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电子工业学校按照“利用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设想,紧紧围绕校办产业集团和陕西电子职教集团,搭建起现代学徒制运行平台,以学生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突出校企双元育人主体,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
■伊逊智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企业与学校合作实施的职业教育制度。陕西省电子工业学校于2009年开始探索“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2013年12月以电子与信息技术、数控技术应用两个专业为试点专业,对现代学徒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
加强理论研究 理清工作思路
按照“利用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设想,学校紧紧围绕校办产业集团和陕西电子职教集团,搭建起现代学徒制运行平台,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
搭建校办产业集团运行平台。在校内组建校办产业集团,主要采取两种模式,一是引企入校模式,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引进了宝鸡乐宇测控有限责任公司;二是自办产业模式,两个试点专业分别创建了陕西信创机电有限责任公司和宝鸡市信智电子有限责任公司,按照“校厂一体”的组织机构,搭建了现代学徒制双元合一的校内运行平台。
利用陕西电子职教集团运行平台。在校外依托陕西电子职教集团牵头单位的优势,选择金牌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搭建现代学徒制双元合一的校外运行平台。集团现有成员单位56家,其中学校28家、企业25家、行业协会3家,包括天津三星LED有限公司、陕西烽火通讯集团有限公司等现代学徒制试点企业。
通过两个集团搭建两个平台,在借鉴吸纳德国双元制和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基础上,以学生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突出校企双元育人主体,体现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岗位技能适应现代企业岗位需求的员工,从而形成现代学徒制实施方案。
深化教学改革 凸显办学特色
形成“校厂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为目标,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实行三段式育人机制。第一阶段,在课堂完成公共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学习,在校内企业完成从学生到学徒的入门教育。第二阶段,根据学生实际知识和技能学习需要,结合专业知识学习交替安排学生到校办产业的不同岗位进行技能学习,将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培养融于工作过程中,完成从学徒到准员工的转变。第三阶段,依托试点合作企业,实施企业班组化管理模式,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训,并派辅导员和专业教师进驻企业,协助企业开展学生思想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确保学生切实掌握实习岗位所需的技能,完成从准员工到员工的培养过程。
重构“岗课融通”课程体系。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学内容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结合行业的人才需求和岗位要求,合理提炼岗位核心技能,由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制定“岗课融通”的课程体系。通过市场调研、人才培养模式论证、课程开发三个步骤,专业课程开发、改革公共基础课、构建课程体系三个阶段,头脑风暴、分析开发、研讨确认、决策计划四个环节,完成“实际工作→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学习情景”三个转换。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根据学生不同的就业方向,按照企业对员工“金字塔”式的技能等级要求重构课程体系。
校企联合制订学徒岗位标准。各专业均采用基于“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以提升试点学生岗位核心能力为目标制定课程标准,对专业课程的目标、内容、考核标准等进行标准化设置。同时,联合试点企业,由职教专家、企业人员、专业教师组成工作小组,通过调研、讨论等形式,确定各试点专业学徒轮训岗位,以职业技能和素质要求为切入点,紧密结合岗位工作过程,制订岗位标准。
建立“双导师”师资培养机制。以企业导师的评聘、培养和考核为核心,企业选派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专家、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学生导师,强化“双导师”队伍建设。实施“专业建设校企双带头人、课程建设校企双骨干教师、校企人员双向兼职双重身份”三项工程,并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形成吸引人才、稳定队伍的激励机制。同时,坚持以教师全员培训、集中专题培训为主要形式,建设高素质“双导师”教师队伍。
健全运行机制 规范管理办法
健全评价考核体系。基于“知行统一”和“多元并举”的评价基本原则,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考核评价方式,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自检、互检、专检引入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校导师评价、企业导师评价、学校评价、企业评价的全方位考核,形成建档→跟踪→评价的学生评价流程;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社会综合评价系统,及时吸纳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行业专家、政府部门的信息反馈,不断提高校企合作育人质量。
完善学籍管理办法。以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为依据,在“校厂一体、二元合一”人才培养模式下,结合现代学徒制学生边实践边学习、学习时间和地点多样性的特点,融合工学交替、弹性学制、学分制等为特色的学籍管理办法,形成学分制银行管理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健全内部运行机制。通过构建“校企共育”双元管理机制,完善“过程共管”专业实训管理机制,形成“责任共担”运行约束机制,创新“多元参与”评价机制,推动“政校企联动”政策保障机制,建立起平等互利、责权相应、双向互动的管理制度,在制度层面规范校企合作关系,确保现代学徒制的长效运行。
(作者单位:陕西省电子工业学校)
本报讯 “老师,我通过上个学期的志愿服务、社团管理等工作,获得了4个公选课学分的‘抵免’,这个学期就不用为公选课犯愁啦!”已经与浙江一家公司签订实习就业协议的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2015届毕业生尹晨说,“公司也正是看中了我大学期间丰富的实践经历!”
前不久,该院针对在校学生开展了公共选修课学分抵免工作。根据学校的相关规定,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完成所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教学必修学分外,还需完成8个公共选修学分,否则不予毕业。这8个学分可以通过公共选修课的方式完成,也可通过全天候学生技能训练、文体实践、创业实践、攻读函授本科等方式,进行学分的抵免。每学年每人抵免学分上限为4学分。
该校校长助理、教务处处长董新春介绍:“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特点,从技能竞赛、全天候技能训练、艺术实践、创业实践等项目中,选取一种或几种选修项目修习,抵免学分。目前全校已有300多名学生提出了学分抵免申请。”
——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全面深化改革记
前言:今年5月2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教育部等六部门在6月份制定出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至2020年)》,对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了全面部署。这两份重要文件的出台,对于加快体育职业教育发展、创造更大的人才红利、培养素质高技能强的体育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顺时而动,组织师生学习文件精神,研究学院发展战略,提出了新思路,明确了新目标,积极构建现代体育职业教育体系,提升特色专业建设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加快“强师工程”推进步伐,努力打造符合现代教育规律与特点的体育职业教育体系和人才培训模式。
拓宽办学领域
构建现代体育职业教育体系
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小康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面对全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学院提出了办学的新思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加快实施“创新强校工程”为核心任务,构建完善的体育职业教育新体系,创新体育人才培养和服务的新模式。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要求,该院大力推动高职教育与后备人才培养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积极拓宽办学领域,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探索新的机制和方法。一是拓宽办学领域,完善体育职业教育体系。二是整合行业资源,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各界,打造体育职业教育集团。三是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四是以服务行业为宗旨,进一步调整专业和完善课程设置,办好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五是健全招生方式,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努力解决广东业训运动员、专业运动员的升学和就业难题。六是以职业技能鉴定站为平台,拓宽社会服务渠道,进一步提高服务行业、服务社会的水平。
王小康告诉记者,通过转变思路与更新观念,学院办学体系有了新突破:与广州体育学院就高职本科衔接的运动训练专业,已被省教育厅批准为2014年“三二分段”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项目。同时,省教育厅也批准了中高职“三二分段”试点项目。这打通了中职、专科、本科的升学渠道,提升办学层次,为学院的发展壮大创造了良好条件。学院下一步的重点是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在做好中职教育的基础上,力争扩大与基层体校的对接,拓展中高职“三二分段”的办学领域。二是做好与广州体育学院开展“三二分段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项目,力争与其他体育院校和专业的对接,扩大“三二分段专升本”的试点项目。三是进一步探索与武汉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等体育院校联办研究生函授班,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满足各层次体育人才的教育需求。
提升特色专业建设水平
多渠道拓展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广东体育事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学院开设了社会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保健、体育艺术、运动训练、体育服务与管理、运动休闲服务与管理、高尔夫球场服务与管理等8个专业,在专业设置上体育特色鲜明,专业建设的成果层出不穷。
一是形成专业优势。以建设国字号、省字号的专业为目标,提高专业和课程建设的标准和要求。目前,体育保健专业为“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运动训练专业被省教育厅批准为2014年“三二分段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项目,竞技体育专业、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入选广东省高职教育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竞技体育专业实训基地为省级重点实训基地,体育服务与管理实训基地为省级实训基地立项建设项目,体育保健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列入广东省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立项;《运动防护》和《户外拓展指导与训练》两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获得了广东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高职类立项。2012年以来,获得省部级立项课题11项,主编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2门,获厅局级立项课题15项,各级各类学会立项课题8项。
二是服务体育行业。学院充分发挥行业办学的优势,支持和服务行业发展,加强与省体育局训练中心、体育协会、体育组织、体育场馆的合作,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目前,学院共建有30多家产学合作企业、55个校外实训基地,在全省21个地级市设立50个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广泛开展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产学研合作。
三是突出专业特色。充分发挥学生职业技能的优势,体现专业特色,多渠道拓展人才培养,将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标准有效衔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技能培训有关内容,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和职业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支持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全国及广东各级各类体育赛事,通过参加比赛,提高专业技能,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取得了一系列优异的成绩。其中,2012年参加首届全国高等体育职业院校教师基本功比赛,总成绩位列前三名。2013年荣获教育部“全国第七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三等奖。在2013年全国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得运动防护项目团体总分第一名和个人总分第二名,以及游泳指导救助项目个人总分第一名;学院赵懿卓获个人第一名,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在2014年首届全国高等体育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上,获得2项团体一等奖,2项团体二等奖,总成绩名列第三名。该校运动员在全省大学生游泳、乒乓球和羽毛球锦标赛中获得多项第一的佳绩。
创新服务模式
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自2011年起,年度社会服务人数突破10000人次,2013年度社会服务人数达到13307人次。从2005年至2013年底,社会服务总人数突破40000人次。设立在该院的广东省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连续八年鉴定人数位居全国首位,2012年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评为全国首批“示范职业技能鉴定站”,成为全国体育行业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2013年,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2009至2012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学院已建立了“八大培训基地”,覆盖体育行业各领域,提升体育人才水平,社会服务工作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呈现出良好的势头,工作更加富有成效:广泛开展退役运动员职业转换过渡期培训工作,为退役运动员择业就业服务;积极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为体育专业技术人员提高职业技能服务;大力开展体育产业管理干部、体育场馆经理人、体育俱乐部经营管理人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为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将传统项目师资培训体系拓宽到中小学体育教师,服务校园体育;深入广东省各训练基地和基层体校,开展体能训练、运动防护指导和培训,为教练员提高科学训练水平和运动员提高运动水平服务;大力开展函授学历教育,为教练员、运动员的学历提升服务;承担青少年文化测试和体能测试工作,为广东青少年体育工作转型升级和青少年成功成才服务。
当前,学院正稳步推进新形势下的培训服务工作改革创新:一是创新体制机制,夯实社会服务工作基础。将体育培训做大做强,打造全国体育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示范基地。二是拓展体育行业服务领域。充分发挥职业技能鉴定站的作用,依托学院场馆资源,拓展业务范围,加快体育产业从业人员、体育管理干部和校园足球指导员等的培训模块研制,并积极承办国家级、省级培训班,为体育产业发展服务。三是扩大社会服务渠道。结合新职业开发,积极参与国家职业标准的研制工作,为体育行业职业标准服务。
加快实施“强师工程”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目前,该院有专任教师141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43人),双师素质教师87人。南粤优秀教师2人,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校级培养对象7人。他们将在此基础上打造一支以研究生水平为起点的“双师”教学团队,制定了“强师工程”实施方案,计划通过高水平人才的引进、行业企业技能型人才资源整合、专业领军人才和学术骨干培养、不断增加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等方式,构建适应学院改革发展的“双师”教学团队。多管齐下,努力完成“强师工程”的目标,提升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核心提示
前一段时间,乐山市第六届中职学校技能(才艺)大赛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记者奔赴比赛现场进行采访。当走进乐山一职中的赛点,记者明显能感受到该校师生的精神抖擞和神采奕奕,而橱窗里张贴的汽修、旅游、财经等专业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喜报,更是夺人眼球。
经采访得知,除了在本届中职学校技能(才艺)大赛中,乐山一职中收获满满之外,就在日前,该校更是取得了一份令全乐山职教人士都兴奋不已的荣誉——在教育部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公布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一批项目学校验收结果的通知中,全国251所项目学校通过验收正式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以下简称首批“国家中职示范校”),其中,乐山一职中成为我市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中职学校。而这份荣誉的取得,在为乐山一职中本校提档升级的同时,也必将通过它的“后示范”效应,带动乐山其他中职学校的硬软件发展,助推乐山职业教育阔步向前。
■本报记者陶清清文/图
关键词:风采展示职业技能“刀锋”对决
机器轰鸣,车刀回旋,铁屑飞卷;插花沏茶、护理礼仪、才艺表演……在乐山市第六届中等职业学校技能(才艺)大赛的赛场上,无论是机电、汽修等专业的学生上演的“刀锋”对决,还是旅游服务类的学生展示的才艺比拼,每一位参赛选手都把自己最在行、最美丽的一面展现给了评委,也证明了自己。
10月30日,随着乐山一职中赛点各项比赛的顺利结束,持续半个多月的技能(才艺)大赛也完美收官。在这场职教盛宴中,每一所学校都呈上了自己高质量的教学成果,每一位学生也都展现了自己青春的风采。“追梦出彩,共享未来”是本届技能(才艺)大赛的主题,更是乐山职教对中职学校、对中职学生报以的美好希望。对于这次的技能(才艺)大赛,乐山市教育局职成教科科长姜杰表示,希望通过一年一度的技能大赛,促进“年年有比赛,校校有比赛,人人都参与,层层有榜样”局面的形成。希望通过技能大赛,促进各校进一步深化内涵建设,进一步推进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促进我市赛、考、培联动发展鲜明特色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关键词:示范引领结上对子“牵手”并进
从2011年至今,乐山一职中又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的奋斗历程。作为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3年来,该校认真落实国家对示范校建设计划的目标要求,扎实开展示范校的建设,努力推动改革创新,终于在今年被正式确定为首批“国家中职示范校”。
而这个荣誉,似乎又是为乐山一职中今年30岁“生日”献上的最好礼物。
据了解,自1984年学校改制为乐山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以来,学校通过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内涵发展,艰苦奋斗30年,如今已积累了丰富的职教经验,取得了丰硕的职教成果,也形成了鲜明的职教特色。
此次学校成为首批“国家中职示范校”,乐山一职中主持工作的副校长罗杰表示,学校将立足“国示”为起点,强化自身内涵建设,起好示范、引领、辐射作用,以推动乐山地方现代职业体系的构建;将以“国示”成果为基点,联手推进职业教育理念的创新,以及现代职教知识的普及;将以“国示”品牌为载体,连接全国各地优秀示范学校吸收全国经验,认准具有中国特色国际水准的现代职教构建目标,推动全市职业学校更快进入现代职教构建体系;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典型经验,进一步推动职业院校和地方产业、行业、企业的深度对接,使职业教育真正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以“国示”建设推动学生现代职业意识、素养、能力的培养,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的创新,真正实现职教创造人人成才,人人出彩的新辉煌。
不光要在思想上起到引领示范,行动上更要带好头。今年9月,乐山一职中与第三批“国示”项目建设学校——乐山市计算机学校结为对子实行“牵手”发展。根据双方协议,乐山一职中将在德育工作、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校企合作等方面提供支持、指导和帮助。另据了解,就在本月5日,乐山一职中三大“国示”专业(汽修、旅游、化工)中的汽修专业,又将给乐山职教注入新的气息,该专业中开设的首届长征宝马定制班即将开班,学校将通过与宝马公司的合作办学,来达到共同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目的。
作为首批“国家中职示范校”的乐山一职中,在充分发挥优质中职教育资源的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加强国示学校“后示范”建设方面,依然在不断探索和努力中。
关键词:改革发展打造乐山职业教育品牌
对于乐山的中职学校来说,一年一度的中职学校技能(才艺)大赛,已成为学校之间拼实力、展风采的一个重要平台。赛前的充分准备,赛场上的尽情发挥,以及赛后的反思总结,每一所学校都是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也都是好好把握。因为,在这场乐山的职教盛宴中,大家都想有所收获。
除了具体的教育教学上的提升外,在乐山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看来,各校更应该把技能(才艺)大赛视为重要的契机,结合当前职教发展的大背景下,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进一步开拓创新,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打造乐山职业教育品牌,为我市职业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每一所职业学校都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因此,在当前职业教育受到高度重视的背景下,我们更要携手一道通过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立足于广大学生谋求幸福人生的朴素价值目标,把职教做成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罗杰最后如是表示。
本报讯10月27日-28日,德国凯勒数控软件公司总裁克劳斯·雷克曼教授和国务院专家局特聘海外顾问、德国高鹏博士来江城参观考察,并给芜湖技师学院的师生们作了一场报告会,为他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德国职业教育理念和培养方式的“窗户”。同时,双方还签署了中德职业教育项目合作意向书。
据介绍,此次选择芜湖技师学院开展合作,正是基于学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打下的良好基础和江城制造业快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带来的大量需求。记者从合作意向书中看到,双方将共同推广德国先进的职教理念、一体化教学模式和德国专业教学标准,共同培养和培训专业教师,开发教材,共建专业实验室等。
合作第一步就是受德国工商会委托,共同开展教师培训,对参加赴德培训的教师,经过考试,将获得德国工商会ihk证书和西门子、海德汉等企业专业证书等。意向书中还提到,在初步合作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将继续深度推进项目和内容,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基地。
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与德国职教合作,是立足芜湖、辐射安徽,可以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管理理念,为芜湖技能人才培养带来全新视野,从而打造更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近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覃川与来自该院商学院的24名大一、大二学生代表举行了“下午茶”活动,针对新生入学后共同关心的“大学、梦想以及人生”等话题,进行深入交流。
此次“下午茶”活动源于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覃川和商学院新生在报到日走访中的一个约定。9月6日晚,覃川来到对口联系的商学院,逐个班级走访,看望、慰问了刚报到的2014级新同学。走访中,他鼓励同学们要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为自己制定具体明确的目标并为之付出努力,成就自己美好的人生。他建议新同学们拿起笔为三年后的自己、家长、老师写一封信。事后,众多新生响应号召,纷纷写下对大学及人生的规划和承诺。其中,15位同学用心书写了给院长覃川的一封信,并邮寄给了覃川院长。收到同学们的来信后,覃川被同学们朴实、真挚的情感,积极、正向的状态所感动,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逐个为15位同学书写了回信,就同学们关心的话题和困惑的问题逐一进行了解答,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意见。为了帮助新生顺利度过入学适应期,帮助他们制定更清晰、具体的人生目标,该校商学院会同学生处共同设计组织了这次专题座谈活动。
活动在温馨的气氛中进行,覃川和同学们回顾了部分来往信件的内容。参加座谈会的师生们一下子被这看似传统,但却朴实、诚挚的信件所感动。在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表达了在接到回信时的惊讶、激动和感激之情,他们认为自己得到了学院、领导、老师的尊重与关注。围绕“大学、梦想和人生”三个主题,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同时也发表了见解。
覃川耐心地聆听,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同学们进行了愉快的分享。他告诉同学们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要树立积极的梦想和目标,好好利用大学时光,在课堂、社团、社区多渠道开展学习,同时向优秀、向困难,甚至向失败学习,既要继承好传统的优秀文化又要具备国际视野。他认为,人生的目标和梦想不一定“一步到位”,但人们要像水一样柔软坚韧,千转百回,扎扎实实、不停沉淀积累,才能成就不平凡的、有故事的人生。他强调,同学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认识世界,不要以“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观认识事物,而要以多元的、历史的视角去发现,找到自己的定位,做最好的自己。
此外,覃川还同与会师生分享了赴海外访学、到四川大凉山看望青职学院支教校友的经历。他告诉同学们,心中有追求、坚持学习、培养兴趣是保持人生活力的最佳方法。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和覃川院长亲切交流,他们对梦想、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也进一步激发了对生活和学习的热情,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
据悉,该校为了帮助解决存在于学生群体中的困惑和迷茫,培养学生的参政议政意识,建立学生与院领导直接沟通交流的平台,特开设院领导与学生代表专题下午茶活动。截至目前,活动已开展多期,以此为带动,学校的管理绩效、师生的互动与感情、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校门。
“德国模式,中国特色”,中国与德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已走过30余载,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正是这条合作之路上的先行者和成功典范。
人民网北京10月30日电(王晓玎)前不久,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访德期间向德国总理默克尔赠送了一份“神秘礼物”——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制作的鲁班锁。一时间,该校的名字出现在全国各大媒体的报道中。在世界职教院校联盟(WFCP)2014年世界大会上,该校还获得了首届卓越奖的国际合作金奖。近日,人民网记者走进了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探寻该校成功办学的奥秘。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海河教育园区,前身是中德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据该校办公室主任高喆介绍,学校是1985年中德两国政府为向各类企业提供机械与电子方面的专业人才而建立的,是两国在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
记者首先来到机械与材料学院的实训室——“天津中德-德马吉(DMG)数控技术中心”。这里有数十台从德国进口的先进数控设备供学生实践练习。机械与材料学院负责人陈宽告诉记者,学院引入了德国职业教育最核心的“双元制”(即职业学校与企业结成合作的双元)模式,拓展出“国内学历+国外职业资格证书”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办学之路。学校课程设置完全契合企业用工需求,理论学习与实操实践并重,学生在毕业的同时即具备了上岗资格。
在航空航天与汽车学院,记者见到了正在该校任教的德国专家鲁道夫·亚尼(Rudolf Jany)。亚尼表示,中德学院的教学实践设施一应俱全,且非常先进,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最前沿的技术。他非常高兴在这里任教,并表示将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把过硬的技术传授给中国学生,也会将德国工业先进的理念和思维方式灌输给他们。
近三十年的办学实践铸就了中德品牌,锻造了一大批“金牌蓝领”,赢得了社会广泛认可。正如校党委宣传部杨晓静部长所说,站在海河教育园新的发展平台上,学院将以建设“国内领先、世界一流”国家示范校和“百年中德”为目标,不断开拓进取,迈向新的高峰。
机械与材料学院的实训室——“天津中德-德马吉(DMG)数控技术中心”。
负责制作“鲁班锁”的赵新杰老师与三名学生李志仁、张少华和王明靖手捧两份鲁班锁样本。
在“天津中德-德马吉(DMG)数控技术中心”里,学生在实践练习,老师在一旁指导。
德国专家鲁道夫·亚尼(Rudolf Jany)在航空航天与汽车学院的实训室里接受采访。
数控技术实训中心
学生到企业参观
南通市工贸高级技工学校,是经江苏省政府部门批准成立的公办全日制学校,创建于1979年,以培养中、高级技术工人和技师、高级技师为主,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为一体,系国家重点技工学校。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具有专业优势技师学院、第四届黄炎培优秀学校奖、中国职业教育百强、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技工院校教学管理示范院校、江苏省技工院校招生工作成绩突出院校、江苏省技工院校社会培训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殊荣。
2013年4月,国家教育部门、国家人社部门、国家财政部门批复学校为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以下简称“国示范”)。学校抢抓机遇,从实施专业体系改革、打造专业人才品牌、培育专业师资队伍、提升专业服务效能等四方面,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已完成中期建设任务,学校综合办学实力持续增强,专业建设水平明显提升。
以转型需求为导向,实施专业体系改革
围绕南通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企业发展需求,先行明确培养目标、建立管理制度、构建培养体系,确保专业建设有序进行。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深入市场调研,了解专业工作岗位、内容及企业对毕业生职业素质的要求,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企业、技能对接岗位的专业建设和动态调整机制,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为主要专业建设方向,确定了模具制造、数控加工、电气自动化设备与安装、汽车检测与维修、电子商务5个重点建设专业和红木雕刻技艺传承、数字化校园2个特色项目。
2.规范项目建设管理。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专业项目建设小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机构,合力指导项目建设;建立项目实施方案,细化项目建设任务,完善项目管理实施办法、经费管理实施细则等制度,定期召开项目推进会、情况通报会,确保按时完成各项指标;完善项目运作监督机制,加强各环节质量管理与监控,科学编制项目预算,坚持专款专用,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
3.构建专业培养体系。一是加强专业基础设施建设。经过一年多的建设,专业基础设施达到市内领先水平,拥有各类教学设备设施价值5765万余元。中央、地方财政和其他投入用于国示范建设的总预算约2150万元。目前,模具制造专业投入180万元,新增德玛吉MillTap700钻铣加工中心1台、VMC600型数控加工中心4台等先进设备;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投入185万元,建立教学工厂校内实训室,新增PLC应用实训室及交直流调速实训室;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投入37.9万元,完成校内仿真实训教室建设及钣金设备采购。二是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建立核心课程教材、校本教材开发及应用、更新机制,形成“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完成一体化教学场地、实景工作室改造及一体化课程开发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远程教育平台资源库等建设。现有江苏省技工院校特色专业1个、示范专业1个、重点专业13个和精品课程8门;已完成重点建设专业的14门核心课程标准的编制、11本校本教材的初稿编写、16门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大部分建设。三是实施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围绕职业岗位、专业特点、行业标准,推行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岗位教学为主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步建立适应企业用人需求、贴近企业生产过程、符合学校教学规律的专业岗位能力训练及考核评价体系。现已完成“机械制图与CAD制图”、“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等12门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改革;建立了集美工创作实训室、红木雕刻技艺传习室、雕刻工艺创新室、作品陈列室、特色项目数字平台于一体的红木雕刻技艺传承教学平台。
以校企合作为重点,打造专业人才品牌
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及国家总理强调的“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要求,继续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促进专业技能人才培养。
1.全方位的校企合作机制运行有序。成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专业建设委员会、人才培养咨询委员会等机构,制定专业共建、师资共育、课程共设、教材共编等机制,健全教师下厂实践、学生顶岗实习等管理制度,定期召开校企合作研讨会、专业共建研讨会,与企业共同设计、实施、评价重点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参与专业开发、教研教改、课程体系、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论证。
2.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有力。探索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冠名办班、共建实验室、互设实习实训基地等人才培养模式,与107家知名企业、4个行业协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建有7个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和17个校外学生实习、师资培训定点基地,增设中集班、爱慕希班、观致汽车班等20多个冠名班。目前,各重点建设专业“二融合、三统一”(二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三统一: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德艺统一、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知行统一、实习训练与顶岗工作学做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全面推行。同时,拓展与韩国湖西大学等国外大学的项目合作,举办中韩国际班,为学生搭建更多学习平台。
3.立体式的合作育人方法施行有效。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育专业技能人才。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管理者参与项目建设关键环节,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与南通永琦紫檀艺术珍品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大师工作室”,联合培养传统技术人才;与南通赛晖服饰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电子商务“实景教学工作室”,由公司提供网店实景架构,让学生在实景中体验各模块岗位的专业实践技能。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让学生最大限度受益。
以提高素质为抓手,培育专业师资队伍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和“国示范”建设要求,学校加快实施“双师素质”培养工程,构建教师在岗研修与参加企业实践双向合一、教育教学能力提高与工作经验积累融通合一、教师资格与职业资格并重合一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努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专业师资队伍,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
1.壮大名牌教师队伍。学校着力打造以“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为主的名牌教师队伍,组织专业教师参加行业企业协会组织的业务培训,定期到企业指导学生顶岗实习,不定期到企业开展专业调研,参与企业技术应用与产品开发、岗位实践与生产管理,了解产业发展趋势和岗位需求实施教学;组织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员工培训、业务咨询等社会服务,每年安排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参与企业实践锻炼2个月。一年多来,学校组织教师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培训、参加国家裁判员和省级骨干教师一体化教学师资培训共计38人次,入企实践200余人次。现有全国园丁奖、全国优秀教师获得者各1人,江苏省技工院校教学名师4人,省级专业带头人15人,省级技术能手8人,省市级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5人,省市级突出贡献技师、技术创新能手8人,多名教师获得各项荣誉称号,5个重点建设专业的专任专业课教师“双师型”比例达85%以上。
2.培养青年教师队伍。一是制定青年教师培养实施方案,开展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制定个人职业成长计划,力争一年达标、两年合格、三年优秀。二是开展“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活动,发挥名牌教师“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三是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武等活动,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和各类技能提升培训等,提升其专业教学能力。
3.优化兼职教师队伍。聘请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制定《外聘教师聘任和管理暂行办法》,规范对兼职教师的考核评价,定期对兼职教师师资库进行动态调整。5个重点建设专业现有兼职教师33人,其中,数控加工专业建立了南通爱慕希机械有限公司、南通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兼职教师储备基地,组成了以高级工程师为主的师资库,聘用了南通爱慕希机械有限公司生产部部长、油机部部长担任冠名班企业实践班主任,公司技术员担任校内生产性实践平台教师。兼职教师队伍的高素质、高职称、高技术,为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和教师一体化教学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促进就业为根本,提升专业服务效能
围绕十八大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学校从学生在校学习期、顶岗实习期、就业提升期三个成长阶段对其进行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三方面的培养,促进学生轻松就业、体面就业、高薪就业。学校办学经验先后在《人民日报》、《新华日报》、《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培训》等多家媒体上刊载,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
1.实施德技并重教育,让在校生获取就业的“入场券”。一是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和社团实践活动,放大“励志教育”品牌效应,红木雕刻社团被江苏省职教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评为“江苏省职业学校优秀学生社团”。二是强化专业技能训练。通过以赛促训等方式提升学生专业操作水平。近年来学生参加国家、省、市级技能大赛获得奖项240余项。其中,在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江苏选拔赛中,学校选派18人参赛15人获奖;在全国电子商务运营技能竞赛江苏赛区中职组比赛中,学校选派的工贸1队、2队分获特等奖和一等奖,其中工贸1队参加全国总决赛获优秀奖。三是推进校校合作。搭建“高起专”、“高起本”成人高考平台,拓宽学生学历提升途径。
2.实行顶岗实习制度,让实习生搭上就业的“直通车”。健全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和配套措施,举办顶岗实习推荐会,为“预就业”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落实六定方案(即:定计划、定课题、定学时、定岗位、定师傅、定期轮岗),加强教师巡查指导,做好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跟踪服务。近年来学生推荐就业率达98%以上。
3.完善培训鉴定体系,让毕业生驶入就业的“快车道”。学校为提升毕业生和社会劳动者技能水平,依托重点建设专业教学资源,用好政府对技能培训提供的“奖补”政策,积极开展新成长劳动力等各类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2012年学校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批准为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实训基地,两年来完成各类社会培训17357人次,职业技能鉴定13365人次,其中5个项目建设专业培训4100人次,职业技能鉴定3974人次,社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合格率分别达98%、95%以上。毕业生双证率达100%,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愿借长风扬远帆,勇立潮头谱新篇。在全国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大好形势下,南通市工贸高级技工学校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抢抓机遇,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在地方职业教育中的骨干、引领和示范作用,为南通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源源不断的人才红利。 (文稿来源于网络转载)
大竹县职业中学位创办于1971年,1989年改办职业教育,2009年1月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办学近30余年,学校不断转型、升级,蜕变和成长。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办学至今,学校已培养出毕业生数万人,向外输出中级技工近万人。2013年学校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和人力社会资源保障部批准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三批项目学校。
站在新的起点上,学校秉承“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以“行业--企业--学校”的一体办学理念,利用建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契机,立足地方经济产业升级,依托行业,坚持创新发展,取得丰硕成果,成为达州乃至川东地区的现代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高地。
定位
打造中等职业教育新坐标
2013年,大竹县职业中学成为国家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示范学校。根据国家级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和改革示范学校的的建设意见要求,该校制定了《大竹县职业中学任务书》和《大竹县职业中学建设方案》,明确该校分阶段发展道路的总目标和建设任务。
借示范校建设的有利契机,学校主动适应市场和社会需求,随着重庆、成都和西安等大中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跟着地方产业调整升级而“走”,围绕企业技能型人才需要而“转”,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变”。
学校自2012年立项建设以来,学校紧跟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步伐,立足达州和大竹工业园区的产业结构,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重点打造三个重要和特色专业。从原有的7个专业中,提出三个重点专业强化打造,形成了以“电子技术应用、机械加工技术和计算机应用”类专业为核心,成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和建设的专业,以引领学校的专业结构调整。
该校鲜明的专业特色,使学校发展方向更明确,资源优势发挥得更充分,品牌效应逐步显现。这两年,该校的中职毕业生中,机械加工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成为各大签约企业争抢的优质对象。
服务
依托技术行业联合优势企业
近两年,该校坚持让学生的学习掌握理论与实训并举,积极探索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实质进展。目前,各类在校的中职学生始终4300余人,每年承办各类业务技能、职业教育培训了新型和实用性人才1070余人,建成各类实训和种养植基地两处。
该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通过加强学生的文化基础和专业素质,再用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和企业与行业联合培养人才。为学生的就业和升学搭建立交桥,既满足了学生的就业需要,又满足了部分企业和行业对职工专业素质的需要。
今年,大竹县职业中学修建的占地6000㎡对外服务中心落成,这个集培训、实训、生活服务等功能的对外服务中心。成为依托下岗职业再就业培训基地和大竹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以及劳务扶贫开发培训基地等资质,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多种形式技能培训服务,已完成订单培训120余人。
通过两年建设,该校立足达州市市职教园区,大竹县工业园区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力度,与10余家企业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并新增了7个校外实训基地,建立起校企合作机制,形成互利互惠合作双赢的格局。
两年来的积极探索,该校构建起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区域内农村、企业及社区对职业教育培养多样化需求,使学校人才培养逐步由“企业配合”培养向“校企联合”培养转变。目前,学校已初步建立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主的“三重”,以机械加工专业形成了“六岗梯进”和计算机应用转的“三段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而SMT、机床加工和计算机平面设计制作实训基地等设施已投建完成。
改革
“三重”培养模式突出技能强化素质
大竹县职业中学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针对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知识结构陈旧、实际动手能不强,与人才市场差距甚远的特点,学校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市场调研。形成了“一年级理实一体,重双基,巩固理论。二年级强化技能,重熟练,形成职业习惯。三年级顶岗实习,重对接”的“三重”人才培养模式。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实现了课程体系职业化,坚持让学生以职业考证对接岗位技能,以岗位技能引导专业教学,将专业课程模块化。重点建设了8门核心课程及课程教学大纲修改,完成了4门精品课程建设,开发编写了20余本教材,建立和完善电子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与企业共同研发应用软件两套。
为实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大竹县职中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整合来搭建信息化教学平台,构造一种全新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该种模式既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动手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协作交流的思维习惯。
让学生尽快适应职业岗位需求,近两年来该校一直致力改革学生评价模式,推行学分制,修订完成教学规范管理制度、实训管理管制和学生定岗管理制度等各项制度,在社会服务中心新增技能鉴定600人,开发对农村服务教学资源。
交流
坚持走出去加强交流合作
为让学生成材,关键是师资建设。2014年底,共培育出各类专业带头人7人,骨干教师10余人。“双师”型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0%。去年共有20名教师成为在职研究生,今年有30名教师在考研究生学历。为加强职中教育教学方式与国际接轨,该校有5名教师曾留学德国、英国和韩国。
示范校建设两年来,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上下工夫,同时创新教育内容,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内部管理,改善教学环境,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9月8日, 该校与宣汉职业中专学校结对帮扶,该校的三个重点专业的建设项目及特色服务项目分别与宣汉职业中专学校的专家一一对接。诸如此类的校际合作,该校每月将组织多次,与达州、宣汉,以及巴中、泸州等城市的中专建立联系交流,共谋发展。
为推进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教学水平,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德国马格德堡大学职业教育博士Hans-Joachim Bahr曾在该校开展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法的培训。按构建“双师”和专兼“双元”教师结构进行师资队伍建设要求,学校制定了系列相应管理制度,积极推进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培养。
通过不断改革与创新,提高学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目前,该校已成为四川省再就业培训基地,达州市职业技能鉴定站,大竹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将是川陕鄂渝结合区域内重要的现代化职业技能服务人才培训的高地。
2014年职业教育迎来发展春天。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职业教育,也希望能够走进职业教育。对于山东万通汽修学院而言,不断创新发展,走出职业教育新特色是他们的目标和追求。
事实上,作为国家紧缺型汽修人才培养基地、济南市职业技能培训定点机构,山东万通汽修学院在多年的发展中一直注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来更新专业、创新教学模式来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等等,都为新时代汽修人才的培养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山东万通汽车智能化实训大开眼界
值得一提的是,山东万通汽修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四新教学模式,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模式,真正用前沿技术保障真技能、严格规范练就高水平、创新教育打造高端人才、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发展。在这里,学生学到的都是最专业、最前沿的热门汽修技术。在这里,学生通过学习都能够成为行业优秀的汽修人才。
当然,职业院校的立身之本是“职业”二字,其教育教学重心都是围绕着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培养。通过“企校结合”、“工学结合”的磨练,山东万通的学生初入职场往往能很快上手,缩短了与用人单位的“磨合期”,更加适合企业的需求。
山东万通企校合作揭牌
山东万通汽修学院的教育专家周老师表示,科技引领时代。现代企业在人才的需求往往注重学生对于新兴技术的掌握能力。在我们学校,通过不断探索行业新技术、新工艺,结合最新的检测设备、维修方法,让学生学到最新、最实用的技术,真正把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综合性、应用型的高端汽修人才。
只有走在市场前列才能迎合行业发展需求,山东万通汽修学院从四新模式入手,真正引领行业先锋,培养高端汽修人才。
本报讯10月22日,“职业教育模式改革机制创新研讨会暨教育部中德诺浩高技能汽车人才培养助推计划校企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在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举行,金州区职教中心作为项目首批入选院校参加仪式,并正式签约。
“中德诺浩高技能汽车人才培养助推计划”是教育部推荐项目,2014年2月全国共有300余所学校提出申报,最终选出30所学校作为首批校企合作单位,金州区职教中心是我省唯一一所中职职业学校。
地处边疆、位于非中心城市、从事农业职业教育,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似乎有着太多的“不利”因素。但是,就是这样一所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界有着不错的声誉,是全国首批国家级示范高职,还跻身全国高校就业工作50强。如今,他们又主动走出所在地域,肩负起为南疆地区发展县域职教的责任。从这些努力中,我们可以看见——
高职应有的担当与追求
43岁的加帕尔·托合提玉素甫在整个交谈过程中都动人地轻轻笑着。红润的圆面颊、早起的皱纹、淡绿色的眼眸、浅浅的胡子茬、南疆地区典型的维吾尔族小花帽,做农活时蹭上的土灰,还挂在浅灰色的外套和深蓝的长裤上,一位老实本分、憨厚知足的农民。
含着那种动人的轻轻地笑,他快速而低声地说着让他欣慰的事情:16岁的儿子阿卜杜·卡迪尔加帕尔在和田地区洛浦县中等职业学校厨师专业学习。国家不收学费、住宿费、课本费,还发放补助。此外,县政府还每月补贴350元的伙食费。上学三年,一分钱不用花,还能学一门实在的技术。想着儿子以后比自己更有出息,加帕尔心里就高兴得不得了:“要谢谢政府,谢谢学校,谢谢农职院的老师们!”
“职业院校要有担当和追求”
加帕尔·托合提玉素甫所感谢的农职院,是1200多公里之外的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一所相距如此遥远的高职院校,是如何让加帕尔这样普通朴实的南疆农民心生感激的呢?
2014年初,由北京援建的洛浦县职业高中即将落成,但是当地苦于缺乏合适的职教师资、管理和理念,求援信息传达到了自治区人社厅,人社厅想到了新疆农职院党委书记李玉鸿。
怎样帮助南疆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李玉鸿和院长王毅也一直在思考:新疆农职院目前在校生1万多人,教职工只有480人,管理力量和师资力量都非常紧张,如何腾出手来再支持远在南疆的中职呢?
当年初,新疆农职院院长王毅,作为自治区农业厅到喀什地区疏附县住村组组长来到南疆,他深知职业教育是南疆发展的重要支撑。住村期间,住村工作组已经开始为当地提供技术培训和项目引进,但是仍然深感当地确实缺乏体系化的、针对性的职业教育。
在2014年初,国务院职教工作会议召开、相关决议和规划出台、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会议召开、自治区党委提出将职业教育作为南疆重点工作突破口之一……
“干!咱们托管县中职学校!高职干到这个份儿上了,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南疆孩子们的未来,我们应该有这个担当和追求!”李玉鸿和王毅终于下了决心。
原本只是计划托管和田地区的洛浦县职业高中,王毅住村所在的喀什地区疏附县不干了——地委常委、县委书记朱雪冰半开玩笑地对前来请假前往洛浦的王毅说:“不行!你是在疏附住村的领导干部!好事不能让外县独占!疏附职业高中,你们也得管!”
这一下,托管一所中职变成了托管两所。所需赴南疆担任中职校长、副校长的干部也由3人变成了6人。
老师们会愿意吗?
消息在学院一发布,让书记和院长感动的一幕发生了:全校教职工同声支持,20多位有经验的优秀中层干部主动报名要前往南疆!
“我们学院的干部好啊!昌吉是全疆有名的好地方,很多人抢着来呢!南疆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艰苦得多,那可不是享福。”
8月26日、28日,与疏附县和洛浦县的6年托管协议签订。经过正规程序的竞聘和考察,卡哈尔、多力坤、庄道坤、徐晓伟、刘新胜、艾力江·买买提,这6位年富力强的新疆农职院的院系干部奔赴南疆,分别担任和田疏附县和喀什洛浦县中等职业学校的校长、副校长。
托管正式开始。
改变开始出现。
“这,就是希望!”
感受到这个改变的,就有吾布力·斯拉吉,已经退休3年的洛浦县职业高中的老校长。
“我们新的学校建起来了,援建的北京同志把学校修得真漂亮!现在,新疆农职院的老师们又来支援我们,学校一定会越来越好的。”吾布力相信来自著名高职院校的直接管理和支援,会让学校面貌一新:“农职院办学力量比我们强得多,专业老师、管理老师,都更加有经验。而且,他们还给学校带来了更多的与专业企业合作的资源。孩子们能学到真本事,也能找到好工作。”
的确,洛浦县和疏附县中等职业学校已经落成和规划中的新校园,具备了北京中职学校都少有的校园硬件条件,而与新疆农职院的合作,更增加了这两所学校的吸引力。
在与两地县政府签订的协议中,农职院承诺建成重点专业、精品课程、培养管理和师资队伍、促进学生90%以上的就业,部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还可以到农职院深造上大学。而当地县政府承诺:落实财政投入,托底保障未进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全部进入中职学校接受职业教育;除国家助学金和自治区“三免一补”外,县级财政资助每位学生每月350元生活费,统筹县内企业优先招用中职毕业生……
农职院托管两所学校的消息、协议中的优惠条件,在南疆普通维吾尔族群众中迅速传播开来。
名校、大学、就业、免费、资助,这些词汇在今年新学年开始前,一定是疏附和洛浦的大小村落中被说得最多的词汇。证据就是:9月开学,洛浦招生1050人,疏附招生700人,远远超过往年,改变是巨大的。
在疏附县职高已经工作20年的胡尔西旦老师也看到了这种改变。
因为特殊的环境,不同的思想观念和婚姻习惯,当地曾经有男孩子到17、18岁,女孩子到14、15岁就结婚的现象,上学时间短、技能不够,工作不好找,家庭经济困难。加之师资、管理、专业滞后,当地职业学校少人问津,学生流失严重,大部分校舍闲置……
在她看来,农职院的托管的确带来了改变:“与之前比,农职院来的老师,领导能力、管理素质都强了很多,还有很好的带动能力。管理制度促使每个老师都开始认真干事,也明确了学生的学习和家庭情况。”
“开学以来,学校突出了专项技能,让孩子们从现场技能学习开始,再结合理论基础课,孩子们就有了兴趣。今年一下招了700人,而且学生愿意学,老师积极教。这,就是希望!”
“托起农牧民孩子的美好明天”
热那尔姆古丽就想把握住这个希望。这个17岁的维吾尔女孩,是家里三个姐妹中最小的妹妹,也可能是最幸运的一个:两个姐姐都没有机会继续学习,在家里务农,种小麦、高粱、棉花,而她在农职院托管的疏附县职业学校就读食品加工专业一年级。
刚学习一个来月,已经会做3种民族糕点的热那尔姆古丽憧憬着毕业以后能开一个小店子:“自己挣钱!我会过得很好的!”
同样憧憬的还有洛浦县职业学校园林专业一年级的16岁学生阿卜杜·沙拉木:“我家里种植红枣,我现在学的专业可以让我学到真本领,以后帮助家里种更好的果树,我和我家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对于以后,现在的洛浦县职业学校校长、原新疆农职院人文学院党支部书记卡哈尔在抱有美好希望的同时,也显得自信:学校今年招生1050人,稳定率也非常高;新聘用了12名大学本科毕业生,师资力量得到补充;已开展三次全县范围的职业技能培训反响不错;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启动,9个科室和8个教研室调动了教师们的积极性;学生入学教育和军政训练提高了孩子们的纪律意识和行为规范……
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徐晓伟现在是疏附职业学校校长。第一次走进这个学校,满地的荒草的确让他们心头失落。磨合一周之后,学校的各项工作也走上正轨:全校规模的大家访已经进行了3次,学生报到率很高;开学见习抓住学生兴趣点,连隔壁县一中都有150多个学生来找校长要求转校读中职;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农忙季节放假,得到农牧民家长的拥护:“这样的学校才是我们想要的。”
“我们来南疆不是当官享受来了,是要实实在在为南疆群众做事情。这也是我们个人职业发展和价值的提升。”新疆农职院承认在南疆在实践锻炼了干部,也扩大了影响,有利于巩固生源,但南疆普通农牧民孩子得到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才更有意义。
“目前看,两所学校的工作刚开始,必须一丝不苟,坚持落实。”李玉鸿书记与王毅院长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有多大,也知道自己的学校在新疆乃至全国都走在了职教发展的前面,但是他们没有退缩,因为有一点共识:“办好职业教育,就是农职院促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战略担当;托起农牧民孩子的美好明天,就是农职院的价值追求!”
本报讯(记者沈微通讯员唐秋宝)28日,荆州职业教育集团在荆州职业技术学院宣告成立,这标志着我市职业教育进入发展新阶段。
数据显示,我市每年向社会输出各类专业技能人才逾2万人,扎实的专业技能受到企业青睐。随着我市“壮腰工程”的持续推进,对中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将更加迫切。然而,与之矛盾的是,我市职业教育仍存在结构不合理、校企合作不深入等问题,为打破荆州职业教育瓶颈,市政府按照省教育厅《关于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批准成立荆州职业教育集团,并由荆州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
荆州职业教育集团是以专业发展为纽带、以校企合作为重点、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的,在平等、互利、协商基础上自愿加入形成的全市性、联合性、非盈利性社会组织。目前参加荆州职业教育集团的成员单位有134家,其中政府机构12家,高等院校7所,中、高职院校14所,企事业单位94家,研究所、行业协会7家。下一步,还将建设荆州职教集团网站,实现资源共享;建立集团运行体制机制,加强集团基础建设。
10月17-19日,第十二届全国职业教育现代技术装备、教材展览会在江苏泰州举行。我院在广西教育厅的组织下,由学院郑超文院长助理带队,作为中职院校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本届职教装备展旨在贯彻全国职教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升我国职教装备水平,推动职业教育教学与实训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展会上,根据教育部近年制定、修订和正在研制的职业教育装备技术标准,集中展示了机电一体化、数控、护理、电工电子、汽车运用于维修、焊接、物联网、新能源、计算机应用及网络技术等相关专业的技术、设备、配套教材及整体解决方案,为职业院校相关专业实验、实训室建设、设备选型、教材选用等提供参考平台。
会议期间,各省院校代表还集中学习和讨论了经教育部转发的中高职护理专业、中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类相关专业、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数控技术专业等第一批职教设备技术教学仪器设备装备标准。新的职业院校专业仪器设备装备标准的出台,将为推动我国中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实训发展,进一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也为学院今后实训基地建设、实训设备的配置与规范使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10月24日,全国外经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行指委”)2014年院校长年会在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召开。商务部人事司孙元勋巡视员、周金萍处长,行指委常务副主任委员王乃彦教授,省商务厅刘德培副厅长,省教育厅职业与成人教育处庄伟廉处长,全国外经贸类本科、高职、中职院校书记、校长,校企合作单位负责人等70余人出席会议。会议由行指委副主任委员、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吕红军院长主持。
会上,省商务厅刘德培副厅长、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黄娜恩书记分别致辞,感谢商务部人事司、行指委对福建商务事业和外经贸人才培养的支持,并简要介绍了福建省商务事业和学院发展概况。行指委秘书长、天津国际商务学校刘长声校长,宣布行指委人事任免决定。王乃彦教授从“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势”、“外经贸院校或外经贸专业的内涵发展”、“创新六个方面,巩固发展行指委的工作平台”、“第七届行指委大赛的总结和第八届大赛的展望”等四个方面,作了题为《进一步建设好行指委工作平台,助推行指委院校内涵的创新发展》的专题报告。行指委副主任委员、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黄斌院长以《国际化办学,生态化育人》为题,介绍了学院的办学特色。行指委副主任委员、中国商务出版社钱建初总编,介绍了行指委校企合作情况。
会上,全国外经贸行指委主任委员孙元勋巡视员作了总结发言。孙巡视员要求,学习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加强行指委的思想和作风建设,加强组织和平台建设,维护好、利用好行指委平台,将其建成学习、交流、展示、友谊的平台。孙巡视员强调,全体行指委院校要树立团队与分享精神,以主人翁的态度做好行指委工作。
资源库子项目启动仪式
年会期间,举行了两岸职业院校校长座谈会、职业教育国际贸易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特色贸易库子项目启动仪式。此外,第八届全国职业院校外贸技能竞赛拟在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举行,参会人员实地考察了该院办赛条件。
参会人员考察学院办赛条件
2014年年会合照
在甘肃甘谷县的早市上,人们常常能见到一个熟悉的身影穿梭于不同的菜摊,经过一番“杀价”之后,开心地把买来的蔬菜装车拉走。他,就是通渭县常河职业中学校长张振东。
常河职业中学地处甘肃省通渭县干旱山区,是一所有着50多年历史的农村职业中学。2012年,常河职中开始自办学生食堂。而自此,张振东便有了一个特殊的称号——“菜贩子校长”。原来,为了降低自办食堂的成本,学校建立了由校长、副校长、总务主任和采购员组成的采购小组,根据食堂需求和冬夏天气变化,不定期前往距离学校40多公里外的甘谷县早市购买新鲜蔬菜。
为了确保科学购买、不浪费,学校购买食材前都会先列出清单,再派出采购小组针对性地采购。“采购人员在采购日都是凌晨4点起床赶往菜市场。”张振东说,“除了雇用人员的工资和基本的成本开支外,食堂基本是‘零利润’运行,我们这些人为食堂的付出均属义务劳动。”更可喜的是,由于“零利”食堂提升饭菜质量,学生就餐浪费现象基本消失。
中新社济南10月29日电 (梁犇 杨晓卫)学生跨省打架、校长家庭暴力、强制学生就业......中国著名职业教育培训学校山东蓝翔技校近日置身舆论漩涡。28日,蓝翔技校办公室回应中新社记者电话约访时称,学校要冷静一段时间思考未来职业教育该向何方。
自9月媒体报道山东蓝翔师生跨省打架事件之后,关于蓝翔技校的教育管理体制,校长荣兰祥个人等一直是舆论焦点。随着时间推移,这所创办于1980年代被称为“中国职业教育第一品牌”的学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记者28日前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的这所职业学校。校门外,三个从河南来的学生正跟所有带“蓝翔”字样的标志牌合影,他们专门坐了8个小时的火车来参观。
在校门外不远的东宇大街上,行人不时停下来拿出手机拍蓝翔技校广告牌。广告牌上写着“盯着市场办教育,围绕就业抓质量,高工资体面就业是检验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字样。
蓝翔技校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今天中午来了个十人的团,在门口跳舞拍视频,拍了很久。”该工作人员指了指蓝翔技校的牌子称,“以前人多的时候每天二三百人。现在我们学校这么火,很多人不是想来学习,而是来参观。”
然而,当中新社记者致电蓝翔技校办公室负责人预约采访时,却遭到婉拒。该负责人称,之前学校也曾开门让媒体进来采访,但看来社会舆论并不买账。学校研究决定,近期不再接受任何媒体采访,大家都要想一想中国职业教育这30年发生了什么。
跨省打人事件发生一个月后,蓝翔技校校长荣兰祥曾通过媒体发声,称之所以先前不接受采访是因为担心看到更多断章取义、夸大其词的报道。但他在媒体发声之后,蓝翔技校很快宣布“进入冷静期”。
“我希望大家能更多去探讨蓝翔模式,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多年来中国的职业教育都处于低谷。”数天前在媒体面前露面的荣兰祥留下这样的话,“蓝翔是奔着百年名校的目标去的。蓝翔发展到今天不容易,饱含了多少人的心血,不能毁于一旦。”
1991年7月,从武汉工学院毕业的吉武庆,来到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从事电气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工作。光阴似箭、日月如梭,24年的青春韶华在指缝间悄悄地流逝。24年来,吉武庆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用爱心、诚心、细心、耐心,默默坚守着一份天底下最光荣的事业,在职业教育这片广阔的园地里辛勤耕耘、无悔付出,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潜心教研 成果突出
吉武庆热爱教育事业,在24年的从教生涯中,他扎根教学一线,潜心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努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高质量地完成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在从事“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基础及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任务的同时,他还承担着该专业的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工作。年均工作量511课时,教学效果优秀。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他深刻体会到职业技能对于每位职校学生的毕业、就业,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为了让学生尽量多地掌握与本行业相关的职业技能,吉武庆老师注重职业教育的思想、理论及方法创新,精心设计、充分备课,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结合学生的知识层次,重视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并将行业领域的最新技术充实到其中;在教学方法上,大胆探索、勇于尝试,积极设计和实践以任务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法,做到教师“做中教,学生“做中学”,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严谨的治学作风,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课后,他还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虚心倾听学生对课程及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他教过的学生都赞许地说,吉老师的课让人受益匪浅,既学到了知识,掌握了工作必备的先进技能,又学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学生评教结果显示,吉老师的课学生评价均在90分以上,有一名学生评价道:“老师教学非常认真负责、讲课富有感染力,注重实践和技能培养,为人师表,平易近人,从学生的技能需要出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到了实践技能”。吉武庆更因此多次获得教学质量优秀。
在积极进行课程改革的同时,吉武庆不断推进专业教学建设。在教材建设上,主编《电工电子技术项目与训练》,参编出版《模拟电子技术》、《电工电子技术》、《电气专业英语》等八本教材;发表科研及教学研究论文6篇;承担完成学院教育教学研究及科研课题5项;承担2013年陕西省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高职电子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研究》一项。10年来,他着手完成了2004年——2014年学院《应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及《光伏发电及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大纲的制订工作。2012、2013连续两年在学院的优秀毕业设计评比展示中获一等奖。在实训基地建设中,相继完成了《通信系统实训室》、《模拟电子技术实训室》、《数字电子技术实训室》及国家电气自动化示范专业《电子技术创新实训室》及《电子工艺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以及陕西烽火、陕西康佳、咸阳金山等多个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并参与实验室的日常仪器和试验设备的维护和维修工作。
倾心育人 桃李天下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相信孩子,关心孩子,了解孩子。”吉武庆认为,做好教师工作,不仅需要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离不开感情和爱心的投入。为了教好课,他经常深入学生中间进行调查交流,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倾听他们对教学活动的意见和心声,征求学生对自己教学方面的建议或要求,除此之外,针对学生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和困难,他都耐心解答、热心帮助,正确教育和引导,鼓励学生珍惜求学时光、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实践训练,这些都在学生成长成才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担任电气38班、电子0308、0309班主任工作的时候,他坚持以学生为本,热爱、尊重、关心和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要求学生从具体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把做人与学业发展结合起来。他从不歧视后进生,对生活有困难的学生更是主动关心,多次给予物质上的帮助。严格认真、精细到位的管理,使两班的各项成绩均名列电气学院前列,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大幅提高,共发展党员及预备党员6人。2009年7月吉武庆被陕西省教工委授予陕西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近年来,指导学生参加专业领域内的国家级和省级职业技能大赛,已经成为吉武庆老师的一项常规工作。在指导学生参赛的过程中,他积极对学生实施素质加技能教育,在促进学生成才、就业及全面发展方面成绩显著。2007年以来,吉武庆连续7年指导学生100余人先后21次参加国家和陕西省各类技能竞赛,其中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优秀奖1项;陕西赛区一等奖9项,二等奖4项 ,三等奖6项 ;多次被评为省级优秀指导教师。在带领学生参赛的过程中,他关心学生成长,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发现、解决问题及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注重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使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迅速融入快节奏的竞争环境,并不断取得佳绩。他指导过的学生很多在电子技术应用及创新领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201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的朱小余、武西强、张婵三位同学就凭借过硬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被岳阳长炼机电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同时录用,并表现出突出的后续发展能力。
吉武庆指导学生朱小余等参加201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并获得一等奖 |
不负韶光 砥砺前行
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取得的优异成绩,是参赛师生们辛苦付出的结果,也是吉武庆老师教学成果的华丽展示。在吉老师看来,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怎样将参加竞赛过程中了解到的新技术、新方法,得到的新启示、新思路,经过研究总结,作为实际案例应用到日常的教学中去或者转化为应用更广的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才是他真正应该思考的问题。24年来,吉武庆老师就是这样默默奉献着自己青春和智慧,为学生的成才之梦插上翅膀,为学院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吉武庆说,他热爱教育,更离不开学生,今后他将继续在职业教育这条道路上不负韶光,砥砺前行。
10月19日,由中国发明协会、国家知识产权局人教部、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中国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研究会和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九届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南京闭幕。本次比赛共有22个省市区57所高职高专院校的1136件作品参赛,其中232件发明制作类作品、31件创业类作品和30件创意类作品进入终评决赛。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物流与汽车学院共遴选18件作品参加比赛,最终10件作品闯入决赛并获奖。其中,机设1204班刘超等同学制作的“微尘黑板擦”(指导教师:宁煜)获得发明制作类一等奖;数控1203班田库等同学制作的“多元化窗户”(指导教师:胡建辉)等3件作品获得发明制作类二等奖;机制1205班汪腾飞等同学设计制作的“多功能室外横幅展架”(指导教师:张勃、郭新玲)获得发明制作类三等奖;机制1206班李希设计的“V带预紧力测量器”(指导教师:付兴娥)获得技术创意类二等奖;策划1202班薛静等同学的《金权道韩式自助烧烤咸阳市场调研报告》(指导教师:颜伟)等4项作品获得了营销策划创意类三等奖。学院被授予“2014届第九届‘发明杯’全国高职高专创新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奖”;胡建辉同志被评为“全国高职高专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工作先进个人”;宁煜、魏静、付兴娥等被评为“第九届‘发明杯’优秀指导教师”。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服装工程学院为适应市场需求,解决学生学业与就业矛盾,使其全身心地备战招聘,提高就业质量,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重要举措,其中每年毕业季的毕业设计作品展评活动颇具影响力。
今年的陕西工院服装工程学院2015届服装专业毕业设计作品展评活动于10月17日下午在笃学A楼6层服装生产性实训中心成功举办。学院副院长赵嘉骏、学生处处长王超联、就业指导处处长孙小云、教学质量管理中心主任罗怀晓、教务党总支书记刘清、院团委书记闫军、宣传教育部副部长张彬及服装学院全体师生参加了展评活动。
此次活动共展出24个系列170余件作品,作品中融入了浪漫、时尚、前卫、民族等不同元素,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的表现手法、扎实的专业技能,充分展示了陕西工院服装专业学生三年的学习成果。随后,服装学院8名教师评委根据作品设计构思、色彩及服饰配件搭配、面料选用、结构设计、工艺制作等方面进行综合打分,最终服制1201班唐敏、许玲、谢朋阁同学的《梦幻花海》、服设1203班杨文敏、程若锦同学的《花开这一季》、服装1202班南咏梅、洪宇、靳东丹同学的《非黑即白》以其梦幻、清纯、创意的视觉冲击感获得一等奖;服制1201班王晓萍、王绒漫、吴蕾同学的《半盏流年》等6个系列获二等奖,服装1202班李杰、刘文娜同学的《水墨莲相醉》等10个系列获三等奖。
据悉,这些作品是服装工程学院2015届毕业生自今年5月起,经市场调研、企业实习、设计、制作等环节,利用课余时间,历时4个月独立完成。
服装学院举办2015届服装专业毕业设计作品展 |
学院副院长赵嘉骏等参加展评活动 |
展出作品 |
展出作品 |
展出作品 |
展出作品 |
Copyright © 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20808号-11 全国统一热线电话:400-660-5933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