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展开全部
        改革和发展,教育必先行。提高农村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并使其学得一技之长向城镇转移,这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苏州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着力打造公共服务均等化示范区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新理念: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

        “将所有的配件运到中国来,我们的工人却组装不出一只合格的手表。”这是几年前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丁亮的心病。如今,走进该校新亚科技波峰焊生产流水线车间,只见企业“专业辅导员”正在手把手教学生实地操作。“‘教学工厂’让学生在企业氛围中成长,现在完全不用担心产品的质量问题。”

        自2001年10月中德两国总理签署经贸合作协议以来,太仓成为德国企业投资中国的首选地,150多家德企集中入驻使太仓成为“中国德企之乡”。但严谨的德国人对劳动力的技能要求极高。太仓市委市政府逐渐意识到,资本、技术等能实现转移,但优质劳动力只能靠本土“生产”。

        为此,太仓在实践中逐渐确立了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统筹发展、优先发展的新理念,这对城乡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产业发展要求,太仓制定了职业教育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按照每30万人口设置一所职业学校的基本原则,调整、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在拥有国家首批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太仓职业教育中心校的基础上,2004年,投资9亿元,创办了第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形成了中、高职一体化发展格局。

        新要求:城乡老年人口全享社保待遇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职业教育通过对劳动力的培养,提高其就业能力并以此提高其收入及消费水平,从而促进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城乡一体化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苏州市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打破行业分割和地区分割,大力推进区域间制度统筹衔接,加大公共资源向农村和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力度,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基层,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切实加强基层公共服务机构设施和能力建设,促进资源共建共享,极大地提高了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近日,苏州城乡一体化晋升为国家级试点。根据国家发改委批复的《江苏省苏州市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以下简称“试点方案”),公共服务均等化被提到了重要位置。

        试点方案提出,要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着力打造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示范区。就是要统筹推进城乡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共用,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城乡居民方便共享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城乡“15分钟健康服务圈”;加强城乡“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 深化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健全自然增长机制,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并轨标准,加快实现城乡老年人口100%享受社保待遇。

  本网讯( 通讯员 刘宏平 赵强)近日,经国家教育部网站公示,咸宁技师学院被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咸宁技师学院自组建以来,抢抓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及湖北省实施武汉城市圈和中三角人才发展战略的机遇,科学决策,有机整合,创新机制,统筹发展,突出技能培养特色,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广受社会各界好评。学院2014年2月被省政府批准更名为“湖北新产业技师学院”,是省内地市州第一家批准挂牌“湖北省”字头的技师学院。

  此次咸宁技师学院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是该院大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取得的又一成果。


 图为大会现场。(资料图片)

        慕课、微课以及翻转课堂的出现,正在冲击着传统教育。在线教育发展已经成为世界趋势。面对新趋势,既要保持高度敏感,又要冷静思考。

        ■薛冬婷

        今年3月27日至28日,由全国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中国学习与发展联席会、中国教育学会共同主办的首届MOOC大会在深圳隆重召开,第二届全国微课程大赛同时启动。

        本次大会以“趋势展望 模式探索  共识凝聚”为主题,来自全国150多所学校的近300位专家学者与会。大会围绕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趋势、微课程设计与开发标准、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模式作了深入探讨。

        慕课、微课以及翻转课堂的出现,正冲击着传统教育

        3月27日上午,全国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秘书长严继昌作了“微课程建设与评价”的专题报告。严继昌认为,面对慕课、微课的新趋势,既要保持高度敏感,又要冷静思考。“微课”既可以在基础教育、职业院校、高等教育等学校教育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可以在成人教育和各类培训等继续教育领域中发挥作用。在学历教育非学历素质教育中都能发挥作用。“微课”在不同教育类型、不同教育层次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学校教育中,“微课”的作用更多体现在素质教育和知识难点、疑点的辅助教学方面。在继续教育中,可以是素质教育,也可以应用于学历教育。

        慕课应向大众开放在线研究型课程

        在3月27日上午的会上,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院长祝智庭作了题为“从MOOCs到MOORs”的报告。

        MOORs(大规模在线公开研究)转变的具体模式特征表现为由MOOCs基于内容的向MOORs基于问题解决的一系列活动转变,由MOOCs侧重于知识传播与复制向MOORs基于问题解决和知识建构转变,由MOOCs强调视频、作业和测试等学习活动向MOORs的强调创造、自治等转变。

        3月27日下午,与会专家以圆桌论坛方式深入讨论了微课程设计与开发标准。

        严继昌认为,微课程设计与开发必须在微课程概念及理念、受众人群、选题设计、教学内容、作品规范、教学运用效果、教育评价等方面要形成系统理论和标准规范。微课程制作应体现出不同教学目的、不同教育类型的特点,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旗帜鲜明地反对花哨、不求实效的倾向。

        与会专家认为,应区分微课、微课程的概念。微课是指在一定时限(最长不超过30分钟),明确的教学目标、通过视频、音频、文字、图片、动画中的一种或多种形式表现和集中说明一个问题或知识点的教学过程。相比较微课而言,微课程更具系统化,与传统课堂教学结合度更加紧密。

        圆桌讨论会上,与会专家就微课的功能进行了深入探讨。专家们认为,微课程的主要功能应是辅助教学,重在实现学习的“检索”功能上,在“教、学、研”等方面做好服务,在条件具备时实现与教学的深度应用。但也有专家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微课应与“教、学、研”深度融合,而非简单的辅助教学功能。

        据悉,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将在最近对外完整发布微课程设计与开发标准。

        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受青睐

        “依托专业联盟模式,推动优秀教师和企业专家协作开发资源,共同集资,节约了各校的开发成本,为同类专业学校的长期合作共建专业奠定了基础。”北京市商业学校信息媒体系主任王红蕾在会上就专业联盟模式的网络精品课程开发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严继昌认为,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联盟作为跨界资源整合组织,体现MOOC理念,采用NGO模式运作,将能最大限度的包容、开放和联合社会一切资源开发和使用微课程资源,推动微课程资源的最大限度的应用。

        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发起人付彦军认为,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联盟目标是发动全国范围的微课程爱好者,通过微课程大赛和专题协作组的形式,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微课程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充分发挥民间和社会力量推动微课程资源的应用和共享。

        据悉,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联盟现已有100多所学校参与,受到了与会学校的重视。东北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王立表示,“我们愿意依托农业系统的专业和系统优势,希望能以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联盟专题协作组的优势,推动农业院校的优质微课程资源开发。”
国家中职示范校项目建设学校
重庆市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校长殷安全解读


殷安全,重庆市涪陵区人,生于1962年9月,涪陵师范学院英语专业毕业、西南师范
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研究生课程班毕业,中学英语高级教师。2000年9月至2007年6月
任涪陵五中副校长、党委委员,2007年6月任重庆市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党委书记,
2010年7月至今任重庆市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校长、党委副书记。

涪陵职教中心校长殷安全向两名西藏学生赠送亲手书写寄语的纪念册


        在素有“榨菜之乡”美誉的重庆市涪陵区,有一所办学规模大、办学效益好、办学成绩优的公办综合性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近几年,学校秉承“自强博习,厚德精艺”的办学理念,以内涵发展为核心,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国家示范校建设为引领,促进办学水平全面提高;以制度建设为契机,完善学校内部管理机制;以素质教育为统领,培育创新人才成长土壤。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温暖工程先进集体”、“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重庆市五四红旗团委”等数十种荣誉称号。这就是重庆市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一所有着30多年办学历史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学校。学校在中职教育改革发展中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发挥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显著成绩的背后,这所中职学校究竟有着怎样的独到办学模式?该校校长殷安全又有着怎样的治校高招?日前,笔者来到重庆市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校长殷安全作了解读。

       笔者:殷校长您好,很荣幸今天能够来拜访您,学校近年来发展迅速,能介绍一下学校的发展历史吗?

        殷校长:好的,学校始建于1978年,建校之初创业十分艰苦,校舍是一所废弃的医院,山上还有一块大石头,随时可能滚落下来,学生没有床就睡地铺。三十多年来,三易其址,三度整合。2000年7月,学校和原涪陵二职中强强联合,组建为现在的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完成了发展史上一次华丽转身。2001年3月,学校被重庆市确认为市(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9年1月被教育部门正式命名为“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10年10月整体搬迁至李渡新区。2012年6月,学校被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二批立项建设学校,跻身全国1000所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之列,学校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

        笔者:作为中职示范校项目建设在建学校,如何借助项目建设提升学校内涵与质量,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果呢?

        殷校长:示范建设这两年,是学校高速发展的两年,是跨越式发展的两年,两年来,学校紧抓机遇,积极探索,以国家示范建设为主线,以提高人才质量为核心,以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为突破口,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升服务区域经济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重点项目建设方面: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形成了“岗位能力·工学结合+技能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开发了“岗位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确定了9个典型工作任务,制定了7门主要专业课程标准,公开出版教材3本。有三位教师参加了教学资源库建设,增强了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深化“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改革。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形成了“学做合一·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开发了“项目任务分类”模块化课程体系,确定了10个岗位专业方向,制定了2门专业课程标准,编印了2本校本教材,新建了机电技术应用多功能实训中心。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形成了“1+x+y”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情景导向·岗位需求”课程体系,制定了专业教学标准,确定了8个典型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制定了5门核心课、5门专业技能方向课课程标准,对10门专业课程进行了项目教学设计,开发了3门技能竞赛课程,制定了实训大纲,编写了实训教材,开发了9门专业课程学生学业评价工具——学生学习评价手册,新建了茶艺室、前厅实训室、校园茶艺馆和校园酒吧,提升了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构建了“项目·情景导向”教学模式,采用技能学分和“考证合一”评价学生学业。

        2.特色项目建设方面:移民培训是移民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学校的特色项目,学校以“三峡移民就业培训基地”为平台,着力打造并形成了“学校+企业+园区+乡镇”的特色移民就业培训网络,建立移民就业培训网点15个,提供移民安置就业全程服务,极大地调动了移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学校专门为移民就业培训编写教材20本,其中出版6本。2013年,培训移民13000余人次。接受过培训的移民,凭借一技之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3.校企合作新模式方面:学校建立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管理与运行机制,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与重庆涪陵高峡实业开发公司共同在校内组建了“砂带磨削机生产车间”,与重庆美心翼申机械制造公司签订了订单培养并共建校外实训基地。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与重庆金科两江大酒店、涪陵饭店联合举办了订单培养“金科班”、“涪陵饭店班”。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与重庆市虹湾科技有限公司、万达薄板、仓兴达公司等10家企业签订订单培养。三个重点建设项目分别组织知名企业的专家、技术能手到校开展了“技师论坛”活动。学校还联合区内企业、中职学校共同组建职教集团,实现优势互补,建立辐射机制,共同发展。

       笔者: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学校正在致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殷校您能介绍一下学校是怎样提升教师执教新能力的吗?

        殷校长:教师创新能力是职业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我们学校主要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提升教师执教新能力的。

        1.建立健全教师培养制度,认真落实示范校师资队伍奖励办法,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认真做好各级名教师、教学能手、教坛新秀、师德师风先进个人和骨干教师等的评选推荐工作,营造良好的比、学、赶、超氛围。

        2.大力开展“专业化发展工程”、“名师工程”、“青蓝工程”和“双师工程”四个提升教师素质工程,为学校教学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3.学校搭建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平台,积极推荐优秀教师参加国培、市培、区培和跨省交流学习、下企业实践锻炼。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提升专业能力。邀请专家来校举办专题讲座,进一步提升教职员工团队意识、敬业精神和师德师风水平。

        笔者:示范校建设两年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呢?

        殷校长:师资队伍建设是中职学校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所在。随着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重视,我们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明显。

        现在的涪陵职教中心,已经拥有一支师德高尚、学识渊博、教艺精湛、敬业奉献的教师队伍,学生会得到更好的引领,学校已具备持续发展的动力。

        2013年学校新增市级骨干教师1人,106名教师被认定为“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4%。学校还组织了全校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推荐了1名中层干部参加出国培训、40名教师参加国家培训、151名教师参加市级培训、122名教师参加跨省培训。教师参加区级以上各类比赛共获奖29个,其中一等奖6个,二等奖11个,三等奖12个。财会专业教师舒敏参加全国中职学校财经专业技能比赛获一等奖,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刘雅丽参加重庆市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技能大赛获一等奖。

       笔者: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社会输送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能谈一下学校德育工作有哪些亮点吗?

        殷校长:是的,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因为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的保障。学校坚持德育为首,时刻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不断创新德育工作内容、方法和思路,不断推进德育队伍建设,扎实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提升。通过多年的努力,呈现出以下三大亮点:

        1.推行自主管理,践行科学育人:所谓的学生自主管理主要是通过开展一些有特色的活动比如:军训、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自理自律、与人友好相处的能力。学生自主管理的方法更是创新,其中,值周活动便是学生自主管理的集中体现,学校都由学生管理,比如教室、寝室清洁卫生检查评比,学生就餐、集合等秩序维持,违纪违规统计,均由学生进行。学校成功申报重庆市教科院“十二五”规划课题《中职学生自我教育研究》,助推了学生自主管理深入开展和示范校德育工作提档升级。

        2.依托社团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成立了社团联合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合唱团、魔术社、演讲社等十几个大型社团,社团开展各类竞赛和服务性活动,把广大学生吸引到社团中来,让学生展示出自己的一技之长,发挥学生社团在繁荣校园文化、促进学生成长中的积极作用。

        3.以学校电视台为载体,构建特色育人舞台:学校电视台是我们学校开辟的德育新途径。主要有两档节目,一是《涪陵职教中心新闻节目》,二是《校园显微镜》,主要从正面播报学校近期发生的师生方面的优秀事迹,让先进的典型引领学生的成长;电视台还对学校重大活动如主题团日活动进行现场直播,全校师生都可以观看。

       笔者:学校已经取得了如此多的成绩,今后的发展目标与努力方向是什么?

        殷校长:总结学校近几年跨越式发展取得的成绩,得益于党和国家大力发展中职教育的好政策,得益于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

        今后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是:继续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紧紧围绕示范校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坚持依法治校、依法从教,坚持走内涵式、特色化发展之路,积极创新内部管理,有序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和评价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师资整体素质,着力深化校企合作,积极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学校办学质量、服务水平、辐射作用和社会影响力全面提升,努力将学校建成“库区领先、重庆一流、全国知名”的中职示范学校,再次实现学校新的跨越和发展。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重庆市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抓住机遇,用好机遇,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争创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示范中职学校。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林丽丽 通讯员 南宣):记者4月1日从广州市南沙区人社局获悉,南沙区职业培训学校在南沙区岭东职业技术学校正式挂牌,这标志着该区首个公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正式成立,打破了南沙一直以来没有公办职业培训实体机构、全区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完全依赖其他区和民办培训机构承接的现状。


  据悉,南沙区依托区岭东职业技术学校多年教学管理经验,通过在岭东职校加挂南沙区职业培训学校牌子,成立区内首个公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打造政府公益性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一体化”新型职业教育模式,促进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把南沙打造为“教育培训基地”的重大举措。

  据相关人士介绍,广州市南沙区岭东职业技术学校,创建于1993年,该学校占地面积三万多平方米,拥有旅游服务与管理、学前教育、汽车运用与维修等13大专业。下一步,相关部门将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根据南沙区职业技能培训实际需求,确定南沙区职业技能培训工种。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巡礼之二


与黄山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合作协议



        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过程中,中国面临新一轮的产业升级。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培养大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迫在眉睫,如今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培养的规模和人数已经占有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十八大提出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1年,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把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端技能型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要在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围绕培养目标,重视培养过程,并且得到社会的检验和评价,具有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家骨干院校建设过程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内引外联,实施多元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而形成的,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校企合作理事会,改革并完善了“内引外联”的多元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物流管理专业依托芜湖安得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邮政速递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芜湖分公司等构建了“三阶段递进”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市场营销专业依托合肥荣事达集团、南京苏宁电器等推行了“校企互融、四段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依托鼎捷软件有限公司实施“工程化、多学段”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动画设计专业依托安徽麦田麦水数字影视动画有限公司建立“大平台、多方向、定岗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改革与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行业企业全过程、零距离地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理实一体,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学工作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文件,在对人才市场进行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调研的结果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和评价,结合岗位需求和工作需要,在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上讨论通过,形成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全校36个专业都建立了各自的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由校外的行业企业专家、学者与校内专家组成。

        每个专业实行“双专业带头人”制度,如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动画设计专业分别聘任金蝶软件有限公司芜湖分公司资深ERP顾问师方津津、芜湖安得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卢立新、荣事达电子电器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丽苹、南京艺德源动漫制作有限公司总经理陶陶为校外专家型专业带头人,与校内的教学型专业带头人共同为专业建设把脉。

        课程建设成果丰硕。建设期内,在建设60门专业核心课程、10门公共必修课程的同时,建立了相应的教学资源库,打造出省级精品课程9门、校级精品课程21门,出版了教材123本。

        人才培养需要有高素质的稳定的教师队伍,教师由校内外的专兼职教师组成。校内的专职教师主要承担校内的理论教学任务,“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100%;来自行业、企业的校外的兼职教师达到331人,主要承担专业教学、实习、实训、技能大赛指导等任务。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通过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共同参与课程及课程资源库建设、组织专题培训、开展优秀兼职教师评比等一系列举措,切实提高兼职教师队伍的职教水平,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50%以上。学校在135家企业建有校企合作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能够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之用。

        技能大赛,构建全方位的四级竞赛体系

        技能大赛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亮点之一,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展示水平的重要舞台。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技能大赛为抓手,形成了国赛、省赛、校赛和系赛四级技能大赛,加上行业举办的赛事,形成了完整的技能大赛结构体系。每年12月的最后一周,全校所有专业所有的学生都参加“技能竞赛周”活动,保证全员参与。

        依托校企合作理事会,邀请芜湖安得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芜湖海关、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神州数码有限责任公司、汉爵阳明大酒店等十几家企业参与技能大赛的指导工作,有效地提高了选手的水平。2011年以来,学院不仅承办了安徽省职业院校计算机网络应用、报关、物流管理、机器人等项目的大赛,还组织了近30个队参加了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组织了近20个队参加了国家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共获得省级一等奖20个、省级二等奖20个、省级三等奖7个,获得国家一等奖4个、国家二等奖7个、国家三等奖1个,行业大赛获奖30项。

        2012年7月和2013年7月,安徽省教育部门领导两次发来贺信,向参赛获奖选手、指导教师和学校表示祝贺和慰问。

        文化育人,发挥服务与管理中的育人功能

        高校校园是文化传承的主阵地,校内外的实习实训基地拥有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学院积极倡导以职业素质为重点的全面素质教育,花园式的校园环境赏心悦目,营造文化育人的校园氛围,加上“春之声”校园文化节、阳光体育文化节等传统校园文体活动,充分发挥30个学生社团的作用。建章立制,规范管理,用一系列的制度来规范办学行为,在服务与管理中发挥育人功能。

        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同行的认可和社会的好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2013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8.1%。连续3年被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委员会授予“安徽省普通高等院校毕业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7年至2012年连续6年被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委员会授予“安徽省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称号,2009年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是安徽省仅有获表彰的高职院校。在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教育的同时,将创业工作列入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2012年被安徽省教育部门授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称号。
  近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即,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和现如今的学术型人才的高考。也就是说,高考新增了“技能型”模式,以河南新华电脑学院为代表,已承载了十几年专注培养技术型人才的职业教育,与时代接轨,走在了全国高考模式的前沿,更是魅力彰显。


  开展多渠道创就业模式让学生在校即可实现创业梦

  全国高考新增“蓝领”模式技术型人才备受重视
  鲁昕指出,在高中阶段,16岁就可以选择未来发展的模式。技术技能型有三种人,第一类是工程师,第二类是高级技工,第三类是高素质劳动者。北大附中河南分校董事长、校长李光宇表示,现在的高校多数是研究性、综合性的大学,对技能教学重视不够,千校一面,千人一面,不能够很好地与社会、企业需求相匹配。通过技术型和学术型两种模式高考培养各方面所需人才,是高考改革非常好的一面。
  “一个国家若不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不认真对待职业教育院校培养出来的各类高、中、低级技术人才,这个国家就没有希望;国家要富强,‘蛋糕’要做大,靠的是做‘蛋糕’的人才,而不是会分‘蛋糕’的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认为,我国人才的培养不能只重视文凭,培养只会写“垃圾论文”的人才,应该是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难题,既能动手又能动口的全才。为此,高素质技术型职校生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河南新华校企合作促学生高薪就业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河南新华未雨绸缪
  如今的高考制度对学术型人才的选拔很公平,但对技能型教育的重视程度上不够,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高考实行两种模式后,很可能会对现有的本科院校和高职类院校进行重新划分:三本院校将与高职院校划为一类,参与技能型人才高考的录取。此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投入,提高职教院校教学质量与社会地位也迫在眉睫。作为河南省最大的IT职业教育院校,河南新华电脑学院办学26年来,高瞻远瞩,紧跟时代发展、升级专业、更新设施设备、提升师资力量,先后成立了校企合作中心、企业定向班、影视动漫基地、电子商务实训中心、新华淘宝班等,专注培养与时代接轨、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的综合型IT高级技术人才。
  近几年来,职业教育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5%以上,而河南新华电脑学院的学子们更是在未毕业则已被用人单位提前预定。这红火的就业趋势为职业教育重要性做了有说服力的注脚。与其培养一些欠缺就业能力的所谓“学术”生,不如瞄准职业教育方向,让适合的学生更加脚踏实地,用和现实需求接轨的职业技术,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规划更加美好的明天!

  新年伊始,职业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热门词。2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五大任务措施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随后,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教育部副部长鲁昕透露,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微博]”。一种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一种是现有的高考模式。种种消息显示,一直在招生和人才培养上饱受困扰的职业教育即将从困境中破冰,迎来一次新的发展机遇。

  □新政发布

  五大措施促进职业教育

  农历马年春节刚过,国务院召开的第一次常务会议上,职业教育成为关注的焦点。李克强总理在会上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以改革的思路办好职业教育,对提升劳动大军就业创业能力、产业素质和综合国力,意义重大。

  会上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五大任务措施。“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鼓励中外合作”……

  这一系列措施的推出对于缓解职业院校招生难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考推行两种模式并存

  要破解职业教育困局,招生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如何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并在现有的国家考试体制下实现人才合理分流,针对这些问题,在即将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中似乎已有所关注。近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高考改革方案将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分开。“在高中阶段,16岁就可以选择你未来发展的模式。当然不管你选择的是什么模式,你都可以实现你的人生目标。”鲁昕说。

  据统计,近几年来,我国每年从中高等学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总量在1700万人左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矛盾已成为短期内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突出表现。鲁昕介绍,之前的职业教育只讲技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技能需以技术为基础。今后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将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工程师,第二类是高级技工,第三类是高素质劳动者。

  部分本科院校面临转型

  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对职业教育部署工作中曾提到:“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对此,鲁昕在论坛上介绍,教育部将开始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的工作。据统计,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共1200所左右。这就意味着有50%的学校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

  这番介绍,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一批本科院校将面临重新定位和转型。鲁昕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透露,2014年教育部已针对职业教育改革部署多项工作。如由省级政府统筹,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遴选一批行业背景较为突出的本科院校,与优质高职院校通过课程体系相互对接,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培养;发布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三年行动计划,指导专科层次高职院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组织开展国家和省两级本科院校转型试点,向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进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这一系列措施无不预示:职业教育改革已箭在弦上。

  □北京落点

  高职录取呈现多元化

  目前,北京市高职招生涵盖自主招生、单考单招及高会统招3类形式。这3类形式在报名、考试、录取等方面有一些不同。

  1.自主招生

  自主招生是面向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的毕业生。每名考生限报一所学校。院校根据专业特点和入学需要自主确定入学标准,按照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的原则,结合考生高中阶段的学习情况及综合测试成绩,自主确定录取方案。从往年情况看,试点校入学考试评价均采取笔试结合面试等形式对考生进行综合测评。按规定,被录取考生不再参加当年高考,未被录取考生可继续参加当年高考。

  2.单考单招

  这种招考类型主要针对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不能报名。报考高职单考单招的考生除了参加文化课考试报名外,还要按所报考院校规定参加专业课考试报名。从往年情况来看,文化课考试报名时间与高考报名同步,专业课考试报名则由招生院校负责组织,大多安排在5月中下旬。

  单考单招考试科目设置为“3+X”。“3”指语文、数学、外语3科公共文化课,由全市统一命题并组织考试和评卷。“X”指招生院校根据专业要求设定的综合专业课1科或专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2科。高职单考单招实行单独录取,根据全市考生语文、数学、外语考试成绩,按招生计划数的一定比例划定统一的录取控制分数线。招生院校在控制分数线以上,结合考生综合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成绩,按志愿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3.高会统招

  “高会统招”主要针对普通高中毕业生。报名在普通高考报名时进行。高会统招的考查科目包括高考文化课科目和会考科目两部分。其中高考科目包括语文、数学(文/理)、外语3科,录取时按考生3科成绩总分进行排名,不再单独命题考试。而会考备选科目为历史、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8科。高职院校根据本校各招生专业的培养要求,从备选科目中指定2至3科,对考生成绩提出等级要求,以此作为录取时的前提条件。

  两所高职试点注册入学

  除常规的自主招生形式外,今年北京在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和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职校试行“有条件注册入学”,打破了大学“凡进必考”的录取规则。两所试点校共计划招收200人。

  北京教育考试院表示,已经参加2014年高考报名的高中毕业生或中职(职高、中专、技校)毕业生可以参加有条件注册入学。高考报名成功的随迁子女也可参加。普通高中毕业生以相应的高中阶段会考成绩作为注册入学的条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以相应证书作为注册入学的条件,每名学生限登记注册一所学校,注册入学的考生于当年秋季入学。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此次制订了80人的招生计划,其中老年服务与管理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各40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包含老年服务与管理(健康管理与老年关怀)、老年服务与管理(老年社会工作)两个专业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包含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梯检测与运维)两个专业方向。学校将依据学生报名情况注册录取至不同专业方向。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参与此次试点的8个专业分布于机电、计算机、电子以及汽车类四大类,共计划招收120人。学院招生办主任许晓陆介绍,普通高中毕业生语文、数学以及物理或历史科目的会考成绩要达到所报专业要求。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学院规定了相应的录取条件。

  目前,两所学校均已于3月中旬进行了现场报名,并已公示了“有条件注册入学”拟录取名单。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预录取学生345人;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预录取学生632人。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经市高招办批准、备案后,学校将公布正式录取名单,预计4月初发放录取通知书。

  □学校探索

  校企合作提前锁定人才

  除了高职院校不断进行招生改革,破解生源危机,在部分综合型的本科院校中,针对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轨的窘境,一些学校开始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量身定制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随着当前零售、流通行业的升级转型,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北京物资学院探索校企联合办学,通过“一来二去”产学研用的新模式,实现师生和企业双满意。“一来”,即邀请专家、知名企业家来校开办讲座,担任兼职教师。“二去”,即组织青年教师到企业去挂职锻炼,再带动学生到企业去实习。

  于文骐是北京物资学院2009级物流专业学生,2012年正在读大三的他赶上学校与专门从事汽车和钢铁物流的中都物流有限公司,联合设立首批“中都物流经理班”项目选拔。该班按照企业需求打造定制化课程,开设的汽车物流专业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职场能力三个模块的课程都是课堂上学不到的内容,让于文骐很动心。经过自愿报名、双向选择,于文骐与其他18名学生成为首批学员。大四第二学期,他便直接进入企业实习就业。于文骐说,在物流经理班自己经历了一次从学习到实习再学习过程,也见识了真正的物流。大四毕业后,在首批培养的学员中,有14人在中都物流管理培训生的岗位就业,其中11名外地生源学生获得了北京户口。于文骐也顺利地留在了中都物流公司,工作不到一年,就被派往成都分公司参与仓库选址、设计等重要工作。于文骐说,这份校企合作定制化培养的经历,让他掌握了应有职业技能,大大缩短了自己从职场菜鸟成长为单位骨干的时间。

农村低保家庭“两后生”今年将强制参加职业技能教育

  中国甘肃网4月1日讯 据兰州晨报报道 (记者 田玥 实习生 张明鑫)3月31日,记者从兰州市人社局获悉,兰州市将进一步加强农村“两后生”(农村初、高中毕业后未能继续升学学生)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今后农村低保家庭的“两后生”和初中毕业后未继续升学的学生强制性参加中职(中技)教育和培训,非低保农村家庭的两后生和高中毕业生自愿参加中职(中技)教育和培训,鼓励城镇两后生积极参加中职(中技)教育和培训。职业技能教育以参加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为主,短期培训以订单、定向培训为主。按照兰州市政府今年初下发的《关于加强农村两后生职业技能教育的实施意见》要求,农村“两后生”接受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每年给予培训学生一定数额的补贴。
——重庆市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国家中职示范校创建驶上快车道
2014级学生获得自考专科毕业证

重庆市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与重庆美心翼申机械制造公司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机电专业学生上操作实践课

  核心提示

  市委、市政府提出五大功能区域的发展战略,定位为城市发展新区的涪陵区肩负起更大的机遇与挑战,而职业教育作为推动涪陵工业提档升级的重要力量,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为涪陵区职教战线的排头兵,近年来,涪陵职教中心以创建国家中职示范校为契机,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秉承“自强博习,厚德精艺”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办学模式改革,在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就业质量等方面结出累累硕果,一所以服务库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职教航母俨然成型。

  1 外引内培育名师 打造学校发展“内核”

  “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职业学校教师人才队伍水平的重要标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出的学生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很接“地气”,是企业追捧的“香馍馍”。

  涪陵职教中心目前有各类教师238人,其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达106人,占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的85%。

  如此高的“双师型”老师比例,在中职学校并不多见。是什么让涪陵职教中心成为高素质教师人才成长的摇篮?

  答案是筑巢引凤。除了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国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学校、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等众多“金字招牌”,涪陵职教中心优异的发展环境吸引了众多优秀人才。

  早在几年前,学校就提出了“54321”师资队伍建设战略。学校充分利用重庆市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开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大力吸引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业人员到校任教;对于重点建设专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学校给予提供科研启动经费、配建名师工作室、补贴租房费用等方面的优惠待遇……此外,还统筹社会资源,分层次引进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才。

  除了“外引”,更多的还有“内培”。

  立足校内,学校通过国外培训、高校进修、跨省研修、企业实践锻炼、校本培训5种途径,分层次有计划对教师进行培养,提升教师素质。

  同时,在校内技能型与理论型教师之间、新老教师之间、学校和企业之间广泛开展技能拜师活动,促进教师队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力的共同提高。

  此外,学校还建立和完善“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选拔和奖励制度。对重点专业师资建设的资金安排、科研立项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优先考虑。目前,5个重点专业都拥有2名“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将培养52名“双师型”骨干教师。

  多层次、立体化的培养体系铸就了一支优秀教师队伍。一时间学校人才济济,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升,仅2013年就有6位教师喜获市级以上赛课大奖。其中,舒敏老师获得“创新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财经类专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比赛一等奖;黄秋萍老师获得“外研社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刘雅丽老师获得重庆市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

  “现在的涪陵职教中心已经拥有一支师德高尚、学识渊博、教艺精湛、敬业奉献的教师队伍,学生会得到更好的引领,学校已具备持续发展的动力。”校长殷安全颇感欣慰地说。

  2 优化专业设置 实践技能“接地气”

  学生汪春燕从涪陵职教中心毕业后立即被重庆太极大酒店录用,月薪5000元,这让她和父母都欣喜万分。回想当初,小汪非常庆幸自己选择就读了涪陵职教中心的高星级酒店专业。

  小汪来自农村,初中毕业时对前途十分迷茫。她的班主任老师建议她报考涪陵职教中心,毕业后很容易找工作。小汪决定一试,结果3年下来,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转身成为城里人,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汪春燕的经历正是涪陵职教中心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依靠紧贴市场、企业需求,不断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如今的涪陵职教中心已经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改变了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命运。

  近年来,学校除了确立酒店、数控和机电三大重点专业外,还优化调整了16个专业,形成了对市内重点行业的全覆盖。如今,92%的学生毕业后留在重庆就业。近一年单是向信产、汽摩等市内重点企业输送毕业生就达2500余人,为重庆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做出了应有贡献。

  专业结构的优化,推动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13年,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全部通过重庆教委组织的舞蹈、钢琴、美术能力检测,成绩居全市前列。学生代表重庆市参加在天津举行的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荣获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4个。展会期间,有关领导到重庆展团观看了学校师生的作品,并给予高度评价。2013年,全校1248名学生参加技能鉴定,中级工鉴定合格率达95%。118名学生参加2013年中职升学考试,上线108人,上线率高达92%,其中,高职本科上线10人。

  3 校企深度融合 学生好就业能发展

  对于中职毕业生来说,实现就业并不难,难在如何就好业、能发展。在殷安全看来,职业学校只有走校企合作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为此,学校大力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所有的学生都要遵循“2+1”模式,即在学校接受两年专业培训,第三年到对口企业顶岗实习。学校还专门在企业聘请生产一线的工程师、高级技工担任学生的实习指导老师。学生们在此接受一年的实习,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到毕业时就可成为合格的技能人才。这一模式有效地解决了理论知识与企业所需脱节的矛盾。

  为推进校企“无缝对接”,学校专门成立了校企合作领导小组,主动与市内外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实质性合作,确保“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全面落实。学校与涪陵科宝电缆厂、三爱海陵厂、涪陵饭店、点通科技等多家企业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和订单式培训协议。在创建示范校的当年(2012年),学校就组织2013级1205名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21名教师下企业锻炼,与15家企业、83家幼儿园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

  重点专业更是实现了学校教学与企业技能的无缝对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与重庆涪陵高峡实业开发公司共同在校内组建了“砂带磨削机生产车间”;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与美心翼申公司联合举办“美心翼申班”;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与重庆金科两江大酒店、涪陵饭店联合举办了“金科班”、“涪陵饭店班”。3个重点建设项目分别组织知名企业的专家、技术能手到校开展了“技师论坛”活动。

  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先后与全国10多个省市、20多个地区、10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了立足涪陵、面向重庆、辐射库区、对接沿海的实习就业基地网络,就业安置呈现出高就业率、高稳定率、高对口率、高待遇的喜人局面,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达100%,专业对口率达73.2%,就业稳定率达95.3%。

  高就业率,高稳定率,特别是涪陵职教中心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得到社会、企业的青睐,每年学校毕业生都供不应求。良好的口碑甚至吸引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学生前来求学。

  两年示范校建设,涪陵职教中心人风雨兼程,砥砺拼搏,他们驾驭着涪陵职教中心这艘三峡库区的职教巨轮,正在向着“库区领先,重庆一流,全国知名”的宏伟目标快速前进。

  文/谭茭 黎万友 石建磊

  链接

  移民培训:让移民脱贫致富

  几年前,家住涪陵区李渡太乙村的移民苟生明一家五口生活仅能温饱。后来他参加了涪陵职教中心举办的为期3个月的移民焊工技能培训,毕业后到重庆金龙船业公司担任船体构造总管,年收入8万元。现在又自建造船基地,每条船能挣10多万元。

  像苟生明这样受惠于涪陵职教中心移民培训的移民不计其数。据了解,移民培训作为一项惠民工程,是学校的特色项目,根本目的是要使移民能由“搬得出”逐步向“安得稳、逐步能致富”转变。示范校建设期间,学校每年将培训移民1万人次。2013年学校已完成移民培训1.3万余人次。接受过培训的移民,因为有了一技之长,找工作很轻松,待遇也不错。

  “学校参培移民考核合格率达到100%,通过推荐就业或自主择业等方式,刚刚完成的2013年500名移民电工、焊工学员全部就业。”学校负责移民培训的招生就业处主任况成伟高兴地说。

  数字化建设:助推学校信息化进程

  2013年,学校根据示范校数字化校建设要求,完成了中心机房装修,开展了硬件、软件招标等各项工作,加速了学校信息化进程。

  学校投入130余万元,建成华为营运级网络核心、DELL企业级集群服务器3台、1000M光纤骨干网,建成学校OA办公系统,建成学校电视台。学校数控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高星级酒店运营及管理专业参与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课题项目,拥有涵盖16个专业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近600GB,有线网络、监控、广播、电视信号已覆盖所有办公室、公共区域、机房、图书馆、实训室和教室,拥有近30间标准高考教室及其他监控设备。这一切将会为学校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与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训大楼修建:基础能力再上新台阶

  2003年底,学校烟草惠民工程学生实训大楼主体顺利完工。该实训大楼是学校示范校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总投资达3000万元,面积1.2万平方米,预计将于今年4月底竣工并交付使用。

  据了解,学校将投入600余万元完善实训实作设备,届时学校实训设备总值将达2900余万元,将建成9个校内实训基地、75个校内实训室。每个专业都拥有充足的实训实作场地,学生的技能水平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为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教育部日前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高校辅导员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和各级能力标准进行了规范与要求。

  标准指出,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应将爱国守法、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作为职业守则,不断拓宽知识储备,努力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标准从初、中、高三个能力级别,对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研究等九方面辅导员职业功能的工作内容进行了梳理和规范,对辅导员在不同职业功能上应具备的能力和理论知识储备提出了明确要求。

  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旨在进一步增强辅导员职业的社会认同,确立辅导员职业概念,提升辅导员职业地位和职业公信力;旨在进一步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导向,推动各级部门进一步制定完善辅导员队伍准入、考核、培养、发展、退出机制;旨在进一步充实丰富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内涵,为辅导员主动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指出路径和方向;旨在进一步规范辅导员的工作范畴,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自信心和职业归属感。
  为期3天的2014年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3月30日落下帷幕。记者采访参赛的学生和学校发现,随着“技术含量”的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在悄然改变,但一些人为因素仍在影响其“挺直腰杆”。

  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子专业物联网方向的3位参赛学生自我感觉良好。“我手上有技术,能干活,不比本科生差,我觉得上职校挺自豪的。”1996年出生、家在南京的顾静翔笑言。来自睢宁县姚集镇的程阳,中考成绩上普通高中没问题,但还是选择了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放假回家的时候,有几个上了普高成绩不怎样的同学,还后悔当初没有跟我一起上职校哩!”

  3位学生的指导老师、电气自动化教研室主任卓晓冬告诉记者,物联网专业一届两个班80个学生,供不应求,实习期月薪就有3000元,正式上班后每月4000-5000元不成问题。“如果在职技大赛中获个奖,毕业的时候就更抢手了。”

  无锡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今年有1300多名学生毕业,校长梁国忠说,目前90%以上的学生都落实了单位,汽车维修、汽车服务等专业的学生不够用人单位瓜分,一些企业上门来要求办班。学校与宝马中国培训学院共建的“宝马班”,首批64名毕业生80%进了宝马4S店。与宝信汽车集团联办的“宝信班”应届毕业生涂玉坤告诉记者,到4S店当维修工,起薪2000至3000元,3年后能达到6000元。目前,全校4500名在校生,近一半在宝信、一汽锡柴、卡特彼勒等企业冠名班学习,未来就业有很大保障。

  省教育厅职教处处长尹伟民说,我省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已连续8年保持在95%以上,中职校学生的升学通道也越来越宽广。然而,中职教育社会“认同度”不高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中职校招生和就业市场‘一头冷、一头热’现象明显。”梁国忠说,虽然毕业生就业不愁,但招生还是挺费劲的。“每年招生季,全校师生齐上阵,分成60多个小组奔赴各地初中,为学校‘吆喝’,否则生源就会吃紧。”记者在扬州赛点采访时也发现,前来比赛的虽然都是职校精英,但未来职业的“瞄准点”并不尽在技术岗位。“工作几年积累点经验,还是想做管理工作。”来自常州的一位参赛选手表示。

  为何高就业率吸引力却不足?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务处主任赵杰认为,当下国人脑子里“脑力劳动高于体力劳动”、“做白领才有面子”的观念依然普遍存在,导致初中生挤破头上普高冲本科院校。另外,政策歧视也造成职业学校“低人一等”。梁国忠指出,在每年的中考招生录取中,绝大多数地区都是第一、二批次先由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录取,第三批次才轮到中职校,给学生和家长造成“成绩差才上职校”的印象。公务员招聘也把中职校学生挡在门外,这种“机会不均等”也让部分初中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说“不”。

  部分地区政府投入“打折”,也给职业教育“减分”。我省规定,中职教育生均事业费不低于2800元、公用经费不低于500元,但在苏中、苏北不少地方都没达到规定标准,市、县财政配套经费不到位也不少见。投入“欠账”势必会影响教学装备的配置、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等,最终影响毕业生质量和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今天的职业教育就是明天的生产能力。”尹伟民认为,要让职业教育“挺直腰杆”,目前歧视职业教育的观念都必须改变。 
中职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2至6年弹性学制,毕业获中职文凭

  本报北京3月31日电(记者练玉春)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近日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教育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要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政策,组织实施。中职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工作,由此拉开序幕。

  《方案》规定: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招收年龄在50岁以下,初中以上学历(或具有同等学力),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和农村事业发展等领域工作的务农农民以及农村新增劳动力。

  据介绍,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总学时不少于2720学时,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能力拓展课,共设立种植、禽畜养殖、水产养殖、农业工程和经济管理5个专业,每个专业包含若干专业方向,根据农业产业和农村实际需要进行动态调整。每门课程的学习由学时比例1:1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组成,以“课堂教学”“远程教学”“集中学习”“分散学习”的形式进行。在2至6年的有效学习年限内,允许学生采用半农半读、农学交替等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学生具备的农业生产经营技能、培训经历、职业资格、表彰奖励等可以认定最多不超过57个学分。而考试考核成绩合格,累计修满2720学时,获得170学分,即可毕业,获得国家承认的中等职业教育学历,由学校颁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并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斥资千万元,每年仅培养二三十名学生;学生出行坐飞机、住五星级酒店;上课有茶歇,免费提供咖啡茶点、毕业合格即可进入宝马工作……这是湖南一所公立职业院校“宝马班”学生享受的待遇。这层豪华的教学区域共斥资1300余万元,其中校方支付600余万元,宝马公司支付剩余费用。

        高大上的豪华“宝马班”,在当前低迷的职业教育环境下,显得分外的扎眼。

        长期以来,尽管我们说要加强职业教育,但纵观当下的职业教育发展态势,不少地方的职业教育的发展仍存在诸多发展瓶颈,其一,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投入太少,职业教育教学条件落后,配套设施不齐全,比如实习场所普遍匮乏。其二,职业学校的技能老师、专业老师,普遍匮乏,多是从文化教师转轨而来的,缺乏真正的有水平的能工巧匠,老师无法给孩子提供鲜活而充满震撼性的“技术输血”,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会降低很多。其三,不少家长和学生仍对职业教育,抱有歧视眼光,不愿从事职业和技能发展,职业学校缺乏优秀学生,想要培养出更多高级蓝领,很难。

        我国是制造大国,但不是技能强国,2013年7月举办的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代表团仅仅获得1银3铜,而韩国获得21枚金牌。世界技能大赛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每两年举办一届。中国职业教育和世界职业教育的距离到底有多大,这是一个侧证。

        “宝马班”虽然仅为个案,但是也成为中国职业教育突破经验的一匹“黑色宝马”。其一,学校和企业都愿意为职业教育进行大手笔投入,学校投入了600万元,剩下的由企业兜底,有了更多的资金输入,职业教育硬件得到了提升,“摆放着大屏电视、精致桌椅,学生每人派发电脑,教学楼设有无线网”,教学条件现代化了,学生就能得到真正的技能提升和环境感染,有更大的教育收获。

        其二,企业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学的是专门针对宝马车的理论和技术,大半时间在4S店实习,企业的能工巧匠就是老师,工作车间就是课堂,有了这种专业化的教育导师和专业环境,孩子们的技能水平肯定能得到巨大提高,一般职业学校存在的“谈起理论头头是道,搞起实践手忙脚乱”的教育短板,终于得到了破解。

    
        最重要的是,这个班级是“经过企业出题笔试、经销商面试等环节,从数百名学生中选出的22名学生”,入选比例为5比1,基本上是“淘汰式选拔”,将更为优秀的孩子选上来。职业教育有了好苗子,才能培养出好技工、优秀人才。这对看不起职业教育的家庭和孩子,也是一个积极的观念纠偏—从事什么职业不重要,重要的是兴趣和能力,当技工,同样有前途。

        “宝马班”的经验或许难以大面积复制,但是重视职业教育,舍得投入,愿意用这种教育新理念武装学校的理念可以传播,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能摆脱鸡肋式的困窘和干瘪。
  “现在高职招生已经是僧多肉少,本科院校转型后,职业教育的竞争将会更严峻,可能会淘汰一批高职院校。”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教师张冰(化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近日,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议题,再次引发各界讨论,包括地方本科以及高职院校。讨论的源头,来自于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峰论坛的发言。鲁昕表示,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实行转型,向应用技术型转,向职业教育类型转。她还强调了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要分开等系列职业教育改革的问题。

  湖北省人大常委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往应用技术型和职业教育类型转型方向是对的,关键是看如何转型。

  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转型

  按照鲁昕的表述,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技术型转,向职业教育类型转;现在已有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教育部的转型改革。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是湖北一所三本独立学院。该校的一位参与招生的老师告诉记者,目前学校层面还没接到相关转型的文件,不过学校也一直在往职业化方向发展,这也是必然的趋势。

  在他看来,目前学校的光纤、通信自动化、电力等专业,跟华为、烽火通信(600498,股吧)等都有合作,所以就业率在数字上非常好看,相反其他一些应用性特色不是很明显的专业,就业率要弱很多。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的一位老师则表示,湖北高校目前的职业化转型,主要是针对公办院校和职业院校进行,对其实行优先考虑照顾的政策。而民办的三本独立院校的政策基本没有什么变化,省里对其管理处于一种弱化的状态。

  同时,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讨论,也引起了许多高职和中职老师的关注。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的教师张冰感慨,高职院校的招生形势将会更紧张,另外准备高职院校往本科院校转型也会更艰难。

  关键是方向

  “方向是对的,关键是看如何转型。”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长期关注职业教育改革,连续多年向全国人大提交相关改革议案。

  “地方本科院校如何转型,是转为应用技术性本科院校,还是转为职业教育学院?”周洪宇分析,目前的说法还不明晰,关键是根据自身特色转型。

  他认为一般性的地方本科院校,没必要转到技术性职业技术学院,应该加强应用性和技术性,形成特色的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应用性和技术性本科院校,而非转到另一个轨道。

  长期研究职业教育的天津大学博士后付卫东表示,发展应用技术型大学是大势所趋,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转变和生产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革,必然要求人才培养结构的变革。以荷兰为例,2011年时荷兰应用技术大学的在校生,约占高等教育总在校生数的63.4%,芬兰则达到46%。

  武汉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胥青山教授认为,教育本身就是要分类型、分层次的,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过去往研究型、综合型大学扎堆,实际上并没有培养出高端的人才。挂着所谓的高端人才的本科生、研究生,有的还真不如过去学得扎实的大专生。现在进行分类培养、分类管理,应用型大学就应该是培养理论上够用、实际上具有比较强的应用能力的人才。

  转型探路

  湖北荆州一位教育系统官员告诉记者,目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面临的问题,一是师资问题,另外就是设备的问题;本科院校往应用型和技术性方向转型,对教师的质量要求更高,一些应用型的专业需要大量的实验设备,而目前这方面的投入并不高。

  他还补充称,目前大家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也有限,一方面传统观念,家长认为接受职业教育低人一等,另外职业教育质量不能达到预期。以地方中职为例,农村很多学生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意做中职,家长很难看到明显效益。

  在转型应用型大学的师资配套方面,胥青山教授认为可以大有作为,问题是政府想不想做。有些学校在过去也做过相关的尝试,例如让发电厂、电网公司、研究所的工程技术人员兼任教师,把实践中一手东西带入课堂。然后让“从书本到书本,从家门到校门”的教师到实践单位去挂职锻炼,熟悉了解工程实践单位的情况。

  胥青山还表示,目前学校转为应用型大学不光是转制的问题,培养人不是换一个名称就出来了,更重要的是定位要准确、教育理念要清楚、教育目标要明晰。

  他建议,政府也要为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的人创造环境和条件,同时学校可以建一些通用的基地,各校学生到训练中心来接受统一的训练。

  对于转型的具体实践,付卫东补充,目前一些本科院校定位不清晰,所以学生毕业后工作比较难找。学校在转型过程中,专业设置也很重要,如果一窝蜂的调整转型,也会带来同样的问题,这方面需要前瞻性。

实行“遥控”教育 关爱不遗漏

  本网讯(记者徐光明 通讯员刘勇 贺秋兰)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来去难掌握、管理难落实、教育难适应、活动难开展”一直是困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一个难题。为了抓好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每年都定期召开毕业生流动直属党支部视频会议,通报学校情况,传递组织关怀,实行“遥控”教育,确保关爱不遗漏。

  日前,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主持召开了学校毕业生流动党员2014年第一次视频会议,该校深圳直属流动党支部、东莞直属流动党支部、华东地区直属流动党支部的部分党员同志及校组织部同志共计十余人参加视频会议。

  在视频会议上,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领导向各流动党支部同志们送去问候。根据学校正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情况,要求各流动党支部认真按照学校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扎实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要求流动党员对“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要进行深刻的自我剖析,找出问题的根源,认真吸取教训明确努力的方向;要加强自我学习,每个流动党支部党员要深入学习党章、廉政准则、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认真研读《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等中央规定的有关专题学习材料;为了掌握流动员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愿望、需求和意见建议,校党委对他们思想状况进行调研。

  各流动党支部党员同志深有感慨地说,一定会认真组织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同时尽自己所能,大力宣传母校,为母校的发展做出贡献。

  据悉,为了更好地开展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实践活动,该校还通过开设“网上党校”、“网上帮助”等栏目,设立“流动党员QQ群”,引导流动党员在网上接受学习教育和交流心得体会,开展网络助学帮学活动。



        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峰论坛上的一番言论,使得鲁副部长上了各大新闻媒体的头条。据中青舆情监测室提供的数据,自3月22日12时至26日16时,4天时间,有关其当天言论的舆情总量达到72354篇,其中微博占比75.8%,从网民观点看,明确表示支持或者反对的比例相近。

        鲁昕副部长讲了什么,招致如此舆论风暴。记者注意到鲁昕当天的讲话,主要涉及职业教育领域三大最新话题:两种高考模式(技能型高考和学术型高考)、600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以及探索职业院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

        针对这三大话题,在教育界内外引来了很大讨论和争议,使得鲁昕在3月25日召开的2014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一再重申:“有些观点,媒体有误读,希望媒体不要误导。”

        记者自做职业教育报道以来,一直苦于职业教育很难成为公众话题,往往偏安一隅,甚至在职业教育界内“自说自话”,职业教育界也抱怨社会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自己。

        但是,最近一段时间,职业教育成了社会关注的话题之一。2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讲话给社会一个强烈的信号:职业教育将更受重视。

        鲁昕副部长的讲话所引来的热议,又一次把职业教育话题引入公众视野,形成如此舆论风暴,这是当前社会对职业教育改革的期盼。当然,在很多专家看来,职业教育改革不是系统内的自我变革,是牵涉到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

    两种高考模式,能否破解职教吸引力低难题

        “即将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将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的高考:一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二是现在的高考,即学术型人才高考。”鲁昕副部长解释分类高考的目的,“在高中阶段,16岁就可以选择你未来发展的模式。当然不管你选择的是什么模式,你都可以实现你的人生目标。”

        分类高考是大势所趋,并且已经开花结果。

        2010年颁发的《教育规划纲要》就已经明确:“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高等学校普通本科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技能高考”在各省的高职单独招生、对口单招中已经实施多年,2013年300余万的高职新生,有140余万新生是通过技能高考进高职就读。技能高考不是新事物,只是有待推广更广泛、制度更完善。

        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亚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种分类考试办法更适合现代社会对人才选拔的要求,“过去是‘一张卷子考各类考生’,很难体现不同类型高校对人才选拔的特定要求,也使高考低分者不免有挫折和自卑的感觉”。而在国际上,普教和职教两套系统分类招考已经是一种普遍做法,德国模式是其中的典范。

        两种模式的高考让专家眼前一亮,看到了高考改革未来的希望,但如果现实中观念鸿沟和酬劳体系鸿沟难以跨越,那么两种模式的高考也只是美好的设想。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丁大建指出,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来讲,增加技能型高考吸引力,改变“技能型人才低人一等”的固有观念,还必须迈过“两道槛”。第一,从学校角度而言,办学应更遵循市场规律,办出个性和特色,与产业发展对接,形成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如此培养出的人才才能真正被市场悦纳。第二,要变革报酬体系。职业化的社会需要科学的人才评价和合理的薪酬制度,要摆脱现有的等级化人才观,按照职业特征由市场配置薪酬。

        然而,与专家的理性和从容不一样,许多人仍然担忧,很多网民对于技能型高考实现的空间抱以怀疑态度。

        根据中青舆情监测室提供的数据,17.3%的网民不同意进行改革,有10.9%的网友认为,16岁学生心智未成熟,选择不能自己决定。新浪微博网友光未然说,两种模式高考,我并不觉得必须拍案叫好。学生高中就可以选择发展模式,不过金玉其外。16岁的抉择,拼的是父母眼界。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职教立交桥能否搭建

        鲁昕副部长指出,2000年后新建的近600所“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做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我们最近已经成立了联盟,已有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教育部的转型改革。”

        “这涉及整个教育结构的大调整,这是教育部决定还是鲁部长个人的设想。”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也有人质疑:“这是要将本科院校降格为职业技术学校吗?”更有人担心:“这些本科院校愿不愿意转型做职业教育,能不能够转型做职业教育?”

        一直以来,职教界的难题之一是:如何搭建职教“立交桥”便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打通中专、高职、职业教育本科、硕士、博士等学历层次的通道。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做职业教育是搭建职教“立交桥”的方式之一。

        有人提出了明确的反对意见,西南科技大学新闻系教授刘海明撰文指出,大学不是职业技术学校,大学夯实的是学生的知识素养和思维方式。市场缺乏技工,缺乏应用型人才,高校培养人才时注重这方面的需求没错。按照美国一些高校的做法,本科毕业后进行为期1年的职业培训,不失为大学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的好办法。他认为,真正的高等教育改革,应该寻找如何缩小大学教育和社会需求的差距,而不能把高校直接降格为职业技术学校。

        而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地方本科院校转做职业教育存在诸多困难。在我国,高职还被作为一个层次,而不是一个类型,总体而言,一些升为本科的院校总觉得举办职业教育层次太低,不够“高大上”。而社会上普遍的“学历导向”,使很多学校只能回报给学生一纸文凭,而没有货真价实的教育,使得人才培养质量低。此外,学校办学自主权的缺乏,使学校无法形成明确的定位,办出个性和特色,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结构和社会需求脱节。

        本科院校如何在职业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地搭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培养真正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能否破解职教办学僵化体制

        今年2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要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

        “我们的院系主任可以做教师、可以做教授,也可以到企业做人力资源部的部长,我们的校长可以做校长,同时也可以到企业做CEO。这是一个非常灵活的办学体制。”鲁昕作出了如此解释,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用市场的力量来办学,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思想。

        然而,这一言论招来了太多人的反对,甚至一新浪微博网友南宫紫府认为:“开放私立高校是好事,把高校办成企业是倒退!”

        在熊丙奇看来,对职业学校实行股份制改革,值得尝试,但需要分清楚学校和企业的差别,在办学过程中,不适合采取谁出资多、谁就拥有更大决策权的企业决策模式,而应将现代企业和现代学校制度结合起来。

        这次释放出的改革信号,能否真正意义上提升职业教育的层次和地位,此次职教舆论风暴能否破解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难题,这是业内外普遍关注的。正如《南方都市报》发表的评论中写道:“尽管在改革的途中,人们过去轻看职业教育的陈旧观念还将会继续出现,但只要市场的效应得到展现,业内的评价直接出炉,职业教育的改革就会尝到甜头,家庭、学校、企业和政府的共赢局面就会出现。可以预见,只要市场能够充分发挥效力,就不必担心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照搬德国,而只会探索出符合中国实际的另一套体系。”


2013年5月8日,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农林技术技能比赛上,参赛选手在进行动物外科手术。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小学生们在进行职业体验。专家表示,学术型和技能型两种高考模式,必然要求相关职业教育提前。新京报记者 韩萌 摄

  现代职教体系培养
  根据教育部副部长鲁昕3月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介绍,我国今后将实现面向两类人才的两种高考模式:第一种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
  谈及这一最新的高考改革动向,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早已开始探索高职招生与普通高考录取的分离。不仅尝试高职单考单招,高职自主招生,还在统考高职录取中尝试“高+会”录取方式,即同时参考考生高考和会考成绩,报考高职院校的考生高考只需考语文、数学、外语三门。
  高职自主招生比去年增2625人
  “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这一最新发布的高考改革动向听上去很“突然”,但实际上,无论是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还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均提出要“逐步建立招考分离、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在北京,相关改革试点早就起步。据北京市高招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市高考为希望接受高职教育的考生准备了单考单招、高会统招和高职自主招生三条通道,其中的高职自主招生面对所有考生。
  例如,高职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不用再参加高考,院校就可依据考生的文化课成绩和实操能力录取考生。今年北京高职自主招生继续扩大招生规模,还首次尝试高职注册入学。
  来自北京教育考试院的消息,今年,北京参加高职自主招生的院校共有26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密云分校、北京卫生职业学院、北京经贸职业学院等8所学校今年首次试点自主招生。高职自主招生计划招生7105人,比去年增加了2625人。
  此外,今年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和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院校试点“有条件注册入学”,打破了大学“凡进必考”的录取规则,考生可以根据会考成绩,达到相应要求即可注册进入高职院校。“有条件注册入学”的学生被录取后,与统招录取的学生一样,享有国家规定的普通高校学生的一切待遇。
  未来一两年两种考试或将分离
  据资料显示,2006年北京市高职首次自主招生试点,当年参加试点的只有3所学院,录取630名考生。此后,每年北京自主招生院校数量和招生人数逐年扩大。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魏晓东表示,北京高职自主招生其实就是教育部所提出的技能型高考一部分。学校在选拔学生时更注重面试和动手能力,而不侧重一张试卷。
  魏晓东推测,未来高职自主招生将是高等职业院校主要招生方式之一,据介绍,目前北京每年高职招生计划为2万左右,其中高职自主招生人数已占将近一半。
  目前,高职考试还是跟高考统考使用同一张试卷,魏晓东表示,他估计未来一两年内,高职考试必然会和普通高考分离。
  ■ 案例
  放弃高考参加高职面试
  2012年,马上面临高考的延庆三中学生马延一模成绩不太理想,与自己向往的中国地质大学去年录取分数线差87分。
  “二模再试试还是放弃?”这个问题让马延苦恼了好长一段时间,但他最后还是决定参加当年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的高职自主招生。“因为高职自主招生在一模和二模之间进行,我如果参加二模考试,就会错过高职的面试。”
  在说服了父母之后,马延参加了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高职自主招生面试,“面试、笔试都很容易。”5月份,马延被学院正式录取,他不能再参加当年高考了。
  一开始,马延选择的是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上了一段时间后,他跟学校申请,换到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好歹有门手艺,走哪儿都不怕找不到工作。”
  两星期前,班主任跟他们说,会有三个单位提供实习机会,马延选择了去自来水集团实习,“如果实习过后,单位觉得我还成,就有可能留下来。”马延说,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如果自己不能留在自来水集团,学校还会负责把他推荐给其他两个单位。
  对于自己当初的选择,马延说一点都不后悔,“我又对比了一下当年中国地质大学在京录取线,我一模成绩差了93分,肯定一点戏都没有啊。”马延说,自己一个姐姐的经历也让他对当初的选择坚定了信心。
  他的姐姐从一所二本院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一个单位当文秘。姐姐认为自己学习了4年去给别人端茶递水,很不值得,就辞职准备另找工作。但由于没有一技之长,高不成低不就,“在家待了4年。”
  希望这种改革不要触碰到义务教育阶段,不要让中学生因为选择读职高,而降低对自己文化课的要求。
  ——王伯庆
  ■ 声音
  弱势群体读大学通道会否变窄
  ●王伯庆,麦可思公司创始人、首席专家
  高考一旦分为学术型和技能型两种模式,我比较担心会出现两种问题。
  一是分流以后弱势群体的孩子读好大学的通道是不是变得更窄了,来自农村或边远地区的孩子会不会更多地接受职业教育,导致好大学里面农村学生比例更低。
  二是职业教育的地位会不会因为考试分流而下降。
  我认为这种高考模式的变化,应该会影响普通高中的学生,进而可能会影响到普通高中的教学。我希望这种改革不要触碰到义务教育阶段,会不会有些中学生因为高考模式的变化,而选择以后接受职业教育,从而降低对自己文化课的要求,或者老师直接放弃了这部分学生。
  职业人才也是要具有综合素质的,而义务教育阶段正是打基础的时候。是不是要从高中就开始分学术型学生和职业型学生?
  据我了解,近些年国内的高职院校进步很大,在校企合作、打好高等教育的基础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就业率来看,和本科院校也没有明显差距。
  目前来讲,高职领域还需要做的是增加生均拨款,不要和本科有很大差距。部分高职院校的个别专业已经具备了办本科的条件,应该考虑让他们做。这个应该由高校和社会共同决定。
  最后,应该完善专本对接,让那些想专升本的学生能够有更顺畅的晋升通道。
  高职招生三条通道
  1
  单考单招
  只面向技校、中职和职高学生。
  2
  高会统招
  针对高中毕业生
  3
  高职自主招生
  面对所有考生

    近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扔出了两颗教育改革“炸弹”:一是高考将推出技能型和学术型两种模式;二是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

    消息甫一出来,就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成为教育热点,自然支持和反对声音皆有。教育触及各方利益,有争议很正常,如果公众对于政策调整的态度漠然,那才是更加可怕的现象,因为那有可能是对教育发展和改革失去信心,麻木对待。

    客观来说,教育改革在我国众多改革中,一直处于滞后位置,小碎步前行。相比经济体制改革、住房改革、金融制度改革等,长期以来,教育改革一直温吞在后。当然在各个地区,在学校局部,在考试方式上也总有改革的消息出现,但回过头去看,大都是细枝末节上的改动,而且来回调整,反反复复,只能叫“皮毛改动”。

    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教学方式、考试制度、升学制度,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从城市到乡村,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人们对教育问题有诸多不满,“中国教育病了”的声音不绝于耳,受教育者用脚投票不断增多,在家上学纷涌出现,出国“低龄化”不断被刷新。

    毫无疑问,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教育规模,从小学到大学一共有2.2亿的在校生,1400多万教职工,整个中国教育正面临新的发展环境。教育的供求关系和教育内部外部的环境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学龄人口持续减少(十年间减少1/4),同时,国家教育经费不断增加,各级各类教育关系日益宽松。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确定了新的战略目标,核心内容就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可以说,我国的教育在整体上已经超越了极其短缺、极其贫困的阶段,正面临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从满足基本需求到开始追求好的教育。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改革目标: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积极稳妥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高校办学自主权,鼓励发展民办学校。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这些教育大政方针在逐步推进。只是大原则性下面的实施,需要科学、缜密的设计和筹划。以高考将推出技能型和学术型两种模式来看,这是人才合理分类,减少考生考试成本和竞争成本的良策,有望为大多数考生松绑。

    而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则是涉及众多高校发展方向的改革,应充分考虑学校目前的办学水平和社会需要,如果行政命令一刀切,用权力分配学校的类别和等级,将会与改革初衷背道而驰。

    有一点可以肯定,不光是公布方针政策之时,之后的实施过程之中,争论必定伴其左右。赞同者和反对者的出发点,无非是来自这几个方面:从各自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不同角度不同观点;考虑中国教育与人才供需的大格局,希望谨慎行事,少做突破革新,稳妥改良为主;利益相关者,得则赞,失则否……

    以“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成为应用技术型”为例,利益相关者中,首当其冲是这些地方本科院校。这些学校都是1999年以后,在“升本”的浪潮下升格的,目前占全国本科高等学校的55%左右。但是,其中一大批高校办学定位不明、专业特色不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脱节严重,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偏低,甚至在统计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时,这些高校的数字有“注水”现象。

    但是这些本科院校,是在行政化管理体制、计划分配高等教育资源,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缺乏公平竞争机制的前提下,片面追求学校升格所致。就是由于行政权力分配高等学校的等级,并在资源配给、招生、就业等各种政策上形成差别,才强化了专科院校向本科进发,普通本科院校一定要向研究性大学迈进的畸形“狂飙”。这种情况下,让好不容易升格的本科院校转向现代职业教育,内部阻力可想而知,出现反对声音理所当然。

    由此,转型是目标,但不应是手段,如果高等教育管理一如既往,行政力量依旧强大,高校自主发展还是空谈,构建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会依旧是梦想。从反对声中骂声中梳理有价值的建设性意见,听取教育一线的普通教师、企业家、学者、考生的各种声音,应该是改革细则出台之前的重要工作内容。

  本网讯(陶飞 记者 阳锡叶)湖南省郴州桥口氮肥厂采用碳酸丙烯酯脱碳,长期以来工艺净化度低,严重制约工厂生产能力的扩大,先后投入几百万未能得到解决。该厂委托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组织攻关脱碳问题,学院充分利用本校化学检测仪器资源,反复进行脱碳后残余CO2的检测,通过严格论证,提出可行性方案后试运行,通过一期改造,该厂目前生产能力已较原来提高了10%左右,工厂效益明显提高。

  这仅仅是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着力打造的中小化工企业产业升级科技服务平台项目的一个缩影。该项目成立于2013年6月,以湖南化工职业教育集团为依托,以长株潭地区为辐射为中小化工企业产业升级提供专业服务,在技术服务领域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目前已参与了20多家企业的科研和技术咨询服务,成效显著。

  作为湖南省内最大的化工类职业院校,该院开发了国内首创热法氯化铵的制取工艺,既处理了废水,做到“零排放”,又回收了农用氯化铵。目前,该项目正处于筹备建设期,投产后可变废为宝,每天可回收氯化铵24吨,价值1.92万元,创效益0.8万元/天,全年可创收240万元。同时又解决了工厂迫切需要解决的环境污染问题。

  该校组织完成的“电化学振荡反应应用于中药鉴定的研究”项目,通过对数百种中药的电化学指纹图谱测定,初步建立了指纹图谱数据库构架。与湘潭市仪器仪表成套制造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用途十分广泛的MZ-1A型非线性化学指纹图谱智能分析仪,技术成果成功实现产业化。此外,对衡山金贝尔化工有限公司的日产碳氨360吨(日产合成氨85吨),年产量约为2.6万吨合成氨的生产能力的装置进行技术改造。使该公司的合成氨产量达到4万吨,并增上一套甲醇装置、变压器吸附(PAS脱碳装置),年增效益300万元。对博邦硬质合金有限公司供配电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和节能改造,降低二期工程设备扩容成本费用20多万元,每年减少线路损耗费用3万多元,为公司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浪费,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湖南津市市汇湘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邻氯氯苄、对氯氯苄新工艺,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对氯氯苄清洁生产工艺,以解决目前国内对氯氯苄生产工艺的原料转化率偏低、设备腐蚀严重等技术问题,新工艺将以株化集团公司生产的对氯氯苯为原料,采用先进的光氯化精馏反应技术合成对氯氯苄,氯化液经碱洗、减压精馏制得含量大于99.5%的对氯氯苄产品。

  据悉,该校平台项目成立以来已有湖南立发釉彩科技有限公司、中盐湖南株洲化工集团等企业纷纷与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就企业产业升级提供科技服务签订协议。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