实,多年来,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在做深做透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一直做着有益的探索。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学院行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良好学风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许昌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以学习贯彻《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契机,通过制订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开展师德教育、师德师风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寻找身边的张莉莉”师德先进个人和师德标兵评选等活动,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塑造了一支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润物细无声”,他们把师德师风建设成果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为培养品德高尚、技艺精湛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师德师风保障。

  学院的学风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建院以来,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制定加强学风建设实施意见、召开学风建设动员会、座谈会等,狠抓学院的学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目前,该学院学生成立各类学习小组100多个,参加英语四六级考试、职业资格考试、专助本考试、本科自学考试通过率都明显提高。

  该学院围绕许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坚持产学研用结合,优先发展了一批与许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专业,优先完成了一批直接增强我市地方科技创新能力的项目,优先培育了一批适应地方建设需要的人才,认真研究优先录取本地考生的优惠政策,使学院成为许昌加快发展的重要知识源、技术源、人才源和动力源,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在实训教学方面,为克服专业实训教学条件不足、内涵建设缺乏可持续性、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性不高的局面,该学院以与烟台富士康科技集团深化校企合作为载体,将实训教学纳入学院“十二五”战略规划,建立明确的实训教学管理评价体系,并鼓励教师与富士康公司开展深度对接,利用课余时间深入企业生产管理一线,积极参与企业生产实践与研发活动,鼓励教师帮助企业解决研发、技术、管理问题,邀请企业工程师进课堂教授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从强化学生实训实验等关键环节入手,大力推行教学改革,利用相关校企合作项目提升学生的实训实践水平,从根本上提高实训教学质量,使该学院毕业生凸显高职技能的特色水平。2013年春,该学院党委作出决定,建立《学院联系百家重点企业制度》,先后与地方有代表性的100家重点企业、上市公司进行联系,学院领导带队组织相关人员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建立深度用人合作机制,准确把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地方企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持。

  回眸过去,筚路蓝缕,励精图治,玉汝于成。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的起点上,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将带给我们更多、更大的惊喜。

 

        5月23日上午10点,咸阳职院艺术楼演播大厅座无虚席,学院民族文化艺术馆开馆仪式在这里举行。学院党委书记刘聪博宣布开馆,院长张存致辞,副院长樊书生介绍民族文化艺术馆建馆情况。国内文化艺术界嘉宾孙建君、田少煦、杨阳、刘德林等特邀出席。院党委副书记祝北京主持仪式。

学院党委书记刘聪博宣布开馆

院长张存致辞

        院长张存在致辞中代表学院党政班子向艺术馆的开馆表示热烈祝贺,向莅临学院参加仪式的各位艺术家朋友表示热烈欢迎。张存指出,民间工艺美术产业在陕西高度发达,全国闻名,蜚声海外。谷物种植历史久远,张景林先生以其独到的艺术灵感和敏锐的眼光发现了它们的艺术审美价值,开创了景谷艺术,赋予了民族工艺美术新的内容,为民族工艺美术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得到了艺术界的认可。张存说,咸阳职院历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民族文化艺术馆的开馆,标志着学院文化艺术研究和创作进入专业化、系统化的阶段,必将为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繁荣文化事业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张存希望民族文化艺术馆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在师生中发现和培养一批具有工艺美术创作潜质的苗子,确保景谷艺术传承有人,繁荣有人。张存表示学院会大力支持民族文化艺术馆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力争将其建成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的民族文化艺术交流平台,打造成学院一张靓丽的名片。同时,也诚请参会嘉宾继续关心张景林先生艺术创作,持续关注咸阳职院发展,常来作客,常来指导,推动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民族文化传承迈向更高的层次和水平。

        开馆仪式上,孙建君、刘德林特邀讲话,他们对学院民族文化艺术馆开馆表示祝贺,对学院文化发展给与高度评价。开馆仪式结束后,嘉宾们在学院领导的陪同下兴致勃勃的参观了民族文化艺术馆,精美、细腻、丰富,具有高水准的景谷艺术作品让在场所有人大为赞叹,他们细心观察,品味,拍摄留影,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5月24日8时30分,咸阳职院超越广场人头攒动,近万名师生齐聚,参加咸阳市“全民健身挑战日——美丽渭河动起来”咸阳职院分会场的运动健身活动,一起分享运动带来的快乐。启动仪式上,学院党委副书记祝北京号召广大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去强身,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希望同学们每天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去锻炼、去拥抱阳光。副院长张秦伟主持启动仪式。


   

        据了解,全民健身“挑战日”是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借鉴国际“挑战日”活动理念和和通行的作法,结合我国群众体育的实际情况,在全国部分城市策划和实施全民健身“挑战日”活动。今年是在咸阳、渭南两市之间展开角逐,统计两个城市在同一个时间段连续进行30分钟以上体育运动的人数,人数占城市总人口比例高的城市将获得“挑战日”奖杯。
        学院分会场活动从上午9时开始,一直持续到下午17时,设置的投篮、跳绳、摇呼啦圈、踢毽子单项挑战赛和火车赛跑集体挑战赛吸引了大批师生参与其中,感受运动的魅力。

 

 

 

——重庆市渝中职业教育中心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纪实

校园一角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理实一体课堂

护理(老年护理方向)专业学生技能展示

学校教师参加澳大利亚TAE(培训与教育)四级证书培训

重庆市渝中职业教育中心与中国移动重庆城一分公司举行校企合作签字仪式

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学生在生产性实训基地体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重庆市渝中职业教育中心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渝中半岛浮图关公园风景区,是一所集人文气息、现代气息于一体的园林式校园。学校办学历史悠久,由邓小平、贺龙于1952年亲自创建,并任命了首任校长。作为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近年来,学校坚持文武并济两轮驱动的办学思想,既注重内涵发展,也注重综合办学能力的提升,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校企深度融合等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实践,为职业教育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化育人 大炼内功

    以和促兴旺

    “即学校的文化建设,从德、美、合、和四个方面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

    “是基础,学校办学以德为本,秉承人人德育的教育理念,以活动为载体,大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学校德育工作成绩显著,连续五年被评为渝中区德育示范学校。学校参加全国中职学校学生文明风采大赛,连续四年获得全国优秀组织奖,学校要求全体师生教职员工不断历练自己的品德修养,做有修养有内涵的中心人

    “是表现,在办学过程中,学校以优美的人文环境,优良的教育教学设备,优秀的师资队伍,培育出美境(美的环境)、美人(内外兼修的优秀人才)、美技(精湛的技艺),成为了重庆窗口学校、渝中区园林式学校,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已成为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精品骨干专业。

    “是手段,在办学中提倡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处室之间的合作、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学校与澳大利亚、英国、美国、韩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师生出国深造和交流提供了条件,与近百家知名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展了合作项目。

    “是目标,实现人和业兴是目标,将人和业兴的思想植入到师生的心灵,以人和确保个人的事业兴旺,家庭兴旺,以人和促学校兴旺。

    产教学合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即学校的能力建设,从管理团队、教师团队、学生团队三个层面提升综合办学实力。

    学校始终坚持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半工半读的办学思路,立足在真实环境中组织教学,根据市场需求,以能力为本位进行课程设置及考核评价。实施在真实环境课堂教学,学生通过参与企业对顾客的服务,完成有计划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学校及企业合作培养下完成学历教育。

    示范校建设之初,学校已投资300多万元建立了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_——“水之语美容会所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重庆科马汽车美容公司两个生产性实训基地,两个基地承担了学校、合作企业以及区内的教育、教学、培训任务。

    依托基地建设,学校探索并实践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学徒既有学生的身份,也有徒弟的身份,通过学习和实训,能够承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相关工作。由双师型教师和行业骨干组成导师团队,对学徒进行技能和综合素养的全方位培养。

    学生培养实施项目晋级制:首先,学生在学校进行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训练,项目考核合格后,到基地进行实训,技能达到客户服务要求后,可以参与对客服务,再经过考评合格后回到学校进入下一个项目的学习。这是一个循环反复的学习实践过程,刘祥平老师评价道:这种通过项目层层晋级的形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这种训练,学生逐渐成长为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较强的现代学徒

    “实训基地由学校自建自管,不仅能够依据市场第一手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及内容,而且更强调实训效果,学生大为受益。项目办主任王成麟说道,学校并将实训基地顾客的评价纳入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中,一方面能全方位考察学生实训水平,促进学生对每一个客户认真负责;另一方面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和工作的潜能,做得更好更周到。

    建立和完善实训基地 培养应用型人才

    通过在实训基地几年的工作实践,黄云老师总结道,新型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践行,是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与市场接轨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础,是培养出高附加值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支撑条件,同时也解决了中职学生厌弃纯粹的课堂理论学习,却乐于动手实践的矛盾,为中职学校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

    在示范校建设中,学校通过扩建、新建和联合举办等方式,建立和完善了四个重点建设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1.扩建两个生产性实训基地

    根据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发展要求,学校对水之语科马汽车两个实训基地进行了扩建。首先,对现有的基地设施设备进行了更新和升级,对基地的教师进行了培训。目前两个实训基地的设施设备均达到或超越目前行业的水平,能够满足实训、培训、社会服务的需求。其次,引入行业技术骨干参与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优化队伍结构,提高基地的业务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此外,增加原有实训基地的服务项目和培训功能,两个实训基地目前能够提供20余项服务和培训项目,并能提供两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

    2.新建计算机应用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

    在充分调研市场的基础上,学校成立了重庆瑞派科技有限公司(包括办公自动化和计算机销售与维护实训基地),对外营业部设在学校门口,形成了前店后校的格局。基地开设了数据采集与处理、档案整理与管理、办公室自动化实训;计算机硬件维护与维修、网络设施维护维修、计算机销售等项目,并运用学校资源增设了横幅制作、写真制作、广告策划与设计等项目。基地还能够承担校内外学生实践教学、企业员工素质培训、企业员工的岗位培训等工作,同时实训基地依托学校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的功能,面向社会开展计算机工种的中级工和高级工的职业资格鉴定。

    3.联合举办护理(老年护理方向)生产性实训基地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现状,学校将护理专业(老年护理方向)作为建设重点,积极开展爱心教育和实践活动,用优质护理带给老年人温暖。通过多次论证,学校在渝中区政府部门、区民政部门和渝中区教育部门的支持下,与区内经验丰富的敬老院合作,联合举办了养老服务机构,学校在保持敬老院原有的敬老、养老、扶老的社会服务性质基础上,还增加了人才培养和专业师资的培训功能。联合举办的养老院目前拥有300张床位,开展老年人看护、老年人护理、老年人日常保健等项目的服务。

    校外实训基地二融合” 促进校企双赢

    1.校企深度融合成立企业教师流动工作站

    流动站由牵头的企业成立,联合行业内各大中小型企业,与学校一起共同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即是说平台的成员包括多个职业学校和本行业的大中小型企业若干。流动站定期接待来自学校的老师入站,根据老师专业需求和个人特长分配到校企合作平台的对应企业,进行全职顶岗实习与实践,充分利用了行业企业资源,实现企业与学校双赢,教育事业与社会服务双赢的多赢局面。

    去年,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与神州数码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神州数码发挥自身在行业中的优势,联合多家企业组成了流动工作站。9名教师先后在公司进行了岗位知识、行业前沿信息、企业基本规章制度的培训。考试合格后,神州数码公司再根据教师的培训需求,将教师安排到不同的企业和岗位去参加实践和调研。这样的教师流动站不仅仅是学校跟一个企业合作,而且是跟一个行业、一个群体在进行合作。王成麟说道。

    目前,学校与重庆简盖美容美发有限公司、重庆坤鑫浅水龙汽车维修服务有限公司、神州数码网络(北京)有限公司、重庆市渝中区福利院等企业合作建立教师流动工作站。

    2.开展订单式培养,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相比真实的企业,学校自有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仍然具有场地、资金、人员、服务和社会推广的局限性。为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开展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与企业共同出资(或投入设备)建立校企深度融合的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开展订单式培养。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能够在真实的职场练本事,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近两年,新增了首美美业有限公司、重庆坤鑫浅水龙汽车维修服务有限公司、重庆西信天元数据资讯有限公司、第五人民医院等8个订单班,订单班的学生从高年级开始就要分期到订单企业进行见习、实训、实习,到企业的时间根据教学计划安排,逐渐递增。如今,订单班的学生供不应求,还没有毕业就已经基本实现了提前就业。

    据统计,目前,学校已与50余个企业开展了深度合作,建立了50余个校外实训基地,与这些企业共同开展了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合作。

    办学效益增强 社会服务功能凸显

    在整个中职学校招生规模急剧缩水的情况下,学校的办学规模稳中有升。近三年,学校示范校建设四个重点专业招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学校校企深度融合、工学真实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和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培养的学生得到了行业企业的认可。

    学校于2012年成立开放培训中心为企业和社区服务。学校先在合作企业内和社区征集服务需求,学校根据需求拟定出培训菜单,向合作企业和社区公布,再根据企业和社区选择的培训项目,组织培训教师开展培训。目前培训中心已提供了20余个培训项目和服务项目。两年来,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根据合作企业的需求制定培训计划,配合企业进行管理和营销策略的制定、管理。培训企业员工达到人2000次,培训社区居民10000余人次,学校安排了2000人次到社区进行了服务。

    杨琼霞校长说,学校发展靠的是实实在在的质量,质量是根基,是生命线,更是底气。近两年来,学校投入1480多万元用于硬件设施的建设,投入了近400万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为使教学和行业进一步接轨,学校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课程建设,从课程标准、教材编辑等都进行了大幅度改革,让学生学以致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能力本位 二轮驱动

    打造双师多能的教师队伍

    结合《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任务书》,重庆市渝中职教中心制订了能力本位、二轮驱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即以职业活动中需要的实际能力和教师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从学校师资队伍整体发展与教师个人发展两个层面,以任务驱动为手段,强力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完善制度机制,做好教师职业规划

    秉持以活动铸造教师师德,以培训增强教师能力,以制度激励教师发展的建设理念,渝中职业教育中心通过完善的师资队伍建设计划,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1.学校顶层设计,制定二维三度的分层培养计划

    首先按照学校在编教师、兼职教师(行业技术人员)将双师型教师培养对象划分成两个维度,然后依据社会、行业、学校的相关分析,确立普通双师(同时符合行业技能标准和学校教师资格的双师型教师)、高精双师(在普通双师的基础上,能够在专业改革上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并能够参与行业技术革新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多能(具备二个及以上行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或具备学校开设专业以外的技能证书和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三种程度不同的培养要求,针对全校教师实行分层培养。

    2.建立完善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

    学校通过制定《双师型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双师型教师评审和聘任制度》等文件,建立起了双师型教师选培、送培、考核、聘用和管理等方面的较为完善的制度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

    3.引导教师制订自我发展规划

    学校引导教师从职业生涯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等方面制订个人发展规划和成长计划,并统一安排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完善职业生涯和个性化发展途径,同时在学习期间建立完善的个人成长资料袋,实现合格骨干示范的渐进式发展。 

    新型培训体制的实施,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为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升,学校还创新开发分层培训项目。

    一是创新校本培训。采用导师带学徒的方法,大力开展校本培训。建立由学科带头人和专业骨干组成的名师工作室,由名师工作室组织本专业内教师,以一帮一结对子、老带新成师徒、随堂听课学经验、小组示范共研讨、项目训练促成长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同学习共成长活动。

    二是积极推动教师国内培训与进修。学校先后选送5名优秀教师参加市级学科带头人培训,26人参加国家、市级骨干教师培训,56人参加双师型教师培养,5人参加全国中职学校青年教师到行业实践,12名优秀教师参与重庆大学教育硕士学历进修,并选送50余人次兼职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与进修,有效促进教师的理论素养、实践技能、行业联系能力和学历层次的提升。

    三是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学校与坎培门理工学院、中澳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合作,开展澳大利亚培训与教育(TAE四级证书培训项目,20名优秀教师获得澳大利亚培训与教育四级证书,另外3名教师到德国学习双元制培训模式并获得相应证书,同时学校还选送了11人到新加坡、英国、韩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台湾地区参加国内外先进理念和技术培训,并积极鼓励老师参与学术交流,了解新知识新技术,促进知识更新……通过新型培训体制的实施,师资队伍能力建设收到成效。

    双师多能的教师队伍日渐庞大

    示范校建设期间,学校在职在编教师增加15人,聘任兼职教师30人,学校教师队伍结构更趋合理,学校师生比由原来的117提升到116.5,建立了一支从普通双师双师多能(双师多能是指有两个及以上技能证书,能承担多门课程教学的双师型教师)技能层次分明、优势明显的的技师团队,双师多能的教师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2%

    2013年,为扩大教师辐射面,发挥优秀教师教育科研的正能量,渝中区教育部门将重庆市渝中区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设在渝中职业教育中心,计算机应用专业带头人叶红等4人担任重庆市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聘任的兼职教研员,定期开展渝中区教研活动。建立了重庆市渝中职业教育中心名师工作室,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带头人、国家技能大赛美发组裁判成员唐静老师等4人担任名师,促进了学校教师能力提升和整个教师队伍质量的提高。

    与此同时,学校以科研兴校,科研强师为理念,以人人科研为抓手,利用科研课题强化教师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近年来,学校主持参与的市、区、校级科研课题60余项。编写校本教材25本,公开印刷出版9本,其中1本教材参与国家规划教材的评选,教师发表论文110余篇。

    “在变中求发展,已经深深根植于教师之中,现在教师不仅仅局限在教书的层面,而是落脚点在的层面,教师们在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善于主动思考,在思考中找到发展的空间,在改革中不断地进步,不断获取教书育人的成就感。目前,学校有国家、市、区级骨干校长、教师、学科带头人4名,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占70%以上。杨琼霞校长表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学生成才、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建设三个通道 借助两个平台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作为国家重点中职和示范校建设单位,如何提升中职学生的综合素养,一直是学校研究思考的问题,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学校探索出了通过学生社团、美育和现代信息技术三个通道,借助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两个平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路径。

    学生社团:一道亮丽的德育风景线

    目前,学校已拥有管乐团、合唱团、动漫社、手工社等20余个社团组织,由社团组织的各种倡导文明、引领时尚的活动成为了学校一道亮丽的德育风景线。

    2013级建筑装饰专业龚元彪同学,来自重庆山区。刚进校时,他对专业技能一窍不通,学习兴趣也不高,在同学的影响下,他进入了社团,在社团活动中培养了多种爱好,并参加了全国文明风采竞赛、市应用文比赛、校技能大赛等,社团活动提升了他的自信力,成长为一名综合素养高的学生。而今,他在市内一建筑设计公司担任设计师,已成为一名技术骨干。

    学校不仅大力支持社团开展活动,还开展社团建设的课题研究,提升社团建设水平。从校级课题,到市中华职教社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实践研究课题,到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职学生社团建设与提升学生素质的实践研究,学校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升了社团建设水平。

    社团活动的大力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打造了富有特色的社团文化:炫酷的街舞、优雅的礼仪、嘹亮的管乐……共同构成了学校的和谐乐章。

    美育:助推学生实现精彩蜕变

    学校充分发挥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从不同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实施美育。育美于境,用优美环境浸润学生心灵;育美于教,让学科教学绽放魅力之光;育美于师,让教师成为美的代言人;育美于行,让学生在多彩活动中才艺双收。” 

    学校不断完善文化活动设施,让每个角落成为美育的场所。学生在桃李大道感受芬芳,枇杷文化节期间,从认领枇杷开始,学生们精心照料,集中采集,共同分享,从路边的标识到景观的布置,美的元素和教育无处不在。

    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综合素养。例如:举办广播操比赛和运动会,让学生感受运动之美;举办经典诵读比赛、经典歌曲合唱比赛,让学生领略祖国的文化之美;组织学生才艺展示、让学生展示个性之美;组织学生到福利院,激发学生的关爱之美。

    学校鼓励教师开展美育探索与实践,让教师成为美的代言人。四位教师荣获重庆市第二届我最喜爱的班主任荣誉称号。学校参加了国家教育部门职成教司组织的中职学校德育、美育工作优秀案例推荐活动,已从重庆市出线,现正参与全国评选。

    蔡林佑是2014级管乐团大号手。她说:我不是渝中人,当我正对一个全新的学校产生无措、彷徨与期盼的时候,我参加了学校的管乐团,认识了很多名流教师,见识了许多精美乐器。通过学校精心的培育,从对大号的一无所知到熟练演奏乐曲,并和乐团同学一起与市内中学的一流管乐团同台演奏,短短几个月的训练,在我身上实现了感受美认识美欣赏美表达美的变化与飞跃。

    两个平台:全面展示中职生风采

    文明风采竞赛和技能大赛是中职学生的两大赛事,也是全面展示学校育人成效的平台。学校成立了两大赛事组委会,组建了三支团队。第一团队由校级分管领导、中层干部、指导教师组成,第二团队由班主任和指导教师组成,第三团队由行业企业技术骨干组成。三个团队各司其职,配合作战,保证了赛训过程的流畅运行和实效。

    2008年至今,学校在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获得国家一等奖126个、二等奖337个、三等奖259个。2012年,学校继续荣获文明风采竞赛优秀组织奖,并代表所有参赛学校在国家教育部门组织的总结工作座谈会上进行交流发言。

    通过建设三个通道,借助两个平台,学生的综合素养显著提升。近几年来,学校师生参加全国中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共获得4个金奖,6个银奖,11个铜奖;参加全国中职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获得1个金奖。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屡获佳绩。2014年,学生参加市技能大赛获得4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学校获得特别贡献奖。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