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院校动态
展开全部

   日前,天津滨海新区塘沽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简称塘沽一职专)正式启动实施“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与基础能力建设”项目。该项目将通过校企合作,全面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质量,使学校成为天津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龙头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

  校园安防系统实现全覆盖

  据介绍,项目建设期为1年,总投资1605万元。布局结构调整项目包括校园安防系统更新与完善、校长评估系统及其辅助设施更新与完善、学生文化活动设备购置、学生宿舍及其他配套设施改造等。校园视频监控将实现全覆盖,监控无盲点和死角,严防侵害学生人身安全案件和重大治安事故。校长评估系统将实现教学研究与评估无干扰听课、教学素材采集、自习课堂管理、实训教学跟踪以及电子监考等方面的功能。同时,把教室、实训室全部建成多媒体教室,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设备优势。

  构建校企合作集团办学模式

  在项目建设期间,学校将构建由政府主导,企业、行业与学校全方位合作的集团化办学模式,促进资源的集成和共享。特别是继续夯实与滨海新区百余家企业长期用工的合作基础,做好与天津波音复合材料、元泰汽车销售服务、电装电子等企业的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继续与国家动漫园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实训指导手册等,构建和完善工学一体的课程体系建设。

  项目将实施“双师型”教师工程。与高职院校挂钩选送专业教师进修学习,与企业合作,选送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逐步使所有老师课堂上是讲师、车间里是师傅的“双师型”教师。

  新建改扩建实训室11个

  今年塘沽一职专将重点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市场需求定专业,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与产业对接设专业。同时,根据企业岗位需求,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与岗位对接设课程。

  在项目建设期内,完善项目实训室和实训基地,新建1个校内综合实训中心、4个实训室,改造扩充7个实训室。新增校外实训基地8个,创新校企一体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共管的运行机制,提升实习实训的管理水平。 

    华西城市读本讯(记者陈伯强)9月10日,自贡举行了“教师工作暨庆祝第30个教师节大会”。庆祝大会上,自贡市领导为获得各级各类荣誉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了颁奖。自贡市委领导亲自为自贡职业技术学校颁发了“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荣誉证书,党委书记、校长李浩平代表学校光荣地上台领奖。

    近年来,在自贡市委、市府的大力支持下,在自贡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自贡职业技术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囯示学校”建设为契机,秉承“成人、成才、成功”的办学理念,遵循“上工善成”的校训,以“立足自贡、面向川南、辐射成渝、建成区域职教名校”为发展定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办学实力,在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服务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川南乃至全省发挥了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并在省、市组织的多次“国示校”建设项目督导检查中获得好评。今年5月底,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六部委,授予自贡职业技术学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自贡市委、市政府在隆重举行庆祝第30个教师节大会之际,特别为自贡职业技术学校颁发“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荣誉证书,这既是市委市政府对该校大力推行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的褒扬,也是对该校为“五个自贡”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肯定,更是对该校为取得这一荣誉辛勤付出、努力工作,并且正在为“国示校”建设项目迎接教育部等三部委终期检查验收,做最后冲刺的全体教职工的鼓励和鞭策。


    本报讯(王懂礼 记者 朱振岳)早在新学期开学前两周,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农村金融专业大三学生施向前就把闹钟调到早上6点半,闹钟一响,马上爬下床,洗漱完毕就开始在家附近晨跑了,每天都要跑上1个多小时。“之所以这么‘勤快’,一方面是因为我当过5年兵,有早晨锻炼的习惯,另外就是一开学就要带新生军训了,不恢复恢复,到时候怕吃不消。”他笑着说。

  施向前已连续两年在学校做军训教官了,第一年做排长训的是同年级的同学,第二年在学校军训团团部做团长助理,协助团长开展全校同学的军训。回想起这两年的带“兵”经历,他由衷感慨:“当兵的时候也军训过,没想到到了大学还能带自己同学和学弟学妹的军训。”

  该校学生处处长张鹏超说:“2012年负责我们军训任务的杭州武警士官学校的官兵,进校第三天临时有紧急任务,70多个官兵连夜撤回了,军训是高校学生入学第一课,停不得,实在没办法,就让学校四五十个退役士兵学生救急当军训教官,发现效果还挺好,于是就坚持下来了。”

  考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之前,施向前是武警福建某部的一名士兵,当了整整5年兵,2011年浙江省出台政策,在高职院校试点面向退役士兵的高考,单考单招。就是这批退役士兵大学生承担了过去两年全校6000多名新生的军训工作。

  “比起其他学校的教官,我们还是喜欢让自己的学长学姐带我们军训,虽然可能比其他教官要求更严格,但我们自己的学长学姐对学校更了解,和我们交流更亲切,也更有针对性,能让我们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而且军训结束了,还能和我们经常保持联系。”去年参加了军训的大二学生沈盼盼说。

  据介绍,今年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新生有3100名,学院早早就面向全校学生发了招募教官的通知,报名非常踊跃,除了退役士兵,还有学校军事爱好者协会的骨干报名,为了让这项改革能持续健康地运行下去,经学校组织考核和筛选,有50名退役士兵和其他20名学生承担起2014级新生的军训。

  连续担任3年学院军训团团长的黄中梁是该校基建后勤处处长,也是解放军某部团级转业干部,无论是军事素养还是带兵能力堪称行家里手。“我们的军训除了要高标准完成上级布置的‘规定动作’,也要融入学院的教育理念,尤其要重视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组织纪律教育和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通过我们的军训实现多重教育效果。”黄中梁说。


2014年中德职业教育大会2014年中德职业教育大会

  央广网河南分网消息 (记者 汪宁 通讯员 郭志立)近日,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在上海举行了“2014年中德职业教育大会”及“开放日”活动。本次大会旨在加强中德沟通、增进友谊、促进发展,推广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制度和模式,推进中德两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更广领域内的合作共赢。

  德国联邦教育和科教部国际合作部主任Christian Stertz、德国工商大会总部领导Michael Blank、德国工商大会教育集团总经理Friedhelm Rudorf、德国工商会上海办事处职业教育总监Britta Buschfeld以及国内德资企业和高校代表200多人。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校长罗士喜一行与省教育厅、河南科信电缆有限公司等单位的相关领导出席了会议。

  9月12日,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罗士喜校长一行参加“中德职业教育开放日”活动,分别到太仓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参观、考察。这两所学校是中德职教合作较早的院校,是德国“双元制”模式实践的先驱。“开放日”活动中,参观了两所院校的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并听取教师技能培训、AHK职业技能证书鉴定、教学质量保证等方面的报告。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的电线电缆专业,是全国高等工程专科示范专业,始终走在教育改革前列。经过多方调研,为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决定与河南科信电缆合作,在2014级电线电缆专业中成立德国双元制实验班,采用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教学。此次参会,罗士喜校长与德国联邦教育和科教部国际合作部主任Christian Stertz、德国工商会上海办事处职业教育总监Britta Buschfeld进行了亲切交谈,就学校与德国工商大会合作方式、教学质量保证等问题进行协商,并达成共识,为学校中德双元制教学改革扬起了风帆。



    学校为其免除所有学费,并给予万元爱心资助

  9月13日,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迎来一名特殊的新生。她名叫小容(化名),今年5月她被检查出患有癌症,动完手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她毅然坚持参加高考,并顺利被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工系录取。昨天,当该学院老师与同学听说这个最坚强患癌女孩的故事后,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

  术后不到一个月,她坚持参加高考

  胖胖的模样,笑起来两眼睛眯成一条线。昨天上午,记者在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见到了这位来自泰兴的最坚强女孩,乍看起来,与普通学生无异。

  小容的母亲丁淑萍至今都难以忘记4个月前的噩耗来临的那一天。“那天,女儿下晚自习回家就喊肚子痛,我要带她去医院,她不肯,结果吃了止疼药,还是止不住剧痛,第二天带他去医院诊治,发现卵巢有瘤”丁淑萍说回忆说,医生建议尽快动手术,就定在5月12日开刀,“手术后经化验,瘤是恶性的,还要不断地化疗。”说到这里,丁淑萍哽咽了。

  “女儿太倔强,手术后不到一个月,坚持要参见高考。”丁淑萍说,那个时候全家人都劝她,好好休养,但小容还是坚持最初的决定,“她那么坚持,我们也只能顺从她,不过因为刀口很大,医生特别嘱咐要保护好不是刀口,否则会很麻烦。”

  就这样,小容走上了高考考场,最终以270分的成绩被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录取,这个成绩对小容一家已经是最好的消息。

  开学前家人特意为她准备了假发

  女儿生病后,丁淑萍和丈夫一直都没敢将真实的病情告诉她。“手术后,已经化疗了4次,她可能多少也知道一些自己的情况,好在她也特别乐观。”丁淑萍说,本来对她来上学很担心,但是第4次化疗结束后,医生表示化疗情况很好,以小容目前的身体情况可以外出上学,但6个月后必须复诊。

  因为化疗,小容的头发已经掉光。为了让小容看上去与正常的学生差不多,小容的姑姑特意为他准备了一顶假发。另外,小容的表弟高考分数与她差不多,为了身边多个亲人照顾,表弟特意与表姐报考了同一所学校同一个专业。“虽然泰兴离扬州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但是身边多个亲人陪着心里肯定会放心些。”小容的弟弟说。

  考虑到女儿的身体虚弱,丁淑萍夫妇打算留在扬州陪读,“可能会找份工作,他爸爸以前是在大学里烧饭的,找份工作应该不难,我就想全心全意照顾好她。”

  学校免其学费,并资助万元

  记者了解到,小容自从生病后先后已花了20万元。丁淑萍没有工作,在泰兴种地,而丈夫之前在上海同济大学的食堂工作。自从小容生病后,也辞掉了工作回家全心全意照顾女儿。为了治病,全家不仅花光了积蓄还欠了不少外债。

  学校得知这一情况后,免除了小容的学费,同时还为她申请了4000元国家助学金,并且扬工院院长孙兴洋亲自给予小容1万元的爱心资助。

  该院副院长黄华表示,考虑到小容身体还特别虚弱,特别安排了一位学姐和辅导员1对1地照顾她的生活和学习。

  面对学校的帮助,小容表示一定会好好学习,她目前最大的希望就是在三年之后专转本,然后找到一份工作,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从引进一个企业,到打造一个品牌专业,再到催生一个产业,临城县职教中心在校企深度融合中打开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天地,并且把这种模式灵活应用到其他专业。

  日前,河北省临城县委、县政府在该县经济开发区举行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新开工的24家企业中,北京宏图远见科技有限公司河北天测空间信息产业园项目鸟瞰图格外引人注目,该企业总经理贾辰华说,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3亿元,将成为河北省规模最大的地理信息数据生产基地。

  临城县是一个国家级重点扶贫开发的山区小县,“空间信息产业园”这一“金凤凰”因何看中临城呢?“是校企合作让我们得以筑巢引凤。”临城县职教中心校长马东法说。

  为职教中心发展谋划出新路径

  2007年,临城县职教中心面临一个难题:计算机应用专业是临城职教中心的一个传统专业,近几年由于就业渠道窄,缺乏活力和吸引力,导致连续几年招生困难。

  怎样才能破解难题?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北京宏图远见科技有限公司计划在临城建立数据处理基地,马东法赶紧邀请该公司总经理贾辰华考察学校。高度契合的理念,共同的需求,让双方一拍即合,合作协议也在短时间内签订:临城职教中心作为该公司地理信息数据处理生产基地,并为基地提供技术人员、设备和教学生产软件;学校负责为公司生产提供场地和员工住宿条件;双方联合开设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为企业培养人才,基础课由校方负责,专业课由企业负责,不仅解决了学校师资不足问题也带动了“双师型”队伍的发展。

  如此一来,该专业当年就实现招生开门红,春季招够80名,秋季招足100名。

  随着第一届计算机制图专业学生转入实训,在企业支持下,该校从事数据处理的计算机很快达到82台,规模越办越大,为用户提供的数据服务深受好评,服务领域也越来越宽。

  如今,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已经成为该校的特色专业和骨干专业。

  校企深度融合,教产实现无缝对接

  如何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

  临城县职教中心和企业共同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专门成立了以马东法为组长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以贾辰华为组长的专家指导委员会,吸收学校部分管理人员、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等参加。

  两年来,双方共同修订和完善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计划、专业实训计划,制定了运行与管理制度,完善了专业技能考核标准。学校教师、企业技术人员与国内相关专家共同编写了《遥感技术及应用》等7部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校本教材,并开发了相关核心课程。这些教材把课程任务嵌入到生产中,把生产运营融入到教学中,教学与生产相互融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课堂教学与实训场地、实训场地与生产车间“四位一体”。

  为培养“双师型”人才,学校实行专业教师进工厂技术岗位实践,企业技术人员到相关课堂对口教学。两年来,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已经培养了两名专业带头人、6名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占该专业教师总数的85%以上。

  校企合作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先进的实训设备和企业式的管理,使学生在真情实景中得到了“实战演练”,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使学生对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优美的生产环境和不菲的工资待遇为该专业毕业生提供了体面就业的选择,毕业生刘巧、樊丽娜等已成为企业骨干。

  临城职教中心自2008年开设该专业以来,已经培养了600多名毕业生到相关行业就业。如今,学校每年招生人数达200人以上。

  建设产业园区,打造县域支柱产业

  2013年,从临城经过的京广高铁通车,直接拉近了从临城到北京的距离。今年3月22日,由河北天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申报的河北天测空间信息产业园项目顺利通过专家论证,贾辰华表示,今年5月份项目投入建设,用3年时间完成建设,其间将联系多家在京相关企业入驻,产业园建成后至少安排1000人就业。

  从引进一个企业,到打造一个品牌专业,再到催生一个产业,临城县职教中心在校企深度融合中打开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天地,并且把这种模式灵活应用到其他专业。

  学校与临城民间古韵工艺美术有限公司联办工艺美术专业,5年来培养了500多名山核桃工艺品制作人才,“学校+公司+农户”的生产方式已使十几个村,600多人从事山核桃工艺制作,作为旅游商品供不应求,已形成规模效益。

  该校还与河北宏兴郎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联办畜牧兽医专业,几年来培养2000多名专业人才,位于学校的宏兴郎雏鸡孵化场年孵化优质蛋鸡3000万只,不仅为本县乃至为全国蛋鸡养殖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继续校企深度融合,打造品牌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县域支柱产业服务,这是我们的目标。”马东法说。


   新疆阿克苏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这里是“苹果之乡”、“中国枣园”、“长绒棉之乡”。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是南疆四地州唯一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目前在校生中来自南疆四地州的约为65%,其中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达到55%。

  “过去,我们总是在追求如何把毕业生送出去就业,送到乌鲁木齐甚至内地。后来我们发现,与其把目光往高处看、往远处看,不如往自己的家门口看看。职业教育是民心工程、民生工程,也是良心工程,如何让职业教育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当地群众致富奔小康相结合,是我们办学的方向。”阿克苏职院党委书记鞠利说,“在这样的理念下,学院重新定位,决定立足阿克苏,面向南疆四地州,服务新疆,以有效服务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把办学方向根植于少数民族特点与当地经济融合之中,寻求发展机遇。”

  “接地气”让毕业生成为当地“香饽饽”

  “如何培养受当地群众欢迎,又留得住、干得好的少数民族人才,是民族地区职业院校的责任和使命。如果培养的毕业生不接地气,在当地用不上、留不住、干不好,那只能说是职业教育的失败。”阿克苏职院院长贺东辉说,“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到企业能就业,回到家能创业,这是目标。”

  在阿克苏,很多农民选择林果业,特别是红枣、核桃、苹果种植,这部分农民涉及两个地州。如何培养出农民看得上眼的毕业生?阿克苏职院围绕林果业,制订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园林艺术专业采用“做学结合,周期循环”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林果业生产季节来安排学生的学习。低年级学生先在学校自己的20亩果园里学习管理、练习剪枝,熟练掌握专业要领后再到合作企业的果园锻炼。就这样,夏天管理,冬季剪枝,整个生产过程三年内所有学生都要“过”一遍,周期循环,把每一个周期都实践一遍,每个生产节点,学生都要到果园里实践,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就和技术人员一样了。

  在阿克苏,95%以上的乡村主要是少数民族承包户。为了让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继承父母工作、服务家庭和家乡,学院红枣栽培技术专业建设了5门核心课程、10门优质课程,并改变了授课方式,学做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原理、理论性的内容少了,生产中做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

  少数民族学生要过语言关难度很大,学院采取新办法,第一年先进行汉语强化学习,专业课汉语授课,有的学生有些困难,通过“做学融合”在动手能力上来加强,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怎么做,强化实践。学院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来设计,让少数民族学生既学到了技术,又学会了普通话。

  在转型中,根据民族地区的发展实际,学院的不少专业被“冷冻”了起来,特色不突出的专业停了下来,与当地不紧密的专业就停止招生。不贪多,不求全,紧紧围绕少数民族当地实际来调整专业。

  稳疆固疆兴疆,靠的是人才。一些地方的职业院校,培养毕业生是为了让学生走出去,而阿克苏职院却不这样想,他们想把毕业生培养好,让毕业生留下来,服务于南疆经济社会发展,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这些毕业生在农村是新型农民,到城市是技能工人,成为当地的“香饽饽”。

  弘扬和传承当地优秀文化促内涵发展

  记者在阿克苏职院采访时发现,该校每个专业都把当地优秀文化蕴含其中,并得到很好的弘扬和传承。

  “长绒棉和真丝新型艾德莱斯面料的研发”是阿克苏职院教师矢梦婷的科研项目,“艾德莱斯”是新疆的一种传统丝绸,很有民族特色。矢梦婷说:“当时想做这个项目,就是为了传承民族文化,我想通过引入具有新疆地域特色的长绒棉纤维,与真丝纤维进行混纺,利用先进的染色和后整理加工技术,在保持传统艾德莱斯面料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克服真丝面料成本高、色牢度差、易起皱等缺点,赋予其新的时尚特征与时代气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文化内涵。”

  不仅在科研上如此,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人才培养上,阿克苏职院也把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作为重要内容。贺东辉说:“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根,应该通过对学生的培养传承下去。”

  阿克苏职院过半学生是少数民族,学生的理想信念如何、民族团结怎样,这是关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大命题。为此,学院突出抓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春季举办“大学生体育节”,活动贯穿春季的一学期;在秋季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从秋季入学到期末考试前结束。从学生思想实际和南疆民族职业教育实际出发,学院突出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通过国旗班升旗仪式、国旗下献词,使学生牢固树立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共产党的信念;结合五四、一二·九等纪念日,开展爱国主义专题教育活动,开展知识竞赛、演讲赛、辩论赛、征文活动、歌咏演出、爱国书画展等。

  “把职业教育与当地民族文化紧密结合才能有生命力,我们将把知识、技能带给群众,把现代文明、文化带进群众生活,牢牢用现代文明占领这块阵地。”贺东辉站在如此高度上对待优秀文化的传承。

  注重民族传统,挖掘办学特色,阿克苏职院通过在少数民族服饰专门研究、展现维吾尔族民族文化特点等方面大做文章,不仅把专业与社会需求结合,还与少数民族文化结合起来。文化传承,让阿克苏职院办学根植于少数民族文化土壤,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也深深植根于南疆这片大地上。

  改革创新始终不离开当地的发展需要

  “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发展之路要想越走越宽,必须做到在改革创新过程中始终不离开当地的发展需要。”贺东辉说,“我们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发展机遇,这对学院的未来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的确,在阿克苏乃至南疆,经济活动的每个动向,都在阿克苏职院一班人的眼中。

  南疆四地州的乡村一级卫生室建起来了,需要大量人才。于是,学院就做大做强学院的护理专业。

  根据自治区的战略布局,要建两个纺织城,其中一个在阿克苏,2020年规模要达到600万锭规模,到时候需要20万人,相当于再造一个阿克苏。20万人中,7万至8万人是技术人员,5万人是高职人才。于是,学院把纺织专业分离出来,并申请批准建设一个新系——纺织工程系,按照“院—所—中心”模式,以纺织工程系为重点,力争建设一个纺织技术研究所、一个南疆纺织技术培训中心。

  随着国家对学前双语教育的重视,南疆四地州建起2000多所双语幼儿园,学院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发展学前双语专业,学生未毕业就被各幼儿园全部预订。

  少数民族地区通讯需求发展了,通信设备增加了不少,学院就开设通信网络与设备专业,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提供人才服务。

  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上,阿克苏职院建立起“双向介入、互补互利、共建共进”的长效机制,使师生实现真实工作岗位与教学的零距离,强化了教师的职业素质,实现了教、学、做、用与生产实际的无缝对接,并以生产过程为载体构建课程体系,实现了一个专业一套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实训基地对接企业现场、实践教学贴近生产过程的目标。

  鞠利告诉记者,学院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中经历了阵痛,但学院坚持在改革阵痛中发展,打破了过去的管理制度,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正是这样的改革和创新,使学生的动手能力不断增强,成长为一毕业就可以上岗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使学院赢得了社会认可。 


    本报讯(汪龙华 记者王鑫昕)援建工程竣工,合作大幕开启。继2013年香港马会援建工程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之后,近日,香港马会与雅安职业技术学院签署协议,开启了新一轮的深度合作。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香港马会斥资1.0317亿元,支持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灾后重建。项目历时两年,建成了学生宿舍、图书综合大楼、实训大楼、体育运动场,等等。20134月,雅安发生7级地震,援建工程经受住了考验,主体建筑丝毫未损,被誉为“楼坚强”。


    继资金援建之后,雅安职业技术学院与香港赛马会在深度合作长效机制上再上新台阶。92日,双方签署协议,共同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和实训基地,香港马会在学院成立香港马会班,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香港马会还将选配管理层和专业技术较强的员工与学院一道进行教学和课程研发。


 

  北方冶金职业技术教育揭牌仪式

 2012年5月,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

2007年5月,吉林省示范性高职建设项目汇报。

 2012年初,学院建成省内仅有一的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实训基地,吉林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连续三年在此举办。

新教师宣誓

    2014年7月,德国职业教育考察团来学院就职业教育发展交流座谈。

 

    金秋九月,又一批莘莘学子走入大学校门。


    在北国江城吉林省吉林市,有一所高职院校连续多年保持100%的第一志愿录取率,今年的生源质量和录取线同样令人赞叹:在省内的最低录取线高于专科线一百多分,其中文史类高于专科线162分。也正是这所学校,早在今年6月,就有691名将于2015年毕业的学生与一汽大众签订就业协议,提前实现了就业。几年来,仅在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和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就业的学生就达5000多人,为吉林省支柱和优势产业的跨越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大量人才。这就是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教育部门备案、吉林省教育部门直属的吉林省首批示范性高职学院。学校始建于1964年,时称“吉林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后更名为“吉林冶金工业学校”,2002年独立升格为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校占地面积510亩,总建筑面积近16万平方米,教职工437人,其中教授30人,副教授等副高级职称教师75人,“双师型”教师117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吉林省职业教育先进个人2人,吉林市学术带头人3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现拥有财经学院、机电技术学院等7个教学分院、3个教学部,在校生9400余人。

    就在这个瑰丽金秋,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迎来了50华诞。遵循着“尚德、励志、精技、强能”的校训,发扬“团结、求实、严谨、勤奋、创新”的优良校风,秉承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齐心协力的合作精神,用半个世纪的深深足迹,印证了从全国重点中专成长为吉林省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今日辉煌。

    战略篇

    战略引领 脱颖而出

    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由人力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在国家经济发展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期,作为地处东北腹地为经济建设提供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学校党委班子审时度势地提出并确立“四元”发展战略:应势发展——顺应形势,主动出击,变被动为主动;合作发展——坚持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整合资源,加速推进;统筹发展——完善布局,补齐短板,保证办学质量;错位与领先并举的创新发展——把握机会,率先开拓,抢占高职发展制高点。高教强省,抢抓机遇,主动融入经济建设和经济转型,在校企合作中服务好地方经济建设,提升办学实力,拓宽办学空间,彰显办学特色。

    在“四元”发展战略引领下,学校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以及职业技能鉴定、继续教育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探索和卓有成效的创新,并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同时拓展开放办学的国际合作空间,增强学校办学实力和影响力。尤其是在专业建设上,坚持“四元”发展战略,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将专业建设基本原则确定为面向未来,适度超前,坚持就业拉动,兼顾布局调整,做强龙头,优化结构,打造精品,培育特色。不断进行专业结构调整,重点建设了6大优势专业群,形成了以机电类、IT类相关专业群为龙头,以冶金矿业类专业群为特色,以建工、财经、旅游与文化传播为支撑的专业布局总体框架,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群,使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培育龙头,打造领先优势。学校从吉林省各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与布局角度出发,对自身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积极寻找与吉林省产业布局、优势支柱产业链的衔接。经充分论证,决定避开兄弟院校的强势专业,做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全新专业领域,果断选择了自动化专业群和IT类专业群作为龙头专业群进行建设。实践表明,这种战略选择是完全正确的。这两大门类专业群不辱使命,办出了特色,形成了优势,不仅成为学校的龙头专业,更成为吉林省一流的品牌专业。

    自动化专业群是省级特色专业群。其中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被确定为省级示范专业,自动化专业类教学团队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获得吉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省级高校教材一等奖,多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拥有一大批来自企业的优秀的双师素质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大赛等赛事,获省级以上奖项20余项。该专业群带头人关键教授,被评为第四届吉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国家教育部门高职高专自动化教指委分委会委员及专业建设组专家、工业和信息化行业自动化委员会委员。在校内,自动化专业群的电工电子及自动化实训基地是国家示范性实训基地,连续多年承担吉林省职业技能大赛赛事工作。在校外自动化专业群拥有一汽大众、长春轨道客车、中油吉化、吉林建龙、永大集团、中钢吉林等十几家大型企业集团作为产学研实训基地和就业基地。近几年来,毕业生供不应求,深受用人单位欢迎。2011年4月,机电一体化专业的2008届优秀毕业生苟洪洋作为“2010年度中国北车集团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劳动模范”,受到前来视察工作的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计算机类专业群中的电子信息专业是吉林省特色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吉林省示范专业,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是国家紧缺人才培养试点专业。该专业群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与中兴通讯新思教育管理中心联合办学,成立了吉林电子中兴NC通信学院,中兴投资1600万建成移动通信技术实训基地;网络系统管理专业与沈阳东鹏电子信息有限公司合作办学,双方共同投资建成了全真模拟实验环境。网络技术教学团队被确定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该专业群带头人齐彦力教授被评为第六届吉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吉林省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组专家,主持的网络操作系统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

    保持特色,发挥传统优势。作为吉林省仅有的一所拥有采、选、冶专业群的院校,在受到行业严重冲击、专业招生不景气的情况下,学校坚定不移地推进这一特色专业群建设。当资源再度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时,冶金工矿企业专业人才匮乏,这一特色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成果立时突显。独具优势的特色发展思路,使濒临停办的专业成为学校发展的一大亮点。目前,该专业毕业生需求旺盛,供求比达到了1∶4,始终保持全部就业。金属矿开采专业被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矿业类专业群、冶金类专业群被确定为“十二五”省级特色专业群;冶金技术专业被确定为省级示范专业。2011年5月,学校牵头组建了“北方冶金职业技术教育集团”,共有来自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及华北部分地区的104家开设冶金类专业的高职、中职院校和冶金工矿企业加盟。

    学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群是全国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摇篮。1980年开办会计专业,1986年率先在全国创办会计电算化专业,之后连续开办了34年,师资队伍强大,专业建设成果丰富,拥有一支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在“项目化”课程改革中,率先进行专业项目化改革尝试,取得可喜的成果,并形成“项目化”教材3部。组织专业教师指导ERP沙盘代表队获得全国大学生沙盘大赛1等奖1次,三等奖2次,吉林省大赛1等奖2次等。

    错位选择,挖掘空白优势。学校根据“错位发展,领先一步”的专业发展思路,先后挖掘开办了以涉外旅游为代表的旅游类专业群、以光伏电技术为代表的强电类专业群、以应用韩语为代表的外语类小语种专业群、以工程造价专业为代表的建工类专业群等等。

    旅游专业就是在对在吉林省乃至整个北方地域旅游业现状、行业教育总体情况进行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于2003年开办的,之后逐步开办了导游、涉外旅游、酒店管理、景区管理与规划、会展策划与管理等6个专业,其中涉外旅游被确定为省级示范专业和“十二五”省级特色专业。2006年成立了旅游系,后发展成为旅游与文化传播学院。2009年11月,以旅游类专业群为依托,学校牵头组建了“北方旅游职业教育集团”,有东北三省和华北地区58家职业院校和企业加盟。“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实践基地”、“吉林省民族民俗旅游文化研究开发中心”、“吉林省社科院民族民俗旅游文化研究所”、“满族说部与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先后在学校落成。学校在旅游类专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满族文化挖掘与传承中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改革篇

    夯实队伍 深化改革

    “人才强校”是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矢志不渝的内涵建设理念。从2002年开始,学校围绕着人才培养和两支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改革,夯实队伍,内生动力,助推学校发展。先后进行“学分制”改革、“项目化”课程改革、校内管理体制及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内涵建设成果丰硕。

    人才强校,凸显内涵建设。近年来,学校党委高度重视两支队伍建设,不断优化机制,科学选拔人才,使一批德才兼备、群众公认、善于管理、乐于奉献的优秀中青年同志通过公开竞聘走上中层领导岗位,初步形成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干部任用管理机制。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是高校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的关键,打造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关键。近年来,学校按照“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校内培养与校外实践锻炼相结合、学历提高与专项培训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加强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规模适中、结构优化、执教能力强、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队伍。同时,学校还高标准从行业企业选聘技术能手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了一支120多人的兼职教师队伍。

    学校近几年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外大型培训500余人次,同时进行校本培训。为引导专任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内涵建设,学校采取校企互融的方式,依托合作企业,有计划地组织教师下厂实践,承担产品设计、参与科研项目、技术革新等专业技术工作,有效地提高了专任教师的实践技能。关健教授、齐彦力教授分别被评为吉林省教学名师,李哲、初胜安等18名教师被评为院级教学名师,自动化专业类教学团队、网络技术教学团队、采矿教学团队、会计电算化教学团队、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团队被确定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形成了学校师资队伍的领军人物和优秀教学团队。

    深化改革,助推高效发展。有了过硬的队伍作保障,学校的各项改革得以有序推进,收到了预期成果。学校先后三轮修订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分析,以“学分制改革”、“职业核心能力”嵌入为切入点,凸显职业活动导向、能力本位、学生主体,探索“双线”交叉渗透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2007年至2009年学校完成了“学分制”改革,经省教育部门批准,在2009级新生中试点实施“学分制”改革,为学生搭建了“精神成人,技能成才”的坚实平台。

    2009年12月,学校在吉林省率先启动了以“项目化”课程改革为切入点的师资队伍建设工程,这是从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职业教育的一次集中转变,在学校内涵建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项目化”课程改革是按“项目载体”改革课程内容,按“行动导向”改革教学方法,按“双核考核”改革评价方法,基于“职业素质导向”改革课程体系,按“做学教一体化”改革教学模式的全面改革。课程中嵌入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素质教育如何植入教学主渠道,完善“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关注发展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师资队伍建设途径和方法的创新。以“项目化”课程改革为切入点,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走出了“课程培训”范式,找到了独辟蹊径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和方案,实现了校本培训的普适性目的,使广大教师的执教能力显著提高。

    大规模的“项目化”课程改革更新了广大教师的职教理念,提升了教师执教能力,从制度上引导了广大教师全身心地投身于教学、科研工作,教学质量明显提高。通过5年的研究与实践,成效显著。学校教师职业教育能力测评专家小组组织了3批16次近30场测评会,共198人、159门课程通过测评。学校编著出版了《高职“项目化”课程改革实操指导》专著和10部“项目化”教材,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组织编写了199门《“项目化”课程标准》和114门“项目化”校本讲义,创建了110门课程网站。现已有187名教师参与对106门课程进行了“项目化”教学试实施,深受学生们的欢迎。指导学生在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大赛、全国软件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赛事中多次获得奖项。其中代表吉林省参加的全国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13年12月,项目化课程改革研究成果获第七届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合作篇

    就业导向 合作共赢

    校企合作,拓宽就业渠道。“出口”畅,“入口”才能旺,学校始终坚持就业导向、积极探索开展“校企合作”。2006年5月,学校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华为3Com网络学院;2008年12月,与吉林省工业技师学院实现校际合作;2010年6月,与中国电信集团吉林市分公司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0年7月,与大唐洮南风电场实现合作;2010年10月,与磐石市政府部门实现政校合作;2010年7月,与浙江开元酒店集团签署联合办学协议,由开元酒店集团在学校投资组建“开元酒店学院”,开设了“开元酒店班”、并设立了“开元奖学金”;2010年12月,与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签订合作框架协议;2011年3月,与吉林省冶金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合作协议;2011年11月,与全球知名企业深圳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联合开办了中兴NC通信学院;2013年4月,与上海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2013年1月,与海辉集团合作成立海辉(国际)服务外包学院;2013年5月,与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签订院校合作协议等等。

    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推动就业。学校先后成立吉林建龙钢铁班、紫金矿业班、一汽大众班、开元酒店班等订单班,形成了以东三省为中心、依托冶金行业和装备制造业建立的冶金类、机电类专业群就业基地,以北京为中心、辐射环渤海经济区建立的计算机类、财经类、电子信息类专业群就业基地的良好局面。校企合作不断拓展人才培养渠道,实现教育资源与行业资源整合,推动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通过校、政、企、研合作,构建开放的办学模式,启动服务项目,提升服务能力,打开全方位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门。

    国际交流,提升综合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现代高职教育必须加强与国外职业教育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带动和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多年来,学校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伙伴,先后与德国北黑森学院、澳大利亚哥伦比亚大学、新西兰坎特伯雷管理学院达成意向性的合作协议。2009年2月,院长曾宪文教授参加国家教育部门组织的中韩院校合作会议,学校被国家教育部门授予“中韩国际合作实验学校”,实质性国际合作就此展开。学校先后与韩国骊州大学、尚志大学校等签订友好合作协议,并举行中韩合作办学国际教育项目洽谈会;与韩国湖西大学和全南大学开展合作办学。逐渐与韩国方面的相关院校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术研究、信息资料、教师培训和学生交换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与交流。

    随着国际交流不断深入,合作进程快速推进,学校又与印度韦洛尔科技大学、中德诺浩、德国柏林职教集团、西门子、ABB等企业开展交流合作项目。龙头专业群与国际接轨,打造领先品牌已经启动。2013年,与中德诺浩教育有限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计划2014年合作招生90人,实际招生达到290人,中德诺浩项目教育投资公司总经理许婕女士大为感叹:“没想到在一个经济不算发达的地区,能够实现这样的成果,对贵校的开拓办学精神深表敬佩。”

    服务篇

    “三适应”、“三联动” 服务社会

    2007年8月国家印发《东北地区振兴规划》,2009年8月国家批准《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的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规划纲要》。吉林省乃至东北经济区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掀开了大开发、大开放、大合作、大发展的新篇章。

    应势而上,广泛服务社会。学校所在地吉林市正处于东北腹地、长吉图地区中枢节点,区位优势明显。学校决定应势而上,主动与区域中的政府、企业、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力求服务有为。树立了“三适应”和“三联动”基本思路。“三适应”指办学方向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培养适应就业市场变化需要,教学改革适应就业转型需要;“三联动”指学校发展与行业企业发展联动,专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联动,地域规划发展与政府、社区建设联动。

    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学校制定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职前教育、在职教育、转岗教育互通,协调有序发展的发展道路。近年来为吉林及东北经济区输送各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万余人,提供各种类型技能鉴定达到六万余人次。

    2004年,为解决通化钢铁公司冶金、轧钢、自动化人才匮乏的问题,学校与通化钢铁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决定在通化钢铁公司职教中心成立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冶金分院,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冶金分院当年即招收冶金技术专业80人,材料工程技术专业40人,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80人。

    2009年10月,学校为吉林省长白县望天鹅风景区旅游进行了整合性开发。景区的旅游文化开发、五星级宾馆管理文化开发均由学校完成,同时还完成了省级科研项目“望天鹅风景区旅游综合开发研究”。2012年3月,学校还为安图县红旗村进行民俗旅游策划,完成了“关东风情园”策划,该处已成为学院旅游科研与实践教学基地。

    发挥优势,强化战略合作。2010年,学院与磐石市政府部门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几年来,为磐石市多家企业提供了优质人力资源支持及技术服务等多项合作。2011年学校组织力量免费为磐石红石山红色旅游基地提供了规划建设方案,为他们节省了数十万元的规划设计费用。磐石市旅游开发办主任赵建国多次对学院表示感谢:“感谢贵院对磐石红石山红色旅游基地开发的巨大支持!”

    近年来,学校还为矿山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完成了“黄金矿山废旧采场采矿方法研究”、“黑龙江孟家岗松软岩层掘支工艺的研究”和“吉恩镍业大岭矿采场顶板稳定性的研究”等项目,其成果先后在夹皮沟金矿、黑龙江孟家岗铁矿、磐石镍矿得以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矿山开采的安全系数,每年还为企业增加效益达千余万元。利用北方旅游职教集团的平台,学校积极参与企业项目的策划与研发,多种途径为企业服务。与长白山开发建设集团合作开发模拟导游软件——长白山北景区模拟导游软件;全程参与并帮助设计、策划了黑龙江省境泊湖景区由四A级景区申请五A级景区;为辽宁建昌县龙潭大峡谷景区按四A级景区进行综合开发,深得企业的好评与信赖。

    为探索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做好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学校还广泛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本地区职教事业的改革与发展。通过联合培养学生、联合培养教师等具体措施共享职教资源。

    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针对新农村建设中增收致福、环境保护、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问题,学校依托专业优势,为建设文明新农村提供支持。自2007年起相关专业与吉林市龙潭区劳动部门等单位合作,培训农民工、城镇下岗再就业人员、待业大学生达1305人次;2008年1月,为来自中油化建的52名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农民工的一致好评,受到《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石油报》、《吉林工人日报》、《江城日报》等主流媒体大力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50载春秋,硕果累累。全校师生在校党委的带领下,汲取教育改革成果的精华,传承半个世纪的办学积淀,先后获得“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吉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吉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展望未来,他们将继续遵循“尚德、励志、精技、强能”的校训,决心把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高职院校! 


   实践学期是广东东软学院的教学特色,该校将一学年分为3个学期,为期4周的实践学期安排在每年的8至9月,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专业技能与项目开发相结合,以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实践学期里“课程”安排十分紧凑,据自平衡智能小车项目指导教师黄海介绍,学生们要在第一周完成小车的零部件组装,让轮子动起来;第二周为小车加上陀螺仪和加速度传感器,使小车实现自动平衡;第三周和第四周扩展小车功能,如加上摄像头、声音传感器、距离传感器等,让小车实现智能规避障碍物、自主规划路线等功能,学生们最终想把它做成办公室里的智能垃圾桶。

  计算机系软件测试专业二年级学生吴尚容已是第二次参加实践学期学习,实践学期对他的帮助除了提升应变技术问题的能力外,还培养了他的沟通能力和责任心。吴尚容说:“在一个团队里,队友为什么要信任你?除了技术能力以外,还有一个责任心、沟通和协调的问题,比如小组长如何分配工作,是否会根据每个人的能力特点分配工作内容,公平地分配工作量,这都给了我很多启发。”

  今年的实践学期里,该校共有3196名学生参与171个实践项目的开发,另有239名学生在符合要求的企业中顶岗实习。在实践学期课堂上,有不少企业高管的身影,他们为学生们传授沟通技巧、职业生涯规划、生产管理、采购方法等经验。学生们还可以与往届优秀毕业生面对面交流,在职业生涯发展上比较成功的学长们会回校与学弟学妹们分享心得体会和职业经历,分享所修课程对于职业发展的帮助。

  据广东东软学院院长杨利博士介绍,对于实践学期的项目,学院会力所能及地给予资金支持,在实践学期结束时,除了考核学生各技能点的掌握情况以外,还将引入第三方,如聘请企业代表、行业专家等,按企业的眼光与要求对这些项目进行考核,以保证这些项目不是纸上谈兵。 


    第二届世界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不久前在江苏南京闭幕。在运动会召开期间,一群身着绿、黄、白三色相间T恤的青年志愿者“小青柠”,用他们热情、真挚的服务赢得了肯定和赞扬,收获了珍贵的跨国友情。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教练员及相关工作人员离开青奥村时,与南京旅游职业学院500多名师生组成的志愿者团队依依惜别。

  南京旅游职院党委书记王海平表示,学院一直致力于提高师生的服务技能和职业素养,这次派出师生服务青奥,进一步加深了大家对体育精神和志愿者精神的理解,开拓了师生的视野,提高了师生的服务技能,也充分展现了学院的风采。

  “青奥成就服务梦想”

  这个青奥,南京旅游职院的“小青柠”们每天都在用行动成就着心中的承诺。师生们协助各家酒店,服务每一位入住青奥村的客人。

  南京旅游职院的师生们是最早一批进入青奥村开展工作的志愿者。青奥村的新楼需要“垦荒”,520名学生便承担起6栋宿舍楼1300个套房近3000个房间的清扫、整理工作。打扫卫生、搬运物资、检验设备……高温天气、高强度工作考验着学生们的毅力,他们有过抱怨也有过泪水,但却没有一个人退缩。

  面对这群不怕吃苦、积极乐观的学生,南京旅游职院志愿服务团队领队缪大宁感慨万分,“这些孩子们太不容易了”。据了解,最多时有近10%的学生感冒咳嗽发烧,但都坚持了下来,“毕竟是孩子,有时打电话给父母说着说着就哭了,也有家长要求孩子回家,但他们睡一觉第二天又精神满满地走上服务岗位”。

  南京旅游职院国际旅游系12级学生姚强带着些许兴奋,话语中是满满的对服务工作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服务青奥感到很荣幸,如果我们A栋能出个冠军就更好了,这样我就能告诉别人自己曾为世界冠军服务过。”

  事实上,这已不是姚强志愿服务的初体验。说起为什么对志愿活动如此执着,他憨笑着说,志愿者的忙碌让他感到充实,而无论是成为亚青还是青奥的志愿者都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成长经历。

  姚强的经历是酒店管理学院13级学生陈雨生所憧憬的。去年由于备战高考,他错过了服务亚青的机会,今年再不能与青奥擦肩。身为酒店管理学院学生会主席的他始终记得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总是“抢”活来干,为确保每天志愿者安全有序地搭乘班车,他主动组织上百人排队乘车,用嗓过度的他曾一度失声。“我们的校训是以微笑和知识服务社会,服务青奥让我们在世界青年面前展现自己的专业技能,实现服务价值,这不正成就了我们服务世界的梦想!如果有可能,我还要继续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服务,将志愿服务进行到底。”

  “志愿精神影响一生”

  南京旅游职院有近千人报名参加青奥志愿服务,经过各系部考核挑选,最终有500多名学生脱颖而出,去年服务亚青的志愿者有1/3再次成为青奥志愿者。

  “碰到伊朗的老朋友啦”,继续教育学院13级本科班学生王丹兴高采烈地展示去年亚青和今年青奥期间与同一名伊朗运动员的合影。时隔一年,两个青年的外貌都有些许变化,不变的是依旧充满青春气息的笑容。

  “几乎每天都会收到各种对南京旅游职院学子的感谢表达。”青奥村村部住宿服务工作部执行主任桂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吃苦耐劳、服从指令、业务技能扎实是他们最值得称道的,交给他们的任务大家都很放心。青奥村A区住宿服务总监王阳说:“南京旅游职院的学生们工作上手很快,很有服务意识,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出的职业精神很令人感动!”

  “我开始单手托4瓶矿泉水还晃晃悠悠的,现在托6瓶都绰绰有余。带着低烧训练站姿临近晕倒都坚持了下来,我觉得自己真是条女汉子!”参加开幕式国宴主桌开餐服务的人文艺术系11级学生黄嵘满足地表示,这样高规格的接待让她开阔了眼界、练就了自信,将成为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

  也许,正因为对志愿服务工作的乐天派理解,因为这份服务他人、收获肯定和情谊的快乐冲淡了一切辛苦,也让学生们在磨炼中成长。

  青奥会虽然闭幕了,但志愿服务精神并未结束。南京旅游职院院长周春林表示,贯穿于青奥始终的“我服务、我快乐”志愿精神,大大增强了一所旅游职业院校的凝聚力和行业竞争力。学生们与来自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青年“分享青春、共筑未来”,与学院“以微笑和知识服务社会”的理念交相辉映,这将是持续影响学生未来人生的精神力量。学院计划在新学期举办志愿者表彰活动,通过宣传海报专栏、事迹报告会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大力挖掘先进事迹,典型引路传递正能量,同时将志愿服务过程中的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相长、师生共长。


   新华网南京9月12日电(记者夏鹏)今年秋季开学,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3800名新生收到一份特别的见面礼——由该校高分子加工技术专业7名学生利用暑期精心制作的7600个脸盆,每个新生领到一绿一白两个“一辈子用不坏的脸盆”。

  今年暑假,高分子加工技术122班学生张挺和另外6名同学在两位老师的指导下,制作完成送给学弟学妹的7600个脸盆。“每一个脸盆都是我们一点点打磨出来的,要保证能够用的久、够结实,让学弟学妹为我们生产的产品感到自豪,这是一辈子也用不坏的脸盆。”张挺说。

  “作为送给新生的见面礼,我们从产品的结构设计、原材料的选取、配方的设计到生产过程,都经过反复论证和严格监控。”该校材料工程技术学院院长聂恒凯教授说。

  由于机械原因导致产品问题的2000个脸盆被全部粉碎,粉碎材料没有再用于制作脸盆,而是投入新材料重新制作生产。

  聂恒凯说,严格的质量把控,就是为了培养出具有强烈质量意识的技术员,同时也是为了把质量意识传递给新生。“作为一名未来的技术人才,生产优质产品是多么重要。无论是什么专业的学生,这都将使他们受益终生。”

  在今年给新生的一封信中,校长祝木伟也提到了脸盆。他说,学校为社会培养技术人才,学校有责任上好新生入学“质量意识”第一课。“送给新生的脸盆全部由学校学生制作,把两个承诺‘能用一辈子’的脸盆作为礼物送给新生,是出于对脸盆质量的自信,并把全体师生最看重的‘质量意识’传递给新生们。”

  “这是不一样的入学教育,感觉就像一位平易近人的长者,坐在自己的身边,用很朴实的语言,跟我说着人生的道理。”信息技术141班学生刘力说。


    进校学技术,到外企找工作,这可不是一句广告词。日前,济南职业学院第一批“中德班”80名学生毕业,刚刚走出校门的他们手捧毕业证书,跨进了德资企业的大门。要说哪个国家的工业机械专业的资格证书含金量最高?毫无疑问是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了。德资企业能一口气签下80名职业学院的学生,这些学生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呢?

  2011年9月,济南职业学院与德国工商总会及部分驻济德资企业合作,引进了国际上先进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这一订单式培养模式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到就业发展的快车道。

  回忆起当初进入中德班的情景,王欣同学至今还记忆犹新。“我是经过德企笔试和面试挑选后进入中德班的,在校要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学习培训,除了学校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培训课,德企开展的职业培训特别严格,稍有一点疏忽可能就无法通过考核。”王欣告诉记者,“虽然我们在职业学院学习了3年,但这3年是拼出来的,白天学习理论,业余时间抓紧提高技能,生怕跟不上德企培训的节拍。”

  经过3年努力,王欣和其他70多名同学在获得大专学历证书的同时,也收获了德国认可的职业岗位资格证书,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双高型人才。凭着汗水换来的双证,毕业生们被“保送”进了德资企业的大门。

  以国际视野推开人才就业大门的中德班是济南职业学院一个成功的尝试。近年来,这所职业学院推出的一系列人才培养举措让学生练就了一身就业成才的本事。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学院多年来探索出来的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曹继鹏是济南职业学院2013级工商管理系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和创业导师的帮助下,今年2月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济南泰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主营电商行业和微信第三方服务。刚刚做上老板的曹继鹏信心十足,希望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我一直在思考电商平台的搭建,但真正要把它变为一家公司,还需要大量的数据证实和资金支持。出乎意料的是,学校给我提供了创业的机会,别人是大树下面好乘凉,我这是学校里面好创业。”曹继鹏说。依靠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提供的5万元无息无担保贷款,曹继鹏的公司顺利营业并做成了第一笔生意。目前,他的公司还吸引了风险投资,现已有注册资金10万元,流动资金20多万元,成为校园里知名的大学生小老板。

  和曹继鹏一起创业的大学生在济南职业学院里并不少见,这些学生有着两个不同的身份:创业者和大学生。这种以创业为学习和通过学习带动创业的模式之所以在济南职业学院兴盛起来,主要是得益于学院开展的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但我们的创业教育不是单纯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而是经过严格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训练,使学生具备战略眼光、协调能力、营销能力、决策能力,并具备良好的情商。我们的创业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济南职业学院创业学院院长曹乐臣说。

  “我们现在就是要打破传统,不断推出新模式,打造人才培养品牌,让职业学院的毕业生成为各大公司争着要的香饽饽。”济南职业学院院长申培轩告诉记者。


    春天,对职业教育来说,别有一层含义。从十七大报告中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十八大报告中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现代”两字的加入,赋予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的目标和内涵。

    精百工技行天下,兼德才名达四海。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重庆市南川隆化职业中学校围绕现代产业建设、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积极改革、调整优化学科结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隆化职中,正不断壮大规模、深化内涵,在创建国家中职示范学校的征途中昂首奋进。

    冲在前 作好职教“领头雁”

    隆化职中原是一所占地面积不足80亩、在校生1000余人的“微型”学校,在区外职业中学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下,隆化职中举步维艰。2004年,以校长张健为首的隆化职业中学新一届领导班子科学决策,大胆制定学校发展“三步走”发展规划。

    2005年,学校提出了实施学校整体迁建工程的构想。2011年1月,一座投资仅1.2亿元、可容纳在校生6000余人的“南川最美校园”之一矗立于凤嘴江畔。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和学校发展需要,学校努力争取各级各方支持,近3年,学校争取上级专项资金3720万元,企业捐赠资金1260万元、设备价值85万元,投入学校建设,添置专业设备,极大地增强了办学实力。

    从2010年到2013年,中央财政重点支持1000所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创新,使其成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示范。隆化职中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始终站在职业教育发展前沿,以超前的思维对学校的发展进行战略思考,认真学习、研究国家政策,认识到国家中职示范学校建设是国家职业教育名校的一次重大布局调整,将长时期从根本上决定一个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水平,间接影响该地区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与水平,进而影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经过一年多呕心沥血的准备,学校于2012年8月成功申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跻身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第一方阵,实现了学校“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开启了隆化职中跨越发展的新征程。

    “沉下肩” 创新办学模式

    隆化职中把培养学生“文明守纪、爱岗敬业”的素质确立为德育工作的主线,于2006年在重庆市首创“学校+军营”职教管理模式。聘请一批优秀退伍军人担任军事教官,深入校园、班级、宿舍,加强学生管理,指导学生思想工作,全校形成“学校即军营,学生即士兵”的局面。近年来,学校毕业生文明守纪、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好评。学校军事化管理的职教特色,吸引了重庆市内外中等职业学校前来学习交流,《重庆日报》、《重庆法制报》、重庆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曾广泛报道。

    学校创新办学模式,全面实施学分制管理的改革实验,解决了长期以来中职学生动手能力强而文化考试无法过关的问题,营造了有利于学生自主、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环境。学校实施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就业能力和竞争水平,让用工企业充分了解了学生工作能力,为聘用工作做好铺垫,有效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形成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的局面。

    学校认为,校企结合是职业学校的办学方向,让学生到企业实习是职业学校学生技能提高的关键。为此,该校利用一切机会,积极与全国大型企业加强联系,经过努力,学校先后在德国博世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韩国LG集团、天津月坛集团、重庆博赛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建成学生实习和就业基地,保障了学生的实习和就业,确保学生出口畅通。

    “昂起头”铸造职教品牌 

    ■健全管理制度,保障依法治校

    隆化职中始终坚持依法治校、用制度管理学校、用真情对待师生员工的治校理念。学校修改、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使学校管理步入了法制化、制度化轨道,学校被评为“重庆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充分调动了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学校活力迸发。

    ■实施素质提高工程,培育职教名师

    学校高度重视教职工素质能力提高工作,从2004年起,学校划拨专项经费,大力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教师培训,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自2004年以来,教师参加国家、重庆市级赛课和技能大赛获奖近百项;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交流论文数百篇,学校先后承担12个国家课题和3个市级课题的研究与实验,有24位教师先后获得全国总课题组和重庆市子课题组一、二、三等奖。

    ■育人精技,学校活力四射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紧跟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重庆博赛集团等实现行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教室,促进教学环境“职业化”、组织管理“企业化”、人才培养“岗位化”,打造了具有企业特色的职教模式。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校企合作、强强联合等方式,为企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结合重庆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南川区经济转型发展实际,及时调整专业结构,重点打造旅游专业,与区内重点旅游企业开展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近年来,学校共计培养20000余名合格毕业生,学生就业率达全部,毕业生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受到企业、行业广泛赞誉。学校利用优质教学资源,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转岗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等各类职业培训40000余人次,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撑,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学校先进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经验,吸引了周边区县和川、湘、陕、黔等地学校前来参观学习,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目前,充满无穷活力和魅力的重庆市南川隆化职业中学校必将承载着深厚的隆职文化与隆职人的宏伟梦想,以一种向前,不断向前的姿势,南川职业教育这艘旗舰,正在驶向姹紫嫣红的春天。


忆过去心潮澎湃  展未来任重道远

咸阳职院第30个教师节暨建院10周年庆祝表彰大会隆重举行

刘聪博作重要讲话  张存主持  刘文理祝北京席尚君曹建平陈轶李有民薛永恒张波等出席

    9月10日上午,我院第30个教师节暨建院10周年庆祝表彰大会在大学生活动中心演播大厅隆重举行。院党委书记刘聪博作了《大力弘扬艰苦创业奋进图强精神,全力创建陕西一流全国知名院校》重要讲话。刘聪博强调指出,全院上下必须保持清醒头脑,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脚踏实地, 始终坚持内涵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奋力创建高职强院。

    会议由院长张存主持。咸阳职教集团理事长、原咸阳职院党委书记刘文理,院党委副书记祝北京,副院长席尚君、曹建平,纪委书记陈轶,咸阳职院原党委副书记李有民,原常务副院长薛永恒出席会议。咸阳职院顾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原副校长张波教授、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院长鲁鸣应特邀参加会议。学院副科级以上管理干部、各教研室主任、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500余人参加大会。

    会上,祝北京宣读《陕西省教育厅关于表彰第八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的通知》、《中共咸阳市委咸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全市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和《中共咸阳职院党委咸阳职院关于表彰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和优秀辅导员(班主任)》的决定。授予了吴旭锦等16名同志“优秀教师”荣誉称号、郭俊炜等10名同志“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张颖等5名同志“优秀辅导员(班主任)”荣誉称号。

    刘聪博在讲话中说,过去10年,我们用智慧和汗水生动诠释了“艰苦创业,奋进图强”的咸阳职院精神;以忠诚和奉献书写了无愧于时代的辉煌篇章。过去的10年,学院办学条件根本改善,基础能力快速提升;内涵建设渐进深化,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模式不断创新,办学特色日益彰显;招生工作连年走强,就业质量持续攀升;体制机制创新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办学治院能力不断提升。

    刘聪博指出,今后10年,是我院“创特色、建名校”的关键时期。全院上下必须认清存在的许多差距和面临的严峻挑战,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脚踏实地,奋力创建高职强院。

    刘聪博强调,要坚持内涵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管理,加快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靠质量赢得学生、赢得市场、赢得未来;要创建示范院校,增强综合实力。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最重要的是要全面落实创建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建设标准,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要推进多元合作,彰显办学特色。积极开拓合作办学领域,加快建立“专业共设、人才共育、过程共管、师资共编、基地共建、成果共享”的新型合作模式,形成主体多元、形式多种、灵活多样的合作办学格局;要深化综合改革,激发办学活力。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全员聘任制改革、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改革,建成科学、开放的现代大学制度;要繁荣大学文化,弘扬文明魅力。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大力构建教学化、特色化、职业化、开放化的校园文化“四化”模式,为师生成长和学院发展提供强大的正能量;要加强党的建设,打造优秀团队。进一步创新党建工作机制,提高思想理论水平,改进工作作风,激发创造活力,着力打造优秀教学、服务、管理团队。刘聪博希望广师生要修养道德、勤奋学习、艰苦创业,以“艰苦创业、奋进图强”的精神,精诚团结,扎实工作,全力创建陕西一流,全国知名高职强院。

    张存在讲话中说,在第3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向辛勤工作在教育战线的教职员工致以节日祝福,并通过教职员工向家属表示感谢和慰问。张存强调,咸阳职院建院十年,既是一个里程碑,更是一个新起点。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新的发展重任,全院职工一定要切实承担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认真践行精讲多练、言传身教的优良教风,教给学生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过硬的职业技能。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做一名对社会、国家和人民有用有益的人。一定要进一步提高个人素养和水平。不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高个人修养,锤炼人格魅力,做学生成长成才的道德楷模。教师要潜心研究教材、教法和学生,加快形成独特的教学艺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定要形成尊师重教的浓郁氛围。牢固树立服务教学、服务教师、服务学生的服务意识,切实解决好教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确保教职工聚精会神、全心全意地为建设陕西一流、全国知名高职强院献计献策、献智献力!

    会上,优秀教育工作者代表郭俊炜、优秀教师代表冯华、优秀辅导员代表张颖及校友代表周伟艳做了交流发言。

 


学生们正在惠普车间工作。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 供图

  22岁的陶堤,是黔江民族职业教育中心2008级的学生。

  毕业后就职于富士施乐公司的他,在入职后仅仅3个月,就被评为“优秀员工”和“品质之星”。不到两年,他被破例推荐为现场管理组组长,并在此岗位上敢于创新,不断改善生产流程,让生产效率1年间提升了3倍,他也由此晋升为公司技术组组长。

  陶堤的成功,离不开在黔江民族职业教育中心接受的3年专业教育。

  “‘明德励志,博艺善技’,这是我们的校训,它也是我的座右铭。”陶堤说。

  “我们‘跑田坎’,是为了娃娃们不再‘跑田坎’”

  黔江民族职业教育中心于2003年由黔江农校、黔江工业技校和黔江财贸学校三校合并成立,在成立之初,其校训是“严谨笃学,求实创新”。

  为什么要将校训改成“明德励志,博艺善技”呢?

  “事情还得从学校成立之初说起。”回忆往事,学校高级教师的张维国说,“成立之初,学校有200多名教职员工,我们只招到了93名学生。”

  原来,那时候,很多学生家长并不理解职业教育的目的和作用,以为读职业学校费钱又没前途。

  怎么才能让更多的孩子到职业学校就读,学会一技之长,张维国和其他老师陷入了沉思。

  整整一个暑假,学校的老师们靠着双腿走,摩托跑,跑遍了黔江的所有乡镇,挨家挨户和学生家长沟通。

  “我们把这叫‘跑田坎’。” “我们‘跑田坎’,是为了让这些孩子能有一技之长,能有一条出路,不用再‘跑田坎’。”该校副校长刘德友介绍,正是从“跑田坎”开始,学校开始对职业教育的定位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于是,在2009年学校迁至新校址时,校方在多方征求意见后,将原校训进行了修改。

  放弃高薪,是为了让学生领取高薪

  如今,黔江民族职业教育中心不少老师都以校训为座右铭,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和完善”,再将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拥有立足社会的一技之长。

  2008年,毕业于某名牌高校电子专业的冯华英,放弃了多家电子企业的高薪聘请,走上了黔江民族职业教育中心职业教育的讲台。

  她的学生冉彬还记得,当自己毕业后决定自主创业,开一家电器修理店时,是冯老师四处为自己找寻合适的店面,帮助自己四处筹措资金,还经常到店里对自己进行技术指导。

  “放弃高薪,却能够让自己的学生领取高薪,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高兴的呢?”说起自己的选择,冯华英并不后悔。


参加学校国示建设中期验收的专家、领导与部分教师合影

 学生开展农机维修实训

 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上大型茶技表演

四川省贸易学校新校区鸟瞰图

    四川省贸易学校创建于1950年,这所随着新中国成立孕育而生的学校,前身为西康省商业部门贸易干部训练班,是西康省设立早、综合实力雄厚的中职传统名校。学校历经建校之初的艰苦创业,改革开放之后的发展壮大,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新时期以来,学校秉承“内涵发展、质量立校、特色强校、开放办学”的办学理念,在学校党委班子的带领下,紧抓机遇,锐意改革,积极探索新型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科学谋划发展定位,突出行业办学特色,完成了学校发展历史上一次次华丽转身……

    目前,学校是四川省政府部门劳务开发领导小组和共青团组织认定的“省级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培训基地”,是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在雅安仅有的教学站。先后被四川省教育部门授予“省级安全文明校园”称号,被评为四川省供销系统“先进集体”和“安全管理先进单位”、四川省首批“中高职衔接示范学校”、四川省首批中职学生内务管理示范学校……四川省贸易学校犹如镶嵌在巴蜀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熠熠生辉。

    牢牢把握历史机遇,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示范校建设

    2013年4月,国家教育部门、人社部门、财政部门正式批准学校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为学校发展打开了全新的天地。面对机遇,以周淑琼为校长的领导班子看到更多的是挑战。如何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功效,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是周校长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

    2013年,“4·20”芦山强烈地震使学校国家示范校建设在起步阶段就遇到困难。面对自然灾害,校领导班子众志成城,在省教育主管部门和市教育部门的悉心指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果断确立了“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示范校建设”的“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的工作思路。随后,学校的示范校建设工作得到了扎实有效的推进。茶叶生产与加工、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旅游服务与管理三个重点专业项目和茶文化引领学生素质教育特色项目,真正进入了“真情投入、用心实施、高效建设”的良性轨道。

    有了落实的方法,下一步就是具体的执行了。去年地震前后,四川省贸易学校排除了众多不利因素,先后召开动员培训会3次,邀请专家到校开展示范校建设专题讲座3次,并在去年6月完成了示范校建设进度表的编制工作。此外,四川省贸易学校还成立示范校建设组织机构,举行示范校建设启动仪式,签订建设责任书,各项目按照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的要求,有序、有效地实施。去年9月,示范校建设专题网站建成并对外开通。今年4月,示范校建设领导小组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并顺利通过了专家组的中期督查验收。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怀下,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四川省贸易学校的国家示范校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卓有成效。按照《任务书》要求,第一年(2013-2014)应完成任务数(验收要点)348个,实际完成329个,完成率94.5%。其中:“基本情况”部分应完成34个,实际完成30个,完成率88.2%;三个重点专业应完成298个,实际完成283个,完成率95%;特色项目应完成16个,实际完成16个,完成率100%。

    建设过程中,学校既注重成果总结提炼与物化,也重视过程资料的收集整理,确保“足以支撑”任务完成的真实性。形成了300多卷纸质档案及配套电子档案。

    明确企业需求,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年多以来,如何建设好示范校,无疑是全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科学规划,积极作为,对教师和学生进行科学指导和人文管理。通过邀请专家专题讲座、外出培训、观摩学习、校本培训等方式,增强全校教职工参与示范校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并组织编印了《项目建设100问》,作为学习资料和工具,向全体教职工普及示范校知识。

    示范校建设之路虽然困难重重,但贸易校人秉承着迎难而上、科学规范的原则,在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上卓有成效。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上,学校确立了以“校企合作、学岗交替”三级递进的原则。形成了完备的课程体系。同时,学校为学生的未来筹谋,积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完善了专业实训室、实训厂,增添了实训设备。做到了每个专业既有校内生产性实训厂,又有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多一些实践经验。

    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制定了高度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规划。首先,学校从建章立制开始,制定和修订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管理办法,“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青年教师培养方案,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学历提升(在职研究生)激励制度,专家聘请暨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制度等。此外,学校采取了名师工程计划,使教师的生产实践能力上有了较大的提升。同时,学校还积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紧紧围绕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基本准则和“修师德、强师能、铸师魂”的建设重点,通过宣传教育、读书学习、形象大讨论和公益活动等载体,切实增强了教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全面提升了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开展校企合作,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学校在示范校工程建设与实施过程中,真正实现了校企合作办学理念,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稳固推进。组建了以学校教育教学为核心、八家茶企、五所学校,一个教研所、一家协会参与的雅安茶业职教集团。构建了以专业为纽带,七所学校、一家协会、多家企业参与的旅游职教集团。同时,在职教集团框架范围内,四川省贸易学校与兄弟学校、协会和企业成立每个重点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确定专业建设方案。形成了学校、企业、社会、家庭多元主体参与,多维度评价方法,对学生成长各个阶段的基本素质、文化、专业素质等多个方面进行立体评价的《四川省贸易学校“五部一体”学分制评价方案》。学校总结的《中等职业学校“五部一体”学分制多元评价模式的实践与研究》在2013年四川省第五届普教教学成果评选中获二等奖,并被省教育部门推荐参加国家教育部门开展的2014年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

    此外,学校在与雅安企业的互动中,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职工培训、挂职锻炼等合作。学校作为企业和社会培训基地,近一年来为企业和社会培训鉴定6600多人次,互派教师、干部10余人次。后来,在校方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三个重点专业分别成立了由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和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实现了校企资源共享、人才共育、产业共推的机制。

    在此基础上,为深化校企合作,学校建立了具有专业特色的两个大师工作室。一是与四川蒙顶山跃华茶业集团联合申报“技能大师”工作室。并于今年1月,挂牌成立了“四川省贸易学校张跃华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个工作室的成立,无疑对校企双方都具有着重大意义。从此,学校以该工作室为平台,聚集校企高技能人力资源,统一组织和管理,全方位开展技术攻关创新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并且,又能更有力地办好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培养更多的茶产业技术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二是与雅安友谊茶叶有限公司共建了“四川省贸易学校甘玉祥第六代藏茶传承人工作室”。该工作室主要承担黑茶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试制推广、教学培训等任务,共同开发《藏茶加工技术》精品课程并编写乡土教材。在大师工作室的带动下,专业建设和课程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又为雅安的地方经济,特别是茶叶这样的特色经济,提供了更多的理论支撑。无疑,校企合作在四川省贸易学校这里,真正成为了一项能惠及校方、惠及学生、惠及地方产业的好事情。

    定位特色教育,围绕“茶”字做文章

    学校作为雅安市仅有的一所国家示范中职建设学校,肩负起了更多的责任和担当。学校在做好本职工作,提升学校教育水平的同时,积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根据《雅安市川西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和雅安市经开区的建设要求,发挥优势,及时调整专业方向,构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以茶为核心的专业群,打造专业的区域特色。学校将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确定为农用车维修和茶机维修方向,又把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也确定为茶园管理、茶叶加工、茶艺与营销方向。并且,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上,也确定了茶园观光、航空服务方向,提高了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培养和输送能力。

    作为雅安茶文化的主要传承与传播者,学校从2002年开始挖掘整理蒙山派茶技,并进入课堂,全校普及,成果丰硕。2003年,由四川省贸易学校108名学生组成的大型茶技队,出演了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开幕式,同学们精湛的技艺,震惊全场,获得海内外嘉宾的高度赞扬。随后,四川省贸易学校培养的茶专业学生先后出访德国、韩国,并走进中央电视台、上海大剧院等。四川省贸易学校通过对茶文化的不懈传播,让学校和雅安走出国门,名扬四海,助推了雅安的茶产业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积极与兄弟院校交流建设成果。先后与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等13所学校进行学习交流,探讨建设经验,解决建设困难。同时,学校还通过省供销社、雅安市教育部门的组织,与市内各中职学校及兄弟学校采用技能大赛、会议主题发言、专题研讨、教学研究等形式,传递示范校建设要求,引领发展。2013年,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年会在雅安召开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所高校领导、老师观看了四川省贸易学校举办的《茶文化建设成果交流》汇报表演,得到了高度赞誉。

    2013年8月,受雅安市旅游部门、雅安市质量监督部门委托,四川省贸易学校负责制定蒙山茶技“龙行十八式”省级地方标准。学校工作团队结合10年来在校内开展蒙山茶技“龙行十八式”教学的经验,在相关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于2014年2月25日提交省旅游部门、省质量监督部门专家组审评,初步审评通过。2014年8月,由学校牵头制定的《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国家教学标准》通过国家教育部门验收。学校的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今天的四川省贸易学校乘着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东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昂首前行,永不止步!勇于挑战、勇于拼搏、勇于取胜的“贸易校人”将乘势而上,以饱满的热情铸就学校新的辉煌! 


    新生入学教育是影响学生未来大学生活的头等大事,为了上好这“开学第一课”,山东工业职业学院成立入学教育领导小组,各部门群策群力、紧密配合,“八项教育”牢铸学生正确的思想关、价值观。

  开展理想成才教育,组织新生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激发他们勤奋求学、创新成才的意识,树立远大的理想;通过网站、广播、宣传栏、迎新大会、班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开展校史、校训、校风教育,让学生们牢记学院“笃实求真,明理出新”的校训,明确“好学力行,兼容合作”校风的真正内涵;组织新生参加军事技能训练、内务整理和国防知识教育等军训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他们的纪律观念、集体观念,提高新生的国防意识;进行法律、校规校纪教育,使学生了解国家法律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学生纪律管理的意义;通过座谈会、个别谈心等形式,开展新生思想状况调查,全面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家庭情况,建立新生基本情况登记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各系部辅导员、班主任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谈心,了解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通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渠道,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教育指导,引导新生认真进行职业规划,组织学习往届毕业生的成功经验,调动新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行安全、卫生教育,让学生牢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自我保护能力,确保学生健康生活和学院稳定发展。

    为了保证各项教育落实的实处,切实发挥出学院“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理念,要求辅导员、班主任贴得上、靠得住、跟得勤,并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目前,学院各项工作进行地扎实且富有成效,营养丰富的“教育套餐”对帮助新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快速转变角色,造就适应企业生产和发展的有用之才打下了良好基础。


    位于江津白沙镇的重庆工商学校,是“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并连续6年获得由市教委等部门颁发的技能大赛特别贡献奖。

  9月5日,重庆工商学校建筑工程系2017级施工专业1班的课堂,学生被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们必须完成对一栋楼的建筑工程制图。

  不同的楼层平面图任务被分解,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讨论,并拿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方案,课堂热火朝天。

  “2001年开始的中澳合作项目,是学校的转折点。”重庆工商学校校长杨宗武说,作为我市首批试点的中澳职教合作项目学校,长达5年的中澳合作办学经历,彻底扭转了学校的教育模式和理念。

  最初,由于中外教育模式的不同,澳洲专家前期来校商讨,很多次双方都不欢而散。

  该校建筑工程系主任刘钦平说,澳洲的教学模式是直接交给学生一个任务去完成。但老师们很快发现,当他们尝试着在课堂上运用任务教学法来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几十名教师先后被派往澳洲学习,对各大行业进行深入调研……学校开始真正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将行业用工标准融于教学之中。

  由于出色的教学成果,从2008年起,该校年招生量保持在4000-5000人左右,在校生规模达1.8万人左右。

  在学校高速扩张的背景下,2009年,学校更是牵头组建了重庆工商职业教育集团。

  融合了渝西、滇东、黔北、川南等地的30余所中职学校、58家知名企业、6万在校生的重庆工商职业教育集团,按照“多校一体、校企结合”的指导思想,组建成相对独立的中等职业教育联合体,抱团发展。


    8月27日,中国黄金协会教育基地揭牌仪式,在烟台黄金职业学院举行,标志着中国黄金协会教育基地正式落户烟台黄金职业学院。

  中国黄金协会会长、中国黄金集团公司总经理宋鑫,中国黄金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炳南,山东招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路东尚等,出席揭牌仪式。

  张炳南在致辞中表示,去年以来,国际金价进入波动期,黄金企业面临着利润空间缩小、成本增加的严峻考验。这既是对黄金行业传统发展模式的挑战,又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集约发展、科学发展、精益发展的重要机遇。

  “烟台黄金职业学院获批成为"中国黄金协会教育培训基地",是我国黄金行业人才教育工作的一件大事,全行业都要关心、支持、参与。”张炳南认为,提高行业发展质量,人才兴金是重要一环。我国黄金行业要比以往更加重视教育培训工作,加快包括高技能人才在内的行业综合人才队伍建设,这既是我国黄金行业发展壮大,推进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又是实现创新驱动战略,由黄金大国向黄金强国跨越的必然需求。

  路东尚表示,中国黄金协会教育基地落户烟台黄金职业学院后,希望该院加强与中国黄金协会会员的沟通和交流,创新教育机制,探索新的培训模式,真正把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成为黄金行业人才培养、科学研发、区域合作、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为我国的黄金产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烟台黄金职业学院是一所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一期占地33.33万平方米,可容纳在校生6000余人,拟开设金属矿产与勘查技术、矿山资源开发与管理、选矿机电技术、矿山测量、黄金市场与投资、黄金金融与交易、黄金市场管理、珠宝首饰工艺与鉴定、黄金旅游、黄金文化与创意10个专业。

  2013年底,烟台黄金职业学院获批筹建,并计划于2015年8月正式招生。目前,烟台黄金职业学院已成为招金集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路东尚给出的烟台黄金职业学院的定位是“全国黄金行业第一所以矿业工程、环保工程、黄金与投资、珠宝学科为主的应用技术型大学。至2025年前,计划将其建成一所集黄金经济学术研究、黄金经济技术信息处理、黄金技术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国内外知名大学。”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