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综合资讯
展开全部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当代实践专题报告现场。

  2014年4月16日上午9时,由青岛市教育局主办、青岛第六十六中学承办的青岛国际教育讲坛第一期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当代实践”在青岛66中礼堂举行。青岛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督学李振江,俄罗斯国民经济与总统国务科学院西伯利亚管理分院第一副院长安德烈·谢尔盖耶维奇·祖耶夫,俄罗斯优秀人民教育家、新西伯利亚一一二中学校长瓦基姆·尼古拉耶维奇·普拉托诺夫等五位俄罗斯教育专家和全市大中小学校长及教师代表近500人参加了活动。

  此次“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当代实践”是青岛国际教育讲坛首讲,活动得到了俄罗斯总统管理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等俄罗斯高校和教育机构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派出了知名的教授、学者及人民教育家等5人来青。此次讲坛为期三天共设5场专题报告,1场互动交流报告。报告重点围绕俄罗斯中学教育的时代特点与发展趋势、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俄罗斯的教学实践、中俄教育文化交流与孔子课堂等主题进行交流。

  据了解,苏霍姆林斯基是俄罗斯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思想家,他创建了具有苏联社会背景和民族文化特征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理论体系,享誉世界。此次活动以“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当代实践”为主题,是新的背景与形势下一次非常富有价值的教育思想的碰撞与交流。

  俄“高考”可选科进行考试

  记者了解到,俄罗斯现代教育体制基于联邦教育最新出台的教育政策。在俄罗斯公民有随时接受教育的权利,俄罗斯现有67000所教育机构,在校学生达到2000多万人,受教育年龄段的公民接受教育率达到81%。在职教师有170万人,占俄罗斯就业人数的2%。俄罗斯国民经济与总统国务科学院西伯利亚管理分院第一副院长安德烈·谢尔盖耶维奇·祖耶夫说,俄罗斯基础教育学制为11年,其中小学阶段4年,初级中学5年,高级中学2年,评价标准采用5分制。一、二年级每个班级有固定的教师,负责多门课程的教学,外语教育也是从一年级起开课。学生在就读第11年结束时,需要参加统一检测,方能进入高校继续就读的考试。数学和俄语是统一检测的必选科目,其他检测科目学生可根据个人意愿进行选择。此举既能尊重学生兴趣的发展,也可为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进行专业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讲坛互动环节中青岛9中的一位老师对“俄罗斯如何评价一所学校,有没有具体的评价机制”提出了疑问。俄罗斯一所中学的副校长安娜·盖纳吉耶夫娜·别尔德尼卡娃对此作出了回答。俄联邦教育部门在评价学校方面主要考虑两方面,首先是学生在第11年结束时参加的统一监测的成绩;其次根据学校学生参加奥林匹克竞赛的得奖情况,俄罗斯会举办多层次、多学科的奥林匹克竞赛,根据学生参加不同奥赛获奖情况作为评价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另据俄总统管理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俄语中心主任,俄语教研室副主任玛丽娜·伊万诺夫娜·卡瓦廖娃教授介绍说,从去年起俄联邦教育建立了“百强学校”的评级,建立专项评价标准,进行综合评价。

  两国职教改革可“互补所长”

  俄罗斯的专科职业教育分为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及职业继续教育。近些年,俄罗斯的初等职业教育正在逐步消失,几乎没有人愿意就读初等职业教育。许多家长认为初等职业教育毕业后就业无路,学历水平低,不愿意让孩子选择初等职业教育。玛丽娜·伊万诺夫娜·卡瓦廖娃教授认为,专科职业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确定个人职业发展,专科职业学校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掌握一般技能,学会相关知识。而目前俄罗斯职业教育存在两大问题,一是职业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导致拥有专业技术的人才越来越少,比如厨师、钳工等。二是教师不愿选择专科职业学校进行教学,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年轻一代的想法越来越现实,坚定自己的想法,她认为培养有国家、社会责任感的知识技术人才很重要,希望在不久俄罗斯的职业教育能有所改善。

  在职业教育方面,我市职业教育改革正在稳步发展,与俄罗斯职业教育相比走在了前面,而自去年开始的职业教育改革给中等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学籍互转,学分互认解决了中职学校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的问题;“3+4”本科解决了高职与本科之间的衔接;中职教师可评正高级,保证了中职教师的职业发展,同时提升中职的教育教学水平。

  66中将开中俄合作办学项目

  据记者了解,市教育局和青岛66中正在加快推进中俄合作办学项目,项目建立后青岛66中将直接向俄罗斯输送学生前去俄罗斯学习。目前多项互访交流项目已确定,预计今年五月份青岛66中将派出部分学校领导及教师进行回访。此次青岛国际教育讲坛—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当代实践之所以在青岛66中举行,是因为66中有一定的俄语基础,近年来学校利用社会资源开设俄语选修、编导、播音与主持、摄影等学校课程,学生选俄语选修课人数达200余人。

  我市近些年在国际教育,校级间的国际交流互访方面逐步开放。据了解,2013年我市与海内外师生交流互访达到8156人,与国外学校结对有309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达570项。在青就读的外籍人员子女共计4000人左右,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有9所,办学数量在全国位列第四,全省位列第一。在青开办的孔子学校6所。由青岛市教育局创办的青岛国际教育讲坛,将继续邀请世界知名的教育人士来青进行专题讲座,把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请进来,把我们先进、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传出去,促进中外教育交流,助推教育教学改革。 

漫画/曹一

  这几天,英国小王子乔治随父母首次出访,首度露面、精通跆拳道、善避狗仔队的超级保姆波拉洛成为媒体竞相追逐的对象。据英国媒体报道,波拉洛毕业于英国著名的保姆学校诺兰学院。借助小王子的频繁出镜,诺兰学院也成为媒体报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诺兰学院因何著名?英国乃至欧洲的职业教育为何可以作成“百年老店”?职业教育的发达对国家经济又有怎样的影响?

  我国职业学校

  为何没有一流名声?

  在我有限的记忆中,在我国是很难听到用“著名”来评价一所职业技术人才培训学校的,当大家提及国内颇有知名度的“蓝翔技校”时,也并非发自内心的尊敬,而带有一丝调侃的意味。相比国内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高等院校来说,蓝翔似乎还有些“低端”。

  但是,英国诺兰学院的著名声誉,所来非虚。据报道,诺兰学院创建于1892年,前身是女佣培训学院,目前已成为世界知名的家政大学。诺兰学院百余年来成功培养超过7000名世界一流的保姆,一代又一代的毕业生走入富人家庭,成为家政行业最专业的象征。该校训练出来的保姆可在任何天气情况下驾车高速行驶,安全避开狗仔队,而且懂得跆拳道,以应付潜在的绑架者。

  而乔治小王子的保姆波拉洛在这所保姆学院,除了攻读社会学、心理学、儿童护理、历史、文学和教育等课程外,还学习了怎样把窗帘布改制成戏服、怎样给婴儿换尿布、怎样煮美味佳肴等家政技巧。这样的保姆学校以及学生所学的课程,是不是给人“高大上”的感觉呢。

  其实,在国外,类似的职业学院并不少,这些学院在介绍自己时,一点不输于综合性名校。比如已有近70年历史的美国烹饪学院,提供烹饪艺术、烘焙和糕饼艺术方面的学士学位和大专课程,培养了3.7万多名烹饪大师,使学院赢得了世界一流烹饪学院的名声。

  而观察我国的职业学院,有多少在我国社会有“一流”的名声?又有多少安于自身的办学定位,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办学历史中,一直进行职业教育?更可能的是,对“世界一流的保姆”这样的培养定位,很多人还会不屑一顾。要是在我国,诺兰学院现在肯定也已经升格为综合性院校了。有目共睹的事实是,在过去十年间,我国稍微办得有特色的职业学校,都纷纷申请升格为本科院校,而升格为本科院校之后,又千方百计地想摆脱职业教育的色彩,想变身为综合性院校。

  这与两方面因素有关,一是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一直被视为低于普通教育,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劳动人事部门,在制定政策时,都有意无意把职业教育定位为低层次教育,对职业教育毕业生也另眼相看。二是我国不少职业教育办学者,自身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也很低,不花精力琢磨怎样办出特色、提高质量,而是在抱怨制度不公、环境不好中将就着办学。甚至还有的办学者没有办学理想,而是想着怎样挣钱,包括冒领国家对职教生的助学金,违规让刚进校的学生去顶岗实习。这种低水平甚至空心化办学,导致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没有随国家的重视而增加,反而令不少家长对职业教育充满警惕—担心职校的环境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要让职业学院也办出一流,就需要政府和学校办学者的共同努力。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应该取消一系列歧视职业教育的制度、政策,给各类教育、各类学校平等的发展空间,鉴于职业教育过去长期被歧视、投入不够,国家应该出台优惠政策。而对于办学者来说,应该立足办出一流的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上狠下工夫,以一流职业技术培养人才,树立学校的品牌。在这方面,职业学院不必贪大求全,开设过多的专业,而应该努力做好某一个专业、行业领域。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政府的责任是为学校创造好的办学环境,但具体如何办学,则是办学者的事,如果能做到各司其职,我国的职业学院,也会出现类似诺兰学院这样的一流学校,办成百年老校,且一直在行业领域屹立不倒。 文/熊丙奇(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欧洲职业教育

  学模式易,改观念难

  熟悉欧洲的人们都知道,欧洲是东穷西富、南贫北贵。不为人知的是,在决定经济水平的背后,职业教育模式的优劣居然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

  在欧洲,中北欧和西欧有着相对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上完初中上职业学校、上完高中上职业高校是大多数人的选择。统计数字可以证明这一点:德语区(德国、奥地利和瑞士)大约超过三分之二的青少年进入职业教育,荷兰和挪威约一半,瑞典和芬兰是超过一半。

  在这些国家中,“德国模式”的职业教育是被公认最为成功的。在欧债危机中,德国成为欧元区的“定海神针”,得亏其非凡的经济表现,而支撑德国“经济奇迹”的,是千千万万技术精湛的产业工人。因此,德国总理默克尔开出应对欧债危机的主要“药方”之一就是向南欧出口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双轨制”(或称“双元制”)职业教育。

  “双轨制”发源于中世纪的学徒制,但真正定型是在二战之后。1969年,德国出台《职业教育法》,明晰政府、行业协会、职业院校和企业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上的职责,让如今享誉世界的“双轨制”职业教育从此固定下来。所谓“双轨制”,就是学生一部分时间在职业院校学习、一半以上时间在企业实习工作的职业教育模式。学生先与企业联系,申请某一岗位学徒,凭借企业介绍,学生再去职业学校(高校)学习,同时在企业实践,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

  “双轨制”学制一般为三年至三年半,学业结束后参加全国统一资格考试,拿到国家认可的执业资格证书。在德国,大约有350种官方承认的职业执业资格证书,这构成了超过2万种职业的技术门槛。所谓“一证在手,终身不愁”,德国的年轻人中,差不多三人中就有两人通过职业教育实现就业。

  2004年是另一个“分水岭”。当年6月,德国政府与各行业协会签订协议,提出除极个别特殊工厂外,所有企业必须提供各种实习工作岗位,确保有充分的实习岗位来支撑这一体制。“双轨制”的好处很多。学生所接受培训内容与企业需求直接挂钩。一方面,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特长得以发挥;另一方面,技校培养出来的大量人才也能与市场对接,保障就业。对于学生来说,学以致用,学前即与企业签订协议,与就业实现无缝对接,还有实习工资可拿。对于企业和行业协会来说,通过实习,可提前挑选到技术熟练的工人。

  “双轨制”培养出众多技术高超的技术工人,支撑整个工业体系,支撑起“德国制造”。面积与云南省相当的德国曾长期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如今也仅次于中国,奥秘就在于此。 “双轨制”并不复杂,但学起来未必能学到家。原因在于:学模式易,改观念难。

  在欧洲,社会对个人发展“成功”的理解与我们不同。欧洲人并不认为年轻人只有考上普通高校或名牌大学才算“有出息”,更不像国内那样对职业分个三六九等。蓝领、白领与公务员之间的社会地位没有高低之分,各行各业平等互尊的观念深入人心。职业学校跟其他学校一样有很高的声望,德国教育部门把工匠师傅与大学本科生归为一个等级。


  笔者有一个德国朋友,其上名牌大学的儿子交上一位普通理发师女朋友,大大方方向我们隆重介绍,一点没意识到有什么“般配”问题。蓝领的收入也不落下风。在欧洲,普通公务员的收入可能比不上管道工,高级技工的待遇可能会超过大学教授。笔者一位朋友的德国女朋友在上完职业学校后有两个选择:一是被柏林一家大医院录用为医技人员,二是她还考上了一所著名高校(换了专业)。两个人一合计,最终选择直接上班,因为更“划算”。官方数据显示,高中毕业、有条件申请上普通大学的德国年轻人中,约29%放弃上大学而选择上职业学校或职业高校。

  再看国内,这几年一些蓝领技工的收入大幅度提高,很多已超过公务员的工资水平,但社会地位方面还是不高。什么时候国人认为上职业院校不再是“无奈选择”之时,就是职业教育的春天来临之日,亦是“中国制造”有望升华之日。文/田竹山(资深媒体人)

  

艾瑞近日发布了《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发展报告(2013-2014年)》。报告显示,中国有近三成网民参与在线教育,42.1%的网民有购买在线教育的计划;语培和职业教育将现并购热潮。以下为部分报告内容:

中国网民中仅28.8%为在线教育用户 近42.1%有购买计划

在线教育处于发展初期,用户市场有待培养,目前只有少于三成的网民使用过在线教育(28.8%);未使用过在线教育的人数占71.2%。

但是它的前景很广阔,近42.1%的网民有购买在线教育的计划。未来几年,用户规模将保持15%以上的速度继续增长,到2017年预计达到1.2亿人。

对网民不选择在线教育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主要原因一是参加传统培训(34.2%),二是对在线教育不了解(33.8%)。此外,还有15.4%的人不喜欢在线教学模式。

为了吸引在线教育用户,要加强推广宣传,开发线上线下互动模式。

艾瑞教育行业报告:国内在线教育仅三成网民参与

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课程选择:职业教育占38.6%,语言培训13.7%

2013年参与过在线教育课程的用户中,选择职业培训的人最多,占比38.6%,市场规模也最大,虽然逐年下降,但2013年依然占比50%。

其次是语言培训,占比13.7%。然后是学历教育和公开课,分别占比13%。

艾瑞教育行业报告:国内在线教育仅三成网民参与

未来,在线职业教育和语言培训将得到长足发展,因为它们属用户的刚性需求,用户基数庞大,付费能力较强。

投资情况改变 语培和职业教育将现并购热潮

2013年在线教育投资具有很强的跟风性质,主要集中于学前教育(32%)、语言培训(27%)和中小学(21%)。而对用户比较热衷的职业教育,投资较少,为12%。

艾瑞教育行业报告:国内在线教育仅三成网民参与

学前在线教育和中小学在线教育虽然用户市场规模巨大,但由于用户年龄的特殊性,用户消费习惯还需要培养,盈利周期较长。

随着市场发展的成熟,人们的投资趋于理性,现有的投资情况将改变,语言培训和职业教育的投资会增加,出现并购热潮。

中国在线教育商业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

艾瑞教育行业报告:国内在线教育仅三成网民参与

中国目前在线教育主要有教育培训机构、学校等参与,从课程内容生产方到平台资源整合方,有技术设备提供方,也有工具产品提供方。但是其商业模式还没有成熟,尚处于探索阶段。



    瞿思思 绘








鄂州职业大学社会培训一览表(单位:人日)






          ■李璐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很多地方高职院校最感困惑的问题之一。如何破解地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惑?湖北省鄂州职业大学从创新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入手,破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惑。

         作为湖北省鄂州市唯一一所高校和高职院校,要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是学校的办学是否能赢得地方经济社会的认可,需要用实力说话;二是学校是否能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需要用育人说话;三是学校是否能更好地承担更多的社会服务工作,需要用服务说话;四是学校是否能与地方经济社会保持和谐互动的密切关系,需要用作为说话。要回答上述四个“是否”,很明显不是学校一厢情愿所能解决的,非得政校行企四方联动起来,让政府“出政策,出投入”,让行业“树标准,强产业”,让企业“愿参与,乐合作”,让学校“育人才,优服务”,才能得到肯定的答案。

         破解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之惑

         鄂州职业大学因其是地方唯一的高等院校,综合性较强,设置的专业涵盖机械制造、建筑工程、电子信息、文经商贸、基础教育、艺术传媒、医药卫生等多个领域,鄂州市各个领域许多骨干中坚都毕业于这里。表面上看,似乎培养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但是时过境迁,作为武汉城市圈先行先试的核心城市,鄂州市需要更多助推现代产业发展和现代城市建设的适切性、针对性、应用性更强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也就是说,学校必须深度融入当下鄂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当前及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需要的人才。

         为了解决这个困惑,学校提出深度融入“鄂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有效对接“鄂州市重点发展产业集群”的办学思路,近3年来学校撤销音乐表演等3个专业、停招国际贸易实务等6个专业,新申报服装设计与制作、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工程造价等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7个专业,提高了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同时通过院系整合形成7个院系(专业群),实现了专业群与产业群有效对接。

        与此同时,鄂州职业大学将社会服务作为赢得鄂州市政府支持的重要支点,以服务为宗旨,以服务求支持。鄂州市是湖北省经济社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学校成立鄂州市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研究中心,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研究,累计完成市发改委委托的调研课题30项;学校整合全市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源,在技术服务、社会培训、项目研发等方面的社会服务收益近3年累计达到1690万元。优质的社会服务带来的不仅仅是直接的经济效益,更多的是鄂州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政策支持,使得学校的办学环境进一步优化。

        学校认为,与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关系日益密切,算是搭好了戏台,唱戏的应该是行业企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这才是人才培养更有效的核心所在,因此必须创新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基于这种认识,学校在大量联络说服行业企业的基础上,成立了由鄂州市政府牵头,14家政府职能部门、9家行业协会(学会)、72家企事业单位、市内8家中等职业学校等为理事单位的鄂州职业大学“政校行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并在理事会框架内组建了7个“校行企”合作教育工作委员会。理事会层面着重解决合作办学难题,委员会层面着重解决合作育人难题,形成举全市之力、四方联动办好职业教育的市校一体发展格局。

        破解地方职教产教融合之惑

        鄂州职业大学在推进校行企合作育人的过程中发现,长期以来,受企业改制影响,鄂州市域内行业组织名存实亡,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对行业的统筹管理职能无法有效实施,导致行业内企业“各自为政”。现代产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就是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的现代化,而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正是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也是行业参与合作育人的核心凭借之一。然而,名存实亡的行业组织成为产教融合的重要障碍。

        基于上述认识,学校决定依托“政校行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和“校行企”合作教育工作委员会,推动鄂州市重振行业组织,两年来由学校相关院系牵头重组的行业组织达到14家,实现了鄂州市行业组织的重整与建设。重振了行业组织,等于抓住了龙头企业,等于集成了一个企业群,等于能更好地利用企业的职业教育资源,而重振后的行业组织也已成为地方产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推手。

        如何发挥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或者说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才能发挥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中的指导作用?学校认为,一是行业牵头,企业与学校参与组建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二是行业与学校合作举办“校行企”参与的产教对话活动;三是通过行业及其主管部门,与学校及学校主管部门共同召开专题会议出台有助于“校行企”合作育人的文件、政策等;四是行业做大做强后直接参与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

        面对重振后的鄂州市行业组织,从规范组织行为到建立区域性行业标准,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是等待还是积极突破?鄂州职业大学选择了后者,利用重振后学校在各个行业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破冰前行。“校行企”合作组建了与鄂州市七大产业群密切相关的7个地方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同时利用学校“政校行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和“校行企”合作教育工作委员会召开年会之际,举办产教对话活动11次。更可贵的是,学校联合鄂州市住建委召开专题会议,专门下发《关于周鹏等14名专职教师挂职锻炼任职的通知》,有效解决了学校专业教师企业顶岗实践提高“双师”素质的难题。

        鄂州市金刚石工程协会与湖北省金刚石生产力促进中心是发展最快的两个行业组织,2013年由他们牵头带动3家企业直接参与学校机械工程学院国家金刚石工程技术实训基地建设,同时校企共建了鄂州职业大学人造金刚石单晶制品有限公司,以校企合作实体的方式直接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

       破解地方职教校企合作之惑

        如果说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根本目的是要推进和深化校企合作育人的话,那么校企如何合作就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级难题,提得多做得多却收效甚微,是很多地方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工作时的普遍困惑。鄂州职业大学认为,应该用经济利益之绳捆绑校企双方推进合作办学、用技术师资之力凝聚校企双方推进合作育人、用人才招聘之惠驱动校企双方合作就业、用媒体宣传之利引领校企双方推进合作发展,一句话就是,要做到学校和企业之间“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如何才能使学校和企业“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鄂州职业大学的做法是“依托专业办实体,办好实体建专业”,鼓励专业层面建设多样化校企合作实体。学校认定凡是能为师生提供实践教学功能、校内外具有生产经营功能的店面、车间、工作室、生产线等都是校企合作实体,都可为我所用。通过实体内部“校企互动”,实现合作办专业、合作育人才、合作促就业、合作谋发展。

        鄂州职业大学商学院与湖北盛德会计事务所、用友新道公司合作建成鄂州市中小微企业管理健康体检站,商学院出场地、教师和学生,湖北盛德会计事务所出技术和理念,用友新道公司出软件,三方合作面向鄂州市中小微企业开展健康体检,实现了经济利益共享、技术师资共用、责任风险共担、人才培养共管。目前,企业管理健康体检站已经建立170家企业信息资源库,完成73家企业健康体检。

        实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另外一条途径就是集团化办学。集团化办学要求做到行业主导、企业集群、院校集群、就业集群,也就是说,解决集团化办学必须有行业背景,必须有相同或相近的企业群,必须有涵盖中职、高职甚至应用本科、科研院所的院校集群,必须有相当比例的就业容量。作为地方高职院校,鄂州职业大学必须破区域约束之茧,就是要突破鄂州市域范围,在湖北省乃至更广阔的区域谋划集团化办学。正是基于这种思路,学校在湖北省模具协会的指导下,经湖北省经信委同意,于2013年与鄂丰模具有限公司共同牵头组建了湖北模具职业教育集团,整合2所高等院校、5所高职院校、5所中职学校、6家行业协会、6家模具企业、2家科研院所等职业教育资源,促进了湖北省模具行业企业参与模具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促进了模具专业中高职有机衔接,提高了模具人才培养质量,带动了湖北省模具职业教育共同发展。

        (作者系湖北省鄂州职业大学创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办公室主任、副教授)

        专家观点

    产教协同推进融合进程

        ■马树超

        作为湖北省鄂州市唯一的高等学校,鄂州职业大学既承担着培养地方职业人才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又面临着中西部三线城市共有的现代产业基础相对薄弱、行业组织发展滞后的困境。因此,他们在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的实践探索,更加具有示范意义;他们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更加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鄂州职业大学的实践探索体现了“产教融合”的两个视角,一方面是职业院校要“对接”地方现代产业,另一方面是行业企业要“参与”职业教育。“对接”要求职业院校主动,“参与”要求行业企业主动,二者合一就是“产教融合”。

        职业院校如何做好“对接”的事呢?这里的“对接”至少有三个层面的内涵,宏观是职业院校办学层面,要求职业院校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如鄂州职业大学提出深度融入“鄂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有效对接“鄂州市重点发展产业集群”的办学思路;中观是职业院校专业群(院系)层面,要求专业群对接产业群(链),如鄂州职业大学七大院系对接鄂州市七大主导产业;微观是专业建设层面,要求专业要根据行业规范、技术标准、准入资格等实施专业建设,如鄂州职业大学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与鄂州市金刚石产业之间的关系。

        行业企业如何做好“参与”的事呢?同样也有三个层次的内涵,宏观是行业组织要为职业教育提供产业人才需求信息,为职业院校办学树立“风向标”,如鄂州职业大学通过组建“政校行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充分发挥了行业在合作办学中的指导作用;中观是行业要搭建好产业及其企业与职业院校交流合作的平台,为校企联姻当好“红娘”,如湖北省模具协会主推鄂州职业大学成立湖北模具职业教育集团;微观是行业参与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发展当好“导航”,如湖北省金刚石生产力促进中心和鄂州市金刚石工程协会参与鄂州职业大学国家金刚石工程技术实训基地建设。

        鄂州职业大学还通过开展区域内产教对话活动、成立区域性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与行业主管部门召开专题会并下发文件等路径,协同推进了“我对接,你参与”的融合进程,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改革发展举措。

        从全面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全局看,鄂州职业大学的做法还只是一种探索,有些做法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但是,他们这种敢于探索的精神,尤其是面对当地行业组织发展滞后、产教融合缺乏支撑平台的困惑,他们积极探索,帮助重振地方行业组织,推动地方行业组织发展,搭建起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的做法,不仅是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需要,也是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典型案例

    完善金刚石产业链 助力产业技术升级

        2013年3月,鄂州职业大学成立机械制造研究所和金刚石刀具研究所,与行业企业合作完善了本地金刚石产业从人造金刚石单晶制备、单晶产品选形、单晶产品筛选,到金刚石工具制造及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促进了鄂州及武汉城市圈金刚石产业升级。学校金刚石刀具制造社会服务团队与湖北昌利超硬材料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有序排列金刚石锯片项目,与湖北金刚石生产力促进中心合作开发金刚石聚晶钻头项目,与湖北长江精工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发超硬材料车刀等新产品,提升了产业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顶岗实践贡献小技术 合作企业挽回大损失

        2012年暑假期间,鄂州职业大学医学院药学专业5位教师深入鄂州市“葛店·中国药谷”湖北绿金子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挂职锻炼。该公司是武昌鱼集团的重点骨干企业,是集生物制药、新药研发、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化现代制药企业。在顶岗实践中,他们发现丸药成形浪费比较大,经过反复琢磨丸药成形设备的成形原理,找出造成丸药成形浪费的根本原因是压制时上下力量不均。通过与该企业技术工人合作,很快解决了丸药成形上下压力不均的难题,丸药成形浪费率降低了11%,为企业挽回年均千余万元的经济损失。5位教师与企业制剂技术人员还共同申报了“关于有效降低丸药成形浪费的成因研究”市级科研项目。

        (本版图片由鄂州职业大学提供)
  关键词: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职校 职校生 国外职业教育
  [提要]“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世界35%的雇主在全球范围内都很难招到合适的人选。例如,巴西在某些领域如技工、金融等行业有68%的岗位找不到人才,即使在澳大利亚,这一比率也高达45%。”世界职教院校联...

  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是职业院校的“基因”

  加拿大社区学院协会数据显示,目前加拿大有22%的大学毕业生到职业教育学院学习。阿米欧解释称,他们之前觉得大学毕业就万事大吉了,但现在他们认识到职业技能的重要性,所以他们从大学“回炉”到职业院校学习。为此,我们开始给他们颁发一年制的职业学位,并已经有两个省开设了4年的职业学位课程。

  那么,职业教育如何应对社会技能缺乏的挑战?“职业院校需要联合起来成为一个社区,并结成联盟,把雇主的需求、个人的求职需求和国家的需求结合起来。”阿米欧表示,加拿大社区学院有院校咨询委员会和雇主委员会。雇主帮助教师开发课程,并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所以很多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至少有一年的实际工作经验。

  与加拿大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澳大利亚。据罗伯森介绍,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源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澳大利亚公司的竞争力比较弱,因此失业率升高。为此,当时的澳大利亚政府建立了一个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从政府到产业到学生再到院校共同努力,培养出适合产业需求的工人。

  在阿米欧看来,教师需要将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而且这是职业教育院校的“基因”。教师需要不断进修技能,而且通过保持产业和教育的紧密联系,能够使学生具备最基本的技能,例如沟通技能、团结精神、学习技能和创新精神等。据了解,在加拿大,职业教育课程每年都会改革,并由有雇主参与的顾问委员会共同修改,从而保证课程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学到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技能。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马特奥社区大学总院常务院长詹姆斯·凯乐也强调,加利福尼亚州许多社区学院教师都曾经是资深的产业从业者。

  职业教育双轨制在德国“墙里开花墙外香”

  “职业院校必须对新技术发展趋势保持敏锐态度。”阿米欧告诫称,越来越多的学生希望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而这意味着院校要提供远程教育,特别是一些院校到2015年要实现至少50%的课程能够提供远程教学。同时,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者必须意识到学生的流动性,即学生可以转学,能够从职业院校转到大学,也能从一所职业院校转到另一所职业院校,甚至从一个国家转到另一个国家求学,所以其开发课程时不能只考虑一个国家的需求,还必须考虑到全球化趋势。

  在论坛上,凯乐也提出,随着远程教育发展,雇主与“慕课”(MOOCs)这些在线教育提供者共同协作和培养技能劳动者,但对于那些比较优秀的学生,雇主愿意为他们提供工作机会,而不管他们是否接受的是学分制教育。“这一现象正变得越来越普遍。”凯乐表示,他在和雇主交流时发现,雇主们并不在乎学分,他们只在乎这些学生能不能满足企业当前的需求。因此,职业院校必须针对该现象进行战略调整。

  当然,职业教育面临一个谁来“买单”的问题。英国斯温顿新学院院长格雷汉姆·泰勒表示,英国为19岁以下青年免费提供职业教育,19岁到20岁青年需要承担50%的费用,而20岁以上青年则需要支付全部费用。

  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在国会演讲中提到,美国要回归制造中心的巅峰,并强调德国的职业教育双轨制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升年轻人就业率的办法。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教育部政策处处长苏珊妮·提梅特女士也表示,该州年轻人失业率仅为3.3%,而秘诀之一就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双轨制。

  然而,越来越少的德国年轻人进入双规制中的学徒制。提梅特认为,原因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德国一直致力于提升大学入学率,现在大学的入学率在40%左右,特别是明年有望提升到50%,与此同时,很多德国父母认为子女进入大学学习是未来职业生涯成功的途径之一。此外,越来越少的公司愿意提供学徒机会。目前整个德国仅有22%的公司开设了学徒制,主要原因之一是这种职业培训非常昂贵。因此,德国陷入了这样一种困境——职业教育双轨制在欧洲甚至全球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赞誉,但“墙里开花墙外香”,其在德国受到的重视越来越少。为此,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工商会以及经济教育管理部门正在致力于保持双轨制的魅力。

  与此相反的是,英国等国家学徒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泰勒表示,英国学徒制包括了200多个不同工种,例如工商管理、客服、牙医护士和实验室技术员等,但是这些都需要符合全国职业标准。泰勒表示,英国雇主、政府和专业资格评定委员会为他们组织考试。当然,如果雇主希望按需定制,他们所提供的这些培训可以不直接与资格挂钩,但所有学徒制都必须包含实践环节。关于学徒制的反馈,泰勒强调其从雇主以及学徒获得的反馈都是积极和正面的。据悉,数据显示,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系中有23%也是通过学徒制进行培训的。
    科技日报讯 (记者申明)为促进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与三维设计软件公司欧特克15日在京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将通过在软件应用、师资培训、教材开发和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交流等环节开展合作,提高中国职业院校的教育质量,积极促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以提升就业质量推动行业创新发展,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和中国设计的全球竞争力。


    根据合作内容,欧特克将向中国有需求的且符合相关要求的技工院校捐赠正版设计软件,并开展技工院校管理人员和专业师资培训。同时,中国职协将依托有意愿的技工院校,建立欧特克软件专业实训工作站和应用特色示范院校。此外,欧特克还将协助中国职协推动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组织世界职业技能大赛参赛专业辅导和培训交流,开展国际职业教育培训信息和业务交流。

    此次双方的合作将覆盖制造业数控加工、模具制造、机电一体化、建筑、工程管理和城市规划、工业设计、多媒体和动漫游戏等目标专业。今后,双方还将共同建立联合协调委员会,以推动互访交流,总结和评估合作成果。

    据了解,我国已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2013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总数达607.46万人。但是,由于职业教育发展不够充分,使中国制造、中国装备质量还存在许多缺陷,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中国职协会长孙宝树表示:“要加快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就必须结合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的力量,充分学习和利用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模式和科学技术。”

        由上海市教委主办的上海市首届学生职业体验日活动,于4月13日进行。上海50所中等职业学校、66个市级开放实训中心和35个校级实训中心参与此项活动,为中小学生提供14个专业大类,212个职业体验项目。3万多名中小学生“走进一所学校、体验一个项目、了解一门职业、感受一种文化”,从体验中了解职业教育,为未来职业的选择定下方向和目标。


        在人们盼望已久的职业教育春天快要来到的大背景下,首届学生职业体验日活动的举办,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样样齐备了。笔者认为,中小学生参与这样的活动,通过亲手操作,获得职业体验,初尝动手成果,或可激发出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热情;另一方面也可为普教与职教间教育与实际相结合创造机会。


        在以往应试教育的樊篱下,职业教育及其大多数中高职生被认定为“中高考失利者”。而一些教师、家长(包括笔者自己)日常在教育学生或自己的孩子好好读书时,也会有意无意地贬低职业教育。


        不妨想一想,这些年来,我们的中小学生课余时间到工厂、农村等直接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第一线去走一走、看一看的机会有多少?我们的中小学校除了主抓和狠抓学生的学业外(当然这是学校重中之重也无需非议),是否也有意识地对学生开展一些职业兴趣、职业教育的启蒙和实践上的尝试?而实际上呢,教育本应该是和生产劳动有所结合的,绝大多数的中小学生将来也是要走上生产劳动第一线,直接或间接地从事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的的工作的。


        现在,首届学生职业体验日活动的举办,可以说是体现了职业教育从娃娃开始抓起的正确理念。让孩子们从小就有机会通过走进职业技术学校、或走进工厂车间等,感受一下生产劳动是怎么回事,获得一些职业活动的体验,或从中培养和提高一些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和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所在,进而有意识地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有较为准确的自我定位,这不是可有可无之举,实在是很有必要的。


        这些年似乎没有最难只有更难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也早已毫不客气地提醒和催促着政府和社会各方,各行各业用人需求量更大的,并不是“学术型”的大学毕业生,而是具有过硬专业技能与专业学识的“技能型”中高职毕业生和本科生。社会各方要接“这个翎子”啊,不能对就业市场发出的明明白白的“信号”视而不见。这样的话,苦果是要自己来品尝的。

        在笔者看来,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家长们不妨来个实事求是,孩子喜欢修汽车,就让他学修汽车、孩子喜欢烹饪,就让他学烹饪,孩子喜欢美容美发、喜欢种花养草等等,就放手让他(她)去往自己所喜欢、所擅长的方向发展吧。


        家长们也不妨盘算一下:孩子读中职校后可以直升本科,将来毕业后,既有技师证书、又有本科毕业文凭。职业技能和学历层次两全其美,相得益彰。既有真才实学、动手能力,理论知识也不错,社会上哪个用人单位会不欢迎呢?孩子职业发展的前途还用得着犯愁吗?

        所以,让更多的孩子和家长通过“职业体验日活动”等多种形式或途径,走进职业教育的天地,亲近职业教育,让孩子们从中获得职业体验,培养职业兴趣,进而找到未来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可以说是正当其时。


        笔者期待着,类似于首届学生职业体验日这样的活动,应该成为经常性的学生实践活动。不仅可安排在周末,也可安排在学生的寒暑假期间举办。让更多的中小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走进职业学校、或走进工厂车间等生产一线去体验一番,这不仅是普教和职教相融合的现实需要,也许,更是让我们的教育和人才培养真正实现“两条腿走路”,真正符合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完美和谐的必要路径吧。


  大智慧(601519,股吧)阿思达克通讯社4月17日讯,在线教育板块盘中上涨2.04%,截至13:16,报2029.83点;上证指数报2104.56点,跌幅0.03%;创业板指报1369.67点,涨幅0.76%。

  个股方面,全通教育(300359,股吧)(300359.SZ)涨停,领涨板块;星网锐捷(002396,股吧)(002396.SZ)涨幅4.9%,方直科技(300235,股吧)(300235.SZ)涨幅4.82%。

  近日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年会上,中国教育制度改革如何推进成为与会中外嘉宾关注的热点。权威人士表示,要破解新增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应以职业教育改革为切入点寻求突破,进而推动整个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而在刚刚过去的两会上,李彦宏和俞敏洪两位商界大佬都提出了自己关于教育改革的提案。他们均认为解决教育问题的良药之一,就是在线教育。

  中国延续几千年的教育模式,在“互联网思维”的挑战之下,已出现些许松动。如今国家政策层面开始重视教育制度改革,势必为火热已久的在线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未来职业教育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是趋势

  甘肃秦陇技校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实操课授课现场

  中国甘肃网4月16日讯 据鑫报报道(记者 张萍)在近几年的人才招聘市场,用人方经常会打出高薪急聘技工人才的启事牌,“一技难求”也成了现实存在的问题。而高薪酬难求技工人才正折射出了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的缺陷。事实上,随着社会分层、分化现象的日益明显,社会的就业需求以及人们的就业观念正在发生极大转变。名校、高学历已不再是人们的首选,相反,注重技术、注重实用的人才标准成为一种客观趋势。与此同时,众多的职业学校也在不断改革,在职业教育和社会需求中寻找平衡点,培养出真正为社会所用的人才。近年来,兰州市中职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也一直保持在86%以上,涌现出一批又一批鼓舞人心的就业创业实例。

  尽管在过去几年间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较快,但总体上,职业教育仍然是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整体办学实力不强,体制机制、培养模式、教育质量等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政府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把握市场,整合资源,推动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校企合作、定向培养”技工人才好就业

  在去年7月甘肃陇原技工学校举行的毕业典礼上,来自北京、厦门、福州、南京等地的知名大企业相关负责人聚集陇原技校,招收各自企业所需的技术人才。才短短一会儿功夫,200多名学子就“名花各有其主”了。更有幸的是,高级焊工班的学子们将进入南京金陵船厂,参与制造“泰坦尼克2”。

  其实,在每年的学子毕业季,兰州的很多职业技工学校都会出现知名企业扎堆进校园招收技工学子的情形,有很多几年前毕业于我省技工学校的学子通过几年的努力奋斗,已经成了企业的技术骨干,有的还做到了管理层。就在陇原技校去年的毕业典礼上,前来招收汽车美容技术人才的厦门美驭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的何继宏格外引人注意。帅气阳光的他曾经就是一名陇原的学子,在毕业之后,他选择了厦门美驭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而且仅仅用两年的时间,他就从一位普通的技工成长为一名中层管理者。这次他是代表公司前来招收“学弟学妹”的。

  何继宏告诉记者,他的老家在甘肃静宁农村,因为家境贫困,他初中毕业就选择了上技校,为的就是能学一门手艺早点就业挣钱帮家里减轻负担,考虑到汽车美容专业不管是在本省还是外省都相对好就业,当时自己就选择了陇原技校的汽车美容专业,两年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系统学习结束后,他顺利地签约到了厦门美驭汽车服务有限公司。“陇原技校和国内一些大型制造企业都签订了定向培养计划,企业每年都会从学校毕业生中优先选择人才,也正是这样,我才能一毕业就顺利进大企业工作。”

  何继宏只是我省技工学校培养的众多技工人才中的一员。仅就在厦门美驭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这样一个被当地称为行业“航母”的汽车服务企业,已经有很多陇原学子像何继宏一样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美驭是一个注重学习的企业,从洗车到店长,我用了两年的时间,我也希望我的学弟们在美驭干出自己的水平,打造自己的平台。”何继宏如是说。

  此外,南京金陵船厂相关负责人也告诉记者,他们与陇原技校合作四年来,已经从陇原技工学校引进了几百名技工,他们不但为人朴实,好学上进,而且踏实肯干。很多陇原的学子在金陵船厂都发展成了技术骨干。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随着企业对技工人才需求增大,技能人才就业行情一路看涨,人们对技工院校的关注度明显提高,与此同时,兰州的技工院校在就业率年年攀升的背景下,也在逐渐完善各自的学科设置及教学改良。

  技工院校正向多元化技工教育培训转变

  据了解,甘肃秦陇技工学校建校八年来先后为社会培养了万余名各类技术人才,就业率达90%以上。其中自主创业的23人,年薪10万元以上的160余人。在甘肃白银、武威、定西、陇南等地区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据介绍,该学校现有在校生960人,开设服务类就近就业的专业4个:铁道轨道运营与管理、学前教育、烹饪与酒店管理、医务护理;技工类全国就业的专业5个:汽车维修美容与装潢、电焊、机电一体化、工程司训、计算机等热门专业。

  更为重要的是,甘肃秦陇技工学校和兰州理工大、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广播电视大学联合办学,可保证学生在取得技术等级证书的同时取得大、中专毕业证。学校和郑州铁路局、西安铁路局、兰州第二人民医院、上海大众、广汽迪奥、兰州吉利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人本集团有限公司、兰州减速机厂等国际知名大企业联合办学订单培训人才。可谓“高薪就业直通车,技能学历两不误”。为响应国家号召,该校还为农村贫困生、城镇低保户家庭孩子开通了免费就学“绿色通道”,凡农村贫困生、城镇低保户家庭孩子都可在甘肃秦陇技工学校免费学习幼师、焊接技术、数控车工、电子电工、汽车维修技术、计算机、高级烹饪等技术。

  “您把孩子交给我,我把人才送给您”、“教你一份技能,寻找一份工作”这是甘肃北方扶贫技工学校的宣传口号。据了解,甘肃北方扶贫技工学校集团总部经常组织人员到全国各地为学员联系工作,为解决学员安置后出现的各种问题,集团在广州、深圳、北京、上海等地设立了常年安置办事处。与用工单位签订了长期用工合同,开展校企结合,定单培训。定期到用人单位进行回访,对学员不满意的工作重新分配,直到满意为止。

  目前甘肃北方扶贫技工学校集团已与国家部委、党政机关、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宾馆、酒店、大中专院校及国内外知名的五百强企业等用人单位保持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学员安置遍布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安置可靠率达98%以上,经常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该校毕业的许多学员还开办了饭店、修理厂、发廊、打印部、家电修理部,组建了装璜工程队,有的已成为资产过百万的大老板,在城市成家立业,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

  “一技难求”折射职业教育发展缺陷

  “招聘铆焊工,月薪3000元以上”、“招聘操作工,包吃住,月薪2500元”……在兰州的人才招聘市场,我们总能看到一些企业高薪酬却难招到技工人才的情景。当前,众多制造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很大,月薪也较去年同期的平均2500元上涨至平均3000-5000元不等,然而尽管如此,高薪酬却“一技难求”仍然是现实存在的问题。而高薪酬难求技工人才正折射出了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的缺陷。

  一组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我省不断加大高中阶段教育统筹力度,规范招生行为,促进合理分流,使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持续增长。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18.5万人,在校生规模接近44万人,招生数和在校生数比“十五”末分别增加了72%、77%。职普比例达到4.5∶5.5,高中阶段教育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过去几年中,尽管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较快,但总体上,职业教育仍然是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整体办学实力不强,体制机制、培养模式、教育质量等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首先,职业教育存在社会认可度不高的问题。部分地区重普教、轻职教,对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认识不足等现象仍然存在。职业教育资源总量、办学条件落后于普通高中,优质资源匮乏。毕业生就业不稳定,待遇偏低,就业准入制度未得到切实执行,继续学习渠道不畅,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社会认可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其次,办学条件也相对薄弱。职业教育投入不足,校舍紧张,实验实训设施设备陈旧短缺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此外,教师队伍结构严重失衡,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缺乏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整体素质亟待提升。

  而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不突出与区域发展不平衡都是现实存在的问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够深入,学校与市场、企业的联系不紧密,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缺乏实质性合作。多数学校还没有形成特色和品牌专业,专业设置重复、教材更新缓慢,实习实训环节薄弱,突出技能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真正形成;另外,职业教育发展的区域差距较大,经济较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速度较快,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办学条件较好,教育教学质量较高,而农村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同时职业教育的校际差距也比较明显,严重影响了全省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

  应推动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依照《甘肃省“十二五”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省将建成具有甘肃特色,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与产业发展、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培养与培训并举,质量、规模、结构、效益协调发展,形式多样,灵活开放,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求,中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统筹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稳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年招生规模达到20万人。到2015年,在校生规模达55万人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在校生比例不少于1∶1。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提高规模效益,到2015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数量调整至200所左右,校均规模达到2000人以上,省级职业教育集团达到5家以上。

  为达到这一目标,“十二五”期间,我省支持市县打破部门、行业、学校类型界限,采取“整体合并”、“联合共建”、“改建撤销”等方式,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争取在5年内重组一批招生规模小、办学条件差、办学效益低的薄弱学校,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并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方式转变。围绕优势学校、优势专业,按照行政主导、自愿合作、专业相近、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业相通的原则组建多形式的职教集团,以组团发展带动全面发展。完善集团化办学的内部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提高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城乡合作、区域合作质量和层次,继续扩大与东部地区的联合招生和联合办学,加强与高等职业院校的合作,探索组建中高职一体化培养的职教集团,推进集团化办学从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同时,探索多样化的校企一体办学模式。遴选部分学校与企业开展一体化办学实践。校企之间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在实训基地建设、学生顶岗实习、就业指导以及师资培养、课程教材开发、产品研发、工艺技术服务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密切合作,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近两年我省也出台很多利好政策扶持职业教育发展。2013年我省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并在扩大免学费政策范围、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的同时,大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健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严格执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准入制度;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此外,面对全社会的就业难问题,大学生技校“回炉”近年来在各地均有发生。面对此举,有人赞扬这是大学生虚心务实的表现;也有人担忧,这种新鲜的教育模式从侧面反映出大学教育的失败。针对此,长期从事技工教育的相关专家认为,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多元化选择。大学并非是一个人的终极教育,读完大学,他还可以继续接受其他方方面面的教育,技校的职业教育就是其中之一。大学主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技校则注重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两者并不矛盾,人们的老观念需要跨过从白领到蓝领的这道坎儿。

  “未来我省的职业教育,不仅只有本科生,还将会有研究生。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近半数将逐步转型职业教育。”4月15日,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省青联教育界别“转型发展与职业教育”思想分享会上,省教育厅厅长沈健的一席话,引发了全省教育界委员们的热烈讨论。
  “在德国,仅有20%的学生进入研究型大学,而80%的学生则接受职业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华桂宏表示,转型期的中国,匮乏的正是满足新兴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华桂宏认为,学校在转型过程中,专业设置也很重要,要让专业建设动态对接产业发展。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李树白表示,中国的校企合作靠的都是校友等人情资源,跟国外相比,企业培训是缺失的,不想多花钱。我们安排学生实习,企业常说接受不了那么多,因为会干扰生产。但毕业的时候,又希望到我们这儿招熟练的技能工。“我们希望政府能够以税收等方式鼓励中小企业与高职合作。”
        中新网青岛4月16日电 (赵玥博)16日,“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当代实践”在青岛开讲。俄罗斯派出五位教育专家做了《俄罗斯联邦现代教育体制》的主题报告,并与青岛教育界近500人做了现场交流和互动。

        此次“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当代实践”是作为“青岛国际教育讲坛”活动的首讲,俄罗斯总统管理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等俄罗斯高校和教育机构派出了知名的教授、学者及人民教育家等五人到青岛做四场专题报告,重点围绕俄罗斯中学教育的时代特点与发展趋势、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俄罗斯的教学实践等主题进行了交流。

        青岛国际教育讲坛是今年青岛市为加快教育国际化发展步伐的重要举措,邀请世界知名教育人士来青开展专题讲座,就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进行中外交流,用全球视野审视目前的教育工作,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苏霍姆林斯基是俄罗斯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思想家,他创建了具有苏联社会背景和民族文化特征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理论体系,享誉世界。目前,青岛市众多教育工作者一直在研究、学习和实践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此次是在新的背景与形势下一次非常富有价值的教育思想的碰撞与交流。

        17日,青岛教育界还将与俄罗斯教育专家们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并将交流孔子课堂相关教育文化。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实际城镇化率已超过51%。与此同时,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消耗不断增加。为了保障粮食安全,我国的城镇化不能是简单地去农村化,而应该更加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基础上逐步完成城镇化。因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要实现这一点,农村职业教育所能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这是因为:首先,稀缺的土地应该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来耕种,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益,而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正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其次,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急需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人才,农村职业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出这样的人才,还可以通过这样的人才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可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实现“四化同步”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当前的农村教育无论在目标建设还是内容设计上,都存在严重的“离农化”倾向。绝大多数农村孩子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离开相对落后的农村,且学习内容普遍与农村、农业、农民缺乏联系。在这样的教育体系下,农村学生不学农业知识和技能,缺乏对农村的认同感,不想务农、不爱务农、不会务农的现象越来越突出。他们从初中或职校毕业后,绝大多数选择外出务工,不愿意留下来参与新农村建设。而那些留在农村、从事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也会由于缺乏相关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难以获得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这是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同时也是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前所未有的机遇。农村职业教育应以此为契机,面向市场、面向服务“三农”,努力培养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

  第一,在教育目标的建设上,要尽快纠正 “离农化”倾向。首先,可以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有关乡土文化的课程,适当安排农业技能教育,培养农村学生对土地、对农村和农业的感情;其次,通过免除学费、提供奖学金和助学金、半工半读等方式,鼓励那些完成义务教育、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青年进入职业技术学校,接受农业知识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培养出真正愿意扎根于农村、有能力服务“三农”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农业现代化建设贮备力量。

  第二,在教育内容的设置上,要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容设置,应在大农业观的指导下,以区域经济结构特征为依据,与当地农业农村发展实际相结合,优化课程结构,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和实用性。首先,随着农业功能拓展、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和农业产业化升级,产生了大批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头人、农业产业工人和信息员、植保员、防疫员、沼气工等大批技术服务性岗位。因此,农村职业教育要围绕农业生产实际,在传统涉农专业的基础上完善专业体系,培养出具备动手能力和综合知识运用能力的应用型农业科技人才。其次,我国农业生产规模、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机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对农民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种植技术,更要形成市场化的经营管理理念。因此,农村职业教育还应该开设相关课程,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经营管理能力,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的应用型农业管理人才。

  第三,在教育手段上,要积极探索新模式和新途径。除了必要的学历教育外,还应该以务农青年、返乡农民工和新生劳动力为重点对象,面向各年龄层次的求学者,全面开展农村继续教育和培训。首先,积极探索田间学校、送教下乡等行之有效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把学校办到农户家里,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使农民不离家门、不离土地、不影响生产就能够系统地学习知识。其次,大力发展广播、电视、网络等远程教育途径,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的资源优势,满足农民主动学习的需求。总之,通过这些新模式和新途径,建立起终身职业教育体系,让那些真正在农业生产一线、有迫切需求的农民能够随时拥有受教育的机会。

  (作者系中共陕西省委党校经管部)

 

李志民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 兼任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主编、《中国教育网络》编辑委员会主任、高校科研管理研究会理事长。 

  信息化的核心,首先是人的信息化,是人的信息化素养的培养与提高,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必然扮演启蒙者的角色。  


  从2012年全球刮起的MOOC风暴,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互联网将彻底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彻底改变甚至颠覆学校知识传播的功能,模糊学校与社会,老师与学生的界限及角色。这一巨变,对学校教育,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多数人,教育不可避免地起着启蒙者的角色,从上学第一天开始,我们网上报名、注册,提交作业,到网上高考填报志愿,我们就开始了一个信息化的过程,无论你愿意或不愿意,喜欢或不喜欢。  


  教育信息化不仅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教育与教育信息化因为其独特的地位与作用,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必然扮演着基础而重要的角色,是一个国家信息化的核心与关键。日前,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 

 

  教育信息化的水平高低,最终影响并决定着国民信息化素养的整体水平  


  记者:您如何看待教育信息化在国家信息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李志民:从小学到中学,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再到继续教育,教育本身承载的是一个国家民族素质的提高,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继承与发展。信息化的核心,首先是人的信息化,是人的信息化素养的培养与提高,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必然扮演启蒙者的角色。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四化”核心,显然在“信息化”。教育信息化面临的重要任务是,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如何设计,各阶段信息技术知识如何衔接,如何考试评估,以及如何应对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此类教师的短缺等问题。  


  更重要的是,这一作用在中国还有着更特别的意义。一个学生背后有两个家长,甚至6个家长,撬动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整个社会,整个社会的信息化。 

 

  信息化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从小到大,从外到内,渐进形成的过程。因此,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并决定着这个内化过程,进而决定着整个国民信息化素质的高低。  


  回顾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高校在新技术研发上的重要作用。因为有了CERNET,中国最早的互联网用户,几乎全部来自高校,目前中国最大的三个互联网企业“BAT”,都直接或间接起源于高校。马化腾当年在大学里接触到互联网,接触到ICQ,进而模仿开发了QQ,让腾讯变成中国互联网的一面旗帜,影响了几亿中国人。百度则直接源起于我们的九五公关项目北大“天网”搜索引擎,百度最早的核心技术团队,几乎都是以天网团队为核心。在淘宝上最早开店的用户,绝大部分来自在校大学生,直接推动了淘宝的壮大与发展。

  

  教育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师资培训成为当务之急  


  记者: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是否应该把师资培训放在重要位置?  


  李志民:支撑建设信息化国家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也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师。教育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因此师资培训就成为教育信息化当务之急。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信息机器、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知识传授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认识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指导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信息化。  


  因此,除了专门教育信息化人才外,是否拥有大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其作用主要有二:一是教师把信息化技术渗透到日常工作中,用信息化手段教学生或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二是教会学生使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学习,并启发他们利用这种先进的技术深入学习的各个方面(大学习概念,而非限于课堂)。因此,首先要对学校教师、技术与管理及行政人员进行不同层次的全员培训,注重提高教师使用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水平,培养教师自己设计制作课件的能力及网上操作能力。只有教师把互联网技术密切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才能全面体现教育信息化。  


  观念问题是教育信息化快速推进的主要障碍  


  记者:尽管教育信息化已经取得了一些重大甚至是突破性的成就,但是我们仍然面临一些重大挑战与困难,您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与挑战的? 

 

  李志民:观念问题是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无论教育主管部门领导,还是校长、教师、学生,都应在观念上进行一次革命。 

 

  任何体制创新、制度创新,都取决于观念更新。因此转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观念是教育信息化的首要任务。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知识传授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认识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指导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信息化。 

 

  因为管理上的条块分割,经费项目的专用性,也因为传统文化的影响,学校之间竞争的客观存在,在优质资源等共享平台建设上,我们仍将遇到现实困难,对此需要有认识,更需要做好长期的准备。 

 

  同时,只要应试教育没有根本改变,家长就是功利的,也是我们目前的教育现实。因此,在优质资源的建设上也容易出现学校、政府所支持倡导的素质教育,与家长学生的应试需要之间存在根本性差异,将可能导致优质资源脱离实际需要,或者效率低下。如何实事求是,在面对现实、结合二者需求的基础上,建设符合学校、家长、学生现实需求的优质资源共享平台,让优质资源发挥最大效益,是一个现实而艰难的挑战。  


  从战略高度重视并加快发展我国在线教育 

 

  记者:MOOC意味着校园围墙正在被打破,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职能将会发生颠覆性变化,教育会超出现有教育范畴,会成为国家文化和软实力输出的重要载体。教育管理部门、学校、老师应该如何应对?  


  李志民:如何结合中国的教育与管理现实,从容应对MOOC风暴,是紧迫的,也是艰难的。

  

  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在线教育将会产生爆发式增长,对我国教育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但也给我们提供了改革的契机。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能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同时,也为国家快速实现软实力的输出,提供了更便捷的战略机会。 

 

  我们应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战略竞争高度,人才培养角度,国家文化等软实力输出角度,重视此次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带来的在线教育发展机会。首先打破原来的高校管理模式,组织高水平大学制定大学在线教育发展计划,根据各学校专业所长,投入资金扶持各种在线教育的发展与扩张,抢占全球市场,影响全球。 

 

  加快互联网运营商之间的互联互通进程,建设免费的国家教育宽带网络,或为在线教育提供者提供带宽补贴,为在线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基础网络支撑与保障,为国民提供公平利用在线教育的机会,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创造条件。  


  为应对和适应此次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要加强教师的信息化技能培训工作,把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作为“国培”中的专项,同时,列入“高校国培计划”,专门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在最短时期内,快速提高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利用水平,为在线教育的快速发展做好人才支撑。  


  尽快组织有关方面专家,根据中国实际国情研究制定MOOCs、网络公开课、微课程和讲座等教学资源的上网认证标准;针对经过认证的教学类资源制定网上学习效果评价标准;诚信和教学质量评估办法;制定课程微证书发放办法;以及各种类学位对课程微证书要求的数量和种类。当然,一定要考虑到与现行学位的等价和衔接平衡等问题,使真正对学习有渴望的人认为这是有价值的学习,社会能够广泛接受网络学习效果。  


  互联网时代教育将是互为师生的时代,学术将迎来开放存取的时代。 

 

  这是挑战,但也都是机会!(记者 黄蔚 实习生 黄建华) 


 【延伸阅读】  


“三通两平台”建设进展


  制定了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与总体规划,提高了教育信息化的管理效率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首先改变了以往各自为政的现状,规划从顶层设计开始,强调全局设计,特别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获得重大突破,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基本网络与安全保障

  

  2013年12月31日,100G主干网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建成并通过验收,这不仅是我国第一个100G主干网,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100G主干网。此前,CERNET也已经率先建成全世界最大的纯IPv6互联网CERNET2,并在全国建成了300多个IPv6校园网。  


  2013年起,CERNET为“三通两平台”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教育部数据中心节点免费提供10GB~100GB专用接入带宽,并将采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使用IPv6地址实现网络访问服务,并将省部两级数据中心之间的连接升级为IPv6网络。在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保障的同时,充分利用我们的“IPv6源地址认证”等技术,在网络安全方面构筑了有效的安全屏障。  


  一批优质资源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成  


  一批基础性的服务平台出现,包括中国教育在线、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中国学术会议在线、清华学堂等MOOC平台先后建成开通,初步覆盖了从基础教育信息到教育应用及教育资源共享等各个领域。  


  教育电子政务,管理现代化取得突破  


  1997年开始试点的高考网上录取拉开了教育政务信息化的大幕,截至2013年,每年网上录取大学生已经超过700万人,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应用之一。  


  伴随着MOOC等在线教育的快速兴起,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也必将逐渐构筑一个终身教育与学习的网络平台,为教育信息化体系的完善壮大,写下关键一笔。  

 

        4月8日,由澳大利亚驻华使领馆商务处主办的“中国职业教育和培训现状与展望论坛”在成都举行。该论坛是“澳大利亚周·中国”的首个教育专题活动,旨在从澳大利亚院校的角度出发,剖析中国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现状,探讨澳大利亚院校与培训机构在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澳大利亚周·中国”是澳大利亚政府在华启动的最大规模的经贸与教育推广活动,4月8日~11日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同时展开。


        本次论坛上,澳大利亚驻华使领馆商务处与澳大利亚公立职业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联盟(TAFE Directors Australia),分别对中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与现状发布了研究报告,详细分析了中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框架、发展与政策指导,并对未来双边合作与交流给予了建议。

        据介绍,澳大利亚现有61所公立技术与培训学院、4000多所私立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2013年,中国学生注册入读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达14,200余人次。这些职业院校与培训机构所提供的课程繁多,入学时间灵活,并可授予多个级别的证书与专科文凭,部分院校还可授予高等教育学位文凭。 
  据新华社上海4月14日新媒体专电(记者俞菀、潘旭、吴振东)日前,上海宣布率先推出中职可考本科的改革,中职生的出路不再只有上高职或当一线技工。

  作为“双轨制”高考的先行先试,这一“中本贯通”的改革,能否扭转职教“二流教育”局面?

  “双轨制”高考先行先试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日前表示,即将出台“双轨制”高考改革方案。一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二是现在的高考,即学术型人才高考。

  记者从上海市教委获悉,今年上海将率先推出“中本贯通”培养模式。教育界人士指出,该项改革,实际上就是“双轨制”高考的先行先试。

  据介绍,首批“中本贯通”在上海的3所中职校和2所本科院校试点,“中职+本科”学习年限为7年,试点的招生计划数将在200人以内。试点学校和专业分别是: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和上海石化工业学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对口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机械工程专业,对口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过去培养中职学生,更侧重技能方面。对于‘中本贯通’的学生,培养方案将推倒重来,文化与技能并重。”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校长邬宪伟说。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教务处处长娄斌超表示,学校今年计划招收40名“中本贯通”生。欲报考的初中生需参加中考且分数达到上海市普通高中分数线。对于现在有意报考的中职在读生,必须先参加“三校生”高考,录取分数线拟由试点高校单独划定。除了笔试,还将新增面试环节,以便充分考察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打破“重学术、轻技能”的惯性思维,科学对接中职、本科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成中、高、本、硕内部的系统衔接,进一步打通职业教育“立交桥”。

  然而,在传统的高考模式主导下,“重学术、轻技能”的惯性思维长期存在。

  “改革探索就是希望学生在中学毕业后,无论是走学术型道路,还是技能发展型道路,都有本科、硕士乃至更高学历可供深造。”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印杰说,首批试点涉及的化工、机械和数控等专业,就业市场上拥有高技能和理论知识的人才特别稀缺。“中本贯通”可以为一些动手能力强,但需要更高学历的学生提供宽广的成才之路。

  中职、本科教育之间的无缝衔接,课程设计非常重要。试点院校表示,将吸收已推行的中高职贯通经验,既保持中职阶段教育体系的相对独立,又适当输入应用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方法,以使“3+4”的学习更具连贯性。

  “我们一方面走访企业,了解社会对人才的最新需求,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特点,改进和引进一部分课程。”娄斌超说,“中本贯通”的教学将更突出“双元制”——学校完成更高层次理论知识的培训,企业与学校双方拿出充分时间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实训。

  用7年培养技能型高端人才,除了人才培养理念和课程设计的推陈出新,也意味着高校办学必须多元化。“不同学校必须要有自己的定位,我们本身就是应用工程类为主的高校,通过技术加文化选拔出来的学生显然更适合。”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校长卢冠忠说。

  据悉,未来教育部即将推动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目前已有150多所地方院校表示愿意参加转型改革。

  有关教育官员说:“最近已经有不少家长来咨询招生情况,不少家长也在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间犹豫,这才是职业教育愿意看到的。要形成‘中本贯通’的一整套课程标准,明确培养计划,创新学生实训机制,完善校企合作机制等。”
“宝马班”没惹谁

  斥资千万,每年仅培养二三十名学生;培训老师出行坐飞机、住五星级酒店;学生上课有茶歇,免费提供咖啡茶点、毕业合格即可进入宝马工作……前段时间,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开办“宝马班”,经媒体曝光后引起不小的争议。据该院一位系主任介绍,“宝马班”的功能就是企业“私人订制”,学校对口培养符合宝马技术要求,并适应宝马文化的“准员工”。

  笔者注意到,公众争议的焦点无非聚集在:一者是否过于奢侈浪费;二者高规格培养订单学生,是否侵占了其余学生的教育资源,会不会导致“一校两制”的局面。有评论认为,这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一种新生事物,自然会存在一些“短板”,招致舆论争议。

  笔者认为,说到底,争议的背后还是说明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仍然肤浅,甚至还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职业教育,认为职业教育低人一等,根本不符合“宝马”公司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身份。

  其实,“宝马班”并不是什么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早在2002年,国务院在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即提出在高职院校开展订单培养,2004年,教育部也在颁布的《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把开展订单培养作为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

  可以说,“订单模式”已经在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运行了10余年时间。实践也早已证明,通过直接对准企业对人才数量、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的需求,高职院校可以大大地提高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这是职业教育达成产学研目的、和区域经济相结合的最佳路径。宝马公司根据其企业文化,需要其员工“高大上”,而高职院校根据其要求订单“宝马班”,培养“高大上”的人才,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人才培养模式。

  不得不承认,“宝马班”的出现确实会导致“一校两制”的局面,但是,所谓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也纯属公众多虑。须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达成的契约或合同关系,学校专门为企业培养“准员工”,企业根据协议要向学校支付相关的培养费用,而非完全占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和经费。

  此外,“订单班”的构成,其前提是建立在学生和企业之间双向选择的基础上,企业设定严格的考核标准,公开选拔,学生机会均等,而不是公众主观想象的那样——仅仅是贵族待遇,沦为少部分人的“特权”。据该校负责人介绍,作为一所以汽车人才培养为特色的高职院校,学校不仅有“宝马班”,还有“保时捷班”、“奥迪班”、“通用班”等品牌的订单班。

  “宝马班”没惹谁,只是打破了一些人对职业教育已经形成的“低端”印象。其实,职业教育就是要通过“宝马班”这些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让公众知晓其的办学模式和实质内涵,让社会摘掉对职业教育低看一眼的“有色眼镜”。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答记者问
        ■本报记者 翟帆

        4月3日,教育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联合发布了《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简称《培养方案》),此举标志着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向广大农民敞开了大门。为何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什么是新型职业农民?怎样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教育部职成司有关负责人。
    
        问:这些年农民加速向城里转移,转移出来的大多是有文化的年轻人,而留在农村务农的人员数量急剧减少,素质逐步降低,“谁来种地”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问题。中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此举对解决“谁来种地”有何意义?

        答:“谁来种地”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职业农民为重点,建立专门政策机制,构建职业农民队伍,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人力基础和保障”。李克强总理也曾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要采取有效措施,使一部分年轻人愿意在农村留下来搞农业,培养和稳定现代农业生产队伍”。新型职业农民是伴随农村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完善产生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本细胞,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支撑,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力量。

        问:什么是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有什么区别?

        答: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的区别在于:

        一是从身份向职业转变。在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中加快去除“农民”的身份属性,可以使培育起来的新型职业农民逐步走上具有相应社会保障和社会地位的职业化路子,以解决有人愿意在农村留下来搞农业的问题。

        二是从传统农业生产向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转变。在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中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可以使培育起来的新型职业农民逐步走上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经营的现代化路子,以解决务农种粮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的问题。

        三是从传统小农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转变。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中加快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可以使培育起来的新型职业农民逐步走上“家庭经营+合作组织+社会化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组织化路子,以解决保供增收长效机制的问题。

       问: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关系长远、关系根本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因此需要与此相适应的制度设计和培育体系。我们看到,这次出台的《培养方案》也是经过了细致的考虑。

        答:是的。首先我们理清了教育与培训的关系。农业职业教育包含职业培训,但是培训绝对不能代替教育。职业农民的典型特征是高素质,不仅需要知识技能,更需要宽广的视野、综合的管理能力、优良的职业道德和诚信的经营意识。农民培训只是侧重于技术和技能,是短期的一事一训,只是告诉农民怎么做,而农民职业教育是全面系统的综合性职业素质教育,不仅解决怎么做,还要解决怎么办、为什么这么做,从观念、理念、道德、技术、能力等全方位提升农民素质。其次,在制度设计中,我们遵循“农学结合、弹性学制”的思路。《培养方案》充分体现农民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高度融合,重视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做到集中学习与农业生产交替进行,顺应农民学习规律,适应农民居住分散、学习与生产兼顾的实际,并积极吸收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经验,科学设置专业课程体系,逐步建立并完善以学分认定和管理制度为纽带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职业教育制度。再其次,我们致力于构建一个新型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我们将统筹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加快构建和完善以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机构为主体,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农业科研院所、农业大学、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广泛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的教育培训需求,并探索建立国家现代农业开放大学。

        问:《培养方案》设置了哪些专业和课程?

        答:根据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和农民生产经营实际需求,我们设置了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业工程和经济管理五个专业类。.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能力拓展课三大类,允许根据产业的实际需要和学生自身的生产生活实际适当调整或增开其他课程。学校将根据学生生产经营实际和农时季节特点组织教学,实行学分制,以学时数考核学习量,以学分认定学习成果。

        问:为什么把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年龄限定在50岁以下?

        答:农业部调查显示,我国农业劳动力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占全部从事农业生产人数的75.9%,平均年龄接近50岁,部分地区甚至达到55岁以上,且素质堪忧,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到70%以上。结合农业劳动力相应的学习能力以及教学管理的实际,我们认为当前应重点招收年龄在50岁以下的农民完成学历教育,同时我们支持和鼓励所有务农农民注册学习。

        问:中等职业学校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任务,是否有相应的经费保障?

        答:有关部门正在就推动国家建立出资购买农民学习成果的公益性经费补偿制度进行研究。

        问:《培养方案》对办学机构资质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办学机构应是国家承认的涉农中、高等职业学校,包括公办和民办学校;具有连续10年以上的涉农专业办学资历;具备相应的基层办学能力,能够进村、入社、到场,把教学班办到乡村、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村社区和家庭农场,方便农民就地就近学习;具有相应专业及课程开发的能力;具有相应的农民教育培训经验和师资力量。

        问:农民按照《培养方案》完成学业,可获得什么证书?

        答:获得国家承认的中等职业教育学历,由学校颁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毕业证书上标明“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字样和所学专业。

    链接

    中央“三农”政策支持农业职业教育发展

        1.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2.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3.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加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制定专门计划,对符合条件的中高等学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务农创业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

        4.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的教育培训力度。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4年提高到13.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年。 

        6.《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着力打造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7.《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提出,要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育一批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农民。支持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优秀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建设,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永杰)4月11日,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招标课题“职业教育推进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实践研究”开题会在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举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刘贵华、省教育厅副厅长王斌伟、省教育研究院院长汤贞敏,省教育厅有关处室和课题实验基地、实验学校负责人,与来自华南、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高校、教育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一同,探讨以职业教育推进广东乃至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技术路线与实现路径。

  据了解,该课题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联合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机构协同研究,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形成系列研究成果,为推进广东乃至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可资借鉴利用的重要成果。

  近年来广东大力推进创建教育强省、争当教育现代化先进区、打造南方教育高地工作,其中,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上,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示范省。目前,全省有高职高专院校79所、在校生76.03万人,其中11所为国家示范高职院校、25所为省示范高职院校;有中职学校(含技工学校)745所、在校生228.5万人,其中有63所中职学校列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立项建设单位。全省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职业教育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促进和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

  课题组首席专家黄崴在作开题报告时认为,新型城镇化以人为中心,必然是确立新型农民个体和集体主体地位的过程。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民主体能力提升的重要力量,在县域经济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应该居于核心地位。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强有力的县级改革发展职业教育统筹体制机制是需要切实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推进县域经济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关键是培养相适应的人才,需要建立与本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区域文化教育相适应的专业布局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这也是需要切实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繁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研究》主编高宝立、北京联合大学副校长黄先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主任郅庭瑾、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卢晓中等五位专家进行了开题论证。专家们一致认为,该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极强的实践意义,契合当下中国县域经济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实诉求。做好该课题研究,形成系列高质量高水平研究成果,对我国县域经济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将能促进职业教育在当中发挥战略性、基础性、全局性重要作用。专家们还就完善课题研究方案、科学开展课题研究、产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可转化运用的成果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研讨会现场。 记者 李永杰摄

研讨会现场。 记者 李永杰摄

研讨会现场。 记者 李永杰摄


会议现场

与会代表参观技术研发大楼
     
        2014年4月12日,高职院校章程建设研讨暨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团(扩大)会议在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来自100多所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院(校)长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李进主持。
 
        开幕式上,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丁金昌致开幕辞,并向与会领导介绍了学院的办学概况、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等方面内容。

        随后,教育部职成司高职高专教育处处长林宇向大会介绍了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部署及高职与高专教育处2014年工作要点;并对如何看待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职业教育资源库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

        在《高职院校章程建设》研讨模块,浙江农林大学发展战略管理处处长侯平、浙江省教育厅法规处杨衡、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慧波、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田秀萍从多角度对高职院校大学章程的建设情况作了主题发言。并由教育部法制办公室副主任王大泉对《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相关政策文件进行了详细解读。

        此次会议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在高职院校章程建设、国际影响、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及前景等方面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引起了与会代表们对高职教育发展的深刻思考。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路径。近年来,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就业为导向,面向产业需求,深度对接市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过程中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改革特别是顶岗实习的改革,探索出一条颇具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发展新路。其“三对接”的办学发展模式,对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对接。

        职业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就业教育,而要想有高的就业率,就必须“以需定产”,科学定位。目前,不少行业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文化程度偏低,且呈现“老龄化”趋势,出现结构性短缺。“技工荒”现象的不同程度出现,表明技能型劳动者特别是高技能型人才的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相关行业扩张的一个瓶颈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紧跟产业需求,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并按照各行业的市场需要科学地设置专业。以湖南有色职院为例,学校目前共开设专业20个,其中包括稀土工程技术、地质、采矿、选矿、冶炼等在内的7个专业在全国高职院校中独树一帜,这些专业所培养的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被列为“绿牌专业”。这足以说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一旦实现与产业需求的对接,迎来的必将是人才顺利就业和行业迅速发展的双赢格局。

        二、以就业为导向,推动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职业标准是一种工作标准,是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要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双师型”素质,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提升教师对职业标准的熟悉度,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必须组织教师集中学习《国家职业标准》,并深入企业、生产岗位一线,直接了解岗位职业标准。同时,要在坚持高校所规定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内容的同时,根据国家职业标准鉴定文件要求,将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调整专业课程的理论、实践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考核,以此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通过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为学院推行“双证书”制度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毕业生取得“就业通行证”扫除了障碍。

        三、以就业为导向,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最重要的问题是企业配合度的问题。为加强企业配合教学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必须主动联系企业,为企业员工提供技术培训、技术服务、技能鉴定,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寻求校企合作的共赢点。以此为基础,建立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的长效机制,以“互惠共赢”为原则,不断深化合作。


        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一方面深入行业进行调研,充分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作用,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职业岗位标准,以企业用人标准为主要依据,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搭建稳固的校企合作平台,完善校内校外实习实训条件;另一方面加强教学改革,推进先进职教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开展各种技能竞赛,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并分批派学生到各企业进行生产实习、专业见习和顶岗实习,促进学生在实习单位与工作过程零距离接触。

        以“三对接”模式培养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动手操作能力强,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其就业之路自然会顺畅得多,甚至有可能轻松实现提前就业。 (作者单位: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