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综合资讯
展开全部


图为内审会现场。

428日,全国邮政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邮政行指委)在京召开中职邮政通信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内审会,来自教育部、国家邮政局、行业内企业、有关院校和协会的专家及标准编写组成员参加会议。国家局人事司副司长储蔚主持内审会。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是指导和管理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纲领性教学文件,对促进邮政行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新制定的教学标准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增加快递专业内容。原专业仅有邮政业务内容,为适应快递行业人才需求,单独设立快递业务课程,并安排了快件收派、快件处理等6项专业教学课程内容。二是大幅增加实训、实习课时。对学校加强实训室软硬件配备和企业实训基地建设等提出更高要求,从而提升学生技能操作水平,缩短毕业生实习成长期。三是突出行业安全教育。为保证寄递渠道安全,在标准中明确要求院校要将安全知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提升行业安全保障。 

会上,专家们对编写组提交的标准及调研报告送审稿进行了认真讨论,并对具体内容提出修改建议,一致同意通过内审。修改后的中职邮政通信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将于近期提交教育部审定后发布。

    人民网青岛4月30日电 日前,由中国教育部、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主办,青岛市教育局承办的中德(青岛)职教合作示范基地揭牌仪式举行,这标志着中德职教合作基地正式落户山东省青岛市,也是两国教育部继上海、重庆之后设立的第三个职教合作示范基地。

    据了解,多年来,中德双方在职业教育方面开展了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青岛市从1990年开始至今与德国合作在平度成立了“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专业技术人才,推动了青岛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全国有积极带动作用。该 基地建成后,青岛市将与德国在交流互访、建立友好学校、联合办学、专业师资培训等方面加强合作,重点学习、引进德国职业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建立相关研究机构,开展中德职业教育研究,加强交流互访等,从而形成有效中德职教合作机制,打造青岛职教品牌。

    中德(青岛)职教合作示范基地将以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山东轻工工程学校、青岛电子学校、青岛交通职业学校等10个核心成员单位为依托,以项目工作站模式进行运作。旨在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创造性地解决目前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合作层次较浅、合作形式单一、难以形成有效合作机制等问题,为中德职教和两国产业经济融合发展创造经验,并全面提升中德职教合作的质量和水平。 
    从陈旧落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中解放出来,重新认识劳动者的价值,教育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双重革命自然会降临

    一边是大学毕业生感叹“工资抵不过建筑工人”,一边是“月薪上万的钳工”“收费高昂的管道工”;一边是有人“找不到活”,一边是许多企业“招不到工”。五一劳动节将近,全国总工会等四部委联合启动寻找“最美一线工人”活动,在期待改革释放劳动力量的同时,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劳动者价值”,更需要思考如何实现“劳动光荣”。

    正如人们所言,造成就业难和技工荒矛盾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当下的高等教育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出现严重脱节。本科教育占绝对主体地位,高等职业教育严重不足,结果是侧重理论知识的本科人才供大于求,侧重职业技能的实用人才供不应求。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技术型人才匮乏的现象更加突出。

    日前,有教育部负责人透露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方向,着重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应该说,这是客观就业形势所迫,更是适应中国转型发展的正确战略选择。从国内看,当前的职业技术教育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以中专和高职为主体的职业技术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地位低,存在着脱离企业实践、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式落后、职业资格准入形同虚设、缺乏法律法规保障等诸多问题。不少学校甚至沦为倒卖廉价劳动力的“黑中介”,这样的职业教育怎么能够提供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

    很多市场经济成熟尤其是实体经济强大的国家,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从政府层面到社会层面都有高度认同,乃至形成了一种以接受职业教育、成为技术工人为荣的价值观念,而其职业教育在教育结构中占的比重往往很大。如德国,职业教育从高中阶段就开始实施,这一阶段的职教与普教在校生的比重分别是78%和22%。“德国制造”名扬全球,受过良好教育的技术工人居功至伟。德国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不仅不交学费, 每月还可得到由企业提供的生活津贴及法定社会保险。

    在对待职业教育和技术工人的态度上,我们国家里,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还有不小的偏见,认为上职校就是没出息,当工人就是没地位。究其原因,一是受传统观念影响。中国历史上就有皇、官、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排序。工人,即使是能工巧匠,即使是发明家,也没多大地位和声望。今天,贬低工商的教育糟粕虽然已被时代淘汰,但仍然在教育领域中变相存在。二是受现实功利影响。即使出现了“高薪技工”,但产业工人无论是在社会地位、劳资报酬、权益保护、甚至是技能的社会认证方面,还是处于弱势。

    培以厚土,方能广植良材。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速换挡,催逼着高等教育的根本转变,也需要全社会从陈旧落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中解放出来,重新认识劳动者的价值。观念更新了,教育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双重革命自然会降临。

    (作者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

    赣水鄱湖迎贵客,共谋大略求发展。327日下午,江西高校师生代表500多人欢聚在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隆重举行“教育·改革·发展”论坛。本次论坛由江西省教育厅主办,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承办,旨在引导江西省高校进一步学习贯彻中央重要精神,深刻领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意义,以改革为主旋律,找准深化高等教育领域和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着力点,积极促进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向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转型,向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转型,探索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思路。

  主持人:江西省教育厅副厅长 郭奕珊

  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朱 虹

  聚合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正能量

  改革是今年教育工作的主旋律,探讨深化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改革的有效路径,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是当前高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凝聚教育改革发展共识

  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近年来,江西教育战线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战略目标,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明确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公平发展“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总体要求,以改革为主旋律,坚持导向、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加大投入、转变职能,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向为地方经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转型、向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转型,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打造江西教育升级版,学前教育普及发展得到扩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得到加快,中等教育特色发展得到深化,职业教育能力发展得到强化,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得到加强,全省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江西教育的实践探索,充分表明,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就江西高等教育来说,一定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一切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把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身心健康素质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是坚持以德为先。《左传》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之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是中国人追求的“三不朽”,其中“立德”是第一位的。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强调“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教育,德育也是放在首位。可以说,强调坚持“立德树人”,既是对我国德育为先优良教育传统的坚守和继承,也是对建国以来我国教育方针的贯彻和强化,还是对当下育人过程中德育淡化的一种纠正。二是坚守育人之道。大学的基本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其中“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首要任务。大学作为“学堂”,一开始就是以培养人为初始目标的,也是以培养人为存在的终极旨归,离开了初始目标和终极旨归,大学就不成其为大学。三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是重要的教育阵地,也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意识形态阵地。当前,国际形势和国内改革导致各种利益的调整、冲撞加剧,各种思想认识、价值取向和社会矛盾不可避免对高校师生的思想产生冲击;再者,随着高校改革发展和网络的广泛普及,高校师生的思想和行为本身会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这些都需要我们更加重视高校思想理论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

  三、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明确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定位和战略选择。总理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工作时提出“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响亮口号。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引擎的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江西要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战略突破口,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加快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校企紧密合作、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职普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江西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是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开展中职、高职、应用技术大学贯通衔接试点,积极推动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探索五年一贯制、“3+2”、“联合招生、分段培养”等多种教育方式。推广弹性学制,实行工学结合,完善顶岗实习办法。实施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二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对接”,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做到学以致用。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着力构建和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重点、理论实践一体化、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教学体系,实行委托培养、订单培养、招工与招生一体化,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为升级“中国制造”提供人才动力。三是深化产教融合。坚持与现实需求接轨,研究制定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具体政策,鼓励吸引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加快职教集团建设,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政策,真正打通企业与职业院校人才流动通道,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四是整合职教资源。采取撤并、共建、联办、划转等形式,对全省中职教育进行布局结构调整,着力解决中职教育“散、小、差”的问题,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五是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加快研究出台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完善职业学校学生的资助政策,加强职业学校达标学校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办好一批高水平示范校和品牌专业,引领带动全省职业教育发展。

  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指明了方向。江西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就要继续围绕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坚决按照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从均衡推进向重点突破转变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办学特色,增强创新能力,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打造高校品牌,培养应用人才,提升管理水平,推进高校内涵建设。

  一是促转型。按照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思路,积极推动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的转型发展,引导高校科学定位,克服同质化现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目前江西已经在探索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联合培养本科技能型人才的工作。二是重质量,大力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强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强化育人环节,大力推进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教师、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法律人才等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三是调结构,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着力解决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契合度差的问题。调整教学结构,进一步强化高校实践教学环节工作,重点建设一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调整学生结构,逐步压缩本科生培养规模,积极扩大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调整教师结构,今后本科高校除体育、艺术等特殊专业外,担任教学的一线教师一般要有博士学位,担任学校行政工作的一般也要有硕士以上研究生学历。四是抓创新。继续深入实施高校“2011协同创新计划”,全面提升江西高校协同创新能力。前年,江西率先在全国启动了“高校2011协同创新计划”,投入8亿元,计划用4年建设40个面向科学前沿、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发展、文化传承等领域的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到现在已经评选了两批共计21个,在全省乃至全国高校引起了强烈反响。五是建机制。要按照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要求,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着力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更好地发挥高校办学主体地位。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加快高校“一校一章程”建设,实现“学术立校、教授治学”。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巡视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 王继平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深化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的突出任务。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5年的改革发展,中国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但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两个基本、一个进入”的教育目标任务,职业教育面临五大困难:一是管理体制不完善,统筹不力,多头管理。二是办学体制不完善,行业、企业参与不足,甚至缺位。三是体系不完善,中职和高职之间、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之间、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缺乏衔接沟通。四是保障机制不健全,办学条件总体较差。五是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职业教育类学校及其毕业生待遇和社会地位低。职业教育面临五大挑战:一是经济转型升级,职业教育如何主动适应。二是劳动年龄人口开始下降、社会老龄化日益加剧,职业教育如何应对。三是“四化同步”,特别是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职业教育如何服务。四是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职业教育如何提供支撑。五是更高质量的就业,职业教育如何发挥作用。解决上述困难、挑战的根本办法要靠深化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明了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方向,明确了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和重点举措。职业教育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组成部分,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的重要任务和举措。全会《决定》指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要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树立新的教育观和人才观。职业教育深化改革,要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开关和目的、主要任务、改革方向、出发点和落脚点等联系起来,特别是要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的要求联系起来。职业教育具有教育的一般属性,同时也具有劳动经济属性,不宜用办一般教育的方法办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教育制度与劳动制度的有机结合,与劳动制度分离的职业教育不是真正意义的职业教育。要改变那种简单以学校、学科、学历、学位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树立人人成才、多样成才、终身发展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坚持服务宗旨和就业导向不动摇。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要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中心任务,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是简单的教育层次之间的衔接和沟通,它至少包括法律和制度体系、管理体系、办学体系、实施机构内部治理体系、保障体系、评价体系等六个组成部分。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一定意义上讲就是要打造中国职业教育的升级版,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作为升级版的职业教育,应具有一体化、信息化和开放性三大特征。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要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举措和要求为重点,力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所突破。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核心,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以推进管办评分离为原则,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改革。职业教育改革要跟上社会步伐。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要依靠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的力量,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要发展与市场相匹配的职业教育,培养与市场相匹配的职业人才,形成“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刘占山

  加快构建现代化的职业教育治理体系

  目前,职业教育仍面临着很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很关键的一步,就是要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国家的现代化的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我认为,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应该包括几个方面:

  一是治理的架构。要明确参与职业教育治理的各参与方的职责。国家职业教育治理的参与方应该是多方面的,不应只由政府部门说了算,而是应由政府、行业(部门)、工会、社会组织、职业院校(职业教育机构、培训机构)和企业等,这些都应该是职业教育治理的参与方,而且其职责应该明确。政府的责任主要是应通过人大抓好立法、立规、制定方针政策。国务院应该明确国家职业教育只能一个部门负责牵头协调,制定政策,制定标准,在规范性、法律性、规章性、条律性等方面发挥作用。

  二是基本制度。要明确国家职业教育治理方面若干制度框架,这对提高国家职业教育整体上的运作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

  1.双证书问题。学历证书和资格证书如何对应,跟国家的职业资格制度设计有着很大的关系。应明确,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同时具备一种资格,拿到一种证书,才能从事某种职业。只有这样,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劳动者的素质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提升,得到发展。但目前全国两亿农民工盲目流动,没有任何准入制度要求,不需要任何培训,从事哪种职业都可以。

  2.新学徒制问题。新学徒制不单单是教育部门所能做的,在制度设计上对企业应该有要求和规定,国家对实行这种制度的企业应有法律保障给予什么补贴,对参与学徒制的学生给予什么政策等等。另外,这种制度跟学校教育是什么关系,实行这种制度的企业有没有一个规范要求,这涉及一整套制度设计问题。

  3.人事制度问题。职业学校招聘教师没有自主权,必须按照人事部门的规定,只能从应届大学毕业生、研究生里边来招。而国外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还明确规定,必须在企业或者研究机构从事相关专业领域的工作三年以上。奥地利规定应聘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在相关企业有七年以上资历,而且你在这个领域还小有名气,不然你当不了职业学校教师。

  4.投资体制问题。长期以来,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没有标准。尽管后来有多个省市出台了,但是差别很大,中西部地区相对较低。职业教育如果想要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企业用人需求,那么学校的教学设备和办学条件至少要与企业同步。要同步就要投入。然而,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的经费投入标准远远低于普通高中生均经费标准。

  三是法律政策保障。要构建一个完善的治理体系,必须具有法律保障。国家虽然有职业教育法,但是这个法只是个原则性的法,只是规定了一些原则,不具体。谁违法,怎么违法,怎么处理,违背了哪条,怎么去衡量它,职业教育法没有涉及。希望在职业教育法修订中能够明确国家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一些重大问题,特别是参与治理的各参与方的职责、基本制度、企业的职责、学校的自主权等等。

  四是评价、监测。要明确国家职业教育的评价和监测系统。这个系统的建立,在构建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国家要建立举办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机构的资质认证机构,这是保证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举措。政府应指定一些机构对职业教育进行评价、质量检测。现在是政府部门直接抓,应该交给第三方机构。

  总之,现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就是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国家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而推进我国职业教育转型升级。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 纪宝成

  高等教育改革必须面对的五大问题

  学习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有一点体会我非常深刻,这就是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要“以解决重大问题为导向”,来推进我们的改革和发展。总书记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这表示,深化改革是解决问题的,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的话就不叫改革。

  教育的深化改革,就要深入探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问题找准了,改革才有目标,发展才有方向,才有可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的高等教育带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所以,我今天主要是提出一些问题来和大家共同思考。

  第一个问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良好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尖锐矛盾。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GDP大幅度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收入水平迅速提升,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良好高等教育的追求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动力。我们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自改革开放以来确实增加了很多,但是,离实际需求还是差距较大。这个矛盾应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基本矛盾的一个集中反映。很明显,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第二个问题,是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与整个社会教育的一个偏向——“浓浓的精英教育情结”形成的尖锐矛盾,而且愈演愈烈。通常认为中国的大学分为三类:一类是研究型大学,一类是教学型大学,一类是职业技术院校。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整个社会就被研究型大学、精英教育这个情结所主导。从中专到大专,从本科到硕士生,从博士生到博士后,不到博士后就不到光辉的顶点。而且,高考一本、二本、三本、高职梯次录取,天然把高等院校分成了四类,把高职打入了高等教育最底层。所有大学都希望自己最终要成为一个精英教育的大学。政府、社会、家长、学生、学校五位一体,都是浓浓的精英教育情结。

  第三个问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与“分数第一”的升学机制,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考大学,一律凭分数。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成了社会公平的标志之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从“又红又专”到“四有新人”,从“素质教育”到“立德树人”,这些提法都不是讲的分数第一。但我们的升学制度就讲究“分数第一”,而且是严格按照“分数第一”,从高分到低分,决不允许录了低分的没录高分的,差一分都不行。

  第四个问题,规模、结构、质量、效益,这四方面完整的发展概念,如何协调发展?这些年来,我们最看重的是规模和速度,结构、质量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问题。从1999年到2010年,中国新增加高等院校1200多所,年平均增加100所,基本每三天就有一所大学成立,而且持续12年之久。这些新的学校,是否具备正规高等教育需要的思想准备、组织准备、制度准备、物质准备、精神上的积累?能否保证教学质量?

  第五个问题,官本位、钱本位和学术本位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官本位”的思想强烈,行政就会干预学术,包括随意干预高校内部事务。事实上,学校不少事务都受到打着各种旗号的不应有、不恰当甚至是匪夷所思的行政干预,以至于《高教法》规定的高校自主权在很多情况下往往不同程度地被剥夺而难以得到落实,更不要谈新的自主权了。“钱本位”就会扭曲学校办学行为,扭曲教授的教学行为,会冲击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导致出现各种学术不端行为甚至学术腐败。

  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更需要政府、社会各方面的努力。所以,只有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实现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必要的综合配套改革,才能彻底破解这五大问题,实现教育的科学发展。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校长 郭杰忠

  把立德树人的任务落到实处

  高等教育如何把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到实处,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关键在于我们要把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总书记去年在山东曲阜考察时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这既是对孔子等先贤以德治国、以德立人等传统道德理论的现实回应,也是针对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的现实关切。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古代先贤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因此,古往今来,做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工作,始终是教育第一位的要求。当前的关键,是要把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实化、具体化,转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必须切实做好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才能真正做到德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如何立德?德育不是一种空洞的说教,它是一种发于情、出于自愿的行为。德育是从小德到大德的积累,积小德为大德,积小善为大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复杂过程。个人道德重在“忠孝”、重在“责任”。“忠孝”二字,最基本的含义应是忠于国家、孝敬父母。去年,我们给全体2013级新生布置了一份作业,就是给父母、恩师和未来的自己分别写一封信。第一封写给父母,体现一份孝心。告诉他们自己能够独立生活,能够独立解决各种问题,请他们放心。第二封写给小学、中学印象最深的老师,感谢师恩,体现感恩之心。第三封信写给未来的自己,对自己的将来做个预测,给自己设立目标、做出规划,体现责任心。通过这三封信,以传统的方式,联络亲情、反思恩情、增长才情,对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有一个很好的反思与定位。这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明确学习的目的与方向。

  如何树人?高等教育发展要把握一个主旋律——改革,以内涵建设为主线,在特色上下功夫,在转型上做文章。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作为一所以师范为主体、以职教师资培养为特色的大学,坚持和发展自己的特色,着重把握好三个关节点:

  一是市场导向。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发展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另一方面是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必须接受市场的评价和检验。近年来,我们学校面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需求,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职教师资和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对普通本科生实施“综合素质、专业能力、职业方向”“三位一体”分流培养模式,创新职教师资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

  二是校企结合。学校推进“五双”教学,积极实施“双导师”、“双证书”、“双专业”、“双基地”、“双语种”改革,大力加强“双主体双基地”建设,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目前已与190余家企业签订协议,开展校企合作一体化人才培养。如,学校电子类专业与企业开设“亚龙职教师资培养实验班”,药学专业与企业开设“九洲药业班”,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

  三是技能为要。技能是事关培养人才的职业态度、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等能力。职教师资和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就在于有“一技之长”。作为江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试点项目,学校从2012年开始,在全国首创导游“金牌讲解班”,实行“专业技能与文化课程和素质教育”三位一体的课程构架,即以金牌讲解专业技能为主体,如语言技巧(双语)、才艺技巧、文化能力和审美素养等,辅以与之匹配的综合素质理论和实践课程,如旅游接待、礼仪、声乐、舞蹈和形体等,为地方经济培养一批具备精湛才艺、优雅气质、深厚底蕴、娴熟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十余年来中国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政策出台既多又频繁。如此多的政策文本,恰恰反映出中国职业教育方面的重大问题。还需要更多具体的详尽措施及一系列保障制度,才能真正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金星霖 王雨迪 李同吉 

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要求并提供保障,职业教育发展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支撑,这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基本规律和经验。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20142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这次会议强调了发展职业教育对中国经济社会的重要作用。同时,中国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视也体现在经费投入上。中国中等职业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近年来一直处于增长态势,据石伟平主编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1)》,2011年比2010年翻了一番,总经费支出达到488亿元。 

贡献:7265万技术技能人才 

基于对职业教育重要价值的认识,中国在职业教育发展方面投入了大量财力,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一,助推经济增长:7265万技术技能人才走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据统计,职业教育对中国主要劳动人口受教育年限增长的贡献率为21%2002年到2011年,中国职业院校平均每年有700多万毕业生。中国制造业从业人员受教育年限从2005年的11年增加至2010年的13年,全国高技能人才数量从2004年的1860万人增加至2009年的2631万人,职业教育在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有研究表明,职业教育对中国主要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长的贡献率为21%。据统计,2011年,全国高职毕业生有60%30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有30%5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2011届高职学校毕业生中的66%进入民营企业就业。职业院校学生成为助推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的有生力量。 

其二,提高就业能力:中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六年在95%以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87%以上。数据表明,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平均为87.6%,平均月收入为2171.3元,两者均处持续上升状态。2006-2011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其三,促进社会公平:90%以上的中职学生和20%的高职学生享受国家资助。针对85%左右的中职学生来自农村和经济困难家庭的现状,“十一五”期间,中央和各地方财政共安排600多亿元用于中职生资助,90%的中职在校学生享受到了每年1500元的资助。2009年起,国家对中职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逐步免除学费。 

其四,优化教育结构:中职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数的48.89%,高职占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数的47.67%。通过大力发展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和在校生的规模分别从2002年的473.55万人、1190.96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813.87万人、2205.33万人。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分别从2002年的161.70万人、376.28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34.86万人、958.85万人,初步实现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有力改善了劳动力结构。 

其五,推动区域发展:60%以上职业院校的毕业生留在本地发展,东西部联合招生合作办学规模达30万。2006-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60%的毕业生都选择在学校所在地区就业,越来越多的学生毕业后留在了家乡。2003年,国家启动东西部合作办学,近3000所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开展了办学合作。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中,60%选择在学校所在地就业,从趋势上,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回到家乡就业,同年高职学生中35%毕业生选择在学校所在市就业,68%的毕业生在学校所在省就业。这些比例均高于普通本科学校。 

中国大多数职业院校分布在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这些学校是促进当地发展的重要手段。如,吉林省集安市职业教育中心根据其专业成立了集生产、开发、购销、培训于一体的蜂业公司,实行教学开发、技术服务一体化办学。该公司开发多种产品,年产值近600万元,在全国建立数十个销售网点,覆盖22个省市区,市场开拓到海外。这是职业教育促进地方经济的典型例证。 

瓶颈:吸引力不足

虽然中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十分致命的问题,其中最大问题是吸引力不足。学生数量提高,不代表职业教育对学生真有吸引力。有调查显示,只有不到5%的家长希望子女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调查显示,56.3%的独生子女家长担心职业学校质量差。7.5%的独生子女家长认为上职业学校等于断送孩子继续深造的机会。36.6%的中职学生家长顾虑子女毕业后社会地位低。 

其实,职业教育吸引力低下是国际性难题,并非中国独有。美国总统奥巴马曾用“不受待见的继子”形容美国职业教育的生存状况。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海召开会议,探讨如何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与会代表共800多名,其中不乏来自职业教育大国的代表。虽然澳大利亚的TAFE职教模式在世界范围内被认为属先进水平,但其代表也承认,近年来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大多数青年优先选择大学教育,少数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往往不满现状,进入大学继续学习。职教吸引力的问题之所以普遍存在,原因很可能是,不论在哪种社会文化中,技术工人的地位始终不如白领职业者。职校毕业生的长期发展也始终不如高学历者。 

与职业教育吸引力有关的因素十分广泛。如文化因素,中国自古特有的官本位文化要求“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而通过体力劳动和技术性职业谋生,则被认为是不那么有价值的工作。再则,职校学生缺乏上升通道,学生一旦进入职业学校,通常毕业后会进入工厂成为一线工人,该发展预设严重危害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动机。另外,福利待遇因素也起着作用,虽然现在很多企业给技术工人的福利待遇有所提高,很多岗位的月薪高于普通大学生工资水平,但长远看,高学历者的未来发展、未来可获得的薪水福利等都高于技术工人。 

此外,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问题一直存在。早在1980年代,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发布了《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其中多次提到职业教育方面的措施,如“有计划有步骤地增长职业技术教育在整个高级中等教育中的比重”、“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经费,各市、地、州、县在编制地方财政预算时,分别列入教育、劳动部门有关事业费之内”等。可看出政策明显向职业教育倾斜,并试图大力补足职业教育。这些正反映了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问题。21世纪后,职业教育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驱动机制,给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危机,导致职业教育招生比例不断下降,同时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也持续降低。 

路径:26年不懈努力 

国家为加强职业教育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不懈努力,最早可追溯至1978年邓小平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他提到,应当考虑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专、技校的比例。改革开放以来,这是首次将职教发展问题提上国家工作议程。此后,一系列职业教育政策出台。上世纪80年代,除了《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外,还有一系列提高职业教育地位的政策,如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它要求“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并规定招工单位应优先录用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倾斜政策。这些使此后十余年间职业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上世纪90年代,除了宏观的补助引导外,还对职教师资进行了更具体和明显的鼓励。1995年,教委和财政部共同发布了《关于职教师资班学生享受师范生待遇的通知》,要求职教师资班学生享受师范生待遇,且面授学费、提高奖学金等,这些政策大大保障职教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受这些政策影响,职业教育有了明显发展。1978年到1998年的20年间,中职在校学生数由52.9万猛增至1128.9万,年均增幅高达16.5%,在校生职普比也从0.03上升至1.201 

但进入21世纪,职业教育发展受高等学校扩招影响,数量有所下降。职教吸引力也持续下降,出现明显的招生难。于是,国家又提出一系列措施,如“十一五”期间,国家提倡对高等教育发展进行政策革新,提出高职招生规模应占高等教育总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国家和地方财政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多种资助。 

此后,国家开始更重视职业教育的质量问题,鼓励职业学校进行质量改进,要求学校探索更多有效的办学措施,从而使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提高,提升就业情况。如2002年《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05年《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这些政策主要集中在几方面:首先,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拓宽入学途径;其次,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职教竞争力;最后,加强对职业教育学生的补助,增强社会吸引力。 

此外,李克强总理在2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也要求: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做到学以致用;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鼓励中外合作;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这些都反映了国家对职业教育办学的要求以及对职业教育质量的期待。 

就职业教育本身而言,学校、学生、教师的数量近年来都有所提高。学校办学质量、教师水平也有所提高。截至2011年,高等职业院校总数已上升到1280所,占全国高校的53%以上。此后,虽然高职院校总数不断保持增长,但其增长率逐渐下降,近年保持在2.6%~2.7%。而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已达1969.2万人,职普比也达到了0.80。有数据表明,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中,比例最大的为本科学历的专任教师,占总教师比例的80.85%,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合计为4.55%。这个数据比往年有所提升。 

病因:口号多,办法少 

不难看出,十余年来中国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政策出台既多又频繁。如此多的政策文本,恰恰反映出中国职业教育方面的重大问题。还需要更多具体的详尽措施及一系列保障制度,才能真正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政策落实失效,可归结为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法律保障缺乏。虽然中国已出台《职业教育法》,但其规定大多属宣言、口号式,不能真正保障职业教育的权益。比如,《职业教育法》规定了职业教育的办学经费来源,同时要求社会各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但其描述只有两句话:“国家鼓励通过多种渠道依法筹集发展职业教育的资金”、“国家对社会主体的参与给予指导和扶持”。何谓多种渠道,如何筹集?社会主体参与职业教育后,国家能给哪些指导和扶持?这些没有细化。如此草率的描述,怎能确保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其次,配套体制不完善。比如,缺乏专业严格的职业证书制度、缺乏普职衔接和中高职衔接制度等。由于缺乏职业准入制度,很多本应由专业技术工人从事的工作,现在被很多没有任何学历的农民工替代。而职业学校的学生花费几年时间,获得职业学校的证书后,不一定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所以他们宁愿不读,直接去企业工作,只需要短时间培训,就能掌握相关设备的大致操作。 

再次,促进方式单一。大部分政策文件主要是依靠减免职校学生学费、加大对学生补助力度、提高职校教师薪金福利水平等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在大量物质补助之下,我们看到了学校数量和学生数量增加,但大多数学生似乎只是被迫就读。有调查显示,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自相对较贫困的家庭,其中有农村户口的人数大于70%。在调查学生为何选择读职业学校时,选择“达不到普高分数线”、“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这两项的学生占绝大多数。因“对所学专业感兴趣”而就读的学生,只有极小部分。 

此外,对学生进行完全免费的职业教育,很多时候有副作用。首先,它增加了对学生的管理难度,上学不用交钱,学生不用担心学校对自己的惩罚,就算学校开除自己,也能在别处找到免费学校就读。其次,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学生对免费得来的学习机会通常不珍惜,不会下苦功,导致中途辍学的几率增加。最后,不收费所招收的学生,通常是因家庭贫困等原因被迫就读,不一定真正喜欢某个专业,甚至根本不适合某个专业,不能胜任该专业的学习和发展。 

最后,中国的人才评价体系长期依靠考试分数区分学生。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很难真正实现职业教育吸引力提升。因此,应着力于建立更全面、多元化的人才选拔体系,在高考中重视技能考察,使社会意识到,技术能力也是个体应具备的能力,个体通过技术能力来获得报酬也应同样受到尊重。高考改制的工作,山东省近年来做得颇有成效。该省从2012年实现了高职的单招考试,并将其划入高考的一部分,称之为“技能型高考”。高职单招考试在春季进行,普通高考在夏季进行,两类考试允许学生兼报。这一举措明显促进了中高职衔接、普职贯通。据悉,该省未来将致力于建设一体化培养的课程体系,最终实现职业教育纵向层面上的完全贯通。 

走向:再造职业教育体系 

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一大原因在于,它无法使家长、学生看到希望。2013年,围绕高校转型、建立应用技术型大学,教育部做了四方面工作。一是组织研究机构系统研究欧洲实体经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开展高校转型发展课题研究。二是指导、支持35所地方高校成立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组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三是研究和起草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指导意见。四是为高校转型工作开展广泛宣传、试点,为改革营造氛围。未来将出现一大批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职业院校的学生将有更宽广的途径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体系缺陷会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方方面面,导致职业教育质量低下、毕业生能力素质差,反过来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对此,国家2010年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提到:“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之后又发布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2-2020年)》,对现代化职教体系的总体要求、基本框架、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具体、全面的规划。在这些政策引导下,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教育部已在着手许多工作,如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改革创新高等职业教育,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等。 

(作者金星霖系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王雨迪系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本科生,李同吉系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教授。专题编辑王昀,主笔任大刚亦有贡献 )

 

     4月23日,中国和英国在北京举行2014年中英教育峰会暨中英高级别人文机制交流会。

    双方在高级别人文交流会议上所签署的协议,为未来三年两国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领域的合作设定了新的目标。双方同意,继续推进两国学生的双向流动,加强科研合作,提升教育标准,鼓励中英文的学习。

    在峰会期间,双方举行了中英文学习研究项目谅解备忘录的签署仪式,这将为英国政府未来的政策制定和资金投入战略作出指引。英方表示,将增加在英国的中文学习人数,并在2020年前达到40万人的目标。英国政府同时宣布,作为“英国未来计划(GenerationUK)”项目的一部分,英国正努力实现2020年前派送8万名英国学生到中国学习或实习的目标。

    英国政府还表示,英国政府不会对前往英国学习或毕业后获取工作经验的中国学生设定人数限制。 

    香港文汇报讯(记者田一涵 北京报道)今日下午,第三届京交会教育板块媒体访谈会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本部举行。据中国国际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林佐平介绍,将有13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家国际教育机构参与,与国内16个省市的教育机构进行交流对接,洽谈优质国际教育项目合作。 近60%的参展参会单位来自境外或是其在国内的代表处。

  第三届京交会教育展主题为“创新 融合 发展”,重点围绕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绿色教育三大热点领域,着力推动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突出项目引进与本土教育相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为让更多的学校,特别是职业院校及培训机构有机会在京交会上展示优质教育项目及优质教育资源,方便广大教育界人士参观和交流,本届京交会教育展专门设立2014 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发展交流大会,同时在邀请国外权威职业教育机构,重点推介服务于职业院校的课程引进、专业资格证书培训项目合作、校企人才订单式培养、毕业生实习及就业安置项目等。

  此外,本次活动还将首次通过展示优秀绿色校园建设项目和解决方案,试点展示和推广绿色教育理念。幷将在后续的活动中为广大学校提供绿色专业级课程引进、教师和人才培训、人才培养及就业安置等系列国际合作支持,幷将举办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还首次邀请了英国自闭症协会的专家对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进行专门的培训。

        政府的作用不仅是号召引导,而更多地应因“市”利导,在就业市场准入,职业资格认定,艰苦职业学费减免等方面尽快出台政策,使职业教育市场日渐利好。

        ■刘林

        在日前召开的产教融合战略国际论坛上,参加论坛的178所高等学校共同发布的《驻马店共识》指出,要以产教融合发展为主题,共同探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和“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之路”。据媒体报道,论坛上有论者称,“职业教育的‘断头路’格局必须打破,为技术技能人才打通上升通道。”要通过转型发展,推动地方高校科学定位,全面深度融入区域发展、产业升级、城镇建设和社会管理;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各个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在今天的中国,认识到职业教育重要性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如果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可以选择的话,把职业教育作为子女升学优先选择的人越来越少,这就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中国式困境”。

        20年前,笔者曾亲历我国职业教育突破中等职业教育层次,向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发展的艰难历程。当时,视中等职业教育为“终结性教育”的传统观念所产生的巨大阻力,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步履维艰,困难重重。以至于当时有关领导不得不一再强调:要不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试点后用实践来验证。所幸的是,试点院校没有辜负社会各界的期望,用高就业率证明了中央提升职业教育层次这一决策的远见卓识。

        1999年1月,教育部和国家计委发布了《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决定在1999年的招生计划中安排10万个招生指标,用于发展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从此,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蓬勃发展,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5年后的今天,职业教育又到了层次要不要提升的十字路口。回顾这段经历,我们就可以明白打破职业教育“断头路”的紧迫性。

        当前,现实中阻碍职业教育上升发展之路的惯性势力依然很强大。如何扫除障碍,实现突破?笔者有几点建议。

        首先,如今的职业教育是两头都“断了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向上发展的同时,先要向下发展,即必须实现初等职业教育的再发展,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夯实。取消或弱化初等职业教育的本质是视职业教育为“终结性教育”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当然,初等职业教育的再发展,不是恢复当年的职业初中,而是把初等职业教育纳入现行普通初中教育中,走职普融合之路,在中学生中普及职业知识,增强基本技能,树立劳动观念,增强动手能力。从长远来看,这既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综合职业素养,又为青少年将来选择职业教育作为成才之路打下了重要思想基础。

        其次,现有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类高校,办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不但要以人为本,还要以校为本,需因“市”利导。据笔者调查,一部分地方高校对转型发展并不积极,多持观望的态度。观望什么呢?笔者认为无外乎有利于学生就业和学校发展的政策。校长们对家长和学生的需求心知肚明,担心改为职业教育本科后,政策环境不配套,就业和生源两头受损,从而费力不讨好。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心态本也无可厚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政府的作用不仅是号召引导,而更多地应因“市”利导,在就业市场准入,职业资格认定,艰苦职业学费减免,院校设置要求,教学评估指标、教师职称评审、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合作企业税收减免等方面尽快出台政策,使职业教育市场日渐利好,校(院)长们肯定“不用扬鞭自奋蹄”,争相转型,争做本科职业教育发展的先锋。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重大战略,但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是什么?知识经济和现代信息化社会条件下如何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终身教育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立交桥”如何搭建?这一系列问题有待从理论层面先回答,再从实践中来验证与破解。理论研究到位,从顶层设计入手打破职业教育发展“断头路”格局,就能筑建职业教育发展的通天大道。

        (作者系北京城市学院院长、党委书记)

 李华 绘

  编者按

  “善政必简”。转变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前教育系统的一项重要任务。当下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学校缺乏自主办学的主动性,企业难以有效参与。实现职业教育的善治,需要政府充分放权,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寻找到多元主体的利益平衡点。本期,我们邀请三位专家从不同视角,就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阐述各自的观点。

  政府主导,为何会偏离社会需求

  刘亚荣

  李克强总理在22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明确指出了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和策略。“现代职业教育,是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举措;”但他同时指出:“完全由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很可能偏离社会需求。”这让很多职业教育人既喜悦,又困惑。为什么国家将职业教育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却又强调不应该由政府主导?

  政府不能替代市场的根本原因

  社会发展基本的资源配置有两种,一种是市场,一种是组织。组织一般提供确定性的产品或服务方式。组织向市场提供各种各样的产品,但交换产品的方式,大都采取市场方式。只有那些大家都需要的产品,才采取政府组织的方式生产,并由政府组织的方式向所有人提供,如法律、制度、社会公益产品。

  为适应经济的发展,为经济体不断提供各级各类人才的职业教育,也必须适应经济发展不断变化的状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即教育可以是组织的方式,但教育服务与经济体之间的供求交换,必须通过市场机制,这样才能有效激励教育组织随时关注市场变化和需要。如果通过政府来传递变化信息,并组织生产,将永远滞后于市场需求。这是政府不能替代市场,引导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

  政府必须提供哪些公共供给

  政府主要的作用是弥补市场失灵的环节,而不是替代市场本身。在劳动力市场中,市场失灵可以列举以下几个表现:

  一是健全的劳动力就业信息。

  人人都需要劳动力需求信息,但是信息的搜集、建库和发布需要高度权威的机构,只有各级政府才能胜任。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国家和区域的劳动力大数据平台的建立已经成为可能。政府提供这一服务的方式可通过市场方式购买,这样既可以防止公共服务成本增加,也可以持续不断地为信息的更新提供资金支撑。

  二是公共需要的制度和环境。

  市场交易既需要制度支持,也需要平等的环境。劳动力市场违约现象频发,法律制度是必要的公共服务,也是为维护所有市场契约达成的必要手段。另外,核查办学资质,保证办学的长期有效和办学质量,也都是公共需要。市场环境下,教育机构的竞争环境需要公平性,政府需要在其管辖区域内对所有教育机构保持中立,才能创设公平竞争环境。

  三是战略性需要和公共教育服务产品。

  所谓战略性需要,是基于战略发展规划,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政府通过委托经营和市场购买方式,更有效地推动战略目标的实现。例如,宁波市政府基于本地产业大量需要工科学生而向民办高校按生均进行拨款、齐齐哈尔市政府委托本地民办高职管理一个县域的职业教育中心。

  公共教育服务包括两类教育服务:一类是社会必须的劳动岗位,市场无法提供,政府可以购买,例如偏远地区的教师特岗补贴。另一类是素质教育。这是任何类型教育都必须提供的内容,是所有人的共同需要,任何国家政府都愿意为此买单。

  大多数国家从两类公共教育服务出发,对教育进行分类。教育分类是组织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教育机构相互分工、提高办学效率。体现在政策上,也便于按不同教育分类出台不同的政策,因为不同类型教育在人、财、物和事方面的需求上有所区别。

  具体到职业教育,由于职业教育是非义务教育,财政低潮时最先削减的预算是这类学校的拨款,所以在财政充盈时要多储备人才,帮助国家或者区域迅速走出经济低谷。同时,职业教育直接面对市场、面向就业,这类人力资本的积累是一种经济投入行为,这种投入和生产由于需要形成多方面的技能,培养方式复杂,因此具有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和直接生产成本高的特点。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要,不能通过严酷的市场检验,无论是教育者个体,还是学校个体,都无法单独承受市场“之重”。政府可以在生产环节和市场交易环节提供信息服务,帮助职业教育的相关利益者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促进职业教育迅速适应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

  如何在市场引导下自主办学

  职业教育无论何种层次,有几点是共同的:1.从入口看,生源多样化,表现在年龄没有界限,素质和职业能力也有很大差异性。2.从出口看,面向一定职业领域就业,存在着市场不确定性风险。3.教师要有专业知识,也要了解专业技能,甚至是某领域的职业人。4.教学内容是知识传授、技能培训、职业素养教育的杂糅。5.教学方法多样化,需要更多的实践、更多样化的时间安排和更复杂的教学环境和条件。

  基于以上几个共同特点,职业教育机构发展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条件:

  一是职业教育机构必须成为市场主体,有更自主的发展环境。

  纯粹的公办教育机构在自主管理能力和适应多样化方面,具有先天的机制性缺陷。因此,面对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公办职业教育机构占大多数的现状,放开职业教育的投资领域,激励民间资本投入职业教育,是一个现实的选择。

  二是面对市场的职业教育机构必须有良好内部治理环境和能力。

  良好的内部治理组织纳入和能力包括:1.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学校领导。市场需要企业家精神引领的组织,这是市场创新的首要条件。2.良好的内部组织管理。组织发展需要良好的治理,管理出效益是人人皆知的公理。3.改善人力资源市场环境,打通企业和学校用人。我国事业单位性质的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由于劳动力市场不统一,给人力资源流通带来壁垒,因此需要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系统和薪酬系统。4.相对民主的管理环境,以及民主环境下产生的教学方式改革。行政化是我国公办学校的主要特点,在这种体制中,教育不能满足社会个体的需要,也不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学习者的学习环境需要。

  三是面对市场的职业教育机构对政府提出自主的政策需要,可促成政府提供更有效的政策和管理服务。

  政策能不能有效贯彻执行,取决于是否符合基层需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必须要因地制宜,区域化、地方化甚至个体化都可能是将来各级政府所要面对的职业教育政策环境。(作者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校管理教研部主任)

  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三重核心命题

  邬志辉 李涛

  命题一:建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何以紧迫

  改革开放30年来过度依赖第一、二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的中国产业结构需要向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其背后的核心是要全面提高普通老百姓的经济收入水平和日常消费能力,与之相配套的首要因素则是提高单位时间内劳动力的技术含量和生产价值。

  在新阶段,需要加快升级换代的“中国模式”的核心命题,也正是普通公民个体自身劳动技能水平的全面提高。与新兴产业链和最广大社会成员最为紧密关联的职业教育,无疑将在其中扮演革命性的角色。

  一方面,“中国创造”这一时代诉求呼唤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理性化建构;另一方面,中国传统职业教育发展中所长期面临的产教脱节、市场滞后、培训低质、观念落后、社会诟病、管理低效等重重危机也亟待自我革命与外部改良。由此可见,建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十分紧迫,而其当下的核心则是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性建构。

  命题二: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何以可行

  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需要考虑四个核心层面的问题:

  一是治理主体问题,即“谁治理”的问题。职业教育是一个涉及多元主体的庞大系统,它不仅是政府和学校的事情,还包括企业、行业、社区、家庭及“相关市场主体”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因此,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之首,就是要立法保证多元主体在职业教育中的合法性,确保强势主体对其他主体诉求的及时回应和有效调试,赋予多元主体在法治保障范围内合理的可问责和可评价权利。

  二是治理方式问题,即“怎么治理”问题。传统的职业教育体系存在“单向管理”和“多头管理”并存的症结。“单向管理”主要是指政府热衷于在职业教育各个环节中扮演全能化的控制角色,管、办、评三者互不分离,导致学校主体缺乏自主办学的主动性,进而使人才培养同质化、学校建设行政化、专业设置封闭化。企业主体一方面难以招聘或订制到高素质的契合型劳动者,而要靠自身培养合适员工,提高了成本,加重了负担;另一方面,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很难积极有效地参与到人才培养中,而国家日益增加的职业教育拨款又进一步强化了职业学校行政化办学思路,从而导致企业参与的“挤出效应”。“多头管理”主要是指在行业与政府之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着越位或缺位的交叉或无主管理,凡有利可图之处,如资格认定、考级收费等,则各主体都尽其所能将之揽入怀中,但无利可图或吃力不讨好之处,如长期性的经费投入、无利的常规管理等,则各主体都会尽量推诿或低度参与。基于此,治理方式层面的改革不仅仅要求多元主体都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来,而是要寻找到各主体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的利益平衡点。

  三是治理结构问题,即“治理什么”的问题。主要包括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结构,前者主要是完善职业学校的治理结构,提高自主办学和高质办学的能力,后者主要指建立健全治理法律结构、治理资质结构、治理信誉结构等。其中治理法律结构指明确职业教育中各组织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治理资质结构主要指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标准设定、目标预计、政策达成、督导程序等要素通过何种网状结构得以有效实践;治理信誉结构主要指学生就业率、企业用户满意度、家庭认同度、社会影响力等的排名,和师资认定、课程评价以及理论学习、实践学习环节中的过程评价等因素如何达成合理共识。

  四是治理评价问题,即“怎么知道治理得好不好”问题。包括同行评价、企业评价以及社会评价三个层面的公共性意见,其中社会评价需要学生、家长和媒体的共同参与。

  命题三: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何以可能

  现代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涉及三个核心维度:

  一是治理的咨询决策能力的现代化。

  它包括三个层面的子能力:一是决策的科学性能力,这就亟待建立职业教育发展多维度、全方位、公开化和真实性的数据库,在大数据的基础上,提高现代职业教育公共决策的分析能力和治理水平;二是决策的有效性能力,中央政府不能也不需包办所有的公共决策,而要艺术性地适度分权。很多决策若交给地方政府或学校、行业、企业,决策的有效性会更高,并能提高决策渐进试错的能力。三是决策的民主性能力,决策不仅是政治家的事情,也是当事者、学者以及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事情,如何生成决策治理的民主机制、畅通决策治理的渠道,是决策民主性能力研究的核心要素。

  二是治理的智能纠错能力的现代化。

  它也包括三重子能力:一是自我发现错误的治理能力;二是自我调适错误的治理能力;三是错误合理兼容度的治理能力。

  三是治理的高效运转能力的现代化。

  治理的结果不是导致职业教育运转的低效率,更不是诱发新的混乱,相反,善治是在制度理性化、方式民主化、过程法治化、程序透明化、手段文明化、结构网络化、技术现代化、结果可预期化的实践中达成目标推进的低阻力和高合作,从而保证职业教育事务的高效优质运转。(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

  推进善治:实现现代转型

  于志晶 李玉静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中国职业教育在现代化转型中的善治改革指明了方向。

  所谓的善治,强调的是社会管理的主体多元化,核心内涵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管理过程。职业教育管理是社会治理的范畴,是政府的基本职能。长期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由政府包揽的特征比较突出,直接的后果是行业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社会力量介入不充分、办学活力不足。在我国推进职业教育的善治,重点是要解决好政府与行业企业、学校等之间的办学主体关系、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动力作用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平衡关系。

  从操作层面看,当前推进职业教育的善治要抓紧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加快修法,推进依法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善治首先需要法治保障。我国的《职业教育法》颁行于1996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法律的滞后性和不适应性日益突出,加快法律修订工作十分迫切。职教法修订的重点是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行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的治理体系,进一步明晰法律的行政主体和法律责任。建设职业教育法治秩序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严格执法,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实现职业教育的治理从管控规制向依法办学转变。

  二是理顺关系,推进统筹发展。在我国具有管理职业教育职能的部门除教育与人社部门外,其他一些部门如农业、工业、卫生等也都负有管理本系统职业教育的职责,职业教育发展多头管理、政出多门、资源整合乏力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好。另外,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职业教育管理权限也不十分清晰。从部门管理角度看,要从目前的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逐步转向职业教育的统一管理;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看,中央主要把握教育发展的宏观战略和方向,提供标准,地方侧重于整合资源,最大化发挥资源提供最好的教育服务,并进一步加大省级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统筹职责。

  三是简政放权,推进自主发展。按照“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的原则,扩大和落实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高职院校自主制定招生方案、设置专业、评聘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招聘高技能人才、确定内设机构;中职学校自主确定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方式、设备配置和教材使用、教师聘用和收入分配、校园规划和资源配置。职业院校依法制定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章程和制度,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坚持和完善中职学校校长负责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实行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与学校领导、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制度,形成新型的政府-学校-社会关系。

  四是激发动力,推进合作发展。把职业教育作为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的优先领域,允许以独资、合资等多种形式举办职业教育,允许举办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的职业院校,允许公办和民办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等多种方式引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参与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材开发、教育管理和质量评价。通过政府补贴、授权委托等方式,支持行业组织履行好发布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和就业信息、指导专业设置和教学工作、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等职责。

  五是市场引导,推进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意味着作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企业要根据市场的供求变化,自主地选择投资、选择转型升级的路径,职业教育也要从过去依赖政府主导办学转而要遵循市场的引导办学,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是透明公开,推进科学发展。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教育,一些重大政策的调整和改变,如考试制度的改革、实施资助和免学费政策、职工教育经费的提取、确定生均拨款标准、职业培训的补贴等,都涉及广大群体的切身利益,所以要在信息充分公开的基础上,开展广泛协商,广集民智,形成科学化、民主化和公开化的职业教育决策机制。

  七是强化监督,推进高效发展。把职业教育纳入教育督导范围,实行职业教育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建立督导监察结果公告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各级人大和司法机关要加强对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和司法监督,加强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积极开展第三方评价,创新职业教育评估机制。(作者单位:吉林省职业教育研究中心)

    20多年来,关于素质教育的认识大体上有两种。一种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另一种认为素质教育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但它是与专业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种教育观念和活动。

    素质和素质教育虽然有联系,但他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促进人的优秀品格的形成。这种优秀品格应该是基于社会共同的价值观,被绝大部分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
 
    关于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我有两点体会。一是素质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题中之意、重要贡献和基本职责。二是强化职业教育特色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着力点。为说明这两点体会,我讲3个小故事。
 
    故事一:在北京的一所中职学校调研时,有位班主任讲他工作差不多10年了,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同学有的已经是正教授,他挺失落。我问他当年为什么来?他讲是因为想留在北京,有个北京户口。我问他为什么没跳出去?他给我讲了个故事:他来到这个学校后当班主任,班上有位同学有严重的自虐倾向。他每个星期抽半天时间为这个孩子做心理辅导。毕业后,这个孩子第一个来看他,也是这届孩子中最有成就的一个。这使他非常感慨,也让他留在学校没有跳槽,因为他觉得自己真正帮助这些孩子重新收获了信心,解救了一个家庭,他也真的不忍心离开这些孩子一走了之。
 
    故事二:现在正在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教育部每个司局都有若干个联系点,我们到其中一个联系点调研,这所职业学校建设得非常好,教育质量也很好,毕业生供不应求,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好用,爱岗、敬业、出活。在参观学校的心理干预室时,我问需要心理干预的学生占多大比例。管教学的副校长告诉我,大概占80%。我非常吃惊。学校领导讲,心理干预虽然主要面向学生,其实也面向学生的家长,在很多情况下,在为学生提供心理干预服务的同时,也要为学生的父母提供心理干预服务。
 
    故事三: 2010年中央颁布《教育规划纲要》后,针对如何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问题,北京一所高校的老师从学生的视角,对一个90年出生的孩子进行了多次访谈。这孩子在北京上了完整的普通高中,没能考上大学,然后又到中职学校读了一年的职业教育。这位老师记录了访谈的全过程,写成了文章。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这个孩子表达的三层意思:一是职业学校是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二是职业学校是真正实施人人成才教育的学校;三是职业学校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学校。
 
    关于职业学校实施的素质教育,用孩子的原话讲“在一些普通高中里,学习成绩在中等以下的同学总是会被排除到学校组织的活动以外,而在职业学校里,每个孩子都是孩子,每个学生都是学生。”老师总是鼓励、动员每一位同学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不会、不敢,没关系,试一试,获得了成功,就找回了自信。
 
    我曾请教外国专家Skills Education 和Vocational Education的区别,他们讲,Skills Education是指技能、动手能力的培养。Vocational Education包括但不限于这些,还包括人文修养、思想道德素质等。据此,关于强化职业教育特色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重要着力点的认识,我有三个层面的理解。
 
    第一层,养成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应该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艺术修养等是重要的,但最重要的是要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精神品格,所有的教育活动都要围绕这些养成来展开。
 
    第二层,增强学生的信心、信任和诚信可以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无论中职、高职,在现有的传统文化背景下,到这里来学习的,自信心多少受到一些打击,对他人、对社会,包括对自己的信任,多少受到一些损伤。从增强信心、信任和诚信切入,可以打开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一扇窗户。
 
    第三层,既重视课堂和活动中的“言教”、更重视实践中的“身教”和“养成”必然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重视“身教”和“养成”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区别于其他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是培养人才这一活动的两个有机方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专业教育更多强调以什么样的课程和内容来培养人,素质教育则更多强调以什么样的思想境界和精神状态来培养人。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像培养建设者与培养接班人、发展经济基础与改革上层建筑一样相辅相成。
 
    对高职院校来说,研究和实践素质教育,标准更容易判别,成效更容易测量,也更贴近社会的需要,相信会成为一个有活力的研究和实践领域。
 
    (作者:葛道凯 系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于全国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发言,有删节。)

 职业学校“挑战杯”首次启动


聚焦创新创效创业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中国科协和全国学联在原有大学生“挑战杯”系列竞赛基础上,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特点,自今年起共同组织开展“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首届大赛决赛将于今年7月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

  大赛以“同圆中国梦想,共创多彩人生”为主题,以提升增强职业学校学生创新理念、创效意识和就业创业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的社会氛围为导向,着力将大赛打造成为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促进学校、企业、社会进行人才培养、项目孵化、资源整合的综合平台,逐步构建职业学校开展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有效载体和特色阵地,为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服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大赛设中职组和高职组两类参赛组别。中职组设创意设计竞赛、创业计划竞赛;高职组在中职组基础上增设生产工艺革新与工作流程优化竞赛、社会调研论文竞赛。凡在今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各类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均可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参赛,参赛作品以学校为单位申报。大赛官方网站(http://www.tzbchrs.net)近期将开通,依托官方网站进行参赛项目的网络报备和申报。

  据悉,大赛主体赛事将分省级预赛和全国复赛、决赛3个阶段进行。4月至5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大赛要求组织省级预赛或作品遴选。6月,举行全国复赛,全国评委会将对参赛项目进行评审,选出若干参赛项目进入决赛。7月,举行全国决赛,全国评委会和组委会将通过集中答辩和现场展示、问辩等方式评出作品奖、单项奖、优秀组织奖及优秀指导教师奖等奖项。 
    本报北京4月25日讯(记者 翟帆)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承办的职业院校中国梦宣传教育研讨班今天在京开班。

  广东、江苏、贵州、重庆、大连等省市教育部门有关负责人和云南省玉溪工业财贸学校、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宁波市北仑职业高级中学、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负责人,总结交流了前一阶段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的进展、做法和经验。研讨班学员就如何进一步深入推进中国梦宣传教育,形成职业院校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进行了讨论。
    本报讯(通讯员王懂礼)近日,中国高教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高职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杭举行,中国高教学会名誉会长周远清、会长瞿振元、浙江省教育工委副书记、教育厅副厅长鲍学军出席成立大会,并分别讲话。会上,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当选主任委员。

  本次大会以“素质教育与高职的使命”,来自全国80余所示范性高职院校、骨干高职院校近200名代表参加成立大会。大会就如何在高职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践行立德树人分“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质”三个子主题进行充分交流。

  据悉,成立后的全国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工作委员会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进一步加强全国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教育工作,深化高职素质教育研究,全面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本次大会由中国高教学会、中共浙江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指导,中国高教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主办,浙江省高职教育研究会和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承办。
    本报河南驻马店4月25日电(记者邓晖)“这既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是解决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紧迫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建设现代教育体系的重大举措。”25日,以“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为主题的“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2014年春季论坛在河南省驻马店市开幕,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如此阐述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她同时指出,以此为切入口,我国职业教育“断头路、终结性”及高等教育发展同质化等困局将有望被打破。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紧缺”的结构性矛盾下,如何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合理人才结构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自2013年初以来,我国就已启动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工作,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等35所高校发起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2014年,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更是列入教育部重点工作。
 
    “今后,除少量一开始就定位于研究型大学的高校外,新设本科学校和更名大学都要明确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办学定位。”鲁昕表示,今年将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改革试点,加快建立分类设置、评价、指导、拨款制度,扩大地方高校在招生考试、专业设置、教师聘用等方面的自主权;并以此为突破口系统研究提出“十三五”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目标、政策措施和重大制度安排。
    说起如何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创业训练中心主任许明用“争分夺秒”来形容其特色。她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我们与本科院校不一样,更注重实践,不仅是创业要实践,学生所学专业也要实践,他们只有动手能力强,才能比本科生有优势。”

        辽宁科技学院既招收本科生,也招收高职生,该校KAB讲师赵虹表示,在教学中,她会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高职生学制短,只传授创业的理论还不够,我们就选择可复制性强的项目让他们实践。”

        在2014年KAB创业教育年会上,很多来自高职院校的老师都向记者表示,面向高职生的创业教育带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在时间短、任务重的情况下,要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创业,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和思维。

    实战中培养学生的创业素养

        “针对高职生,我会注重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一上课就给每个人发50元钱,让他们到跳蚤市场之类的小市场去寻找商机,两个星期以后再来课堂上总结、分析、学习。”赵虹表示,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感觉新鲜,都会很快投入到角色中。

        让学生多实践,许明也有相同的做法。在广西柳州每年春节期间的年货一条街上都可以看到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的身影,许明鼓励学生们去参加创业实践,她甚至主动帮学生垫付押金,“虽然大部分学生这时候会失败,但这种失败也是很好的教训,对于创业来说,没有比实践更重要的。”

        “参加KAB课程的学生在接受培训以后,老师会引导他们撰写创业计划书,参加创业大赛。”阳泉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书记马秀叶介绍,该校学生有多份作品参加山西省“兴晋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获得了省级奖项,在全国的“挑战杯”竞赛中也荣获了二等奖。

        马秀叶表示,专业课程的老师也会把专业知识和学生的创业项目相结合,比如老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一些设备需要改进,需要创新,就会指导学生动手,让学生去进行创新和改进,在申请专利后做成产品,让学生拿到市场上销售,这样就形成了创业的链条。

        学生进行创业实践还需良好的保障。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工作处副处长彭友告诉记者,学校从2013年开始,原有老校区的学生整体搬迁到新校区,老校区的校舍都改建为科技产业园,他认为:“基地建设给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同时从高职院校本身的教学需要和教改需要,基地建设又很好地服务专业教学改革。”

    根据需求设置创业课程

        职业院校每一个学期都在做教学改革,这有利于灵活开展KAB创业教育课程。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处老师陶静萍介绍,由于职业院校学生课时少,他们就把职业指导课与创业教育课合在一起上,而且是必修课,同时再开KAB课程的公选课,这保证了创业教育的质量。

        把KAB创业教育课程作为公选课的学校非常多,赵虹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有自己的特点,课程设置应该注重针对性。她说:“高职生要培养自信。很多人创业有疑虑,自信心不足,需要老师随时激励。还有很多学生不愿意动脑筋,需要在课堂上多帮助和鼓励。”

        在陶静萍看来,职业院校都是做体验式教学,强调心理和行为的融合,同时,KAB课程的模块化教学也是种新的教学方式,是由老师复制好一种情景让学生去完成老师要求的规定动作或规定任务,跟传统的教学法有很大区别。怎样把课程设置与学生需求相结合,需要不断地摸索和调整。

        在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同时,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已经着手把创业培训课程本土化。彭友介绍说,本土化是指他们自己设计和开发的校本创业培训认证体系,其中包括12门课程,分为核心课程、基础课程、操作课程和工具类课程等,学生学完12门课程,可以获得学院自己颁发和认证的青年创业证书,在学校的创业园中创业会接受相关帮助。

        在注意课程设置的同时,彭友告诉记者,学校近期还要启动创业师资的内训计划,对教学做一些专题内部培训和提升。

    有针对性地选择KAB学员

        高职院校学生能够真正接受KAB创业课程培养的时间只有一年,所以从新生入学开始,KAB课程的授课老师都会投入到社团纳新中。

        “我们每年都是利用社团交接的时候,为新生做创业意识的灌输,因为学校社团交接都会做得很隆重,尤其是与创业相关的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我作为该社团指导老师,每年都会在交接仪式上鼓动大学生,激发他们对创业的向往。”许明说,很多新生看到参加创业社团的学生从言谈举止到穿着打扮都不一样,就会深受触动,主动报名参加KAB活动和学KAB课程。

        许明介绍,在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每年会有1000多名新生报名参加KAB课程的学习,但经过筛选,最终留下七八百人,经过大半年的课程培养,会有骨干分子显现出来,这时候就会开设精英培训班,“我们不仅为KAB创业俱乐部培训骨干,而且很多经过培训的学生去其他社团也很快成为领导者。”

        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创业,马秀叶认为,学校除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还要让有创业潜质的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创业。“参加KAB创业课程的学生越来越多了,为了保障质量,我们要进行筛选和选拔。学生干部在工作当中一定要发扬创业者精神,所以我们在选拔KAB学员的时候,学生干部和社团负责人是优先的,这样培养出来的KAB学员质量会高一些,他们的创新项目会多一些。”

    今年中招志愿填报即将开始,相比于普通高中按分数从高到低填报不同,中职学校的志愿填报要“复杂”很多,不同学校都有自己的王牌专业,但很多时候,这些专业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近年来,专业布局结构调整成为上海中职教育改革的重要工作,中职学校在内涵发展上的变化很大。不少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开设了一些新专业,而老专业也会定期根据行业发展现状进行大幅度调整,早已不是人们印象中的“老面孔”。

  近日,我们走访部分中职学校,试图撩开一些专业的面纱,或许可以让读者对上海中职教育有一个新的认识,同时也给考生们在志愿填报时提供更多参考。

  一边旅游一边工作

  学校:上海市南湖职业学校

  专业:邮轮服务与管理

  在自助餐厅享用各国美食,到剧院看一场充满异国情调的歌舞秀,或者到甲板上吹吹海风发发呆……邮轮旅游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据CLIA(国际邮轮公司联合会)资料显示,近年来,国际邮轮业平均以超过8%的速度发展,远远高于国际旅游业平均4%的发展速度,成为国际旅游业发展的最大亮点。

  2005年,上海市南湖职业学校与香港丽星邮轮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开办邮轮服务与管理专业,该专业今年被市教委评为上海市首批精品特色专业,同时又是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

  有过邮轮体验的游客一定会对细心体贴、热情幽默的服务人员印象深刻。为适应邮轮服务的实际需要,南湖职校邮轮服务与管理专业特别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培养,近年来共投资近3000万元,改建和新建邮轮专业教学基地、邮轮情境英语教室和邮轮演艺实训教室,学生在仿真环境下开展学习、实训。这一专业核心课程有西餐服务、酒吧服务、英语等,专业课有海上餐饮、多元文化、客房服务等,此外还开设主持、舞蹈、歌唱、乐器等延伸课程。

  南湖职校邮轮服务与管理专业与澳大利亚TAFA开展合作办学,引入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不仅重视英语口语训练,更注重国际文化理解。因为邮轮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不仅游客来自世界各国,一起工作的同事也往往是不同国家的,长期工作生活在高度国际化的环境中,除了对语言有较高要求外,还需要具备较好的对外交流、与人沟通的能力。

  邮轮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会被推荐进入国际顶级邮轮公司、五星级酒店等单位就业,主要活跃在餐饮服务、会议服务、休闲娱乐等部门。由于是国际合作专业,学生也可以选择到澳大利亚继续深造,完成大专或本科的留学梦想。

  双证融通对接市场

  学校: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

  专业:电气专业(双证融通)

  1月13日,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电气专业“双证融通”考试正式拉开序幕。经过近6个月的筹备,此次“双证融通”与以往的学期末考核相比,准备更细致、考核过程更有条理。考核结束后,学生们的脸上都露出了成功的喜悦。

  所谓“双证融通”,是指通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这两类证书内涵的衔接与对应,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融通,实现“一教双证”。

  一直以来,中等职业学校考试与实践操作存在着尤为显著的矛盾。一方面,校内考试一直沿用应试教育考试模式,做题—背题—卷面考试;另一方面,学生毕业以后企业实践操作能力不强。这两方面的矛盾制约着中职学生的发展。2012年,上海市劳动技能鉴定中心要求中职院校启动“双证融通”试点工作,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有机融合。在改革试点过程中发现,“双证融通”不仅仅是改革了中职教育的考试模式,而且把中职院校“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演变成了理论实践齐头并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可以更好掌握知识点,理解重点突破难点。

  作为一所以工科类专业为主的全日制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尤其注重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企业应用人才的对接。学校在电气专业试点双证融通,正是根据市场用人需求转变学生培养模式,调整教学结构的一个新举措,以期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和社会适应性。

  为小动物诊病治疗

  学校:上海市农业学校

  专业:动物医学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豢养宠物。小狗、小猫,甚至是《我爱男闺蜜》里黄磊喜欢的蜥蜴,都成为都市男女青年的新宠。这些小动物生病了怎么办?如何对它们进行诊断和治疗?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上海市农业学校的动物医学专业。

  据介绍,这一专业需掌握动物疾病诊断与防控、动物产品检验检疫、动物饲养与管理、宠物医疗与美容基础知识以及实际生产上专业知识应用技能,熟悉动物疫病发生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接触动物解剖生理、动物饲养与营养、动物遗传与繁育、动物药理与病理、动物微生物、兽医临床诊断技术、动物疫病、动物普通病、宠物美容与护理等专业课程。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动物医学专业采用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学生前3年在上海市农业学校学习,后2年在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完成学业的学生将获得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专科毕业证书。

  学生毕业后,可到宠物医院、动物产品检验检疫部门、生命科学及公共卫生科研机构实验室、动物园动物饲养及兽医部门等岗位工作。

  掌握韩式美容精髓

  学校:上海市商业学校

  专业:美发与形象设计(中韩合作)

  你喜欢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吗?你喜欢都教授的帅气发型和千颂伊的服装搭配吗?课堂上与老师肆无忌惮谈论这些话题,在很多学生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但对于上海市商业学校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这却是再正经不过的事了。

  1993年,上海市商业学校在全国中职校率先开办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经过20多年的摸爬滚打,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而这一专业也已成为学校的拳头专业。

  近年来,随着韩剧的热播,剧中男女主人公的人物造型和形象设计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追捧。2003年,学校与韩国美容职业专门学校联手开办中韩合作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得到韩国专业老师的示范和指导。

  在学校美容美发实训基地,学生学习基础美容护理、化妆造型、人物整体造型、服装搭配造型、色彩艺术造型、发型修剪造型、染烫技术、盘发造型等课程,专业技术含量很高。中韩合作班除了专业技能培训外,还开设韩语课。实习阶段学生可以选择到韩国的美发店亲身感受韩式美发的精髓。

  据介绍,学生毕业后大多进入知名美容院、美发店、婚纱影楼等单位,有的进入专业剧团担任化妆师,有的则自主创业做起老板打造属于自己的“魔法美丽学校”。由于一技在身,这些学生工作几年后进入成熟期,薪酬可达每月五六千元甚至更高。

  学一手文物修复技术

  学校: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

  专业:文物保护技术

  上周末,作为本市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日活动的承办学校之一,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面向学生和家长举办了一场文物保护专业实习拍卖会。

  虽说是“仿真”拍卖会,但150件拍品都是实打实的古玩宝贝。该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是全国中职系统唯一一个古玩鉴定类专业。平时学生除了课堂学习,有相当多的课时用于外出参观考察。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到北京潘家园、南京夫子庙等知名古玩市场开展实践活动,凭借自己的眼力在众多真假古玩中挑选中意的“宝贝”。拍卖会上的不少文物就是学生们自己“淘宝”得来的。

  一张张破碎的纸片,在文物修复老师的指导下,修旧如旧,变成了一幅完整的字画;一片片破碎的瓷片,精心修复后,又如同一件未曾损坏过的完美作品。这样“化腐朽为神奇”的技术,是商贸旅游学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创办于1995年,主要为各类拍卖行、文物行业、工艺品销售等培养拍卖、古玩鉴赏及文物保护等专业人才,使其学会和掌握古玩鉴赏与甄别的基本技能。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的学生要学习文物鉴定、文物摄影、典当拍卖等多门专业课。学校拥有一支权威的专家队伍,特聘蔡国声、朱裕平、王志英、孙玉良、金钦安、李松朋、王贻强、蔡连章等沪上知名鉴赏专家亲临指导和授课。

  近年来,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已为上海博物馆、上海拍卖行、上海美术馆、朵云轩、汲古斋等相关单位输送了一大批毕业生。

  到英美国家做护士

  学校: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

  专业:护理(中英合作)

  在英美等发达国家,护士短缺是普遍现象。美国卫生部曾发表报告称,美国对护士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其培养的合格护士数量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在英国,医护行业被列为人手严重短缺的六个行业之首。

  正是看准了这一市场需求,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卫校作为牵头单位,联合本市32家护理教育及医疗单位,组成上海现代护理职业教育集团,成为本市培养护理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据介绍,其护理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现代医学和护理工作需要,能胜任临床整体护理工作,适应护理诊疗技术的发展,又具备护理管理发展潜力的高素质护理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机构从事各类护理工作。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卫校护理专业录取的部分学生可申请进入护理专业中英合作班。这一合作办学主要培养国际紧缺型护理人才,使毕业生能够在中英文两种语言环境中为病人提供全面、安全、有效、系统的整体护理,具备常见病的防治和对急、难、重症护理的基本监护技能。学生毕业时同时具备通过中国和美国注册护士考试的能力,毕业生可申请参加“美国国家注册护士执照考试”或获推荐赴英美等国继续深造。在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对双语护理人才产生极大需求的背景下,毕业生拥有良好的国内外就业或深造机会,除在国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保健、康复机构担任护理和健康指导工作外,还可以取得中国护士执照后到各外资医院应聘涉外护士岗位,到国外攻读护理本科并取得当地护士执照或取得中国护士执照和相应海外护士资格后到国外医院担任护士工作。

中华职业教育社总干事陈广庆做了题为《树立大职教观 共同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发言:“这次会议既是一次启迪思想、沟通信息的交流会,也是一次集思广益、众志成城推进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的动员会,更是一次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树立大职教观、践行大职业教育思想的学习会。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体现了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先驱,近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的奠基人黄炎培先生“大职业教育主义”的主张。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使中国的职业教育突破了一个小天地,搭建了一个大舞台;抛弃了一个小框架,重建了一个大格局;超越了一个小理想,实现了一个大目标。这不仅是我国教育发展战略布局的重大调整,也是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历史进程中的重大突破,实现了我国职教先驱们的“百年中国职教梦” 。为此我们要树立大职教观,共同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在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时刻,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所面临的新挑战。

  中本贯通,无疑是今年上海中招的一个亮点。所谓“中本贯通”,即中职教育与应用本科贯通,中职生可望直升本科院校就读。花上七年时间,拿到一张本科文凭,外加一张技师从业资格证,这对那些成绩“可上可下”的初中毕业生来说有不小的吸引力。

  上海有5所学校参与首批中本贯通试点: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将与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上海石化(600688,股吧)工业学校两所中职学校联合开办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将与上海工业技术学校联合开办机械工程(数控技术)专业。中本贯通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具体培养方式是怎样的、招生录取又有哪些要求,我们走访参与试点的三所中职学校,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解读。

  让职教学生看到发展空间

  试点学校: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贯通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很长一段时间里,职业教育受到社会的偏见,每到升学季节,成绩好的学生考高中,成绩差的考职校,几乎成了一条定律。但在上海市教育功臣、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校长邬宪伟看来,职业教育不是一个教育层次,而是一种教育类型。前几年就已开始的中高职贯通和今年的中本贯通试点,都在向社会发出一个信号,那就是:职业教育也是可以培养精英人才的,而不仅仅是普通劳动者。“中国产业升级,关键因素还是人的升级,依赖的正是职业教育的升级。”

  产业升级对人才需求发生变化

  在上海,作为石化产业龙头的原油加工能力已达270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达200万吨/年;近阶段,上海化学工业区将重点推进100万吨乙烯和1000万吨炼油等龙头项目,进一步打造为世界级的石化基地;而按规划到2020年,上海将具备年产4000万吨炼油、400万吨乙烯的生产能力。

  这些超大规模的基础化工呈现出装置大型化、流程复杂化、控制自动化、操作人员精简化的变化趋势。这对人才的技能水平和素质要求也日渐提高:生产操作不再是简单的重复性劳动,一个简单的操作往往需要宽广的知识支撑和跨专业的知识储备;一线生产操作员不仅要面对更复杂的操作工况,迅速做出更全面的操作决策,还要在复合的环境下,及时判断和排除操作故障。高技能、高素质化工人才需要化工、机、电、仪等多种技能复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短时间很难形成,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培养。

  高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时间空间

  技能型精英人才如何培养?邬宪伟认为有两个因素:一是学生对所学专业要有强烈的兴趣,动手能力强,也许不适合抽象研究,但善于实现别人的设计意图。第二个因素是我们要有一系列造就培养精英的学校,不受学制长短限制。

  邬宪伟曾到欧洲访问,他说,荷兰有一所职业学校,培养航海、集装箱方面的高端人才,从中职培养到研究生,在这所学校都能实现;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全校学生2800人,只有一个专业,学制从大专一直到EMBA。这些国外职业院校的办学让邬宪伟受到很多启发。

  “事实上,在我们学校每年都有10%的学生非常出挑,但由于受到学制限制,很多人没能获得在专业上继续深造的机会。”邬宪伟说,2011年,他们学校有个学生参加伦敦世界技能大赛,尽管表现不错,但与国外20多岁的选手同场竞技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如果这个学生技术上能有机会再继续打磨,到国际上获得大奖是很有可能的。但从现状来看,学生从中职对口入学到高职或应用本科的机会并不多。

  目前上海开设化学工艺专业的中职学校仅有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和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两所,开设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高等院校仅有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一所。由于中、高职人才培养比例的悬殊,使得中职学生能够对口进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的机会微乎其微。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化学工艺中职生报考对口高职专业的比例不到1%。而且高职院校招生时通常只参考语、数、外考试成绩,对于中职阶段培养的职业技能不做考核,这对中职生而言,不仅优势得不到体现,相反在分数面前更是吃亏了。

  正是这些现实原因,使得许多化学工艺专业的中职生流向其他高职专业,这对于化学工艺专业的职业教育是一种浪费,也不利于化工类技能人才的持续发展。“技能型精英人才培养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中本贯通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邬宪伟说。

  中本贯通旨在提高人才培养层次

  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原名为“上海化学工业学校”,化学工艺专业已经开办了五十多年,是一个实力雄厚的长线专业。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是2000年由原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为该校的核心专业之一。

  邬宪伟认为,两校联手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进行中本贯通试点,将提高人才培养层次,切实满足企业的迫切需求。“从宏观角度来说,能够为企业提供达到其需求标准的化工操作工、总控工和管理工人,促进企业、职业院校的健康发展;从微观角度来说,能够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成才为本,为学生的进一步深造创造条件,增强职业发展的后劲。”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中本贯通将对化学工艺人才的培养进行重新定位和发展规划,中职、本科课程体系将实现贯通,而课程内容重复以及断档等现象将被杜绝。

  据介绍,课程体系设置将以能力为主线,以职业能力和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体现螺旋上升的培养模式,着重培养工艺工程重现和应用能力。中职和本科阶段分工明确,有机融合,前三年以文化基础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体验感知为主要手段,积累实践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后四年加强专业理论基础积累,由实践上升到理论再进行更高层次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特别提醒】

  根据学生实际安排转段

  第三学年结束时,学生参加当年上海市组织的文化课统一命题考试,单独划线、单独录取,按50%文化课成绩+50%技能测试录取,合格者可获得高校学生入学资格,进入后四年本科阶段学习。

  第三学年结束时,若未取得高校入学资格,则可获得由上海信息技术学校颁发的化学工艺专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文凭。

  学生在学完三年课程后,若成绩未达到培养要求,可转入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化学工艺专业学习。

  中职-应用型本科基本学制为7年,最高学习年限9年,对完成人才培养计划规定课程,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准予毕业。对未能完成人才培养计划规定课程的学生,不符合毕业条件,按照相关学籍管理规定颁发结业或肄业证书。

  需参加学校组织的面试

  报考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中本贯通七年制,须经2014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考分在普通公办高中录取资格线以上,并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此前,考生还需要通过学校组织的面试。4月26日和5月3日在学校举行招生咨询活动,现场解答有关专业情况和招生政策。

  对增加面试环节,邬宪伟表示,学校希望能找到一批学生真正对这一行有爱好、有兴趣,不是为读大学混个文凭。“我们是要培养技能型精英人才,不想浪费国家的资源,也不想浪费学生的时间。”

  探索职业教育精英培养模式

  试点学校:上海市石化工业学校、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贯通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这几天,上海石化工业学校校长苏勇的电话都快被打爆了,都是家长来咨询中本贯通招生的。

  上海石化工业学校的化学工艺专业在全国中职学校都算得上是最强势专业,学校地处上海化学工业区,占尽天时地利人和,长期与巴斯夫、拜耳、杜邦、亨斯曼、道康宁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苏勇把与应用技术学院联合开展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中本贯通试点称为强强联合。他认为,随着化工行业转型升级,企业对高技术、高技能人才要求日益提高,中本贯通模式将满足行业人才和职教改革的双重需求。

  高技能人才比例明显偏低

  苏勇介绍说,上海化工产业的高度集聚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这些变化一方面给生产人员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但另一方面也对其技能水平、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也要兼具相关产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有企业意识、产业意识、管理意识和国际化意识。

  市场调研数据显示,企业内部呈现技能人才结构不合理、高技能人才比例偏低等趋势。根据化工教育协会统计,全国23万化工从业人员中,生产工人17万,其中技师、高级技师仅占3.2%;高级工也只有15.6%;有近6万人没有任何技工级别,占生产工人总数的35%之多。这些数据与国家要求的高级工25%、技师、高级技师5%的比例有不小的差距。而作为高风险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化工产业高技能人才比例理应要高于平均水准。相比化工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我国高级工比例落后近20个百分点。

  在上海,目前具有技能等级的人才,初、中、高级比例为39∶42∶19,与发达国家15∶50∶35的比例依然差距较大,尤其是高级技能人才比例明显偏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高教所的调研结果则显示,具备多种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如技术型操作员、维修员、专业技术人员等,需求最为集中。“根据这些调研数据,很显然今后一段时期的技能人才培养应有意识提高高级技能人才培养比例。”苏勇说。

  就业典型岗位瞄准工段长

  据介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中本贯通模式定位于培养现代化工企业应用型高级技能人才,就业典型岗位是化工企业工段长,需要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企业和工程意识,有扎实的基础化学、机电知识和工艺操作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毕业生须获得本科文凭、学士学位、主体工种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专项技能达到技师水平。

  具体而言,这一专业培养工段长需要的四个能力:

  岗位能力—掌握机械、电气、自动控制的知识和技术;

  管理能力—能进行基层班组的指挥、协调;

  培训带教能力—能进行师徒带教,编写工艺流程、操作手册;

  解决问题能力—能提供工作思路、提供解决问题的路径。

  中本贯通应明确定位

  作为一种新的探索,苏勇认为,中本贯通要注意区分与普通本科、高职专科培养人才的定位。

  中本贯通本科同一般普通本科相比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是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兼具工程教育和技术教育并侧重技术教育的本科层次教育。而普通本科职业性并不明显,主要以学科为主线设计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专业口径比较宽。

  中本贯通本科与高职专科也有较大不同。高职专科主要培养一般企事业部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培养大量的高级技术工人,以满足当前各类企业对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中本贯通本科则主要培养高科技部门、技术密集产业和综合性管理部门的高端技能应用型人才。

  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试点学校: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贯通专业:机械工程(数控技术)

  “这几天来学校咨询中本贯通的家长不少,说明这一改革举措对学生还是有吸引力的。”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校长王立刚说,以前很多家长认为职业教育没有发展前景,不同意孩子报考中职学校,现在职业教育通到了本科,以后还有可能通到硕士,这就让那些真正喜欢职业教育、适应职业教育的学生看到了希望。但中本贯通的根本意义还不止于此。

  满足社会对技能型精英人才的需求

  办职业教育,市场需求是重要风向标。除了调研企业用人需求的变化,更要眼光放远,看清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上海发展先进制造业,需要多样化的工程技术与职业人才的支持,包括研究与原创、设计开发、熟悉制造过程的工艺型技术人才,其中工艺型工程技术和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在王立刚看来,这对职业教育无疑是一个好的机遇,更是一个大的挑战。

  “先进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但目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企业对高层次技能人才的需求。”王立刚说,现在高职、本科培养的大多是技术型人才,学历层次、理论水平高了,但动手能力却是软肋。“德国很多工程师都是既懂技术,又懂工艺,还会自己动手操作改进。从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来看,这类既有技能又懂技术、既会操作加工还会创造性改造的人才,单靠中职学校和高等院校都无法独立培养。”王立刚认为,探索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

  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始建于1998年,是上海市开设该专业最早的中职学校之一,现在是教育部示范性专业(点)和上海市重点建设专业。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工程”本科是教育部特色专业,被列入第二批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可见,两校合作举办中本贯通培养试点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既能发挥工业技术学校岗位基础能力培养培训特色,又能凸显第二工业大学在数控技术领域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导作用。

  培养企业里的技术中坚力量

  中本贯通培养的人才到企业里的定位在哪里?王立刚认为,他们开展的机械工程(数控技术)专业中本贯通培养的应该是企业里的中游技术群,具体说也就是面向先进制造技术的数控技术应用群,主要是指从事机械加工产品的数控制造及其数控装备开发和改进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

  王立刚介绍说,这类高级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实训实践、岗前培训、顶岗实习、轮班实习、项目实践等,熟悉实际工作环境;除了具备机械工程数控技术领域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能熟练使用各类普通和数控生产设备完成加工任务,要能独立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数控加工装备和数控加工工艺问题;此外,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协作能力、基本的自学能力和技能拓展能力。如此,才能满足先进制造技术和数控加工工作的要求。

  “一体化”培养是重头戏

  虽然两校在专业教学上都有深厚积淀,但在中本贯通试点时仍将对课程与实践性环节进行重新整合设计。据介绍,“一体化”将是本次试点的重头戏,即重视3年(中职)与4年(本科)之间的一贯制连接,这其中包括课程设置一体化、师资队伍一体化、实践实习资源与管理一体化、教学管理一体化和育人工作一体化。

  原有中职、本科存在课程体系各自独立,教学内容重合交叉,教育资源重复浪费等问题,这些都将在中本贯通试点中受到特别重视。王立刚表示,两校将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智特征、认知规律及发展需求构建课程结构,强化人文素养教育,重视专业能力培养,增强岗位实践环节,拓展专业发展领域,实现知识、技能及态度并重,道德修养与职业素质同步提升。

  两校还将整合师资力量,成立联合教研室,按照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整体要求,共同参与贯通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开发等。

  【特别提醒】

  中本贯通也存在“风险”

  中本贯通中职阶段的录取采取“学校面试+统一考试”的办法。学校面试时间安排在4月26日和5月2日。面试主要采取面谈形式,了解学生的报考动机,考察学生的职业兴趣。“七年的学习是人生一段不短的路程,没有兴趣的支撑很难坚持完成。同时,由于职业教育的特点,我们招生不光看成绩,更要看动手能力,到时可能会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动手制作,看他们的反应能力。”王立刚介绍说。

  通过面试的考生还须参加2014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考分在普通高中最低录取资格线以上,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王立刚强调,中本贯通招生会对学生文化基础有一定要求,因为从中职到本科,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还要有较好的合作、交流能力。

  学生完成三年中职教育,并不是就能顺理成章升入本科阶段,还必须通过规定的考试。

  按照规定,学生在学期间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完成中职专业教学计划规定课程,可获得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毕业证书(中职)。完成中本贯通专业全部教学计划规定课程、获得规定学分、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可获得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位颁发条例的,将授予工学学士学位。但其间也存在“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未完成专业教学计划规定课程、未获得规定学分、不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按照相关学籍管理规定只能颁发结业或肄业证书。

  因此,不是说,跨入中职学校大门就能四平八稳拿到本科文凭,事实上,门槛还是不低的,过程也是艰苦的。
 
  河南省教育厅于2012年启动实施中德合作职业教育教学模式项目,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进行本土化探索,目前有22所中职学校分别参与了机电一体化、仓储物流、紧急救护等3个专业的项目实施。日前,河南省举行中职学校中德合作机电一体化专业技能大赛,大赛充分体现了德国职业教育追求质量和品质的理念、借鉴了世界技能大赛办赛的成熟做法,整个比赛呈现出鲜明特点。

  竞赛流程完全公开化,比赛更加公平公正。此次大赛内容是“勇汉斯——物料抓取装置”,大赛筹备组提前3个月将比赛试题公开;赛前1个月将试卷发放到参赛学校,包括比赛要求、材料准备清单和前期型材加工、比赛过程和评分标准等内容,让参赛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熟悉试卷;比赛当天,通过视频演示比赛装配过程、讲解相关比赛环节。此次大赛主任评委、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机电比赛项目评委李伟教授说:“这样的比赛,能检验出学生真正的技能水平。在试题高度开放的前提下,如果参赛学生不仅能完成从元器件加工到装配的过程,还能详尽描述出理论依据和制作思路,那么参赛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将会得到极大提升。”

  比赛任务精细化程度高,体现德国职业教育追求质量的理念。此次大赛任务原本2天可以完成,但比赛时间安排了3天,更强调质量,要求学生不能有一丝马虎和疏忽。参赛学生程黎辉说:“4名参赛成员各有所长、分工明确,在比赛过程中,每个人发挥着自己的技能强项,协作完成比赛,从中感受团队协助的快乐和重要。”

  比赛结果综合评判,体现德国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此次大赛借用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所颁发的德国机电一体化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中国地区)的考试要求。比赛完成后,参赛学生要结合任务完成情况,自己评判比赛过程并给出分数;同时向大赛评判组详述为什么要这样做,并进行功能演示,由大赛评判组在全体参赛学生面前打分,如果参赛学生提出质疑,评委必须给出合理解释。学生的自评分数和评判组的评判分数,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综合给出参赛学生的比赛成绩。在比赛过程中,工量具摆放的次序、比赛耗材的节省、现场的干净整洁、清理小组的工位等也赋予一定分值。
《2013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法制教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

  中职学生普遍具有基本法律素养

  中职学校基本形成了以学校法制课程为基础,校内、校外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学生普遍具有基本法律素养。

  本报北京4月18日讯(记者 宗河)记者今天从教育部获悉,《2013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法制教育状况调查报告》日前发布,《报告》显示,中职学校基本形成了以学校法制课程为基础,校内、校外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学生普遍具有基本法律素养。

  2012年,全国中职学校在校生2113.69万人,是我国青少年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人群。为进一步加强中职学校学生的法制教育,教育部职成司、共青团中央权益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组成课题组,对中等职业学校法制教育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本次调查在北京、四川、重庆、陕西、江苏、河南、广东、辽宁8个省市的部分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进行,共调查中职学校32所、在校生5244人、教师467人;调查普通高中16所、在校生875人。

  根据《报告》,93.5%的中职学校教师表示所在学校开设了“职业道德与法律”课,89.3%的被调查中职学生上过该课程,“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是学校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中职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渠道主要包括(多选):课堂学习(80%)、观看法制影片或法制节目等(58.4%)、家长教育(46%)、上网(45.5%)、学校法制副校长等讲解(38.2%)、自学(20.4%)、参观实践(18.1%)。这表明中职学生获得法律知识的渠道是多样的。此外,调查显示,86.9%的学生认为法制教育增长了自己的法律知识,80.9%的学生认为法制教育帮助自己提高了明辨是非的能力。85.9%的中职教师认为,学校的法制教育有助于学生增长法律知识,85.0%的教师认为有助于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报告》指出,目前,中职学生法制教育依然存在薄弱环节。法制教育专门课程受学生欢迎程度有待提高。调查显示,喜欢上“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学生比例,最高的省份为79.1%,最低的省份为64.0%。这表明,还有不少中职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偏低,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有待提高。在中职学校已有的法制教育形式中,学生喜欢并认为有所收获的主要是:收看法制教育节目、观看法制教育影片、参加模拟法庭,但这类教育形式还不够普遍。此外,部分中职学生对基本法律知识的认知不够准确。调查显示,总体上仅有53.3%的学生能准确识别出旷课、夜不归宿、打架斗殴、赌博等不良行为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中职学生对某些法律知识的掌握还不够准确。

  《报告》还显示,中职学校法制教育面临外部不利因素的挑战。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获得法律知识的主要渠道中,选择网络的为79.2%,选择电影电视的有73.2%;在影响法制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排序中,居前两位的都是外部因素:不良社会风气(91.6%)、外部环境(88.9%),这些往往靠学校和教育本身的力量难以改善,但其对学校正面教育的冲击不容忽视。

  为此,《报告》建议,整合中职法制教育资源,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是改进“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及时修订课程教学大纲,颁布课程标准。优化教学内容,推进教材建设,加大有关青少年维权和自我保护方面的内容。

  二是整合学校法制教育相关课程和活动。将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总体教学计划;会同实习单位有针对性地做好实习学生的法制教育;充分利用全国法制宣传日、禁毒日等时间节点集中开展相关的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社会公共事务;不挤占、减少法制教育课时和法制教育活动时间。

  三是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机制。畅通家校沟通渠道,推进青少年法制教育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四是加强网络等新媒体的应用。充分运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提升学生参与法制教育的积极性。推进远程法制教育。

  五是加强法制教育工作力量。学校主要领导要负责学校法制教育,要有1名校领导主抓学生法制教育,聘用1至2名法制教育专任或兼任教师;要加强对校长和教师的法制教育培训,完善兼职法制副校长制度。

  六是进一步净化社会环境。学校会同所在地公检法等政法机关,加强平安校园建设和校园周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净化学校周边环境。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