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职业技术学院2002年由始建于1956年的川北教育学院和1917年的国家重点中专四川省机电工程学校联合组建而成,具有近60年高职、近百年的职业教育办学历史,是四川省政府部门主办,省教育部门直管的地处非中心城市的综合类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现有全日制在籍学生14000余人,教职工800余人。学院先后被评为“四川省最佳文明单位”之一、“全国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教育部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四川省示范性高等职业优秀院校。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虽直属于四川省教育部门主管,却位于四川省二级城市——遂宁市;虽具百年办学历史,但仍属综合性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既无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又无行业背景,是典型的非中心、非行业、非属地主管的“三非”学校。学院与占全国高职院校70%比例的非中心城市高职院校一样,面临着地域偏狭、经济欠发达、需求不旺、资源匮乏、观念不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难度大等共同问题,面对职业教育异军突起,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和如火如荼的职业教育改革浪潮,如何突破体制机制瓶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如何开展校企行业合作,创新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打造亮点特色和品牌,走好科学发展之路等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摆在学院面前不可回避、必须解答的重大基本问题。
“面对现实,我们怎么办?”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学院党委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反必有正,有非必有是;有劣会有优,有难就有破。于是,学院借助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之机,直面“三非”现状,在建设中,通过“分析坐标明方向,找准着力点;创新体制优环境,找准突破点;强化内涵铸品牌,找准承载点;深化合作强服务,找准兴奋点;保障质量出效益,找准提升点”等举措,在体制机制、内涵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实现了创新和突破,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分析坐标明方向,找准着力点
创新体制优环境,找准突破点强化内涵铸品牌,找准承载点深化合作强服务,找准兴奋点保障质量出效益,找准提升点
如何认识对待“三非”现状,找准着力点,是“三非”院校寻求突破的前提和关键。针对“三非”困境,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在劣势中发掘优势,在制约中寻求突破”的思路,仔细分析所处坐标位置,寻找区位优势,一方面,学院虽地处非中心二级城市,却是拥有380万人口的地级市仅有的一所高校,地方经济社会的建设发展对高校人才、智力需求迫切,遂宁市政府部门已将学院纳入“十二五”建设发展规划,并郑重承诺“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支持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争创国家高水平高职院校”,把学院作为遂宁市打造“西部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基地”的龙头,进行重点建设。另一方面,学院所在地——遂宁市,是四川省第二大交通枢纽,成都、重庆两个特大城市的中心节点,被誉为“成渝后花园”、“桥头堡”、“中转站”,是国际花园城市、全球绿色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未来10年,遂宁将抢抓机遇,着力推进“一枢纽、四基地、一目的地”建设,全力实施“7+3产业规划”等发展战略,加速建成“成渝合作、区域合作连接点,承接现代产业转移理想地,具有遂宁特点的现代产业高地,加速崛起的现代生态田园城市、西部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西部现代工业物流基地、西部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西部现代职业教育基地、国际知名旅游休闲目的地”,交通便捷,区位及产业优势明显。第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该市经济社会也得到迅猛发展,拥有国家电子产品检测中心、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以及明星电力、沱牌酒业等7家上市公司。在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及检测、现代物流、绿色食品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产业优势。据此,学院认为,虽地处非中心城市,却具有“仅有的高校”、“省市共建”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学院把创新体制机制,实现省市共建作为发展建设的着力点,确立了“立足遂宁,面向川渝,服务全国,建成川东北地区适应社会多层面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的基本定位,探索创建了非中心城市省市共建“政行企校”、“园院”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主动融入地方,开辟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新天地,变劣势为优势,变崎岖为坦途,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认清了方向,找准了位置,找到了路径。
创新体制优环境,找准突破点
“三非”高职院校,因非中心城市,校企合作对象少,范围窄;非行业办学,专业与行业融合建设不紧密,专业特色很难形成;非属地主管,与当地政府及职能部门联系难度大,政策优势不明显。要打破制约“三非”高职院校的发展瓶颈,关键在于找准突破点。突破点在哪里?突破点在于创新体制机制,搭建校企融合互通发展平台。
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以实施“321工程”为抓手,以形式不同、各具特色的运行管理模式分别组建了“三个学院”、“两个职教集团”和“一个应用电子技术教育理事会”,积极创新非中心城市省市共建综合类高职院校“政行企校”、“园院”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着力优化办学环境。一是以政校行业合作董事会管理运行模式,与船山区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组建了校地行企合作的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中国西部现代物流学院;以校企合作董事会管理运行模式,跨区与四川省资阳市南骏汽车集团等组建了校企合作形式的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南骏汽车学院;以遂宁市政府部门领导小组下设董事会形式,联合市内旅游、文化、新闻等行业企业,组建了政行企校、校地合作形式的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文化旅游学院等“三个学院”。二是以产教联融合,政行企校合作共建董事会的形式,与市政府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行业企业共同组建了遂宁市“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个职教集团”。三是以园院行企合作理事会形式,与遂宁市电子产业园区联合组建了遂宁市应用电子技术教育理事会。学院以“321工程”为平台,以遂宁市地方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321工程”体制机制创新效应,通过探索创新多种运行管理模式,进一步整合了“政行企校”多方资源,建立健全了“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企合作、市场运作”的管理运行机制,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指导思想,充分利用平台内“政行企校”多方优势资源,变无行业背景为“多元融合,资源共享”,变无区位优势为“凝聚合力,共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办学环境。
省市领导多次深入学校考察调研,组织汇集行业企业共商学院发展大计。省教育部门、财政部门在大力支持学院建设发展的同时,在中高职衔接试点、单独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习保险等方面给予了资金和政策支持。遂宁市地方政府把学院的建设发展列入“十二五”规划和遂宁中国西部现代职教基地、遂宁市科教园区、遂宁市“四川省现代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的第一方阵,自始至终把学院作为“人才强市”战略的资源储备库,构建遂宁市职业教育体系的龙头单位,为学院新校区建设划拨土地1000余亩,减免土地征用费1.6亿元,支持学院与地方政府及行业企业签订“1+6”合作办学、合作发展协议,并在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平安校园建设、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充分凸显了学院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特殊地位作用,为学院发展建设创设了新路径,创辟了新天地,对非中心城市职业院校的体制机制创新做出了有益探索。
强化内涵铸品牌,找准承载点
高职院校如何提高质量,创特色铸品牌,在学院党委看来,这是学院科学发展的核心问题。学院通过以专业建设为引领,夯实“专业、素质、质量”“三元合一”承载点,着力强化内涵建设。
一是着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打造特色专业品牌。依托“321工程”搭建的校企合作发展平台,学院进一步实践并深化了“融入地方、携手行企、合作育人、服务经济、共同发展”的办学模式和“多样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以岗位能力为主导,理实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校企共育”,加深了校企融合;物流管理专业推行“院港融合,三进三出”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了企业联系,较好解决了工学矛盾;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确定了“一主线,双参与,三层次,四模块”的“1234”人才培养模式,与对口行业企业实现了无缝对接,零距离就业;数控专业与行企共建“岗位能力导向,工学结合,双线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成功实现了引企入校,建成“校中厂”。通过模式创新,四个省级重点专业特色品牌基本形成: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已成为对接行企、服务产业的品牌专业;物流管理专业成为政校行企融合、市场化运作的省内新兴龙头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成为产教联合、集团化办学的示范专业;数控技术专业成为校际融通、“一体化”办学的标兵专业。
二是着力师资队伍建设,打造特色育人团队品牌。学院以突出师资队伍的高职特色、“双师”素质和名师效应为目标,着力打造“双师队伍”、“教学团队”、“青年教师传帮带”、“基层一线实践锻炼”、“名师带头人”等五项“名师工程”,先后打造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享受政府津贴专家、劳动模范等4人,2项科研成果获2012年国家教育部门专项任务项目,19项成果获省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三是着力教育教学改革,打造特色专业课程品牌。一方面,学院把课程标准制订、教育教学内容改革、教材建设作为课程体系建设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着力规范课程建设标准,调整教育教学内容结构,加强教材建设,从而使新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职业教育特色更突出,产学研融合更紧密。另一方面,按照“基于任务、基于场景、基于过程”的教材编写思路,根据新的课程建设体系和要求,联合行业企业,编撰形成了体例清晰、内容丰富、理实融合的校企合作编写教材40余部,使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得以深化。
四是着力学生综合素质训育体系构建,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品牌。素质,特别是人文与科技素质是决定人才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要害之所在。学院把学生综合素质训育体系和平台建设作为强内涵、创特色、铸品牌的主要承载点,确立了“素养、素质、观念、技能四位一体、融合统一的人才培养理念”,响亮地提出了“走素养奠基、素质固本、观念立命、技能安身的人才培养之路”,创具有“特定素养、特殊素质、特新观念、特有技能”的应用创新型特色人才发展建设目标,将全面实施以人文与科技素质训育、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素质教育作为主题主线主攻方向,先后开展了“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训育体系研究与实践”等国家、省和院级重点课题研究,创立了“训育结合,以训为主”的素质教育新模式,创构了“训育队伍专业化”、“课程建设通识化”、“基地建设现代化”、“活动建设品牌化”的“四化一体”素质训育体系和“学校考核为本位”、“家长考核为辅位”、“第三方考核为主位”的“三位一体”素质考核评价等两大体系,从顶层设计入手,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提出“大规模、大集成、大育人”的新理念,着力解决了学生素质训育的观念理念问题;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量,以平台建设为基础,通过建设思德、文化、艺术、心理、科学素质、质量检测等6大体系45个平台,构建和完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训育体系,着力解决了学生素质训育的目标方向内容体系问题;从训育方法途径着眼,探索“训育结合,以训为主”的训育模式,着力解决了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法手段问题;从质量考核方面着力,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训育监控测评体系,制订学生综合素质监控测评标准,着力解决了学生素质训育的质量效果问题。在“理念设计、系统建设、服务面向、训育手段、质量监测”等方面实现了创新和突破。目前,学院的教风、学风和校风日益浓郁,报考率、报到率和就业率再创新高,充分展示出了综合素质训育的特色和优势,引领推动着学院内涵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深化合作强服务,找准兴奋点
职业教育推行校企合作,走工学结合之路,既是职业院校的建设发展需要,也是行业企业的现实需求,但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常常存在“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从而导致校企合作不紧密、不深入,原因何在?原因在于没能找准行业企业的兴奋点。企业要发展,人力、智力是关键。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瞄准这个关键,对接行企,搭建平台,强化服务,在深化校企合作方面创新了方式手段,凸显了特色和亮点。
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手段,破解行业企业人才需求难题。一方面,学院立足于“理实融合、学做一体、校企结合”的高职教育教学特色,在“学中做”、“做中学”教学模式引领下,引入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文化元素,确立了“课程教学项目化”、“实践教学任务化”、“技能训练标准化”、“实训项目生产化”、“顶岗实习岗位化”、“学生就业市场化”的“六化一体”教学改革理念,使学生毕业与就业上岗实现无缝对接,为企业减省了“导引”、“培训”等诸多环节。另一方面立足于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于2013年开始实施实践教学改革,推行“小学期制”,把传统固有的“三年六学期制”改为“三年八学期制”,使学生到企业顶岗实训更灵活、更实效,同时,还在客观上解决了企业阶段性用工难题。
二是发挥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职能,面向行业企业、中职学校和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职教师资干部和企事业单位员工的培训培养服务,破解行企培训零散、师资不足等难题。近三年来,学院系统开展了全省中学、中职党组织负责人示范培训、省教育部门中职骨干教师培训、安东石油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新员工岗前培训等各级各类培训和组织建筑工程造价员、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各类培训鉴定达6000余人次,培训收益达1000余万元。
三是对口组建技术服务团队,联合行企开展技术研发活动,破解行业企业技术创新瓶颈。提供技术研发服务是企业的又一个兴奋点,但由于“三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技术水平不高,研发能力不强等原因,行业企业热情不高、兴趣不浓,影响到校企合作走向深入。学院紧紧抓住这个兴奋点,按门类、分专业组建行企技术服务团队,通过立制度、建机制、强措施等多种方式,激励服务团队,对接行企、跟踪趋势,千方百计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为行业企业提供更高更优的技术服务。2009年以来,学院技术服务团队共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组织制订“四川省大学生物流综合技能大赛竞赛标准”及地方物流行业标准体系10个,并被广泛推广;合作开发绩效考核等管理软件4个;联合开展技术改造10余次,为本地行业企业开展技术咨询服务30余次,学院技术服务年均收益在500万元以上,通过技术服务,行业企业的需求更高、兴致更浓,为校企深度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强化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企业提供“二线工厂”,破解行业企业多向投入,重复浪费的困扰。学院在充分发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内实践实训功能前提下,积极拓展其使用效能,引进汽车装配和数控加工生产线2条,建成“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把它打造成相关企业的“二线工厂”,集中批量承接企业产品加工业务,切实解决了单个企业购买大宗设备实力不足、资源浪费等重大基本问题。
五是创构体系搭平台,畅通校企合作路径渠道,破解行业企业渠道不通,交流不畅的苦恼。学院依托四川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与人才培养立交桥,全面提升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着力构建了终身学习教育和社会服务体系。通过“一平台,两体系,四系统”建设,搭建了终身教育与服务平台,推进了终身学习教育和社会服务两大体系建设,建构了与中职高职(含应用型本科)、成人普通、职前职后、学历非学历、行业企业、学校社会教育需求同步、开放式的中高职教育教学内容衔接转换系统、岗位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系统、职业技能考核评审鉴定系统、校企合作办学社会服务体系和平台。通过系统平台,自2012年以来,先后吸引37家行业企业及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共同签署了《校企合作框架协议》、《校企研发合作协议》,为政行企校深度合作发展,为学习型组织和社会建构,为学院全方位现代化高水平服务社会搭建了平台,畅通了渠道,开创了广阔空间和美好前景。
保障质量出效益,找准提升点
质量是生命,质量是保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始终把质量建设放在首位,以质量标准建设为基本点,以监控测评体系构建为提升点,着力建构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质量监控测评体系,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有力保障。一是建立健全了“内方外圆”教学质量监控测评体系和质量检测平台。学院参照国际ISO9000质量认证模式,广泛吸收容纳行企、社会评价标准,建立健全了院系两级教学监评督导队伍;先后制订完善了覆盖专业、课程、学生职业素质能力分级测试、毕业生质量等教育教学各环节标准150余个;新建信息化教学过程监测系统和质量监控平台各1个,组织编制了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管理制度汇编》、《人才培养质量检测标准汇编》,以这些定性定量结合、以定量刚性为主的标准作为“内方”的基本构成元素,把质量标准固化下来,作为学院教育教学的根本标准和育人指南,基本形成了“评价有标准,行事有制度,监评有队伍,管理有平台”的教学质量监控测评体系,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二是把每年4月确定为教学质量月,大力开展教学质量检查评比活动,把质量检测活动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加大督导监管力度,把好育人质量关。三是引入第三方评价,把政府、行企、家庭、专业评价公司以定性为主的相应评价指标作为“外圆”的基本要素,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监控测评,不断丰富完善质量标准的内涵和外延,使之更具科学性、权威性和实效性。
学校、社会、行业、企业“四位一体”“内方外圆”的人才培养质量检测体系及平台的构建实施,创新了人才培养的检测和考评方式,使育人质量有了充分可靠保障。学院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不断攀升。近三年来,学生在市级以上各项专业技能大赛中共取得三等以上奖项160余项;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98%以上;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新生自主报考率达到320%,报到率达到89%;社会及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文化素养、职业技能评价好,总体满意率达93%。根据第三方国内极具公信力的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对各高校毕业生的调查和数据分析,学院“毕业生综合素质好,就业质量高,专业对口率和薪资待遇等均在同级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思想理念、目标路径、思路举措、人才培养方式和手段上的探索创新尚在进行,永无止境。我们深信她会更好地弘扬“集百年智,传承为难为之为功;举万众力,铸就成不成之成魂”的校园精神,扬帆远航,再创辉煌!
Copyright © 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20808号-11 全国统一热线电话:400-660-5933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