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中国职业教育质量万里行云南行集中培训会在云南高级技工学校召开,公益培训输送职教经验和成果,增强中职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据悉,此次集中培训会是由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联席会议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分会举办的公益性培训,活动依托示范学校和骨干企业,组织管理和教学经验丰富的职教工作者,分赴中西部地区,培训当地职业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分享改革发展的经验和成果,推动学校理念更新,教学革新和管理创新。第一年,将在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地开展服务。
据介绍,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面临新的形势,有机遇也有挑战。 此次活动,发挥了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先锋、引领和示范作用,旨在进一步推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提高质量和办出特色,增强中职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浙教职成〔2016〕134号
各市、县(市、区)教育局:
现将《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浙江省教育厅
2016年9月22日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我省中职教育现代化发展,根据教育部等六部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十二五”期间,我省中职教育坚持内涵为主发展,坚持培养培训两条腿走路,实施“中职教育现代化建设工程”,获得显著进步。目前,全省有中职学校357所,其中国家级示范校42所,省级示范校80所,省等级中职学校189所,在校生66万人,生均仪器设备值达5000元以上,“双师型”教师比例超过70%,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基础能力建设、专业结构调整、课程改革、技能比赛等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整体发展水平继续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但是必须看到,我省中职教育还不能较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社会吸引力还不够强,专业结构布局还不够合理,师资队伍尤其是“双师型”教师整体素质还不高,校企合作还难以深入推进,等等。面向“十三五”,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事业发展亟需加快发展现代中职教育,为打造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提供有力支撑。
二、要求与目标
(一)总体要求。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实施“中职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为抓手,到2020年,构建起与我省发展格局和水平相一致、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相适应、具有浙江特色和全国领先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有机衔接、职普互融互通,学校、企业、社会多元办学,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中职教育发展格局。
(二)发展目标。
1.办学理念更加先进。全面树立“以人为本、多元选择、全面发展、人人出彩”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全面增强中职师生创新创业意识,注重人文素养、知识技能与职业精神的培养,努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育人机制更加有效。全面深化中职教育课程改革,扩大学生多样性学习选择权。加快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强化学校、企业的共同责任,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和使用的契合度。
3.发展布局更加科学。适应我省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到2020年,原则上每个县(市)至少建成1所实力强、办学特色鲜明的中职学校,每个设区市办好若干所骨干中职学校,专业与产业的匹配度进一步提高。中职学校与成人学校一体化发展,成人教育布局进一步优化。
4.优质资源更加丰富。到2020年,省一级中职学校覆盖面超过70%,省三级以上达95%。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中职学校国家信息化达标率达100%。“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其中技师以上占“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60%。人才培养水平大幅提升,毕业生双证取得率达100%。
5.发展环境更加优越。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全社会人才观念显著改善。经费保障更加有力,到2018年全省公办中职学校全面落实中职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达到普通高中的1.5倍以上的规定。
公办中职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达到普通高中的1.5倍县的比例 37.7% 2018年达到100%
三、重点工作
(一)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加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等方面的有机衔接,扶持开发一批中高职一体化的教学方案和课程体系。积极探索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途径,完善“3+2”、五年一贯制培养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直接面向中职的本科招生,推进依托高职、联合本科的4年制本科职业人才培养试点。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提前招生、单独招生、自主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考试招生办法。促进中职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实现融通。在义务教育阶段,广泛增设劳技课、实践活动课。加强普通高中学生职业教育选修课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立健全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间学生互转、课程互通、学分互认等制度。坚持“两条腿走路”,大力开展社会培训。依托广播电视大学系统,推进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逐步建设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学习成果互认衔接,打造覆盖更广、形式多样的职业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学习平台。
(二)统筹中职教育区域发展布局。
按照“扶强、扶特、扶优、扶专”的思路,突出重点,分类发展。发达地区着力提高中职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努力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职教资源。重点扶持地区着力增强基础能力建设,集中力量加快推进内涵发展,以特色求发展,加快发展步伐。以“名校”建设为抓手,做优做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示范校,到2020年打造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名校;集中力量加强专门化中职学校建设,做专做特,形成一批具有一定品牌的专门化中职学校。以开展中职学校创等级建设为抓手,实施“薄弱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示范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帮扶活动”,鼓励优质学校通过兼并、托管、合作等形式,对薄弱学校进行资源整合,提升学校综合实力与办学水平。到2020年促使每个地区骨干中职学校都达到省一级职校标准。
专栏1 中职名校建设项目
重点扶持建设50所办学条件优良、办学水平优越、改革示范作用明显的中职学校,打造一批国内领先的中职名校。
专栏2 中职教育均衡发展工程
推进等级学校建设,到2020年,95%的中职学校达到省三级以上标准。支持薄弱学校建好若干个服务地方支柱产业、深受社会认可的主干专业。强化薄弱学校“双师型”结构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加强名校与薄弱学校的结对帮扶,每年资助安排一批校长和骨干教师相互挂职。
继续以设区市为单位统筹推进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围绕我省产业优化升级和社会发展需求,引导学校科学合理设置和调整专业,提高专业与产业的匹配度。以打造“名专业”为抓手,扶持建设一批品牌专业和优势特色专业。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平台,发挥行业组织、企业人员的指导、评价和服务作用,提高专业建设宏观指导和质量评估水平。
专栏3 中职名专业建设项目
主动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需要,建设100个品牌专业、100个优势特色专业,打造一批中职名专业。
(三)提升中职学校治理能力。
以学校章程建设为核心,推进依法治校,明晰并不断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坚持和完善中职学校校长负责制。以理(董)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德育联席会等形式,推动行业、企业和社区参与学校治理。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健全教学管理机构,建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教学指导机构,坚持和完善巡课和听课制度,严格教学纪律和课堂纪律管理。全面推行“7S”管理模式,提升学校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
(四)着力培育中职学生核心素养。
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从职业人才培养特点出发,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教育,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优秀民族工艺文化教育,加强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创新务实的工匠精神教育。重视发挥人文学科的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加强中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拓展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有效方式和途径。扶持建设一批以强化创新意识、增强创业能力为目的的“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建设“美丽校园”为载体,以技能节、“阳光中职生”、文明风采竞赛等为抓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自信、阳光、敬业、创新和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中职学校文化特质。组织实施德育品牌项目建设,形成德育工作“一校一品”的良好局面。
专栏4 中职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工程
扶持建设100个省级德育品牌项目。每年举办一届中职学校师生职业能力大赛。全面推广创新创业教育,建设100个省级中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室”,评选宣传100个中职优秀毕业生典型。
(五)强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鼓励各地建立校企合作奖补机制,探索校企共同育人新模式。重点扶持建设一批依托中职学校、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校企合作共同体”,发挥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鼓励和扶持企业优秀技术能手在企业或学校设立“大师工作室”,承担培养学生任务。创新顶岗实习形式,按企业生产技术要求建成一批高水平的综合性实训基地,完善实习岗位政府购买服务政策,鼓励和促进企业为师生实习实训创造更好条件。
专栏5 产教融合工程
重点扶持建设好100个依托中职学校、整合行业企业资源、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省级校企合作共同体。
专栏6 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
建设100个省级大师工作室,吸引一批校外技术技能大师和团队兼任专业课和实训指导课教学。
(六)全面提升成人继续教育水平。
以加强城乡成人学校(含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社区学校,下同)标准化建设为载体,以推进“现代化成人学校”建设为抓手,切实加强城乡成人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全面完善成人继续教育网络。加强成人教育机构建设,明确成人学校职能定位,优化各层级间运行机制。制定成人教育工作者岗位规范,促进解决成人教育工作者职称评审和待遇问题。加快学分银行建设进程,依托省学分银行管理委员会,制定标准,建立终身学习评价体系。完善公共职业培训平台和终身学习平台,扶持开发一批成人教育特色课程资源。
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发挥广播电视大学和社区学院在老年教育中的带头作用,构建面向基层、覆盖城乡、多层次、多形式的老年教育服务体系。发展远程老年教育,打造在线学习平台,推动“互联网+老年教育”发展。
开展农村职成教示范县创建工作,争创一批国家级示范县。全面开展省级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培育学习型社团组织,推动成人教育向农村、薄弱地区延伸。
切实发挥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服务功能,加强对社会各类人员的技能培训及继续教育,到2020年,每所中职学校开设10门以上社区课程,每所成人学校培育1个以上特色培训项目,扶持建设一批省级成人教育品牌项目,形成一校一品。继续推进扫盲工作,切实巩固和扩大扫盲成果,确保全省文盲率低于全国平均数。深入开展文化教育与技术培训相结合的“双证制”教育,全面提升公民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积极推进家政服务、养老护理等各类人员培养培训工作,提升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加强传统特色项目开发和培训,培养一批民族文化传承人,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
专栏7 成人继续教育服务工程
开展省级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使全省80%以上的县(市、区)达到学习型城市要求。加强现代化成人学校建设,建设300所现代化成人学校。建设300个省级成人教育品牌项目,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城乡居民需求。
四、改革和开放
(一)深化中职教育课程改革。
全面树立选择性教育理念,赋予学生多样多次的选择权,包括升学就业选择权、专业选择权、课程选择权、学制选择权。完善“核心课程模块”+“自选课程模块”选择性课程体系。建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对教学改革的宏观指导。加强必修课程建设,保证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强选修课程建设,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求。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全面建成中职学校与产业、企业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选择性课程体系。创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做中学”“学中做”,探索长短学期制、选课走班制、弹性学制。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学组织方式和实践机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实施学分制,优化质量评价方法,完善评价体系。
(二)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
以“校企合作、双元育人”为核心,以行业、企业为依托,按照“资源共建、利益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的原则,大力推进“校企一体共同招生招工(徒)”的招生制度改革,大力推进“校企协同、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创新,大力推进“互聘共用、专兼结合”的双导师队伍建设,实现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策划课程和教材开发、共同协调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共同评价课程实施效果和共同建立健全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到2020年,凡适合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专业均有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开展试点。推进“双证融通”。建立学校、企业、行业联合开发专业课程标准机制,突出课程教学的职业性和应用性,推动中职学校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将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技术规范纳入课程体系,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实现学历证书考试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融通,加快扩大“两考合一”覆盖面。
(三)创新多元办学机制。
研究制定多方参与办学的支持政策,引导支持行业企业、社会力量兴办中职教育,积极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鼓励大型企业集团、行业组织、中职学校、高职院校等共同组建职教集团,到2020年,全省建成一批制度健全、机制灵活、作用明显、紧密对接重点产业和领域的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将民办学校发展纳入当地中职教育发展规划,在招生、专业结构调整、重点项目申报等方面与公办学校享受同等待遇。按照“明确定位、提升质量、增强服务能力”的原则,引导民办学校做强骨干专业,以特色促发展。
专栏8 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项目
加强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建成20个由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的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
(四)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吸收和借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理念和先进经验,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浙江适用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人才培养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等优质教育资源,建立与国际行业标准对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体系,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多形式建设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平台。大力引进境外师资,实施职业院校师资海外培训计划,加大中职学校教师海外进修的支持力度,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积极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鼓励中外职业院校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建设一批中外合作办学示范性机构和项目,共建共享一批中外合作实训、实习基地。探索建立中外合作的职业教育集团,大胆探索浙江中职教育“走出去”的模式和经验,扩大浙江中职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五)完善评价和质量监控机制。
以能力水平和贡献大小为依据,构建政府、学校、行业组织、企业、学生、家长及第三方评价机构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评价模式。建立办学绩效发展性评价制度,形成以素质能力评价学生、以教学效果评价教师、以贡献水平评价学校,教育与产业、校内与校外结合的科学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县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绩效考核制度,形成大力发展、自主发展、特色发展、科学发展职业教育的局面。建立中职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实行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和定期督查制度。
五、发展保障
(一)加强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加大中职师资培养力度。大力加强和创新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扩大职教师资本科培养规模。探索“高职+本科”合作培养模式。支持各地与高校合作,采取定向委托培养等方式培养本地区急需的职教师资。落实非师范类大学毕业生入职后一年“师范教育+企业实践”见习培训制度。扩大“4+2”教育硕士培养规模。依托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扶持建设一批“双师型”师资培养基地。完善省、市、县、校四级培训体系和培训质量监控保障制度,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效益,着力培养一批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健全教师进企业实践培养制度。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引进制度,放宽年龄、学历等条件,优化选人流程,鼓励支持行业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中职学校从教,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教学名师。建立和完善兼职教师队伍制度,鼓励学校根据教学需要,聘任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兼职担任专业课或实习指导教学任务,确保兼职教师占学校专任教师比例达到30%左右。积极推进中职学校正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工作试点。鼓励各地制订鼓励教师校内工作时间之外从事社会培训的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
专栏9 中职名师工作室建设项目
建设100个省级名师工作室,着力培养一批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
(二)大力促进中职教育信息化建设。
以智慧校园建设为抓手,以“互联网+”为支撑,区域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构建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和多维信息化教学支撑环境。优化和完善浙江职业教育资源网,建成共享优质的中职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虚拟仿真实验实训云中心。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基地学校建设,到2020年,全省所有中职学校建成智慧校园,学校数字化技能实训教室、仿真实训室等数字化环境、场所覆盖率达95%以上,虚拟实训软件专业覆盖率达95%以上。广泛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依托信息技术推进名师工作室建设,融合网络空间教学模式和教研模式。办好信息化教学大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三)加强经费统筹管理。
逐步构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投入机制。全面建立和实施全省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制度。完善免学费制度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建立职业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审计监督公告制度、预决算公开制度。加大对就读省内中职学校涉农类、涉海类、家政服务类等专业学生的助学力度。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多要素投入职业教育。加快完善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
(四)营造良好氛围。
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条例,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法,建立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制度,定期组织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周”,倡导树立尊重职业人才的价值观,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青海省“十三五”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十三五”时期,青海省将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问题导向,托底部、补短板。坚持普及与提高质量并重,巩固成果、创新进位。以实施15年免费教育为契机,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着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着力提高职业教育和民族教育师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动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青海省《规划》全面总结了“十二五”期间青海省教育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分析了主要指标完成情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了“十三五”发展思路、原则和主要目标。立足青海省“十二五”发展基础,着眼青海省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制定了青海省“十三五”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规划》采取正文加专栏的形式,编制了立德树人等7个重大工程26个子项目,将重大工程作为落实主要任务的具体抓手,分别从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普及15年基本教育、推动教育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实施教育脱贫行动计划、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等8个方面进行了重点部署。
青海省针对“十三五”教育发展重点任务,《规划》结合省情实际,确定了到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6年,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达到42万人次6项主要发展指标和12项具体指标。第一次分地区、分年度设定了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发展指标,强化了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两项约束性指标。为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针对42个贫困县制定了2项约束性指标,3项预期性指标。
青海省针对提高教育质量目标任务,《规划》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十三五”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提出了完善教师队伍管理制度、探索学前和职业教育教师补充新机制、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统筹区域内教师资源配置、强化师范生培养、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汇聚高层次教育人才,推进教育信息化,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等措施,发挥教师队伍建设对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作用。
青海省针对教育公共服务的民生短板,《规划》聚焦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薄弱环节,建立双语教育督导评估和质量监测机制,实施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质量提升计划和普通高中理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提出了加快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具体举措。为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就保障贫困家庭子女公平受教育权利,强化贫困地区控辍保学,提高劳动技能制定了具体举措。
青海省针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规划》立足青海省“三区”建设,提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目标。制定了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优化职业教育院校布局,贯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等举措;推进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完善校级、省级、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学科培养机制,优先设置和建设与青海省特色优势产业紧密相关、新兴产业急需的学科专业。提升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能力,提高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增强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青海省《规划》提出到2020年,青海省将基本普及自学前到高中阶段的15年教育,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普及程度力争跻身西部地区前列,其他阶段教育主要发展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教育制度体系更加完善,人才培养结构明显改善,教育质量和服务支撑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1-2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探索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新模式,全省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
10月12日,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了解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公布,将于2016年11月1日起施行。
《条例》指出,南疆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高中阶段教育将实行免学费、免教科书费、免住宿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生活费补助,鼓励支持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南疆地区投资办学、集资办学和捐资助学。
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其中,普通高中学校不得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但可以开设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中等职业学校可以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课程标准和校本教材。
据悉,自治区人民政府的优质教育资源也将向南疆地区倾斜政策,统筹建立普及南疆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建立普通高中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拨款机制。地方教育附加收入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按照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设置寄宿制学校,保障居住分散的适龄学生入学接受高中阶段教育。
宁波职业教育紧跟产业变化步伐调整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大力推进产教协同创新试验区建设,助力当地经济发展。如今,乘着宁波成为“中国制造2025”全国试点示范城市的东风,宁波职业教育潜心造匠,将为“中国制造2025”输送更多更强的生力军。
从中职学校到高职院校再到应用型高校,宁波构建起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紧紧围绕当地产业经济转型培养人才。今年,38所中职学校新增8个专业,涉及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升级改造100个专业实训设施项目,为传统专业添上智能化与信息化的双翼,延伸专业链。同时,创新校企共同育人模式,把企业引入学校,增建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便利。所有中高职院校与大型企业及园区合作,学生在企业或园区接受实习实训。全市25所中高职院校的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业设计等57个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培养出一大批毕业即可到企业直接上岗的现代产业工人。
同时,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市6所高职院校、16所中职学校的模具制造技术、数控技术应用、物联网应用技术等40个专业开展以“五年一贯制”、“3+2”五年制为主要形式的中高职一体化教育试点,技工培养体系延伸到高级技师培养。另外,6所高职院校都同本科院校合作,采用“3+2”、四年制高职本科培养模式。宁波由此构建起了中高职及本科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大力推进国家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试验区建设,将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至今,我市已启动了协同创新中心、特色学院、校地(产业园区)共建等5大类30个示范项目,创建了三批12个市级协同创新中心。宁波TAFE学院在杭州湾新区开建,杭州湾汽车学院、宁波大红鹰学院杭州湾校区等高校在试验区建成投用,高教资源集聚给当地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主动对接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优势传统产业,创建特色学院,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服务创新驱动战略。目前,宁波职业教育已形成了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院校、企业、产业园区联合共建的7家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和特色学院,启动新材料、汽车等领域的十大专业特色学院建设,重点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创办一个特色学院、支撑一个产业”的目标。
近日,浙江省督学、浙江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邱飞岳带领省政府职业教育专项督查组,就职业教育发展工作到丽水市督查。副市长戚永远出席会议并汇报工作。
近年来,丽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把职业教育作为事关发展全局,事关基本民生的大事,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战略位置,加大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力度,加强职业教育顶层设计,积极贯彻国家、省职教会议精神,及时召开了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丽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戚永远副市长用“二个一、三个活动、四大举措、五点成绩”向督查组概括汇报了丽水市职业教育近年发展取得成绩、典型做法。
督查组指出,此次督查的重点是各市贯彻落实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及职业教育的战略摆位、发展规划、重点工作和保障机制等情况。当前,各市已进行了自查自纠,在自查基础上,督查组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实地访谈等方式进行督查。
会后,督查组深入我市景宁县进行督查,同时走访了丽水职高和景宁职高两所学校。
在反馈会上,督查组认为,近年来丽水市委市政府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工作成效比较显著。突出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市领导能够把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盘子中进行谋划,在全省较早开展贯彻落实省政府的职教会议,并出台相关文件。在全省财政与绩效考核挂钩的考核中,获得奖励占总额的 15.42%,比例较高。二是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较高,发展氛围较好,全市普职比达 49.03%,在全省处于前列。三是职业教育各项经费落实到位。从2012 年秋开始,全市中职校全部实行免学费政策。2015 年全市中职校生均财政公用经费达 3162.13 元。全省一些地方目前还达不到此标准。四是注重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市里出台政策支持中职课程改革,建立中职选择性课改基地。五是能够发挥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在当地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丽水市教育局何卫宁局长表示,丽水市将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工作,以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为目标,以品牌建设为核心,以内涵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造一批中职名校,培养培育一批中职名师,建设一批中职名专业,着力提高育人质量,为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近日,全国首条轨道交通试验线落户位于株洲的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并于当日举办奠基仪式。
据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万友根介绍,这条规划1000米长的试验线,是与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轨道交通试验线,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尚属首条。建成后将能完成列车通信信号系统与其他专业的联调联试,进一步加快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国产化进程,同时,也将带动学院轨道交通专业的建设发展。
当天,在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同时召开了争创高职院校“双一流”成果展示与项目推进会,共建全国高职院校首条轨道交通试验线、与微软合作中南地区唯一的“两中心一学院”项目、科技部认证的国家级“众创空间”建设等12个品牌项目逐一亮相,这表明了湖南高职院校在“双一流”创建中已经开始起跑。
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友志出席了仪式并致辞。李友志说,湖南省正在制定全面推进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对提高湖南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十分必要,也十分紧迫。这次创建成果展示与项目推进会,正是湖南高职院校争创“双一流”的具体体现。它是湖南职业教育成果的展示,也反映了湖南职业教育的新成就、新变化。
李友志指出,“双一流”创建要将创新作为驱动力,进一步加强“特色专业群”建设。他希望,办学体制从单一转为多元,从封闭转为开放,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能力。
10月2日,贵州省教育厅发布,职业教育直接面向就业,让学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是短时间内实现教育脱贫的治本之策。过去五年,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职业教育建设的专项经费达到80亿元,并且累计投入30余亿元专项经费用于实施中职免除学费和资助政策,让更多贫困家庭实现了“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
一方面,贵州省扩大办学规模迅速,满足贫困学子均能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五年来,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职业教育建设的专项经费达到80亿元(其中省级投入55亿元),市(州)、县级财政也设立职教发展专项经费,重点实施中职“百校大战”,全省各级多渠道投入150余亿元,完成建设面积共700余万平方米,招聘教师万余人(含特聘兼职教师)。全省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和办学规模均得到了较大改善和提高,职业院校吸引力进一步加强,让每一个未进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和未能升学的高中毕业生均能接受到职业教育。
另一方面,扩大资助范围,提高资助标准,不让学生因贫辍学,有效促进教育公平。五年以来,中央和省级财政累计投入30余亿元专项经费用于实施中职免除学费和资助政策。
尤其是从2013年秋季开学起,贵州省在全国率先以省为单位免除全部中职学生学费,2015年起,进一步深入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政策,中职学校“两助三免”:对就读中职学校一、二年级的农村贫困学生,在确保享受原有的三年免学费和一、二年级国家助学金基础上,新增扶贫专项助学金(每生每年1000元),免教科书费(每生每年400元),免住宿费(每生每年500元)。高职院校“两助一免”:对就读高职的农村贫困生,除享受原有国家助学金外,新增扶贫专项助学金(每生每年1000元),免学费(每生每年3500元)。基本做到学生不因贫失学、不因学返贫,公平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近日,记者从广东省教育厅向广东省政协委员《关于当前广东省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提案》的答复中获悉,广东省将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综合改革,着力破解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难题,措施包括:保障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推进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协同育人试点;加强高职院校理工专业建设,提高理工人才培养比重等。
提高省属高职生均拨款
据了解,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职业院校725所,其中高职(含高专)院校81所,中职学校644所(含技工学校);全省职业院校在校生共257.7万人,其中,中职教育176.1万人,高职教育81.6万人。最近5年,全省职业院校共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超过450万人,年均超过90万人。
广东省教育厅在答复中表示,广东省将保障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省属高等职业院校自2010年起试点实行生均拨款,目前,24所省属公办院校中已有18所纳入生均拨款。2015年,省属公办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已经达到9759元,预计到2017年,省属公办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将不低于1.2万元。
2011年起,广东省开始探索中职生均定额经费拨款试点工作,目前,省属中职学校中纳入生均试点的中等职业学校2所、技工院校3所,均按照每生每年3700元的标准安排生均拨款。东莞、珠海、中山、惠州等市积极推进生均拨款制度建设。国家免学费政策方面,2015年省级财政为省、市属学校分担免学费标准已提高到每生每年3000元,预计2016年省级财政分担水平将提高到每生每年3500元。
推进本科与高职协同育人
广东省教育厅在答复中说,将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试点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探索分层分类教学、导师制和小班教学。开展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试点,加快以发展型、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按照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调配师资、改革教法、完善实践、因材施教。推进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协同育人试点,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实现形式,加强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的衔接,系统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和自主招生培养改革试点,探索建立职业教育等级证书制度。
广东省教育厅表示,将加强理工类专业建设,提高理工人才培养比重,提高教学质量和就业质量,提升理工类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鼓励珠三角发达地区职业院校对接先进制造业、智能制造、新兴产业等发展需要,增设理工类专业;加强高职院校理工专业建设,在安排项目、资金时,适当加强对理工类专业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理工类公共实训中心、品牌专业、师资队伍和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加强宣传,引导毕业生报读理工类专业。
9月27日,以浙江省督学、宁波教育学院副校级巡视员周建达为组长的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职业教育专项督导组在市教育局督导处处长邱晓冬陪同下,对海盐职业教育进行专项督导。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胡燕萍、县教育局局长黄生良、县教育局副局长杜伟明、叶惠玉及县教育局相关科室负责人、职业学校校长等参加。
海盐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胡燕萍向督导组作了专题汇报,胡燕萍副县长首先介绍了海盐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然后从贯彻落实全省职教会议精神、制订发展规划、统筹做好中职招生工作、切实推进中职课程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服务社会培训工作、深化校企合作、开展“双证书”制度、加强职业教育经费保障等八个方面阐述了海盐县职业教育所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对贯彻落实2015年全省职业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后海盐县所做的工作进行了陈述。省督导组听取汇报后,深入商贸学校、理工学校,实地察看了学生的学习和实习环境,以及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督导组还详细查阅了海盐县职业教育相关资料数据。
下午,督导组召开反馈会,嘉兴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伟荣、嘉兴市教育局副局长朱军一,嘉兴市教育局职成教处处长丁海根专程来海盐参加反馈会。会上,周建达组长充分肯定了海盐县委、县政府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视,积极履行职业教育责任,将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纳入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统筹中职招生,统筹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加大投入,不断完善职教经费保障机制,促进了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同时希望海盐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完善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加快制订“十三五”职业教育规划,提升职业学校办学水平。最后,胡燕萍副县长作表态性发言,胡县长表示海盐县将按照督查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认真抓好整改落实;加强职业教育宣传,培养“工匠”型人才;加大投入,全面提升海盐职业教育整体水平。
此次督查是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职业教育专项督查的通知》进行的,将有26个市、县、区接受督查,嘉兴市抽查嘉兴市属和海盐县。近年来,海盐县职业教育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城乡居民就业创业这条主线,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调整学校布局、优化专业结构、稳定办学规模、推进教育改革,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实现了职业教育从规模向质量、从外延向内涵的转变,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不断提高,人才红利得到进一步释放,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近日,从广东省教育厅向省政协委员《关于当前我省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提案》的答复中获悉,广东省将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综合改革,着力破解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难题,措施包括:保障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推进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协同育人试点;加强高职院校理工专业建设,提高理工人才培养比重等。
提高省属高职生均拨款
据了解,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职业院校725所,其中高职(含高专)院校81所,中职学校644所(含技工学校);全省职业院校在校生共257.7万人,其中,中职教育176.1万人,高职教育81.6万人。最近5年,全省职业院校共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超过450万人,年均超过90万人。
省教育厅在答复中表示,广东省将保障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省属高等职业院校自2010年起试点实行生均拨款,目前,24所省属公办院校中已有18所纳入生均拨款。2015年,省属公办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已经达到9759元,预计到2017年,省属公办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将不低于1.2万元。
2011年起,广东省开始探索中职生均定额经费拨款试点工作,目前,省属中职学校中纳入生均试点的中等职业学校2所、技工院校3所,均按照每生每年3700元的标准安排生均拨款。东莞、珠海、中山、惠州等市积极推进生均拨款制度建设。国家免学费政策方面,2015年省级财政为省、市属学校分担免学费标准已提高到每生每年3000元,预计2016年省级财政分担水平将提高到每生每年3500元。
推进本科与高职协同育人
广东省教育厅在答复中说,将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试点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探索分层分类教学、导师制和小班教学。开展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试点,加快以发展型、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按照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调配师资、改革教法、完善实践、因材施教。推进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协同育人试点,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实现形式,加强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的衔接,系统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和自主招生培养改革试点,探索建立职业教育等级证书制度。
广东省教育厅表示,将加强理工类专业建设,提高理工人才培养比重,提高教学质量和就业质量,提升理工类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鼓励珠三角发达地区职业院校对接先进制造业、智能制造、新兴产业等发展需要,增设理工类专业;加强高职院校理工专业建设,在安排项目、资金时,适当加强对理工类专业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理工类公共实训中心、品牌专业、师资队伍和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加强宣传,引导毕业生报读理工类专业。
贵州是全国扶贫开发主战场,而职业教育直接面向就业,是短时间内实现教育脱贫的治本之策。日前记者获悉,“十二五”期间,我省各级多渠道投入150余亿元,使职业教育进入历史上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
据了解,我省通过举全省之力实施教育“9+3”计划、中职“百校大战”项目建设、启动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等,职业教育实现“三个全国率先”,即在全国首批率先实施免费中职教育;在全国率先编制出台《贵州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3—2020年)》;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后率先出台首部地方职业教育法规《贵州省职业教育条例》。我省职业教育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努力,逐步撕掉了全国落后的标签,职教脱贫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数据显示,我省职业院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满足贫困学子均能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十二五”期间,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职业教育建设的专项经费达到80亿元(其中省级投入55亿元),市(州)、县级财政也设立职教发展专项经费,重点实施中职“百校大战”,全省各级多渠道投入150余亿元,完成建设面积共700余万平方米,招聘教师万余人(含特聘兼职教师)。全省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和办学规模均得到了较大改善和提高,职业院校吸引力进一步加强,让每一个未进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和未能升学的高中毕业生均能接受到职业教育。与“十一五”比较,我省中职在校生人数翻了一番,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升了31个百分点,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提升做出重大贡献,让更多贫困家庭实现了“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
9月26日,东莞市教育局发布了《东莞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将从2017年1月1日起实施,执行至2020年底。
《办法》规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生的费用,可列入教育、人力资源部门的一般专项解决。校企合作一般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补助职业院校和企业联合设立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建设生产车间、教学工厂、实验室或技术研发平台等校企合作项目;补助企业在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教师实践时发生的物耗能耗;补助其他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项目。
《办法》明确了具体的补助方式。校企合作一般专项资金补助经费,用于补助给被授予“东莞市职业院校定点实习实训基地”的企事业单位,由一般专项资金一次性提供场地设备补助每所10万元,补助总数不超过100所,分4年安排;接收本市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企事业单位,由市财政依据每生每月高耗专业250元、中耗专业150元、每生补助3个月的标准,补助给市属公办学校,由学校用于学生实习的企事业单位能耗物耗费用开支。
学生实习时间超过3个月的,由有关职业院校按照本标准从学校公用经费列支有关补助。
《办法》鼓励职业院校实施“特聘教师”制度,聘请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兼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参与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企业专班”,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职业院校、企业、学生签订三方协议,企业全程参与学生培养过程,学生按企业标准学成后到签约企业就业。
9月18日-23日,第九届鲁台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研讨会在潍坊举行。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坦出席开幕式并讲话。潍坊市政府副市长王桂英和台湾海峡两岸教育交流促进协会理事长李超群在开幕式上致辞。
本届研讨会由省教育厅、省台办、潍坊市人民政府和台湾海峡两岸教育交流促进协会联合主办。研讨会以“创新、创业”为主题,与会两岸职业教育专家围绕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建设开展研讨,分享成果与经验,探索合作机制。与会的鲁台两地职业院校达成合作意向并签订了40多项合作协议。
期间,台湾教育大学系统总校长、两岸现代化职业教育协会理事长吴清基,台湾朝阳科技大学教授林均烨,台湾师范大学技术与职业教育中心戴建耘等做了精彩的专题报告。潍坊职业学院、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和东营职业学院的负责人也在研讨会上介绍了我省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与会专家还到昌乐宝石中专、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就专业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
鲁台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研讨会自2008年举办第1届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了8届,举办者不断创新办会形式,形成了一年一度、在鲁台两地轮流举办的基本制度,为两岸职业院校的合作研讨搭建了平台。通过这一平台,鲁台职业教育院校形成了校长互访、教师互派、学生互换的交流格局。八年来,山东90多所、台湾53所职业院校负责人共计900多人次参加在潍坊和台湾举办的研讨活动,其中台湾职业院校参会负责人315人次;鲁台两地职业院校签订交流合作协议130多个;山东省赴台教育考察的约计有70多批、800多人次。山东成为江北地区起步最早、规模最大的海峡两岸教育交流宝地,鲁台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研讨会也被国台办列为常态支持项目和山东省优秀对台交流项目。
来自台湾10所高职院校、7个行业协会的负责人和我省51所高职院校的负责人等124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
图片来自网络
9月27日,记者从贵州省教育厅获悉,截至目前,已有19所职业院校入驻清镇职教城办学,在校师生人数达7万人。
清镇职教城地处清镇市城区北部,规划总面积80平方公里,以省内一流、西部领先、全国知名为奋斗目标,按照“教城互动、产教互动、职教改革、技能培训的引领区、创新区、示范区”定位进行规划建设。目前,已有19所职业院校入驻职教城建设办学,建成在建校舍面积达300余万平方米,职教城基础设施、校舍建设、商业配套等总投资127余亿元,入驻师生7万人。规划到2017年,清镇职教城将实现“32115”目标,即人才培养覆盖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3大产业,入驻院校达到20所,为省内1000家大中型企业培养输送技术技能人才,在校学生达到15万人。
根据省教育厅出台的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标准,职教城各院校将围绕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根据贵阳市和贵安新区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专业设置,重点培养一批大数据、城镇建设和管理、装备制造、资源深加工、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子信息、商贸物流、会展旅游、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技术技能人才。全面建成后,每年将为中关村贵阳科技园、贵阳经开区、高新区、京东产业园、苏宁物流园和富士康贵阳科技园等园区和重点企业培养输送技能人才5万人。
职教城技能人才聚集的优势,也成为地方招商引资的一张王牌,吸引了中关村科技园、中通金域云数据服务、阿里巴巴、西门子公司等高新科技产业项目落户清镇,正朝着产教互动创新区的目标前进。
按照全省现代职业教育布局规划,清镇职教城在入驻院校建立教育共同体,实现资源共享,并在职教城率先探索发展适应需求、相互衔接、多元立交的现代职业教育,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办学模式,为全省推动“中高本教育”贯通、校企合作等作出示范,引领带动全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围绕职教城建设,其他相关产业也将同步推进,形成学校拉动城镇化建设、城市支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教城互动局面。随着职教城建设的推进以及入驻师生的增加,预计2017年后,清镇市城区人口将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达到30万人,成为省会贵阳重要的卫星城市。
9月22日,第9届鲁台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研讨会在山东潍坊落下帷幕。本届研讨会以“创新、创业”为主题,邀请了鲁台两地70多所职业院校的150多位职业教育领域权威人士、专家学者参会,促成两岸46对院校现场签约,推动鲁台职业教育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不断迈进。
研讨会期间,两岸职业教育领域的嘉宾学者通过专题报告、大会交流、考察座谈等多种方式交流观点,共同描绘两岸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蓝图。在专题报告阶段,台湾教育大学系统总校长吴清基阐述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他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提出两岸大力发展创新、创意、创业“三创教育”的构想,得到与会职业院校长和专家的高度认同。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的教授学者也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跨领域创新、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等观点。
通过充分的沟通交流,鲁台职业院校在校长互访、教师互派、学生互换等方面达成广泛共识,现场有46对院校签约。
昨日,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江在昆明调研民办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发展情况。她强调,要把职业教育作为补齐社会事业短板的重中之重,激发民办职业教育和民间投资活力,提升民办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办学质量和规模,为云南跨越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能人才支撑。
李江先后前往云南交通技师学院、云南技师学院、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云南城市建设职业学院、云南工商学院,实地了解汽车维修、航运驾驶、机电实训、建筑装饰、卓越工程师等特色专业设置和学生创业技能培训情况,并现场协调解决学校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调研中,李江充分肯定了我省民办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她指出,当前,云南正处于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全省民办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要始终坚持以服务产业发展作为办学方向,围绕我省八大重点产业发展、“五网”建设、脱贫攻坚、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等重点任务,科学设置专业,提高办学针对性,为产业发展提供技能人才保障;要创新办学思路和办学模式,完善体制机制,加大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力度,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规模。她要求,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部署要求,在专业设置、办学模式等方面给予民办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更加灵活宽松的政策,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支持力度,为民办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从昨天召开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工委、自治区教育厅干部大会上了解到,新疆将全面落实南疆地区14年免费教育政策,推进其他地区14年免费教育,逐步实现全区15年免费教育,即学前3年、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
新疆提出,将切实提高入学率,让各族孩子上得起学、上得好学。积极推进双语教育,完善双语教育激励政策,加强双语学前教育,加强双语教师队伍建设,把双语教育贯穿各类学校教育始终,确保到2020年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新疆强调,切实抓好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增加中等职业学校数量、扩大招生规模,保持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在校生合理比例,加强对初高中未就业毕业生技术培训,使每个青年有一技之长,掌握一项安身立命的本领。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切实把各类学校建成培养维护祖国统一、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阵地。
当前中德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为更好落实中德两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和《中德合作行动纲要》,9月10日到12日,深圳市市长许勤率深圳代表团对德国进行友好访问。三天时间,许勤围绕德国工业4.0、职业教育、医疗、文化、会展等重点内容,先后访问了德国的汉诺威、纽伦堡和慕尼黑三座城市,进一步加强与德国城市间的交流合作,为推进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在德国访问期间,许勤分别会见了巴伐利亚州经济部国际化及工业司司长沙赫特纳、汉诺威市长索斯托克、纽伦堡市长马力,拜会了中国驻汉堡总领事孙从彬、中国驻慕尼黑总领事毛静秋等,并代表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代表深圳市委市政府,感谢他们对深圳代表团访问德国提供的支持。
许勤表示,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在中德关系的历史最好时期,加强深圳与德国城市间的合作空间广阔。希望双方以实施“中国制造2025”“工业4.0”等重大战略为契机,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全面加强在工业4.0、职业教育、高新技术产业、文化艺术、会展旅游、医疗等领域合作,为巩固和深化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作出积极贡献。
学习借鉴德国工业4.0经验
德国是全球制造业强国,学习借鉴德国在工业4.0等方面经验做法,加强与德国在工业等领域合作是深圳代表团访问德国的一个重点。为此,许勤分别与西门子公司、德国弗拉恩霍夫协会等相关负责人进行座谈,详细了解德国工业4.0重点内容和最新成果,交流探讨中德工业4.0合作前景。
许勤表示,德国经济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追求质量。当前,深圳正在积极打造“深圳质量”,要充分学习借鉴德国的先进经验,在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整体框架下,加强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务实合作,加快提升制造业领域的供给能力和水平。
围绕德国工业4.0相关内容,许勤还先后调研了海能达德国子公司、创维Metz公司,见证Metz公司首台量产OLED下线、比亚迪西门子工业4.0系统签约。据悉,比亚迪公司将与西门子公司合作建设工业4.0智能工厂。
许勤与纽伦堡市签署三方职业教育合作协议
德国具有全球一流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也是深圳职业教育学习的标杆。许勤分别与纽伦堡工商联合会、巴伐利亚州文教部就加强职业教育交流合作进行座谈,并实地调研纽伦堡职业教育学校,全面了解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有关法律法规、运行机制、课程设置、学生实训、教学设备等情况,推动两地成立职业教育合作委员会,构建良好合作机制。
当地时间11日下午,许勤与纽伦堡市长马力、纽伦堡中法兰肯地区工商会代表共同签署三方合作协议,推动两地在义务教育、职业培训和再教育等领域的专项合作,这标志着深圳与德国职业教育合作迈出重要步伐。
许勤出席中国(深圳)—德国(慕尼黑)经贸合作交流会
12日下午,许勤出席中国(深圳)-德国(慕尼黑)经贸合作交流会,并见证中欧未来城示范项目、中德智能制造示范产业园合作共建项目等签约。交流会共吸引了中德两国180多家企业、260多名企业家参加,签订合作项目13个,涉及工业4.0、职业教育、智能制造、通用航空等领域。
在德国期间,许勤还访问了汉诺威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并与研究所主席、著名神经外科专家萨米教授进行了亲切会谈。许勤希望与德国汉诺威国际医学创新公司一道,加快推进萨米国际医疗中心建设,引入国际顶尖学科团队和尖端医疗技术,努力把深圳打造成国际化医疗中心。
在德国慕尼黑,许勤还拜会了慕尼黑足球俱乐部董事会主席鲁梅尼格,就深圳市足球事业发展、校园足球的普及推广以及青少年足球培训等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重庆市教委近日发布防止中职教育招生诈骗公告,曝光了6所虚假学校,提醒学生和家长提高警惕。
重庆市教委表示,重庆轨道交通专业学校、重庆护士专业学校、重庆航空学校、重庆卫校、重庆重点卫校、重庆轻轨工业学校等6所学校为虚假学校,不具备举办学历教育的资格。
重庆市教委提醒新学期打算报读中职学校的学生和家长,应以当年重庆市教委正式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指南刊登的招生学校、招生人数、招生专业等招生信息为准,除此以外的招生和相关教学工作都属违法行为。学生在报读中职学校前,还可与学校所在地区县教委联系,咨询学校资质,防止上当受骗。
Copyright © 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20808号-11 全国统一热线电话:400-660-5933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