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国内新闻 ☉ 院校动态 ☉ 百载云程抒壮志 宏图大展续新篇——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纪实

百载云程抒壮志 宏图大展续新篇——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纪实

2014-08-04 11:10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采编    阅读:80次    我要评论

[导读]教师参加省技能竞赛学生在田间上实训课畜牧兽医专业师生在进行猪病防治电子专业学生技能竞赛现场专业教师下乡为农民作技术指导学生才艺大赛现场在誉满全国的“水果城市”,在“中国稻作学之父”丁颖的故乡,滋养出一颗璀璨的职教明珠——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以下简称“高州农校”)。学校创办于1905年,是国家..


教师参加省技能竞赛

学生在田间上实训课

畜牧兽医专业师生在进行猪病防治

电子专业学生技能竞赛现场

专业教师下乡为农民作技术指导

学生才艺大赛现场


    在誉满全国的“水果城市”,在“中国稻作学之父”丁颖的故乡,滋养出一颗璀璨的职教明珠——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以下简称“高州农校”)。学校创办于1905年,是国家重点中专学校、全国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学校、农业职业教育示范基地、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实训中心,是茂名市“双转移”定点培训单位和骨干专业教师培训单位、茂名市农村青年创业培训基地。校园占地面积746亩,建筑面积近12万平方米,环境幽雅,设施设备完善。现有农、工、商三大专业集群20个专业,在校生5200多人。

    2011年6月,学校被评为广东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同年10月,被批准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建设单位,建设内容包括:畜牧兽医、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会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四个重点专业的建设;数字化校园、校园文化两个特色项目建设。2年来,在4个重点专业建设带动下,学校构建了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提高了师资队伍水平,创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凭借数字化校园和校园文化两个特色项目建设,提升了百年老校的新品位,实现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型,圆满完成了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任务,并日益发挥出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五项改革创新:提升实力促进跨越发展

    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学校突出完成了五项改革创新。

    一是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四个重点建设专业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通过职业岗位能力调研、实践专家研讨会、教学过程设计等途径,按照职业成长和认知规律,改革完善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畜牧兽医专业形成了“产学相融,双能导向”模式;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形成了“项目驱动、能力递进”模式;会计专业形成了“项目+岗位”模式;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形成了“校企互联、工学交替”模式。

    二是创新“教、学、产、销”一体化教学模式。学校全面实施一体化教学,大胆开展教学模式创新。结合专业特点,涉农专业实行“教、学、产、销”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参照企业经营办法,以班为单位成立项目小组,班主任为项目负责人,全班学生为项目组成员,学校提供启动资金和场地,项目小组结合专业设定项目内容,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学生全程参与“教、学、产、销”,实行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经营。这种教学模式的成功运用,让广大涉农专业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职业岗位的需求,提高了就业和创业能力。

    三是改革创新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两年来,新建和升级改造一体化教课室10个。结合专业特点创新教学环境,教室在田头、在车间、在公司。牧医专业的学生在实习农场里养猪、养鸡,果蔬专业的学生在实训果园进行施肥、打药,电子电器专业在校内工厂工作,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校内公司上班,实现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在教学中推行项目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四是改革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模式。学校制定师资队伍建设方案及其配套制度,依托校企合作项目,改革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模式,强化企业实践,争做“双师型”教师。两年来,共培养8名专业带头人、32名骨干教师和175名“双师型”教师。聘请50名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教师在全国和省市各级各种比赛中获奖40多项,发表论文190多篇。有2人担任全国规划教材主编,4人任副主编,6人参编,1人负责省统编教材开发。3人主持省市级课题的研究。

    五是改革完善“四位一体”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高州农校以校企合作为抓手,不断深化改革校企合作,实施与企业对接的“校企合作”、与村委会合作的“校村合作”、与政府职能部门合作的“校政合作”,形成政、校、企、村“四位一体”多元合作模式。两年来,新增合作单位9家,修订了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实施对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全过程监控,探索并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新模式及其考核与评价的新机制。

    四个典型案例:创新特色发挥示范作用

    在建设中,四个重点建设专业和两个特色项目分别作出了许多成功的探索,形成了一个个精彩的典型案例。

    专业联姻“政、企、村”,果红菜绿惠“三农”

    高州农校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设立于1986年,该专业的教师培育的优质高产番薯、水稻、花生品种曾经在当地农村推广种植,为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做出过重大贡献。近几年,高州作为誉满全国的水果城市、北运菜生产基地,果蔬增产却不增收,市场竞争力下降。职业教育改革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娴熟的实操能力,下乡服务“三农”是锻炼专业教师的最好途径之一。针对种植业出现的新问题,该专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联合政府农业部门、企业和村委会,创新“校、政、企、村”合作的农民培训模式,共同培训农民:一是学校具备师资、教学条件和经验等优势,在农民培训中彰显主力军的作用。通过参与农民培训,使专业教师参与生产实践呈常态化。二是各级政府部门加大农民培训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牵头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利用农业部门的生产项目或推广项目,保证农民培训的实效。三是企业利用农民培训平台,促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机械的推广应用,促进农民增收。四是村委会协助做好宣传和组织工作。利用村委会的组织优势,确保农民培训的参与率。

    两年来,该专业完成了改造中低产田、蔬菜标准化生产、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等项目。在农民培训过程中,以田间学校的形式,师生在田间面对面,运用专业知识现场解决生产问题,采取参与式、互动式、启发式的教学,培养农民在生产中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利用现代通信技术优势,通过农业短信息、网站专栏、专家个人信箱等形式,与种植专业户保持联系,跟踪服务,还向农民发放通俗易懂的乡土教材和技术简明资料。让培训贴近农民的生产实际,培训内容有的放矢,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效:

    1.发挥项目培训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在特色农业产区,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品质,达成农民增产增收的愿望。

    2.形成“四位一体”培训模式运行机制。签订“校、政、企、村”合作协议,明确了四方的责任,完成农民培训任务,推动专业建设。

    3.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通过培训和项目带动,先后推广农业主导品种5个、主推技术3项。

    4.加速提升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通过培训活动,整合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学效果,延伸了专业服务社会的功能,提高了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

    专业联姻“政、企、村”的农民培训模式得到了同行和媒体的关注,《茂名日报》等多家媒体曾对此进行宣传报道,众多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陆续向高州农校发出邀请,要求合作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两年来,专业联合政府、企业和村委会,共培训各类人员1475人次。

    创新“教、学、产、销”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创业人才

    畜牧兽医专业是高州农校的传统专业,是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也是茂名地区中职学校中办得最成功的农业类专业之一。该专业利用学校养猪、养鸡实训基地和动物医院的有利条件开展养猪养鸡和兽药销售实践,创新“教、学、产、销”一体化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营销能力和创业能力。

    “教、学、产、销”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基于畜牧业生产的工作过程与所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的学习过程紧密结合,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实训指导老师,使校企紧密结合。根据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分三阶段进行:

    1.一年级结合学习专业核心课程“禽生产与禽病防治”,进行一年的养鸡生产,项目包括种(蛋)鸡生产、禽蛋孵化、育雏、饲料加工配合、生产资料的购买和产品销售等。

    2.二年级结合学习专业核心课程“猪生产与猪病防治”,进行一年的养猪生产,项目包括种猪生产、分娩哺乳母猪的饲养、仔猪保育、饲料加工配合、生产资料的购买和产品销售等。

    3.三年级到企业顶岗实习,在相应的岗位上进一步熟悉生产流程,以达到独立操作的要求。

    在前面两个阶段,“教、学、产、销”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与岗位无缝对接。同时,学生可在动物医院进行疾病诊疗、兽药销售等社会服务。融合现代职业教学理念和企业管理理念,强调将生产、学习和经营三者的有机结合,促进学校与社会、学生与社会的交往与合作,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创业能力,这是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无法实现的。第三阶段结束后,学生可直接上岗或自主创业。

    “教、学、产、销”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收到明显的成效:一是学生创业能力明显提高。学生扎实掌握产、销技能,增强成本意识和创业意识,增强自主创业的意愿和信心,很多学生毕业后开办养殖场、饲料店、兽药店。二是职业热情明显增强,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明显提高。学生扎实掌握畜禽生产各岗位的职业技能,吃苦耐劳、团队协作、工作责任感和服务意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更加有效,岗位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明显提升。三是教师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大大提高。“教、学、产、销”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倒逼教师加强学习和实践,促进教师操作技能和教学能力的自我提高,教师被企业聘为技术顾问和为社会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推广的人(场)次大幅提高。

    提炼百年农职文化精髓,打造学校新品牌形象

    校园文化是反映学校历史传统、办学理念、精神追求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学校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高州农校是全国开办最早的农业中专之一。学校经过百多年的办学实践,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农业特色鲜明,以中国农科院首任院长丁颖教授为代表的杰出校友所体现的“笃学明德、躬行践履、建业自强、求精图新”精神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学校以“传承人文文化,打造特色高农,共筑和谐校园”为目标,把经过悠久历史积淀的学校精神加以提炼升华和开发利用,成功打造了学校新品牌形象,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名校奠定了基础。

    1.建成了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体系

    通过实施校园CI系统建设、校史馆、学校中心文化广场、学校特色文化长廊等项目,建成了要素齐全、贴合时代、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体系。

    2.完成了品牌视觉识别设计

    运用视觉传达设计的方法,根据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有关媒体的要求,将办学理念、文化特质、行为规范等抽象概念转换为具体符号,以标准化、序列化、统一化的手法,凸显学校个性,塑造独特的学校品牌形象。该设计主要由以下两大部分组成:基础部分,由标志、标准字、标准色组成;应用部分,分为办公用品(名片、信封、信纸、文件夹、文件袋、记事本等)、学校事务用品(工作证、值日证、学生卡等)、校旗校徽、学生和教职工制服等。

    3.编写出版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读本

    为阐释校园文化理念,简洁直观地对师生推广文化建设成果,学校编撰出版了《校园文化理念解读》、《校园文化简明读本》等,使校园文化成为全体师生的信念,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

    4.构建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学校确立适合师生个性发展的校园节日并固定下来,即:新生节、读书节、运动节、技能节、“收获·感恩”文化节,形成学校独具特色的“五大节日”。每一个节日都有鲜明的活动主题,精彩有序,全员参与,人人体验成功的快乐,触发积极向上的力量,成为师生一种深深的期待。

    在教师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建立一个尊重教师、给教师发展空间、充分感受职业幸福感、享受教育生活的生态园,以激起教师的精神追求,点燃他们的激情。

    在学生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大力开展社团建设,搭建一个充分展现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平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张扬学生的青春活力,建设多彩多姿的校园。实施“六个一”主题活动:树立一个心中崇拜的偶像,确立一条励志向上的人生格言,树立一个正确的职业理想,掌握一项受益终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一项愉悦身心的艺体爱好,拥有一个服务社区的志愿岗位。升华生命内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参与自我教育、自主管理,共同搭建属于他们的和谐温馨的宿舍之家。

    在物质环境建设方面,学校充分发挥地域宽广的资源优势,根据学校现有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在校内栽种高低错落有致的岭南特色植物,打造主题式生态园林学校。在学校各主题园内错落布置若干文化石,例如校训石,使学校布局更合理,环境更雅致,增添文化气息。在学校各主题园设置名人、校友雕塑或和农业主题相关的雕塑,建设农业文化园,改建文化长廊,打造开放式的校史展馆,展现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浓厚的文化氛围扑面而来。

    通过挖掘百年农职文化精髓,提炼学校核心文化和建设校园景观工程,进一步优化了学校文化环境,营造了体现校园文化、传统文化、企业文化相互融合于一体的文化氛围。

    引厂入校,成功走上农科学校办好工科专业之路

    高州农校地处县级市高州,在广东省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规模大的工厂企业比较少。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以往把学生分散到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实训实习的办法,给管理造成的困难越来越突出。如何改变困境?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多次讨论分析,决定走“引企入校”的路子。学校成立了“校企合作办公室”、“校企联合培训中心”、“校企联合办学工作领导小组”、“顶岗实习工作领导小组”等工作机构,制定了《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五年规划》、《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办法》等制度,规范校企合作行为。成立了电子实训工厂建设的调查论证工作团队,学校建设的实训中心副楼建筑全部按照标准厂房设计,为引厂入校搭建了平台。在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学校以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为平台,在校企深度合作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真正实现生产性顶岗实习。成功引入丰达电机(香港)有限公司在校内设厂,满足电子电器专业学生的生产性顶岗实习,同时为地方新增3000多个就业岗位。已有400多名学生到丰达公司进行生产性顶岗实习,企业为学生支付报酬,购买保险等,开创了校企合作新局面。学生表现出色,练就了过硬的操作技能,受到企业的高度赞扬。近两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高达98.3%,对口就业率高达84%,普遍受到用人单位欢迎。

    2.借助建设资金改善教学实践环境。借助示范校项目优势,两年来,学校多次投入专项资金建设实训中心、购置仪器设备等。目前,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PLC、单片机、光机电一体等实训室共23个,建筑面积7800多平方米,设备总值700多万元。

    3.校企合作助推课程体系改革。学校与丰达电机(高州)公司一起合作,完成了“PLC安装与调试实训指导”、“电机及控制实训指导”以及“单片机控制装置实训指导”等3门校本核心课程的开发,并在校内试用,使课程与岗位对接。利用企业的设备优势,建立了校企联合办公室,组建了一个校企实践实训模拟室,搭建了老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研讨的平台。

    4.企业实践提高教师综合实力。走校企合作之路,专业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下企业实践,接受指导,提高实践能力,并将生产第一线所获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该专业全部老师多人次在广东省中职学校教师技能大赛、茂名市中职学校教师技能大赛中获奖。同时,学校通过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学校的各项教学活动,开发更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电子电器专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学校其他专业的发展。合作企业为学校赠送了数控加工中心等相关设备,支持学校工科专业建设,开展检测方向和数控加工技术方向学生培养,同时开设了机电一体化专业(丰达)班。

    三项显著成果:引领职教发展服务社会

    经过两年的示范校建设,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创新专业内涵建设,推动学校整体办学实力提升

    四个重点建设专业建立起由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参与的课程建设机制,校企合作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参与完成了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项目精品课程26门,参与编写全国统编教材11本。开发项目化校本教材、实训指导书、工作页等,完成编写校本教材29本(套)。

    在重点建设专业的带动下,学校非重点建设专业同步开展了项目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改革,合作企业参与教学的专业比例达100%。学校软硬件建设迅速发展,新增实验实训室10个、校外实训基地15个,学校整体办学实力明显提升。茂名市教育部门领导指出,高州农校与茂名市其他中职学校比较,呈现“一个高”、“四个多”、“二个仅有”。“一个高”:是级别高,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单位;“四个多”:是茂名市省级重点专业(畜牧兽医、果蔬花卉生产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多,获省支持实训资金多,参加省技能大赛获奖多,获中央财政支持资金多;“二个仅有”:是仅有的一所承办过广东省中职学生技能大赛的学校,是仅有的一所获得广东省师资培训项目的学校。

    构建“实”字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效果显著

    围绕校园文化特色项目建设,编写出版了《学校文化建设手册》,构建“实“字文化教育,以技能竞赛练就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以校园活动培养学生务实的做事态度,以实践活动锤炼学生诚实的做人原则。重新提炼并形成了学校的文化理念体系,包括:“强农精技、多元共荣”的办学理念,“产教相融、研培相济”的办学策略,“德能双馨、知行相融”的校训,“厚德、崇实、自强、创新”的校风,“敬业、爱生、精艺、力行”的教风,“善学、亲师、强技、笃行”的学风。

    两年来,5000多名在校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学生参加省市技能大赛荣获各类奖项100多项,一批学生获得省市优秀学生奖励,“双证率”达94%以上,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依托特色专业,辐射区域职教改革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两年来,依托重点专业建设,学校老师编写的项目课程教材被本校牵头的职教集团内多所职业学校订购使用。省内外多所兄弟院校来校交流学习。成功承办了两届茂名市中职学校学生技能竞赛电子技术技能竞赛,协办了2013年广东省职业院校学生技能竞赛农业技能竞赛。一个校外养猪实训基地成为广东省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学校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推动当地职教发展。

    高州农校作为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实训中心”、“国家农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两年来开展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人数达5500多人次,帮扶34个贫困户发展种养业脱贫致富、编印技术推广资料16000多册,引厂入校为地方提供了近3000个就业岗位。

    新建的畜牧水产研发中心、动物医院开展口蹄疫防控等课题研究和技术推广。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与职能部门和行业企业合作,帮助农民解决了农产品增量提质。

    依托“四位一体”校企共建社会服务体系,开展退役士兵、村官教育、农民创业等培训和农科知识下乡服务,协助当地形成“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为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地方经济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今年学校与南方农村报联合,新开办两个“农村财富班”。该班是《南方农村报》根据合作企业——广东大平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对种植、养殖业等生产资料连锁营销、管理和种养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与高州农校共同招生,并委托学校培养“农财男”、“农财女”。学生二年在校学习,一年到企业实习。学生毕业后,由《南方农村报》安排从事农药、化肥、饲料、兽药等技术管理和营销工作,工资待遇较优厚。定单培养拓宽了学校的招生渠道,同时增强了学校服务当地社会经济的能力。

    一百多年来,高州农校师生在这里播种理想,耕耘希望。拼却心血千万点,换得新绿百千重。学校将坚持“立足当地,面向广东,以创新铸特色、以特色办名校”的发展方向,开拓进取,为新时期的职教事业谱写更加华美的篇章!

发表评论: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