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综合资讯
展开全部

南京高职校师资培训出新招

不出国门也能“留学”


  本报讯 江苏省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德双元制师资培训中心第二届工业自动化技术师资培训班日前结束,南京技师学院、河南巩义德中机电职业学校和全德资企业博西华培训中心、舍弗勒培训中心等院校和企业代表25人参加培训,并获得中德双方共同颁发的结业证书。不出国门,他们也能“留学”,接受原汁原味的“双元制”专业培训。

  “我们培训的项目是液压与气动技术,这项技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公交车门启动器、自动调节病床、汽车刹车助力鼓都可以利用它实现控制。课上,教师托马斯·邵科以《电磁换向阀控制速度切换回路》课题为例,创设项目情景,通过小组讨论、方案制定、软件仿真等环节,形象地介绍了‘双元制’教学方法。通过培训,我们对教学大纲的分析和编制、项目教学法都有了比较好的认识和理解。”培训班学员、青年教师席飞说,“这种培训对自己的工作很有帮助,培训形式灵活,希望多开展此类培训。”

  据了解,为了进一步辐射德国“双元制”理念和教学方法,南京高职校中德双元制师资培训中心于2012年11月成立,依托德国汉斯·塞德尔基金会职业教育专家、跨企业培训中心和南京高职校的赴德培训骨干教师,面向全国职业学校开展“双元制”师资培训,旨在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促进先进的项目教学法应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此次培训班的培训内容以德国工业自动化技术专业领域实际项目为例,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两个环节,介绍“技能为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及其培训模式,通过专业软件进行项目编程,实现预设功能。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今年上半年,我司建立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情况定期报送和发布制度。据此,各地上报了一批集团化办学数据和案例,现予以公布(请登录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www.chinazy.org下载)。请各地根据本地区集团化办学的最新进展,对相关数据和案例进行更新、补充,并确定1名集团化办学工作联络员。更新后的集团化办学数据和材料、本地区联络员信息,请于11月29日前发至电子邮箱yanggongan@163.com

 

    联系人:杨公安          联系电话:010-66097867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2013年11月15日



资料下载:
1.样表下载

 
  2.各省市已经上报情况:
        北京(暂无)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暂无)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暂无)
        浙江(暂无)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暂无)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暂无)
        重庆
        四川(暂无)
        贵州(暂无)
        云南
        西藏(暂无)
        陕西
        甘肃(暂无)
        青海
        宁夏
        新疆
        新疆建设兵团(暂无)
        厦门
        大连
        宁波
        青岛
        深圳
 
 
  3.各省市2011年案例汇总: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暂无)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暂无)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暂无)
        云南
        西藏(暂无)
        陕西
        甘肃(暂无)
        青海
        宁夏(暂无)
        新疆
        新疆建设兵团(暂无)
        厦门(暂无)
        大连(暂无)
        宁波
        青岛
        深圳
 






图为交流结束后,陕铁职院学子们将“偶像”窦师傅团团围住,争相邀请窦师傅签名留念。张玉鹏 摄

  被誉为“金牌工人”、“工人教授”的全国劳动模范、新中国成立以来100位感动中国人物、中国中铁一局电务公司电力工高级技师窦铁成,日前走进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铁路高职学子们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成才经历,共话成长之路,受到学子们的热烈追捧。

  窦铁成向学子们讲述了他30年来坚持学习、勤于钻研,从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普通工人,成长为掌握高超技能的专家型技术工人的成长历程。窦铁成勉励学子们要刻苦学习、勤练技能、夯实基础,毕业后投身到祖国火热的建设一线中去,在实践中历练成才,在伟大的时代中成就自己的梦想,共圆中国梦。

  “窦师傅成长成才的经历对我触动很大。他对待工作孜孜以求、刻苦钻研的进取精神和敢于攻坚、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在校学生学习。”陕铁职院道桥工程系一年级学生李振说。
        本报讯(记者 翟帆)“要把‘农民’由身份称谓转变为职业称谓。”11月15日至16日,农业部在西安召开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强调,要积极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加快构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据农业部有关部门调查,目前我国职业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整体素质不高,务农农民中接受过中等及以上教育的不足4%,其中接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与美国一半以上农场主是大学毕业差距很大。而我国现行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中,针对务农农民的职业教育可以说是一块几乎与底部齐平的短板。

        据统计,我国现有农业职业院校280余所,县级以上农业广播电视学校2700余所,农村职业高中4000多所。韩长赋说,这些院校都是宝贵的教育培训资源,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载体。要引导农业职业院校采取灵活的教育培训模式,把课堂搬到农民家门口、搬到农业生产一线,促进农业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教育相衔接相贯通。

        据了解,从明年起,由农业部推动的“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将全部实现转型,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要对象,突出务农技能这一核心内容,开展从种到收、从生产决策到产品营销全过程教育培训,逐步建立起农民免费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制度,使“农民”真正从身份称谓转变为职业称谓。

        我国民办高校发展正由外部冲击转为内在逻辑推动,与此相伴,一种整体的状态转换正在发生,它包括观念的转变、体制的转型和机制的转换,这种制度变迁能有效推动民办高校整体实力快速提升,释放转型中的“制度红利”。

        变革的起点:从哪里开始变

        民办高校制度变革,既需凸现制度优势,又要突破治理困境。

        一方面,要凸现制度优势。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管理体制的差异,正是民办高校的优势所在,变革着眼点就是让优势更加凸现。民办高校的制度优势体现在:一是机制灵活,较少各种层面的禁锢和束缚,学校决定的事可以马上干。二是注重成本效益,资源配置利用率高,如果说公办高校的“十块钱等于十块钱”,那么民办高校就是“一块钱等于十块钱”,在资金的使用上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用。三是市场意识强,对人才市场需求有较高的敏锐度,注重培养“适销对路”与“就业零距离”的应用型人才。四是精兵简政,人员精干高效,民办高校往往采用“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拿两个人的工资”的薪酬激励机制。五是注重人本和服务,更加注重对师生提供教育教学的有效“服务”。

        另一方面,要突破治理困境。对民办高校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民办高校在内部治理结构上存在困境。一是产权不明晰。由于民办高校产权的归属问题、分配问题、重组问题和退出问题的不清晰,在现实中产生了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不分、所有权与学校经营权不分、所有权与收益权不分等问题。由于缺乏健全的制度,使得学校财务管理、教学管理等与现代方式难接轨。二是董事会不顺畅。董事会运作依据不明确,决策权乃至经营权掌握在创办人和投资人手里,董事会组成人员有家族化倾向。上位的董事会制度不健全,造成了学校发展中利益至上,决策短期效应明显。三是校长职权不明朗。职权的不明朗,要么引发校长更换频繁,校长无权或权力很小,要么校长反客为主,削弱董事会的领导,要么董事长、校长频起战火,关系紧张。四是师生参与度不高。现阶段民办高校教师人事关系或在人才市场代理,或按照企业身份待遇,造成了高校教师“打工者”的雇佣思想。五是诊断机制不健全。民办高校没有成立监事会或者监事会职责不明。教育部门和民政部门双重管理的监督缺位,利益相关人(师生、家长、社会)的监督作用也不够。

       变革的重点:需要变什么

        教育规划纲要为我们确立了变革的基本内容,包括完善民办高校的治理结构、加强章程建设、扩大社会合作、推进专业评价。

        从民办高校制度变革的预期成效看,需要建立“依法管理、社会参与、自主办学、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中国现代民办高校运行机制。“依法管理”就是严格依据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及基本教育政策、民办高等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完善规范的组织规章制度,即管理“不碰红线”。“社会参与、自主办学、自我发展”就是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形成灵活高效的决策机制、沟通无碍的信息机制和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落实民办高校办学自主权,在招生、专业设置、学历学位、人才培养上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即发展“不设上线”。“自我约束”是指民办高校建立自我监督机制,加强校内学术权力及其他群众性组织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衡机制,使办学“不失底线”。

        从民办高校制度变革的核心特征看,则要真正体现“自主办学、学术自觉、师生为本”。自主是办学的灵魂,自治赋予了高校广泛的办学自主权,使之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而自主需要靠自己的实力争取。自觉是办学的原则,高校有其发展规律和组织特性,是从事高深专门知识的传播、创造、应用、整合的复杂的学术性组织,自觉要靠日积月累地积攒和沉淀。师生是办学的根本,最基本的要满足养“生”,其次是养“力”,最高境界是能养“心”。

        从民办高校制度变革的本质看,要理顺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市场)、大学自身内部这三种关系。改变民办高校地位,从改变政校关系开始,关系好坏,决定民办高校的成败。改变民办高校环境,从改变校社、校市关系开始,适应社会、市场的需要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改变民办高校面貌,从改变校内关系开始,要使校内各利益群体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政策制订和办学的全过程中。

       变革的策略:如何实现转变

        通常来说,实施组织制度变革的方式有三种:在没有先例、无模式可循的情况下,可采用投石问路式;在问题集中、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可采用一步到位式;在目标清晰、情况复杂的情况下,可采用分步实施式。

        在创建现代民办高校制度过程中,需要审慎地抉择和切实地行动。

        一是角度要全面。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的合理建构应该包括内部机制和外部制度,现阶段外部制度的建构更具迫切性。学校法人财产权的独立是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合理建构的基础,健全的法律制度是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合理建构的保障,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提高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合理建构的前提。从内部而言,包括完善董(理)事会制度,建立校内监督机构,重视学校章程的规范作用,明确校长负责制及校长管理团队建设,发挥学术权力的作用以及建立职代会对校园管理决策的参与机制。

        二是力量要聚焦。民办高校的法人共同治理是指在民办高校出资人、高级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及其校外人员间合理配置民办高校的控制权,从而形成利益相关者对民办高校的共同治理。这样一个决策机构从人员构成上,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利益交锋与妥协,能够为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和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经济效益的获得和社会效益的平衡提供一种组织上的保证。

        三是规则要有用。在董(理)事会制度建设上,要对董(理)事会的组成人数、产生办法、任期和任职资格、权力范围、议事规则等做出详细规定,确保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身份来源的多样化、专业化。在民办大学章程的制订上,应建构起适合民办高校长期发展的成文治理规则和治理结构,树立章程在民办高校管理中的纲领作用,以章程作为民办高校管理之“法度”。在监事会制度的制订上,监事人数、构成、任期等应当考虑不同学校具体情况予以明确规定,监事会须负责监督董事会和校长等管理机构和人员的管理活动,加强民办高校决策的科学性。

        四是程序要公正。法人治理结构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条件下的代理问题,通过建立一套既能分权又能相互制衡的制度来降低代理成本和代理风险,程序的公正是确保规范运行的首要。这种公正性,体现在决策过程、执行过程、监督过程的公开、透明、规范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更加明显的市场主导、企业机制、群雄共舞的民办高校转型之际,变革民办高校内外部的制度环境,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民办高校发展将走通“(制度×人才×资金)时间=名校”的特色化道路。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本报讯  近日从2013年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结会上获悉,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中,学生作品的产业转化率逐年提升。本届展洽会85%以上的学生技能作品已转化为企业产品和市场商品,转让合同金额达数千万元。

  本届展洽会通过开展合作开发、技术转让等洽谈活动,为学生和企业搭建平台,使学生作品找到了产业出口。
坚持开放办学 提升学校办学活力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冯新广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我国高职院校大都具有鲜明的地方和行业属性,敞开校门、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其根本的办学宗旨。充分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开放办学的有益经验,是推动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有效途径。我院通过参加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对美国社区学院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剖析和研究,借鉴性地将美国社区学院经验应用到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之中,敞开校门、开放办学,不断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

  一、牢固树立开放的办学理念

  开放办学是高校进一步贯彻落实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和必然选择。我国的高职院校也提出了面向社会、开放办学,但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模式还未完全打破,普遍缺乏为社会服务的主体意识与主动适应社会的自觉性。美国社区学院主动融进社区,开放的办学理念已经渗透到办学的各个层面,影响着所有的办学行为,开放办学成为美国社区学院创新发展的活力之源。

  开放办学不仅要开放有形的学校围墙,更为重要的是冲破无形的思想围墙,敢于开放、善于开放,努力增强服务社会的主体意识,积极对接社会发展需求。我院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将开门办学、开放资源,服务日照、服务鲁南经济带和蓝色半岛经济区作为办学的根本立足点。树立经营理念,强化市场意识,推动政、校、企、行的对话与交流,千方百计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整合资源的能力,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二、努力营造开放的办学格局

  政府、行业、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中最基础、最典型、最主要的组织形式,掌握并支配着最广泛的社会资源。学校只有融入社会、多方合作、一体发展,才能整合到最广泛的教育和社会资源。美国社区学院是社会多方参与办学的成功和成熟模式,充分利用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力量和社会资源,实现了社区资源与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

  我院积极建立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的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了“校内设厂、厂内设校、校企互动、双向介入”的校企合作模式。我院打造了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项目孵化、科技推广、产学研合作、企业集群化发展于一体的创意产业基地,为日照市的创意文化产业提供优质服务和支撑平台。

  三、积极打造开放的服务平台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面向人人、服务人人的多元开放体系,高职院校要在推进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美国社区学院是职业教育终身化背景下的全民教育,根据居民需求提供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教育服务。

  我院以资源共享为保障,发挥人才、技术、设备等资源优势,以专业教师为主体,以实训基地为依托,搭建综合性的公共服务平台,开展社区服务、技术服务和培训服务。

  一是校园开放,开放图书馆,市民无偿享用馆藏资源,体育设施和场所随时开放。

  二是课堂开放,面向市民,百余门课程实现了网上选课和免费跟读。

  三是实训基地开放,与政府、行业部门共建“日照建筑特种工培训基地”、“交通行业特种工职业技能鉴定站”等19个职业资格培训认证中心,面向全省、全市开展培训和鉴定工作。

  四是教师队伍开放,聘请社会精英、地方名人、技术能手进校园、进课堂,专业教师进企业、进社区,为企业和居民排忧解难。

  探索中高本衔接 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孙爱武

  近年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职业教育方向不动摇,落实学生为本理念,积极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衔接体系,贯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为学生发展创造“立体通道”,在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体系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实践探索。

  一、高职院校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遇到的问题

  “立交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特征,但目前高职院校在探索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的实践中,还有一些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一是职业学历教育的纵向衔接,包括中职、高职、本科学历教育的纵向衔接,大多数高职学生继续深造成为更高级的专业技术人才的愿望难以实现;二是职业资格证书的纵向衔接,不同教育层次与阶段,如中职与高职阶段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与区别问题;三是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纵向衔接,如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学习内容有重复,高职学生专转本进入本科学科体系,职业教育受到割裂;四是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横向贯通。

  二、高职教育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的思路

  在现有的教育体系框架下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不但要实现中高职的合理衔接和协调发展,还要解决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效“沟通”问题。结合国情、校情,学院逐渐清晰了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的思路。

  一是根据学生学业成长及其职业发展的需要,从学历层次和技能等级两个方面,为其拓展阶梯式可持续提升的机会与路径。二是理清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之间的关联与差异,进一步优化中、高职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努力提升职业教育办学的整体社会效益和效率。三是加快社会化办学和开放办学的改革步伐,不断拓展办学功能,全面提升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的能力与水平。四是进一步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有效运行机制和办学模式,大胆探索切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跨界”发展、合作发展和协同创新。

  三、探索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的做法

  2011年4月,学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获批江苏省高教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学院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

  一是构建中职、高职、应用本科贯通的人才培养“立交桥”,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以完全学分制为纽带,实现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上的衔接,贯通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的上升通道。二是构建中级工、高级工、技师职业资格衔接贯通的“立交桥”,实现中职学历教育与中级工职业资格、高职学历教育与高级工职业资格、应用型本科学历教育与技师职业资格的“双证”融通,使职业教育在体系上与职业资格完全衔接贯通,形成完整的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鉴定的“直通车模式”。三是构建职业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衔接贯通的“立交桥”,建立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企业员工的工作经历等转换为职业学历教育必修与选修内容的认定机制和规范制度。

  今后,学院将在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的道路上不断尝试,以期形成一些有益的做法和体会,为我国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尽绵薄之力。

树立终身教育理念 发展中等后职业教育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张连绪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坚持职业教育不动摇、就业导向不动摇,以“职业性、大众化、开放式、服务型”为办学理念,以“一技之长+综合素质”为培养目标,借力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成果,借鉴美国社区学院发展经验,积极探索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中等后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一、拓展职业教育发展思路,搭建终身教育探索构架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高中教育或中职教育后的职业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和三年高中、中职教育后的教育类别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美国社区学院则是几乎涵盖了美国十二年义务教育后的所有教育类别和形式的教育机构。

  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经验,学院形成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思路:在提高质量,争创特色,打造高职品牌的基础上,将以学历教育为主,向稳定学历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的空间拓展;将强调“高等”职业教育为主,向强调“中等教育后”职业教育为主的空间拓展;将以“全日制”培养为主,向“课堂学习”与“网络学习”结合的空间拓展;将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向教育为人的“发展”和“生活”服务空间拓展。搭建终身教育构架,实现终身教育理念。

  二、拓展高职教育入口通道,践行面向人人的教育理想

  改革招生制度,探索招生模式,是实现“学有所教”构想的基本条件之一。近年来,学院招生主通道已由单一的高考通道拓展为6条并驾齐驱的通道,即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的高考通道、单独招生通道和面向中职毕业生的对口单招通道、“3+2”中高职贯通通道、高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入学通道以及面向退伍军人的“3+证书”通道。同时,学院还积极拓展面向港澳的招生通道、依托本科院校招生的硕士研究生培养通道,以及依托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通道。

  三、以生为本,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

  以生为本作为“以人为本”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为当今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要求。学院在实现科学发展中,借鉴美国社区学院以学生为中心的“尊重学生的选择并帮助学生实现选择”的教育理念,进行了探索。

  一是提供两次调整专业机会。第一次是在新生报到后,学院并不支持学生凭个人感觉给予调整专业,但经专业思想教育后,仍希望转专业的,面向全体新生公开调整;第二次是经过半年学习后的寒假,还可以申请专业调整。二是实施弹性学制,将3年学制改为2至5年弹性学制,实行学分制。三是加大选修课力度和范围,按照社会需求调整选修学习模块,适应学生就业需求。

  四、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推进终身教育理念的实施

  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是学院后示范建设过程中努力探索的主要内容之一。

  学院充分利用学校国家、省、市精品课和学校网络课程资源,实施拿来与建设并举措施,构建网上学习课程资源库。满足学生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学习需求,满足不同学力水平的学习需求。在时间上,探索全日制与业余制的结合,精简课堂教学内容,加大学生课余学习力度;在空间上,探索学校学习与远程学习的结合,发挥精品课程、网络课程、示范专业网站作用。实施全日制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培养标准的并轨,加大专业课程模块化建设。逐步实现不同课程模块组合,满足不同人员的学习要求和学历证书发放要求。

借鉴美国经验 深化高职校企合作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王毅

  参加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赴美国培训后,美国社区学院的校企合作模式使我深受启发。借鉴美国的校企合作经验,学院以专业为载体,开展了多方位校企合作尝试,取得一定成绩。

  一、创新办学体制,构建政校企行合作办学新平台

  美国社区学院大多实行董事会管理,企业是董事会主要成员,形成了紧密的运行机制。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经验,围绕新疆主导产业,学院按照“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原则,构建政校企合作平台,共同组建“学院”,实行理事会管理体制。

  一是以动物科技分院为主体,联合自治区畜牧厅、全疆56家畜牧龙头企业共同组成新疆畜牧学院;二是以工程分院为主体,联合自治区农机局、自治区农机研究所、兵团机械研究院和30余家生产企业等组建新疆农业机械化学院;三是以生物科技分院为主体,联合自治区种子管理站、新疆农科院以及华西种业等70多家企业组建新疆种子工程学院。目前,3所学院分别成为自治区畜牧系统、农机系统、种子系统的培训基地。

  二、专业服务产业,拓展校企合作办学新途径

  美国社区学院的专业设置,由学校、行业、企业人员组成的专业委员会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要求讨论确定。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经验,学院按照“专业跟着产业走,教学跟着生产走”的理念,将专业办到产业基地,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零距离对接。 一是围绕南疆1500万亩特色林果业发展,成立了新疆特色林果业示范培训中心;二是围绕北疆草原畜牧业发展,成立了新疆草原畜牧业示范培训中心;三是围绕新疆设施农业发展,成立了新疆设施农业示范培训中心;四是围绕新疆现代农业发展,成立了新疆现代农业示范培训中心。

  三、实施引企入校,开拓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新思路

  美国社区学院能充分发挥校企优势,积极将企业引入学校。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经验,学院食品科技分院引进昌吉喜多粒食品有限公司,共同投入1000余万元,组建了天山春食品有限公司,能同时提供配料、制造、食检、营销、物流等50个实训岗位。学院还与新疆泰昆集团联建了校内开放性的动物饲料与营养检测中心、动物疫病检测中心,与新实良种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建立了种子质量检测中心等23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四、开展入企办学,构建校企合作新模式

  美国社区学院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将一些特殊专业办在企业,如雷恩社区学院将航空学院设在尤金机场。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经验,围绕南疆特色林果业发展,学院园林科技分院在阿克苏新疆天海绿洲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了天海学院,公司提供6000平方米校舍和20万亩林果基地,用于教学和生产性实训。公司技术专家和学院教师共同完成专业课程教授,学生融入公司为当地果农提供技术服务。

  五、改革取得的成效

  通过创新理事会办学体制,实施引企入校、入企办学等系列改革,学院办学实力和水平有明显提升,总体成效表现为“三高一大”。“三高”指毕业生就业率高,毕业生满意率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率高;“一大”指辐射带动效应大,带动了16所中高职学校共同发展。

借鉴多元文化教育 培养国际化人才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吕一枚

  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美国社区学院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国际化程度和多元文化教育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我所研修学习的波士顿邦克山社区学院,把“让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来到校园,把学校建设成国际化、全球化的社区学院”列为发展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并张贴在学院最醒目的位置。

  国际化人才应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有跨国文化沟通能力,熟悉国际惯例,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受美国社区学院启发,学院加强了国际合作与交流,从办学思想、学校文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向国际化迈进。

  一、营造多元文化的教学环境,培养国际意识和国际交往能力

  学院开办了国际汉语语言学习班和专业教育国际班,招收来华留学生。现已招收来自13个国家的52名留学生。学院为每名留学生安排2至3名学习助理和生活助理,促进中外学生相互学习语言、交流文化,结成友谊。留学生们不仅通过拼音学习汉语,还通过象形文字学习汉语,学生们乐在其中。弹古筝、唱京剧、包饺子、打太极,到中国学生助理家做客,听中国故事,也讲述他们国家的民族故事。在圣诞节、万圣节等各国的主要节日,学院还举办庆祝活动,由留学生主持、做形象大使,宣传节日文化。

  二、提供学生赴国外学习和实习的机会,培养国际视野和胸怀

  学院有责任给学生提供更多了解世界的机会,同时也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学院努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与社会声誉较好的国际学校合作,积极争取国际财团和企业给学生提供更多国际交流的机会和留学奖学金。目前,学院已与13个国家的53所学校相互交流,与18所学校签署了合作协议,互派教师、协作开展技术研发、教学研讨、学术交流,并接收学院学生“2+2”或“3+1”专升本学习。其中,有5所学校接收学院学生免费交换学习,有两个集团接收学院学生带薪实习,日本田中株式会社每年为我校学生提供100万日元的奖学金。

  三、引进国际教育资源,构建国际化教育理念和模式

  学院与新加坡PSB学院、加拿大温士顿学院合作办学,成立了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学习借鉴新加坡和加拿大的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并由外方进行教学管理。国际学院在校内产生了一定影响,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新加坡和加拿大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丰富的国际教学资源,不仅培养了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学生,也带出了一支能胜任国际教育的教师团队。

  四、建立具有国际知识结构的教师团队,提高专业国际竞争力

  为建立教师的国际化教学理念和能力,构建国际化知识结构,学院先后派出6个团组122名教师赴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等地培训学习;设置名师工作室和外国专家公寓,引进各专业群的国内外专家、教授及行业企业技师,与我校教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学院鼓励教师采取多样性和灵活性的教学方法,开设国际内容的课程,使学生通晓国际规则和技术,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教育国际化、培养国际化人才,开阔了学院办学思路,开辟了学院开放办学新路径,提升了学生适应国际化竞争的水平和能力,为区域经济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智力和人才支持。


        “今年9~10月发生投保学生死亡事故10起,其他未参加保险省份的事故数据暂时不掌握。”近日,在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工作组召开的案情鉴定会上,有与会专家说,这些事故不仅造成了学生家庭的不幸,而且增加了实习单位、职业院校的忧愁,还对职业教育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与此同时,中国青年报记者看到的《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工作2012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也证实了这种现象:“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根据2012年教育部推行的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统保示范项目抽取60万例样本分析,每10万名实习学生发生一般性伤害的约39.9人,其中导致死亡的约3.96人。学生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贯穿于岗位实习、交通、住宿等整个实习过程。

        六成事故发生在学生实习岗位

        据《报告》介绍,按照伤害事故发生的时间和场所划分,学生实习期间伤害事故可分为实习岗位和非实习岗位两大类。

        依据对2012年全国部分省市统保示范项目事故类型的统计,发生在实习岗位的意外伤害事故数量要高于非实习岗位的事故数量,约占事故总数的60%。而从死亡事故的分布情况来看,非实习岗位的学生死亡人数则高于实习岗位,约占总死亡人数的80%。

        这份《报告》从60万例样本分析得出,交通事故、机械伤害、物体坠落、煤气中毒、锐器割伤、跌倒摔伤、电击伤害、高处坠落、暴力伤害、突发疾病、溺水等,是危害学生实习安全的主要隐患。

        据《报告》分析,职业院校学生在不同的行业实习面临的风险也不一样。例如,在生产制造企业中,机械伤害、触电伤害、灼伤等伤害事故较为多见;对于建筑施工企业一线工作岗位,高处坠落、触电伤害、物体打击等则是人身伤害的主要类型;对于旅游、医疗卫生等服务行业,人身伤害事故集中在突发疾病、传染病、过度劳累及肢体损伤等。

        不过,据调查,机械伤害事故约占总事故数的27%,在所有事故中发生频率最高。在机械事故中,实习学生缺乏岗位工作经验,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不足是主要原因。同时,企业对实习岗位设备的安全配备不足和维护管理不善,院校和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岗位选择和现场监管不当,也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与机械伤害不同,交通事故则属于非实习岗位的主要事故类型,约占所有事故总数的21%。在这类事故中,一种现象是学生驾驶摩托车和电动车发生意外,而更多的情况则是学生行走过程中受到车辆的撞击而导致伤亡。

        从客观角度分析,道路交通环境不佳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从主观因素方面分析,则无法排除学生自身风险意识不足等因素,也充分暴露了职业院校在安全教育培训和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些职业院校缺乏学生实习安全管控机制

        “职业院校学生实习意外伤害的现状,凸显了学生自我安全防范意识的薄弱和欠缺,以及职业院校在学生实习组织过程中的问题与弊端。”这份年度《报告》说。

        从风险防范意识来看,许多职业院校对学生实习安全教育重视不足,风险防范意识薄弱。据教育界内部知情者透露,部分院校管理者存在侥幸心理,对院校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认识不清,错误地认为学生实习发生伤亡事故完全是实习单位的责任,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

        从实习组织管理来看,职业院校同样存在较多的问题。一方面是专业教学与实习标准脱节、实习与专业结合不紧密,对学生实习前的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在实习中“放羊式”仍然占有相当的比例,学生不了解实习工作内容,不掌握实习单位实际情况,难以保证实习环境和岗位安排对学生安全和权益的保障。

        另一方面,在实习安全培训现场监督方面,职业院校的投入和师资保障状况难以满足安全管理的需求。特别是由于学生社会经验较少和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实习岗位之外的交通和住宿,成了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重灾区”。

        从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来看,一些职业院校对学生实习过程缺乏整体的风险管理制度。部分职业院校未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具体的学生实习管理办法、事故应急预案等安全制度。部分职业院校虽然建立起相关制度,但是往往执行不力形同虚设。

        由于部分职业院校缺少风险保障机制,一旦学生实习发生意外事故,管理者往往惊慌失措,缺少有效的应对措施,导致出现伤亡事故以后难以维护学生和家长的权益,引发上访等事件。

        学生实习安全教育与事故预防管理显得非常紧要

        《报告》认为,在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对于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发生伤害事故后的权益保障还不够清晰和明确,无法及时进行司法救助的情况下,建立学生实习安全教育与事故预防管理显得非常重要与紧迫。

        加强学生实习安全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规避风险、提高防范和应急自救能力。职业院校应高度重视并加强教育内容与实习单位接轨,消除实习学生侥幸、轻视的心理,培养安全生产的意识,排除实习环节中的“人祸”因素。

        在学生实习过程中,职业院校应该与实习单位、家长保持有效沟通,建立科学的实习管理通报制度,及时了解学生实习及安全情况。同时,根据每年学生实习的情况,针对某些突发事故,职业院校应与实习单位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事故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故能力。

        学生实习安全是摆在职业院校和实习单位面前的紧迫问题,也是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说:“职业院校校长是学生实习安全和风险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要建立和完善‘实习前有专门培训、实习中有过程管理,出险后有及时赔付’的全过程风险管控制度。”

  临近年终,新一届的毕业生迎来了集中求职的时间节点。根据人才市场的反馈,当前许多2014届高校毕业生都已经开始进入求职期,并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求职准备。而受到“最难就业季”的余波影响,不少毕业生都对自己日后的职业走向有了更多的考量和权衡。相较于往届毕业生,新一届毕业生的求职显然更加务实。许多毕业生都告诉记者,他们最希望找到一份高薪且发展前景好的职业。

  诚然,对于初出茅庐的毕业生而言,对于薪资的过分在意将十分不利于他们的求职。但随着物价的飞涨,高薪仍旧是许多人的追求目标。不过往往很多人在追求高薪时都不得其法,因而导致他们走了很多弯路。

  那么毕业生应该如何谋求高薪呢?按照传统的就业套路,毕业生要想获得高薪职位,可以有多种方法,例如寻找快速成长或高回报的行业、进入具有高绩效的企业、在岗位上做出业绩、在企业中谋求更高的职位,或者成为企业不可缺少的人,都是当前人们公认的获得高薪的办法。然而对于初出茅庐的毕业生而言,要成功找到工作岗位已属不易,高薪职位更是可遇不可求。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职业院校都打出了“学技术、拿高薪”的招牌,以吸引学子的报读。

  技术人才真的如此走俏?学技术就一定能获得高薪嘛?根据记者从人才市场获得的反馈信息,在技术人才日益紧缺的大背景下,掌握了核心技能的求职者的确能够比普通求职者获得更高的薪资待遇,因此许多人都认为只要学习技术就一定能找到高薪职位,享受优厚的薪资待遇。其实现实情况并非如此,教育专家表示,光有技术的人才并非企业最为青睐的人才类型。“在用人单位眼中,掌握了专业技能是一个技术人才的根本,而兼具了技能与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才是企业最为青睐的人才类型。例如在汽修行业,技能素养兼具的高级技师月收入普遍过万,专业维修高档进口车的高级技师甚至可达几万元,是企业‘难求又难留’的高级人才。”专家说。

  因而,市场对于以培养社会适用人才为主要职责的技能教育院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院校加强培养学子的技术能力,还要求学校不能忽略了人才的素质提升。专注培养高素质汽修人才的四川万通汽修学校便以此为出发点,不仅推出了一系列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热门专业,并且在每个专业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设置中,都充分考虑了市场需求和就业方向,确保学生所学与市场所需、企业岗位密切结合。

  而为了提升学子职业素养,四川万通汽修学校独创了“三教三训”教育模式,通过专业教育、素质拓展训练、军事训练、行为习惯训练、法制法规教育等多个教学模块,来全面提升学子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确保学子在校就能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成为岗位适用的复合型人才,成功获得高薪职位。

        本报沈阳11月5日电,今天,由共青团中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主办的第九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在辽宁沈阳落下帷幕。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秦宜智,辽宁省委常委、省总工会主席赵国红出席大赛闭幕式暨寻找“最美青工”活动结果发布会并颁奖。

        经过4天激烈角逐,悦翔沈阳分公司黄金玲、北京市新媒体技师学院刘雯方、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陈矗分别获得多媒体作品制作员比赛前3名;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李英全、天津百利机电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王伦、陕西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有限公司周红亮分别获得车工比赛前3名;江苏徐州机械工程有限公司吴东、辽宁丰田金杯技师学院代继业、沈阳造币有限公司张文良分别获得机械设备安装工比赛前3名。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山东、湖北、四川、陕西、新疆等10家省级团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获得第九届“振兴杯”优秀组织奖。

        2013年寻找“最美青工”活动结果同时揭晓。鞍山钢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职工万雪峰等100名青工当选2013年全国“最美青工”。

        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模具调整钳工于戈、太原铁路局太原车辆段动车组随车机械师王晓睿、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蛟龙”号潜航员付文韬、中铁一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精密测量队分队长白芝勇、沈阳机床集团工具钳工刘刚、江苏省盐城市城乡建设局市政设施管理处下水道班班长李智慧、上海浦东海事局危管防污处副处长陈维、国网天津电力公司城西供电分公司营销部高压电费抄收二班副班长罗朝辉、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山西电建二公司高压焊工贾向东、广州铁路公安处刑警支队广州站大队侦查员黄国华等10名青工当选特别关注“最美青工”。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全国道德模范、“当代雷锋”郭明义出席活动,并与青工交流互动。活动以“岗位技能促振兴 青春建功中国梦”为主题,通过颁奖、歌舞、访谈、绝活展示、微电影等方式,回顾了“振兴杯”九年来的发展历程,力求呈现青春之美、技能之美,充分展现当代青年技术工人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编者按: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和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组织编写的《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年度报告2012》日前新鲜出炉。报告将视角聚焦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新变化,从政府统筹主导、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模式推陈出新、服务区域经济能力不断提升、促进文化创新与创新五个方面,对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新发展动向和趋势进行分析。

        ■《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年度报告2012》编写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要调动行业企业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的发展目标。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和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在调研中发现,在此目标引领下,产教合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正在得到广泛认同和普遍重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各个层面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和发展,涌现出许多具有特色的典型经验。

        政府统筹主导,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

        职业教育的地方性和地市级政府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的地位,决定了地市在构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体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政府统筹规划,谋划区域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生产经营和科学技术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认同。许多地方政府有意识地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区域经济社会规划中,统筹安排,积极谋划区域职业教育发展。

        政府加强政策制度设计,营造校企合作健康发展良性环境。政策法规是政府进行管理的有效手段。在中央的大力倡导下,一些地方先行先试,陆续出台了校企合作地方法规。通过法规制度来鼓励、约束各方参与校企合作的动机、责任和权利,为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创造了良性的发展环境。

        政府统筹领导,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政府加强职业教育管理统筹管理,并不意味着一切依靠政策法规、行政命令和计划才能运转,还有一项重要的职能在于协调,创造性地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形成适合本地区实际的管理模式。 

        政府加强管理创新,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行业企业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重要主体,各地政府积极拓宽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渠道,丰富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方式,增强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话语权,以行业标准引领职业教育发展。

        政府加强激励引导,提高行业企业参与积极性。许多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整合相关制度安排,采取税收减免、专项基金扶持等政策措施,补偿和减少企业参与成本,有力地提升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案例】宁波市在全国最早出台了《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并制定了实施细则。此后,辽宁沈阳、河南开封、河南三门峡、浙江上虞、河北唐山等市也纷纷出台了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在省级层面,2012年河南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河南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试行)》。还有一些地方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些校企合作政策措施,如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交通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暂行办法》,重庆市下发了《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旅游局关于开展旅游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等。

        企业积极性显著提高,校企合作局面逐步改观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产业升级与调整,高素质技能人才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要素。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与职业院校开展全方位的合作纳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中来,并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职业院校办学过程中来,围绕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员工培训等内容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但是受技术水平、企业规模、历史传统等影响,不同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途径和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大型企业积极举办职业院校,将职业教育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大型企业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大规模的企业内部培训,为企业开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后盾,并能产生显著的规模效益,从而有效地降低培训成本。因此,为满足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在企业内部独立设置或依托一些职业院校举办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纳入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中成为许多大型企业的选择。长春汽车集团、海尔集团等许多大型企业都在内部举办了职业院校。而中国南车集团、淮北矿业等大型企业则依托现有的职业院校举办职业教育,形成了校企紧密合作的办学模式。

        中小企业通过校中厂,厂中校的形式,积极参与职业院校办学。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独立举办或者依托职业院校举办职业教育超出了企业能力范围。因此更为现实的是,充分利用企业自身现有的技术、设备和资金,通过企业实习车间、厂中校、校中厂等途径,将企业用人标准引入职业院校,积极介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计划、师资培养、教学过程,推动校企合作不断深入发展。

        更多企业通过订单培养等形式,积极参与技能人才培养过程。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寻求企业与院校的利益共同点,成为许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普遍做法。

        【案例】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为了满足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中国南车提出了创办中国南车大学的战略举措。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原由中国南车创办,与企业有着血脉相连不可割舍的关系。2012年6月28日,中国南车大学正式成立并落户于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学院作为中国南车大学的承办者和企业“三高人才”培训基地,从战略规划、组织构架、业务流程等方面深深嵌入到中国南车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之中。

        职业院校转变办学理念,合作模式不断推陈出新

        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合作各方基于自身优势,锐意创新,形成了许多特色鲜明、效果突出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

        从产权关系看,形成了校中厂、厂中校、专业实体化、校企一体化办学、集团化办学等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许多职业院校,面向市场需求,通过出租厂房,提供土地等形式盘活学校现有资源,采取校中厂、厂中校的模式,将生产性的实践活动与教学活动有机整合,在满足企业需求的同时,有效解决了学校办学资源不足的困境,实现了企业利益和学校利益的双赢。还有的院校,与企业合作成立实体性的办学机构,将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有机整合在一起,积极探索产教共融机制与模式。而集团化办学模式则将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主体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成为当前校企合作办学体系的重要实现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发展。

        从人才培养方式看,形成了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当前校企合作已经逐渐从满足企业简单的人力资本短缺的需要,向以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撑企业技术升级,获得市场竞争力需要逐步演进。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也不再简单地以获取劳动力为目的,而是越来越多地主动参与到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以企业标准引导职业院校办学,实现企业用人标准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标准相对接,企业生产车间与课堂相对接,不断提升技能人才质量。

        订单培养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普遍模式。而现代学徒制则是落实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一种探索,是传统学徒制增加了学校教育因素的一种职业教育。和传统的学徒制相比,现代学徒制增加了学校教育的成分,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一种新形式。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是一种递进关系,传统职业教育的育人责任和就业风险均由学校承担,而现代学徒制则是校企共同负责培养、共同承担风险。现代学徒制的特征,一是招工即招生,首先解决了学生的员工身份问题,不再简单地把顶岗实习的学生叫做“学徒工”,而要视作企业培养自己的“员工”,这样其责任感才能真正被激发。二是校企共同负责培养,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专所长,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对学生(员工)的培养。

        【案例】浙江北仑高级职业中学积极实践现代学徒制,制定了学校各专业现代学徒制实施方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为服务目标,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以学校、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强调“做中学、学中做”。校企合作双方以及学生通过协议明确三方权利和义务,明确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重点做好学校和企业的双元培养、教师和师傅的双重指导工作。

        校企合作内涵延伸,服务区域能力提升

        校企合作不断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相生相伴发展。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与区域经济社会产业结构与分布格局相适应,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而校企合作则是推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相生相伴的重要手段。

        以科技服务为引领,提升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服务能力。产业升级与调整离不开技术进步与技能人才的支撑。职业教育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以增进技术技能积累为重点,在不断促进产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技术创新的同时,提升产业社会经济效益,推动产业优化与调整,提升产业竞争能力。

        承担社会培训,满足经济社会转型需要。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企业急需大量的新型技术人才,城乡各类转移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日显突出,技术培训需求剧增。承担社会培训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能。

       【案例】九江职业技术学院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植根船舶行业,在江西江州联合造船、罗伊尔游艇公司等四家企业搭建以“工作站”为基础的校企项目合作实施平台,承接了包括海洋船舶生产设计、游艇送审设计、高效焊接工艺攻关等十余个项目,满足企业技术需求。与江西江州联合造船共同开发的12000吨重吊船通过省重点新产品鉴定,在学校支持下该公司设计工艺所(技术中心)被认定为首批九江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促进了企业快速发展。

        校企文化对接,推进产业文化育人和文化传承创新

        通过校企文化对接,推进校企文化深度融合。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对校企合作的认识逐渐由表及里、从浅入深,校企合作从物质层开始,逐渐步入制度层,如今精神文化层面的合作也呼之欲出。加强校企文化对接,推进校企文化融合,以产业文化育人,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同步养成,正逐渐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自发行为,成为校企合作深入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推动民族文化产业传承与创新。2013年,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有利于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技术技能;有助于加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内涵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适应产业发展要求,提高相关人才技术技能水平,做大做强民族文化及其相关产业。

        【案例】湘绣作为湖南“文化名片”,担负着弘扬湖湘文化和振兴民族工业的双重任务。这一民族瑰宝一度人才青黄不接、产品缺少创新、产业危机重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与湖南省湘绣研究所等湘绣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引领企业和当地湘绣产业发展。一是合作育人,构建支撑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全国首开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构建了“大师工作室+项目+产品”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合作创新,主导湘绣发展方向。由学院与湘绣企业共同参与、学院主笔的《湘绣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得到省领导好评,相关建议被吸纳到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三是搭建平台,引领产业全面发展。学院牵头建设湘绣产业科教园,计划用5年时间,建成政校企、产学研多方联动的湘绣人才培养培训、新产品新技术研发、高端生产、电子商务、文化研究与教育展示、非遗传承保护等6大中心,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湘绣市场零散、创新不力、人才匮乏的现状,实现湘绣产业规模扩大10倍,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以上,湘绣年销售产值增加5倍的目标。


        从洋务运动的“工学并举”,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指导下的“半工半读”,到改革开放“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进入新世纪,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不断创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呈现出令人欣喜的变化和发展。但整体来说,我国校企合作的水平还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转型、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对职业教育的需要。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深入发展,需要立足全局,加强顶层设计,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引领校企合作走向深入。

       一要加强统筹水平,将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战略

        职业教育是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的重要支撑,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基石,是我国由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大国的推进器。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院校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面向产业需要,积极创新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生相伴,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

        因此,提升职业教育统筹水平,将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成为必然。首先,应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国家产业调整与布局和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将技能人才发展战略与技术创新战略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技能人才支撑产业升级。其次,应在进一步明确地市统筹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将职业教育纳入区域规划,鼓励地方以产业园区、职业园区为依托,构建区域技术技能复合平台,促进技术创新与技能人才培养的对接,以高技能人才助力企业技术创新与升级,以职业教育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再其次,加强制度设计,明确企业进行职业培训、参与职业教育、履行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责任,将企业培训纳入企业发展战略。

       二是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构建校企合作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

        政策制度是校企合作深入发展的重要依据。纵观国外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依靠政策法规引导、调整、规范、约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利益主体的责任和权利是普遍做法。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许多地方先行先试,出台了地方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进行了积极探索。但从整体上,一个有利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制度体系还远未形成。因此,积极推进相关法律制度体系的建设成为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

        在国家层面,要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等国家层面法规条例的修订和制定工作,为地方法规条例的制定提供上位法依据和支持。启动其他配套法律条规的制定或修订工作,加快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在地方层面,鼓励各地先行先试,积累经验,为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的修订或制定提供实践支撑。鼓励条件成熟的地方积极着手制定地方性的法规条例,条件尚未成熟的地方可先进行相关制度政策试点,逐步推进。要通过政策制度体系的构建,逐步明晰政、行、企、校各方主体在校企合作中的责任和权利,构建各方利益主体积极参与的校企合作政策制度环境。

        三是加强顶层设计,构建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机制。

        澳大利亚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报告指出:“行业能够影响职业教育政策和发展方向的关键点在于组织体系”。从国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看,从宏观层面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政策制度的制定,到中观层面的行业标准、需求的确定,再到微观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教材的开发、质量的监控与监督,都有行业企业代表的参与,无论是代表的数量还是所发挥的作用,都占据了很重的分量。构建行业企业全面深入参与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是将行业企业需求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

        为了提升行业企业参与力度,我国积极构建了职业教育联席会制度、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职教集团等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组织机构。但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各机构之间缺乏整体的设计与联系,加上行业组织自身能力不足,导致行业企业的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因此,可以通过顶层设计,整合优化现有机制,通过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和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战略规划和制度设计、行业人才需求预测、行业人才标准制定中的作用;通过地方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协作联盟或理事会等新的组织形式拓宽行业企业参与的通道,让行业企业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基地建设、师资培训过程;通过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将行业企业引入职业教育,实现教学链和产业链的有效对接,形成立体化的、多层次的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机制,让行业企业在影响职业教育、满足产业需求的过程中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四是设立校企合作基金,营造校企合作良性发展局面。

        高昂的培训成本是制约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原因。从国外看,许多国家通过税收减免、专项资助、专项基金等经济工具有效地激发了行业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我国《职业教育法》中也提出了要多渠道筹集职业教育发展基金,社会各界对此呼声很高。一些地方则因地制宜,设立了地方性的校企合作基金,在改善校企合作基本建设和基本能力,发挥正面的宣传和引导作用,营造校企合作良性发展环境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国家性的校企合作基金却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建立起来。

        面对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建立校企合作基金成为大势所趋。国家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投入、社会捐赠、企业培训基金归集等方式多渠道筹集校企合作基金。基金的使用,一方面用于支持职业教育专项项目、支持校企合作日常运转、公共实训平台建设、购买师生企业实习岗位、外聘企业专家等基本费用,重在补贴校企合作各方成本,弥补校企合作经费不足。另一方面主要对校企合作中涌现出的企业、个人及典型做法进行奖励,旨在通过树先进、立典型,提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意识,推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社会环境的形成与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在一所中职学校听课,授课教师是一位年轻的骨干教师,课的主要内容是“二极管”的识别与检测。参加听课的除专家组的专家之外,还有学校分管领导、系部负责人和一些其他学校的教学能手。

        评课时,大家充分肯定了这位教师的优点:教学设计非常用心,备课充分,思路清晰,教态亲切,专业知识熟练,教学态度认真。同时,大家也提出一些中肯的意见建议:一类是技术方法层面的,比如课件的字体较小、颜色较淡,看不清楚;教学设计与教案、板书不一致;教案的格式不够规范等。另一类涉及到教学理念和教学实施问题,比如重难点不够突出;一些结论性内容都是教师主动给出的,没有让学生讨论感悟等。

        在笔者看来,这是当前职业学校中一堂比较典型的课:从教学常规看,这堂课中规中矩,没有什么硬伤,教学环节完整,一切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教学方案正常推进。之所以说这是一堂比较典型的课,是因为任课教师所有的努力以及所有的不足,都带有普遍性。职业学校的公开课往往就是这样的,教师所有的努力都是在向“规范”靠拢、向“标准化”靠拢,在这样的课堂上很难挑出大的毛病,但同时也几乎不可能感受到课堂的精彩,是一堂处处都有值得商榷“问题”的课。

        1.铃声落下,学生起立,师生相互问好后,教师立即开始讲课。铃声落下的几秒钟,教师“此时无声胜有声”,可以起到让课堂安静下来、督促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作用。这时候,教师应该花几秒钟的时间观察全体学生,看看是否已经进入学习状态。有经验的教师在掌控课堂的艺术方面,往往都是体现在这些微小的细节中的。

        2.教师用一两分钟说明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素养3个方面。这个过程显然过于程式化了,作为听课人都感到没有时间消化、理解这些目标,作为学生恐怕就更是心不在焉了。还有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必要告诉学生吗?职业素养也好,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好,应该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培养过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都在想着如何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那么这个目标很难实现。

        3.教师进行复习旧课的提问。教师提了两个问题后,有学生在下面小声议论着答案,这说明教师的提问不是随意的,是有针对性的。然而遗憾的是,教师没有注意学生的反应,而是自己给出了答案,并且板书了公式。复习旧课本身具有很多功能,比如通过复习导入新课、检查学生掌握情况,通过复习提问引导学生注意力集中等。但如果是程式化地复习旧课,那么复习旧课的所有功能也就无法实现了。

        复习旧课可以作为一个教学基本环节,但并非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提问等方式复习旧课,设计提问的重点不是让学生拿着教材回答那些教师讲过的知识,而是要通过提问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这样复习旧课才不会流于形式。更高的要求是,教师如果能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反复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公式、定义、概念、规则等,是不需要专门拿出时间用来复习旧课的。

        4.教师设计了两个“任务”要求学生完成。

        任务一是测量二极管。教师给了学生几分钟时间,时间一到教师叫停,接着开始进行讲评。讲评时,教师熟练地指出测量二极管出现的几种现象和原因,并提问了三名学生。对这一环节的安排,笔者认为,第一,学生在测量时,教师一直在观察学生测量的情况,测量结束后,教师应该就观察到的情况进行点评,比如有的学生为什么测量得既快又准,有的学生为什么没有测完。第二,为什么要先讲评再提问?如果先让不同情况的学生分别报告自己的检测数据,教师再予以点评效果会更好。

        任务二是二极管极性的判断。教师同样给了学生几分钟时间,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边巡视、边指导。对于这一时段的教学活动,笔者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遇到挑战和障碍,在这个时候教师最好做一个“旁观者”,不要急于把正确做法告诉学生,唯恐学生不会做或做错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慷慨地提供事实而吝啬地给予概括”,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师在提供事实方面常常比较吝啬,过程也显得匆忙,而在概括或提供结论方面,教师反倒过于慷慨了。而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在非常顺利、不费劲地解决问题的同时,已经没有了“胜利”的喜悦。

        5.教师安排的“拓展部分”。教案上“拓展部分”这4个字让笔者眼睛为之一亮,期望学生积极思维、克服困难、攀越高峰的局面会在这一环节出现,然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这一部分教师共提出了3个问题,虽然说不清楚这3个问题算不算对教学内容的拓展,但两个现象让笔者感到,这3个问题算不算“拓展”已经不重要了。第一个现象是,前两个问题教师没有让学生思考或讨论,而是直接讲述了答案。第二个现象是,第三个问题教师让学生在一个表上填数据,学生用了一分钟时间就把数据填写出来了,可见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根本就没有构成挑战。由此可以判定,所谓“拓展部分”是不成功的。

        短短的一堂课给了笔者很多思考。听课人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评价这堂课,有优点,有成绩,教师有课改的意识,几乎每个环节都体现了课改的理念;同时这堂课也有不足,有基本功的问题,有教学方法的问题,也有教学经验的问题。但是,如果回到“常识”层面来分析这堂课的得失,还需要看课堂是否有效、是否真正做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成长毕竟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再优秀的教师也无法代替,因此看一名教师的教学是否优秀,绝不是看教师的“表演”是否成功,而要看学生是否动起来了、是否产生了积极性思维活动、是否激发了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渴望。如果这些目标能够实现,那么即使教师的普通话不是那么标准、课件不是那么漂亮、课堂气氛不是那么热烈,也同样是一堂好课。

        随着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关注学生个性化成长、确立以学生为主体、在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的同时注重人的发展等先进理念已被多数教师所接受,并且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是,从笔者接触过的课堂教学情况来看,这些先进理念基本上还停留在教学设计中,一旦到了课堂实施层面,教师又立刻成为课堂的“主宰者”和学科知识的“代言人”了,“我讲你听”、“我做你看”、“我讲多少你就学多少”等多年的积习仍旧那样地根深蒂固。

        课程改革必须从教学设计向教学实施转移,否则课堂在失去吸引力的同时,也将失去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本报讯(通讯员雷久相)10月30日,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举办,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应用与服务分会、湖南省教育厅、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承办的2013(第十届)全国汽车职业教育年会在株洲市举行。

  全国汽车职业教育年会是我国汽车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领域最高层次的学术年会。今年会议的主题是“面向未来的汽车职业教育”,全国相关协会、教育部门、汽车企业、职业院校的近300名代表参会。

  会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与株洲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协议约定,学会和市政府将在学院新校区建设、国家和省级重点项目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汽车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办学、汽车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财政、政策和项目的大力支持,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参与和促进我国汽车职业教育的窗口学校。

    本报讯(记者李剑平)10月19日至21日,来自全国各省级单位的1168名职业院校教师在江苏省南京市参加信息化教学大赛。

  据介绍,大赛是在教育信息化“教师率先使用,职业教育率先部署,发达地区率先示范”背景下举办的,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大部分省级单位都举行了选拔赛。其中,辽宁、江苏等省还组织实施了地市级选拔赛。

  本届大赛设中职组多媒体教学软件、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训教学,以及高职组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课程等6个赛项,大幅度增加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比重,吸引了很多行业企业专家加盟比赛团队。

  “不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在现场观摩比武的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说,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设施、内容建设及运行方式,都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育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近日,各地招生考试部门相继发布2014年招生考试信息,其中变化最大的当属高考加分政策。面对往年关于高考加分过多过滥、亟待清理的呼声,新版加分政策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删减。

        到底哪些分该加?哪些分不该加?删减是出于合理还是迫于压力?对于大学选才来说,加分到底是帮助识别人才的依据还是干扰?加分与“裸考”哪个更有利于公平?被取消的加分项目,将对招考乃至基础教育产生怎样的影响?在众说纷纭中,本报记者试图通过对高考加分政策的梳理来拨开迷雾。

        ■本报记者 高靓

        “瘦身”效果怎么样

        事实上,对于考生来说,高考加分“瘦身”来得并不突然。

        2011年,教育部等5部门就联合发出《关于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和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规定,调整政策“从2011年秋季进入高中阶段一年级的学生开始适用”,也就是2014年参加高考的学生。本次调整,被学者总结为四大特点:

        “缩减”,即对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的加分对象和奖励项目进行调整,明确规定省赛区一等奖不再具备加分资格和保送资格,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学生只加分不保送。

        “限高”,即对各项加分都明确了“不超过20分”的最高限制。

        “指定”,对科技类竞赛、体育特长高考加分项目进行详细列举,也就意味着不在此列的项目将丧失加分资格。

        须经过本人申报、有关部门审核、省地校三级公示后方能予以认可。

        此后,在该通知的基础上,各地陆续出台更为严格的细则。总体看来,一是缩减加分项目,二是降低加分分值。

        体育特长加分一直是加分乱象的重灾区。过去,各地自行决定可以作为特长认定的体育项目,四川省体育加分项目多达27项,广东省则不设限制,诸如健美操等没有明确评价标准的项目赫然在列。2011年发出的通知中,教育部明确规定了加分项目限定在“中学普及程度高、锻炼效果好”的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游泳、羽毛球等8项。

        不少地区还下调了体育特长生的加分分值。黑龙江省的重大国际体育比赛集体或个人项目前6名、全国性体育比赛个人项目前6名以及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的考生加分分值由20分降为10分。四川、山东和河南等省也有类似规定。

        以往盛行的音乐、美术、书法、舞蹈等艺术特长加分,这次几近“覆没”。在已公布调整政策的省份中,仅上海市和湖南省仍保留对艺术特长生的加分政策。

        在鼓励性加分中,优秀学生(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因为其评价主观性强而备受争议,此次改革也有意降低其含金量。例如,北京市规定,“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的应届毕业生”由增加20分投档调整为增加10分投档。据不完全统计,共有8省市做出调整,取消这类加分或降低分值。

        在高考加分中,还有一类属于照顾性加分。如少数民族、烈士、华侨子女等,很大程度上由身份决定,带有一定的补偿性质。对于国家政策规定的照顾性加分,各地均予以保留,但是条件限制更为严格。

        例如,辽宁省将一些蒙古族和满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考生享受的10分加分优惠降为5分。2014年起,广西要求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汉族考生户籍必须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满5年(引进的优秀人才子女和现役军人子女的户籍要求满3年),考生本人高中阶段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就读时间要求满3年,报考省内高校时才可增加10分投档。

        与此同时,过去一些地方性加分的“土”政策不见了踪影。例如,江西省曾规定,留学人才随迁子女可获得20分加分的照顾政策。河北省曾规定,省授予“教育世家”称号的教师直系子女报考师范院校的考生可加20分。这些政策都在今年予以取消。

        记者注意到,各地加分“瘦身”幅度不一。其中力度最大的当属广东省,率先一步到位,取消了所有学科竞赛及先进奖励加分项目,因此被网友形容为“下手极狠”。广东省新版加分项目从过去的17项锐减到6项,除体育特长外,其余5项全部为带有补偿性质的照顾性加分。

        湖南省的调整政策在各省政策中属于相对缓和的,采取过渡性政策,提出“从2016年起,取消二级(含)以上运动员证书加分,改为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取消艺术特长生高考加分,即取消由湖南省教育厅举办的‘三独’(独唱、独奏、独舞)比赛获奖的加分政策”。

        加分到底该不该

        对于此次加分政策的变化,社会上不乏赞许之声。但是,针对高考加分的争论并未就此停止。到底哪些分该加,哪些分不该加?应该部分取消还是彻底取消?厘清这些问题,我们还需要重新审视加分在高考招生政策当中所扮演的角色。

        我国高考加分政策,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早在1950年,教育主管部门就规定,高考招生中,“参加工作3年以上的革命干部和革命军人、兄弟民族学生以及华侨学生,考试成绩虽差,得从宽录取”。1978年恢复高考以后,国家加大了人才选拔的力度,开始对三好学生、学科竞赛获奖者、体育艺术特长生等实行高考分数优惠政策。对于三好生、优秀干部、国家二级运动员等加分,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此后,学科竞赛、科技类竞赛陆续纳入加分之中。2006年教育部公布了调整后的高考加分政策,涉及十多个条目数十个类别。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科首席专家、首都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院长劳凯声教授表示:“高考承载着两个功能,一是教育机会和资源的分配,二是对符合大学要求的人才进行选拔。”设立高考加分政策的初衷,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在中国这么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受教育机会如果采取一刀切的分配方法肯定是不行的,对弱势群体进行补偿是必要的。”劳凯声说,“罗尔斯的正义论的核心观点就是,对公平的事情要用公平的办法,对不公平的事情要用不公平的办法。比如,农村和城市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差异,仅仅用同一张考卷、同一个分数线就不公平,就要用点‘不公平’的办法加以补偿。”

        “高考政策实施这么多年以来,人们也渐渐意识到考试在人才选拔方面的单一性和不足,有些优秀的人才是无法通过考试反映出来的,因此就有了一种对特长、优秀品质的鼓励性加分,旨在弥补考试的片面性。”劳凯声说。

        在劳凯声看来,加分的初衷都没问题,而且类似做法在美国、德国等国家也存在。然而,高考加分政策在我国却受到老百姓的诟病,原因何在呢?

        劳凯声认为:“这是由于在我们的社会中,高考作为不多的向上流动的途径之一,和老百姓的利益关系实在太密切。所以无论考试还是特长,总有一些人做小动作,以自己的方式获取利益,比如身份造假、特长造假,有的地方为特定群体设置一些加分项目。”

        2006年,湖南体育特长生造假案轰动一时,不少持有“体育竞赛优胜者”和“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的考生,不会投球、不能跳、不能跑,一些三级跳远的考生连沙坑都跳不到,参加健美操测试的考生连韧带都压不下。

        2009年,重庆市取消了31名违规更改民族成分的考生的录取资格,其中包括当年的文科状元。

        有调查称,高考加分呈现出“三集中”现象,即向区域内相对发达地区或中心城市集中,向少数中学集中,向个别项目集中,明显反映出强势利益群体与弱势群体在利益博弈中的不平等。媒体也曾报道,在浙江绍兴一中2009年参加航海模型加分测试的19名考生中,13名考生的家长是当地高官,其余6名是教师子女。

        记者还注意到,很多地方将加分作为一种“福利”进行分配,或者说作为一种“利益”进行交换。其受益者既不属于弱势群体,也不属于有特殊才能者,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这部分人本身就掌握着比较丰富的社会资源。在一些地方性高考加分政策中,曾经出现过海归人才子女加分、金融高管人才子女加分、博士子女加分、纳税大户子女加分、招商引资人员子女加分、教育世家子女加分,等等。

        在新版加分政策中,这些过于臃肿、因人而设、容易成为权势运作空间的政策很大程度上被清理,无疑具有积极意义,更加有利于教育公平。但是,劳凯声并不赞同完全取消加分政策。

        他认为:“对一些为国家做过贡献的群体给予补偿,我相信老百姓是认同的,比如非典医务人员的子女、烈士子女、三峡库区移民子女等,美国也有对军人上大学的倾斜措施。但是,大家怕的就是政策演变成特权。与此同时,当加分政策使千分之一的人受益时,老百姓就不会这样关注,但是如果是20%的考生有加分,大家就会认为这影响到自己的机会了。”

        哪些项目适合加分?哪些项目不适合加分呢?劳凯声的标准是:一方面要看出发点是否有利于社会公平,是否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另一方面要看措施是否能获得老百姓认同。

        正在进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教育部重点课题高考加分政策改革研究的封旺洲、罗志银等专家则认为,加分项目和分值并不能简单地“一减了之”,还应该看它是否能够真正对需要补偿的群体起到作用,实现起点公平。

        记者也注意到,在一片喊“瘦”声中,新版加分政策并非只做减法。例如北京,在对其他项目进行删减降低分值的同时,将烈士子女由增加10分投档调整为增加20分投档。被称作“疯狂瘦身”的广东加分政策中,将范围从少数民族扩大到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汉族考生。

        加分“瘦身”影响几何

        “在某些分数段,加上20分可使考生的排名前进几千位。”某“985”高校从事招生工作的老师说。可见,作为招生考试过程中的一项政策,除了政策制定者,加分更牵扯到考生、高校等利益相关群体。

        从实际层面看,新的高考加分政策会带来哪些影响?考生、家长和高校又是怎么看待这项政策的呢?

        可以说,加分政策的改变,带来的最直接变化就是享受加分的人数明显减少。2014年,广东省的加分项目将由23项减为6项。中学生各学科奥赛、各类科技竞赛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项目和省级优秀学生等17项奖项均不再加分。照此估算,明年广东符合保送资格的只有292人,高考的加分率也将降至0.43%。2013年,广东享受加分的考生总数为3521人。

        据北京一家高考辅导机构分析,往年,市体育竞赛优胜者约有200余人,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有七八十人,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一等奖也会有几十人,今年这些项目都被“砍掉”了。这些项目取消加分照顾后,北京总体上获加分照顾的考生将至少减少三四百人。

        对加分项目的清理,对“裸考生”来说无疑是个利好。一份对湖北省6市千余名高中生及家长进行的调查显示,有超过60%的学生及家长对新加分政策表示认同,认为对促进高考的公平性有一定作用。

        “城市有各种辅导班,农村哪有啊?减少加分肯定会得到老百姓的支持。”东北一个三线城市教育局工作人员表示。不过他也不免担心,“政策一开始是好的,时间长了还是会走样。”

        作为加分政策的使用者,高校又是怎么看待加分的呢?

        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于涵认为:“新政策的积极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促进了机会公平,二是减少了高校选拔人才的干扰。”

        今年6月,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曾在微博上曝出“清华坚决抵制四川的体育加分”,曝光了四川省考生的“二级运动员”资质存在造假嫌疑一事。据当事人讲,某年四川居然出现了数千名“二级运动员”。而在一些省份,这个数字仅有几百。以至于清华大学不得不独立组织测试,有的学生甚至不敢参加校方组织的测试。

        为避免“注水”的加分给录取带来的干扰,记者注意到,一些高校在录取中只看“裸分”。在各校公布的招生章程中,都有对加分的专门说明。例如,清华大学在调档时,原则上承认各省(区、市)招生主管部门根据教育部相关政策给予考生的政策性加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更加明确表示,录取专业时以实际考分为准,高考成绩总分相同时,优先录取有政策加分考生。

        于涵告诉记者:“在对待加分上,大学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对于少数民族、烈士子女等政策性的加分,大学必须要承认,而另一类地方性的加分,高校可承认、可不承认,但我们一定会规范操作,让考生提前清楚了解,不会在录取时突然告诉你某项加分不承认。”

        那么,各地加分内容和幅度不一,是否会产生地区性的机会不均等呢?于涵表示:“考和招基本上是分省进行的,所以不会造成各省之间的差异。”

        除了招生考试的公平,近年来围绕各项学科竞赛、体育和艺术特长进行的辅导、培训也是令学生和家长深感负担的原因。作为具有指挥棒效力的高考加分政策,能否起到“减负”、“降温”作用呢?

        湖北省调查显示,近90%的家长和学生认为,取消奥赛及科技类竞赛保送资格和限制加分额这项政策实施后,将会对“奥赛热”起到降温作用。

        实际情况得到了证实。目前,不少课外辅导机构的网站上已经见不到竞赛的宣传内容。记者以学生家长身份致电位于北京中关村的精英阳光教育机构,一位姓薛的老师表示:“人太少了,开不了班。”薛老师称:“我们是随着市场走的,以后政策可能更严格,艺术、体育、学科竞赛的加分都会取消,参加这方面辅导的人会越来越少。一项政策就决定了一个行业。”

        家长张女士告诉记者:“调整后加分资格的门槛比以前要高出很多,全国决赛奖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遥不可及的,所以想通过奥赛走捷径的学生和家长将会大大减少,新政策能够起到给功利化的‘奥赛热’降温的效果。”

        福建省南平市一所重点中学的教师告诉记者:“单从数学奥赛单项来说,初赛报名人数前几年最多一个班有二十几个,但是取消了保送加分以后,就剩三四个报名,甚至这次就一两个。”

        同样,需要花钱买设备、但是容易获取加分的“三模三电”,即航海建筑模型、航空航天模型、车辆模型与无线电测向、无线电通信、电子制作项目的取消,对于无缘获取这些资源的学生来说无疑更加公平。

        记者发现,与加分脱钩后的体育、艺术、学科特长,从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功利色彩。继续选择参加竞赛的学生,发展兴趣和提高能力的因素开始增加。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有分量的获奖项目仍然可以成为高校自主招生的“敲门砖”。过去,曾有高校在自主招生计划里将“在全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奥赛中获省级一等奖者或数学、物理两科均获得省赛区二等奖者”等条件明确写入招生简章。清华大学刚刚公布2014年自主招生“领军计划”候选人的综合评价工作,仍然在高中阶段的综合表现一项中注明了包括“课外学习及获奖情况”。至于今年哪些项目会获得自主招生的认可,高校是否会随着高考加分政策相应在自主招生政策中作出调整,还有待进一步观望。

        上大学网日前发布了《中国高职院校最爱的专业排行榜》。该榜单是由上大学网专家团队对目前全国1266所高职院校、2013年经教育部备案的高职拟招生专业1088个(专业点47591个)的数据统计编制而成。该榜单对50个布点最多的高职专科专业进行了对比和分析显示:超过8成以上的高职院校开设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财经管理类和电子信息类的专业最热门。     

        近日,2014年各地高考报名工作陆续启动,2013年全国各级各类高等院校的招生工作也已进入总结阶段。一些地方媒体八九月份的报道称:2013年海南专科院校招生惨淡,有学校缺额超八成;京城多所高职生源大幅减少,校长们叫苦不迭;湖北高职高专部分专业出现“零报考”等等。高职院校生源不足现象依然严峻。       

        上大学网推出的这份榜单显示,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同质化”导致人才培养缺乏足够特色,对高职院校的招生和就业都产生一定影响:84.5%的中国高职院校共计1070所学校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有940所高职院校设置物流管理专业、895所高职院校设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857所高职院校设置旅游管理专业、850所高职院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783所高职院校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779所高职院校开设市场营销专业;749所高职院校开设商务英语专业;706所高职院校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657所高职院校开设应用电子技术专业。

        而与之前上大学网公布的《中国大学最爱的本科专业排行榜》中的专业相比较,这份高职院校最爱的专业与其多相似相近,其中前10名专业中,计算机、市场营销、会计、电子、旅游管理等专业趋同。   

        在这50个高职专业中,含有“技术”字样的专业就达16种,占比32%,体现出以技术技能型专业设置为主的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现状。传统学科中的法学、汉语言文学、经济学、化学和物理学等比较侧重理论、研究型的基本专业均没有进入布点前50名。       

        这份榜单还针对50个高职专业分别列出了“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和“主要职业方向”两项重要参数。计算机应用技术、市场营销、建筑工程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软件技术等技术技能型见长的高职(专科)专业,其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高于其他专业。       

        在榜单中显示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市场营销、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工程监理等高职(专科)专业的毕业生,在计算机、互联网、汽车修理、建筑等领域入职半年后,每月的薪资平均在2000元到3500元之间,工程监理专业的薪资最高。他们大多从事计算机程序员、技术员、工程师、预算员等职业。  然而,就业面相对较广、入职门槛相对较低的商务英语、应用英语、文秘、财务管理以及法律事务等高职专业,其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普遍较低,月薪平均在2000至2500元左右小幅波动。       

        2013年6月5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修订工作的通知”,要求“在2004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所列专业及经教育部备案的目录外专业的基础上”,重新调研论证,在基本框架、专业体系、专业简介等方面对新版《目录》进行全面修订。     

        2013年9月,新版《目录》修订工作正式启动。外界预计,2014年高考前后将颁发最新版《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
        本报讯(记者 翟帆)第五届全国民办职业教育高峰论坛暨亚太地区职业院校合作论坛10月18日在济南举办。论坛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全国民办职业院校协作会主办,山东现代职业学院承办,来自内地的60余所民办高职院校、民办教育机构的100余位代表以及来自香港、台湾地区和新加坡、韩国等地的10余所高校的20余位代表,围绕民办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创新'的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负责人出席论坛并讲话,希望民办高职院校努力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在院校内涵建设上狠下功夫;二是继续深化校企合作这一民办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三是在创新方面继续加大努力;四是加大体制和机制改革。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周海涛在论坛上作了《转型中创造现代民办高校制度红利》的主题报告,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负责人董盛足、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首席项目主任黄德辉、台湾崑山科技大学校长苏炎坤、韩国公州映像大学副校长柳在万、新加坡旅游管理学院陈婧等专家在会上发表演讲,提出民办职业院校发展新思路。

  论坛发布了《17所民办高职院校2012年度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分析》白皮书,举办了“2013民办高职内涵建设展”和“2013三创(创意、创新、创业)成果展”。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现代职业学院、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厦门南洋职业学院和浙江东方职业学院被评为“2013民办高职内涵建设优秀院校”。

  校企合作有很广泛的工作领域,专业建设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笔者认为,要使校企合作工作更好地服务专业建设,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要选择优质企业进行校企合作。职业教育专业要对接产业,而能够真正代表产业的是行业以及大型企业。因此,在进行专业建设的时候,应重点与大型龙头骨干企业进行合作。

  二要开展适宜的校企合作项目。首先,要按照有利于提升校企合作工作层次、有利于构建校企全面合作模式、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与社会服务能力的原则,选择适宜开展的校企合作项目。其次,要根据合作目的与内容的不同,开展以下合作项目: 1.以人才培养为目的的校企合作。合作内容主要包括订单班、人才培养全程合作、教学工厂等。2.以科研开发为目的的校企合作。合作内容主要包括共设研究所(项目孵化中心、研发中心)、共同开发科研项目、开展技术服务、共研技术难题、专利转让转化、共同创建科技产业园等。3.以社会服务为目的的校企合作。合作内容主要包括开发培训项目、咨询、营销方案制定、发展规划设计、管理方案研制等。4.涵盖了上述三个方面合作内容的全面校企合作。

  三要强化学校自身服务能力建设。学校要自觉树立市场意识,强化校企合作的办学能力,学校的专业建设、师资建设、学生培养、培养模式、教学管理等要全方位提升,以贡献求支持。要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结构体系,从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设置、教学设计、过程控制、教学考核、质量评价等方面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不断提高为企业和行业服务的能力。要丰富校企合作形式,因企而宜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满足企业的不同需求。要建设服务队伍,通过"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途径,全力提升教师的技术攻关与员工培训能力。

  四要构建教师校企合作主体地位。要建立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工作的奖惩制度,规定教师在一定时间内必须完成一定校企合作工作量。要加强和优化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管理制度,教师要填写任务申请书,学校要下达任务确认书,并实施过程监管、结果认定管理。

  五要建立校企合作项目立项资助管理体系。学校可将资助项目分为重大合作项目与重点合作项目,对项目按照等级给予不同的经费资助。

  六要完善校企合作考核指标体系。按照突出重点、全面揭示、科学合理、注重实际以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完善校企合作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核:1.二级学院开展校企合作的组织领导作用,占总权重的5%。2.重大合作项目,占总权重的40%,立项与验收后各占一半分值。3.重点合作项目,占总权重的30%,立项与验收后各占一半分值。4.其他合作项目,占总权重的25%,立项与验收后各占一半分值。如此,可量化并评出各二级学院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成效。(作者系江苏省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中心主任)

   本报讯(记者 翟帆)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与机制创新经验交流会10月21日在江苏常州举行。会议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主办、常州科教城承办,160多名职业院校代表参会。

  会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校企合作委员会主任龙德毅发布了《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报告2012》的有关内容。宁波市教育局、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湘电集团、天津渤海化工集团、青岛西海岸职业教育集团、中德诺浩教育投资公司等单位的代表分别介绍了政府推进、政行企校四方共管、企业办学、行业牵头职教集团、职教集团实体化运作、第三方参与校企合作等创新经验。会议旨在通过对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与机制创新的探讨,在全国院校间交流经验,同时以基层实践促进国家顶层设计。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