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展开全部

创新创业创未来

  浙江省第四届高职高专院校“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纪实

  团浙江省委、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科协、浙江省人社厅和浙江省学联共同主办的浙江省第四届高职高专院校“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近日开赛,1000多名高职学生怀揣创新创业梦会聚浙江杭州。最终,竞赛产生特等奖15项,一等奖44项,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13所高校获得大赛优秀组织奖。

  作为全国唯一开展高职高专“挑战杯”竞赛的省份,自2007年起,浙江每两年举办一次“职挑”。6年来,比赛机制逐步完善,规模逐年扩大,参赛作品质量逐届提高。

  高职生:用技术和创意构建创新梦想

  浙江省的“职挑”共有4个比赛项目。除了创业计划、社会调研这两个传统环节,主办方还结合职业院校特色,设置“生产工艺革新与工作流程优化”和“产品创意设计”两个特色项目。

  “高职生在校3年必须完成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实习过程中,通过理论、实践的结合,部分学生能发现提高本岗位生产效率、改进生产流程的方法。我们鼓励同学们大胆地进行这种创意设计和产品革新。”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团委书记王懂礼认为,高职生不能将目标仅仅局限在“懂技术”,也要“有创意、会创新”。

  “家里工厂有两台圆盘注塑机。通过我的改造,不仅机器的运转速度提高,而且原来3个工人管1台机器,现在1个工人可以管几台机器。”来自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男生在自家的企业搞创新,他的项目也成为本届“职挑”的15名特等奖之一。

  “目前市场上火车乘车险的销售业绩普遍不好。险种单一、保费门槛高、赔偿金额有限。我们开发出多元化的火车乘车险,从低至两元的保费到针对商务人士的包年型保费,满足不同出行人群的需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徐艳珺的产品创意极具“金融特色”。

  李晓春连续担任四届浙江省“职挑”的评委,他认为:“今年的项目和学校本身专业特色结合得较为紧密。育、学、用结合度较高。”他说,“创意想法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创意成果应用于生活、应用于实践。进入决赛的作品很好地反映了比赛的精神。”

  备战“挑战杯”:学生能力全面提升

  作品的高质量离不开选手们平日的辛勤付出。“为了调查银行理财产品乱象,我们团队分头去银行网点发放问卷。但由于内容涉及理财产品信息,保安见到我们就往外赶。进不了银行,我们只好站在马路上,远远等着客户从银行出来。” 8月的浙江处处像火炉一样,徐艳珺和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小伙伴一起在浙江省内跑了300多家网点,发放了1500份问卷。

  来自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几名男生利用课余时间组队,自行研究出一种基于不同客户端的老照片修复技术。但他们都不善言辞,怎样向评委介绍项目把他们难住了。“从项目书的撰写,到演讲仪态、演说用词,老师针对我们的不足进行了系统性指导。”经过这场比赛,几个男生不仅提高了编程技术,还学会了演说技巧。

  第三届“职挑”获奖选手林姣姣现在是杭港地铁的总经理助理。她对“职挑”充满了感激之情,认为是参赛经历帮助自己更快地适应了现在的工作:“特别是在准备答辩的过程中,我的语言组织能力和临场逻辑整理能力得到锻炼。这为我在秘书岗位做会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实,选手创业是否成功、产品是否进入市场,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从比赛中得到提高。”一位从2007年便参与策划“职挑”、经历四届比赛的老师说:“高职学生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比较欠缺,很多时候,想得到,做不到。比赛中,他们必须自己组建团队、跨专业磨合、开展市场调研、拟定完整计划……把想法变成现实的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统筹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都能得到提升。”

  学生能力的提升,有赖于浙江省各高职高专院校对于“职挑”的重视。在团浙江省委的引导下,各院校积极在校内模拟科技创新环境,开展“职挑”的宣传培训工作。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一个学校就有265件立项作品,全校有1300余名同学参与其中。”一位领队老师介绍说,“我们为每个团队配备1至3名指导老师,还特别邀请校外专家对项目‘挑刺’。在进入省赛前,学生们必须经历好几轮模拟答辩。”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还专门开设了“产品创新设计与实践课”,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这次帮助我拿奖的代步车其实就是我的课程作业。”获奖学生郑威奇说,“在课上,我学会利用企业项目开发的专业方法进行创新设计,圆了我的‘挑战杯’之梦。”(实习生 朱小雨)

  虽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有20多年的办学历史,但现在多数高职院校还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做”不能有机结合,培养的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动手能力差。学生还在被动学习,“以学生为主体”还只是口号和愿望。这也导致了高职学生的“厌学现象”,而且“厌学现象”越来越普遍。

  “自主式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在教学中探索并不断完善的一种简单、务实、高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质是在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元素。其中的一体化教学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用性,而自主学习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两者的有机结合,确保了学生走向社会后的适用性和持续发展能力。

  “一体化教学”在我国中高职教学中已被广泛采用,它的内涵是在教中做、做中学,做是核心。实施一体化教学,课程设置要从以理论思维为主,变为以能力训练为主;课程内容从以知识、概念、定律、逻辑推导为载体,变成以完成项目任务为载体;授课方式从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听讲,变为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操作、积极探索新知;课程评价从老师讲好为准,变为以学生学好为准。

  “自主学习”的设计思路,是在整体设计的训练目标框架内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即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分配学习时间、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主申请参加考核。

  “自主管理”的内涵是广义的个人行为素质的自主培养,包括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生活、学习和工作,培养自主调整心态的能力、辨别真假是非的能力等。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使他们在走向社会前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是完成高职教育“高素质”培养目标的需要。

  实施“自主式一体化教学”,需要按照课程整体设计的构成要素对课程进行重新设计。第一步要了解职业能力需求,包括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职业操作技能和其他技能。第二步要根据职业能力需求来制定职业能力目标,并转换成课程教学目标。第三步要确定能力训练项目,由学生在教学中来完成。第四步是准备职业活动素材,包括符合职业活动实际的情景、工具、设备、材料等。第五步是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是指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知识传授和职业能力训练相互交融。第六步是学生自主学习,包括知识目标的学习、能力目标的学习(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第七步是形成性考核,指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考核将平时项目考核和期末综合评价相结合,项目考核包括三个部分:技能操作、知识答辩和笔试(学习报告);期末综合评价包括:项目完成成绩、学习态度、综合素质和考勤。

  实施“自主式一体化教学”后,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也明显提高。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的满意率达98%以上,比传统教学模式满意率提高了40%以上。这种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后进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了学院整体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海鹏洲 作者系广东省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主任)

——江苏南通紫琅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小记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紫琅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江苏省首次派出的唯一一所民办高职院校,一举拿下两个团体奖、三个单项奖。紫琅学院的竞争力何来?多次采访后,记者找到了答案。

  融入地方,互动双赢

  作为江苏省南通市唯一一所民办高校,紫琅学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脉动有着非同一般的敏感。

  2007年8月,一个关于南通市新能源及电力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的会议召开。学院领导获得消息后迅速赶到会场,得知南通正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电力装备制造基地”。回到学校,学院立即展开详细的调研论证。2008年,我国高职院校第一个“风能与动力技术”专业在紫琅学院诞生。

  近年来,学院融入地方经济又有了“大手笔”——与港闸经济开发区联合打造紫琅科教城。科教城以紫琅学院为依托,着力打造紫琅科技创业园,建设紫琅职业培训中心。目前,23家高科技企业入驻紫琅科教城,成为南通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南通市科技企业孵化器。

  “培养社会急需、适应长三角发展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迫在眉睫。而这正是紫琅学院要做的,我们必须做地方发展需要的学问,才能实现双赢。”该院董事长陈明宇说。

  前校后厂,亦工亦学

  “绝大多数学生入学成绩较低,但他们动手能力和沟通能力都比较强。”在该院院长、党委书记王宝根看来,学院没有差生,只要努力,一样可以成才。

  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探索创新,提出“车间是教室,教师是师傅,学生是员工,作业是产品”。南通浦江重工机械有限公司在生产经营的同时,为机械制造、数控技术等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公司总经理担任机电系机械加工技术实训中心副主任,机电系教师兼任公司工程师,学生参与产品的生产、加工、检测,实现了“前校后厂、亦工亦学”。

  学院还斥资收购数家小型企业并加以改造,建设了6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还与南通建工集团、江苏三友集团等85家企业合作,如今,这些企业都成为学院的教学实践基地。

  一分探索,一分收获,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用人单位的热烈欢迎,一些紧俏专业的学生大二时就被提前预订。据统计,近3年,紫琅学院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9.1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率达93.6%。

  真心办学,良心育人

  13年前,陈明宇出资创办紫琅学院,他说:“给教育投资,是我此生最崇高的事业。”在陈明宇的带动下,学院将“真心办学,良心育人”视为使命。只要学生能拥有更优良的教育资源,就绝不在投资上缩手缩脚。近年来,学院陆续投资近7000万元建设了一流实习实训基地、送教师出国学习,并设立200万元创业基金,鼓励师生创业。

  今年68岁的建筑系系主任韩选江说,紫琅学院甘为教育奉献的精神吸引了他,当初有多家民办院校向他抛出橄榄枝,可他铁了心要来紫琅学院。他介绍道,为帮助困难学生,学院还专门设立了奖助学金,目前,已经发放了5100万元,有近1万人次受益。

  回忆起建院时的愿望,陈明宇深情地说:“为了孩子们的未来,我们甘当孺子牛。”(记者 郑晋鸣)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入学前,学习成绩、文化水平、道德素养等方面参差不齐、情况复杂,而入学后,却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短短三年的学习时间,如何使其成人成才,是我们长期苦思冥想的重大问题。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首要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只有树立了感恩的思想,理想信念、学习、生活、工作、服务社会等一切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感恩教育应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人的职业素养中,感恩精神是最值得倡导的,感恩品质决定劳动品质和成果品质,因此感恩具有积极的职业魅力和创造活力。对于企业而言,一个内心丰富、善于改善劳动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员工,往往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实际上,企业文化是一种最真实、最现实、最有效的感恩文化。一方面,对于员工个人来说,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它能让员工在企业的大家庭中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找到归属感。另一方面,企业要感恩于员工,要懂得离开员工的奋斗与付出,企业的发展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要切实维护员工的合法利益,保障员工和谐幸福成长。

  感恩教育是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的最深切的人文关怀,是打造学生职业精神的关键。高职院校必须把感恩教育植入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和挖掘院校的文化优势,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让学生成为既有职业精神又有感恩精神、健康向上、全面发展的优秀企业员工。

  进行感恩教育的基本路径

  高职学生往往对自己的学业没有规划,对人生缺少方向,对前景感到渺茫。怎样才能让学生重拾信心,勇敢地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真正开始他们的职业生涯?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成功大学”入学教育。每年新生开学报到之际,感恩报告要作为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学院要邀请学生家长、企业代表实地考察校园环境、教学设施、学生公寓和食堂,听感恩报告,看感恩文艺演出,让学生和家长同吃一餐饭,同住一间屋,相互交流,共同感受,让学生感恩父母的辛劳和付出,架起连接学生、家长、企业的桥梁。此举目的在于,让学生懂得成功大学就从入学的第一天起步。

  二是建立和用好资助基金。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建立了“奖、助、贷、减、免、补”资助体系。近年来,累计有2万多人次获得各类资助。学院着力建设“春晖基金”,通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院师生员工、社会爱心人士赞助捐款等形式募集资金,贫困学生通过自愿申请、爱心回报,最终实现救助基金的良性循环。

  三是帮助学生搞好职业生涯规划。根据学生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求,学院的感恩文化教育加大了专业和企业文化等元素的融入力度。开辟了“企业家论坛”,邀请企业老总讲述创业奋斗故事,讲解现代企业文化;定期举办“优秀毕业生面对面”活动,让毕业生回到母校与在校生交流,发挥典型引路作用。

  实施感恩教育的未来思考

  一是纳入教学,“登堂入室”。要充分发挥感恩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把感恩教育纳入到教学体系中来,使感恩教育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又要发挥非专业教师的作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无论上什么课,都要将感恩思想贯穿其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二是搭建平台,全面覆盖。通过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引导学生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使感恩文化教育活水长流;通过加强感恩文化研究,提高感恩教育的学术水平;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历练学生感恩社会的能力;坚持感恩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并重,把感恩教育落实到教育实践中。

  三是言传身教,率先垂范。要想引导大学生学会感恩,教师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在教学中要学会感谢学生的配合和支持,感谢学校提供的优良的教学设施和优质的服务环境,用感恩的情怀教好每一节课,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学生,感恩和奉献是岗位要求,也是必备的职业素养,有一颗感恩的心,才有成功的愿景。(师承瑞 王元河 作者分别系山东省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和宣传科长)

  每天下午,苏州市三香路一号岗都会出现一个年轻的身影:头戴小红帽、身穿黄马甲,吹着哨子、舞着小旗,精神饱满地指挥过往的车辆和行人通行,他就是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国际商务09级的马其开。作为苏州个人承担维护交通志愿工作第一人,马其开一“站”就是两年,风雨无阻。 

  这是苏州高等职技校大力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个缩影。校长曹志宏表示,自2000年“德育学分制”首次被提出后,现在已成为精致校园管理、提高学生素质的一张亮丽名片。

  让学生全面参与评分环节

  6月底,又到了一学期一次的“申诉”大会,学分不够的同学纷纷走上讲台,为自己的“德育学分”据理力争。最后,所有“申诉”条目由班委干部、学分监督委员会和班主任三方现场投票,学生代表当场唱票并公布结果。

  班主任唐国平介绍,学分监督委员会由三名学生组成,全部由同学民主投票选出。他们将每个同学每天的考勤、劳动、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情况记录在案,每周一次监委会集中综合评定加减分,经班主任审阅后,及时上墙公示,出现任何少加多扣情况,学生均可“申诉”。

  学生小王兴奋地告诉记者,刚入校那会儿,由于大家基本都是“独苗”,没人主动打扫卫生,宿舍脏得不堪入目。对此,唐老师提出新增“宿舍卫生”德育加减分条目,班级全票通过后,唐老师亲自教大家叠被、拖地、打扫厕所,约定宿舍卫生满分一周者,德育学分可加1分,很快宿舍卫生情况就改善了!

  家校联动形成“德育合力”

  “孩子逃了好几天课,爸妈还以为孩子一直在学校”“老师都说我儿子挺乖的,可是在家一天到晚抱着电脑,我们家长很头疼”“以为孩子不排斥为她选的专业,直到收到班主任的短信才知道她期末又挂了科”……这些现象在曹志宏眼里都是“家校管理不齐心”的后果。曹志宏认为,德育是家庭和学校共同的责任,只有双方联动、形成“德育合力”,才能真正将学生培养成材。

  朱爸爸的女儿是13级服装设计专业的新生,“别出心裁”的新生家长会让他很是惊喜:由优秀学生带领参观校园里的实训大楼、教学楼和宿舍生活区;由学校领导宣讲德育工作内容和培养目标,“比传统的家长会有料、有趣、有效得多”。

  校园活动搭起“德育大舞台”

  曹志宏表示,校园志愿活动、文化艺术节、革命歌曲大合唱比赛、学雷锋社会实践、职业生涯规划等各类活动都被纳入“德育学分制”的选修项目,目的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特长自主选择与参与,在活动中获得感悟、养成习惯,促进其全面发展。

  12月3日,学校首部微电影《青春单行线》首映。“10月初在优酷网上传后,点击量已逾4000。”副导演王磊同学介绍,电影讲述了四名女同学不同人生价值观和毕业后不同的人生,套用一句古话“靠树树会倒,靠娘娘会老”,希望通过微电影给毕业季的同学们带去良好的心态和满满的正能量。

  “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是德育工作的最大成果”,曹志宏表示,十四年来,学校德育工作在校训“德育双馨、手脑并用”的引领下,始终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理念,将“德育学分制”作为重要“抓手”,已取得不少成绩,先后获得第九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优秀组织奖、江苏省职业教育德育特色学校、苏州市德育先进学校等各类荣誉。(记者 苏雁 通讯员 陈敏)

  在日前举办的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校园双选会上,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成为争相竞逐的对象。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陆建洪告诉记者:“以专业对接产业、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学历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经贸学院培养的电商人才是复合型人才。”

  “政行企校”四方协作,夯实专业基础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杨军介绍,“政行企校”四方协作,是经贸学院夯实电子商务专业作出的现实探索。

  2009年起,经贸学院与苏州市商务局、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等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并依托苏州金枫电子商务产业园,与多家企业合作,共建“园中校”实训基地。2010年,经贸学院又启动建设集教育与生产、实训功能于一体的“苏州市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旨在引企入校。

  “与企业合作后,学校了解电商人才市场需求等情况的变动更迅速,并及时对培养方案作出调整。”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贸经系主任张立俊说,基于企业标准,学校开发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与教材,并将电子商务上岗资格证书等职业资格能力考证纳入实践课程体系。

  经贸学院已利用央财支持、企业支持等,建设了12个专业实训室,建成了拥有100名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库。

  师徒结对,工学结合

  临近毕业,电子商务专业1132班级学生李俊舍不得离开自己在苏州科沃斯电器有限公司的师傅陈仲华。“自从有了陈师傅,我可以随时打电话、发邮件咨询。”李俊告诉记者。

  近年来,企业兼职教师在高等院校已逐步普及,但他们工作繁忙,且经常出差,无法保证上课时间。经贸学院在行业企业一线聘请能工巧匠,作为学生的师傅,在学生三年学习生涯中给予指导。通过“师徒结对”人才培养模式,能有效实施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深度开展。

  项目实战,培育学生持久竞争力

  2009年,苏州天地彩钢制造有限公司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得知这一情况,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王利锋带领学生,为公司建立了网站,使其走出销售困境。

  “首个案例成功后,许多企业上门求助。学生一出校门就能直接上岗,很多人都留在了当时服务的企业,并升为高管。”王利锋说。

  近年来,经贸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奖30余项,并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总决赛中获得特等奖,毕业生就业率保持100%。


        

        12月27日,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山东教育大厦隆重召开。山东省政府参事室分党组书记张德宽、山东省教育厅党组成员总督学徐曙光以及省民政厅民间组织管理局、省经信委职工教育办公室、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职业能力建设处等领导同志出席开幕式,各市教育局、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院校、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代表共300多人参加了会议。

        在12月27日上午的开幕式上,省民政厅民间组织管理局韩学斌处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筹备小组负责人尚志平做了筹备工作报告。大会通过了《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章程》,选举产生了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一届理事、常务理事,产生了学会第一届理事会领导集体。省教育厅党组成员、总督学徐曙光当选为会长,省政府参事室分党组书记张德宽、省财政厅副厅长庞敦之、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夏鲁青为学会顾问。

        山东省政府参事室分党组书记张德宽在会长讲话强调,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的成立应时顺势,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大潮,顺应的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大势。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教育改革,没有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没有职业教育的发展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徐曙光会长发表讲话强调,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成立后,将广泛团结、组织广大职业院校、全省热心从事职业教育的单位与工作者,开展群众性的学术活动,研究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际问题,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教学和培养质量的科学发展,为政府排忧解难,为广大职业院校提供良好的服务。

        28日下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巡视员、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王继平为全体参会人员做了题为《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专题报告。王继平强调,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就是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升级版。一是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促进发展;二是要促进教育公平,进一步完善资助政策和倾斜政策;三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加强德育;四是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质量;五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促进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的有机结合;六是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山东省教育厅党组成员、总督学徐曙光为全体参会人员做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报告。徐厅长梳理了山东省近两年来制定出台的关于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相关文件、政策制度和体系建设的发展构架,分享了下一步工作设想、重点任务等,他强调,搞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一是要搞好教育制度的系统设计,科学界定各类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发展定位;二是要强化贯通培养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校企合作的深度,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三是要从职教本身的教育特色出发,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

        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是伴随着山东省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热潮应运而生。它的成立,必将掀开山东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篇章,为山东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做出应用的贡献。










  本报讯(记者 郭炳德)近日,河南省教育厅发出通知,2014年该省将在符合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凡参加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并被录取的考生无需再参加高考。

  河南省试点单招的高职院校包括: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含骨干校)、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含骨干校)和部分招生管理规范且具有办学特色的高职院校。招生专业应为学校的优势专业、骨干专业,原则上控制在学校年度招生规模的30%以内。招生对象为已参加2014年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报名的考生(含参加对口升学报名的中职学生)。被高职院校单招改革试点院校录取的考生,享受与普通高考录取的新生相同待遇。考生被录取后,不再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对口升学考试,也不能被其他高校录取。

  据了解,单招考核由文化科目考试和职业技能考核两部分组成。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可作为试点院校招生录取时的重要依据。

  本报广州12月25日电(记者林洁)今天,由团广东省委、省教育厅、文化厅和省学联共同主办,历时两个月的“青春中国梦·奋斗最美丽”第八届广东大中专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闭幕。针对一些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只是简单的唱歌跳舞、忽略关于“真善美”本质感知的问题,本届艺术节注重对“立德树人”教育本质的回归,着重挖掘活动中的文化内涵,在活动中体现育人功能,对活动形式和内容都进行了精心设计。

  活动还利用新媒体优化宣传和报名渠道,学生只需用手机扫二维码即可报名参加,大大降低了参与校园文化艺术节的门槛。一方面,学联微博、微信第一时间更新活动信息;另一方面,将新媒体平台打造成为观众互动甚至是观赛的平台。

  活动筹备中,主办方将活动下放至不同的学生群体,培养学生设计自己喜欢的活动,做到“从青年中来,回到青年当中去”,培养了一批“用青年、懂青年、领青年”的文艺活动骨干领袖。

  活动还通过榜样的作用激发学生向善看齐。第三届“感动南粤人物”评选活动中,主办方打造了一批榜样形象。12名“感动南粤人物”将组成青年成长分享团,走进全省各学校开展分享活动。

  为破解以往校园文化活动惠及面窄的难题,艺术节拓展服务范围、优化设计,并利用新媒体“开门办节”。今年,“广东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正式更名为“广东大中专学生文化艺术节”,将全省684所中职、技工学校的210多万学子纳入活动服务范围;还专门为中职、技工学生“量身定制”了系列精品活动,如“彩虹人生——我的中国梦”优秀中职毕业生报告会活动等。同时,在其他文艺类比赛中增设中职、技工组。

  本届艺术节尝试“菜单式”服务,设置了歌曲、舞蹈、主持人、辩论赛、书画等10项活动。对各比赛类项目,在省内按地理位置设置广州、珠三角(不含广州)、粤北、粤西、粤东等分赛区的形式,广泛服务和动员学生参赛,参与度较高。据统计,艺术节基本覆盖了全省大部分高校和中职、技工学校,各级各赛区报名的学生超过10万人,惠及和辐射100多万学生。

  不同于往年闭幕举办晚会的形式,本届艺术节以向公众开放的艺术展览“收官”。展览系统回顾和总结了8年来广东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发展历程,同时对本届艺术节的校园优秀文化艺术作品进行展示。

  本报讯(记者 周仕敏 通讯员 黄芸)日前,由“服务旅游产业发展专家行”活动在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正式启动。

  “服务旅游产业发展专家行”活动是落实广西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活动期间,北京联合大学、广西西大旅游科学研究院、苏州某知名酒店企业、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区内外旅游专家学者一起,为桂林及河池巴马等旅游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市县量身订做针对性讲座、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把脉问诊,目的是进一步提升当地旅游产业发展速度、整体素质和竞争实力。据了解,该活动的开展也是广西旅游人才小高地成立之后服务地方经济、服务行业发展的一次重要实践活动,将为推动广西旅游经济发展、实现校企合作、校政合作及多部门联动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积累宝贵经验。另外,对广西旅游院校实现开门办学、加快旅游人才培养也是一次有益的促进,有助于提升旅游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启动仪式结束后,广西西大旅游科学研究院阳国亮教授等著名旅游专家学者还深入桂林旅游企业及河池巴马等地,深入开展项目交流及专题讲座培训活动,桂林旅专还与河池市教育局签订合作协议,并在巴马民族师范学校挂牌成立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巴马分校。

奉献社会让我心里暖——北京经贸职业学院开展特色志愿服务小记 

  “我喜欢‘轮椅组’,游客里有很多老人因行走不便是坐轮椅来的,我们的职责就是将他们安全地送下楼梯,每次将老人送下去,听到他们面带微笑地说声‘谢谢’,心里总觉得暖暖的。”北京经贸职业学院计算机系12级应用班杨琳艳谈到不久前她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了毛主席纪念堂的志愿服务活动时,还是激动不已。

  她说,志愿者服务非常辛苦,每天都要凌晨4点起床,5点多钟来到天安门广场,6点钟准时上岗。志愿者们踩着月光开始每一天的工作,由于现在的早晚天气温差很大,凌晨的气温仅有几度,伴着阵阵寒风,同学们在室外冻得瑟瑟发抖,但脸上仍然充满了笑容。

  学生们在工作的时候曾遇到许多问题,比如前来瞻仰参观的游人不会说普通话,和他们沟通有些困难,只能在他们说了很多遍或者慢慢说才能听懂。还有就是外国友人前来瞻仰参观,学生们尽管英语水平不高,但他们尽其所能去讲解。虽然是90后,但志愿者心中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再苦再累也要为人民服务。

  计算机系11级网络班李超超说,作为大学生应该懂得知足,而不是一味地抱怨条件不好,零花钱不够用,和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一比,“我觉得真的很幸福了,至少现在衣食无忧,所以没有理由不努力,我们应当好好学习,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

  据了解,近几年北京经贸职业学院把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作为学校工作的特色项目,鼓励大学生和青年教师志愿者立足校园,走向社会,深入街道、社区、农村,广泛开展教育援助、公益活动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在服务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我们学院的志愿者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扶老助残、禁毒防艾、治安巡逻、节能环保、支教助教等。许多志愿活动已经形成了特色,常年坚持开展。”北京经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焦福岩对记者介绍,“‘团结向上,奉献社会’的经贸志愿服务精神,成为了学院特色的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对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显著作用。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民办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二等奖。”(记者 赵正元)

 

2013年12月22日-22日,2013全国电子商务运营技能竞赛总决赛在北京联合大学顺利举行。来自全国60所中、高职院校的62支队伍300余位参赛学生共同参与了本次大赛。西安航空管理工程学院王瑞、吴春静老师带队参加了本次大赛,上演了精彩的电子商务运营技能对决。

  本次大赛由18支中职参赛队与44支高职参赛队组成,大赛分为上午的电子商务系统运营和下午的竞赛答辩环节组成。在总决赛中,主要针对细化店铺装修,品味商品描述文案,优化推广渠道与内容组织,店铺客服等内容进行运营比赛。经过上午的系统运营,竞赛选手感慨电子商务运营的不易,同时也感谢大赛给予这样的机会一较高下,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未来成长的空间。

下午高职队伍继续完成答辩环节,优米网、集美汇、泓职集团等企业代表组成了强大的答辩评审团。过程中评审团与参赛团队就店铺经营的细节与策略积极展开交流,既让参赛学生深刻意识到真正运营过程中往往被忽略的要点,也让企业评委认识到了职业院校电子商务学生不可忽视的实践能力。

在评委认真打分与细致核分后,2013年全国电子商务运营技能竞赛总决赛各大奖项纷纷出炉。西航职院参赛队“雄鹰展翅”荣获本次大赛的三等奖。奖项充分肯定了各参赛团队电子商务运营能力,也为参赛选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帮助同学们提升电子商务综合应用能力。

            闽教职学【2013】19号
        
各会员单位、分支机构: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探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热点问题,总结交流一年来学术研究成果,研究决定理事会有关议题,推动我省现代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发展。经研究,决定在宁德市召开本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暨五届五次理事会。现将有关事项正式通知(本学会已发会议预通知)如下:
        一、会议主题与主要内容
        会议主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制度创新。
        会议主要内容:
        1.请有关领导讲话;
        2.传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会议精神;
        3.专题研讨与经验交流;
        4.学会2013年工作总结及2014年工作初步设想;
        5.表决学会会费标准(2000元/年);
        6.宣布学会2013年获奖论文和优秀课题,表彰2013年学会优秀通讯联络员;
        7.表决新增会员单位理事名单。
        二、会议时间与地点
        2013年12月26日在宁德华尔道夫世鸿大酒店报到,27日开会,28日离会。
        三、会议主协办单位
        主办:福建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协办:宁德市教育局
        四、会议对象与人数
        本学会顾问,理事,分支机构负责人,特邀代表。
        参会人员约150人左右(不含司机)。
        五、会议注意事项
        1.会议代表应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党政机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精神,紧扣会议主题集中精力开好会,努力提高会议质量和效益。
        2.本学会理事应到会,因故无法到会者要事先请假或派代表参会,不得无故缺席。严格控制非会议人员。建议代表乘动车等公交车到会,尽量少带驾驶员。
        3.会议不安排接站。代表乘宁德市内公交车至宁德市会展中心站下车。华尔道夫世鸿大酒店离宁德火车站仅3至5分钟,联系电话:0593-7188888
        4.会议期间代表住宿费、交通费自理。
        5.会议经验交流材料自行打印180份随带与会。
        6.请参会代表认真填写会议回执单(见附件),务必于12月20日前电传或电子邮件反馈本学会秘书处。有会议回执者优先安排住宿房间。
        会议联系方式:
        福建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秘书处地址:福州市五四路217号省电教大楼九层邮编:350003邮箱FJZJXH@126.COM。
        联系人:余雅娟电话:0591-83758359手机:15980616619
        宁德市职成教研室联系人:彭晴电话:0593-2915653手机:13178288577


                福建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五日

  本报上海12月23日讯(记者 张婷)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现场交流会今天在上海召开。会议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精神,对第一批项目学校取得的成绩与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研究部署了进一步深化项目成果、推进改革创新的工作任务。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会议并讲话。

  鲁昕指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重大项目。经过3年的不断探索,项目建设打造了一批职业教育优质资源,成为改革的试验田和先行军;形成了一批典型经验和做法,包括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凝聚行业企业力量、坚持市场需求导向、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面向社会开展服务和助力职教整体改革等。

  鲁昕要求,按照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探索开展示范校的“后示范”建设。要着力抓好8项重点工作:更加注重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更加注重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更加注重深化关键领域改革,更加注重开展职教集团办学,更加注重技术技能积累创新,更加注重传承创新民族文化,更加注重加快发展继续教育以及更加注重承担先行先试任务。

  会上,鲁昕和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共同开通了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成果展示交流平台。第一批项目成果将在该平台上向公众长期开放,并实现动态更新。

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现场交流会召开

  本报上海12月23日讯(记者 张婷)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现场交流会今天在上海召开。会议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精神,对第一批项目学校取得的成绩与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研究部署了进一步深化项目成果、推进改革创新的工作任务。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会议并讲话。

  鲁昕指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重大项目。经过3年的不断探索,项目建设打造了一批职业教育优质资源,成为改革的试验田和先行军;形成了一批典型经验和做法,包括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凝聚行业企业力量、坚持市场需求导向、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面向社会开展服务和助力职教整体改革等。

  鲁昕要求,按照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探索开展示范校的“后示范”建设。要着力抓好8项重点工作:更加注重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更加注重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更加注重深化关键领域改革,更加注重开展职教集团办学,更加注重技术技能积累创新,更加注重传承创新民族文化,更加注重加快发展继续教育以及更加注重承担先行先试任务。

  会上,鲁昕和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共同开通了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成果展示交流平台。第一批项目成果将在该平台上向公众长期开放,并实现动态更新。

        2013年12月21日至22日,“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经验交流会暨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13年年会”在广东顺德召开。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魏中林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这是一次职业教育战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中央对职业教育工作部署的重要会议。会议围绕“凝聚共识·内涵发展”主题,全面展示了高等职业教育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能力等方面做出的积极探索和取得的丰硕成果。
        会议以教育部、财政部2011年开始联合实施的“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为主要内容。江苏、四川、湖南围绕“省级教育部门如何提高专业管理水平,优化专业布局,提升高职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主题,介绍了省级教育、财政部门“统筹协调、科学管理”高职专业建设和优化高职发展政策环境的有益经验。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围绕“高职院校如何加强内部管理,根据产业转型发展需要,改造提升传统专业,创造条件灵活设置亟需专业,调整自身专业结构”主题进行大会交流。发言单位还与嘉宾、代表进行了互动。大会集中展示了281所高职院校的“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典型案例,较全面地反映了高职院校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动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凝练专业特色,提升高职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的成果。
        据了解,“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是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国家职业教育专项。项目围绕现代农业、制造业发展重点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全国独立设置公办高等职业学校中重点支持紧贴产业发展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高、就业好的优势专业进行建设。项目共支持建设了3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划单列市)的977所独立设置公办高职院校1816个专业点。中央财政项目总投入40亿元,带动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投入和学校自筹共计34.28亿元,惠及全日制在校学生近90万人。2013年9月,完成项目验收。
        为科学、客观、全面、规范地评价项目绩效,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作为第三方,独立对项目绩效进行评价。简要《项目绩效报告》显示,项目建设使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整体得到提升。一是专业布局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进一步提升。项目专业中,三类产业相关专业占比分别为5.3%、32.2%、62.5%,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结构结合紧密,契合度高。二是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与2011年相比,2013年项目专业新生报到率由87.9%提升到90.1%;双证书获取率从80.7%提高到89.7%;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从83.86%提高到91.58%,2012届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达81.62%。三是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明显。项目专业教师社会服务总收入11.7亿元,比2011年增长52.50%;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学生比例29.54%,比2011年提高7.81个百分点。四是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双师型教师比例由2011的60.01%提高到72.89%,双师型专任教师增长率远超专任教师增幅。五是实践教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生均实践教学设备值从2011年的1.49万元提高到2.06万元;专业实践教学课时占总学时比例从47.68%提高到52.8%。中央财政资金有效带动了地方、行业和企业加大投入,省级教育和财政部门对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水平明显提高,高等职业学校瞄准服务面向、明确办学定位、调整专业结构、凝练专业特色、提高培养质量的机制不断完善。
        会议还设计了国家示范(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企校合作、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国际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等成果展示与体验模块(具体内容详见会议导读),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了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阶段成果,共同探讨了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企校深度合作、专业建设的国际化和信息化等方面的实践路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
        会议强调,职业教育战线要凝聚共识、汇集智慧、统一思想,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途径和任务,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打造升级版的中国经济培养出更多更优秀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次会议由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主办,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承办。全国近400所高职院校,27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德国柏林职教集团等12家国内外社会团体和组织,有色金属、工业和信息化等6个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高等教育出版社等15家企事业单位,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广东日报等18家中央和地方媒体,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等5家教育研究机构,派代表参加了会议。

  城镇与大中城市相比具有人才非优区特征,而地市高职在服务新型城镇化发展方面,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人力资源培训提升和基础人才供给等领域的高匹配性,很大程度上可实现与普通高校服务新型城镇化不同的错位服务,或者与之形成互补关系。日前,由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教育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共同主办,地市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承办的“2013年地市高职教育论坛暨研究中心联席会议”在浙江湖州举行。与会代表围绕地市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地市高职院校服务新型城镇化等展开讨论,期待地市高职院校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金雁

  2011年是中国城镇化带有标志性的一年,中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据预测,今后20年,中国城镇化率仍有可能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这就意味着每年将有1400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至203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将有可能达到今天发达国家的水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70%。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四化’同步发展”。

  高质量的城镇化需要职业教育功能的发挥,紧密贴近新型城镇化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从职业教育的角度而言,高职教育应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智力支撑和培养适应城镇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2013年5月,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与湖州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地市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随后湖州职院对全国585所地市高职院校服务城镇化的办学现状进行了相关调研,并对调研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调研结果显示,地市高职服务新型城镇化呈现几个显著特征:一是新型城镇化不同于传统城镇化,也有别于城市化,体现为以县域城镇为主要载体的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而地市高职位于地级市及以下地区,服务新型城镇化具有先天的地域优势。二是随着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推进,粗放型的农村经济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随之带来的是对新型职业农民与现代化农业技术人才的需要。三是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集聚,提升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已经成为地市高职服务新型城镇化的自觉责任和重要使命。

  【现状】

  地市高职院校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显著提升

  此次调研把地市高职院校定位于,除设置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以外的地级市及以下地区的高职院校。

  据教育部网站发布的《2013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显示,全国有1266所高职院校具有招生资格。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共有地市高职院校585所,占全国高职院校总数的46.21%,其中公办487所、民办98所,国家示范(骨干)53所、省级示范347所。

  地市高职院校的区域分布。地市高职院校数量最多的为江苏和山东。从区域布局看,地市高职院校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等经济较发达地区,而西南、西北等地区地市高职院校相对较少。地市高职院校的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

  地市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办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2年全日制高职在校学生超过1000万人。据本次调查,地市高职院校办学规模达到435万人,其中高职在校生最多的学校已超过两万人,地市高职院校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发展空间。

  地市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新型城镇化需要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高职教育融入产业要素是构建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地市高职院校经过国家示范(骨干)高职、各省示范高职、央财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各省重点特色专业等项目的建设,专业结构更趋合理,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显著提升。目前,全国地市高职院校专业点有1.5万余个,每校平均布点超过26个,专业布点前3位的是制造大类、财经大类、电子信息大类,央财支持专业布点前3位的是制造大类、医药卫生大类、文化教育大类。

  【分析】

  不同类别高职院校围绕区域产业特色培养人才,多方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我国地市高职院校类型结构主要有综合类、工科类、农林类等,其中综合类排第一,占42%。不同类别的高职院校围绕区域产业特色培养人才,在推动“四化”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工科类高职院校服务新型工业化突出区域产业特点。城镇化建设需要强化新型工业化,而现代工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化和高技能人才的支撑。我国以工科为主的地市高职院校达170所,这类学校积极发挥地方优势,围绕区域产业设置和调整专业,服务区域产业的发展。如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围绕苏州工业园区外资企业的发展,开设电子产品质量检测、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20多个工科专业,为产业园区培养高技能人才,毕业生80%进入外资企业就业。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面向亚洲第一、世界前三商用车生产基地——车城十堰,依托雄厚的产业背景,沿着工业文化的足迹,在专业设置上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同频共振、水乳交融,形成以制造类专业为主、服务类专业为辅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开设有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等38个专业,服务汽车制造工业。

  农林类高职院校服务农业现代化彰显人才培养特色。在地市高职院校中,农林类院校共有21所,开设农林牧渔专业的学校有166所,专业点总数543个,占专业点总数的3.5%。这些院校历史悠久,多有几十年中职农业学校背景,院校布局以地市为主,处于农业大省或农业产业园区,开设专业以农林牧渔为主,为服务农业现代化培养了大批农业高技能人才。如黑龙江省高职教育围绕农业大省发展和国家粮仓建设需要,全省7所国家级示范(骨干)院校中有4所涉农类院校,其中3所位于地级城市,为当地培养了一批农业大户。地处国家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农业产业示范区,开设畜牧兽医、生物技术及应用、种子生产与经营等十余个纯农专业,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输送人才,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江苏农牧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紧扣农牧产业设置专业,开设近30个农林牧渔专业,建立了由国家水禽种质资源基因库、国家级姜曲海猪保种场、江苏省藏獒繁育中心等组成的省级现代畜牧科技园区,为农业现代化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提供服务。

  综合类高职院校服务新型城镇化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我国有综合类地市高职院校246所,占地市高职院校总数的42.05%。综合类地市高职院校立足地方经济发展,突出专业设置的综合性、人才培养的综合性、服务面向的综合性,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多方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是我国最大的地市高职院校之一,开设了集农、工、商、医、师范等在内的79个专业,2013年全日制在校高职学生达到2.4万人,年培训各类技术技能人才4万余人。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地方经济发展,探索高职教育、开放教育、农民教育、社区教育“四位一体”的办学模式,2013年在校全日制高职学生8500余人,开放教育学历生4500余人,面向城镇化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达1.2万余人次,服务“三农”在校农民大学生1618人,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000余人次,开展以提高农民融入城市素质的惠及民生的社区教育,受益达到数万人,初步实现了多教统筹服务新型城镇化的地市高职功能定位。

  【建议】

  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个新课题,需要示范引领,人才培养向服务地方转型

  发挥示范地市高职的引领作用,建立服务新型城镇化示范点。我国已有一批国家示范(骨干)和省级示范地市高职院校,他们虽然在校企合作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还是一个新的课题,尚未形成系统的经验,诸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高职院校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城镇化建设中三产专业如何为一产、二产服务,城镇化建设中新市民素质技能提升等,因此迫切需要国家出台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的相关政策,建立若干个高等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示范点,带动地市高职院校服务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引导地市高职院校的战略转型,提升服务新型城镇化水平①人才培养向高层次转型。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分析,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鉴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向较为单一,显然不能满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速相关政策的出台,逐步引导优秀地市高职院校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转型,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②人才培养向服务地方转型。从地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分析,大多数高职面向服务地方,据浙江省教科院2012年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浙江省大多数地市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普通地级市、县级市、乡镇、农村就业的比例均高于平均数。因此,地市高职院校无论是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面向,还是毕业生的就业教育,都应有服务地方的鲜明定位。③办学类型向多元化转型。从高等职业教育多教统筹发展分析,部分省份高职院校“生源荒”的信号必须引起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拓宽职业教育面向,多元化办学,多教统筹发展,诸如中高职衔接办学、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新市民素质提升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养等应是高职院校转型的主要方向,也是服务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

  加大民办地市高职的政策支持,促进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我国有98所民办高职院校位于地级及以下城市,这些民办高职院校应是服务新型城镇化的补充。从现状分析,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政府投入少、政策享受少、生源数量少,其办学经费主要靠举办方或投资者投入和学生学费收入,中央财政支持的“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等不能享受,生源数量历年招生得不到保障,学校办学水平、质量难以提高,等等。因此,在地市高职院校服务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国家特别是地方政府部门要统筹地市高职的均衡发展,加大对民办高职院校的政策支持力度,引入高职院校公平竞争机制,落实国家关于企业负担职工教育培训成本、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政策,促进民办高职院校提升办学水平,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作者系地市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专家观点】

探寻符合实际的发展对策

  ■马陆亭

  当前,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提出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地方高职院校的发展迫切需要关注。

  主要原因有:第一,数量多。在高等教育两级管理体制的完善过程中,高校的布局已由集中走向分散,地方高校的数量迅猛增长。目前,高职院校已占据整个高等学校数量的半壁江山,而以地级市财政为主支持的职业技术学院数又占着整个高职院校的半壁江山。第二,任务重。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提升质量,因此作为当地教育和文化中心的高等学府责无旁贷。现代化建设需要技术人才,新型城镇化需要文化底蕴,城乡和谐发展需要生态文明,而学校是知识、人才、创新、思想、文化之源。第三,接地气。地方高职院校与本地区的社会经济结合最为紧密,是最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等教育,也最具有市场活力,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不可轻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激发发展的活力并构筑保障活力的体制环境。

  新型城镇化道路需要地方高职院校的广泛参与。如大部分中小城市面对的是有序放开或全面放开的人口政策,还需要吸纳城市人口以增强发展的活力;城镇化和工业化是现代化的两大引擎,需要有效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五位一体”;城市群建设是今后的发展方向,每个城镇活力的重点不是成为巨人而是有效协同。高等职业教育在这些方面大有可为。

  但是,地方高职院校固有的一些特点却使其发展方向遭受着业界的质疑,不像那些行业、产业特色鲜明的职业技术学院更容易得到人们的首肯。如面对着地方广泛的需求,很多地方高职院校具有综合性特征,职业教育与非职业教育共存、实用技术技能需求与百姓对高级学位的需求并存。还有,属地管理致使人为因素增多,生源偏于单一对创新思维培养不利,同时人才流失也时时会困扰着它们。这些特点容易降低其办学的专业化程度,而非专业化会让人感到没水平。现行的管理体制又使得它们与省级政府直接管理的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相比,处于发展的弱势地位,面临着更多的困惑。这些特点其实更接近于美国的社区学院模式。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加强地方高职院校办学规律的研究,探寻符合实际的发展对策。主要包括:切实从人才需求特点思考学校的办学模式,满足地方的发展要求;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和城市群功能定位,先服务后引领;着力把自己打造成为所在城市的文化、教育中心,充分发挥高等学校聚集人才和激发活力的作用;积极扶持地方特色专业发展,增强学校和地方的结合力;适当增加外部生源比例,促进文化交流、思维碰撞和人口活力;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以就业为导向、以育人为中心;多方协商积极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努力寻求共识及最广泛的支持;探询地方行政管理学校的边界,在充分发挥地方参与学校事务责任和积极性的同时,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作者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教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院校观点】

  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祝木伟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战略和历史性任务,是我国扩大内需的长期动力之所在,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明确提出“提高城镇化质量”的要求。

  要提高城镇化质量,最关键的因素是人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在我国,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60%以上都来自农村,高职院校在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就业质量提高,提升城镇化建设的品位、层次和承载力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高职教育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

  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为地方经济和行业服务的特点,只要专业设置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以区域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为主导,就一定能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一定能为地方城镇化发展贡献力量。

  近几年,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立足自身办学定位和特色,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提高办学水平,不断增强专业设置与地方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的适应性,不断加大技术服务、社会培训的力度,为徐州及江苏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探索出一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之路。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地方高职院校大有可为。在具体实践中,应该牢牢把握城镇化发展蕴含的巨大机遇,不断在办学规模、办学模式、专业设置与调整、教育观念、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围绕省情、市情做文章,做好人才需求的调研与预测,紧密服务于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为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作者系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主动服务地方经济

  ■高武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将产生大量新的就业方向、就业岗位和用工需求,吸引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对劳动者技能和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多的农村劳动力需要获得受教育的机会,等等。对于地市高职院校来说,应该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

  目前,高职教育在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亟需解决。①高职教育输送的人才地域分布不均,不利于新型城镇化的整体推进。②高职专业设置与城镇化所需的产业发展不适应,包括专业设置趋同、专业布局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不强等。③高职教育面向在职人员升学的“立交桥”仍不通畅。④高职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满意度仍有差距,主要原因包括,具有企业经历的教师比重偏小,师资力量薄弱;专业设置与支柱产业、新兴产业适应性不强;实践教学薄弱;校企深度合作不足等。

  新型城镇化建设为高职院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要立足于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专业设置必须主动与区域重点产业布局相适应,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走特色发展之路。同时,把政校行企互惠共赢的合作办学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渗透到教育教学运行与管理的各个环节,建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运行与管理机制,促进政行企校互惠共赢合作的深入开展。

  走进工业园区,实施校区联动,服务区内企业;走进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实施校政、校行联动,服务行业发展;走进县域,实施校县联动,服务县域经济发展……近年来,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紧跟地方经济发展步伐,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实现了多方互惠共赢的局面。随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提升,有效地促进了地方政府更加重视高等职业教育,更进一步地推动了地方高职院校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者系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新华社北京12月19日电(新华社记者 刘奕湛) 研究生教育深入改革,将推进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开展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督查;全国各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政策陆续出台……

  2013年,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破冰前行,回应着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

  勇于探索拓宽成才之路

  在党的十八大的全面部署和要求下,围绕民众反映突出的高考改革问题,有关部门积极探索,努力推进,从体制机制上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和办法。

  异地高考方案陆续出台,被认为是教育深水区的艰难“破冰”。2013年秋季学期开学,全国首部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启动实施,配套启动的电子学籍系统将在年内实现全国联网,从技术层面彻底杜绝可能与择校或高考移民挂钩的虚假学籍、重复学籍,同时还可为随迁子女跨省转学提供便利服务。

  让更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惠及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正是一年来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亮点。

  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的重点任务。2013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不断涌现:在北京,中高考改革框架方案已经公布;在浙江,“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试点学校和专业继续扩展;在江苏,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贯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轮廓初显……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个性化”、“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理念有望让每个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通路。

  一系列深化改革的举措,需要更加强大的物质保障。2013年3月5日,中国政府宣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2012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为了实现这个20年未能实现的目标,国家和地方以一系列创新之举确保老百姓的“读书钱”花得起、用得好。教育部还进一步完善制度,健全监管,强化公开,提升专业化水平,推行绩效评价和奖补机制,让国家财政投入的每分钱都能用于教育、服务人民。

  制度保障打造教师队伍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基、强教之源。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要有一支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打造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让教师安心教书是首要之选。今年初,中央文件明确提出:“设立专项资金,对在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

  一年来,各地积极探索长效机制,落实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安心从教。我国现有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1460多万名,他们工作在53万所学校,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2.7亿名在校生的教育体系,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如果没有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教师队伍建设很难有实效。在新形势下,教师资格学历标准偏低、教师资格认定缺乏严格把关机制等问题,也造成了教师队伍良莠不齐、师德建设出现滑坡等问题。

  对此,教育部先后制定《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以德为先”旗帜鲜明,“一票否决”措施严厉,师德评价正在成为教师队伍建设与改革的新亮点。

  同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试点工作已在河北、上海、浙江、湖北、广西、海南、山西、安徽、山东、贵州等10省(区、市)开展,改革的一大亮点是破除教师资格终身制,实行5年一周期的定期注册,加强对教师师德表现、培训学时和工作业绩的考核。

  多措并举寻求均衡发展

  2013年9月,“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正式进入全面应用阶段,项目配备的设备陆续安装调试到位,配套优质数字资源正式开播,全国近50%的教学点已利用项目配备的设备与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正式开始开课。

  这一项目是教育部、财政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专门针对边远贫困地区启动实施的一项惠民工程。

  为确保播发资源切实满足教学点需求,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和一线优秀教师优化资源内容设计,开发出“教师上课”、“学生自学”和“拓展资源”三大部分内容,覆盖小学1-3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音乐、美术和体育8个学科,将通过卫星和网络两种形式结合教学进度分期传输到全国教学点,供广大教学点师生免费使用。

  办好每所学校,让每个孩子都上好学,是党和政府推进教育公平的职责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是在基本普及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再次设定的改革攻坚目标。

  各地通过结对帮扶、教师交流、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正在将优质教学资源输送到边远和农村地区。通过集团办学、定期流动等办法,一批优质学校带活了一批弱校。

  根据教育部与全国各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各地均已制定县(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路线图与时间表,设立了相应的教育督导机制以及一票否决等行政问责制度。

中国网12月21日讯(记者 张宁锐)“中国的职业教育正在步入新的历史阶段!” 12月21日在广东省顺德市举办的“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经验交流会暨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13年年会”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给参会的数百高等职业院校的校长们“打气”。

党的十八届三中《决定》中明确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葛道凯分析,国家政策、就业环境和大的经济形势对职业教育的发展都非常利好。职业教育办好了,企业才能找到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产业才能升级发展。目前已有很多企业主动与职业院校深度合作,“当年说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学校‘一头热’的情况,将很快被甩进历史。”

上述会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会议围绕“凝聚共识·内涵发展”主题,全面展示了高等职业教育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能力等方面做出的积极探索和取得的丰硕成果。

“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是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之一。该项目是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国家职业教育专项。项目围绕现代农业、制造业发展重点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全国独立设置公办高等职业学校中重点支持紧贴产业发展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高、就业好的优势专业进行建设。项目共支持建设了3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划单列市)的977所独立设置公办高职院校1816个专业点。中央财政项目总投入40亿元,带动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投入和学校自筹共计34.28亿元,惠及全日制在校学生近90万人。2013年9月,完成项目验收。

为科学、客观、全面、规范地评价项目绩效,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作为第三方,独立对项目绩效进行评价。简要《项目绩效报告》显示,项目建设使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整体得到提升。

第三方评估机构报告了项目在七方面的重要改变:一是专业布局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进一步提升。项目专业中,三类产业相关专业占比分别为5.3%、32.2%、62.5%,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结构结合紧密,契合度高。二是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与2011年相比,2013年项目专业新生报到率由87.9%提升到90.1%;双证书获取率从80.7%提高到89.7%;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从83.86%提高到91.58%,2012届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达81.62%。三是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明显。项目专业教师社会服务总收入11.7亿元,比2011年增长52.50%;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学生比例29.54%,比2011年提高7.81个百分点。四是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双师型教师比例由2011的60.01%提高到72.89%,双师型专任教师增长率远超专任教师增幅。五是实践教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生均实践教学设备值从2011年的1.49万元提高到2.06万元;专业实践教学课时占总学时比例从47.68%提高到52.8%。中央财政资金有效带动了地方、行业和企业加大投入,省级教育和财政部门对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水平明显提高,高等职业学校瞄准服务面向、明确办学定位、调整专业结构、凝练专业特色、提高培养质量的机制不断完善。

当然,职业教育的很多问题依然待解。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发言呼吁政府担起对职业教育应有的担子,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增加经常性教育经费,尤其要逐省尽快落实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均拨款。

也有代表希望加快职业教育改革,让职业教育学校能够围绕企业和产业的需要,自主设立专业;落实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以释放职业学校的创造力。广大与会者期待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打造升级版的中国经济培养出更多更优秀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上述会议由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主办,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承办。全国近400所高职院校和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学术机构、企业参加。


   今年7月,江苏省苏州市多地农村发生鸡头米大批死亡事件,农民急需农技专家提供个性化技术指导,但结果很难如愿。这背后,日益凸显的是现行农技服务体系与农民现实需求脱节的矛盾,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的职业农民短缺已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

  为突破这一瓶颈,苏南地区唯一的“农”字高校——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校地合作模式、培育现代职业农民,让农业人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日前,记者走进苏农,一探究竟。

  搞农业不仅是体力活儿

  今年9月,苏农迎来了45名“特殊”的学生,他们都是来自太仓的应届高中毕业生,经过自主报名、专业笔试和面试等层层筛选,最终进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太仓班”。“我们家就有农场,希望通过专业学习把家庭农场做大、做强。”不少学生这样说。

  在院长李振陆眼中,这样的学生难能可贵。目前高校农业类专业招生困难,毕业生大多不愿意留在农村基层工作是造成农业人才短缺的原因所在。“培养一批既熟悉当地环境,又懂得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的本地毕业生在当地工作十分必要”。

  当前,农业高职教育普遍采用“校企合作”或“政校企合作”等做法,学生往往是被动参与、缺乏热情。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徐向明介绍,“太仓班”的学生都是自愿进入,他们更愿意回乡、留在农村。

  “农业就是下地干体力活儿”“学种田不如学管理,根本不用上大学”,这是现在不少学生对农业的认识。苏农意识到,要让学生喜欢上农业,首先要“纠正”学生的现代农业观。

  “通过实践,我觉得现代职业农民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力,而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多面手’,现在我们都很看好这个行业。”“太仓班”学生虞艳红说。

  双任课教师教“活”理论

  “两个班主任是‘太仓班’一大特色。”作为“太仓班”班主任之一的马国胜老师介绍。这是苏农和太仓市政府创新提出的“双主体”培养模式的产物。由双方各派出一名专业管理干部做班主任,共同管理,核心课程也均由分别具有产业背景和学院背景的“双任课教师”共同授课。

  “太仓班”学生小吴刚刚从农场实践回来,他正翻动手机中的照片,兴奋地跟朋友们聊起自己新认识的农作物品种和现代农场的高科技农具。“我们的学习不局限于学校,校外实训基地、太仓基层农村、农业企业、合作农场都是我们的‘广义教室’。在实践中,理论知识理解得更透,专业技能掌握得也更扎实”。

  为了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太仓班”还专门设置了“岗前专题培训”课程群和“顶岗实习”“农业生产与管理实习”“暑期生产与管理实习”等综合实践课程群。马国胜表示:“这都是为了培养出适应太仓现代农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毕业即可上岗’是‘政校生’共同的目标。”

  政策引导,把农业人才留下来

  本地培养、本地就业、本地长期发展是“太仓班”为学生规划的“康庄大道”,可是如何能留住人才呢?

  学校招生就业处处长孔婷婷表示,在招生之时,苏农和太仓市政府就与江苏省的教育、农业等部门积极沟通,为“太仓班”的学生提供各种支持:采用提前单独招生、定向选拔人才的特殊招考政策,学生在校期间学费全部由太仓市政府资助,同时可享受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奖(助、贷)学金政策。

  “让学生留下来,待遇和发展是关键。”孔婷婷介绍,毕业生考核合格后直接统一调配至太仓基层农村、合作农场等从事生产经营、技术服务、管理等工作,其间享受所在村(社区)定工干部副职待遇。太仓市农委工作人员表示,对太仓本地生源进行定培的初衷就是为了利用“地缘”优势留住人才,当地健全的基础设施和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都是吸引这些本土人才留下来的重要因素。

  “农业发展有很强的地域性,即使是一个省,苏南、苏北的农作物种类、栽培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异。”李振陆表示,通过这种“苏南定制”的地域定培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苏南农村农业技术、管理人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问题。学校经过一段时间对“太仓班”的实践探索,将把这种模式在苏南地区甚至全省进行推广。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