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高职本科培养“灰领人才”
“学生进了工厂后,既能当班组长,也能当工程师”
跨进2014年的门槛,昆明理工大学(简称“昆明理工”)城市学院院长袁希平的心情很美——该院2014届、也是首届高等职业本科的2256名毕业生中,目前已有超过一半签订了满意的就业协议。在袁希平看来,这得益于学院较为准确的人才战略——培养适销对路的“灰领人才”。
“灰领”介于“蓝领”与“白领”之间,其动手能力强于普通本科生,理论水平则高于高职生。袁希平告诉记者:“我们的学生懂管理、能实践、会操作。打个比方,我的学生进了工厂后,既能当班组长,也能当工程师。”
在国内,“灰领人才”的培养模式并无成熟范例可循。我们的就业市场长期面临“有人没事干”和“有事没人干”的矛盾。本科生高不成低不就、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而高等职业教育又多停留在专科层次,与产业发展需求尚存距离。作为云南省唯一获批开展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的试点院校,昆明理工于2010年成立了城市学院,专门探索“灰领”的炼成之道。
初来昆明理工城市学院者,常会有“身在企业”的错觉。自2010年以来,学校先后投资数千万元在城市学院内建设了“现代制造技术实训基地”、“信息工程实训基地”、“经济管理实训基地”等包含几十个实训室的五大实训基地,由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一线锻炼,是名副其实的“校中厂”、“厂中校”。
走进“现代制造技术实训基地”,高达10米的“厂房”里排列着各类大型金属材料热处理器、焊接设备、汽车检测设备等。拥有国际焊接工程师资格的(注:国际焊接工程师为ISO14731国际标准中所规定的最高层次焊接技术人员和质量监督人员)城市学院工程专业教师万祥明从1台价值1300多万元的德国焊接设备下探出身子,告诉记者:“我们城市学院的实践教学环节基本都占总课时的40%~45%。以我教的学生为例,他们修满一定学分后,就可获得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加工中心高级技工证书’,增加了就业竞争力。”
前不久,贵州水城矿业集团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到昆明理工城市学院办招聘会。该集团人力资源科科长原本对“高职本科生”的素质既好奇又怀疑,可学焊接出身的他亲自面试了几个学生后,不禁大为惊讶:“看来你们平时练得不少啊!”12个在面试中对答如流的学生就这样被当场签下。
“不同于强调学科性的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本科教育是根据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来培养人才的,所以要尽可能加强‘实战’,让学生提前进入‘灰领’的角色。”袁希平解释为什么要建设几大实训基地。
人在校园便可接触并熟悉相关的一线先进技术,这让学生们觉得很“过瘾”,常常没事就泡在实训基地里。在“艺术设计实训基地”的一个实训室内,几十台崭新的苹果台式机前,学生们正在专注地进行动画设计和非线性编辑的练习。该院动画专业大二学生路聪表示,“听说过的、没听说过的艺术设计类软件、设备,我们在这里都能上手练习。我有个朋友也是学动画的,他对我羡慕得要死!”
为了加强这些未来“灰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昆明理工城市学院也在不断调整课程设计。分管该工作的城市学院副院长钟嘉玉告诉记者:“我们注重打破学科体系,按照产业的流程来综合设计课程。”对于基础理论课程、公共课程的开设,钟嘉玉强调“不多不少,扎实够用”;而那些紧密契合生产的课程,则会以“课程包”的形式供学生们自主选择。
“比如你是机械设计专业的学生,那么‘零件设计、零件制造、工艺美化’等立足于生产岗位的课程集合就是一个课程包。每个学生可以根据其职业规划,自由选择两个课程包。”钟嘉玉说。
尽管眼下该院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乐观,但回想起当初招生的不易,袁希平深感“摸着石头过河”的高等职业本科教育还需要社会的关注和了解。“不少家长觉得高职本科是个四不像,不敢把孩子送过来。”
事实上,从20世纪中叶起,以工程教育为代表的高等职业本科教育就已在欧美各国迅速崛起。袁希平认为,职业教育应尽快在国内建立其完整体系,“中职——高职——高职本科——工程硕士——工程博士”是他理想中的“人才培养链”。而放眼全球,这样的人才链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