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比赛在天津落下帷幕。经专家严格遴选,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教师吴晓翠的微课作品《以案说法――法定继承》从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比赛二等奖。
微课程是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教学融合的最好切入口,是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有效教学的新途径。本次比赛获奖,充分显示了陕西工院近年来在思政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中的成就和实力,也将为陕西工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注入新的活力。
吴晓翠(右一)领取荣誉证书 |
今年,在天津举办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计算机网络应用”赛项比赛,在这场代表当今全国高职院校最高水平的计算机网络应用技能大赛中,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下称“陕西工院”)继2012、2013连续两年获得二等奖之后,在55支代表队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该院信息工程学院信管1202班张驰、计应1201班陈鹏、网络1301班王冲同学组成的陕西一队,凭借扎实的基本理论、娴熟的操作技能和过硬的心理素质圆梦天津技能竞技场,为学院争得殊荣。
至此,作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陕西工院已连续三次以陕西省一等奖的成绩闯入全国大赛,并在今年的全国大赛中,夺取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实现了西北地区高职院校一等奖零的突破。
这骄人成绩的背后,是陕西工院人团结拼搏、锐意进取、精益求精的精神力量,是学院以技能大赛为抓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内涵发展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懈努力与孜孜追求。
建立制度 形成文化 创设技能大赛氛围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50年,是我国最早实施职业教育的院校之一,2011年跻身全国百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先后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机械行业骨干职业院校、全国机械行业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优秀职业院校、中国工业优秀单位等荣誉。
技能大赛是该院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从2006年起,学院每年都举办覆盖全院大多数专业的学生技能竞赛月活动,并在组织比赛的过程中不断探索,逐步建立了“院院有比赛、层层有选拔、衔接省竞赛、对接国大赛”的技能竞赛序列,形成了“年年举办比赛、学生个个参与、教师人人辅导”的技能大赛氛围。同时,学院主动承办省、市、行业的各类技能大赛,打通在校学生获取职业技能的通道、搭建学生参与行业技能比拼的平台。以2014年第九届学生技能竞赛月活动为例,设59个赛项,持续时间半年,参与学生人数近万,通过竞赛训练选拔了38支代表队参加陕西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17个赛项的比拼,最终14支代表队进入全国职业技能竞赛。
学院还出台了《学生技能竞赛管理办法》等制度,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技能大赛专项基金等,对学生技能竞赛获奖和科技创新成果进行专项管理,全额奖励。通过常规的职业技能比拼和完善的大赛管理制度,校园内形成了“让学生动起来”、人人参与、你追我赶的技能竞赛文化,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技能人才。
在陕西工院,技能竞赛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的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成为一种特色鲜明、扎实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成为提升学院办学水平、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主要抓手。
厉兵秣马 前赴后继 勇攀技能竞赛高峰
三年来,陕西工院学生在国家各类技能竞赛中获国家一等奖28项,二等奖76项,省级366项。2013年学生技能竞赛填补三项空白:一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填补了陕西省高职院校在该赛事上获国家奖项的空白;二是与本科院校同台竞技的第六届全国高等院校软件算量大赛中获一等奖,填补该院在该赛事国家竞赛上的空白;三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荣获全国一等奖,填补该院在该赛事国家竞赛上的空白。
2014年,该院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在“计算机网络应用”赛项中获一等奖,填补了西北地区高职院校在该赛事国家竞赛上一等奖的空白。至此,信息工程学院已连续五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计算机网络组建与安全维护”、“信息安全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应用”、“ 云安全技术应用”等赛项竞赛,先后荣获国家团体一等奖一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这些成绩的取得是该院领导以及参赛师生团结协作、集体智慧的结晶,也体现了信息工程学院“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以赛促改”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
以赛促教 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
技能大赛拼的是学生技能水平,但也是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大赛,信息工程学院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得到了普遍提升。首先,为了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教师们主动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扩充和实践技能的提升。第二,在带领学生参赛的过程中,教师们了解到专业领域最新技术,了解到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岗位技能要求,从而明确了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的方向,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三,通过参赛,加强了与企业和同行的学习、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教师实践技能的提高,有效提高了师资队伍的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第四,通过大赛指导教师核心团队,带动整个专业团队建设,锻炼了教师队伍。以网络教研室为例,其专兼职教师都参与过不同项目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并都获得过省级以上的奖项。在指导大赛的过程中,教师进一步提高了业务水平,技术实力,并将竞赛成果充分加以利用,加速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提升,课程体系的改革,将以赛促教落到了实处。
以赛促改 深化专业教学改革
技能大赛是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是检验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它引领指导教师在吃透大赛赛程和技术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实践教学大纲,以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内容的实用性,提高专业技能训练的完整性和针对性;同时鼓励相关教师模拟大赛参赛项目,以此为载体创设学习情境,设计教学活动,进而在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重组、行动导向教学实施等教学改革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信息学院网络教研室在指导学生参赛的过程中,就将《局域网组建与管理》省级精品课程进行了完善和扩展,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授课,突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并以学院工学结合成果--校园网学生公寓楼网络集成项目为载体,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网络组建维护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尽快适应网络产业快速发展及“云技术”的新趋势,促进网络工程项目及产业前沿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以赛促建 引领实训基地建设
技能大赛中所使用的设备、加工的产品,以及操作及评价的衡量指标全部以企业为标准,这就要求各参赛学校积极与企业合作,改善原有实训条件,促进实训项目标准化、实训内容企业化,拓展实训基地的功能,促进实训基地的资源共享。
在技能大赛的引领下,信息工程技术实训基地已建成陕西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示范基地。通过近五年的参赛,网络教研室也不断引入最新的网络设备,完成了对实训设施进行升级改造,使实训条件得到了持续的改善,实训内涵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网络技术实训室现已成为陕西高职学校网络设备种类最多,功能最完善的实训室,先后作为陕西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计算机网络应用”赛项、“信息安全技术及应用”赛项和“云安全技术应用赛项”的比赛场地和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陕西省参赛队的培训场所,还曾作为陕西省中职师资培训基地承担了两期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培训任务,成为省内高职院校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一个平台。
以赛促学 激励学生成长成才
技能大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涵养了学生的意志和品格,更培养了学生团体协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坚定了他们的自信心,激励着他们在职业道路上顽强拼搏、奋发进取。
“通过这次比赛,获得的不仅是一本证书,更是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个认可,对自己和队友努力的认可,对老师们无私付出的认可;获奖并不仅仅是一个结果,也是一个起点,更加努力学习的起点。”张驰在刚刚结束的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H3C·企想杯计算机网络应用”赛项中,与和他的两名队友一起拿下了团体一等奖,在之前举行的全国蓝桥杯软件设计大赛C/C++语言赛项中,他也是省赛一等奖和国赛优秀奖两大奖项的得主。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网络应用赛项团体二等奖获得者、计应1101班田彤辉说,比赛让他明白了老师和指导老师的不同,学习是老师教,学生学;而比赛是学生自学,不会了和指导老师共同探究,这样一来,学习兴趣大增,学习的步伐会反而大大加快了。
技能大赛获奖学生会更多地受到企业的青睐,就业质量明显提高。通过大赛,学生不仅找到了好工作,也找到了自己的专业定位与发展方向,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铺就坦途。信息工程学院09届的毕业生李召,曾获2011年陕西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信息安全技术应用赛项一等奖、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计算机网络应用赛项二等奖,由于这些经历,他很快得到陕西诚泰科技讯息有限责任公司的认可,并独立负责了陕西省农业厅网络改造项目、银川体育场弱点建设项目、武功县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建设等项目,并迅速成长为公司技术服务部工程师,负责网络设计、规划,网络设备的安装,调试等工作。他认为比赛带给他踏实认真、一丝不苟、坚持不懈的精神,并让他找到了兴趣点、确定了人生目标和职业理想,使得他在学习工作中能够找到方向,并能够坚持不懈的努力走下去。
一批批经历了大赛磨砺的学生,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实战能力、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一步步走向了成才之路,这也吸引着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大赛中来,在大赛中不断的学习成长,并最终走向成功。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看大赛”,适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陆续出台,我们有理由相信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将在夯实学生技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征途上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4月的一天,杭州小姑娘谢霏伊的新浪微博上写着,“鸣笛了,新的航程,出发了。傍晚的甲板还是很美丽的。”
高挑的谢霏伊在意大利歌诗达邮轮集团“维多利亚号”完成了八个月的实习期,在大学毕业后她又获得了歌诗达集团的第二份工作合同,发这条微博时,她正随着载客200余名的“维多利亚号”停泊在日本佐世保港。
意大利歌诗达邮轮集团2010年与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合作,建设了该集团大中华区唯一的培训中心。2012年,第一批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的实习生走上歌诗达集团的各条航线,开始全球远航。2013年,歌诗达集团与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共同开办的国际邮轮乘务专业正式招生。
激动人心的工作
跟着邮轮“周游世界”,掌握的语言越多晋升越快的娱乐人员,是与乘客交流最多的工种。强大的语言背景,不可缺少。在小谢实习期的第一个航程,她曾在歌诗达的“大西洋号”工作,航行于阿联酋一带。在校时,谢霏伊学习了西班牙语。当客人听到西语从她嘴里嘣出来,“特别惊讶,也会愿意多与我交流。掌握的语言越多,熟练程度越高,工作的等级就越高,提升的机会也就越大。”谢霏伊说。与主管聊天时,“也是在测试语言水平,她会给我们打分。”
娱乐组中,除了谢霏伊,其他人来自欧洲不同的国家。“我就跟他们学葡萄牙语、意大利语。”她说,结交不同的朋友,“是邮轮上最开心的事。”
鲁琦,也是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第一批歌诗达实习生,在邮轮上负责酒吧工作。她的第一个合同期在加勒比航线。这条航线,风景旖旎。鲁琦跟着邮轮,去过美国迈阿密、墨西哥、巴哈马、牙买加和洪都拉斯等。航程中,邮轮还会停靠在大洋上的无人小岛。美景,尽收眼底。
未来的展望
中国游客增长迅猛,国际邮轮急需中国员工。谢霏伊和她的同学,目前都已转到亚洲航线。今年,歌诗达将再加一条邮轮进入上海。甚至,连国际邮轮公司的高层,都换成了中国人。“我们的主管之前是个意大利人,现在是中国人。”谢霏伊说。
中国,正成为国际邮轮公司的主战场。“2013年我国乘坐邮轮出入境的人数已超过140万人次,港口接待邮轮次数和乘坐邮轮出入境人数比前年翻了一番,邮轮市场份额上升速度惊人。”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邮轮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程爵浩表示,“中国将是全球邮轮旅游发展最快的新兴市场。”
由此,高素质的邮轮人才也成为邮轮巨头争抢的资源。2013年,由歌诗达集团全资建设的歌诗达实训中心在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落成,其中的设施设备大量由真实邮轮上拆下。歌诗达集团为学院国际邮轮乘务专业学生提供了制服,由大中华区高层和船长邀请大一新生们前往停泊在上海的邮轮共进午餐。而专业课程,则有校企双方共同承担。“我们派出了优秀的老师前往歌诗达集团培训,从而希望能培养出更高素质的国际邮轮人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系主任沈建龙告诉记者。
2013年,东营职业学院应用化工专业应届毕业生闫升和、夏乔乔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聘用,实现了高职学生高端就业;毕业生董传盟被评为第二届“山东大学生十大创业之星”,成为山东省首个获此殊荣高职院校毕业生;2014年,石油工程专业在校生李肖肖研发的“刷卡投币自助洗车机”因省水、省时、省电的巨大优势迅速覆盖东营,走出山东,走向全国……多年来,学校石油化工及石油机械装备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数与毕业生比例达到7∶1,高于全校平均数40%,初次就业平均月薪达到4200元;据学校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满意度达到95.02%,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达到94.59%。东营职业学院依托黄河三角洲地域产业优势,突出石油特色专业品牌,发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引领带动作用,为黄蓝两大战略的实施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抢抓发展机遇 政行企校齐动员
东营职业学院成立于2001年,2011年建成山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2014年建成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学校所在的东营市是国家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所在地,也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域。伴随着“两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东营职业学院抢抓这一难得的战略机遇,深入研究“两区”建设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积极争取政府、行业和企业支持,迅速制定了《东营职业学院“十二五”改革与发展规划》,确定了建设国家骨干高职的目标,构建起“政行企校、多方共建”的开放式办学体制,探索出“校企联动、共享共赢”的合作运行机制,深化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了区域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而且石油专业品牌特色突出,迅速发展成为黄河三角洲地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基地、科技研发和技术服务中心。
近年来,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在艰苦卓绝的国家骨干校建设中,秉承“教育让每一个人拥有自信”的教育理念和“尊道贵德,敬业立人”的校训,逐渐凝聚形成了“事业至上、工作为先,保障权益、民主正义,笃学尚德、崇扬真善,爱敬履信、协谐同进”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定了干、不怕难、敢争先”的学校精神,确立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德厚技高、乐业好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学校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求发展,动员政、行、企、校各方力量,迅速建成了国家骨干高职院校。2014年6月,学校骨干高职建设顺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门、财政部门验收。这标志着东营职业学院成为了全国高职的佼佼者。
打造双师团队 德厚识博技精熟
学校制定了《东营职业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的实施意见》,将师德建设列入《东营职业学院教师教学质量评估考核办法》,以“知行合一”的教风,强化师德修养,以师德建设活动月为载体,组织学生参与师德水平评价。学校先后培养了山东省、东营市和学校师德标兵11人,山东省优秀辅导员3人,东营市劳动模范2人,东营市功勋人民教师1人;实施了《教师参加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教师培训管理办法》,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引进24名教学急需人才和高层次人才,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3年来,学校组织2700余人次参加国内各类培训。其中,有104人次赴德国、美国等11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专业培训,为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的引进提供了保障;组织801人次参加企业研修,为企业生产一线解决技术性难题200多项。学校聘请戴士弘等10名职教专家到校指导教学改革,有439名教师通过了职教能力测评。目前,学校591名专任教师中,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18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0.46%;16人具有博士学位,407人具有硕士学位,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1.57%;双师素质教师52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9.17%,专业教师双师素质比例达到91%。学校从企业生产一线选聘技术能手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建成804人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5%。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开发课程和教材、开展项目研发,校企共同打造一支“德厚 识博 技精熟”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筑就人才高地 引领辐射促发展
东营职业学院充分发挥人才技术高地优势,突出石油产业、生态农业两大领域,构建起研发、推广、应用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学校成立了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研究院、石油化工应用研究所等18个研究院所,承担了我国与捷克、罗马尼亚等国家联合开展的4项政府间合作项目和“海上三维多分量VSP处理解释技术研究”、“精细时深标定三项技术方法研究”等国家“863计划”。3年来,学校立项市级以上纵向课题114项、结题33项,完成横向课题72项,获国家专利249项,实现技术服务到款额2269万元。
学校积极为在岗和再就业人员提升素质、更新知识提供培训,每年完成各类社会培训146328人次,培训企业员工245576人次,承接政府主管部门委托培训26720人次;设计开发了化学检验工、数控工等17个职业培训包,开展企业职工技术培训119608人次;开展未升学高中毕业生免费专业技能培训240人;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6616人次,培养科技示范户200多户,培育致富带头人1000多人;培养新疆疏勒县新就业少数民族普通高校毕业生243人。学校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对东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立足区域产业 打造特色亮品牌
东营市是全国最大的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和重要的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学校主动对接石油化工和石油装备制造产业,推动石油化工产业向高端提升,推动石油装备制造产业向高质高效发展,重点建设了石油化工和机械制造专业及专业群,并将其打造成了省级特色专业、省级示范专业,建成了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培训测评站和“国培”、“省培”基地。学校与企业联合承担了“863项目”——中石化“海上三维多分量VSP处理解释技术研究”等横向课题22项,助推了产业升级。优势专业群在校生人数达到5400多人,毕业生供不应求,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数与毕业生比例达到7∶1,高于全校平均数的40%,初次平均月薪达到4200元,高于全校平均数1300元。学校每年为地方石油产业培养2000余名紧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训企业员工9000余人,成为推动区域主导产业结构升级和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专业品牌。2013年6月28日,《中国教育报》以《打造石化品牌,培养双高人才》为题对学校特色专业办学情况进行了宣传,中国高职高专网、新华网、人民网等主流媒体也进行了全文转载。
突出岗位能力 技能竞赛大练兵
学校以岗位工作能力为导向,以学生技能竞赛为抓手,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制订了《东营职业学院关于加强学生技能竞赛工作的实施意见》,引导激励师生注重技能训练,提高技能水平。学校建立了二级学院、学校、市、省、国家“五梯次,全覆盖”的技能大赛训练体系,使全校学生技能训练、技能比武活动实现常态化;各二级学院结合专业特点,每年举办全体学生参与的技能大比武;经二级学院预赛选拔,参加全校95个项目的技能决赛,实现了技能竞赛由阶段性工作向常态性工作的转变,由少数师生参与向全体师生参与的转变,技能竞赛覆盖到了每一个专业和每一个学生,形成了全体师生重视技能、苦练技能、人人参赛的浓厚气氛。学校主办了东营市黄河口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承办了2012年、2013年两届山东省物联网应用技能大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和国家的各项技能大赛。3年来,学校先后有865人在市级以上技能大赛中获奖,其中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中获得奖项217项,在国家大赛中获团体一、二、三等奖10项,团体获奖数量居山东省同类院校首位。2012年6月,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2010级应用化工专业学生闫升和、夏乔乔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学分析大赛,获得团体一等奖,被中国两弹基地之一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聘用,实现了高职学生的高端就业。
共建实践基地 互惠互利享共赢
东营职业学院与联合培养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职业素养要求,将实践教学纳入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根据就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对接职业资格标准,针对人才培养过程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求,与企业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保证了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50%以上。3年来,学校投资12587万元,建设了31891平方米的“东营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成了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实训中心、石油工程实训中心等8个实训中心、162个实验室,并建成博士工作室4个、工程技术中心等研究机构9个。“东营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融教学实训、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竞赛、科技研发及社会培训为一体,可同时容纳4500人实训,这也是学生校内生产性实训占实训总学时的80.2%。
学校购置配套教学仪器设备15535台(套),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13855万元,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20余个,实施“6S”管理,引入合作企业管理理念、文化理念、管理制度、技术标准,营造职场化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职场环境中进行岗位技能训练,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培养渗透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成为名副其实的“校中厂”,让学生在校期间与就业“零”距离接触。近年来,学校还与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460个,在东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东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软件园等建设“厂中校”6个,每年安排学生顶岗实习24000人次;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595名,接收学生就业2486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的专业比例、合作企业参与教学的专业比例、毕业生在合作企业半年以上顶岗实习比例均达到100%。校企共同探索实施分段式教学组织形式,灵活调配学习、工作或实训时间段,统筹安排,柔性管理,将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实践学时占总学时比例达到了56.5%。“德厚技高,乐业好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反复锤炼中铸就,受到社会各界热烈欢迎。2011年、2012年、2013年,学校年底就业率分别达到97.73%、98.13%、99.12%,初次就业起薪值分别达到1800元、2179元、2887元,用人单位满意度达到95.02%,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达到94.59%,实现了互惠互利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创新创业创意 搭建平台助起飞
东营职业学院投入5071万元,建设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构建起“政府支持、社会扶助、行业企业协作、学校主导”四位一体的开放型创业孵化运营机制。创办了“中国大学生创业孵化网”;建成了东营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东营市青年创业示范基地和YBC东营地区规模最大工作站;开办了创业学院和创业实验班,实行了创业实践活动业绩学分置换制度,组建起67人的创业导师团队,在全校467个教学班设立创业委员。3年来,东营职业学院培养创业积极分子1850人,培育大学生创业团队206个,有40个大学生创业项目入驻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120个大学生创新创意项目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中心接受孵化,487名在校生走上创业之路。2013年,学生自主创业项目实现营业额500万元。2013年,在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竞赛中,2010级石油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司重镇等设计开发的“半自动钉箱机”荣获一等奖。
东营职业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已发展成为与政府对接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一体的完整服务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也成为学校的一张靓丽“名片”。截至2014年,学校大学生代表队连续四年获得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一等奖。毕业生董传盟被评为第二届“山东大学生十大创业之星”,是山东省首个获此殊荣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东营职业学院也成为“山东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全国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中央电视台等20余家主流媒体对学校大学生创业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
商品包装技能训练
国家示范校建设启动仪式
技能节文艺汇演
纳百川涓细流,碧波浩淼,百世不竭
携风雨挟雷电,惊涛骇浪,万夫莫当
怀柔情蜜意,育不胜物种,
融睿智慧海,蕴莫测变幻,
雄浑奔放,生生不息,博大胸怀立天地
务商海哺学子,桃李芳芬,万千商贾
孕精英泽传人,勇立潮头,五十华载
揣坚定意志,谱商界传奇,
盈师爱童心,绘精美蓝图,
浩瀚磅礴,富集深邃,恢弘气度济苍生
江城武汉,盛唐以下,素重商旅,绵延至今。汲取楚天文化的营养,承载培育人才的使命。武汉市第一商业学校(以下简称“武汉一商”)成立于1963年,创办至今,学校秉承“质量立校,文化塑魂”的办学宗旨,为武汉商贸服务业输送了五万多名专业人才,其中不乏众多武汉商战精英,被赞誉为武汉商界的“黄埔军校”。
2013年4月,学校得到国家三部委批复,正式确立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单位。如今的武汉一商,正以国家示范校建设为契机,围绕武汉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商贸服务业“时尚城市”的决策,抢抓机遇、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实干创新,今年9月10日——我国第三十个教师节,荣获国家人社部门、教育部门授予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在建设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的征途中踏出了一步又一步坚实的足迹。
把舵——
内涵发展 质量立校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的立校之本,也是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和不变的中心。成功申报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后,学校回归本我、审视自身、明晰方向,确立了学校向内涵发展转型的办学思路。
规范管理,目标引领
实施规范化管理标准,汇编了实用性强、特色鲜明的《武汉市第一商业学校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指南》。2013年组织新一轮的全员聘用,挑选出一支“精兵强将”的管理团队,运用7S管理办法,重点加强各类工作的规范管理,同时全面落实目标绩效管理制度,对教师和行政人员分别制定了以目标履职为重点的考核办法。有效运行ISO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起PDCA管理运行机制,实现服务质量全程监控,党务政务财务公开透明、廉洁高效。当年年底,武汉市商务部门“商务培训中心”在学校正式挂牌,进一步拓宽了短训、鉴定和考试市场,取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信念宣贯,党建护航
建设期内,武汉一商各项工作成果斐然。学校党政、安全等工作受上级职能部门表彰10余项,连续两年分别被武汉市教育部门表彰为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连续六年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凝练、宣贯了师生“诚信、尚礼、精明、实干”的共同价值观,以开阔的视野全面谋划未来的发展目标,确立了“办国内领先,与国际对接,服务行业发展,满足师生幸福工作、快乐成长需要的产学一体的商科类全国名校”目标,全校师生抢抓机遇,着力提升办学质量。
观念转变,质量彰显
转变观念,理念先行。多种途径和方式的学习,职业教育理念逐步明晰,观念的转变带来办学模式的一系列变革。教学实训设施如雨后春笋,新建改建演播中心、多功能报告厅、欣蒂美容中心等兼具经营与实训功能的场所21个,90%的设备体现前瞻性,为推进“理实一体化”的实践性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53.6%的课程采用“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
办学模式的转变,提升了教学质量。建设期内,学校师生在各级各类的比赛中获奖达528人次,去年烹饪专业学生斩获国家技能比赛一金两铜,今年烹饪、形象设计专业再度荣获国家铜奖。尤为醒目的是,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的2名学生入选该项目世界杯的国家集训队(全国仅8人),连续六次捧回全国“爱丁数码杯”中职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团体金奖。
“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素养、技能兼备的毕业生引来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武商集团、中百集团、武汉市内各五星级酒店等知名企业34家,81.4%的学生优质实习与就业,基本实现学生、家长、用人单位“三满意”的目标。“出口通则入口畅”,在中职招生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武汉一商招生屡创新高,连续五年被武汉市教育部门授予“招生工作先进学校”,初步实现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起锚——
实干创新 特色兴校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课程为产品,以质量为生命”。学校立足为武汉区域经济发展输送合格的商贸服务业劳动者,围绕卓有成效地实施培养具有鲜明商业特质的人才目标,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模式、评价模式一一夯实。
搭建一个平台——校企共建发展
经过几年酝酿,搭建起“三层三携手”、校企共建发展的合作平台,即武汉市商务部门领导牵头、武汉知名商业企业董事长参与的办学指导委员会携手校级领导的决策层,商业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携手校教学管理中心的协调层,商业企业各专柜(或小组)的负责人携手各专业教研室的执行层。不仅使校企合作落到实处,更拓宽了学校长期有效的发展空间。
构建一套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建设方案》要求,构建起“公民素质+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的综合素养培养体系。新生的职业素养训练,初步塑魂;老生的“青春大讲堂”,逐渐明理;毕业生的“彩虹人生”,将个人奋斗与实现“中国梦”紧密结合,动情导行。
“三层三携手” 校企合作模式,为进一步完善“校企互动、资源共享、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鼓起“风帆”。行业先驱、企业基层管理者、技能能手、教育专家用发展的眼光对市场营销、财会、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西餐烹饪等13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从科学性、可操作性、适应性进行了研讨,达成了校企联手育人的共识。
凝练一种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改革评价模式
高效课堂的构建离不开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学方式的创新必须围绕“学生为本”来展开,即教以生为本,教是为了不教;学习的根本要求:学以悟为根,学是为了活学。根据商贸服务业从业人员对心智技能的需求,凝练出“感动是学习的动力,感觉是学习的入门,感知是学习的基础,感悟是学习的升华,感恩是学习的境界”的“五感”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融知识习得、行动实践和总结提升为一炉,更强调合道德教育、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为一体。
传统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评价模式已与现实要求相去甚远,学校遵循商贸服务从业人员培养的规律,架构起“螺旋递进”的评价模式。分层分流的考核标准和回环往复的评价方式,既有助于技能习得,又提升了职业素养,让学生重拾信心。
扬帆——
抢抓机遇 人才强校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兴师引智,广纳贤才。
引进行业“大师”
建设期内,学校公开招聘教师31名,适度扩大了专业教师规模,其中倾力引进以全球华人中式烹饪大赛金奖获得者——常福曾为首的三位行业“大师”,聘请的兼职教师——任职于中商集团的全国劳模杨家炎,喜获“江城技能名师”称号,兼职教师江月明、王福成、龙昌慧等五人被授予“楚天名师”殊荣,“德艺双馨”的大师们为实践性教学打开一扇遥望远山之窗,提升了办学的品质。
发现后起之秀
常规教学“练兵”,涌现一批才露尖尖角的“小荷”,成长课堂“培植”,教坛新秀脱颖而出。2012年至今,青年教师代表我校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获奖达275人次,一支朝气蓬勃的生力军已初具形态。
重视中流砥柱
学校中老年教师占全校教师人数的五分之三,是教育教学的“中流砥柱”,通过教师职场实践、外出参观学习等多种方式,转变了中老年教师思想观念,他们如滔滔江水,汇入教学改革的洪流,实现了核心专业营销、重点专业电脑美术、特色专业美容与形象设计等6个专业的互融互通。
至此,名师引领、双师砥柱,教师职业化的战略规划已见雏形。现建有李昌平特级教师工作室、市人社部门批建的常福曾烹饪大师工作室,双师型教师占88%。积极推进教师职业化转型工程,与澜海原创合作研发的“教师职业能力提升与学生职业素养提高”项目,百名教师成为首批受益者,为学校长远发展卯劲。
远航——
锐意进取 文化润校
数载风雨铸品牌,一抹气质润校园。锐意进取的优质企业文化于无声处润入校园,令商校展现出别样的风采。
建设期间,学校加强校本研究,编写出50年辉煌办学校史,总结出“民主开放”的成功办学经验,凝聚“商校军团”诸多社会资源,搭建人才储备的专业化培养平台。汇聚正能量,传播好声音,展示好形象,文化建设呈现了“八个一”:
开通了一个现代交流交互平台——微博、微信
撰写了一本书——《武汉市第一商业学校校史(1963-2013)》
举办了一次论坛——“创新与责任”高峰论坛
开设了一个展馆——武汉市第一商业学校校史馆
拍摄了一部影片——武汉市第一商业学校校庆宣传片
谱写了一首校歌——武汉市第一商业学校校歌
积淀了一套传统菜单——师生技能节、《彩风》校刊等
物化了一种校园精神——海的情怀
一本集50年办学精髓、现代时尚动感、具有鲜明商业特色的商校史书已经凝就。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武汉一商将以全方位覆盖、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特色项目——“打造现代儒商”为核心,以“信息化工程”为抓手,通过“实干兴校”,朝着建设一流商贸学校的目标扬帆远航。
新华网济南10月25日电(记者高洁 刘宝森)出生于1964年的荣兰祥今年恰逢“知天命”之年,他创办山东蓝翔高级技工学校的时候刚刚20岁。在他看来,关于他个人的负面消息将蓝翔引入30年来从没遇到过的最大危机。
“这次舆论刮的不是台风,是‘灭风’。如果蓝翔挺不过去,那学校会连草根都不剩。”荣兰祥如是说,“本来蓝翔的生源是足够的,教都教不过来。”
在“蓝翔师生跨省打架”等消息见诸媒体后,从未遇到生源危机的蓝翔目前来校新生的人数下降了90%,但是下半年的各项支出等1.8亿元还要正常进行,今年的亏损基本已成定局。
荣兰祥告诉记者,之所以先前不接受媒体采访是因为“担心”:一旦接受采访,结果却是看到更多断章取义、夸大其词的报道。在他看来,他不必对媒体回答类似“有多少孩子”“离婚风波”“家产分配”等问题,这都是他的“私事”,他也不愿回应。但就是这些“私事”,最终殃及了蓝翔声誉。
“有人批评我们不随意让学生进出校门,陌生人也不能随便进校,警卫室的工作人员警惕地盯着每一个人,就连快递都只能从大门递进来。我想问,哪所高中学校是可以让学生和陌生人任意进出的?警卫室的人不盯住来往人员难道敞开大门喝茶聊天吗?”荣兰祥告诉记者,蓝翔的学生大多在16岁到22岁,如果让他们随意进出校门,万一被不良人员教坏了,学校就等于没尽到责任。
“如果确实像有些报道说的那样,批评我们的教学质量差,学生就业率低,上级部门早来责令我们整改了,我也不会感到冤枉。”荣兰祥说,尽管目前生源受到很大影响,但是在校学生、老师没有出现大规模退学、离职就是证明,“蓝翔的教学质量是没有问题的,老师们也没有对学校失去信心。”
尽管荣兰祥这么说,他还是对蓝翔的未来发展充满忧虑。他甚至提到很多年前的珠海一家制造企业例子,创造了多个奇迹的这家企业说垮就垮了。
“我希望大家能更多去探讨蓝翔模式,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荣兰祥认为,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都处于低谷。
“高级技工极度短缺,大批量本科生研究生却找不到工作。这能怪学生吗?这只能说明我们的教育规划有问题。本来应该80%的人去搞技术,创造劳动财富。现在倒好,80%的人都奔向学历教育,然后争夺社会仅需要的20%的工作岗位,怎么能找得到工作?”
荣兰祥是一位全国人大代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让他倍感兴奋。
“以前没有提‘以就业为导向’,也没有加‘体系’两个字。这一次的信号让我觉得,国家要真正开始教育体制改革。”荣兰祥说。
荣兰祥认为,由“中国制造”转身“中国创造”,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富强都需要强大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我多次去德国、英国等国家参观学习。德国的工厂化办学让我印象深刻,企业和学校联合培养学生,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到企业去实习,一毕业就成为合格的技术工人。蓝翔模式就在学习德国。数控专业的老师直接带领学生接单工厂配件,做好了大家分利润,做得不合格学校赔大头。”荣兰祥说。
荣兰祥说,蓝翔30年来培养了40多万学生,大部分是农村青年。职业教育要继续发展,还应引导社会观念,让职教毕业的学生也能拿到学历,能够成才并被社会认可、尊重。
“蓝翔的办学思路和理念,就是把工厂搬进学校,理论加实践,在学校讲理论在学校实习。实习材料消耗在学校就已经完成。让学生毕业时就成为合格的技术工人。”荣兰祥说。
对于网络上那些火爆的蓝翔段子怎么看?荣兰祥认为这不是网友的恶搞,而是对蓝翔的认可,“蓝翔的教学质量对得起学生。”
出身农民的荣兰祥,现在已经不再提当初给别人打工、艰难创业时所经历的苦,“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就是现在。”
“我建设学校的时候,是奔着建设百年名校的目标去的。不管是学校的规划、教学设备的购置、校舍和道路的建设等,我都是按照百年名校的想法去做的。”荣兰祥说。蓝翔发展到今天不容易,饱含了多少人的心血,而现在不能毁于一旦。
新华网济南10月25日电(记者席敏、刘宝森)“那么问题来了……”这句改编自蓝翔技校广告的网络段子一语成谶。
网曝学生组团跨省打人、家庭暴力、学生不学挖掘机去放羊……今年起,山东蓝翔高级技工学校及其创办人荣兰祥被接二连三的负面消息缠身。
蓝翔技校究竟有多强?舆论风暴对其又影响几何?“蓝翔式”职业教育还能走多远?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这个舆论“风暴眼”中的职教“帝国”。
一场“灭风”?蓝翔生源从每天100个降到10个
对于网上各种关于学校和个人的负面消息,荣兰祥不愿作太多回应,只是再三表示“这属于家庭的事情”,并将这些消息的出现归结于“竞争对手”“一些受了利用的人”。
同时他坦承,这是他人生中遇到的最大危机,对于这家学校所承受的压力“不是刮台风,而是刮灭风”。
蓝翔技校位于济南市北部,占地1000余亩。学校招生大厅里,有十余张桌子旁坐着前来咨询报名的家长和学生,但大厅里更多数桌子周围空荡荡。荣兰祥说,学校最受冲击的是生源。“以前每天来咨询报名的有100多个学生,现在只有10个左右,生源下降了90%。”
见到记者时,蓝翔技校办一位周姓主任手中捏着刚收到的一家公关公司寄来的舆情监测报告。“最近好多公关公司都想和我们合作,帮我们分析网络舆情减少负面影响。”
最让荣兰祥担心的是,这些消息可能会造成师生情绪上的波动,尤其是对学校产生不信任感。但他表示仍对自己的职业教育管理模式有信心,“我们的教学质量对得起学生”。
“我们是国内第一家敢向用人单位收费的职业学校,如果不是学校安排的,哪家用人单位想要我们的毕业生,都得按学生人数交2000元。”荣兰祥说,“如果就业率真的只有8%那么低,我们敢向用人单位收钱吗?”
蓝翔有多强?每年广告费两三千万元
校园文化栏里一张海报,其中一篇文章写着网上流传甚广的段子——“那么问题来了,学挖掘机技术哪家强?顺口而出:中国山东找蓝翔”。其原始出处是蓝翔技校挖掘机专业的一句广告词:“学挖掘机技术哪家强?中国山东找蓝翔”。
在蓝翔技校的校园里,有两个加起来近4000平方米的池塘,池塘一侧是整齐的学生公寓。蓝翔技校校办副主任魏绪金说,这两个池塘和学生公寓的地基都是挖掘机专业学生自己一铲一铲地挖出来的。
目前蓝翔技校在校生规模有2万多人,挖掘机专业学生不到2000人,“现在挖掘机就业市场并不好,我们主动缩减了这方面的招生规模。”荣兰祥说。
负责挖掘机专业的王姓教导主任说,蓝翔技校买进了130台挖掘机供学生实习,平均每台价格120万元。学完理论刚开始操作挖掘机不久的安徽籍学生郭幸福说,他是看到电视上的广告来蓝翔技校学习挖掘机的。
从最初的“学习汽修厨师烹饪美容美发到蓝翔技校”“学挖掘机哪家强?山东济南找蓝翔”再到如今的“学挖掘机技术哪家强?中国山东找蓝翔”,荣兰祥说,自1984年创办蓝翔技校以来,每十年他都亲手设计不同的广告词宣传学校,如今每年的广告费用两三千万元。
“蓝翔”职教能走多远?发展必须直面问题
蓝翔技校的机修车间和烹饪实训基地挤满了学生。在一座4层的大楼里,抽油烟机轰鸣声中,身穿厨师服的学生们有的掂勺,有的切菜,一些学生拿着刚做好的拼盘交给老师品评打分。
30年前,河南农民荣兰祥在北京和郑州学习油漆和沙发制作技术后,和家人一起在山东济南创办蓝翔技校的前身——天桥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如今,技校已发展为十大专业100多个工种,荣兰祥让一个最初才100多学生的小学校变成生源来自全国各地的职教“帝国”。
荣兰祥告诉记者,这些年来,许多海内外的学校和投资机构想和蓝翔技校合作,兴办分校或是实行股份制改造,但都被他拒绝了。“如果开办分校可能会影响教学质量。”
荣兰祥希望像开百年老店一样办一所百年老校,“我想把它办成中国名牌、世界知名的学校。”
虽然充满雄心壮志,但他仍然对当前的危机感到不安。而作为起步较早的职教学校,蓝翔技校在积累一定经验的同时,也的确日益暴露出办学、管理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都是绕不过的坎。
现代学徒制“爱亲”班学生在学习企业管理制度。
现代学徒制“星动力”班学生在盘点理货。
现代学徒制“星动力”班学生在练习铺货陈列。(图片由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提供)
■校企联合招生招工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起点和成败的关键。在联合招生招工过程中,学校有选择考生和确保招生公平公正的权利,企业有员工选择权,学生有知情权和发展选择权,三方的利益诉求均得到满足。
■实岗育人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以企业为主组织与实施实岗育人,学校做好配合工作。企业为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提供培训团队和传、帮、带师傅,负责实岗育人期间的学生管理和学习组织。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12月启动教育部“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探索——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项目工作。项目开展半年来,校企双方按照实施方案的进程安排扎实推进,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了课程体系,明确了岗位标准,修订了部分课程标准,界定了职业资格证书,深化了实岗育人,提升了职业人才培养质量。随着“现代学徒制学籍管理办法”、“现代学徒制教学质量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的制订,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体系初步形成,为商科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与项目管理提供了借鉴。
校企联合研究
形成实践探索的基本思路
学院成立了项目研究组,加强对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研究和探索,形成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实践探索的具体策略。
围绕一个中心。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中心,建立校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校企双元育人。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由学院教师教授,学生职业岗位实际操作知识和综合技能由企业师傅进行传、帮、带,实行校企协同、联合培养。
签订三份合同。由学院与企业、企业与学生、学院与学生分别签署校企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协议、现代学徒制培养协议、学生企业化管理协议,形成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契约体系。
实现四个融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教室与店堂、教师与师傅、考试与考核、学历与证书的融合。
做好五个落实。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以企业学徒身份学习,企业落实其工作岗位、工龄计算、学徒工资、社保费用、奖学金(创业)基金。
实施六个共同。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组织教学,共同制订学生评价与考核标准,共同做好双师(教师与师傅)教学与管理,共同做好学生实训与就业工作。
校企联合招生
奠定项目实施的坚实基础
在今年高考招生工作中,学院与两个新的合作企业——宁波星动力潮流有限公司、创维集团开展了现代学徒制校企联合招生。在招生录取政策范围内,以学院招生生源和招生类型为依据,按照企业招工岗位——后备片区经理、储备店长的岗位需求,共同确定了2014年度100名招生招工计划,用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为保证录取工作的规范实施,校企双方成立联合招生招工领导小组,学院和企业的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校企共同研究制订“校企联合招生招工实施方案”和工作时间表。通过学院招生宣传和企业招工宣传渠道,对社会和考生公布招生章程,接受考生预报名。校企共同对报名考生进行面试,共同发放录取通知书。学院完成学生录取时,企业完成准员工录用。
企业做好学生相关福利待遇的落实:学生毕业经考核合格由企业录用,从源头上解决就业问题;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三年)计算企业员工工龄;学徒在企业工作期间领取学徒工资,学生毕业后企业分批发放录用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工龄工资;学生毕业后,企业为录用毕业生补缴学习期间的社保费用;优秀学生每年享受企业颁发的奖学金,有创业意愿和创业条件的学生,企业对其提供帮助和扶持。
校企联合设计
形成渐进式实岗育人模式
通过与合作企业北京华恩投资有限公司、宁波星动力潮流有限公司的充分沟通和协商,针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面向的两个不同行业和不同职业岗位,制订了既具一定差异性,又有较大同一性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更为清晰明确。两个现代学徒制班级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到行业,就业岗位明确到合作企业的具体岗位。
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更具职业性和同步性。学院与合作企业进行课程教学任务分配,双方分别完成各自擅长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教学,企业对就业人才职业岗位的技术技能要求得以充分体现。
人才培养质量考核更具灵活性和实效性。学生学业成绩由学院与合作企业共同考核,学院考核采取考试、提交项目完成报告、面谈汇报等方式,对专业理论与专业课程强调过程考核,同时关注其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企业师傅传授的课程采取“通关”方式考核,企业师傅的教学效果与奖惩直接挂钩,促使其尽心竭力地带好每个学徒。学生需取得品类管理师证书、电子商务师证书、职业经理人证书中的任意一张职业资格证书,才能顺利毕业。
探索了现代学徒制下商科人才的培养方式。建立起既符合教育规律,又能满足企业需求的“渐进式”学徒培养方式,即学生入学后的六个学期,前三个学期以学校教育为主,企业通过植入课程参与人才培养,后三个学期以企业师傅培养为主,学校通过完成部分实训课程参与人才培养,校企共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校企联合建设
激活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
为切实提高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双方在双师队伍、课程、实训实习条件等关键要素方面进行了重点建设。
加强双师队伍建设。学院和北京华恩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制订现代学徒制班级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选拔标准,学院教师与企业师傅有机对接,形成师资组合力量。建立校企师资互学互帮制度,有计划地安排学院教师到企业管理岗位挂职学习,组织学院教师与企业高级技师、技术能手结对子,参与企业生产、技改、研发等活动;通过企业现场教研活动、企业项目研究和实践以及研讨课等形式,提升企业师傅的执教水平和学院教师的实践操作和研究创新能力。校企共同制订学院教师和企业师傅工作考核办法,考核内容主要涉及教学效果、校企合作情况、项目联合研究情况、学生技能成绩等。
加强课程建设。重构课程体系,围绕人才培养方案所确定的培养目标与就业岗位所需的职业基础能力、职业岗位能力、职业拓展能力,构建理论知识与实践实训体系,形成“通识教育课程+职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职业拓展课程”的课程体系。修订课程标准,目前已完成17门课程的教学标准修订工作,部分由学院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进行教学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以及由企业师傅进行传、帮、带所需的学生职业岗位实践操作技能标准,正由校企双方共同完善。
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合作企业从北京、河北、山东、陕西、山西、江苏、浙江等地约600家门店中认真筛选出近100个门店,供2013级92名学生轮岗实训和顶岗实习,为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完备的实训条件。
2014年,泰州机电高职校创新教育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创新成果屡屡开花结果,在全国产生影响,受到广泛关注。
6月,中央电视台《我爱发明》栏目组来到学校,对获得“2013年度光华创业精神大奖”的朱思亲同学的创新作品“宠物洗浴消毒烘干一体机”进行了专题拍摄,8月份播出后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
8月,在第2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学校创新指导老师姚政设计制作的“中学物理效应演示平台”荣获教师组参赛项目金牌。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参观了姚政老师的创新作品,高度赞扬了姚政老师的创新作品,同时勉励姚政老师要注重教学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注重发明作品与社会应用的充分融合。
在2014年首届“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中,张乾坤同学的作品“广场口香糖残渣清理车”获创新类10个特等奖中中职组唯一并且名列第一的特等奖。
通过创新型复合人才创新教育新模式的构建,学生在各类科技创新大赛中崭露头角,在国家、省级职业院校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均获得佳绩。近年来,先后获3个宋庆龄青少年发明奖,在第19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获得5金1银,第20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获得3金1银和2个宝钢奖。在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获得6金1银。创新作品获得专利80项。2名学生荣获“江苏省青少年发明家”称号。5名教师被江苏省科协、省教育厅授予“最佳伯乐奖”,1名校长获“最佳校长奖”。近两年,在国家级比赛中荣获20个奖项,省级比赛中荣获44个奖项。
学校围绕构建创新教育新模式、人才培养新机制、科技普及新基地的主要目标,实施“三个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开辟三个途径(专家开设讲座、成才典型引路、深入科技创新前沿),让学生“看得见”;构建三项制度(导师制度、课程制度、激励制度),让学生“摸得着”;搭建三个平台(社团平台、课堂平台、拓展平台),让学生“做得好”。学校建立了青少年科技创新中心,开辟了研发、展示、推广、培训四个中心,校内外创新专题培训达5000多人次,成为泰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与培训基地,被江苏省科协、省教育厅授予“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学校被评为江苏省“青少年发明家摇篮学校”、“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创新社团被省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委员会表彰为“江苏省优秀学生社团”。
泰州机电高职校创新教育为地方输送了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高技能实用人才,逐步形成较高的办学层次,有效提升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扩大了职业教育的影响力。近两年,陕西汉中市职业教育代表团等省内外30多家职业院校前来参观和交流学校的创新教育。该校创新教育蜚声全国,成为泰州职业教育的一张名片。(泰州机电高职)
1000多个日夜,在学院发展史上镌刻着标注。
2010年11月,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立项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2011年初,学院集全院之力,全面启动骨干院校项目建设。顶层设计、完善方案,边论证、边建设,边发展。
2012年是骨干院校项目建设期的关键一年。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5个重点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五大项目进展迅速。
2013年,骨干院校建设绽放光芒,学院各项改革成果丰硕,跨出了“以骨干拉动发展”坚实的一大步。
三年来,学院党委将骨干院校项目建设作为学院发展史上的重要机遇,机遇当前,奋勇争先。全体干部师生心无旁骛、心思集中,作风扎实、工作严谨。在骨干院校建设过程中,经常忙碌到深夜,没有上班下班,没有完整的周末和节假日……但大家都无怨无悔,始终把建设任务放在第一位,甘愿奉献。大家形成了共识:骨干院校建设既是一种动力,更是一种需要;既是一种认定,更是一种认可;既是一次机遇,又是一次变革。
校企合作篇——互利共赢,激发办学活力
在理事会推动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携手育人。
2013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两院院士路甬祥来学院考察时说,“今天看到的产教园,是在国内看到最好的实训基地,你们高职教育走上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道路,让人倍感振奋。”
校内建有江南装备制造技术产教园,校外设立8个校企合作工作站,“产教园”与 “工作站”相互呼应,功能互补,实训基地、师资培训、技术应用、创新创业等合作育人实体功能完备。2013年,《高职院校“内园外站”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学院修订完善55个校企合作制度,进一步规范基地共建、人才共育、人员互聘、信息共享和协作服务的流程,形成校企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骨干院校建设三年来,无论是江苏省政府、省教育厅,还是常州市地方政府、常州科教城都给予学院大力的支持,落实《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鼓励政策,优化办学环境。2013年,常州市委书记阎立曾三次到学院视察,闫书记说,“装备制造业是常州最有特色的产业,学院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定位契合常州经济发展需求,我们将持续不断地给予学院发展最大的支持。”
学院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合作办学的内生动力,政府给力,行业借力,企业助力,创新了“四方三层、内园外站、共建共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激发了办学活力。
人才培养篇——聚焦能力,学生价值倍增
学院通过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专业协作发展机制,优化专业布局。三年来,5个重点建设专业辐射带动9大专业群共同发展,其中4个专业群入选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建设专业群。
学院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施“三合一、全过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模式,各重点专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体系。
三年来,学院与153家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实施订单培养人数达3420人。合作开发优质核心课程46门,课程教学资源库59个,承担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子项目2个,建成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31部。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
三年来,教师个人获全国性荣誉14项,专业教师“双师”比例达90.41%,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学时比达50.35%。
三年来,学院获省级以上奖项352项,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学院“锋帆”车队作为江苏省高职院校唯一具有决赛资格的代表队参加了第七届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
三年来,涌现了一批优秀学生典型。张伟波同学荣登“中国好人榜”,邵伟同学荣获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高莹同学入选“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记者团”。
三年来,学院为区域输送9562名优秀毕业生,毕业生就业岗位专业对口率达85.71%,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的满意度96%以上。学院成为了常州及周边地区智能装备技术人才基地。
社会服务篇——辐射升级,彰显高职不可替代
学院构建“多方位、立体化”社会服务体系,服务常州智能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建设美好江苏。建设期内,建成7个科研团队、117个社会培训项目团队、14个科技服务平台。
服务政府,开展科技政策决策咨询研究和委托培训;服务行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专项培训;服务企业,开展“四技”服务和员工培训;服务社区,开展终身教育和素质培训;服务院校,开展对口支援和联合培养。
三年来,学院开展江苏省科技厅工业支撑项目《双臂机器人本体结构与关键功能部件研制》等技术研究293项,获专利137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为合作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32亿元。
三年来,学院开展“逆向工程”等社会培训70161人次,社会服务到账经费5380.05万元。
2013年,“常州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应用技术研究中心”被科技部立项为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机构建设项目,学院成为2013年度国家创新基金项目主持单位中唯一一所高职院校。
学院成功孵化了10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产值过亿。学院吸引了博世力士乐(中国)有限公司、安川电机(中国)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驻常州,投资建厂,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更推动了地方装备制造产业发展。
学院依托职教集团校企共育人才,推进招生改革,开展对口单招、提前单招试点招生工作,对接中职实施中高职分段培养、对接应用型本科实施专本分段培养,搭建了人才培养“立交桥”,助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华盛顿湖技术学院、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学院、美国劳伦斯科技大学、澳大利亚南岸技术学院等多所国外院校合作办学,通过拓展项目、建立国际师资培训机构、与国外高校互访交流、聘请优秀外教等方式,加强与教育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后记——矢志不渝,明天更精彩
学院的每一次跨越都是抢抓机遇、负重努力的结果,发展历程中的每一次闪光都饱含着师生奋斗拼搏的心血。三年付出,演绎精彩, 学院无论从办学实力、品牌地位、社会影响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
学院即将迎来“后示范”建设的持续发展期,再提“内涵建设”,并不过时落伍。因为,发展的根本离不开“内涵建设”,这已是植根在全院师生脑海中的共识。
今年6月,国务院在时隔9年后召开了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一连串的大动作,拉开又一轮职业教育改革的帷幕,打开了“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新蓝图,也预示着我国职业教育再掀新篇章。这是目前学院内涵发展的最大机遇,学院将围绕装备制造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整合教育教学资源,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合作办学模式,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做职教改革创新的“先锋”。
前面的路尽管还很长,但学院全体师生矢志不渝,以责任和使命为引擎,执著求索,不辍前行,攀登更高的目标,力争铸就下一站的辉煌……
无锡商职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重视加强在教育教学领域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在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向、内涵与外延、内容与形式、价值与准则等层面,较好地把传统文化积累的优秀成果反哺于大学生教育实践,着力推进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追本溯源。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无锡商职院在党委中心组、党总支中心组理论学习中就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形成一个基本观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基本道德准则想要对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过程,就必须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上游概念做出归纳,才有可能推行切合实际的教育实践。该校会计金融学院在总结大学生专业素质要求——诚信文化体系中得到启发,衍生出“对称性”的师生传拜礼仪文化教育。
形神兼具。9月28日是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至圣先师孔子的诞辰周年纪念日,该校会计金融学院与无锡薛福成故居管理中心在无锡碑刻陈列馆所在地无锡学宫共同举办本世纪以来首次“尊师重道 礼行天下”祭孔拜师典礼仪式。仪式沿袭春秋“礼”、“乐”为核心文化,乐、歌、舞按“必丰、必洁、必诚、必敬”的传统文化理念,依礼仪而行。大典的艺术形式散发着浓郁而深沉的儒家思想文化,体现了艺术形式与礼仪达人的高度契合,集中反映了儒家治世关于“礼义仁智信”核心思想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在场的该校师生充分感受到“仁者爱人”、“以礼立人”思想亲和力、精神凝聚力。
内生浸润。该校组织的60名学生作为仪式主体,身着古代学服,参与了祭孔释奠、聆听师嘱、学生拜礼等整个文化仪式流程。通过奠愐圣师鼻祖,来感受传统的礼乐祭祀文化;通过聆听师嘱,以内生师者躬行弼教、树人济世情怀,强化学生立德修身、技行天下志向;通过学生拜礼,传递尊师重道、修业悟道、得业传道的良好社会风尚。该校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拜礼仪式规模虽然不是很大,但绝不是临时起意。其实这只是我校一直所围绕“如何延展大学文化、专业文化、职业文化,以激发学生文化内生力,完善素质教育体系,培育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议题下的一个教育实践链条,今后我们还要推出系列的文化养成活动,以完整的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对口支援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重要建设任务。为了发挥骨干院校的辐射带动作用,我院在骨干校建设期间,与14所中高职院校签订了对口支援协议,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工作。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学院首批确定的对口支援的西部院校,支援内容主要确定为开展专业建设、捐赠教学设备、培养教师等。
在前期双方已经建立对口支援关系、开展专业建设交流的基础上,为了使工作更加深入 ,9月26日,我院院长刘敏、教务处处长孙百鸣、电气工程学院院长雍丽英、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副主任范剑冰、电气工程学院骨干教师刘万村一行五人,首次赴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履行签订协议、捐赠机器人创新实训室设备手续,交流办学经验和指导示范院校建设、重点专业建设、学生技能竞赛等,进一步推进对口支援工作。援建组一行受到了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吴灵林、院长段明社等人的热情欢迎和接待。
双方首先在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会议室举行了对口支援协议签字仪式,刘敏院长与段明社院长分别代表双方签字。
在签字仪式上,刘敏院长表示,本次援建工作是响应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对口支援西部院校工作的意见》要求,并结合我院国家骨干院校建设任务而成行,更为有意义的是借此平台,双方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并希望以对口支援为牵引,双方结成友好学校,加强在管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建设、师资培养、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与交流,促进两所学校共同发展。
段明社院长表示,机器人创新实训室的建设弥补了学院实训条件建设上的不足,实训设备还得到了教育部鲁昕副部长、交通部副部长翁孟勇、新疆自治区领导及交通厅领导的关注,使学院在迎接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评估中获得了有力支撑。他希望双方能够长期保持学、教、培的可持续性交流合作。
签字仪式上,双方教师还就如何加强专业建设,开展实训教学,组织学生参加技能竞赛等内容进行了交流。
签字仪式结束后,刘敏院长和段明社院长共同为我院援建的机器人创新实训室揭牌。
随后,在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四楼多功能厅,由副院长李绪梅主持,我院孙百鸣教授、雍丽英教授分别作了题为《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和《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的专题报告,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全体专兼职教师和管理工作者近300人参加了报告会。
期间,在段院长等人陪同下,刘敏院长一行还参观了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物流、道桥、汽车、智能交通控制等实训室(基地),并就办学理念、实训基地建设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
本次对口支援工作的深入推进,对双方院校的建设与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并为两校的长期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供稿)
2014年9月26日,第五届筑巢奖(中国国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大赛)学术主论坛暨颁奖盛典在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盛大落幕。活动盛况空前,近800位来自设计界的权威专家、设计精英与知名媒体欢聚一堂,共同见证了新一届优秀设计师的荣耀时刻。青岛黄海学院07级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高金梁斩获筑巢奖银奖,凭借出众的艺术造诣和高质量的参赛作品,获得了设计界权威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
家居设计界的奥斯卡
“筑巢奖”被誉为室内设计领域的“奥斯卡”奖,是中国建筑装饰行业规模最大、品质最高的唯一官方奖项,也是中国设计师走向国际舞台的重要桥梁。
2014年第五届“筑巢奖”中国国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大赛于2月在上海启动,陆续在全国28个城市掀起了设计风潮,共征集到10100套设计师作品,创下历届作品征集之最。10100幅作品经过初评海选、复评淘汰赛后,近800套作品入围终评,由设计界权威专家评委采用百分制对作品进行了认真评选,选出最终的获奖者。“三评”结束后,评审结果还发往意大利米兰,由筑巢奖国际评审委员会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进行评价审核,征集国际专家意见,确保所有奖项实至名归。为了全面体现筑巢奖评审的公平、公开、公正,组委会全程邀请CCTV、新浪网、搜房网、网易家居等权威媒体进行监督,每一个评审环节与评审结果,全部透明公开。
本次筑巢奖评选共设15个类别奖项,每个类别仅设1至3名金奖,15名银奖及30-50名优秀奖。高金梁同学荣获本次筑巢奖功能区域空间奖方案类银奖,体现了其在家居设计方面的高超造诣。
设计师之路的起点
高金梁同学2007年到青岛黄海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就读,可以说,他的设计师之路是从黄海学院开始的。
“高金梁同学在校期间一直担任班长,学习努力,积极主动,很有朝气和想法。”室内设计教师石莉莉这样评价她的得意门生。因为优异的课业成绩,高金梁同学多次获得学校表彰和奖学金等奖励。
青岛黄海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于2003年由山东省教育厅批准成立,教学倚重的画室、实验室及校外写生实习基地的建设已非常完善,教学设备条件一应俱全,有绘画教室、构成基础课和实验课教室、校外美术写生实习基地、专配库房和教师评画室多个。师生设计作品多次参加大赛,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奖励。几乎就在高金梁同学获奖的同时,艺术设计专业的师生也刚刚从创意未来·“红和红杯”第五届山东艺术设计大赛上载誉归来,共获得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15项。艺术设计专业本着少而精,稳步发展的原则,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本次高金梁同学的获奖,也为青岛黄海学院及艺术设计专业增添了新的光彩。
为适应生物制药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在国内外发展对人才更高更新需求,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对《生物制药工艺》课程作为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提出了“先行企一步,急行企所需,促行企发展”的改革思路,从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形式和教学资源建设等几方面,对课程教学建设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学生为本,理念当先”――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的更新
针对高职教育有定向性强,职业化程度高,实践实训比例大的突出特点,将《生物制药工艺》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先行企一步”进行超前计划,以国际化的水准来衡量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时效性;借鉴欧美职业教育的经验而“取法乎上”,对比其生物制药专业的课程内容和考核方式对课程安排加以改进。例如在理论教学方面添加了“进展追踪”环节,让学生自行选定一个国外上市的生物药品,对其工艺流程和我国国内的开发进展进行跟踪调查,以加强学生对行业前景的了解,有意识地提高自己对职业目标的定位,“授人以渔”,让学生在毕业后的一年内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职业道路上常怀提高竞争力的能力和信心。
“行企为标,急其所需”――教学形式和考核方式改革
把实训实习搬到企业。一方面邀请企业专家来做课堂讲座,另一方面支持有兴趣的学生到企业参加项目培训。例如,我省某药企新上马一个生物技术制药项目,正值生物制药工艺课程实训期间,我们请企业专家来做动员讲座,而后学生报名跟班进行新项目的培训实习;这样不仅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企业,积累了与时俱进的实习经验,同时也是为企业提供了人力资源储备,可谓双赢。
把企业考官请到课堂。围绕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做文章,改以往实训技能操作集中考试的做法为随堂考核方式,将学生分成4-5人每组并设组长,安排单项技能任务,邀请企业导师和学生组商讨具体实验内容并实施,实验结果由学生组长做口头报告,最后由企业导师和校内教师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将企业需要的技能点和解决问题能力融入日常教学,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实现教与学的无缝对接。例如:在一个多肽药物凝胶柱色谱分离的实训环节中,出现肽类药物在色谱柱上聚集沉淀而无法洗脱的疑难问题,企业导师建议更换洗脱剂配方,一个小组重新设计溶剂配比,成功回收了部分样品;另一个小组则借鉴了在别的项目上使用的预处理方式,选择了糊精作辅料与肽类药品形成包合物而大大降低了聚集的风险,虽然多了一步操作,但是纯化效果更好,得到了企业导师的好评。
“高标育才,推动行企”――师资和教学资源建设创新
一是师者变学子,四海求真知。解决教师纸上谈兵和井底蛙见,邀请企业导师来指导实训是一条解决之路,同时我们还不遗余力地派遣专任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获取第一线生产和研发的经验;积极引进具有相关专业海外学历的教师,同时派教师以访问学者身份到海外进修以期把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二是网络远程实训,资深人员讲座。在课程建设中,我们先后安排了几次网络教学,请在海外访问的老师实地介绍先进工艺技术,弥补了校内实训条件和国内药企实训基地的不足;邀请外资药企资深技术人员来学院做研习讲座,介绍生物制药的前景,就业情况和主要技术路线,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三是走国际道路,迎职业前景。在课程建设中,不拘一格地吸收新鲜元素,时刻关注行业企业的发展前景,把课程改革的中心定位在与国际接轨的创新教育方式上,在实训建设中引进国际先进的生物制药设备和流程,并配备操作规程的双语教学,为学生拓宽眼界和就业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医药与健康管理学院迟恒 王宁供稿)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制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行动计划》(简称《行动计划》)。10月22日,该院召开了部署动员大会。
实施《行动计划》是该院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的具体体现和重要措施。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国务院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从战略全局出发,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需要各院校通过积极探索实践深入贯彻落实。该院党委结合实际,经过反复征求意见,制定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具体包括10个方面、57项内容:一、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行动:建立动态调整的专业建设机制,强化德育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优化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强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实验实训条件。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行动:做大做强继续教育,创新教育模式,制定培养标准,开发实用课程,广泛举办各类培育班。三、培养层次拓展行动:扩大专本科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规模,建设中职、专科、本科、研究生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四、卓越师资队伍培育行动:科学规划,加强师德建设、业务培养和兼职教师建设,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科研水平,实现分类管理,优化结构。五、校企融合办学行动:强化合作办学理事会功能,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探索校企融合办学、集团化办学新路。六、就业创业提升行动:加强教育,搭建平台,浓厚文化,实施双导师制,做好跟踪服务,进一步提高就业创业质量水平。七、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全校统筹,继续推进“百县千企万户服务工程”,完善“三个一”、服务西部等长效机制。八、信息化建设行动:加快基础条件建设,强化软件开发应用,优化网络教学,加快教学资源库建设,建立科技服务平台、继续教育远程教学平台和数字化图书馆。九、国际合作办学拓展行动:健全机构,加强师资建设,创建信息服务平台,扩大学生赴国(境)外研习实习和招收留学生等对外交流合作,探索境外办学路子。十、大学治理能力提升行动:提升办学理念,完善大学治理体系,加强制度建设;完善院系两级管理,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完善岗位聘用、绩效津贴制度。
该院认为,实施《行动计划》是学院建设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当前职业教育形势很好,各校都在竞相发展。办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实施《行动计划》,明确学院今后三至五年的发展规划,坚持成功的办学道路和办学特色,继续解放思想,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是学院自身改革建设发展的内在需要。
该院近年来的发展为实施《行动计划》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按照“一体两翼”发展战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收效显著,专业课程改革成效明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科研能力大幅提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学生素质提升取得明显效果,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成效显著,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育人质量和科研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内涵建设全面加强。
《行动计划》要突出解决的问题是明确学院总体发展目标,创新职业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卓越师资队伍,做大做强继续教育,创新校企合作办学,建立有机衔接、多元立交办学体系,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强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通过实施《行动计划》,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增强办学实力。(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王洪涛 供稿)
“老师,我想看两本推理小说,能给我推荐下吗?”
“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幻夜》都很不错,你可以看一下,图书馆都有的。”
“好的,那看完后可以把读书感想和老师讨论吗?”
“当然,图书馆非常欢迎!”
近日,在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手里拿着一本《课外阅读记录本》走进图书馆,或一边读书一边记录,或找到自己的指导老师交流求教,这是学院图书馆开办“大学生课外阅读课程”之后,图书馆内随处可见的场景。
“改变,从行动开始”
为实现学院“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提高助人能力、自立能力和自学能力,图书馆在成为学院志愿者基地和勤工助学基地后,又开设了“大学生课外阅读课程”。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将课外阅读课程设置为大学生素质教育课程的必修课,整个课程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以自学方式完成,学习内容则主要由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择,并且每班都安排有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具有各个学科的专业背景,随时对学生阅读内容和疑问感悟等进行指导和建议,既保证了课外阅读课程的专业性,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由和兴趣。
就这样,一扇图书馆和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大门被打开了……
通过指导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图书馆越来越了解学生的需求,学生专业书籍的需求,课外兴趣阅读的需求,甚至图书馆装修风格、装饰、饮品等服务方面的要求和建议,图书馆都会认真考虑,在之后的图书采购、布置等方面进行改进,最大程度满足师生的要求,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我们慢慢爱上图书馆了!”
“《课外阅读记录本》刚到手我们就到了图书馆了!”杨同学是机械制造专业2014级新生,“到了才发现图书馆里的资源如此丰富!”
因为爱好摄影,这次课外阅读课程,杨同学就选择了两本摄影书籍,准备好好学习一下,而同行的张同学则选择的有关机械专业的书籍和文献,准备为以后的学习提前做好准备。
除了书籍资源,图书馆的阅览室、自习区和活动区同样受到同学的欢迎,越来越多的同学表示,以后会把图书馆当作自己课外时间的重要去处。
“这只是我们的第一步”
“最直观的数据就是进出图书馆的学生多了,图书借阅量增多了。”图书馆方馆长习惯每天一上班就查看门禁系统中昨天的数据,“学生每天进出馆人次从在开展课外阅读课程以前的300-400人次已经涨到了1000多人次,学生来得越来越早,走得越来越晚,这是课外阅读课程取得成果的一个体现。但,这只是我们的第一步。”
在信息资源日益科技化和数字化的今天,图书馆的定位和转型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也越来越成为对各个高校的挑战,方馆长认为图书馆应该由传统资源型图书馆向新型数字化服务型图书馆转型,既应该是学校资源中心和信息中心,更应该是学生的服务平台和展示平台,通过课外阅读,使学生掌握自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拓宽知识面、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同时培养大学生终生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为学生职业生涯中不断更新知识、提升素质打下基础。
为了进一步鼓励学生自学爱学自立,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每学期备有上百本荣誉证书对优秀的读者、志愿者等进行荣誉奖励。而在之后,图书馆会进一步为学生提供更好地服务内容和更多地展示的机会,“我们在构建即时交流平台,图书馆官方微信、微博已经在运营之中,定期向学生推送图书馆的新书快讯等新闻,图书馆移动客户端也已经推出,这是适应时代的发展,也更迎合了90后学生的使用习惯。”方馆长随即介绍了以后的工作计划,针对不同阅读兴趣的学生建立不同的读书小组,开展不同的活动,举办有一定奖励的征文比赛、设计比赛等,图书馆会将优秀的作品同时在图书馆展览区和网络平台展示区进行展示,进一步让学生有自学爱学并且学以致用的意识。
方馆长指出,课外阅读课程的开设,是图书馆的一小步,同时也是迈向转变的一大步,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不断向其他院校图书馆学习,以彼之长补己之短,未来挑战与机遇并存,但相信随着这迈出的第一步会走出学院图书馆自己的未来。(绵阳职业技术学院 张玺 王英英供稿)
10月22日下午,广东黄埔卫生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黄埔卫校”)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弘扬德能教育专题文艺展示”。出席展示的领导有: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各大医院、科研机构、企业集团、公益机构的领导嘉宾,各兄弟院校,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的领导和教师,以及医疗、职教、卫生、护理等有关社会组织的领导嘉宾;社会有识之士、学生及广州市首善社区的义工等,共3000多人观看了演出。
展示活动旨在贯彻落实十八大提出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指导思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文艺展示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深入开展,为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和提高国家软实力做出积极贡献。
黄埔卫校是一家以培养护理卫生人才为主的省部属公办中专。校长欧阳焕文在2007年开创性地提出了“德能”的概念和“德能教育”的理念、理论、内容、模式、方式方法、步骤和目标,把“思想品德”教育创新为“德能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以及做人做事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工作”。德能教育经过七年的践行,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和知名教育品牌,深受学校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和好评。德能教育不但适合在国民教育中推行,也适合各行各业和男女老少等社会人士修身立德之用。
德能教育是黄埔卫校首创的教育品牌,是传统德育的创新和突破。“德能”是道德的能力和能量,是做人做事的观念和能力。德能教育,就是做人做事观念和能力的教育,是觉悟和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升道德素质及做人做事能力的教育,是开发和汇聚大众和社会正能量的教育,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为目标的教育。德能教育着重“两抓三为”,即:抓理念,抓根本,以“孝道感恩”为入手,以《弟子规》为抓手,以礼仪为外化,培养学生具备“行孝、感恩、奉献、利他”的道德品质,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德能”的提出,从根本上揭示了“德”的内涵、本质、真相和功用,使大家明白“德”就是“能”,“能”就是正能量,就是成就和幸福,和谐与发展。有德才有能,才能获得人生的幸福成功,社会的祥和发展。因此,“德能”的提出,使人们明白了立德修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在明白“德”的当下时时处处都能自觉地修身立德,在明白“德”的当下就能提升德能,从根本上推行德能教育,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和文化软实力。
经过多年的推行,德能教育收到显著的效果,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赞扬。“德能教育”已经成为了省内外公认的富有影响力的品牌。黄埔卫校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招生工作连续七年排在省属中专前列,成为了省属最热门的中专。在校生人数从2005年的520名发展到现在的6300多名,增长了12倍。目前,到黄埔卫校考察和参观学习的大中小学、科研机构、企业等有关机构已超过500多家。黄埔卫校向社会公开的报告会、公开课、展示培训、讲座达500多场。
伴随德能教育品牌而打造出来的“德能教育文艺展示”也已成为社会公认的品牌,七年来,展示活动以文艺为主线,运用LED屏上的大量文字图片,台上台下的互动,全方位的立体化的展示德能教育理念、理论、做法和震撼效果,深受社会的喜爱和好评,产生了震撼的教育效果。
文艺展示以社会比较关注的“医患矛盾”现象入手,以舞蹈、情景剧、韵律操、礼仪展示、小品、大合唱等形式,展现了德能教育“行孝、感恩、奉献、利他”的主要内容,为现场观众献上了精彩的文艺节目。开场舞表现了年轻女孩追求艺术、热爱生活的青春活力,在舞蹈结束时,有人受伤,被送到医院。接下来的情景剧讲述了医患之间的不信任和冲突,引发人们对道德缺失的思考。由情景剧引出德能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具备“行孝、感恩、奉献、利他”的品质,这些品质可以化解道德缺失所带来的矛盾和冲突。文艺展示表达了“德能是人生的真理,有德才有能,才能获得人生的幸福成功,社会的祥和发展”,德能对培养公民良好道德品质对实现中国梦有着重要意义。展示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文艺展示特别注重向社会各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公民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公民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共同提升国家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文艺展示结束后,广州市首善社区进行了千名义工表彰大会,为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义工颁发奖状。
文艺展示现场
文艺展示现场
文艺展示现场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变“就业导向”为“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并重”的发展思路,坚持以素质教育为统领,从服务“学生增值”破题,形成了政、校、企、行“四方合作”,创新、创意、创业“三创融合”,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实施”的“四三三”创业素质教育体系。通过多年的系统实践,作为江苏省首批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和首批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的“双示范”高职院校,确立了基于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深化了创业教育融于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路径和举措,实现了由“创业技能培养”向“创业素质培养”的转变,为高职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模式。
——多层面嵌入,打通专业教学与创业教育通道。发挥“三个课堂”综合育人功能,巩固“第一课堂”教育基础功能、全面增进“第二课堂”活动育人效果、大力强化“第三课堂”创新实践作用,从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基地建设、创业实践服务体系、创新推进项目工程等多方面与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项目建设进行有效的全程对应,整体推进创业教育。采取“公共必修课+多门选修课”的创业教育课程模式,早在2003年就率先在江苏省内高职院校中开设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通识必修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实务》,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嵌入式模块贯穿专业教育全过程。在引入传统的KAB、SYB等创业培训项目的同时,对项目课程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形成了具有商贸和现代服务业领域特色的12门创业培训课程。
——师导生创,重构教学师资和创业师资角色。确立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师”和“生”的双主体地位,明确了“师”的作用在于“导”,“生”的定位在于“创”。这不仅为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操作模式,同时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学生个体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学校专门设立了“创业就业素质强化培训学院”,拥有600平方米的专用场地和3名专职工作人员,全天候开展创业教育培训、研讨、交流、服务咨询、文化活动等一系列活动,并吸纳企业资源建立创业培训室。
——政校企共舞,建设专业实习与创业实践基地。学校建成并已运营“180大学生创业广场”、“文化创意产业园”、“光华科技产业园”等建筑总面积近90000平方米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与南京市江宁大学城周边4所高职院校成立“大学生创业共同体”,建设高层次、共享型的江苏省内高职院校规模最大的学生自主创业基地,完美奏响了一支“人才培育——企业受益——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圆舞曲,有效聚合了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的优质创业资源,着力建成“一中心、四基地”,即: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孵化转化基地、高校师资队伍培养实践基地、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基地、大学生创业就业示范基地。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把“低重心”作为办学方向,瞄向县域发展,看准企业需求,基地式办学,为包括广大农村在内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逐渐形成“低重心、综合性、基地式”的办学特色。
在陕西西安这一高教重镇,面对包括“985”、“211”高校在内的众多本科、高职院校的重重包围,一所普通高职院校应该怎样办出特色,杀出重围?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给出的答案是:放低身段,把“低重心”作为自己的办学方向,为包括广大农村在内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提供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逐渐形成“低重心、综合性、基地式”的办学特色。
这一思路为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打开了局面。2014年,学校计划招生3100人,报考人数达到7000多人,而这一形势已经持续数年。
抓住别人忽略的层次
西安不少高校都有旅游学院,但对大部分学校来说,对与门票只有20元的青华山景区合作并没有太多兴趣。然而,这里却成为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大展身手的舞台。
“这种尚处于开发阶段的景区,在管理等方面往往会存在不少问题。这恰恰可以发挥我们‘低重心’办学的优势。”旅游系党总支书记朱晔说。
旅游系的师生们对景区工作人员展开培训,这种培训甚至细微到如何打扫景区的道路。与此同时,针对景区成立十几年还没有形成核心景点竞争力的现状,旅游系又对景区资源提出整合建议。如今,青华山正在积极申请创办4A级旅游景区。
事实上,与学校很多实践相比,给青华山做规划还算是“体格”比较大的。该校艺术学院的师生,甚至在教刚刚成为市民的农村大妈跳广场舞。
根据陕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到2020年,全省要累计转移1000万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城镇化水平达到62%。这正是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把目光瞄向县域经济社会的原因所在。
“这能催生多少就业岗位?基层又需要多少技能人才?这个数据没法统计,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它一定是个很大的数字。”陕西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赵怀玉说,“我们瞄准的恰恰是这个被很多学校忽略的办学层次。”
在这样的思路下,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构建并形成了涵盖财经、土建、电子信息、旅游等七大专业门类、43个专业构成的十多个专业群。近3年来,这几个专业群的上线报考率一直保持在400%以上,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
课程瞄准企业行业需求
“低重心”式的办学,最需要的是让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真正让学生掌握社会需要的技能。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学校为此积极引进各类校外资源,进行课程改革,建立了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当前,全国学前教育迅速发展,然而毕业生质量却参差不齐,遭到业界诟病。不过在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却是王牌专业,毕业生不仅供不应求,而且叫好又叫座。
这其中的秘诀隐藏在艺术与学前教育学院和西安各大幼儿园共同构建的联动机制上。每年,学院都要和各大幼儿园园长座谈,深入了解幼儿园对一线教师业务能力的实际需求。正因为此,在常见的普通课程之外,学前教育专业还设置了很多特色课程。
走进学院手工室,几名女学生正在练习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裁剪幼儿演出服装。该院副院长刘丹龙告诉记者,幼儿园举办演出活动时往往需要花费一笔费用租赁服装,但幼儿演出服多数情况下并不复杂。学生们掌握技能后,不仅可以满足一般演出需要,而且可以制作出由特殊材料如旧报纸做成的衣服,配合教学。这门课程,就是学院听取园长们的意见后开设的。
如今,学校已经组建了由52名行业、企业及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骨干、管理人员参加的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146家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建立了相对稳定、运行良好的合作关系,使每个专业至少拥有两个以上的校外实训基地。
基地式办学提升综合实力
随着办学实力的不断增强,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将学校功能定位明确为“融教学、科研、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职业教育示范基地”,以“低重心”为基础的“综合性、基地式”的教学特色也逐渐形成。
学校发挥教学资源优势,开展了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近年来,共培训各类官员、职教师资、企业员工等2.5万人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近1.4万人次,建立了一支拥有108人的专兼结合的科研队伍,基本形成了一个覆盖全省的职教研究网络。
不仅如此,学校还挖掘基地的服务作用,广泛收集国内外职教信息、资料,为全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依据;参与到中职办学中,为地方中职的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教学服务等提供支持。
学校教务处副处长王文通说:“我们和26所省级重点职业中学、县级职业中心进行联合办学,提升了中职教学水平,中高职衔接又给学生提供了深造的机会,使一些本来已经陷入困境的中职院校逐渐走出低谷。”
陕西镇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何宝刚正把心思集中在广场式的商业综合体项目上。这个名为“禧里广场”的项目,将建在未来几年陕西遍地开花的小城镇上。何宝刚希望这种商业综合体可以改变农民传统的生活模式,让他们真正融入城镇生活中。而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就是他选择的合作伙伴之一。
“学校可以为我提供源源不断的符合农村建设的技能人才。”何宝刚解释道,他已经请学校提供企业项目所在地户籍的学生名单,“他们一定可以建设好家乡!”
10月18日,在“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暨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14年年会”期间,中国现代畜牧业职教集团(校企联盟)在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揭牌成立。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唐珂司长,全国畜牧总站何新天书记,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葛道凯司长,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吴沛良主任、蔡恒副主任,教育部职成司周为副巡视员,农业部科教司教育处纪绍勤处长,教育部职成司高职高专处林宇处长等出席揭牌仪式。江苏牧院党委吉文林书记主持仪式。
中国现代畜牧业职教集团(校企联盟)由中国牧工商(集团)总公司牵头、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等69家行业、企业、学校共同组成,是一个跨地区、跨行业、综合性的非法人教育集团。全体理事单位组成职教集团理事会,秘书处是集团理事会及常务理事会的日常办事机构,办公地点分别设在中国牧工商(集团)总公司和江苏牧院。
成立后的职教集团坚持“面向产业、面向市场、面向基层、面向未来”的职业教育方向,遵循“政府引导、企业牵头、院校参与、需求导向”的指导思想,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扎实推进企业服务职业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企业、院校的资源优势,探索职业教育与本科人才的培养对接方式,组织开展国际间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协同发展,加速我国职业教育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发展进程,共同打造中国极具影响力的职业教育品牌集团,提升服务行业和职业教育的能力。
Copyright © 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20808号-11 全国统一热线电话:400-660-5933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