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党支部被评为全省教育系统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十佳先进单位,成为2013年全省教育系统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十佳先进单位中唯一的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的代表。
在第十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湖南省预赛中,学校有108名学生获奖,其中一等奖26名、二等奖41名、三等奖41名。全国决赛中,获奖20多项,其中,石振南老师获杰出指导教师奖,学校获卓越组织奖,是全州唯一获得这一殊荣的老师和学校。
在中国职教学会2013年举行的全国职业院校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研讨会上,学校以《积极加强国家示范校建设,争当传承民族文化的主力军》为题,作为湖南省职业院校唯一的经验材料在会上交流。
在2013年全省职业院校“我的中国梦”主题演讲比赛中,学校李钦老师和刘菊同学分别荣获中职师生组二等奖和三等奖,分别成为全州中职师生唯一的获奖选手。
在2013年全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建设项目评选中,学校的课题《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发展、课程建设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被立项。
学校“苗族刺绣”节目和“迎宾苗鼓”节目分别代表湖南省参加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比赛”和“艺术比赛”,均获优秀节目奖。
大幅超额完成州市教育局给学校下达的招生任务,2013年全日制学历教育招生1500多人,现在学校在籍学生总数达到4623人,创学校历史新高,继续保持全州中职学校规模第一。毕业生100%安排就业,专业对口就业率达95%。学校招生就业工作再创佳绩。
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专业技能抽考和专业技能大赛中,学校参考的计算机专业和服装专业均取得优异的成绩。在全省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检查组对吉首市的职业教育检查中,学校的各项工作得到上级的一致好评,吉首市职业教育工作2013年获评优秀。
学校2013年度再获全州“中等职业教育目标管理先进单位”、“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工作先进单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先进单位”、“中等职业学校教材管理和使用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2013年是吉首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市职专)建设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的起始之年,也是建设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的关键一年。这一年,学校承借建设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的东风,成绩显著,硕果累累,续写辉煌。
一项项殊荣、一个个成就展示的是市职专全力建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成果,彰显的是一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办学的实力和魅力。
从1985年建校至今,坐落在州府吉首峒河之畔的市职专已走过29年不平凡的办学历程。29年来,学校紧随时代的脚步,以改革创新谋发展,以提升内涵强学校,以培养人才为核心,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艰苦创业,务实办学,规模不断壮大,质量不断提升,特色日渐凸显,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就,实现了一次次科学发展和历史性跨越,演绎出一个贫困少数民族地区弱校变强校的职业教育发展传奇。
学校先后被评为“湖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湖南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先进单位”、“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先后多次荣获全州中职学校办学效益综合评估一等奖、目标管理一等奖、教育教学示范单位、教育教学管理先进单位等称号。
学校相继成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全省示范性县级职教中心等重量级中等职业学校。2012年10月,学校被国家教育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确定为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学校。2013年4月,建设方案和任务书获得批复并正式启动建设工作,学校正式成为全州唯一一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这表明,市职专已名副其实成为吉首市教育界一张响当当的名片,已成为全州中等职业教育的龙头学校、品牌学校和窗口学校,已成为湘鄂黔渝三省一市边区最具影响力的职业学校。
无疑,市职专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为我们更好更快地办好中等职业教育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样本。
发展的样本
举力做大做强职业教育
绿树成荫,鲜花缤纷,建筑错落有致,校园宽敞洁净。经过29年的发展,市职专日新月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不仅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日渐完善,而且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日益提升。现在学校占地120多亩,拥有师生近5000人,开设有学前教育、服装设计与工艺、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酒店服务与管理等极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专业,是全州8县市最大的中等职业学校。学校正朝着“同行一流、边区独秀、省级顶尖、国内知名”的中职品牌学校迈进。
在湘西,经费短缺、办学条件简陋、实训设备缺乏、师资水平不高、招生困难等问题一直在困扰职业教育发展。市职专却是一个例外,它总能打破瓶颈,以惊人的速度和喜人的质量,不断壮大、不断超越、不断发展。这所学校之所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实现一次次跨越式大发展,就在于以“四优先、四强化、四坚持”举措做大做强职业教育。
以“四个优先”保障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吉首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抓经济必须抓职业教育”的理念,强化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和战略地位,从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给予市职专强力支持。一是优先保证经费。全市职业培训经费和职业学校教师工资纳入市财政预算,并逐年提高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2007年将城市教育费附加的20%(223.5万元)用于学校建设;2008年起,城市教育费附加30%的经费用于职业教育得到全面落实,并按全市总人口人均1元的标准设立了职业教育专项经费;2011年城市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经费增加到600多万元。二是优先保证用地。建校以来,市政府曾先后3次为学校划拨土地,用于学校的搬迁、扩建。1989年,投入100万元整体购买大田湾吉首大学音乐系、附中、附属幼儿园作为校址。2004年,将学校邻居市乳品厂价值800多万元的30亩土地无偿划拨给学校,用于学校扩建。2011年,投入850万元为职教中心在乾州新区新征土地50亩。并先后修建教学楼、实训楼、学生宿舍、食堂、礼堂等,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三是优先保证师资。2003年底将市教师进修学校并入,使学校师资快速增强;2004年为学校增编20人,使学校编制由原来的88人增至108人;2010年,将学校编制增至380人,满足学校对师资的需求。对一所职业学校一次给予这么多的编制,这在吉首市教育发展史上绝无仅有。近两年又优先引进专业师资21名,聘请兼职教师12名,同时出台了兼职教师工资财政分担保障政策。四是优先保证政策。出台学前教育专业公开招考固定录取比例计划。整合职业教育办学资源和培训项目资金,扩大办学规模。对职业学校教师在职称评聘上给予区别对待,实行倾斜政策。实施中职生助学扶贫机制、免除学生全部学费。2009年起,将全市农村户籍中职学生纳入劳动力转移培训资助范围,市财政划拨专款,每年为每个贫困学生提供1800元的民族扶贫助学金;2011年,对就读市职校的吉首市农村户籍和城镇家庭困难学生全部免除学费,开了我省民族地区、乃至全国民族地区学生免费就读中职之先河。
以“四个强化”推动职业教育规模发展。学校要实现规模发展,生源是关键。市政府以及市教育局紧紧抓住招生工作,保证市职专生源到位。一是强化统筹调度。把中职招生与普通高中招生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先后出台了中职招生奖励意见、实施全免学费招生等措施,从政策上给予最大限度的保障。在市招生领导小组的统筹下,对中职招生工作进行全程监管,确保中职招生工作强力推进。二是强化责任落实。实行政府及职能部门、招生校、生源校“三级”责任制度,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明确任务,责任到人。三是强化政策宣传。多渠道、多领域加强职业教育政策宣传,定期深入市直、乡镇学校、村寨农家开展招生政策咨询、学生意向选择等服务工作,确保招生工作取得实效。四是强化领域拓展。通过整合资源,捆绑“雨露计划”、“阳光工程”、“就业培训”等项目资金,吸纳未升学高中毕业生、下岗人员、服务行业人员等就读成人中职学历教育班。立足本市、辐射周边,通过多种途径招生,学校办学规模得以逐年扩大。
以“四个坚持”促进职业教育质量发展。学校领导班子的好差决定学校质量的高低、发展速度的快慢。市职专有一个团结、务实、进取的领导班子,他们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发展职业教育为追求,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善于办学。一是坚持一个宗旨。即以实现人的素质提升为宗旨,培养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终身发展有基础的技能型人才。二是坚持一个核心。即以提升办学质量为核心,积极推行“工学交替、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办学模式,使学校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现理实一体化,就业培训一体化。三是坚持一个根本。即以提高就业贡献率为根本,从单一的劳务输出型向服务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域经济社会发展转变。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达100%,顶岗实习稳定率在95%以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2%以上。四是坚持一个原则。即把握产业变化和市场需求动态调整专业的原则,按照'做强主体专业、拓展新兴专业、改造传统专业'的思路,办好学前教育、服装设计与工艺等专业,新开办计算机、数控技术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等专业。同时,结合市域经济发展需求,按照学校、产业、专业、人才四结合的原则适时调整专业结构。
发展职业教育举全市之力、举教育之力、举全校之力。“四优先、四强化、四坚持”的发展样式,使市职专科学发展、快速发展,成为全州职业教育的一面旗帜。
跻身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学校建设行列,市职专又迎来了一次空前的发展机遇,同样又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州市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保证了配套资金足额到位,保证相关政策、服务等及时跟进。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回眸29年来的发展历程,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省职业教育先进个人、州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员、改革开放三十年湘西十大杰出校长、学校的创办人、把全部精力和才智奉献给职业教育的市职专校长席金强发自肺腑地说:“千难万难,政府支持就不难。没有市委、市政府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一届一届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没有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就不可能做大做强。”
创新的样本
全力打造职业教育品牌
改革创新是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法宝,是中职学校创建职业教育品牌的不竭动力。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为契机,以全面提升校企合作质量为切入点,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着力点,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内容,积极推进中职学校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办学模式、评价模式等改革创新,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全力打造职业教育品牌,市职专孜孜以求、不懈探索、富有成效。
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体制机制障碍是学校发展最大的障碍。学校致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在全省率先实行校长负责制、教职工全员聘任制、满负荷工作制、动态结构工资制,确定了“按需设岗、以岗择人、人员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和“按劳分配、绩效优先、待遇能高能低”的分配制度,形成了教师动态管理机制与激励机制。为了使各项规章制度有效运行,学校大胆实行专业组管理负责制,由专业组长具体负责本专业招生、保生、教学等工作,把责权利分解到专业组每一个教师。学校注重后勤管理改革,推行后勤管理社会化,为学校发展提供保障。学校还对学生毕业证的发放实施灵活开放的管理体制,实行思想品德合格证、文化成绩合格证、技能合格证、职业资格证“四证换一证”制度。并在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率先推行学分制,制定了弹性学分制的实施方案。现在,学校已形成了“过程监控、绩效考核、质量管理”相融合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管理体系。学校多次被评为省、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先进单位、教育教学管理先进单位。
创新教师培养机制。教师队伍是保证学校质量的基础和关键。学校以改革教师培养、评聘和考核为基础,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为中心,以全面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质为重点,建立有利于教师发展的有效机制,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相继出台了《教师目标考核方案》、《“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专业带头人培养方案》、《骨干教师培养方案》以及《教师竞聘方案》等一系列方案。近年来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8人,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57人,专任教师中105人参加省级专业教学能力模块、专业核心能力模块及专业方向模块培训,参训率达92%。参加学历进修的教师24人。学校现在拥有高级职称5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8人、省级专业领军人物1人、州级专业领军人物8人,拥有1位国家级技能指导教师、4位省级技能指导教师。外聘行业专家与社会能工巧匠27人。“双师型”教师116人,占专任专业教师的比例达82%,初步形成了一支既能教书又能育人、既能上讲台又能下车间、既有专业教师又有能工巧匠的“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以就业为导向,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为原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张旗鼓地开展校企合作。开展校企合作,既是国际职教发展的成功经验和破解职业教育弊端的一剂良方,也是建设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的要求。近年来,学校成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制定《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考核办法》、《校企合作工作考核细则》等制度,不断推进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思路,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先后与吉凤工业园湖南开泰服饰有限公司、凤凰旅游有限公司、吉首市成聪电脑公司、湘西州幼儿园、东莞联泰制衣有限公司等省内外20余家行业、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如学前教育专业与吉首市幼儿园、服装专业与湖南开泰服饰有限公司、计算机专业与吉首成聪软件公司、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与凤凰旅游有限公司等签订了“订单培养”计划,形成了“校中园、园中校、园校一体”、“校中厂、厂中校、厂校一体”、“学校+公司”等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开办企业“冠名班”。先后与全国知名企业开办了“仁宝班”、“联泰班”、“东芝班”等冠名班,按照企业的要求培养人才,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冠名班”是毕业生就业的“绿色直通车道”,学生进校即进厂,学习即就业,真正实现了校企的“零距离”对接。“引企入校”传承民族文化。为传承湘西土家织锦、苗族蜡染、苗绣等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将湘西卡普卡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引企入校”,把教学实训搬进企业车间,开展“前店后厂”式的实践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在教学实训中做到了“六个合一”,即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有效提高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和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综合素质高、从业能力强的中初级职业技术人才。
创新办学模式。学校坚持“瞄准市场、适时而变、适势而兴”的科学办学理念,成功地走出了一条联合办学、开放办学的新路子。联合办学上规模。与市教师进修学校合并,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此举开全省职教与师训联姻先河,为联袂做大做强市职业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组建吉首市职业教育集团。成立由市职专牵头、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就业局等州内外多家单位参与的吉首市职业教育集团,利用教育集团资源优势开展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实用技术培训,在服务三农实践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集团成立以来,修订了学前教育、服装设计与工艺、旅游服务与管理、计算机应用4个专业的教学计划和8门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使人才培养目标更加贴近地方支柱产业,课程内容对接岗位需求。开放办学创效益。结合湘西实际,学校解放思想,开放心灵,不拘一格,多形式、多层次办学,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长班与短班相结合,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先后开办了“计算机”、“电子电工”、“家政服务”等各种短训班和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专业大专函授班。延伸办学渠道,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开展多工种的初、中、高级工职业技能鉴定,为学生持有“双证”毕业搭建平台。多元办学模式使学校成为国家“星火计划”农民科技培训“星火学校”、省职业院校农民工培训基地、省再就业培训定点单位、湘西州唯一的省外派劳务培训基地,实现了学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创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实现“四个对接”。学校主动适应市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动态调整了学前教育、服装设计与工艺、旅游服务与管理、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积极跟进与专业建设相配套的课程与教材建设。注重优化重构职教特色课程体系,与行业、企业合作推进校本教材建设,已编写了20余种体现地域特点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教辅资料、校本教材。聘请能工巧匠进校任教。学校抓住湘西大开发、大发展机遇,根据专业教学需要,先后聘请苗族蜡染工艺大师吴景莲、土家织锦大师叶水云、湖南民族歌舞团国家一级编导胡明珠、湖南省优秀高级技工张耀信等22名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和社会能工巧匠为学校兼职教师,担任专业理论课教学、实践指导、项目指导、师资培训、技能考核等工作。他们将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真实案例等带入课堂,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促进了学生岗位技能、职业素养的提高。
根据专业的不同特点及专业教学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推行项目式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主题教学等模式,并率先在全省制定并实施专业技能等级考核标准,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行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主动向岗位技能提升,实现了“教、学、做”的统一,实现了专业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近三年学生在国家、省、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及其它竞赛中屡创佳绩,先后有20余人在全国获奖,近200人在全省获奖,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在全州中职学校中名列首位。
创新评价模式。学校建立了由行业、企业、社会参与的评价机制。学校与湘西州幼儿园、湖南开泰服饰有限公司、吉首成聪电脑公司、凤凰旅游有限公司联合制订了相关专业的《学生技能考核标准》、《学生毕业标准》等制度,教师实行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学校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学生由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评价。变期末考试终结性评价为以单元考试法为主的过程评价,实行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将学校的考场从教室搬到实训室,学生实习作品取代了答卷,科学规范的考核体系正在形成。
一系列的改革创新举措为学校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市职专各项工作展现出勃勃生机,内涵式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全国知名的中职品牌正在逐步树立。
服务的样本
竭力服务学生和经济社会发展
秉承“植根湘西、服务湘西”的办学理念,为学生成才服务,为西部大开发服务,为湘西产业升级服务,为吉首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市职专在国家示范校建设和长期的办学中竭力尽能、矢志不渝。
竭力服务学生成才就业。一是大力实施感恩教育,让学生健康成长。感恩教育是一种以人格完善为目的的人性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和生命教育。实施感恩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会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好人、感恩社会、感恩时代中修身养德、自立自强、立志成才,增强爱心善心和责任担当,以积极向上的心态生活、学习、工作。“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在市职专已成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和良好风尚,有力促进了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建设。二是不断调整专业设置,让学生专业与就业对接。近年来,学校陆续停办了生源逐渐萎缩或者是过时了的专业,根据湘西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和吉首市打造湘、鄂、黔、渝四省市边区“旅游集散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工业加工中心、文化教育中心”的发展战略,对接旅游产业开设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对接湘西州新型工业开设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服装设计与工艺等专业,对接学前教育师资紧缺的实际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目前学校所设6个主体专业,涵盖旅游、制造等湘西州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已逐渐成为省州重点专业和精品专业。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独具特色,2003年被省教育厅首批认定为全州唯一的“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2011年被省教育厅认定为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建设的中职特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开办最久、规模最大,因师资强、学生多,堪称湘西州“幼儿师资的摇篮”,大批毕业生已成为湘西州幼教战线的主力军,2008年学校被省教育厅认定为湘西州、张家界市两地唯一拥有独立开办学前教育专业资质的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设备最多最齐,是国家教育部、财政部重点建设的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实训基地。三是积极搭建就业平台,保障学生高质量就业。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毕业生就业关乎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多年来,学校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就业为目标,深度开展校企合作,通过“订单式培养”、“冠名班式培养”、毕业生供需见面会等途径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实践中,学校还积极探索,构建了“一规、二塑、三导”的就业指导模式。“一规”就是在一年级时全面引导学生开展职业测评和职业生涯规划;“二塑”就是在二年级时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逐步提升自己所需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三导”就是在三年级时全力培养学生的积极就业心态、求职技能、面试技巧、择业理念和创业精神。通过这种模式,实现了学生本人与社会发展、所学知识与专业进步同频共振,为学生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近几年,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就业稳定率达96.16%,专业对口率达93.21%,实现了学校让家长、学生、企业三满意的办学效果。
竭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吉首市创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先行先试示范区的实际,着力培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素质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服务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一是坚持践行“两种理念”,把学校打造成湘西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两种理念”,即办学定位本土化,立足吉首,服务吉首,辐射湘鄂黔渝四省市边区;人才培养地方化,培养热爱家乡、服务地方、扎根湘西的高素质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学校29年来为社会已培养输送了16000余名合格的中等职业技术人才。近几年每年均有1000余名毕业生被推荐到州内、省内和沿海发达地区用人单位就业,每年的毕业生可创收3500余万元,成为因接受职业教育而使家庭脱贫致富的典型。如目前在湘西兴达电器公司工作的家电专业毕业生唐长城,以其过硬技术、良好的职业道德,深受公司好评,已被提升为部门经理,年薪40余万元。二是积极开展多种教育培训,促进富民强市。作为国家科技部确定的国家星火计划“农民科技培训星火学校”和省教育厅认定的全省职业院校农民工培训基地,学校利用自身师资和专业优势,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一系列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有计划地开办了“家电维修班”、“服装高速电车班”、“计算机操作班”、“酒店服务班”等一系列的职业技能培训班。近三年培训学员3206人,98%的学员获得了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有的回乡创业,成为因科技培训致富的典型。有的被学校推荐到经济发展地区就业,每年受训人员总创收可达2800余万元。积极开展城镇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学校通过与州市扶贫办、民委、劳动局等部门的合作,每年定期或不定期举办面向城市在岗、下岗职工的就业和再就业培训。据统计,建校至今学校的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已达3万多人次,谱写了职教强市的新篇章。
发展永远在路上,创新永远在路上,服务永远在路上。市职专正在以它建设国家示范校的力度、速度、深度和高度,成为民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创新的示范、提高质量的示范和办出特色的示范,在湘鄂黔渝四省市边区乃至全国民族地区中职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
Copyright © 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20808号-11 全国统一热线电话:400-660-5933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