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院校动态
展开全部

    近日,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捐助了新疆乌鲁木齐、昌吉州、吐鲁番地区共计10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帮他们圆了求学梦。

  我是一个从乡村走出来的孩子,父亲去世后,母亲每天辛勤劳作为我们姐妹俩挣学费。当我拿到教育局发来的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3000元资助金时,我有说不出的激动!感谢当地政府和北京艺术传媒学院的帮助……我一定会加倍努力学习,回报社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近日,这样的来信雪片般飞到了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

  据了解,继2013年资助100名品学兼优的西藏贫困学子后,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今年又决定在新疆和全国20个革命老区资助200名贫困学子。今年1月,该院致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表达了要在新疆资助10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的意愿。在该自治区教工委、教育厅的支持下,最终确定由教育厅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落实,在乌鲁木齐市、昌吉州、吐鲁番地区等挑选出10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其中,维吾尔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占65%,孤儿、单亲家庭的学生占15%6月,该院收到最终确定的受助学生名单,并资助每位学生3000元。

  据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院长杨波介绍,该院从建校之初就设定了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有关边疆地区资助十万名贫困学子(简称十万工程)的目标。该院及其前身首都义务讲师团,26年来持续不间断坚持扶贫助教 济困助学的公益办学,资助了陕西延安、湖北黄冈、贵州遵义等十几个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优秀学生数千人,减免该院贫困学生学费上万人次,总金额达千万元。


新生入学签订就业协议


郑州铁路局来校选拔人才

    随着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蓬勃发展,对轨道交通人才的需求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据统计,目前全国已经有28个大中城市启动了地铁建设项目。到2020年,全国地铁总长将达到6100公里,专业人才需求可达30多万人。目前,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城际铁路网规划中,先期规划了8条城际铁路线,运营里程约1084.9公里,再加上高铁、动车、普通列车,在河南,地铁行业刚起步,不但具有行业领域的先进性,而且就业市场广阔。这些岗位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目前培养地铁轨道类专业人才的职业院校很少,但是,在我省一所年轻的郑州城轨交通学校正在崛起,短短5年,该校在校生1万多人,学生就业率达95%以上,毕业生遍布北京、上海、郑州等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正如郑州城轨交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于存涛所说,该校良好的招生就业形式主要得益于:一、学校对学生招生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二、对学生实施的“工学结合”、“引企入校”的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是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由职业院校的教师完成教授,学生的职业岗位实际操作知识和技能,则由企业师傅进行传、帮、带。成功解决了企业最头疼的问题—把“每一个学子转化成为准职业人”。

  突出特色“植根”城铁办学

  近期,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简称《决定》)出台,提到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何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水平,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被企业相中?省内不少中职学校一直在探索。

  《决定》出台后,郑州城轨交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于存涛第一时间打印了一份仔细研读。在他看来,无论是引导普通高等院校转型职业院校,还是引导中职教育突出特色办学,都是“让教育面向市场,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全国的轨道交通类专业人才很可能供不应求,而这正是轨道专业学校发展的机遇。于存涛认为,“工学结合”、“引企入校”的现代学徒制,应该就是职业学校的发展方向。学校在培养目标与定位、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革新调整,逐步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无缝对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于存涛认为《决定》带来了机遇,但有人却给他“泼冷水”。有人提出,转型后的本科高校具备更强的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能力,加上这些高校拥有学历教育的优势,会对中专中职学校造成挤压。

  于存涛并不这么认为。一方面,国家提出要引导中职院校向特色专业办学方向发展,为社会提供基础型专业技能人才,而这部分技术人才正是很多企业求之不得的。中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正好可以填补企业对基层技术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转型的高等院校更注重高精尖技能人才的培养,这与中职院校培养的基层技术人才并不冲突。两种类型的学校相互配合,能为社会提供高、中、低层次的各种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国家人才需求。

  除此以外,于存涛也注意到了《决定》中对打通职业教育“立交桥”的表述。

  “按照国家的思路,将来我们的学生不仅基础技能过关,学历上也可以更上一层楼,如果有能力,读研究生都不再是梦想。你想想,这样的毕业生,哪个用人单位不想要?”于存涛说。从事10多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郑州城轨学校就业处处长郭辉告诉记者,学校目前在校生90%以上都可以通过成人高考获得大专学历,“将来我们也会创造条件并鼓励学生往更高层次学历发展。”

  定岗实习培养现代准职业人

  招生和就业就像一面镜子,学校办学好不好,一目了然。

  早在2005年,国家教育部就提出了“工学结合”的概念。郑州城轨交通中等专业学校在办学伊始,就确立了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经过两年的探索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深受学生好评。该校坚持“引企入校”。他们与河南省内外10余家相关企业联合成立人才培养基地,学校负责师资力量,企业负责实训设备,双方共同培养学生,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性强,毕业即能上岗并真正满足岗位需求,成为单位骨干力量。

  袁翌航,郑州城轨学校2009级运输管理专业毕业生,如今在郑州地铁1号线任安检大队长。他告诉记者,在校时经常外出参加实训或顶岗培训,为他如今的顺利就业打下了坚实基础。不仅在郑州,北京地铁、上海地铁及各地高铁线路上,都有郑州城轨学校的学生。于存涛说,学生就业顺利得益于学校确定了“工学结合”、“引企入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郭辉表示,学校与中铁电气化集团公司、郑州铁路局等企业合作,在学生不耽误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的情况下,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真实接触将来的工作环境。郭辉告诉记者,去年6月、11月和今年5月,学校向郑州铁路局客运段输送百余名学生。虽然不少学生还未毕业,但技术能力已经达到企业要求,早早就签订劳动合同,成为用人单位一员。

  郑州城轨交通中等专业学校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融入“订单”式培养。力求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与市场全面接轨。该校与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的相关企业签订了“订单式”培养协议。学校根据协议中的岗位制定招生计划、教学计划,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就业,既能保证将教学资源集中用到学生身上,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又能做到适销对路,避免“积压”。“订单式”培养既实现了师资、技术和办学条件之间的三结合,又实现了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在于存涛看来,让学生像企业正式员工一样承担岗位职责,不仅接受学校老师的指导,而且还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和企业委派的具有实践技能和经验的员工指导,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学生的实际独立工作能力会显著增强。

  准军事化管理让学生终身受益

  学生好就业,不光是对教学能力的考验,也是对管理的考验。

  “被子叠得跟豆腐块儿似的,孩子每天的精神头儿也可足。”该校学生家长刘女士对记者说,孩子以前很调皮,没想到在这儿上了一年学,跟变了个人似的。

  学生的改变与学校施行的准军事化管理不无关系。于存涛心里明白,初中、高中阶段的学生,如果不加以规范引导,很容易变得散漫,这也是中职学校学生流失率高的原因之一。

  建校伊始,于存涛就确立了准军事化管理体系,学生平时在校穿“军装”。20128月,郑州城轨学校纳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预编单位序列,在原有的专业、班级管理之外,对学生实行“大队中队区队班”的管理体制,实行自我管理、层级管理。另外,给每个中队配备了辅导员、作训教官和生活老师,点面结合,对学生管理实行全覆盖。

  于存涛说,通过准军事化管理,一方面,学生的精神面貌改善了,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学生变得更规范,更团结,更能吃苦,更加乐学、勤奋、懂事,更健康,学生的政治素质、军事素质、业务素质和人文素质得到了快速提升;另一方面,与学校合作的地铁、铁路单位施行的也是军事化管理,学生在校已经习惯了这种管理方式,到用人单位后很快就能适应环境投入工作。

  “高大上”高铁上的中专毕业生

  近日,在郑州开往广州南的高铁列车上,大眼睛、高鼻梁的任静总会吸引不少乘客的目光。

  作为郑州城轨交通中等专业学校2011级地铁乘务专业的毕业生,任静从事高铁乘务已有近一年时间。在一些人看来,中职学校培养的是低层次人才,似乎与“高大上”的高铁不沾边儿。每每有人问到自己的工作,任静都很自豪,“是学校的管理和技能培训让我顺利地找到了现在的工作。”

  “很多人看不起中专中职教育,以后这种观念要改改了。”任静说,由于在学校的实训跟真实上班环境基本一致,她在求职时脱颖而出,工作后也很快就适应了高铁的工作要求和环境。如今,任静可以在高铁商务厢、一等厢、普通厢等不同的岗位上从事乘务工作。

  今年年初,学校购进了整列地铁列车。得知这个消息,任静既兴奋又自豪,“为了培养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这事我们学校做得好。”

  郑州城轨学校校长于存涛说,列车是今年年初,学校花费数百万元从北京购进的,加上铺设轨道和相关实训设备的建设,总投入上千万元,为的就是给学生一个身临其境的实践环境。

  据报道,当一整列尚处于服役状态的地铁列车,被9辆加长大板车运至学校后,引来同行刮目相看。如今,这列整车地铁被分成两组,安放在校园内铺设的轨道上,供学生开展实训。

  在于存涛看来,办学过程中,软件的投入是硬道理,硬件的投入更是硬道理。“就像武术,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就不要想着称雄武林。”

  “有了轨道和列车,接下来还要建站台。”于存涛说,要让学生真实体验从售票、进站到上车一整套流程,与就业后的工作环境实现对接。另外,拆解列车的系统正在完善,将来维修专业的学生可真实参与列车维修。学校引进这些设备主要用于城轨交通供电、城轨交通信号、车辆运营与检修、城轨交通运营管理(乘务方向)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对深化城轨交通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层次具有积极意义。

  新目标打造国内一流的城轨交通学校

  目前,郑州城轨学校开设了5个城轨相关专业,占地700多亩,今年暑假后在校生数量可达1万多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接近95%

  对于未来,于存涛心中早有规划。

    “先用5年的时间做一所河南一流的城轨交通学校,再用5年做中部一流的城轨交通学校,最终目标是做国内一流的城轨交通学校。”于存涛说。

  如今,头一个5年已经过去,于存涛的第一步计划已经实现。

  新的教学大楼正在建设,新的实训基地已经动工,合作企业的数量逐年上升,毕业生受企业欢迎度直线上升……

  在奋发与昂扬之间,郑州城轨交通学校的综合实力正在快速提升。对于接下来的5年,于存涛信心满满。站在新的起点上,郑州城轨学校这列教育高铁,一定能承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之梦想和嘱托,在职业教育的广阔天地里,高歌猛进,带着新的希望,驶向远方。

    近日,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学术委员会,降低担任领导职务的委员在学术委员会中所占比例,明确学术委员会作为校内最高学术机构,标志着该校在探索“去行政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近来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充分发挥教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在学院发展中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着力营造健康、规范的学术环境,为学院科学谋划,赶超进位,全面推进内涵式发展凝聚智慧力量。

  教授唱主角

  激发高层次人才创新活力

  以往该院的学术委员主要由院系两级领导担任,但本次获聘的新一届学术委员会是由教授唱主角,聘任的都是不同学科、专业的教授,他们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组织能力强,能够充分反映广大教师的意见,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该院领导表示,学术委员会是学院最高学术权力机构,凡是学术委员会职权范围内的事,行政绝不干涉。根据《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章程》,今后,学术委员会可对学院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选聘、教学科研成果的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等先期把关,有否决权;对学院专业和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方案有权进行审议;对学院教学、科研成果和奖励,高层次人才引进岗位人选,重大校企合作项目、实训基地的申报和建设,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定等有权做出结论。此项改革为最大程度地激发和释放高层次人才创新活力,形成学术成果充分涌流的局面提供了制度保障。

  主动承接大项目

  增强高层次人才汇聚力

  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机遇,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深入发掘市场潜力,加强多方面社会服务,以大项目、订单班为载体汇聚高层次人才的智慧和力量,实现学院新的跨越发展。

  参与重大项目推进产学研与市场充分融合,是提升师生技能水平和社会服务的重要途径。该院通过建立各种学术平台和研发中心参与校外重大项目,不断提升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目前该院艺术系教师团队与合作单位联合制作出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系列非遗纪录片《技艺中国》,引进项目资金达2100万,有力推动了我省文化传播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该院以组建特色订单班为契机,积极发挥高级职称和专业带头人的引领和带头作用,打造富有国际一线视角和具有专业前瞻性的全方位精英教育团队。目前,该院拥有经贸系与赛帝路商贸有限公司、信息工程系与北京云端智慧数据技术有限公司、电气与子工程系与格力电气等7个订单班。专业带头人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在提高理论和实践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学生专业水平不断增强,各项比赛屡获佳绩,校企合作成效显著。

  打造“人才之家”

  发挥高层次人才辐射影响力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为最大程度地激发教授、博士工作的积极性,日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积极筹建教授工作室、博士工作站,努力把学院建成引才集智、凝心聚力的“人才之家”,让高层次人才“住得舒心、干得开心、发展得称心”。

  此项举措一方面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使专家引领成为常态,为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打造有深厚内涵的名校夯实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搭建高层次人才创新平台,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通过其示范辐射作用,带动整个学院人才队伍建设水平的提升,进而为建设人民满意、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 近日,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捐助了新疆乌鲁木齐、昌吉州、吐鲁番地区共计10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帮他们圆了求学梦。

  “我是一个从乡村走出来的孩子,父亲去世后,母亲每天辛勤劳作为我们姐妹俩挣学费。当我拿到教育局发来的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3000元资助金时,我有说不出的激动!感谢当地政府和北京艺术传媒学院的帮助……我一定会加倍努力学习,回报社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近日,这样的来信雪片般飞到了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

  据了解,继2013年资助100名品学兼优的西藏贫困学子后,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今年又决定在新疆和全国20个革命老区资助200名贫困学子。今年1月,该院致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表达了要在新疆资助10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的意愿。在该自治区教工委、教育厅的支持下,最终确定由教育厅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落实,在乌鲁木齐市、昌吉州、吐鲁番地区等挑选出10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其中,维吾尔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占65%,孤儿、单亲家庭的学生占15%。6月,该院收到最终确定的受助学生名单,并资助每位学生3000元。

  据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院长杨波介绍,该院从建校之初就设定了“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有关边疆地区资助十万名贫困学子”(简称“十万工程”)的目标。该院及其前身首都义务讲师团,26年来持续不间断坚持“扶贫助教 济困助学”的公益办学,资助了陕西延安、湖北黄冈、贵州遵义等十几个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优秀学生数千人,减免该院贫困学生学费上万人次,总金额达千万元。


教师参加省技能竞赛

学生在田间上实训课

畜牧兽医专业师生在进行猪病防治

电子专业学生技能竞赛现场

专业教师下乡为农民作技术指导

学生才艺大赛现场


    在誉满全国的“水果城市”,在“中国稻作学之父”丁颖的故乡,滋养出一颗璀璨的职教明珠——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以下简称“高州农校”)。学校创办于1905年,是国家重点中专学校、全国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学校、农业职业教育示范基地、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实训中心,是茂名市“双转移”定点培训单位和骨干专业教师培训单位、茂名市农村青年创业培训基地。校园占地面积746亩,建筑面积近12万平方米,环境幽雅,设施设备完善。现有农、工、商三大专业集群20个专业,在校生5200多人。

    2011年6月,学校被评为广东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同年10月,被批准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建设单位,建设内容包括:畜牧兽医、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会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四个重点专业的建设;数字化校园、校园文化两个特色项目建设。2年来,在4个重点专业建设带动下,学校构建了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提高了师资队伍水平,创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凭借数字化校园和校园文化两个特色项目建设,提升了百年老校的新品位,实现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型,圆满完成了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任务,并日益发挥出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五项改革创新:提升实力促进跨越发展

    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学校突出完成了五项改革创新。

    一是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四个重点建设专业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通过职业岗位能力调研、实践专家研讨会、教学过程设计等途径,按照职业成长和认知规律,改革完善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畜牧兽医专业形成了“产学相融,双能导向”模式;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形成了“项目驱动、能力递进”模式;会计专业形成了“项目+岗位”模式;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形成了“校企互联、工学交替”模式。

    二是创新“教、学、产、销”一体化教学模式。学校全面实施一体化教学,大胆开展教学模式创新。结合专业特点,涉农专业实行“教、学、产、销”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参照企业经营办法,以班为单位成立项目小组,班主任为项目负责人,全班学生为项目组成员,学校提供启动资金和场地,项目小组结合专业设定项目内容,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学生全程参与“教、学、产、销”,实行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经营。这种教学模式的成功运用,让广大涉农专业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职业岗位的需求,提高了就业和创业能力。

    三是改革创新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两年来,新建和升级改造一体化教课室10个。结合专业特点创新教学环境,教室在田头、在车间、在公司。牧医专业的学生在实习农场里养猪、养鸡,果蔬专业的学生在实训果园进行施肥、打药,电子电器专业在校内工厂工作,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校内公司上班,实现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在教学中推行项目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四是改革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模式。学校制定师资队伍建设方案及其配套制度,依托校企合作项目,改革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模式,强化企业实践,争做“双师型”教师。两年来,共培养8名专业带头人、32名骨干教师和175名“双师型”教师。聘请50名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教师在全国和省市各级各种比赛中获奖40多项,发表论文190多篇。有2人担任全国规划教材主编,4人任副主编,6人参编,1人负责省统编教材开发。3人主持省市级课题的研究。

    五是改革完善“四位一体”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高州农校以校企合作为抓手,不断深化改革校企合作,实施与企业对接的“校企合作”、与村委会合作的“校村合作”、与政府职能部门合作的“校政合作”,形成政、校、企、村“四位一体”多元合作模式。两年来,新增合作单位9家,修订了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实施对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全过程监控,探索并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新模式及其考核与评价的新机制。

    四个典型案例:创新特色发挥示范作用

    在建设中,四个重点建设专业和两个特色项目分别作出了许多成功的探索,形成了一个个精彩的典型案例。

    专业联姻“政、企、村”,果红菜绿惠“三农”

    高州农校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设立于1986年,该专业的教师培育的优质高产番薯、水稻、花生品种曾经在当地农村推广种植,为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做出过重大贡献。近几年,高州作为誉满全国的水果城市、北运菜生产基地,果蔬增产却不增收,市场竞争力下降。职业教育改革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娴熟的实操能力,下乡服务“三农”是锻炼专业教师的最好途径之一。针对种植业出现的新问题,该专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联合政府农业部门、企业和村委会,创新“校、政、企、村”合作的农民培训模式,共同培训农民:一是学校具备师资、教学条件和经验等优势,在农民培训中彰显主力军的作用。通过参与农民培训,使专业教师参与生产实践呈常态化。二是各级政府部门加大农民培训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牵头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利用农业部门的生产项目或推广项目,保证农民培训的实效。三是企业利用农民培训平台,促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机械的推广应用,促进农民增收。四是村委会协助做好宣传和组织工作。利用村委会的组织优势,确保农民培训的参与率。

    两年来,该专业完成了改造中低产田、蔬菜标准化生产、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等项目。在农民培训过程中,以田间学校的形式,师生在田间面对面,运用专业知识现场解决生产问题,采取参与式、互动式、启发式的教学,培养农民在生产中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利用现代通信技术优势,通过农业短信息、网站专栏、专家个人信箱等形式,与种植专业户保持联系,跟踪服务,还向农民发放通俗易懂的乡土教材和技术简明资料。让培训贴近农民的生产实际,培训内容有的放矢,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效:

    1.发挥项目培训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在特色农业产区,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品质,达成农民增产增收的愿望。

    2.形成“四位一体”培训模式运行机制。签订“校、政、企、村”合作协议,明确了四方的责任,完成农民培训任务,推动专业建设。

    3.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通过培训和项目带动,先后推广农业主导品种5个、主推技术3项。

    4.加速提升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通过培训活动,整合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学效果,延伸了专业服务社会的功能,提高了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

    专业联姻“政、企、村”的农民培训模式得到了同行和媒体的关注,《茂名日报》等多家媒体曾对此进行宣传报道,众多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陆续向高州农校发出邀请,要求合作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两年来,专业联合政府、企业和村委会,共培训各类人员1475人次。

    创新“教、学、产、销”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创业人才

    畜牧兽医专业是高州农校的传统专业,是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也是茂名地区中职学校中办得最成功的农业类专业之一。该专业利用学校养猪、养鸡实训基地和动物医院的有利条件开展养猪养鸡和兽药销售实践,创新“教、学、产、销”一体化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营销能力和创业能力。

    “教、学、产、销”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基于畜牧业生产的工作过程与所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的学习过程紧密结合,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实训指导老师,使校企紧密结合。根据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分三阶段进行:

    1.一年级结合学习专业核心课程“禽生产与禽病防治”,进行一年的养鸡生产,项目包括种(蛋)鸡生产、禽蛋孵化、育雏、饲料加工配合、生产资料的购买和产品销售等。

    2.二年级结合学习专业核心课程“猪生产与猪病防治”,进行一年的养猪生产,项目包括种猪生产、分娩哺乳母猪的饲养、仔猪保育、饲料加工配合、生产资料的购买和产品销售等。

    3.三年级到企业顶岗实习,在相应的岗位上进一步熟悉生产流程,以达到独立操作的要求。

    在前面两个阶段,“教、学、产、销”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与岗位无缝对接。同时,学生可在动物医院进行疾病诊疗、兽药销售等社会服务。融合现代职业教学理念和企业管理理念,强调将生产、学习和经营三者的有机结合,促进学校与社会、学生与社会的交往与合作,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创业能力,这是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无法实现的。第三阶段结束后,学生可直接上岗或自主创业。

    “教、学、产、销”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收到明显的成效:一是学生创业能力明显提高。学生扎实掌握产、销技能,增强成本意识和创业意识,增强自主创业的意愿和信心,很多学生毕业后开办养殖场、饲料店、兽药店。二是职业热情明显增强,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明显提高。学生扎实掌握畜禽生产各岗位的职业技能,吃苦耐劳、团队协作、工作责任感和服务意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更加有效,岗位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明显提升。三是教师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大大提高。“教、学、产、销”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倒逼教师加强学习和实践,促进教师操作技能和教学能力的自我提高,教师被企业聘为技术顾问和为社会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推广的人(场)次大幅提高。

    提炼百年农职文化精髓,打造学校新品牌形象

    校园文化是反映学校历史传统、办学理念、精神追求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学校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高州农校是全国开办最早的农业中专之一。学校经过百多年的办学实践,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农业特色鲜明,以中国农科院首任院长丁颖教授为代表的杰出校友所体现的“笃学明德、躬行践履、建业自强、求精图新”精神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学校以“传承人文文化,打造特色高农,共筑和谐校园”为目标,把经过悠久历史积淀的学校精神加以提炼升华和开发利用,成功打造了学校新品牌形象,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名校奠定了基础。

    1.建成了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体系

    通过实施校园CI系统建设、校史馆、学校中心文化广场、学校特色文化长廊等项目,建成了要素齐全、贴合时代、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体系。

    2.完成了品牌视觉识别设计

    运用视觉传达设计的方法,根据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有关媒体的要求,将办学理念、文化特质、行为规范等抽象概念转换为具体符号,以标准化、序列化、统一化的手法,凸显学校个性,塑造独特的学校品牌形象。该设计主要由以下两大部分组成:基础部分,由标志、标准字、标准色组成;应用部分,分为办公用品(名片、信封、信纸、文件夹、文件袋、记事本等)、学校事务用品(工作证、值日证、学生卡等)、校旗校徽、学生和教职工制服等。

    3.编写出版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读本

    为阐释校园文化理念,简洁直观地对师生推广文化建设成果,学校编撰出版了《校园文化理念解读》、《校园文化简明读本》等,使校园文化成为全体师生的信念,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

    4.构建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学校确立适合师生个性发展的校园节日并固定下来,即:新生节、读书节、运动节、技能节、“收获·感恩”文化节,形成学校独具特色的“五大节日”。每一个节日都有鲜明的活动主题,精彩有序,全员参与,人人体验成功的快乐,触发积极向上的力量,成为师生一种深深的期待。

    在教师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建立一个尊重教师、给教师发展空间、充分感受职业幸福感、享受教育生活的生态园,以激起教师的精神追求,点燃他们的激情。

    在学生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大力开展社团建设,搭建一个充分展现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平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张扬学生的青春活力,建设多彩多姿的校园。实施“六个一”主题活动:树立一个心中崇拜的偶像,确立一条励志向上的人生格言,树立一个正确的职业理想,掌握一项受益终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一项愉悦身心的艺体爱好,拥有一个服务社区的志愿岗位。升华生命内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参与自我教育、自主管理,共同搭建属于他们的和谐温馨的宿舍之家。

    在物质环境建设方面,学校充分发挥地域宽广的资源优势,根据学校现有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在校内栽种高低错落有致的岭南特色植物,打造主题式生态园林学校。在学校各主题园内错落布置若干文化石,例如校训石,使学校布局更合理,环境更雅致,增添文化气息。在学校各主题园设置名人、校友雕塑或和农业主题相关的雕塑,建设农业文化园,改建文化长廊,打造开放式的校史展馆,展现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浓厚的文化氛围扑面而来。

    通过挖掘百年农职文化精髓,提炼学校核心文化和建设校园景观工程,进一步优化了学校文化环境,营造了体现校园文化、传统文化、企业文化相互融合于一体的文化氛围。

    引厂入校,成功走上农科学校办好工科专业之路

    高州农校地处县级市高州,在广东省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规模大的工厂企业比较少。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以往把学生分散到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实训实习的办法,给管理造成的困难越来越突出。如何改变困境?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多次讨论分析,决定走“引企入校”的路子。学校成立了“校企合作办公室”、“校企联合培训中心”、“校企联合办学工作领导小组”、“顶岗实习工作领导小组”等工作机构,制定了《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五年规划》、《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办法》等制度,规范校企合作行为。成立了电子实训工厂建设的调查论证工作团队,学校建设的实训中心副楼建筑全部按照标准厂房设计,为引厂入校搭建了平台。在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学校以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为平台,在校企深度合作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真正实现生产性顶岗实习。成功引入丰达电机(香港)有限公司在校内设厂,满足电子电器专业学生的生产性顶岗实习,同时为地方新增3000多个就业岗位。已有400多名学生到丰达公司进行生产性顶岗实习,企业为学生支付报酬,购买保险等,开创了校企合作新局面。学生表现出色,练就了过硬的操作技能,受到企业的高度赞扬。近两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高达98.3%,对口就业率高达84%,普遍受到用人单位欢迎。

    2.借助建设资金改善教学实践环境。借助示范校项目优势,两年来,学校多次投入专项资金建设实训中心、购置仪器设备等。目前,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PLC、单片机、光机电一体等实训室共23个,建筑面积7800多平方米,设备总值700多万元。

    3.校企合作助推课程体系改革。学校与丰达电机(高州)公司一起合作,完成了“PLC安装与调试实训指导”、“电机及控制实训指导”以及“单片机控制装置实训指导”等3门校本核心课程的开发,并在校内试用,使课程与岗位对接。利用企业的设备优势,建立了校企联合办公室,组建了一个校企实践实训模拟室,搭建了老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研讨的平台。

    4.企业实践提高教师综合实力。走校企合作之路,专业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下企业实践,接受指导,提高实践能力,并将生产第一线所获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该专业全部老师多人次在广东省中职学校教师技能大赛、茂名市中职学校教师技能大赛中获奖。同时,学校通过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学校的各项教学活动,开发更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电子电器专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学校其他专业的发展。合作企业为学校赠送了数控加工中心等相关设备,支持学校工科专业建设,开展检测方向和数控加工技术方向学生培养,同时开设了机电一体化专业(丰达)班。

    三项显著成果:引领职教发展服务社会

    经过两年的示范校建设,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创新专业内涵建设,推动学校整体办学实力提升

    四个重点建设专业建立起由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参与的课程建设机制,校企合作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参与完成了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项目精品课程26门,参与编写全国统编教材11本。开发项目化校本教材、实训指导书、工作页等,完成编写校本教材29本(套)。

    在重点建设专业的带动下,学校非重点建设专业同步开展了项目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改革,合作企业参与教学的专业比例达100%。学校软硬件建设迅速发展,新增实验实训室10个、校外实训基地15个,学校整体办学实力明显提升。茂名市教育部门领导指出,高州农校与茂名市其他中职学校比较,呈现“一个高”、“四个多”、“二个仅有”。“一个高”:是级别高,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单位;“四个多”:是茂名市省级重点专业(畜牧兽医、果蔬花卉生产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多,获省支持实训资金多,参加省技能大赛获奖多,获中央财政支持资金多;“二个仅有”:是仅有的一所承办过广东省中职学生技能大赛的学校,是仅有的一所获得广东省师资培训项目的学校。

    构建“实”字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效果显著

    围绕校园文化特色项目建设,编写出版了《学校文化建设手册》,构建“实“字文化教育,以技能竞赛练就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以校园活动培养学生务实的做事态度,以实践活动锤炼学生诚实的做人原则。重新提炼并形成了学校的文化理念体系,包括:“强农精技、多元共荣”的办学理念,“产教相融、研培相济”的办学策略,“德能双馨、知行相融”的校训,“厚德、崇实、自强、创新”的校风,“敬业、爱生、精艺、力行”的教风,“善学、亲师、强技、笃行”的学风。

    两年来,5000多名在校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学生参加省市技能大赛荣获各类奖项100多项,一批学生获得省市优秀学生奖励,“双证率”达94%以上,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依托特色专业,辐射区域职教改革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两年来,依托重点专业建设,学校老师编写的项目课程教材被本校牵头的职教集团内多所职业学校订购使用。省内外多所兄弟院校来校交流学习。成功承办了两届茂名市中职学校学生技能竞赛电子技术技能竞赛,协办了2013年广东省职业院校学生技能竞赛农业技能竞赛。一个校外养猪实训基地成为广东省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学校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推动当地职教发展。

    高州农校作为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实训中心”、“国家农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两年来开展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人数达5500多人次,帮扶34个贫困户发展种养业脱贫致富、编印技术推广资料16000多册,引厂入校为地方提供了近3000个就业岗位。

    新建的畜牧水产研发中心、动物医院开展口蹄疫防控等课题研究和技术推广。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与职能部门和行业企业合作,帮助农民解决了农产品增量提质。

    依托“四位一体”校企共建社会服务体系,开展退役士兵、村官教育、农民创业等培训和农科知识下乡服务,协助当地形成“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为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地方经济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今年学校与南方农村报联合,新开办两个“农村财富班”。该班是《南方农村报》根据合作企业——广东大平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对种植、养殖业等生产资料连锁营销、管理和种养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与高州农校共同招生,并委托学校培养“农财男”、“农财女”。学生二年在校学习,一年到企业实习。学生毕业后,由《南方农村报》安排从事农药、化肥、饲料、兽药等技术管理和营销工作,工资待遇较优厚。定单培养拓宽了学校的招生渠道,同时增强了学校服务当地社会经济的能力。

    一百多年来,高州农校师生在这里播种理想,耕耘希望。拼却心血千万点,换得新绿百千重。学校将坚持“立足当地,面向广东,以创新铸特色、以特色办名校”的发展方向,开拓进取,为新时期的职教事业谱写更加华美的篇章!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专业设置的“逆向革命”,就是把传统的“学科→专业→专业方向→就业”的专业设置进行逆向翻转,变为“就业岗位→专业方向→专业→学科或跨学科”的专业设置。

    ■雷振海 温晶晶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2005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胡娟,2007年创办“花嫁婚庆连锁机构”,2008年成立四川大爱天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年产值近千万元;毕业1年后,入股中创天汇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担任副总经理。而胡娟只是锦城学院历届优秀毕业生的一个缩影。

    截至今年,锦城学院已连续6届毕业生实现超98%的就业率,近半数专业100%就业,不少毕业生在知名企业就业。

    一所2003年才创办的学校,2万名在校生,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一片低迷的情况下,为何能实现高质量就业的“逆风飞扬”?学院院长邹广严的解释是:立足应用型大学定位,根据企业岗位需求适时调整专业设置、构建课程体系、强化师资培养,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设置强调“逆向革命”

    刚入学时,2013级审计专业学生张颖知就从指导教师手中领到《大学生就业岗位调查报告》,这是由锦城学院的数百名师生,历时两年对近600家合作企业、众多毕业生和招聘单位进行走访调查后完成的,汇集了40个专业、近2000个工作岗位的职责说明、任职要求、工作内容、技能标准、薪资水平、岗位晋升途径等内容。

    锦城学院专业设置的“逆向革命”,就是从这份调查报告开始的。邹广严说,学院的改革,就是要把传统的“学科→专业→专业方向→就业”的专业设置进行逆向翻转,变为“就业岗位→专业方向→专业→学科或跨学科”的专业设置。以社会需求为本位,触摸岗位要求的最前沿,从根本上改变原有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状。

    这一专业设置上的“逆向革命”,带来的是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提升。2009级新闻专业学生向颖毕业后不久,就被提升为一家媒体周刊的副主编。她将自己的快速成长,归因于学校的“全能记者”培养。“我们的新闻专业叫‘融合新闻’,最大的特色就是根据泛媒体时代对记者岗位要求的变化,培养跨学科的技术型文科人才。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当然受用人单位欢迎。”学院文学与传媒系主任毛建华说。

    2003年建院之初,锦城学院就确立了“办一所应用型、创业型大学,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经世致用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院通过“三大教育”实现课程体系建设的特色化与差异化。

    “三大教育”即“三讲三心”明德教育、“一体两翼”知识教育、“三练三创”实践教育,它们共同构成锦城学院的特色课程体系。“三讲三心”明德教育的“三讲”,即讲诚信、讲礼仪、讲感恩;“三心”,即对国家、人民尽忠心,对父母、长辈尽孝心,对同学、同事尽爱心。曾被全国多家媒体报道的割肝救母、孝感天地的四川省首届大学生“感动校园”人物钟颖,勇救4名落水群众的大学生周建良等,都是学院明德教育涌现出的先进人物。

    “一体两翼”知识教育是锦城学院课程体系的基础。“一体”指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的知识教育体系;“两翼”即艺术和体育。“三练三创”实践教育,重点是创业教育,通过16个学时的必修课程、参加创业设计大赛和体验模拟公司经营活动的模式展开。目前,学院已有近3000个学生团队、两万余名学生参赛,完成创业方案4000余件。

    教育教学聚焦“三大改革”

    近日,在第三届两岸三地大学生品牌策划大赛中,锦城学院的“倾醇佳酿”团队夺得总决赛冠军。“为了拿出一个像样的方案,我们研究了好几个前沿案例。”一名参赛学生说。

    营销策划大赛、物流设计大赛、导游技能大赛……各类丰富的赛事让锦城学院的学生乐此不疲。这种以竞赛带动学习、以学习获取技能的教学方法,被学校称之为“以赛促学法”。

    怎样教才能让学生更加主动学习?锦城学院的做法是,通过开展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改革“三大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让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冒”出来。

    好的教学法如同一根魔杖,可以瞬间改变整个课堂的氛围。锦城学院整合创新了“六大教学法”,即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法、问题导向法、模拟仿真法、以赛促学法和海量平台法。同时,“嵌入”各行业认可的职业技能考核内容,进行“双证培养”(即毕业证和职业技术资格证)。数年来,已有近3万人次考取了助理营销师、建筑工程造价和设计施工等相关从业资格证。

    借助互联网平台,锦城学院创新了一项全新的线上线下一体化课程,即“优课”,这也是“六大教学法”中海量平台法的课堂应用。计科系教师王建讲授的“线程同步”网络教学课,根据课程重点,原本长达1小时的教学视频被拆解、新编为5到10分钟的视频资料。每堂课配有学生自由提问、教师答疑等环节,课后,学生通过登录网络平台看视频、做作业,闯过“测评关”。目前,锦城学院现已制作在线教学视频近500段,涉及课程数十门。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应用型大学成功的关键。数据显示,目前锦城学院的“双师型”教师已近500人,与其他专任教师的比例已接近1∶1。其中,业界精英或具有行业工作背景的教师占比近70%,另有30%的专职教师通过进修取得了各类行业资格证书。

    培养路径注重“产教融合”

    在不久前举行的2014年“创青春”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锦城学院派出的学生团队荣获3项金奖、8项银奖、15项铜奖。其中,两项金奖入围全国总决赛,获奖总数位列全省48所参赛高校中的第7名。

    “这个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学院在学生实践环节上的‘内外联动’,在发展方式上的‘产教融合’。”邹广严说。

    在校内实践环节,除了实验室教学,学校还创新了“四种机制”,即平台实训机制、自主研发机制、专利导向机制和虚拟创业机制。其中,计科系正在探索的一种“虚拟创业机制”令人耳目一新。他们与国际知名的大型软件企业金蝶公司合作,大三学生可自愿报名组成6人的虚拟创业小团队,金蝶公司给予其实践课程和项目实战的全程指导。学生团队经过1年的实战后,或孵化创业实体,或到企业供职。

    在校外实习环节,学校在60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教学实习根据地”,实现了学生实习与就业的紧密挂钩。学院还成立了“专业顾问委员会制度”,聘请行业精英作为相关专业的顾问委员,促使企业把学生实习过程也视作岗前培训的过程。学院不与企业开展“打包式合作”,学院把企业的生产难题当作自己的科研项目,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项目后,合作企业整体接受项目成果与学生就业。

    此外,锦城学院还创造性地构建了合作资源共建、合作产学研开发、合作实习就业通路“三位一体”的产教融合方式,打造了一个良好的“产教融合生态圈”。目前,由四川省商务厅、成都市高新区、东方集团等600余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构成的“实习就业基地”,以及包括美、英、加、法、日、韩等国家的近40所知名高校构成的“国际化”教育平台,创造了一个“产教融合生态圈”。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四问”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少数民族学生就业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更是民生问题。是关乎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问题。

 一、问题

 当前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一是新疆地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就业岗位有限;

 二是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当干部、坐办公室”,不愿到企业去,不愿从事服务业等行业。

 三是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的能力较弱,交流沟通存在一定障碍。

 四是职业精神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对策

 (一)肩负使命 勇于担当

 学院党委把办好少数民族职业教育作为促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战略担当。全校形成“改变一个学生的未来,就是改变一个家庭的未来;改变一个家庭的未来,就是改变一个地方乃至全疆的未来”的共识,把“托起农牧民孩子美好明天”作为农职院人的价值追求。

(二)产教融合 提高质量

 1.搭建少数民族学生校企合作就业平台

提出“融入产业办专业,融入生产施教学,融入企业促就业”办学理念,背靠行业企业群,建立新疆第一产业职教园区、新疆畜牧学院等理事会办学体制,以喜多粒公司为代表的“引企入校”办学模式,以天海学院为代表的“入企办学”模式,在天山南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就业“双基地”。

 2.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特点,遵循农业生产规律、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与行业企业共同创建了具有行业特色的“一轮半”实践、“两周期、三融合”等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生产性实践教学比例,切实提高学生技术技能水平。

3.改革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教学方法

为强化少数民族学生语言和专业能力,开展分层教学,实施民汉学生混合编班、混合住宿、混合实习等教育教学活动,促进民汉学生思维、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融通。

 4. 培养少数民族学生职业精神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等主题教育活动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创造性地开展德育活动课、学生党团建“五进”工程(进班级、进宿舍、进社团、进企业、进网络)、“三下乡”社会实践、企业文化进校园等活动,把职业精神的培养渗透到学习生活的全过程。

 (三)加强指导 转变观念

1.转变少数民族学生就业观念

分年级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培训》、《就业指导》等课程,开展就业指导专题讲座,鼓励少数民族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企业就业。

2.扶持少数民族学生创业

创新“千百十”创业模式,即培养“千人”创业意识、培训“百人”创业技能、扶持“十人”创业明星。分专业成立“沃尔多养殖合作社”等六个创业孵化基地,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举办创业大赛,引导少数民族毕业生创办企业。

3.建立奖惩机制

制订实施《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工作奖惩管理办法》,实行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目标考核一票否决制,设立“基层就业典型”、“就业优秀指导教师”、“就业优秀班主任”等单项奖。

(四)做好服务 长期关注

1.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应聘技巧

举办职业生涯规划、简历设计、模拟面试等大赛,提高学生就业意识和应聘技巧。

2.为少数民族学生举办专场招聘会

定期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意向调研,针对学生意向开展专场招聘和企业座谈会,为学生就业牵线搭桥。

3.把少数民族毕业生推介到用人单位

走遍天山南北,走进千家企业,坚持不懈地上门推荐,感化企业接纳少数民族学生。

4. 建立少数民族毕业生援助机制

制定《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援助实施办法》,建立求职困难毕业生动态信息库,实施“一对一”就业帮扶,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份合适的工作。对毕业生长期关注,持续指导,实施“招回制”。

三、成效

学院每年在基层就业的毕业生达70%,涌现出全国“三支一扶”先进个人努尔扎提、新疆优秀村官祖丽胡玛尔等就业之星。根据学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3),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89%、就业现状满意度69%、创业率4.6%,比示范性高职分别高781.4个百分点。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实施“点、线、面”三维度培养模式,以创业教育引领专业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收到良好效果取得显著成效。近三届农类专业毕业生半年后平均就业率达95%以上;毕业生自主创业率4.9%,高于全省高职3.7%的平均值;一年级农类专业学生转专业率从原来的12%左右到现在的不足3%

  抓住个体教育“点”:因势利导,内外并举,悉心培育学生的爱农情感与创业意识。开设“三农”专家大讲坛,邀请院士、校友及农业企业家作报告,促使学生了解现代农业。打造“现代农业体验之旅”,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农类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农业高新园区、现代农业企业参观、访问、实践,促使学生体验农业。开展“七个一”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喜欢农业,近3年有1500多名学生分赴温州百余个村实践。开展“百名专家带千名学生服务万计农民”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学有所用,促使学生爱上农业。

  紧扣人才培养“线”:明确目标,系统设计,着力培植学生的兴农与创业能力。目标引领,提出以创业教育引领专业建设,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农业创业型人才。方案改革,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在农类专业中实行“平台教学、专业分流、岗位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知识构建,以创业教育引领课程改革,提出对接岗位、对接专业、对接产业、对接社会的课程体系,设计具有专业意识、前沿意识、市场意识的课程内容。实践体悟,充分发挥农科教一体化办学优势,实施“导师+项目+团队”培养方式,近3年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共有2000多名学生参与了300多个创新创业项目。

  拓展保障支撑“面”:整合“政、校、行、企”四方资源,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和帮助。一是积极争取政府支持,为学生创业提供保障。在学院努力争取下,温州市政府出台了《温州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农业创业就业扶持暂行办法》等文件,学校有千余名农类专业学生享受到优惠政策。经多方努力,学院成为浙江中小企业局认定的唯一落户在高校的省级小企业创业基地,每年获得15万元支持。二是注重制度设计、搭建创业园,为创业教育提供支撑。每年设立30万元创业教育专项经费,规定学生学科竞赛中获奖、公开发表论文、科研立项、发明专利等均给予学分奖励,设立不设上限的创新奖励经费、成立学科技能集训队等。三是积极争取农业行业资源支持,为学生拓宽就业渠道。四是积极争取企业资源支持,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帮助。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根据民办高职学生的特点,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多维度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坚守主阵地把好主渠道。学院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列入“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作为重点课程加以建设。先后下发了《四川城市职业学院深化课程改革加快课程建设行动计划》等文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干课程、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课时学分、教材选用、实践教学基地等内容进行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同时,为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学院每年划拨专项经费资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改革项目研究。

  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紧扣时代脉博与时俱进。学院将“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并严格执行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形势与政策”课教材、课时和学分数。同时,学院根据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邀请有关领导、专家、学者面向全院学生举办各种专题的形势政策报告会或专题讲座。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学院紧紧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党课团课、主题班会、团组织生活、品牌校园文化活动等途径,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及时带到学生当中,对学生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重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系列教育。同时,充分利用十八大、十八届三中会会、五四青年节、纪念一二九、抗震救灾等重要节日、重大事件,集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时代精神教育。

  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强化隐性课程育人作用。学校总结提炼出“团结奋进、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修德砺能、务实拓新”的校训,设计出学院院徽和完善学院CIS系统等。丰富校园活动,通过举办迎新文艺晚会,寝室文化节,毕业典礼等蜚声校内外文化品牌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助推学生全面发展。

  强化实践育人工作,强调教育与生活相统一。学院依托400家校企合作单位,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实践育人基地,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统一,校企共育人才。同时,结合重大节日、重要时间节点和当前的时政情况,开展了学雷锋系列活动、植树节活动等各类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等。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学院成立了心理健康中心,设立了“城市阳光工作室”,建立了院心理健康中心、系心理辅导站、学生班级心理委员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利用专业心理测试软件,每年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每年举办“525”心理健康活动周活动,在心理问题多发的春季和新生入学时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

  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增加学生可持续就业能力。学院设立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并开展SYB创业培训。学院还通过聘请企业高层和人力资源专家为学生作各类以就业为主题的专题讲座、开展丰富多彩的毕业教育活动,以及对就业困难学生帮扶指导等形式,多渠道多途径地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


  省相关领导与连锁经营专业学生交流

 汽车维修专业学生进行汽车故障诊断实训

与汽车4S店合作举办汽车营销大赛

电子商务专业与淘宝共建实训室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再创历史新高,“毕业生就业难”再度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面对这一难题,有着64年办学历史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下称:陕西工院)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及时跟踪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针对性调整和设置专业,并以专业建设为龙头,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积极举办技能竞赛,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使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学习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2010至2013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2014届31%的毕业生在世界500强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就业。

    专业设置:

    立足区域 对接企业

    随着陕西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汽车、物流及电子商务产业迅速崛起,对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呈逐年上升趋势。2007年,陕西工院紧跟时代脉搏,组建了物流管理系,2010年又升格为汽车与物流学院。该学院一班人通过深入调研,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合理设置和调整了专业发展方向。经过7年的建设,该学院现拥有6个教研室,开办有物流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汽车定损与评估、电子商务、营销与策划、连锁经营管理等7个专业。其中,物流管理专业是2008年国家示范性立项建设专业和2009年陕西省重点建设专业,电子商务专业是2012年陕西省重点建设专业,营销与策划专业是院级重点建设专业。2012年,物流管理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还被国家教育部门评为“国家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

    专业建设:

    特色明显 成效突出

    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汽车与物流学院紧跟行业发展,明确专业定位,与省内外知名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广泛合作,并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创新专业建设,进行课程、教材、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在人才培养中紧扣实训基地建设和技能大赛两个抓手,有力地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取得了显著成果。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进行专业建设创新 近年来,汽车与物流学院先后与西安人人乐配送中心、福建省信通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山东荣庆物流有限公司、北京布瑞琳公司等企业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分别组建“仓储配送”、“工程材料管理”、“荣庆物流管理”、“布瑞琳”等订单班,通过校企双方共同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商定人才培养规格与要求,共同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共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共同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等,使校企合作真正融入专业和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

    以国家示范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在与企业进行订单培养的过程中,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为思路,联合企业进行课程开发及建设,现已建成配送作业的组织与实施、仓储业务操作、物流机械设备的适用与维护3门省级精品课程和管理学基础、物流基础、配送作业的组织与实施、仓储业务操作、物流机械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货物运输操作和交通运输与保护等7门网络课程,同时建成了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子库,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起良好的资源平台。该学院还按照企业岗位标准、岗位能力需求,联合行业企业专家,创立以实践能力为主线、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思路、项目驱动为导向的教材模式,编写出版了配送作业的组织与实施、仓储业务操作、物流机械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货物运输操作、物流基础等5门特色教材。

    在人才培养方面,物流管理专业通过对市场和企业的调研,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制订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职教融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即职业技能培养与教学任务相融合、职业素质提升与教学过程相融合、职业岗位训练与教学情境相融合、职业资格考证与教学内容相融合;同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穿插进行,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交替实施,学生身份和员工身份相互轮换,实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学习和岗位做工的有机衔接。

    同时,参照物流行业标准,按照物流企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以及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形成了“三三型”教学组织模式,即将高职三年培养期通过三个培养模块,分三个阶段进行实施。具体为:第一阶段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块,包括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专业基础知识及认知、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第二阶段为工学交替教学模块,包括职业素质培养和岗位技能训练;第三阶段为顶岗实习教学模块,包括专业综合实习和毕业设计及论文。

    此外,陕西省重点建设专业电子商务专业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按照电子商务岗位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创新形成了“教做耦合、实境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011年电子商务专业获中国互联网协会颁发的“企业项目教学创新奖”。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被京东商城、当当网、卓越网等多家大型电子商务企业录用,受到企业的高度认可和欢迎。2006级毕业生赵娟红、李春祥,2007级毕业生张映莉、张敏、贾磊平、唐宏斐等通过三年的学习锻炼,纷纷走上了开网店创业之路,率先树立了自主创业的品牌。

    院级重点专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也从2006年开始招生至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连锁经营的商业运作模式以及岗位能力要求,围绕能够担任部门主管、门店店长、区域经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学习、工作、创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保障专业建设创新 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院校加强实践教学、开展实习实训的重要保障。汽车与物流学院现有ERP操作、营销模拟、自动仓储与配送、汽车电器、汽车检修、淘宝创业工作室、项目孵化工作室、汽车营销、连锁运营体验店等18个校内实训室,配备有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生产物流、国际物流管理模拟系统、连锁经营管理、网络营销、汽车营销、商务谈判、营销管理电子对抗系统等仿真模拟教学软件,总价值1300多万元。此外,学院还积极与京东商城、人人乐、汽车4S店等数十家企业合作建成了校外实习基地。2010年,物流技术操作实训基地被省教育部门确定为省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012年,汽车维修技术专业实训基地被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项目”。

    淘宝公司首次与高校合作即选择了陕西工院,通过将淘宝店搬进校园、依托淘宝创业工作室和项目孵化工作室,借助“印象西安”陕西特产的网络销售、校园物流代发等企业运营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工作、创业。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交替实施,学生身份和员工身份相互轮换,使学生“身在校园,做在企业”,真正实现了学生的零距离上岗。

    为使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技能相融并进,汽车与物流学院在校园内开办了3家学生实体运营体验店。运营体验店主要承担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门店运营实习、卖场布局与商品陈列实习、连锁企业信息系统管理实习以及采购业务、理货业务、收银业务、促销业务、盘点业务、客服及防损业务、财务管理等实训项目;同时,为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多个专业提供实训场所及支持。运营体验店秉承“提高素质,提升技能,锻炼在我,服务于您”的经营宗旨,以“今日实训先锋,明日岗位骨干”为口号,贯彻“一心为学,专心于训,用心经营”的工作理念,打造符合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实训平台和创业实践平台。

    通过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打造真实的工作环境,不断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在实际操作训练中,提升学生的运营管理能力,为学生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技能大赛为抓手,推动专业建设创新 汽车与物流学院针对所开设专业,在每年的校内技能竞赛月活动中举办物流、营销、连锁、电商、汽营、汽检等专业技能竞赛。学生先后组队参加全国高校“创意·创新·创业”电子商务挑战赛、“E路通”杯全国大学生网络创新应用大赛、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对抗赛、物流技能大赛、汽车营销大赛、汽车检修大赛等赛事,共获得陕西省特等奖3项、陕西省一等奖2项、综合一等奖3项;获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同时,配合“双证制”建设,为该专业及其他专业学生提供助理物流师、助理电子商务师、助理营销师、连锁经营管理师、中级汽车营销师等职业资格认证的培训或认证服务,还面向社会提供各类相关培训服务,有力地促进了专业建设和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

    人才培养:

    成绩突出 就业充分

    专业建设有创新,人才培养有特色,汽车与物流学院涌现了很多学生零距离就业和创业的案例。2009年获得首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陕西省一等奖、全国三等奖的电子商务专业0702班唐宏斐和张娜同学都曾在淘宝创业工作室经过实践锻炼,并分别走上了电子商务的就业和创业之路。电商0801班章举、夏涵悦,电商1001班学生王萌、周茜同学都已成为京东商城的业务骨干,电商1001班杨延同学成立了云创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寇咪和赵鸽鸽同学也在西安沐易家居用品有限公司淘宝店铺和天猫商城从事主管和客户工作。布瑞琳订单班学生、物流管理专业0902班的王引,现已成为布瑞琳洗染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连锁经营管理专业1001班杨才华因专业技能突出,成为布瑞琳公司洗染车间二级工程师。

    近年来,该院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2015届毕业生现已有部分学生被企业预订,其中电子商务专业的部分学生已被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预订,物流管理专业的部分学生被顺丰物流公司预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被京布瑞林公司预订。陕西省内、陕北、关中各地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企业、汽车营销4S店也纷纷前来洽谈接收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及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毕业生事宜。

    宜兴紫砂壶天下闻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手工制陶一度面临传承危机。2006年,“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苏宜兴的紫砂产业也随之复苏。

  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能做什么?在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丁泗看来,文化传承和创新是高职院校应当肩负的使命,学院实行“师徒制”教学,建立“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校企合作理事会,注重对外交流,为推动陶艺走向世界贡献一己之力。

  “师徒制”教学,破解陶艺传承难题

  找不到年轻人接班是传统手工艺面临的最大难题。过去大师关门挑人学艺,现在却要开门求人学艺,还不招人待见,原因何在?

  丁泗认为,这是因为人们没有把职业教育与传统手工艺真正结合起来。“职校的学生空有理论不会制作,学艺的徒弟没有学历又找不到工作。”要破解这一难题,就必须改革教学方式,实行“师徒制”教学。

  所谓“师徒制”教学,就是让学生既要有教理论的老师,又要有教手艺的师傅,两人带一人,老师和师傅的联合传授,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

  “师徒制”教学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显著提升。近年来,由该院学生设计的作品在国家级、省市级陶艺专业展评和毕业设计作品评比中获得各类奖项81项,获得外观设计专利43项。

  校企合作理事会,实现人才资源互通互助

  “培养优秀的传承人,光靠一所学院的力量是不够的。”学院党委书记何祖伟说,要把以学院为主体的育人机制,转化为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一起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

  2012年11月,无锡工艺职院联合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等169家单位及个人,组建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并设宜兴陶瓷艺术研究中心等三个下属机构。

  在“理事会”的促进下,陶瓷学院新建了10个校内实训室,34个校外实训基地。理事会成员单位通过项目合作、校企共建等形式,为学院提供研发经费,无锡工艺职院与各企业的人才资源实现了互通互助。

  注重交流,让世界读懂紫砂

  今年4月,由无锡工艺职院、宜兴陶瓷艺术研究中心承办的“走近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紫砂艺术原创作品展”在国家大剧院展出,无锡工艺职院10多位老师的50多件原创作品参加了此次展览。“这次展览是学院加强对外交流、传承传统陶艺的一个缩影。”该院党委副书记邵汉强说。

  学院以“宜兴陶瓷艺术研究中心”为平台,开展各种专业展览活动,并与美国陶艺家协会、美国茶协会等机构合作,定期开展艺术交流和人员互访。

  “紫砂艺术作为一种传统,需要继承,更需要发展。”丁泗说,学院要通过不断对外交流,让紫砂文化走出去,让世界读懂紫砂。同时,还要把先进的理念引进来,为紫砂陶艺不断注入创新活力。

  近日,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与飞鹤乳业在哈尔滨签署协议,开启政、校、企三方联合办学新模式,以培养中国乳业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

  该学院院长都永浩介绍说,学院今年首设的“飞鹤班”,是针对黑龙江省特殊困难地区的专项计划,将面向户籍在泰来、甘南等20个特殊贫困县,且参加今年全国高考的考生招生。该项目今年计划招生150人,立足农村贫困学生,由校企合作定向培养,招生专业为省农业卓越人才培养项目动物科学与技术、动物科学与技术(乳品加工技术方向)。

  据悉,“飞鹤班”是一种新的校企合作机制,学制3年,第一年学费由飞鹤乳业全额资助;第二年学费将对学习成绩合格的学生进行家庭贫困状况认定,如确属贫困学生,减免全额学费;第三年学费由学生顶岗实习用工资自行承担。

  谈及此次合作的初衷,飞鹤乳业副总裁梁爱梅表示,当前我国正努力建设畜牧强国,畜牧业优化升级急需大批高端技能型人才。以飞鹤为代表的中国乳企正在不断崛起,对人才特别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非常强烈。

  然而,对于这类高端技能型人才,企业却一才难求。一方面企业求贤若渴,另一方面大学生却一岗难求。因此,飞鹤乳业希望通过与学院的合作,获得大批高素质的奶牛养殖技术人才和乳品加工工艺检验人才,解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渴求。

  企业有需求,学校有动力,双方一拍即合。都永浩表示,5年前,学院就创造了“三个一”校研企合作培养现代高职人才的新模式,成为职教创新的经典案例。此次设立“飞鹤班”,既能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又能圆寒门学子的就业梦,学校也借此丰富了办学实践,可谓一举多得。

  学院党委书记徐建成不断重复自己的观点:“这次双方联姻,不是过去普通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而是后者的升级版。”

  梁爱梅介绍说,此次设立“飞鹤班”,企业的自主权更大了,在招生生源、课程设置、文化导入、学费资助以及企业实习等方面,飞鹤都有更多的话语权。

  黑龙江省教育厅厅长徐梅认为,这种“双主体”办学模式,可以改变目前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不足的现状,由“校企合作”转变为“产教深度融合”,由“订单培养”转变为“定向培养”,实现了“学院招生”与“企业招工”的统一,从而有望成功实践“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这一理念。

  在飞鹤乳业董事长兼总裁冷友斌看来,投资人才是最重要的投资,这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为了此次与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的合作,飞鹤已拿出100万元,作为先期投入。

  早在2009年,这位从体制内出走、独自闯市场的东北汉子就有一个梦想——创办飞鹤乳业学院,不只满足飞鹤自己的用人需求,更要为中国乳业培养行业急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出于“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的考虑,飞鹤乳业选择与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合作,从设立“飞鹤班”做起,一步一个脚印,以期在未来圆自己打造中国乳业“黄埔军校”的梦想。

  谈及“飞鹤班”的未来,都永浩这位爱观察、爱思考的高教管理者信心满满,并向记者发出邀请,“欢迎过两年再来,帮我们见证这个特殊班级的成绩”。

    本报讯(记者 李曜明 通讯员 龚妍 张雪萍)广东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设有一项特殊的学分——公益学分,学生在3年内要修满4个公益学分(完成15个小时的志愿服务可获得一个学分)。近日,该校2012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黄志聪以参加20多项公益活动超过300多个学时的纪录,荣登公益学分榜首。

    为什么要将公益活动纳入学分?该校校长邓庆宁说,这是学校“六维公民”教育的一项要求,“六维公民”教育就是把学生职业人格教育具体化为六个目标:生而为人,就要做一个具备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等素养的现代社会公民;走进学校,则要接受更高层次指引教育,遵守校纪校规,融入学校文化,做好学校公民;中职学生进入企业,要具备职业道德,认同企业文化,做好职业公民和企业公民;而具有民族情怀和世界眼光的现代中国人是时代的新要求,即要做好中国公民和世界公民。学生在帮助他人中修满公益学分,学校希望以此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该校工商管理系主任李建发介绍说,学校编写了“六维公民”教育实施大纲,并进行了活动设计和课程设计。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没有夸夸其谈的说教,而是在愉悦的氛围中、在亲身体验中、在广泛参与中、在耳濡目染中,让学生的道德、心灵、习惯不断向真、向善、向美。学校对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文明风采大赛、职业技能大赛,甚至在平时的衣着、仪表、谈吐、走路等方面都作了融入性的设计,让学生养成习惯,进而内化成一种素养。

    每年开学,教师和学生都会拿到一本《“六维公民”教育简明读本》,有生动的故事、有身边的案例,对学生而言是一本行为指引;对于教师来说,则是一本教学指南。

    该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钟敏婷说,刚开始觉得这个学分挺好修的,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参加活动。参加的次数多了,她觉得自己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我发现自己变得开朗了,也喜欢上了帮助别人的感觉,很快乐。”

    在刚刚过去的该校2014年校园人才供需见面会上,首次参会的东莞市衡量会计税务公司总经理张解平明显感觉这些学生“不一样”:“不仅专业能力突出,社会能力更突出,表达能力强,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企业就需要这样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兼具的人才!”

    广东够快物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爱勇亲自带队到学校选人,“我们公司非常看重这所学校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优先录用那些在公益服务领域取得较高评价的学生”。

 

 2013年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暨校企合作座谈会

 学生获全国服装技能大赛奖项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

    创新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长久推手

    创新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制胜法宝

    创新是品牌学校跨越发展的不竭动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作为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性学校建设单位,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柳州市二职校)时刻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摆在高质量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将学子的成长成才成功摆在学校发展突出的位置,励精图治,改革创新,始终围绕“创建现代化一流品牌职业学校”的战略目标和“服务区域经济,成就师生梦想”的办学目标,全面推进国示校的“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办学模式、改革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创建开放式多元化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模式、提高管理水平”七大建设任务和“基于三维技术的数字化教学平台项目、校园文化特色建设项目”建设,全面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实现了预期的工作目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今天,本报特刊发这所学校创新发展的经验,为全国同类学校学习他们的经验提供借鉴。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古城柳州,柳宗元时任柳州刺史之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创办于1984年的柳州市二职校,从2004年至2014年,一直是在改革中发展、在搬迁中前行,经过两年的国家示范校建设,目前学校已实现了“由原来多址办学变为现在的一址办学”的梦想,新的校园坐落在柳州市柳东新区官塘职教园区内,整个校园占地面积458亩,总建筑面积12.4万平方米,目前在职教职工279人,学生总人数6361人。经过多年奋斗,柳州市二职校先后获得“国家等级重点职业学校、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性职业学校、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性学校建设单位”等荣誉称号。

    在国家示范校建设即将结束,让我们走进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去挖掘在“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性学校”建设过程中她的光辉历程——

大胆突破 谋求发展

    大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在继承中创新前行

    创建“校企深度合作,工学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更具方向性

    项目建设以来,学校以产业为引领,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广泛开展调研,行业专家参与岗位群分析,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业带头人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中做到了“校企深度合作,工学有机结合”,校企合作共制人才培养方案,双主体育人,实现学校和企业接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双学并重;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做合一,工学有机结合。在学校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各重点建设专业创新实施了“企业全程参与,工学有机结合”模式、“分方向、分模块、岗位对接、工学结合”模式、“教产融合,做学合一”模式、“五阶提升”等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全校实现了“课堂与车间、课程与岗位、学业与职业对接,校企双主体育人”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有力保证了人才培养的科学性。

     全面构建起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

    按照“校企深度合作,工学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遵循公共基础课围绕专业课转,专业课围绕职业资格转,职业资格围绕岗位转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学生技能培养为核心,推进专业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建设为重点,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开发学习情境,进行课程设计,重组教学内容,4个重点专业已形成各具特色、更具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共建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核心课程18门。同时,学校还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特色和要求,研发出一批适合校情、学情的校本教材10本,参与开发国家共建共享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共10门。

    教产对接,全面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按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采用以项目教学为特征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任务,依据工作方法设计教学方法,依据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创设“教产结合”的实训环境,实现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学生技能掌握得到明显提高。

    建立并实施开放式多元化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家、校、企”参与评价有了坚实的载体平台

    学校设计实施的学生评价体系遵循职业教育及学生职业素养形成发展规律,采取“三评一赛”模式,即学生自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结合学生技能大赛,建立以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为核心的职业综合素养开放式多方参与的学生评价体系。4个重点专业建立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毕业证+技能资格证+顶岗实习反馈”的评价体系,培养具备良好职业素养,技术过硬,具有管理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实现学生家长、学校、企业三方满意。

    打造“教学能手+技术能手”的师资队伍

    建立健全师资培养机制,为教师创先争优营造环境

    学校重视师资培养,建立健全《柳州市二职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和管理办法》等22项师资队伍建设的规章制度和实施办法,为教师快速成才提供了机制和保障,创造出教师追求自我成长和个个争当“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的创优争先良好氛围。

    搭建成长平台,打造“双能”教学团队

    学校依托教育行政部门、行业协会、企业、高校等多个平台,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充分利用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国家、区级、市级师资培养项目,通过委派、挂职锻炼、企业实践等短期培训结合中长期进修的方式,同时大力引进行业企业技术专家、社会能工巧匠、高校名师,依靠“教研教改、技能业务比赛、课题研究、资源共享”等途径,促使教师们相互交流沟通,逐步提高,先进带动后进,师资队伍技能得到整体提升,打造出一支以“教学能手+技术能手”为主体的双师型教学团队。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教师在市、自治区、国家等级教师教育教学大赛中,硕果累累,获奖近120项。

    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全面建成校企合作运行新机制

    组建职教集团,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

    学校在示范校建设期内,紧贴柳州产业发展,结合学校专业规划和建设现状,深化“上挂、横联、下辐射”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整合柳州市物流商贸行业、机械制造产业的优势资源,牵头成立柳州市物流职教集团和工程机械职教集团,制定集团章程,建立专家资源库,与集团内共32家企业和12所中、高职院校紧密合作,形成了校企共享、共育人才的合作新机制,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工学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搭建新平台,构建“三方共赢”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学校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积极参加各职业教育协会工作。与东意模具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企业化校内实训基地,加强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建设。以“合作、共建、共育、共享”为根本目的,积极开展与特步(中国)、柳工等10家知名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合作,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促进学生的优质就业,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局面。

    完善工学结合运行机制,提升学生职业技能

    学校引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制定《实训室管理使用办法》等系列管理制度,全面强化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建立健全了“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运行机制,新增31个校外实习就业基地,组织学生分专业、分批次进入合作企业进行实习实训,促进了课堂理论知识与岗位实战经验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职业技能。

 超强辐射 成效惠及大众 

    示范校建设全面促进学校整体办学实力的提升

    办学条件实现跨越发展,学校整体实力提升

    两年来,学校4个重点建设专业的优质内涵建设发展思路及做法,惠及和辐射全校其余17个专业的建设,学校软硬件得到优化和改善,进一步优化专业群建设,促使学校整体办学实办和教育教学能力大步提升,社会认可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广西日报》、《柳州晚报》、《南国今报》、柳州电视台公共频道先后对学校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进行了及时报道。

    内涵水平明显提升,学校吸引力不断增强

    自从实施示范校建设以来,柳州市二职校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了较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学校打造了一支“双能”型的高素质专业教学团队,专业吸引力不断增强。4个重点专业带动了专业群的会计、学前教育、汽车制造与维修等专业招生规模急速扩大,学校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 

    示范校建设,在更高层面上推动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为区域产业经济发展输送优秀人才

    两年来,学校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地区的相关行业、校企合作企业培养和输送了3000余名高素质、技能型的毕业生,得到企业、用人单位和社会普遍认可,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学校围绕柳州区域经济特别是“汽车工业”发展,进行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工程机械运用与维修、(汽车)市场营销、物流服务与管理等专业80%以上毕业生进入到汽车相关行业就业,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职业培训深入县镇地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两年来,学校在稳定保持城市社区就业人员、企业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市场的基础上,在县镇农村转移劳动力集中的地方设点,通过派出教师到设点地开展上门培训服务,成功开拓了柳州市六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培训量近14000人次。

    切实解决贫困生入学难题,贫困家庭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学校利用国家免学费、助学金等政策解决贫困学生学费问题,通过校园内勤工俭学、企业资助、学生社团等方式彻底扫清贫困学生的经济负担。近两年,学校解决了400名贫困生解决求学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业,使他们走上脱贫致富的小康之路。 

    示范建设引领其他学校发展

    建立良好的校际沟通和协作关系

    学校先后接待了上海工商外国语学校、洛阳经济学校、广西广播电视学校、防城港理工学校等22所兄弟学校来校参观考察,广泛交流办学经验,沟通探讨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学校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赴四川成都、广东中山、广西桂林、南宁的职业院校进行经验交流,分享成果。在交流学习过程中,学校既提高了社会知名度,更为学校开阔办学思路,拓宽办学视野,促进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管理模式的改变奠定了基础。

    以专业为纽带,对口支援农村职校发展

    学校与三江侗族自治县、融安县、柳城县等县域职教中心(职校)建立联合办学联盟,以专业为纽带,积极推进“人才师资互通、设施设备互通、教学资源共享,课程设置对接,生源共享”校校合作新模式建设,结成帮扶“对子”,派遣骨干教师到县域职校支教,开展职合办学和送教入乡活动,使城乡职校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成为现实。

    勇立潮头三十载,辉煌巨变看今朝。柳州市二职校正乘着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性学校建设的东风,以独有的“铿锵志坚、自强不息、精诚至善、卓越超群”的“金石精神”引领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观,以让学生“成功从这里起航”的育人誓言引领立德树人的坚韧脚步,努力打造柳州二职校的特色品牌,向着全国一流的现代职业教育学校的目标阔步向前! 

 

 


学生赴德国奥斯特法利亚应用科技大学交流学习

    2014年中国高校毕业生突破700万人,被称为“更难就业季”。在这样的背景下,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下称“陕西工院”)通过打造特色就业品牌、畅通学生就业渠道、有效引导学生正确择业,上下联动、全员参与,有效提升了学生就业质量,帮助学生实现充分就业,毕业生就业质量逐年提高,2010至2013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连续三届被评为“陕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毕业生就业质量提高形成“五高”指标

    毕业生就业质量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与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准,也是目前学生、家长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为了更好地了解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掌握就业市场的用人需求,检验学院的办学质量,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与新机制,多年来,陕西工院坚持开展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科学地分析。

    数据显示,陕西工院2014届6400余名毕业生,人均获得1.7个就业岗位,其中有2000多名毕业生在世界500强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就业,许多强势专业实现高就业,毕业生履约率高,专业对口率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优秀率较高,形成了毕业生专业对口率高、就业起薪点高、就业满意度高、就业稳定率高和用人单位满意率高的就业质量“五高”指标。

    招生、培养、就业“三级联动”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陕西工院坚持工学传统,积极与市场接轨,采用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融合、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促使学生“从操作岗位干起,向技术岗位迈进,朝管理岗位努力,尽快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一线急需的操作能手、技术骨干、管理精英、创业先锋”,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同时,学院以就业为导向,通过走访企业,根据社会需求,对现有专业进行改造,对就业前景不好的专业坚决停止招生,开办社会急需的新专业。几年来,学院先后停招了国际贸易等十多个就业岗位趋于饱和的专业,恢复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5个社会急需的专业,新增汽车维修、工程测量等十几个专业。同时,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机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思想认识境界高、理论知识积淀厚、专业技能优势强、后续发展潜力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有力提升了毕业生就业数量和质量,连续几年招生就业数量超过6000人,在校生数达18000余人,形成了招生、就业、培养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发展态势,打造陕西工院教育品牌。

    合作办学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西安三星(中国)半导体有限公司是以研发、生产世界先进水平的闪存芯片为主的半导体工厂,也是国内最大的电子类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在公司2013年底投产时,陕西工院电气自动化1105班的黄杰和30多名同学一起入职三星(中国)半导体有限公司。他们也是三星公司在该院2014届毕业生中选拔的第三批毕业生,此前已有128名陕西工院毕业生就职该公司。公司人力资源部相关人员介绍说:“陕西工院的专业设置与我们企业职业岗位的匹配度高,学生专业技能也不错,上手快,我们很欢迎这样的学生来三星工作。”

    近年来,依托传统办学优势和区域经济发展特色,陕西工院积极对接装备制造业、依托行业协会和省内3大国家级开发区、8大制造业龙头企业,与全国43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战略性校企合作关系,形成了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互联共通模式,同时与政府机构、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等交流互访,尤其是对外交流与合作发展迅速,已先后与日本欧姆龙和发那科、德国德马吉分别共建了“欧姆龙工业自动化实训中心”、“数控系统应用中心”、“DMG高端数控实训中心”等;与德国、韩国、爱尔兰和台湾地区高校建立合作关系,选派优秀学生赴境外进行学习或就业,目前在日本、新加坡就业学生12人;2014年又有10人赴台湾交流学习,8名学生赴德国攻读硕士学位。

    定向培养 保障学生顺畅就业

    去年6月,陕西工院与亿滋(中国)签署了校企合作框架协议,亿滋(中国)开始在该院机电类专业中选拔150名理论、技术都过硬的同学实施订单培养。经过两学期的紧张学习,今年3月,首届亿滋订单班的81名同学,分别奔赴亿滋(中国)在上海、广州、江门、苏州、北京的工厂,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生产实践。实习结束后,这81名同学正式成为亿滋大家庭的一员。公司对亿滋订单班学生的综合素质表示满意,认为大部分学生工作上手快、基础扎实、对企业价值观认同度高、适应能力比较强。

    学院现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开设企业冠名的93个定向培养班,打破传统培养方式,形成与企业需求直接对接的全新教育教学模式。如“欧姆龙”订单班是学院与全球知名企业——欧姆龙(中国)公司合作开办的,累计培养450余名毕业生。该班从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全套引入技术培训包、整体引进产业文化、人员互动等方面,按照国际员工的工作规范和标准制定一流的培养计划。企业每年捐助40万元奖学金,先后捐资300多万元共建了“陕西工院—欧姆龙”工业自动化实训中心;选派本院优秀教师赴日本学习深造,先后聘请了110余名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来校授课;实施双向管理,学院选派经验丰富的教师赴企业锻炼,企业派遣高级管理干部常驻学校担任订单班班主任。目前学院已经成为欧姆龙公司最大的稳定的一线人才培育基地。2013年,与美资企业亿滋公司开办了“亿滋”订单班,在商谈签订战略培养协议过程中,借鉴以往定向培养的成功经验,把订单培养纳入了企业的“亿滋中国技术培训生项目”,成为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长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安排资金和专人实施项目计划,首期招收了148人。与西安高新开发区、咸阳新兴纺织工业园等政府部门合作,面向园区主体企业,由政府部门牵头开展定向培养,目前与西安高新区人才中心合作的订单班已经开班。

    同时,学院积极开展集团化办学的试点工作。紧紧依托牵头组建的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探索出“厂校一体化模式”、“职教集团模式”、“订单培养模式”、“柔性顶岗实习模式”、“工学交替模式”、“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科研攻关模式”、“合作培养模式”、“联合共建模式”、“项目主导模式”等校企合作10种模式,有效解决了校企合作中“合多做少”、“短期效应”、“一头热”等共性问题,极大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

    文化融合 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2013年11月,来自陕西工院机电维修、电气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数控技术等6个专业的11名优秀专科毕业生被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聘任为“实验师”,负责指导本科学生的基础工业实训工作。

    其实,陕西工院的毕业生已不是第一次在名牌高校就业。2008年,该院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牛银迪、龚鑫等5名学生就应聘到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任职。由于专业基础过硬,再加上他们本身好学、踏实能干,很快就进入角色,设备的调试、辅导工作都做得井井有条;2010年,该院文秘专业毕业生黄晶入职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担任法学专业速录教师;2012年,模具设计与制造、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王文佩、胡兵等被聘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实训指导教师……

    无独有偶,2014年,国际知名的服装品牌凌致、优衣库等放弃在本科院校的专场招聘,在陕西工院定向招聘服装专业70余名毕业生。企业对该院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和综合素质均给予了好评,称赞该院服装专业毕业生工作认真负责、踏实肯干、动手能力强、业务素质高、发展前景好。

    一切得益于陕西工院“智育与美育相融并进、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学生成才路径。学院以校企文化融合为载体,融课堂教学、文化实践、社会拓展于一体,全力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和职业生涯的后续发展。校内设立“企业文化长廊”和“优秀校友长廊”,利用教学楼走廊展示了144家省内外骨干企业形象和100名优秀校友风采,让学生体味企业目标、企业精神、企业标准,感触可亲可近的典范、可学可赶的榜样,不断熏陶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就业教育中,邀请劳动模范、技术专家、企业管理专家、优秀校友等做客校园,近年来共举办100多期“文化大讲堂”,鲜活生动的事例为学子们“零距离”步入职场充实底气。同时,学院大学生艺术团每年赴企业进行文化交流,推动了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

    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夯实学生就业竞争基础,完备的就业服务体系凸显就业工作效益,良好的就业市场聚合高质量就业渠道,多层次就业平台提升了毕业生就业实力。陕西工院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精湛的专业技能,持续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必将在高等职业教育这条强国富民的阳光大道上继续阔步前行。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推动学院在科学管理、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校园文化等方面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提高综合管理效能。一是建立高标准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采用国内领先的数字化校园平台,实现学院信息门户统一、身份认证统一、信息标准统一和数据资源共享,为学院的教学科研及综合管理提供了及时准确、便捷高效的数据服务。二是以办公自动化系统(OA)为切入点,带动财务、人事、学工等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的全面建设,实现公文流转、通知简报、会议邮件的无纸化办公,节约办公成本、提高办公效率。三是实现校园一卡通服务,打造优质高效的后勤服务数字化。由过去单纯的就餐消费卡,扩展到集图书借阅、门禁签到、消费支付等为一体的综合性金融卡,极大地方便了师生的日常生活。四是集成视频监控系统,实现校园安全数字化。引进先进技术,将覆盖全院的视频监控系统与数字化校园平台实现高效集成,实现了对校园及时高效的安全监控。

  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一是实现教学管理数字化,提高专业教学与企业实习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引进先进管理系统,打造教学管理高端平台,构建自主选课、师生评价、见习实习管控、考试证书结合等综合性教学管理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加快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打造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以国家级、省级重点专业主干课程和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为重点,积极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目前师生注册率70%以上,并加入了公有云平台,实现了学院200门专业课程和100门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共享,打造了教师辅导、学生自学、师生互动的虚拟学习空间。三是积极建设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数字化。围绕学院品牌示范校建设专业群的专业资源库,建成了集数字音频、视频为一体,以数字图书馆、电子期刊库、硕博论文库为主体的教学资源库,实现了教学过程智能化、资源使用网络化,满足了广大师生对教学资源的及时便捷需求。

  提升文化育人软实力。学院高度重视信息化育人环境建设,把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现代信息技术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建设红色网站,打造绿色网络,营造育人无处不网络,网络无处不育人的数字化育人环境。一是把学院办学理念、校训、校风等精神文化与校标、校徽、校歌等标识文化作为重要内容融入校园数字化建设,打造学院人文生态网络文化。强化师生对学院“立足地方、面向市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办学理念以及“诚信、自强、力行、拓新”校训的认同与传承。二是把信息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打造校园红色网络文化。积极开展“师生同上一堂网络思政课”、“大学生网络思想论坛”、“感动校园人物”、“学院年度人物”网络评选等活动,开辟红色影视歌曲专栏、开通大学生心灵在线网络平台,建设主体向上、内涵厚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提升网络文化育人功能和数字化水平。三是把校园信息化建设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打造学院高雅校园网络文化。通过开展网络征文、网上文化艺术展演、学生歌曲、舞剧小品大赛等活动,积极开展大学生网上“节电、节水、节粮”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和讲究礼仪的文明养成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培养德才兼备、智技双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技能人才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实施“点、线、面”三维度培养模式,以创业教育引领专业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收到良好效果取得显著成效。近三届农类专业毕业生半年后平均就业率达95%以上;毕业生自主创业率4.9%,高于全省高职3.7%的平均值;一年级农类专业学生转专业率从原来的12%左右到现在的不足3%。

  抓住个体教育“点”:因势利导,内外并举,悉心培育学生的爱农情感与创业意识。开设“三农”专家大讲坛,邀请院士、校友及农业企业家作报告,促使学生了解现代农业。打造“现代农业体验之旅”,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农类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农业高新园区、现代农业企业参观、访问、实践,促使学生体验农业。开展“七个一”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喜欢农业,近3年有1500多名学生分赴温州百余个村实践。开展“百名专家带千名学生服务万计农民”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学有所用,促使学生爱上农业。

  紧扣人才培养“线”:明确目标,系统设计,着力培植学生的兴农与创业能力。目标引领,提出以创业教育引领专业建设,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农业创业型人才。方案改革,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在农类专业中实行“平台教学、专业分流、岗位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知识构建,以创业教育引领课程改革,提出对接岗位、对接专业、对接产业、对接社会的课程体系,设计具有专业意识、前沿意识、市场意识的课程内容。实践体悟,充分发挥农科教一体化办学优势,实施“导师+项目+团队”培养方式,近3年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共有2000多名学生参与了300多个创新创业项目。

  拓展保障支撑“面”:整合“政、校、行、企”四方资源,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和帮助。一是积极争取政府支持,为学生创业提供保障。在学院努力争取下,温州市政府出台了《温州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农业创业就业扶持暂行办法》等文件,学校有千余名农类专业学生享受到优惠政策。经多方努力,学院成为浙江中小企业局认定的唯一落户在高校的省级小企业创业基地,每年获得15万元支持。二是注重制度设计、搭建创业园,为创业教育提供支撑。每年设立30万元创业教育专项经费,规定学生学科竞赛中获奖、公开发表论文、科研立项、发明专利等均给予学分奖励,设立不设上限的创新奖励经费、成立学科技能集训队等。三是积极争取农业行业资源支持,为学生拓宽就业渠道。四是积极争取企业资源支持,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帮助。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 7月21日,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思利及人公益基金会”与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签署捐资助学协议,在该校成立“思利及人助学圆梦护理班”,帮助60名河北籍贫困家庭的女生实现并完成大学梦。

  据悉,“思利及人公益基金会”是由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捐赠的2000万元人民币作为原始基金并以非公募基金会形式独立运作的公益慈善平台,致力于大众健康、扶贫助教、助弱赈灾三方面的公益行动。此次“思利及人助学圆梦护理班”项目是由该基金会出资100万元连续三年资助60名河北籍家庭贫困、成绩优异的女生顺利完成学业。据介绍,本次“思利及人助学圆梦护理班”是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对农村贫困女生的捐资助学专项行动的延续。今年6月,该校已与致青春石家庄学生服装设计有限公司签署协议,依托该校服装设计专业招收50名女生设立“助学班”,在校期间,该助学班学生学费及住宿费由致青春石家庄学生服装设计有限公司无偿捐助。 




   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江影”)是一所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中诞生的民办高职院校,历经办学20年建校10周年的历程,在市场竞争中走出了一条根据市场需求办教育的创新之路,在当前职业教育重大改革向纵深推进的时期,颇具代表性,值得借鉴。

  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的专业设置在高职院校中独具特色,学校设有5大专业群32个专业,其中有表演艺术(音乐表演、影视表演、舞蹈表演、钢琴调律、计算机音乐);传媒艺术(主持播音、新闻采编、编导、摄影摄像、电视节目制作);航空旅游(空中乘务、高铁乘务、航空服务、酒店管理、导游);动漫艺术(影视动画、三维动画、建筑动画、动漫游戏);设计艺术(形象设计、服装设计、产品装帧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平面广告设计)等,专业培养文化艺术应用人才。

  据统计,江影历年毕业生就业率96—98%,其中创业率33%;毕业生就业后年薪最低4万元,最高达20万元;在学生创业者中,最高年营业额10亿元,最多1人办连锁店8家。这些喜人成果与学校将学生就业创业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并倡导高品质就业、实施大学生创业计划密不可分。

  在文化事业大发展中,江影承担着输送专业艺术人才的重任。他们根据市场需求,紧跟市场走向,提出了全新的思路并予以实践,收获着累累硕果。这正是对传统教育观的一场革新和革命。

  教学的革新——

  从作业到作品

  到产品的转换

  “要改变旧的教学观,要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通过作业—作品—产品实现从学校到市场的能力角色转换。”学院院长李刚说。

  江影,从办学初期就确立了能力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逐步趋向成熟。

  建立品质和能力一体化教学课程。在江影,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提前具备企业职员的精神和心理要素。“爱企爱岗、勤奋敬业、创新争先、文明守纪”,江影通俗易懂地描绘了现代职员的应有形象。为此,学院要求学生从“爱校爱专业”做起,从“勤奋学习”做起,从“行为规范”做起,逐步达到一名“准职员”的素质要求。确保学生具备现代职员基本素质,迎合学生灵活择业的需求。

  江影根据各个专业群学生的毕业去向定位确定能力结构定位,要求表演艺术类专业培养“集导编演管能力于一体”的现代演艺和管理人才;传媒类专业培养“集采编播制能力于一体”的现代传媒应用人才;航空旅游类专业培养“集语言形体礼仪服务能力于一体”的现代服务人才;动漫和艺术设计专业培养“集创意设计制作营销能力于一体”的现代创意设计人才。学生宽口径学习,掌握具有一技之长而又具备相关专业群多重知识组合,为毕业后灵活择业做好准备。

  用企业的岗位规范比照教学质量标准。江影根据不同专业群学生的毕业去向制定出不同的教学质量标准。空中乘务专业群为航空旅游业培养人才,因为岗位和工种复杂,学校根据行业共性要求,并以航空乘务这一最高服务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以三种语言(汉语、英语和一个小语种)两种形象(形体、气质)一个礼仪(公共服务礼仪)为基本要求,分别制定了学生达到普通话一级乙等、英语四级、小语种初级,行走立规范,具备沟通技巧、演讲能力,服务礼仪符合国际规范标准等,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达标的依据。与此同时,加强平时行为规范的训练和监督。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为学生上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上岗时,仅需经过短暂的企业岗前培训,就能达到即时顶岗的要求。2014届毕业生姚亦,实习期在高铁当乘务员,6个月后进了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当客舱乘务员,毕业后即飞国际航班。用学生的话说,是母校为她们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实现提升型时段教学安排。江影拟定了从共性教学走向个性教学再走向市场教学的循序渐进计划,简言之“项目教学法”,一年级打基础、二年级学专业、三年级进企业。作业,在课堂里完成;作品,在工作室里完成;产品,在企业里完成。作业合格,意味着课堂里的成绩;作品合格,是专家的评价;产品合格,是市场的认可。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使学生逐步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突出了“从做中学、从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提前把学生推向社会和市场。正因为如此,江影学生,在三年级实习期,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拿工资的职员。

  观念的革新——

  从低起点到成功者

  “不要看他们高考分数低,可他们的创意能力强、潜力大,我们要因势利导,极致发挥,让其实现终点无极限的优势。”学院董事长卢国忠说。

  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是一所培养文化艺术人才的专业性院校,一大批未被本科录取的青少年走进了这所学校。办学者认为,起点低不等于终点低,发现和发挥学生的内在优势,扬长避短,选准自己的发展空间,可以达到终点无极限的优势。

  让学生占领学业高地。把选专业与择业看得一样重要,通过面试、知识测试把握学生基因亮点,特别抓住学生思维亮点引导学生选好专业;把学做人看得比学做事还重要,全学程狠抓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把实践成绩看得比理论成绩更重要,把住动手能力这一关。

  江影围绕文化事业人才需求,在教学上突出重点又相互贯通,让学生学出爱好、学出兴趣、学出特长,在学业上迅速见长,使一批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在今年江苏省教育厅举办的2014年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和技能大赛中,江影参赛的6个团队和项目,有5个获得了一等奖,其中包括无伴奏合唱、舞蹈、微电影、书画和动漫。在全国各种赛事中,成果也比比皆是。

  让学生占领就业高地。大学生就业率不是就业教育的终点,“就业平台高、发展空间大、薪酬回报好”,这是就业指导和安置的目标。

  江影围绕就业需要设置课程,围绕就业需要开展校企合作,围绕就业需要推荐学生就业,把实习期变成定岗工作期。因此,江影不仅就业率高,就业平台也较高。

  沈珈怡,主持播音专业毕业后,在中央电视台第7频道《生活与健康》栏目任主持人;

  许任芳,在江影毕业后就职于吴江电视台,2009年任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大型访谈节目《中山约客》主持人,2011年任江苏电视台外景主持及美食娱乐节目主持人,2013年6月任新华网江苏频道主持与编辑工作;

  程尚霖,在江影就读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毕业后签约安迪造型公司造型师,是Andycreation国际造型师,合作艺人有何炅、谢娜、黄奕、贾静雯、韩庚、韩雪等数十名大牌明星,2013年受邀纽约春夏时装周、上海时装周、北京时装周,获众品牌大秀;

  朱浩,2011年7月主持与播音专业毕业后,现任北京鼎盛互动传媒公司专职演员,并出版个人唱片、举办个人演唱会,参演电视剧《假如我是真的》、网络电视剧《极品女士》等;

  郑毅,新闻采编专业毕业,就职于宿迁市广播电视总台,2007年起担任《楚风夜话》制片人,节目收视率和在中央台发稿数量稳居全台首位;

  夏晨迪,空中乘务专业2014届毕业生,实习期间已担任中国东方航空公司国际航班乘务员。

  江影的毕业生,一批批走向舞台、走向传媒、走向航空高铁,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特别是在高铁事业迅猛发展时期,他们担纲了第一批“高姐”和第一批“高铁列车安全员”。

  让学生占领创业高地。学校不光要抓就业率,更要抓创业率。让学生自己当老板,才是真正的创业教育目的。

  江影学生毕业后,音乐类专业开琴行当幼教、传媒类专业搞培训做微电影、动漫和设计类专业开公司做设计,成为学生获取回报的最便捷方式。与此同时,毕业生又通过自己的创业,吸纳着历届毕业生就业。

  印蓓蓓,在江影读书期间曾获得全国朗诵比赛一等奖,2005年专科毕业后从事新闻出版工作,2007年担任北京紫峰文化产业集团总裁,2011年获得清华大学硕士学位,2013年任全国工商联书业商会副秘书长,同时筹备图书发行公司并担任法人(总经理),2013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

  沈亮,影视动画专业毕业后与同班同学高陆、徐逊誉、刘成一起合办苏州云象动画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经营数字动画体验、三维仿真、产品演示、视觉特效、建筑漫游、施工模拟、广告动画等业务,与数十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焦振波,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后任上海葡罗众信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经营服装、纺织业务等,产品销往美国、西欧、日韩等国和全国各大城市。

  张霜剑,影视表演专业毕业后,从事魔术世家研究,成为魔术艺坛一颗灿烂新星,近期接受北京电视台《我家有明星》栏目访谈。

  乔鹏,2003年新闻专业,2008年获得江苏师范大学广播电视编导本科文凭,他创建江苏龙行天下教育集团任董事长,在8个地市设立分校,并兼任北京龙行盛视国际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

  途径的革新——

  从学生到准职员到创业者的提升

  “去孩子气”、“去学生气”,是能力教育的重要部分;甘愿做“赔本”的买卖,是创业教育的勇气。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张炳生说。

  学生的终极目标是就业创业,学生的立足之地是社会、是市场。如何让学生在毕业前实现从学生角色向市场角色的有效转变,这是江影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

  去孩子气,就是帮助学生排除不大气、不得体、不合群、不大胆等弊病,转化为有形象、有气度、有胆略、能沟通、善解人意的“社会人”;去学生气,就是要改变学生知识浅薄、工作能力浅薄、合作能力浅薄的现象,进而转化为有知识有能力能合群语言行为得体的“经济人”。

  把课堂搬进企业,将项目带进课堂,让学生了解企业。这是让江影教学融入企业元素的一种策略。在江影,主专业的教学计划均让企业专业人士参与制定;三年的教学过程中,有三个月由学校有组织安排学生进企业上课。在与企业的交融中,需要学生了解企业需求,感受企业元素,接受企业管理,逐渐增强企业意识。

  为了让学生亲身进入状态参与其中科目实践,学校出巨资建立各种实践环境,如为表演类专业建起现代化的彩虹剧院、为传媒专业建起演播室和电台电视台、为航空乘务专业建起模拟机舱和动车等等,为学生提供实战环境。今年以来,学校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学生演出和校内外演艺交流,特别是亲身经历了在彩虹剧院进行的全国素质舞蹈教育师资培训、世界音乐大师维尔特的合唱培训、亲自参演的亚文联迎宾音乐会等,极大地提高了演艺水平和胆略。

  将学生带进教学模拟企业轮岗锻炼,让学生成为准职员。这是江影第二个实战教学步骤。学校举办者注资办起了若干个教学模拟企业,其中包括无锡源典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江影东方演艺公司、无锡花园一号实验酒店等。模拟企业为学生提供工作室,提供创业实习岗位,其中出资1000多万元将无锡荣氏古宅改装为“花园一号”的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大学生创业基地被无锡市政府命名为无锡大学生实习基地,各专业特别是空乘专业学生轮流至经理、主管、收银、服务等岗位从事实质性管理工作,变身职场达人,极大地提高了就业能力,成为“去孩子气”、“去学生气”的最好训练场。

  此外,由热心于文化艺术人才培养的资深专家组合而成的大师工作室正在筹建中,黄建南(中国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书画工作室、陆锡初(“全国金话筒主持人”评奖创始人、教授)影视传媒研究所等陆续建立,实现大师引领、以师带徒式教学,培养优秀人才。

  通过“工作室”、“项目部”与孵化创业三部曲引领学生创业。学院打造最具影响力的创业平台,实施“注资1000万元打造100名大学生创业者(大学生老板)”的大学生创业工程。采用项目制孵化方式,将工作室、项目部和自主创业作为学生成就创业事业的三部曲。工作室,即由教师为主导的创业孵化基地,其职责就是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将课堂布置的作业进行实践创作,成为可以鉴赏的作品。项目部,即与工作室对应,由学生为主导,老师以指导者的身份进行辅导,将作品进行深化并通过相关渠道进入市场成为产品。项目部由学生提出申请,经模拟企业审批后给予资金资助,学生自主经营,经营中根据“把风险留给我将成功交给你”的办企理念,无须学生承担经济责任,试运行期满后优胜劣汰。模拟企业,即让成功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质性运行,脱颖而出者扶持其注册企业,最终实现从就业走向创业之路。

  经验分享 >>>

  江影超前性的改革举措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她反映了社会和教育本身对职业教育改革的强烈需要。

  体制决定命运。江影建立了一个实施专家治校和民主管理的董事会,出资者在完全排除股权因素的情况下派代表参加董事会。在董事会中,教职工代表的席位占了40%,占有重要话语权。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制定了快速跨越发展的行动计划,特别是在规划部署、资金投入、教学创新等决策上,能做到即时决策即时付诸实施。去年以来,董事会遵照无锡市委市政府关于对江影扩大规模提高层次的指示精神,投资2亿多元,推进校区建设,一个占地500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美丽校园即将完工。

  机制决定活力。江影有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岗位聘任机制、绩效考核机制、薪酬和奖惩机制。今年以来,学校就为教师推出了增加工作补贴、建设教师公寓、实行岗位竞聘、为教师过生日、评定校聘职称、计算教学外工作量等举措,激发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学校建立教学监控制度,成立了教学督导和行政监察机构,强化奖优罚劣措施。近期,学校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制定了“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关于改进和加强作风建设的意见”,强化凝心聚力工程,为江影推进教学改革举措增添了活力。

  团队决定成败。江影除建设好一支自己的专职专业团队外,还建立了一个个政行企校合作团队,让一个个专家团队抢占育才领地,一个个合作项目为学生的成才就业保驾护航。

  江影,彻底颠覆了“老师在黑板上教,学生在书本上读”这一旧式教学传统,让学生一进校就为了就业、为了创业、为了理想而忙碌着,把不成功的学生变成成功职员,让不起眼的学生占领创业高地。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将继续一路领航,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合作项目简介 >>>

  “中国教育学会舞蹈教育专业委员会研究推广中心”

  2013年与中国教育学会舞蹈教育专业委员会合作建立,旨在开发和推广中小学(幼儿园)素质舞蹈课程,合作举办“幼儿歌舞专业”,以培养一批批中小学、幼儿园素质舞蹈教师。

  “县市传媒人才培养合作基地”

  与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城市台(上海经济区)委员会旗下80多家广播电视媒体合作建立,旨在培养县市广播电视和网络、移动等新媒体应用人才。

  “亚洲文化艺术家创作交流基地”

  与亚洲文化艺术家联合会合作建立,结合联合国十万人才培养工程的实施,组织国内外大师交流、艺术培训、作品鉴赏等活动,培养未来的艺术专家。

  “政行企校文化艺术人才合作培养基地”

  由无锡市政府牵头无锡各大文化产业企业和行业协会合作建立,以无锡电影产业园等为主体,建立与之人才需求相配套的人才合作培养基地。

  “江苏节庆研发基地”

  与江苏省节庆协会合作建立,利用江苏节庆协会的社会资源和学院的教学资源进行节庆项目开发,让学生在项目开发中增长专业和项目推广能力。

    “高考已经结束,考上大学的同学注意了:要记得和没考上或弃考的同学搞好关系,等大学毕业了好去他们的公司打工!考上一本的要经常联系二本的,未来家乡的领导就是他们!二本的要跟大专的搞好关系,他们将来是你们孩子的老师……”最近,这样的段子在网上很火,虽是调侃,但让不少网友感叹“很写实”。


    高考不是唯一成功路 职业教育同样有出路

  其实,随着高考录取结果的陆续公布,如愿以偿的考生虽然喜不自禁,但对自己未来的就业状况也难免担忧,而没考上的学生还要更为痛苦,他们心理上除了要承受极大的压力外,还要克服自己内心里的迷茫。此时此刻,这些考生很有可能出现否定自己、对未来失去信心、自怨自艾、甚至走向极端自我封闭等心理症状。不过,与前文段子所蕴含的道理一样,在多元发展的社会中,其实高考成绩并不能真正决定一个人的成败。

  许多现实案例都证明:高考并非唯一出路,我们身边一些耳熟能详的知名人士,有的也经历过高考失败,但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人生大赢家。中国古代医学家李时珍连续三次科考都以落榜告终,后来弃文学医,不仅成为名满全国的名医,更写就了传世名作《本草纲目》;著名导演李安两度落榜,却在舞台上找到真正的自己,学芭蕾、写小说、练声乐,各方尝试后在电影领域里光芒绽放。

    而在我们身边,也有许许多多经历过落榜的普通人,他们的成功虽然不能与那些知名人士媲美,但他们同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方新天地。可见,只要人们不放弃奋斗,并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同样能够收获事业的成功。例如当前日渐兴起的职业教育热,便是学子们寻求出路的真实写照。


四川万通官方微信二维码

其实,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职业教育也摆脱了原本“三流”的印象,成为备受社会各界认可的一股教育力量。据悉,受到高校毕业就业难现象的影响,当前不少考生都将自己发展的目光投向了就业机会更多的职业教育,纷纷选择当下热门的技术型专业,期望通过学习专业技术,为自己日后的就业和事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日前记者在走访四川万通汽修学校时便发现,受到汽修业高速发展以及行业人才缺口的影响,许多人都对汽修技术学习报以了极高的期待。在他们看来,汽修人才日益紧缺,势必会为他们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而四川万通完善的就业保障机制,也是促使学子蜂拥报读的原因之一,学子们认为,一个发展前景好的专业,再加上学校强有力的就业保障,能够让自己更有竞争力。事实也证明,经受过专业汽修技能训练的万通学子,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不少人更是成为了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

相关介绍:

四川万通汽修学校(www.scwtqx.com)隶属于全国著名的新华教育集团,始建于1988年,是国家汽修技术人才定点培养基地、全国汽车行业示范职教集团、汽车行业协会理事会员单位、中国著名的汽修教育院校。在北京、江苏、安徽、河南、湖南、四川、江西、山东、广东、云南、武汉等地设立了11所直属教育院校,26年来为社会培养了15万汽修人才,常年在校生5万余人;4大人才培养计划,8大王牌专业,让学员熟练掌握“中、美、德、日、韩”五大车系,享受万通“万人订单式培养计划”;全程体验式学习,车型好,技术精,学得更有劲;全国40多个就业指导中心,500多位就业指导老师,40000余家协议用人单位;与智联招聘强势打造,国内教育行业第一就业服务平台,就业渠道畅通无阻。官方微信号是:sc-wtqx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