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实习记者邵丹)通辽职业学院建院十年来,已为社会培养输送了近9万名各类专业人才。
通辽职业学院成立于2004年,是我市唯一一所综合性高职院校。目前,学院有全日制在校生7095人、电大及成人在籍生3473人;下设护理学院、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化工学院、财经管理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公共教学部、基础医学部10个教学单位和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通辽分校、附属医院、附属口腔医院3个教学附属单位,开设19个高职专业和12个中职专业;建有校内各类实验实训场所92个,校外实训基地130家,并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学院于2009年10月通过国家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其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2%以上,被自治区教育厅评为“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先进集体”。
一场跨省斗殴的风波让山东蓝翔技校以及校长荣兰翔陷入舆论旋涡。
无论是财富舵手荣兰翔,还是象征民营技校崛起的“蓝翔现象”,这所在二十多年时间里培养出30万名技工、规模在国内排名第一的民办技校都足够惹人注目,成为改革开放之后职业培训产业大潮30多年汹涌发展中的一个样本,甚至是一个谜。
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在山东济南、河南商丘以及北京多地采访多人,包括荣兰翔的妻子孔素英、蓝翔技校的有关人士、蓝翔技校曾经的学员和相关业内人士,在这个过程之中,这场离婚风波的始末以及背后蓝翔技校的“发家史”也逐渐被拼凑完整,浮出水面。
离婚风波各执一词
9月25日,位于济南市天桥区蓝翔中路的蓝翔技校校门口排列着6门遮盖起来的高射炮,几位学生警惕地守在铁栅栏门旁,审核着进出者的证件。根据蓝翔技校的规定,非本校人员一律不得进入,即便是本校学员,一周也有6天不得外出,这使得这所学校看起来更像一座军营。
几经波折,傍晚时分,记者才在招生大厅旁边的会议室见到了学校行政主任孙丽。
“不要听信外面媒体的那些话,都是不准确的。”严格查看了证件之后,孙丽又出去请示了一下,然后拿着一些印刷材料再次进了会议室。她表示,荣兰翔就在学校,但是因为开会脱不开身,让她来回复媒体提问。
根据媒体报道,9月5日,蓝翔技校负责人王纪中、付汉民等带领蓝翔技校师生在商丘市天伦花园与荣兰翔岳父孔令荣等人发生争执,为房产大打出手,最终被当地警方制止并拘留。
而在孙丽的口中,这起“房产争夺风波”却有着不一样的版本,据其所说,早在15年前,“荣校长”就向全体教职员工表示,要奖励大家每人一套住房,但是当时学校实力有限,无法兑现,而现在的天伦花园房产,就是“荣校长”要兑现承诺的房子。按孙丽的话,商丘天伦花园的房产是属于学校的。
作为证明,孙丽出示了一张由济南市天桥区人民法院盖章的民事裁定书,这份日期为9月2日的裁定书标明济南天桥区人民法院已查封了位于商丘市神火大道旁天伦花园351套住房以及地下室。孙丽还出示了一份财产保管委托书,这份日期为9月5日的委托书表明,荣兰翔将天伦花园的产业以及团结路中路的一套单元房全部委托给王纪中、白长华、付汉民和田磊强(均为蓝翔技校管理人员)管理。
“我们派人去管理房子是因为得知孔家私自把房子卖给了别人,已经出售了几十套。”同时,孙丽否认副校长带队打架的说法,称蓝翔技校副校长就一位,姓曹,其时正在学校。
“都起源于离婚案,我们现在就听法院的判决,如果判给孔素英,我们就无条件退出,不再争了。”孙丽如是说。
“这都是编瞎话。”在北京万达广场附近的一家咖啡厅,事件的另一当事方孔素英反驳。
孔素英目前在北京居住,而在商丘,当地人向记者介绍,其父孔令荣早年从军,为人倔强,不太好打交道。在孔家凌乱的住处,尚留两个亲戚看守。墙上挂着一张孔氏五姐妹和一个弟弟以及孔家父母的合影,照片上已不见荣兰翔的影子。
“荣兰翔不想和我打离婚官司,因为他怕分财产,也怕丢面子。”孔素英解释。
据其所说,她2010年就起诉离婚,后来撤诉。2013年底她又提出离婚,两个多月后得以立案。
“肯定是向着他,要不为什么查封商丘天伦花园的房产,不查封荣在济南的众多房产?”孔素英表示委屈。
顺风顺水的发家史
资料显示,荣兰翔是河南虞城县人,荣兰翔1964年出生,现年50岁。据孔素英回忆,1986年,她与荣兰翔租下济南市天桥区几间教室,干起了学校,还承包了学校食堂。专业只有油漆、沙发制作和缝纫,前两者荣兰翔任教,孔素英教缝纫。
这也足以看出荣兰翔的过人之处,因为,彼时做培训业务的人并不多。
仅仅两三年之后,荣兰翔又发现了新的机会。1988年,部队开始搞“三产”,荣兰翔选择与部队合作开办培训,而其老丈人孔令荣就是退伍军人。
“部队带来的好处是能提供厂地,关键的是还能带来学员,都是部队转业人员,需要培训技能。”孔素英称。
顺势而上,蓝翔技校的运作日益迈上正轨。荣兰翔是学校的实际管理者,法人则是军队一方,蓝翔技校学会了部队的管理方式,这也成为后来管理的模型。在此后的10年时间,学校招生不断扩大。
1997年左右,因为中央军委限制部队从事三产,蓝翔技校和部队脱钩。此时荣兰翔再次抓住机会买地扩张,因为部队的房产需要退还,荣在济南药山脚下买下50亩土地,建起了新校区。
“1998年时我们就有上万学员了。”孔素英称。资料显示,2002年时蓝翔技校的学员规模达到了3万。以此计算,当时的蓝翔技校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同类院校。
2006年左右,蓝翔技校聘请了唐国强做广告代言人,在全国的知名度一炮打响。一位2007年在该校学习,后来在该校任教两年后离开的学员表示,一些培训班只培训1个半月到3个月,流水招人,流水开班,因此蓝翔受训的学员人数众多。
至于学生来源,这名学员表示,99%都来自农村。在公立技校还是按计划招生、主要面向城市少年的时候,蓝翔就把目光投向了广阔的农村市场。
来自蓝翔技校的多位学员都表示,在技校住校期间生活费用比外面要高。由此看来,蓝翔的收入不仅包括学员学费,还包括封闭教学期间数万学员的日常开销。
“我不知道荣兰翔有多少资产。”孔素英称。有蓝翔技校人士猜测,荣兰翔个人资产至少10亿元以上,如果对各地的房产一一加以统计,可能有几十亿元。
有资料显示,荣兰翔曾经尝试过多元经营,除蓝翔技校之外,还开办了山东蓝翔建设机械有限公司(荣兰翔三哥荣兰强代持)、山东蓝翔房地产开发公司、山东蓝翔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山东蓝翔广告有限公司、荣氏玉尊珠宝公司等。此外,山东蓝翔职业培训学院还向济宁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900万元。
据知情人士称,蓝翔技校内建有教职员工宿舍,在济南美丽湖还以给教职员工住宿的名义购买了70多套住房。另外,该公司在青岛、北京、济南还有多处房产。
目前蓝翔有5个校区占地上千亩,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天伦花园共有351套住宅,以当地价格每平方米5000元计算,整个价值超过1亿元。
孔素英表示,荣兰翔随着学校越办越大,个人越来越膨胀,2005年、2006年以后情况更加变本加厉。“他容不得别人不服从他,有一对教师夫妇,离开蓝翔技校多年以后,别说见荣兰翔本人,就是看到他身份证上的照片都吓得发抖。”
难以满足的职业教育市场
蓝翔技校1986年成立,当时距1978年改革开放不过8年,其近30年的成长历程也代表了整个民办技校的发展史。
“蓝翔技校这类民办职业教育学校抓住了短期技术培训这个市场,”一位职业教育界人士说,“这个市场并不被以公立机构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所重视。”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我国2013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698.3万人,在校生1960.2万人,这两个数字和2004年统计公报显示的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548.1万人、在校生1367.9万人,差别并不大。但是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规模的扩大,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他们急需职业技能培训。
一份2004年由中国民盟山东省委职业教育调研组撰写的调研报告认为,农村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其原因在于,农村初中毕业生每年有600多万人没有接受职业教育,再加上没有升入高校的高中毕业生,每年约有800万人需要职业教育。据湖南等四省农民工抽样调查,未接受过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62%,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占22%(多数所学专业与从事职业不对口),受过普通高中教育的占16%。由此可见,目前农村职业教育问题十分严重。
山东是工业大省,职业教育问题尤其严峻,山东提出从2005年开始,每年要培养10万名高级技工,规定省级以上重点技工学校名牌重点专业,经批准可自办高级技工班,实行弹性学制,招取高中学历毕业生入学,半年学制合格毕业生发初级证,一年学制合格毕业生发中级证,两年学制合格发高级证。
2013年5月,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左敏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作为职教大省,山东全省有中等职业学校560所,在校生115万人;高职高专75所,在校生76万人;还有接受继续教育的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有43万人。
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理论研究室副主任鞠锡田对记者表示,由于山东省人口多,经济发展快,加上领导重视,职业教育这五六年来一直增长比较快,在国内名列前茅。
但是,以公立技校为主的职业培训,却无法及时按照市场需求调整资源。当电视广告出现蓝翔技校几十台挖掘机同时工作、上百名厨师一起烹饪的充满煽动力的画面时,这些技校还按照传统套路培养技工。市场上,一名成熟的挖掘机司机工资可达五六千元,显然,蓝翔的宣传对学生更有诱惑力。
教育部商业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王茹芹表示,职业教育分为职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公立技工学校培养的是国家认可学历的执业技术人才,属于前者,它们不可能也没有精力把教学资源调整到职业培训上,而由民营职业教育机构承担职业培训与公立机构互补具有合理性。
不过,问题也随之出现。由于没有公立机构的参与,对其也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民营职业教育机构的师资远远达不到要求,教育质量存在严重问题。
2010年9月以来,嘉兴学院探索学生管理模式创新,以机电工程学院为试点,把学生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到学生公寓,致力于构建以学生公寓为核心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本报记者 俞水 朱振岳
今秋开学,嘉兴学院“机电家园”的新生们走进了这样的宿舍:被绿色藤蔓装饰的宿舍楼大厅成了“学生自治大厅”;学生活动中心里的格子窗帘居家又梦幻;宿舍一楼两个人气极旺的房间是学院8位辅导员的办公室,学生们有时还会在宿舍楼里碰上学院的明星教授。
这里是宿舍?是的,但又不仅仅是。确切地说,这是一个“不是课堂胜似课堂”的全天候育人阵地,是学生们的精神家园。
2010年9月,嘉兴学院探索学生管理模式创新,以机电工程学院为试点,以“密切师生关系、打造温馨家园、引领学生成长”为导向,把学生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到学生公寓,致力于构建以学生公寓为核心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我们希望改革公寓管理模式,拓展公寓育人功能,探索建立以学生公寓为载体,师生共同参与,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模式。”嘉兴学院党委副书记史永安说。如今,这项探索已经进行了4年。
辅导员“驻扎”学生宿舍,探索学生工作新机制
刚踏上工作岗位时,机电工程学院辅导员张珍有些失望:思政专业硕士毕业的她,没想到自己要每天“驻扎”在学生宿舍里。原来,为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重心下移,机电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整体搬到了“机电家园”学生公寓内,学院所有辅导员都在公寓内办公。
慢慢地,张珍的失望变成了认可,她发现自己和同事真的站在了学生工作的“前线”:辅导员们早上6点半到晚上9点轮流值班,想了解学生情况,随时可以走进宿舍;发生了突发状况,第一时间就能到场解决;愿意找他们谈心的学生越来越多,有的学生拎着午饭就走进辅导员的值班室,“快考研了,老师给点建议呗”。
“学生的情况在变化,我们的管理也不得不变。”嘉兴学院学生工作处副处长宋之霞告诉记者,“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高校学分制等改革的推进,班级的概念被淡化,唯一较为稳定的是学生宿舍。这迫使我们将学生工作的重心由班级转移到学生宿舍、学生社区。辅导员搬到宿舍办公,正是重心下移的一个突破口。”
那么,是不是只是换个地方而已?伴随着“机电家园”学生工作组织架构的重设,答案愈发清晰。
在“机电家园”一楼最显眼的位置,一个组织机构图格外引人注目:“机电家园”以学院学生工作委员会为中心,下设四个分支委员会,包括学生教育管理委员会、导师工作委员会、通识教育委员会和家校联系委员会。四个委员会触角全部延伸到公寓内并各司其职:学生教育管理委员会负责指导规划学生社区发展以及协调、整合、沟通学院与学校资源;导师工作委员会负责学业指导、生涯指导、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通识教育委员会则指导学生在学生社区完成一定的通识课程、参与一定的社会活动获得相应的隐性学分;家校联系委员会成为社区与社会及家长沟通的平台和桥梁。
同时,学院将学生工作队伍以项目组形式编成四个团队:学生自治管理团队、学生事务管理团队、就业指导团队和心理健康教育团队。“机电家园”还建立了“寝室长—层长—楼长”三级学生自治管理体系。
老师常“串门”,创设学生辅导新体系
彭文利是机电工程学院教授,空闲时经常去“机电家园”转转。他说:“在课堂上讲的更多是专业知识,走到宿舍里,能更真切地了解学生的方方面面。”
其实,走进宿舍不仅是彭文利的“专利”,他只是“机电家园导师团”的一员。为了方便师生沟通,“机电家园”内设三个导师团:学业导师团、成长导师团和兼职导师团。
学业导师团以专业教师为主,初期,每周都会有5名以上专业教师到“机电家园”为学生答疑。2011年以后,师生交流的形式改成了每周举行的主题茶叙会。“我在茶叙会上近距离接触到了我崇拜的老师,向她请教了女生是否要考研的问题,她的回答对我影响很大。”大三女生曹薇告诉记者。
至今,“机电家园”茶叙会已举办40场,参与学生1242人次。学业导师团共有290人次到“机电家园”辅导答疑,参与学生2659人次,学院内几乎所有专任教师都到宿舍走访过。
成长导师团也是“机电家园”的明星团队,由具有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资格的专职辅导员为主组成,他们每周定点定时接受学生咨询,每月开展团体辅导。
黎林是成长导师团的心理辅导员。一次,他发现一名申请缓考的学生对考试有不良的心理应激反应,需要到专业医院进行干预,便与学生家长沟通,把孩子送到了专业医院。经过治疗,这个学生不但通过了补考,现在还当上了学院的志愿者。
4年来,“机电家园”主动接受心理辅导的学生有182人次,接受职业生涯辅导的学生有1400人次。此外,聘请校内外老师、成功人士组建的兼职导师团,影响力也不容小觑,共开设讲座、沙龙30余次。
不仅如此,“机电家园”还于2014年上半年启动“学业生涯助跑营”帮扶计划,为学困生排疑解惑。2014年,74名学生参加了该计划,人均累计不及格学分下降4.3分,人均每学期旷课人数由35人次减少为14人次。
师生的密切联系不仅使学困生受益,也使机电工程学院的学生成绩整体提升:试点以来,“家园”学生参与学科竞赛获奖的有800余人次。“家园”内先后组建了3个学科型学生社团,在省级以上竞赛中获奖的占学院获奖总数的85%以上。
学生是主人,搭建学生自治新平台
如果说这里是一个“家园”,那么学生便是“小家长”。除了寝室有寝室长,每个楼层还有层长,整个宿舍楼还有楼长,这些“小家长”要通过层层选拔,由全体学生推举而出。
郝志强是“机电家园”的层长,今年大四的他已经“履职”两年。今秋新学期还没开学,他便早早来到宿舍,把楼层细细检查了一遍,搞搞卫生,排出晚上的学生值班表……平日里,他的工作更繁忙,要检查楼层宿舍卫生、晚上巡逻、统计节前假后的学生人数等。郝志强告诉记者,如今宿舍面貌变了,生活环境好了,这让他感到了小小的自豪。
“机电家园”里的很多活动和硬件布置,也出自学生之手。曹薇是学生自治管理中心主任,她说:“我们建成了服务同学的文印室,还设了一个有微波炉、针线包等物品的便民区,开设了无人诚信零售店。”
2014年,“机电家园”健全完善了学生自治服务厅,涵盖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勤工俭学、学生会社团服务等内容,方便学生“一站式”服务。“学习型寝室”、“考研寝室”、“党员寝室”等亮牌活动也火热开展,激发了学生自我管理的主动性。
这些“小主人”们,在付出的同时也收获良多。机电工程学院学工办主任吴满成指着身边的层长郝志强说:“你别看他现在能说会道,以前他可是一个一发言就脸红的害羞男孩,如今不仅表达能力提高了,管理能力也出类拔萃。”
“最好的教育就是挖掘学生自身的内驱力,让学生成为自我成长的主人,这种管理机制就是为了搭建一个学生自治平台。”机电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战昕告诉记者。
处处是风景,打造文化育人新阵地
在“家园”的公共空间,你会看到活动室、绿色书屋、运动休闲区以及谈心室等,教授寄语廊、学生作品廊、机电荣誉室、优秀学生事迹展散发着正能量,祝福墙、生日榜等则让这里显得格外温馨。
植树、游园、社区体育季、中秋晚会等各种各样的活动,充实着学生的日常生活,这正是“机电家园”精心打造的“温馨家园”社区文化。
学生党支部、团支部的作用也在这个“家园”里得以有效发挥。2013年起,学院建立公寓试点党团组织,整合机电公寓学生党办、公寓党支部、团支部先进青年资源,开展“点亮微灯计划”和“消除C寝室”活动,并将支部发展对象在“家园”的表现等情况纳入支部发展对象的考核体系。
“学分化”则进一步发挥了制度支撑的重要作用。机电工程学院以2011级学生为试点,把学生公寓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了素质教育隐性学分,引导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获取“家园”的素质学分。
“家园”的感染力散发到每一个宿舍。机电工程学院专业教师王斌告诉记者,就连参加科技兴趣小组,都形成了一个学生带动整个宿舍成员参与的格局。大二学生费嘉参加了学校的“益满湘西”公益活动,被同学们冠上了“家园好室友”的称号,因为他不仅自己成绩优异,还是一名“学业生涯助跑营”的志愿者,专门帮助宿舍里成绩落后的同学。
对于这种“家园文化”,王斌说:“‘家园’带给学生们的影响不仅是成绩的提高、精神面貌的改善,更是一种文化力量,辐射到了学生成长的每个环节。”
大学科技园
1964年学校初创,时为“徐州市轻化工职业学校”,企业办学,学制四年,半工半读;1965年改名为“徐州化工中等技术学校”。“文革”期间,学校于1970年停办。
1978年筹备恢复建校。1979年获省主管部门批准,恢复徐州化工中等技术学校,首个班级在简陋的条件下开学。1980年,经省政府部门批准,学校定名为“徐州化工学校”。1993年,学校通过合格中专办学评估,实现了办学从技工校向中等专业学校的提升。1998年成为省(部)级重点中专校。2000年成为首批“国家重点中专校”,2001年选址新校区,开启了学校发展新篇章。
2002年6月,徐州化工学校独立升格,更名为“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通过“国家教育部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获优秀;2012年又以优异成绩通过第二轮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14年6月,以“优秀”等级通过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学校发展跨入崭新阶段。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地方经济社会的需求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五十年峥嵘岁月,徐工职院人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开拓创新,深入探索高职教育的办学规律,秉承“质量立校、特色强校”的办学思想,走出了一条“德技并重、产教融合、实境育人”的现代高职院校特色之路。
五十年风雨兼程,学校精神不断光大。初始建校、恢复崛起,均时逢国家经济复苏期,资源匮乏,条件艰苦。但几代人正是凭着艰苦奋斗、务实进取的精气神,凝心聚力,不懈拼搏,实现了学校一次次跨越;徐州化校人秉承“求真、求实、求精、求新”的校训,薪火相继、弘扬光大,形成了“自强、务实、协力、争先”的学校精神。
五十年奋勇争先,初创筚路蓝缕,恢复厚积薄发,升格再创辉煌,书写了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篇章。目前,学历教育在校生1.2万人,占地1100亩,南依风景迤逦九里山,北望碧波荡漾九里湖,山水相连、底蕴深厚,务实创新的文化气息和朝气蓬勃的时代气息在这里和谐相容、相得益彰,让浸润其中的莘莘学子汲取营养、茁壮成长。
创新为魂 办学实力不断提升
创新是发展之源,是学校进步的灵魂和不竭动力。学校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的源泉,用新观念研究新情况、用新思路落实新任务、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开创新局面。
创新办学机制,构建“政行企校”合作平台。2009年6月,为构筑校企高度融合的创新及人才培养平台,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全省率先成立了以在徐企业为核心、102家规模以上企业参加的“校企联盟”,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充实,探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理事会办学机制,于2011年12月18日成立了由徐州市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及全国近400余家知名企业参与的“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第一届理事会”。
学校理事会下设人才培养工作委员会、科技合作工作委员会,以及机电、化工、材料、信息管理四大类专业共建共管委员会等八个分委会,主要负责研究政、行、企、校合作的机制和地方产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需求,讨论学校办学思路、发展规划,审定学校专业设置和校外实训,实习、厂中校等基地建设规划,推进中高职教一体化体系建设。
创新内部管理机制,激发办学活力。为了适应产业技术升级,学校不断创新内部管理机制,面向材料应用、生物化工、机械制造、信息技术、商贸物流等行业,成立了材料工程技术学院、化学工程技术学院、机电工程技术学院、信息管理技术学院,有效促进了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实现了专业与产业、行业更加紧密地对接。同时,增设了就业与校企合作处等部门,与二级学院分管就业副院长、就业辅导员共同形成了就业服务与校企合作工作体系,搭建了有利于校企共育人才的管理平台,有效推进了大行业背景下学校办学理念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创新“双专业带头人”制度,打造了一支互兼互聘的“混编型”师资队伍,共同建设课程、共同编写教材、共同申报科研课题。近三年来,学校聘请企业专家担任专业带头人,以及70余家企业的238名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双师”教师比例达85%以上,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达到51%,一支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型教师队伍逐渐建成。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践产学互动的培养模式。学校一直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生命线,创造性实践和创新了“双能并重、三元融入、四层递进、产学互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通用能力与专业能力”并重的课程体系,把企业元素、行业元素和国际元素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了“认知—模拟—生产—创新”的实践课程体系,并通过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工学结合等形式推进了“产学互动”的深度融合。同时,学校推行了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学习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
服务为基 相生相伴协力共赢
新产业的不断涌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技术的不断创新,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巨大需求,为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勃勃生机。
在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地方“相生相伴、同生共长”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上世纪60年代,学校的前身“徐州市轻化工职业学校”就是根据社会需求创建,实行企业办学。到80年代、90年代,围绕地方产业,学校重点发展了化工、材料、机械等专业。进入新世纪,学校始终坚持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的办学思路,紧扣徐州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国工程机械之都技术升级、振兴老工业基地、新能源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崛起等历史性机遇,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高职院校发展服务地方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之路。
服务地方,实现“同生共长”。学校紧紧抓住徐州争创“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的契机,与徐州市鼓楼区政府部门合作,利用黄河校区,共建了电子商务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科技园暨淮海文化科技产业园”。目前园区一期已建成,聚集了阿里巴巴诚信通、百度、腾讯等现代服务类企业60余家、教师创办企业15家、大学生创业企业46家,共吸纳创业就业人员650人,年产值约8000万元,年税收约650万元。园区同时为教师提供管理、研发岗位110余个,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岗位370余个,已成为电子商务、软件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等11个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是省级大学科技园、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
服务中小企业,实现互动双赢。学校建成了基本完备的中小企业技术服务平台体系,包括2个国家实训基地、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8个市级研发平台,以及省级大学科技园、省级区域开放共享实训基地、技术服务网站、协同创新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学校启动了服务中小企业的“三百工程”活动,即由100位以上的教授(专家)为100家以上的企业开展100项以上的技术服务。当前,73名教师与50家企业签署了“科技人才与企业对接协议”,147位老师开展了“教师下企业锻炼”工作。如,张雷博士帮助江苏晋煤恒盛化工有限公司彻底解决了造气湿煤灰污染环境的问题;肖亚杰老师与徐州君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基于物联网远程抄表管理控制系统”,被新沂市作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
开展培训服务,满足社会需求。学校将为企业、社会开展培训服务作为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为了提高煤化工行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成了石油与化工职业教育领域首套煤化工综合实训装置——煤制甲醇仿真实训工厂。为适应徐工集团“设备+技师”的创新营销模式,校企共同出资共建“旋挖钻技师培训中心”,首期学员全被经销商录用,日薪300元以上,有效缓解了社会和企业对该类紧缺人才的需求。学校面向徐工集团、晋煤集团等94家紧密型合作单位开展数控操作和维修、橡胶塑料加工、化学工艺及检测和计算机技术等51个技能项目的职业技能鉴定,每年开展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培训一万人次以上,社会服务辐射到了苏鲁豫皖沪浙等十余个地区。
适时调整专业,伴随产业发展。职业院校专业设置须依据区域行业产业人才需求的动态和趋向,为此,学校每年召开专业共建共管委员会,在认真分析产业行业企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各专业的报到率、就业率等指标的前提下,适时调整专业。2011年以来,学校停招专业8个,调整专业方向6个,新建地方经济发展急需的光伏材料生产技术等专业10个。当前,学校44个招生专业基本覆盖了徐州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两大产业体系,实现了专业链和产业链对接。
近三年来,学校共承担科研项目256项,完成横向技术服务协议107项,鉴定项目119项,专利授权153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2项),专利技术转让18项,各类科研项目到账费用共计3205万元,科技成果获省市科技进步奖6项。根据江苏省教育部门2013年公布的“高等学校科技工作为江苏服务情况”数据,学校专利的申报数和授权数、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项目验收鉴定项目数、纵横向科研项目总数,分别位列全省高职院第3位、第6位和第8位。
树人为本 实践育人桃李满园
教学生以技能,更要塑学生之人格,徐工职院以树人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坚持学生为本,素质为先,在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道路上锐意进取,砥砺前行,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材。
学以致用,贵在实践。徐工职院人在五十年的办学历程中不断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为学生搭建了专业实践、社会实践、身心教育、创新创业、竞技竞赛等多个成长平台。学校大力推行边讲边练、学做结合、产学研用一体的教学模式,把教学场所由单一的教室转向实验实训室。学校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开展心理健康、志愿服务、科技创新等形式多样的校园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下课堂、走出校门、走向社会。
实践育人,能力为重。正是凭借对实践育人的执着和坚持,助推着徐工职院人把创业创新能力作为培育新时期职教英才的重要内容思考并实践着,构建了“创业认知—创业模拟—跟随创业—自主创业”四层递进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培养出了一大批“想创业、会创业、能创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学校被评定为“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以丰硕的育人成果赢得了社会的认可。
实践育人,德育为先。徐工职院人把实践育人作为一种理念和追求,融入了灵魂,嵌进了生命。学校支持师生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做到了“专业全覆盖,师生齐参与”。近三年来,学校师生先后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上取得个人一等奖、团体金奖等410个,并荣获“2011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单位”称号。学校鼓励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了“博雅通识文化讲堂”、“体育文化节”等系列品牌文化活动。今天的校园里处处彰显着文化与技能并重,素质与能力齐飞的教育风格和独特魅力,实现了校园文化与职业教育文化、企业行业文化的相互融合,使这所积淀了厚重历史的学校迸发着青春的朝气和智慧的火光。
实践育人,任重道远。在几代徐工职院人的摸索总结和共同努力下,历届毕业生受到了社会与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5%以上,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学校连续五次被评为“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五十年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英才辈出,桃李满天下,已为社会培养、输送了近五万名专门人才。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在五十华诞之际,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继续秉承内涵发展理念,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创新办学特色,创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社会能力,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加快步伐,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实力较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高职名校而努力奋斗!
学校开展“首席工人、技术能手带徒工程”,图为宁波首席工人指导学生操作。
学校在宁海产学研基地建立教学工厂
宁波自动化学会在学校成立
该校学生专利吸引众多企业争抢购买
学生“志愿者”为浙洽会消博会外商服务
学校搭建商品展销会平台培养人才
她,是一所培养过浙江大学校长沙文汉的百年老校
她,是一所诞生了高职教育“宁海模式”的创新学校
她,是一所整个电商专业毕业生被用人单位包走的热门学校……
她就是即将迎来建校100周年生日的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近年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高职院校中已经越来越显现出其“领航者”的地位。学校是浙江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拥有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个国家重点专业、14个省级重点专业;5门国家精品课程、19门省级精品课程;3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3个省级高校教学团队、14名省级专业带头人、2名省教学名师、1名省新世纪“151”人才、1名宁波市有突出贡献专家、7名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
百年历史 一步一个脚印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14年的宁波公立甲种商业学校,在百年商贸教育历史上,曾经培养出了郑丙燮(宁波商帮著名人物、新加坡宁波同乡会名誉会长、大星眼镜创始人)、沙文汉(浙大校长、浙江省领导)、张永祥(曾任宁波市领导)等一批又一批杰出的现代商帮人才。20世纪80年代起,学校就为浙江省商业系统、医药系统等输送了大批优秀商业人才,诞生了浙江百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惠忠等一批工商翘楚。
在刚刚结束的2014年高考招生录取工作中,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普高文科投档线和理科投档线分别高出省投档线78分和56分,在宁波的所有高职高专院校中名列首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超过97%,综合评价称职率达93%,专业对口率达90%,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数万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013年,在全省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调查中荣获高职高专综合排名之冠。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现设有商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国际交流学院、机电学院等5个二级分院和公共课教学部、成人与继续教育学院,35个专业,拥有教职员工6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9000多人,成教学生8000余人。在浙东文化和宁波商帮精神的熏陶下,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厚德、进业、明智、笃行”为校训,坚持“传承宁波商帮精神,培育现代商帮人才”的办学特色,致力于商业教育,积极进行教育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近年来,学校大力创建和推进的基于“总部—基地”县校合作办学模式、“四个结合”现代商帮人才培养模式和“点、线、面”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让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这些新型教育模式广为外界所称道。
不断创新 “总部-基地”县校合作模式突围高职教育
近期,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和厦门大学联合举办高职院校“县校合作模式”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世界各地的40多位高职教育界著名专家和学者,充分肯定了该校“县校合作”所做出的探索,认为是中国高职教育县校合作的一个样本。这是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总部—基地”县校合作办学“宁海模式”的又一新成果。早在10年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就与宁海县政府部门签约,共建宁海产学研基地,“县校合作”正式起步,成为全国最早尝试“县校合作”的院校之一,被誉为“宁海模式”。
宁海县政府将宁海产学研基地列入县政府部门“十二五”发展规划,在土地划拨、配套资金、设施建设、教师公寓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目前,基地占地150亩,累计总投资1.5亿元,已建有1万平方米实训大楼,内有16个实训室、2个实训车间和4个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共建8000平方米的示范性教学工厂。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除了在宁海模具产业集聚地建立了宁海产学研基地外,还在慈溪“家用电器”块状经济的主要聚集区建设“慈溪产学研基地”,形成了“一体两翼”的“总部—基地”的办学模式。
利用基地,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打造了全新的学生实训模式,让教学与生产实现无缝对接。上午老师刚讲授理论知识,下午学生就将课本带到车间,由车间师傅、工程师帮学生解决碰到的难题。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蔡泽伟说:“高职院校必须进行深刻变革,把学校的发展融入到地方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实现协同共进、合作互利。”他认为,高职院校、地方(县)之间各有优势,也各有需求,学校以“县校合作”为切入点,将中心城市的资源优势辐射到周边地区,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县校合作”大大拓展了高职教育的发展空间,使城乡合作教育链得以建立、加长和延伸,并形成示范效应。这不仅丰富了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的内涵,而且又有效规避了来自大中城市的本科院校的生存挤压。
多年来,学校通过探索、实践基于“总部—基地”县校合作办学模式,创新和实践了政企校三方联动的“共建、共管、共享”的体制与机制,逐步打造一个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融合,并可形成一定生产力的特色教育平台,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大量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示范典型。
自我超越 校企合作“点、线、面”全方位拓展
在实际办学过程中,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深刻领悟到,学校的发展需要在创新“总部—基地”县校合作办学模式的基础上,拓宽合作和服务领域、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学校通过与宁波各大县域企业、行业、产业园区实施三维联动开展多领域合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科技、人才等全方位的服务,在“宁海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和实践了“点、线、面”紧密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通过与骨干企业“点对点”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引协会(学会)入校”开展“点对线”合作;与产业园区和地方政府开展“点对面”合作等,延伸、拓展了“县校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使学校向着纵深发展。
近年来,学校与知名骨干企业联合开展“点对点”合作,开办了“沃玛管理干部班”、“财通证券班”等多个订单班。2007年,与美国通用电气(GE Fanuc)自动化公司合作共建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GE Fanuc自动化系统集成实验实训室。
2002年开始,学校先后通过“引协会(学会)入校”等形式,先后成立了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学会宁波专业委员会、宁波市工业设计学会、宁波市影视制作行业协会等各类协会(学会)。
另外,学校还与宁海县政府部门、中国(宁海)模具城合作共建宁海产学研基地,与慈溪市政府部门合作建立了慈溪产学研基地积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务求实效 “四个结合”培育现代商帮人才
自创办高职教育以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强实践、重应用”的教学理念,积极进行教育教学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校基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出发,创新和实践了基于专业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相结合,技术应用能力与发展能力相结合,校内外、学期内外、课内外相结合,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四个结合”的“素质、能力、发展”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在“四个结合”的总体框架下,学校以示范校建设专业为重点,其他专业协同推进,深化了“四个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和实践了具有区域和专业特色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式,使得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宁波市推进电商换市战略进程中,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跨境电商人才成了“香饽饽”。2014年,慈溪市崇寿镇向该校“团购”了一个班的27名电商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为该镇小微企业打理涉外电子商务生意。大三学生陆勇刚和成露,入驻崇寿镇半年时间内,他们就帮当地小微企业做成了40多万美元的生意,高时一月达8万美元。
在教学过程中,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了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聘请了来自通讯、机械等行业的首席工人和技术能手为“特聘教授”,这些“特聘教授”给学生和老师们带来各个行业极新的技术信息,帮助学校培养企业需要的技工人才。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于2003年在全省率先成立创新创业平台“EPV研究教育中心”,即“就业、创业、职业研究教育中心”,实施“EPV”教育。通过创业班教学和训练形式,培养学生运用专业技术技能开创事业的能力,并且全面塑造学生品格和意志。
在实践“四个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还结合各专业自身特点,形成了“订单式培养”、“平台+岗位”、TAFE教育、“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等教学模式;在“市场营销学”课程中设立“宁波市‘消博会’志愿者”和真操实练的“校园商品展销会”模块,为学生创建真实职业情境;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学校对职业资格证书均有明确规定,通过“双证融通”,稳步提高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
基于“四个结合”现代商帮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技术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培养,近两届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通过率达到98%以上,毕业生职业技能累计通过率达到92%以上。近5年,该校共有663人次获得国家、省、市各级各类技能(学科)竞赛奖项278项,其中全国一等奖7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5项、浙江省一等奖21项。
主动担当 强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姚奇富说:“社会服务是高职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发展必须服务于地方和社会,积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依托区域块状经济办教育,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创建“总部—基地”县校合作办学模式、探索“四个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点、线、面”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积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有力地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学校通过开展“县校合作”,县域产业、企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能力得以增强。
以宁海县模具产业为例,就是在金融危机期间也实现了模具产值逐年增加,宁海县自2005年至2012年模具产业总产值也大幅提升;2013年,宁海县模具规上企业完成总产值18.9亿元,同比增长26.7%,大型塑料模、精密塑料模、冲压模、压铸模等已走到了国内模具产业前列。宁海县和宁海产学研基地还同时获得了“中国模具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称号。
2007年,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宁海)模具城展开了全方位合作,共同开展人才培养、社会培训、科研开发、生产经营活动,并与中国(宁海)模具城、宁海工业园区、宁海开发区等联动,先后建起了宁波模具检测中心、宁波国际模具产业开发中心、宁海模具城信息中心、宁海模具产业培训服务中心、宁海模具展示中心、宁海模具热处理中心等6个公共服务平台,为宁海模具行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引领当地模具产业整体提升。
宁海模具城热处理中心平均每年为100余家企业800余人次提供技术服务。针对模具加工环节中的技术瓶颈,学校积极开展技术研发和新技术应用工作,中心采用德国技术研发、改进了离子氮化设备和大型调质设备,该设备目前属国内先进,容量为全省最大之一,填补了宁海县不能处理大型模具调质工序的空白,解决了热处理与表面改性技术、热处理畸变控制等关键技术难题。宁波模具检测中心获得国家资质,每年可为1000多家企业提供检测服务,年服务效益达150多万元。华宝模具公司通过与该校合作获得了长足发展,产值近两年增长了103%。
宁海模具企业从业人员在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提供的企业培训项目或政府培训项目中共接受培养、培训、技能鉴定2万余人次。产业劳动者素质、人才储备得以提升。目前,学校已有近5000名学生在宁海产学研基地完成学习任务,并有300多名毕业生被合作企业留用。
引领未来 为梦想锻造基石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已走过了百年,屡创佳绩,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突破;面对未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勾画蓝图,审时度势、运筹帷幄。
今后,学校将主动适应浙江省及宁波市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努力打造“传承宁波商帮精神,培育现代商帮人才”的办学特色,深化内涵发展,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培养能适应区域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满足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具有现代宁波商帮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商贸服务类、先进制造类和技术服务类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把学校建设成为办学特色鲜明、与行业高度融合、综合实力较强的开放式、国际化、应用性的服务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力争全省一流、国内领先,在教学质量、专业建设、管理服务、办学效益和办学条件等各方面跻身于全国同类院校的先进行列。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将一如既往地为产业兴邦、实现中国梦锻造人才基石。
本报讯(记者孙春艳)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始终突出问题导向,以“五大清单”为抓手,切实解决“四风”问题、关系师生切身利益和服务师生“最后一公里”问题,认真转变工作作风、提升育人质量,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科学发展。
坚持把学习教育贯穿活动全过程。校党委采取专家引路、领导领学、专题轮训、集中辅导、个人自学相结合,共分三批次提供必学内容112项,邀请省内外专家开展专题讲座14次,组织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20次、全校集体学习21次,各党总支平均集中学习12次,为活动开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结合深入查摆问题细化整改措施。校党委通过开设意见箱、召开座谈会、下发调查问卷等方式,问上级、问同事、问师生、问家长、问同行、问校友,广泛吸纳意见,深挖隐性问题,并深刻认领到位。学校9次召开专题党委会,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改进文风会风等26个方面,制定整改措施122项,确定修订和计划制定、修订规章制度89项,并配套制定学习清单、问题清单、根源清单、整改清单、建制清单“五大清单”,逐项落实领导分工、部门任务、整改目标、主要措施及完成时限。大力开展“制度建设执行年”活动,致力解决制度缺漏、执纪不严、督办不力等问题,推动作风建设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
以钉钉子精神狠刹“四风”。学校先后出台了校公务接待、因公(私)出国(境)管理、禁止领导干部借公出之机游山玩水等一系列制度规定;全面清理校领导、中层干部办公用房;取消校领导单独用餐,实行与教职工一起在学生食堂刷卡用餐;严禁学习考察、迎来送往中收送礼品和讲排场现象。针对庸懒散奢问题,开展校风校纪大检查大整顿,进一步严格行政办公、出勤情况、教学质量和课堂纪律检查与通报;采取“四查一评”,逐个环节开展“回头看”,持续发力推进专项整治,防止反弹。
扎扎实实为师生员工办实事。校党委在加快推进新校区规划设计、报批等工作的同时,把保障师生切身利益和安全作为最大民生,先后投入750万元左右,全面改造消防设施,报废了运行近30年的锅炉,对部分宿舍的电梯、外墙、屋顶等进行维修。投入3500万元,新建一批重点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维修改造部分教学楼阶梯教室、图书馆,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
日前,省旅游局下发了《关于列入县域乡村旅游规划编制名单的县级 “山东省乡村旅游培训基地”命名通知》,授予禹城市职教中心“山东省乡村旅游培训基地”。
去年以来,禹城市按照上级要求,科学谋划,精心组织,扎实开展乡村旅游培训基地建设工作。健全机构加强阵地建设,成立乡村旅游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的宣传发动、组织筹备、日常管理和培训考核等工作。严格管理提高培训质量,选拔职教中心优秀教师和丰富旅游经验的旅游管理人员任课,选聘一批“土专家”、“带头人”案例教学,为师资力量提供坚强保障。建立长效机制注入持续动力,按照统一要求、分级负责的原则,坚持对培训基地实行动态管理制度,定期组织省内旅游规划专家或乡村旅游带头人讲座,适时组织乡村旅游带头人实施定向辅导制度,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8月6日,禹城市首期乡村旅游培训班成功举办标志着禹城乡村旅游培训制度化、常态化。下一步,禹城继续扎实开展乡村旅游培训工作,将其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工程抓实抓好,努力为我市旅游跨越发展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像石榴子那样紧抱在一起”,在黑龙江民族职院,来自五湖四海的各民族师生以一种欣赏的、包容的、尊重的态度和胸怀来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使校园内充满了民族亲情。
兴安苍苍,松花茫茫。作为黑龙江省唯一的高教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向新疆籍学子敞开了热情的怀抱,2012年学院首次接收新疆籍预科生41名,2013年增加到148名,2014年9月又有146名新疆娃走进学院。
有爱就有期待,有期待就缩短了距离。从新疆到黑龙江,5000多公里的路程变得不再遥远,黑龙江民族职院的全体教职员工用心、用情、用力,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的大爱之歌。
新疆娃的快乐是从脸上看出来的
9月的校园温暖而祥和。中秋节前的一天下午,黑龙江民族职院186名新疆学生每人收到一个来自新疆阿勒泰的馕饼。原来,这是学院党委书记徐建成从新疆阿勒泰出差回来给孩子们带来的礼物。200个馕饼、4个大纸箱,乘飞机、搭汽车,顾不上回家,徐建成自掏腰包给孩子们带来了最珍贵的乡情。
来自阿勒泰地区的保尔江说:“书记带回来的‘吐拉洪馕’是我们当地最有名的特色馕饼。当晚,同学们吃着馕饼,喝着从家乡带来的奶茶,在远离家乡的东北大地能体味乡情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古丽丁·金斯别克举着馕饼拍照,发到微信上,朋友纷纷点赞。
新疆娃的快乐是从脸上看出来的,这是发自心底的幸福。当然,幸福也是可以传递的。今年5月,学院2013级预科(8)班学生热依汉古丽·帕尔哈提因病住院,其家庭困难,无力承担治疗费用。学院得知情况后,师生纷纷捐款救助。古丽康复后,主动向学院提出将剩余的11081元捐款作为爱心基金,用于帮助其他有困难的学生。目前,该基金已收到爱心捐款10多万元。
“3500余公里,维系着新疆籍148名同学与黑龙江民族职院的深厚情谊。”来自新疆的2013级少数民族预科生在毕业之际,为学院送来了一封写满感恩的信。温润、温情、温暖,这是学院师生的集体印象。
像石榴子那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有着30年教龄的学院预科部副主任、辅导员秦桂芝,被146名新疆娃亲切地称为“秦妈妈”。
为了让学生每天都保有最佳的学习状态,秦桂芝设立了每天10分钟的早班会;为了解决班级中的共性问题,设立了每周一次的班例会;为了深入了解学生课后的生活、人际关系,逛寝室是她的必修课,每周晚上两次4小时走访宿舍,让她成了孩子们心中的“妈妈”。
今年3月的一个周末,已连续住校一个月的秦桂芝本打算回家一趟。快下班了,她接到学生的电话,得知维吾尔族学生阿丽米热得了急性阑尾炎,秦老师立即赶往医院,了解病情,并与家长通电话征求意见,跟医生商定治疗方案。一直陪到阿丽米热身体状态稳定下来。
老师们为即将走出校门的学生亲手包顿饺子,是学院多年的习惯。来自新疆克拉玛依的依力帕尼说:“我的家乡没有送行包饺子的习俗,这种新鲜的体验让我感觉特别温馨,像一家人一样。”
“像石榴子那样紧抱在一起”,在黑龙江民族职院,来自五湖四海的各民族师生以一种欣赏的、包容的、尊重的态度和胸怀来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使校园内充满了民族亲情。
小学校做出民族团结大文章
对待新疆少数民族学生,黑龙江民族职院既不是“保姆式”管理,也不是“封闭式”管理,而是秉承平等的理念,用一样的标准对待所有学生。除了清真饮食严格遵守国家规定外,在日常学生管理中,淡化民族身份、地域、文化、宗教信仰的差异,进行常态化的学生管理。
为了使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能够和其他民族学生融洽相处,在学生心中形成民族大家庭的概念,新疆学生的班制按学校统一班序编排,分别插入到文科班序和理科班序中。学生会和团总支的管理也是如此,不成立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单独的管理组织,各类活动都按文理学科进行,内地和新疆的各民族学生经常在一起学习和生活,营造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和内地各民族学生交流接触的机会,各民族学生很快就融洽地相处在一起。
徐建成说:“坚持平等是最大的尊重,坚持平等才能更好地沟通了解;坚持平等才能使新疆的孩子去掉神秘的面纱,成为中华民族百花园中自由、快乐、幸福的普通一分子。”这种理念是学院做好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途径。
在黑龙江民族职院,各族学生在校园内展现着自己的优点、特长,一点一滴间感受着爱的温情。徐建成说,我们期待少数民族孩子能在民族大爱的哺育下拥有健康的心灵,成为一粒“爱的种子”。
(重庆晚报 第一眼网 记者 周小平 10月5日 14:36报道)今日,重庆晚报记者从市政府公众信息网获悉,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日前在柬埔寨经济管理大学正式设立“职业教育中心”。
据了解,该中心不仅是该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融中国文化推广、职业技能培训的教育机构,也是重庆地区高职院校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工作机构。根据双方达成的合作内容,本学期,该校将面向全体教师招募赴柬埔寨“职业教育中心”工作人员,并面向全校学生招募赴该中心工作的学生志愿者。
就业形势逼人、生源短缺、毕业生素质不高……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长期存在。而地处苏北地区的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却以连续多年的高就业率获得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在1964年办学至今的50年里,学院靠着“专业建设对接产业发展”“工学一体培养技术人才”“文化育人提升学生人文内涵”,实现了从相对薄弱的中专校到高职院、再到省示范高职院的嬗变,培养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更是企业争抢的“香饽饽”。
对接产业,专业建设显特色
“学院最宝贵的办学经验就是紧扣地方产业结构变化建设专业,与地方经济同频共振。”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张荣华说。
盐城位于黄海之滨,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学院抢抓沿海开发机遇,在做大做强老牌纺织服装专业的基础上,开设汽车制造、港口物流、风电设备、新能源应用技术等专业,并将其建成特色品牌专业,为沿海开发提供人才支撑。
该院院长姜朋明告诉记者,在专业优化上,学院还进行“技能菜单”的探索,即新生入学后,每个专业由企业技术人员和老师共同开出技能菜单,列出学生需要掌握的各项技能,学生通过考核获得该项技能后,学院给予证明。
为了让专业设置更契合企业需求,学院聘请100多名企业技术人员任兼职教师,参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同时派100多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带着企业需求回来培养学生。
工学一体,培养“适销对路”的技术人才
走进学院工业中心一楼,就好比走进了汽车4S店,汽车技术服务实训室、电控发动机实训室等一应俱全。在电控发动机实训室里,学生正在检测、维修汽车发动机。“课堂就像一个真实的车间,实战训练让我们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技术掌握得更快更好了。”学生朱春霞说。
这是学院“教学做”一体化的缩影。在该院,课堂是车间,老师是师傅,学生是员工,作业是产品。老师为学生提供各类理论素材,学生要在课前通过自主学习,消化这些理论知识。课堂则是以实验室或实训车间为教学现场,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亲自动手学习、掌握专业技能。
此外,学院还与100多家企业开展合作,并与全国百强企业——江苏悦达集团共建“悦达学院”。悦达集团派技术人员对学院实训基地建设、学生顶岗实习等进行指导,学院则为企业在员工培训、科技研发方面提供支持。
数据显示,近年来,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99%,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文化育人,提升学生人文内涵
有专家指出,衡量一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标准,不仅体现在学生的知识和技术上,还体现在其综合素质和人格品质上。
加强行业文化专题宣传,开展行业知识竞赛,组织观看行业发展纪录片……在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行业文化进校园已成为学院的品牌活动,学生通过活动了解行业发展史,感受行业历史与文化底蕴。同时,学院还开展职业规划大赛、专业技能大赛等校园活动,引导学生在认知自我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直以来,学院以培养“为人诚实、专业扎实、工作踏实、生活朴实、心态平实”的“五实”人才为目标,构建了具有特色的“求实”文化。此外,还构建了“四双”育人模式,即在专业设置上,实行学校主干专业链与地方支柱产业链“双链”对接;在教学体系上,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教”融合;在考核体系上,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在素质教育上,实行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双元”互动。
文化熏陶带来的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近年来,学院有50多名学生在全国技能大赛中获得一、二等奖,并且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出众的人格魅力,不少学生还没毕业,就已被企业提前预订。
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在现实中,要实现有效的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并非易事。河北省临城县职教中心引企入校,形成了“校中有厂、厂中有教、教产一体”的育人模式,开创了引进一个企业,强大一个专业,催生一个产业和现代化的经济园区的局面。这种“基地、招生、教学、科研、就业”五位一体办学模式,打造出了一种全面、深入的新型校企关系,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引进一个企业 强大一个专业
2007年临城县职教中心面临着一个问题:计算机应用专业由于就业渠道窄,缺乏活力和吸引力,招生面临困难。校长马东法破解难题,与北京宏图远见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双方联合开设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并建立实训基地,为企业培养人才。基础课由校方负责,专业课由企业负责,不仅解决了学校师资不足问题,而且带动了双师型队伍的发展。该专业当年就实现招生开门红。在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下,2008年基地建成投产并正式注册为河北天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将学校申报的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实训基地列为国家重点实训基地。
校企深度融合 教产无缝对接
如何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实现教学即生产,作品即产品的教学效果?
临城县职教中心和企业共同探索创新,校企双方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把课程任务嵌入生产中,把生产运营融入教学中,教学与生产相互融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课堂教学与实训场地、实训场地与生产车间“四位一体”,有力保证了教材和培养目标的一致,避免了课程之间的重复,提高了培育人才的效率和针对性。
为培养双师型人才,学校实行专业老师进工厂技术岗位实践、企业技术人员到相关课堂对口教学。两年来,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培养了两名专业带头人、6名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占该专业教师总数的85%以上。
建设产业园区 打造支柱产业
在全国地理信息产业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天测公司的规模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如何谋求校企合作的新路子,谋划发展地理信息产业的新蓝图?
临城县委、县政府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借势发展,建设经济园区,扶持新型产业。2014年5月份,河北天测空间信息产业园项目投入建设,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建设,期间将联系多家在京相关企业入驻,产业园建成后至少能安排1000人就业。
临城县职教中心在校企深度融合中打开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天地,他们从引进一个企业,到打造一个品牌专业,再到催生一个产业,获益匪浅,并且把这种模式灵活应用到其他专业。
此外,与临城民间古韵工艺美术有限公司联办的工艺美术专业,5年来培养了500多名山核桃工艺品制作人才,“学校+公司+农户”的生产方式已带动十几个村、600多人从事山核桃工艺制作。
9月26日,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和教育部联合举办的“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大连召开,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会上,陕西工院作为全国15个学校之一,被授予首批“全国机械行业职业院校先进制造技术促进与服务基地”。与陕西工院合作办学的企业“陕西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有限公司”、“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名列首批“全国机械行业现代职业教育创新实践伙伴企业”名单(全国共90家),同时,陕西工院加入了大会上成立的“机械行业大连机床现代制造职教集团”。
陕西工院被授予首批“全国机械行业职业院校先进制造技术促进与服务基地” |
教学名师王晓东指导机械加工学徒。 (图片由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提供)
学生在长春轨道交通集团运营二公司车辆段进行车辆检修学徒。 (图片由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提供)
企业师傅在汽车技术实训中心进行底盘认识教学。 (图片由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提供)
中国式的现代学徒制需要学习借鉴西方现代学徒制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但更需要符合中国的实际,体现中国文化特点,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度。专业是职业院校连接行业企业的纽带和桥梁,选好现代学徒制的试点专业尤为关键,但并不是所有的高职专业都适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同一专业在不同的地区、与不同的行业企业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实现形式,重点在于探索校企联合招生、协同育人、共同发展长效机制的建立。
在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中,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实施了股份制办学、校企共建办学、职教集团化办学、订单合作办学和店校一体办学等多种形式,经历了以学校培养为主体育人到校企“双主体”育人的过程。
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校企深度融合,探索校企一体化育人模式,长春职院开展了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探索。学院选择国有、合资和民营3种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开展合作,积极破解国有企业高端和关键技术岗位人才需求、合资企业新产品和新技术推广、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和员工价值提升的有效办法,探索了具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现代学徒制实施路径。
创新“双主体”育人模式
在系统推进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教学资源建设、共同实施实践教学管理、共同开展技能培训考核、共同完成顶岗实习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基础上,创新校企一体化育人模式。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平台,明确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体责任,落实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形成利益相关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长效机制,努力构建职业教育政、企、校一体化新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长春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实行招生与招工同步,学校、企业与学生签订了学徒培养协议,形成“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与一汽大众销售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奥迪职业学校项目”合作协议,先招生后招工,明确了校企双方人才培养义务和责任,形成“三阶段工学循环”人才培养模式;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与吉林省金塔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学院针对企业员工开展单独招生,实现先招工后招生,创建了“职前—职后全程工学双交替式”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校企“双导师”教学
校企共同组建了由校内骨干教师与企业师傅组成的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学院3个专业与合作企业制订了企业导师管理办法,明确企业师傅的聘任条件、工作职责、待遇、聘用与考核,选聘在企业一线岗位工作的工程师、技术骨干和技术能手担任企业师傅,建成133人的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探索现代学徒制教学任务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共同承担。学校课程以理论和理实一体教学为主,主要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由学校导师负责组织教学实施与考核评价;企业课程以实践教学为主,主要采取做中教、做中学,强化岗位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培育,由企业师傅负责组织教学实施与考核评价。
校企双方合作成立了以学校名师为带头人的名师工作室2个,成立了以吉林省首席技师为带头人的技师工作室3个,在企业设立了5个教师流动工作站,广泛开展学校与企业人员互聘、双向挂职、横向课题联合研发、应用技术服务等工作,培养学校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企业师傅的带徒教学能力,培训企业师傅104人次,选派学校教师到企业工作锻炼72人次,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
校企双元开发教学资源
依据企业岗位标准,校企联合制订了3个专业的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标准和企业培养方案。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的,以掌握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实践性教学为主线,围绕企业核心岗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通过岗位能力分析,校企联合开发符合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员工培训的“学校课程+企业课程”双线交织的课程体系。学校课程以理论和理实一体教学为主,企业课程以实践教学为主,学校和企业在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能力培养过程中,相互支撑、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按照学校教育和企业学徒的标准、内容和组织要求,开发实践教学体系,创建校内外学徒环境,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实践教学资源优势,校企共同按生产模式进行系统化的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在企业共建了城市轨道交通实训中心,在学校共建了奥迪实训中心和校企协同育人中心,合作企业提供学生工学交替岗位,创建了企业师傅带徒弟的实践教学环境。
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学习
学生通过学校课堂的学习,在校内导师指导下,完成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和基础技能、专业单项技能与综合技能的训练,掌握企业岗位生产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学生在学校学习后带着学习任务进企业。学生在企业课堂以学徒身份,采取“一师多徒、一徒多师、一师一徒”的灵活交替方式随师傅学徒,“一师多徒”是指在专业认识实习期间,一般以一位师傅带多个徒弟的形式完成师带徒;“一徒多师”是指在岗位实习期间,每一个岗位由一位师傅带一个徒弟,每个学徒将对所有岗位进行轮换实习,同时对应多个不同岗位的多个师傅;“一师一徒”是指在岗位专项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期间,每个学徒对应岗位的一位师傅,完成岗位技能的训练。通过现场教学的方式,在师傅的示范指导下,徒弟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相应的职业实践技能并积累实践工作经验,再回到学校课堂,进一步巩固和提升。通过以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在学校与企业的交替学习,实现专业理论知识和岗位技术技能的不断提升。
开展多元教学组织管理
落实学校和企业的主体责任,校企双向介入,按照学校学历教育和企业学徒的要求,共同制订了企业导师(师傅)管理办法等26个教学管理制度文件,共同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组织与运行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评价,建立了教学组织运行管理与评价的长效机制。
课程考核评价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采用教学、生产、鉴定并行的操作方式进行过程性评价。其中,教学评价是在学校和企业学习阶段,由校内教师和企业师傅按照专业教学标准规定的各项教学内容的考核评价,包括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两个方面;生产评价是在企业生产阶段,由企业师傅针对学生在学徒岗位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而进行生产方面的评价,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鉴定评价是学生(学徒)参加的相关职业资格鉴定,成绩合格者获得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校企双方共同组织学生在每学期对任课教师和企业师傅进行教学能力、水平与效果的评价。
实践表明,现代学徒制可以更好地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虽然学院在现代学徒制实践探索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但需要破解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有很多,如国家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保障问题、市场机制和用工制度问题、现代学徒制专项经费补偿机制问题等,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找寻破解的有效途径。(作者系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首届奥迪ACC班学员亮相展示
北京现代定向班招聘会
2014年,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获国家教育部门等六个部门联合发文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获得此殊荣,是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该学院长期以来务实精干、坚持走校企深度融合的发展之路所取得的成绩的充分肯定。
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创办于1978年,经过36年的改革发展,现已成为一所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集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就业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多层次、具有鲜明交通行业背景的综合性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是公立全日制国家重点职业院校。学院现有在校生上万人,教职工500余人,年职业培训、考核、鉴定量达7万人次。
自创办以来,交通人始终秉承“夸父追日 以行致胜”的行者精神, 围绕“建首善之校,树首善之风,立首善之师,育首善之才”的办学愿景,坚持“人文与技能并重,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并举”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校企双制、高端引领、品牌共建、内涵发展的办学之路。近年来,学院实现了从规范管理到内涵建设、从战略发展到示范创建、从机制创新到品牌提升的综合发展,为珠三角乃至全国交通运输行业和社会输送了3万余名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学院连续6年位列广东省技工院校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五强,获得“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资格、广东省首批“校企双制”示范校创建院校、全国交通运输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称号。
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36年的办学实践中始终根植于企业,坚持走校企合作教育之路,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内涵,创新校企合作形式,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经过多年的积累与沉淀,逐渐走出一条具有交通特色的校企合作之路。
在校企双制示范创建道路上,学院成立由学院、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企业等多方人员参与的“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并通过牵头组建“校协企职教集团”、“政校企培训联盟”、“产学研创新联盟”,通过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和培训中心、共建人才资源库、共建专业和课程、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共同培养优秀技能型人才、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等形式,探索校企双制、品牌共建的办学模式,实现了校协企课程共建、师资共享、资源互补、文化互融。
筑巢引凤,打造校企合作平台
学院利用与企业深度合作项目,共建培训中心、实训中心、校外培训基地。在校内建立了校企合作园区,先后成功引进宝马、东风标致、北京现代、东风本田、阿里巴巴、惠普、奥的斯等近二十家知名品牌,校企共建培训中心,开展“订单班”、“冠名班”、“定向班”等,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顶岗实习环境,实现校企共建、师资共组、资源共享。落户合作园区的宝马培训基地、东风雪铁龙东风标致培训中心、北京现代培训中心、奥迪培训中心、珠影工作室、科迪工作室等10余个校企共建的培训中心,已成为校园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此外,学院与企业共同打造实训室:与锐捷公司共建动漫实训室;与广州机床厂共建机械加工实训中心;与齐鑫公司共建现代物流实训中心;与天川展览公司共建会展综合实训室;与广州三向教学仪器有限公司建成电子、单片机综合应用实训室。学院在广汽集团、天地华宇、美的集团等400多家世界知名企业与省内外大型企业设立就业实习基地;和广州寿星大厦、骏怡汇等社会机构合作建设职业道德实践基地;并与广州市东坑劳教所共建在教人员教育培训基地,实施在教人员技能培训。
创建“校协企职教集团”、“政校企培训联盟”,推进多模式深度合作
作为一所具有鲜明行业背景的技工院校,学院在实践中充分认识到“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重要性,积极寻求行业协会的支持,充分发挥其桥梁作用,助推学院校企合作平台的提升,探索形成了“校协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创新组建“校协企职教集团”、“政校企培训联盟”,推进多模式深度合作。
近年来,学院先后与省市汽车摩托车维修行业协会、物流行业协会、汽车销售行业协会、道路运输行业协会等合作,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师资培养、技术研发与服务、行业从业人员技能培训与鉴定、学生实习就业等多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协企深度合作。并通过行业协会的牵线搭桥,先后与宣伟汽车油漆、康士柏等多家知名厂商开展深度校企合作。
学院和行业协会定期举办校企互动技能人才招聘、技能大赛等活动。学院还联合企业行业协会开发行业从业人员上岗资格标准和培训教材,为广东省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做出重要贡献。在行业协会的牵头下,学院物流与工商管理系还成功引进GLM国际物流师认证项目,截至2014年6月,学院共计培训人员60余名,40名学员通过考试认证,其中多数学员被全球五百强企业优先录用。
在行业协会的指引下,学院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培养高技能人才。学院将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两者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作为全省首家国家汽车专业技能鉴定单位,肩负着广州市交通行业从业人员上岗资格、技能等级鉴定的重任,多次被评为示范鉴定所。依托职业技能鉴定所,学院致力于开展对社会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开设多个专业的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培训与考核,自1999年至今,累计开展技能培训达20万多人次、技能考核鉴定30多万人次,培训考核各类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超万名,为广州市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学院是“广州市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广州市技师协会汽车专业分会会长单位”,同时还是广州市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考试中心、出租车驾驶员就业服务中心。学院在行业协会的支持下,依托这些资质积极拓展行业培训业务、开发新培训项目,不断满足地方经济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
政校企三位一体,探索职业能力科学评价机制
近年来,学院逐步建立完善行业、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通过和政府、协会、企业共同举办技能竞赛、学生技能鉴定考证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实习期间企业参与对学生的评价;定向班培养的学生须经过企业和学校的共同考评才能进入企业工作。
学院参加了国家劳动部门关于高技能人才工学结合一体化考评模式的研究,形成了政府部门、企业、学校三位一体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学院每年组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满意度调查,广泛收集行业、企业意见和建议,指导学院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工作,定期召开校企合作委员会会议,咨询企业技术专家、高层管理人员及各界人士对学院改革发展的建议。
校企无缝对接,推进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
学院坚持校企合作共同推进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企业专家深度参与专业开发和课程建设,教学文件均得到企业专家确认。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校企共建实训实习基地。示范校建设以来,学院推进了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改革,建立了由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适合各类专业性质和不同培养层次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同时,学院紧跟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的潮流,把握市场的前沿,与高等院校、企业合作进行新专业开发和建设。学院与深圳康士柏实业有限公司联合进行“汽车运动与改装”课程开发,与北京神州优胜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北京大学工学院共同开发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等。
校企合作定向选拔培养学生
学院与宝马、北京现代、宣伟、东标、美的、炜龙等知名企业合作定向选拔培养学生,宝马BEST班、保时捷精英班、奥迪ACC营销班、北京现代定向班、东风标致定向班、东风本田定向班、炜龙高铁定向班、多迪网站建设定向班等二十余个定向班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学习和就业平台,也为企业选拔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准员工,这些学生通过考核,先后进入企业工作,受到企业好评。
校企互动,开创师资培养新局面
学院积极拓展校协企合作培养师资队伍之渠道,以行业协会为中介,利用与企业达成的良好互动机制,构建人才双向交流学习通道。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学院每年派遣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深度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技能比武,促进其业务上迅速成长。近几年,我院教师在各类技能竞赛中多次折桂,多位教师被国家、省、市授予技术能手称号。
与此同时,学院充分发挥师资、设备等优势,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及员工培训。学院是全国汽车专业师资培训基地,也是全省物流师资培训基地。近年来多次举办汽车、物流等专业师资培训班,培训学员已逾千人。
此外,作为广州技师协会汽车分会会长单位,协会里900多名技师会员就是学院丰富的师资资源。学院利用广泛的培训人脉资源,邀请多名行业企业技术专家担任专职、兼职教师,共同培养学生。
校企融合,校园文化与产业文化互相渗透
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学院坚持“以世界眼光办技校”,按企业标准培训学生,立足与企业对接共融,移植企业文化,逐渐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距离,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的建设,帮助学生实现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
学院坚持校企文化融合培养技能人才。一是建立高起点的职业仿真环境,传递专注的职业精神和先进的职业理念。在各实训室、课室推行5S管理,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习惯的养成。二是在校内实训基地文化氛围的营造上,注重体现现代企业“管理严格、行为规范、诚信为本、用户至上、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氛围。三是与企业开展各种活动,如与企业共建赛车队,共同组织技能竞赛,吸收企业文化,定期开展企业专家或高层讲座、深入行业企业文化交流或文艺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渲染企业氛围,拓展学生视野,向学生渗透企业精神。四是从企业引入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五是邀请企业以贫困生扶助金、工作室基金、校园之星奖学金等形式,在校内设立企业助学项目,培养学生的感恩心态。
以产学研创新联盟为主导,创建创业孵化基地、企业研发基地
学院积极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并以此为主导,联合企业创建创业孵化基地、企业研发基地。
学院先后创办了T&L超市、电子商务创业基地,并携手企业打造创业孵化基地,如与骏怡汇建立汽车美容店创业孵化,培育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以阿里巴巴服务站为载体,引入圆通、顺丰等快递企业,以规范的经营模式开展真实的物流配送、快递快运业务;联手浙江真爱网商仓储服务有限公司,打造电商物流实训平台,让学生轻松开店,快乐学习。
学院还加大了中小企业研发基地的建设,积极参与企业产品或技术项目研发和工艺改进工作。学院与深圳康士柏公司进行深度校企合作,研究开发了获得国家多项技术专利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汽车检测线,双方共建“康士柏汽车运动与改装实训中心”和“校中厂”生产实训中心;与业内知名第四方物流企业合作共建物流沙龙式学习工作站——广东物流学习平台南方社区,为促进省内行业、企业及兄弟院校的交流学习提供平台。与广州市奥柏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师生共同参与公司三维互动技术研发和创作。与广州睿智动画公司合作建立音频后期工作室,组建音频编辑兴趣小组。与佛山易拉得拉链设备有限公司合作,进行拉链生产设备研发和生产。
实践证明,校企合作乃是共赢之道。校企双制共同培养人才,有力地助推学院实现高端内涵发展,提升了学院的品牌形象,为学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示范校创建的征途上,学院将乘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春风,继续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为服务广州新型城市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实现交通人的行者梦。
9月23日至26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的全国职工“中国梦·劳动美·我与改革创新”主题演讲比赛决赛在北京举行。由陕西工院工会选送的侯涛同志作为陕西省教育工会的唯一代表,以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喜获金奖。全总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陈豪为侯涛同志颁奖。
今年年初,中华全国总工会启动了全国职工“中国梦·劳动美·我与改革创新”主题演讲比赛活动。在初赛和选拔赛阶段共开展演讲活动5万余场,参加演讲的职工选手达100余万人,观赛人数超过1亿,在为期三天的决赛中,共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总工会,铁路、民航、金融工会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会的70名职工选手参加演讲和知识问答两环节的角逐,侯涛同志与其他17名选手一起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总决赛的舞台。
比赛中,职工选手们结合自身工作和身边的模范人物、先进事迹,通过热情洋溢的演讲,对“中国梦·劳动美·我与改革创新”的主题进行了生动诠释、积极宣讲和广泛传播。侯涛同志的演讲以《七天,五百一十二公里家访路》为题,深情回顾了在2012年暑期陕西工院开展“走进社会、走进企业、走进学生家庭”活动中,他与同事历时7天,骑行512公里,先后走访9个学生家庭,并帮助材料学院检测专业王姣姣同学顺利完成学业,最终入职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的真实故事。他动情的演讲,感人的演绎博得了现场观众和评委的阵阵掌声。最终,侯涛等3名同志荣获金奖,另有6名选手获银奖,9名选手获铜奖,陕西省总工会宣教部等单位荣获最佳组织奖。
陕西省教育工会副主席张朝惟,陕西工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永亮,工会主席刘文青等观看比赛并予以指导。
据悉,赛前,工会组织协调各部门力量,为参赛选手制订详尽的参赛计划,并邀请专业老师对选手进行了集中培训。另悉,比赛实况将于近期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播出。
侯涛同志获全国职工“中国梦•劳动美•我与改革创新”主题演讲比赛金奖 |
全总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陈豪为侯涛同志颁奖 |
《七天,五百一十二公里家访路》的深情演绎 |
近年来,陕西工院校企合作稳步推进,订单班成效显著。近日,陕西工院与热风(hotwind)投资有限公司的合作正式启程,9月26日上午,陕西工院与热风投资有限公司校企合作签字暨“热风服装营销订单班”开班仪式在崇文楼九楼第一会议室举行。热风投资有限公司西北区域总经理许铁柱、人力资源部经理党红丽、招聘经理曹靓、热风投资有限公司上海机构培训主管李湘以及院党委副书记王天哲、服装工程学院院长乌军锋、党总支副书记程建卫、校企合作处副处长郝军出席了签字仪式。仪式由乌军锋院长主持。
党委副书记王天哲首先向来宾介绍了陕西工院办学情况,指出热风服装营销订单班的举办,为学院产学结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并期待着与热风公司进一步深化合作。许铁柱总经理介绍了热风投资有限公司基本情况,对学院给予企业的信任表示感谢,并对订单班的同学们提出了要求和希望。热风投资有限公司上海机构培训主管李湘对订单班拟进行的培训内容进行讲解和安排,服设1201班郭瑞杰同学代表订单班全体同学做了表态发言。
据悉,首届“热风服装营销”订单班由服装工程学院2012级31名同学组成。9月26日到29日,订单班学生将进行为期4天的涉及企业文化、规章制度、营销策略及成长晋升等多项内容的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于10月底进入热风公司开始顶岗实习。热风公司为订单班学生提供了企业文化工装及近1万元奖学金。为使订单班顺利举办,校企双方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学院曾先后3次赴企业考察企业发展及员工福利情况,企业也多次来校了解陕西工院办学实力及学生的基本情况,经过校企双方的多次磋商和深入沟通,最终达成共识。
热风(hotwind)投资有限公司1996年成立于上海,现已成为国内知名的集设计、精选和销售于一体,商品涵盖鞋品、服装、包、配饰及部分时尚生活用品的精选时尚零售连锁品牌。热风旗下拥有hotwind、ned.nedu、landorode、offcos四个自有品牌,拥有品牌共享商铺近600家,销售网络覆盖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南京、成都、重庆等40多个全国大中型城市,并与恒隆、大悦城、来福士、万达、吉之岛等众多国内外知名商业地产品牌形成战略联盟。热风品牌于2012年荣获“中国时尚品牌100强”,2014年荣获“中国高成长连锁50强”。
“热风服装营销”订单班开班仪式在陕西工院举行 |
“热风服装营销”订单班开班 |
参加仪式的校企双方领导合影 |
校企双方与订单班学生合影 |
9月28日,目前全国唯一一个全免费职业学院——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迎来了首批300余名学生。
19岁的陈小佳来自广东潮州,从小家境贫寒,他从没想过自己还有机会继续读大学,碧桂园职业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令他得以重新回到校园,在今后三年的时间里他将和他的同学们在这里接受完全免费的高等职业教育,毕业之后还有机会推荐到企业工作,“是碧桂园职业学院给了我们这些贫困学生改变人生的机会。”
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落成于广东清远,是一所具有慈善性质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由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杨国强、副主席杨惠妍创立的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出资4.5亿元主办,包括学校的运营费用和入读学生的所有开销费用。这也是继创办国华纪念中学之后,杨国强创办的第二所全免费学校。
据学院院长卢坤建介绍,目前碧桂园职业学院开设了酒店管理、物业管理、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技术四个专业的课程,未来还将开设建筑类、机电类、房地产类、旅游类、计算机类和财务会计类等专业。创始人杨国强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多年来致力于呼吁全社会重视职业教育,他今年更提交了关于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提案:“如果未来所有年轻人都20岁以后才出来工作,都能接受良好的职业教育或大学教育,20年后我们的国民素质,我们的生产力,一定能达到更高的水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的中国梦一定能实现。”
关注教师身心健康特别报道
宁波外事学校每月一天“疲劳假”,每周至少一次健身活动,关注点点滴滴的细节
在宁波外事学校,有不少让教师们引以为豪的“人性化制度”:每月一天“疲劳假”、每周有知名老中医到校园坐诊一次、积极参加健身活动有奖励……“有困难找学校”已经成为了教职工们的共识,他们的共同感觉是工作很舒心、很有归属感。
“作为宁波外事学校的教师,我很自豪”、“这里很有家的感觉”,这是记者在宁波外事学校采访时教师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而常挂在校长俞毅嘴边的则是“学校心中有教师,教师心中才会有学生”。
“品质职教是‘心里永远装着教师’的教育。”俞毅说,教师首先是一种职业,他们也需要有良好的生存和发展方式,所以,生活上的关心和体谅是让教师获得职业归属感的基础。
量身定制的“假期”
在宁波外事学校,有着这样一些让教师们引以为豪的“人性化制度”:除去国家法定节假日、双休日,允许每位教师在不影响正常上课的情况下,每月有一天带薪的“疲劳假”;允许教师每周有一天上午晚到1个半小时,有一天下午下班早走1个半小时,以便处理家务;在半天之内,只要有需求,在各教研组长处填写临时请假单,即可外出;下午第一节没课的老教师(女50周岁、男55周岁),下午上班可推迟至下午2点;病、弱、孕、哺教职工经批准后在一定时期内可实行半天班或5小时工作制。
“每周‘一早一晚’,老师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接送孩子上下学,买菜,为家人做一顿饭,感觉心情很愉悦。”学校教师徐巧蓉说,学校在关怀教师方面考虑得很细致,如女教师在哺乳期间,教务处在排课的时候就会除去上午第一节、第四节和下午第一节的课,保障她们有充分的时间照顾孩子。
“学校对老师的关怀是真正深入老师们的心里的。”徐巧蓉告诉记者,学校在行政楼的八至十层专门开辟了教师休息区供教师午休,3人一个房间,每人配一张床和寝具。“夏天的席子、冬天的棉被一应俱全,还贴心地为每人准备了拖鞋,还有热水器、洗衣机,感觉就像家里一样。”
点点滴滴“爱”的细节
除了宁波市教育局每年一次组织教师免费体检外,学校还邀请知名老中医每周到校园坐诊一次,为教师提供健康咨询。徐巧蓉说,去年下半年她自己去看了好几次,感觉很好,“既省心又放心”。
“饭菜质量就是教学质量”是俞毅经常说的一句话。记者来到被教师们称为“必胜客”的教师餐厅,在进门的地方,醒目地贴着“这里有我们的工作,更有我们的生活”。教师张军辉告诉记者,餐厅每天向教师提供中西式自助早餐,早餐时间还延续至8点30分,以保证有早自习的教师也能吃上可口的早餐。为了让上午第四节课的教师也能吃上热腾腾的中餐,学校添置了保温设备,还特意嘱咐厨房专门留出一些饭菜提供给他们。
记者发现,在外事学校,这样点点滴滴“爱”的细节很多:学校配套建设了48套单身教师公寓,供青年单身教师及远地教师居住;在图书馆四楼、五楼提供集休闲、阅览、沙龙为一体的教师阅览场所,并新增咖啡馆,为教师提供休闲品咖啡场所;教师结婚、生小孩,教职工退休都能收到学校的贺礼和一份情意浓浓的祝福;每年“六一”儿童节,学校都会组织“外事花朵,阳光宝贝”亲子活动,让家长把孩子们带到校园里,玩游戏,发奖品,共享快乐;为方便有车一族,学校购置了自助洗车机,免费为教师提供洗车服务。
“在这里工作很温馨,我没想到的地方,学校都为我们想到了。”张军辉说。
积极参加健身活动有奖励
“参加健身活动有积分,积分多的期末还有奖励。”宁波外事学校原则上要求每位教工每周必须至少参加一次(60分钟以上)健身活动;周一至周五每天下午3点半,体育馆各场地均对教工开放,只要不影响课务安排,均可自主前往健身。教师石峰告诉记者,学校还组建了很多健身俱乐部,有台球、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等,大家参与的热情很高,如羽毛球俱乐部已经有了60多位成员。
为了鼓励教师健身,学校还给每个办公室配置了跑步机、健身自行车等锻炼器材,健身器上还贴有“身体活动是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的宣传语。石峰告诉记者,为了给健身提供便利,学校还贴心地在办公室设置了换衣间,满足教师的更衣需求。
“我感到很幸福的是每个月值班只会轮到一次。”徐巧蓉说,“学校每天只有1名行政人员和4名老师参与值班,在一所拥有1500名住宿生的学校,这几乎是难以想象的。”徐巧蓉告诉记者,在这背后是一套完善的制度设计,教师职责分明,学生参与自主管理,形成了良性循环。
“在学校,教师的信息反馈渠道很畅通,教师们有什么需求都可以提出来,学校经过讨论,认为可行、合理的,都会尽量满足。”石峰说,“有困难找学校”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共识,子女入学、找工作,家属看病等,只要学校能做到的,就会尽力帮助,大家的共同感觉是在这里工作很舒心,很有归属感。
“让教师分享学校发展的红利,实现学校与教师、组织与个人的利益分享,这是校长的职责。”俞毅说。
教学名师王晓东指导机械加工学徒。 (图片由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提供)
学生在长春轨道交通集团运营二公司车辆段进行车辆检修学徒。 (图片由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提供)
企业师傅在汽车技术实训中心进行底盘认识教学。 (图片由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提供)
中国式的现代学徒制需要学习借鉴西方现代学徒制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但更需要符合中国的实际,体现中国文化特点,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度。专业是职业院校连接行业企业的纽带和桥梁,选好现代学徒制的试点专业尤为关键,但并不是所有的高职专业都适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同一专业在不同的地区、与不同的行业企业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实现形式,重点在于探索校企联合招生、协同育人、共同发展长效机制的建立。
■赵有生
在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中,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实施了股份制办学、校企共建办学、职教集团化办学、订单合作办学和店校一体办学等多种形式,经历了以学校培养为主体育人到校企“双主体”育人的过程。
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校企深度融合,探索校企一体化育人模式,长春职院开展了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探索。学院选择国有、合资和民营3种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开展合作,积极破解国有企业高端和关键技术岗位人才需求、合资企业新产品和新技术推广、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和员工价值提升的有效办法,探索了具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现代学徒制实施路径。
创新“双主体”育人模式
在系统推进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教学资源建设、共同实施实践教学管理、共同开展技能培训考核、共同完成顶岗实习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基础上,创新校企一体化育人模式。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平台,明确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体责任,落实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形成利益相关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长效机制,努力构建职业教育政、企、校一体化新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长春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实行招生与招工同步,学校、企业与学生签订了学徒培养协议,形成“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与一汽大众销售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奥迪职业学校项目”合作协议,先招生后招工,明确了校企双方人才培养义务和责任,形成“三阶段工学循环”人才培养模式;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与吉林省金塔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学院针对企业员工开展单独招生,实现先招工后招生,创建了“职前—职后全程工学双交替式”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校企“双导师”教学
校企共同组建了由校内骨干教师与企业师傅组成的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学院3个专业与合作企业制订了企业导师管理办法,明确企业师傅的聘任条件、工作职责、待遇、聘用与考核,选聘在企业一线岗位工作的工程师、技术骨干和技术能手担任企业师傅,建成133人的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探索现代学徒制教学任务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共同承担。学校课程以理论和理实一体教学为主,主要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由学校导师负责组织教学实施与考核评价;企业课程以实践教学为主,主要采取做中教、做中学,强化岗位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培育,由企业师傅负责组织教学实施与考核评价。
校企双方合作成立了以学校名师为带头人的名师工作室2个,成立了以吉林省首席技师为带头人的技师工作室3个,在企业设立了5个教师流动工作站,广泛开展学校与企业人员互聘、双向挂职、横向课题联合研发、应用技术服务等工作,培养学校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企业师傅的带徒教学能力,培训企业师傅104人次,选派学校教师到企业工作锻炼72人次,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
校企双元开发教学资源
依据企业岗位标准,校企联合制订了3个专业的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标准和企业培养方案。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的,以掌握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实践性教学为主线,围绕企业核心岗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通过岗位能力分析,校企联合开发符合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员工培训的“学校课程+企业课程”双线交织的课程体系。学校课程以理论和理实一体教学为主,企业课程以实践教学为主,学校和企业在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能力培养过程中,相互支撑、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按照学校教育和企业学徒的标准、内容和组织要求,开发实践教学体系,创建校内外学徒环境,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实践教学资源优势,校企共同按生产模式进行系统化的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在企业共建了城市轨道交通实训中心,在学校共建了奥迪实训中心和校企协同育人中心,合作企业提供学生工学交替岗位,创建了企业师傅带徒弟的实践教学环境。
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学习
学生通过学校课堂的学习,在校内导师指导下,完成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和基础技能、专业单项技能与综合技能的训练,掌握企业岗位生产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学生在学校学习后带着学习任务进企业。学生在企业课堂以学徒身份,采取“一师多徒、一徒多师、一师一徒”的灵活交替方式随师傅学徒,“一师多徒”是指在专业认识实习期间,一般以一位师傅带多个徒弟的形式完成师带徒;“一徒多师”是指在岗位实习期间,每一个岗位由一位师傅带一个徒弟,每个学徒将对所有岗位进行轮换实习,同时对应多个不同岗位的多个师傅;“一师一徒”是指在岗位专项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期间,每个学徒对应岗位的一位师傅,完成岗位技能的训练。通过现场教学的方式,在师傅的示范指导下,徒弟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相应的职业实践技能并积累实践工作经验,再回到学校课堂,进一步巩固和提升。通过以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在学校与企业的交替学习,实现专业理论知识和岗位技术技能的不断提升。
开展多元教学组织管理
落实学校和企业的主体责任,校企双向介入,按照学校学历教育和企业学徒的要求,共同制订了企业导师(师傅)管理办法等26个教学管理制度文件,共同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组织与运行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评价,建立了教学组织运行管理与评价的长效机制。
课程考核评价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采用教学、生产、鉴定并行的操作方式进行过程性评价。其中,教学评价是在学校和企业学习阶段,由校内教师和企业师傅按照专业教学标准规定的各项教学内容的考核评价,包括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两个方面;生产评价是在企业生产阶段,由企业师傅针对学生在学徒岗位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而进行生产方面的评价,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鉴定评价是学生(学徒)参加的相关职业资格鉴定,成绩合格者获得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校企双方共同组织学生在每学期对任课教师和企业师傅进行教学能力、水平与效果的评价。
实践表明,现代学徒制可以更好地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虽然学院在现代学徒制实践探索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但需要破解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有很多,如国家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保障问题、市场机制和用工制度问题、现代学徒制专项经费补偿机制问题等,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找寻破解的有效途径。
(作者系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魏萱摄
“亲,借借光,让我也拍一下合影。”9月24日上午,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开学典礼后,护理学院的新生始业教育现场,第44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王海文为新生讲述她的故事,并向学生提出未来职业的要求。
王海文是浙江宁海人,现任海军第413医院麻醉科护士长,专业技术七级,历经门急诊、妇产科、传染科、麻醉科等多个护理岗位。在亚丁湾和亚非五国工作近300天,海上航程42600海里,随医疗队服务边远海岛、巡诊万里海疆,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白衣战士的大爱情怀和矢志追求。
新生始业教育是该校多年来一直坚持的新生入学的重要环节。今年的始业教育,该校邀请王海文来为新生作报告。同学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聆听报告,报告结束后把王海文团团围住,又是签名又是拍照,王海文已成为学校95后大学生的偶像。
王国海摄
9月24日下午,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雅戈尔商学院的472名2014级大一新生来到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参观公司的生产车间,和自己将要学习的专业“亲密接触”。据悉,该校今年已是第三年将始学教育的第一课放在企业里举行,旨在通过这种方式让新生提前接触企业,提前感受工作氛围,了解本专业所需求的人才类型和就业前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
Copyright © 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20808号-11 全国统一热线电话:400-660-5933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