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展开全部
        农民培训的实用技术种类少且缺乏针对性、培训的形式单一效果欠佳、培训后必要的跟踪帮扶与服务严重不足……如何创新培养新型农民的形式和机制?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涉农专业——

  把技术送到农民家门口

  河北省承德市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农业大市。承德市的8个县中有5个县被国家列为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地区、3个县被河北省确定为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重点县,现有农村贫困人口116万。从当前承德市农民的受教育情况看,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1%,农民总体上受教育年限较短、素质不高,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所要求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还有一定差距,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任务显得尤为紧迫。

  然而,经过调研发现,新形势下农民培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民培训的实用技术种类少、缺乏针对性、扶持力度不够。一方面,各级劳动部门针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形式单一,培训的实用技术多数为工业方面,缺少围绕农业生产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食用菌产业等实用技术培训;另一方面,在现有的培训扶持政策标准下,有些农民因家庭贫困,交不起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的培训费。由于培训脱离农业生产发展的实际,影响了农民参加农业及其他实用技术培训的积极性。

  农民培训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形式单一、培训效果差。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许多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在农业的生产、加工、营销等各个环节,农民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外,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才能有效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当前,针对农民学习农业技术的培训基地较少,由于培训基地实验设备少、缺乏“双师型”教师,教师多采用单一的理论授课形式,实践技能训练时数少,培训效果欠佳。

  对参加培训的农民缺乏必要的跟踪帮扶与服务。农民参加农业及其他实用技术培训后,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利用所学的农业科学技术从事现代农业生产有时会力不从心,如养猪因防疫没有做好而导致猪成批死亡的现象,对他们来说就是“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对农民参加培训后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和缺乏资金等困难,培训机构应及时给予帮助解决,积极协调各级党委、政府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做好跟踪帮扶工作。

  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高素质新型农民的实际,结合调研发现的农民培训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河北旅游职业学院的涉农专业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农民培训的特殊性、紧迫性,积极探索培养新型农民的形式和机制,通过创办“农民大学生班”、“送教下乡”、“教师驻村帮扶”等农村职业教育的新模式,有效解决了农业高技能人才通往农村的瓶颈问题,为承德市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扎根农村创业的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民大学生班”:教学内容更加突出实用性

  2004年河北旅游职院创办“农民大学生班”,招收高中毕业、立志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农村青年,接受为期两年的大专学历层次教育,目前已有4届共1180名农民大学生毕业,拓展了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新路子。学院的涉农专业在深入承德8县3区农业生产第一线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农民大学生所在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设置了高效种植、畜牧兽医和实用园艺专业,使专业更加突出实用性。同时,允许农民大学生入学后根据本村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的发展现状二次选择所学专业,更有利于农民大学生毕业后,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

  各专业针对农民大学生有一定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家庭事务多、工学矛盾较突出、学习基础差的实际,制定了适合农民大学生特点的教学计划,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更加突出实用性,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各专业以社会实践为熔炉,让农民大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学院的教学试验田、教学兽医院,走进学院周边农民的大棚,教师进行手把手、面对面的教学,确保农民大学生听得懂、学得好、记得牢、用得上。此外,各专业还围绕培养新型农民这条主线,重新编写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和地方性的个性化教材,把新成果、新技术传授给农民大学生;在专业知识考核中进行大胆改革,采取现场操作、标本识别、调查报告、科研论文、乡村发展规划设计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

  “送教下乡”:优质涉农教育资源送到农村

  2009年2月,河北旅游职院开始进行农村改革发展带头人、科技致富带头人培养方式方法的探索,建立了“送教下乡”新机制、新模式,通过“送教下乡”把高职院校涉农类的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提高农民的专业生产技术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合格的新型农民。

  依据当地政府“稳定粮食、做强畜牧、扩大蔬菜、优化林果”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学院组织专业教师深入承德广大农村开展产业调研,在此基础上制定专业调整方案:将传统的农学专业改造为设施农业、中草药种植与鉴定、生物技术专业;根据园艺园林业的发展需要,将原来的果树专业改造为园艺园林专业;鉴于单纯的养殖或兽医人才不能适应现代养殖企业的需求,将养殖和兽医专业进行了重组,开设了畜牧兽医专业等。

  “送教下乡”教学点的设置主要看当地的产业特色是否明显、产业发展是否形成规模、是否具有充足的生源,如在林果强县承德县新杖子乡设置了果树专业教学点、畜牧大县围场县设置了畜牧教学点、中药材种植大县宽城县设置了中草药专业教学点。围绕培养农村实用人才这条主线,在教学活动中减少理论课、增加实践课,教学班每周集中上两天的专业理论和文化基础课,其余3天在教师指导下到农民的责任田、日光温室大棚、养猪场进行现场实践教学。专业教师把农业企业、畜牧生产、花卉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解决方案及时引入课堂教学,使理论教学与农作物种植、蔬菜生产、中草药生产的结合更加紧密,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参加培训农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驻村帮扶”:输血模式向造血模式转变

  2012年2月,河北旅游职院派出由涉农专业两名教授、1名青年教师组成的驻村工作组,到承德县五道河乡九道河村参加基层建设年活动,常年驻村帮扶。工作组针对所在村农民缺乏农业实用技术的实际,通过开办“农民大讲堂”向农民传授农业技术,实现了帮扶工作由过去给钱、给物的“输血”模式,向依靠科技致富“造血”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在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中,教授们深入田间地头,采取专家现场授课、农民现场提问、专家答疑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对农民提出的生产问题现场给予解决;教授手把手教果农如何冬剪、教师到大棚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农民提高农业技术水平。自今年3月开始,工作组先后举办中草药种植、果树修剪与管理、柴鸡散养、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4期,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与林下经济发展讲座1期,培训农民200多人次。

  “农民大讲堂”促进了九道河村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学习农业实用技术,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村民立足资源和比较优势,着力在发展特色农业上下功夫,发展多种经营,改变了农业生产单纯种植玉米的传统生产模式。如今,该村有10户从事蜜蜂养殖;有5户农民建成占地30多亩的日光温室大棚10个,从事无公害蔬菜种植,春节期间供应超市,每个棚的纯收入都在4万元以上;3户养牛12头、1户养羊62只、1户散养柴鸡300多只……

  在农民家门口办学,教师巡回走教,学生就近走读,河北旅游职院发挥涉农专业办学优势,探索出的多种职教新模式适应了农村实际。学生的学习、实训与发展生产紧密联系,服务了农村经济发展,开辟了农民继续教育的新途径,提升了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作者那玉凤、王剑、徐景录,单位系河北旅游职业学院)
        编者按: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和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组织编写的《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年度报告2012》日前新鲜出炉。报告将视角聚焦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新变化,从政府统筹主导、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模式推陈出新、服务区域经济能力不断提升、促进文化创新与创新五个方面,对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新发展动向和趋势进行分析。

        ■《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年度报告2012》编写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要调动行业企业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的发展目标。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和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在调研中发现,在此目标引领下,产教合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正在得到广泛认同和普遍重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各个层面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和发展,涌现出许多具有特色的典型经验。

        政府统筹主导,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

        职业教育的地方性和地市级政府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的地位,决定了地市在构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体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政府统筹规划,谋划区域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生产经营和科学技术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认同。许多地方政府有意识地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区域经济社会规划中,统筹安排,积极谋划区域职业教育发展。

        政府加强政策制度设计,营造校企合作健康发展良性环境。政策法规是政府进行管理的有效手段。在中央的大力倡导下,一些地方先行先试,陆续出台了校企合作地方法规。通过法规制度来鼓励、约束各方参与校企合作的动机、责任和权利,为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创造了良性的发展环境。

        政府统筹领导,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政府加强职业教育管理统筹管理,并不意味着一切依靠政策法规、行政命令和计划才能运转,还有一项重要的职能在于协调,创造性地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形成适合本地区实际的管理模式。 

        政府加强管理创新,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行业企业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重要主体,各地政府积极拓宽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渠道,丰富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方式,增强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话语权,以行业标准引领职业教育发展。

        政府加强激励引导,提高行业企业参与积极性。许多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整合相关制度安排,采取税收减免、专项基金扶持等政策措施,补偿和减少企业参与成本,有力地提升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案例】宁波市在全国最早出台了《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并制定了实施细则。此后,辽宁沈阳、河南开封、河南三门峡、浙江上虞、河北唐山等市也纷纷出台了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在省级层面,2012年河南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河南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试行)》。还有一些地方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些校企合作政策措施,如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交通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暂行办法》,重庆市下发了《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旅游局关于开展旅游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等。

        企业积极性显著提高,校企合作局面逐步改观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产业升级与调整,高素质技能人才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要素。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与职业院校开展全方位的合作纳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中来,并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职业院校办学过程中来,围绕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员工培训等内容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但是受技术水平、企业规模、历史传统等影响,不同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途径和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大型企业积极举办职业院校,将职业教育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大型企业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大规模的企业内部培训,为企业开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后盾,并能产生显著的规模效益,从而有效地降低培训成本。因此,为满足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在企业内部独立设置或依托一些职业院校举办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纳入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中成为许多大型企业的选择。长春汽车集团、海尔集团等许多大型企业都在内部举办了职业院校。而中国南车集团、淮北矿业等大型企业则依托现有的职业院校举办职业教育,形成了校企紧密合作的办学模式。

        中小企业通过校中厂,厂中校的形式,积极参与职业院校办学。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独立举办或者依托职业院校举办职业教育超出了企业能力范围。因此更为现实的是,充分利用企业自身现有的技术、设备和资金,通过企业实习车间、厂中校、校中厂等途径,将企业用人标准引入职业院校,积极介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计划、师资培养、教学过程,推动校企合作不断深入发展。

        更多企业通过订单培养等形式,积极参与技能人才培养过程。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寻求企业与院校的利益共同点,成为许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普遍做法。

        【案例】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为了满足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中国南车提出了创办中国南车大学的战略举措。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原由中国南车创办,与企业有着血脉相连不可割舍的关系。2012年6月28日,中国南车大学正式成立并落户于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学院作为中国南车大学的承办者和企业“三高人才”培训基地,从战略规划、组织构架、业务流程等方面深深嵌入到中国南车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之中。

        职业院校转变办学理念,合作模式不断推陈出新

        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合作各方基于自身优势,锐意创新,形成了许多特色鲜明、效果突出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

        从产权关系看,形成了校中厂、厂中校、专业实体化、校企一体化办学、集团化办学等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许多职业院校,面向市场需求,通过出租厂房,提供土地等形式盘活学校现有资源,采取校中厂、厂中校的模式,将生产性的实践活动与教学活动有机整合,在满足企业需求的同时,有效解决了学校办学资源不足的困境,实现了企业利益和学校利益的双赢。还有的院校,与企业合作成立实体性的办学机构,将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有机整合在一起,积极探索产教共融机制与模式。而集团化办学模式则将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主体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成为当前校企合作办学体系的重要实现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发展。

        从人才培养方式看,形成了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当前校企合作已经逐渐从满足企业简单的人力资本短缺的需要,向以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撑企业技术升级,获得市场竞争力需要逐步演进。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也不再简单地以获取劳动力为目的,而是越来越多地主动参与到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以企业标准引导职业院校办学,实现企业用人标准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标准相对接,企业生产车间与课堂相对接,不断提升技能人才质量。

        订单培养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普遍模式。而现代学徒制则是落实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一种探索,是传统学徒制增加了学校教育因素的一种职业教育。和传统的学徒制相比,现代学徒制增加了学校教育的成分,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一种新形式。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是一种递进关系,传统职业教育的育人责任和就业风险均由学校承担,而现代学徒制则是校企共同负责培养、共同承担风险。现代学徒制的特征,一是招工即招生,首先解决了学生的员工身份问题,不再简单地把顶岗实习的学生叫做“学徒工”,而要视作企业培养自己的“员工”,这样其责任感才能真正被激发。二是校企共同负责培养,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专所长,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对学生(员工)的培养。

        【案例】浙江北仑高级职业中学积极实践现代学徒制,制定了学校各专业现代学徒制实施方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为服务目标,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以学校、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强调“做中学、学中做”。校企合作双方以及学生通过协议明确三方权利和义务,明确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重点做好学校和企业的双元培养、教师和师傅的双重指导工作。

        校企合作内涵延伸,服务区域能力提升

        校企合作不断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相生相伴发展。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与区域经济社会产业结构与分布格局相适应,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而校企合作则是推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相生相伴的重要手段。

        以科技服务为引领,提升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服务能力。产业升级与调整离不开技术进步与技能人才的支撑。职业教育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以增进技术技能积累为重点,在不断促进产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技术创新的同时,提升产业社会经济效益,推动产业优化与调整,提升产业竞争能力。

        承担社会培训,满足经济社会转型需要。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企业急需大量的新型技术人才,城乡各类转移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日显突出,技术培训需求剧增。承担社会培训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能。

       【案例】九江职业技术学院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植根船舶行业,在江西江州联合造船、罗伊尔游艇公司等四家企业搭建以“工作站”为基础的校企项目合作实施平台,承接了包括海洋船舶生产设计、游艇送审设计、高效焊接工艺攻关等十余个项目,满足企业技术需求。与江西江州联合造船共同开发的12000吨重吊船通过省重点新产品鉴定,在学校支持下该公司设计工艺所(技术中心)被认定为首批九江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促进了企业快速发展。

        校企文化对接,推进产业文化育人和文化传承创新

        通过校企文化对接,推进校企文化深度融合。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对校企合作的认识逐渐由表及里、从浅入深,校企合作从物质层开始,逐渐步入制度层,如今精神文化层面的合作也呼之欲出。加强校企文化对接,推进校企文化融合,以产业文化育人,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同步养成,正逐渐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自发行为,成为校企合作深入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推动民族文化产业传承与创新。2013年,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有利于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技术技能;有助于加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内涵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适应产业发展要求,提高相关人才技术技能水平,做大做强民族文化及其相关产业。

        【案例】湘绣作为湖南“文化名片”,担负着弘扬湖湘文化和振兴民族工业的双重任务。这一民族瑰宝一度人才青黄不接、产品缺少创新、产业危机重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与湖南省湘绣研究所等湘绣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引领企业和当地湘绣产业发展。一是合作育人,构建支撑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全国首开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构建了“大师工作室+项目+产品”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合作创新,主导湘绣发展方向。由学院与湘绣企业共同参与、学院主笔的《湘绣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得到省领导好评,相关建议被吸纳到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三是搭建平台,引领产业全面发展。学院牵头建设湘绣产业科教园,计划用5年时间,建成政校企、产学研多方联动的湘绣人才培养培训、新产品新技术研发、高端生产、电子商务、文化研究与教育展示、非遗传承保护等6大中心,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湘绣市场零散、创新不力、人才匮乏的现状,实现湘绣产业规模扩大10倍,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以上,湘绣年销售产值增加5倍的目标。


        从洋务运动的“工学并举”,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指导下的“半工半读”,到改革开放“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进入新世纪,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不断创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呈现出令人欣喜的变化和发展。但整体来说,我国校企合作的水平还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转型、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对职业教育的需要。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深入发展,需要立足全局,加强顶层设计,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引领校企合作走向深入。

       一要加强统筹水平,将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战略

        职业教育是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的重要支撑,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基石,是我国由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大国的推进器。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院校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面向产业需要,积极创新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生相伴,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

        因此,提升职业教育统筹水平,将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成为必然。首先,应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国家产业调整与布局和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将技能人才发展战略与技术创新战略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技能人才支撑产业升级。其次,应在进一步明确地市统筹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将职业教育纳入区域规划,鼓励地方以产业园区、职业园区为依托,构建区域技术技能复合平台,促进技术创新与技能人才培养的对接,以高技能人才助力企业技术创新与升级,以职业教育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再其次,加强制度设计,明确企业进行职业培训、参与职业教育、履行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责任,将企业培训纳入企业发展战略。

       二是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构建校企合作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

        政策制度是校企合作深入发展的重要依据。纵观国外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依靠政策法规引导、调整、规范、约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利益主体的责任和权利是普遍做法。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许多地方先行先试,出台了地方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进行了积极探索。但从整体上,一个有利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制度体系还远未形成。因此,积极推进相关法律制度体系的建设成为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

        在国家层面,要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等国家层面法规条例的修订和制定工作,为地方法规条例的制定提供上位法依据和支持。启动其他配套法律条规的制定或修订工作,加快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在地方层面,鼓励各地先行先试,积累经验,为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的修订或制定提供实践支撑。鼓励条件成熟的地方积极着手制定地方性的法规条例,条件尚未成熟的地方可先进行相关制度政策试点,逐步推进。要通过政策制度体系的构建,逐步明晰政、行、企、校各方主体在校企合作中的责任和权利,构建各方利益主体积极参与的校企合作政策制度环境。

        三是加强顶层设计,构建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机制。

        澳大利亚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报告指出:“行业能够影响职业教育政策和发展方向的关键点在于组织体系”。从国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看,从宏观层面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政策制度的制定,到中观层面的行业标准、需求的确定,再到微观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教材的开发、质量的监控与监督,都有行业企业代表的参与,无论是代表的数量还是所发挥的作用,都占据了很重的分量。构建行业企业全面深入参与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是将行业企业需求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

        为了提升行业企业参与力度,我国积极构建了职业教育联席会制度、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职教集团等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组织机构。但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各机构之间缺乏整体的设计与联系,加上行业组织自身能力不足,导致行业企业的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因此,可以通过顶层设计,整合优化现有机制,通过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和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战略规划和制度设计、行业人才需求预测、行业人才标准制定中的作用;通过地方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协作联盟或理事会等新的组织形式拓宽行业企业参与的通道,让行业企业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基地建设、师资培训过程;通过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将行业企业引入职业教育,实现教学链和产业链的有效对接,形成立体化的、多层次的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机制,让行业企业在影响职业教育、满足产业需求的过程中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四是设立校企合作基金,营造校企合作良性发展局面。

        高昂的培训成本是制约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原因。从国外看,许多国家通过税收减免、专项资助、专项基金等经济工具有效地激发了行业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我国《职业教育法》中也提出了要多渠道筹集职业教育发展基金,社会各界对此呼声很高。一些地方则因地制宜,设立了地方性的校企合作基金,在改善校企合作基本建设和基本能力,发挥正面的宣传和引导作用,营造校企合作良性发展环境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国家性的校企合作基金却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建立起来。

        面对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建立校企合作基金成为大势所趋。国家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投入、社会捐赠、企业培训基金归集等方式多渠道筹集校企合作基金。基金的使用,一方面用于支持职业教育专项项目、支持校企合作日常运转、公共实训平台建设、购买师生企业实习岗位、外聘企业专家等基本费用,重在补贴校企合作各方成本,弥补校企合作经费不足。另一方面主要对校企合作中涌现出的企业、个人及典型做法进行奖励,旨在通过树先进、立典型,提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意识,推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社会环境的形成与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在一所中职学校听课,授课教师是一位年轻的骨干教师,课的主要内容是“二极管”的识别与检测。参加听课的除专家组的专家之外,还有学校分管领导、系部负责人和一些其他学校的教学能手。

        评课时,大家充分肯定了这位教师的优点:教学设计非常用心,备课充分,思路清晰,教态亲切,专业知识熟练,教学态度认真。同时,大家也提出一些中肯的意见建议:一类是技术方法层面的,比如课件的字体较小、颜色较淡,看不清楚;教学设计与教案、板书不一致;教案的格式不够规范等。另一类涉及到教学理念和教学实施问题,比如重难点不够突出;一些结论性内容都是教师主动给出的,没有让学生讨论感悟等。

        在笔者看来,这是当前职业学校中一堂比较典型的课:从教学常规看,这堂课中规中矩,没有什么硬伤,教学环节完整,一切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教学方案正常推进。之所以说这是一堂比较典型的课,是因为任课教师所有的努力以及所有的不足,都带有普遍性。职业学校的公开课往往就是这样的,教师所有的努力都是在向“规范”靠拢、向“标准化”靠拢,在这样的课堂上很难挑出大的毛病,但同时也几乎不可能感受到课堂的精彩,是一堂处处都有值得商榷“问题”的课。

        1.铃声落下,学生起立,师生相互问好后,教师立即开始讲课。铃声落下的几秒钟,教师“此时无声胜有声”,可以起到让课堂安静下来、督促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作用。这时候,教师应该花几秒钟的时间观察全体学生,看看是否已经进入学习状态。有经验的教师在掌控课堂的艺术方面,往往都是体现在这些微小的细节中的。

        2.教师用一两分钟说明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素养3个方面。这个过程显然过于程式化了,作为听课人都感到没有时间消化、理解这些目标,作为学生恐怕就更是心不在焉了。还有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必要告诉学生吗?职业素养也好,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好,应该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培养过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都在想着如何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那么这个目标很难实现。

        3.教师进行复习旧课的提问。教师提了两个问题后,有学生在下面小声议论着答案,这说明教师的提问不是随意的,是有针对性的。然而遗憾的是,教师没有注意学生的反应,而是自己给出了答案,并且板书了公式。复习旧课本身具有很多功能,比如通过复习导入新课、检查学生掌握情况,通过复习提问引导学生注意力集中等。但如果是程式化地复习旧课,那么复习旧课的所有功能也就无法实现了。

        复习旧课可以作为一个教学基本环节,但并非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提问等方式复习旧课,设计提问的重点不是让学生拿着教材回答那些教师讲过的知识,而是要通过提问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这样复习旧课才不会流于形式。更高的要求是,教师如果能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反复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公式、定义、概念、规则等,是不需要专门拿出时间用来复习旧课的。

        4.教师设计了两个“任务”要求学生完成。

        任务一是测量二极管。教师给了学生几分钟时间,时间一到教师叫停,接着开始进行讲评。讲评时,教师熟练地指出测量二极管出现的几种现象和原因,并提问了三名学生。对这一环节的安排,笔者认为,第一,学生在测量时,教师一直在观察学生测量的情况,测量结束后,教师应该就观察到的情况进行点评,比如有的学生为什么测量得既快又准,有的学生为什么没有测完。第二,为什么要先讲评再提问?如果先让不同情况的学生分别报告自己的检测数据,教师再予以点评效果会更好。

        任务二是二极管极性的判断。教师同样给了学生几分钟时间,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边巡视、边指导。对于这一时段的教学活动,笔者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遇到挑战和障碍,在这个时候教师最好做一个“旁观者”,不要急于把正确做法告诉学生,唯恐学生不会做或做错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慷慨地提供事实而吝啬地给予概括”,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师在提供事实方面常常比较吝啬,过程也显得匆忙,而在概括或提供结论方面,教师反倒过于慷慨了。而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在非常顺利、不费劲地解决问题的同时,已经没有了“胜利”的喜悦。

        5.教师安排的“拓展部分”。教案上“拓展部分”这4个字让笔者眼睛为之一亮,期望学生积极思维、克服困难、攀越高峰的局面会在这一环节出现,然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这一部分教师共提出了3个问题,虽然说不清楚这3个问题算不算对教学内容的拓展,但两个现象让笔者感到,这3个问题算不算“拓展”已经不重要了。第一个现象是,前两个问题教师没有让学生思考或讨论,而是直接讲述了答案。第二个现象是,第三个问题教师让学生在一个表上填数据,学生用了一分钟时间就把数据填写出来了,可见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根本就没有构成挑战。由此可以判定,所谓“拓展部分”是不成功的。

        短短的一堂课给了笔者很多思考。听课人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评价这堂课,有优点,有成绩,教师有课改的意识,几乎每个环节都体现了课改的理念;同时这堂课也有不足,有基本功的问题,有教学方法的问题,也有教学经验的问题。但是,如果回到“常识”层面来分析这堂课的得失,还需要看课堂是否有效、是否真正做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成长毕竟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再优秀的教师也无法代替,因此看一名教师的教学是否优秀,绝不是看教师的“表演”是否成功,而要看学生是否动起来了、是否产生了积极性思维活动、是否激发了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渴望。如果这些目标能够实现,那么即使教师的普通话不是那么标准、课件不是那么漂亮、课堂气氛不是那么热烈,也同样是一堂好课。

        随着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关注学生个性化成长、确立以学生为主体、在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的同时注重人的发展等先进理念已被多数教师所接受,并且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是,从笔者接触过的课堂教学情况来看,这些先进理念基本上还停留在教学设计中,一旦到了课堂实施层面,教师又立刻成为课堂的“主宰者”和学科知识的“代言人”了,“我讲你听”、“我做你看”、“我讲多少你就学多少”等多年的积习仍旧那样地根深蒂固。

        课程改革必须从教学设计向教学实施转移,否则课堂在失去吸引力的同时,也将失去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本报南通11月2日电(记者郑晋鸣)不久前,江苏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南通农院”)与苏州帝奥电梯有限公司合作,创办帝奥电梯工程学院,专门培养电梯技术专业人才。作为一所农业类高职院校,开设电梯专业是不是不务正业?面对质疑,南通农院党委书记程晓强说,“我们是‘两条腿走路’,在保持学院农业特色的前提下,多门类多学科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型人才”。

  有数据统计,截至去年,我国电梯保有量达250万台,居世界首位,电梯业年生产总值超过600亿元,直接带动了对电梯安装、调试、运行、技术服务等岗位从业人员的需求,而现在每年电梯人才的缺口已高达5万人。

  “社会需求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南通农院机电系主任刘勇兰介绍,帝奥电梯工程学院将开设电(扶)梯基本原理、电梯构造与控制技术、电梯检测与维护、电梯安装与维修等课程,对电梯应用型人才进行系统化、专业化培养。

  本报讯(通讯员 魏华 徐薄)近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连续接到企业的“礼物”:合肥艾迪康临床检验所有限公司,为订单培养的“艾迪康班”优秀学生颁发奖学金;上海五菱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为“五菱班”送来实训设备,校企双方就完善学生订单实习与就业等达成共识……

  近年来,合肥职院开展校企合作,与省内外12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与行业企业共育人才。艾迪康和五菱班,是该院在建设中央财政支持的 “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中所签约开设的订单班。在培养过程中,学校与订单单位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设置课程体系,共同开发特色教材,共建实训基地;双方联合管理,实施全程评价与考核。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同时,注入创设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将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用人需求对接起来,取得了校企双方合作双赢的效应。

  本报讯(通讯员雷久相)10月30日,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举办,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应用与服务分会、湖南省教育厅、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承办的2013(第十届)全国汽车职业教育年会在株洲市举行。

  全国汽车职业教育年会是我国汽车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领域最高层次的学术年会。今年会议的主题是“面向未来的汽车职业教育”,全国相关协会、教育部门、汽车企业、职业院校的近300名代表参会。

  会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与株洲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协议约定,学会和市政府将在学院新校区建设、国家和省级重点项目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汽车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办学、汽车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财政、政策和项目的大力支持,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参与和促进我国汽车职业教育的窗口学校。


  本报讯(记者 周红松)日前,因不满校园管理及食堂高菜价,河北廊坊市东方大学城内的廊坊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的数百名学生聚集抗议,表达不满。廊坊市有关部门表示,经过做学生工作,这起事件经过2个小时后平息。

  廊坊市官方称,目前,位于廊坊市东方大学城内的该学校已恢复学生公寓热水供水,成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物价监管委员会,全程监管学生食堂及购物商品物价,并调整校园封闭时间。

  记者了解到,事实并非网帖所说学生打砸食堂,学生并没有打砸,只是人多挤翻了部分食堂桌椅。也并非3000名学生抗议,而是引发五六百名学生以散步形式聚集。

  记者从学校及廊坊市教育局和市委宣传部等部门了解到,发生在10月24日上午9点左右的学生聚集抗议事件,原因在于部分学生认为学校的管理制度过严,缺少自由出入校园机会。另外,学校饭菜价格过高、公寓楼热水供应刷卡收费也成为此次事件的诱因。

  了解到事件起因,该校紧急召开院办公会,决定专门成立由学院领导、相关处室领导、辅导员代表和学生代表组成的物价监管委员会,全程监管学生食堂及购物商品物价。校方向学生承诺:学生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及时解决的,定人定时间及时解决;食堂、超市、饮水等的经营人员要以优质的服务、低廉的价格,确保饮食卫生安全。同时,学校很快恢复了学生公寓热水供水,并对校园封闭时间进行了合理调整。目前,廊坊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已经恢复正常生活教学秩序。

  针对这一事件,廊坊市专门组织市维稳办、大学城管委会、公安局、教育局等单位深入学校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继续做好学生安抚后续工作,并以此次事件为借鉴召开大学城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会议,要求加强学生管理、维护学生合法利益,还派出检查督导组深入大学城各高校检查督导,加强大学城各院校学生思想和管理工作,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记者了解到,校方表示,不会处理相关学生。

  【记者点评】

  建立学生表达诉求的渠道

  学校基于校园安全和学生养成教育而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实施门禁制度,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校方这样的规定是否应该提前向在校学生征求意见?学生们对此规定是否理解、同意?对学生的反应学校是否做了相应的思想工作?不经调研仓促上马,强硬推行,结果显而易见,只会起到反作用。

  另一方面,随着高校普遍实行食堂社会化管理制度,校内食堂往往承包给个人或餐饮企业,而企业运营往往以营利为目的,势必会导致学校食堂的饭菜价格随之上涨。作为校方,是否应该更多考虑学生利益,采取一定措施提高学校食堂的服务质量,尽可能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呢?

  在本次事件发生前,廊坊东方职业技术学院部分学生对学校管理制度产生了不满情绪,而没有良好畅通的诉求平台和渠道。如果学校学生会组织能及时收集同学意见并与学校相关部门协调,如果学校能利用设立“校长接待日”、建立学生与学校职能部门沟通平台等形式,及时知晓学生诉求,本次聚集抗议事件恐怕不会发生。

  本报讯(记者 魏海政)近日,山东省财政厅、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联合出台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拨款标准,完善中等职业教育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

  据了解,拨款标准适用于全省各类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学校有正式学籍的全日制在校生人数拨付中等职业学校公用经费。其中,旅游服务类、财经商贸类、休闲保健类、教育类、司法服务类、公共管理与服务类专业,每生每年2800元;农林牧渔类、资源环境类、能源与新能源类、土木水利类、加工制造类、电工电子类、石油化工类、轻纺食品类、交通运输类、信息技术类专业,每生每年3300元;体育与健身类、医药卫生类专业,每生每年3900元;文化艺术类专业、旅游服务类的烹饪专业,每生每年4500元。

  此外,山东将学生实习实训补贴及实习实训责任保险也纳入生均公用经费拨付范围。

    本报讯(记者李剑平)10月19日至21日,来自全国各省级单位的1168名职业院校教师在江苏省南京市参加信息化教学大赛。

  据介绍,大赛是在教育信息化“教师率先使用,职业教育率先部署,发达地区率先示范”背景下举办的,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大部分省级单位都举行了选拔赛。其中,辽宁、江苏等省还组织实施了地市级选拔赛。

  本届大赛设中职组多媒体教学软件、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训教学,以及高职组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课程等6个赛项,大幅度增加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比重,吸引了很多行业企业专家加盟比赛团队。

  “不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在现场观摩比武的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说,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设施、内容建设及运行方式,都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育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本报常州11月3日电(记者郑晋鸣)近日,在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大会上,党委书记吉飞号召全体教职工开展“记名字”活动,要求任课老师必须在7天内至少记住班级50名学生名字,辅导员3天记住全班所有人名字。很多人不解,“记名字”这种表面功夫有什么意义?面对质疑,吉飞激动地说:“爱是师德之本,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连所带班级学生的名字都叫不出来,如何谈教书,更谈不上育人。”

  “记名字”活动的背后是学校对师德建设的追本溯源。在常州工职院,德才兼备是老师的合格标准,因而近年来,学院相继制定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道德规范》《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等文件完善教师师德考评体系,对考核不合格教师,严格实行“一票否决”,终止聘任。对于新入职的教师,学院还开展入职宣誓、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坊、爱心驿站、爱心基金、引航讲堂、爱心结对帮扶等六大师德品牌活动,促使师德之花越开越艳。

  如今,师德理念深入人心,转化为点滴行动传递给学生。该院刚毕业不久的制药系学生陈志安是其中一位师爱感受者。陈志安在校时是贫困生、腿部有明显缺陷,在就业时由于身体状况屡屡碰壁,班主任、任课老师、辅导员轮番找他谈话,鼓励他重拾信心,并成功帮他争取到一家著名外企的实习工作。

        近日,各地招生考试部门相继发布2014年招生考试信息,其中变化最大的当属高考加分政策。面对往年关于高考加分过多过滥、亟待清理的呼声,新版加分政策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删减。

        到底哪些分该加?哪些分不该加?删减是出于合理还是迫于压力?对于大学选才来说,加分到底是帮助识别人才的依据还是干扰?加分与“裸考”哪个更有利于公平?被取消的加分项目,将对招考乃至基础教育产生怎样的影响?在众说纷纭中,本报记者试图通过对高考加分政策的梳理来拨开迷雾。

        ■本报记者 高靓

        “瘦身”效果怎么样

        事实上,对于考生来说,高考加分“瘦身”来得并不突然。

        2011年,教育部等5部门就联合发出《关于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和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规定,调整政策“从2011年秋季进入高中阶段一年级的学生开始适用”,也就是2014年参加高考的学生。本次调整,被学者总结为四大特点:

        “缩减”,即对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的加分对象和奖励项目进行调整,明确规定省赛区一等奖不再具备加分资格和保送资格,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学生只加分不保送。

        “限高”,即对各项加分都明确了“不超过20分”的最高限制。

        “指定”,对科技类竞赛、体育特长高考加分项目进行详细列举,也就意味着不在此列的项目将丧失加分资格。

        须经过本人申报、有关部门审核、省地校三级公示后方能予以认可。

        此后,在该通知的基础上,各地陆续出台更为严格的细则。总体看来,一是缩减加分项目,二是降低加分分值。

        体育特长加分一直是加分乱象的重灾区。过去,各地自行决定可以作为特长认定的体育项目,四川省体育加分项目多达27项,广东省则不设限制,诸如健美操等没有明确评价标准的项目赫然在列。2011年发出的通知中,教育部明确规定了加分项目限定在“中学普及程度高、锻炼效果好”的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游泳、羽毛球等8项。

        不少地区还下调了体育特长生的加分分值。黑龙江省的重大国际体育比赛集体或个人项目前6名、全国性体育比赛个人项目前6名以及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的考生加分分值由20分降为10分。四川、山东和河南等省也有类似规定。

        以往盛行的音乐、美术、书法、舞蹈等艺术特长加分,这次几近“覆没”。在已公布调整政策的省份中,仅上海市和湖南省仍保留对艺术特长生的加分政策。

        在鼓励性加分中,优秀学生(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因为其评价主观性强而备受争议,此次改革也有意降低其含金量。例如,北京市规定,“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的应届毕业生”由增加20分投档调整为增加10分投档。据不完全统计,共有8省市做出调整,取消这类加分或降低分值。

        在高考加分中,还有一类属于照顾性加分。如少数民族、烈士、华侨子女等,很大程度上由身份决定,带有一定的补偿性质。对于国家政策规定的照顾性加分,各地均予以保留,但是条件限制更为严格。

        例如,辽宁省将一些蒙古族和满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考生享受的10分加分优惠降为5分。2014年起,广西要求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汉族考生户籍必须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满5年(引进的优秀人才子女和现役军人子女的户籍要求满3年),考生本人高中阶段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就读时间要求满3年,报考省内高校时才可增加10分投档。

        与此同时,过去一些地方性加分的“土”政策不见了踪影。例如,江西省曾规定,留学人才随迁子女可获得20分加分的照顾政策。河北省曾规定,省授予“教育世家”称号的教师直系子女报考师范院校的考生可加20分。这些政策都在今年予以取消。

        记者注意到,各地加分“瘦身”幅度不一。其中力度最大的当属广东省,率先一步到位,取消了所有学科竞赛及先进奖励加分项目,因此被网友形容为“下手极狠”。广东省新版加分项目从过去的17项锐减到6项,除体育特长外,其余5项全部为带有补偿性质的照顾性加分。

        湖南省的调整政策在各省政策中属于相对缓和的,采取过渡性政策,提出“从2016年起,取消二级(含)以上运动员证书加分,改为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取消艺术特长生高考加分,即取消由湖南省教育厅举办的‘三独’(独唱、独奏、独舞)比赛获奖的加分政策”。

        加分到底该不该

        对于此次加分政策的变化,社会上不乏赞许之声。但是,针对高考加分的争论并未就此停止。到底哪些分该加,哪些分不该加?应该部分取消还是彻底取消?厘清这些问题,我们还需要重新审视加分在高考招生政策当中所扮演的角色。

        我国高考加分政策,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早在1950年,教育主管部门就规定,高考招生中,“参加工作3年以上的革命干部和革命军人、兄弟民族学生以及华侨学生,考试成绩虽差,得从宽录取”。1978年恢复高考以后,国家加大了人才选拔的力度,开始对三好学生、学科竞赛获奖者、体育艺术特长生等实行高考分数优惠政策。对于三好生、优秀干部、国家二级运动员等加分,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此后,学科竞赛、科技类竞赛陆续纳入加分之中。2006年教育部公布了调整后的高考加分政策,涉及十多个条目数十个类别。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科首席专家、首都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院长劳凯声教授表示:“高考承载着两个功能,一是教育机会和资源的分配,二是对符合大学要求的人才进行选拔。”设立高考加分政策的初衷,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在中国这么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受教育机会如果采取一刀切的分配方法肯定是不行的,对弱势群体进行补偿是必要的。”劳凯声说,“罗尔斯的正义论的核心观点就是,对公平的事情要用公平的办法,对不公平的事情要用不公平的办法。比如,农村和城市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差异,仅仅用同一张考卷、同一个分数线就不公平,就要用点‘不公平’的办法加以补偿。”

        “高考政策实施这么多年以来,人们也渐渐意识到考试在人才选拔方面的单一性和不足,有些优秀的人才是无法通过考试反映出来的,因此就有了一种对特长、优秀品质的鼓励性加分,旨在弥补考试的片面性。”劳凯声说。

        在劳凯声看来,加分的初衷都没问题,而且类似做法在美国、德国等国家也存在。然而,高考加分政策在我国却受到老百姓的诟病,原因何在呢?

        劳凯声认为:“这是由于在我们的社会中,高考作为不多的向上流动的途径之一,和老百姓的利益关系实在太密切。所以无论考试还是特长,总有一些人做小动作,以自己的方式获取利益,比如身份造假、特长造假,有的地方为特定群体设置一些加分项目。”

        2006年,湖南体育特长生造假案轰动一时,不少持有“体育竞赛优胜者”和“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的考生,不会投球、不能跳、不能跑,一些三级跳远的考生连沙坑都跳不到,参加健美操测试的考生连韧带都压不下。

        2009年,重庆市取消了31名违规更改民族成分的考生的录取资格,其中包括当年的文科状元。

        有调查称,高考加分呈现出“三集中”现象,即向区域内相对发达地区或中心城市集中,向少数中学集中,向个别项目集中,明显反映出强势利益群体与弱势群体在利益博弈中的不平等。媒体也曾报道,在浙江绍兴一中2009年参加航海模型加分测试的19名考生中,13名考生的家长是当地高官,其余6名是教师子女。

        记者还注意到,很多地方将加分作为一种“福利”进行分配,或者说作为一种“利益”进行交换。其受益者既不属于弱势群体,也不属于有特殊才能者,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这部分人本身就掌握着比较丰富的社会资源。在一些地方性高考加分政策中,曾经出现过海归人才子女加分、金融高管人才子女加分、博士子女加分、纳税大户子女加分、招商引资人员子女加分、教育世家子女加分,等等。

        在新版加分政策中,这些过于臃肿、因人而设、容易成为权势运作空间的政策很大程度上被清理,无疑具有积极意义,更加有利于教育公平。但是,劳凯声并不赞同完全取消加分政策。

        他认为:“对一些为国家做过贡献的群体给予补偿,我相信老百姓是认同的,比如非典医务人员的子女、烈士子女、三峡库区移民子女等,美国也有对军人上大学的倾斜措施。但是,大家怕的就是政策演变成特权。与此同时,当加分政策使千分之一的人受益时,老百姓就不会这样关注,但是如果是20%的考生有加分,大家就会认为这影响到自己的机会了。”

        哪些项目适合加分?哪些项目不适合加分呢?劳凯声的标准是:一方面要看出发点是否有利于社会公平,是否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另一方面要看措施是否能获得老百姓认同。

        正在进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教育部重点课题高考加分政策改革研究的封旺洲、罗志银等专家则认为,加分项目和分值并不能简单地“一减了之”,还应该看它是否能够真正对需要补偿的群体起到作用,实现起点公平。

        记者也注意到,在一片喊“瘦”声中,新版加分政策并非只做减法。例如北京,在对其他项目进行删减降低分值的同时,将烈士子女由增加10分投档调整为增加20分投档。被称作“疯狂瘦身”的广东加分政策中,将范围从少数民族扩大到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汉族考生。

        加分“瘦身”影响几何

        “在某些分数段,加上20分可使考生的排名前进几千位。”某“985”高校从事招生工作的老师说。可见,作为招生考试过程中的一项政策,除了政策制定者,加分更牵扯到考生、高校等利益相关群体。

        从实际层面看,新的高考加分政策会带来哪些影响?考生、家长和高校又是怎么看待这项政策的呢?

        可以说,加分政策的改变,带来的最直接变化就是享受加分的人数明显减少。2014年,广东省的加分项目将由23项减为6项。中学生各学科奥赛、各类科技竞赛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项目和省级优秀学生等17项奖项均不再加分。照此估算,明年广东符合保送资格的只有292人,高考的加分率也将降至0.43%。2013年,广东享受加分的考生总数为3521人。

        据北京一家高考辅导机构分析,往年,市体育竞赛优胜者约有200余人,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有七八十人,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一等奖也会有几十人,今年这些项目都被“砍掉”了。这些项目取消加分照顾后,北京总体上获加分照顾的考生将至少减少三四百人。

        对加分项目的清理,对“裸考生”来说无疑是个利好。一份对湖北省6市千余名高中生及家长进行的调查显示,有超过60%的学生及家长对新加分政策表示认同,认为对促进高考的公平性有一定作用。

        “城市有各种辅导班,农村哪有啊?减少加分肯定会得到老百姓的支持。”东北一个三线城市教育局工作人员表示。不过他也不免担心,“政策一开始是好的,时间长了还是会走样。”

        作为加分政策的使用者,高校又是怎么看待加分的呢?

        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于涵认为:“新政策的积极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促进了机会公平,二是减少了高校选拔人才的干扰。”

        今年6月,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曾在微博上曝出“清华坚决抵制四川的体育加分”,曝光了四川省考生的“二级运动员”资质存在造假嫌疑一事。据当事人讲,某年四川居然出现了数千名“二级运动员”。而在一些省份,这个数字仅有几百。以至于清华大学不得不独立组织测试,有的学生甚至不敢参加校方组织的测试。

        为避免“注水”的加分给录取带来的干扰,记者注意到,一些高校在录取中只看“裸分”。在各校公布的招生章程中,都有对加分的专门说明。例如,清华大学在调档时,原则上承认各省(区、市)招生主管部门根据教育部相关政策给予考生的政策性加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更加明确表示,录取专业时以实际考分为准,高考成绩总分相同时,优先录取有政策加分考生。

        于涵告诉记者:“在对待加分上,大学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对于少数民族、烈士子女等政策性的加分,大学必须要承认,而另一类地方性的加分,高校可承认、可不承认,但我们一定会规范操作,让考生提前清楚了解,不会在录取时突然告诉你某项加分不承认。”

        那么,各地加分内容和幅度不一,是否会产生地区性的机会不均等呢?于涵表示:“考和招基本上是分省进行的,所以不会造成各省之间的差异。”

        除了招生考试的公平,近年来围绕各项学科竞赛、体育和艺术特长进行的辅导、培训也是令学生和家长深感负担的原因。作为具有指挥棒效力的高考加分政策,能否起到“减负”、“降温”作用呢?

        湖北省调查显示,近90%的家长和学生认为,取消奥赛及科技类竞赛保送资格和限制加分额这项政策实施后,将会对“奥赛热”起到降温作用。

        实际情况得到了证实。目前,不少课外辅导机构的网站上已经见不到竞赛的宣传内容。记者以学生家长身份致电位于北京中关村的精英阳光教育机构,一位姓薛的老师表示:“人太少了,开不了班。”薛老师称:“我们是随着市场走的,以后政策可能更严格,艺术、体育、学科竞赛的加分都会取消,参加这方面辅导的人会越来越少。一项政策就决定了一个行业。”

        家长张女士告诉记者:“调整后加分资格的门槛比以前要高出很多,全国决赛奖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遥不可及的,所以想通过奥赛走捷径的学生和家长将会大大减少,新政策能够起到给功利化的‘奥赛热’降温的效果。”

        福建省南平市一所重点中学的教师告诉记者:“单从数学奥赛单项来说,初赛报名人数前几年最多一个班有二十几个,但是取消了保送加分以后,就剩三四个报名,甚至这次就一两个。”

        同样,需要花钱买设备、但是容易获取加分的“三模三电”,即航海建筑模型、航空航天模型、车辆模型与无线电测向、无线电通信、电子制作项目的取消,对于无缘获取这些资源的学生来说无疑更加公平。

        记者发现,与加分脱钩后的体育、艺术、学科特长,从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功利色彩。继续选择参加竞赛的学生,发展兴趣和提高能力的因素开始增加。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有分量的获奖项目仍然可以成为高校自主招生的“敲门砖”。过去,曾有高校在自主招生计划里将“在全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奥赛中获省级一等奖者或数学、物理两科均获得省赛区二等奖者”等条件明确写入招生简章。清华大学刚刚公布2014年自主招生“领军计划”候选人的综合评价工作,仍然在高中阶段的综合表现一项中注明了包括“课外学习及获奖情况”。至于今年哪些项目会获得自主招生的认可,高校是否会随着高考加分政策相应在自主招生政策中作出调整,还有待进一步观望。

        本报讯 10月27日,由教育部职成司、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主办的“中国梦·人人皆可成才”职业院校系列宣讲在湖北省武汉市举行,来自武汉船舶职业学院、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武汉第二轻工业学校等400余名师生聆听了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国庆做了题为“美国梦的今天和中国梦的明天”的报告。

  报告用翔实的数据、丰富的内容、生动的语言和大量历史事实,从美国梦的缘起和发展角度解读了美国梦的实现过程,详细分析了美国梦和中国梦的联系与区别,诠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意义、历史背景、发展现状和奋斗目标,并结合职业教育发展和职业院校学生特点,指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需要。
        “下面请***部门领取责任红包……”10月24日,在娄底职院党委行政贯彻落实省属高校巡视一组反馈意见整改任务交办会上,相关部门负责人从院党委书记李文莲手中接过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红包”。
 
  根据省委教育工委统一部署,省属高校巡视一组于今年5月在娄底职院集中巡视检查。9月5日,巡视组专门向该院领导班子通报了巡视情况的反馈意见,并对如何结合实际做好整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会后,院党委迅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落实巡视组反馈意见。娄底职院针对巡视组反馈的几个方面的问题和不足,将整改任务进行分解,要求相关部门坚决落实到位。
 
  “刮骨是为了疗伤,我们必须有勇气面对问题”;“根深才能叶茂,我们一定要将工作做扎实”;“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要修订制度并严格执行”;“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要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团结就是胜利,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李文莲书记语重心长地谈了自己的七点感受。“落实整改任务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也是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全院上下一定要统一思想,和衷共济,为创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共同努力。”
 
  党委副书记欧友佳宣读了《院党委行政贯彻落实省属高校巡视一组反馈意见整改方案》。院长雷立成主持会议并发表讲话,他认为巡视组提出的问题切中学院要害,要求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认真思考,拿出办法,迅速行动,认真整改落实巡视组意见。
 
  全体在家的院领导、全院科以上实职干部参加了大会。据悉,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该院将进入全面整改阶段;2014年5月-9月,学院将开展经验总结交流活动,对整改工作成绩显著的予以表彰,全面巩固整改成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2014年9月学院将接受省属高校巡视一组的检查验收。(欧阳琦)

这里的中职招生为何火爆

——长沙中职“一减一增”现象解读

  今年秋季开学,在许多地方的中职学校为生源发愁时,湖南长沙的中职招生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景象:不仅大部分学校能够招满,甚至还有不少学校招生非常火爆。

  长沙财经学校,3200多人报名只录了2160人;长沙汽车工业学校,1200人报名,实际录取942人;长沙高新工程职业技术学校,1500人报名,实际录取1150人……同样的场景也出现在长沙县职业中专、浏阳市职业中专、宁乡县职业中专等市县职业中专。

  “从四处求生源到大部分学校招满,招生从无门槛到有门槛。近3年来,长沙中职学校的招生发生了‘大逆转’。”长沙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建林告诉记者,尽管是省会城市,但长沙普职分流比例却达到6∶4,中职招生规模每年保持在5万人左右。

  与此同时,记者还发现,2008年长沙共有中职学校117所,今年锐减到67所,5年共减少了50所。

  长沙中职学校数量和招生人数“一减一增”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原因,它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市场与规范,“两只手”推动中职洗牌

  10多年前,长沙中职教育发展也经历过一段低谷。上世纪90年代末,长沙城区中职学校林立,“三五间房,七八个人,就能办一所学校”,最多时达160所。

  曾任长沙市教育局职成处处长的封纪琴说,那时各校之间专业重复,办学条件简陋,常常为了生源恶性竞争,部分学校向初中学校购买生源,给学校和老师回扣,办学成本陡增,无力改善办学条件,最终恶性循环。2003年以后,一些中职学校难以为继,开始停止招生或者关停、倒闭。2003年长沙还有中职学校132所,到2008年减少到117所,今年进一步减少到67所。

  “中职学校洗牌,一是因为市场之手的调节,优胜劣汰;二是规范办学行为的约束,教育部门通过行政、法律的手段,使一批学校相继被撤并、停招或吊销办学资格。”长沙市教育局职成处处长黎彬告诉记者。

  为了遏制中职办学乱象,长沙市从2009年起,在全市中职学校进行专业技能抽查,并向社会公布。

  “一些学校盲目跟风,社会上什么专业热门,学校就立马开设什么专业,全然不顾自身的师资和设施条件。结果是家长花了钱,学生花了时间,却收获不大,难以就业。”王建林说,长沙市实行专业技能抽查,对那些学生总体成绩偏差的学校,市教育行政部门黄牌警告,甚至让其停办专业,从而倒逼那些名不副实的专业自行消亡。

  2010年,长沙市首度公布对全市所有中职在校生的专业技能抽查结果,9所中职学校的12个专业合格率低于60%,被黄牌警告。2011年,长沙经贸职业中专学校等4所中职学校的相关专业连续两次抽查合格率未过六成,被停止招生,另有6所学校相关专业因为合格率低于60%或违规,被黄牌警告。

  抽查结果在全市中职学校引起巨大震动,不少校长纷纷感叹:“点穴点到位了!专业一旦被黄牌警告,向社会公布,谁还会来学校就读啊?”4年来,长沙市对20余所学校的专业实行了黄牌警告,停办了10多个学校的相关专业。

  质量与品牌,提升中职吸引力

  在校长们看来,经过前几年的抽查,一些办学不规范,或盲目跟风上马的热门专业逐渐失去吸引力,并停止招生,各校开始夯实做强本校的品牌专业,一批中职名校脱颖而出,这也是学校招生火爆最根本的原因。

  长沙建筑工程学校是中建五局子弟学校,2003年,学校只招到100多人,学生招不来,来了留不住,留下又出不去,学校濒临关门。因为教师对学校发展不满,“已经有两届领导班子被炒鱿鱼”。

  教职员工市场意识薄弱,办学定位模糊,人才培养目标不明,发展方向迷茫。学校如何走出困境?新上任的校长蒋必祥决定树立起自己的品牌:“我们背靠大树好乘凉,中建五局做了35年的建筑行业,有了35年的行业积累,搞建筑我们搞不赢谁呢?”

  在专业设置上,蒋必祥精心打造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程造价两个专业,同时让中建五局深度参与人才培养。他还向教职员工反复灌输“学校对接产业、专业对接企业、课程对接岗位”的现代职教理念。学校迅速驶上发展快车道,从2006年起,招生开始呈现火爆局面,每年招生1000人以上。

  作为长沙市一所老牌名校,长沙财经学校办学32年,招生状况始终无忧,近几年还压缩招生2000人。校长肖建军说,学校办学成功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始终注重自身办学质量的提升,而质量提升的保证首先需要进行课程改革。借助国家示范校建设契机,学校对教学模式、管理模式、课程设置、专业建设、教育内容等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学校实训室在全省名列第一,物流、会计、烹饪、酒管、美容美发等专业都有自己的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整个教学楼就是实训室,真正做到了教与学无缝对接。

  记者了解到,尽管长沙中职学校数量减少,但高水平的学校却在增多。目前,长沙拥有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12所、国家发展改革示范校3所、省级示范校16所。近几年,全市中职就业率每年都保持在95%以上。

  从“放养”到统筹,区域聚合提升中职竞争力

  在校长们看来,长沙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全市职业教育的统筹,为提升中职竞争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008年,长沙出台了《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确定了加快推进职业学校布局调整,逐步形成以“河东”长沙职业教育基地与“河西”长沙职业创业园区为中心、以四县(市)职教中心为网点的职业教育布局的思路,构建起与地方产业发展相对接的现代中职教育体系。

  规划实施5年来,确定的思路基本成为现实。由市政府投资14亿多元建成的长沙职业教育基地,位于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占地1103亩(不含学生后勤生活配套用地),目前已有长沙市财经学校等6所职校入驻,在校生近2万人。

  长沙汽车工业学校是基地学校之一。校长胡冬生说,学校进驻后,办学条件大为改善,不再是原来那所只有20亩地、2000多人共用一个大厕所的老校了。学校告别了单打独斗的“放养”状态,融入园区经济,提升了学校的吸引力。

  打造职教城仅仅是长沙统筹职教发展、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一个举措。近年来,长沙各项中职发展改革的一系列举措令人瞩目:

  在全市范围内强力调整优化各中职学校专业结构。全市城区内63所中职学校实行差异化发展,突出建设各自重点专业和品牌专业,每所学校只办一大类专业,各校逐步形成了以一两个主打专业为特色的发展态势。同时,长沙市内,某一大类专业只有两所学校在办,目的是避免重复建设,既形成良性竞争,又防止一家独大。

  从2011年起,长沙市又对中职学校实行“编制到校,经费包干,自主聘用,动态管理”,学校缺编所聘人员的工资,全由财政买单。此前,许多中职学校聘请企业教师,都是学校自筹经费或干脆不聘。政策实施两年来,打通了引进人才的“绿色通道”,近3年共核拨缺编经费6700多万元,用于自主聘用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其中,湘菜大师许菊云等300多名行业专家成为中职学校的兼职教师。

  此外,长沙市还探索实施“学分制”,满足中职学生的个性需求和特长发挥,为学生半工半读、分阶段完成学业拓展了空间;实行预备员工制,企业与学校共同招生、共同管理、共同教学、共同考核;出台《长沙市中职学生毕业标准》,从今年秋季入学的新生开始全面执行,加强对职业教育质量的过程化、系统化评估,增强了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吸引力和服务力。

        前不久,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公共服务平台(简称“校企通”)举办了首场网络招聘会,招聘会开始以来短短5天,注册人数就超过了400人,已经有200多家知名企业发布招聘信息,提供了近600个岗位,已有近百人达成就业意向。

  校企通平台由宁波市教育局主办,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及宁波市工商局共同联办,为学生找工作、找培训、找实习,企业找服务、找人才、找技术等提供对接服务。目前数据库囊括了宁波72所院校、50多个行业协会以及200多个培训机构信息,共有注册学生9000余名,注册企业8709家,发布了20543条岗位信息。

  点对点找工作,人才供需高效配置

  由于市场资源稀缺,企业和学校之间资源共享不对等,这就影响了校企之间的人才对接,这时市场就急需一个把两头连接起来的平台。“我们很早就开始筹划建立一个沟通学校与企业的平台,网络时代政府职能部门也要善于运用网络大力促进就业。”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会会长陈守义告诉记者,校企通的建立正是顺应了市场的这种需求。

  记者打开校企通网站,首页上醒目地标示着个人服务区、企业服务区和院校服务区。记者打开个人服务区,有找工作、找实习等子栏目,点击找工作一栏,输入关键词,按待遇水平等进行选择,就会出现具体的公司和职位。记者打开企业服务区,出现了找人才、找技术等子栏目,点击找人才一栏,就出现了所登记人才的相关数据。校企通还具有实时统计功能,在个人服务区页面上显示着过去24小时内用户查找次数、咨询次数和累计签约人数。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郑建告诉记者,同学都说校企通找工作效果好,她也通过该平台找到了一份市场推广方面的工作。郑建兴奋地说,校企通平台推出的岗位针对性强,很适合毕业生,她对现在的工作很满意,要感谢校企通帮助自己顺利就业。

  “跟别的人才网站不同,作为公共服务平台,我们对于院校和企业双方都实行免费信息登记。”校企通平台有关负责人说,对校企通来说,准确的信息是最大的资源。

  面对面找专家,校企合作无缝对接

  近日,某公司的人事经理虞海峰找到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徐生副教授,就数控专业学生定期到企业实习一事进行了商谈。“我们需要的是有一定数控专业技术以及知识储备的技术工人,一直想找一所职业院校合作。”通过校企通网站,可以和学校面对面谈需求,能顺利、精准地找到学校和学生,缓解了目前的人才储备困局,虞海峰告诉记者。

  “教学与实习相长,我们学校也希望学生能得到更多的实习机会。”徐生表示,以往学校对企业缺乏了解,不太放心学生的实习过程,现在通过校企通的前期考察,校企合作就能放心开展了。

  “说到招人,我们确实非常需要那种能一眼就认出什么是棉、什么是麻、什么是合成面料的实用人才。”宁波斯蒂科家居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志峰为了找到合适的学生,经常跑去高职院校给相关专业的学生上课。“如今有了校企通,我就可以通过这一平台找到想要的人才,或者提前进学校进行订单式培训。”吴志峰说。

  校企通平台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校企通,企业也可以顺利找到对应专业的教授出谋划策,不仅可以就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出谋划策,还可以将其作为科研项目课题,在理论上推动产业发展。

  线上线下联动,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校企通不但在网站上发布大量的对接信息以及各类求职、岗位信息,还在线下举办了多场次的行业、人才专场招聘会和校企合作产业对接会,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根据行业需求,校企通在线下推出了物流、文化创意等宁波紧缺型行业人才的直通车订单班项目,为企业和学校提供有效对接服务,先后参加了宁波市“百校千企”系列活动,鄞州与驻鄞区高校人才科技合作活动等。同时,还与宁波团市委合作推出大学生创业活动,开展大学生创业孵化项目。

  “在校企通注册的企业都是宁波市民营企业协会推荐过来的,确保企业提供的信息真实、可靠。”校企通平台有关负责人说,校企通下一步将对学生实习就业进行跟踪管理,做到对学生负责,保障学生的利益。

  针对培训市场鱼龙混杂的现状,校企通还担负起了“监督员”的职责,在校企通平台,可以对培训市场中遇到的不合格的培训机构进行投诉,系统将对培训机构进行投诉和反馈记录,与职能部门联网对“伪培训”机构进行相应的处理和处罚。
    10月25日,清晨的运动场彩旗飘扬,娄底职院第十二届田径运动会在此拉开帷幕。本届运动会为期三天,分为教职工运动会和学生运动会两组进行。教职工运动会设100米跑、持球往返跑两个项目,学生运动会设100米跑、接力、跳高、跳远、投掷、定向等19个项目。共有1300多名运动员参赛。
 
汗水浇灌的跑道开出鲜艳的花
 
  10月25日举行了教职工100米短跑和持球跑比赛。赛场上,昔日文质彬彬的老师,放下讲台上的书生气,朝着终点急速狂奔,任凭汗水肆意挥洒。老师们的那一份坚韧和顽强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们每一个运动员,一开赛就让现场气氛异常热烈。
  10月26日,随着男子110米栏预赛信号枪声的响起,学生赛事赛程正式开始。赛场上,运动健儿们激情飞扬、奋力拼搏,主持人追踪播报着比赛进程,热情洋溢地宣读着各班通讯员现场撰写的稿件,整个场面热闹非凡。
 
爱的正能量激励着我不言弃不放弃
 
  刘东是娄底职院汽车学院13级平行检二班学生,他以4′35″06和17′26″60的佳绩分别获得男子1500米和5000米的双冠军。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在5000米比赛中结石痛发作,原本快要倒下的他,靠着爱的鼓励跑完了全程。“当我看到赛场边默默陪跑的同学,当我听到终点众多同学的加油呐喊声,当我看到裁判员们担忧却又充满希望的眼神时,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是爱让我勇敢地冲向了终点!”
  财贸系学生刘丽花,在女子跳高比赛中一举打破院运动会记录,实现了该院竞技体育的又一突破。“全班同学为我加油,为我服务,不破纪录都不行啊。”
 
圆满的运动会彰显团结的力量
 
  10月27日下午,全部赛事圆满完成,第12届田径运动会正式落幕。财贸系、电信系 公管系、机电系、建艺系分别获得学生团体总分第一至第五名;体育道德风尚奖由电信系、机电系、中专教学部获得;优秀组织奖由公管系、农林系、建艺系获得。
  此次运动会的举办是对该院体育工作的一次集中检阅,是对全院师生身体素质、竞技水平、心理承受能力的综合考验,更是对参赛团体集体意识、竞争意识、顽强拼搏精神的综合体现。(黄鹏程  杨坤 饶青 欧阳琦 刘艳)

入场式-教师方阵
 
 
入场式-学生方阵
 
开幕式的运动员们
 
 
教工竞技


学生争先
        本报讯(记者 魏海政)人工栽培的“北冬虫夏草”,取得“红肥绿不瘦”独特效果的蔷薇新品种,无土栽培、机器人种菜、采用物理技术杀灭害虫的无公害灭虫机……记者近日在山东省潍坊科技学院了解到,那些琳琅满目的高科技蔬菜,都是学院以科研带动校地、校企合作,服务寿光“蔬菜之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长李美芹博士告诉记者:“在今年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上,这些高科技蔬菜,吸引了大批外地菜农专门组团来‘取经’。”

  近年来,山东省寿光市顺应以蔬菜种植为龙头的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技能教育发展的需求,积极整合教育资源,建设全国中职改革示范校,建设应用型大学,为“蔬菜之乡”的快速发展打造新引擎。

  在滨海(羊口)经济开发区,寿光市投资6.2亿元,将原有的5所职业学校统一整合建设成寿光市职教中心学校,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在建、新建项目,调整新设专业,为当地培养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寿光结合重点规划建设的八大产业发展需要,将寿光职教中心学校的专业整合为数控、汽修、化工、现代农艺等13类42个专业,实行“教学+生产+科研+培训”运行模式,通过联合办学、订单培养、校企共建实习基地、教师参与企业产品研发等措施,每年定向培养学生1500多人,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既解决企业“用工荒”,又帮助学生稳定就业。目前该校已建成全国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

  同时,寿光投资15亿元,将拥有中职、高职和本科层次教育的潍坊科技学院,建设成为应用型特色大学,打通职业技术人才成长通道和终身学习“立交桥”,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引领蔬菜之乡的提升发展。

  “我们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引进和培养优秀博士团队,先后成立了贾思勰农学院等11个院系,建立了蔬菜花卉、蔬菜病虫害、生物防治、微生物、水产养殖、海洋精细化工等15个科研所,重点服务蔬菜之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潍坊科技学院院长李昌武说。

  学院还与中国农业大学、日本筑波大学联合,成立了“寿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申请省部级涉农科研课题10多项。与山东省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共建“寿光蔬菜育种与示范工作站”,研发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种子11种。与寿光市农业局合作,在全国率先建起了农业信息化网络视频服务系统,建立了350多家农业信息网络服务站,通过网上作物病虫害诊断和农业技术指导,为农民解决技术难题7万多个,推广新农业技术60多项,推介优质农资800多种。

  来自潍坊市临朐农村的魏青,3年前毕业于潍坊科技学院大专班,现已在山东墨龙石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从技术岗升职到企业管理岗,月薪3000多元,还有“五险一金”,从农村娃变成了城里人。据该公司副总经理赵洪峰介绍,公司2800多员工,寿光当地学校培养的中专、大专生就占员工总数的70%以上,目前,公司每年接收中职、高职学生近百人就业。

  “职业教育作为未来市民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主要为当地培养人才,决定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未来市民的文明素养。”寿光市教育局局长魏云来说。目前,寿光中职教育每年为当地培养5000多名技能型人才,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每年输送6000多名高层次技能型人才,每年开展社会培训2000多人次,技能型人才构成当地市民的主体,成为城镇化建设的生力军。


毕业生在进行网络远程面试 


    在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指导处一间面试间外,该校2014届毕业生正在秩序井然的排队等侯面试。此次的面试和以往不同,在面试间内没有单位或公司负责招募的人事经理,只有一台装有高清摄像头、耳机和耳麦的电脑,毕业生只需在电脑前通过网络远程视频就实现了与招聘单位之间的畅通交流。这种方式极大的节约了招聘方的招聘成本,在实现招聘方与毕业生相隔千万里也如身临职场面对面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该校招生就业组织工作的效率。

1022日的面试中该校首次采用网络远程视频的方式,此次通过网络进行招聘的单位分别是联胜(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和山东省荣成市神飞船舶制造有限公司。山东省荣成市神飞船舶制造有限公司招聘经理说,由于前期毕业生和企业有一个邮件的往来,公司基本了解了毕业生情况,网络面试节省了用人单位的旅途时间和费用,为挑选毕业生提供了便利,便于企业灵活用人,在以后也将继续采用网络面试。参加网络远程视频面试的毕业生也纷纷表示,通过这种方式节约了面试的花费和时间,提高了就业效率。(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指导处供稿

 1022-23日,武汉船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黄邦彦带队赴仙桃参加了由台资企业——健鼎(湖北)电子有限公司开展的校企合作活动。武汉船院获得了该企业颁发的“优秀合作学校”匾牌,企业领导对与武汉船院的合作表示非常高兴和满意。

 赴仙桃期间,武汉船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黄院长一行还走访了康舒电子等多家台资企业以及仙桃学院领导,为毕业生就业,校企、校际进一步合作进行了广泛的接触。(武汉船院校企合作交流处供稿)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