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前,蜗居在南昌市青山湖区星光村里,面积不足20亩的江西省电子信息工程学校,办学规模徘徊在千人左右,是到处租房办学的“袖珍学校”;14年前,杨乐文成为这里的校长,对职业教育的热爱,办一所真正让人满意的中职学校的梦想,成为他改造这所“袖珍学校”的坚定信念。
创业艰难。2002年,学校用仅有的资金,在南昌高新区购买了50亩土地进行新校区建设。地有了,建设的钱却没有。起初,他跑了南昌市许多银行,结果却只有一个:听说他是学校来谈贷款建新校区的,都非常热情;但听到他介绍的是一所中职学校,马上都委婉地拒绝了。后来,杨乐文经人介绍认识了中国银行南昌市东湖支行的领导,对方答应来看学校。但银行领导与其说是“看”,不如说是来明察暗访,他们挑中午和下午下课时来看,看中午食堂有多少学生吃饭,看下午下课有多少学生放学;他们不问学校教职工,只问学校周边单位的人,问学校办学质量如何,招生如何,社会口碑如何。不仅支行领导看了,分行的领导也来看了。最后,分行行长答应给杨乐文15分钟时间到他办公室谈如何招生办学、如何归还贷款。15分钟,杨乐文凭着对中职教育的自信、对学校的自信、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与思考,给出了满意的答案。结果,大家一致认为这个校长能干好事业,中职教育有前途,决定给学校3年期2000万元的贷款。
杨乐文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学校就像他的孩子,倾注了他全部心血。就像搭积木一样,他带领广大干部职工推进新校区建设,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变化,现在,新校区可满足1.2万人的办学需要。学校新校区建设期间,不仅如期归还了银行的2000万元贷款,且没有欠一分外债,学校教职工的收入也没有受到影响。
杨乐文非常关心教学质量。一方面,通过建设实训场地和建立电子商务网店、广告艺术工作室、汽车维修社、金工社、计算机维修站、电子创业中心等创业孵化基地,教学生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教学生做人。比如,杨乐文向全体学生公开手机号码,鼓励他们与他发短信、打电话,沟通心事、交流想法。又如,他为学生们编写德育教材《故事与人生》《守规矩》,以及歌曲《成长的歌声》、学校优秀毕业生成长故事《榜样》……长期以来,他坚持每周上“人生课”“大讲堂”,为学生讲人生、讲规矩、讲法治、讲道德。
功夫不负有心人,近年来,杨乐文欣慰地看到,许多学生因综合素质好、技能水平高,还没毕业就被企业“预订”,年平均工资4万至6万元。同时,很多毕业生回到家乡创业,涌现出一大批成功的创业者。这些让杨乐文感受到了成就感和人生价值,使他更加坚定了做好职业教育的信心。
近日,宝鸡市政府出台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围绕贯彻落实全国和陕西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加快“十三五”宝鸡市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推进建设人力资源强市,作出了详细部署安排。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意 见》提出,以资源整合为抓手,以校企合作为纽带,以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根本,以深化改革为保障,积极实施“1256”工程(建成1个市级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2所高水平的高职院校、5所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组建6大专业性职教集团),建成一批高水平的职业院校和特色优势专业,培养更多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全面支撑宝鸡产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职普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造中国西部职教名市,为加快打造关天副中心、建设最具幸福感城市、走在建设“三个陕西”前列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保障得力。成立了宝鸡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落实政府统筹责任。建立职业教育财政保障制度,从2016年起,落实中等职业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市财政每年列支2000万元,专项用于支持公(民)办职业教育发展。
——《意见》措施具体、针对性强。针对宝鸡市职业教育存在资源分散、基础条件薄弱、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强等发展实际,提出了“十三五”期间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四大具体措施,即:多措并举构建大职教格局、补齐短板夯实发展基础、合作共赢推进校企合作、破除壁垒深化职教改革。
——提出了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系列措施。如整合统筹职业教育资源、搭建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把“职教扶贫”作为重要抓手开展多种培训、推进校长聘任制改革和公开选拔试点、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和发展需要,对职业院校教师实行总量控制、动态管理。改革教师聘用办法,有计划公开招聘专业教师。职业院校可按照有关规定,在编制总数20%内自主聘用具有专业职业资格的技能人才任教等。
——高端规划建设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将按照“七中心、一基地、一站(所)”的目标,高起点规划,建设宝鸡市职业教育中心。从2016年起,市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专项用于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建设。
近年来苏州市职业教育蓬勃发展,释放出巨大人才红利,有力促进了就业创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通过技能大赛,充分展示了苏州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大赛已经成为苏州职业教育发展的亮丽品牌。
一是大赛成绩保持稳定。“基础教育看高考、职业教育看技能大赛”。今年成功举办了2016年苏州市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在市赛的基础上,苏州市400多位选手参加了省赛,在传统优势项目减少、参赛选手选拔规则调整的不利情况下,选手不惧压力,奋勇争先,共获得省赛金牌75枚,银牌119枚,铜牌130枚的较好成绩,成绩名列全省第2,反映出苏州市选手的实力。在国赛中,选手们不畏艰难,克服重重压力,顽强拼搏,共夺得了17金10银1铜的好成绩。与去年相比,奖牌数有所提高,成绩平稳中有所进步,体现了苏州市参赛选手的真功夫、真水平、强实力。
二是大赛组织日益规范。根据“大赛顺应产业发展方向,对应企业发展需要,适应国、省赛竞赛要求”的指导思想,大赛的各项工作更加贴近我市行业企业实际、更加贴近国赛、省赛规则。竞赛项目设置按照产业发展需求,凸显针对性和实效性,内容凸显实用性和先进性。如对接先进制造业,设置了工业机器人等项目,紧贴互联网+新业态,设置了云计算、4G全网建设、智能家居等项目,关注健康生活绿色环保,设置了大气环境检测、系统安装与调试等项目,注重中华文化传承,设置了手工制茶、艺术技能等项目。各市(区)、各职业学校建立健全了竞赛层层选拔机制,参赛选手的遴选更加关注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身心素质等多方面,选拔的途径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既增强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又为选拔优秀选手、建设选手梯队创造了有利条件。更多的师生在技能大赛的平台上得到了锻炼,更多学校加快了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步伐。
三是校企合作愈加紧密。苏州市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冠名企业越来越多,本次大赛得到了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用友新道科技有限公司、苏州胜利精密制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建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的资助,这些企业也是多年来一如既往,对我市职业教育关心和支持,折射出社会对培养和选拔高技能人才的关注和热情。职教大赛举办了十年,不仅有数千名职教师生参加比赛,也有大量的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来参与赛事的设计,充分展示了苏州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丰硕成果。而且打造了交流经验,切磋技艺的平台。
多年来,苏州市选手能够在全国、省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取得的辉煌成绩,靠的是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亲切关怀,靠的是社会各界的长期关心、大力支持,靠的是全市职教工作者静心教书、潜心育人,靠的是姑苏学子天道酬勤、奋力拼搏!我市选手的优异表现不仅展示了广大师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也凸显了苏州尊师重教的厚重历史传承和教学改革创新的最新最优成果,更体现了苏州职教人凝聚社会共识,同心同德、务实创新、奋发图强的不懈追求。
苏州市教育局将大力宣传和弘扬技能大赛获奖选手敢为人先、不断超越、勇攀高峰精神,并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扬创先争优的精神风貌,不断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培养大批国际化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促进苏州经济转型升级、扩大就业,为促发展惠民生、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日前,为表彰为行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典型,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于2016年3月启动了全国纺织服装教育先进单位和先进集体评选活动。经过专家评审,武汉纺织大学、西安工程大学、香港服装学院等51家单位被评选为全国纺织服装教育先进单位,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香港服装学院直属分院广东时尚职业培训学院、广东省服装职业培训学院等89个集体被评为先进集体;与此同时,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表彰了9位全国纺织服装行业职业教育优秀校长和44位全国纺织服装行业职业教育先进工作者,其中香港服装学院两位教育骨干郭仕美、尹洪妹老师被评为全国纺织服装行业职业教育先进工作者。
面对多项国家级荣誉,周世康院长对记者感言,这些荣誉是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努力的成果,也是社会各界人士对学院服装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充分肯定。
千锤百炼铸就高端服装教育品牌
1990年,香港服装学院率先提出“实施名校战略、打造名师工程”的战略目标,把全校的核心工作放在办学模式创新、教学研究、服务产业、服务人才上,学院按“专”“精”“强”的办学之路耕耘不辍,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结合深圳市服装产业的发展,以品牌服装案例式教学为引导定位课程,教学注重学员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进入21世纪以来,作为传统的优势发展产业,中国服装业、民营服装品牌跌宕起伏,其变革与升级发展需要人才,尤其是能实战的技能型人才。为适应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变化,香港服装学院开始走多元化办学之路,如先后与法国时尚学院、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广东省服装设计师协会、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林姿含等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合作办学、办班,形成校企、校社合作育人体系,开拓出一条独特的办学育才之路,深受学生、用人单位与社会的一致好评。如今,学院已成功打造成以深圳为总部,在深圳、广州、湖南、湖北、江苏等地开设分院的知名品牌服装教育集团,成为引领全国服装教育发展的新航标。
名校、名师、名生相辉映
作为香港服装学院的掌舵人,周世康院长充分发挥领军人物的作用,以自己先进的办学理念、创新的经营模式,进行着服装职业教育的一系列探索与改革。他本人所获的荣誉,更是引人注目,包括有全国纺织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中国纺织服装教学成果奖、全国纺织职业教育先进工作者、优秀校长、国家技能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奖、全国纺织行业人才建设先进个人等诸多奖项。在周院长的号召下,一批批知名专家、学者,业内顶尖设计师、技术总监慕名而至,走进了服装教育的前沿阵地,让成千上万的外来务工人员、时尚从业者有了提高技能水平、成就时尚梦想的平台。二十六年来,学院不断地为产业发展培养输送了近6万名服装专业人才,如今他们遍布于深圳及全国各地的服装企业,有的已成为了首席服装设计师、服装设计总监,有的创立了自己名师设计工作室或品牌公司如蒋磊、马宝微、穆焱等,更有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技术能手称号的王郁鑫、鲍懋彬,荣获“深圳市技术能手”称号的曾丽妮,“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的吴飞燕、赵黎霞,“广东十佳服装设计师”的李超、李贵洲、沈建英、许素明,“深圳十佳时装设计师”的有姜振宏、黄凰、姚子依、王华忠等,这些优秀学员的成就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同时他们也成为了当今中国时尚潮流的制造者和倡导者。“名校”“名师”“名生”相辉映,使得今日的港院已成为众多学子成就梦想的时尚学府!
初心不改技能成就梦想
如今的人才市场对技能型人才越来越受青睐。作为中国最早的一批服装职业教育先行者,周世康院长和他的教育集团一直在用傲人的育人成果证明着,学习技能完全可以改变命运,点亮人生,成就梦想。“教育是成人之美的事业,我希望每一位走进香港服装学院的学子,都可以通过技能改变命运、实现人生价值。让每一位贫困家庭的孩子都有机会走进学习时尚的大门,成就自己、实现梦想。”二十六年,周院长对于自己的教育事业始终坚持如一,不曾放弃。
展望未来,周院长表示,香港服装学院将不忘初心,夯实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与时俱进地践行科学发展之路,继续深化教改,不断锐意创新,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并以国际化视野和准确的定位,继续把服装职业教育做专、做大、做强,努力向国际时尚教育中心进发,为推动深圳国际时尚之都建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设计师、技能大师,将中国服装匠心精神传承发扬,助力中国服装“强国梦”。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主阵地。因受社会环境、教育结构、竞争能力、办学水平及管理体制等诸方面的影响和制约,规模小、质量差、招生难、效益低,缺乏核心竞争力,饱受生存危机困扰。以陕西省澄城县职教中心为例,2010年三校合并的时候,教师比学生还多,学校发展徘徊不前,招生门可罗雀,几乎走到了山穷水尽的边缘,如何摆脱生存危机成了学校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
俗话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面对发展困境,学校积极探索,在抓好师资、设施等基本办学能力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办学模式、专业模式、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澄城职教特色的“职普融通、分类推进”办学新路。
“一次招生、两次分流、三种选择”的办学模式
近年来,学校秉承“一切为了学生的进步和终身发展”的办学理念,创新出了“一次招生、两次分流、三种选择”的办学模式,为学生搭建起了成长、成才、成功的立交桥。
“一次招生”即学生入学后按照综合专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两次分流”指的是在第一学年末,实行第一次分流,由学生决定继续上综合专业还是学习专业技术;第二学年末进行第二次分流,让学生决定参加普通高考、高职单招还是学习专业技术。“三种选择”指的是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选择参加高考、高职单招或自主招生考试、学习专业技能。
一种选择就是一次发展机遇,学校试行的这种办学模式,对学生来说既拥有和普通高中学生同样的深造机会,也拥有了掌握一技之长、随时选择就业的发展优势。
“宽基础、活模块、多方向”的专业模式
中职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应着眼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宽窄并举为原则,着力进行专业整合与分流。为此,学校课程建设按照整合提高能力的要求,注重课程内容结构的定向化、综合化和模块化,实现专业结构模式的“宽基础、活模块、多方向”,促进学生由职业人向社会人发展,培养具有时代精神,做人与做事并重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
“宽基础”是指对一年级的新生全面开设基础文化课,辅之必要的通用技术课,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一定的选修课。“活模块”是指二年级学生在掌握了宽厚的文化基础知识后,向纵深方向拓展专业技能。学生可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潜在能力及就业愿望,灵活选择相应的专业模块。“多方向”是指学校的教育教学紧贴学生的实际,为他们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把学生培养成既能升入本科或高职院校深造,又能进入企业就业,还能自主创业的高素质劳动者。
“低起点、小坡度、多台阶、严要求”的教学模式
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未能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其特点是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因此,学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按照因材施教、分类推进、个性发展的教学原则,积极推行了“低起点、小坡度、多台阶、严要求”的教学模式。
“低起点”就是根据学生实际,结合学科、专业特点,以多数学生能够接受的知识基础为起点开展教学工作。“小坡度”就是在处理教材难点过程中,知识之间要平稳过渡、平滑连接,适应学生思维发展的实际。“多台阶”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增加过渡环节,减少知识跳跃的阶梯高度,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水平。“严要求”就是要在课堂内外,对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从严要求。
“专业+特长”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顺应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学校积极推行“专业+特长”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提质量,取得了明显的实践效果,
所谓“专业+特长”,就是要求学生在学好本专业基本知识的同时,挖掘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实现夯实专业基础和发展个性特长两者的共赢。这种模式具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二是把学生培养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多元化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实用人才。
总之,通过以上办学思路的创新,学校在培养“就业有优势、升学有希望、创业有本领、发展有基础”的高技能人才上闯出了一条新路,让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展坐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连续五年,学校学生就业率都在97%以上,在近年全县初中毕业生锐减的情况下,学校的相对招生人数还连年攀升,步入了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快车道。(本报记者 李丹 通讯员 李忠敏 杨俊鹏)
资金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新一轮援疆工作实施以来,江苏将职业教育作为援疆工作重点,安排落实资金3.2亿元,支持伊犁新建6所中等职业学校,实现20万以上人口县均建成主体职业学校的目标。安排落实资金1.5亿元,支持州本级师范教育、卫生教育,建成州双语教师培训中心和乡村医师培训中心。
结对交流,构建对口帮扶体系。发挥江苏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加大院校之间的交流帮扶力度。2012年安排落实4所国家示范中职校对口支援霍尔果斯中职校;2014年安排落实8所国家示范骨干职业学院对口支援伊犁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安排落实6所师范院校对口支援伊犁职业中专(师范)学校,县市职业学校也均与援疆市县职业学校结成帮扶学校。援助学校按照专业分工,一个院校负责帮扶一个专业,整体联动,推进伊犁职业院校加快发展。
教师互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近3年来,伊犁职业院校有100多名教师到江苏职业院校培训学习、跟岗锻炼;江苏职业院校有50多名教师到伊犁职业院校指导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带训教师队伍。2016年组织“一带一路”苏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论坛,江苏专家和伊犁校长“面对面”交流办学经验,共商两地职业教育合作项目。
制度迁移,完善职教治理体系。近年来,伊犁职业院校借鉴江苏职业院校管理经验,逐步健全学校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伊犁职业技术学院综合8所江苏职业院校优点,建立起符合自身特点的院系两级管理体系。伊犁州教育局借鉴江苏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建立起覆盖所有初、高中毕业生的升学去向跟踪调查制度,力求让更多的毕业生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建立起覆盖所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制度,强化职业院校就业指导和推荐,力求让每一位毕业生都实现较高质量就业;制定“五好”(好班子、好校风、好专业、好师资、好环境)职业院校创建标准,指导职业院校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内生动力和社会吸引力。
海上新丝路,是一条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之路。在广西与东盟的教育交流中,职业教育交流成效显著。结合自身区位优势和国家政策,在成就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广西职业教育也主动走出国门,与东盟国家共谋互惠互利的发展之路。
校企合作添动力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7月下旬,印度尼西亚卡拉旺地区SMKN1职业学校的一间教室里,印尼华裔教师钟裕宏正在给当地学生上中文课。9月,这些学生将远赴千里之外的柳州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深造。
“2015年,我们SMKN1职业学校遴选了13名学生到柳州学习汽车技术。今年,我校将名额增加到55名。”SMKN1职业学校校长阿古斯卢·卡万马在接受“海上新丝路·东盟万里行”记者团采访时介绍道。
2015年年初,柳州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与上汽通用五菱股份有限公司、印尼西爪哇省教育厅达成合作意向,开启了政、校、企三方联合培养学生新模式。该项目将分别在柳州和印尼共同成立汽车学院,联合培养汽车高技术人才。SMKN1职业学校正是三方在印尼共建“印尼中国汽车学院”的当地院校之一。
对于广西与印尼共同培养汽车专业人才,印尼西爪哇省教育厅厅长阿塞普·海尔曼表示:“印尼和中国政府在汽车制造业方面合作颇多,包括在西爪哇建立汽车制造工业。为此,需要大量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
作为首批“广西华文教育基地”,柳州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已成为广西招收外国留学生最多的高职院校,与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多所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近年来,该校积极响应柳州市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行动计划,以深化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为突破,为上汽通用五菱印尼生产基地培养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
如今,在“一带一路”的版图上,广西职业教育走上了一条更“接地气”的路。职业教育不仅培养本土技术人才,也伴随着中国企业尤其是广西企业走出去,为走出去的企业在东盟国家培养当地技术人才。
跨国培养更“高速”
沿着“一带一路”的轨迹,记者来到了印尼万隆市。具有中国高铁走出去示范效应的雅万高铁项目,已于今年年初正式开工,对于实现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提升、改造,在高铁、运力等方面实现技术全面升级,是印尼民众的期盼。
如何改?怎样提升?铁道技术的合作和技术人才是关键。当地急需大量训练有素的相关人才。
同样对铁路人才怀有迫切需求的,还有正在推进中泰铁路建设的泰国方面。
针对东盟各国日趋紧迫的铁路系统人才需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11所东盟国家高校达成了合作意向。目前,该校已为泰国大城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学院制定了铁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今年3月22日,泰国选派15名职业院校教师到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为期38天的专业培训,培训内容都是中泰高铁项目所涉及的技术模块,代表着世界领先技术水平。据了解,下半年还有百名泰国学生前来柳州开展为期半年的专业学习。
此外,今年3月,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还与印尼苏莱亚大学签署合作协议,两校联合建设轨道交通培训基地和汽车技术服务培训基地。从点到面,在“一带一路”新的历史条件下,广西与东盟国家的人才培养、人员往来,也步入了“高铁时代”。其中,职业教育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提前培养和储备了大量的人才。
打造未来“国际工匠”
广西正逐渐成为“国际工匠”、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摇篮。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百色靖西职业技术学院与越南高平省联合打造“中高职衔接立体交流平台”;桂林旅游学院为东盟培养旅游管理人才,帮助东盟国家提升旅游管理水平;港澳台地区借助“桂港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平台,深化与东盟国家职业教育合作交流……
2012年7月,农业部在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挂牌成立“中国—东盟农业培训中心”,该学院至今已为老挝、缅甸、越南等国举办培训班共68期,培训学员1300人次。
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日益增多,近年来已有5个国家级东盟人才培训中心落户广西。按照设想,未来或将达到10个。
今年1月12日,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在广西师范学院成立。该研究中心的成立,将助推“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广西与东盟职业教育合作。
自治区教育厅厅长秦斌表示,今后广西教育部门将深入推动和支持广西职业院校走出去,加强与东盟各国职业院校的合作办学,培养更多国际化职业教育人才。
以提升服务能力为导向,以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为重点,以创新交流与合作模式为抓手,福建省进一步深化闽台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若干意见致力于提升层次、深化内涵、提高质量,不断增进两岸沟通了解、互惠双赢,不断提升对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服务能力。
闽台合作办学空间不断拓展
“十三五”期间,福建省将推动闽台联合培养人才由本、专科层次合作为主向硕士、博士高层次协同发展;推动闽台合作办学由部分领域、部分专业的合作向闽台高校联合举办高水平大学、应用技术类大学、二级学院的方向发展;试点将福建省职业院校或部分院系委托台湾优质高校管理,同时支持台湾高校、行业协会、企业参与组建福建省职业教育集团。通过提升两岸合作办学的深度与广度,将有力促进闽台高等教育合作与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
闽台教育向立体化合作转变
“十二五”期间,福建省闽台教育交流与合作成效显著。一是率先出台《福建省促进闽台职业教育合作条例》,这是大陆首部对台湾地区开展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地方性法规,《条例》在闽台职业教育合作的实训基地建设、技术研发、师资培训和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对闽台职业教育合作的资金支持力度,对建立闽台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长效机制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二是实施闽台“3+1”联合培养本科人才项目取得一定成效;三是赴台学习交流学生人数持续稳定递增,约占大陆高校同期赴台学习学生总数的1/3;四是高校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教师负责赴台学生长效管理,赴台学生管理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并受到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十三五”期间,福建省将进一步深化闽台教育交流合作体制改革,与台湾教育界开展全方位的深度合作。一是实施“福建师资闽台联合培训计划”,依托我省高校联合台湾高水平院校设立的4个福建省师资闽台联合培养中心,培训一批本科高校、职业院校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促进福建省本科高校和职业院校师资和管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二是推动“两岸合作高水平大学”计划,联合举办高水平大学、应用技术类大学和相对独立的二级学院,并办好一批与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匹配度高、引领性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合作办学项目;三是创新培养人才模式,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等高端人才,推动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为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提供新模式、新经验和新方法;四是推动闽台职业教育合作领域先行先试,支持台湾高校、行业协会、企业参与组建我省职业教育集团,试点将福建省职业院校或部分院系委托台湾优质高校管理。支持闽台高校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台湾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鼓励创新闽台职业教育合作模式。
闽台教育交流创品牌
“十二五”期间,“海峡两岸大学校长论坛”“海峡两岸应用技术类大学校长论坛”“海峡两岸百名中小学校长论坛”和“海峡两岸学前教育论坛”等四个独具特色的论坛已成为两岸教育交流知名品牌。定期轮流举办这些论坛,为两岸学术交流搭建了难能可贵的常态沟通机制。
“十三五”期间,为进一步扩大闽台教育交流影响力,福建省将进一步深化人文交流,以祖地文化为纽带,以基层交流、青少年交流为重点,打造“两岸教育交流交流周”品牌。一是进一步深化两岸教育交流内涵,整合“四大论坛”“三个大赛”、闽台教育博览会、闽台青少年夏令营等活动,举办“两岸教育交流周”活动;二是推动“五大平台”建设,即:“两岸学术交流平台”“两岸师生交流平台”“两岸教育展示平台”“两岸高校招生宣传平台”“两岸高校文化交流平台”;三是进一步促进两岸师生之间的了解和沟通,将“两岸教育交流周”活动打造成为全国“叫得响”“排得上”的教育知名品牌。同时,在继续提高“四大论坛”和“五大活动”影响力的基础上,我省将依托已建设的闽台文化体验中心,加强对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闽都文化、朱子文化等两岸共同文化的研究,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显、展现海峡两岸风貌、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山东省自2012年底启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以省为单位构建起了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体系。2016年以来,在狠抓既有政策贯彻落实的基础上,将项目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坚持向规范管理、内涵发展要质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各项工作均取得较大进展,一些重点项目“开花结果”。
一是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全面启动。出台《山东省职业院校基本工作规范》,推动职业院校以规范化为基本要求,全面提升招生、学籍、课程、教学、教师等方面管理水平,建立规范办学行为长效工作机制。
二是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路径继续拓宽。完善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模式,“3+2”试点高职院校达到51所、111个专业点,年度培养规模达到6080人;“3+4”试点中职学校30所、36个专业点,年度培养规模1685人。扎实推进高职院校与技师学院合作培养试点,试点职业院校、技师学院达到20所、培养计划760人。
三是中高职衔接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全面推进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标准与行业标准、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效对接,开发了200个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指导方案、30个公共基础课程标准,一体化设计了147个职业院校与应用型本科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中职、高职与本科主干专业的课程衔接体系初步建立。
四是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按照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思路,每个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支持经费25万元,共遴选确定62个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目前,全省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的合作企业有153家,试点培养学徒4860名。
五是产教融合“一头热、一头冷”局面开始扭转。支持职业院校与联想、浪潮、微软、甲骨文、惠普、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55研究所、西门子等开展战略合作。多元主体多种模式组建省级职教集团9个、市级职教集团118个。启动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9个项目总投资(资产)28.8亿元,其中,公有资本6.5亿元,社会资本22.3亿元。
六是技能型特色名校建设全部完成。25所省技能型特色名校全部通过验收,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7.4亿元。其中,省财政专项资金2亿元,拉动地方财政投入3.7亿元,行业企业投入3亿元,学校自筹投入8.7亿元,重点建设了204个专业点,新增合作企业3244家,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七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在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我省获大赛设立9年来参赛最好成绩,获奖总数326个,奖牌总数列全国第一。其中,一等奖120个,较2015年增加23个;高职、中职一等奖获奖数量分别占全国第2、3位。在第12届全国中职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中,学生作品有245件获奖,其中一等奖42件,260名教师获优秀指导教师奖,33所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学生作品获奖数、优秀指导教师获奖数、学校优秀组织奖获奖数均居全国第一。
8月23日上午,河南省教育厅召开新闻通气会,通报了《河南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有关情况。
按照《方案》要求,河南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普通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科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3个选考科目成绩组成。招生录取实行基于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机制。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选考科目考试。合格性考试范围覆盖国家规定的高中所有学习科目的必修内容;选考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自主选择3科。根据《方案》,河南将逐步建立全省规范统一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化管理平台,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真实表现,确保程序严格、公开透明、内容真实可信。
《方案》还提出,要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改革,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中职(含技校)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文化基础和专业技能相结合的测试。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素质成绩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
8月21日上午,“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邯郸实验学校”和“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联办学校”揭牌仪式分别在邯郸市第二职业中学和邯郸市职教中心隆重举行。
邯郸市教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杨华云,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校长郭葳,邯郸市教工委副书记、市教育局副局长赵小丁,市教育局副调研员、市职教中心校长许克亮,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副校长赵兵、副校长杨瑞增出席仪式,市教育局相关处室和有关学校负责同志,市职教中心、市二职中班子成员和全体教职工参加了揭牌仪式。
邯郸市教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杨华云在揭牌仪式上发表讲话。他指出,截至目前,邯郸市共有21所中职学校与天津市优质职业学校开展了合作办学。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在邯郸市第二职业中学和邯郸市职教中心设立邯郸实验学校和联办学校,是邯郸市“招校引智”工程的又一重大成果,也是邯郸市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件大事,对两所学校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杨华云强调,要认真学习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等优质职业学校的先进办学理念和办学经验,提高邯郸市职业学校办学水平,要进一步与天津市优质职业学校扩大合作范围,在学校管理、内涵发展、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度和广度合作,进一步提升我市职业教育办学品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为邯郸学子搭建更为广阔的求学就业新平台,为两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校长郭葳表示,感谢邯郸市教育局对两校合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学校将以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为双方学校发展谋求更大的空间,更好的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在课程设置、师资培养、专业建设方面汇聚两市优质资源,精诚合作,互助共赢。
当天下午,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校长郭葳以“以提升内涵为核心、构建现代职业院校”为主题,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发展目标、学校管理、专业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做了专题报告。报告会由市教工委副书记、教育局副局长赵小丁主持,全市职业学校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和教师代表共计5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导读:从中低端产业逐步迈向中高端产业的过程中,我国亟需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队伍。为此,上海市正在加快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职业教育体系,提升职业教育水平。
手持焊枪,头戴安全帽,一排身着工装的选手们正在紧张地进行车身修理项目的比赛。
这是8月13日-14日,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办、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承办的2016年中国技能大赛——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比赛现场上的一幕。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此次比赛还吸引了很多职业学校的学生前来“观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现场了解到,不少上海本地的职业学校还会组团来参加。
职业教育历来是作为中高考“失利”的学生和家长们的“备选项”,但在不少上海本地生源的学生看来,他们并不排斥职业教育,有些学生甚至认为职业教育的就业前景更好。“我读的是空乘专业,觉得这个职业比较体面,了解下来薪酬待遇也不错。”一位高职学生表示。
中华职业学校的王校长分析认为,这与上海发达的产业体系有关。“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很市场化的,一定是与地方的经济、业态相匹配,并会自动调节。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的相关专业,在上海来说发展比较好。”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为了适应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需要,上海市正在加快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职业教育体系,提升职业教育水平。
职业教育更重品牌、重技能、重特色
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过程中,多个参赛选手表示,熟练掌握劳动技能是他们选择职业教育的初衷。
“由于薄板的连续焊接很容易造成板件烧穿或是板件严重变形等,平时会进行大量的系统练习,甚至还会绑上两公斤重的沙袋进行焊接训练。”一位车身修理项目的参赛选手表示。
“选择职业教育之前,确实还是有些犹豫,但是后来看到自己的孩子的技能进步,我还是觉得选择职业教育是比较正确的。”一位选择职业学校的学生家长告诉记者。
对此,上海一所高职学校校长表示,社会的观念确实需要一些正面的舆论导向。“我认为行业协会能在薪酬方面、职业门槛方面,制订一些标准。保证有一定技能等级的人能有一个比较高薪的待遇,体现自身的价值,社会地位和拥有的技能能够得到匹配。目前来看,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太匹配的现象。”
除了重视技能的获得之外,学生和学生家长特别看重职业学校的口碑和专业特色。“现在我们学校就读的很多学生,都是经过朋友或者亲戚推荐过来的。”王校长表示。
而在专业的设置上,职业学校在突出自己特色专业的基础上,也会在招生之前进行一些数据分析,并与企业进行紧密合作,研判未来的市场需求。以中华职业学校为例,他们每年会进行招生咨询会,了解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想法。但他们更多的是保留自己的特色专业和有优势专业,靠一个个专业的品牌和特色来吸引学生。
“不能一直换专业,不然新的专业没人知道。打品牌很难,一个专业品牌的树立,至少需要2-3届毕业生、经过近10年的时间。此外,职业教育必定是需要校企合作的,这个亲密关系也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需要企业对你的认同。”王校长表示。
此外,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采访时获悉,考虑到职业办学成本相对较高,为了确保专业设置的合理性,上海市也做过专业布局的相关调整,对招不到学生的专业进行关停并转。
职业教育要与产业需求互动
技能人才培养、“工匠精神”得到重视的一个大背景,是我国正在经历的深层次的产业结构调整。事实上,在从中低端产业逐步迈向中高端产业的过程中,我国亟需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队伍。
从上海的情况来看,上海市共有中等职业学校89所,其中职业高中28所、中等专业学校54所、技工学校7所,共有在校生13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5.2%;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共30所,全日制本科院校二级学院(高职学院)22所,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14.2万人,占普通高等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28.2%。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上海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单位所属产业的一、二、三产流向比例为1:18:81。
其中,第二产业中,制造业对应吸纳毕业生的比例近年来持续下降,化工类中职毕业生已经很难满足企业的转型升级发展需求,土建类行业对信息化复合型人才需求比较旺盛;第三产业中,旅游、文化、体育、娱乐业、住宿和餐饮业对应吸纳毕业生的比例近年来持续增加。
也就是说,这与上海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特别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的方向相一致。
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曾表示,上海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互联网+、文化创意等领域的应用型人才、特别是中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缺口特别巨大。
为此,上海制订了《上海职业教育体系规划(2015-2030年)》,提出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占本市技能劳动者的比重达到35%左右,到2030年,基本形成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
其中,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就是规划实施的一个重要抓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上海市目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有76家,其中国家级培养基地10家,覆盖的行业不仅有先进制造业,还有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农业等产业领域。
以养老护理领域为例,为了应对上海的人口老龄化日趋严峻的形势,上海制订实施了“养老护理人员技能提升专项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组织开展养老护理人员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次,其中等级工和专项能力培训3.5万人。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
然而,对比发达国家,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存在领军人才匮乏、培养投入总体不足、培养培训机构能力建设滞后、保障激励机制不完善、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社会氛围有待改善等问题。
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多位职业学校办学者表示,总体上来说,我国的职业教育办学时间较短,体系还不够完善。现在政府也开始重视这一问题,着手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包括中高贯通等,都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但这需要一个过程,也要解决一些体制内的问题。
事实上,教育内部的贯通衔接,正是上海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重要一环。比如,上海正在开展“中职-高职(3+2)”、“中职-应用技术本科(3+4)”贯通培养试点,探索“高职-应用技术本科”衔接培养以及专业硕士培养。
具体来说,在中职-高职(3+2)贯通的培养模式中,为了达到贯通后的教学目标,高职将派出教师,为中职阶段的学生授课,学生也将在高职的实训中心开展实践。学生经过5年学习后,可以获得高职学历证书和相关技能证书;而中职-应用技术本科(3+4)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在完成3年中职学习后,参加转段考试合格后升入本科院校就读。也就是说,职业教育也将呈现高学历的特征。
同时,横向上,上海还积极打造职业教育与就业的“旋转门”,建立“学习-就业-再学习”的培训通道和多种学习成果互认转换通道。例如,教育部门、人社部门联合推动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
此外,上海还在探索举办“职业体验日”活动,这将成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依托职业教育集团、开放实训中心,上海开展面向社会的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培训等。
近日,赣州市财政局下拨专项资金1.97亿元用于赣州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及征地拆迁工作。截至目前,市财政局已累计投入专项资金6亿元用于赣州职业教育园区建设。
为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培养适应振兴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市委、市政府于2013年启动了赣州职教园区建设工程。市本级财政每年将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园区征地拆迁及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工作,并落实相关的优惠政策,引导现有的职业学校退城进园和引进社会资本新办职业学校。目前,职业教育园区已完成征地任务5700亩,完成拆迁面积19.31万平方米,完成迁坟任务1436穴。江西理工大学、赣州职业技术学院(由赣州技师学院、赣州农业学校合并成立)、赣州应用技术职业学校等退城入园院校已经着手办理入园前期工作。
职教园区建成后,将成为赣州市中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科研成果孵化和项目转化基地、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中试基地,对提高赣州市科技创新软实力具有重大意义。
每个工作日的早8点前,叶林伟就会和操作8万吨锻压机班组的同事来到岗位前,检查设备的各种技术参数,开始锻压前的最后准备。2006年,由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和职业院校合作开办的首个锻造专业开班,叶林伟就是首批毕业的8万吨锻压机操作手。二重集团万航模锻公司模锻厂副厂长李蓬川介绍,目前整个锻造厂的锻压机操作手有30%以上都来自这个锻造专业,他们已成为操作锻压机的主力。
四川德阳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装基地,汇聚了中国二重、东电、东汽三大重装巨头和上千家相关配套企业,其燃机、发电设备等产品占据了世界市场的较大份额。
强劲的市场需求带来德阳职业教育的高速发展,辖区内目前共拥有各类职业院校26所,每年向社会输送各类技术人才4万余名、培训企业职工10万人次,基本满足了周边地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作为四川唯一的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德阳将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作为城市转型发展的动力。
在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气派的教学楼比邻的是各类检测中心、实训工厂,学生不出校园就可真实模拟各种生产场景,熟悉完全相同的生产流程。近年来,学校通过与中科院、中航工业等单位合作,建成了产业育成中心、西南地区首家航空材料检验检测中心,与企业共同开发的核电容器焊接工艺、五轴数控加工等相关专业项目有28个,为企业培训员工8000多人。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实训教师单成林说:“学生们通过在这里动手操作锻炼,大部分都成为掌握高精尖产品制造的应用型人才。多数学生还未从学校毕业,就已经被国内大型企业预定了。”
在总结订单式、工学交替、“2+1”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模式经验的基础上,产学研深度融合,落实到德阳的每一所职业院校。德阳各个职业学院通过“校中厂”的模式,将企业引进校园,将工程师引入课堂,又通过“厂中校”的模式,让教师进入车间、学生进入工段、教学进入现场。
“在8万吨大型模锻压机项目申报阶段,由于在国内还没有操作过这么大机器的操作手,只能根据自身实际技术需求联合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来进行订单式培养。项目建成投用后,该批订单式培养出来的45名学生全部成了设备试运行的首批操作员,并迅速成长为业务骨干。”李蓬川说,这种学生进入企业后,比来自其他渠道的职工要减少近一年时间的实习操作,大大节约了企业的用工成本。
“德阳职业教育未来该如何发展,才能源源不断为地方经济提供良好的发展动力?”德阳市教育局负责人介绍,把提升职业教育发展的眼光放到全球顶尖技术的高度来看,就要让区域内的职业院校“走出去”,把好的理念和方法“请进来”,充分与国际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互动接轨。给职业教育安上“国际芯”,才能让本土职教发展壮大,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
近三年,德阳先后将100余名优秀教师、职业院校校长送往德国、新加坡等国参加学习培训。同时,德阳各职业院校已全面对接“互联网+”,瞄准高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对接教学。目前,已建成的四川省农村电子商务研究所培养出2000余名电子商务适用型人才,孵化农村电子商务企业40余家。
近年来,常德市坚持教育公平,紧紧围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优先发展,高等教育重点发展,特殊、学前、成人等教育协调发展”这一目标,通过以强带弱、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使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落差”得到明显改善,全市各类教育发展呈现出优质均衡、特色鲜明、齐头并进、生机焕发的良好局面,教育结构更加优化。
各类教育竞相发展
常德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将优先发展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教育强市建设。近年来,市委书记王群先后多次视察调研教育,提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优先发展,高等教育重点发展,特殊、学前、成人等教育协调发展”的目标要求,为常德教育发展解决了一大批突出难题,出现各类教育争先发展的局面。
学前教育快速发展,持续实施“普惠行动计划”,全市投入资金6.8亿元,新增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559所,增加普惠性园位6.7万个,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3%,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占全市幼儿园总数的比例达57%,两项指标均进入全省前列;基础教育巩固提高,全市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小学年巩固率100%,初中年巩固率99.5%,高中入学率95%,提前实现普及高中的目标;职业教育重点建设项目的数量与质量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基础能力建设被评为全省先进,全省职业技能大赛成绩连续5年位居全省前三。高等教育转型体质,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常德技师学院成功申办;湖南应用技术学院成功实现专升本;湖南文理学院被确立为全省首批2所应用技术转型发展高校;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快速发展,以常德电大为基础成功创建常德社区大学,常德电力学历教育招生规模进入全省前三,社区教育、继续教育成为全省品牌。
教育资源分配更加合理
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一直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只有实现好了教育的均衡发展才能真正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一个尖子生、一所名校、一个教育强县是撑不起一个市的教育教学质量的。
常德市教育局副局长庹朝君说,常德教育均衡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优先改造薄弱学校、推进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控制大班额的基础上,做到了三个到位,形成了全市各区县均衡发展的良好局面。一是责任到位。把教育均衡发展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大宣传力度,上下联动,形成党委政府领导、部门参与、社会支持的浓厚氛围。二是投入到位。把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作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保障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关键。2015年全市教育投入72亿元,比2010年增长29亿元,年均增幅和增速均创下历史新高。三是工作到位。对照国家标准,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区域推进学校文化建设这个抓手,将育人理念融入教育的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提升了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优质均衡。
教师队伍建设是常德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保障,为了促进农村与城区在教师资源上的均衡,石门县展开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轮岗交流,以对口支教为重点,着力加强全县教师队伍的均衡配置,仅2015年就交流学校校长300多名,交流面达15%;鼎城区为稳定农村教师,优化教师队伍,每年补贴农村偏远地区学校及支教老师2000元。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驾齐驱
在桃源县,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分流出现了大体相当的情况,学生报考职校非常踊跃。职教与普育报名比例为4.5:5.5。职业中专二本对口上线位于全省前列。
2014年,常德将职业教育品牌打造放入了教育三年攻坚的重要位置,按照规划,该市将在郊区新建一个面积达10.4平方公里的职教大学城,预计总投入100亿元,将市城区分散的职教资源进行整合升级后实行整体搬迁。常德市己连续两年将市本级教育费附加职教支出预算提高至3亿元,并从2014年起市县财政每年都安排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其中市财政为1000万元。
此外,常德将市直职业院校教师绩效工资纳入财政全额保障,对民办职校教师养老保险实行财政补贴。目前,职业教育重点建设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处于全省领先位置。
出台并实施《青岛市职业教育条例》,开展“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五年制贯通培养试点,开办普职融通实验班;建立职业教育生产性公共实训基地,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加强职教集团建设;开展“职教义工”志愿服务活动、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活动、“职业教育宣传进初中校园”活动;全市90%以上的中职学校和全部高职学院均有国际合作项目……近日,记者从市教育局了解到,近年来,青岛市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优质特色发展,实现了内涵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的双提升。青岛市教育局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地区,承办了全国职业院校规范管理推进会暨集团化办学现场交流会,政府统筹、办学模式改革等一批经验在全国推广。
市教育局副局长王铨介绍,青岛职业教育办学将向着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以及小班化方向发展,职教学制将由中职办学为主转向五年一贯、“3+2”、“3+4”为主。职教全域统筹发展成为趋势,整合中职,多建几所高职院校,从服务区域经济转向服务产业链条。此外,还将采取建立青岛职业教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立职业技能大赛题库、拟成立中德职教研究所等举措,促进职教从“培养技能”转向“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从服务学生“就业”转向服务学生“职业发展”,培育专注、坚持的工匠精神。
“3+4”、“三二连读”助建现代职教体系
青岛市自2014年开展“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工作,试点范围不断扩大,2016年,全市参与“3+4”试点的中职学校达到11所,本科院校6所,试点专业14个,招生计划760人。“3+4”试点工作实现了中职与应用型本科的贯通,拓宽了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成长的通道,给职业学校学生以技术技能、学业晋升的路径、发展的希望和公平的机会,这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上下贯通”的重大突破,对于破解复合型人才培养难题有着深远的意义。
为适应青岛市产业发展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层次提升的需要,2016年度,青岛市教育局联合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在15个中等职业学校的24个专业开展五年制贯通培养试点,试点规模为1200人。试点采取在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加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技术学院”二级学院牌子,首批试点采用“三二连读”计划,实施五年制贯通培养。
“普职融通实验班”首批共有青岛外事服务职业学校等6所中等职业学校和青岛十九中学等4所普通高中学校开展试点。每所试点中职学校拿出1个骨干专业的1个班开展普职融通试点,注册职业中专学籍,学制三年。实验班由中职学校和普高学校共同举办,双方签订人才培养框架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标准和教学进度,共同制定考核标准。2016年度青岛市普职融通实验班规模为230人。
实训基地、现代学徒制深化校企双主体育人
遴选优质企业接收职业学校的学生,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开展生产性实训,政府以购买服务的形式对实训产生的费用如带徒津贴、实训耗材、实习补贴等支付给企业,旨在充分利用重点企业的人才、技术及设施设备优势,引入现代学徒制理念,在企业内部建立承担职业学校学生实践教学任务的实训基地,推进校企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度合作,实现校企产学良性互动。2016年我市共建设13个生产性公共实训基地。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2015年,青岛市被教育部列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地区,青岛市教育局联合财政局和经济信息化委员会联合下发了《青岛市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精心遴选30个单位的44个项目参加现代学徒制试点,重点在校企协同育人、招生与招工一体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互聘互用师资队伍建设和建立体现现代学徒制特点的管理制度等方面开展试点。
开展集团化办学是探索职业教育办学制度改革,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的重大举措。青岛市先后成立了加工制造、旅游服务、财会金融、电子信息、汽车维修、服装、珠宝和文化艺术共8个市级职教集团,联合相关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开展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学生实习等校企合作。
“职教义工”“职业体验”传播职教正能量
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长,引导中等职业学校师生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着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青岛市自2014年始开展“职教义工志愿服务活动”。青岛市建立完善了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和活动实施方案,统一制定了“职教义工”标识。截止目前,全市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中职学生达到中职在校生总数的60%,注册志愿者比例达到30%以上。2015年以来,全市共有20720名中职学生参加了职教义工志愿活动,参加服务达41000人次,为社区和企业送课300余节,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
为帮助中小学生进行职业探索和职业体验,学会自我设计、自我规划,迈好人生第一步,自2015年始组织开展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活动。截至目前,青岛市全部中职学校均参与体验活动,共开发100余门专业体验课程,接收2.8万余名中小学生、社区居民进行职业体验。为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科学指导初三毕业学生和家长填报中考志愿,自2015年开展“职业教育宣传进初中校园”活动。活动通过精心遴选职业教育宣讲员,成立职业教育宣讲团,统一宣讲稿,统一印刷中职招生咨询册,利用初中召开初三家长会时间,走进初中学校,为即将参加中考的学生和家长提供面对面的咨询服务,并分发招生咨询册。自2015年以来,共组织210余名职业教育政策宣讲员走进80余所普通初中进行职业教育政策宣讲,为初三毕业生家长提供中考咨询服务。
“中德职教研究所”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以“青岛特色、世界水准”的职业教育体系为目标,不断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青岛职教的国际视野。在走向开放的过程中,青岛市尤其注重创造性地借鉴德国职教体系和经验。2014年4月27日,教育部和德国教研部联合在青岛市举行了中德职教合作示范基地揭牌仪式。该基地也是继上海和重庆之后中德职教合作联盟批准在华设立的第三个合作示范基地。基地建设以“国际化、现代化和本土化”为目标,以项目工作站为载体,鼓励和支持首批10个项目工作站与德国相关机构就质量管理体系、专业师资、通用职业资格证书等项目开展交流与合作,不断创新中德职教合作的新经验,全面提升中德职教青岛合作的质量和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我市根据示范基地建设方案,拟成立中德职教研究所,开展中德职教研究,承接国家、省、市关于中德职教合作的研究课题和实验项目。目前,青岛市职业院校与德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台湾、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常年开展教师交流培训、国际学生交换、研修,专业共建等活动。
职教故事:80后女孩独创“刘娟流程”
刘娟独创的“刘娟流程”,将储蓄单笔业务用时缩短为原先的一半。“以往办理银行业务,工作人员都是一个步骤结束后再进行下一个步骤,用‘刘娟流程’,则是左右开工,见缝插针,左手刷卡时,右手输入账号;取款打印的同时配好现金;客户签名时收拾柜台。”按照办理一笔普通业务100至120秒时间计算,“刘娟流程”平均可以节省50至60秒。她连续两年业务量均名列招商银行青岛分行第一位,月均业务量在3900至4500笔,日均业务量不低于250笔。2007年,刘娟的工作方法被招商银行青岛分行正式命名为“刘娟流程”在全国推广。2008年刘娟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金融五一劳动奖章”。2011年5月,刘娟作为全国银行业惟一一名商业银行基层代表参加了银监会组织的“党委培养青年暨青年与银行业监管事业共奋进报告会”,并做现场先进事迹报告。2012年,刘娟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她作为中央金融系统代表团的一员,光荣的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十八大。
面对这样的一位刘娟,估计你会猜她毕业于某名牌大学,可事实并非如此。2000年9月,刘娟进入青岛华夏职业教育中心电子商务专业学习。在校期间,学校优良的校风、严格的管理,温馨的环境,成为孕育她走向成功的摇篮。在学校全力实施的“自信、负责、成功”自主德育模式教育熏陶下,在学校善学笃行,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教学理念和育人文化感染下,她获得了人生中第一笔宝贵财富。刘娟逐渐具备了自信的心态、负责的态度和成功的行为文化特质。
在校期间,她担任班里的卫生委员,校卫生部部长。由于工作认真负责,学习刻苦,她经常受到老师好评。青岛华夏职业教育中心优秀的师资、浓郁的专业学习氛围,坚定了刘娟对专业学习的执着。在专业学习方面,她肯下功夫、有韧劲,老师也特别注重对刘娟专业潜力的挖掘,这些使她很快成长为专业技能学习的佼佼者。
“如果当初选择读高中,可能就没有现在的我了。”刘娟说,高三时招商银行来学校招实习生,她一考就过,进入了银行。“刘娟流程”走红全国后,学校将刘娟的大幅照片及事迹简介张贴于教学楼走廊的墙壁上。“让每天从这里经过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榜样的感召力量。”青岛华夏职业教育中心校长孙洪传说,成名后的刘娟一直以母校为荣,经常回来为学弟学妹们传授宝贵经验。刘娟爱岗敬业、肯于钻研、奋发进取的精神,不止激励招行人前行,更鼓舞着“华夏学子”奋发图强。
实幼新区分园快乐的小孩们
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市级统建兰州现代职业学院建设项目
新区实验幼儿园
新区舟曲中学
查尔斯·赫梅尔博士,曾为国际教育局撰写了一篇题为《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的文章,标题就深刻阐明了教育的深远意义。2012年,作为国家级第五个新区,兰州新区在广袤无垠的秦王川破土兴建。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第一次到新区调研时就作出了一定要把最好的学校和医院建在新区的指示,甘肃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虞海燕也提出了“要加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力度,鼓励名校、名园在新区开办分校、分园,做大规模扩大数量,把新区建成汇聚优秀教师的洼地,优质教育资源的高地,学生、家长向往的新区,以优质教育资源集聚人气,带动新区发展”的要求。
光阴飞逝,奇迹凸现。四年后的今天,兰州新区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各级领导的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融合、高端、集约”发展的要求,坚持“优先发展、超前谋划、突出重点、改革创新、全面推进”的原则,树立“大教育推动新区大发展”的教育理念和“名校办分校”的办学理念,筑巢引凤,吸引名校名园,落地生根;激励名师名家,各显其能,使教育事业突飞猛进,成绩斐然。“大手笔”办大教育,使秦王川上矗起的这座新城,有了鲜活的灵魂、生机和无限魅力,成为国家级新区“产城融合”的“引擎”,不断谱写着天健地坤的伟大传奇。对此,本报特作专题报道,以飨读者,敬请关注!
“兰州新区的建设是个奇迹!兰州新区的学校建设更是个传奇!”每一位去过兰州新区的市民,无不这样慨叹。
是的,据了解,2012年至今,兰州新区共计投入了60多亿元(包括国家、省、市投入和招商引资资金),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先后规划建设了科教园区、“教育集群”一基地四分校、兰州一中绿地实验学校、标准化学校建设及“全面改薄”等工程……教育的春天繁花似锦,把新区新城点缀得多姿多彩,给人无限憧憬与期待。
发展篇/全面育人“立交桥”宏伟壮观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泱泱黄河水,浩浩母亲河,煌煌新兰州,人杰地灵,胜迹荟萃。这块热土,充满着活力与智慧,重教兴学是其风骨与传统。为托起明天的太阳,为使人人实现自己的抱负和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兰州新区又确定了新的教育发展攻略。积极引导西北师大附中等省级示范性高中,在新区建设分校,增加基础教育的吸引力,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吸引和动员我省大、中专院校向新区搬迁或建设分校。与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引进其学校管理理念,为学校教育注入内涵,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立交桥”。
——打造科教园区全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兰州新区科教研发中心园区,位于新区东中部区域,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计划投资189亿元,通过院校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景观绿化及商务休闲等关联产业的发展,将园区打造成以科教文体为核心的智慧之城,以聚集人才为导向的创新之城,以山水人文为特色的生态之城,以现代服务为先导的宜居之城。
科教园区共分为A区、B区、奥体区三个区域,A区作为职教园区并被明确为国家教育部和甘肃省政府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助推城镇化建设改革试验区,同时纳入西部大开发“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园区内分布省属统建“三校一区”、市属统建及自建院校共11所,总建筑面积414.17万平方米,建成后的职教园区学生规模将达到15.16万人,教职工1万多人。
通过公共公用设施配套建设,形成功能完善的职业教育园区,到2017年,入住学生将达到近10万人,到2020年,全面建成职教园区,使其成为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教育培训、集约共享、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服务配套、环境融合、生态文明”的职业教育创业示范先导区。届时,包括学生、教职工及配套服务业人口约达到20万人。
——构筑全民终身学习的社区教育体系力促公民提高素质。兰州新区社区学院,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办学的基本思路是:以“为市民终身学习服务”为宗旨,以“树立为市民服务的理想、提升为市民服务的能力、建设为市民服务的体系、形成为市民服务的文化”为理念,以“提升市民素质、满足市民职业技能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总体要求”为目的,构建“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人人学习”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使其成为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的平台,成为农民获取实用技术的基地,成为全区普法与文明礼貌宣传教育的场所,成为电子商务与计算机操作技术培训和学历教育培训的集训地。人人在这里,可获取知识,接受科学精神熏陶,提高自身素养,规范行为习惯,提高生命价值和思想境界。
奠基篇/大手笔书写大教育促进新区大发展
国家给兰州新区的定位及目标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带动甘肃及周边地区发展、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我国向西开放。
根据这一内涵深广、意义重大的定位和长远目标,兰州新区科学规划,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实施了教育基地和学校建设项目。据了解,兰州市“一基地四分校”的教育集群项目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该项目包括兰州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兰州市实验幼儿园新区分园、兰炼一小新区分校、兰州十一中新区分校、兰州六十一中新区分校五个项目,占地面积406亩,投资10亿元。兰州市实验幼儿园新区分园项目,于2012年10月开工,2014年秋季学期投入使用。兰炼一小新区分校项目建设面积13230平米,兰州十一中新区分校项目建设面积15676平米,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均于2015年秋季投入使用;兰州六十一中新区分校(将加挂南开中学新区分校)项目用地150亩,建设面积达8.7万平方米,项目主体已完成,明年投入使用。
今明两年,兰州新区将投入资金10亿元,建设4所学校。在职教园区新建的新区第二小学和第二中学(拟加挂华东师大二附小和二附中新区分校)已开工建设,2017年8月整体建成投入使用;计划9月份在新区核心区启动建设新区第一中学和第三小学(拟加挂树人中学和北京实验二小新区分校),预计2017年8月整体建成投用。另外,计划用今明两年时间完成管委会批准实施的资源整合工程,将新区原有的45所学校整合为21所。
同时,兰州新区引进兰州一中与世界500强绿地集团联合办学,由绿地集团投资4.2亿元,在兰州新区建设兰州一中绿地实验学校。目前,该项目正在建设当中,计划明年投入使用。
根据兰州新区“十三五”发展规划,到2020年,新区人口规模将达到60万,届时新区将有约5万名小学生、3万名初中生和2万名高中生,为满足适龄儿童就学和吸引省内其他地区学生到新区就读的需求,新区将新建小学、初中、高中各5所。
亲历并参与这一工作的兰州新区教育科技文化局负责人深有体会地说,这一系列项目的实施,为新区基础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石,极大地改善了新区原有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学校硬件建设上了台阶,尤其通过“名校办分校”的形式,有效解决了新区核心区适龄儿童就近入学难的问题。同时,通过这些学校的辐射引领,带动新区原有学校积极打造特色,树立品牌,提高办学内涵,对新区教育的发展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和推动作用。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是兰州新区成功的经验。
是啊,记者采访中得知,兰州新区首期建成的舟曲中学,已经扬起理想的风帆,为高校输送了成百上千的优秀毕业生。通过“名校办分校”的模式,省内外名校入区举办的分园、分校,已欢声笑语、书声琅琅;今年9月,兰州新区将率先在全市实施高中阶段免费教育,解万家之忧,深得人心。覆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基础教育体系,科学超前……新区发展,教育开路。兰州新区是国家规划建设的综合交通枢纽,是甘肃与国内国际交流的重要窗口与门户。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各项开发建设项目,对教育的要求更高。因此,新区管委会和主管部门,在实施项目工程中,智慧谋划,严把质量,力图基础坚固,设施齐全,外观美丽、高雅、大气、现代,把最完美的“作品”献给师生。
如今的兰州新区,已经成为汇聚优秀教师的洼地、优质教育资源的高地、学生和家长向往的圣地。这个火热的夏天,记者再次漫步兰州新区新建的校园和正在建设的工地采访时,轰鸣的机器,生动的故事,宏伟的蓝图,无不令人热情似火,激情满怀!新校、新园、新管理、新体系——优质教育资源,已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们,提供了学习成长的良好环境,也为新区建设者排忧解难。兰州新区“大手笔”书写大教育,大决心克服大困难,使教育造福子孙,惠及万代。教育已经成了有志者去新区创业、生活的最大吸引力,也成了“产城融合”的“粘和剂”!
举措篇/理顺体制整合资源实效显著
栽得梧桐树,筑巢引凤栖。学校建好了,人才引进了。那么,如何管理?如何让“凤”舞出风姿?对此,兰州新区出台了系列举措,将逐步实施。
——理顺体制、责任到户到人。据介绍,为更好地发挥新区人、财、物的资源优势,推进教育系统管理体制改革,提升校长的专业化水平,有效推行“区管校用”的教师交流机制,按干部管理权限,将乡镇学校的人事、组织、财物等管理权,归口到教科文局管理,全面实行“学区制”。
——整合学校原有资源,使其更科学、合理,更能发挥教育功能。结合新区城镇化建设和乡村建设规划,依托校车全覆盖工程,对现有乡镇学校进行优化整合。利用2年时间投入1.3亿元,将现有的45所乡镇公办中小学校优化整合为21所,使结构更合理,资源更集中,优势更凸显。
——构建三级教科研体系,力促教育质量上台阶。组建兰州新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和高效课堂建设,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促进新型教学关系的形成,充分发挥教科所职能,构建起“教科所-学区教研室-学校课题研究”的三级教学科研体系,进一步提升教师课题研究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并组织新区骨干教师赴教育发达地区学习考察,更新业务知识和教育理念。
——虚心拜师“智囊团”,博取教育管理才华与思想。争取中国新课程研究院、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题研究中心悉心指导,顺利加盟“全国区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示范区”。依托这一平台,邀请知名课改专家深入兰州新区教学一线,调查研究,把脉新区教育发展,并制定科学的课改规划,为新区教育发展提供专业指导。
——引进省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和管理智慧。已签订框架协议引进“北师大基础教育实验学校”项目,全面辐射提升新区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科学研究能力。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技能、教师专业素养等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水平,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多措并举催生名校长,全面推行“校长职级制”改革。设立新区教育发展基金,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奖励制度。面向省内外选调3至5名名校长,在部分学校试点“校长职业化”改革。本着“竞争上岗、择优选聘”的原则,全面推行“校长职级制”,实施校长职位津贴制度,全面提升校长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根据《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精神,落实乡村教师待遇,实施“教师家园”计划,解决教师住房问题,使其安居乐业。
——加大学前教育发展。将整合后的中小学校舍建成“公建民营”幼儿园,推动学前教育向行政村延伸,有效解决适龄学前儿童就近入园难的问题。
——建章立制,依法依规办学。为加快推进新区产城融合,大力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的战略目标,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新区教育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兰州新区结合师资现状,制定并下发了《兰州新区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规章制度,并切实敦促落实,使人人有规可循。
师资篇/苦心觅名师育名师催生人才
全方位“充电”培养名师,催生名师,使名师培养高徒,实现优质教育的高效价值。
——有的放矢对原有教师进行专业发展能力提升培训,构建更为完善和科学合理的省、市、县、校四级教师培训网络体系。
——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深度融合。建立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提供自主、终身学习平台。
——建立青年教师发展中心,催生名师、名班主任。
——健全教师分类、分层、分岗全员培训制度,实现新区全体教师2年一轮训,每位教师5年培训时间不少于400学时;每位教师5年至少到发达地区培训一次。
——加大校长培训力度,新任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时间不少于300学时,在任中小学校长5年内累计脱产培训时间不少于240学时。
——积极推进名师、名校长工程,鼓励教师海外研修,整体提升教师继续教育水平。截至目前,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在新区举办“班主任和德育教师”专题培训班8期,共计1700余人次参训。
——打造高端培训,提升培训层次。积极邀请省内外知名校长和教育专家,来新区做专题报告或业务培训;依托北师大、浙江大学等优质教育资源培训平台,每年选派部分优秀校长、教导主任和骨干教师共计300人次分批赴北京、杭州、成都等地区进行高端研修,通过省、市及新区自主培训项目,截止目前已完成近1万人次的培训。
——不断提高教师学历层次,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教育、编制、组织等部门,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积极引进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优秀毕业生、免费师范生和教育发达省市级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等高层次优秀人才,加强名师队伍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截至目前,面向省内外选调优秀骨干教师76人,引进硕士研究生128人,招聘免费师范生5人补充到师资队伍中。
——引项目助力教师发展。目前,已引进“北师大教师专业化发展实验区”项目,并借助该项目平台,构建起一个三维立体的教师发展模式。引进人才,培训人才,带动人才成长,全方位、多角度催生名师挑大梁,育良才。
瞻望篇/打造教育洼地形成新区名片
建成的学校,已经分忧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为新区拓荒者和建设者提供着坚实的后勤保障。在建工程如火如荼,兰州一中、南开中学、树人中学……名校荟萃、呼之欲出,给人愿景无限、希望无穷!
据兰州新区教育科技文化局介绍,日后,新区教育将主动适应建设“科学发展的新区、改革开放的平台、集聚产业的基地、宜业宜居的家园”的要求,在“产城融合”思路下加快“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引进和建设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教育机构,打造西北职业教育新高地;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发挥教育集群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名校办分校”为抓手,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大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国际化步伐,努力构建与现代化新区相适应的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相互衔接沟通、功能完备、机制高效、特色鲜明的现代教育体系,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区行列。
到2020年,兰州新区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98%,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例基本达到5:5;义务教育巩固率99%以上;建成各类幼儿园30所,学前3年教育毛入园率超过90%。
到2020年,兰州新区将建成省级示范性高中3所;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占全部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40%,建成金城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工作室15个;小学、初中教师本科学历水平达到85%、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水平达到50%。
优质教育资源集聚着人气、人脉,带动着新区正迈向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坚实的教育基础夯实,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已经赢得了民心,为我市乃至我省的教育事业,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国家优先发展教育,名校名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名师名校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倾心办教育。我们相信,教育定能做好兰州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擎”,助力产城高度融合,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近日,由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联盟和中国创业智库主办,安徽绿海商务学院承办的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双创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合肥顺利举办,会议为期5天。联盟名誉理事长金辉,常务理事长、安徽绿海商务学院董事长陈孝云,中国创业学奠基人、中国创业智库理事长赵延忱,联盟监事长、安徽绿海商务学院党委书记江传瑞,联盟副秘书长、徽商职业学院副院长窦永林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共118位来自联盟成员院校的领导、老师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此次研讨会不但是创新创业教育最新理念的学习会,也是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研讨会,更是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推进会。与会领导对此次会议充分肯定,并给予高度评价。创业巨著《民富论》作者、星青年(国际)商学院院长赵延忱先生为学员上第一堂创业教育课,张芬老师、王春伟老师为大家分享了创业项目之“生、拿、选”要点和创业销售之“点规模渗透”。课堂上,学员主动参与,积极讨论,现学现会,实战模拟,学习氛围浓厚,学习效果显著。
国内资深实战营销策划专家杨一鸣以其生动幽默的教学方式为学员讲述了新常态带给创业者的新机遇;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总经理张大鸣教授从创新创业角度为学员详细讲解了商业计划书的编写技巧;著名企业管理专家、高级商务策划师黄飞介绍了当前职教改革的现状以及如何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星青年(国际)商学院总培训师陈孝云老师以哈佛女学生许吉如的演讲视频开场,引人深思。他强调星青年的使命、责任和担当就是把高职院校的低分学生培养成一流的商务精英,并与各位学员分享了如何与企业家、创业者同频交流。
在学习创新创业的知识盛宴过程中,陈孝云老师还带领全体学员学习不忘初心、“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并赴习近平总书记前期曾视察过的中科大先进科技研究院参观学习,随后,一同前往创业项目孵化基地——云邦创新空间参观,给学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未来创新校企合作方法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发。
会议最后一天,邀请了南京图书馆馆长徐小跃教授和香港孔教学院副院长徐洪磊老师为学院授课,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国学与人生,引人深思,是一场知识的盛宴和心灵的洗礼,很多学员都如临其境,感动落泪。
在7月30日的结业典礼上,联盟副理事长安徽财贸职业学院耿金岭书记代表联盟院校讲话,他对参加学习的学员们顺利结业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主办方安徽绿海商务学院表示衷心感谢。双创联盟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真正落实到教学观念、培养模式等教育教学的关键环节中,落实到教师学生的教学和实践当中,双创是一种思想、一种方法、一种体系、一种行动,更是一种文化。双创联盟的持续壮大,必将为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启新篇章。
优秀学员代表发言,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表示通过学习对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有了更系统的认识,解决了创业教学过程当中一直以来的瓶颈问题,真是不虚此行。108位学员是火种,回到各自院校在双创这个领域必定熊熊燃烧,108位学员是饱满的精品种子,将为各自院校去播种、生根、开花、结果,致力于向更多的学生和老师们传递、辐射,产生倍增效应。
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联盟将继续致力于双创教育的开展,稳步推进“一十百千万”工程,积极“搭平台、强师资、推典型、聚合力”,通过搭建交流与讨论平台、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建设、进行典型宣传和团结广大有志于开展创新创业的院校共同努力,为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创业教育贡献一份力量。
一是政校合作,创职业教育发展新战略。市政府与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签订了教育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助力衢州职业教育的发展。地市政府与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教育战略合作,在全省尚属首次。
二是企校合作,补职业教育发展短板。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努力实现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的无缝对接。全市各中职学校先后与311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根据衢州产业情况,探索“2+1+1”订单式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培养高技能人才达2000余人,为本地中小企业解决技术难题300多项。
三是院校合作,谱职业教育改革新篇章。学校联动,全市11所学校通过市职教教研平台,定期开展交流观摩等,校际间差异逐步缩小,“短板”现象逐步消除;教师走校,组织市内中职名师、学科带头人到各校巡回上课,扶持和带动薄弱学校加快课改进程。加强中高职教育衔接,全市各中职学校开展了以“五年一贯制”和“3+2”为模式的中高职衔接教育,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四是匠校合作,塑职业教育良性师资链。允许学校根据教学需要,聘任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兼职担任专业课或实习指导教学任务,并按专兼职教师总数的30%左右比例予以落实。鼓励支持行业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职业院校从教。完善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鼓励职业院校开展面向社会的职业培训、技术研发和咨询服务等。
日前,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泰安市派出的7个代表队参加了7个项目的比赛,并全部获奖。其中于海和倪海滨边德慧团队分别捧金,填补泰安市“国字号”赛场上的金牌空白,成为泰安市职业教育中的佼佼者。
职业教育是城市的特色和优势,是打造教育品牌的主力军、排头兵。按照现代学徒制的要求,泰安市制定了《泰安市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计划(2016—2018年)》,到2018年,全市共建设30个“校企一体化育人”示范专业;100门左右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开发1000个左右市级优质微课;100个左右市级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推进校企深度融合,促进校企协同育人,依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实际需要,校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与行业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实验实训平台,实施入厂办学、引厂进校、前店后校、前校后店等合作。积极推行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将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贯穿教学全过程,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实行冠名培养、订单培养,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各职业院校也积极将工匠精神作为办学理念,在专业设置方面与市场需求、时代特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接轨,培养实用、可用的优秀人才;在课程教学及实践训练中,引导学生形成对职业技能的追求和坚守,培养其“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优秀职业品质。目前,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建立泰安市校企合作联席会议制度,牵头成立山东省机械行业职业教育培训集团——泰安市机电职教集团。
目前,在初中学考录取工作中,各职业院校录取分数线因为受到考生青睐而直线上升。在泰安技术学院,电气、数控、汽修类相等热门专业,报名人数已远远超出计划录取名额。公布初中学考成绩以后,学院日均接待近百人。在已录取考生面试中,学校要求新生精神面貌健康向上,不得有奇装异服,培养有素质的技工人才成为学校的发展方向。
今年,泰安市“3+4”高职试点本科招生计划45人全部满额,录取最低分数达到694分,泰山职业技术学院第二次征集志愿最低录取分达到617分。
“工匠精神”,让职业教育有了“灵魂”,也是支撑“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的精神之源。据统计,目前,泰安市有职业院校近20所,在校生超7万人,其中中职学校近10所,年招生2万余人,在校生超过5万人,高职院校8所,市属职业院校年招生近1.2万人,高职院校每年为各个行业输送近2万多名技术技能人才,培训从业人员5万多人次,正在释放出巨大的人才红利。
Copyright © 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20808号-11 全国统一热线电话:400-660-5933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