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国内新闻 ☉ 院校动态 ☉ 立足大巴山 面向大西南

立足大巴山 面向大西南

2014-04-11 17:06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采编    阅读:30次    我要评论

[导读]——记奋进中的四川省达县职业高级中学 学校校长陈军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德国巴尔博士来校进行项目教学培训 达州,地处川陕鄂渝接合部,是秦巴地区物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莽莽大巴山,悠悠河水,孕育了这片土地上深厚的孝善文化、红色文化和与爱因斯坦齐名的晏阳初先生的“乡村教育”、“平民教育”职教思..
——记奋进中的四川省达县职业高级中学



    学校校长陈军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德国巴尔博士来校进行项目教学培训

        达州,地处川陕鄂渝接合部,是秦巴地区物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莽莽大巴山,悠悠河水,孕育了这片土地上深厚的孝善文化、红色文化和与爱因斯坦齐名的晏阳初先生的“乡村教育”、“平民教育”职教思想。在这座城市的凤凰山南麓、洲河之滨,一所创建中的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四川省达县职业高级中学正在传承晏阳初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努力建设适应行业企业需求、中职高职衔接、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中学。

        历史积淀:立足大巴山

        四川省达县职业高级中学,建于1963年,1997年,被确定为四川省重点职业学校,2005年,被评为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占地面积300亩,建筑面积14万余平方米。学校绿树成荫,花香四溢,是莘莘学子求学的理想胜地。

        近年来,学校在“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四川省特级教师陈军同志为党委书记、校长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走上了一条规模扩张、内涵发展之路,为当地经济建设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是为达州培养了一批新农村建设和“三农”人才;二是为达州的机械、电子、计算机、能源、化工等工业培养了一大批技能型人才;三是为秦巴地区的旅游、餐饮等培养了一批服务本地的复合型人才。

        再铸品牌:放眼大中国
    
        栉风沐雨与时俱进谱新曲,春花秋实满怀壮志写华章。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潮中,达县职高人放下了所有的鲜花和掌声,用大巴山的接纳与包容、坚韧与刚毅,重新铸造了一个崭新的职教品牌。

        1.创新建设师资队伍

        教育改革,教师为本。学校与每一位教师签订培养规划书,每一位教师制定了专业提高中长期规划,通过“定方向、定规划、定内容、定时间、定措施”,讲究针对性、实用性和渐进性,注重规范化、系统化、全员化,着力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兼职教师,带动了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师资结构更趋合理。近年来,参加县、市、省、国家培训和出国培训150余人次;邀请清华大学知名教授、德国职教博士等专家来校进行专题培训20余次;组织教师到企业参加专业培训60余人次;聘请企业技师来校培训30余人次;安排教师参加校际之间的合作交流60余次;积极开展各类校本培训70余次;精心组织教师进行网络培训100余人次。同时,学校为提升教师的资格层次和教学能力,特投资40余万元支持近40名教师参加硕士研究生学习。

        经过培训,现有硕士生11人,在读研究生27人;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128人;新增加专业带头人7名,骨干教师22名;新增“双师”型教师47名,其中,电子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三个重点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为98%。

        2.量身打造实训基地

        为适应达州产业结构调整,服务达州地方经济发展,学校形成了“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的四元联动办学模式。牵头组建了达县职教集团,加入了四川航天职教集团和川东职业教育联盟,建立了集团化办学机制。同时,建立了适应行业企业需求和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推进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改革,学校投资300万元,建立了集民航售票、安检、机上服务于一身的理实一体的航空服务实训基地。

        2012年9月,学校为推进电子技术应用和机电技术应用两个重点专业建设,同时也为了在现有基础上合理解决我校因场地、设备、师资等条件的限制而创造性地量身打造了川东晟达实训基地。学校前期投入400万元,在川东晟达电子厂内校企共建高低压电器加工车间,年产值近5000万元,形成了“教学—生产—销售—服务”一条龙的新格局。

        到2013年底,学校又通过合作办厂、上门办学、建立股份制培训中心等方式,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双师型教师为支撑、以产教结合为路径,新建或扩建了计算机应用、财会等专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33个。

        3.精心开发教育内容

        学校先后安排了40多位教师深入东部沿海企业实践和调研,安排了14名教师深入达县杨柳工业园区28家企业多次走访和接触,又派出16名教师对省内外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进行合作探索、交流,然后按照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五对接”原则,解构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重新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本土化的、特色化的以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的“校企无缝对接”课程体系,其中包含文化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践课和专业能力拓展课。在此基础上,学校组织三个重点专业的教师编写了校本教材30余册,拟出版教材16册,各专项组、教研组还编写了与之配套的电子教案、PPT、能力拓展练习等教学资源,这些教材和教学资源都以电子文档的形式统一上传到了学校的数字教学资源平台,形成了共建共享的教学资源包。

        4.全力改革教学模式

        在探寻教学模式改革的道路上,我校一是派了7名教师于2012年3月赴山东杜郎口中学和仓乐二中学习“高效课堂”的观念和操作;二是安排了8名教师于2012年6月前往江苏洋思中学参加“影子培训”;三是请重庆市教科院职成研究所副所长谭绍华教授来校进行专题培训;四是组织三个重点专业10名骨干教师于2012年10月前往重庆市北碚职教中心,参加了川渝两地国家示范校中职学校“尚上教育”行动策略与五环四步教学模式推广观摩培训会。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校企无缝对接”的教学模式。

        该模式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以教学做合一为核心理念。它适应达州本地实情,立足学生当下,关注学生未来,把教学单元按企业生产的真实步骤划分为“接订单、拿计划、搞设计、抓生产、做检查、听评价”这六个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来进行。

        与此同时,学校还构建了民主化、多元化、人性化的学分制评价模式。

        5.倾心构建数字校园

        在原校园网的基础上,学校投入320万元,添置设施,升级网络,搭建平台,充实资源,建成了完整统一、技术先进、覆盖全面、高效稳定、安全可靠、实用性强的数字校园,提高了决策效率、管理效率、工作效率、信息利用率、核心竞争力,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1)硬件建设:高起点,高投入

        升级网络设施,充实办公设施,更新实训机房,建设中心机房、网络教室、录播室,完成了校园公共平台、多媒体应用、网络授课、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搭建了以外网宣传为主、内网应用为主的平台框架,拓宽了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

        (2)软件建设:高规格,高质量

         ①完成了信息化管理平台(含OA系统、教务管理、门户网站等17个系统模块平台等)的建设。

         ②学校采用校企共建、校际共享、自建共用等多种方式建设了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材、教案(学案)、课件、教学视频、试题、教学素材等为一体的教学(网络)资源库。

         ③搭建了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目前拥有10万册覆盖学校各专业的电子图书、50万册公共类资源电子图书。

         ④提升了学校软实力。学校成立了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专家指导小组,加大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全面提高了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3)服务与应用:高速度,高效率

         ①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应用平台统一身份认证,促进了数据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发布方便快捷,实现了办公方式的极大转变,实现了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自动化、精细化。

         ②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教师充分利用数字校园平台资源,使用多媒体或电子白板教学,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率。

         ③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学习资源丰富,学习内容充实,学习方式多样,为学生的在校学习、岗前培训、终身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捷。

         ④促进了职教集团的发展

        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校企文化相互融合,为职教集团内的行业、企业、中高职院校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带动作用。

         ⑤增强了学校服务社会的功能

        借助数字校园平台,开展“面授+远程”的数字培训,有效培训了农民工、下岗职工、企业员工6000余人次,为达州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了智力和技术服务。

        示范引领:面向大西南

        “国示”建设两年来,学校开启人才培养新思路,建构了“三年四段制”新模式;探寻教学改革新方法,形成了“校企无缝对接”新课堂;拓展办学新视野,构建了“学做合一”新基地;开发教学新内容,出版了“理实一体”新教材;探索师资培训新方法,创建了硕士培养新模式;开辟管理新路径,完善了管理新举措;寻求评价新手段,建立了多元评价新体系。学校荣获了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四川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四川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教师参加全国、省、市级赛课获奖17人次,发表论文70余篇。各专业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屡获佳绩。《人民日报》、四川省政府部门内参、《华西都市报》等报刊报道过10余次,省市电视台报道5次,四川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网、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登载学校“国示”建设文章30余篇。

        1.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近年来,学历教育在校生数稳中有升,年平均招生2000人左右,在校总人数5600人以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及以上,对口就业率80%以上,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95%以上。

        学校为达州化工园区培养人才700余人,农民工、下岗工培训1200余人次,社区服务2000余人次,接受家长咨询2000余人次,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2.对其他地区和学校的示范

        近两年,学校或个人获得省级以上表彰52项,现有省级重点专业2个,市级以上重点专业5个。

        学校牵头组建了达县职业教育集团,为职教集团培训员工500余人次,培训教师400余人次。指导了四川省贸易学校、巴中市职中、乐至职高等10余所学校示范校建设工作;接受了23所学校的参观和学习,与四川、湖北、重庆、贵州等西南省市20余所学校有着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长风破浪正当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达县职高,这个健硕的巴山汉子,正带着开阔的胸襟、自信的微笑,背靠大巴山,面向大西南,坚定乐观地走向明天!(何三喜)

发表评论: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