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展开全部
  温州网讯 温州市教育局近日透露,今年温州市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招1625人,“3+2”职业教育招3049人,五年制学前教育大专班招611人,各类招生数较去年均有所增加。具体信息请登录温州教育网(http://www.wzer.net)查询。

  2012年,我市开始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试点工作。而根据省职教发展规划,到2015年,中职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比例将达到30%左右,高职专升本比例达到10%左右。今年,我市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招生较去年增加440人,“3+2”职业教育较去年增加了1/4。

  同时,五年制学前教育大专班招生611人,其中温州大学招生500人,其中400人前3年在温州市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学习,100人前3年在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学习;浙江师范大学面向温州招生25人,前3年在浙江电大富阳学院学习;嘉兴学院在温招生2名,前3年在湖州艺术与设计学校学习;丽水学院招生84人,前3年在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学习。

  此外,“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是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联合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学生的教育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由高职院校牵头,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分段负责。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期满后,经考核合格,就能转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

  麦可思研究院今日发布的2014年“就业报告蓝皮书”显示,2013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1.4%,近3届毕业生就业率呈稳定态势,但不足一半毕业生认为目前的工作同自己的职业期待吻合。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连续两届上升。

  报告显示,2013届就业的毕业生中56%对就业现状满意,与2012届基本持平。高职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明显上升,比2012届高3个百分点。

  在2013届本科中,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最高的是经济学,为63%;就业满意度最低的是理学,为55%。高职高专中,就业满意度最高的是文化教育类,为57%;最低的是制造类、生化与药品类、轻纺食品类,均为50%。

  报告还显示,2013届大学毕业生中,只有43%认为目前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吻合。其中,本科院校毕业生认为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的为46%,比2012届略有下降;高职高专院校2013届毕业生认为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的为40%,与2012届持平。

  报告显示,2013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3%,比2012届高0.3个百分点,比2011届高0.7个百分点。2013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高于本科毕业生。

  从近3届的趋势可以看出,本科毕业生创业略有提升,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报告分析,就业困难不是创业的最重要原因。2013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集中的前两位行业类是教育类、零售类。2013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集中的前两位行业类是零售类和建筑类。

  创业理想是2013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最重要的动力(本科为46%,高职高专为48%),大学毕业生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才创业的比例(本科为8%,高职高专为7%)较小。 

    江苏省教育厅和无锡市政府主办的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市场营销技能赛项,6月6日在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拉开帷幕。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69个院校代表队276名选手,在这场全国首次举办的大赛中“网上冲浪”。本次比赛采用国际先进的商业模拟训练模式,仿真模拟宏观环境、行业特性、消费者特征及购买行为、市场竞争,构建虚拟市场。比赛共分两个环节,在网络营销环节,各参赛队在网络交易平台上收集货源信息,提出采购方案,并现场设计网店;在情境营销环节,参赛队在同一模拟市场环境条件下,通过目标市场分析与选择、营销策略组合和财务报表分析,追逐模拟企业效益最大化。每个院校代表队四人,在严密监控的集中地电脑操作。 

  据主办方介绍: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由教育部发起并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行业和地方共同举办。市场营销赛项是该项“国赛”中的今年新增设赛项,也是国际上首次举办的财经类多学科集合的综合性大赛,旨在促使该专业学生“书本知识技能化”,同时搭建学生通向就业岗位的多类型、多形式展示平台。 

  全国商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茹芹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市场营销技能大赛,可考察学生市场调研、目标市场选择、营销策划、媒体选择与广告发布、资金核算5大类技能,涉及经济管理、营销、市场分析、会计核算等多门学科,为培养和评判市场亟需营销人才提供了量化依据。

——记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国家示范校建设与发展实践

学校领导班子

“天使之美”护士大赛颁奖仪式

2014年毕业生就业洽谈会

 

    2013年,长春一所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6%,就业稳定率达到92%;2014年4月,该校护理专业的400多名学生全部到三级甲等以上医院实习,受到各家医院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这是一所具有三十多年办学历史的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吉林省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学校,国家级示范校——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

    2011年11月,结合国家和吉林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学校“十二五”规划,在系统筹划、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二中专制定了一系列项目方案,遵循“出双师型教师、育技能型人才、展示范校风采,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发展思路,本着“致力卓越、缔造幸福”的办学理念,以“强化内涵、提升质量、创新机制、规范管理”为办学目标,全面开拓了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一、建章立制保障学校可持续发展

    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学校以规范管理为目标,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建设国家示范校。在2012年《学校管理制度汇编》的基础上,先后补充出台了《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实施办法》等关于教育、教学、党务、后勤、招生就业、校企合作、师资队伍方面的60多项制度,使示范校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既集体决策,又民主理校,改进了管理模式,提高了管理的成效。三年来,为了建设国家示范校,重点从三方面入手:

    一抓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了示范校建设项目专家委员会,由政府、行业、企业和教育界的专家组成,对项目建设提供宏观政策咨询,全程跟踪指导,并对建设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适时调整,提出建议。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教学副校长担任副组长,其他副校长担任组员,各司其职,协调运行。成立示范校建设项目综合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成立项目监督小组,由书记担任组长,负责对项目建设全过程检查、监督,确保项目建设资金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各机构实行分级管理责任制,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各责任人必须按计划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并将项目完成情况作为考核相关责任人的重要指标。

    二抓制度建设。立足长远,学校修改制订了教学管理、德育管理、后勤管理、党务管理等规定制度60多项,对示范校建设的总体目标、主要内容、机构组成与管理职责、建设项目的实施、建设资金和设备管理、监督检查与验收、考核与奖惩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说明,对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支出管理、决算管理及监督检查也作了细致的规定,确保专项资金按照“统一管理、确保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专人负责,按照国家示范校建设专项资金的相关规定进行分配使用。

    三抓过程管理。所有项目都通过市场调研、专业论证、形成方案、现场答辩、专家评审等程序立项。2012年共派出25人次到国内外、省内外进修、培训或到企业见习,积累经验,提升业务素养,撰写总结材料。多次邀请专家到学校指导工作。通过召开项目建设负责人调度会推进工作,适时调控建设进度,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微调和修正,及时发现并处理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以发展为本打造高素质高技能的师资团队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性因素。只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学生。

    一是完善制度。依据上级文件制定了《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管理办法》,并按4∶3∶2∶1的比例选拔培养了校、市、省、国家四级骨干教师队伍,经过自己申报、学校审核、笔试、业绩考核等环节,选出了校级骨干教师29人,其中22人被评为长春市骨干教师,4人被评为专业带头人。通过“内培外引”等措施,有效提升专业教师双师比例达80%(从临床聘请兼职教师达到30余名)。每年例行“拜师结对”大会,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二是分级培训。为配合示范校建设,学校实行了“分级分层分项分期”教师培训制度。一是分级培训:按国际、国家、省、市、校五级培训,共进行国际培训14人,国家等级培训34人,下企业实践20人,省级培训48人,市级培训56人。二是分层培训:按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科研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新教师培训。三是分项培训:按专业建设、精品课程、教育教学理论、实践能力、职业道德、管理人员等全方位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四是分期培训:一年里累计超过400人次。

    三是业务提升。开展达标课、公开课、汇报课、示范课、说课比赛、技能比武、网上评课、教师论坛等活动,加强教师业务素质,提高执教能力。先后开展了四项教师技能大比武活动:专业带头人“说专业”、骨干教师“说课程”、中青年教师“说信息化教学”和青年教师“说专业技能”。同时选拔优秀人才参加各级技能竞赛,取得良好成绩。几年来,据不完全统计,有79人次参加各类竞赛,6人次获国家等级说课一等奖,14人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4名老师分别被授予“长春市师德标兵”、“长春市首批名师”称号。

    四是班主任管理。每年召开班主任“拜师结对”大会,新老班主任结成互助对子,充分发挥优秀班主任“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班主任快速成长。每周班主任例会时间,采用各种形式,以会代培,交流经验。选派多名优秀班主任参加国内外班主任学习培训,将学习体会形成课件及材料向全校教职工做汇报,分享好经验、好成果。

    三、以就业为导向大胆开拓校企合作渠道

    作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只有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与企业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才能有效促进教学方法的变革,带动教学设备的更新,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综合办学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借力示范校建设的“东风”,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面向市场,大胆探索校企合作新途径,校企双方在产教研结合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三年来,二中专学校根据学校的专业特色,主动适应市场和社会需求,确立了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参与、企业合作的“四轮驱动”办学模式,先后与护理专业的医大二院等26家、平面设计专业的长春市大马设计事务所等6家、通信服务专业的中国联通等5家、物业管理专业的四平九洲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等5家共计70多家企业进行了纵深合作,建立长效机制。2013年3月,学校依托平面设计专业成立了“长春市致橡树设计有限公司”,形成了“产教研”一体化商教两用教育教学实训基地;2013年,学校与华唐教育公司合作,在其人力的技术支持下,引进全套“服务外包与呼叫中心实训系统”建成通信专业“现代服务联络中心”,利学助教的同时也更多地服务社会。

    2009年,二中专以理事学校的身份加入了吉林医药职业教育集团,2012年3月,该理事会暨校企深度合作签约仪式隆重举行,理事单位增至48家,医药卫生职教集团的规模和影响进一步扩大。

    在校企对接融合的基础上,学校还创新灵活多样的“双轨制”、“预就业”和“顶岗实习”等方式,与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极大缩短了技能型人才的成才周期,也为企业输送了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

    四、以专业特色有力提高学校综合竞争力

    根据学校发展的特点,二中专重新定位了办学理念。并运用校园广播、校刊、网络等宣传媒介进行宣讲,通过教师大会、科室讨论、学生班会等活动,将理念转化为广大师生的生动实践和发展动力。

    专业建设特色鲜明。二中专联合相关企业、行业成立四个示范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例行召开一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倾听企业、行业专家、用人单位对培养人才的建议和意见,及时调整和增删当前行业、企业急需的人才培养方案,把国际国内当前最前沿的理念、文化、技术技能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中。按照专家的要求,实行了护理专业的“校企融合、三段递进”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四阶段、四基地、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通信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三段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物业管理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于2013年底均已通过了省市专家的审定论证。在这些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学校突出了就业导向的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开展了“理实一体化”、“案例驱动型”、“分层立体式”等教学模式的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效。2013年,师生在各类技能竞赛上获奖18人次,护理专业学生在全国护理技能大赛获团体第三名;计算机类综合布线竞赛获得省级三等奖,企业网搭建项目获得省级二等奖;对口升学考试中,勇夺吉林省医药卫生类对口升学高考桂冠。9名同学包揽了吉林省对口升学医药卫生类总分排名的前九名。2013年学校应历届护理专业学生1183人参加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高达81.11%,顺利拿到护士资格证。2013年,学校共为竞赛获奖者、学习标兵、学习状元颁发奖金共计2.3万元。

    截至2014年3月,学校完成了四个重点建设专业和三个其他专业共计25门校级以上精品课程,形成校本教材21本;搭建了五个专业教学资源平台,21门课程资源平台;数字化校园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新版校园门户网站和校园办公平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虚拟仿真医院、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数字实训平台、物业管理专业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以及通信运营服务专业模拟实训系统等数字化教学资源也陆续应用到实训实践当中。

    五、德育特色项目彰显示范校建设新成果

    学为教育之基础,德为教育之本源。正是基于对德育的高度重视,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将“四五二”职业道德教育工程确立为重点建设的特色项目,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企业”四位一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活动育人”五渠并举,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教育与班主任德育主阵地为两个重点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合作体系。先后制定了校家、校社、校企合作制度、德育队伍管理制度等20多项,德育活动坚持多渠道,立体式,多元化。重新确立的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如春风化雨,校园文化建设似朝阳普煦。2013年,教师开展德育课题研究5项,建设4门校级精品课程,师生在全国职业学校文明风采比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上获奖30多人次。德育特色项目在示范校建设中彰显出别具一格的魅力。

    几年来,抓住示范校建设契机,学校广大师生紧锣密鼓地有效开展了很多工作。示范校建设有序推进;“四五二”德育特色项目初见成效;校风学风明显好转;教师执教能力有效提升;专业群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教育科研成果积累显著。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国家示范校建设的领跑驱动下,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重新审视学校的发展,去沉疴,激活力,促创新,致卓越,明晰了办学定位,凝练了办学思路和办学特色。同时,基础能力建设也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由长春市政府投资的占地面积为15万平方米的合隆新校区目前正处在收尾阶段,有望在八九月投入使用。届时,学校将搬迁到新校址,以开疆拓土的姿态投入到新一轮更广阔的建设天地之中,向着卓越的“示范校”目标成功迈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指出:必须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这是解决我国教育长期存在的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不相适应的问题,完成教育体系的战略性调整,使教育规模、结构、层次和质量全方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教育体系变革的彻底性突破。

  时代决定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地位

  经济阶段论决定教育结构要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相适应。工业化初期的人力资源需求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业化中期属于技术密集型,工业化后期属于智力密集型。因此,工业化初期优先发展基础教育,工业化中期优先发展职业教育,工业化后期优先发展高等教育。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或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职业人才。

  社会需求论决定培养的学生要适销对路、稳定就业。通常认为:一个社会应该约有60%的中间阶层,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才是稳定的。培育社会中间阶层,就需要坚持学有所教、教有所能、能有所用,办好人民满意、社会需要、终身受益的职业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劳动技能、技术水平和自身素质,实现适销对路和稳定就业。

  观念变革论决定教育文化应促使培养对象走向生产一线、崇尚技术技能。儒家思想一直主导中国教育文化,形成劳力者治于人等蔑视职业教育的观念。要想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必须培育使人走向生产一线的教育文化。德国工业革命前期是思想家的文化,后期是工程师的文化。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形成培养人走向生产一线的教育文化和社会文化,德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现代教育论决定要形成开放贯通、衔接沟通的完备体系。发达国家教育现代化标志是:形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开放融合、互连贯通的完备体系。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仍是相对封闭的体系,内部向上缺乏贯通,与行业企业缺乏沟通,与普通教育缺乏联通,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缺乏互通。在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理应建立内部衔接、外部融通、多元立交的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路径

  突出开放性,体现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受教育者和其他教育的沟通。职业教育对市场的开放体现在“两个适应”:适应科技进步带来生产方式变革的需要,适应产业升级对职业人才的需要。职业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开放体现在“两个面向”:成为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职业教育对其他教育的开放体现在“两个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衔接。

  突出完备性,体现从中职到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贯通。构建从准学士、学士、专业硕士到博士的学位体系,完善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到卓越工程师的职业资格体系,形成结构合理、类型多样、相互贯通、功能完善的职业人才成长“立交桥”。

  突出发展性,体现职业预备教育、职业教育、职业继续教育的连通。加强职业预备教育,强化职业继续教育,整合职前职后教育资源,系统设计有利于劳动者工学交替、多次选择、互动开放的课程体系和学习方式,满足个人多样化、终身化的学习需求,构建职业预备教育、初次职业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统一连续的系统。

  突出灵活性,体现学历证书、学位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通。建立符合职业人才成长的招考制度,改革学制、学籍和学分管理制度,推进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职业教育等级证书制度。

 车技工技术比赛现场

车技工技术比赛现场

  今年我市中职职业技能大赛成绩全部揭晓,各项参赛数据再创历史新高。

  近日,我市召开第七届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大赛总结会。这项由市教委、市财政局、市经信委、市人社局等12个部门共同主办的赛事共设置了包括经商贸类、加工制造类、交通运输类等44个项目,最终我市各区县的2000多名选手经过激烈角逐,产生了111个一等奖、196个二等奖、404个三等奖。其中,176位获奖学生将参加今年6月举行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全部46个项目的比赛。

  参赛规模超往届

  赛制紧密与“国赛”对接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技能大赛已成为推动我市职业教育质量的强大引擎。

  与以往大赛相比,今年大赛创下联合主办部门最多、专业覆盖面最广、参赛选手最多等历史之最。如参赛选手方面,来自各区县的2000多名选手创下历年大赛之最。同时奖牌分布面更广,37个区县都有获奖,81所学校各有斩获。竞赛规模上,12个部门联合举办,大批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赛事,还首次在企业设置了赛场,实现多方参与合作办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大赛实现了与“国赛”的紧密对接。

  “比赛项目设置参照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拟设赛项,结合我市情况而定。”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教育部技能大赛3年规划设置的赛项,本次大赛整合、增加或调减部分赛项,在赛事组织、检测标准、赛场布置、裁判遴选等方面与“国赛”实现基本对接。

  此外,市级大赛项目设置还力求与我市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相对接,比赛内容力求与学校教学要求相对接,在竞赛方式、流程、设备上力求与生产岗位相对接。今年大赛甚至新增加了教师组别,促进各个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技能水平。

  以赛促教

  职业教育改革加快推进

  “重视职业技能大赛,并不是为赛而赛,更不是为赛而教,而是要通过比赛,检验人才培养质量,以赛促教、以赛提质,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市教委相关负责人强调。

  据了解,我市以赛促教、以赛提质收效明显,“国赛”成绩已连续4年保持中西部第一,各个职业学校以大赛为平台,反思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推动教育改革实践。

  九龙坡职教中心在全国率先进行基于知识管理的“行动·云”教学改革探索,树立了利用信息化技术推进教育现代化样本,目前已引起全国关注;北碚职教中心探索“前校后厂,校企合一”办学模式,实现与企业、行业无缝对接,推动“教、学、做”统一;黔江民族职教中心推动“四段二线式”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既是学生又是单位虚拟员工的“双重身份”,从而提高学生通用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

  当前,技能大赛已成为广大师生展示风采、追梦圆梦的广阔舞台,成为促进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对职业院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中职和本科贯通教育并非改革的终极目标,还需要使中职、高职、应用本科和专业硕士之间形成一个学历提升的通道,让每一个有兴趣进入职业教育通道的学生能够找到提升自己的机会,这样,职业教育也可以培养出行业精英。在昨天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举办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座谈会”上,来自教育界和企业界的专家们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这一要求。

  中职教育已不能满足产业升级要求

  “我们是化工行业的专业学校,对口企业已多次要求调整学生培养比例,因为产业不断升级,操作工岗位整合提高,很多岗位都不能用中职生了。”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校长邬宪伟说。

  邬宪伟举了个例子,原先一个岗位需要6个人,现在只要1个人,不仅要懂化工,还要懂仪表、懂自控。事实上,随着整个经济升级,各行各业都会有这样的需求,但是现在中职培养的学生只能成为操作工。中职教育的“升级版”到底该怎么做,其实大家都很关注。

  据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副校长叶银忠透露的一组数据,上海目前高级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的26%左右。仅仅以化工行业为例,根据化工教育协会统计,全国23万化工从业人员中,一线人员17万,其中技师、高级技师仅仅占3.2%,高级工只有15.6%,35%的人员没有任何技工级别。但是,现代化工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职业教育需要打通学历

  “过去很少有家长愿意让孩子选择中职教育,即便孩子动手能力很强、很适合进入职业教育序列。平心而论,我们自己也是如此,”上海市工业技术学院校长王立刚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进入中职以后,他的人生就被定格成技术工人了,如果要深造,也只能进入高职。”

  教育的关键是让每一个孩子对未来充满希望,只有选择的道路让未来有希望,他们才会选择,否则他们不会选择职业教育。这是实施中本贯通的一个重要原因。一名教委负责人讲了一个例子:一辆汽车出故障可能有200多种原因,中职毕业的学生可以解决120多种毛病,高职毕业的学生可以多解决30种故障,本科毕业生可以再多解决30种毛病,但是最后的那20多种疑难杂症则需要专业硕士来解决了。

  “修汽车也有不同的教育投入,中职毕业的学生与专业硕士学生并不一样。”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卢冠忠教授称:“职业教育不仅需要中本贯通,还需要把中职、本科和专业硕士贯通。”

  传统观点认为,职业教育不培养精英,而只培养普通工人。但按照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经验,职业教育必须培养10%-20%的行业精英。邬宪伟说,未来中职和本科、专业硕士整个学历通道打通后,职业教育将有望实现培养精英人才。
——新疆铁路高级技术学校创新发展纪实
        新疆铁路高级技术学校,坐落在美丽的新疆东大门哈密市,直属于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是一所以中职教育为主体,集中专学历教育和技工学制教育三个办学层次于一体、全日制教育与函授教育于一身、教育与培训相融合的全日制公办中等职业学校。

        2011年学校经自治区教育部门批准,成为自治区第三批示范性中职学校项目建设单位,2012年又经国家教育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批准,成为国家第二批示范性中职学校项目建设单位。两年来,学校根据国家三部委《新疆铁路高级技术学校示范校项目建设方案》和《新疆铁路高级技术学校示范校项目建设任务书》,两级示范学校项目同步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示范校建设——使铁路职业教育如虎添翼

        追溯新疆铁路高级技术学校的发展,它起源于乌鲁木齐铁路部门五七干校和职工培训基地。目前,学校占地52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196人,专任教师121人,专业教师85人,其中高级职称58人,双师素质教师71人,在校生3411人,常设专业17个。多年来,已为新疆自治区和乌鲁木齐铁路部门输送了数以万计的人才,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近三年来,新疆铁路高级技术学校在示范校建设中,围绕新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铁路大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以“电气化铁道供电”、“铁道施工与养护”、“机电技术应用”3个重点支持专业建设为载体;以“校铁融合,共谋双赢”和“数字化校园”特色项目建设为依托;以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为抓手,全面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的深度改革,将学校建成了办学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示范学校。

        据学校党委书记孟毅军介绍,近几年,学校重点建设了电气化铁道供电、铁道施工与养护、机电技术应用3个专业及“校铁融合、共谋双赢”、“数字化校园”两个特色项目,推进了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的系统改革,提升了学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强化了师资队伍建设,巩固了校企合作、人才共育的办学机制,满足了新疆铁路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

        到2014年3月,5个子项目共计验收要点430个,已完成394个,完成率平均为91.6%。3个重点支持专业和两个特色项目均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成就的取得,缘于学校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全员参与、共同建设的指导思想,为示范校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项目建设之初,学校就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下设示范校建设办公室,负责执行、落实、监控项目建设具体工作;还设立了电气化铁道供电专业、铁道施工与养护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3个重点专业项目建设组和两个特色项目建设组和其他4个保障服务组,确保了项目建设各组间纵横连贯、相互协调、高效运行。

        在教学模式改革上,学校与乌鲁木齐铁路局等35家大中型企业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全面参与和实施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重构、校本教材编写等工作,已经完成接触网实训基地和铁道线路施工实训基地改扩建项目、高级维修电工综合实训室等10个实训室的建设,铁道测量实训室等5个实训室建设,新建校外实训基地8个,开创了校企合作的新篇章。

        目前,学校已经完成13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标准的修订,编制52门核心课程的标准,开发校本教材16种;已建成3门自治区级精品专业、4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和7门校级精品课程,10门一体化课程已被确定为学校优质课,成为课堂教学的典范,为边疆地区培养创新型人才夯实了基础。

        示范校建设——助推学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新疆铁路高级技术学校的示范校建设,为学校的创新发展带来了可喜的变化。据统计,在2012年和2013年自治区职业技能大赛上,学校学生共获得23个奖项,其中一等奖2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10个,并代表自治区参加了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学校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落实“校企合作、外引内联、共同开发”的建设思路,与乌鲁木齐铁路部门生产站段、郑州捷安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三向教学仪器制造有限公司和湖南长沙鹏扬教具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了专业教学资源库。目前,已经完成4门网络课程、10门课程的仿真教学资源库、1个电工电子技能训练包仿真教学资源库、51门课程课件、46门课程试题库建设,各专业教学素材库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据学校领导介绍,实现这一跨越的关键是示范校建设助推了学校的快速发展。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例,学校积极推进“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先后制定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和管理办法》、《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等5项规章制度,为提升师资团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项目建设以来,学校积极推进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实行了系部二级管理,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充分调动教职员工工作积极性,教师队伍建设步入快车道。学校共派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共计135人次参加疆内外培训,有160人次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有17人参加了研究生层次的学历学习;有60余名合作企业的技术专家和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成为学校教学团队的支撑力量。就是这批专家型的师资队伍,通过开展校本课题研究、申报自治区课题以及示范课、公开课、说课、说专业、专业技能大赛等各种活动,成为了学校引领职业教育发展、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教育教学的主力军。目前,学校全体教师积极探索和实践“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使广大师生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有44名教师参加了乌鲁木齐铁路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考试,25名教师取得了技师职业资格证书,4名教师取得了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14名青年教师取得了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教师获得全国各类优秀教学成果66个,承担自治区和职教学会研究课题6个,校本课题18个,在省部级以上教育类杂志刊物上发表论文54篇,为学校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学校一举成为“国家重点高级技工学校、铁道部门机车司机培训基地、自治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自治区交通运输培训基地、自治区涉煤专业人才培训基地、自治区八大产业十大实训基地”等多项荣誉称号。新疆铁路高级技术学校在发展中之所以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示范校建设为学校带来的难得机遇;离不开自治区党政部门的高度重视;离不开教育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等主管机构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鼎力支撑;离不开学校开拓创新、勤政务实的领导集体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是他们为新疆自治区和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12年底,新疆铁路高级技术学校与乌鲁木齐铁路运输学校两所新疆铁路企业性质的职业学校实现强强联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部门和乌鲁木齐铁路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整合优势专业资源,瞄准新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急需大批铁路建设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市场,升格为新疆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借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的强大推力,向更高的办学目标不断奋进。

汇协商民主之音 谱职教改革之乐

——河南省政协首次月协商座谈会聚焦深化教育改革


  “职业教育是非常阳光的教育事业,更是基础性、战略性的民生工程。”5月29日,河南省政协首次召开月协商座谈会,围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技能型人才”议题进行协商座谈。

  今年,河南省高校应届毕业生48.3万人,与2013年的51.4万人相比,数量虽然有所下降,但2013届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还有7万人。也就是说,今年河南仍然有55.3万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继去年的“最难就业季”后,人们将这个夏天称为“更难就业季”。

  如此迫在眉睫的就业形势何以缓解?5月9日至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时,要求河南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上下功夫,使职业教育能够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发展。这为河南这个教育大省指明了出路,逶迤前行的职业教育期待着更多“阳光雨露”。

  会前:切实吃透情况

  今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和省政协共同确定了8个协商议题。这次月协商座谈会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议题,是经过反复研究并报省委书记郭庚茂、省长谢伏瞻同意确定的。省委、省政府对这次座谈会高度重视,分管副省长徐济超、王艳玲均到会听取意见。会议由省政协主席叶冬松主持。

  协商议题确定后,5月7日至9日,靳绥东、龚立群两位副主席带领委员和专家学者,先后赴济源、新乡、郑州有关院校进行了实地考察、走访、座谈,并形成了翔实的调研报告,为这次座谈会做了充分准备。

  “自2008年实施职教攻坚五年计划以来,河南省职教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取得了阶段性的职教发展成果。目前,全省共有职业院校900余所,在校生236.5万。”省教育厅厅长朱清孟概括说明了河南省职教的发展情况。

  “尽管职业培训和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的实施有效缓解了技能劳动者的供需矛盾,但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省人社厅厅长杨盛道坦言,目前河南省高技能人才138.77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26.16%,尚不能满足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对此,与会人员也深有同感,“加快实施中原经济区、粮食生产核心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规划,需要大量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会上:充分协商交流

  秉持着“鼓励委员愿讲话敢讲话讲实话,鼓励不同意见在协商过程中交流”的“两鼓励”原则,近4个小时的时间里,政协委员、有关院校校长及专家学者,与党政部门负责人深入探讨,就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做法、成效进行交流,并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得到省教育厅、人社厅等相关部门的积极回应。

  尽管近年来河南省职业教育的发展硕果满枝,但外部封闭、横向脱节、纵向终结的职教体系所暴露的问题也日渐突出。委员们一致认为,“应积极构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体现终身教育理念、职业教育特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外部开放、横向融通、纵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黄淮学院院长介晓磊说:“强力推进学校转型发展,坚定不移地走应用技术类办学道路,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办学道路。”李中哲委员认为,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中、高等教育相结合,联合举办应用技术学院模式,为职业中专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叶冬松主席随即表示,2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并特别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而黄淮学院成功的示范探索具有很强的借鉴性。

  在李敏常委看来,“初中—高中—大学”这种独木桥式的教育,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不高,家长和学生大多只认定高考是“正途”,对职业教育缺乏正确的认知。杨雪琴委员建议,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引领社会摒弃职业教育就是“低档次”的陈旧教育观念。“引导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丁心娥委员说。

  “可以借鉴浙江的做法,试行中职毕业生免试注册入学进入高职院校进行学历教育的招生制度改革。”刘合行委员说道。高强委员则建议今后中职生参加大学本科的录取考试时,应当以“70%中专技术分+30%中专文化分”这样的方式来计算成绩,以使更多的中职生能够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河南省副省长徐济超、王艳玲对省政协的首次月协商座谈会给予高度评价,并表示将认真研究吸纳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抓好落实,大力推动全省职业教育发展”。

 

     【株洲房产网讯】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征地拆迁推进艰难、签约学院入园难……6月3日,株洲市政协召开八届十六次主席会议暨强力推进职教园建设协商会议,根据市政协调研组撰写的调研报告,原因之一是建设资金遇到瓶颈。

     职教园经过近6年的建设,当初签约的11所学校只有4所学校建成开学,1所学校正在建设中,6所学校没有启动建设。根据调研报告,园区建设投入预计100亿元以上,目前资金缺口约为28亿元;而土地成本增加,目前征地拆迁成本提高到60万元/亩,2008年规定的入园院校拆迁成本为15万元/亩。另外,部分入园院校建设资金不足,学校负债较重。比如湖南工贸技院2011年建成入园,由于资金缺口,一期扫尾工程仍无法完成,二期工程建设更无法启动;湖南铁路科技职院、湖南省商业技师学院银行贷款较多,还贷压力很大。

     市政协主席黄曙光说,推进职教园建设,要高度重视,市政协将与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加大协调支持力度。参加会议的副市长毛朝晖表示,在收到职教园建设相关问题的主席建议案后,将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

     签订了入园协议6所院校未启动建设

     今年株洲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工建设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两所学校虽已筹集入园资金,分别向市教投公司预交了1.3亿元和5300万元用地资金,然而因为征地拆迁等原因,至今没有拿到土地。

     另外,市政府2012年3月制定了市直3所职业院校(湖南汽车工程职院、市工业学校和市幼师学校)入园方案,计划2016年整体建成,但至今没有落实。2011年9月湖南保险职院与市政府签订入园协议,但因为贷款担保的事情没有落实,学院能否入园至今没有确定。

     争取政策支持,拓展融资渠道

     如何拓宽筹资渠道,加快已签订协议的院校的入园步伐,市政协调研组建议,市财政从2014年开始,连续3年安排2000万元,支持市直职业院校入园建设发展;市教投公司在争取上级经费投入的同时,要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另外争取上级政策支持。

     对于市直3所学校入园方案,市政协委员荣军辉建议,列出具体建设进度,力争2014年破土动工,2017年搬迁入园。另外,株洲市政协委员罗乐平建议市委、市政府积极争取省政府支持,向财政部担保,落实湖南保险职院入园项目。

测试院校

        有时,同一个职业,不同部门、不同协会或学会,甚至基金会都会进行相关认证,最多的可能达到十几种,还有的机构到香港注册一家空壳公司后,便开始认证颁发所谓的国际证书。

        ■本报记者 柯进

        “老师,您觉得我们学外贸专业的,到底考哪种资格证书比较好?”面对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蒋燕很难回答——虽然在职业院校从事外贸专业教学十几年,但她始终无法从多个部门所主持的20种外贸资格证中分辨出孰优孰劣,哪个证书更适合学生的职业发展。

        一个外贸行业,几乎每个环节的各个岗位都设置有相关资格证,这么多的认证部门,这么多种类的资格证,且不说教师、学生们发愁,恐怕连许多外贸企业都难以区分。蒋燕说:“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提倡简政放权,但愿国内职业教育的外贸资格证书能尽早‘证出一门’、与人方便!”

        一个外贸行业资格证书竟有20种

        国内的外贸行业目前究竟有多少种职业资格证?有多少机构握有资格证上的公章权?
    
        据记者粗略统计,目前,中国外贸证书的发放、制定机构有5家,分别是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中国对外贸易经济企业合作协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国际货代协会、中国报关协会等。这些机构根据外贸岗位的细分状况,制定了种类繁多的外贸证书,几乎涵盖了外贸行业各个环节的所有岗位,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累计多达20个。

        以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制定的证书为例,该机构颁发的外贸资格证书有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外贸单证员、涉外会计、外贸物流员、商务秘书等。而中国对外贸易经济企业合作协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有6种,中国对外贸易经济企业合作协会颁发的证书有3种。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普通高校中的国际贸易类专业点有700多个,一些院校的英语专业中也开设了国际贸易及国际商务方向。而全国开设有外贸类专业的职业院校则超过800所。如果以每校外贸专业每届学生50人的规模推算,仅外贸一个专业,每年潜在的考证学生至少有7.5万人。
    
        对于种类繁多、“证出多门”的外贸证书,不少职业院校师生表示难以判别。蒋燕说,有的学校教师无奈之下想出了一个办法——学生只要经济上不困难,就多考证;看证书上有没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带有国徽的印章。但是,有些学生按该“办法”考到手的资格证书,在选择一些行业系统就业时也不好用,甚至有的系统只认本系统或相关协会认证的职业资格证。

        不只是外贸资格证书认证体系散乱、版本众多。据北京海淀区一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机构负责人透露,现在,只要是刚兴起的热门职业,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认证就会迅速跟进,而且每一类认证都会根据市场就业及薪资行情不同,培训费少则两三千元、多达五六千元。比如,物流行业的资格证书有五六种、人力资源管理认证也有近十种、计算机应用技能证书更是多达数十种。“有时,同一个职业,不同部门、不同协会或学会,甚至基金会都会进行相关认证,最多的可能达到十几种,还有的机构到香港注册一家空壳公司后,便开始认证颁发所谓的国际证书。”

        不同版本资格证“含金量”没差别

        “职业资格证书不是学历证,本应是从事某个职业的知识能力和资格证明。”蒋燕说,“但是,国内的颁证机构在证书标准制定与实施方面,缺乏顶层设计和相互间的分工协调,各机构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导致证书种类繁多,而且不同机构的证书标准交叉重叠。”

        以国内的外贸单证岗位为例,记者调查发现,目前虽然有3家机构具有颁证权,但对于外贸单证颁证的能力要求几乎接近: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经济企业合作协会启动的国际商务单证员证书认证考试,证书能力要求包含国际商务单证基础和缮制2项;2011年,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在全国范围开展的外贸单证员证书认证考试,主要考查电子缮制单证能力;2012年,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启动的助理国际贸易单证师证书认证考试,考查内容与前两种基本相同。

        “自上世纪90年代初职业资格制度写入劳动法以来,对提高我国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素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集中表现为‘证出多门’,使认证培训和考试太乱、证书太滥,甚至出现假冒权威机关组织所谓职业资格考试并颁发证书。”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秦希燕律师事务所主任秦希燕分析认为,导致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人才市场竞争激烈、就业者“唯证书至上”心态,以及职业资格培训市场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

        “作为一种职业资格认证,混乱的认证市场对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负面影响较大。”蒋燕认为,由于资格证书颁证机构多,证书版本多,证书能力要求交叉重复,一方面使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相应的人才培养没有统一的标准遵循,另一方面由于目前绝大多数资格证书缺乏明显的能力分级,使职业院校专业培养目标整齐划一,相关专业的学生难以进行个性化学习和训练。

        资格证书“证出一门”何以难实行

        对于目前国内职业资格证书“证出多门”现状表示担忧的,不只是职业教育界,企业也颇有微辞。

        “现在社会上各种认证太多了,导致如今的职业院校学生误以为考的证书越多,就业的选择空间越大。实际上,证书只能说明一种资格,并不完全能代表一个人的能力。”澜海源创管理咨询公司总裁师文静说,“我们公司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首先看的是学校,其次看专业,再其次是看学生是否具有和招聘岗位相关的实践经验,最后才是看学生手持的各种资格证书。”

        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目前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已达1000余种,主要分为通用性较强的人事类职称证书、以技术等级为主的劳动类证书和针对各行业专业特点与需要设置的职业资格证书三类。有关专家据此估算,当前我国职业资格考试产业链的经济总额已超过3000亿元。

        蒋燕认为,国家应有一个牵头的部委,来广泛调研国内外未来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统一规划中国职教证书体系、中国外贸证书体系;从顶层设计上,可以通过引入与主管部门没有利益交叉的社会第三方机构统一认证,解决当前各机构各自为政、证书混乱、人才培养规模与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需求及发展不平衡等现实问题。

        针对考试太乱、证书繁多、重复交叉等问题,国务院办公厅早在2007年就曾下发文件要求对职业资格证书进行清理。原定用4个月完成的清理行动,却持续进行了5年,直到2012年5月才向外公布了第一批纳入公告保留的265项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其中,职业准入类36项,包括注册咨询工程师、教师资格等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准入类职业资格33项,焊工、农机修理工等技能人员职业准入类职业资格3项;有职业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229项。但是,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认证体系目前依然没有形成,“一证多门”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改革只要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打破条块分割的现状,这个问题治理起来并不难。”秦希燕建议,现阶段,要规范职业资格制度,既要提高立法层级,制定专门的职业资格制度法,也要多部门协调配合,清理资格证重复设置、多头设置,同时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治理违规设置职业资格乱象,最终实现“证出一门”。
  中国江西网吉安讯 江西日报(记者李歆 通讯员蒋阿平)近日,吉安市政府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签署深度合作办学协议,并宣布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赴吉安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团队正式到位,这标志着双方深度合作办学迈出了关键一步。

  吉安高职教育发展相对落后,曾是全省唯一一个没有高职教育的设区市。为突破这一瓶颈,该市与发达地区对接对标,创新理念,提出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的新思路,推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迈上发展快车道。在推进过程中,该市认真规划,挑选城南上等地块,筹集资金5.6亿元,高标准、严要求建设吉安职业技术学院。目前,一期主体工程已经全部完成,二期建设顺利推进。根据计划,学院将在今年秋季正式开始招生。

        说起“瑞士制造”,人们立刻会联想起走时精准的瑞士钟表和功能齐全的瑞士军刀。是什么支撑着高质量、高信誉的“瑞士制造”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瑞士具有完善而高效的职业教育体系。

        瑞士的职业教育

        瑞士的职业教育体系由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组成部分构成。

        中等职业教育的学制分为二年、三年或四年。学生毕业后分别获得联邦政府颁发的“联邦职业教育证明”、“联邦中等职业培训证书”和“联邦职业高中会考证书”。在课程设置上,学生每周有一到两天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三到四天的时间在企业进行实际操作,当学徒。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指应用科学大学,是瑞士政府于1996年将散落于各地的40多所高等专业院校合并而成。全联邦共有9所,其中公立7所,私立2所。凡在四年制职业高中毕业并获得“联邦职业高中会考证书”的学生可直接被应用科学大学录取。

        瑞士职业技术教育呈现“四高”特点:一是接受职业教育学生比例高,瑞士约三分之二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二是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高。三是掌握技能的职校毕业生收入高。四是社会对职业教育毕业生的认同度高。

        职业教育对瑞士的贡献

        提高附加产值,促进经济发展。瑞士资源贫乏、国土狭小,在艰难的历史阵痛中,瑞士人认识到,在一无原料二无能源的情况下,只有靠高素质的能工巧匠创造产品的高附加值,才能使国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目前,瑞士95%的原料和能源以及65%的消费品靠进口,经过加工,其中70%-90%的产品被增值高达几倍甚至几十倍在国际市场上出售。

        保证青年就业,增加社会稳定。由于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设置紧密结合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加之职业学校毕业生职业技能熟练,很快能够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因而瑞士社会就业率极高,失业率长期保持在2%-4%之间,是瑞士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创新创业教育,奠定竞争实力。瑞士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在各项排行榜中长期保持世界领先水平。而职业技术教育在国家创新竞争力中在如下四个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职业教育是衡量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二是职业教育培训内容中融入了创新创业教育。三是应用科学大学注重应用型研发,在提升社会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发展职业教育的瑞士经验

        国家扶持,立法保障。瑞士各界很早就对“高素质劳动力即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达成共识。1848年,瑞士联邦宪法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地位,明确联邦政府和公有企业有资助职业教育的责任。1930年,联邦政府正式颁布《联邦职业教育法》。该法对职业学校的建立、教学大纲、教师资质、考试组织、资格证书颁发和职业教育研究等作出系统性规定。2004年又根据形势发展修订了该法。各级政府在财政方面也对职业教育进行“政策性倾斜”。

        “三位一体”,地方主导。瑞士《联邦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由联邦政府、各州和行业协会“三位一体”共同管理,由各级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资助。其中联邦政府负责职业教育的全面规划、资金监控、教学质量评估等。各州负责职业教育方案的具体实施和监督,统筹“校企合作”,发布学徒岗位信息,制定本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等。行业协会负责基础职业培训,提供实习场所等,并对职业教学大纲和考试标准提出建议。“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明确了职业教育领域的分工和职能划分,州政府和行业协会的作用更加凸显,有助于各州“以我为主,因地制宜”地确立职业教育的优先发展方向。

        校企合作,注重实践。在瑞士,与职业学校合作是企业求之不得的事情。学生实习不仅是免费的,还可以从企业得到一定补贴。对企业而言,接收实习生可以得到税收减免和技术熟练而又廉价的劳动力。校企合作令学校、企业、学生共同获益,真正实现了职业教育与就业市场的“无缝对接”。

        制度完善,兼容开放。瑞士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衔接顺畅,兼容性强。学生可从自身条件出发,灵活选择升学道路和发展方向。例如,“联邦职业高中会考证书”获得者可直接升入应用科学大学,如果通过大学能力测试,亦可进入普通大学深造。而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经过一定的实习亦可进入应用科学大学学习。

        观念先进,注重实效。在瑞士国民的人才观中,经过严格的实践培训,具有一技之长,能够满足工作岗位需求的人就是人才,并不是只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才是人才。而高学历的“屈尊低就”是一种教育资源浪费。

        严格选拔,保障师资。职业学校的师资有严格的任职资格要求。应聘者应有相应的学历、企业工作经验,并修完教育学、心理学及教学法课程。此外,教职人员必须定期接受在职培训,完成指定课程,获得相应证书才可以继续在行业内任教。(作者系中国驻瑞士使馆教育参赞)
  编者按:近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透露,高考将推出技能型和学术型两种模式。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缘何提出“高考”?会否加剧社会歧视?分类高考否能引导“因材施教”,能否真正分流人才?技能型高考人才如何实现上升通道?光明网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教授。



  熊丙奇,1972年7月生,四川资中人。著名教育学者,博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

  分类高考不是高考改革最具突破价值的地方

  光明网:您怎么看分类高考?

  熊丙奇:现在提出两类高考主要是为了贯彻落实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所提到的高考改革思路。纲要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生考试新体系,现在提出的分类高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增设技能型人才高考,主要是针对高职院校的高考,采取和普通高等院校不同的方式。按教育部的设想,未来可能有更多本科院校以高职教育的身份参加招生。实际上这样的考试在有的省市已经实施了,比如高职单考,高职单招以及高职自主招生。这几种考试模式中,都是语数外等文化知识占比相对较低,另外还加上技能测试。这样的考试模式对选择技能教育的学生来讲,会进一步拓宽他们进高职院校和普通院校的机会,适当地减轻这些学生知识学习的压力,进而有更多时间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技能。

  光明网:分类高考对现行高考制度的改革有多大影响?

  熊丙奇:分类高考在高考改革中并不是一个难点,也不是最具突破价值的地方。众所周知,当前,社会对高职院校的招生关注较少,部分高职院校甚至是本科的职业技术教育的院校,已经很难招满学生,甚至遭遇零投档,所以分类高考可能影响的范围就是中职学生和准备报考高职的一些普通高中的学生。

  对于其他准备参加普通高考的学生来说,分类高考并无太大影响。事实上,从整个社会关注来看,影响中国整体技术教育较大的的还是普通高考。因此,怎么进一步对普通高考进行改革,才是应该关注的焦点。普通高考怎样打破一考定终身,怎样改变单一分数评价体系问题等,现在都面临各方面的利益纠结。相对分类高考,这些改革才是更加要啃的硬骨头。

  要警惕职业教育走入学历导向怪圈

  光明网:高考分类能否倒逼职业教育畅通其上升渠道?

  熊丙奇:从分类高考的角度看,确实可能会解决职业教育学生上升通道的问题,之后,中职学生可能有更多机会进入高职和实行应用基础人才培养的本科院校,甚至会开设相应的职业教育的硕士点、博士点。但实际上,现在我国职业教育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上升通道的问题。畅通上升通道本身只是一个学历导向,并不能改变“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社会地位。

  事实上,职业教育本身的教学模式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所以对职业教育而言,应该关注的是中职期间、高职期间应该怎样培养有特色的高职学生,而不是告诉学生你上中职以后可以升高职,然后就要按照高职的入学要求,准备相应科目的学习。否则,极有可能会导致以升学为导向,正如目前的部分三本院校,一进学校就告诉学生要考研,以考研率追求学校的办学成功,把学校办成考研基地,无法实现有价值的职业教育。

  必须改变单一的高校评价模式,给予高校完全自主招生权

  光明网:目前增设技能型高考会面临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熊丙奇:技能型高考实际上是知识加技能的考核,录取的时候也还是从高到低排序录取。也许初衷是想强调技能,但这个技能可能只是卷面上的技能,这样下去,技能教育会走歪。所以,归根结底,分类高考是只是增加一个考试类型,真正要解决问题必须给予高校自主权。

  所有高校都应该实行完全自主招生,而不能只是简单的按照分数从高到低排序集中录取。每个院校,不管一本、二本还是高职院校,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办学特点、办学标准来提供对学生报考该校的学习成绩、实践活动等要求。然后在录取过程中,进行独立自主的招生,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只有这样,分类考试才有效果,甚至可以为之后的各类教育平等创造基础。否则,单一的高校评价模式下,名校一直在前面,高职院校永远在后面,那职业教育的学生肯定觉的自己是低人一等的。

  职校与普通高校学分互认是两类教育实现平等的良方

  光明网:有一种看法认为,分类高考会进一步加剧社会歧视和不公,您怎么看?

  熊丙奇:当前,我们的人才评价体系中,职业教育学历比其他本科院校要低。因此,职业教育的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经常遭遇学历歧视。即便现在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情况还不错,但是这些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过程中,学历劣势会越来越明显。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还要通过深层次的改革,不能仅仅依靠分类考试。

  分类高考还可能产生另外一个结果,就是告诉学生,技能型高考是低人一等的高考,与之相对应的还有另外一条普通高等教育体系,而普通高等教育是高一等的体系,走在上行线上,职业教育的学生则在下面,这是尤其要引起注意的大问题。

  在国外,技能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条平行线,是有着同样机会的两个类型。在求学过程中,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学分互认的,接受技能教育的学生,中途可以进入普通学校读书,普通学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觉得适合技能教育也可以进入职业学校,这就是平等的关系。此外,在毕业后参加工作时,学生选择技能型工作或者其他行业的工作也没有过大的差距,不会造成身份不同位不同等问题。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更好的发展。

  所以,我建议要建立教育的流动机制和学分互认机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也都提到这个问题,但现在这个体系还没建立起来,只是单项认同,高职认可普通教育的学分,但是普通教育并不认同职业教育,所以,怎样达到互认是今后两个教育能否实现平等的大问题。

  必须提防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貌合神离”

  光明网:有关负责人指出,要把600多所本科院校转型为职业教育,但现实中的情况是,很多高职院校想方设法转为本科院校,如何吸引本科院校转型为职业教育?

  熊丙奇:在我国,高职还被作为一个层次,而不是一个类型,现在,一些升为本科的院校总觉得办职业教育层次太低,不够“高大上”。所以,要使本科院校转型办职业教育还会面临很多困难。

  现在教育部门说,已经有一百个本科学校报名转,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报名的学校是根据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自愿来转,还是只是想获取这个政策的经费投入才去转型?很有可能有些学校只是觉得这个项目有笔钱,想把钱拿到,套国家的拨款。

  所以,要想吸引本科院校转办职业教育,必须针对现在职业教育最本质的问题来开刀,也就是必须打破单一的高校评价体系。现在,政府有很多行政评价项目,如985,211,一本二本,这样我们就把学校分为三六九等。此外,还会根据学校有多少博士点、硕士点,有多少院士,来评价学校的好与否。正是这种对大学的评价导向,导致现在很多职业院校想方设法升本科,一方面是为了要学历,另一方面是追求“高大全”。部分职业院校设想做学术研究,甚至想去建立硕士点、博士点,学科也想办的齐全,不安于本身的定位。

  所以,我们评价学校的标准必须变,按照学校的不同类型去评价学校,在各个类型中都办出一流水平的大学,才能让学生进行选择。如果这一点做不到,本科院校就不可能真去转型做职业教育。如此一来,极有可能出现现在报名转型的本科学校在拿到资源后,还继续坚持功利的导向,转型也只是“貌合神离”。(光明网记者宋雅娟采访整理)

    (原标题:熊丙奇:要警惕职业教育走入“学历导向”怪圈)
大赛现场企业寻贤 可惜大多已有婆家

  山东省青岛市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日前在青岛黄岛区职教中心开赛,从全市中职学校遴选出的1900多名师生参加。

  本次大赛设18个专业大类的53个比赛项目,涵盖农林牧渔类、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群对应的主干专业,同时还包含与职业英语、数学、计算机、创业教育、艺术教育、学前教育对应的主要技能类项目。为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技能大赛,避免技能大赛成为只培养几名金牌选手的比赛,青岛市教育局设置考核题库,随机让学生和教师参加,同时把学生平时成绩纳入团体比赛的考核中。

  记者在数控机床比赛现场看到,参赛选手都熟练地操控数控机床,设定好程序和工艺后,一个个精密的机械零件就自动地加工出来。评委王勇为告诉记者,数控机床比赛的题目是要求选手在6个小时的时间内,根据图纸规定的尺寸制作出组合零件,并组装成一个大的机械产品,这需要考生熟悉工艺、电脑编程和操控机床设备。“没想到很多考生只用5个半小时就完成了作品。相应水平的技工在工厂里每月工资应该在4000元以上,机械制造企业肯定会抢着要这些选手。”

  黄岛区职教中心校长石兆胜告诉记者,很多企业都在大赛现场抢学生,但学校今年的毕业生早已有了“婆家”,企业现在进学校基本抢不到学生了。
大众化背景下,高职如何育人

  编者按: 如何在大众化背景下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育人体系建设工作,这既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历史使命和共同任务,也是社会共同关心的大课题。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探索形成的“千日成长工程”,建立起全程整体育人、立体育人工作机制,值得高职院校思考借鉴。

  助推学生“千日成长”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提出学生“千日成长工程”实际上是一个全程育人的形象比喻,把高职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三年大约1000天左右的时间,整个设计成一个包含课堂学习、课外活动和顶岗实习的育人工程:一年级“金院学子”,突出学业规划,强调懂做人;二年级“系部学友”,突出职业方向,强调精专业;三年级“行业学徒”,注重实践能力,强调会做事。在一定意义上,“千日成长工程”启发广大学子的行为自觉和健康成长,是一个体现全程育人、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和全体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的立体化育人体系。

  学院实施的“千日成长工程”,经历了几十年前期探索和积淀。学院前身浙江银行学校创办于1975年,办学以来,一直致力于倡导并积极建设良好的学风教风,实施“‘严、爱、细’工程”,有力地推动了育人工作的开展和育人体系建设,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金融才俊,学校初步享有“金融黄埔”和“行长摇篮”的美誉。

  2000年,学校升格办学后,学院党委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色出发,积极探索育人问题,确立了办“特色鲜明、人民满意、师生幸福”的高职教育宗旨,提出“做学生欢迎之师、创社会满意之校、育时代有用人才”的价值理念,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积极构建“关爱学生进步、关注学生困难、关心学生就业”的工作体系。

  2006年,时值入选国家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际,学院在全国率先提出示范建设最终要使学生受益的理念,在业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推动了幸福建示范、开放建示范、合作建示范机制的实现。

  2010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后,学校提出了巩固深化的一系列举措,其中的重点就是以生为本办学理念的落实,学生“千日成长工程”应运而出,从试点到全局,不断推向纵深。

  科学实践“千日成长”

  “千日成长工程”作为以高等职业教育三年学制为设计基础,将教与学、始业到毕业、就业到人生发展肇始加以整体思考和探索的工程,在实践中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健康成长的过程。“千日成长工程”强调要培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日常生活中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健康乐观的精神状态,我们实施“千日成长工程”的目的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佳品。

  第二,天天成长的过程。千日成长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更在于过程。我们要通过工程的精心设计和有效推进,让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天天成长、千日成长,从点滴做起,积小胜为大胜、积小成为大成,以坚实脚步成就巨大进步。

  第三,人人成长的过程。身处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我们不仅要注重全面育人、全程育人,更要面向全体育人。用教师的全心培育和影响全体学生,力争有确保99%的毕业生、99%的成长率、99%的成功率。

  第四,全面成长的过程。人的发展是综合的、多方面的,我们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职业化专业技术人才,要使学生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倡学生有特长,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应用能力。

  第五,快乐成长的过程。我们要营造一个健康和谐温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我们的全体学生能够在金院这个幸福的大家庭健康快乐的学习和生活,真正做到千日成长、幸福成长、快乐成长。

  第六,持续成长的过程。人生是一个长跑,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都已十八周岁,我们的任务是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世界、认识社会的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科学方法,提高辨别是非、适应社会的聪明睿智。也就是说,通过有效养成,我们的每一位学生(至少是大部分学生)自觉的成才,并在今后的岗位上持续发扬光大,让学生终身受益。

  构建立体化育人体系

  “千日成长工程”从形式上看是一个时效性比较短暂的工程,从主体上看似乎也只是一个学生成长发展的工程,但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人、造就人,必须强调各方工作的互动共建,教学做相统一、相协调。

  坚持贯彻以生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学校充分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就是要把为了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实现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大增值并具备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真正解决学生之急、成就学生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学生的利益和学生的发展。

  研究需求把握规律。要真正确立学校面向社会需求、专业对接产业需要、课程对接职业岗位的思路,既研究从大众化走向普及化时期专科层次高职教育相关行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和特点,又研究当今青年学生的认知状况、学习特点和规律,把握职教规律,把现实有效的需求推进课堂、引入教学实践中来,遵循教学规律、促进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推进全校统一行动。“千日成长工程”看似一个单一的过程,其实更具立体性和综合性。要综合学生、教务、宣传等各部门力量,要激励广大学生自觉、引导全体教师参与、职能部门设计规划、系部学院结合专业特色精心组织实施,学校高层协调指导,形成广泛参与、覆盖全体、着眼育人的良好局面。

  研究长远发展。“千日成长工程”不仅仅作用于学生1000天的成长,更重要的还在于,我们更关注未来,结合校友会、学生发展中心的工作,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推进学生千日成长、长期实践、终身受益。在这一方面,我们提出了一个“135791”的规划,即一年熟悉岗位、三年成为骨干、五年成为主管、七年顺利优岗、九年初成事业、一生平安幸福。
职业教育,值得期待

  说起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无论是对于个人和家庭的,还是对于企业和行业,或者对于社会和国家,绝大多数人会异口同声得出这样的结论:太重要!是产业的基础!是经济的基石!是社会进步的必需力量!是国家均衡发展的支撑!

  但是,一旦说到职业院校的实际地位和真实困难,要解决那些挡在中职、高职院校面前的发展障碍,要消除那些社会上对于职业教育或明或隐的轻视,要真金白银地拿出力量来发展职业教育,为中国的产业经济发展提供长期的人才资源建设和备份的时候,总有些意想不到的意外情况出现,总有这样那样的争论扰乱决心。

  于是,我们的职业教育陷入一个怪圈:都说重要,但却缺乏真正系列化的重视;都说困难,却又见不到解决困难的真知灼见和持之以恒的坚持。于是,职业教育在一段时间里,几乎被人们视为教育的另类。不仅家长学生选择职教有些不情不愿,就连与职业院校有着天然联系的行业企业,在与院校合作中,也是半热半冷、若有若无。对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种种坎坷和艰辛,职业教育人甘苦自知。

  当然,职业教育有着源于自身内部的问题,师资、设备、实训、生源等等都有着历史欠账造成的短板。这些都制约了职业教育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对于整体经济的人才贡献率也的确存在缺口。另一方面,在世界产业和经济竞争越发一体化和白热化的情况下,中国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力不从心,反过来也再次制约了职业教育话语权力。

  但是,职业教育真的不能被打入另册,更不能悄然无声。

  这不是长久沉默之后的一次嘶喊,而应该是内外发展能量挤压下的一次应力拉升,更是长期跋涉后的一次喷薄奋发。

  中国职业教育曾经创造过辉煌,不仅行业产业工人来自职教,即便高级管理者也都有中职中专的起点经历,“老中专”仍然是中国职业教育的曾经骄傲和如今一种对照的标杆。如今,中国社会的成熟让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定位日趋理智也明智;中国职业教育在数量和统计上,也的确占据了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半壁江山,有了向上延伸的积淀和基础。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倒逼压力传递着“不进则退”甚至“不进则废”的强烈信号。

  有人说得好:“职业教育到了厚积薄发的时候了!”“多少年的探索和尝试,终于有了突破的希望。”

  这个时候,这个希望,在2014年开春的季节,的确让人看得很清晰,也让人看得有些激动。

  确立了战略地位,明确了体系方向,提出了措施步骤,产生了知难而进的决心,不由得不让人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充满希望。

  当这一切步步落实,假以时日,持之以恒地做下去,职业教育,的确值得期待。
  本报讯(记者惠滢)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授渔计划”项目学校——阆中师范学校授牌仪式暨阆中师范学校学生技能展示会日前在四川阆中市举行。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名誉理事长顾秀莲为阆中师范学校授牌。

  仪式上,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副秘书长李忠勤介绍了“授渔计划”公益项目在全国资助和发展的情况,要求学校珍惜荣誉、规范管理、透明运作,为“授渔计划”项目品牌建设作出贡献。

  去年7月,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与北京师范大学和中育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发起“授渔计划”公益项目,帮助适龄孤儿、贫困家庭的学生和学困生继续完成中专教育和高等教育,使他们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由此改变命运,减轻家庭负担;同时,探索职业教育新模式,推动职业教育改革;还可以有效避免低龄青少年流失社会,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目前,通过“授渔计划”项目已资助来自西藏、甘肃、陕西、云南、湖南、湖北等全国14个省(区、市)的贫困生、学困生601名。其中,资助“授渔计划——五年成长助学”项目学生426人,资助“授渔计划——成人高等教育”项目学生175人。
务农经历折抵学分 可获国家承认学历

  50岁以下农民可回校读中职

  50岁以下的农民,可以回学校重读学历了。如果当过木工、电工,或是农村会计,在养殖场、园艺园工作过的农民还能凭务农经历折抵学分。4月3日,教育部和农业部联合颁布《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涉农专业办学10年以上的中职院校,可招收50岁以下的农民进行中职学历教育,帮助他们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涉农中职校 培养新农民

  在教育部和农业部看来,请50岁以下农民“回炉”读中专有助于全面提升务农农民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农业生产经营能力。这是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尝试,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稳定和壮大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依据《方案》,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主要招收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领域工作的务农农民以及农村新增劳动力。招生重点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农村经纪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和农村基层干部等。50岁以下,且具有初中毕业以上学历的农民均可报名。

  承担培养任务的办学机构应是国家承认的公办或民办的涉农中、高等职业学校;具有连续10年以上的涉农专业办学资历;具有相应专业及课程开发的能力,以及农民教育培训经验和师资力量。

  目前,北京市中职学校有97所,公办中职中有种植、农艺等20余个涉农专业。

  农忙多实践 农闲多理论

  中职校将为农民开设的学历教育课程分为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业工程和经济管理五个专业类,每个专业类包含若干专业方向。

  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能力拓展课三大类,学生可根据自身需要选择相应课程,各地也可根据产业发展实际,适当调整课程内容或增开其他课程。

  学校还将把教学班搬进乡村、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村社区和家庭农场,依据农民生产生活规律安排上课作息时间,农忙时多实践指导生产,农闲时多安排理论教学。理论教学可采取课堂教育或者远程教学的方式,学生可选择集中或分散学习;实践教学则分为实验学习、专业见习、技能实训、岗位实践等多种类型。

  不仅上课灵活,学制也灵活。依据《方案》,实行弹性学制,有效学习年限为两年到六年,允许学生采用半农半读、农学交替的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

  获职业技能 可折抵学分

  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学分制,按16个学时折合1学分计算。每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通过相应的考试考核,即可获得该门课程的学分。累计修满2720学时、获得170学分即可毕业。

  学分分为课程学分和认定学分,农民学生具备的相应农业生产经营技能、学习培训经历、职业资格、表彰奖励等,经认定可以折合一定学分,认定学分最多不超过57学分。

  例如学生获得农业行业特有工种或与所学专业方向相关的通用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最高可认定15个学分;参加有关部门举办的“阳光工程”“绿色证书”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农业技术技能培训且经考核合格,可折算5学分到10学分;参加各种职业技能、知识等竞赛并获奖,最多可认定20学分;专利发明、科研著作、发表文学作品最多可认定10个学分。

  农民如有外语、电工、瓦工、木工、钳工等职业技能,可选5至10项折抵学分,每项技能至多折抵3学分。学生如果具有两年以上农村会计、农技员、植保员、防疫员以及大规模养殖场工作经历,可折抵部分学分。

  毕业拿学历 获国家承认

  虽然宽进,但是严出。依据《方案》规定,农民学生的考试考核分为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和实践成果考核,每门课程要求三种考核都合格才能给予学分。凡实习请假超过三分之一实习时间的学生,或每门课程无故缺席十分之一学时的学生,该门课程不及格。生产实习不及格一般不予补考,随下届学生重新生产实习。

  如果学生有效期内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考试考核成绩合格,达到规定的毕业学分数,即可毕业,获得国家承认的中等职业教育学历以及中职毕业证书。

  跨校跨专业 搭建“立交桥”

  提到职业教育改革,专家学者提到最多的就是要建立跨专业、学校、教育层次的职业教育立交桥。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向着这个方向迈出重要一步。

  《方案》鼓励各地探索建立农民学分银行,在此基础上,国家将出台统一规范,逐步建立全国性农民学分银行,搭建专业间、学校间、地区间以及学历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间的农民职业教育立交桥。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是一种很好尝试。采取“宽进严出”的方式让农民读中职,既可以满足部分农民以及农民工的求知欲望,也能改善农民职业素养较弱的现状,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

  他建议应将尝试扩展至高职,这样农民读完中职后,可以有机会读高职甚至是本科,吸引更多的农民“回炉”,为他们搭建立体化的教育模式。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