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院校动态
展开全部

        ■通讯员 章仙踪 马国平

  走进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上课期间,竟然有一群学生不在教室里上课,却捧着英语书练唱英语歌曲,表演话剧。一所职校的学生,缘何会这么投入地学习英语呢?

  原来,他们都是湖南机电职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海外服务方向的学生。近年来,以中联重科、三一集团、山河智能为代表的湖南机械装备制造行业发展迅速,尤其是海外业务增长较快,对复合型、外向型人才提出旺盛需求。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湖南省机械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的背景,组建全新的海外服务订单班,瞄准职业教育的海外服务市场。

  2012年6月,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应届高中毕业生招考工程机械专业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两个海外服务方向,工程机械专业海外服务方向27名学生,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海外服务方向31名学生,成为湖南机电职院最早一批海外服务方向学生。

  学院党委书记成立平表示,学院将此作为一项创新工程、精品工程,给予倾斜政策支持。学院给予项目组充分的自主权,实施海外服务班课程设置自主、教师聘任自主、津贴报酬自主的“三自”政策。课程设置方面,除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思政课等内容外,其他课程均可由项目组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开设。所有科任教师由项目组自主聘用,专业课教师要求至少一半以上为企业派出的工程师、讲师。

  学院院长杨翠明表示,在专业建设方面,企校深度融合,共同推进项目。前不久,中联重科等企业负责人还专门就开设区域文化、礼仪方面的英语课程,增加企业产品课程等与学校进行了深入研讨。

  英语教学改革最为明显。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工程机械海外服务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上,安排有英语会话与交流、工程机械英语等课程,还有第二外语。学院还外聘雅思专家授课,第一学期连续4周内,集中安排英语口语教学,突出口语和翻译,雅思派出4名教师分内容授课。此后,再由富有经验的教师强化巩固英语教育成果,课上经常安排专门时间播放奥巴马的演讲、原版电影《泰坦尼克号》等内容,课外还经常排练英语话剧、小品等。

  为了配合企业“旺工淡学”的季候性需要,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海外服务方向还根据各个生产工艺流程、检测流程等安排专业学习内容,突出学生现场跟岗,熟悉岗位需要。跟岗期间,学生与企业员工同样上下班,同样打卡,注册,体验真实生产流程,提高学生对专业的敏感度。

  据了解,三一重工、山河智能、中联重科等外向型知名企业就海外服务人才的选聘与学院达成初步意向,近日还向学院提出了进一步增加海外服务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

“为农民子女办一所大学”——湖南同德职业学院人才培养纪实 

  位于三线城市,创办才9年,又是民办高职,在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生源危机”的背景下,湖南同德职业学院却办得红红火火。从2011年到2013年,连续3年实际报到人数超过计划招生人数,尤其是2013年,计划招1850人,实际报到2400多人。

  同德职院“生源不愁”的原因何在?“为农民子女办一所大学。”办学者这句既简简单单又充满情怀的话,正是这所地方高校办学成功的根本原因。

  把“高质量、平民化”作为办学追求

  “2013级2400多名学生,90%都来自农村,为农民子女办一所大学,一直是我不懈追求的一个梦!”学校创办者、董事长李少夫说。

  办学20年,李少夫夫妇始终不改办学初衷,那就是立志为家乡、为农民子女办一所大学。这些年来,同德职业学院一直面向农村宣传,面向农村招生。学校现有在校生6900余人,90%来自湖南、贵州、甘肃等26个省份的农村地区。

  “高质量、平民化”是学校的办学追求,学校党委办主任肖才枝告诉记者,为确保农村学生上得起学,学校收费在湖南同类院校中是最低的。学校领导一致认为,公益性是民办教育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学校所招学生绝大多数是农民子女,绝不能高收费。

  9年来,学校特地为1100多名来自贵州、内蒙古、甘肃等西部省份的贫困生减免学杂费,拿出100多万元补助贫困生。

  三成毕业生自主创业成功

  令人吃惊的是,同德职业学院已毕业的2011届11391名学生中,有3000多人自主创业成功。毕业生刘平,开办飞达物流等三家公司,现有资产5000余万元;毕业生秦兰,开办养猪场,带动一方百姓致富;毕业生李子良,在广州开办电脑公司获资产千万元,并借给学校200万元资金常年周转使用,以感谢学校培养。

  “我们的学生特别能吃苦,特别有事业心。”同德职业学院副院长潘能钧说,近年来,学校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充分利用资源,打造了让人耳目一新的“实训与创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六业(学业、行业、产业、企业、就业、创业)贯通的人才,尤其是培养能吃苦、能创业、能致富的人才,学生创业氛围浓厚。

  张德福来自南洞庭湖边的沅江市农村,是学校水产养殖专业首届毕业生,目前拥有141亩水产养殖场,年产值100万元以上。“如果不是靠学校,我根本没有资本创业。”张德福说。

  原来,学校新校区有规划用地2000余亩,其中有400余亩水面。水产养殖专业学生从大一开始,凡有创业愿望的,便由学校发给学生1万元创业基金,购买鱼苗,免费利用水面进行养殖,3年之后创收再还给学校。学生既能实实在在学知识,又能动手创业赚取第一桶金。

  学校园林技术专业给学生创业基金购买花卉苗木,利用学校的苗圃基地,3年后已能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如今,学校已发放100多万元创业基金,重点资助20多名学生在校创业。

  学校学工部部长蹇少祥说,学校毕业的学生能吃苦、专业能力强,广受用人单位欢迎,学校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

  专业与“农”字挂钩,科研向“农”字靠拢

  瞄准武陵山区和环洞庭湖经济带的发展实际,适应现代新农村建设和新农业转型需求,同德职业学院着力打好“农”字牌,谋求全面转型。

  “湖南武陵山片区现有本科高校设置的农学学科门类专业仅为3个,远远不能满足武陵山片区对农林技术人才的需求。洞庭湖区是重要的农产品主产区,到2020年,片区科技人才要达到141.5万人,尚有缺口71.3万人。”同德职业学院院长管天球告诉记者,“这给我们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也给学校转型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学校目前已成立“南方木本粮油研究所”、“南方生物能源研究所”等7个研究所,在校内新建农学方面创新创业基地1300亩,与企业共建了万亩木本粮油科技示范园,为湘西北及武陵山片区的1000万亩油茶基地建设提供良种和技术、生产生态示范。同时,专业与“农”字挂钩,科研向“农”字靠拢。

  同德职业学院为“农”服务的办学定位得到了湖南省政府和常德市政府的高度肯定,先后对学校给予奖励和支持资金达4200万元,并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地带规划土地2000余亩给学院,为学校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为农服务,就是要培养热爱农业、能够带头强农富民的技术技能人才。”李少夫说,今年,学校开始对农业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改革试点,实行免费上学,带薪读书(勤工俭学解决学费),高薪就业,调动年轻人从事现代农业的积极性。

    
        10月19日上午,青海水电学校召开了建校六十周年座谈会,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总会计师张国庆、人力资源部主任房振珂、党委工作部主任张志民、办公室主任权永斌、副主任邓韵代表公司出席了会议。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以及全体教师和优秀学生代表共计三百人参加了座谈会。 

        座谈会由学校党委书记江建平主持,校长鲁怀民在讲话中首先代表学校向参加座谈会的各级领导和老同志及校友表示衷心感谢。多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教学培训校办产业工作同步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水电学校六十年走过了一条从艰辛向辉煌的道路,为社会培养输送了3万多名中高级技术人才。今后,学校在各界的关怀和支持下,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创新办学机制,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 

        座谈会还特别邀请了学校建校及发展的见证者老校长吴越强同志,八十三岁的吴校长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回忆了学校的发展历史,并语重心长地希望全体师生在公司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勤奋工作和学习,为学校的发展、为水电建设事业再立新功。 

        新老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纷纷发言,他们表示一定继承和发扬学校六十年艰苦奋斗、勤奋务实、顽强拼搏的精神,认真学习和工作,为祖国水电建设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加座谈会的各级领导纷纷发言对学校表示祝贺,张国庆带来了水电四局有限公司对学校的祝福,他在讲话中指出,水电学校六十年来几经迁徙,历届领导班子和教职工怀着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翻山沟、战风沙,艰苦创业,顽强拼搏,在学校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水电四局和地方经济建设乃至全国水电建设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衷心希望水电学校的明天更加美好。 

        座谈会在师生共同高唱校歌——《自豪吧,我的母校》声中落下帷幕。 

        六十载沧桑巨变,一甲子风雨兼程。青海水电学校创办于1953年,前身系中央燃料工业部水电总局上海技工学校。1958年为开发祖国大西北,支援刘家峡水电站建设,学校从黄埔江畔繁华的上海市迁徙到甘肃省永靖县刘家峡水电站建设工地,并隶属于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管理。刘家峡水电站建成发电后,学校又于1976年5月随同工程局来到青海省龙羊峡水电站建设工区办学。随着龙羊峡水电站的建成和工程局发展的需要,1992年10月学校又由龙羊峡搬迁到工程局基地——青海省西宁市乐家湾。六十年的办学历程是艰难曲折而又催人奋进的,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绩喜人。如今,在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学校正在建设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力向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迈进。




学生心中温馨的“家”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姜乃强 通讯员泊伟)“一到学校就有社区的老师告诉我们生活学习的注意事项,让我们省了很多时间”、“社区发放的服务指南和学生社区居民行为规范,让我们受益匪浅”,在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谈起位于学生住宿区8号楼的学生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学生们赞不绝口。

  有办公室、会议室、流动书吧、放映厅,还有学生社区网和社区报;帮助处理各种纠纷,提供生活服务,排解心理困惑……这里如同居民小区的居委会,为学生提供24小时的贴心服务。

  “作为学校学工部、学生处下设单位,学生社区管理服务中心融合了党团建设、学生教育管理、安全稳定、心理健康教育、文化建设、后勤服务等功能”,社区中心负责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学工部部长姜宇国告诉记者,自2011年1月成立以来,学生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在营造学生生活的和谐家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安保体系整合三方资源

  “学生的安全问题比较复杂,往往都是突发事件,我们要做的是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及时处理。”

  安全是学生社区工作的基础和关键,创建安全和谐的社区环境是社区工作的重中之重。社区实行了安全保障专岗、公寓专职辅导员值班、24小时总值班等制度。社区中心把辖区派出所的警力也整合进来,由公安、高教园区管委会、学院三方共建警务室,为学生社区突发事件的处置创建了“警区校”三方联动的保障机制。

  冯老师和马老师在社区中心担任24小时总值班,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把家安在社区,吃住都在这里”。马老师曾在政府任职,冯老师曾是公司的法律顾问,退休后他们想在自己喜欢的岗位上发挥余热,于是放弃安逸的生活,来到这里当起了24小时在岗值班员。冯老师聊起工作时说:“学生的安全问题比较复杂,往往都是突发事件,我们要做的是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及时处理。”

  社区服务关怀学生成长

  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贴近学生社区生活,为学生展示才华和魅力提供了舞台。

  瞬息万变的网络时代给高校学生带来了丰富的网络虚拟世界,也影响到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活动范围。为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社区经常组织文化、娱乐活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社区文化节开、文艺汇演,还有针对新生的“迎新生、感师恩”主题板报评比、配合校园文化节开展的“集爱之旅”等系列活动,这些活动贴近学生社区生活,为学生展示才华和魅力提供了舞台。

  在满足学生文娱需求的同时,社区还加强了学生身心健康服务。为化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扰,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其人格的健全发展,社区专门开设了心理咨询室,由学校心理咨询与教育中心的老师每日值班,为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情绪情感、考试焦虑等方面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援助。社区中心还聘请相关专家,为学生提供了一对一的个性化心理服务。

  党团建设输送新鲜血液

  学生社区作为学生生活、学习、休闲、开展实践活动的第二课堂,已成为学生心中温馨的“家”。

  学生社区作为学生生活、学习、休闲、开展实践活动的第二课堂,是学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攻坚堡垒。学校社区中心党团建设工作进社区、进公寓,带动了公寓内学生的思想建设。他们对学生入党推优进行生活方面的考查,负责校学生会、校团委、校学生自治自律委员会学生干部的入党推优。如今,社区党支部已累计发展学生党员40余人。

  就读于学校管理技术学院的大三学生曹佳妹,是校自治自律委员会活动运行部部长,也是去年在社区中心入的党。谈到在社区学习和工作的经历,曹佳妹表示,在社区自律委员会工作这几年,慢慢地了解了学生工作,我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女生,成长为一个部门的干部,并且入了党。今后,我会以实际行动作好社区工作,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学校社区管理服务中心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诸多方便,学生通过学生自治自律委员会进行着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如今,该校学生社区已成为学生心中温馨的“家”。
实施“千人千企”工程 落实“强名新”计划 开拓海外就业市场

  武汉职院“三板斧”劈开就业黄金路

  本报讯(记者 黄兴国 特约通讯员 王国海)“我很高兴招收你到本公司工作,第一年月薪1万元。”日前,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办公软件全球认证管理中心负责人对获得微软办公技能世界大赛冠军、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学院2013年应届毕业生陈星抛出了橄榄枝。“谢谢,我还没毕业,要回国完成学业。”陈星婉言谢绝了。

  武汉职院曾获首届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就业“星级示范校”,今年共有毕业生5660人,截至8月底,就业率达95.55%。

  为了突破综合性高职院校毕业生规模大、依托少数行业就业难的瓶颈,武汉职院实施“千人千企”工程,即1200余名在岗教职工联系1000家以上合作企业。为了推动这项工程落到实处,该校推出了3个“500”举措,即学校稳固联系500家企业、二级学院密切联系500家企业、新增联系500家企业。

  该校依托1500余家稳定的合作企业,每年定期举办有360多家企业参与的大型校园招聘会,不定期举办中小型校园招聘会500多场,年均供岗数与应届毕业生之比超过3∶1。今年,学校共为学生提供岗位1.8万多个,供5600多名毕业生挑选。“校园招聘进一步密切了与企业的联系,学校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在武汉‘1+8’城市圈的企业中建立了稳固的‘就业根据地’,目前,2850多名毕业生在武汉城市圈就业,占应届毕业生总数的50%以上。”该校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副处长孙俊告诉记者。

  在确保学生充分就业的同时,为了稳步提升就业质量,学校精心打造了“强名新”计划,即帮助学生尽量在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省内外名企和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企业就业。

  近几年,该校抓住140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武汉·中国光谷”的机遇,联合全省40多所职业院校和120多家企业,组建了湖北现代制造、湖北电子信息、湖北旅游3个职业教育集团,筹建了生物技术校企合作联络中心,为政产学研密切合作搭建平台。

  该校从合作企业中精心挑选了一批中国500强和知名度高、发展前景好的企事业单位作为毕业生就业基地,为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武汉职院十分注重海外就业市场的开拓,设置了国际交流与对外合作处;利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契机,把指导、推荐学生在海外就业作为育人考核的硬指标,奖惩兑现,调动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在输送骨干教师到国外培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时,布置了双重任务:既要重视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又要注重广泛联系国际友人、开拓海外就业市场。近5年,该校先后派遣400余名教师前往美国、英国、德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进行交流、培训和深造。这些教师既提高了职业素质,又为学生在国外实习、就业牵线搭桥,起到了关键作用。

  该校先后与25个国家和地区的41所院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各二级学院也积极开展国际化教学与交流。该校商务英语、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现代纺织品检测与贸易、市场营销、动漫设计与制作等专业的境外就业与见习学生逐年增多。近两年,学校输送了600多名毕业生到新加坡、芬兰、丹麦、比利时、法国、迪拜等25个国家和地区就业。

  “实施‘千人千企’工程、落实‘强名新’计划、开拓海外就业市场,是学校狠抓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三板斧’。此外,学校还采取多项举措,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毕业生自主创业率超过7.2%。”武汉职院院长李洪渠对记者说。


参观实训室

722下午,挪威Gearbulk船东、新海联公司刘副总等一行来到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对该校电子电气员、轮机管理及航海技术专业进行考察,并在学院副院长陈长江、宣传部部长邱华、电气学院书记姚新、动力学院书记彭立新及相关负责人员陪同下,参观了该校通讯导航实训室、大型操作模拟器实训室、船舶电站、电子海图、轮机中心等培训设施和船舶博物馆,观看了学生船员培训训练。在参观过程中,挪威船东CAPT.IVAN SOSIS对该校培训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大加褒奖。

参观结束后,挪威船东重点了解了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水上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询问了水上专业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容、学时设置等问题,提出对学生进行全英语教学、建设英文网站、加强学院水上专业国际宣传力度、使船东更多更快的了解该校等建议,并对所聘用的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质量表示满意,并期待继续加强合作。



1010,马士基集团集装箱船员部总裁Mr.Henk带领马士基船舶管理(武汉)有限公司的主管领导在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2013级水上专业订单班的宣讲会。该校动力工程学院院长李舒燕、党总支书记彭立新出席了宣讲会,本次宣讲会由马士基船舶管理(武汉)有限公司主管雷娜小姐主持。

    在宣讲会上,雷主管首先用双语表达了对大家的热烈欢迎,并播放了公司的记录片。接着,马士基集团集装箱船员部总裁Mr.Henk用英语介绍了公司的发展历程、公司船舶运营情况等。随后,马士基船舶管理(武汉)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武船长介绍了企业文化、与该校合作订单班情况。最后,马士基集团与该校到场同学进行了互动,同学们积极提问,表现出对公司极其浓厚的兴趣。


    会后,该校动力工程学院李舒燕院长陪同Mr.Henk总裁参观了航海技术、轮机管理专业实训室,并简单介绍了该校对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Mr.Henk总裁充分肯定了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以及对学生教育的举措和方式,并表示愿意加强和学校的长期合作。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