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初中后职业教育类学校招生政策倍受家长和社会关注,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淄博市教育局、市招办等部门,现就有关政策问题做详细解读——
1.淄博市初中后职业教育有哪些招生院校?招生计划数是多少?
2016年,淄博市初中后职业教育院校分为五类,分别是“3+4”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三二连读高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师范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其中,“3+4”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招生计划90人,涉及院校2所;三二连读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计划747人,涉及院校60所;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计划2025人,涉及院校46所;五年制高等师范教育招生计划26人,涉及院校7所;市外普通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计划557人,涉及院校18所。
2.初中后职业教育院校志愿填报条件是什么?
初中后职业教育院校的招生对象是2016年参加中考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和上年未被高中阶段学校录取的往届初中毕业生。其中,“3+4”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三二连读高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师范教育招生除达到相应的报考条件外,学生中考成绩需达到招生规定的志愿填报分数线。
“3+4”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志愿填报分数线为406分,补录分数线为391分,非考试科目成绩均在合格以上;五年制高等师范教育招生志愿填报分数线为280分,三二连读高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志愿填报分数线为170分。
3.初中后职业教育院校招生如何投档录取?
“3+4”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三二连读高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投档按院校所列招生计划进行,上线生源超过计划数时,按1:1投档。报考高等师范教育考生须参加招生院校组织的面试,有市招生考试机构根据中考成绩按1:1.2比例确定面试名单,面试合格考生由市招生考试机构根据招生计划、按照考生成绩由高到低投档。
4.初中后职业教育院校志愿填报时间及填报方式?
2016年,初中后职业教育院校志愿填报分三次进行。首次志愿填报时间为6月27—28日;第一次征集志愿填报时间为7月4日;第二次征集志愿填报时间为7月27—28日。
志愿填报须由考生本人自行登录网站填报。根据本人意愿,按照报考条件和志愿填报告知书要求填报志愿。志愿填报结束后,任何人不得随意改动。选报初中后职业教育类学校志愿的考生,须填写专业是否服从调剂。首次及第一次征集志愿填报网址:淄博市中考招生管理平台http://zkzs.zbedu.net。第二次征集志愿填报网址:淄博市招生办公室网站http://www.zbksy.cn。
5.初中后职业教育院校录取通知书如何发放?
录取通知书由招生院校自行印制并盖章发放。录取通知书分《“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高等职业教育新生入学通知书》《五年制高等师范教育新生入学通知书》《五年制高职新生入学通知书》《三二连读高职新生入学通知书》4种。对于确定录取的考生,由招生院校将录取通知书寄送考生。
日前从第三届中国宁波—中东欧国家教育合作交流会上获悉,18项教育合作协议在会上签署生效,宁波外事学校罗马尼亚分校—中罗(德瓦)国际艺术学校等一批合作项目和平台正式启动。其中宁波中职学校首次试水境外办学,开创了中国中职教育境外办学的先河。
宁波外事学校与罗马尼亚德瓦艺术中学合作建设宁波外事学校罗马尼亚分校—中罗(德瓦)国际艺术学校,将采用“2+1+1”培养模式,初期拟开设音乐、舞蹈、艺术3个专业,联合培养国际化中等艺术人才。这也是宁波中等职业学校首次试水境外办学。
近年来,宁波市积极推进与中东欧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2014年,宁波市政府设立中东欧国家学生专项奖学金,目前累计有33名中东欧学生获奖,奖金总额达40余万元。宁波建立了中国—中东欧物流与服务联合学院、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多所高校均启动了与中东欧国家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的项目。截至目前,两地的各类教育合作项目总数已突破20项。
从陕西省人社厅获悉,根据省政府优化整合中等职业教育资源要求,省人社厅对全省技工教育资源进行整合。30所技工院校今秋停止招生,2016年秋季学期之前招收的学制学生可沿用原校名至毕业,之后不得招收学制学生。
据了解,2013年以来,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已完成撤并40所技工院校,已进行转型18所技工院校。其中包括今秋起陕西省核工业电子高级技工学校在内的30所技工院校停止技工教育招生资格。2016年秋季学期之前招收的学制学生可沿用原校名至毕业,之后不得招收学制学生。本次停止招生资格的民办技工院校将在下一年度的民办技工院校和培训机构年检中予以撤销或转为培训机构。
对于已申报参加办学水平评估的民办技工院校,通过前期自评未能达到《技工学校设置标准》的,可按照隶属关系自愿申请转为培训机构。转为培训机构后,原招收的学制班学生可沿用原校名至毕业。
6月16日至17日,由全国电子商务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第三届全国电子商务职业教育产教对接大会在成都召开,并为全国电子商务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联盟和成都电子商务职业教育集团揭牌。
在为期两天的大会上,全国200余名教育界、企业界人士围绕电子商务职教集团发展经验与成果交流、电子商务精准扶贫经验与成果分享、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与成果分享三大板块展开互动交流。
全国电子商务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与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市商业学校建立合作,共建“电子商务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服务基地”。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周鑑介绍,依托国际商贸城,该校形成“‘城校’互动、四级递进”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城中校”服务国际商贸城商家200余家。
日前,甘肃省政府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联合印发《甘肃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助推城镇化建设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根据该方案,甘肃省政府与教育部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通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建设,助推甘肃城镇化建设,依托职业教育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到2020年,实现甘肃省中职教育在校生达到32万人左右。
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兴办职业教育
《实施方案》明确,甘肃省政府将试验区建设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全面实行中职教育免学杂费政策,完善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和助学贷款政策体系,实现经济困难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甘肃省将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社会)参与的办学机制,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兴办职业教育。地方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市州、县市区政府设立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到2017年落实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不低于12000元的要求。
每年为甘肃培养500名“双师型”教师
通过5年努力,甘肃省90%以上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教育部协调部属高校、对口支援省份和发达地区本科院校,每年为甘肃省职业院校定向培养500名“双师型”教师;甘肃省每年择优招聘300名工科类全日制本科以上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实践1年后到职业院校任教;设立“特聘教师”岗位,每年向社会公开聘请500名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兼职任教。
教育部将兰州新区职教园区纳入中德职业教育合作范围;支持甘肃省与同济大学开展省校合作,在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建设“工业4.0—智能工厂实验实训室”;进一步加大对甘肃省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开展合作的支持力度,在职教师资赴德国进修项目上向甘肃省倾斜。
依托职业教育大力实施精准扶贫
甘肃省按照定点、定向原则,对接建档立卡的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依托职业教育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甘肃省在贫困地区每个市州重点办好1~2所有一定规模的中等职业学校,每个县区重点建设1所各具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职教中心),使其成为面向贫困人口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主阵地。继续实施好藏区“9+3”免费中职教育项目。
鼓励与外省合作办学 建国际化人才基地
甘肃省鼓励和支持省内职业院校与外省市、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职业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与外省市、发达地区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和就业基地;鼓励和支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学生到省内城市、沿海发达地区接受职业教育,并留在当地就业或开展创业。
积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业院校;鼓励和支持省内职业院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院校开展一对一合作交流,进行实质性合作并建立稳定的校际关系;鼓励和支持省内职业院校与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建设和承揽工程的国内企业建立合作办学关系,联合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加快培养跨国技术技能人才。
建立职校毕业生创业奖励机制
甘肃省完善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机制,消除影响职业院校毕业生公平就业创业的政策障碍。甘肃省将大力推行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双证书”制度。甘肃省职业院校毕业生在省内就业,与其他院校毕业生同等对待,不得设置限制性或歧视性条件。各级人社部门和劳动市场加强政策指导和信息服务,对初次就业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减免相关费用。
甘肃省建立职业院校毕业生创业奖励机制,从税收减免、小额信贷等方面,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创办的科技企业、小微企业、特色农业、民族传统工艺、环境与生态保护等企业予以支持,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给予表彰与奖励。
近年来,清远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和企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梁素雅 摄
近年来,清远职业教育不断涌现新亮点,现有职业院校20余所,近10万在校生。借力“校企融合”,院校、企业由松散型逐步走向紧密型合作发展的新阶段,开启面向市场、对接产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城乡结合、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新征程。
如今,依靠校企融合,清远不少职校毕业生已拥有了“能力强、素质高、潜力大”的良好口碑,也正因“校企融合”,学生能学到最新的实用技术,克服了如今高校毕业生中普遍存在的实作“短板”,让学生能凭过硬的技能实现就业。为深入了解清远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校企融合”的经验做法、发展瓶颈及探讨突围之策,为清远下一步职业教育发展鼓与呼,本报特策划关注清远职业教育“校企融合”系列报道,今日推出上篇,敬请垂注。
每年五六月都是职校密集招生期。近年来,以一流设施设备“换”学生最新知识、模拟企业工作环境和真实案例教学、为企业“订单式”培养人才的发展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效仿。“工匠精神”愈发深入人心之际,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已成为炙手可热的市场需求。
近年来,清远职业教育不断涌现新亮点。清远现有职业院校20余所,近10万在校生。院校、企业已由松散型逐步走向紧密型合作发展的新阶段,通过进企业拜师求取真经,引企业入校增强实战等方式,开启了面向市场、对接产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城乡结合、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新征程。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清远长远发展,职业教育要形成“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实现校企合作无缝衔接式地培养技能人才,依旧任重道远。
转变高职类考生逐年增长
清远市民张女士的孩子早几年毕业于某职业院校。据张女士介绍,入学第二年,学校实行半工半读,孩子们只要在外面找个工作干着,定期回学校给老师汇报就行。“就跟放羊似的,管理非常松散。”张女士对此非常不满。
从目前高考模式来看,各高校按分数录取,很少有高分考生会选择职业院校。尽管分数是考量学生素质的一个方面,但很大一部分职业院校很长一段时间还是被看作低分考生的归宿甚至差生“收容所”。在日久形成的这一偏见下,个别职业院校管理松散,更加重了家长们的担忧。
业内人士认为,由于中职与高一级教育衔接不畅,“上升通道”狭窄,造成中职学生上升通道出现“断头路”,导致职业教育毕业生上升空间有限,职业发展通道不畅。不少考生宁愿复读也不愿意读职校,造成职业学校招生困难重重。
不过近年来,随着清远职业教育迅猛发展,不少学生和家长的观念正在转变。据媒体报道,到2015年,清远高职类考生人数达到915人,增幅48.2%。参考人数连续两年增幅近五成。
“要改变家长的这种观念,首先要加大信息的宣传,我们通常会到县里的中学多做宣传,通过学校的老师来传播对职教的认识。加大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应成为职校必修的‘内功’。”清远某职业院校招生处负责人表示。
据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与招生就业办公室副主任、高级职业指导师王宗成介绍,就清职院而言,该院开展“三个对接”工作,主动对接并向全市多所中职学校直接下达招生计划,通过提前介入的模式,面向学生传达“向更高等学校求知”的思想概念,取得了良好成效。
趋势蓝领工人正成为稀缺资源
“我们企业前年招聘了十几个应届大学毕业生,有些大学生招进来也不能马上用,还要培训,很多不到半年时间就离职了,我们现在又得接着去招工了。”谈及招工,清远某企业负责人很无奈。
“高薪难聘高级工”,几乎是所有企业的共同难题。近年来,以一流设施设备“换”学生最新知识、模拟企业工作环境和真实案例教学、为企业“订单式”培养人才的发展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技工院校效仿。
业内人士介绍,许多企业在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之后,首先都会将他们安排到基层岗位当中,尤其考验实际操作能力。然而,许多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都存在着重理论、轻技能的问题,使得这些职场新人的实战能力较差,短时间内难以在工作岗位上挑起大梁。
相比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存在的痼疾,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无疑更加迎合用人单位的需要。培养大批拥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无论是对国家社会发展还是对当地经济发展,都具有更加积极的现实意义。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经过大量的实操训练之后,许多职校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都非常强,因此许多人初到工作岗位就能挑起大梁。从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张同学,毕业后马上在清远市某酒店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她表示,自己读的酒店管理专业就业难度不大。“因为专业对口,我感觉高职生比本科生更好找工作。”
在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与招生就业办公室负责人看来,当经济转型到一定阶段,技术型人才,即大家口中的蓝领工人正成为稀缺资源,社会就业环境正影响学生们的选择。
利好职教为清远发展提供“人才红利”
在清远大学城里,首批落成的“两校一中心”颇具规模:清远市第一中学和清远工贸职业技术学校两所新校区毗邻而建;耗资超4000万元打造的清远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也位于工贸职校内。
从2013年落成起,这个拥有101个实验实训室的实训中心里走出了不少冠军选手。就在2014年的全国技能大赛中,清远工贸职校的张炽聪等3名学生就在信息技术类网络布线项目中勇夺一等奖,这也是广东省代表队在该项目上首次荣获最高奖项。
看重学校的办学实力与设施设备,工贸职校与企业的合作办学也走向纵深。学校负责人介绍,该校在去年成立了清远工贸职业教育集团,开展中心区域集团化办学,与中国电信深圳分公司、惠州大亚湾光弘科技有限公司、新美亚电子(深圳)有限公司等开展联合办学,并推开企业订单式、现代学徒制教学,使学生能在第三年“对口”顶岗实习。
该校毕业生每年就业率达98%以上,对口就业率达90%以上。从事技术岗位的毕业生,试用期工资超过3200元。就在2015年年底,教育部等三部委正式公布清远工贸职业技术学校为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近年来,清远职业教育不断涌现新亮点。目前,清远职业院校、企业已由松散型逐步走向紧密型合作发展的新阶段。采取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相结合,采取拜企业技术人员为师傅、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丰富学生的现场经验,使学校培养目标和企业人才需求相统一。
以2015年为例,清职院就新增本地校外实训教学基地24个,其中3家成功申报省级校外实训教学基地。有4家企业在学院投入设备、设置奖学金、共建实验(训)室。
如今,清远正通过企业对接职业院校,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使“技能型”学生和“双师型”教师成为清远产业升级发展的人才支撑,而各类职业教育也为清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厚的“人才红利”。
2015年年底,清远市政府网站对外发布的《清远市支持民办高等职业院校落户清远的办法》(以下简称《办法》),2016年前首家进驻省级职教基地(清远)的“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由市财政一次性安排扶持资金2500万元。
业内人士指出,此举意味着清远职业教育将迎来更加美好的黄金期。
成效引企入校实现校企共赢
刘付晓是清远职业技术学院14级机电工程学院的一名大二学生,即将走上为期一年的实习期。
“学校给了我们学生一个很好的就业机会。校企合作,可以说是更了解企业,因为了解,所以专业。因此,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就业。”谈及未来,刘付晓充满憧憬。
过去,校内实训由学校独立完成,师生辛苦之余,感叹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须通过校企合作下的“做中学”来实施。校企合作的生产性实习,使学生的实习实训场所从学校转换到企业,从模拟、仿真的实训场所延伸到真刀真枪的生产场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尤为重要。
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建立校外企业生产实训基地外,最为有效的便是引企入校,可以直接满足学生生产实训的需求。引企入校的切入点,就是校企共赢,在企业获得效益的同时,师生能顺利参与到设计、生产各个环节,取得真经。
近年来,清远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和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学院与广东先导稀材股份有限公司、广东豪美铝业有限公司等200多家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同培养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人才。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与实习科负责人告诉南方日报记者,该校一直重视产教融合和校企融合工作,尤其是2015年11月成立校企合作与招生就业办公室后,不但密切学校与企业产学方面的对接,而且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让学生的实习和就业面更加广阔。此外,该院还根据清远地方产业和企业需求特点,在专业建设、师资建设、教学改革、技术研发、专业实践教学等多方面,开展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校企合作工作。各二级学院能主动与地方企业牵线,与40余家清远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
此外,该院还根据清远地方产业和企业需求特点,在专业建设、师资建设、教学改革、技术研发、专业实践教学等多方面,开展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校企合作工作。各二级学院能主动与地方企业牵线,与40余家清远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
值得关注的是,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中,该院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先后与清远海螺水泥、清远华美洁具公司、清远美亚宝铝业公司等合作办学,2015年成立了4个现代学徒制企业学员班,共有65位企业员工,成为具有双重身份,拥有双导师,接收双重教育的新一代产业员工。
截至2016年6月,现代学徒制毕业生总计102人。目前,学院共有7个专业13个班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在读学生390人。
“这种合作模式扩大了我院专业服务地方产业与企业的层面,对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拓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谈及现代学徒制成效,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与招生就业办公室负责人信心满满。
一批省出资监管所属企业职业院校划转省国资委统一管理。6月13日,移交工作会在南昌举行,这是江西省委、省政府从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做大做强江西职业教育事业高度作出的决定。据了解,省国资委将通过实施“划转、整合、重组”三步走战略,最终建立江西国资职教集团。
此次移交的职业院校共有19所中高职院校。包括了高职4所,中职6所,技校5所,技师学院4所。其中,由江西省建材集团公司托管的现代职业教育集团所属院校15所;江西省建工集团管理的学校2所;江西省能源集团管理的学校2所。共有教职员工4500余人,在校生6.76万人,均为财政拔款的事业单位。省国资委负责人表示,把职业院校从企业里剥离出来,让企业轻装上阵,自由搏击市场。职业院校既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又面临着残酷的竞争挑战。职业院校移交给省国资委统一管理,将有利于从更高层次谋划布局职业院校的发展,有利于协调各类社会资源支持职业院校的发展,有利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据介绍,今后,省国资委将积极实施“划转、整合、重组”三步走战略。划转,即把省出资监管企业职业院校从原主管集团脱离,划归省国资委统一管理,作为江西省国资委直属事业单位;整合,即对企业院校教学、师资、保障等方面资源进行分类合并,通过兼并、托管、集团化办学等形式扩大整合优质资源,加快学科专业转型升级,推动职业教育向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重组,即通过战略重组,力争打造3至4个龙头院校和一批有实力、适合企业人才需求的专业和院系,最终建立江西国资职教集团。
通过“划转、整合、重组”,省国资委将进一步理顺省出资监管企业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办学机制和运行体系,有效提升办学层次和办学质量,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规模化办学水平,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校企结合、产教融合、突出实战和应用的职教新路子。
珠府〔2015〕18号
横琴新区管委会,各区政府(管委会),市府直属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进一步实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结合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现就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以下简称“校企合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推进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校企合作的现实需要
深入推进职业院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与职工培训、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资源共享与共同发展等方面开展合作,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是实现职业院校和企业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内在需要,对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校企合作以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产教融合为目标,遵循自愿协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原则,重点培养适应珠海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以及特色海洋经济和生态农业所需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为建设全国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示范基地与政产学研资合作的典范区域提供人才保障。
二、政府加强对校企合作的统筹规划,发挥主导作用
(一)加强校企合作的组织领导。市政府建立校企合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本市校企合作的规划、资源配置、经费保障、督导评估等工作。
(二)设立校企合作发展专项资金。市、区人民政府,横琴新区和经济功能区管理机构设立校企合作发展专项资金,专项用于扶持建立跨企业培训中心等公共实训基地;职业院校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技术技能人员等任教;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企业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物耗能耗;职业院校联合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产品研发、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职业院校办理学生实习意外伤害保险以及其他与校企合作有关的事项。
三、利用行业对校企合作的指导优势,整合资源组建职教集团
(三)通过行业协会支持校企合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资源、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以及沟通、协调作用,引导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市、区人民政府,横琴新区和经济功能区管理机构通过向行业协会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校企合作。
(四)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政府相关部门支持行业协会、企业、职业院校共同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发挥行业优势,发布和预测本行业用人信息、向职业院校推荐合作企业,引导、协调、指导本行业开展校企合作工作。
(五)组建职业教育集团。鼓励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共同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发挥整合教育资源、提供服务、加强交流合作等作用,促进教育和产业有机融合。
四、拓展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广度,促进产教融合
(六)支持企业举办职业院校。企业可以通过参股、入股等多种形式,与职业院校联合组建办学实体或独立举办职业院校。对举办职业院校的企业,其办学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政府可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支持。
(七)鼓励企业资助和捐赠。鼓励企业为职业院校提供资助和捐赠,支持职业院校建设和发展。企业可以在职业院校设立奖学金、助学奖、创业就业基金等资助项目。
(八)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进行深度合作。鼓励企业与开展合作的职业院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向合作职业院校提供人才发展规划、用人需求信息、岗位工作标准、职业培训要求等,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等工作。鼓励企业运用按规定提取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与职业院校进行校企合作,共同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职业院校可以优先向合作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优先安排合作企业职工进校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或继续教育。
(九)打造实习培训平台。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建设实训基地,接受学生实习实训和员工职业技能培训。企业根据生产需求和职业院校要求,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提供实习场地和设备设施,指定专人指导,确定实习环节和内容,不得安排实习学生从事不符合实习内容和特征的劳动生产或项目服务。
五、加大职业院校的合作力度,创新培养机制
(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专业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按照珠海产业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调整完善专业设置,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建立教学内容更新机制。
(十一)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实践每两年不少于两个月,企业应当为其提供实践岗位。职业院校可以根据专业技能培训的需要,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技术技能人员到职业院校兼职任教,企业应当予以支持。
(十二)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职业院校要按照合作企业工作岗位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定制课程标准。
(十三)建立共同研发机制。职业院校与企业建立共同研发机制,联合进行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和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十四)全面保障学生实习、教师实践。职业院校要加强对实习学生和实践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安全教育,办理学生实习意外伤害保险,并指派指导教师。实习学生和实践教师要遵守企业制度和劳动纪律,保守企业商业秘密。对于顶岗实习不少于半年的学生,企业应当按照同岗位职工工资的一定比例向学生支付实习报酬,并不得低于本市当年最低工资标准;对于非顶岗实习的学生,职业院校、企业和学生可以在实习协议中约定给予实习补助。
六、落实保障措施,切实推进校企合作,提高现代职业教育内涵
(十五)加强组织领导。校企合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积极搭建平台,切实履行职责,解决校企合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十六)强化监督评估。市、区人民政府,横琴新区和经济功能区管理机构定期对校企合作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扶持措施。加强对校企合作发展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对于弄虚作假获得资金资助的,由相关部门追回已发放的资助资金,两年内不得享受资助资格,并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七、有效期
(十七)以上意见自2015年3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0年2月29日为止。
珠海市人民政府
2015年2月4日
昨日上午,青岛市委召开常委会议,传达学习中央学习贯彻《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座谈会、全省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座谈会精神,以及刘延东副总理在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上视频连线讲话精神,研究我市的贯彻落实意见。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群主持会议并讲话。
李群指出,中央、省对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决策部署,站位高、力度大、举措实,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提高思想认识,高起点抓好贯彻落实。要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着眼于“聚天下英才”,寻标对标国际人才工作先进经验,吸引全球高端人才落户青岛。要抓紧研究制定我市实施意见,拿出透明、清晰、具体、实在的政策措施,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在人才评价、人才激励、人才流动等机制方面取得新突破。各级各部门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积极转变人才观念,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氛围,加强人才工作考核,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李群强调,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十分重要,要深入学习贯彻刘延东副总理的讲话精神和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部署要求,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落实好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任务,全面提升学生培养质量。要打造青岛特色,以中德(青岛)职业教育合作示范基地为平台,创造性地借鉴德国职教体系和经验,鼓励职业院校强化中外合作,在学习国外先进办学模式中彰显青岛特色。要扩大职业教育规模,调整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推动青岛职业教育发展继续走在前列。
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新起就我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工作谈了意见。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宝马班”学生进行学徒制轮岗资料图片
2014年3月,教育部提出要搭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让学生可以从中等职业教育一直学到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到专业硕士,甚至专业博士。这似乎为职教打通上升渠道吹响了“集结号”。
2015年3月,乐山市教育工作会上正式出台了《乐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首次提出到2020年,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产教高度融合、职普相互沟通、中高职全面衔接、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具有“乐山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今年3月,在2016年乐山市职成教育工作会上,再次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到一定高度。
如今,乐山职教在现代职教的建设中有了哪些探索?走出了怎样的新路子?又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美丽职教
“软硬”齐抓与时俱进
乐山的职业教育,通过近几年的攻坚,大浪淘沙后,如今具有招生资质的中等职业学校不论是在硬件还是软件,都今非昔比。
“职业教育是一种利国利民的教育,是一种人人出彩的教育,它提倡并鼓励个性发展、多元发展、多样化发展。”市教育局职成教科科长姜杰表示,职业教育是走向职业的教育,一直都在为学生在成人、成才作储备,一直都在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和积累,也一直在为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作准备;职业教育是走向生活的教育,许多课程都是关于生活技能、社会实践、生存和职业技能的教育;职业教育还是成就和完善自我的教育,它必须倾听学习者内心的声音,唤醒学习者的潜能和自信,让学习者获得最大的满足和发展。因此,职业教育是因材施教、与时俱进的。
据姜杰介绍,目前我市共有25所中等职业学校,分别开设了汽修、旅游、电子技术与应用、计算机及应用、学前教育、工艺美术、服装设计等45个省市级重点专业。中职教育规模大、专业多、师资强,专业课程设置贴近社会需求,培养机制灵活,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学校建设上,2016年乐山将投入1.2亿元改善办学条件,70%的学校硬件达标,2020年将全部达标。同时创建美丽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提质量、树品牌、圆梦想、好就业,在走向现代职教的路上,乐山各中等职业学校从实际出发,切切实实谋发展,谱写着“美丽职教”的新篇章。
“现代学徒制”
产教融合走出新路子
近日,四川长征宝马培训学院副院长卢杰一大早就从成都赶到乐山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当天,他们要与一职中商讨“宝马班”学生的下一步培养工作。作为与一职中进行“现代学徒制”中的一方,四川长征宝马培训学院扮演着与一职中共同招生、提供实习场所和专业技师、接收学生就业的角色。
而作为“宝马班”的学生,第一年要在一职中上基础课;第二年走进宝马,作为学徒进行岗位对接培训;第三年进行企业顶岗实习。在这期间,他们接受“双主体”的管理:乐山一职中和四川长征宝马培训学院;接受“双导师”的教育:学校的老师和企业的师傅;有着“双身份”:既是一名学生,又是一名准员工。
据乐山一职中汽修专业部主任马鸿告诉记者,该校第一届“宝马班”23名学生,已通过“现代学徒制”的方式,进入宝马及相关企业就业。而第二届“宝马班”学生,已在进行工学结合。
采访中,马鸿和卢杰都认为,“现代学徒制”是工学结合和产教融合的进一步深化与具体化,学校和企业共同招生,共同培养,最终培养出懂企业精神、有文化内涵、具备专业技能、有工作经验、能迅速上岗的企业员工。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其建设内容之一就是“构建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社会服务体系”。围绕这一体系建设,除了乐山一职中,乐山市各职业学校都积极探索产教深度融合。
“中高职衔接”
多途径助中职学生圆升学梦
在沙湾区高级职业中学,有这样的一群学生格外忙碌,因为他们不仅要在沙湾职中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到沫若中学学习文化知识。
“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总目标,狠抓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实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下的‘升学、就业’双线发展战略,进一步拓宽办学思路,联合省级示范校沫若中学开办‘对口高职升学班’,积极推进普职融通试点工作。”沙湾职中副校长雷小军告诉记者,自2015年秋季起,该校已组建对口高职升学班4个,主要是信息技术一类和旅游服务类两个试点专业,共计150人。今年4月,又有33人并入对口高职升学班。
“普职融通班的开设不仅可以让这类学生享受全免学费,解决经济贫困家庭的后顾之忧,而且学生考上大学的机率也大大增加。”雷小军介绍,该校今年还将投入专项资金100万元用于购置教学设备,改善办学条件,拓展专业设置。同时,该校积极与乐山高职院等高校签订联合办学协议,逐步建立、完善中高职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机制,打通职业教育的上升通道,增强职教办学吸引力。
除了沙湾职中外,夹江县云吟职中、犍为职业高中等中等职业学校都纷纷探索“普职融通”与“中高职衔接”。同时,由乐山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市内外7所中职学校组建了乐山市首个中高职衔接发展联盟,全市50%的中职学校组建了对口升学班,积极拓展中职学生上升通道等。通过这些探索,今年乐山有378人参加高职院校单招升学考试,录取了297人。另有200多人将要参加对口本科院校升学考试,这个数据创乐山历史新高。
在现代职教的探索与建设中,乐山市从建设学校、美化校园到“现代学徒制”“普职融合”“中高职衔接”的探索,因地制宜地制定了相关政策,走出了具有“乐山特色”的新路子。
近日从山东省教育厅获悉,山东省启动实施高职(高专)院校招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专项计划,今年13所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面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招收1170人。
山东“高职院校专项计划”是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单设院校代码,单设志愿,单独划线。今年的“高职院校专项计划”招生院校包括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13所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招收山东省纳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学生。这13所高职院校是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的“领头羊”,安排的招生专业都是应用性、实用性很强的“热门”专业,目前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好、社会需求量大,为“寒门学子”量身定做,对贫困家庭致富是“授人以渔”。
近日,黑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王淑云一行3人到大兴安岭职业学院调研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大兴安岭行署副专员陈虹岩,大兴安岭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郭亚明、院长闫国荣陪同调研。
调研组一行先后深入大兴安岭职业学院版画创作实训基地、图书馆、体育馆和医学技术系实训基地,实地查看了校区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
在随后进行的座谈会上,闫国荣就学院的基本概况、专业设置及教师队伍等情况向调研组进行了汇报,并对调研组的到来表示欢迎。
调研组通过现场调研和听取汇报后,对学院发展职业教育的思路、措施和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调研组表示,职业学院办学定位准确,能够结合地域实际开设专业,在办学过程中能够秉承有特色、办特色且服务社会经济的准则,培养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取成绩可圈可点可赞,希望下一步继续加强职业教育工作,构建出具有大兴安岭地区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调研组强调,职业学院在今后的办学过程中要注重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与调整,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建设,强化内涵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培养落地型人才上下功夫,运用成果转化发挥创业就业和高职带动中职的作用。陈虹岩表示,今后在大兴安岭地区职业教育工作开展中将有自信、有路径、有目标的激发内生动力,凝聚外部合力,依靠上级助力助推职业学院乃至整个地区的发展。
6月10日上午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五届云台会在云南昆明开幕。本届云台会的系列活动之一,云台职业教育合作研讨会当天下午在云南省工商学院举行,来自台湾侨光科技大学,台湾树德科技大学、台北城市科技大学,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台湾25所高校,云南40所高校的代表们共同参加了研讨会,为云台职业教育合作出谋划策。
云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周友亮在研讨会上表示,云台两地教育合作成果丰硕,从小学到大学均有团体合作,两地师生交流合作密切。职业教育对于推动创新研发,促进就业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推动云台两地合作,有助于推动云南职业教育发展。“还能够更深层次的推动云南和台湾的合作联系。云台两地职业教育合作,需要更好的定位目标,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实现职业教育的转型发展。”周友亮说。
云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周毅在研讨会上致辞,他表示,今年是《职业教育法》颁布20周年,研讨会对于云南和台湾职业教育的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云南具有独特得地理优势。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背景下,云南迎来了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是一项重要工作,云南和台湾的职业教育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在2015年,先后有99批师生赴台湾高校的交流学习。研讨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将通过全面多层次的交流,让台湾高校更加了解云南高校发展,从而在各方面加强于云南的教育合作。”周毅说,希望云南能和台湾高校以合作为平台,探索云南和台湾高校深层次合作,推进云台在产业等方面的合作水平。
在研讨会上,云南大学、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以及云南工商学院、云南民族大学等云南高校同台湾高校签署协议,在人才培养、项目合作等方面双方将加强合作,共同努力,促进云南职业教育发展。
签约仪式后,来自两地的12位专家学者进行了主题演讲。据了解,本次云台职业教育合作研讨会将持续到6月12日,除了举行专家学者专题讲座外,还将参观我省高校实训基地,增强双方的了解其中包括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以及昆明医科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让双方彼此增进了解,更好的开展合作。
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是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综合性公办普通高等职业学校。2008年以“优秀”等次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15年通过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现有教职工657人,在校学生12500余人。
学院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53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西安煤矿学校,60多年来,几代能源人凭着煤一样的坚强,火一般的热情,同舟共济,立足艰苦行业,咬紧牙关艰难办学,硬是凭着一股子不怕苦、不嫌累的“太阳石”精神,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历经坎坷,推动学院发展壮大。60多年的办学历史,凝练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烙着能源人的印记,散发着能源人的气息,陶冶着每一位能源人。
---------------------------------------------------------------
风雨磨砺 求索创新
2001年9月,由原煤炭部国家级重点中专陕西煤炭工业学校、省部级重点中专西安煤炭卫生学校、陕西煤炭职工大学、陕西煤矿职工医科大学合并组建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在实现了多校区实质性合并与资源整合后,顺利跻身高等教育的序列,完成了由中专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变。
学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主动适应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积极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能力为本位,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密切产学研合作,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增强办学活力,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建设能源和医学类特色专业集群,强化社会服务能力,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双向促进与同步提升,增强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按照“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深化产教融合,突出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以全日制高职教育为主,开展订单培养、煤矿及新能源从业人员培训、煤炭工程技术应用与服务、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等工作,服务陕西和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能源化工、医疗卫生等相关领域,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建设与发展,实现了“人才培育有鲜明特色、专业品牌有竞争优势、社会服务有重要影响”的发展目标,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学院精神 凝心聚魂
学院发展伴随着能源工业的波动而跌宕起伏。院徽“浴火凤凰”隐喻学院历经磨难在坎坷中重生的奋斗精神,是“浴火凤凰、新生恒大”学院精神的化身。深厚的煤缘,依依的煤情,永恒的煤魂,是学院厚积薄发、迅速成长的文化精神动力。
“敬学明德,远志修能,激励我们追求光明与健康。浴火神鸟,远引高翔,化被四方,能源人创造着新的辉煌。燃烧自己把世界照亮,我们是新时代的火凤凰。”校歌《能源之光》用象征的手法将煤炭类专业比喻为追求光明的“黑色脊梁”,将卫生类专业比喻为追求健康的“白衣梦想”,激励莘莘学子成为“燃烧自己把世界照亮”的“火凤凰”,用学院精神凝心聚魂,感染、启迪每一位学子的心灵。
大学是引领时代文化精神的圣地,健康丰富的校园文化带给人们精神的滋养和享受。在“敬学、明德、远志、修能”的校训中,“敬学、明德”体现了现代大学教育以人为本的特点,“远志、修能”突出了办学模式和个体价值追求,“远志”是对“明德”的升华,“修能”是“敬学”的最终体现。“知行相一、通变进取”的校风,“广博精微、诲人不倦”的教风,“勤勉致知、启智育能”的学风,陶冶着一届又一届学子,激励一代又一代能源人奋发有为,创造新的辉煌。
校园文化 彰显特色
教师队伍是传承学院文化精神的主力军,学院鼓励青年教师深入煤炭企业,感受工程技术人员和校友们身上的人格魅力,增强献身煤炭教育的自觉性,深化教师“教煤爱煤,以煤为荣”的煤炭情结,增强他们对学院精神的理解,增强能源人的自豪感和忧患意识。学院通过征文、演讲、撰写心得体会等多种形式学习全国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引导全院教师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和教风引领学生健康成长。近年来,学院鼓励教师做学问著书,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获得佳绩。仅2015年,参加陕西省、全国煤炭行业院校和教育部主办的全国高校微课比赛,获国家级、省级和行业奖项多达10余个;在石化行指委、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举办的“职业教育化工类及相关专业数字化教学作品大赛”中,在教育部信息化教学大赛陕西省选拔赛中,在陕西省信息化实训教学比赛中均有获奖记录。良好的教师队伍素质和技能表现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亮丽的风景。学院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在校内开展普及性培训的基础上,通过开展“辅导员沙龙”、组织参加“陕西省辅导员培训班”等交流培训项目,帮助专兼职辅导员拓展视野,提高工作创新能力;构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科学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在陕西省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中,2人获得奖励。
坚持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从学生入校起,学院以校史、校情和专业教育为主题,通过参观校史展、“名师面对面”及专业介绍,用学院深厚的校史文化对学生进行熏陶。通过开展“抓教风、促学风,抓考风、促学风,抓班风、促学风,抓管理、促学风”四项合力育人机制,形成了“教师善教、学生乐学”的育人环境和学习氛围。通过项目化教学、信息化教学、分层次教学等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转变,锻造学生过硬的综合素质和技能。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形成了“以赛促建、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生动局面。2014—2015学年参加全省、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省部级及以上技能竞赛奖项28项,国家级1项。
注重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原有心理咨询室、沙盘游戏室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手段,针对不同学生群体,以电话、网络、报刊、培训班、主题活动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体及团体心理辅导,坚持做好新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有效干预。每年5月份开展题为“放飞心灵、拥抱自我”的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承办陕西高校首届校园心理情景剧巡演活动,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开设心理栏目“欣心向荣”,开展“爱心杯”绿植领养、“心理游园会”等活动,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助推学生健康成长。
学院现有学生社团20多个,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不同兴趣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引领作用。开展新生歌手大赛、迎新晚会、元旦晚会、校园文化艺术节、“阳光体育”“优秀文化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关注社会,参与活动,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青春活力,彰显青年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2015年,院团委承办咸阳市第七届高校艺术节舞蹈大赛,大学生艺术团编排的舞蹈分别荣获二等奖、三等奖,大学生艺术团、《太阳石》报社、新星广播站、《白帆》文学社等学生社团获“陕西省优秀学生社团”荣誉称号。
学院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的熏陶、感染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优雅舒适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节、运动会、科技活动、学术交流等使学子们徜徉在广阔的知识海洋,激发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审美力,完善了他们的理性思维,使他们不仅掌握了科技知识,而且还具有仁爱之心和创新精神,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呈现出“竞争力强、协议就业率较高、对口就业率较高、就业层次高”的良好态势。
志愿服务 实践育人
青年学生从事志愿服务工作、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必要环节。为引导学生坚定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3年来,学院在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组织开展的各类文化实践活动中,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融入到弘扬“雷锋精神”与暑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的具体行动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细、落小、落实,大胆实践,积极创新,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大学生艺术团等社团组织被团省委授予“陕西省优秀社会实践团队”荣誉称号,院团委多次被团市委、团省委授予“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荣誉称号。
学院积极引导和鼓励在校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体系与志愿服务制度,有层次、有重点地推进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按照“长效化、常态化、特色化”的原则,探索建立受助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调动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实现志愿服务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通过网络、校内报刊、广播、宣传展板等,加大对受助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及时报道活动中的先进人物和事例。在院级志愿者团体建设方面,学院有1个青年志愿者工作部,4个志愿者实践基地,4个公益类社团,志愿服务网络覆盖全院各级团、学组织。
每年开展“志愿服务耀三秦”主题活动,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推动学雷锋活动和志愿者行动的持续开展,大力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动员学生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深入基层乡镇开展志愿服务;开展“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环保宣传进社区,“我为环保尽份力”的现场签名活动,开展节粮、节电、节水活动,及“关爱老人、关爱儿童、关爱弱势群体、关爱社会”活动等;近年来,先后有10名学生被团省委授予“优秀青年志愿者”称号。
广泛组织学生参加“参观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祭扫熊宁墓,学习传承志愿精神”“走红色文化之旅、接受红色精神熏陶”、暑期“三下乡”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展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近两年来,该院志愿者人数已达2000余人,直接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的人数达到6000余人,社会实践活动的范围从关中扩展到全省甚至向省外延伸,活动内容从以支农支教为主扩展到科技、文化、卫生、服务等多个方面。
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学生追求进步、塑造高尚人格、增强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学生中涌现出了一批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的道德楷模。2013年4月2日晚11时,机电103班学生张亚军在碰见被车撞伤的老人时,毅然出手相助将伤者背了三站路送回家。2014年12月20日,乔晓莹等6名同学将捡到的出生仅3天的弃婴转往西安市儿童福利院办理接收手续,并送往西安市北方医院进行治疗。这些事件被多家媒体报道。护理1407班杨珂同学2016年4月30日回家途中,路遇一名骑摩托车男子摔倒在地,头部受伤导致昏迷,呼吸、脉搏微弱,危急情况下,杨珂当即为其进行心肺复苏急救,由于抓住了第一抢救时间,为送往医院及时救治赢得了时间。5月4日,病人家属及村民自发组织前往杨珂家中赠送“道德高尚、救死扶伤”“见义勇为、当代雷锋”的锦旗表示感谢,当地镇政府授予杨珂同学“见义勇为好青年”称号并颁发奖牌,学院党委授予杨珂同学“大学生道德模范”称号。杨珂同学遇到突发情况,能利用所学知识帮助他人,这种临危不乱、沉着冷静、见义勇为的行为展现了该校大学生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是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优秀文化建设成果的真实写照。
从陕西省人社厅获悉,根据省政府优化整合中等职业教育资源要求,省人社厅对全省技工教育资源进行整合。30所技工院校今秋停止招生,2016年秋季学期之前招收的学制学生可沿用原校名至毕业,之后不得招收学制学生。
据了解,2013年以来,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已完成撤并40所技工院校,已进行转型18所技工院校。其中包括今秋起陕西省核工业电子高级技工学校在内的30所技工院校停止技工教育招生资格。2016年秋季学期之前招收的学制学生可沿用原校名至毕业,之后不得招收学制学生。本次停止招生资格的民办技工院校将在下一年度的民办技工院校和培训机构年检中予以撤销或转为培训机构。
对于已申报参加办学水平评估的民办技工院校,通过前期自评未能达到《技工学校设置标准》的,可按照隶属关系自愿申请转为培训机构。转为培训机构后,原招收的学制班学生可沿用原校名至毕业。
2015年4月25日至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率全国人大常委会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组在重庆市开展执法检查期间,提出“让重庆成为全国职业教育典范”的要求。一年来,重庆市职业教育战线积极贯彻落实张德江委员长来渝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构建具有重庆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2015年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6次专题研究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问题,健全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去年6月,市政府与教育部签署了共建现代职教体系国家制度建设试验区协议,明确重庆与教育部围绕宏观管理统筹制度、人才培养制度、校企合作制度等9项制度加强合作共建,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经验和借鉴。
丰都县红星中学的学生正在展示变速器拆装
贴近市场需求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2015年,重庆市启动了中职与本科对口贯通“3+4”分段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项目、“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一体化培养改革试点,共招收试点学生1700余人;2016年,“3+4”试点学校扩大到11所本科、19所中职学校,“五年制”试点学校保持为7所高职、14所中职学校。
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重庆市推动部分普通本科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首批6所市属高校纳入教育部试点;推进高职考试招生改革,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模式,2015年,在15个专业大类实施职业技能实作考试,全市1.65万名中职毕业生参加了考试;扩大高职“单招”规模,“单招”院校从11所扩大到31所。中职毕业生通过对口招生、单招和直升等方式升入高校2.43万人;推行“双证”融通,在职业教育中嵌入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模块课程,全市近90%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拿到了“双证”。
职教中心家长体验学生的茶艺
调整职教布局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全市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庆市进一步优化了职教专业设置,建设重点(特色)中职专业80个、高职专业60个,中高职专业设置与我市“6+1”支柱产业、十大新兴产业集群相关专业点分别为1002个、568个,占专业点总数的63%和52%,职教专业设置与我市产业结构的匹配度逐步提高。
重庆职业教育着力内涵发展,不断加强示范校建设。推广第一、二批20所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成果,指导第三批国家中职示范校项目学校迎接国家验收。立项建设第二批10所市级示范校,市级示范校达到22所。推进职业能力监测。开展数学、护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监测试点,促进评价模式改革。
此外,在高职评估工作上,对重庆安全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工作,对29所高职高专院校116个新专业进行了合格评估。对重庆工商职业学院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进行省级验收。高职院校召开了专业结构调整和教学质量提升专门会议,初步形成了常态化的质量监控机制。
促进产教融合
服务产业发展
重庆市职业教育以需求为导向,推进产教深度对接,建立了职教行业协会8个、职教园区16个、区域性行业性职教集团11个、技工教育联盟3个。4所职业院校成为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会同市人力社保局等市级部门,遴选10家企业、6所中职学校开展新型学徒制试点。
值得一提的是,200多所职业院校与7000多家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举办企业冠名班200多个。积极采取订单培养等方式与企业合作育人,近3年订单培养15.4万人。全市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左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2%,职业院校培养的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活跃在全市各条战线上,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为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积极开展技能竞赛
助推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2015年,重庆市中高职代表队427名选手参加了15个专业大类83个竞赛项目的比赛,获得155个奖项,包括28个一等奖、56个二等奖和71个三等奖,总成绩连续六年位居西部第一位。6所学校参加大赛同期举行的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术技能创新成果交流赛,获得一等奖4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12个。重庆市职业院校选手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获得美发项目金牌和汽车技术项目优胜奖,实现我市选手在国际技能大赛金牌零的突破。在全国中职学校文明风采竞赛中,重庆市连续获得“卓越贡献奖”,并获得“十年成就奖”。在全国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高职院校一个项目进入全国总决赛。
“十三五”时期,重庆市职业教育将以问题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加强统筹规划,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和布局,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健全制度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发展能力,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王中和在包头服务管理职业学校调研
6月2日上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包头市委书记王中和就全市职业教育工作进行专题调研时强调,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抢抓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带来的重大机遇,全力加快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科学布局,优化专业设置,创新体制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为落实市委"6521"战略定位,全面建成更高质量小康社会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是自治区唯一一所全日制轻工类高等职业院校。在学校机电实训室和航模体验中心,王中和认真观看操作演示,了解课程设置等情况。他指出,“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的实施,对创新驱动、智能制造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高等职业院校,一定要抓住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机遇,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围绕制造业等专业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实用技能人才,为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专业技能人才保障。在乳业实训基地,得知学校为中国乳业的发展特别是为伊利、蒙牛等大型乳企业提供了大量管理和技术人才、就业学生供不应求时,王中和十分高兴。他强调,职业教育工作一定要围绕自治区、包头市的优势特色产业做好文章,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切实满足企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有效破解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王中和走进学院机械工程实训基地、3D打印实验室,了解学校教学、校企合作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有关情况。王中和指出,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建校早,装备制造等专业实力较强,多年来为一机、北重等军工企业输送了大量人才。当前包头市正在努力争取全国军民融合试点城市,对技术融合、创新融合等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希望包头职业技术学院继续发挥特长,做精做优军工、装备制造业等优势专业,同时与国内外一流院校合作,针对3D打印等新兴产业集聚师资,优化课程设置,培养一流人才,打造好学校品牌,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军民融合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在包头职教园区,王中和先后来到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包头机电工业职业学校、
包头艺术职业学校、包头服务管理职业学校和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实地调研。每到一处,王中和都仔细询问学校规模、教职工和学生人数、专业设置、校企合作和学生就业等情况,并来到多个实训车间、实训室,查看教学情况,与师生们互动交流,鼓励同学们行行出状元,要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认真练就过硬本领,将来更好就业、服务社会。王中和强调,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对实用型人才需求带来积极变化。要认真落实国家相关政策要求,着力补短板,下大力气发展职业教育,切实解决高素质实用技能人才缺乏这一制约转型升级的问题。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职业教育园区,包头职教园区要进一步科学定位,完善功能,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有效满足园区内教学工作和广大师生的学习生活需求。要大力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布局,壮大高等职业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要坚持有利于学校发展、有利于调动企业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就业的原则,深化产校融合、校企合作,科学合理设置专业,推进就业、创业培训,打造好高技能人才实训创业基地。要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打通学生由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提升的渠道。要加大人才师资培养引进力度,建设优秀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要转变观念,重视职业教育,在全社会弘扬工匠精神和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园区、学校和教育部门要明确职责,相互配合,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工作,确保校园安全。
包头市委常委、秘书长李淳仁,副市长乌云参加调研活动。
今年9月开始,40名深圳技师学院的新生一入学就将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按月领取工资并享有社保等社会保障。这40名学生所在的中德智造学院银宝山新模具班,是全国首家全日制“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试点。
针对当前深圳经济产业发展需求和高等教育薄弱现状,尤其是深圳精密制造、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等产业的高技能人才紧缺,由高校引进德国教育资源并与中德企业联合办学,成为深圳职业技术教育中的新气象。这种模式能否为深圳补上技术技能人才短板?外界对此充满好奇和期待。
毕业生要达到德国高级技工水平
5月初,深圳市首家中德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特色学院——中德智造学院在深圳技师学院正式挂牌成立,第一步将开设工业机器人、数控编程、模具制造、激光技术、电梯技术等五个专业,于今年9月正式开学。
成立中德智造学院,旨在引进德国优质教育资源,按照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借鉴德国智能制造有关行业标准,为深圳精密制造、高端制造、智能制造产业培养紧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据悉,中德智造学院招生规模为2000人至3000人,师资队伍实行中德混编,将打造中德特色实训基地,引进德国工商会IHK职业资格证书。按照规划,中德智造学院毕业生技能水平要达到德国高级技工、技师的考核要求。
据中德智造学院常务副院长成亚萍介绍,目前以数控编程和工业机器人两个专业为试点,正在进行课程开发,升级后的数控编程专业虽然增加了教学成本,但能让学生更早地真操实练,“学生可以在课堂里,模拟在工厂的实际运作场景,我们称之为任务情景。以数控编程专业为例,一个专业由3个以上的学习领域构成,每个学习领域4到6个任务情景支撑”。
成亚萍说,学校将德国“双元制”引进并加以消化,根据中国本土特色加以修改调整。成亚萍举例说,工业机器人是学校开设的新专业,在设置该专业的前期市场调研中,他们邀请了如深圳连硕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拓野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天马微电子集团等多家企业进行研讨商议,已初步确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
除了课程体系建设,这两项中德合作办学试点由德国专业教师带领中方专业教师,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训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开发、德国职业资格证书引进等方面合作,并进行深圳实际的本土化调整。
校企合作,教学就业两不误
银宝山新模具班采取的企业新型学徒制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形式之一,由中德智造学院与深圳市银宝山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教学。
在以往校企合作办学的基础上,学生一入学就以劳动合同的形式和企业签订协议,学生在学校学习一年到一年半后,将进入企业实习。“这样一来,学生对企业从开学就有了归属感,毕业后的就业也有了保障”,成亚萍说。
同时,企业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也随之提高,成亚萍说“企业全程跟着,从招生就参与进来,学生进校就提供基本工资和社保,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建设。很多项目不再是书本上的,而是来源于企业的实际生产”。
据悉,中德智造学院坚持开放性办学,将不断引入德国的大学、企业、行业协会的相关资源,同时与多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办学,探索企业新型学徒制等培养新模式。
如何让德方师资更好地与中方师资合作?中德智造学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聘请2至3名德方教师带领专业教师开展专业建设,派出骨干教师赴德国进行学习培训。
此外,中德智造学院还将与大族激光股份公司合作举办大族国际班,借助大族激光德国分公司的资源,与慕尼黑技术大学、斯图加特技术大学等德国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和国际合作。
深圳技师学院院长李滔介绍,学校将探索先在国内学习,后在德国深造的“3+2”或“2+1”培养模式,定期派出专业教师去慕尼黑技术大学、斯图加特技术大学进修。大族国际班学生毕业后将择优留在大族激光德国分公司工作,从而实现学生的国际化培养、国际化就业。
■专家观点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俞仲文:技术技能人才还应具备技术创新改良能力
深圳该如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引进德国“双元制”又能否为深圳补上上述短板?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副会长、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创校校长俞仲文。
他认为,职业教育的方向应该包含两方面,技术技能人才除了动手能力强,还应具备技术创新改良的技术素养,而目前深圳的职业教育还不能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
俞仲文称,在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对技能型人才的表述比过去多加了“技术”两个字,即技术技能人才。深圳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不仅是熟练的高级技工、技师,同时还能够发现技术问题,能进行技术革新和技能创新,制定路线和方案,用技术手段解决问题,“后一种能力就是技术素养”。
在俞仲文看来,产业在转型,职业院校光是培养零距离对接的人才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未来的产业,中国制造处于产业中低端的位置是改变不了的”。
一些企业抱怨很多工种招不到人,而一些人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种结构性失调也反映出办学的盲目性”,俞仲文说。他指出,加上劳动分配制度上的缺陷,家庭观念对工科的偏见,这几个因素结合造成了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局面。
俞仲文建议,深圳的职业技术教育应该有科学的布局和规划,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3D打印、新兴材料等战略性新兴行业的专业布局。“最近中央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国家11个‘互联网+’具体行动计划等文件出台,深圳的职业教育要勇于和产业相结合”,俞仲文说。
俞仲文说,学习德国双元制,关键不在形式。引进何种模式,都应该结合自己的国情。德国大企业多,而深圳是中小企业为主,当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习“双元制”,创造了“教学工厂”模式。
“德国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俞仲文举例称,如其教师必须具有五年以上工作经历,有国家职业教育委员会统一颁布的课程标准和专业标准;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同时又能跳出工作过程,学生在创新项目里发挥聪明才智;此外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人才,和综合性大学同样学历的人才享有同等报酬。
■链接
职业教育模式背后应有制度支撑
“双元制”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双元”指的是参加职业教育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教学培训,即职业学校以及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
研究表明,以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为基石的法律法规体系对“双元制”模式的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规定了企业在职业教育实施中各个环节的管理依据,也指导和监督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
成亚萍认为,德国企业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参与度更高,与德国法律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在德国,双元制的主体是企业,要求企业必须为教育服务是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而在中国,主体依然是学校,中国没有相关的法律条例来支持。”
中国职教学会理事王文槿也曾公开表示,她们认真研究完国际经验后得到一个结论,即没有一个国家的经验可以直接拿来在中国用。因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不一样,“简单地把人家的模式拿来,没有制度支持,那么文化也很难建立。我们的院校和老师们该从微观的事情做起,我们最关心三件事:课程、教学、评价”。
■他山之石
台湾鼓励职校教师带薪入企业
实行技职再造计划,加强学界与业界联系
2015年全球创业精神指标排名中,台湾位列亚洲第一、全球第八;土地面积小的台湾,2014年人均GDP达到22635美元。台湾高雄第一科技大学校长陈振远去年8月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台湾能取得上述成绩,与其职业教育有很大关系。
据了解,台湾已建立了相对完备的高等教育双轨制度——普通教育体系和技职教育体系。目前,台湾的职业教育学制已形成专科学校、技术学院及科技大学(含研究所)的一贯体系。这让接受技职教育的学生有机会读到本科、研究生,甚至获得博士学位。
陈振远表示,相关部门发现职业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在2012年提出技职教育再造计划,包括系所专业要跟产业界更密切结合、增强老师和学生的实务训练、鼓励创新创业等等,期望职业教育能够更好地服务台湾经济社会发展。
据介绍,台湾要求每个技职学校要对系科进行调整,与产业界共同对学科、人才培养计划进行规划。要通过访问、调查等了解产业需求,从企业的角度出发进行课程设置。为了增加老师的实务经验,并增加与产业界的互动,还鼓励老师带薪到业界去进行广度研习、深耕服务,少则一两个月,多则一个学期或一年。台湾还通过技职教育法规定,以后技专院校教专业课的老师,必须要满足在业界工作1年以上经验的条件。
为了强化产学合作,台湾还建立产业学院。由政府专门拨付经费推动产学合作,企业人员给学校上课,得到的报酬为学校老师费用的两倍。
2016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上周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一个熟悉又陌生的新名词“现代学徒制”受到广泛关注。而在列入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无锡市,一场围绕“现代学徒制”的职业教育改革正在深刻地改变着这座城市的人才生态和产业生态。
定制教育,就业匹配度逾90%
再过不到20天,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星动力”班的学生武四海就要毕业了。小伙子对未来充满信心:“毕业后,我将立刻前往宁波星动力上海万达门店做店长。从学校到企业,一切都很顺畅。”
武四海和他的同学们,将是无锡商院、也是全省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徒制”毕业生。无锡商院院长杨建新介绍,2013年,该校在全国率先开展“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到今年4月底,共开设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酒店管理等8个专业的现代学徒制班,“学徒”总数达到590人。今年6月,“北京华恩”“宁波星动力”两个班共93名学生即将毕业,目前,毕业生100%实现就业,就业匹配度高达90%以上。
高就业率、高匹配度的背后,是源自德国的现代学徒培养模式在中国职业教育土壤上的成功嫁接。“现代学徒制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和发展趋势。”无锡市教育局副局长符菊成告诉记者,现代学徒制的关键是“双主体”,即通过在职业教育中引入企业主体,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无缝对接”,打通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的“最后一公里”。
现代学徒制的出现,让长期饱受“不接地气”困扰的中国职业教育找到了一条与市场和产业“零距离对接”的出路。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在无锡这个传统的工商之城,现代学徒制已经在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商业贸易等优势产业领域开花,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一批高质量、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资源。去年,在国家教育部公布的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中,无锡市与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海澜集团入选,成为全国入选试点门类最为齐全的地区之一。
学生下企业,师傅进校园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这句俗语说的是古徽州人为谋生从学徒做起,得到经验,然后自立门户,外出闯荡……
5月10日,在业内赫赫有名的无锡汽车工程学校“宝马班”,记者仿佛又看到了古老“学徒制”的回归。十多名学生围成一圈,与宝马认证培训师热烈地讨论着;隔着一扇玻璃,是几辆崭新的宝马整车和发动机等零部件,最先进的ISID汽车诊断仪直通德国慕尼黑,师生们不时围到车前,动手操作。“学徒”谢新宇告诉记者,在这里,工与学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此前,他在学校进行了两个月的理论学习,随后3个月到宝马4S店顶岗实习,目前正在准备第二阶段的职业资格认证。
“传统的学徒制,讲究‘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而现代学徒制,一方面继承了这个传统,一方面和过去的‘师傅带徒弟’又不完全一样。”无锡汽车工程学校校长梁国忠表示,现代学徒制强调工与学的深度融合,改变了我国职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另一方面,传统学徒制主要依靠师傅个人经验,以培养初等工匠为目标,出师,就意味着学习的结束。现代学徒制则面向中高端技能人才,未来可能出现技术类本科、硕士甚至博士,而且教育过程是终身制的。在技能培养的超前性、师资的开放性、行业标准的统一性和质量评价的规范性等方面,现代学徒制也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现代学徒制与人们熟悉的“订单班”“冠名班”也不可同日而语。无锡技师学院与德国博世、瑞士布勒等世界500强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合作,企业不仅把工程师派到学校上课,还把原汁原味的企业文化搬到了学校的“定制车间”。“我们曾经做过调查,订单制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的有80%,但一年后只剩50%,两年后就只剩30%了。”技师学院教务处王健林老师认为,订单班企业介入少,其需求与学校培养存在差距。而现代学徒制,企业深度参与从招生到培养的全过程,在这种契合与浸润下培养出来的,才是企业需要的具有忠诚度和职业素养的合格员工。
政产学发力,凝聚“工匠之神”
今年4月13日,由联想集团与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共同打造的现代学徒制“联想班”正式开班了。不到一个月,老师们就发现,学生们有了很大变化:过去不爱学习的,周末主动看书了;过去懒散随意的,天天早起锻炼了;就连过去不修边幅的,如今都爱上了职业装,天天腰板笔直,换了副模样。
“好的教育改革,只有让学生、企业、学校都获益,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无锡机电高职王稼伟校长告诉记者,通过现代学徒制,学生提升了技能和职业素养,获得了稳定有质量的就业;企业储备了人才,弥补了技能人才短缺;学校打造出一支理论、实践“两手硬”的教师队伍,提升了办学质量。他介绍,该校开展现代学徒制后,教师获得技师资格的比例由45%提高到90%,拥有高级技师证书的教师比例由0上升到40%。
采访中,多位职业教育专家对现代学徒制在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中的独特作用寄予厚望。但从简单模仿德国的学徒之“形”,到形成中国特色的工匠之“神”,其间还有很多难题待破解。
“首要是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发挥企业的主体担当。”联想集团培训部项目经理黄喆介绍,一个50人的学徒班,三年的培养,企业至少需要投入200万元,中小公司大多无力承担。“我们建议,借鉴德国经验,由政府向企业购买岗位,供学生参与技能实训。学生毕业后反哺到行业中,最终提升全产业的竞争力。”
企业的积极性要靠制度激发,学徒的权益更需要制度护航。记者注意到,在微观层面,各校通过与企业协商,为学徒争取到工龄、保险、实习补贴等多项保障,但在宏观层面,相关的政策法规、制度保障仍是空白。
作为全国职业教育大省,江苏在“十三五”教育规划中明确提出:逐步扩大现代学徒制试点,造就一批“现代鲁班”和“大国工匠”群体。目前,无锡、南通、常州、南京等地区和院校、企业已列入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相关的制度设计和政策保障也正在紧锣密鼓地酝酿中。
5月31日,自治区南疆职业教育对口帮扶工作会议在和田召开,明确未来5年南疆职业教育对口帮扶工作思路和主要任务。据了解,从今年起,我区25所中高职示范(骨干)和优质院校将全覆盖帮扶南疆47所职业学校,通过发挥区内优质职业院校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推进南疆地区职业教育发展。
会议强调,各地各校要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南疆教育质量提升工作推进会精神、民族团结进步年部署,把质量提升作为“十三五”期间的工作重点,将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源用在内涵建设上。通过“托管帮扶”和“任务帮扶”两种形式,帮助南疆职业学校提升管理水平、加强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等,开展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就业创业指导等系列帮扶工作,全面提高南疆职业教育总体质量和水平,实现全区职业教育事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十二五”以来,中央和自治区高度重视南疆职业教育发展,累计投入南疆四地州中等职业学校资助资金23.48亿元,资助学生295.98万人次,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从学前2年到高中阶段学段连贯的14年免费教育,让更多家庭贫困学生就读职业教育的愿望得到实现。同时,中央、援疆省市、自治区投入22亿元,加强南疆四地州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在南疆人口较多县(市)和田、墨玉、喀什、莎车、阿克苏、库车等地重点建设了7所大型中职学校,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得到增强,南疆职业教育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Copyright © 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20808号-11 全国统一热线电话:400-660-5933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