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展开全部
  本报讯(记者刘先琴 通讯员丁艳、黄世俊)又到一年一度的就业季,对于河南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们来说,就业似乎没有传说中的那么难。近日,广东省惠州市某公司总裁杨彦彬与该院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校企双方约定,联合组建规模为100名学生的平职学院“创仕实业订单班”,由企业资助每生学费6000元,同时每年设置“创仕实业奖学金”10000元,对不少于20%的学生给予奖励,使学生搭上就业直通车。这只是平职学院近年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一个缩影。

  平职学院以人才培养创新为目标,以高职教育为本,为地方产业转型、企业技术升级培养“学习型、员工型、全面发展型”毕业生,把学校打造成服务地方经济和企业的人才源和服务源。

  学校还围绕“项目入校园、服务进企业”的目标,积极与地方、企业合作。“现在,我们拥有自建和与企业联建的校内具有真实场景或仿真实验实训室98个,与企业建立的校外生产实习实训基地106个。学校‘两厂’的探索,让学生有了真刀真枪练习的平台,‘两厂’已经成为学校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的不可或缺的平台。”平职学院副院长李树伟说。

  本报讯(记者李新玲)我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公益职业学校——北京百年职校,12月3日正式开设“零售人才职业培训课程”,课程由沃尔玛中国公司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设立,培训面向零售业的一线专业人才。

  去年,沃尔玛中国公司向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赠了300万元人民币,建立“沃尔玛零售人才培训基金”,之后经过一年的课程准备和教程设计,先在北京百年职校开设课程,之后将在成都、大连、南京、武汉等8所百年职校进行复制推广。

  整个培训课程包括人生技能、职业与工作、零售专业三个部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涂猛认为,这一新课程可以为我国零售业储备更多优秀人才,助力零售行业的发展。

  虽然高考成绩过了今年江苏省三本文科线,但是彭宇却选择到一所高职院校做了一名没有学籍的“插班生”。

  “不如去学门技术。”由于未被所填报的本科院校录取,彭宇放弃了复读和去其他学校的机会,与从事建筑行业的父母商量后,决定去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江苏建院”)“插班”,修习建筑工程技术的相关课程,学门实实在在的技术。

  实际上,彭宇的情况在江苏建院并非个案。据该校教务处主任刘海波介绍,这些插班生在校也被称为“进修生”,他们中既有彭宇这样的“高考失利者”,也有不少来自企业的青年。他们放弃复读或者其他途径,选择以插班听课的方式进入江苏建院学习,不被纳入学籍管理,但被编入正规班级,与全日制学生一起上课生活,甚至连军训都须参加,而毕业时只能获得学校提供的一纸证书,记录着他们在校所修课程、学分和成绩等。学校对他们的培养过程与普通在校生基本一致,但是权益上有所区别,比如在奖学金等方面有所限制。

  近年来,江苏建院的“插班生”人数逐年增多,目前在校的近400人,“仅今年学校接纳的就有160多人,如果不是出于管理问题加以限制,肯定不只这个数字。”刘海波说。

  一所高职院校何以能吸引这么多学生不要学籍、不求文凭,只为插班听课呢?对这些入学成绩参差不齐的学生而言,这一形式又能否真正在其就业和发展道路上,起到良性推动作用?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带着这些疑问走进了江苏建院。

  本科生“插班”高职只求学“真本事”

  谈起江苏建院的历史,学校师生首先津津乐道的便是该校的军校背景,也因此渊源,学校至今都保持着半军事化管理的传统,每天严格考勤的早操制度就是其体现之一。

  对于建筑工程管理学院工程造价专业的插班生赵帅(化名)来说,每天出早操是自己“上一个大学生活”中难以想象的,“那时肯定起不来床。2011年毕业于南京某本科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他,在一家建筑公司工作了两年后,决定重回校园“深造”,开启“另一个大学生活”。

  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选择,赵帅解释说,“主要是为了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他曾在公司里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项目经理,因为不懂工程造价的相关知识,经常难以应对工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像投标、做预算都得找别人来做,特别不方便,于是想自己学一下造价,再做心里也更有底。”

  通过亲友介绍,他了解到江苏建院的建筑工程类专业,“大家都‘认’,造价专业也排名靠前。”所以,选择来此插班,至于有没有文凭学历,“我不在乎,就是想来学本事的”。

  在江苏建院党委书记袁洪志看来,就业质量是吸引插班生的重要因素,事关其发展的后劲和可持续性,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企业并不太计较学生的文凭和学历,更多是按照学生的“本事”给待遇、招人才。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金螳螂’的到来。”袁洪志介绍说,今年,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首次来到江苏建院举行专场招聘会,此前这家连续10年在中国建筑装饰百强企业排名第一的公司,基本都是去本科院校招聘,而这次却选择来该学院招聘,最强有力的原因就是:据该公司统计,其区域项目主管中江苏建院毕业的学生占有很大比重。

  “技术过硬、有真本事的学生自然待遇好、前景广,与此同时这些高质量的学生也提高了社会和企业对学校的认可度、知名度,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无形中牵了线。总之,学生是学校最好的名片”。袁洪志说。

  企业青年插班生只为满足“强烈的求知欲望”

  虽然同为来自企业职工的插班生,但刘建东的起点明显比赵帅要低得多。

  初中毕业后就在外打工的刘建东,28岁重返校园时,已经10多年没拿起过书本,“底子薄的程度就像纸片一样”。

  起初,凭借在工地上的那股“能吃苦、爱问好学”的劲头和对建筑业的兴趣,还是民工身份的刘建东得到了当时工地领导的推荐,后经公司帮助,获得了来江苏建院建工专业插班听课的机会。

  但是到这里仅一周,原本满怀期待的他,便萌生了放弃的念头。

  “就像听天书似的”,刘建东回忆说,尽管由于此前在施工现场工作的经历让他能够比较轻松地应对专业课的学习,可是在数学、物理等公共课面前,他完全束手无策。

  准备打“退堂鼓”的他找到班主任宋功业,将自己的困境告诉了这位也是“从施工现场来到校园”的老教授。宋老师用心开导他,一番鼓励下,刘建东重拾信心。“当时,宋老师对我说,要想把课补上去,一定要靠自己。先花一学期时间,把课先听懂了”。

  为了把课补上,刘建东把自己“能吃苦”的劲头发挥到了极致。他从同学那里借来中学的理科教材,从头开始学,别人上课的时候他跟着上课,别人下课的时候他继续复习,生活里几乎没有任何缝隙,插班三年连走出校门看看的次数都屈指可数。

  虽然学得苦,但令他感激的是,不仅有像宋功业这样的老教授点拨他,班里还有同学专门帮他补课,大二时,他已经从一开始班里的倒数第一名跃升至前几名。后来,毕业回到公司后,他一步步做到了设计部经理的职位,这个原本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民工”,现在手下的员工不少都是本科生和研究生。回顾那三年插班经历,刘建东感慨,最大的收获就是把自己爱学习钻研的精神给彻底激发出来了。

  在宋功业眼中,这个弟子给他最深的印象,便是其“强烈的求知欲望”。

  事实上,这也正是大部分企业青年插班生的特点之一。重返校园的赵帅深感“压力大增”,对知识的渴求和学习态度,与以往大不相同,也更加珍惜,“目的很单一,也十分明确,就是来学知识的。”

  部分插班生为自主招生作准备

  “目标明确、准员工化、个人社会化程度高是企业青年插班生的主要特点”,在江苏建院学工处副处长胡永看来,这部分学生主要是为了学习技术和技能,提高知识层次。“而除此之外的另一大类插班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在为参加学校的自主招生考试作准备。”

  这类插班生不少是“高考失利者”,家人多从事建筑行业,父母亲友希望其能够在江苏建院接受相关专业的学习,掌握一技之长,为以后就业或者继承家业作打算。这些学生大都在学校边修习边准备学校的自主招生考试,一旦通过考试,其之前课程所修学分也能够被学校所认可计入。

  19岁的张奇正在准备明年江苏建院组织的自主招生考试,自称“高中时都玩烦了”的他,插班之后“开始懂事了”,“一方面是家庭的压力,另一方面作为插班生还是有点心理落差”。张奇说。

  虽然张奇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但是父亲还是希望他这个唯一的儿子能够承担起家族企业,这对张奇而言,是个“不小的压力”,接受父母建议进入江苏建院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专业插班听课之后,他所学内容与家中企业从事领域相契合,“从小身边就是这些东西,所以学起来更容易些”。

  现在,每周末回家时,他都会想着去厂里看看,“至少能分辨出这些工程和产品的优劣了”。不过,在张奇看来,插班能否学到东西,关键还是要看学生自己,“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

  插班生的管理是个新课题

  不论是民工身份的刘建东,还是拥有家族企业的张奇,不论是企业青年,还是高考失利者,这些形形色色的插班生,“实际上是现在高职院校生源越来越多样化的一个体现,也是社会需求更加多元化的表现。”袁洪志对此分析说,通过各种方式招进来的学生,其知识水平和差距不一,情况各异,因此在培养方式上要注重精细化。早在三年前,学院就开始提倡分类培养、分层教学,从而使每类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升。

  随着各类情况和背景的插班生的到来,学生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课题。据刘海波介绍,这些学生毕竟不纳入学籍管理,入校前虽然学校跟企业或家长有一定的协议,但是对其管理的界限还是有些模糊。学习上有学分制概念,可缺乏实际内涵。这些都是需要在教务教学上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因此,出于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考虑以及为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目前,学校对插班生的规模予以控制”。

  对插班生的管理,江苏建院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将他们与普通学生一视同仁、严格要求,参照全日制在校学生管理办法,并给予重点关注。”据学院学工处处长刘盛贤介绍,一方面是关注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其提供学习机会,向准备自考的学生提供专门的自习空间和相关信息等;另一方面就是关注他们的违纪情况,加强考核。

  此外,“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追踪,以便于更好地监督和管理,同时在奖惩制度上,也在逐步有新的考量。”胡永说,“下一步,我们将更注重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和诉求,进行分类管理,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服务社会 引领经济 职业教育纪行

  交通技术能手这样“磨”出来

  ——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校企融合培养技能人才采访纪行

  从路上跑的汽车,到地下跑的地铁,可以说,哪里有车,哪里就有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学生的身影。如今,学院师生已经融入首都交通的各个领域。

  把“地铁”开进学校

  像往常一样,城市轨道专业高职订单班的李爱走进模拟地铁驾驶室,起车、出库、鸣笛,随着一系列标准动作,一辆虚拟的列车缓缓从实训基地驶出来。

  在驾驶室外,李爱的驾驶动作、行车模拟影像被投影到观察区的荧光屏上,其他同学手里拿着“电动列车模拟驾驶实训考单”,在给李爱“挑毛病”。

  这种“鸡蛋里挑骨头”的学生互测,正是实训课堂特色所在。虽然看似严苛,订单班的学生却从中尝到了甜头。今年,城市轨道专业高职订单班的198名毕业生全部走上工作岗位。

  实训课堂建设离不开硬件投入。记者走进学院的实训基地,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地铁中。从进站安检、票务管理、站台勤务,到地铁运行、行车指挥和调度,在学生的操作下,这条“地铁”活了起来。

  今年学院又仿照北京地铁9号线郭公庄站,斥资5400多万元,新建了一座占地5000多平方米的地铁实训基地。这样的大手笔背后自然有它的考量。“通过将北京地铁公司真实运营工作环境、工作流程融合到教育教学内容中,可以让学生顺利度过职业的磨合期。”学院院长李怡民说。

  不仅如此,实训基地还承担起了企业员工的在职培训任务。学院相关负责人说:“与真车相比,我们的实训机器有着先天的教学和培训优势。它可以通过故障设置来增强学生和职工的应急处理能力,而且运行成本较低。2009年北京地铁4号线开通时,400名司机、100多名值班站长都是我们培训的。”

  俗话说,“一流企业卖标准”。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还要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输领域定标准。2013年,学院牵头成立了全国首个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以标准化、专业化引领相关院校开展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搭建、教材编写、实训基地建设。

  交通行业的“人才流水线”

  在广汽丰田博瑞东贸4S店,一条流水线铺进修理车间。总经理孟祥震管这里叫“铁打的营盘,流动的车”。

  孟祥震说:“以前,事故车修理每道工序间隔时间很长,喷完漆等着钣金要等半天。现在,修理工序被整合进这条流水线,从上线到下线,一辆事故车只需经过9道工序,每道工序的节拍都控制在半个小时以内。过去8天才能完成修理,现在只需8个小时。”

  自从开发了这条“流水线”,修理车间的生产能力从每个月的600辆车提高到960辆车,工人的工资也由每人每小时60元提高到100元。

  孟祥震是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汽车修理专业“文革”后的第一批学生。在他看来,“从8天到8个小时”的奇迹与学院扎实的职业技能训练和启发式教学分不开。

  时至今日,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也像一条人才生产的流水线,一批批身怀绝技的技术达人从这里“下线”,并走向工作岗位。孟祥震自己的店里就有40%的员工来自学院,他们大多成为技术或管理骨干。

  如果你拧开收音机,经常会听到北京交通广播103.9兆赫的专家技术团队为车友们解决车辆方面的“疑难杂症”,而大家耳熟能详的魏俊强、张捷达(张忠林)、涨紧轮(张金龙)、霍没本(霍宏君)、段小样儿(段永山)均是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的优秀毕业生。据李怡民介绍,在北京市汽车维修服务企业中,70%的管理及技术骨干均由学院毕业生担当。

  “做交通技术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的孵化器”一直是北京交通运输职院的办学使命。学院已经构建起城市轨道交通、汽车应用技术与服务、道路建设与养护、物流管理、公共交通客运、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中国古建筑7大专业群,学生就业范围也实现了城市轨道交通、物流行业、市政路桥等交通行业全领域覆盖。

  量身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如果把整个交通行业比作一堵墙,培养职业人才就是‘磨砖对缝’的工艺,把一块块‘毛砖’砍磨成边直角正的长方形,然后砌成墙。这样整个墙面才会显得光滑平整,严丝合缝。”李怡民用一个贴切的比喻道出交通行业人才培养的秘密。

  磨砖对缝,为企业量身培养需要的人才,首先要摸准行业的脉搏,根据企业的需求来挖掘紧缺岗位,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对此,物流系主任王国文深有体会:“在与北京公联枢纽合作的起步阶段,我们培养了大量的管理人员,但在运作中发现,技术类岗位的需求要远大于管理人员的需求,我们及时掉头,调整了专业的方向,使得毕业生和企业顺利对接。”

  李怡民说:“人才培养最忌盲人摸象,学校找不到企业,企业找不到学校。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院不能从就业市场上寻找答案。”

  为此,学院与北京公交集团、北京地铁运营公司、祥龙公司、首发集团、市政路桥集团等北京交通行业大型企业联姻,在办学模式上开展“订单式培养”,引进企业人才培养标准;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尝试由企业专家、校内专业负责人共同负责的“双负责人制”。建立由合作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校外兼职教师团队,在合作企业建立导师制。

  平台搭建后,集团企业不仅全程参与学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标准和方案制订、核心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工作,还定期与学院举行“碰头会”。有几次“碰头会”直接开到了地铁集团的人力资源部,企业老总和行业专家不仅对人才需求提出具体要求,还对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给出操作性意见。

  北京地铁机电公司经理赵宏飞正是改革的受益者,就在几年前,他还为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而苦恼。赵宏飞说:“北京地铁快速发展,最缺的是熟练操作的司机,即便地铁专业毕业出来的人才,进入企业后仍需较长时间的经验累积才能真正上手。”为此,学院结合岗位供需情况,借助与实际工作岗位相匹配的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培训体系,让学生在学校就度过职业的“磨合期”。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进入状态,堵上了公司的人才缺口。

  从开设“订单班”为企业培养人才,到建设校企“双负责人制”的专业师资队伍和校企共享的实训基地,凭借着集团化办学优势,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对校企供求关系进行重塑,实现了产业链和专业链的深度铆合。 

 ——记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5+2分段培养”

  目前,职教学生就业形势良好,但不少毕业生工作几年后纷纷反映,“只能在一个岗位上‘折腾’”“想学习深造找不到渠道”。的确,从高考、考研、考博甚至博士后,到社会上的自学考试、成人教育等等,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已很完善,而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获得再学习的渠道却并不畅通。

  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杨建良表示,学校正在探索“五年制高职与普通本科5+2分段培养”试点项目,与本地两所本科院校合作培养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就是为高职生继续发展提供通道。

  “7点半早自习、一天八节课、晚上还有两个半小时晚自习!”记者在试点班同学小王手中的课程表中发现,第一学期并没有专业课,倒满是语文、数学、物理、历史、地理等基础课程。一所职业院校,课表如此“满档”而“宽泛”,让记者很惊讶。

  对此,杨建良表示,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技能优势明显,在“职场短跑”中常常领跑本科生甚至研究生,但要让其在日后“职业长跑”中有后劲、可持续,扎实的文化知识基础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关键,否则,技能教育将似无源之水,无法深入,更不能融会贯通。

  对于该项目的特色,杨建良介绍,其一,与苏州四星级高中同一批次招生,从源头上提高生源质量,让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其二,五年后无需高考,通过转段考核即可直升相应大学就读,增加学生和家长选择职教的吸引力;其三,取得本科学位证书后,学生既可选择就业,也可选择读研等继续深造渠道。

  办班之初,“5+2分段培养”项目也曾遭到质疑:“进高中是正统教育,才能接受良好教育”“职校生没有升学压力,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都不高”“职校的生源不如高中,学校氛围不好”……但学校与对应本科院校共同为学生“量身定做”的课程和管理制度,很快打消了家长的疑虑。

  “平时与上高中的同学也会交流,我们和他们的文化基础课基本相同,而第二学期我们还将逐渐增加专业基础课。”首批“5+2分段培养”学生小张告诉记者,学校还从苏州市区普通高中特聘11位一线教师,参与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和普高一样有各种考试考核,学习并不比普高轻松。

  “5+2分段培养”项目老师陈晖介绍,学校搭建起“通识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必修、专业选修和综合实践”层层递进、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既考虑到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现实基础,又体现本科生“厚基础、宽知识”的特点,为职校生继续学习和后续发展夯实文化基础,而普高教师任教可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职校生职业发展“装备”了两块最好的“蓄电池”。

  “5+2分段培养”项目设土木工程和汽车服务工程两大专业,分别与国内外多家知名企业开展深层次合作,形成共育师资、共设课程、共建实训基地“三位一体”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练就过硬技能提供了保证。

  “教师工作站”和“企业工作站”是该校提升“双师型”师资的一对“法宝”。一方面,学校每学期将有两名教师入驻企业,全方位参与运营、零距离体验轮岗,与技术骨干合作开发课程;另一方面,学校免费提供场地吸引企业入驻,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层还经常“客串教授”,让学生的专业学习更接地气。

  此外,学校还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双师教师培养工程”等,加强课程团队建设,加快形成专业教学梯队,增强师资综合实力。预计明年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将达到95%。

        近日,由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教育厅、共青团陕西省委、省剧协共同主办,陕西省戏剧家协会承办的陕西省第四届校园戏剧节闭幕式暨颁奖晚会在长安大学举行,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彦、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贺晋东、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处长李鸣及陕西工院党委副书记王天哲、学工部部长王超联等全省30余所参演院校的相关负责人、师生代表出席了颁奖晚会。陕西工院荣获组织奖,学生小品《父母情》、《同桌的你》荣获优秀剧目奖,艺术教育中心蒋鹏荣获优秀导演奖和组织工作者奖,王少博同学获优秀编剧奖,王淑莉、王少波、张青等7位同学分获表演一、二、三等奖,党委副书记王天哲代表陕西工院上台领奖。
        据了解,陕西省校园戏剧节已成功举办三届,演出剧(节)目百余个,观众数十万人。本届校园戏剧节从今年五月开幕以来,在我省各大专院校陆续举行了25余个分会场演出活动,演出剧(节)目30多个,参赛剧目内容以校园生活题材为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戏曲、话剧、音乐剧、情景剧、小品、歌舞剧等,
是我省规格最高、最具权威的大学生戏剧大赛,陕西工院大学生艺术团戏剧小品队在学院领导和各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全体演职人员和辅导教师共同努力,克服困难,荣获本届大赛组织奖、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奖、优秀表演奖等十多项大奖,充分展现了陕西工院学子良好的综合素质和青春向上的靓丽风采,体现了陕西工院“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智育与美育相融并进”的教育成果,为学院争得了荣誉。
        12月4日,由新华社、新华网主办的2013年新华职教论坛在京举行,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为论坛致辞,来自全国职业院校、教育机构的4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论坛发布了“2013年度大国教育之声”和“2013年度教育辣评”,并评选出2013年“中国最具影响力职业院校”、“中国教育功勋人物”和“中国突出贡献教育人物”等。陕西工院与其他9所职业院校获评“2013中国最具影响力职业院校”荣誉称号,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原会长张天宝为学院颁奖。
    
        12月5日至8日,2013年第六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现场总决赛在江苏常州举行,陕西工院信息工程学院教师赵革委指导的图形图像制作专业1103班杨向辉、杨皓冰、王铭剑、张李惠子等4名同学制作的三维漫游作品《烟雨庄》获得“数字建筑BIM设计”赛项全国二等奖。
        本届赛事从今年3月开始,经过初赛、复赛、决赛三个环节,全国30个赛区,800余所高校,3000个团队,近万人参加。经过层层选拨,有200多所高校的400多支代表队参加了6个赛项最后角逐。“数字建筑BIM设计”赛项要求参赛学生就作品创意、设计流程、技术创新、技术难点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回答5位专家的技术提问。该比赛举办6年来,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水平最强、影响最广的全国大型公益品牌赛事与3D行业盛会。

        在“12.5”28个“国际志愿者日”到来前后,团委组织学院青年志愿者发起了“传播志愿精神,争当文明使者”主题志愿活动,主要在校内外开展了孤寡老人义务帮扶、“关爱留守儿童”冬衣捐赠、义务维修小家电、文明交通劝导行动、“围巾义卖”、清理校园涂鸦等志愿服务活动。

        国际志愿者日前夕,来自一加春雨爱心社和鸿鹄暖阳社的志愿者们早早地就开始筹划“关爱留守儿童”冬衣捐赠活动,希望用师生捐赠的1409件冬衣,为周至新联中学的孩子们送去贴心的温暖。另一支奔赴夕阳红敬老院的志愿者小分队,也带着自编自演的小节目,在寒冷的冬季为敬老院的孤寡老人送去了丝丝暖意。

        12月1日,电器维修协会的志愿者们利用自己的技术专长为陕西工院社区居民送去了冬日的温暖。得知义务维修小家电活动,居民们纷纷将自己家中出现故障的电风扇、电磁炉、热水器等送到这里,志愿者们冒着凛冽的寒风,对送来的小家电认真仔细的检查线路,排查问题。他们专业的维修技能和吃苦耐劳的志愿精神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近期,陕西工院志愿者还参加了由共青团咸阳市委举办的 文明城市齐创建  团员青年当先锋——咸阳市青年志愿者文明交通劝导行动。志愿者们身着红马甲和绶带,头戴青年志愿者帽子,在团结路北口、市政府门口、体育场十字、七厂十字、电影院十字和后围寨地铁口等多处乘客上下车密集区公交站台开展文明交通劝导活动,传播文明理念,引导乘客排队上下车。

        此外,各二级学院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也都在12.5前后开展了清理校园涂鸦、擦洗宣传栏、清扫白色垃圾、爱心围巾义卖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据悉,本次志愿者活动共有来自10个二级学院的近560余名志愿者参加,大力弘扬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在学院三风建设中展示出亮丽的青春风采,用志愿服务的实际行动纪念志愿者自己的节日。

 

 

鸿鹄暖阳社志愿带着冬衣来到周至新联中学

  在发展终身教育、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打破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隔离状态,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上海市闵行区——

  探索职成教一体化办学之路 

  作为上海新兴的经济强区和教育大区,闵行区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发展迅速。区内两所中等职业学校——上海西南工程学校和上海群益职业技术学校,分别确立了为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培养人才的不同办学方向。与此同时,依托5年前成立的闵行职业教育集团(联盟),闵行区构建了1所社区学院、1所老年大学、13个街镇社区学校、503个村(居)委学习点的社区教育网络,每年开设课程班7600余个,参与学员达41万人次;每年组织主题学习活动7000余场,近50万人次参与,深受市民欢迎。

  闵行区在区“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并举,探索职成教一体化办学之路。为此,闵行区加大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投入,并将其纳入政府财政统筹,实行以“财政下拨为主、部分经费统筹、多渠道筹措”的经费筹措机制,2012年政府总投入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经费近1.45亿元。同时,以科研支撑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发展,深入课题研究,推动区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协同发展,开展了诸如《闵行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一体化办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闵行区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实践探究》等课题。

  一体化发展中的核心问题是资源整合,闵行区内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所具备的优势资源,包括教学设施、师资、课程等,是职成教一体化办学的重要基础与推动力。

  与行业企业共建,为企业员工培训开辟多元化渠道。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闵行区积极与行业协会、企业等开展共建。莘庄工业区把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列入年度十大重点工作,组织教学点与教育资源充足的学校,与企业签订共建共享协议,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一站式服务为企业输送人才,而社区内丰富的培训资源,也为企业员工培训开辟了多元化的渠道。颛桥镇根据来沪务工人员占常住人口45%的实际情况,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外来务工人员一体化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务工人员素质,通过挂牌成立外来建设者教育培训实验基地,提高培训的实效性;通过开展双语培训、主题征文、青年论坛等主题活动,激发务工人员热爱学习、融入上海的情感与愿望;通过设立“新颛桥人流动书吧”,组建职业技能类、人文素养类学习团队,满足务工人员的学习和情感需求。

  架设企业与培训机构之间的桥梁,盘活区内各类培训资源。在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职业学校、社区学校还扮演着桥梁和纽带的角色,除了提供培训之外,还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架设区内企业与培训机构之间的桥梁,使企业与相关培训机构之间建立联系,盘活区内各类培训资源,促进区域教育资源流动,满足企业实际需求。莘庄工业区突出“搭建参与平台,再造服务路径”的核心,工业区的社区学校和群益职校联合推出“职业技能+学历提升”的联合招生培训项目,培训信息通过商会、工会、党员服务中心等迅速传递到企业。莘庄工业区还依托社区教育志愿者工作站,整合挖掘隐形师资充实队伍,挖掘在职或退休教师、医生、机关干部、科技人员、技术人员等近百人,使他们成为志愿者教师队伍,为园区学习者提供教育服务。

  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依托社会资源推进职成教协同发展。闵行区域内中职校、社区学校、社会力量办学和企业教育资源在满足自身教育和培训需求的前提下,积极扩大向社会开放的力度。同时,闵行区还积极整合区内俱乐部、敬老院、福利院、干休所等非教育性场所设施,拓展教育功能,为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发展提供服务。古美街道社区学校在充分发掘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外,整合民办非学历教育资源,利用民办教育机构教学场地,弥补社区学校资源的不足,积极探索与辖区内民办教育机构的多元化合作。社区学校辅以培训、结对、讲座、资源整合、互惠互助等方式与社区内民办教育机构开展共同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全面优质的文体教服务。

  依托闵行职业教育联盟,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培养现代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闵行区职业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校企一体化办学”,精心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实现企业车间课堂化与学校课堂企业化的办学模式。目前,群益职校与西南工程学校均与100多家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成了以一批知名企业冠名的特色班,实现了培养模式订单化、培养方案实用化、实训基地企业化。通过加强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积极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培养了一大批深受企业欢迎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此外,根据教育部、上海市教委工作要求,闵行区还开展了中高职贯通试点探索。各种类型和层次的职业教育相互衔接、优势互补,扩大了学生的升学渠道,高校、研究所的研究力量和研究成果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西南工程学校于2012年获批成为上海市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后,与上海电机学院合作开展国际商务专业中高职贯通培养工作。2013年继续扩大试点,群益职校和上海电机学院进一步合作,试点开展数控技术专业中高职贯通培养工作,探索更加灵活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为进一步提升实训教学质量,夯实教学基础环节,不断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日前,陕西工院教务处以本学期期中教学检查为契机,精心组织开展了“优秀现场教学、优秀实训教案、优秀毕业设计创新”评比与展示活动。
        
按照通知要求,各教学单位积极参加评比活动,经过教学单位自评后,教务处联合教学质量管理中心组织对优秀现场教学、优秀毕业设计创新和优秀实训教案进行了总评。“优秀现场教学”评比由评委分赴各实训教学现场听课打分;“优秀实训教案”评比由评委依据参评教案分别打分;“优秀毕业设计创新”评比依据毕业设计题目创新性、预期目标以及后期相应作品展示进行评比。三项评比结果将报请学院发文后予以表彰,并在全院进行展示。

专家学者研讨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

  由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主办的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日前在浙江宁波召开。

  研讨会以“相互借鉴、共同发展”为主题。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浙江省教科院等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的专家,以及来自20多个亚非拉国家的近40名职业教育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嘉宾对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研讨。

  今年4月,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宁波市教育局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三方签署协议,共同成立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目前,研究院已完成了对非洲22个英语国家职业教育概况的梳理,为我国职业教育寻求国际合作,做好国际教育援助提供了参考。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招生委员会、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高校招生实施“阳光工程”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和高校加大工作力度,以公平公正为核心、制度建设为基础、信息公开为重点、有效监督为保障,逐步建立了更加公开透明的高校招生工作体系,得到社会广泛肯定。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当前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发〔2013〕73号)的有关要求,现就进一步推进高校招生信息公开工作通知如下:
  一、扩大高校招生信息公开范围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和高等学校要按照《教育部关于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的意见》(教学〔2011〕9号)和《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实施阳光工程的通知》(教学〔2005〕4 号)有关信息公开工作要求,进一步扩大信息公开范围,规范公开程序和内容,提高信息公开时效,做到高校招生信息“十公开”。
  (一)招生政策公开。教育部制定的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相关政策和规定,各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教育行政部门据此制定的实施细则或办法。
  (二)高校招生资格公开。年度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院校、试点招收高水平运动队、艺术特长生的高校等具有特殊类型招生资格的院校名单。
  (三)高校招生章程公开。高校招生章程应包括学校基本办学情况、学历学位证书发放情况、招生计划编制原则、专业录取原则及实施办法、录取期间的调整计划使用原则和办法、学费标准等。具有特殊类型招生资格的院校还应公布相应招生类型的报考条件、选拔程序、考核方式与内容及录取规则等。
  (四)高校招生计划公开。经教育部统一分送的高校招生来源计划、可以不做分省安排的特殊类型招生计划、预留计划和使用原则以及调整计划的使用结果。
  (五)考生资格公开。按照国家或省级政策申请加分照顾考生资格,保送生、自主选拔录取学生、高水平运动员、艺术特长生、煤炭企业对口单招等特殊类型考试招生入选考生资格。公示的考生资格信息应包括姓名、性别、所在中学(或单位)、享受照顾政策类别、资格条件、所参加的特殊类型招生测试项目等。
  (六)录取程序公开。各地确定的投档规则、填报志愿时间和办法、录取各阶段时间安排,各批次未完成计划和考生志愿征集办法等。
  (七)录取结果公开。考生个人录取信息查询渠道和办法,录取信息包括批次、科类、类型、院校、专业等;高校分批次、分科类录取人数和录取最低分等。
  (八)咨询及申诉渠道公开。各地、各高校招生咨询及接受考生申诉的办法和联系方式。
  (九)重大违规事件及处理结果公开。各地所辖范围内发生的招生重大违规事件及其处理结果。
  (十)录取新生复查结果公开。新生复查期间的有关举报情况、调查情况和处理情况。
  二、完善多级信息公开制度
  建立和完善分级负责、规范有效的国家、地方、高校、中学等多级高校招生信息公开制度。高校招生信息公开工作要做到信息采集准确、公开程序规范、内容发布及时。凡属主动公开的招生信息都要及时、主动公开,并依法依规、积极稳妥开展依申请公开工作。各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各高校要细化本地区、本校高校招生信息公开的具体办法,明确招生信息公开的目录及其属性;加强各级“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建设,发挥其在高校招生信息公开方面的主渠道作用。
  三、切实落实高校招生信息公开责任
  加强高校招生信息公开是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举措。各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各高校要高度重视,更加自觉地把认真落实好高校招生“十公开”要求作为当前高校招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按照“谁公开、谁负责信息审查”的原则,以及高校招生信息公开职责分工目录(见附件),完善各级各部门在信息采集、审核、发布等环节的工作职责。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中央部门(单位)教育司(局)要分别加强对本地有关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中学及所属高校信息公开工作的考核、评议和责任追究,对未认真履行信息公开职责、公开工作不到位的单位,要责令其限时纠正或改进,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要按照“谁公开、谁负责解疑释惑”的原则,及时回应处理公众质疑和问题,建立健全舆论引导机制、虚假信息澄清机制和非法招生预警机制。
  成人高校及研究生招生单位要参照上述“十公开”要求,制订相应的招生信息公开办法。
  请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本通知转发至本地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所有普通高校、成人高校、研究生招生单位及相关高级中等教育学校。

  附件:高校招生信息公开职责分工目录.doc

  由安徽省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发起的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日前成立。

  近年来,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管理者和一线教师,根据生源特点、专业需求、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理论成果和有效的教育教学新模式,为高职高专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基本保证。在此背景下,成立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对进一步加强与改进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建设,特别是对进一步提升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该联盟成立后,将在教育部社科司和各省教育工委的指导下,围绕“进一步加强与改进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的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宗旨,开展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教学相关的理论和政策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以及教学交流、教师培训、典型宣传等工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教学研究人员和管理工作者提供服务。

教育部召开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

  12月6日,教育部在京召开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总结经验,分析形势,明确任务,全面部署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第28个国际志愿者日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回信,要求教育系统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今年以来就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部署要求,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扎实的工作、更加有力的措施,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切实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努力实现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
  袁贵仁指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教育领域重要的民生工程。一年来,各地、各部门、各高校密切配合、扎实工作,在2013年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保持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基本稳定,为惠民生、保稳定、促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2014年高校毕业生规模为727万人,毕业生总量压力进一步增大。同时,用人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毕业生就业观念仍需进一步转变。在深入分析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后,袁贵仁强调,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加大改革力度和抓住重点精准发力这两个基本要点。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增强高等教育与社会需要的适应性;健全就业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推进强化政府积极扩大就业的公共职能。
  袁贵仁对做好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一是狠抓政策落实,确保每一名毕业生都知晓和用好政策。要研究制定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政策措施,出台更多积极就业政策。要切实抓好国办35号文件的贯彻落实,开展专项检查,发挥政策效应。要抓好政策宣传,建立教育部门、高校、院系、班级四级联动的政策宣讲网络。二是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和引导更多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完善和落实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的鼓励性政策。会同有关部门,结合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继续实施好“农村教师特岗”、“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三是强化“双创”精神,激励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尽快制定简化创业手续、降低创业门槛的具体办法,加大创业基地建设和创业资金扶持力度,强化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真正让大学生勇于创新、成功创业。四是注重观念引导,提升就业指导服务质量。加强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引导毕业生主动就业创业、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加强信息服务,推进毕业生求职信息和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及时有效共享。加强对就业招聘信息审核,努力营造公平就业环境。五是聚焦重点群体,着力做好困难帮扶和就业援助。要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做好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工作,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全程就业服务。六是加强就业反馈,促进人才培养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建立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完善就业与招生、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积极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
  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主持会议,他要求各地各高校切实抓好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全力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新成绩。要注重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要着力深化改革、突破难点,进一步健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体制机制。要坚持以人为本、精细服务,突出就业指导服务的个性化、专业化、精细化。
  云南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安徽省淮南市、北京城市学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作了交流发言。教育部有关司局、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省(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各普通高校主要负责人等约8000人在主会场和分会场参加会议。
        新华网重庆12月8日电(记者周凯 茆琛)就业率普遍达到98%的中职学校,招生反而陷入“吃不饱”的尴尬——这是记者近期在重庆部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采访时发现的怪象。这些中职学校负责人告诉记者,造成怪象的原因除了社会偏见外,还包括校企合作缺乏制度规范、职业教育“立交桥”尚未完全打通等因素。为扩大生源,个别中职学校盲目增加招生成本,给中职学校招生竞争造成不良影响。

  就业率100% 起薪水平高

  “今年一样有很多企业过来要人。”重庆工业技师学院党委办公室主任柳孜亮说,“学校毕业生从未遭遇过就业难,不少学生的就业目标是进国际国内500强企业。”

  柳孜亮的话生动介绍了重庆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重庆立信职业教育中心副校长唐天强介绍,该校今年毕业生约2500人,除个别学生因个人原因外,几乎100%就业,平均一个学生约有3个企业争抢,重庆开县职教中心副校长周德竹表示,该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环境一直是“用工荒”。毕业生被沿海、重庆主城企业提前预订是常态,本地工业园区多次向学校要人学生都不愿意去。

  重庆中职学校的就业形势好,毕业生起薪也不低。渝北区职教中心校长张扬群介绍,该校5大专业群覆盖了重庆汽车、机械、电子等主要产业,90%的学生输送给了重庆各大工业园区,每年毕业3500人仍供不应求,服务类专业学生平均月薪2000多元,制造类专业学生平均月薪接近4000元,呈现就业率、就业待遇的“双高”特点。唐天强介绍,该校今年毕业生约2500人,除个别学生因个人原因外,几乎100%就业,平均一个学生约有3个岗位,“像汽车、数控等专业学生实习的时候月薪就有2000元,转正之后少则3000元,多则5000元,超过一般大学生的平均工资。”该校今年毕业的数控专业学生刘世忠去年在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中获第三名,当场被一科研机构录用为正式员工,月薪6000元。

  招生遇冷 生源竞争激烈

  “今年学校计划招收2500人,但只招到2000人。”重庆万州区一所职业学校负责人介绍,万州中职教育起步早,发展快,辖区有11所中职学校,在招生遇冷的情况下,生源竞争比较激烈。

  高就业率并未给中职学校带来高入学率,中职学校不愁“出口”愁“进口”的情况并非重庆万州区独有,不少中职学校招生季都“吃不饱”。重庆市开县每年初中毕业生有2万多人,县内三所中职每年招收5000多人,生源很丰富。但一位中职学校负责人介绍,学校每年1200人的招生计划都很难完成。

  部分中职学校反映,由于学校办学经费与学生人数挂钩,一些中职学校为了抢生源给初中校长或班主任老师高额回扣已成为潜规则,每年的“生源大战”大幅抬高了学校的运行成本。此外,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中途流失外出打工,挤占了中职的生源。

  技能提升和发展空间受限 中职发展障碍待破冰

  “我不想一直在车间生产线工作,希望能有机会去高校深造提升技术水平和学历,获得更高的职位。”开县巨龙职业学校毕业的谭小勇告诉记者。谭小勇在一家汽车生产企业打工,月薪4000多元。

  不少中职学生和谭小勇一样,希望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历和技术水平。为帮助这些学生实现理想,重庆市近年来持续提高职业学生升学比例,2012年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1.4万人,比例达到12%,高职院校升入本科达到3000余人。但受整个招生政策影响,高校招生向普高生倾斜,职普“立交桥”仍不完全通畅,多数中职学生难以进一步继续提升学历和技术水平,中职容易成为“断头教育”。

  中职学生深造空间有限,既容易加深社会对中职教育的偏见,也可能使初中毕业生放弃接受中职教育的机会。重庆不少中职学校的负责人建议,一方面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企业责任,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办学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对在师资培训、接收学生实习实训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或补贴,使中职学生获得更多提升技能的平台;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还可加快设立独立应用技术本科院校,提高职业教育学生的升学比例,适当放宽高职院校“专升本”比例,在职教学生继续教育上给予政策倾斜。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特别提到,要‘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如果这一内容尽快在地方得到落实,也会给中职学生创造一个由中职、经高职、到本科的成才新路径。”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副院长管军说。

    学会联合举办的“《温家宝谈教育》学习座谈会”今天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旨在交流学习《温家宝谈教育》的体会,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出席座谈会并发言。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顾明远、国务院参事李烈、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刘教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张维维、北京培黎职业学院院长余临、天津市南开中学校长马跃美、河北省兴隆县六道河中学校长贾利民、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校长朱建民、陕西省宝鸡市渭滨中学教师苟晓龙,分别从温家宝的教育情怀、对母校的眷恋、教育教学改革、免费师范生政策等角度谈了自己学习《温家宝谈教育》一书的体会。座谈会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叶之红代读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央文史馆馆员杨福家的书面发言。大家一致认为,温家宝同志对教育充满感情,对师生充满关爱,这本书的出版,再一次表明他仍心系教育,关心教育,重视教育。

  杜玉波在发言中讲到,《温家宝谈教育》一书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全面反映了10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饱含了对广大教师和青少年学生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凝练了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系统思考和重要理念,对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教育的决策部署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以及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认识和理解,自觉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着力推进立德树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开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教育部各相关司局、直属单位负责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山东打破“天花板”和“隔离墙” 
让职业教育“脱胎换骨”  

        这两天,潍坊商业学校里边格外地热闹。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分赛场就设在这里,财会、物流等专业的各路顶尖好手正进行激烈的角逐。

  对于这样的阵仗,潍坊商业学校的教师、学生并不觉得新鲜。从2006年至今,学校共获得山东省技能大赛金牌76枚、全国技能大赛金牌26枚,有10个专业的42名教师参与技能大赛的辅导。2009年以来,学校连续4年在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金牌总数第一名。2010年以来,连续3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金牌总数第一名。

  “技能大赛的举办,一系列备赛、参赛、评赛活动,将学校原先固有的‘养马式’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为极富挑战性的‘赛马制’新型办学机制。”潍坊商业学校校长于建平最清楚,学校近年来的点滴变化,都源于山东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探索。

  2012年,教育部与山东省签署部省共建潍坊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协议。抓住这一契机,山东省寻求突破创新,在全省范围内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省委、省政府将“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确定为省委常委重大调研课题和省政府教育专项调研课题。

  山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伟带领9部门开展了4次专题调研、20余次研究调度,系统提出了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对策。“职业教育既是‘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节点和支撑,又有对教育改革的突破作用,而不是简单就职业教育谈职业教育,这与过去的认识相比有一个非常大的突破。”

  目前,山东省已经出台和正在制定的制度有16项,涵盖职业教育规划与布局、中等职业教育公共财政保障机制、校企合作税收优惠政策、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等。省财政业已计划在近3年内拿出专款10亿元支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走进山东科技职业学院,一时间分不清这里到底是学校还是工厂。教学、研究所、产业同在一个园区,“校企所共栖、产学研一体、职场化育人”。纺织服装系教师王俊英把自己的工作概括为3个1/3,“1/3在课堂,1/3在企业,1/3在科研,教师在承担生产任务的同时,进行教学管理,变以前的课堂讲授为车间实地操作。”

  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变革,绝不仅仅是从课堂到车间那么简单,还要给职校学生以技术技能、学业晋升的路径、发展的希望和公平的机会。在8所中职学校、11所高职学校和12所应用型本科学校,山东省开展了3年中职教育与4年本科教育、3年高职教育与2年本科教育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录取线分别超过当地普通高中录取线、全省本科二批录取线。

  山东省教育厅总督学徐曙光表示,职业教育没有有机地融入整个教育体系,严重制约了其健康发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职业教育不再是‘终结教育’,打破向上的‘天花板’和左右衔接的‘隔离墙’,试点不是要做成一种招生模式,而是要通过课程体系的对接,实现培养模式的革新。”

  从2013年秋季起,山东省对全省中职教育在校生全部免除学费,将免学费补助转换为按专业补助公用经费的新机制,对第三年级同样全额拨付公用经费。山东省还提出通过采取财政奖补、选派公办教师支教、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试点民办职业院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享受同等待遇。

  职业教育的春天,正在慢慢走近。曾经是“大冷门”的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如今成了考生眼中的“香饽饽”。招生就业处处长王金诺列出了一组数据作对比,“以前九成学生来自农村,现在有四成来自城市;以前各专业大多是‘和尚班’,现在有四成是女孩。有30%的孩子是家长代替做出的决定,30%是孩子自己的选择。”

  作为潍坊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领导小组组长,潍坊市委书记杜昌文认为,职业教育是一个庞杂的社会系统,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创新、改革。“不仅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更需要各方努力转变社会理念,让接受职业教育的孩子真正有尊严、能成才。”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于121日在武汉召开。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省委高校工委、湖北省教育厅、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的领导,以及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职教学会以及学会各分支机构代表、行业企业代表和全国职业教育战线的600余位代表济济一堂,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展示一年来职业教育研究和实践创新成果,共话未来美好发展前景。辽宁省职业教育学会由副会长高鸿和秘书长高红梅同志带队,全省30余名职业院校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山东9个税种优惠支持职教发展

学生勤工俭学收入免征营业税

  本报讯(记者 魏海政)近日,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国家税务局等联合出台税收政策,明确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9个税种通过免税等方式优惠支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充分发挥税收调节作用,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山东明确规定,企业为接收学生实习实训支付的报酬等费用支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院长尹桂瓒表示,这一税收优惠政策不仅会降低学校的办学成本,还将促进更多的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学徒,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

  山东明确对政府举办的高等、中等和初等学校举办进修班、培训班取得的收入全部归学校所有的,免征营业税。山东商务职业学院院长耿建敏表示,这一税收优惠政策不仅支持学校开展培训活动,还通过免征营业税增加了学校办学收入,使学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山东对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教育事业的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财务处处长王光表示,这一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企业捐资助学的积极性,对于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及借助社会力量办学提供了良好条件。

  山东还对学生勤工俭学提供劳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