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展开全部

    20131115日,国家教育部职成司办公室刘宝民主任、新闻办公室魏主任,携同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教育电视台及沈阳市电视台的多家媒体记者到沈阳市装备制造工程学校调研指导工作并进行新闻采访。辽宁省教育厅职成处章雪冬处长、郑国华副处长、市教育局职成处赵祥瑞处长、陈辉副处长、沈阳装备制造工程学校张春雨校长、崔国利副校长、毕荣彰副校长等陪同调研。

    这次调研主要围绕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情况,以新闻采访为主要形式进行的,张春雨校长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深化内涵建设的探索情况向各位领导及记者做了介绍。与以往的调研工作不同,这次来校调研的领导和记者在来校之前就已经做好功课,对学校的基本情况、改革发展、建设特色等进行了全面的了解。来到学校之后,参与调研一行人没有参加常规的座谈,大家直奔实训场地,新闻记者凭借敏锐的新闻触角,直奔二楼信息化虚拟实训室、五楼的研发中心,对我校先进的虚拟实训软件、宝马员工的培训现场、获得专利的爬楼机和新研制的物联网报警系统进行了重点报道,并对张春雨校长进行了教育改革探索的采访。

    装备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虚拟实训一体化建设和爬楼机研发等已经具备国内领先水平,这些现代化手段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和推进现代化教学、行政管理水平。教育部职成司的刘主任、魏主任对学校的先进办学水平、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先进的实训手段和高水平的自主研发能力予以高度评价;教育报记者看了爬楼机的现场演示后说:“来装备学校采访真是来对了,这里的职业教育让我大开眼界!”光明日报的靳女士说:“我不知道辽宁的职业教育发展得这么好,不知道装备学校的办学水平这么高,要是知道我早就来了。”

        这次调研活动不座谈、不开会,精简了很多不必要的调研环节,调研工作直奔主题,新闻采访直击重点,更加纯粹、务实。最后,刘主任、魏主任鼓励学校一定要利用资源优势、水平优势,大胆改革、努力创新,不断探索适合实际的办学模式,不断开拓国际化合作,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1128日,丹东市延安精神研究会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延安精神研究分会成立大会在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多功能厅举行。丹东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原丹东市人大副秘书长金昌永,丹东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原丹东市人大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刘作金,丹东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原丹东一中校长兼党委书记韩应平,学院党委书记乔佩科、院长孙桂芳、副院长王元钧出席成立大会。宣传统战部、学生处、团委、思政教研部等部门工作人员,各系学生主任、辅导员、大学生代表300余人参加了大会,大会由宣传统战部部长温巍主持。

    会上,孙院长宣布分会成立并宣读组织机构名单,她指出,学院延安精神研究分会成立后,要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深入研究延安精神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引导和培育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切实增强广大教职工的宗旨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学院科学发展。

    丹东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刘作金致贺词,向学院分会的成立表示衷心地祝贺。他在贺词中希望学院师生能以研究会为平台,着力弘扬新时期延安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积极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道德支撑。

    副院长王元钧代表学院延安精神研究分会讲话。他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全体师生员工应继续坚持学院在弘扬红色文化、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中的好经验、好作法,结合学院建设发展实际,不断创新载体、丰富抓手、提升内涵,真正让延安精神入脑入心,成为“辽地院”模式文化型校园建设的重要工作品牌。

    以延安精神研究分会的成立为契机,在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学院相关责任部门将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深入推进延安精神进校园活动,用延安精神凝聚人心、振奋力量,团结动员全院师生员工为实现建设特色鲜明省级示范院校的目标再立新功、再创佳绩,让延安精神绽放出更加绚丽的时代光芒。




    20131118日,社区残疾人专管干部培训班在沈阳市装备制造工程学校正式开课。此次培训由铁西区残联负责组织,沈阳市装备制作工程学校承办,培训时间为期1个月。为开展好此次培训,学校领导与残联领导进行了多次沟通、磋商,就培训规模、方式、专业等达成了共识,并且确认首批将对149名残疾人进行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应用能力培训。

    这次培训工作的具体组织协调工作由学校培训处负责,授课任务由计算机系承担,针对此次培训任务,学校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精心准备,注重细节安排。考虑到参培学员行动不便,机械系为学员们提供了一楼的机房作为培训场地;信息工程系为学员提供教材资料;培训处安排专职人员负责参培学员的服务与管理,确保学员顺利、圆满完成在我校的培训工作。

    为了使参加培训的学员能够更熟练运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学会运用Word软件编辑文本的全部功能,也能更好地利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分类、筛选、透视分析等强化功能,担任授课任务的杨葳和蔡娜老师,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制定了培训计划,确定了培训内容,精心备课,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力争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

        这次铁西区民政局组织的对社区残疾人专管干部的培训工作,体现了政府对残疾人工作的支持和关怀,也是装备学校继承担军转培训与就业工作、承担企业员工培训等工作之后,提高培训质量,拓展培训宽度,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助力的又一有力举措。





        在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汽车营销、汽车检测与维修两个赛项中,紫琅职业技术学院代表队作为江苏省首次派出的唯一一所民办高职院校代表队,一举拿下两个团体奖、三个单项奖,获奖率达100%,并且成为汽车赛项中唯一获奖的民办高职代表队——  

校企多模式融合培养技能人才

 

  紫琅职业技术学院“双师型”教师王凤琴在指导学生。

  “参加国赛,首战告捷,得益于学院多年来不断深化以素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以创设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向,学院探索出一条全过程多模式校企融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路子。”对于首次参加国赛就获得佳绩,紫琅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宝根教授感受深切。

  紫琅职院是2000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创办、教育部备案的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创办不久,董事长陈明宇就提出“真心办学、良心育人”的办学理念,并始终在思考和践行“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学校”。

  “紫琅职院的追求目标是办中国一流的民办大学,对接市场,服务地方。”在数年前的一次新生开学典礼上,陈明宇说:“培养社会迫切需要、具有国际视野、适应长三角发展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迫在眉睫。而这正是紫琅职院要做的,我们必须选择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校企融合培养人才之路。”

  全过程合作 贯通融合培养之路

  紫琅职院将人才培养全过程细化为7个主要环节,强调校企融合必须全覆盖,每个环节都必须有行业企业的参与,由此形成环环相扣的“7个校企共同”。

  校企共同优化专业设置。2004年开始,学院主动适应南通及长三角区域人才需求,在行业企业专家的共同参与下,大力度调整优化专业设置,果断停办一批师范类、文秘类专业,增设一批工科专业,逐步实现由文科为主向工科为主的转型。目前,学院46个专业中,工科专业占78.3%,其中机械、汽车、船舶、建筑、新能源等工科专业优势和特色鲜明。

  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学院明确规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经由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组成的专业群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确定。”学院7个系都成立了专业群教学指导委员会,商讨专业的设置和调整,完成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审定。

  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内容。根据工作岗位(群)任职要求和职业技能标准,以开发工学结合课程为主线,学院专业教师团队与企业专家共同重构模块化、项目式、任务型的课程内容体系。经过多年努力,全院已经开发157门理实一体化课程、61门项目实施课程,并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编写出版教材17部。

  校企共同集聚教学资源。学院与企业实施人力资源共享,共同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学院与企业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学院与企业共同打造“紫琅科技园”——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目前入园企业达26家,员工300余人,申请专利20余项、软件著作权40余项。

  校企共同实施教学活动。校企共同实施课堂教学、实验实训、生产实习以及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等,实现了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限、打破教室与实训室的界限、打破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的界限;实现了教室也是车间、教师也是师傅、学生也是员工、作业也是产品。

  校企共同建设质保体系。2007年,学院引进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按照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校企专家组成督导组,参加学院日常、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同时,学院还在企业的积极参与下,定期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毕业生的适应和发展情况及评价,为学校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校企共同促进学生就业。学院坚持将就业指导工作纳入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之中,在校系两个层面上邀请企业的专家、管理人员和优秀校友来院进行系列讲座,举办模拟招聘会、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企业文化宣讲等活动,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多模式合作 拓宽融合培养之路

  紫琅职院建立了由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研究院所、学校举办方、学校等参加的校企合作协调组织——紫琅职院产教研合作委员会,下设7个专业群教学指导委员会,积极探索与企业合作的方式途径,逐步形成自主型、入驻型、共建型和校外型等合作模式,拓宽了校企融合培养人才之路。

  自主型合作模式。该模式是指学院的系部与学院自主创办的企业进行合作,企业将产品生产融入教学过程,企业车间也是教室、师傅也是教师、员工也是学生、产品也是作业。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直接参与生产活动,既培养了技能,又提高了职业素养。其中,南通紫琅奥马汽车维修服务有限公司与学院汽车系的汽车维修技术实训中心、汽车工程中心实验室、汽车技能鉴定中心和设在学院内的南通市汽车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资源共享、任务共担;南通浦江重工机械有限公司在生产经营的同时,为机械制造、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船舶工程技术等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公司总经理担任机电系机械加工技术实训中心副主任,机电系教师兼任公司的工程师,学生参与产品的生产、加工、检测,实现了“前校后厂、亦工亦学”。

  入驻型合作模式。该模式是指学院的系部与入驻学院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进行合作,合作企业为学院提供产教研合作平台,也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学院现有此类企业6家,其中有3家入驻于紫琅科技园——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智翔移动通信产业孵化基地就是入驻该院紫琅科技园的一家,2012年,学院软件工程专业80名学生在该企业进行通信网络优化方面3个月的学习和实操训练,今年又有150名学生参加了智翔集团—紫琅职院联合培养人才的培训。

  共建型合作模式。该模式是指学院利用企业的设备和技术投入,共同建设校内实验实训室,在对学生开展教学训练的同时,也为合作企业培训员工。共建实验实训室既是优质的教学资源,还是学院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研发的平台。开展这种模式合作的企业有7家,其中南通苏中医药物流公司与学院共建了仓储管理实验室,相关专业学生依托该平台完成实验实训。

  校外型合作模式。该模式是指学院与校外企业合作开展科技研发、员工培训和学生实训实习。这些合作企业是学院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共有65家。学生实训实习时,既有校内教师指导,也有企业师傅进行指导。2012年6月,学院联合江苏太平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申建南通市汽车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并获批准,该平台一年就为南通地区汽车维修行业培训鉴定员工669人次。(通讯员 唐永泽 王贵成 黄天成 施玲)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今年要求各省的高职年度质量报告中把分类考试招生制度、分类考试招生的意见落实情况写入各地年度高职质量报告中。这是国家招生考试制度的一种改革,是今年需要完成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以“助力高职 放飞中国梦”为主题的2013全国职业院校宣传部长联席会议年会上,教育部职成司高职高专处处长林宇的发言直指招生考试改革,立刻吸引了在座的200多名高职学校领导注意。林宇还表示,对于本科学校如何招收高职中职学校的毕业生,教育部也正在进一步研究办法,预期进一步打通或是拓宽招生渠道。

        林宇表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非常明确的方向:即形式上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涵上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

        “以前说,高职中职教育是‘断头教育’,所以,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这个现状,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林宇说。

        鉴于此,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系统推进高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提高我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教育部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指明了高职教育入学考试的6种招考方式。

        在此次年会上,林宇对高职院校的6种招考方式进行了一一解释:

        第一种是基于现有高考的招生方式。地方有权在高考后,以部分高考科目成绩为基础,加试部分技能内容,作为高职学校招生的依据。
    
        第二种是示范高职已经实行的方式——单独招生。对那些教学设施基础条件好,招生规范,社会影响好的学校,鼓励更大范围内给予单独招生权。林宇认为,单独招生的政策,一定要面向“好”学校,单独招生政策不是给那些招不到学生的学校解决生源危机的手段。

        第三种是面向中职毕业生的对口单招。此种招生主要以技能考核为主。现在很多省市高职都实行了对口单招。“但是,目前很多地方所实行的对口单招,只考几门公共课或几门文化课,致使很多中职学校分为升学班和专业班,升学班不学专业课,省内的单独招生考几门,学校就教哪几门。这种方式严重背离了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因此,要改革这种对口单招的方式和内容,加强或者以技能考核为准。”林宇说。

        第四种是“五年一贯制招生”。五年一贯制招生并不适用于所有专业,不是说学校办任何一个专业就可以招五年制学生。学校什么专业可以招五年一贯制学生,决定权都在省里。五年一贯制的招生一定是限于那些培养周期长、需要从小就开始培养的专业,并不适用于高职所有专业。

        第五种是综合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即考察学生中学阶段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由学校决定是否录取,这是综合评价招生。综合评价也不适用于所有专业。按文件精神,适用与那些社会确有需求,而实际招生困难的专业。比方说面向煤矿等艰苦行业的专业。

        第六种是对高技能人才的招生。对于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获得省级技能竞赛一等奖、全国劳动模范等高技能人才,可以申请免试就读高职学校。

        在林宇看来,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既能更好地为国家经济服务,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的可持续发展。
分类培养分层教学 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

  高职教育新问题倒逼教学新改革

  “不管是中职还是高职目前都还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社会美誉度不够高,这时候我们怎么办?”

  “就业率高,就能说明我们学生的质量高吗?”

  ……

  11月20~22日,广东南海,来自全国100多所高职院校的180多名院校领导和宣传部长共聚一堂,在2013全国职业院校宣传部长联席会议年会上掀起一场头脑风暴。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高职教育如何抓住契机,以改革谋求更大的发展,成为本届年会最受人关注的议题。年会上,一些高职教育改革推动者的发言引人思考。

  生源多元化

  学生质量与企业人才需求不匹配

  新问题带来教学新挑战

  近年来,高考生源数逐年下降,高职院校受到的冲击尤为明显。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袁洪志对此深有感触。从2008年开始,江苏省生源急剧下降,近两年来,出现很多民办院校招不满、甚至公办院校只能招到50%省控线上学生的情况。无奈之下,有的学校只能拿出大量的名额进行注册招生,只要学生愿意来就可以入学。

  在袁洪志看来,生源多样化是高职院校面临的很现实问题。除了普通高考招来的学生,目前学校里有大量学生是通过单独考试、对口单招进来的,加上企业青年、复转军人构成了复杂的学生结构。

  另一件出乎袁洪志意料的事是本科生“回炉”高职真的在身边发生了。今年,他所在的学校就来了名“985”院校的本科毕业生,为继承家族产业学习矿井建设专业。“生源来源不同,学生基础不同,学生的就业、创业和升学等发展需求不同,这些学生如果混在一起,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去教,就会使一些学生‘吃不饱’,一些学生‘吃不了’,大一统的教学方式使好学生‘差’学生都不满意,教师教学无所适从。”袁洪志说。

  除了作为办学入口的生源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作为办学出口的就业问题也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尽管在史上最难就业年出现高职学生就业率仅次于“985”院校、高于“211”院校的喜人局面。但就业率高,就能说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高吗?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单强特意邀请企业的人事经理到学校当面进行反馈,他们对学校的意见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到你这儿来,招不到合格的学生;招到合格的学生后,工作不安心,跳槽率高;如果没跳槽,工作三五年后缺乏发展后劲。

  而毕业生的看法有些针锋相对: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岗位;找到岗位后,对岗位满意度低,没什么技术含量,整天在那打杂;如果这个岗位还不错,可三五年后就到天花板了,没有发展空间。

  “双方讲的好像是同一个问题,即我们学生的质量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十分匹配,其中更深层的问题是,我们的人才培养方式不能满足学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单强说,从学生职业发展的角度考虑,学生一般第一年到第三年之间,在企业做操作工,有3~5年职场经验后,可以做技术骨干,5~8年可以做班组长或是工程师,到8~10年可以做经理,这是比较模糊的职业发展路径,在三四个台阶中每个阶段的能力要求是不一样的,学什么,怎么学,用什么方法教都需要重新进行教学设计。

  分类培养 分层教学

  打破只见森林

  不见树木的育人方式

  在本次年会上,引发大家共鸣的一个问题是,高职院校往往容易出现一个教育偏向,就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只看到学校上万名学生中95%的学生怎么样了,80%的怎么样了,而没有看到这上万名学生是由里面一个一个人组成的。

  不同差异的学生放在一起,老师用同样的办法教,考试也是一样的卷子,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有些基础差的学生多次补考也通不过,实在没办法了,老师就对这些学生放水,让他们通过考试毕业。“作为学校负责人,我最怕的就是这种放水毕业的学生,通过关系跑到了好的企业,企业就会说你这个学校不行了,该关门了。”袁洪志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袁洪志在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倡导了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改革。他首先对专业群和课程重新进行了规划调整,在学校构建了建筑类、工程机械类等15个专业群。同时,围绕专业群实施多方向的分类培养,学生可通过专业群内学习、跨专业选择、进企业学院、辅修等4种方法选择专业。

  专业群平台的搭建,为之后的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去年,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对全校人才培养方案作了一个大的调整和整合。之前的教学计划有的专业有3000多个学时,有的专业有2000多个学时,因人授课导致差异较大。2012年开始,全校将教学计划控制在2600个学时,统一了公共基础课平台,每个专业群有一个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再加上专业方向和专业拓展模块,都是根据学生需求设定的。力求使学生最终走向精细化培养,而不是粗放的大一统的培养。

  建立选学课程,实施分层教学也是重要的一环。面对不同基础、不同省份的学生,因为高考分数没法比较,就在入学后统一进行公共基础课的考试,根据测试情况分为三类:分数高的按照项目工程师、技术员的标准开设A类课,大量的学生学习B类课程,还有部分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学习C类课程。C类课程的课时比A、B类都要多,上课时间和课时不一样,新生进校后,学习方式发生变化,不是自然班,全部是教学班,不同的专业,英语程度差不多就在一个班上学英语,这样老师也好教,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差不多。

  “实践下来,得到的反馈是,老师说比以前好教了,学生对教学内容接受起来也容易了。”袁洪志说。

  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

  教学需要以老师讲

  为核心变成以学生学为核心

  在学校,单强经过和专家多轮讨论,最后筛选出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三个核心问题:一是自主学习能力不够,在工作中没有积极主动的工作精神;第二是团队协作能力不足;第三是持续改进能力比较薄弱,学生缺乏反思精神。

  怎么解决?单强提出的问题吊起了在场所有高职院校负责人的胃口。单强说,他所在的学校做了系列研究和教学实践,重新设计教学模块,以此达到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单强认为,学生能力需求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学生开始求职时,专业技能最重要,学校就把很多的精力放在专业教学设计上。第二个阶段,作为技术骨干时,不但要求有专业技能,还要有适应能力,这个适应能力是适应新环境、新工艺和新技术的能力,这种技术迁移能力,在高职教学中往往被忽视。

  由此,对于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延伸,成为了学院下一步教学改革的出发点。首先在课程改革方面,单强非常支持学校基础课程的改革。如在法律基础课程上,老师把课前10分钟给学生来讲,让学生锻炼表达能力。单强认为,这种训练很有必要,因为有一天学生走上管理岗位时,他在晨会上面向100多名员工讲一天的任务,就可以游刃有余了。

  其次是以项目为核心的教学改革。课程内容不再是原来以知识系统性作为选择标准,而是从生产一线带来的工业案例作为标准,由工业案例加学习项目作为整个课程体系的架构。此外,学校的学期时间也发生了变化,不再以一个学期作为教学单元,而是以学段来划分。一个学期会停下来两周,这两周不上课,让所有同学组成不同的项目小组,设计和讨论自己的项目。目前,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每年有1200个小组在运行自己的项目。

  单强认为,实训环节只能解决已经成熟的记忆,学生通过反复的训练获得技能的能力。在实训框架下发展不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所以,最近两三年,单强除了在学校创办144个各种各样的实训基础实验室外,还为每一个专业开设了一个小型的专业研讨室。在现场实训时,几个有灵感的人聚在一个小房子里想一想,画一画,说不定哪天就可以诞生一个技术项目的改造成果。

  在一些敏感的职教改革推动者看来,在线教育对高职的挑战,也将很快显现。单强说,在线教育通过大数据分析每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偏好,可以给每一个人制定学生计划和学习绩效评估。作为高职院校,如何与在线教育竞争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话题,需要高职院校早点变化,做到未雨绸缪。

  “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要转变过去以老师讲为核心,变成以学生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单强说,要把面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升作为职业教学改革的方向,那么一定要书记和校长一起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党委,部内各司(局)、各直属单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伟大事业伟大工程,把握发展大势,科学务实决策,励精图治、稳中求进,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一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智慧,把握时代和实践的新要求,把握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基本遵循。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更好地把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现结合教育系统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学习贯彻的自觉性主动性

  党和国家事业与时俱进,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也在不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深入阐释了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丰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入学习贯彻讲话精神,对于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对于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 深入学习贯彻讲话精神,是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是新一届党中央执政理念、治国方略、工作思路和信念意志的集中反映,是全党智慧的汇聚和集中体现。学习好、贯彻好讲话精神,就会使教育系统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进一步坚定主心骨,保持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的团结统一,更好地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2. 深入学习贯彻讲话精神,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是对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深化和拓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集中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新的思想理论内涵。学习好、贯彻好讲话精神,是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党员、教育师生的必然要求,对于更好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教育,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深入学习贯彻讲话精神,是提高党员干部素养、激发奋进斗志和创造热情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紧密结合我们党面临的风险考验,联系党员干部队伍现状,就提高理论素养、增强党性修养、转变工作作风、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等,作出了系统阐述、提出了明确要求。学习好、贯彻好讲话精神,必然会进一步提高教育系统党员干部队伍综合素质,进一步激发奋发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切实担负起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使命。

  4. 深入学习贯彻讲话精神,是进一步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立足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着眼于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理念、思路和方法,为全面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提供了有力指导。学习好、贯彻好讲话精神,对于促进教育系统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进一步凝聚发展共识、明确改革方向,切实增强教育改革的活力和发展的动力,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深刻认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极端重要性,把讲话精神作为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各级党组织政治学习第一位的任务,作为学生思想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切实用讲话精神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为全面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二、全面准确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基本内涵,深刻把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涵盖广泛、内容丰富。学习好、贯彻好讲话精神,既要全面把握,又要突出重点,着力领会讲话精神的基本内涵,领会讲话蕴含的新思想、新观点,并深刻把握核心要义、领会思想精髓,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1. 准确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的基本内涵。深入学习领会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引导教育系统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深入学习领会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引导教育系统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深入学习领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引导教育系统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积极投身于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入学习领会关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引导教育系统将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切实把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坚持教育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深入学习领会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引导教育系统党员干部学法、知法、懂法、用法,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深入学习领会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坚持立德树人,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际关系和我国外交战略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是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努力开创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工作新局面,更好地发挥教育在国际交流和外交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深入学习领会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必要性,加强教育系统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不断提高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深入学习领会关于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增强青少年学生国防意识,为我国军队人才培养更多的新生力量。深入学习领会关于贯彻“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等方面的重要论述,为进一步推动两岸三地教育交流与合作,促进国家繁荣发展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2. 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贯穿的立场观点方法。要深刻把握讲话贯穿的坚定信仰追求,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要深刻把握讲话贯穿的历史担当意识,增强忧患意识、使命意识、进取意识,始终把责任扛在肩上,努力创造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新业绩。要深刻把握讲话贯穿的真挚为民情怀,站稳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根本立场,切实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在教育领域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深刻把握讲话贯穿的务实思想作风,发扬钉钉子精神,接地气、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多做打基础、利长远、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事。要深刻把握讲话贯穿的科学思想方法,以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正确观察分析事物,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

  三、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着力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教育工作作出重要论述。这些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为我们进一步明确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切实做好教育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教育系统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要紧密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

  1.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我们的梦想,靠我们这一代,更靠下一代。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强调少年儿童从小就要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要求全国广大青少年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才,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习近平总书记还殷切期望当代大学生,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善于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学习领会讲话精神,就要自觉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论述,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中国这么多人,教育上去了,将来人才就会像井喷一样涌现出来。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科教兴国已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要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学习领会讲话精神,就要充分认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的重要论述,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强调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都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要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而不是各自为政、分散用力。学习讲话精神,就要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着力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教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

  4.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论述,建设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坚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强调治贫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要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加强改善民生工作,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稳定和扩大就业,帮助高校毕业生等就业困难群众就业创业。要鼓励创业就业,多渠道创造就业岗位,尤其是要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同时要研究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长远措施。学习领会讲话精神,就要坚定不移地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教育发展差距,努力让每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享受良好的教育,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都能实现个人的梦想和追求;就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完善政策体系,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全力以赴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5.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论述,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素质和本领直接影响着实现中国梦的进程。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抓好高端人才的培养,造就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既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又及时更新知识,既刻苦钻研理论又积极掌握技能,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要找准专业优势和社会发展的结合点,找准先进知识和我国实际的结合点,真正使创新创造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学习讲话精神,就要切实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发展观,坚持规模和质量相统一,推动教育内涵发展。

  6.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希望全国广大教师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全社会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提升教师素质,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支持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学习领会讲话精神,就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努力建设一支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7.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教育交流与开放的重要论述,努力开创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工作新局面。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是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将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推动人类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我们将秉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兼收并蓄,吸取国际先进经验,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党和国家将按照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方针,把做好留学人员工作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希望广大留学人员坚守爱国主义精神,矢志刻苦学习,奋力创新创造,积极促进对外交流。学习领会讲话精神,就要认真研究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新形势,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努力开创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工作新局面,为推动中外教育文化交流、促进中外关系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结合本地本校实际,精心组织,周密安排,采取切实可行的有力措施,推动学习贯彻不断深入。

  1. 把讲话精神作为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和基层党组织政治学习的重中之重。要制订切实可行、系统推进的专题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要积极创造条件,安排相对集中时间,进行专门学习,确保学得更多一些,更透一些。要原原本本学习研读讲话精神,努力学深学透,领会讲话本意,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先学一步、学深一步,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通过举办研讨班、培训班、学习班等多种途径,抓好各级党组织、本地区本部门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

  2. 扎实推动讲话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做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修订工作和“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要点制定工作,将讲话精神全面、有机地体现和渗透在教材和有关课程教学大纲中,指导各地各高校开展讲话精神学习教育。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将讲话精神作为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等培训的重要内容,及时学习好、领会好,宣传好、贯彻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将讲话精神有机融入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把学习讲话精神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中国梦教育、“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节粮、节水、节电”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立德树人工作常态化。

  3. 切实将学习讲话精神与推动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学习讲话精神落实到教育改革发展各方面,体现到各项工作中。要把学习讲话精神与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与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结合起来,按照中央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决策部署,梳理工作任务,谋划落实举措,明确责任分工,制定贯彻落实重点工作安排。要把学习贯彻讲话精神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务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4. 大力加强对讲话精神的研究阐释。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齐全、人才集中、基础研究实力雄厚等优势,组织高校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知名专家学者,开展专题研究,深入研究阐释讲话的核心要义、思想精髓和科学思想方法,推出系列研究成果,为推进讲话精神“三进”,加强全党理论武装提供有力理论支持。加大支持力度,将研究阐释讲话精神列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给予重点支持。

  5. 积极营造学习讲话精神的浓厚氛围。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有重点、分层次、多渠道地组织召开教育系统学习座谈会、学习报告会、交流会、理论研讨会等,持续推动学习活动深入开展。各类教育媒体和校报、电台、电视台要开辟专栏,广泛宣传讲话精神和各地各校学习贯彻讲话精神的有效做法,推出一批有分量、有深度的报道、综述、评论和理论文章,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社交网络和移动多媒体等新媒体的作用,开展具有网络特点的宣传报道,增强网络宣传的实效性和影响力。要广泛采取集中宣讲、知识竞赛、主题教育活动、学习专栏等形式,把学习贯彻讲话精神融入到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之中,努力营造学习讲话精神的浓厚氛围。


中共教育部党组

2013年11月28日

  本报讯  2013全国高职高专党委书记论坛近日在杭州举行。本次论坛以党建引领育人为主题,围绕努力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党建科学化水平,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

  与会者表示,本次论坛的举办,为进一步研究高职高专院校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必将在新形势下对加强和改进高职高专院校党建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必将对高职高专院校深化改革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来自全国28个省份的80多所高职高专党委书记和相关负责人参加了论坛。

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启动3年来,20%以上教师接受培训,500多家企业助力培养——

构建职教师资一体化培养培训体系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需要教育助力,尤其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的劳动者。对职业院校而言,强师方能兴教。2011年底,国家启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3年来,中央和地方凝心聚力,狠抓落实,投入之多前所未有,力度之大令人振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五年规划绘蓝图,中央地方齐用力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个基本条件就是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一个核心要素就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但从数量上看,职教师资队伍规模与学生数量增长相对不足;从质量上看,“双师”素质教师不能完全满足专业教学需要。

  从国家战略出发,提高职教师资素质,加大培养培训力度,刻不容缓。2011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下发《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全面启动职教师资队伍建设重大项目。

  50天后,教育部正式向社会公布了这个计划的4项内容: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职业院校兼职教师推进项目和职教师资培训体系建设项目。

  该计划显示,到2015年,将组织45万名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培训,其中5万名中等职业院校教师和5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将接受国家级培训,其余35万名职业院校教师将由各省份负责组织培训。

  职教师资素质提升的大时代,由此开启。国家层面完成顶层设计,教育部和财政部合力推进,中央和省两级组织实施,一项项重磅培训迅速落实。

  每年有9万名职业院校教师奔赴全国近1000家高等学校、示范性职业院校和大中型企业,参加工学交替式的培训活动。

  作为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清华大学承担了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任务。他们将数控加工技术、特种加工技术等新技术引入实践教学,建成了20余个可供选择的训练模块,大大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该校项目负责人洪亮说:“只有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才能提高职教师资培养培训质量。”

  3年来,仅中央财政对该计划的投入就已超过18亿元,全国20多万名职业院校教师走进培训课堂,2700名教师远赴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8个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进修。参与人数达到全国职业院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1.6%。

  如火如荼的职教教师培训遍布神州大地,提升自身素质成为业内热门话题。

  教师到生产线上,技能大师到讲台上

  唯有实践,才能练就一身真本领。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实战经验,才能教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

  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作为职教教师队伍建设历史上的一项突破性举措,为“双师型”教师的成长铺平了道路。

  2011年以来,1.2万名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陆续走进企业,进行为期6个月的企业实践。至2013年,承担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的大中型企业达到584家。中国铝业、港中旅、联想集团等一大批知名企业的参与,实现了大批教师在生产线上的顶岗实习。

  新疆石河子工程技术学校教师钟凯这样评价自己在长虹集团6个月的顶岗实习:“在师傅的指导下,我从刚开始的对机床畏手畏脚,到现在可以熟练地胜任机械加工生产的多个岗位,这样真实的锻炼比我读几本书都管用。”

  一方面,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将教师送进企业,培养“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兼职教师推进项目将企业大师引进学校,打通了高技能人才进校园的通道。

  一大批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在本行业享有较高声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特殊技能的“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被聘请到职业院校兼职任教。

  湖北省教育厅搭起“楚天技能名师”讲台,6年来共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650名企业高手,化解了职业院校高层次专业教师短缺的难题。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校长邓国平深有感触地说:“终于把盼了多年的高手请来了,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从脱节变成了零距离。”

  仅2011、2012两年,全国省级财政就投入3.7亿元,支持3493所中高等职业院校11170个专业点聘请32100名兼职教师。这支兼职教师队伍成为职业院校师资的重要补充力量。

  让师范生站稳岗位,让教师有提升机会

  按照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在未来10年将继续扩大,2020年,在校生将分别达到2350万、1480万。要满足职业教育办学的需要,必须完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全面保障职教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一方面,高等院校要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职业技术教育师范生,使之胜任职教教师岗位;另一方面,要对职业院校在职教师开展专业培训,造就一大批“双师型”教师,实现职业教育教师职前职后相贯通,促进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

  从1979年创办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依托普通高校建立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师资培训基地,职业教育逐步探索出了师资培养的建设思路:满足专业性、师范性和职业性三方面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和企业资源,逐步建成一体化培养培训体系,把专业类、教育类和实践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提出,按照“完善体系、改革创新、提升质量”的总体思路,不断创新政策制度和保障机制。到2015年,完成建设300个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专业点,开发100个职教师资本科专业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和课程教材资源……一项项实在而给力的举措,为进入改革“深水区”的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注入了强劲驱动力。

  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已累计划拨4亿元专项经费,支持国家级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重点建设200个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专业点,改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实习实训条件。

  今年上半年,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资源开发项目正式启动,中央财政支持1.5亿元,由42个职教师资培养工作基础好、具有相关学科优势的本科层次国家级职业教育师资基地牵头,组织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方面的研究力量,开发100个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旨在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内涵建设。

  随着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逐步完备,制度日益健全,质量持续提升,教师队伍总体素质不断提高。以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为抓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职教师资队伍正在形成,未来将推动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不断走向精彩。
     本报讯  近日,山东省决定开展高等职业教育与技师教育合作培养试点,山东将在自愿合作的基础上,遴选具备一定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技师学院结对合作培养学生,支持具备一定学力基础的学生完成学业取得专科学历证书和预备技师证书。鼓励学生一专多能,取得多个职业资格证书。
在阳光下塑造好品德好技能

  ——湖南省汨罗市职业中专培育优秀技能人才纪实

   

  “在我眼里,职业教育是更有生命力、生长性的教育,我们将学生引向户外,引向实验实训室,引向工厂、工地。我相信,阳光底下的人生,更容易成功,更富有魅力。”走入湖南岳阳汨罗市职业中专,细细体味着学校校长甘瑛的判断,越走近广大教师和学生,就越能感觉到这句话对这所国家改革示范性职业中专、全国中职德育实践基地学校的深刻影响。

  用作品说话,获“三证”的学生达到70%

  汨罗职业中专一直强调专业技能的重要性。80年代,学校规定文化课与专业课的配比基本达到1∶1。现在,学校专业课已没有纯粹的理论课,而是理论实践一体课,所有的专业课程都移到教室之外,学生大多数课是在专业实习实训室和“校中厂”、“厂中校”,及当地企业车间上的。

  学校将每个专业部分课程的期中和期末理论考试取消,改用作品说话。计算机专业课的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课程取消了以前烦琐的理论考试,改用比较复杂的设计作品替代考试,老师根据作品打分。服装专业的缝制工艺课程也是用缝制衬衣等作品进行考试,考查学生的设计、裁剪、制作等综合能力。

  手上功夫好,职业教育才算达到目的。学校提出了培养“冰箱大王”、“电视大王”等类似的目标。“将一张张排好名次的理论和学科考试成绩单寄给家长,让家长判断职业教育办学的好坏,这不是办法。我们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都要‘有两把刷子’。”甘瑛说。事实上,学校通过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已经收到良好效益。学生在以前获得毕业证、专业技能证的“双证”基础上,目前获得“三证”以上的学生已达到70%。

  “一个都不能少”,为校园积聚正能量

  学校学生科科长应灿辉说,从职业中专的招生现实看,比较调皮捣蛋的学生确实占相当大比例。社会上说他们是“双差生”,实际教学管理中也能明显感到他们的厌学、自卑、消极,“怎么办?我们采取的办法是积极面对,主动沟通”。

  学校提出的德育口号,有一句叫“一个都不能少”。甘瑛说,转化一名所谓的“双差生”、后进生,就是拯救一个家庭,“是一桩良心事”。学生小谢,初中时是学校的调皮大王,原来学校发生的几乎所有较大的违纪事件都有他的参与,而且还是“主力”。

  这样的学生到了汨罗市职业中专,学校就得拿出教育办法来。经过详细的了解与谈心,班主任章老师清楚了这名学生胆大、辩论能力强、有担当等特点,于是他就扬长避短,在班上不时关注小谢的行为。入学第一个月,学校组织“弘扬三种精神,做文明使者”演讲比赛,老师请小谢参加,并精心为他整理演讲稿,反复修改,几易其稿,原来作文较差的小谢从来没有感受过老师这么细心地为他修改作文,大受感动。演讲结束,小谢以优美的演讲稿、大方的陈词、有力的辩论,获得学校一等奖。

  小谢的转变起到强烈的正能量引领作用。他的家长见人就说:“职业中专挽救了我的孩子,给了我家庭最大的希望。”

  第七节课,给学生好品德好身体好技能

  职校学生没有像普通中学同龄人的文化课压力,反而精力旺盛,活动量大。“这也是我们落实教育部规定的‘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最好条件。”学校有关负责人说,除了组织晨练、正常的体育课外,学校还突出开展了每天第七节课的大活动。以前第七节课是正常上课,无非就是语文、数学、专业课,现在学校重新调整课时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统一将第七节课拿出来,进行适合学生学与玩的大课堂,全校3000多名学生,打破班级、专业界限,重新洗牌编成几十个组,活动小组不再是电子1班、2班,而成了“火箭号”、“飞翔号”、“奔腾号”等等,他们分别开展集体活动,锻炼身体,张扬个性。活动中学生个性的发挥、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组织能力的提升,各种收获都非常明显。

  学生江敏的“宝宝浴巾”,就是从活动课中获得的灵感,这条小小浴巾,能便捷地在婴儿洗澡后量出宝宝的身高和基本体重,这项发明获得了国家专利。2012年,学校申请专利的数量达60人次,已经获得专利证书的学生有13人。学校还连续7年获岳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

  少上一节教室里的课,多开一节户外的“第七节课”,汨罗市职业中专给学生带来的是好品德、好身体与好技能。
宁波鄞州:小病小痛不用愁 学校就有卫生站

      近日,浙江省宁波市鄞州职高新建了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后师生们有小病小痛,再也不用奔医院了。记者从鄞州区教育局了解到,该区13所直属学校全部设立了校社区卫生服务站。

  鄞州区直属学校原配备校医务室6家,大多医疗用房狭小、设备相对落后。鄞州区从2012年启动直属学校医务室改建校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由当地镇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在8所普高和5所职高设立校社区卫生服务站。每所学校提供100平方米左右装修好的业务用房,并负责维护工作,每个服务站配备两名全科医生。

  记者在鄞州职高看到,校社区卫生服务站下设门诊室、观察室、药房等,站里配备了吸氧机、心肺复苏仪等医疗器械。师生用医保卡或校园卡都能看病购药,非常方便。

        本报讯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3年11月21—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一行赴广东东莞、深圳等地对有关学校、企业等进行了实地调研,深入了解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职成司等司局负责同志参加了调研。

  鲁昕一行实地考察了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和腾讯控股有限公司,三家公司负责人介绍了企业的发展历程、主要业务以及自主创新等方面情况,并就人才需求和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建议。华为公司介绍,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速度加快,特别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整个产业链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迅猛增长,不仅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更需要大量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知识水平、具备先进技术应用能力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中兴公司提出,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结构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呈现出高端研发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并重的趋势,目前的普通本科学校培养的人才实践能力不足,与企业实际需求尚有差距,大多毕业生进入企业后普遍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训。腾讯公司提出,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对服务、营销、设计等领域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三家企业负责人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改革方向十分赞同,认为加快培养产业和企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鲁昕指出,信息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华为、中兴和腾讯都是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领军企业,希望企业能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积极参与职业院校和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并希望三家企业能充分发挥在信息技术、通讯、大数据挖掘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服务教育信息化发展。

  鲁昕对广东科技学院、东莞理工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听取了广东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汇报。鲁昕要求,职业院校和高校要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趋势,积极主动服务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加快学校治理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步伐,通过集团化发展、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等方式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11月22日下午,由陕西省服装行业协会、陕西省轻工纺织烟草工会主办,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汉普顿”杯2013年陕西省服装设计定制工(制版师)大赛在陕西工院开幕。省纺织工业协会会长刘曼丽、省服装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杨光明、陕西省服装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陈会安、咸阳市纺织服装协会会长刘通、咸阳杜克普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雯英、学院副院长王晓江出席会议,市总工会、科技局、团市委、人社局、组织部、协办企业代表和来自全省服装企业、服装工作室和四所高校的33名选手参加开幕式。
    
学院副院长王晓江首先致欢迎辞,他代表全院师生对前来参会的各位领导、评委、选手表示热烈欢迎,简要介绍了学院及服装工程学院的基本情况。咸阳杜克普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雯英代表冠名赞助单位致辞,希望借助大赛提升企业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省服装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杨光明在致辞中介绍了大赛的举办目的、意义和作用,并希望各位裁判秉公执裁,各位选手全身心地投入比赛,为企业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在参赛选手代表陈建会、裁判代表赵华分别宣誓后,省纺织工业协会会长刘曼丽宣布,“‘汉普顿’杯2013年陕西省服装设计定制工(制版师)大赛开幕”。
    
33名参赛选手随即进行了理论闭卷考试,并将于22日进行制版、立裁、工艺单编制及缝制等模块的竞赛。

  11月24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纺织服装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外贸跟单(纺织)职业能力大赛在浙江理工大学圆满落幕。化工与纺织学院郭晓娜、党双媛、武丽丽三位同学在与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苏州大学、南通大学等30多所高校的170名选手的竞赛中脱颖而出,获得团体一等奖,郭晓娜同学获一等奖,党双媛、武丽丽分获二等奖,指导教师赵双军被授予大赛优秀指导教师。获得一等奖的郭晓娜同学还因大赛中的优异表现获得“中国丝绸第一品牌”浙江万事利集团的预聘邀请。


陕西工院选手与指导教师

        11月25日上午,韩国建阳大学客座教授金亨熙、国际教学院科长高光镐、国际交流事务主管高东延一行三人来陕西工院访问,此访主要就两校教育合作项目的实质性问题进行对接、落实。外事办主任朱忠军、副主任秦景俊,教务处处长杨卫军、就业指导处处长孙小云与来宾在崇文南楼第三会议室进行了座谈,重点就学生、教师和学术交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初步达成了学生交流协议。
        
会后,金亨熙教授一行还在第五会议室为陕西工院80余名学生做了韩国建阳大学留学的专场说明会。


韩国建阳大学金亨熙教授一行访问陕西工院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特别是围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目标,明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还提出要“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中央对教育改革发展阶段性特征和现实需要的准确把握,为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不是硬件建设的问题,也不是投入不足的问题,因为无论是钱还是物,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家需求的问题、人民满意的问题,不能解决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使命在于培养人才。对高校来说,一切工作都要围绕人才培养,都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忽视人才培养质量。
  一、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
  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就是看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要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以观念的转变带动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要强化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最主要标准。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主要看这个学校培养的学生优秀不优秀,而不是看它的规模、数量有多大。同样,评价一个教师合格不合格、优秀不优秀,不应该仅仅看论文发了多少、项目搞了多少,而应该首先看他培养的学生合格不合格、优秀不优秀。现在个别高校存在一种倾向,在申请指标、争取项目的时候往往都在讲自己学校的规模和数量是多少,而忽略了人才培养这个硬指标,出现这种情况根子在办学的理念上。从根本上来说,看一所大学办得怎么样,不是看一时的规模数据,而是要以长远的眼光、历史的视野看它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看它对国家、民族所作的贡献,看它对推进人类文明进步所产生的影响。
  要强化以适应社会需要为检验标准的理念,把社会评价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人才培养质量高不高,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需要。蒙着头、关着门,脱离社会需求是办不好大学的。高校要更加注重以社会评价为导向来衡量人才培养质量,把社会需求的信息及时反馈到人才培养环节上。要准确把握并及时研究分析毕业生就业状况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情况,以此引导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调整,不断增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
  要强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追求。能否坚持以生为本,把学生健康成长视为学校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所大学能否办出水平的关键所在。高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对人才培养工作投入感情,要把培养学生作为事业来做,把关爱学生作为本能来要求。学校领导要关注学生需求,善待学生,舍得在学生身上下功夫、花本钱。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应该是大学永恒的精神追求。
  要强化以学生评价为先的理念,把学生评价作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代表清华大学教师在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言的国家级名师李艳梅曾经讲道:“对于教师,最高的评价是学生的肯定,让学生永久铭记。”这句话带给高校领导和教师的最大启示,就是要注意多听取学生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重视学生的反映和呼声,真正把学生的评价作为高校改进教学工作、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把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把握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我们今天强调“立德树人”,仍然是要回答和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就高等教育来说,落实“立德树人”,最根本的是坚持一切从培养创新人才出发,把科学精神、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以德为先。蔡元培曾说,怎样才配做现代学生?要有“狮子样的体力、猴子样的敏捷和骆驼样的精神”,其中“骆驼样的精神”第一是对于学术上的责任,第二是对于国家的责任,第三是对于社会的责任。无数的事例说明,做人、做事、做学问,首先是做人。因此,要把育人作为首要目标,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把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紧密融合在一起,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在一起,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才。
  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钱学森曾说:“所谓优秀学生,就是要有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要培养创新精神,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这就要求高校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善于挖掘潜力,努力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在校期间养成终身受用的良好习惯和获得未来发展的多种准备。目前,有很多高校正在制定和实施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有的高校将本科期间分为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多元培养三个阶段,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成才通道,建立专业准入准出标准,学生只要满足标准,都可以从该专业毕业。这样的探索值得总结和推广。
  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实践育人是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薄弱的环节,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学时学分。还要加强社会实践,推动大学生广泛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活动。同时要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一批高职实训基地。从根本上说,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探索建立学生实习实践的相关制度,完善保险、税收等优惠政策,支持企业积极承担接受大学生实习实践的社会责任,这是实践育人的制度基础。
  三、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培养创新人才,仅有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路径还不够,还需要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来不断增添动力、释放活力。
  要改革本科教学模式。本科教学承上启下,是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是高校安身立命之本。目前本科教学不受重视、本科教学经费投入不足、教授不愿上本科生课程等现象仍然存在。调研发现,有的高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一年中没有专题研究过本科教学工作,有的高校领导班子成员一年中没有听过一次课。这种现象亟待改变。高校领导要把本科教学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把主要精力聚焦到提高质量上,带头听课、带头调查研究,每年都要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着力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要把教授给本科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任的基本条件,让最优秀的教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教师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鼓励实行小班教学,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在教学全过程中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多采取互动式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和交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增强学生运用网络资源学习的能力。教育部将以“本科教学工程”为有力抓手,完善国家、地方和高校三级体系,跟踪指导各地各高校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基地建设,加大本科教学投入,切实提升本科教学水平。
  要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端人才的重要途径和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要以分类改革的思路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应该有不同的模式。学术学位研究生,应该重在提高创新能力,要统筹安排硕士和博士的培养阶段,促进科学学习和科研训练的有机结合,鼓励多学科的交叉培养,加强教学质量的评价。专业学位研究生则应重在胜任岗位的职业能力,要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鼓励行业企业全方位的参与,建立产学结合的专业化的教师团队,大力推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
  要建立杰出人才培养的特殊机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足是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杰出人才需要特殊的成长通道,高校要重点在选拔拔尖学生、开展因材施教、吸引学术大师参与以及加强国际化培养等方面探索有效机制。对具备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要实行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培养的“一制三化”模式,让他们尽早进入科学研究过程,尽早参与重大项目。
  要完善协同育人机制。高水平科学研究与高层次人才培养是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如果离开系统的科研创新实践,就如同无源之水;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一旦缺少优秀人才的不断加入,也必然变成空中楼阁。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就是要吸引社会资源投入人才培养,探索建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比如,已经实施的“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以及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法律人才、卓越农林人才等系列“卓越计划”,旨在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实务部门与人才培养结合,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今后,要进一步深化协同育人的机制,巩固完善高校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战略联盟,扩大资源共享、合作办学、协同育人、共赢发展。
  四、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教师。近年来,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提升,但也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学术大师和青年领军人才紧缺;引育高层次人才的机制不活;个别教师师德不高,缺乏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等。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把青年领军人才作为重点,坚持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实现“大楼、大师、大爱”三者同步提升。
  要坚持“引育并举”加强青年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层次领军人才特别是青年领军人才紧缺是一个短板。有关学者研究分析16世纪以来1200多位世界杰出自然科学家,以及1900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后发现,自然科学发明的最佳年龄段是25至45岁,峰值是37岁。这表明,谁拥有充满创新创造活力的青年英才,谁就能占领未来发展的制高点。青年领军人才是大学发展的潜力所在,是大学的希望和未来。要坚持“引育并举”的原则,重点培养造就青年领军人才,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一是要放开胸襟积极“引”。既可以利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重大人才队伍建设项目,又可以自主制定相关政策,从海外引进一批国家和学校急需的青年领军人才。当然,对引进青年领军人才,一定要全面深入考察,严格人才引进机制,健全学术评价机制,坚持高质量,防止引进的人学术水平不高、学术行为不端。二是要放开视野主动“育”。既可以利用国家公派留学“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又可以依托学校重点学科、研究基地、重大科研项目等自主培养一批创新思维活跃、学术视野宽阔、发展潜力大的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三是要放开手脚大胆“用”。要破除对青年骨干教师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思想,对他们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支持、多一份关爱。要搭建青年骨干教师成长平台,更多地参与项目决策管理、承担重大课题和重大工程,让他们在教学科研中挑大梁。要进一步完善青年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创新薪酬激励机制,建立流转退出机制,鼓励青年教师将精力投入人才培养,激发青年教师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要牢牢抓住师德和创新实践两个关键环节。在重点抓好青年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还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抓住师德和创新实践这两个关键环节,把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搞上去。怎么看教师的师德?师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标杆。教师教育学生,一是知识、二是方法、三是品格,其中品格是最高层次。教师要将爱国精神、事业心、责任感、团队意识、认真刻苦等品格,融入课堂、融入课题、融入文章,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提出了“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个方面的要求。高校要按照这样的要求建立健全师德考评和奖惩制度,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聘用和奖惩的首要标准,师德有问题的人,不能做教师。怎么加强创新实践?要建立中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制度,促进与中青年教师专业特长、职业发展、服务社会等相结合,积极搭建平台,组织他们开展调查研究、学习考察、志愿服务,进一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正确认识国家前途命运,正确认识自身社会责任。要建立中青年教师校外兼职或挂职制度,有重点分层次多渠道地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兼职或挂职,参与产学研结合项目,推进教学与实践的结合。要完善中青年教师访学制度,选派他们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访学以及在职研修等,促进他们在教学科研的实践中锻炼成长。
          “十一五”以来,辽宁省以职业教育数字教学资源建设为突破口,全力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2007年2月,辽宁省人民政府转发了《关于推进辽宁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正式启动了辽宁省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2007年以来,省财政及各地配套职业教育数字教学资源建设专项经费近2.5亿元,现已开发了中职主体项目22个,高职主体项目15个,大型仿真模拟实训教学系统50余个,在30余个重点专业领域初步建成了基础性资源库、引导性资源库和数字化仿真实训基地。目前,这些数字化教学资源已在全省各级各类职业院校中推广使用,满足省内95%以上职业院校在校生学习需要。

          1116日下午,2013年陕西省“黄河·西光·哈斯陕西工院杯”铣工数控车工技能大赛在陕西工院开幕。陕西省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庄永杰,陕西省总工会技协办副主任吕斌,陕西工院副院长王晓江,陕西省模具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博源,陕西省模具工业协会专家组组长王鼎泉,陕西省模具工业协会理事长、渭河工模具总厂厂长净拴省,以及大赛冠名单位——陕西黄河工模具公司支部书记郝振宇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陈博渊主持。

        王晓江副院长致欢迎词,他对大赛的如期举行表示祝贺,对各位领导、专家裁判和参赛选手的到来表示欢迎,对社会各界给予学院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王晓江简要介绍了学院发展史和办学成果,并指出大赛对于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意义,希望各位选手珍惜机会,赛出水平。他表示,在第五次承办大赛之际,学院必将一如既往地做好各项赛事的组织和服务工作。

        吕斌、净拴省也分别致辞,高度肯定了大赛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并表达了对大赛和参赛选手的美好祝愿。冠名单位代表郝振宇介绍了企业,参赛职工、大学生选手以及裁判组代表分别进行了宣誓。庄永杰宣布大赛开始。

        据悉,本次大赛由陕西省工业经济联合会、陕西省模具工业协会联合主办、陕西工院承办,大赛设普通铣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三个工种,分为理论考试与实际操作两个环节,理论考试于开幕式当日下午举行,实操比赛在于16至17日在机加工技术训练中心举行。全省8家企业、5所高职院校,共78名选手参加了比赛。



 

        11月16日,陕西省高职高专计算机学会2013年常务理事会在陕西工院崇文南楼第三会议室举行,陕西工院副院长、理事会会长王津教授和陕西省9所理事成员单位代表参加会议。
        会上,王津教授对理事会2013年的工作情况进行了总结,布置和安排了理事会2014年工作,并介绍了教育部信息化教学的具体情况。陕西国防职业技术学院孟繁增、西安七色光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周军先后介绍了高职当前的热点问题及校企合作情况。与会理事还听取了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阶段性总结和分析,分享了三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经验。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