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广闻院长为坦桑尼亚籍留学生Guka Igogo颁发毕业证书
小麦专家组成员李根林教授到开封市指导小麦生产
张慎璞教授在河南电视台农事早知道栏目技术讲座直播
参加全国农业技能大赛获得优异成绩
行业、企业与学院教师共同论证人才培养方案
与郑州中国绿化博览园合作签字仪式
教师流动工作站及实习就业基地揭牌仪式
她,坐落在华夏文明的摇篮和文化发祥地——河南省郑州市
她,建校60多年来,历经建校之初的艰苦创业,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壮大,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她,始终秉承“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打农字牌,走行业路,走产学结合、服务社会”的办学思想,在学院领导的带领下,紧抓机遇,锐意改革,扎实创新,积极探索新型办学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科学谋划发展定位,突出行业办学特色,完成了学院发展史上一次次华丽转身
她,是河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中国职教学会农村与农业职业教育专业学会副主任单位、河南省农业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河南省农业教育协会会长单位、河南省农业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牵头单位……
她,2010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2013年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国家项目验收
她,就是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原大地上,熠熠生辉。国家科技成果一等奖获得者、著名玉米育种家程相文,河南省小麦抗病育种首席专家、国家科技成果一等奖获得者、有“黄淮第一麦”之称的小麦育种家茹振钢,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会杰等知名专家学者从该院毕业,还培养出了众多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农业技术骨干、企业家等优秀毕业生,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让我们走进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探寻其创新发展之路……
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之魂,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高度和速度。近年来,学院大胆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形成了校企紧密型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增强了办学活力,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
创新“三会”平台,实施“四方”联动
搭建“三会”平台。“三会”,即河南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会,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合作办学理事会和河南省农业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均以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四方联动组建,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为龙头。河南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由行业、涉农企业、中高职农业职业院校组成,从2004年成立之初的36家,到2010年的60家,直到2014年的98家,集团成员规模不断壮大。通过集团建设,实现了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实训建设、科技研发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对教育资源共享、校企合作、中高职教育衔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了探索和实践。2010年12月成立由省农业厅、学院、驻地政府、科研站所和企业等办学利益相关方参加的学院合作办学理事会,制订学院发展规划,筹措办学经费,整合办学资源,建立现代高职教育新体制机制,共同研究制订并督促实施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河南省农业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则在发布用人需求信息、制订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标准、参与职业院校校企合作项目的评估、职业技能鉴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立“一办一会一处”。“一办”为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办公室。作为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合作办学理事会及河南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会的办事机构,设在学院教务处,协调管理全校校企合作办学的行政事务。“一会”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解决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核心课程标准的审定及课程建设、实习实训管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竞赛指导等问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设在各系,是专业建设和教学指导机构。“一处”为地方合作处,是学院开展科技服务推广工作,与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进行联络交流与合作的职能部门。
校企深度融合,健全共赢机制
共建实训基地。一是建立“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投入设备和人力资源,在校内共建了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二是建立“厂中校”实训型生产基地。校企双方资源共享,在就业招聘、产品研发、成果转让、技术培训等方面广泛合作,由企业提供场地和部分设备,学校投入部分设备及人力资源,在企业实现生产过程的实习实训场所。
共享人才资源。学院选送专业教师进入合作企业一线生产实践或指导学生实习,聘请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到学院担任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训课程教师。通过互派互聘、双向交流活动,提高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成为校企双方的共同优质人力资源,实现校企人才资源共享。建立共享人才资源库,聚集技术研发型、技能型、教学型、管理型等人才,学校和企业根据各自需要,从人才库中选聘相应的人才为己所用,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服务于各自事业的持续发展。
共同培养人才。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实习实训计划,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对接,使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校教育职能在培养全过程中同时体现,使学生基本文化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职业岗位能力和素养等综合素质同步提高。
共同研发推广。学院加强与行业、企业在科技开发、技术服务和技术推广方面的合作,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改造、科技攻关、新品种研发等,主动适应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紧跟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动技术进步和推广,并及时将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引入课堂。
建立激励机制,增强服务能力
学院加大了以分配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内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力度,健全了学院分配激励机制。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兑现教师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引导和激励教师积极发挥校企共同体的平台优势,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增强校企合作动力。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特色专业建设
学院积极服务于现代农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整合专业资源,开展校企合作,打造重点专业,优化课程体系。学院国家级、省级特色与财政支持专业总数达到19个,居河南省前列;课程精品化建设成效显著,发挥了突出作用。
实施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构建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建设中,学院牢牢把握职业教育的三个关键点,即以就业为导向的能力本位培养目标、以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和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实施模式。
学院通过社会调研、毕业生职业发展调查、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分析、岗位人才需求确定各专业的职业岗位。以核心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培养目标,实施循环式教学组织模式,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各专业人才在培养平台的培养过程,构建出各重点专业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学院通过校内专业知识技能学习训练和岗位群认知的第一阶段,校内外实训场地现场实习的第二阶段,特定岗位知识技能学习训练和职业资格取得的第三阶段和毕业前顶岗实习的第四阶段,完成学生在校期间的两个或多个理论、实践教学环节的循环学习,形成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这种模式具有专业能力岗位化、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组织校企合作化、学生身份双元化、构建学习情境,推进“教学做一体化”等一些特点。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职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创业能力、就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各专业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中屡获大奖,还包揽了2012年以来河南省农业职业技能大赛全部项目的一等奖,如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实施工学交替“四段制”人才培养模式后,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12%,对口就业率达到95%,毕业生创业人数从2009届的6%达到2012届的13%,受到家长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基于工作过程,开发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全面展开。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总数达到12门,并建成了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4门,开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材34部。建成了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了专业课程库、行业企业库、就业创业指导库、行业培训库;搭建了专业平台、课程平台、应用平台、资源平台、交流平台。完成了精品课程标准、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试题库、授课录像的编写与制作,并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校内教学网站进行自主学习。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逐步规范。学院制定了多项制度,实行了由学生参评、教师自评、同行互评、院系督评、企业参评、家长点评的多元化评教机制。
创新师资队伍培养机制,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学院建立了“三派一聘,站室互动,导师帮带”的全方位、立体式师资队伍培养机制。
围绕专业建设培养教学名师、学术带头人、学术专家、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等开展工作,聘请了来自行业、企业、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的行业专家、技术能手、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形成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食品加工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园艺技术、植物保护等专业均为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
2010年以来,学院选派外出学习、实践、交流总人次达1200人次以上,聘请企业行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建成580人的兼职教师人才库。获得包括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河南省教学科研成果特等奖等教科研成果奖134项;出版著作、主编教材162部;发表论文1487篇。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学院加大资金投入,建成了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中心)23个,校内实验实训室139个。建成了2个国家级实训基地,5个省级实训基地。以“校企共赢”为合作基础,以满足各专业学生半年以上顶岗实习需要为目的,通过项目引进、股份合作等形式,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54个,校企共建“双主体”实训基地12个,学生的生产性实训占校内实训的比例达到了83.6%。
强化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心建设,加大投资力度,提升鉴定中心的硬件软件水平。考评员队伍数量目前达到280人,外聘26人;职业技能鉴定机构6个;职业技能鉴定工种80个。2012年,学院技能鉴定站被评为“国家示范职业技能鉴定站”。2010年以来完成技能培训鉴定与认证22877人次,重点专业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100%。
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提升教学现代化水平
学院依据自身具体情况,提出设施优先、资源扩展、应用跟进的软硬件条件建设总体思路,和“学院投入、企业合作、项目共享”资金筹措原则,保障项目建设经费足额投入。一是搭建了学校与企业远程互动学习平台,建设了仿真教学系统,增强了教学环境、教学过程的真实性和参与性,实现了“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二是筹建数据中心,加大数字化文献资源采购力度。三是增加数字化应用在学院全程运行中所占的比重,提升了信息化管理和应用水平。
实施招生制度创新,开创“进出”两旺局面
学院通过集团化办学,与集团内中等职业学校开展“3+2”联合办学,实现了中高职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学院积极探索“知识+技能”的单独招生考试评价办法。2011年学院开始试行单独招生,至2013年单独招生25个专业,招生计划1000人,2014年单独招生1500人。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就业岗位对口率达到85%以上,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与好评,学院多次被评为“河南省普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
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社会贡献度不断提高
学院把服务农业现代化和中原经济区区域经济发展作为重要工作来抓,设在学院高新科技示范科技园的“河南省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培训基地”,被誉为河南省农村党员干部培养的“黄埔军校”。
学院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社会及企业培训、参与技改服务收益年均达到538.2万元。对口支援西部职业院校4所,培训师资24名,对口支援省内职业院校5所,培训师资23名,联合培养学生994名。
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学院一直牢记高等职业院校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的社会责任,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着力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学院被国家六部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分别评为全国首届阳光工程创业培训优秀机构、河南省职教攻坚先进单位。
涉农专业优势突出,专业产业特色鲜明。学院始终坚持“以农为本,突出特色,适度发展二三产业”的专业建设思路,涉农专业占全院招生专业总数的56%,涉农专业规模和涉农专业学生数量在全省乃至全国位居前列,专业服务产业的指向性强,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做出了积极贡献,得到了政府、行业的高度评价。
提升科技研发能力,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学院增加对科研工作的资金投入,先后组建了河南省现代农业技术体系蔬菜试验站、食品工程研究所、动物良种繁育中心等8个农业技术研发推广孵化器,积极服务地方农业产业发展。2010年以来,学院与地方政府、企业、科研站所合作研发和推广,相关技术服务为地方和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0908万元;学院科技服务培训到款额达到1614.6万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248万元。
发挥资源优势,开展教育培训服务。2010年以来,学院以“河南省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基地”(科技园)为平台,面向“三农”开展以农村基层干部、基层农技人员、农村实用人才(农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为对象的培训服务,为全省18个省辖市培训阳光工程学员3300名,河南省基层农技人员培训2565人次,河南省基层干部培训3400多人次,农民技术骨干培训34500人次。为校企合作企业河南富景集团(台资)、中国郑州绿博园等企业培训员工1000余人次。2010年以来,依托学院继续教育中心,开展函授、自学考试等非全日制学历教育2373人。利用职业技能鉴定站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61个,共培训人员18816人次,组织省、市级各类技能鉴定与认证3315人次,技能培训鉴定与认证总人次8028人次。学院技能鉴定站2012年被评为国家示范鉴定站。
参与重大社会活动,提升学院知名度。学院积极承担河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开展的高产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工程项目、“郑州市创新型科技人才培育计划”科技领军人才项目、“四倍体泡桐创制及推广应用”研究项目,主持了《郑州市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村五年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及南阳市、邓州市产业规划的评审。积极参加省农业厅组建的“三农专家服务团”、河南省小麦生产“一喷三防”技术指导、河南省“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科技行动计划、12316“三农”热线的咨询、“农事早知道”远程技术服务节目的录制工作。及时解决了农民朋友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示范与辐射作用
建好重点专业,带动其他专业发展。学院重点专业为适应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升级需要,深化了基于农业生产、农业加工等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等为校内其他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范例。学院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聘任(聘用)有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一批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校内实训基地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校外建设了“双主体”实习实训基地。为重点专业群及相近专业提供了优质教育资源。
学院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为企业职工和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继续教育、为中职毕业生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创造条件,社会服务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强,社会服务方法和路径也为校内其他专业提供了模板。
结对帮扶,带动兄弟院校共同发展。学院与省内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培养和资源共享等方面共同发展,帮扶培训师资23名,联合培养学生900名。学院成立了“对口支援西部院校工作领导小组”,2010年以来,共有36名系部负责人和专业教师深入到西部各院校进行交流,开展了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和精品课程建设等专题讲座等活动。为西部兄弟院校专题培训师资24名。带动了援建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引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2011年以来,学院在天津、西安、鹤壁等地参加国家、省两级职业教育交流会议,做典型发言,引起较大反响。学院依托河南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会和河南省农业教育协会,在“两会”成员45所中高职职业院校推广了学院在体制机制创新、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改革经验,推动了区域内农业职教改革。
各专业积极开展校际交流和中西地区对口支援,累计合作院校10余所,带动了相关专业群建设,实现了理念共享、途径共享、师资共享、设施设备共享,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实习实训条件改善等方面进展显著。
2010年以来,全国75所职业院校来学院学习交流。学院创建的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开发专业课程体系被省内外多所职业院校借鉴和采用。
媒体关注,扩大影响。学院教育教育改革的成果得到了各类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先后有《中国教育报》、《河南日报》、《河南教育》、《河南教育时报》等进行了多角度、多方位的报道。提高了社会和学生家长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增强了高职教育对社会的吸引力。
对外合作不断深化,国际影响逐渐扩大。学院先后与英国Reaseheath大学、台湾亚洲大学、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签署了建立长期学术合作协议。引进5名外籍专家任教,邀请10名国外专家到学院开展学术交流。与澳大利亚北墨尔本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合作办学。2011年开始启动了外国留学生招生工作。同年,学院首次获批,招录了来自非洲坦桑尼亚的留学生,2014年,首批留学生顺利毕业。学院积极对东盟国家开展教育援助,与柬埔寨干拉省政府签订了农业技术教育合作协议,为柬埔寨干拉省培训农业技术人员80名。
乘风击浪正当时,百舸争渡竞风流。
今天的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乘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东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体教师员工将乘势而上,开拓创新,团结奋进,努力为把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高职院校而创造新的业绩,铸就新的辉煌,谱写新的篇章!
Copyright © 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20808号-11 全国统一热线电话:400-660-5933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