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院校动态
展开全部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每当人想起这句千古绝唱,就会很自然地想起美丽又年轻的直辖市——重庆。长江之滨,涛声依旧,不同的是坐落在九龙半岛涂鸦艺术一条街上的重庆市工艺美术学校,成为了西南地区仅有的工艺美术特色的国家重点中职学校。这所始建于1954年的学校犹如一朵奇葩,一举成为了地处西部创意高地,坐拥川美创谷、四川美术学院、黄桷坪创意产业园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走进这所令人神往的美丽校园,花园般的校园清新怡人、光彩夺目。学校办公楼、教学楼、运动场错落有致,艺术墙上也赋予了新的生命,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美的灵魂,每一道图案都散发着艺术的幽香与奋进的旋律。近年来,重庆市工艺美术学校依托全市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和九龙坡区建设以黄桷坪为中心的文化艺术教育特色片区的新契机,在王平校长的带领下,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特色强校之路,打造出了“以艺育人、以美启智、特长育人、特色引领”的职业教育品牌,为重庆市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内涵发展育就英才

    重庆市工艺美术学校是一所隶属于九龙坡区教育部门的公办学校。学校校本部占地约20000平方米,学生实习实训场所6500平方米,现有在校学生2000余人,45个教学班;在职教职工150人,专任教师130人,高级职称教师41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0%。学校的快速发展得益于重庆市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视,得益于九龙坡区教育部门的鼎力支持。学校充分利用这一发展机遇,先后投入2000余万元改扩建了实训楼、教学楼,新购置了2000万元的设施设备,投入300万元进行环境改造;组建了“彩色云”二维动漫工作室、AK三维动画工作室、林敏漫画工作室和张俊德雕塑工作室,引进了重庆市远伦美术培训中心等。学校还利用园校互动、校企合作,通过开办大师工作室和艺术孵化园,形成了教学、科研、生产为一体的办学模式,努力把学校办成重庆一流、西部领先,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美术特色学校。现在,学校重点开设了美术绘画、数字动漫设计、工艺美术、服装设计与工艺、美容美发与形象设计和雕塑设计与制作等专业,全力打造享誉西部、辐射全国的艺术教育特色。

    据统计,学校先后为社会培养了20余万合格人才,“双证书”率达98.5%,专业对口率达98.7%,高考升学率达90%以上,毕业生就业率达98%。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体艺比赛、技能竞赛、文明风采大赛等成果显著,多次荣获各类奖励和表彰,得到市区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称赞。  

    自2011年以来,学校连续荣获高中教育教学工作先进集体、中学教育教学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在第五届中国重庆(永川)国际茶文化旅游节重庆市青少年茶艺表演大赛中获团体一等奖,两次获得重庆中职学校教师艺术技能竞赛团体一等奖,连续多年获得全国中职学校文明风采竞赛优秀组织奖(卓越组织奖),中国——东盟职教联展暨论坛组织成绩突出奖,2013绚丽年华第六届美育成果展评全国艺术美育先进单位,2014第八届全国教师教学设计创意大赛全国教师教学设计创意先进单位……一所享誉巴蜀的职教战船,从此扬帆远航。

    特色引领打造品牌

    学校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重庆市工艺美术学校一批特色专业发挥了神奇的功效。以工艺美术类专业为例,它是重庆市中职教育的龙头专业。其中的美术绘画(美术普高)专业高考连续20年升学率达90%以上;数字动漫专业和雕塑专业在重庆市居于领先地位;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和工艺美术专业独树一帜,毕业生合格率达全部,教育教学质量名列全市中职学校前列。尤其是工艺美术专业部是学校很大的一个专业部,拥有数名高级讲师和市区级骨干教师,曾获得区级“巾帼文明岗”、“青年文明号”、“优秀教研组”等荣誉称号。

    据王平校长讲,学校取得显著成就,除了鼎力打造的龙头专业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学校始终牢牢地确立了美育的德育观,把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放在首位,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懂得只有具备美的人格、美的心灵,才能创造美的艺术、构建美的精神。特别是学校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起点,学生从“日常生活语言美”、“仪容仪表行为美”做起,使走进学校的每一名学子树立 “学画先做人,画品即人品”的人生价值观,不断提升个人的内在素养和气质。

    为使学生成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学校采用小班教学模式,吸收国内外美术教学新理念,因材施教,加强教师的基本功训练,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选择独特的构图角度,造就学生多样的表现手法,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美术教学方法。

    以师资队伍为例,王平校长说,优秀的师资是学校的立校之本,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石。近年来,学校潜心建设了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他们当中有专家级教师、全国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数十名,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学校仅美术类专业就有教师近40人,师生作品多次获国家、市、区级奖励;商贸旅游类专业教师朝气蓬勃,社会实践经验丰富;信息技术类专业教师业务过硬。学校教师均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学校还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重点,培养了一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学校的创新发展增添了后劲,为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夯实了基础。 

    合作办学再添靓景

    深入挖掘重庆市工艺美术学校的办学经验,还有一个突出的闪光点:创新“3+2” 育人模式和探索校企合作发展道路,将学校推向市场,培养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中、高职直通模式,强化与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重庆艺术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合作。通过“3+2”直通模式,中职和高校联合,推动建立学校与高校联合招生机制,实现教育教学和管理一体化。

    在校企合作方面,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开发个性教材,通过引进企业、组建工作室、开办校外实训基地等方式,让学生的技能得到提升;通过聘请企业高管担任教学顾问、聘请一线工程师担任专业指导教师等方式,使学生技能稳步提升。以民间传统工艺品制作专业为例,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发出了磨漆画、烙铁画、木瓢画等10多类产品。学生即是学徒,教师即是师傅,作业即是产品,学习即是工作,企业就是舞台。尤其是学校创建的“校中厂”、“厂中校”等育人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校与区三大产业园区合作,开办的“厂中校”,为园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实现了校企“双赢”的办学新局面。2013年学校参加重庆市中职学生技能大赛荣获多个一等奖;师生参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技能竞赛获奖师生累计100人次;在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示会上,30多个学生技能作品获奖。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如今,百花争艳的重庆市工艺美术学校,正以崭新的姿态扬帆再起,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 


    建设篇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职业中专列入省级规范化学校创建以来,学校抓住机遇,内抓管理,外拓就业;积极建设,快速发展。学校先后被评为“山东省重点职业学校、省企业实训基地、全国“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实验单位、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济南市职业技能鉴定单位、全方位目标管理先进单位、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驶入了高铁新时代。

    济南市长清职业中专现有中心校区、杨庄校区、苾村校区三个职业教育基地,总占地186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中心校区以机械加工和机电技术专业为主,正在着力打造成为骨干专业;杨庄校区以计算机、电子商务和春季高考为主,拟打造成为精品专业和特色专业;苾村校区以初中义务教育为主,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实现“三轮齐转”互动发展的办学发展格局。

    好风凭借力,正是扬帆时。济南市长清职业中专校长庞传阳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近年来,投资近千万元新建了机加工二车间,购置了20台普通车床、16台数控车床、一台带锯床、一台电子普车,新建了实训考核室、焊工二车间、电工二室、电工三室、电子单片机实训室、大赛综合实训室、金属焊接车间,以及液压气动实训室、钳工二室、汽修实训室、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汽车检车维修车间和一个汽车模拟仿真实训室;配备了485台电脑和48套教室多媒体系统,新建了6个微机室。所有教室实现了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和闭路电视教学。

    完善的教育教学设施,为济南市长清职业中专的快速发展平添了新的活力。今年学校再投入2000万元,在中心校区建设一处5000平方米的学生公寓;建设一栋带有多功能厅三层的学生餐厅;一栋综合实训楼,再建9个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实训室。在此基础上,学校启动了杨庄校区教室、餐厅、道路、水电的改建工程,对校园进行硬化、绿化和美化。又投资300万元再建一栋2700平方米的学生餐厅,满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好风凭借力,正是扬帆时。现在,济南市长清职业中专已经成为泉城一道靓丽的风景,吸引着数以千计的学子在这里一展雄姿,振翅高飞。

    教学篇

    课堂显内涵,专家育英才。走进济南市长清职业中专,有一个突出的闪光点就在于:作为一所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紧紧围绕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确保教师上的每一堂课都是务实而精彩的高效课堂。尤其是学校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全面实现“以教师教为主”向“以重视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关注学生学习效果为主”教育模式转变;“以理论教学为主”向“以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为主的实践教学、技能教学”转变,“以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为主”向“以教给学生知识、技能,重视学生品德养成和人格塑造三者并重”的目标转变。

    为实现三大转变,这所学校不断加大培训力度,打造一批专家型师资团队。近年来,学校先后外派62位教师到企业实践,有88人参加国家和省级培训。其中27位教师在清华、北大、上海、天津、宁夏等地区进行国家骨干教师培训学习,有1人赴德国参加国际职业教育培训,还组织64名专业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展示,从而打造出了一支精湛的专业师资团队。实践中,正是这支团队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创新了有三个关键词:即“趣味”课堂、“行动”课堂、“效率”课堂。特别是“导师制”的实施,加大了技能教学的监管力度,提高了技能教学的水平,为培养适应社会实际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夯实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学校本着“学得会,用得着”的原则,领导亲自挂帅组织学科组长和骨干教师从原有的教科书上精选课题,精心编写了一整套38册的校本教材和《核心职业素养培训教程》。学校已经开设了入职培训课堂,由名教师、名技师定时对新教师进行入职培训,使全体新教师熟悉了课堂教学规范,掌握了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累了后劲。此外,学校还一贯秉承情理兼容宽严相济的管理制度,培养“专业技能过硬、职业素养良好”的合格技能型人才。努力创设精致和谐的育人环境,营造大气开放的校园文化,培育积极进取的校园精神。在该校,“办学以人为本,育人以德为首”的治学思想影响着一批又一批有志学子。多年来,学校在重视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围绕培养“高素质的合格公民”的德育目标,坚持“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针对学生实际,分年级制定德育内容,以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为载体,积极为学生搭建舞台,通过组建礼仪队、文明风采等学生社团和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展示了学生的个性与风采。

    课堂显内涵,专家育英才。济南市长清职业中专的内涵发展,使全体教师在每学期的考核中达到了五个满意:即教师自己满意、学生满意、同教研组教师满意、专业部和学校领导满意、社会满意。尤其是社会满意度的增强,使这所学校真正驶入了“高铁新时代”。

    就业篇

    市场大舞台,圆梦在长清。走进济南市长清职业中专,还有一个突出的办学特点很值得一提,那就是“千分制”的考核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一成不变的对学生僵化的考核方式,真正使在校生学会了做事、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做人,更学会了圆梦,有力地保证了为企业和社会输送合格的实用技术型现代化人才的培养目标。今年济南市长清职业中专春季招生依然火爆,千余名学生走进该校,踏上了圆梦之旅。 

    就业是职业学校的生命线,也是每一名学生能否具有真才实学的检验标准。据统计,从济南市长清职业中专走出的学子普遍受到青岛海信空调、青岛海信冰箱、福田重工、天津三星、苏州佳能、北京奔驰、上海柯美等20多家知名企业的欢迎。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了济南周边、环滨海经济开发区、长三角三大片区和天津、南京、上海三大城市四个就业圈。2014年3月,12级学生进入青岛海信、潍坊福田雷沃、潍坊歌尔声学、天津三星、北京奔驰、昆山辅迅、北洋电子集团、南京仕达利恩等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顶岗期间,学校采取老师全程管理,学生全员参与,班主任对本班全程负责的办法,对学生顶岗实习的全过程进行无缝隙对接,达到了学生、家长、企业、学校四方满意。实现了学生就业稳定率95%以上。在学生升学方面更是硕果颇丰。2014年学校首届参加春季高考40名同学,有38人过本科录取资格线,31人被本科院校录取,9人进入专科院校。其中计算机专业的王京凡、王中华和李涛同学分别取得山东省优异成绩,被青岛大学和山东理工大学录取,实现了上大学的人生梦想。

    济南市长清职业中专缘何取得显著的成就?原因就在于:这所学校一贯秉承情理兼容宽严相济的管理制度,培养“专业技能过硬、职业素养良好”的合格技能型人才。努力创设精致和谐的育人环境,营造大气开放的校园文化,培育积极进取的校园精神。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中,学校已经逐步形成了自身所独有的教育理念和传统精神,打造起成熟的横贯东西纵连南北的就业网络,为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20141014日,华晨宝马“全新职业教育项目”2012-2014届技术学徒生毕业典礼及全新职业教育实训场地揭幕仪式在华晨宝马沈北培训中心隆重举行。沈阳市教育局职业教育处处长赵香瑞先生、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战略部副总裁Stephani Bocola女士,人力资源运营部副总裁袁滨女士,工会主席韩健先生,大东总装车间总监张涛女士,动力总成总装车间总监张文强先生出席了毕业典礼及揭幕仪式。装备学校张春雨校长、崔国利副校长、黄波副校长带队参加本次活动。

   2012年签约以来,装备学校与华晨宝马精诚合作,携手共进,共同开展 “全新职业教育项目”,将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率先带入中国,在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凭借先进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和工作流程导向教学法,经过三年的强化培训以及在岗实习后,首批45名优秀的学徒生顺利毕业并通过了企业的最终评估,正式成为了华晨宝马这一国内顶尖汽车合资企业的一员。

   通过两年多的合作,学校更新了办学理念上,提升了育人方法质量,与华晨宝马建立了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为下一步更为深入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年,校企共同选拔了一批高素质的学苗,将合作的培养时间延长到了三年。华晨宝马专门建设了设备先进,环境优美的培训中心,为校企深度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双方将继续秉承最好的教育培养最好的人,最好的人生产最好的车这一理念,探索“校企结合、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新模式,为华晨宝马的发展壮大培养更多更为优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新华网南昌10月19日电(记者陈毓珊)边远贫困地区的女孩们或许都有一个“城市梦”,贫穷却束缚她们的追梦步伐。“女子教育扶贫”探索出政府组织、企业资助、学校教育、女生受益“四位一体”的教育扶贫模式,将扶贫创新的“雨露”洒向贫困地区的女孩。

  18岁的徐巧玲已经收获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这位来自九江都昌县的2011级幼师专业学生,今年7月从南昌女子职业学校毕业后留校担任实习教师。她说:“比起初中刻板的书本教学,职业教育相对灵活。像我们学的手工、美术、钢琴、舞蹈等课程,都可以灵活应用,毕业后通过自己的一技之长来谋生。”

  通过国家扶贫项目资金的资助和企业预付实习工资抵扣学费,徐巧玲顺利完成了学业。“尽管现在工作后挣的不多,还没彻底脱离贫困,但是家里已经不用为我的生活买单了,有时我还能寄钱回家补贴家用。”

  1992年创办的南昌女子职业学校,是一所帮扶贫困女生的职业学校,也是全国“雨露计划”三大示范基地之一。“女子教育”“女子扶贫”和“传统文化”构成了其三大办学理念,而“女子扶贫”是南昌女职工作的重中之重。

  南昌女子职业学校董事长赵彤介绍,由于国家对于贫困学生资助的条件及指标限制,学校积极申请企业帮助,对来校就学贫困女生实行无差别、无门槛的全员帮扶政策。通过国家补贴的学费减免、助学金以及扶贫资金,整合企业预付实习工资的抵扣,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学位与岗位、专业与产业、学校与企业”无缝对接。

  据介绍,贫困地区学生到南昌女子职业学校就读,可获得国家助学金补助1500元/年,学费补助(或社会捐助)2000元/年,两年共计7000元;企业预付的3000元学费由学生在见习、实习期间用工资充抵。两年学习加一年实习,学生三年一共只需支付学费200元。

  2011年,南昌女子职业学校承接“一村三师”教育扶贫工程,针对全省3400个贫困村,每村培养一名茶艺师、一名幼儿教师和一名电子商务师,探索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政府组织、企业资助、学校教育、女生受益“四位一体”的教育扶贫模式。1998年以来,学校积极参与社会扶贫,已累计资助贫困女生超过6000人,资助金额超过6000万元。

  20岁的贵州姑娘苏文秀通过女子教育扶贫改变了自己的人生道路。父亲早逝,苏文秀年幼时便被送去福利院。2013年,她被推荐来到南昌女子职业学校学习。“从前我读不起书,也从来没有想过未来。如今在学校的帮助下,我重新找到了生活目标。”苏文秀告诉记者,学校不仅教授理论知识,还提供实训平台。实践有岗位,实习有工资,解决了贫困女生交不起学费的后顾之忧。

  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相关负责人勒系永表示,加强对贫困地区女孩的教育,不仅可以加快扶贫开发的步伐,且对构建和谐平安社会,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职业教育与企业就业的无缝对接,对贫困家庭子女就学、就业和企业人才需求输入带来双赢。

  赵彤说,教育好一个贫困地区的女孩,至少可以帮助两个家庭摆脱贫困。女性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家庭生活质量的好坏与子女成才与否,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起到关键作用。实施教育扶贫,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素质,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的重要措施,也是民生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


    作为全国首批应用技术大学试点高校,南宁学院正在做哪些尝试?破解了哪些难题?南宁学院副院长陈雄章告诉记者:“尽管要不要转型,向什么地方转型存在比较大的争议,就广西新建本科高校来说,你可以不转型,但是发展中的一些困局是必须要解决的,即便不走应用技术大学之路,一些关键性的发展问题还是要破解。” 

    4年前,广西还没有高铁。如今,广西已经全面进入高铁时代。南宁学院作为当地唯一的民办本科院校,以灵敏的嗅觉,紧盯市场,与南宁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共办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现学科专业对接产业行业、服务产业行业的“对接度”;成功“嫁接”了高博软件,为学校办学软硬条件对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度”;学校与广西质量技术监督局合作,开创了民办与公办混合办学先河,提高企业行业与整个社会参与人才培养的“参与度”。

    构建专业与产业行业的“对接度”

    像往常一样,2012级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班同学覃天佑走进模拟地铁驾驶室,起车、出库、鸣笛,随着一系列标准动作,一辆虚拟的列车缓缓从实训基地驶出来。

    在驾驶室外,覃天佑的驾驶动作、行车模拟影像被投影到观察区的荧光屏上,其他同学手里拿着“电动列车模拟驾驶实训考单”。

    教学实训与工作岗位实现“零”对接,是轨道专业培养人才从教室到岗位的特色。

    2009年2月28日,南宁市地铁试验段工程广西大学站项目举行开工仪式,标志着南宁地铁项目进入了实质性建设阶段。

    这时,紧跟市场需求步伐的南宁学院坐不住了,下决心要开办地铁专业。

    但当时的南宁学院对怎么培养地铁人才是一无所知,即没有设备也没有师资,完全是零基础。

    “南宁学院无一人懂地铁这个专业。”南宁学院院长赖每说,但是,敢做大胆尝试的南宁学院坚持“社会需要我办我就办”的闯劲,艰难地迈出了第一步。

    没有设备就建设备,没有师资就下大力气去挖师资。最终,2009年9月,南宁学院与南宁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共办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

    轨道交通专业完全是市场需求导向衍生的专业,从今天来看,南宁学院的大胆尝试走对了路。

    专业建起来了,但是没有设备,学生等于空手学理论。南宁学院会同南宁轨道交通有限公司投入首期近千万建设了"轨道交通运行与控制实验中心",依托该中心建成了南宁轨道交通人才小高地,同时南宁学院尤幸引进同济大学等国内著名院校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开发,旨在提高南宁轨道交通系统建设安全营运、高效运行相关技术、科研课题开发研究。

    目前,已为南宁轨道交通有限公司输送两届专业技术人才350多名。

    去年9月,2013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在南宁举办。广西教育厅安排南宁学院接待9个东盟国家参会校长。“我们把20多名校长带到学校住,参观了学校的办学情况,轨道模拟设备基地吸引了他们。”赖每说。

    泰国教育部部长差图龙·蔡桑听说后,请南宁学院为他们培养老师。今年3月,泰国20多所大学轨道专业的老师到南宁学院培训近一个月。

    满足学院学科发展的“支撑度”

    在南宁学院-苏州高博实训基地,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同学何凤海,正在市面上最新的苹果液晶电脑前完成自己的实训作品。何凤海说,“在这里,我们用的是最先进的实训知识,跟上最先进的IT技术。”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之快,颠覆了传统的“授业解惑”教学形式。当教材尚未完成、老师尚未学会的时候,技术已经过时了,高博软件学院率先探索“研习式教学”模式,让老师和学生共同以迭代方法研习新技术,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在互联网行业必须具备的快速自学能力。

    “工科就必须在实验室,在机房提高动手能力,高博就为学生提供了这个条件。”高博软件学院执行院长张燕说,怎么培养人才不是嘴上说了算,而是实实在在的案例教学。IT行业更新换代得非常快,学生往往在学校学到的,走出社会已经完全不适用了。

    高博学院采取“研习式教学”教学,实行3+1的教学模式,学生前三年在高博软件学院学习,第四年到苏州高博实训基地实习实训,实现产、学、训一体化教学。

    南宁学院之所以能成功与高博软件学院实现“嫁接”,最大的功臣要归功于赖炳荣先生。

    作为华侨,赖先生拥有面向东盟办教育的国际视野,看中的是南宁作为东盟的桥头堡。“同时,我们民办院校有足够宽阔的地方为高博设基地,各项申报手续大大减少,因此大家‘一拍即合’。”南宁学院党委书记夏建军说,与苏州高博教育集团合作共建“高博软件学院”,审批手续等方面顺畅也是民办院校取胜的一个优势。

    说起赖先生与南宁的渊源要回到十几年前。10年前,为了加强南宁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运用数字化、信息化综合管理城市和处理特殊、突发、应急、重大事件的反应速度能力,经国家批准,市委、市人民政府决定引进摩托罗拉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建立中国第一套社会应急联动系统。

    南宁市因此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而引进先进技术的正是马来西亚科学院院士、高博教育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南宁学院-高博软件学院理事会理事长,曾经担任英特尔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摩托罗拉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裁赖炳荣先生,他因此获得南宁市“荣誉市民”称号。

    对南宁学院来说,空降的不仅是一个学院和学科,跟随高博软件而来的还有国际知名专家教授。

    除了赖炳荣先生亲自为学生开讲座外,还有十几位IT业内的精英人物担任教师,中国广电行业10大行业人物彭振云就是其中之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大师向学生介绍了IT技术未来发展的五个主要方向。何凤海同学说:“能得到这么多知名人士面对面授课,我做梦都没有想到,实在是太幸福了。”

    吸引社会、行业参与办学的“参与度”

    南宁学院打破常规,开创了广西高等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先河。

    学校与广西质量技术监督局合作,与其下属的广西质量技术工程学校实施一体化办学,共办质量技术监督类专业。

    广西质监局局长陈鸿起说:“南宁学院与广西质监局率先尝试探索国有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教育联合办学的新模式、新机制,合作培养质量专业人才,进而提升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是两个单位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精神的实际举措,将为双方的发展拓展更大的空间。”

    今年3月5日,广西质量技术工程学校整体搬迁至南宁学院,正式开启双方合作一体化办学模式,在学科专业建设、队伍建设、条件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多项创新尝试,并取得满意成果。“三院一校”的揭牌便是双方合作办学深入推进的“里程碑”事件。

    同时,为进一步充实师资队伍,激发教研活力,南宁学院特别聘请自治区质监局局长陈鸿起、副局长杨艳阳、王凯志等9名专家为学院兼职教授,广西特检院总工程师、博士后张晓斌等16名专家为学院兼职副教授。

    该校副校长、民革南宁市主委黎琳教授介绍说,作为民办高校,南宁市与民革广西区委两大股东始终坚持公益办学原则,不从学校拿走一分钱,所有的收益都用来办学,所以敢于坚持发展与产业紧密结合,却又投入巨大的工科,在实验室、实训室建设上投入重金,这对民办高校来说殊为不易。

    2013年,南宁学院收入仅过亿,但本年度学校实验(践)教学平台建设的力度空前,共投入超过2000万元。目前,学校拥有各类实验室125个,仪器设备总值1亿元。应用技术大学的条件建设处于比较有利的位置。

    这些校企、校政合作的深度开展,使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向应用型聚焦,使人才培养模式有了实质性的突破。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合作,学校获得的各种社会资金投入超过了5000万元。


   禹天建 绘

    教育部提出部分大学向技术型院校转型,是鼓励和帮助大学正确定位,培养国家经济建设真正需要的技术人才,以特色和质量取得优势。陕西服装工程学院自建校之初就确立了为行业和陕西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一线实用人才的目标,确立了以特色和质量取胜的战略,并且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推进。不盲目追求热门专业,坚持以工科为主,艺术、管理等学科协调发展,使得学院的学生规模合适、专业结构合理、培养目标实际;同时,由于学院具有校企共享、校所合一的优势,紧紧围绕服装产业链布局的专业结构,使得校外实习、实训、实践和就业都极具针对性,向技术型大学转型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吕明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已经走过20年的历程,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也取得一定的成绩,得到政府、社会、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学院深深地体会到,创建一所大学不易,办好一所大学更难,而建成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学则是难上加难。但是,国家和政府正在加大给予民办高等教育政策、资金、资源方面的支持,给学院提供了加速发展的机遇。向技术型大学转型,使学院更加明确了发展的方向,坚定了创办一流技术型大学的决心。

    准确定位服务面向

    形成鲜明办学特色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创办于1994年,2002年设置为高职院校,2011年被教育部批准为普通本科院校。学院的创办是应社会之需求,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也是紧紧依托社会的需求,而赢得社会的认可则是依靠鲜明的特色和良好的质量。

    创办之初,学院就认识到,民办大学如果不能从社会需求出发来培养人才、没有明确的特色优势、缺乏可靠的质量保障,就很难持续发展。为此,学院首先明确办学目标和定位,就是要为服装行业和陕西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围绕这一目标和定位,学院不断探索、实践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专业体系、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等,形成非常鲜明的特色。

    实行班主任助教制,以服务的理念促进管、教、学有机结合。学院认为,对学生的管理要适应时代的发展,管理就是服务,严格的管理要和正确的教育、引导结合起来,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自觉刻苦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和作风,引导学生正确地应对、解决各种困难。学院在每个班级设立班主任助教,一方面进行日常生活管理,在不同的阶段确定不同的工作重点;另一方面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行课程辅导和专业指导,以服务的理念实现管理、教育、学习的有机结合。学院一般选派新入校的年轻教师作为班主任助教,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年轻教师容易和学生沟通,有利于双方的发展;同时,鼓励高学历和高职称的教师承担高年级学生的班主任助教,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有利和有效的,保证了校园的安全和谐,促进了校风、学风、教风建设,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服装产业链为主线,坚持面向产业和地方,合理规划专业结构。学院的专业结构是以产业链为主线发展的,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专业和能力结构特色,并进一步形成自己的培养特色。服装纺织业是陕西省的支柱产业,人才需求量很大,对于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需求也很迫切。学院服装类专业是主体和优势专业,如何保持优势、扩大优势并带动其他专业的发展,对学院来说至关重要。经过认真研究和实践,学院确定了以服装产业链为主线、以服务陕西地方经济为重点的专业发展思路。目前,服装类专业已经包含服装产业链上的设计、制作和市场三个主要环节,将向产业链的上游“布料”和“原材料”两个环节延伸,向产业链的下游“品牌”和“再利用”两个环节延伸,使专业结构形成完整的体系。结合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目标,并充分利用艺术类专业的优势,学院设立了建筑、医药和珠宝类专业,将进一步明确从内涵上发挥艺术类专业的纽带作用,沿产业链发展的思路,扩充这几类专业领域。

    实行工、艺、文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服装类专业的特点是工科和艺术结合得比较紧密,而学院的艺术类专业和方向比较全,师资力量比较雄厚,实验、实习和实践条件比较完善,并建有季羡林国学院,在人文研究和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根据这些特点,学院精心设计了以工、艺、文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具体来说就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工科、艺术和人文方面的课程,其目标是要让所有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具有工、艺、文的成分,工科学生以工为主,工艺文结合,艺术类学生以艺为主,艺工文结合,形成“符合工程的原理、采用艺术的元素、遵循人文的原则”的意识。工科学生在从事本专业工作中,要学会合理采用艺术的元素,提升工程工作的品质;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在设计和创作中,要始终有工程原理的思想,避免失误。所有学生在为人处事中都要坚守道德、公德、责任的原则。 

    发挥集团优势,校所合一、校企共享,形成真正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学院属于镐京教育集团办学,集团在校区还成立了制衣公司、制药厂、服装研究所、黑陶研究所、季羡林国学院等企业和研究机构。依托产业集团进行校企合作具有天然的优势,学院根据课程需要,课堂有时就放在车间和研究所,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更直观地理解知识,更直接地训练技能,可以尽早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达到每个阶段的培养目标。集团在北京、上海等地还建有制药厂、服装厂、医药营销公司等企业,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和实际了解行业发展动态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创业、创新实践平台,使学院的培养目标真正落到实处。经过多年的实践,学院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机制、体系和方法,保证了学生实习实践的内容和质量。

    落实特色发展战略
    形成人才培养优势

    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不是摆样子给人看的,一定要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最终转化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转化为学校的综合实力。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始终重视特色建设和应用,以形成人才培养的优势。为了实现特色办学,学院从各个方面创造条件,给予培养、支持、提升和完善,使特色成为实实在在的内涵,成为名副其实的优势,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转化为学校的软实力。

    将特色建设贯彻在顶层设计中。办学特色要能够切实得到贯彻和落实,并最终取得效果,首先需要学校领导层统一认识,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学院董事会每年设立特色建设专项经费,由校委会围绕特色建设的实际情况论证立项,各部门、各单位具体落实。这样,董事会给政策,党委做保障,校务会做部署,二级学院具体实施,使学院特色建设每年都有新进展。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实用型技术人才,特色建设是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学院通过广泛宣传,使特色建设的理念深入人心,使全校师生员工都认识到特色对学院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主动给予支持,积极参与实践。

    将特色落实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学计划是学生在学校期间系统学习知识、系统掌握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最主要的依据,只有通过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特色才能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学院要求将特色建设落实在各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根据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学院把实践教学学分调整到总学分的27%以上,对于实践课程的内容和学分、实践深度、实践环境、实践节奏,指导教师都要进行精密设计。为了培养学生具有“遵从人文原则、服从工程原理、采用艺术元素”的素质和能力,学院开设了“国学基础”、“季羡林国学思想”、“演讲与交流”等课程,结合思政方面的其他课程,培养学生形成“遵从人文原则”的思想;开设了“艺术鉴赏”等课程,通过各种艺术竞赛、艺术表演、艺术展示、艺术讲座来培养学生“采用艺术元素”的能力;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工程基础严重不足的问题,专门开设了“工程原理”、“工科基础”、“现代信息技术”等课程,旨在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具有“服从工程原理”的意识。

    同时,教育集团要求所属服装企业、制药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要制订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计划,企业有专门的指导教师、专门的教室实验室、专门的生活设施。集团引进行业大师,设立专门的黑陶研究所、服装研究所、珠宝检测所、季羡林国学院等教学辅助机构,主要功能就是为学生服务。通过教学计划使集团内部的资源做到校企共享、校所合一,使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的目标落到实处。

    将特色体现在管理的所有过程中。重视特色建设,单体现在教学计划中还不够,学院要求将特色体现在所有的管理过程中。学生在学校期间,课外时间远远大于课内教学时间,全校管理人员都要以服务和教育的理念来对待学生,根据民办大学学生的特点,将严格管理、友好服务、耐心教育和特色培养结合起来。同时,在教职员工中广泛宣传学院的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要求管理人员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和学院的特色培养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学生管理、教务管理、后勤管理等部门在日常生活中和学生接触最多,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更能使特色理念深入人心。其中,针对民办大学学生的特点,学院不断探索和完善班主任助教制,将日常生活管理和学习紧密结合,提高了学生的管理效率和学习质量,也锻炼和提高了班主任、辅导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一批又一批班主任辅导员发挥了最有效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又辐射和影响到其他管理人员,特色通过全校教职员工自己的具体工作体现出来。

    将特色融汇在校园文化中。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功能是不可忽视也是无法替代的,会对学生产生终生难忘的影响与作用。学院在打造积极向上、高尚活泼的校园文化过程中,要求将办学特色镶嵌其中。为了体现艺、工、文结合的培养模式,学院的宣传标语、雕刻造型、标识图案、艺术绘画等都要体现“人文原则”、“工程原理”、“艺术元素”这三大内容,校园里专门设置了石刻艺术展示区、黑陶艺术展示区、服装艺术展示区、国学精粹展示区、书画艺术展示区、明星艺术展示区等,给学生提供欣赏、学习的机会和场所。学院还邀请各方面的知名人士开设讲座,全面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综合素质。

    如今,学院已经启动“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并将向技术型转型、深化特色、提升质量作为主题。学院将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进一步完善、优化专业布局和结构,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实习内容等进行补充和完善,使其更加贴近实际,从内涵上达到技术型大学的要求;在“校企共享、校所合一”实践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工程实践中心,不仅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更要利用好合作企业的资源;充分利用季羡林国学院的有利条件,开展大国学思想的研究,在全校开展以素质提高为主的人文教育,使这一特色不断充实和深化;探索技术型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形成师资储备、师资培养、师资使用的新机制,为技术型大学可持续发展奠定师资基础。

    (作者系陕西镐京教育集团董事长)


    本报讯 近日,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就是来自苏州博众精工科技有限公司的领导。他们到学校来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在2014年入学的新生中选择80人,组建两个订单班,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进入订单班的同学在校时即进入“准员工”的学习模式,享受企业奖学金、国内旅游等“准员工”待遇。

  据介绍,入学即“就业”,已经成为湖南铁道职院学生一种新的提前就业形态。该校2014级新生入学之初,学校已相继与“杭州地铁”“常州地铁”“兰州地铁”“乌鲁木齐地铁”等6个地铁公司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共计招收新生400余名,约占全校新生总人数的八分之一。

  据悉,订单培养是职业教育实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种重要培养模式,一般采用有弹性的培养方式,学校的教学计划结合企业的定向式课程设计,学生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接受校企双方的共同培养。根据校企作协议,这些进入订单班的学生将享受公司员工福利,每年组织一次2~3天行程的国内旅游以及过节福利、福利体检和奖学金等。他们只需要完成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的学习计划,毕业后即可进入企业工作。


 平顶山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师生进行机器人测试。陈留彪 摄


    学校紧紧抓住平顶山市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现代旅游等支柱产业,加大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提出了拓展工管类专业、提升文理类专业、改造教师教育类专业的发展思路。

    ■许青云 侯延民

    平顶山学院在转型发展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紧密结合学校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深刻把握“为何转,转什么,怎么转”这三个根本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 

    平顶山学院自2004年升本以来,坚持举地方旗、打地方牌,突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和培养应用型人才两个着力点,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文章,立足应用下功夫,摒弃了追求精英教育的办学传统情结,实现了学校自身成长和地方发展互动。

    2011年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本科教育为主,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教育质量上乘的教学型、应用型、多科性地方本科院校”的总体发展目标。2013年第三次教学工作会议,全面分析了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深刻认识到一所大学办学水平高低不在其是学术型还是应用型,而在于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及其培养的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发展性,对此确定了以地方特色为办学特色,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基本途径,以培养高素质、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2014年3月,学校出台《关于转型发展的意见》,力争3-5年完成转型发展的任务。平顶山市政府制定了《支持平顶山学院转型发展意见》,从财政投入、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目前,从学校教职员工到地方政府形成了广泛共识,营造了转型发展的浓厚氛围,凝聚了转型发展正能量。 

    ——学校紧紧抓住平顶山市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现代旅游等支柱产业,加大调整学校学科专业结构,提出了拓展工管类专业、提升文理类专业、改造教师教育类专业的发展思路。先后开设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旅游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生态工程等应用型本科专业,其中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目前,学校应用技术类专业达到36个,占全部专业的76.6%,在学人数达到11775人,占在校生总数的76.9%。随着专业结构调整,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和基层企事业单位用人吻合度更加贴近。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在97%以上。 

    ——学校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求开展应用研究,与2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协议。与平高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高压智能开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气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骨干教师组成研究团队和平高集团工程技术人员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其中“基于振动的局部放电定位系统”研究成果已在企业推广应用。围绕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中原经济区定位和平顶山市“文化强市”发展战略,学校成立了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雅乐团,制定了平顶山市墨学文化、鲁班文化资源研究与开发规划,等等。学校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河南省林业厅合作建立了以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研究为主要方向的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实验室等,为河南省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开展教学改革。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全程参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应用、突出技能、突出就业,建立了“两阶段、三平台、一环节、多方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推行“项目驱动、工程师进课堂”,加强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开放型的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同时,优化应用型专业资源配置,在打造通用实践教学平台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分层次提升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水平。截至目前,学校各专业实施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课程比例为21.24%,学时比例为29.79%。

    ——学校不断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先后制定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平顶山学院关于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施办法》,实施了“新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和“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大力实施“三百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从企事业聘用100人,从学校青年教师中选抜200人到企亊业锻炼实习。目前,学校正在积极探索教师聘用制度和评价方式改革,以期建立起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和应用性研发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和晋升机制,并在教师绩效工资、职称评定等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倾斜。 

    ——学校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加速推进产学研合作机制及平台建设。邀请地方、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积极构建政府、高校和企业深度合作的协同创新机制,不断推进产学研平台建设,与平高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高压智能电器河南省工程实验室”被河南省发改委批准列入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产学研共建工程研发创新平台。依托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实验室建立了“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院士工作站”,“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获批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与中国音乐学院、台湾南华大学、河南省艺术研究院合作成立了民族音乐研究中心,与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等合作共建了古陶瓷实验室和钧瓷研发基地。市政府、学院与河南尧谷光电公司三方协同创新项目——尧谷光电研究院正在积极筹建中。


   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安徽省铜陵县天门镇五峰村的美好乡村美景,让前来观光的人们眼前一亮,一幢幢建筑精美的别墅式农庄规划整齐,辉映着远近的青山绿水。给这个新农庄建设工程造价评估的人,是安徽省安庆职业技术学院2012届建筑工程系工程造价专业优秀毕业生朱海翔,他现在是五峰村的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在短短两年时间里,朱海翔一心扑在村官岗位上,用他的专业知识服务于乡村建设:充分利用当地十里长冲的山水优势,于2013年创办了铜陵十里长冲生态发展公司,创建当地旅游休闲产业,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在风景秀丽的水库边,设计建造了一处集农家乐、旅游休闲和农产品批发零售为一体的休闲山庄……创业,成为朱海翔青春的主题词,他也因此被聘为安徽省青年创业者协会大学生村官分会副秘书长、铜陵市青年创业者协会大学生村官分会会长。

  谈起创业的动力和激情,朱海翔说:“这要感谢安庆职院给了我专业技能和良好素养。正是母校‘学以致用,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办学模式,使我和许许多多毕业生一样,走出校门经过短暂的适应期后,很快就能独当一面,迅速投入到专业工作之中。”

  安徽精科集团是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与安庆职院有着深度校企合作历史,双方在“校中厂”、“订单培养”、科技成果合作与转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不仅在该院办有“精科班”,还根据企业生产计划定期送材料到学院机电系实训工厂加工,学生十分熟悉安徽精科集团的生产环节和技术要求。该集团董事长姚东元说:“今年是双方合作的第七个年头,每年我们都接收安庆职院学生到公司实习,不少学生毕业后就留在公司,其中几人现在已经进入了公司中层。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责任心强,综合素质也很高,最关键的是他们毕业后能直接进入生产一线,缩短了进厂后的适应期。”

  多年来,安庆职院始终践行“就业与育人结合、实践与理论并重、技术与人文融通”的办学理念,大力推进“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已连续三年被评为“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今年还获得“安徽省创新创业示范校”荣誉称号。

  “作为职业院校,一要重视品德树人,二要让学生真正学到安身立命、服务社会的一技之长。”安庆职院党委一班人以这样朴素的语言来规划学生培养工作。而学院广大一线教师更是将“授之以渔”作为教学的最高境界。

  2007年,在房地产行业工作了17年的陈月萍,放弃了房地产公司副总的优厚待遇,应邀来到安庆职院担任专职教师。她率先在土建类专业中探索实行“一套图纸进、一套图纸出”的教学方法,引导教学团队在“做中教”,指导学生在“做中学”,此方法得到其他高职院校同行的充分认可,并在土建类专业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与推广。2008年,陈月萍担任专业教研室主任后,从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入手,对专业进行深入剖析,优化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式。为了方便学生实训,陈月萍着手设计了一个安全可靠、永久性的,多功能、多模块、多学科接口的建筑模拟实训现场,建成后真正实现了建筑类专业的“教学做”合一。

  在技能教学创新中,安庆职院还积极将企业实景搬进课堂、把课堂搬到企业车间,学生在第一时间就能接受到一流技能实地培训。2012年10月,学院中德诺浩汽车技师班与德国F+U萨克森职业培训学院、中德诺浩汽车教育集团共同引进德国汽车职教模式,建设了与教学相适应的汽车实训中心和理实一体化教室,配备了高档整车和现代化汽车检测实验仪器设备,为学生真正掌握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提供硬件保障。同时,实行情境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工作过程导向法和任务单案例教学法等,最大程度地在课堂上再现企业工作场景。


钦州学院涉海专业学生实行半军事化管理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人帡(左二)指导钦州学院坭兴陶专业学生实习。

    “虽然今年的就业形势很严峻,但我们的就业率比去年同期高了20%”。该院党委书记赵君说。“动手能力较弱”,是一些大型企业曾经对钦州学院学生的评价。然而如今,广东、海南、广西等地的很多知名企业却点名要钦州学院的毕业生,成了香饽饽。

    钦州学院前身是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升格为钦州学院。八年来,该院砥砺奋进,提出“地方性、海洋性、国际性”办学思路,重点打造“临海工业”、“石油化工”、“海洋经济”、“东盟研究”、“北部湾经济”五大品牌专业,从一所地方单一文科师范院校发展为服务广西、北部湾、东盟的应用型大学,成为广西高校中的后起之秀。

    近年来,钦州学院学生就业率以每年2%的速度递增,80%的学生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就业。从知名度不高到声名远扬,钦州学院以服务北部湾经济战略为契机,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转型发展之路。

    以战略为引领 创办适应性品牌专业

    21世纪初,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风生水起。至2005年,钦州市已初步建成石化、能源、冶金、林浆纸、粮油加工等五大工业基地,临海工业发展初具规模,但各种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

    2005年10月,时任钦州市领导在向“升本”专家组所作的“钦州市政府部门关于申办钦州学院的工作汇报”中指出:“迫切需要培养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市领导反复强调的“专业技术人才”就是应用型人才。

    2007年前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提速。2008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在此背景下,钦州学院组织全体中层干部深入广西沿海三市企事业单位,开展大规模调研活动,结合调研结果,学院就办学服务面向、专业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等问题开展了大讨论,针对海洋强国强区战略和广西经济发展战略,尤其是广西优先重点发展“14+10”现代产业体系的客观需求,以及北部湾发展急需的涉海、化学化工、港口物流等5类人才,将原有的39个专业进行重组,着力打造“临海工业”、“石油化工”、“海洋经济”、“东盟研究”、“北部湾经济”五大品牌专业。

    其中,海洋相关专业的设置,填补了广西高校无涉海专业的空白。钦州学院先后引进持有甲类船长、轮机长、大副、二副、大管轮、二管轮等海船适任证书的人员数十名充实教师队伍,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了航海类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立起由服务区域企事业单位骨干人员(如船长、轮机长、会计师、工程师、规划师、工艺美术师等)构成的校外兼职教师库,根据教学需要从校外兼职教师库中确定每学期的兼职实践指导教师。

    此外,钦州学院还建立了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成为广西仅有的一所具有海船高级船员教育和培训资质的本科院校,先后获得了22个海船船员培训项目的培训资质。

    “可以说,学科群的设置完全颠覆了原来钦州师专的专业方向,现在的钦州学院是一个脱胎换骨的沿海大学,我们的每一个学科群背后都是强大的产业支撑。”赵君说。

    为学生做嫁衣 推动地方性产业振兴

    王红飞是钦州学院2012届毕业生,他没有四处奔波参加各种应聘,而是利用在学院陶瓷艺术设计实验实训中心所学的技艺,创办了一个坭兴陶工作室,他探索出的一套关于坭兴陶窑变可控技术的新型烧制工艺,还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保护。

    钦州坭兴陶,已有1300多年历史,与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陶、四川容昌陶并称中国四大名陶,饮誉中外。早在1915年美国召开的“巴拿马运河开航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中国历史上首次组团参加国际大赛,钦州坭兴陶就荣获金牌奖。坭兴陶是钦州的文化符号,也是钦州学院服务地方特色产业转型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

    为振兴坭兴陶产业,钦州市工信部门、科技部门以“合作、对接、双赢”为主题,多次牵线搭桥,促成钦州学院与一批坭兴陶生产企业合作,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共建“坭兴陶工艺与创意文化”协同创新基地,共同研发坭兴陶产品和建设产品设计专业(坭兴陶设计方向)品牌。

    “学生毕业进厂就能拿几千元月薪,干得好的月入万元,别看只是蓝领,赚得可不比一些白领少。”学校陶瓷艺术实验实训中心老师张飞说,现已有200多名毕业生在当地的坭兴陶生产企业就职、自主创业开办坭兴陶公司或工作室,他们制作的作品还多次在国内外陶艺大赛中获奖。

    截至目前,钦州学院师生共申请坭兴陶外观造型设计专利29项,出版专著与教材13部,陶瓷作品获国家金奖6项、银奖4项、省级奖20多项。2011届学生廖提章的坭兴陶作品《印象·壮乡》,在第十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标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该作品于2012年3月18日被钦州市选定为国礼,由时任国家总理赠送给来钦州参加中马钦州产业园奠基仪式的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

    同时,钦州学院充分利用沿海优势,统筹各种资源配置,全方位服务于学生的培养。为了方便学生熟悉操作船的各项功能,学院出资购买了船,修建了水上训练中心,建立了轮机模拟器实验室、船舶操纵模拟器实验室、电子海图显示系统实验室等仿真实验室和水上训练中心实训基地,有电子海图100多张,为学生提供一切可以上船的前期培训。

    “每个学生要成为船员都要经过考船员上岗证,水上训练中心可以对学生和社会人员进行培训,一个中心可以让学生考涉及船的7个证书。从水手到船员,目前已经培训了学生和社会船员6000多人次。”训练中心老师蒋艳华说。

    钦州学院围绕学生培养配置教学资源,为学生踏入社会做嫁衣,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让老师进企业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今年暑假,钦州学院的100名教师没有像往年一样休息,而是深入到企业一线充电。这是钦州学院推出的“双百工程”,即派出100名一线教师到对应企业去跟班学习,请100名企业家到学校做讲座。

    以“双百工程”为抓手,钦州学院将着力建设理论与实践无缝衔接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推动学院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应用型大学成功的关键,以前没有下企业的,放假也要补回来,也要跟上,教师教学质量上不去,就无法谈转型。”赵君说,“发展是爬坡,转型又发展是爬坡又过坎,学院的干部、老师、学科建设都要转型”。

    对此,学校开展了“加快转型发展 创建应用型大学”思想大讨论活动,举办全体处级干部“解放思想 加快转型”论坛,分别邀请钦州市对口单位、国家教育部门专家和学校领导作转型发展主题报告,每个处级干部听后还要写1500字学习心得。通过大讨论、下企业,钦州学院每一个教师在转型过程中都有事情做,都肩负使命,调动了所有教师的积极性。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得到了钦州市政府部门的倾力支持,市领导专门到学校作了“北部湾的开发崛起 钦州学院之使命”主题报告,市政府部门每年拨付300多万元建设经费。钦州学院还制订“双师型”教师建设规划,出台教师挂职锻炼相关政策。引进校外资源,与北京大学共建海洋研究院,与国家海洋部门共建北部湾海岸带遥感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与广西海洋部门共建北部湾海洋经济与北部湾文化研究中心等,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

    近一年来,钦州学院对照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邀请行业专家参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工程、技术、经管类专业进行以提高职业岗位需要的技术与技能为目标的模块化改革试点,加强支撑专业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目前,该院文科类的实践教学学分比例达到30%—35%,理工科类比例达到35%—40%。 


   “我想拥有一间自己的甜品屋”、“我想开一家咖啡馆”……当大多数大学生的创业梦想还处在“蓝图”阶段的时候,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50名学生的梦想照进了现实,而帮助他们梦想成真的“起步价”仅仅是400元。

  近日,一家名为“达岸”的咖啡馆开门迎客。这家咖啡馆由一群充满激情的90后大学生团队采用“众筹”的方式创立,学生们既是股东、运营者,又是消费者。众筹,起源于美国,被称为“贩卖梦想的生意”模式。当时下最热门的融资模式遇上“在校生创业”,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这一项目由浙江工贸职院“酒店管理”专业三年级的两个班发起,众筹股份每股400元,总共50股,以两万元作为运营启动资金,场所由学院提供,在浙江工贸职院浙江创意园入口旁。董事长王琦、店长兰秋霞、副店长周姣、财务总监陈佳、采购经理姚鼎武,这5名学生组成核心运营团队。店里主要经营咖啡、茶类、甜点,同时有意大利面、三明治、松饼等各类小吃。

  股东多构想自然也多,但众多股东的想法最终要得到统一,由一小部分人执行、落实。到底谁来拍板?在项目萌芽阶段,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跃跃欲试,最终三五个人自行组成团队,提交策划书,以竞聘的方式争取运营权。在无数份策划书中,学生们涉及了店名、客户定位、装修风格、营利模式、股东分红等一系列问题,经过竞争,运营团队锁定为现在的5个人。

  虽然头衔听起来都挺“大牌”,但实际上每个人都轮转,兼任厨师、服务员和收银员等,还要发挥自己的专长打理杂务,比如一张张手写的颇具风格的点菜单就出自周姣之手。王琦说,运营前期采用一人多岗制,当业务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再按岗位定人。

  “坐在属于我们自己的咖啡馆里,回想当初一股一股资金到账,像做梦一样。”王琦说,多的认几股,少的两人共认一股也可以,对学生创业来说门槛很低。两万元众筹资金只够作为运营成本,餐厅能顺利开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院提供的各种资源和平台。

  就拿经营场所来说,门店是属于学院的,当初校方有意将其用作学生的实训基地,正逢学生想做众筹项目,于是一拍即合。目前该项目由浙江工贸职院创业基金扶持,前3个月租金免费;学院聘请温州市酒店管理协会副秘书长等业内人士,作为该项目的创业导师。当然,学生们身后还有专业课教师指点,从装修到正式营业,浙江工贸职院管理学院的教师们是这里的常客。而学生们能亲手制作饮品、点心,是因为学院定期安排他们到香格里拉、万和豪生等酒店的西餐厅进行培训。

  在学院的帮助下,该项目还得到温州风险投资研究院的指导。温州风险投资研究院投融资部总监、温州天使会秘书长吴志雄说:“众筹的本质是集合众人的资源和人力,适合大学生创业前期的孵化。‘达岸’咖啡是众筹在学生领域的应用,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业火花。”

  “达岸”咖啡处处都打着学生的烙印,此外还有一点特殊之处,那就是一届一届学生“传承”。策划书上明确注明:每支经营团队的经营期限为一年,一年后无条件转交给下一届学生;股东以原股价退股;法人每三年一换。

  这是否意味着创业者们即使再努力,毕业后也必须离开?事实并非如此,他们的目标是将“达岸”咖啡打造成“星巴克”这样的连锁企业,主要服务高校学生。学生们毕业后可以把连锁店开到各个地方的高校附近。个别毕业生也可以留在原店专职经营,指导下一届学生。

  “我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开餐馆,所以我选择在商业气息比较浓的温州读书,但没想到在校期间就实现了这个愿望。”来自丽水的兰秋霞说,开咖啡馆让她实现了从求职者到决策者的角色转变,“小老板”的身份意味着要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这种实践是对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比盈利、分红更重要。


天健海鸥手表集团公司工程师兼任现代学院精密机械专业实训教师,辅导学生掌握手表机芯走时精准度调试技艺。

 现代学院校内手表装配一体化实训室

现代学院精密机械专业学生在天津海鸥手表集团公司机芯装配车间顶岗实习


    走进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精密机械专业的专业教室,一尘不染的浅色塑胶地板上整齐地排放着四排工作台,每排工作台有多个工位,每个工位上都有一个身着白色工作服,头戴工作帽,脚蹬防尘鞋套的“工人”在聚精会神地安装手表机芯,这些机芯是由300多个细小的零件所组成,整个工艺过程复杂精细。“工人”们时而拿起工具安装零件,时而戴上专用仪器检测性能参数,如果不是亲眼目睹,很难相信这是在校学生在如此熟练地装配构造极其复杂的手表机芯。

    是什么样的培养模式让这些只有十几岁的学生能够在在学期间就具备这样的职业素质?答案是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是将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与自然形态的学徒制相结合的一种教育形式,起源于联邦德国的职业培训,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在发达国家广泛推行,其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强大功能和效率为世人瞩目,成为很多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战略。我国目前已进入现代学徒制的试点阶段,今年,国家教育部门出台《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这将对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促进青年就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其发展的基础是产教融合及其有效实现形式,强调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但由于涉及诸多的利益主体,所以实施过程尤为困难。目前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现代学徒制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一定的经验和做法,但总体上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发展困难重重,普遍的现象是“学校热,企业冷”。因此,需要积极寻找成功的案例,探索如何通过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学生等多方努力共同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有效方法,笔者对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与天津海鸥手表公司应用现代学徒制培养高端手表制作技能人才进行了深入调研,梳理出其中的成功经验以资借鉴。

    合作背景

    高端制造产业居于制造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具有技术知识密集、附加值高、成长性好、关联性强、带动性大等特点,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手表及精密机械领域是天津确定的未来天津轻纺工业重点发展的九大领域之一,天津海鸥手表公司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新中国首块手表的诞生地,雄厚的技术基础,现已成为集手表机芯的研发、生产、组装、销售于一体的手表生产基地。在规模数量上,总产量和出口量都排位于国内同行业首位;在技术水平上,已达到日本同类名牌水平,接近瑞士手表产业的核心技术,与瑞士、日本并驾齐驱于全球机械手表制造产业。未来发展的定位在于成为世界同行业规模最大的机械表机芯制造基地和国内规模最大的高档手表生产基地之一。

    这一目标的实现急需大量的高端技能人才,天津海鸥表业集团虽然现有职工人数达到1741人,但是能够熟练装配国际高端手表中的双陀飞轮表、三问表和万年历表的只有14个人。因此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出一批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较强实践技能和一定技术水平,“懂工艺、能操作机床加工、会手表装配与维修”的精密机械技术专业高素质的制表大师和高技能型手表制作人才,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难题。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骨干校建设单位,具有典型的行业办学特色,是我国仅有的一所具有手表制作人才培养能力的高职院校,与天津海鸥手表公司属于同一集团有限公司,从2006年联合申报“精密机械技术”专业开始,便建立有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为了解决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急需人才的问题,海鸥手表公司经过与学院多次交流,企业对学院的专业教学水平和实训设施进行了全面考察,认为学院的专业培养能力完全符合企业的发展要求;同时学院也对企业的培训能力和质量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同。在此基础上,双方签署合作协议,学院精密加工专业与海鸥手表公司合作,采用现代学徒制共同培养高端手表制造人才。

    经过3年的实践,天津现代职业学院与海鸥手表公司现代学徒制合作的成效非常显著,学院不仅为企业输送了大批的高技能人才,而且自身专业建设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效。

    成功经验分析

    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过程是企业与学校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深度融入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全过程,即从招生招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内容的设计、师资力量与教学设施配备、具体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等诸多方面。通过分析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的探索过程,笔者认为,其现代学徒制成功实现的经验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健全的创新型校企合作管理体制机制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有着强大的行业背景,与海鸥手表公司同属于天津渤海轻工投资集团,虽然集团在许多方面都给予大力的扶持,但真正保障其现代学徒制顺利实施的因素是完善的管理体制机制。在政府和集团的共同支持下,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以学院和集团的资源为依托,探索出创新型的校企合作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地保障了现代学徒制实施的质量。

    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标志是建立了校院系三会共管校企合作管理体制。在这一体系内部包含三个层级,第一层是由渤海轻工集团、企业、行业、科研院所、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组成的校企合作董事会,集团主要领导任董事长;第二层是以学院的主干院系原有的校企合作发展为基础,建立的由二级学院和相关企业组成的相关行业校企合作理事会;第三层是由学院专业带头人和行业企业的技术领军人才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

    这三个层级的校企合作管理体制相互配合,从各个层面为本专业现代学徒制的有效运行提供充分的组织管理保障。具体而言,第一层董事会是将学校与行业、企业紧密地结合到一起的管理机构,虽是宏观层面,但机构具有实际的管理职能,从学院的长远规划到近期发展重点,以及解决组织机构内部资源调配等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决定权。第二层校企合作理事会是将各二级学院与其专业组群相对应的行业、协会和企业相互结合的管理机构,是协商式的中观层面管理体制;第三层专业指导委员会是从专业建设的角度建立的合作管理机构,重点是解决人才培养方案问题,属于微观层面。

    校院系(专业)三会共管校企合作管理体制从宏观到微观,从长远规划到解决现实问题,全面覆盖了本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方方面面,为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校企双方紧紧依托“校企合作董事会”、“机械行业校企合作理事会”和“精密机械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健全“精密机械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工作机制,共同制定出台一系列法规文件,包括《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协议》、《双师教师培养协议》、《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方法》、《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工资待遇执行办法》、《学生顶岗实习保险机制》、《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及《顶岗实习评价标准》等相关文件,充分保障校企共同育人深度的、可持续性发展,形成“校企共管、责任共担、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管理机制。管理体制机制的完善使得现代学徒制实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每个利益主体的责权利都得到有效保障。

    实施校企联合招生招工制度

    实施招生招工联合制度是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与天津海鸥手表集团成功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核心制度,即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同时进行。具体做法是,学校在完成精密机械技术专业的招生工作后,企业根据其用人需求以及学生的意愿,与学校共同确定参加现代学徒制培养计划的学生。随后这些学生将签署两份合同书,即与学校签署的有关学校学习时间、内容与毕业等方面的《高等职业教育学习合同书》以及与企业签署有关企业培训时间、内容与待遇等方面的《高等职业教育学徒合同书》,明确双方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责与权。这两份合同,一方面确立了学生的双重身份:既是企业的学徒,又是学校的学生;另一方面,明确界定与描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双方的权利与责任,尤其对学生在企业可享受的相关薪资待遇有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学校与企业之间也签署一份产教融合联合培养的协议《校企合作协议书》,明确双方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通过三份合同(协议)和不断细化校企联合招生的各项规定及管理条例,有效地保障了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的利益,也规范了校企联合招生的具体操作流程与方式,使这项工作得以制度化程序化。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与传统学徒制操作技能训练和学校教育传授学术知识不同,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是完成“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并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与海鸥手表集团共同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运用复杂手表制作技术生产国际国内高端手表,能够发现并解决手表生产工艺技术问题,能够创新生产工艺的高端手表制造人才。对于这一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校企在三会共管体制下,共同制定了精密技术技术专业(手表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对此,校企双方以心理学家赫威斯的能力发展理论为出发点,即“学习者只有亲自完成一系列能够为职业发展提供帮助的典型工作任务,才能发展职业能力”,调研了国内十余家大型钟表设计、制作、销售与维修企业的人才需求、典型工作岗位及其能力、资质要求和各岗位所包括的典型工作任务,在天津海鸥手表集团工程师、师傅与技术员的帮助下,明确了各项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劳动工具、产品、安全规范等。经过研习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指导学校开展教学的《框架教学计划》与指导企业培训学徒的《职业培训大纲》,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与海鸥手表集团按照从新手成长为实践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与工作系统化原则,共同开发了“校企对接、工学交替”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即每学年都安排学生/学徒在两个地点——学校与企业的学习与工作,且学生在企业学习与工作的时间,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长。该人才培养方案有机还融合了职业资格标准、职业技能鉴定以及海鸥手表集团员工培训与资格认定等有关内容。校企双方在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继续细化彼此的教学大纲与培训大纲。

    “校企对接、工学交替”组织与实施教学

    目前,国内职业院校普遍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具体操作过程基本表现为,前两年让学生在职业院校系统的学习理论知识与相关技能,接着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相比于这种简单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与海鸥手表集团在精密机械技术专业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采用“校企对接、工学交替”的教学安排形式,即第一学期为企业体验,由企业师傅带领学生到各生产车间参观,熟悉企业环境,了解企业文化,讲授各工作岗位的任务与职责,建立感性认识;第二学期至第四学期按新手最终成长为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在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开始“专项技能实训”,先培养学生的零部件加工制造能力,制定加工工艺、独立完成零部件加工制造的能力;再培养其产品装配检测能力,制定产品的装配工艺,独立完成产品装配、质量检测的能力;接着发展学生的产品保养维修能力,熟练使用各种检测仪器,独立完成产品保养与维修的能力;在这些能力基础上,最后培养其产品分析设计能力,即熟悉产品工作原理与组成结构,独立完成产品分析设计的能力。第五学期安排“轮岗实训”,让学生全面体验各工作岗位的综合工作任务;第六学期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特点与特长,安排其到相应的生产岗位进行半年的“顶岗实习”。

    对于上述交替式的能力培养,本专业在具体教学中,采用了项目化教学,将教学和企业钟手表产品生产过程紧密结合,以企业真实产品和电线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采用企业管理模式,在校内一体化教室、专业实训室或企业生产车间进行,实现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学生在生产实际中通过自身的行动,不断学习知识、提高操作技能、解决实际工作问题,提高职业能力素养。

    合理配置与开发教学资源

    在精密机械技术专业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中,校企双方结合精密机械行业岗位、任务、专业课程对应关系,以精密零件加工制造能力、机械手表装调与维修能力、精密机械零部件加工工艺制定为核心能力,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这些课程均由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根据现实条件和彼此的专长或分工或合作完成。其中《钟表文化与企业文化》、《精密机械零件加工》、《精密零件数控加工》、《机械手表装调维修技术》和《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这5门课程是在校企交替中完成教学的。因此校企双方不仅根据其课程标准共同设计了可用于教学的学习情境,还为每个学习情境的实施重组与开发了教学资源。然而部分本应在企业教授的内容因现实条件限制,无法在企业正常进行。因此,校企双方在校园内共建与企业真实生产环境与布局相似的实训车间,企业派副总工程师、高级技师常驻学院,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以真实企业产品为载体完成教学任务。

    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合作开发教学资源成果显著,校企合作新建、改建校内实训室7个,新建4个校外顶岗实习基地,1个手表产品展示中心;共同建设与实施优质核心课程4门,开发项目导向教材4本,出版教材2本,开发虚拟教学软件及精密机械技术专业优质教学资源,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

    职业能力发展程度作为教学评价标准

    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从事某一职业的能力,更要使其具备可持续性发展能力。这些都属于综合职业能力的范畴。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程度是衡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标准,因此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在此,教学评价方式为表现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结合。评价工作与教学活动同步进行,且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校内实训中心完成基础职业能力培养与评价,第二阶段是在企业生产车间,完成综合职业能力培训与评价,评价活动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

    第一阶段包括单元模块评价与综合评价两个环节。学生在校内实训中心接受基本职业能力训练,企业师傅进入学校,培训学生学会规范地使用各种加工工具,生产操作规范,熟悉工艺流程。整个的培训被分成若干个模块,每一个模块培训结束都有一个考评。考试分理论与实践操作两个部分,基本理论占30%,动手实践占70%,通过之后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在学完所有的模块之后,学生必须完成一个综合性考试,考试形式为模拟工作情景的表现性评价,考评内容是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之内,加工组装机械型的手表,工作任务是将300多个精密的细小零件按照技术工艺要求组装起来,并能够达到生产工艺的技术精准度和产品生产规范标准,这一标准完全按照企业的产品质量检测标准,内容包括组装的手表走时精准,操作工艺整个过程准确,且按照企业的基本的生产规范要求,对组装手表的熟练程度、外观及性能进行评价打分。在结束这一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要进入企业进行综合性的职业能力培养。

    第二阶段是对学生在企业生产车间所获得综合性职业能力的评价。进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期后,学生在企业先进行为期一周的基本生产线实习,随后进入重点培养阶段。对此,企业为每一个学生各配备一名师傅,并根据本专业的《职业教育企业培训大纲》进行一对一的技能培养。作为学徒的学生在师傅指导下按照手表的生产工艺要求,学会独立制作高端技术的机械手表,学徒时间为六个月。为保障学徒培养质量,企业为学生制定了阶梯式的评价指标,以企业现岗师傅的定额工作量为基准,采取百分比的形式逐级提高对学生的生产产量和质量的要求,第一个月的考评标准为30%的现岗职工规定计件数量,第二个月为40%,第三个月为50%,依此类推到第六个月就要达到100%。这期间学生将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严格按照高端技术的工艺要求,独立将几百个零件独立地、精准地组装成功,最终的产品要求走时准确,指针摆幅正确,表内零件准确、清洁,企业依据学生的产品制作水平给予评价。除了对学生生产技术水平的评价以外企业还要对学生应对生产过程中发生故障时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学生的职业态度,工作过程中的沟通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等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学生在企业实践环节的学习质量的评价。这一评价是以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和标准生产工艺为基础的全程性、真实产品生产的表现性评价。

    启示

    综上,现代学徒制是一个复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校企合作双方代表着不同的利益群体,企业参与的目的是要获得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和高质量的技术服务,学校参与的目的是要获得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资源,因此要实现二者双赢就必须打破以往的学校本位和企业本位,充分考虑校企双方的利益诉求,建立利益共同体实现共赢。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与天津海鸥手表厂试行现代学徒制的合作,之所以能够在3年的实践中逐步发展壮大,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学校和企业都能够以双方的利益诉求为基础,相互尊重互惠互利,建立共赢的利益共同体。通过建立健全校企共管的组织机构,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在利益上共享共赢,在资源上取长补短,真正实现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现代学徒制也因此才实现了长久的发展。

    我国目前实施现代学徒制还有很多障碍,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两个方面,外部的保障制度和内部的发展制度。建议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一是在法律法规层面明确学徒制的法律地位,确保学徒的受教育、劳动保护、社会福利等各项权利;二是专门设立公用经费,采取商业化拨款方式,根据校企合作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学生的数量规模和培养质量,以合理的生均标准给予资助;三是探索多样化的现代学徒制教育教学模式,开发企业培训资源;四是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与管理,现代学徒制的有效实施仅靠单个企业和单个学校的努力是很难实现的,需要有政府和相关行业组织的统筹与协调,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督导制度以及企业激励制度,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到现代学徒制实践中来。(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 杨延)


至善亭

晨光中的校园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前身为“省立第八师范”,自1914年成立以来,到2014年已经整整走过100年的光辉路程。在历史的长河中,100年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却发生了辉煌的巨变。在这里,百年峥嵘岁月,数不尽华彩篇章,每一个在这里求学、工作过的师生,都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薪火相承 桃李满园

    百年的探索、百年的奋斗,以“敬业乐群,师表八荒”为校训的一代又一代师专人,秉承光荣传统,谱就精彩华章,始终在孜孜不倦地传承文化薪火,奏响时代高歌,培育数以万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人才。

    回溯源流,学校是海属地区首个党组织诞生地,其创建者李超时在师生中发展了许多党员。如连云港市第一名女共产党员吕继英、原江苏省领导、原中纪委领导等都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了热血和生命,建立了不朽功勋。建党纪念碑上,铭刻着的是师专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自1914年学校成立至今,就培养了5万多名致力于苏北乃至全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师范毕业生,他们大多数长期工作在中小学教育第一线,现已成为连云港市基础教育的骨干和中坚;毕业生中还涌现出一大批教育专家、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如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著名教育家刘百川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口海岸专家陈吉余教授、中国著名版画家彦涵教授、当代著名作家吴强等。校园中静静矗立的至善亭,记载着师专学子学海探求、止于至善的足迹。

    如今,即便分处天南地北,即便已成参天之树,但校友们多情的根须,仍牵系着母校校园这片温热的沃土。他们与母校鸿雁往来,关注着母校的成长发展,他们回母校深情忆旧,感叹母校的沧桑变化。

    海纳江河 诸流汇集

    2000年3月,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成立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由原连云港教育学院、海州师范学校、连云港师范学校合并组建而成;2002年,连云港市经济管理干部学校并入。2011年,学校与江苏师范大学合作建办江苏师范大学连云港校区。

    2009年,学校顺利搬入位于新海新区的新校区,占地面积1200亩,规划建设面积40万平方米。如今,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近1万人,其中本科生2200人。学校馆藏纸质图书69万册,数据库27个;现有10个二级学院,共设37个专业,初步形成以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为主要特色,以文化艺术、旅游管理等为区域性优势专业群的专业格局。

    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诗教先进单位、全国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高校和谐校园、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教育纪检监察先进集体、江苏省德育先进集体、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优秀继续教育基地、江苏省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如今,当我们走进这座荣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的美丽校园时,其优美的园林风光、韵味十足的文化石刻、现代化的建筑群以及人文景观等令人神怡。 

    开拓进取 科学发展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学校党委行政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务实高效、严谨的工作作风,团结进取,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业绩,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在办学历程中,连云港师专始终狠抓人才强校战略,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学校现已建成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在全校526名教职工中,有专任教师394人,其中正教授50人、副教授216人,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7.5%;有254人获得了博士、硕士学位,占教师总数的64.5%;1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省级教学名师1人、市级教学名师3人;有16人入选省“333”人才培养工程、24人入选省高校“青蓝工程”、81人入选市“521”人才培养工程;有4人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1人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资助对象。在科研方面,近4年来,我校教师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3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项,江苏省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项,市厅级项目121项。教师发表学术论文1517篇,其中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296篇,被SCI、EI等收录44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与CSSCI收录85篇,出版专著23部。他们为学校教学研究、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学校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承、服务地方经济、决策咨询等方面与政府、企事业单位进行了深入合作,为连云港的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抢抓与江苏师大合作机遇,努力提升教学水平,学校不断加大教学投入,现已形成了培养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教学体系,为学生全面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学校大力实施质量立校战略,坚持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常抓不懈。在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和加强专业学科建设中,学校的人才质量培养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今,学校已建成省级特色专业5个,省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教材和立项教材8项。同时,还有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优秀教学成果4项,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承担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13项;拥有省级实训基地3个,校外实训基地104个。学生获国家奖学金980人次,国家助学金5615人次;师生获省级三好学生、省级优秀辅导员等表彰53人次;学校获省先进集体表彰12项;国家、省级技能、文体竞赛综合获奖近50项。学生在省级“专升本”考试、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省高校大学生辩论赛中均取得了优良成绩。学校积极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还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有关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和学术交流关系。

    美丽校园 成长摇篮

    面向新世纪,学校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素质教育,不断加强德育品牌建设,大力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学校传承百年历史革命传统与学术传统的育人资源,积极打造“诗教育人”德育品牌,创建朱智贤班级、吕继英党支部等。学校连续开展七届中华诗词朗诵会及“金秋文宴”活动,其“诗教育人”获“中华诗词协会诗教先进单位”称号。学校建立校级大学生社团26个,2003年至今连续开展了十三届大学生社团巡礼活动,深入开展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每年举办文化、体育、科技创新和创业等活动、比赛近50项,学生参与面80%以上,在省市各类比赛中获奖1400余人次。“诗教育人”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学校获“全国诗教先进单位”光荣称号。学校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方针,率先开展了“四走进 四服务”系列主题活动,先后被人民网、国家和省教育宣传网站、市委学习实践活动简报等多家媒体刊载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影响。

    良好的教育使师专学子脱颖而出,学子们在省级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多次在国家和省级大赛中摘金夺银。2013年,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江苏省第四届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竞赛,共有17名同学获奖;在第二届江苏省“新东方”杯大专辩论赛上,校代表队获得苏北赛区冠军,跻身省八强;在首届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学校有3人获一等奖,6人获得二、三等奖;在教育部门举办的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林培培同学获二等奖;在江苏省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学校先后有20多人次荣获各等级奖项。学校还连续多次获得江苏省、连云港市“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学生在省师范生基本功比赛、省职业技能比赛、省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评比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夏继伟同学被评为2012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学校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性小学、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职业技能大赛。连续几年,学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均在95%以上,超过省内同类高校平均水平,用人单位满意度和社会美誉度也不断提高。

    学校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深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广大学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推动形成知荣辱、树新风,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与时俱进 再谱新篇

    在市政府部门和市教育部门的关心支持和推动下,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江苏师范大学合作办学项目进展顺利,与师大的交流合作也日益深入。这是学校向开办本科教育迈出的实质性步伐,是学校着力提高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水平的缩影。与此同时,在持续深化与江苏师范大学合作中,学校依托优势资源,逐步形成重点突出、布局合理、具有特色的学科、专业结构和课程框架体系,重点在教师教育、海洋、港口等方面形成局部优势并带动学科、专业整体实力的进一步提高。

    时不待我,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创新是发展的灵魂。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坚持与时俱进、锐意改革、开拓创新,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2012年12月,第一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确定了创建本科院校的新目标。学校正在全面推进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创建国内一流师专,其办学水平处于全国同类高校先进行列,各项办学指标达到本科院校设置标准。如今,学校正朝着立足连云港、面向沿海和陇海、服务基层、富有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昂首前进。

    百年的沧桑砥砺谱写华章,扬帆奋进铸就师专新的辉煌。一百年的栉风沐雨,一百年的辉煌跨越,师专的传统与文脉,精神和底蕴,一脉相承,代代延续,显示出极其坚韧而又旺盛的生命力。今朝,金秋的校园,菊蕊笑绽,草木滴翠,美好的蓝图已经绘就;带着希望和抱负,师专人秉承校训,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不懈地努力着、奋斗着……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少利 记者 阳锡叶)10月13日,来自“军、行、企、校”的 70家理事单位共襄盛举,参加在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召开的航空职业教育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年会。

  当天,11家理事单位现场签约,就订单人才培养、企业员工培训、产学研合作基地共建、课程体系开发、教学团队共建、技术服务等六个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探索实践院校与军队航空装备修理、中航工业航空制造与维修、民航与通航企业之间各具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同日,来自航空行业企业的5位专家围绕“协同创新 推进航空产业技术技能积累”主题作精彩报告,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把脉支招,推进航空职业教育深度融入航空产业链,实现院校与企业人才培养与技术协同创新。长沙航空职院院长朱厚望作协同创新中心年度工作报告。

  大会表决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4808军械修理厂、中航工业洪都等13家单位新加入“协同创新中心”,现理事单位达70家。各理事单位将分组参加专业建设指导工作研讨会、项目开发与技术培训工作研讨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研讨会,进一步加强沟通和交流,积极推动产教融合创新发展。

  中国人民解放军5719工厂、海军航空工程学院、中航贵州飞机等11家签约单位代表与会并与朱厚望院长签署合作协议。在捐赠仪式上,中国人民解放军5702工厂将捐赠教学设备—涡喷-X发动机一台, 5713 厂捐赠教学仪器设备—涡浆-X发动机两台。以“协同创新推进航空产业技术技能积累”为主题的“协同创新中心”论坛在第二学术报告厅举行。由来自航空装备制造与修理领域、有关科研院所和职业教育战线的五位专家作专题报告,并与参会嘉宾进行热烈交流。


学生在企业顶岗实训

省特级教师黄卫华在指导学生“种子检验”

 校企研发进车间

江苏省高水平示范实训基地

    历史的厚重和现实的成就,无不彰显其独具魅力的发展风范,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的浩荡春风更使她趁势而上,独领改革创新的时代风骚——

    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海门中专”)创办于1986年,28年的办学历程,学校攻坚克难、敢为人先,1996年“首批”跻身国家重点职业高级中学、2009年“首批”成为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首批”进入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的行列。

    2013年4月,海门中专“国示范”项目获三部委批复实施,全校上下团结一心,以思想认识到位、组织机制到位、过程实施到位、成果优化到位,“四位一体”成功开启“国示范”建设之旅,有效促进了学校事业更快更好向前发展。

    遥望星空,勇于做梦

    ——抢抓“国示范”建设“制高点”

    “国示范”建设是海门中专办学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学校跨越腾飞的崭新起点,校长室审时度势,以一系列富有前瞻性的新思路、新举措,引领“国示范”建设进入高速行驶的快车道,成为学校优质发展的极强推进器。

    注重顶层设计,锁定建设目标。学校围绕“国示范”建设“改革、创新、发展、示范、贡献”十字精髓,以工学结合为主线,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使学校成为办学模式改革的领先校;以数控技术应用、建筑工程施工、会计电算化、电子技术应用“四大专业”建设为路径,实现学校的领先发展,使学校成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示范校;以传承张謇思想为载体,构建中职生素质教育体系,使学校成为德育特色校;以构建数字校园为契机,提高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水平,使学校成为教育管理数字化的先进校。通过两年建设,把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江苏领先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明确职责分工,健全组织机构。学校成立由校长徐忠担任组长的项目领导组,下设创建办公室、建设项目组、资金运作组等7个工作小组,真正做到职责明确、协调有方、沟通有效。每个组的负责人均由中层正职以上干部担任,确保有责有权,力促项目建设高效运行。

    强化跟踪督导,严格过程实施。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建设管理制度,形成了规范的“国示范”项目办事流程。创建办每周对各项目组开展随机现场督查,倾听项目主管心声,了解项目建设进程;学校每周一召开工作布置会,每两周举行一次项目例会,定期报告建设进度,研究解决实际困难。通过发放工作任务单,严格实施倒逼机制,确保项目建设有序进行、按时完成。

    高屋建瓴,善于解梦

    ——巧抓“国示范”建设“切入点”

    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也是“国示范”建设有效推进的关键一步。学校紧紧以此展开工作,巧解难题、破浪前进。

    校企合作共商培养模式改革。按照“国示范”建设要求,四大专业均在第一时间完善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校企合作委员会的工作制度,充实了两个委员会的人手,开展了一系列调查研究,形成了4个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4个职业能力分析报告,编制完成4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四大专业逐步形成了各自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提供了科学的行动纲领。

    校企携手共建专业课程体系。围绕企业的生产实际和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将企业需要的知识、关键的技能、重要的素质提炼出来,融入校本教材和精品课程之中,四大专业成功构建了专业课程体系4个,开设专业核心课程29门,开发课程标准17门,编写校本教材14本,出版发行教材3本,建成教学资源库4个。

    校企联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学校建立了全程参与、学训一体、产学研结合等三种类型的校企合作方式,让企业全面参与学生品德培养、技能掌握的整个过程。四个重点专业与39家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专业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50%以上,合作企业参与教学的专业比例达到100%,学校与4家企业之间的合作被评为“南通市校企合作示范组合”。

    脚踏实地,勤于追梦

    ——紧抓“国示范”建设“引爆点”

    “国示范”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分清主次,抓准“引爆点”,才能激发最大能量,实现“国示范”建设的最好效果。

    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职教课堂。学校以“职业导向、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为支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打造有用、有趣、有效的“三有课堂”。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大力推行“教学工厂”模式,以“项目任务”为导向,采取案例教学、场景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性和操作性;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形成“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紧密对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促进;会计电算化专业践行“一个导向、两个结合、三个课堂、四个递进”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实施“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推行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

    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执教能力。学校以教科研为引领,实施教学名师、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双师型”教师四项培养工程,同时加大兼职教师引进力度,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先后选派10名教师分赴加拿大、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参加培训,组织24人次参加国家、省市开办的各类教育培训。四个重点专业共培养校级以上专业带头人4人、骨干教师12人、教坛新秀16人。学校共新聘20名企业技术骨干、行家里手承担教学任务,全程参与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

    优化德育工作,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学校以德育特色建设项目——传承张謇思想,构建中职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为抓手,搭建多种活动平台,创新各种活动载体,践行“德、艺、行”和谐统一,努力构建中职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开发了《张謇的追梦人生》、《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等校本教材,建成了张謇纪念馆、南通博物院颐生酿造有限公司等多个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张謇创业精神教育基地,“博艺工作室”在江苏省、南通市商业计划书大赛中获得佳绩,“铭远”乐队荣获南通市职业学校“特别优秀社团”、江苏省“优秀学生社团”称号。

    建设数字校园,增强办学实力。学校着力数字校园建设,积极构建集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学习和生活为一体的数字校园环境。目前已完成7项预期项目。主体核心软硬件建设方案已完成招标,硬件布局和软件初装调试正在有序进行。硬件建设做到管理简化,高效复用;软件建设则以教学为核心,把管理信息化应用建设作为切入点,不断积累教学资源,以点带面,确保全局工作的协调开展。

     面朝大海,善于圆梦

    ——集聚“国示范”建设“闪光点”

    牢记“国示范”建设各项要求,海门中专不懈付出,不断收获,亮点纷呈。

    教师乐于教。对接企业岗位需求的教学内容、紧跟行业标准变化的技能要求,促使学校的专业课堂更具职业教育特色。广大教师积极投身课题研究,开展了7项省级课题、12项南通市级课题、16项海门市级课题的研究,学校获得“南通市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2013年,在南通市技能大赛中有27人获奖,在南通市“两课评比”中有44人获奖,有3人获省“两课评比”一等奖、3人获二等奖;创新大赛中有10人获奖;省职教论坛学校获得2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11个三等奖。

    学生愿意学。这里有企业极需要的知识,这里有专业极关键的技能,这里有从业者极重要的职业素质。学生们投入到这样的技能课堂学习,每天都有收获,每天都有进步。2013年省技能大赛共有4名学生获二等奖,8名学生获三等奖;在南通市技能大赛中有22名学生获一等奖,46名学生分获二、三等奖。2014年省技能大赛中荣获1金3银11铜的好成绩;在南通市技能大赛中有22名、23名、22名学生分获一、二、三等奖。

    升学变容易。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技能水平,让学生升学之门变得越发宽广。2014年对口单招,本科上线398人,上线率50%,比全省平均上线率高出30个百分点。五年制专升本,2014年60人报名,59人圆梦,录取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70个百分点。注册人学也因学生良好的文化基础和不俗的技能功底深受高等院校青睐,2014年升学人数达到400人以上。

    企业抢着要。随着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岗位课程、产教融合等全方位的渗透和深层次推进,专业技能教学跟企业岗位需求的匹配度不断提高,学生一进车间就能上岗操作,时间很短就能独当一面。学生中级职业资格合格率达100%,双证书获取率达100%,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8%,高技术岗位、高薪就业岗位比例20%以上,越来越多的学生未到毕业就被企业提前抢订。

    学校声誉好。“国示范”建设以来,学校各项事业呈现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办学声誉名闻遐迩,先后接待陕西教育代表团、新疆伊宁党政代表团、海安县职教代表团、通州区教育部门等来校交流学习20多个批次。作为省“国示范”项目建设副理事单位和苏中片牵头学校,学校领导及有关教师在省、市“国示范”项目建设推进会、“国示范”协作组工作会议上交流发言17次,学校扎实有效的创建工作得到与会同行和专家的充分肯定。一年来,共计200多篇新闻报道在《江苏教育》、《江苏职教网》、《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联职院网》、《南通日报》等报刊、网站发表,共计40多件新闻报道在海门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播出。2013年,在南通市教育部门职业学校综合考核中获得冠军,学校的办学实力再一次得到充分肯定。今年教师节,学校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海门中专事业发展再次迎来历史性关键节点。

    宏图伟业催人进,风好正是扬帆时。投身“国示范”建设的滚滚洪流,面对已经取得的显著成绩,海门中专,正以更实的举措,更足的干劲,快马加鞭,激情谱写“国示范”建设崭新篇章,奋力开创学校更加美好的发展未来。


本报讯(何葩汪宜蔚楚楚)近日,冶春餐饮股份有限公司和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经贸旅游系联合办学的冶春冠名班正式启动。

在场的家长和学生认真听取了学校与冶春公司的介绍,随后他们就学生学习实习情况、企业用工情况等提出了疑问,企业和学校都如实作出了回答。通过真诚沟通,企业、学校、家长三方面达成了广泛共识,三方在愉快的气氛中签署了订单培养协议。

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能够更好地融合学校和企业双方的不同文化,更好地利用双方的资源,达到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双赢目的。同时,订单式培养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为实现学生美好未来打下坚实基础。


     [提要]10月15日,滨州市综合性公共实训中心揭牌仪式在滨州职业学院举行。滨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文禄,滨州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崔其忠,市人社局、财政局,各县区经信局、各县区职教中心等参加揭牌仪式。

副市长王文禄在轮船驾驶实训室体验驾驶模拟器

副市长王文禄在轮船驾驶实训室体验驾驶模拟器

副市长王文禄、滨州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崔其忠为中心揭牌

副市长王文禄、滨州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崔其忠为中心揭牌

揭牌仪式现场

揭牌仪式现场

齐鲁网滨州10月15日讯 10月15日上午,滨州市综合性公共实训中心揭牌仪式在滨州职业学院隆重举行。滨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文禄,滨州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崔其忠,市人社局、财政局,各县区经信局、各县区职教中心,及部分市直重点企业、各县区重点企业负责同志等参加了揭牌仪式。

今年1月,山东省经信委、省教育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全省公共实训中心(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进一步整合政府、院校、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各类资源,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建设技能实训中心(基地),为加快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为培养合格的创新型、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提供技能实训保障。滨州市综合性公共实训中心正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滨州市综合性公共实训中心依托职业学院实训广场建设,该实训广场是山东省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装备了8个实训中心、109个一体化实训室,引进了3个研发中心。几年来,先后承担了37项国家级、省级培训项目,设立了18个技能培训及鉴定基地、考试站点。

综合性公共实训中心启用后,滨州职业学院将与社会各界一道,立足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综合性公共实训中心对产业升级、技术改造与职工培训的推动与引领作用,努力与行业企业建立更紧密、更长久的合作关系,为支撑企业进步、促进区域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揭牌仪式后,与会领导和嘉宾共同参观了职业学院黄河三角洲高技能人才实训广场和校园。


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牵头组建了重庆市首个农民工培训集团

参加全国职业院校获全国技能大赛获制茶一等奖

    总有一种梦想让人欢欣鼓舞;总有一种梦想让人不离不弃;总有一种梦想让人卧薪尝胆;总有一种梦想让人奋发有为;总有一种梦想……     

    在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何仁聘校长心里也有一种梦想,那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一路走来,虽然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似行云流水、弹指一瞬间。但是,在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的发展史上,却留下了全体教职工用心血和汗水、智慧与力量谱写的生生不息、青春常在的辉煌篇章。为了实现“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的梦想,以“理念先进、管理规范、师资一流、质量上乘,特色鲜明”的示范校为己任,何仁聘校长同全校教职工在一次次困境中坚守着那一份执着与信念。坚持“体现职教特性、强化专业特点、炼就教师特长、培养学生特技、形成学校特色”的办学理念,以“内涵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发展”为抓手,大力实施“名师工程、工程师(会计师)工程、技师工程、研究生工程、青蓝工程”五大工程,创建了“抓过程向教学常规要质量,抓基础向德育工作要质量,抓关键向师资素质要质量,抓创新向模式改革要质量,抓技能向实训实习要质量”的“五抓”质量管理体系,形成了“学、导、训、评、用”五环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和“对人要感激,对物要爱惜,对事要认真,对技要砥砺,对己要严厉”的“五要”德育体系,学校育人质量逐年提升。学校被教育部门、财政部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等6部委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让我们走进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去探寻其创新发展之路……

    【改革篇】

    改革 跨越发展的源动力

    【关键词】改革 跨越发展 源动力

    【链 接】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建校半个多世纪以来,历经建校之初的艰苦创业、改革开放之后的发展壮大,几经改制合并后的跨越与提升等重要历史时期,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学校科学谋划发展定位,突出特色办学,完成了学校发展史上一次次华丽转身。

    19世纪末的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占地7.3亩,校舍面积不足4000平方米,教职工14人,在校生仅150余人,即将面临被撤并、被摘牌的危险。面对无校园、无教师、无学生、无资金的“四无”学校。怎么办?学校领导上下统一思想,必须改革,只有改革才能生存。学校一班人,带领全校教职工,打响“学校保卫战”。动员教职工集资添置教学设施;在外租赁教学场地;打破“铁饭碗,大锅饭”、深化内部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任制;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扬“铜头、铁嘴、橡皮肚、飞毛腿”的精神,深入偏僻乡村,深入田间地头,走村串户招生。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招生就达到1200人。在全体教职员工的齐心协力下,经过短短6个月的奋力拼博,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专家到学校评估时,给予了高度评价,学校达标,评估合格了,学校牌子保住了,学校打赢了这场“学校保卫战”!

    初次尝到甜头的学校领导并没有因此而放慢发展的脚步,大家心里明白,学校的牌子是保住了,可是学校要想跨越发展还必须坚持改革,改革才是跨越发展的源动力。只有改革才能彻底改变学校的现状。在近十年时间里,在没有政府专项资金的情况下建成了占地面积233亩、建筑面积136000余平方米,在校生11000人,教职工462人,校内实训场地105个,建有西南地区一流的SMT生产线、挖掘机培训中心、400亩农业产业化培训基地,国家第二批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国家“中德诺浩高技能汽车人才培养助推计划”校企合作项目基地的新校园,学校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段,由达标中职学校到省部级重点中职学校、到国家重点中职学校、到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建设学校、到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实现了10年五大步的跨越式发展。

    【创新篇】

    创新 内涵建设的驱动力

    【关键词】创新 内涵建设 驱动力

    【链 接】示范校建设以来,学校在知识和精神之光的沐浴下,始终坚持以内涵建设为主线,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与育人质量,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创新“九个五”体系,强化学校内涵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学校参加全国中职学生技能大赛获2金4银4铜;全国中职学生技能作品成果展获1金1银;全国中职学校文明风采大赛学校连续四届获全国决赛优秀组织奖;参加全国学生荷球锦标赛获中学乙组第二名。学校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先进集体”、“重庆市职业教育先进集体”、“重庆市德育特色学校”、“重庆市文明单位学校”、“重庆市校企合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五个目标、砥砺前行。围绕改革促内涵、创新提质量、示范铸特色的学校建设发展思路,使学校能在“改革创新、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方面起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学校确立了建设“理念先进、管理规范、师资一流、质量上乘、特色鲜明”的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的目标,激励全校师生朝着这一目标砥砺前行,推动学校由规模向质量、外延向内涵、同质向特色,特色向示范转变。

    五特理念、整体引领。学校始终用“体现职教特性、强化专业特点、练就教师特长、培养学生特技、形成学校特色”的“五特”理念来引领学校内涵发展,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模式改革、课程改革、师资培养、考核评价等方面都贯穿“五特”理念,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以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办学模式、评价模式改革为路径,推进学校内涵建设,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五项改革、勇于创新。按照职业教育职业性、实践性、技能性的特性,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紧紧依托行业企业,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全面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和课程体系五项改革,形成了以能力为本位,与岗位需求相适应,与职业标准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五大工程、打造师资。学校全面实施“名师工程、工程师(会计师)工程、技师工程、研究生工程、青蓝工程”五大工程,通过“大师带徒、名师引领、国培提升、企业实践、校培闯关、国际交流、学术促动、执业考证、项目历练、技能比武”十大平台,强力打造“多师型”教师团队。初步形成了一支“专业理论功底深厚、业务技能精湛”的多师型教学团队。

    五个对接、教产融合。学校在专业建设上始终坚持紧跟产业办教育,做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学校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通过引入“校中厂”,建立“厂中校”,教学环境企业化,构建了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

    五环融合、育才之道。采取“学、导、训、评、用”五环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学理论,学规范,为专业学习打基础;导方法,重在引导,教会方法;训技能,实施技能小班化教学,建立技能考核标准,强化岗位技能;评能力,突出能力,多元评价,综合考核;用,学以致用,实际操作,服务社会。

    五个依托、校企合作。依托行业,建立教产合作机制;依托紧密型企业,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依托供销系统,实施订单培养;依托职教集团,实现资源共享;依托校内实训基地,拓展社会服务功能。五个依托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真正长效。全国“中德诺浩高技能汽车人才培养助推计划校企合作项目学校”。

    五抓体系、提升质量。学校初步形成“抓过程向教学常规要质量、抓创新向模式改革要质量、抓基础向德育工作要质量、抓关键向教师素质要质量,抓技能向实训实习要质量”的“五抓质量管理体系”,育人质量稳步提升,参加全国职业院校中职学生技能大赛获2金4银4铜。

    五要教育、健全人格。学校以“尊重个性、珍爱灵性、提升德行”为准则,以“对人要感激,对物要爱惜,对事要认真,对技要磨砺、对己要严厉”的“五要教育”为主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立体德育体系,塑造学生“立人”、“爱物”、“勤事”、“娴技”、“克己”的情操和品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事实充分验证了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经过这一轮轮的改革创新,科学的管理机制,灵活的运行机制,充分调动了学校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极大地保障了改革创新新举措的顺利实施,使学校昂首跨入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服务篇】

    发挥引领作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关键词】发挥 引领作用 服务  地方经济发展

    【链 接】中职示范校的建设任务是通过抓住发展机遇,改革创新,促进内涵发展,提高办学水平,形成类型特色和时代特色,立足于区域经济,增强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农民的贫困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贫困,更重要的是知识上的贫困,技术上的贫困,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给他们技术,让他们掌握一项谋生的技能。

    由此学校牵头组建了重庆市仅有的一家农民工培训集团——重庆市春晖农民工培训集团。学校以集团为平台,以供销社组建的12000多个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实施“雨露计划”、农村实用技术、农产品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等培训。在“雨露计划”培训中形成了“三全一补”的培训模式和培训机制,实现了“培训一人、转移一人、脱贫一家、带动一片”的目标。近几年转移培训了7000多名贫困地区农民工,学校代表重庆市参加全国扶贫培训成果展获一等奖,是全国第二批科技特派培训基地,同时学校服务“三农”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五大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支撑。

    服务支撑重庆茶产业发展。作为重庆市仅有的一家开设了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的中高职职业院校,为重庆市实施“茶产业振兴行动计划”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

    服务支撑重庆现代农业发展。为重庆打造现代农业,实施规模经营和农业机械化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新型农民。

    服务支撑现代流通业发展。为供销社打造新网工程,发挥农村商品流通主渠道作用培养了大批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服务支撑重庆汽车、机械制造业。为重庆汽车、机械制造骨干企业长安、宗申、力帆、上汽红岩依维柯、北汽银翔等大型企业输送了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

    服务重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西南地区首所在校内建成SMT校中厂的学校,已为重庆广达、富士康等企业培养输送了SMT技师200余名;为永川成功引进年产值300亿的华科事业群,输送技工500名,助推了重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国家示范建设以来,为学校快速发展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遇,使学院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办学体制机制,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之路,实现了跨越发展。

    风正潮平,自当扬帆破浪!今后,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将一如既往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主动适应重庆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需要,以内涵建设为核心,以特色发展为根本,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努力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示范中职学校,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让我们一起——同心共筑“职教梦”!  


   小8讯(记者张英)昨天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迎来一批特殊的交换生,来自韩国忠北半导体高等学校师生团一行7人将在该校进行为期三周的文化、专业、生活体验活动。“国际学生交换”在大学本科和高中阶段比较普遍,而职业学校中施行交换生制度,在苏州尚属首次。

  据悉,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积极搭建中外合作平台,以“国际学生交换”项目为依托,不断提升职校生的国际视野和世界观。近几年,学校先后与日本、德国、韩国、美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职业学校、培训机构和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进行广泛深度的交流合作。

近日,由陕西工院郭新玲、田俊成两位老师发明的专利“一种直齿圆锥齿轮节圆锥角的测量装置及其测量方法”(专利号为“ZL 2012 1 0227354.0”)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实现了学院获得发明专利零的突破。 

近年来,陕西工院教职工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开展专利工作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截止目前,陕西工院已申请专利120余项,取得专利证书99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51项,外观设计专利47项。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