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8月25日讯 25日,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新生报到。相较往年,今年学校新生的录取和报到数都大有增加,职业教育得到越来越多家长和考生的认可。
25日,在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前来报到的新生络绎不绝。不少老师惊呼,今年的学生真不少。
该校分管招生工作的副院长姜义昌告诉记者,今年学校的招生是有史以来最火爆的一年。“高考生去年的录取数是2500人,实际报到2100人,今年我们原本计划招生2900人,实际录取了3200人,今年光报考就突破我们的计划了。”姜义昌说,预想到今年招生会不错,但没想到会这么火爆。
据了解,从去年起,国家发布了一系列对职业教育的有利政策,也给学校、家长和学生们增强了信心。
在报到现场,一位来自滕州的家长孔令文说:“选这个学校念就为学门技术。现在私家车这么多,有了实用技术就能找个养家糊口的工作,能挣钱就行了。”
在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院长尹桂瓒看来,今年学校招生突然爆棚的原因和一直以来坚持的教学理念有必然联系。“读职业院校的孩子一半来自基层家庭,到了学校给他们关怀,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孩子就会往好处学,再切实地学门技术,培养劳动精神,通过学校找份能挣钱的工作,这些学生就能摘掉'差生'的帽子,走上一条有发展的人生轨迹。”
针对一些没带学费的贫困学生,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有新生绿色通道、贫困生资助政策,校方还提供各种打工机会。通过往年经验来看,贫困学生一般只需要承担第一年的学费,一年以后,基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挣钱,来完成学业。
编者按:学业失意、心情灰暗、缺乏自信、习惯不良,几乎是每一所中专中职学校经常面对的学生现实。由于社会传统观念和中招录取制度,最终走进中专中职学校的学生,不少都是因为家庭、经济、学业情况不好而无法顺利通过中考进入高中的所谓“问题学生”。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无论对中专中职学生,还是对中专中职学校,无疑是有启发意义的。毕竟,这是每天实实在在地摆在学校面前的一道难题。不仅如此,中专中职学校还要在短短的三年中,将他们培养成为有用之材。
10年前,张宝峰就是一名“问题学生”。“那时的我是一个极其叛逆的少年,抽烟、喝酒、打架、昼夜打网络游戏,父母拿我没有办法,他们越是管我,我就越是叛逆。”这样的描述实在让人无法想象。因为,今天的张宝峰是一名谦逊友爱、一丝不苟、积极向上的教师。而成就他的,正是他现在任教的学校,也是他的母校——大连综合中等专业学校。那么,张宝峰的母校是怎样撬动起他的成长和发展呢?
“孩子,抬起你的头来”
“我们学校的新生,有一小部分像张宝峰那样的,打架闹事,浑得很。还有一大部分精神上非常萎靡,典型的特点是不敢抬头。其实,他们这样的精神状态都是有原因的。”张宝峰的老师隋洋说。
张宝峰的父母都在黑龙江一所医院做护工,工作很忙很累,基本上没有时间管教孩子,也没有时间关心孩子。张宝峰小学就开始吸烟,打架更是常事,上课要么睡觉要么玩手机,老师劝他好好学习,他回答:“让我学习不如让我去死。”
还有一名学生,来校时不和任何人说话。后来,他母亲告诉学校,孩子小学毕业那年父亲在执行公务时牺牲,从此孩子彻底封闭自己,不再和老师、同学说话,初中三年在学校只说过三句话。即使没有这样的人生打击,很多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也会表现出自信心缺乏,而据学校统计,他们的学生中四分之一来自单亲家庭。
但是,就是这些学生,到大连综合中专一年后,基本上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除了智力因素外,很多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包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文明习惯等等。通过对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的研究,学校提出了‘学习三年,当兵三年,受益终生’的校训。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入校时坐没坐相,站没站相的孩子,经过军事化训练,行、走、坐、卧有了章法,形体上的改观直接带动起他们精神上的昂扬之气。军事化训练强调集体主义,这些原来在家庭或中小学时情感落单的孩子一下子找到了归属感,情感上的满足让他们抬起头来,找回了自信。还有,学校出去参加活动,精神面貌总是让人刮目相看,再调皮的学生也有荣誉感,有些东西是潜移默化的。20年下来,我认为,是这种全方位素质教育的理念让我们学校的绝大多数孩子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为他们的未来打下良好的素质和能力基础。”金小河校长说。
“孩子,你可以做得很好”
连张宝峰都没有想到,自己不仅变成了好学生,还因学业优秀被学校保送到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最终取得本科学历。“我从没想过像我这样的叛逆少年,能在综合中专的大爱教育下改变,得到师生们的认可,保送我上大学。是综合中专改变了我的人生,我要用感恩的心回报我挚爱的母校。”大学期间,他一有空就回母校服务,毕业之后直接回母校当了老师。现在回想起来,自己转变的原因有许多,但节点,其实就是隋洋老师过年过节带他到自己家吃饺子,让他感受到甚至在自己的家里都感受不到的亲情和爱护。
“我们的学生几乎都是以灰色的心情踏入这个校园,在过去的教育经历中,甚至是在自己的家里,他们屡遭挫败,总被忽视。如何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力,感受到自己是最好的,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设立一些环境,还要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金小河校长说。为此,学校提倡老师们学习心理学,结果51%的教师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有了心理学的法宝,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就容易多了,教育的目标也很容易达到。“有个孩子性格孤僻,我们看他一米九的大个子,建议他到学校国旗护卫班当升旗手,他为了练好升旗,手都练肿了,可见他非常珍视别人对他的重视。最可喜的是,他开朗起来,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刘胜国老师说。
爱与真心告诉这些曾经的“问题学生”,其实他们完全可以做得很好,而他们也果真做到了。他们参加全国首届职业技能大赛计算机大赛,奖牌总数列全国第一,他们获得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团体亚军,全国信息化大赛二等奖……中专计算机专业二年级学生李佳胤因为研究宿舍管理系统,还在2013年加入了微软中国学生俱乐部。
进入绝佳的“奔跑”状态,学生们更自信,更勇敢,也更阳光。
“孩子,你的路还有很多”
大连综合中等专业学校与其他学校不同的是,既有中专,也有高中。但学校没有简单地将两者隔开,各办各的学,而是将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有机结合,为这些孩子带来了特殊的机缘。
高中学生王樱杰今年查出患有肩胛骨骨肉瘤,“这对孩子是个很大的打击,但学校在孩子最无助的时候,送来全校师生的26964元捐款,鼓励孩子要自强不息。由于身体原因,孩子虽然不能参加高考了,但是可以转到中专学习技术,现在孩子对生活又充满了信心。”家长对学校充满了感激。
因身体原因转学是个特例,但中考结束后,还是有一些考试发挥失常和九年义务制教育中没有成熟的孩子,失去了升入重点高中继续就读的机会。他们总是有一种心不甘情不愿的无奈。而被一般高中录取后由于落下的功课太多,无法通过会考和高考,不仅与大学失之交臂,甚至连高中都无法毕业。这种情形下,中专和高中有机结合的模式,就为这些孩子提供了多条发展自己的道路:有机会进入高中学习,弥补自己的遗憾,三年后可以考入大学;也可以在高中会考后成绩不理想时,加入技术学习课程,在高考时,报考高职院校,成为技能型人才。另外还有中专高职升学班,给那些中专毕业后想继续升学的学生提供优质的高中教学条件。
“我们以这样的方式告诉学生,人生的道路其实有许多,不要因为一时的失利而放弃自己的发展,只要你努力,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中专学校不是发文凭的机器,中专学校核心任务重在育人。”金小河校长一再说到这句话。其实,用什么撬动中专中职学生的发展,奥秘也正在于此。
学生在思圣园晨读。
开展社区服务。
一学期来,职教中心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以现代职教理念为引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推进现代化学校建设为重点,以创建国家级示范校为总抓手,努力实现“一流的设施、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教师、一流的课程、一流的学生”的“五个一流”的卓越目标。
推进示范校建设,发挥引领作用
外出参观学习。3月份本校组织示范校建设团队一行9人,到北京市商业学校、北京市外事学校、北京市交通运输学校、北京市劲松职业高中等五所学校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参观学习。回校后,学校及时召开了北京之行汇报会,制订了“学习北京名校,大干实干三十天”行动计划,并召开专题会议,部署了下阶段八项重点工作,扎扎实实地推进本校示范校建设工作。
模式构建及运行机制建设。根据示范校四大模式改革建设任务,组建了模式改革领导小组、模式改革研究团队,明确分工,研究四大模式的构建及运行机制的建设,为推进模式创新奠定了基础。
加强专业建设。重点建设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二期)立项课题组长单位,并于5月11日,在北京组织了全国“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题项目第一次研讨会,确定了课程组长,并对一期课程进行梳理,二期课程建设做了详细计划。5月23日成功举办了全国“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题项目第二次研讨会,来自全国中职学校的6个副组长单位、17所共建共享单位的项目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和骨干教师等30多人参加了会议。
加强项目建设,打造一流设施
推进烹饪实训中心工程建设。争取政府实训项目资金500万元,建设烹饪实训中心,建筑面积214平方米。学期内完成调研论证,制定好规划;提交了规划建设报告,完成设计勘察、公告发布等工作;预计暑假期间施工建设,将满足烹饪专业实训需求。
加强实训项目建设与管理。一是完成130万元酒店服务与管理实训中心和400万元中餐烹饪实训基地设备政府采购申报和招标工作,预计暑假设备到位,将为餐旅专业学生实训打造一流设施。二是合理规划布局专业实训室,完善实训管理制度,积极推进校内实训基地的7S管理,提高实训效率。
推进课程建设,丰富教学资源
本学期重点建设《导游实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计算机平面设计》、《服装春秋衫制作》、《汽车运用与维修》5门青岛市精品课程;完成《语文搭档》、《社会经济》2门莱西市级精品课程;完成5门校本教材建设。通过实施月度推进、邀请课程建设专家跟进指导等形式,根据建设进度,完成课程申报书、课程调研报告、课程特色简介、教学计划、专业教学标准、积件、课例样张、教材编写、教案编写、学习指导编写、优秀课件(PPT)制作、教学案例、实践(实训)指导手册编写、教学录像录制、微课录制、拓展资源建设、课程教学平台建设、精品课程网站等20余项工作。
大赛、升学两手抓,树立学校质量品牌
学校构建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公共平台+专门化方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加大实践课教学比例。技能教学坚持“三对接”(与典型工作任务对接、与职业资格考核对接、与大赛和高职对接)、“ 六落实”(项目、规程、时间、地点 、人员、奖励),做到“天天有训练、周周有比赛、月月有联赛”。毕业生双证书取证率达100%,学生中高级职业资格取证率93%。学校牢固树立争金夺银意识,通过“赛事赛制分析、重点项目确定、优选参赛师生、科学定制方案 、精心辅导训练、专家现场指导、外出学习交流”等措施,增强大赛实战能力。今年,学生参加各级技能大赛,获全国金牌1枚,银牌4枚,铜牌1枚;青岛市一等奖6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15个。
学校适应现代职教体系构建、应用本科数量增加、考试方式变化的新形势,组建高职本科辅导班,推进三轮复习,精讲多练,分类指导,强化尖子生培养;每月召开质量分析会,每季度召开家长通报会,心理疏导、横向交流,使更多学生圆大学本科梦想
。春季高考本科线数98人,创历史新高。
建设名师团队,提升“双师”素养
一是建立教师梯次培养机制。制定教师三年成长规划,建立教师成长档案,有针对性分层次进行培养;二是提升现代教育理论水平。每月邀请专家进行现代教学理论、专业技能培训以及示范校创建工作指导;三是提高业务能力。选派青年教师赴名校研修、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加快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成长步伐;组织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案例征集,教学心得撰写,要求各学部至少要在核心期刊发表一篇文章,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四是关注教师健康与幸福。每天教师自行安排一节幸福课,让教师享受健康与快乐;3月份组织了全体教职工到市立医院进行了健康查体。学期内有5名教师企业挂职,获得青岛优质课: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青岛公开课2节。
实施文化育人,打造德育品牌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仁孝自信”教育为主题,以良好习惯养成为重点,以四项活动和素质能力拓展为抓手,实施全程育人,实现文化浸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校成功举办了5月份全市职业学校学生管理现场会。“孝信达人”被确定为青岛市第二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品牌。
一是将“孝信达人”课程列入基础课。每周安排一节经典诵读课,每天不少于10分钟的诵读时间。让学生在读经典中养德行,学做人。二是深化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文化育人。完成环境文化建设,楼道文化、厅室文化建设;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书设计、摄影比赛、才艺比武、全国中职生“文明风采”等主题文化活动,同时,大力推进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建成企业文化墙、企业文化宣传栏,打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丰富文化内容,实现文化育人。三是广泛开展四项活动和素质能力拓展训练。组建了“海天文学社”、“食话食说美食社”、“天使之音合唱团”,还有跆拳道队、轮滑队、广场舞队、乒乓球队等学生社团16个,积极组织“无敌风火轮”、“不倒森林”、“有轨电车”、“齐心协力跑”等素质拓展活动,举办了“师生同唱一首歌”演唱比赛、“国学经典”书法比赛、“邻里守望”义工进社区、“微笑天使”评选等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兴趣、展示才艺、树立信心、体验成功,提升综合素养。学生社团参加莱西市艺术节,获得优秀组织奖和表演一等奖。四是完善学生学业考核办法,提高学生管理水平。实施学生学绩评价改革,制定了《莱西职教中心学生学绩评价意见》和《莱西职教中心学分制实施方案》,探讨实施学分制管理,推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实施优质招生,深化校企合作
实施优质招生。认真落实教体局招生方案,加强招生宣传,对报名学生严格生源资格审查制度,实现优质招生,今年第一阶段招生人数为755人。
深化校企合作。一是积极推进“校企一体化”的办学。依托酒店服务与管理实训基地,校企共建理实一体的“鑫源阳光大酒店”,重点加强教师双岗双责、学生轮岗顶岗的研究;依托汽修实训基地,实施学生跟单培养;依托服装实训基地,完善“夯实基础、理实一体、轮岗顶岗”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建“孵化与服务”中心。经贸专业与青岛易亚网络管理公司合作成立青岛易亚莱西分公司;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与中国国旅(601888,股吧)合作成立了“中国国旅莱西职教中心营业部”;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实现“校企一体、产教一体、工学一体”。二是强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学校考察有潜力、管理规范、工资待遇高的大中型企业,作为学生实习实训场所。新增北汽福田、上汽通用、帮厨餐旅有限公司等12家优质合作企业;本学期召开了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洽谈会,有48家优质企业入会,学生对口顶岗实习安置率97%,毕业生优质就业率达到85%;学校定期组织专业教师走访企业,强化实习学生过程管理,完善实习档案,保障实习学生权益。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被评为青岛市“双高”专业,本校校外实习基地青岛乐好服饰有限公司被评为青岛市优秀校外实训基地;学校被评为青岛市校企合作先进单位。
下半年着力实现五个提升
下半年工作思路学校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职教会议精神,围绕国家级示范校建设,突出抓好课程改革、技能联赛、师德师风、校企合作、学校管理、民主治校等方面,着力实现五个提升:一是狠抓课程改革和技能联赛,提升办学质量。重点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推进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强化技能联赛的组织和管理,提升技能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二是聚焦师德师风,提升双师素养。认真学习贯彻全国职教会议精神,提高教师从事职业教育使命感、光荣感和责任感;学期内组织一次围绕“爱学校、爱岗位、爱学生”为主题的演讲或交流活动,期末评选“十佳师德标兵”;落实教师培训研修、企业定岗实践、教师技能比武等措施,提高教师职业素养;推进“读教育名著,做智慧教师”为主题的读书实践活动,引导教师教书育人,关爱学生,弘扬正气,凝聚改革创新正能量,树立良好职业形象。三是加强校企合作,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与校企一体化办学,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实习实训、教师实践、课程共建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四是推进“三化”管理,提升管理档次和水平。以上半年召开的全市职业学校管理现场会为抓手,强化落实,推进管理的“精细化、人文化、数字化”,提升管理档次和水平。五是创新管理机制,提升民主治校水平。健全现代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修订完善学校章程,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各种办事程序,形成健全、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和办事公开;健全民主监督机制;全面提升依法治校和民主治校水平。
—摘自和讯网
学校党支部被评为全省教育系统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十佳先进单位,成为2013年全省教育系统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十佳先进单位中唯一的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的代表。
在第十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湖南省预赛中,学校有108名学生获奖,其中一等奖26名、二等奖41名、三等奖41名。全国决赛中,获奖20多项,其中,石振南老师获杰出指导教师奖,学校获卓越组织奖,是全州唯一获得这一殊荣的老师和学校。
在中国职教学会2013年举行的全国职业院校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研讨会上,学校以《积极加强国家示范校建设,争当传承民族文化的主力军》为题,作为湖南省职业院校唯一的经验材料在会上交流。
在2013年全省职业院校“我的中国梦”主题演讲比赛中,学校李钦老师和刘菊同学分别荣获中职师生组二等奖和三等奖,分别成为全州中职师生唯一的获奖选手。
在2013年全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建设项目评选中,学校的课题《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发展、课程建设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被立项。
学校“苗族刺绣”节目和“迎宾苗鼓”节目分别代表湖南省参加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比赛”和“艺术比赛”,均获优秀节目奖。
大幅超额完成州市教育局给学校下达的招生任务,2013年全日制学历教育招生1500多人,现在学校在籍学生总数达到4623人,创学校历史新高,继续保持全州中职学校规模第一。毕业生100%安排就业,专业对口就业率达95%。学校招生就业工作再创佳绩。
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专业技能抽考和专业技能大赛中,学校参考的计算机专业和服装专业均取得优异的成绩。在全省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检查组对吉首市的职业教育检查中,学校的各项工作得到上级的一致好评,吉首市职业教育工作2013年获评优秀。
学校2013年度再获全州“中等职业教育目标管理先进单位”、“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工作先进单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先进单位”、“中等职业学校教材管理和使用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2013年是吉首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市职专)建设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的起始之年,也是建设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的关键一年。这一年,学校承借建设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的东风,成绩显著,硕果累累,续写辉煌。
一项项殊荣、一个个成就展示的是市职专全力建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成果,彰显的是一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办学的实力和魅力。
从1985年建校至今,坐落在州府吉首峒河之畔的市职专已走过29年不平凡的办学历程。29年来,学校紧随时代的脚步,以改革创新谋发展,以提升内涵强学校,以培养人才为核心,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艰苦创业,务实办学,规模不断壮大,质量不断提升,特色日渐凸显,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就,实现了一次次科学发展和历史性跨越,演绎出一个贫困少数民族地区弱校变强校的职业教育发展传奇。
学校先后被评为“湖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湖南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先进单位”、“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先后多次荣获全州中职学校办学效益综合评估一等奖、目标管理一等奖、教育教学示范单位、教育教学管理先进单位等称号。
学校相继成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全省示范性县级职教中心等重量级中等职业学校。2012年10月,学校被国家教育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确定为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学校。2013年4月,建设方案和任务书获得批复并正式启动建设工作,学校正式成为全州唯一一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这表明,市职专已名副其实成为吉首市教育界一张响当当的名片,已成为全州中等职业教育的龙头学校、品牌学校和窗口学校,已成为湘鄂黔渝三省一市边区最具影响力的职业学校。
无疑,市职专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为我们更好更快地办好中等职业教育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样本。
发展的样本
举力做大做强职业教育
绿树成荫,鲜花缤纷,建筑错落有致,校园宽敞洁净。经过29年的发展,市职专日新月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不仅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日渐完善,而且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日益提升。现在学校占地120多亩,拥有师生近5000人,开设有学前教育、服装设计与工艺、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酒店服务与管理等极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专业,是全州8县市最大的中等职业学校。学校正朝着“同行一流、边区独秀、省级顶尖、国内知名”的中职品牌学校迈进。
在湘西,经费短缺、办学条件简陋、实训设备缺乏、师资水平不高、招生困难等问题一直在困扰职业教育发展。市职专却是一个例外,它总能打破瓶颈,以惊人的速度和喜人的质量,不断壮大、不断超越、不断发展。这所学校之所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实现一次次跨越式大发展,就在于以“四优先、四强化、四坚持”举措做大做强职业教育。
以“四个优先”保障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吉首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抓经济必须抓职业教育”的理念,强化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和战略地位,从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给予市职专强力支持。一是优先保证经费。全市职业培训经费和职业学校教师工资纳入市财政预算,并逐年提高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2007年将城市教育费附加的20%(223.5万元)用于学校建设;2008年起,城市教育费附加30%的经费用于职业教育得到全面落实,并按全市总人口人均1元的标准设立了职业教育专项经费;2011年城市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经费增加到600多万元。二是优先保证用地。建校以来,市政府曾先后3次为学校划拨土地,用于学校的搬迁、扩建。1989年,投入100万元整体购买大田湾吉首大学音乐系、附中、附属幼儿园作为校址。2004年,将学校邻居市乳品厂价值800多万元的30亩土地无偿划拨给学校,用于学校扩建。2011年,投入850万元为职教中心在乾州新区新征土地50亩。并先后修建教学楼、实训楼、学生宿舍、食堂、礼堂等,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三是优先保证师资。2003年底将市教师进修学校并入,使学校师资快速增强;2004年为学校增编20人,使学校编制由原来的88人增至108人;2010年,将学校编制增至380人,满足学校对师资的需求。对一所职业学校一次给予这么多的编制,这在吉首市教育发展史上绝无仅有。近两年又优先引进专业师资21名,聘请兼职教师12名,同时出台了兼职教师工资财政分担保障政策。四是优先保证政策。出台学前教育专业公开招考固定录取比例计划。整合职业教育办学资源和培训项目资金,扩大办学规模。对职业学校教师在职称评聘上给予区别对待,实行倾斜政策。实施中职生助学扶贫机制、免除学生全部学费。2009年起,将全市农村户籍中职学生纳入劳动力转移培训资助范围,市财政划拨专款,每年为每个贫困学生提供1800元的民族扶贫助学金;2011年,对就读市职校的吉首市农村户籍和城镇家庭困难学生全部免除学费,开了我省民族地区、乃至全国民族地区学生免费就读中职之先河。
以“四个强化”推动职业教育规模发展。学校要实现规模发展,生源是关键。市政府以及市教育局紧紧抓住招生工作,保证市职专生源到位。一是强化统筹调度。把中职招生与普通高中招生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先后出台了中职招生奖励意见、实施全免学费招生等措施,从政策上给予最大限度的保障。在市招生领导小组的统筹下,对中职招生工作进行全程监管,确保中职招生工作强力推进。二是强化责任落实。实行政府及职能部门、招生校、生源校“三级”责任制度,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明确任务,责任到人。三是强化政策宣传。多渠道、多领域加强职业教育政策宣传,定期深入市直、乡镇学校、村寨农家开展招生政策咨询、学生意向选择等服务工作,确保招生工作取得实效。四是强化领域拓展。通过整合资源,捆绑“雨露计划”、“阳光工程”、“就业培训”等项目资金,吸纳未升学高中毕业生、下岗人员、服务行业人员等就读成人中职学历教育班。立足本市、辐射周边,通过多种途径招生,学校办学规模得以逐年扩大。
以“四个坚持”促进职业教育质量发展。学校领导班子的好差决定学校质量的高低、发展速度的快慢。市职专有一个团结、务实、进取的领导班子,他们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发展职业教育为追求,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善于办学。一是坚持一个宗旨。即以实现人的素质提升为宗旨,培养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终身发展有基础的技能型人才。二是坚持一个核心。即以提升办学质量为核心,积极推行“工学交替、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办学模式,使学校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现理实一体化,就业培训一体化。三是坚持一个根本。即以提高就业贡献率为根本,从单一的劳务输出型向服务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域经济社会发展转变。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达100%,顶岗实习稳定率在95%以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2%以上。四是坚持一个原则。即把握产业变化和市场需求动态调整专业的原则,按照'做强主体专业、拓展新兴专业、改造传统专业'的思路,办好学前教育、服装设计与工艺等专业,新开办计算机、数控技术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等专业。同时,结合市域经济发展需求,按照学校、产业、专业、人才四结合的原则适时调整专业结构。
发展职业教育举全市之力、举教育之力、举全校之力。“四优先、四强化、四坚持”的发展样式,使市职专科学发展、快速发展,成为全州职业教育的一面旗帜。
跻身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学校建设行列,市职专又迎来了一次空前的发展机遇,同样又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州市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保证了配套资金足额到位,保证相关政策、服务等及时跟进。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回眸29年来的发展历程,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省职业教育先进个人、州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员、改革开放三十年湘西十大杰出校长、学校的创办人、把全部精力和才智奉献给职业教育的市职专校长席金强发自肺腑地说:“千难万难,政府支持就不难。没有市委、市政府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一届一届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没有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就不可能做大做强。”
创新的样本
全力打造职业教育品牌
改革创新是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法宝,是中职学校创建职业教育品牌的不竭动力。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为契机,以全面提升校企合作质量为切入点,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着力点,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内容,积极推进中职学校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办学模式、评价模式等改革创新,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全力打造职业教育品牌,市职专孜孜以求、不懈探索、富有成效。
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体制机制障碍是学校发展最大的障碍。学校致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在全省率先实行校长负责制、教职工全员聘任制、满负荷工作制、动态结构工资制,确定了“按需设岗、以岗择人、人员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和“按劳分配、绩效优先、待遇能高能低”的分配制度,形成了教师动态管理机制与激励机制。为了使各项规章制度有效运行,学校大胆实行专业组管理负责制,由专业组长具体负责本专业招生、保生、教学等工作,把责权利分解到专业组每一个教师。学校注重后勤管理改革,推行后勤管理社会化,为学校发展提供保障。学校还对学生毕业证的发放实施灵活开放的管理体制,实行思想品德合格证、文化成绩合格证、技能合格证、职业资格证“四证换一证”制度。并在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率先推行学分制,制定了弹性学分制的实施方案。现在,学校已形成了“过程监控、绩效考核、质量管理”相融合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管理体系。学校多次被评为省、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先进单位、教育教学管理先进单位。
创新教师培养机制。教师队伍是保证学校质量的基础和关键。学校以改革教师培养、评聘和考核为基础,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为中心,以全面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质为重点,建立有利于教师发展的有效机制,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相继出台了《教师目标考核方案》、《“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专业带头人培养方案》、《骨干教师培养方案》以及《教师竞聘方案》等一系列方案。近年来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8人,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57人,专任教师中105人参加省级专业教学能力模块、专业核心能力模块及专业方向模块培训,参训率达92%。参加学历进修的教师24人。学校现在拥有高级职称5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8人、省级专业领军人物1人、州级专业领军人物8人,拥有1位国家级技能指导教师、4位省级技能指导教师。外聘行业专家与社会能工巧匠27人。“双师型”教师116人,占专任专业教师的比例达82%,初步形成了一支既能教书又能育人、既能上讲台又能下车间、既有专业教师又有能工巧匠的“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以就业为导向,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为原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张旗鼓地开展校企合作。开展校企合作,既是国际职教发展的成功经验和破解职业教育弊端的一剂良方,也是建设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的要求。近年来,学校成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制定《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考核办法》、《校企合作工作考核细则》等制度,不断推进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思路,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先后与吉凤工业园湖南开泰服饰有限公司、凤凰旅游有限公司、吉首市成聪电脑公司、湘西州幼儿园、东莞联泰制衣有限公司等省内外20余家行业、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如学前教育专业与吉首市幼儿园、服装专业与湖南开泰服饰有限公司、计算机专业与吉首成聪软件公司、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与凤凰旅游有限公司等签订了“订单培养”计划,形成了“校中园、园中校、园校一体”、“校中厂、厂中校、厂校一体”、“学校+公司”等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开办企业“冠名班”。先后与全国知名企业开办了“仁宝班”、“联泰班”、“东芝班”等冠名班,按照企业的要求培养人才,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冠名班”是毕业生就业的“绿色直通车道”,学生进校即进厂,学习即就业,真正实现了校企的“零距离”对接。“引企入校”传承民族文化。为传承湘西土家织锦、苗族蜡染、苗绣等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将湘西卡普卡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引企入校”,把教学实训搬进企业车间,开展“前店后厂”式的实践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在教学实训中做到了“六个合一”,即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有效提高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和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综合素质高、从业能力强的中初级职业技术人才。
创新办学模式。学校坚持“瞄准市场、适时而变、适势而兴”的科学办学理念,成功地走出了一条联合办学、开放办学的新路子。联合办学上规模。与市教师进修学校合并,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此举开全省职教与师训联姻先河,为联袂做大做强市职业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组建吉首市职业教育集团。成立由市职专牵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就业局等州内外多家单位参与的吉首市职业教育集团,利用教育集团资源优势开展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实用技术培训,在服务三农实践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集团成立以来,修订了学前教育、服装设计与工艺、旅游服务与管理、计算机应用4个专业的教学计划和8门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使人才培养目标更加贴近地方支柱产业,课程内容对接岗位需求。开放办学创效益。结合湘西实际,学校解放思想,开放心灵,不拘一格,多形式、多层次办学,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长班与短班相结合,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先后开办了“计算机”、“电子电工”、“家政服务”等各种短训班和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专业大专函授班。延伸办学渠道,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开展多工种的初、中、高级工职业技能鉴定,为学生持有“双证”毕业搭建平台。多元办学模式使学校成为国家“星火计划”农民科技培训“星火学校”、省职业院校农民工培训基地、省再就业培训定点单位、湘西州唯一的省外派劳务培训基地,实现了学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创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实现“四个对接”。学校主动适应市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动态调整了学前教育、服装设计与工艺、旅游服务与管理、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积极跟进与专业建设相配套的课程与教材建设。注重优化重构职教特色课程体系,与行业、企业合作推进校本教材建设,已编写了20余种体现地域特点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教辅资料、校本教材。聘请能工巧匠进校任教。学校抓住湘西大开发、大发展机遇,根据专业教学需要,先后聘请苗族蜡染工艺大师吴景莲、土家织锦大师叶水云、湖南民族歌舞团国家一级编导胡明珠、湖南省优秀高级技工张耀信等22名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和社会能工巧匠为学校兼职教师,担任专业理论课教学、实践指导、项目指导、师资培训、技能考核等工作。他们将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真实案例等带入课堂,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促进了学生岗位技能、职业素养的提高。
根据专业的不同特点及专业教学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推行项目式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主题教学等模式,并率先在全省制定并实施专业技能等级考核标准,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行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主动向岗位技能提升,实现了“教、学、做”的统一,实现了专业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近三年学生在国家、省、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及其它竞赛中屡创佳绩,先后有20余人在全国获奖,近200人在全省获奖,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在全州中职学校中名列首位。
创新评价模式。学校建立了由行业、企业、社会参与的评价机制。学校与湘西州幼儿园、湖南开泰服饰有限公司、吉首成聪电脑公司、凤凰旅游有限公司联合制订了相关专业的《学生技能考核标准》、《学生毕业标准》等制度,教师实行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学校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学生由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评价。变期末考试终结性评价为以单元考试法为主的过程评价,实行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将学校的考场从教室搬到实训室,学生实习作品取代了答卷,科学规范的考核体系正在形成。
一系列的改革创新举措为学校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市职专各项工作展现出勃勃生机,内涵式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全国知名的中职品牌正在逐步树立。
服务的样本
竭力服务学生和经济社会发展
秉承“植根湘西、服务湘西”的办学理念,为学生成才服务,为西部大开发服务,为湘西产业升级服务,为吉首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市职专在国家示范校建设和长期的办学中竭力尽能、矢志不渝。
竭力服务学生成才就业。一是大力实施感恩教育,让学生健康成长。感恩教育是一种以人格完善为目的的人性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和生命教育。实施感恩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会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好人、感恩社会、感恩时代中修身养德、自立自强、立志成才,增强爱心善心和责任担当,以积极向上的心态生活、学习、工作。“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在市职专已成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和良好风尚,有力促进了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建设。二是不断调整专业设置,让学生专业与就业对接。近年来,学校陆续停办了生源逐渐萎缩或者是过时了的专业,根据湘西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和吉首市打造湘、鄂、黔、渝四省市边区“旅游集散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工业加工中心、文化教育中心”的发展战略,对接旅游产业开设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对接湘西州新型工业开设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服装设计与工艺等专业,对接学前教育师资紧缺的实际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目前学校所设6个主体专业,涵盖旅游、制造等湘西州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已逐渐成为省州重点专业和精品专业。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独具特色,2003年被省教育厅首批认定为全州唯一的“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2011年被省教育厅认定为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建设的中职特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开办最久、规模最大,因师资强、学生多,堪称湘西州“幼儿师资的摇篮”,大批毕业生已成为湘西州幼教战线的主力军,2008年学校被省教育厅认定为湘西州、张家界市两地唯一拥有独立开办学前教育专业资质的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设备最多最齐,是国家教育部、财政部重点建设的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实训基地。三是积极搭建就业平台,保障学生高质量就业。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毕业生就业关乎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多年来,学校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就业为目标,深度开展校企合作,通过“订单式培养”、“冠名班式培养”、毕业生供需见面会等途径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实践中,学校还积极探索,构建了“一规、二塑、三导”的就业指导模式。“一规”就是在一年级时全面引导学生开展职业测评和职业生涯规划;“二塑”就是在二年级时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逐步提升自己所需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三导”就是在三年级时全力培养学生的积极就业心态、求职技能、面试技巧、择业理念和创业精神。通过这种模式,实现了学生本人与社会发展、所学知识与专业进步同频共振,为学生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近几年,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就业稳定率达96.16%,专业对口率达93.21%,实现了学校让家长、学生、企业三满意的办学效果。
竭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吉首市创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先行先试示范区的实际,着力培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素质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服务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一是坚持践行“两种理念”,把学校打造成湘西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两种理念”,即办学定位本土化,立足吉首,服务吉首,辐射湘鄂黔渝四省市边区;人才培养地方化,培养热爱家乡、服务地方、扎根湘西的高素质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学校29年来为社会已培养输送了16000余名合格的中等职业技术人才。近几年每年均有1000余名毕业生被推荐到州内、省内和沿海发达地区用人单位就业,每年的毕业生可创收3500余万元,成为因接受职业教育而使家庭脱贫致富的典型。如目前在湘西兴达电器公司工作的家电专业毕业生唐长城,以其过硬技术、良好的职业道德,深受公司好评,已被提升为部门经理,年薪40余万元。二是积极开展多种教育培训,促进富民强市。作为国家科技部确定的国家星火计划“农民科技培训星火学校”和省教育厅认定的全省职业院校农民工培训基地,学校利用自身师资和专业优势,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一系列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有计划地开办了“家电维修班”、“服装高速电车班”、“计算机操作班”、“酒店服务班”等一系列的职业技能培训班。近三年培训学员3206人,98%的学员获得了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有的回乡创业,成为因科技培训致富的典型。有的被学校推荐到经济发展地区就业,每年受训人员总创收可达2800余万元。积极开展城镇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学校通过与州市扶贫办、民委、劳动局等部门的合作,每年定期或不定期举办面向城市在岗、下岗职工的就业和再就业培训。据统计,建校至今学校的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已达3万多人次,谱写了职教强市的新篇章。
发展永远在路上,创新永远在路上,服务永远在路上。市职专正在以它建设国家示范校的力度、速度、深度和高度,成为民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创新的示范、提高质量的示范和办出特色的示范,在湘鄂黔渝四省市边区乃至全国民族地区中职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
本报讯 为了与国际职业教育接轨,海南省经济技术学校近日举办德国现代职业教育知识培训班,邀请德国职业教育专家就职业实践能力、职业教育中的先进教学法等内容,对全校143名管理人员和教师进行了历时5天面对面的全方位培训。
姬广闻院长为坦桑尼亚籍留学生Guka Igogo颁发毕业证书
小麦专家组成员李根林教授到开封市指导小麦生产
张慎璞教授在河南电视台农事早知道栏目技术讲座直播
参加全国农业技能大赛获得优异成绩
行业、企业与学院教师共同论证人才培养方案
与郑州中国绿化博览园合作签字仪式
教师流动工作站及实习就业基地揭牌仪式
她,坐落在华夏文明的摇篮和文化发祥地——河南省郑州市
她,建校60多年来,历经建校之初的艰苦创业,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壮大,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她,始终秉承“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打农字牌,走行业路,走产学结合、服务社会”的办学思想,在学院领导的带领下,紧抓机遇,锐意改革,扎实创新,积极探索新型办学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科学谋划发展定位,突出行业办学特色,完成了学院发展史上一次次华丽转身
她,是河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中国职教学会农村与农业职业教育专业学会副主任单位、河南省农业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河南省农业教育协会会长单位、河南省农业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牵头单位……
她,2010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2013年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国家项目验收
她,就是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原大地上,熠熠生辉。国家科技成果一等奖获得者、著名玉米育种家程相文,河南省小麦抗病育种首席专家、国家科技成果一等奖获得者、有“黄淮第一麦”之称的小麦育种家茹振钢,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会杰等知名专家学者从该院毕业,还培养出了众多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农业技术骨干、企业家等优秀毕业生,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让我们走进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探寻其创新发展之路……
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之魂,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高度和速度。近年来,学院大胆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形成了校企紧密型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增强了办学活力,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
创新“三会”平台,实施“四方”联动
搭建“三会”平台。“三会”,即河南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会,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合作办学理事会和河南省农业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均以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四方联动组建,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为龙头。河南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由行业、涉农企业、中高职农业职业院校组成,从2004年成立之初的36家,到2010年的60家,直到2014年的98家,集团成员规模不断壮大。通过集团建设,实现了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实训建设、科技研发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对教育资源共享、校企合作、中高职教育衔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了探索和实践。2010年12月成立由省农业厅、学院、驻地政府、科研站所和企业等办学利益相关方参加的学院合作办学理事会,制订学院发展规划,筹措办学经费,整合办学资源,建立现代高职教育新体制机制,共同研究制订并督促实施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河南省农业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则在发布用人需求信息、制订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标准、参与职业院校校企合作项目的评估、职业技能鉴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立“一办一会一处”。“一办”为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办公室。作为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合作办学理事会及河南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会的办事机构,设在学院教务处,协调管理全校校企合作办学的行政事务。“一会”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解决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核心课程标准的审定及课程建设、实习实训管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竞赛指导等问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设在各系,是专业建设和教学指导机构。“一处”为地方合作处,是学院开展科技服务推广工作,与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进行联络交流与合作的职能部门。
校企深度融合,健全共赢机制
共建实训基地。一是建立“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投入设备和人力资源,在校内共建了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二是建立“厂中校”实训型生产基地。校企双方资源共享,在就业招聘、产品研发、成果转让、技术培训等方面广泛合作,由企业提供场地和部分设备,学校投入部分设备及人力资源,在企业实现生产过程的实习实训场所。
共享人才资源。学院选送专业教师进入合作企业一线生产实践或指导学生实习,聘请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到学院担任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训课程教师。通过互派互聘、双向交流活动,提高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成为校企双方的共同优质人力资源,实现校企人才资源共享。建立共享人才资源库,聚集技术研发型、技能型、教学型、管理型等人才,学校和企业根据各自需要,从人才库中选聘相应的人才为己所用,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服务于各自事业的持续发展。
共同培养人才。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实习实训计划,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对接,使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校教育职能在培养全过程中同时体现,使学生基本文化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职业岗位能力和素养等综合素质同步提高。
共同研发推广。学院加强与行业、企业在科技开发、技术服务和技术推广方面的合作,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改造、科技攻关、新品种研发等,主动适应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紧跟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动技术进步和推广,并及时将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引入课堂。
建立激励机制,增强服务能力
学院加大了以分配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内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力度,健全了学院分配激励机制。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兑现教师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引导和激励教师积极发挥校企共同体的平台优势,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增强校企合作动力。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特色专业建设
学院积极服务于现代农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整合专业资源,开展校企合作,打造重点专业,优化课程体系。学院国家级、省级特色与财政支持专业总数达到19个,居河南省前列;课程精品化建设成效显著,发挥了突出作用。
实施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构建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建设中,学院牢牢把握职业教育的三个关键点,即以就业为导向的能力本位培养目标、以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和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实施模式。
学院通过社会调研、毕业生职业发展调查、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分析、岗位人才需求确定各专业的职业岗位。以核心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培养目标,实施循环式教学组织模式,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各专业人才在培养平台的培养过程,构建出各重点专业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学院通过校内专业知识技能学习训练和岗位群认知的第一阶段,校内外实训场地现场实习的第二阶段,特定岗位知识技能学习训练和职业资格取得的第三阶段和毕业前顶岗实习的第四阶段,完成学生在校期间的两个或多个理论、实践教学环节的循环学习,形成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这种模式具有专业能力岗位化、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组织校企合作化、学生身份双元化、构建学习情境,推进“教学做一体化”等一些特点。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职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创业能力、就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各专业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中屡获大奖,还包揽了2012年以来河南省农业职业技能大赛全部项目的一等奖,如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实施工学交替“四段制”人才培养模式后,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12%,对口就业率达到95%,毕业生创业人数从2009届的6%达到2012届的13%,受到家长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基于工作过程,开发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全面展开。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总数达到12门,并建成了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4门,开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材34部。建成了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了专业课程库、行业企业库、就业创业指导库、行业培训库;搭建了专业平台、课程平台、应用平台、资源平台、交流平台。完成了精品课程标准、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试题库、授课录像的编写与制作,并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校内教学网站进行自主学习。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逐步规范。学院制定了多项制度,实行了由学生参评、教师自评、同行互评、院系督评、企业参评、家长点评的多元化评教机制。
创新师资队伍培养机制,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学院建立了“三派一聘,站室互动,导师帮带”的全方位、立体式师资队伍培养机制。
围绕专业建设培养教学名师、学术带头人、学术专家、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等开展工作,聘请了来自行业、企业、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的行业专家、技术能手、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形成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食品加工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园艺技术、植物保护等专业均为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
2010年以来,学院选派外出学习、实践、交流总人次达1200人次以上,聘请企业行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建成580人的兼职教师人才库。获得包括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河南省教学科研成果特等奖等教科研成果奖134项;出版著作、主编教材162部;发表论文1487篇。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学院加大资金投入,建成了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中心)23个,校内实验实训室139个。建成了2个国家级实训基地,5个省级实训基地。以“校企共赢”为合作基础,以满足各专业学生半年以上顶岗实习需要为目的,通过项目引进、股份合作等形式,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54个,校企共建“双主体”实训基地12个,学生的生产性实训占校内实训的比例达到了83.6%。
强化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心建设,加大投资力度,提升鉴定中心的硬件软件水平。考评员队伍数量目前达到280人,外聘26人;职业技能鉴定机构6个;职业技能鉴定工种80个。2012年,学院技能鉴定站被评为“国家示范职业技能鉴定站”。2010年以来完成技能培训鉴定与认证22877人次,重点专业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100%。
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提升教学现代化水平
学院依据自身具体情况,提出设施优先、资源扩展、应用跟进的软硬件条件建设总体思路,和“学院投入、企业合作、项目共享”资金筹措原则,保障项目建设经费足额投入。一是搭建了学校与企业远程互动学习平台,建设了仿真教学系统,增强了教学环境、教学过程的真实性和参与性,实现了“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二是筹建数据中心,加大数字化文献资源采购力度。三是增加数字化应用在学院全程运行中所占的比重,提升了信息化管理和应用水平。
实施招生制度创新,开创“进出”两旺局面
学院通过集团化办学,与集团内中等职业学校开展“3+2”联合办学,实现了中高职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学院积极探索“知识+技能”的单独招生考试评价办法。2011年学院开始试行单独招生,至2013年单独招生25个专业,招生计划1000人,2014年单独招生1500人。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就业岗位对口率达到85%以上,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与好评,学院多次被评为“河南省普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
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社会贡献度不断提高
学院把服务农业现代化和中原经济区区域经济发展作为重要工作来抓,设在学院高新科技示范科技园的“河南省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培训基地”,被誉为河南省农村党员干部培养的“黄埔军校”。
学院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社会及企业培训、参与技改服务收益年均达到538.2万元。对口支援西部职业院校4所,培训师资24名,对口支援省内职业院校5所,培训师资23名,联合培养学生994名。
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学院一直牢记高等职业院校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的社会责任,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着力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学院被国家六部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分别评为全国首届阳光工程创业培训优秀机构、河南省职教攻坚先进单位。
涉农专业优势突出,专业产业特色鲜明。学院始终坚持“以农为本,突出特色,适度发展二三产业”的专业建设思路,涉农专业占全院招生专业总数的56%,涉农专业规模和涉农专业学生数量在全省乃至全国位居前列,专业服务产业的指向性强,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做出了积极贡献,得到了政府、行业的高度评价。
提升科技研发能力,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学院增加对科研工作的资金投入,先后组建了河南省现代农业技术体系蔬菜试验站、食品工程研究所、动物良种繁育中心等8个农业技术研发推广孵化器,积极服务地方农业产业发展。2010年以来,学院与地方政府、企业、科研站所合作研发和推广,相关技术服务为地方和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0908万元;学院科技服务培训到款额达到1614.6万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248万元。
发挥资源优势,开展教育培训服务。2010年以来,学院以“河南省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基地”(科技园)为平台,面向“三农”开展以农村基层干部、基层农技人员、农村实用人才(农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为对象的培训服务,为全省18个省辖市培训阳光工程学员3300名,河南省基层农技人员培训2565人次,河南省基层干部培训3400多人次,农民技术骨干培训34500人次。为校企合作企业河南富景集团(台资)、中国郑州绿博园等企业培训员工1000余人次。2010年以来,依托学院继续教育中心,开展函授、自学考试等非全日制学历教育2373人。利用职业技能鉴定站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61个,共培训人员18816人次,组织省、市级各类技能鉴定与认证3315人次,技能培训鉴定与认证总人次8028人次。学院技能鉴定站2012年被评为国家示范鉴定站。
参与重大社会活动,提升学院知名度。学院积极承担河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开展的高产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工程项目、“郑州市创新型科技人才培育计划”科技领军人才项目、“四倍体泡桐创制及推广应用”研究项目,主持了《郑州市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村五年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及南阳市、邓州市产业规划的评审。积极参加省农业厅组建的“三农专家服务团”、河南省小麦生产“一喷三防”技术指导、河南省“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科技行动计划、12316“三农”热线的咨询、“农事早知道”远程技术服务节目的录制工作。及时解决了农民朋友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示范与辐射作用
建好重点专业,带动其他专业发展。学院重点专业为适应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升级需要,深化了基于农业生产、农业加工等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等为校内其他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范例。学院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聘任(聘用)有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一批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校内实训基地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校外建设了“双主体”实习实训基地。为重点专业群及相近专业提供了优质教育资源。
学院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为企业职工和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继续教育、为中职毕业生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创造条件,社会服务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强,社会服务方法和路径也为校内其他专业提供了模板。
结对帮扶,带动兄弟院校共同发展。学院与省内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培养和资源共享等方面共同发展,帮扶培训师资23名,联合培养学生900名。学院成立了“对口支援西部院校工作领导小组”,2010年以来,共有36名系部负责人和专业教师深入到西部各院校进行交流,开展了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和精品课程建设等专题讲座等活动。为西部兄弟院校专题培训师资24名。带动了援建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引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2011年以来,学院在天津、西安、鹤壁等地参加国家、省两级职业教育交流会议,做典型发言,引起较大反响。学院依托河南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会和河南省农业教育协会,在“两会”成员45所中高职职业院校推广了学院在体制机制创新、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改革经验,推动了区域内农业职教改革。
各专业积极开展校际交流和中西地区对口支援,累计合作院校10余所,带动了相关专业群建设,实现了理念共享、途径共享、师资共享、设施设备共享,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实习实训条件改善等方面进展显著。
2010年以来,全国75所职业院校来学院学习交流。学院创建的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开发专业课程体系被省内外多所职业院校借鉴和采用。
媒体关注,扩大影响。学院教育教育改革的成果得到了各类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先后有《中国教育报》、《河南日报》、《河南教育》、《河南教育时报》等进行了多角度、多方位的报道。提高了社会和学生家长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增强了高职教育对社会的吸引力。
对外合作不断深化,国际影响逐渐扩大。学院先后与英国Reaseheath大学、台湾亚洲大学、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签署了建立长期学术合作协议。引进5名外籍专家任教,邀请10名国外专家到学院开展学术交流。与澳大利亚北墨尔本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合作办学。2011年开始启动了外国留学生招生工作。同年,学院首次获批,招录了来自非洲坦桑尼亚的留学生,2014年,首批留学生顺利毕业。学院积极对东盟国家开展教育援助,与柬埔寨干拉省政府签订了农业技术教育合作协议,为柬埔寨干拉省培训农业技术人员80名。
乘风击浪正当时,百舸争渡竞风流。
今天的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乘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东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体教师员工将乘势而上,开拓创新,团结奋进,努力为把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高职院校而创造新的业绩,铸就新的辉煌,谱写新的篇章!
大厨·黑客·挖掘机
解密蓝翔的真相与传闻
这是一所具有中国奇观色彩的技校。他们用病毒式传播的广告让自己变得全国知名,用极高的就业率保持着生源,甚至还陷入过为中国培养黑客的诡异传闻。最重要的是,在大学毕业生每年都面临就业窘境的当下,这所学校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实用主义,是这所学校最核心的价值观。从创立到现在,他们设立专业和管理学校的唯一考量只有一个——培养企业需要的技工。这不是学校,这是工厂,他们不生产商品,他们生产工人。
“你有蓝翔技工学校的美容美发毕业证吗?”王小贱要给黄小仙剪刘海,后者皱着眉头发问。
这是电影《失恋33天》的一段对白。
“第84分钟,”山东蓝翔高级技工学校校长荣兰祥坐在他办公室的沙发里,咧着嘴边看边乐。他同样喜欢电视剧《老米家的婚事》,演员马丽操着一口东北腔调侃,自己“高考一二三志愿都被改成了蓝翔技校”
。
前段时间,蓝翔广告部的工作人员把所有影视剧、媒体、网友“免费给蓝翔做的植入广告”剪成了一部半小时的片子。对这些恶搞、调侃、嘲弄和消费蓝翔的段落,荣兰祥似乎毫不介意,它们甚至被写进了蓝翔高级技工学校的招生简章。
“玩儿呗。”
荣兰祥笑着说,河南口音里夹杂着山东腔。他个头不高,白衬衫整整齐齐地用皮带扎进西裤,讲话谨慎、谦虚,看上去像一个体制内的普通干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他搬过一张条凳坐在记者对面,挺直腰杆,坐得板板正正。
荣兰祥身后的窗外是占地300多亩的整洁校园,而这还远远不到蓝翔5个校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这是7月25日深夜,他手下的1500名教职工早已离开,在这里学习60多项工种职业技能的3万多名学生也快要入睡。30年前,不到20岁的荣兰祥在济南创办了这间学校,他没有想到学校会达到今天的规模:光是负责接听招生热线电话的接线员就有100多个。他认同,蓝翔是亚洲最大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无论是面积、生源和质量来说都是”。当然,他也无法设想,蓝翔几乎已经成为当下中国最神秘的教育景观。
“学生是产品”
7月26日傍晚6点,一大群年轻学生开始从山东蓝翔高级技工学校(以下简称蓝翔)的校园里向大门聚拢。这是长期班的同学开始放暑假的日子。
22岁的烹饪系学生吴坤和几个同学挤在人群里。蓝翔南校区拥有一扇足足50米宽的大门,这个距离可以并排停放近20辆轿车。在吴坤身后,一栋方方正正的灰色大楼伫立在高高的阶梯上,它不像一个学校,更像某个带广场的县委或市政府大院。
在吴坤看来,学校里哪里都大:西校区数控计算机实习大楼那间号称全世界最大、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的电脑机房里,放着1000多台电脑;光是汽修楼就分三个区,像迷宫一样,他绕了半个学期都没绕明白。他跟他的同学们对这里气派的楼房和绿化环境基本满意。2012年,汽修专业学生徐晓博第一次来蓝翔参观时,发现这里“就是心里想的那样,挺符合要求”——他心里多多少少都有一点对大学的向往。
事实上,采取全封闭式教学管理的蓝翔跟普通大学完全不同。也许蓝翔更类似一个集合了中学、部队、工厂车间(也许还有优美的大学校园环境)的复杂集合体。学生们接受中学生式的理论授课和准军队化的严格管理制度。同时比所有的大学生都要提前接受来自社会实际岗位的考验。
待的时间久了,学生们会渐渐体会到其中的复杂。这里每天都有毕业离开的同学,接待大厅里每天都坐着来试学的新人。班里的同学不仅来自全国各地,年龄跨度也很大。在这里,有上几辈人都是从蓝翔毕业的“蓝二代”“蓝三代”,有一个韩国人,有一个钢琴十级,甚至还有一个之前自己开过演唱会的人。但实际上,85%的学生都来自农村,很多专业老师也都是工人、农民出身。
“我会开装载机,就是铲车,”来自宁夏的汽修专业学生杨晨光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可以给小麦上药,帮别人装卸大块货物,三米高,很霸气。”他留着一个夸张的“莫西干”发型,两侧头发剃光,中间一溜头发竖得老高。
“他们都说叫什么马,”他想了一会儿,“杀马特”。
他的头发是美发专业的同学帮他免费剪的。此外,连接3个主要校区的两个过街天桥由焊接专业的学生亲手焊接,学烹饪的学生在教职工餐厅实习做小炒,西点专业的学生经常端着他们的作业——满满一大铁盘的面包前往食堂旁边的小卖部,两块五一个。
校长荣兰祥在采访中不经意地说起,他们有自己印教材的印刷厂,有自己的酒店。百度贴吧里,有蓝翔的学生把学校称为“蓝翔帝国”。
荣兰祥今年50岁,仍然需要对整间学校的大小事务作出决策,每天几乎只睡三四个小时。但只要一有空,他就会来学校里转悠,学生们经常发现他在池塘边喂鱼。
从某种程度上说,荣兰祥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本来是河南虞城的一个农民,1980年代初就离开老家,前往郑州和北京门头沟学习油漆和沙发制作技术。但他有一种生意人的嗅觉:这样的培训班为什么自己不能办?
那个年代是做这门生意的好时候。改革开放初期,技术培训有大量生源基础——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后产生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一部分农民开始产生了进城务工的意识。在蓝翔副校长曹金栋的记忆里,那时农民们的目的很简单:发家致富。当时流行一些口号:“谁是英雄、谁是好汉?致富路上比比看”
1984年,荣兰祥来到山东省济南市,在济南市57中租了十几间教室,办起了“天桥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社会上没有专门的老师,荣兰祥只能去工厂里“挖角”,要求有两项:会干的和有点文化、会讲的。至于招生,他在广播电台做广告,也在电线杆上贴小广告。广告很简单:“学油漆与沙发制作、缝纫、美容美发,到天桥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再加上学校地址,连电话都没有。
一些学生陆陆续续地找上门来,基本全是农民——大多数城里人还是想找一个铁饭碗工作。那两年,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正在井喷,1985年,政府放松了对农民进城务工的限制,更多的农民进入城市。一开始来荣兰祥处报名的只有几十人,后来有时候一天就能收一两个班、上百名学生。
山东是职业教育大省,这在1980年代就初露端倪。在济南,荣兰祥需要跟上千家民办职业教育培训班竞争。一个关于80年代办学的说法是,“房子是租来的、老师是借来的,学生是骗来的”。
而荣兰祥有自己的一套生意经:学生就是产品,质量好坏是关键。不久以后,荣兰祥开始自己印制自己的内部缝纫教材,培训老师,又新增了当时时髦的摩托车维修培训专业。学校很快占据了当地第57中学的十多个教室,更开到了济南宝华街。
1989年,荣兰祥的职业技术培训学校遇到了第一个重大转折点:“天桥职业技术培训学校”被部队收编,正式成立55151部队蓝翔职业培训学校。此后,蓝翔从一个自发生长的民办学校生长走向了另一条发展轨道。
监控 部队与黑客
每天早上7点半,全体教职工开完20分钟的例行晨会后,几名督导处的工作人员就要来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拥有整整一面墙监视器的监控室。“大概有1000多个教室吧”,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每一个班都要看到。”
“你看,非常清楚,”小伙子把一个屏幕拉近,再点击一下,画面逐渐放大,就连老师的嘴型都看得一清二楚。假如上课时有人讲小话、传纸条或玩手机,他就会拉过话筒,朝教室里警告一句。于是,教室广播里经常会突然冒出一个与课堂不协调的男声,譬如“××老师,请点一下班里现在有多少人?”或者“那个没穿校服的同学不要玩手机!”
学生被抓现行,毫无抵赖的可能。
除了教室,餐厅有探头、图书馆有探头,其他“公共空间”也有探头。在这些探头之下,蓝翔的一切都规规矩矩。每周六天校门完全封闭,只有周日拿到假条的学生才能出校门。即便是周日,原则上不允许学生去歌厅、舞厅、迪厅、谈恋爱,学生抽烟、上课玩手机,老师都要扣分——一分就要在工资里扣除一块钱。
对于学生们来说,每天的“规矩”从清晨跑操开始。他们会在6点分班集合,绕着学校跑半小时。他们跑过校门口的广场时,会经过中央那几尊静静放置的高射炮。
全封闭,高射炮,准军事化管理,它们完全无法跟一所教授基本蓝领工作技能的职业技校匹配起来。2009年底,一则外媒报道让公众对蓝翔的猜疑到达了顶峰。在Google等美国公司受到黑客攻击后,《纽约时报》撰文明确指出,黑客攻击与中国山东济南的蓝翔技校有关,而它是一所由军方支持建立的大型职业培训学校,为军方培养计算机科学人才。突然间,蓝翔几乎可算“蜚声海外”,更引发了网友的调侃和热议。
蓝翔与部队的亲密接触是从1989年开始的。为什么部队会选择跟蓝翔合作?荣兰祥对此的回应是,彼时部队正在搞“三产”,需要解决退役、转业士兵职业培训的问题。蓝翔一直在租用部队的房子,双方互相需要。正式并入部队后,荣兰祥虽然仍是实际管理者,但法人代表已经变成了部队一个分管后勤的副局长。
此后,除了一些外租的房子,蓝翔主要使用部队的旧营房进行教学,现在的老师一直称那里为“老校”。一些部队干部加入了蓝翔的教师队伍,他们严格地按照部队的管理方法教育学生。荣兰祥回忆,当时学生们会跟部队上的战士比叠被子、整理内务,“被子叠成豆腐块,牙刷牙膏放得一溜线”。荣兰祥甚至认为,中国大学都应该使用部队的管理模式。“现在的大学生站没站相、坐没坐相……”他说。
与部队合作办学的十余年是蓝翔的大发展时期。1989年,报纸上开始讨论拥挤的春运和“民工潮”,两年后,中国制造业的比重止降转升,随后飞速增长。到1997年中央军委下达文件、要求部队和其生产经营部门脱开时,蓝翔的在校生规模已从1989年的一千人激增到超过一万人。
“我们学校最有价值的既不是房子,也不是实习设备,而是管理体系和章程制度,”荣兰祥翻出蓝翔目前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4册大开本厚书,“可以说,就算是教育部都拿不出我们这种细致的制度。”书中详细说明了每种可能发生的问题的解决办法,比如“糕点实习成本核算与制作标准”条目里,细致到西点专业学生制作面包时每一个的大小、用料和成本价。每一条制度基本都是荣兰祥亲自提出,再交由校委会表决通过的。他认为,这是蓝翔最大的财富。
至今,荣兰祥仍然坚持严格管理学生的方式,因为这种实用主义的办学理念使学校尝到了甜头。2008年起,蓝翔的烹饪专业的学生接连参与了北京奥运会、山东全运会和山东世博会的餐饮服务,“是他们(组委会)找上门来的,”烹饪专业副系主任王建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对方需要大量的餐饮人员,在社会上不太好找,找到了也不太听话,不好管理,而咱们的学生听话、纪律好,用人单位用起来好使。”
直到2003年,蓝翔才真正跟部队脱钩,但与部队仍有交集——学校职工里还有十几个部队的志愿兵。荣兰祥解释,目前蓝翔所谓的“部队背景”是指学校定期接受一些部队战士、士官的培训工作;普通学生经过选拔,也可以直接在学校入伍。此外,直到现在,蓝翔还是济南警备区的民兵营和女民兵连的训练基地。广场上的高射炮并不是装饰品,而是给民兵练习炮兵射击用的,“打飞机的,能打个上万米,”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Google事件发生后,蓝翔根本无法阻拦人们的好奇心。一些记者偷偷跑到蓝翔卧底,希望查出蛛丝马迹,但他们的探秘行动基本都宣告失败。他们发现,这里一个保安都没有,看门的只有一个老头,也没有发现计算机专业与黑客之间的关系,至少,从表面上无法证明。
法新社报道,蓝翔因Google事件一炮而红,接到全国各地打来的无数招生咨询电话。“哪有?”荣兰祥说。他接着抱怨,国外的黑客“每天都会来蓝翔网站定点转悠七八十次”。他不得不专门养一批电脑技术人员,不停重建网站。
病毒式广告和蓝领梦想
4月21日,蓝翔最新广告拍摄到了一个大场面镜头。数千名学生穿着红黄两色的校服,站在操场上列出整齐的队形。天气很热,很多学生还是很激动,因为唐国强也在现场。
唐国强只带了一个助理,化妆和发型都由蓝翔的美容美发专业的人完成。他帮着指挥学生们站队,然后走到他们中间,一遍遍念出那句著名的广告词:“中国山东——”他抬起手来一挥,全体学生一齐和声:“找蓝翔!”
荣兰祥找唐国强做代言是在2000年之后的事。他之所以选择唐国强,“一个是(唐)演过毛泽东、诸葛亮,他演的电视剧都是正面(人物),这个人说话有他的可信度,他不忽悠人……而且稳重。” 后来,这段采访被媒体反复引用。
实际上,蓝翔校史上所有的广告都是由学校自己拍摄的,从没找过广告公司。在创业之初,荣兰祥就对学校的广告宣传十分重视。1990到1991年,蓝翔在山东电视台投放了第一条电视广告,延续了电台广告“学技术到蓝翔+学校地址”并滚动播出几遍的气质和模式。那一批在山东台做广告的还有“孔府家酒,叫人想家”等十几家企业,但只有蓝翔坚持把广告投了二十多年,也把那个年代的风格坚持到了现在。目前,每年他花在广告宣传方面的费用就多达两三千万元。“我认为广告语不要经常换,否则大家还得重新认识,”他说。现在,几乎每一个蓝翔的学生在被问到“为什么来这里上学”时都会提到广告。
“在山东卫视,广告基本每天都是滚动播出,”汽修专业学生江涛说。他来自四川南充,只有24岁,语气有些老成,“从小就知道蓝翔,十几二十年了。”
电视对江涛的影响是巨大的。18岁时,他考虑过跟几个高中同学一起做买卖,但家里十分反对。高中辍学后,他去珠海一家电子厂打工,但工厂里三点一线的生活对他来说实在太过单调无聊。在他果断离开工厂的那段时间,珠三角刚好正在遭遇“用工荒”和“招工难”。回家后,他在中央7套《致富经》栏目看到,一个山东潍坊的妇女养火鸡致富,感觉“很有前景”,便来到山东考察,可家里人又一次表示反对。江涛留在山东进退两难,这时,他想起了从小看到大的广告:“山东济南找蓝翔”。
江涛留在山东报了名。他的新决定获得了家里人的支持。但他需要为两年半的学习支付三万二千多元学费,这个数字让他和父母都大吃一惊。事实上,蓝翔的高学费的确限制了一些贫困省区的生源。蓝翔并没有统计过具体生源地数据,但据荣兰祥表示,在所有学生里,有70%来自山东省以外的全国各省。江涛最后还是交了学费。他说,“蓝翔应该是人生中最后一次学习了吧。”
即便靠老风格广告招来了学生,但蓝翔的老师们正在面对如何教授新一代农村学生的新问题:90后年轻农民们比他们的前辈想法更多、更自我。“目前这批学生的“耐挫力、吃苦精神都比不上以前几代学生,”副校长曹金栋说。学校认为,对于蓝领群体而言,踏实肯干才是他们最重要的品质。
从官方信息和媒体上看,蓝翔毕业生的未来十分“光明”。据蓝翔官方消息称,建校30年来,蓝翔技校累计培养各类技能人才40余万人。其中最被人津津乐道是2013年8月“济南百余农民凭电焊手艺拿澳洲绿卡”的报道,其中济南孝里镇农民就是从蓝翔毕业的。而3个月前,20个烹饪、工程机械专业毕业生被上海某建筑施工企业聘用,前往乌干达,其年薪据称达到20万元人民币。
但更多的学生毕业后还是从事最平凡的蓝领工作,比如不同档次的酒店、餐厅、影楼或美容美发机构。绝大多数学生的目标就是学门手艺,回家做个自己的小生意。《中国新闻周刊》前往厨师实习车间采访时,一个学生下课后还在练习拉面。他已经38岁,来蓝翔上的是两个月的面点短期班,“准备回家去开个拉面馆,”他说。
“毕业生人数太多,他们的去向很难一一回访,根本无法统计,”荣兰祥说。今年是蓝翔建校30周年,学校在招生简章背面附了一封《致毕业生的一封信》,希望统计蓝翔30年的校友、职业、收入等情况,还为此成立了“山东蓝翔校友联谊会组委会”。网上一封相同主题帖子里写:“2014,母校邀你校园重聚”。
而针对蓝翔,也存在很多负面消息。媒体上报道过一些希望退学的案例,如2013年9月,济南《女报》报道,一个当地市民因“患先天性精神疾病、在校期间情绪不稳定”而要求退学退费,结果遭到蓝翔拒绝。蓝翔方面的回复是,希望该学生休学半年、身体恢复后再谈退学一事。
还有一些学生是冲着一个月的“免费试学”来的,但很难试学后离开——以前,如果一名学生退学,他所带走的主要学费损失也要由班主任和系主任承担。近期,学校成立了一项新制度“百人帮邻组”,班主任、系主任与其他教职工成立百人小组,如果有人退学,其余98位教职员工要帮助前两者分摊余下的部分损失。
有网友发帖抱怨食堂太贵、只能靠方便面度日;一个以前学习烹饪的毕业生对媒体提出学校有时候提供的实习食材数量不足。有人不满它不仅费用过高——在蓝翔的招生指南上,两年半的汽车维修班32890元的学费里包含了广告费2000元,教师工资7500元——而且项目不清、有的专业报名后还要另外收费;还有人咒骂这里“根本不分配工作”,或只能被介绍到一个月几百元工资的单位上班。
但对这些负面消息,荣兰祥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应,“网上99%的负面消息都是我们的竞争对手雇人发的。”
实操 实用和实际
7月25日下午4点,厨师实习车间一楼迎来了这天的最后一个实习班级。
一个正在翻炒糖醋里脊的男生擦了把汗。他的脸被烤得发红。一楼车间一共有68个炉灶,它们一排排地延展开去,数量多得有些夸张。男生的身后排着五六个同学,他们手里端着自己切好的里脊肉,紧紧盯住眼前的铁锅。在炒菜前,一个烹饪系的学生要先领取固定重量的食材,按照老师的方法切好、配好料,接着排队来到灶台边,照葫芦画瓢。他领取的食材由蓝翔后勤部门严格按照学校规章制度上每道菜的用量进行集体采购,多一两、少一两都不行。
最后,男生端着炒好的糖醋里脊来到一旁的实习老师处。
“颜色有点浅”,老师翻了翻里脊,“酱油少了。再来就是挂糊有点稀。”他把这两句评语写在男生的小笔记本上。
在蓝翔,烹调专业的学生日复一日地重复上述程序。学两年的人一共要做420道菜,三年制学生做的菜则超过500道,每年每个学生的实习消耗费用是7000余元。学校的目的是,学生一去用人单位就立即能够上手。
一直以来,这所培养未来蓝领阶层的学校在努力让自己的“学生产品”拥有更高的“出厂率”。他们希望,学生能够成为工业生产线上的一颗
“螺丝钉”。出于荣兰祥的实用主义和效率至上办学理念,蓝翔的专业设置完全紧跟中国社会、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
1997年,蓝翔的专业数量就已经到达了现今的规模,但当时的西点专业叫做“糕点”,汽修专业还叫作“汽车大修”,比起传统热门专业摩托车维修来说,汽修招生人数一般。
那一年,蓝翔的缝纫教材已经改编到了第五个版本,两本名为《时装精品》和《上海新装》的教材封面是穿着垫肩西装、宽裤腿西裤的女模特,后记则是蓝翔技校简介,其中写道,学校还招收毛衣编织专业的学生。
据副校长曹金栋回忆,即便到了两年后,汽修也就能招到百十号人。而油漆沙发专业早已取消,缝纫专业也渐渐萎缩下去,原因是服装厂的自动化发展。“就业不好的、工资不高的,就把这个专业砍掉。”荣兰祥说。
2000年,荣兰祥开始买地、规划、搞建设,几乎一年修起来一个校区。两年后,蓝翔从部队营房搬到如今的东校区,它前面的街道已经被市政府更名为“蓝翔中路”。就在那年,一直只做短期培训的蓝翔成立了“山东黄河技工学校”,开始进行一年以上的学制教育。但当时来报名的也就两三百人。
仅仅过了四五年,选择就读长期班、拿等级证书的人数就大幅度提升。一个重要的原因是,1999年后高考逐年扩招,到了2005年,中国高等教育在校人数已经达到23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和大学热门专业扎堆,使得就业难问题一年比一年突出。而蓝翔则对自己毕业生的高就业率大加宣传,用人单位甚至需要提前为蓝翔学生预付订金。正是2005到2008年,蓝翔迎来了学生报名的新高潮。
这一年,来自青海西宁农村的20岁年轻人鲁新来到蓝翔,报名入学。他有些与众不同——他当时还是江苏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在校生。
两年前,鲁新考入那所专科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大二这年,学校推荐他和几个同学去徐工集团实习。“安排的事情基本上都操作不了,”他回忆,“因为学校重视理论课,实操机会少。”
不久,鲁新因不合格被徐工集团淘汰。他跟家里一商量,就来蓝翔报了名。他一直在济南学习数控专业——徐州那边的学校不怎么管,只要考试及格就可以。相比于徐州那所学校每年的3000元的学费,蓝翔贵多了。
最终,从蓝翔毕业后,鲁新留校成为数控专业的理论老师。
2004年左右设立的数控专业是荣兰祥最看好的专业之一。他当时的判断是,劳动密集型“中国制造”产业已经占领了世界市场,而技术要求更高的专业还有发展空间。这年9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王瑞祥在媒体上公开表示,虽然目前由国资委[微博]监管的186家央企业职工超过1千万人,但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
当时,中国的数控技术正在起步阶段。“蓝翔刚办这个专业时,我们厂里的小型数控机器还不太普遍,”
济南市第二机床厂原技术副厂长李连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今年 68岁,8年前退休后来到蓝翔数控实习车间担任主任。“现在的工厂全都数控化了,办这个专业适合国家的发展形势。”他说。
7月25日,20岁的张泽奇站在数控车间一台机器旁,用电脑编程做出一个精巧的机械压力机零件。
检测合格后,他的工件将被贴上件号和蓝翔技校的标志号,卖到济南市第二机床厂,学生能拿到售价的40%。张泽奇每个月能有五六百块的收入,相当于解决了生活费。
而目前,汽修和烹饪仍然是蓝翔最热门的两个专业。十年前,这两个专业开始异军突起,2006年,中国餐饮消费全年零售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比起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了188倍;而中国汽车销量超过72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25%,第一次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汽车消费国。
由此,蓝翔烹饪专业和汽修专业的招生规模迅速扩大。谁才是蓝翔第一大系?现在,两个专业的学生私底下偶尔会争一争。
本报讯8月17日,由中卫市政府联合宁夏大学等多家单位举办的“地方高水平大学试办应用技术型教育”教学研讨会在中卫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宁夏大学中卫校区今秋开学,软件工程、旅游管理等专业将成该校今后的主打专业。
宁夏大学中卫校区2014年招生专业,主要包括软件工程(云计算、大数据方向)、化学工程与工艺、旅游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本科专业。今后软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以及旅游管理等专业将成中卫校区的主打专业,会为未来中卫市主打的旅游、化工和云基地等领域输送更多专业内应用技术型人才。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巡视员、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王继平表示,中卫校区将推进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改革,培养地方产业转型发展急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实现学校、地方和企业多方共赢,努力把中卫校区建成探索地方高水平大学试办应用技术型教育的“试验田”。
今年以来,文水县徐特立高级职业中学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为宗旨,实施“五五”工作法,实现教育实践活动和教育教学工作两促进、两不误。
该校“五五”工作法包括教学管理“五深入”。即:深入班级看班风、班级文化是否好;深入教室听评课,看教师是否认真上课;深入学生看是否存在“歪风邪气”;深入后勤看保障是否到位;深入校外督查,看安全监管有无漏洞。困难师生“五关爱”。开展了“关爱贫困生、关爱患难教职工、关爱偏远学校学生、关爱留守学生、关爱新上岗教师”活动。教学工作“五深入”。即要求教师深入班级,做到“上好高效课堂”;深入学生中,做到每月跟踪教育3—5名学困生;深入家庭中,做到每月与3—5名家长沟通、反馈;深入教师中,做到每周一的教研交流有进度、有深度、有题库;深入社会中,做好每周教育课题记录。办学条件“五改善”。争取项目资金近100万元,改善了一体化多媒体教学,教师电脑电子备课,校园电子屏信息化,学校管理、学生管理网络化,教学仪器和实训设备五方面教学设施。学校事项“五公开”。实施学校现代教育装备购置、学生免费自助、教师晋职评优、学校人事体制、校务党务五方面公开化,广泛征求意见,便于民主参与、民主管理。
目前,该校已帮助740名贫困生享受国家贫困生助学金55500元,对3名困难教职工进行慰问帮助,并与一“爱心接力团”联手为贫困学校组织捐赠爱心图书6000余册,对120余名留守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讲座。
陈仁杰作在动员讲话说,学院党委研究决定举办本次读书班,全体中层干部参加,是历年来人数最多的一次。当前,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不久,国务院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职教发展形势之好前所未有。全体干部要充分认识到肩上担负的历史使命,要珍惜时间,勤于学习,勇于探索,履职尽责,搞好自学,听好讲座,搞好讨论交流,真正思考研究新问题,为新学期和今后工作打好基础,努力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职业教育任务。
开班仪式结束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行政教研部主任邢晖教授应邀作了《学习贯彻全国职教会议精神——院校行动之思考》专题辅导报告。邢教授从宏观层面解读了2014年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习近平、李克强、刘延东、马凯等国家领导人有关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指示和讲话内容主旨,深入分析了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内涵。她提出,现代职业院校应当以提高质量关键要素、加强合作促进开放办学、强化学校治理提升软实力为抓手,科学定位,顶层设计,完善体系,形成特色品牌和优势,强力带动院校全面发展和突破创新,赢得了与会人员的热烈掌声。
王家爱指出,邢晖教授的报告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对国务院《决定》和六部委《规划》的亮点、突破点和需要关注的新提法和新理念进行了解读,系统阐述了学习、明确、抓住、期待四个着力点,明确提出看形势、识方向、抓重点、创品牌,信息量大,内涵丰富,旁征博引,发人深思,为全体中层干部上了很好一课,对加快推进学院内涵建设、建设山东省技能型特色名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要求大家要结合工作实际,好好学习,好好思索,好好研究,把国家最新职教精神全面落实到位,争取在工作上取得更大进步,努力推动学院各项事业迈上一个新台阶。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 8月9日,省专家组来到湖北十堰职业技术(集团)学校,通过听、看、查、谈4个环节对该校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工作进行验收。
2011年10月,该校成为第2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2012年6月,该校建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方案通过审核,项目建设总投资2104万元,包括模具制造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会计4个重点专业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行动计划。该校通过实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校企合作等措施,全面提升教学水平,打造具有引领示范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2年来,经过该校教职工的不懈努力,建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任务已完成。通过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该校发生显著变化:一是教学观念发生可喜变化;二是教学方式方法发生根本性变化;三是课堂教学发生变化;四是办学实力大大提高。
该校坚持“自信、自强、修德、修技”的文化建设理念,打造教师办公室文化、实训车间文化等,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展馆,组建舞蹈、合唱、田径、礼仪等15个社团,积极举办技能文化节、田径运动会等活动,推行以感恩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成人教育为主的德育工作模式,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湖北十堰职业技术(集团)学校校长郭卫东说:“我们将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再定新目标,再加新措施,打造中职教育名校。”左图为:省专家组成员参观学校实训室。右图为:省专家组成员了解学校规划发展情况。
8月17日,建平县职业教育中心操场上人声鼎沸、欢声笑语,该校2014年高考录取通知书发放仪式举行。今年,该校有270多人考上本科院校,本科升学率近70%。其中,艺术高中考生全部被本科录取,本科录取率达100%。
今年,该校来自建平县奎德素镇北山村的11级护理专业学生韩丽莹以307分的优异成绩被中国医科大学护理专业本科录取,成为学校考入中国医科大学的6名幸运儿之一。说起中学毕业时因为学习成绩差连中考都没参加,那时看到同学考入高中而痛哭难过。然而今天就读职教中心却考入一本大学,她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职业教育不仅圆了韩丽莹的大学梦,也为所有中学学业困难的普通百姓家庭子女提供了圆梦大学的机会。近年来,国家加大了中职升学力度,不断增加招收中职学生的知名本科院校和招生人数,招收中职学生的本科学校不乏中国医科大学、天津大学等省内外知名本科院校,为中职学生提供高考直通车,构建专科、本科及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立交桥,圆了无数职业学校学子的大学梦。仅建平县职教中心近三年就有近千名学子考入高等院校,其中升入本科院校人数达到660多人,2012年本科升学人数120多人,2013年本科升学人数270多人,今年又有270多人考入大学本科院校。
在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该院数控专业的学生正在进行实训。每位同学都紧张地按照图纸加工产品。但与一般实训不同的是,他们在这里加工的产品不是老师或者学生自己的设计图纸,而是内蒙古晶新科技有限公司定制的产品。
“我们经常接到这样的任务,给一些企业加工工件。我们接到加工任务,要先熟悉设计图纸,再按照图纸加工工件的要求在数控加工中心上进行程序编写,然后试件,做出工件。”交谈中,王浩对这种生产性实训大加赞誉,“课堂上学的理论,能和实际结合起来,我感觉非常好。”
近年来,该院学子屡屡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大学生信息技能大赛等各种专业技能比赛中获得大奖。其原因就与该院构建理论实践、技能训练、生产实习三大阶段递进式实训平台,建立“厂中校、校中厂”,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分不开的。
按照企业化的运作模式,构建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教学工厂”厂校高度合一的新模式,使其具有教学、生产、实训、培训、考证、技术服务等多种功能,实现“教学”和“生产”两个目标,真正做到了“学中做,做中学”。
据记者了解,该学院与内蒙古晶新科技有限公司、创维电子(内蒙古)有限公司、内蒙古TCL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了4个“校中厂,厂中校”校企“实训、就业、创业”基地。
今年7月份才毕业的刘颖已经在内蒙古TCL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上班快4个月了,每个月工资有近4000元。她对记者说,多亏了她的母校与她所工作的单位有校企合作协议,让她能来单位实习,并在还没毕业的时候就留在单位正式上班,拿工资。
刘颖只是学院“校中厂、厂中校”校企合作受益学生之一,像她一样的毕业生每年有上千名。
据学院院长祁柱晓介绍,学院定期分批次组织学生深入生产一线,在企业资深技术工程师和校方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走出校门后的就业打造坚实的基础。“厂中校”以真实职业环境,对学生进行岗位职业规范训练,延伸了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功能,为学生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等提供真实实践研究的场所。
学院副院长巴根那认为,“厂中校”让学生感受到了真实的职业环境,为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提供了更好的条件,而这一模式就是要解决理论与实际脱离的问题,如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问题,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过渡,打通就业的最后一公里。
校园一角 柳和艳 摄
护理实训教学 张腾 摄
天赐普洱,世界茶源。普洱,因世界茶树的源生地、普洱茶的原产地和集散地而驰名中外,是“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神奇宝地。在这云南省面积居首位的州市,4.5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分布着16个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高达近70%的绿色城市,“万绿丛中一点红”,绽放着一朵绚丽夺目的职业教育之花——云南省普洱卫生学校。
普洱卫生学校创建于1958年12月,是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省级文明学校,2011年被国家教育部门等评审列为“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学校。校园碧草如茵,花团锦簇,环境优美。有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实训楼、图书实验楼、学生公寓等;有设备设施先进的医考实训中心、计算机网络管理中心、多媒体教室;建立了与因特网连接的校园网络,形成了独特的校园阳光文化。有分布在全省各州市校外实训基地70余个,能满足各专业实训实作需要。学校先后开设有社区医学、中医、护理、助产、药剂、医学检验技术等12个专业,联办专科开设有临床医学、护理、药学、计算机应用等专业,本科开设有临床医学、护理等专业。现有本科、专科、中专等不同层次在校生9760余人。学校有一个勤政廉洁、团结奋进、求真务实的领导班子,有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业务精湛、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师资队伍。自1988年起,学校先后与北京医科大学等10余所院校联合办学,毕业生分布在普洱市各县(区)、西双版纳、玉溪、临沧、保山、德宏、大理等地,其中大部分学生已成为普洱市医疗卫生单位的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医学专家、卫生系统全国劳动模范,为普洱市及邻近州(市)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建校以来已培养毕业生26000余人,毕业生就业率达97.58%,毕业生占普洱卫生技术人员的85%,成为边疆各族人民防病治病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学校砥励奋发,开拓创新,扬帆高歌,再铸辉煌,做到了“软”“硬”件建设“两翼”齐飞,实现了办学的“四大突破”、创“三个纪录”,即教育教学质量有大的突破、改善办学条件有较大突破、教师队伍建设有大的突破、办学层次有大的突破;创教学投入、校园建设、招生规模历史新高,使普洱卫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为边疆经济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普洱市培养卫生技术人才的中心,被誉为“医生的摇篮”。
以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学校办学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打造名优双师队伍 深化校企一体化合作,构建三赢共享平台 依靠特色项目建设,推进学校内涵发展重视学校阳光文化活动建设
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既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又要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需要,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必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和职业教育的特殊要求紧密结合。基于此学校提出了“创一流环境,抓一流质量,育一流人才,创职教名校”的办学目标,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的办学方针,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育人理念,将“为学生服务”放在培养目标首位,强调学校的教育和服务功能,在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和服务学生终身学习、长远发展的大框架中思考中职学校的定位,突显了中职学校主动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发展的大职教新思维,通过方案优化、资源整合、过程调节、评价激励,实现个性化的人才培养。
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着学校教育改革发展。在办学模式上,学校立足于普洱,面向全省,辐射东南亚(三国边境地区),以德育为首,以医学立校,以特色强校。本着面向农村、面向社区、面向未来的办学思想,形成了以中专教育为主,成人学历教育、岗位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并重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办学新格局。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学校紧紧围绕着办学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校院(企)合作为基础,以岗位需求为引领,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教”,把理论知识融合进医技实践中,让学生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服务能力。注重课程的适用性,由学校教师与行业专家根据岗位要求,共同确定课程体系和结构,编制教学计划、大纲、教学内容、课程标准,构建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及“模块化”课程体系。
护理专业制定了以“工学结合,双证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模板,改革创建“校院(企)合作、工学结合、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技能训练三步走”的实践教学形式。注重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群)发展的需求。创建并实践了任务引领(项目导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场景教学法,完成了“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等10多门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完成了“护理学基础”精品课程的建设;规范了30多项护理技能操作,制定出相应的实践技能操作流程及考核标准;编写出版了《护理技术实训——基础护理分册》及《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应试指南及习题集》(上、下册);建成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网络培训平台;新建实训室3间(急救护理演练室、临终关怀护理室、心理咨询室);成立了普洱市科协领导下、普洱卫校科协下设的“护理社团”,面向全校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护理技能、礼仪培训,护理专业知识及技能大赛等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农村医学专业改革创建了“三位一体”(以适应市场需要的以学生为主体,由学校、政府和社会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进一步改进创建了“三位一体、四级递进(四级递进是指学生的技能训练从校内实验实训——假期乡镇卫生院见习——毕业临床实习——终身学习四个层次的递进)、五个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建设中以“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毕业实习模块”模式为农村医学专业课程建设指导方案,完成“诊断学”、“内科学”等15门课程的资源库建设;完成“内科学”精品课程的建设;校院(企)合作编写出版《乡村医生常见病诊疗手册》、《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应试教材》等3本校本教材并投入使用。
药剂专业改革创建了“订单式校(院)企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改进创新了“校院(企)共育、工学结合、理实一体、课证共融”的人才培养模式。紧持以行动为导向,从专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对人才规格要求分析入手,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结合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标准构建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的有机融合,突出职业技能培养重构课程体系,建立接企业需求地气的“管用、实用、够用”的上班式课程体系。完成了10多门课程的资源库建设;完成“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校院(企)合作编写出版《药师考试习题集》、《药剂模拟工作情景实训》等3本校本教材;成立普洱市科协领导下、普洱卫校科协下设的“药剂社团”,开展了面向本专业学生的技能培训、专业知识和技能比赛等活动,成效显著。
两年来,在3个重点专业建设中,改建扩建实验实训室136间,开辟新增实习基地20余个;学校改进创新了以“三评合一、纵横交织”(三评是指医疗行业、企业和学校)的多元评价方式,教师撰写发表论文264篇,为社会服务的“六大功能”(成人继续教育、卫生职业技能培训、卫生系统各种在职培训、卫生执业资格考试前辅导、校内教师培训、社会医疗保健知识普及等六大培训功能)进一步得到强化,培训人次达12000余人;参加市、省及国家等级大赛取得好成绩。2013年,省里共推荐5名学生代表云南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中职组护理技能大赛,2名同学荣获个人三等奖,3名同学获得个人优秀奖,其中普洱卫校2名学生分别获个人三等奖、个人优秀奖。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云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护理技能大赛,获得了团体二等奖,个人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2014年组织学生参加云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外研社杯”语文、英语服务类职业素养技能大赛获团体总分第一,其中参加英语、语文服务类职业素养技能大赛的学生分别获2个单项一等奖;组织学生参加云南省2014年“天堰杯”护理技能大赛获团体三等奖,两名学生均获个人二等奖。
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打造名优双师队伍
学校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制定并修改完善《教师培养计划和方案》、《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和方案》、《学科(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和方案》、《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和方案》等教师培养计划和方案,开展针对性培养,以“2434”模式(二个关键四个步骤三支团队四级比赛的培养方式)——“陶冶师德、培养师能”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两个关键;通过“一送、二请、三引、四培”四个步骤;培养“骨干、学科带头及双师”三支团队;组织教师团队及个人参加校、市、省、国家四级业务竞赛。在校内签订以老教师带新教师的“传、帮、带”、“结对帮”协议;聘请市、省、国家等级及校级专家开展校内培训40余次;定期或不定期轮转专业教师到临床及企业第一线工作实践及带教50余人;10多名专业教师在学校附属门诊部、合作院(企)长期从事临床及教学双重工作;聘请了46名行业能手和专家到学校任教;学校外聘教师403名;选派2名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送出260余名教师参加市、省级、国家等级长短期培训学习;开展教师校内业务竞赛及参加市、省及国家等级各种专业比赛12次。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院(企)调研考察及学习,培养了9名市级学科(专业)带头人、14名市级骨干教师、55名校级骨干教师、7名专业带头人、80余名“双师型”教师。28名教师在攻读硕士学位,6名教师获得了硕士学位证书,编写校本教材26本,公开出版发行8本。两年来,学校双师型教师达86.5%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双师型教师三支力量逐渐成长壮大。2012年学校教师参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神州数码杯”护理信息化教学大赛,4名教师分别获二、三等奖;2013年学校教师参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神州数码杯”教师护理信息化教学大赛,2名教师分别获二、三等奖;2013年学校教师参加全国职业院校“外研社杯”教师英语、语文技能大赛,2名教师均获二等奖;2014年学校教师参加云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外研社杯”英语、语文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均获二等奖;有6名教师获得市级表彰;4名教师获得省级表彰;1名教师获得“黄炎培”优秀教师奖;1名教师获“省政府部门特殊津贴”。学校书记周一朴(原书记、校长)荣获“首届云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杰出校长”、“普洱市十佳校长”称号,并获得“云南省政府部门特殊津贴”;校长鲁明云获“云南省优秀教师”;副书记罗洪敏获“云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个人”;副校长张静荣获“首届云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名师”、普洱市“十大教学名师”称号,并获得“国家特殊津贴”。学校打造了一支德能双修、能教善导、敬业爱岗的教师团队。
学校坚持科研兴校,以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指向,积极开展常规教研和课题研究,构建教、学、研一体化的校本研修模式。学校鼓励教师取得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鼓励教师参加校本教材的编写提升学术科研水平。学校每年都举办多次学术讲座,校内教师也进行了多种讲座,教师参加学术活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撰写学术论文蔚然成风,仅2013年就发表论文264篇,其中在校刊以外学社刊物发表论文111篇,创学校当年发表论文之最。科研教研课题项目与层次不断提升。2013年学校科协申报的项目被评为市教育部门的重点课题,另一申报课题项目被市艾滋病办公室确定为完成单位。除上级的立项课题外,学校还安排了校级的研究课题,如开展精品课程的教学研究、校本教材的编写、组织科技成果的申报、开展论文的评比以及教学课件教案评比等项目。编写了10余本校本教材。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时,在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自身的成长。
深化校企一体化合作,构建三赢共享平台
学校根据专业教学的需求,积极寻求能够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合作企业。成立了由学校党总支部书记、校长,医药企业董事长任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部副书记、教学副校长和药企总经理任副组长,校学生科科长、副科长,教务科科长、副科长及5家医药企业人事主管部门经理为成员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领导小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面组织、制定完善各专业校企合作方案,督促、检查学校和企业产学合作教育工作的实施完成情况,协调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校企合作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还成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主要由行业主流院(企)的高级职称人才(技工)及管理人员和专业领域的专家组成。通过精心组织学习交流活动,充分发挥专业专家指导委员在专业建设各个环节中的作用,特别是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建设和改革等方面的顾问、咨询、信息交流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通过双方合作共同完成互惠双赢的合作项目,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互利互助。
利用企业资源,工学结合推进顶岗实习。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现工学结合和学生零距离就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药剂专业重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一方面把工学结合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在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努力实践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实用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通过调整工作思路,对接校企合作之间的关系,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互利互助、互惠的三赢局面。
普洱淞茂济安堂医药有限公司等5家医药公司已成为学校稳固的校外顶岗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在校学习理论专业的同时,由任课教师组织带领学生,利用实验课时间到普洱淞茂集团的药店、中医馆、药厂进行见习、实践。周末、假期学生可自主、自觉、自愿到普洱淞茂济安堂医药有限公司、玉溪健之佳健康药房有限公司等5家药业企业的药店、药厂进行临床实践,亲眼观察、动手操作,感受企业文化,深入学习药剂专业知识,深度挖掘操作技能要领,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
学校实行“订单培养”。校企共同研究人才需求走势、定位学生实习方向、规定合理的专业设置、实施系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策略、对用人单位跟踪调查和积极反馈,使“学校教育模式”向“企业教育模式”转变,实现校企互利双赢。学校与医药企业长期合作并签订“订单委托培养协议”的有5家医药公司,每年订单培养药剂专业学生200余名,这些毕业生被输送到了昆明、玉溪及普洱市边疆地区医药企业及医疗单位,倍受欢迎,成为医药企业的业务骨干。
近年来,学校一直坚持从普洱淞茂济安堂医药有限公司、云南东骏药业集团等5家药业有限公司中聘请众多技术骨干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除了聘请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为药剂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出谋献计、策划、把关、论证外,学校每年还聘请普洱淞茂济安堂医药有限公司等5家药业有限公司各部门技术骨干20余人,担任药剂专业课程教师,并聘请普洱淞茂济安堂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白晓丽到学校开展讲座,讲解企业文化和企业所需药学人才。为了增加企业在学生中的知名度,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企业文化,医药企业(公司)与学校共同组建成立了药剂专业兴趣小组,兴趣小组由药剂专业各班抽出比较好的同学组成,由学校老师和企业员工共同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训,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他们养成爱学、好学的好习惯,使兴趣小组学生能力水平全方位得到提高,再让兴趣小组学生在班上进行组织和宣传,发挥学生引领学生的示范作用,使班级学生不断提高职业素养,以便在顶岗实习中,更好、更快地适应企业生活。医药公司也长期聘请学校药学高级讲师到企业对参加药师资格证考试、药剂师资格证考试的员工进行辅导培训,经过学校教师的精心辅导,企业员工资格证考试过关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学校老师为医药公司员工培训不仅提高了资格证过关率,在培训中也得到了锻炼,授课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更为学校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学校与企业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加强合作,推进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为进一步提高企业职工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特别是青年职工的药剂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普洱淞茂济安堂医药有限公司每年都积极举办职工综合知识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以此来加强职工队伍中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在这一过程中,普洱淞茂济安堂医药有限公司每年利用学校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校本教材等,为员工开展5-6次综合知识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综合知识培训由公司领导和专家进行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学校药学骨干教师进行培训、指导;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利用企业专家和学校骨干教师,对非药剂专业的职工和学校学生开展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包括:按摩师、育婴师、医药商品购销员、美容师、计算机操作员等),培训结束后,由学校统一组织、布置安排学员参加云南省或全国统考,考试合格者,可以获得由云南省170所统一颁发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近年来,仅普洱淞茂医药集团就有130余人通过培训,取得了国家“医药商品购销员”职业资格证。普洱卫校已成为医药企业员工学习培训基地。
探索前进,校企合作成效初显。为了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读药剂专业,鼓励药剂专业学生努力学习,学校与普洱淞茂济安堂医药有限公司等5家医药企业签订了给予订单培养学生奖学金、困难学生补助的协议,5家医药公司每年分别对订单培养学生前10名进行奖励,一等奖奖励1000元,二等奖奖励800元;三等奖奖励600元,并对订单培养的困难学生给予每生每月500元的生活补助。订单培养学生在校期间,企业给予他们关心、支持和帮助,使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让低起点学生心存希望、坚定信心搞好学习,以待实习期间用实际行动回报企业。在第三年的顶岗实习中,5家集团药业有限公司按照顶岗实习协议,接收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悉心培养学生,认真开展周考核、月考核,考核合格者,每月给予发放工资1100元+提成+奖金。通过学生自身努力,工资考核也有差别,比如谭启凤同学在普洱淞茂济安堂医药有限公司顶岗实习期间,为人诚恳、工作踏实、能够吃苦耐劳,善于与员工沟通,顶岗实习月工资达4177.35元,受到普洱淞茂济安堂医药有限公司领导的表扬,为其他同学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同时,学校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考核三个月均合格者,都将会转为正式员工,部分同学还被聘为店长。
学校药剂专业“订单培养”的模式,受到了医药企业的欢迎和学生、家长的认可,也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成为学校办学的一大亮点。
依靠特色项目建设,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特色项目之一:数字校园。学校软件方面购入安装了网络办公系统、学生综合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充实精品课程资源库平台,整合了图书管理系统。硬件方面增加核心交换机、服务器、数据存储等设备来全方位构建网络安全系统,提升校园网的安全性。通过共建共享精品课程资源、通用主题素材、管理信息系统等,来增加校园网的应用领域。数字校园的建设及应用,极大优化了教育资源,提高了学校人员的工作和学习效率,使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方式发生了质的变革,促使各项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在数字校园建设、应用、推广过程中,本着边建设、边培训、边应用的原则,以应用为导向、在应用中完善,在应用中发展,逐步开发数字化校园的各项功能模块并推广使用。学校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广泛运用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各类教学平台及各种资源库等开展学科教学。
特色项目之二:医学实训及考试中心。医学实训及考试中心是一个多学科综合性的大教学培训平台。分为医学实训中心、考试中心、职业教育培训平台三个部分。学校共投入资金320万元。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地方配套资金160万元,学校自筹资金160万元。学校在示范校建设期间,争取项目资金1000万,新建8000平方米的实验实训楼,构建实验——实训——实习的课程结构的公共实训平台,重实践、重技能、通过提高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进行各种技能培训,实现“零距离上岗”;创造了开放式、技能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面向学校面向社会,扩大了职业技能培训的覆盖面。学校医学实训及医考中心已成为普洱市国家执业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基地、学校教学实训基地、学校各专业校内综合素质比赛培训基地。
重视学校阳光文化活动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校园阳光文化活动建设,通过加强、发展校园阳光文化活动建设,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长期以来,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田径运动会”、“篮球比赛”、“拔河比赛”、“歌咏比赛”、“舞蹈比赛”、“器乐比赛”、“书法比赛”、“征文比赛”、“广播体操比赛”、“健美操比赛”等校园阳光文化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安排合理、利用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学生得到了锻炼。
自学校开展系列阳光文化活动以来,科学规划、规范有序、合理安排,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参加活动的激情,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有力地促进学校阳光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也验证了学校阳光文化活动规范性、有效性、科学性。荣获普洱市第四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技能竞赛:网站建设团体第三名、专业特色展示团体护理礼仪一等奖、专业特色展示团体战伤救护二等奖;荣获普洱市第五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比赛:流行街舞比赛男二队一等奖、流行街舞比赛女一队一等奖、健美操自选动作一等奖、健美操规定动作一队一等奖、健美操规定动作二队一等奖、篮球赛女队一等奖、篮球赛男队二等奖;市直卫生单位庆祝建党90周年红歌大合唱比赛获特等奖、云南省中等职业学校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教学先进集体、获2012年度普洱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优秀组织单位荣誉称号、2013年云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天堰杯”护理技能大赛获二等奖、2013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护理技能大赛三等奖。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普洱卫校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的路上,以改革的勇气、创新的精神,扬帆高歌,奋力精进,谱写出普洱职业教育新篇章。
本报讯 日前,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与黑龙江大三源乳品机械有限公司签约,携手打造“四大基地”建设,在校内办起了“乳品厂”。实训基地将于开学后投入使用,校企共同组成教学团队,企业经理、工程师将担任兼职教师,校企双方人员共同探索“现代学徒制”教学。
本报讯 近日,第七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图形技能与创新大赛在三峡大学落下帷幕。黄河水院作为河南省唯一一所水利类高职高专院校,参加了水利类与建筑类别的比赛,参赛选手不负众望,一举囊括了水利及建筑类头彩,再次荣获水利类团体第一名,喜摘全国高教杯“六连冠”。
据了解,“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图学学会制图技术专业委员会、中国图学学会产品信息建模专业委员会主办。本届大赛共有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在内的164所高校的1506名选手参加比赛,大赛分机械类、建筑类、水利类与道路桥梁四个类别,各类比赛内容均包括尺规绘图、产品信息建模及工程图绘制两部分。
当周文站在县委大院,露出用红药水涂得鲜红的手臂,嚷嚷说父亲“共产党员打人”时,身为县纪委书记的父亲周枫气得“肺都要炸了,恨不得冲出去给他几耳光”。
许多年里,这对父子一直是一对“冤家”,相互看不惯,叛逆期的儿子与恨铁不成钢的父亲渐行渐远——这个让周枫感觉“脸都丢完了”的场景,便发生在父子俩的一次肢体冲突之后。
几近绝望之际,愤怒的父亲将孩子送往重庆市三立职业培训学校(下称“三立”)。周文经过暑假的两次短期训练后,开始理解父亲的爱和严厉,隔开父子的冰川开始消融。
随后,周文考上理想的大学,经常向父亲倾诉心声,认为父亲是最值得尊敬的人,父亲也会偶尔邀请孩子共饮啤酒,两人的敌对立场一去不返。
查找线索的纪委书记成了学校粉丝
周枫和三立的结缘源于戏剧化的过程——他第一次到学校是来“查案”的。
2007年,当地的教育局长偶然听说三立的神奇,现场考察之后,决定让县上的老师前往培训。
公费花费不菲到民办的职业学校培训,这一举措遭到了孩子家长的抱怨,担心毕业班的班主任参加培训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有人揣测 “必有猫儿腻”,进而举报。
县上安排纪委书记周枫和组织部的一位副部长带队前来三立,名为培训,实则暗访。
他没料到,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人在任何时间提及“回扣”。阴差阳错地接受完一次培训后,他成了三立的忠实“粉丝”,当“搞不定”孩子的问题时,他想到了三立。
该校从未打广告,也没有营销人员,仅凭口碑效应,便赢得了认可,至今已经有4000多人次的青少年曾参加过三立的“青少年特训”,其中不乏“混世魔王”成为“可爱正太”的范例。
近日,三立在与众多名牌大学的正面PK中获胜,与上市公司重庆市农村商业银行签订协议,培训1000名中层管理者。
建校7年来,这所只有10多名管理人员的民办培训学校已有329个团队、超过4.5万人次参加培训——而在重庆的数百家职业培训学校中,多数仍在生存线上挣扎,从残酷的竞争中留存下来的不到十分之一。
学校的档案记载,99.97%的学员对学校的培训表示“满意”,而表示“非常满意”的,超过78%。
两杯水:一杯热的,一杯冷的
如何为现有教育“纠偏”?三立有自己的路径。
“我们尽最大努力将教育的功能做到极致。”32岁的三立校长袁婷婷说,学校在细节上下足了功夫。
造访者会发现,面前摆放了两杯水:一杯热的,一杯冷的;在培训期间过生日的学员将在床头看到手写的祝福卡片,吃上学校送来的蛋糕,会接收到一份生日小惊喜;培训的学员准备来校前,将接到短信,告诉他怎么乘车、怎么带衣服;培训结束时,每个人都能在视频短片看到至少一次自己的身影;培训期间,每个学员的名字都将在基地的某一处出现,每个人都会感觉到自己被关注。
学校致力于提升勇气和潜质:几乎所有活动都以班级或小组方式,而不是个体“独秀”,不少五音不全的人第一次登上歌唱的舞台,不少“肢体不协调”的人第一次当众纵情舞蹈。
学员必须晨诵、午训、暮省,作息严格,雷打不动。其中的“暮省”,是用文字写下自己当天的所见所想、所思所悟,班主任即使再晚也会看完所有“暮省”。于是,抱怨饭菜太辣的学员会在第二天发现“私人订制”的清淡的菜,抱怨室友呼噜太响的学员将收到静音耳塞,倾诉身体不适的学员会受到教员友善的关心。
整个基地都会有独特的文化布景,提供为培训单位量身订做的文化创意和设计。室内有标语横幅和与培训主题有关的名言警句,学员有自己的专属课桌,还有精心设计的仪式活动帮助学员调整心态、全心投入。在这里,会让人潜移默化中规范言行——如同进了教堂,人们会格外小心。
这种归属感可能出现神奇的力量:贵州遵义的一个县的教育水平在全市落后,好学生都会被外地“掐尖”挖走。2008年,该县的高中将部分中考成绩稍好的48名学生组织到三立培训,表示“留下一半就行”。学生们在此转变巨大,家长们纷纷决定让孩子留在本县。三年后,48名学生中,47人考上了重点本科。
对每一个前来培训的单位,三立都会事先“做功课”,有针对性地将人性本质、时代趋势、团队需要“嵌入”学员的大脑,并由学校的员工担任训练班的班主任、教练或导师。
他们格外看重“走完教育的最后一毫米”,击中学员心灵最柔软的部分激发顿悟。
一次教师培训时,县城的老师比较有优越感,看不上农村老师。学校设计了拔河比赛,城乡老师对阵,农村的老师获胜。随后的团队总结发现,基于不同评价体系会有不同的结果。“人都有优秀的一面,关键在于从什么方面评判。”
城里的教师开始丢掉俯视农村同行的优越感,大家进而认识到,对优生和差生一视同仁、发现每个人的闪光点是多么重要。
是学校,也是“家庭”,还是“军队”
在三立,学员很快会颠覆对在职培训“就是集体休息、游山玩水的代名词”的印象——这里似乎“太正规”、“太严格”了。袁婷婷说,三立,既是学校,也是“家庭”,还是“军队”。
在这里,不允许喝酒、迟到、旷课,一旦违反就得受罚——最常见的是下蹲。
2011年7月,一个来自贵州的教师团队到三立培训。第二天就有多人迟到。按“一人违规,全队受罚”的“连坐制”,迟到者所在小组都要一起做下蹲。
“凭什么呀?”老师们感觉脸上挂不住,有人声称要离校。
“班主任”袁婷婷站了出来:“老师们,你们可以走。但是我恳请你们换位思考一下,平时你们是怎么要求学生的?守时,难道不是一个知识分子、一个劳动者应有的基本素质吗?为自己的失误承担责任,不是一个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品格,不是我们平时对学生的要求吗?”
“班上反复出现迟到的学员,班级管理进行到第二天,还有老师不能理解和认同三立的管理模式和文化,作为这个班的管理者,我应当负主要责任。我和大家一起做!”袁婷婷随即第一个开始做下蹲。
根据规则,袁婷婷应该做260个下蹲。“做了80个我就已经做不动了,但是老师们陪着我做,后来有老师上来扶着我做,我哭了,他们也哭了……”袁婷婷回忆说,此后,再也没有迟到者了。
在近乎于苛刻的“准军事化”管理背后,三立也尽力营造出家庭式的温情。“刺头”装病时,班主任或助教会将他送往医院或送来药品,每半小时来看望一次,端茶送水,嘘寒问暖。“佯病者”往往会觉得不好意思。
三立还努力将自己打造成“学校”,“行诲人不倦、奉不言之教”,强调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
这里的管理者平均年龄不到30岁,并以女性居多,95%的员工都具备硕士以上文凭。这伙年轻人不仅将培训当成谋生手段,更将其视为一份事业。“就算擦地板,也努力比别人擦得更亮。”
他们的自我要求近乎严苛:三立要求课堂上不得使用手机,如果教员的手机响了,学校将当面将电话丢进水里,否则,就将当众惩罚。
快乐教学,全效教育
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秦启文教授是三立的首席顾问,也是学校重要的“设计师”。在他看来,三立的精髓在于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创新,全力做好传统教育的“拾遗补缺”者。
“黑客是玩电脑的顶尖高手,他们是教室里教出来的吗?不是。有些目不识丁的农民却非常通情达理,能说他们没文化,生活不幸福?不能。”58岁的秦启文说,在社会剧烈转型、知识井喷式增长、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元、方法越来越灵活、形式越来越诱人的今天,学校教育已经暴露出太多的问题,需要更多的教育机构和有识之士来探索、革新、纠偏和完善。
“教育再也不能只是让教师根据一成不变的教材,用千篇一律的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了。”这位重庆市政府专家决策咨询委员会资深委员说,“教育是为未来服务的,必须高瞻远瞩地为下一代人进行人格塑造和观念建构,培养出来的人应该能适应未来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因此,与时俱进地穿越时空是现代教育非常重要的特征。”
“与时俱进”,意味着让人养成符合普世规范的行为习惯,而“懒、贪”是当代孩子最常见的人格缺陷。“教育要对此说不,”他说,三立的主要目标,是让在校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培养出对自己、家庭和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价值感和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不断成就他人和自己的主观幸福感。“这种理念也适用于机关人、单位人。”
目标如何达成?他说,“我们的办法是针对学员的不同‘病灶’,用参与式、互动式、体验式的活动与方法,用充满设计感、故事感、仪式感、交响感、娱乐感、共情能力的活动去触动他,努力让他们慢慢‘自疗’,或迅速‘顿悟’。”
“我们推崇‘快乐教学、全效教育’,实现洗脑、换心、变感情”。他说,一般情况下,在参加了学校精心设计的各种环节和活动后,多数人都可能有所触动。这种触动至少将在一定时期内激发学员灵魂深处的正能量,有的可能受益终身,“我曾亲眼见证两个在文革中分属不同‘阵营’的人,此前曾几十年不说一句话,却在三立相拥而泣,一抱泯恩仇。” (因涉及隐私,周文、周枫系化名)
计算机专业在全国高职院校几乎都有开设,山东职业学院能连续夺魁,“牛气”背后有什么样的“底气”呢?
“我们就是冲着一等奖去的。”山东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主任杨文虎告诉记者。在今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他的团队在“计算机网络应用”赛项中成功卫冕,再夺第一名,荣获一等奖。
计算机专业在全国高职院校几乎都有开设,山东职业学院能连续夺魁,“牛气”背后有什么样的“底气”呢?
“状元老师”培养杰出新人
“去年备赛,我差一点就被工作、精神上的压力和来自身体的‘红灯’打垮,但只要能让学生有出彩的机会,我就选择继续承担。”指导教师刘志杰说。他和老搭档马立新老师培养出了去年的一等奖第一名获得者。
如何组队、挑选队员,两位指导教师有着独特的见解:“基础不牢的不行,心浮气躁的不行,马虎大意的不行,死气沉沉的也不行。”在如此“苛刻”的选拔条件下,来自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王文伟、李光耀、由佳玮进入两位伯乐的“法眼”。其中一名担任班长,另两名是系里机房管理员。“班干部的团结领导能力,加上管理机房的动手操作能力,都是夺冠的重要因素。”刘志杰说。
既然是瞄着冠军的目标,就得有个响亮的名字。“刘志杰和马立新两位老师决定用他们的名字组合,叫‘立志’团队,目标就是培养杰出新人。”不仅如此,去年全国冠军团队的戴恩军和孙怀柏两名学生也主动参与到培训工作中,不仅传授经验,还带来了认真的态度、严谨的作风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傻帽”企业鼎力支持
“哪有这么傻的企业啊,免费培训,还管吃管住。”队员王文伟说的是该校的重点校企合作单位——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该公司向学校免费提供师资培训、学生培训、课程体系建设指导,还为优秀学生提供奖学金,为特困生提供助学资助。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与华三公司联合开发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综合布线与互联设备”等课程,学校引入企业的工程案例和人才培养要求,采用企业的技术培训教材,将行业标准引入教学,并将全球权威行业认证作为学习的考核标准。
在去年的大赛中,华三公司就曾派金牌讲师为参赛团队作了三四个月的专业培训。今年,公司加大投入力度,安排3位队员到杭州总部接受前沿、直观、细致、多样化的系统培训,帮助团队成员提升素质,强基固本。
“企业只有竞争才有发展,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和学校的合作,更多的是对信息技术、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每一个信息人才的关爱。”该公司总裁吴敬传说。
“内外兼修”成就解牛庖丁
除了赴华三公司总部接受培训外,“立志”团队更多是在学校实训室里度过的。该校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为团队提供了先进的实训设备和优秀的指导教师。
“今年的比赛内容包括数据中心网络、综合布线、传感网及云计算服务网络搭建等项目,其中的云计算服务网络搭建就是在我们新建的云计算实训室里完成训练的。”马立新说。云计算实训室的建设,换来的不仅是大赛冠军,还有一大批学生学习云技术,从中受益。
在备赛集训中,该校融汇“项目导向教学法”和“翻转课堂”模式开展教学。马立新说,比赛的过程就是实施项目的过程,如果按照以前的老套路教,学生可能对每个环节都清楚,但真要完成一整套的流程,就会出现脱节掉环的可能。而“翻转课堂”则是训练学生的自主意识,强化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当距离比赛还剩一个月时,“立志”团队开始了魔鬼般的冲刺训练。尤其是在最后15天,团队完全参照大赛时间安排模拟训练,从早上8点到下午2点半,就连吃饭和上厕所都要算到比赛时间里。队员李光耀说:“少吃一顿饿不死,少喝一口渴不死,如果影响了最后的成绩,我们都会后悔死。”
6月的济南,闷热往往使人烦躁,长期备战打乱了队员们的正常生活作息,抑郁等不良情绪的控制也不容忽视。两名指导教师各自发挥优势,一个当“妈”,一个当“爸”,加上去年的冠军“前辈”,从生活点滴着手,配合随时随地的心理疏导,最终让3名队员成功达到了解牛庖丁的境界,最后一举夺魁。
“技能大赛是一个检验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平台,同时也引导着职业院校的发展方向。”在总结大赛的经验和收获时,学院副院长祝瑞花说,每次大赛现场,师生都能看到全国最顶尖的选手比武,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信息,了解到最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有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培养出更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多样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祝瑞花说。
本报讯 近日,河南省平顶山学院分别与中州古籍出版社、中国农业银行平顶山市分行、平顶山市新华区人民政府等12家企事业单位签订校地、校企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学院将选出7个专业先行先试,计划用3—5年完成转型,以产教融合、校企校地合作为路径,打造学生实践实训平台,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实现高校毕业生与地方企业无缝对接。
该校校长王文鹏表示,学校已递交加入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申请,市政府也出台了《关于支持平顶山学院转型发展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3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职业教育中心汽修1007班学生赖桂宏没有经过普通高考,却领到了广西师范大学(本科)入学通知书,与其他参加高考的学生一起就读广西师范大学。在横县职教中心每年都有很多学生像赖桂宏一样,免试直升区内高校就读,圆了大学梦。
近年来,横县职教中心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建设”为契机,抢抓机遇,借助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之东风,主动与区内多所高等院校开展联合办学,让中职生可直升本科(专科)高校就读。
联合办学,升学无忧。横县职业教育中心主动与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梧州学院等广西多所本科院校合作,学生在中职校学习三年,毕业后不用参加高考可直接升入对口的本科院校就读,全校每年都有150多个直升本科科院就读的名额,满足学生继续深造的愿望;学校还与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合作办学,采取“2+3”五年一贯制教学模式,即在学校学习2年,然后可以直接到相应的高职院校学习3年,毕业后可获得中职、高职毕业证。2013年,学校被本科、专科院校直接录取的学生达188人,确保了学校每一名有升学愿望的学生能到理想高职院校就读。
资源共享,学习无忧。横县职业教育中心与合作办学的学校采取资源共享模式教学,高职院校通过提供专业建设方案和技术支持,对横县职业教育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产学研开发等提供支持,并通过互派优势专业的教师或学校急需的优秀师资交换任教来共享师资,推动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学生在中职就读期间就可提前享受高职院校提供教学、实训等教学便利,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专业对口,就业无忧。对口升学重基础,相对普通高考,考上大学的概率高,可以满足同学们学习深造的理想;对口升学的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又要比普高学生好,专业知识起点高,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都比较强,毕业后的实际操作的专业能力也相对较强,获得的技能等级证也较多,成为企业、用工单位争相聘用的技术型人才。目前,学校对口升学的学生都能找到一份自己较为满意的工作。
Copyright © 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20808号-11 全国统一热线电话:400-660-5933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