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展开全部
记者专访教育部副部长鲁昕——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举措

  教育是发展之本,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到千千万万家庭的福祉。当前教育领域正在进行的重大改革之一,就是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那么,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于促进就业和实现包容性增长有着怎样的意义,职业教育如何在创造人才红利和促进就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为此,记者专访教育部副部长鲁昕。

  记者:随着我国进入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经济增长由高速到中高速转变,建立教育与就业间的积极促进关系尤为重要。对此,您如何看待?职业教育在其中又发挥着怎样的重要作用?

  鲁昕:首先,我从教育的角度,谈一谈新增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的形势。

  从供给看,近几年来,我国每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总量在1700万人左右,其中700万左右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700万左右是高等学校毕业生,这其中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又各占一半。充沛的、低成本和相对高素质的劳动力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最根本的支撑因素之一。从需求看,当前新增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是十分突出的。从短期来看,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有关机构对全国100个城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变化状况的持续监测表明,技能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供求缺口明显加大,2010—2012年年均比率已超过2∶1的水平。从中长期来看,是产业加速转型升级与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矛盾。尤其是一线劳动力对先进技术的适应能力日益成为产业和企业升级的人力资源瓶颈。同时,社会建设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劳动者具备全新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结构。在上海、深圳等地调研表明,许多高技术企业一线劳动者中的90%已经需要本科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另外,从国际经验看,青年就业问题的核心是实体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体系相互间能否形成有力支撑。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青年失业率仍然保持在个位数的国家,基本都是国际竞争力排名靠前、实体经济发展强劲和职业教育体系完善的国家。实体经济和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度相关性,使各国在应对金融危机挑战、重塑实体经济竞争力、推进再工业化和迎接新工业革命的挑战中将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摆在关键位置。

  记者: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部署,明确提出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请您解读一下体系的基本特征。

  鲁昕: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以就业为导向,特别是要服务好青年就业。统计数据表明,近几年来,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低于“985”院校,高于“211”院校和其他本科院校,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5%以上,这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一个贡献。二是建立系统化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职业教育的使命是支持国家完成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技术技能积累。按照这样的要求,要把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的类型并且是主要的类型,建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制度,打破原来职业教育“断头路、终结性”的格局,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各个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三是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体系建设全过程。在办学体制上,强化行业指导、深化企业参与,推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使职业教育的专业体系、课程内容和人才培养方式更加适应产业需求、职业需求。四是构建开放立交、内外衔接的人才成长立交桥。推进职业教育体系内部有机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沟通,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统筹发展,要让广大学生有多次选择的机会,有多种方式继续深造,有多样化的人才成长路径,真正建立终身学习的制度。五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推进管办评相对分离,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评估引导推动的共同合力。要扩大职业院校在招生考试、专业设置、教师聘用、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推动职业院校面向经济社会需求自主办学。同时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另一方面,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探索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办学的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加快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允许办学者、骨干教师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

  记者:围绕上述五个方面,下一步,教育部将如何继续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

  鲁昕:一是大力提升现有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完善中高职衔接体系。二是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加快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现在不少地方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等社会各界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地方本科高校一定要更紧密地服务地方、服务行业企业,适应新技术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为经济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人才。去年6月,35所定位于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地方本科高校发起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到目前为止,已有超过百所地方高校申请加入。下一步,要通过试点推进、示范引领,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加快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步伐。对于那些自觉按照应用技术型办学的高校要予以制度上的支持,对于在高专、高职基础上设立的本科学校要鼓励其坚持职业教育的方向,对于办学定位不清的新设地方本科院校要明确其应用技术型的定位,通过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让每一位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技术和技能,逐步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三是要坚持职业教育面向人人,增强职业教育的包容性和开放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为所有社会群体的就业和每一个劳动者职业发展提供服务。下一步将着力拓宽职业教育覆盖面,将升学高中毕业生、农民、新生代农民工、残疾人、失业人员等群体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通过职业教育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和进城农民工有机融入城镇化。着力发挥职业教育的扶贫作用,按照精准扶贫的思路,会同有关部门努力使每一个贫困家庭都有一个有技能、能够稳定就业的孩子,真正实现脱贫。着力拓宽一线劳动者的职业发展通道,扩大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招收一线劳动者的比例,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社会公平。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也是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实现这一任务,需要国家的顶层设计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创设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良好环境。
山东吸引更多业界精英成为职业教师

技能竞赛二等奖以上得主可直接执教

  本报讯(记者郑燕峰)全国职业技能竞赛二等奖以上、全省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以上的优秀选手,并获得高级技工以上技术等级证书的,可直接应聘山东省的高级技工学校、技工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岗位。

  在3月20日下午召开的山东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山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夏鲁青说,职业院校教师的引进将更看重技能,同时允许和鼓励职业院校的教师取得多个专业技术资格。

  针对“考进来的学校不需要、学校需要的进不来”,教师专业执教能力薄弱,严重影响办学质量等问题,山东省人社厅、山东省教育厅在2013年年底先后出台了《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公开招聘实施办法》和《山东省高等职业学校教师公开招聘实施办法》。

  根据这两个《办法》,在招聘的范围上更加侧重技能人才和技术人才。据山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夏鲁青介绍,专业教师招聘以测试专业技能和执教能力为主,将专业工作经历和职业资格作为基本条件。允许教学急需但没有教师资格证的专业人才参加职业学校招聘,合格的先作为兼职教师使用,待取得教师资格证后再转为正式教师,为缺乏教师资格证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职校任教建立起“绿色通道”。

  山东提出用3年时间为职业院校配足配齐教师,目前核编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山东规定,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总额的20%不纳入编制实名制管理,由学校自主聘用专业兼职教师,财政参照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平均薪酬水平确定经费拨付标准,达到一定条件的兼职教师可参加教师职称评审,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经济和信息化等部门将选派专业兼职教师的数量和水平纳入企业社会责任考核,让更多业界精英走进学校。

        3月18日,咸阳职院召开学生工作大会。党委副书记祝北京主持会议并讲话。各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全体辅导员、各教学班班长等300余人参加会议。

        会议总结了2013年的学生工作,安排了今年的学生工作,表彰了第二届辅导员论文大赛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祝北京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我院在学生教育管理方面取得的成绩,他表示经过二级学院各级领导及全体辅导员的努力和探索,走出了一条适合我院学生管理的成功之路,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管理工作日趋规范,层次水平不断提高。二是管理制度日趋完善,管理过程更加科学。三是管理队伍更加熟知管理,懂得管理,管理的业务水平日趋提高。四是管理的探索不断深化,管理层次不断提升。五是学生公寓管理更趋科学完善。六是学生社团组织管理日趋完善,日趋科学,一年一个新台阶。

        祝北京就进一步推进学生管理工作的持续发展提出六点要求,一是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要对学生有爱心,把学生当子女一样对待,促使他们学好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使其成才。二是持之以恒地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树立以德为先的理念,做好每周主题教育活动。三是坚持专题破解,突破教育瓶颈,利用每周的专题教育活动,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四是高度重视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工作。五是把公寓文化继续发扬光大。六是要创新管理模式,形成管理特色。七是高度重视学生安全稳定工作。

        祝北京要求,各二级学院要认真按照学院2014年学生工作安排,切实做好落实工作。

        近日,陕西工院第一届亿滋订单班共81名同学,在班主任张旭和其他老师的带领下,分别奔赴亿滋(中国)上海工厂、广州工厂、江门工厂、苏州工厂、北京工厂,开始为期6个月的顶岗实习和生产实践。

        为确保学生安全到达实习工厂,学院派出多位教师带队:亿滋班班主任数控学院张旭老师带领17名学生分别去往江门、广州工厂;机械学院刘宽老师带领30名学生分别去往苏州、上海工厂;数控学院何焕清老师带领34名学生去往北京工厂。


        亿滋(中国)厂方对订单班同学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各工厂部门经理及人事部门相关领导都热情接待了陕西工院教师与实习学生。学生对工厂提供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表示满意,并表示一定会努力完成本次实习、实践任务。


        根据双方签订的校企合作协议,在与各工厂人力资源部门进行接洽后,所有到岗同学都将在工厂接受培训,并迅速进入实习、实践岗位。



 北京工厂岗前培训

        从3月11日开始,咸阳职院党委连续举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封闭学习10次。院党委常委、各院部处室党政主要负责人参加学习。
        与会人员集中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个文件,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赵正永、姜峰同志的动员讲话等文件。
        学习会上,与会人员一边研读原文原著,一边作读书笔记,争先恐后交流学习认识、体会,学习氛围活波而深入,大家认为,这次集中学习能动了思想,震撼了人心,净化了灵魂,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以致用。
        在学习会上,刘聪博要求全院党员干部:一要认真研读原文原著,深入思考问题,深化群众路线重要性的认识。二要广泛征求听取意见,边学边改、立学立改。三要扎实做好当前工作,以工作实绩检验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

    日前,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明办、中共陕西省委高教工委、共青团陕西省委、陕西省学联联合发文,对2013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表彰(陕团联发〔20142号),陕西工院荣获2013年全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示范学校称号,全省仅有七所院校获此殊荣,陕西工院也是全省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高职院校。


    2013
年暑期,在党委领导下,学院团委根据团省委三下乡活动要求和学院统一部署,坚持就近方便,按需组队,突出重点,重在实效的原则,推进社会实践项目化、基地化、社会化建设,突出拓展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范围,尝试社会实践与创新思维、青马工程、专业实习和就业创业相结合,不断提升活动层次,注重服务实效,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力,发挥了社会实践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实现了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的目标。


   
今后,团委将进一步提高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并将此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完善机制,加大力度,推动活动长期深入地开展下去,继续组织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参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努力为实现美丽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近日,共青团陕西省委对2013年陕西省寻找最美青工活动情况进行通报,陕西工院数控工程学院数控技术专业2011届毕业生、法士特公司壳三车间加工中心操作兼调整工黄亚光同学被评为陕西省特别关注最美青工


  
据了解,为了引导广大青年员工树立劳动创造财富、奋斗成就人生的职业观念,树立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勇于追梦的职业精神,激励更多的青年员工立足本职岗位,创新发展,去年5月开始,共青团陕西省委、腾讯大秦网联合举办了寻找最美青工活动。活动历时六个月,以组织推荐、社会举荐和个人自荐的方式,在全省推荐了一批技能娴熟、业绩突出、勇于创新的普通青年典型。经网络公示、投票和评审,最终确定了10名特别关注最美青工100名陕西省最美青工,黄亚光同学荣获最美青工和特别关注最美青工两项荣誉。


  
黄亚光同学是陕西工院数控技术0801班学生,2011年分配至法士特工作,担任壳三车间变速箱调壳体产品调整工,主要负责新产品的试制工作。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他由一名普通的操作工人快速成长为新型的高级技术工人。他先后参与完成了缓速器、船用变速箱、减速机、S项目产品和卡特彼勒公司二十多个产品的调试工作,为小批量试制打通了工艺流程,成为了公司生产技术骨干,也受到了公司及相关协作单位的一致赞誉。他还在第五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中取得数控铣职工组陕西赛区第1名、全国第28名的优异成绩,并先后获得陕西省技术状元,省国资委科技创新技术革新奖,公司20122013年度先进个人等荣誉。在他的身上体现的诚实守信、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勇于奉献、创新创优等优秀品质,集中展示了当代青年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也是陕西工院广大同学学习的楷模。


黄亚光在工作中为同事讲解操作要领


表彰文件

 根据陕西工院与德国BSK签署的《中德高校合作培养应用型德制硕士学位工程师项目的合作协议》,31日,陕西工院第三期攻读德制硕士学位工程师项目的四名同学顺利抵达厦门集美大学,开始了在该校为期一年的国内课程的学习。


    
去年下半年,经过校内报名、二级学院推荐、德方选拔考试等环节,数控工程学院2011级的殷振淇、闫鑫垚,电气工程学院2011级的常浩、白航四名同学入围陕西工院第三期德制硕士学位工程师项目。日前,四名同学已完成在集美大学的报名注册,并开始了德语、英语和数理课程的学习。通过在集美大学的学习,他们将取得德国伊尔梅瑙工业大学的入学资格证书和德语B1证书,最终进入德国伊尔梅瑙工业大学进行预备课程、学士和硕士学位的学习。


    
应用型德制硕士学位工程师项目是陕西工院与德国BSK国际教育机构为陕西工院工科类专业学生搭建的一条与德制工程师培养模式对接的有效途径。陕西工院入选项目的学生在完成校内学业后,将按照德国工程教育体制完成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学习,并依法实现硕士学位与注册工程师的无缝对接,取得德国制式的硕士学位工程师文凭。该文凭具备在国际上作为从业工程师的职业资格。截止目前,陕西工院已有三期共8名同学正在进行德制硕士学位工程师项目学习。


    从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又留在这里工作,今年,是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谭之平履职的第二年。在谭之平提出的建议里大都与“职业教育”有关。与记者谈到职业教育时,谭之平疲惫的眼神亮了起来。

  “去年我就提出要加大对职业院校资金的投入。对于回复,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湖北刚刚出台了职业院校的生均拨款政策,“但我希望能尽快落实到位”。

  对于职业教育,这个80后人大代表感情深厚。“当我想要实现医学梦的时候,是职业教育为我敞开了这扇门。我关心职业院校的孩子们,因为这条路我也同样走过。”

  平民出身的谭之平曾经辍学在武汉开了个小超市,一边做生意,一边自学高中课程。2005年,22岁的谭之平经人介绍进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助产专业学习。2006年年底,她顺利通过了中专升大专的考试,成为湖北职院临床医学专业的一名大学生。

  毕业后留校工作,谭之平发现,职业院校的学生中,单亲家庭和留守学生居多,大部分学生从小与老人一起生活,缺少父母的约束,在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比较薄弱。虽然在学费、生活费上他们不用发愁,但是这些孩子缺少父母的爱,与同龄人相比,总是显得不大自信。

  作为一名职业院校的老师,又负责创业工作,谭之平非常在乎的是,她的学生毕业后,能不能找到对口的好工作。同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她更关心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在谭老师眼中,这些孩子真诚、朴素,有着坚强的性格,缺少的是自我肯定的信心,同时这些学生学习自觉性不高,自我控制力差,纪律方面也不让老师省心。

  “职业教育首要关注的是人格的塑造,再来谈有过硬的技术和专业能力。”谭之平说,她常与学生谈心,在这些胸怀梦想、渴望读书的孩子身上,往往能看到当年的自己。

  一直品学兼优的谭之平,由于家中的变故迫不得已辍学务农。喂过猪,种过地,打过猪草,开过店,无论如何,她心里的大学梦却一直都没有动摇过。“一直朝着理想走下去,办法总比困难多。”苦孩子出身的她常以此勉励自己。

  “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这样的传统教育效果并不好。”深知素质教育再也不能停留在讲台之上的谭之平,让她的课堂从学校走了出来。

  “通过做志愿者,让孩子们在奉献中懂得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义工社的创始人,谭之平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方式,实现对学生人格培养的无缝对接。

  在每年的新生见面会上,1万多名学生像1万颗种子,被谭之平洋洋洒洒地播种在湖北孝感大地上。每逢新学期开学,在社团招新大战中,义工社总是满载而归。湖北职院将近三分之二的学生都报名加入这个志愿服务社团。

  谭之平的课堂,在贫困地区的山路上,在孤寡老人家中,在留守儿童的学校里。破破烂烂的山村学校,颤颤巍巍拄着拐杖挪步的残疾人,温饱无法保证的空巢老人,无人照料的留守儿童,都是谭之平的课本。当她和学生们一次次出现在这些需要帮助的人面前时,她发现,很多学生脸上少了自怨自艾的表情,多了发自内心的关切。

  有学生告诉她,陪伴空巢老人,让他们学会更加孝敬自己的父母。那些总不打电话回家的学生,悄悄拨通了家里的电话。

  有学生与她分享看到残疾人创业的感受:“身体有残疾的人都这么坚强,更何况像我这样的健全人,老师你放心,我一定努力学习,绝对有勇气面对一切困难。”

  也有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过程中偷偷抹了眼泪:“以前觉得我好遭殃,家庭条件很差,埋怨父母没有能力。现在看到这么多留守儿童,我应该感恩,也应该尽我所能帮助他们。”

  “很多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之后都会觉得,我存在是有价值的,我可以帮助到别人,也可以证明自己。”谭之平发现,她的学生越来越自信了。

  “我知道很多孩子到职业院校来,都是为了能够找到好工作。但同时,我们需要通过好的教育去实现孩子性格的再造,帮助他们成为自信、乐观的人,这样的教育才是均衡的。”学生的变化让谭之平欣慰,也让她更加看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在两会上,作为教育界的代表,谭之平为职业院校的学生们代言。“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职业院校的学生有很好的成长渠道和上升通道,一方面能够完善自己的人格,另一方面找到一份既能适应社会需要又能满足自己爱好的工作。”

贯通中职高职本科的多学制模式试点启动

海南超一成中职生明年可直升大学

  本报讯(记者任明超 实习生王尤龙)近日,海南省教育厅发布《海南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及招生试点项目方案》,全面启动中职、高职、本科贯通的多学制模式试点。按计划,明年将有12%以上的海南中职生可直接升入大学。

  据海南省教育厅厅长曹献坤介绍,海南现有中职在校生约17万人,但中职生毕业后无法通过高考进入高校深造,已严重制约其发展。为了给中职生提供更多的发展选择,搭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海南今年将试点开展多种类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招生改革,实行分类考试、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破解中职生的发展瓶颈。

  据了解,这一试点方案共设计7种不同的中职、高职、本科贯通的多学制模式。今后,海南省中职毕业生可以通过分段培养、连续就读的学制形式,或者是通过高职、本科院校单独招生,获得升入高职、本科院校继续就读的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试点方案中有3种模式直接面对初中毕业生,分别为:“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即高职院校直接录取初中毕业生,学生读满5年毕业后可获大专文凭;中高职“3+2”连续培养模式,由与高职院校对口的中职学校录取初中毕业生,学生在中职学校连读5年并经对口高职院校考核通过后,可获大专文凭;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模式,初中毕业生进入中职学校后,先在中职学校读满3年并取得毕业证书,再通过对口单招进入本科院校学习4年,毕业后可获本科文凭。

  同时,海南还将继续坚持对口自主招生,完善“知识+技能”的考核选拔方式,逐步扩大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单独招生试点规模,建立由中职学校推荐应届优秀毕业生免试就读高职院校的工作制度。

  “此次试点是继去年海南实现中职学生学费全免后,海南职业教育发展的又一重大改革。”曹献坤称,海南将逐步扩大高职院校中的中职毕业生生源比例,计划至2017年,当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含高职、应用型本科)计划中,安排用于招收中职毕业生的计划达到中职毕业生总数的30%左右,基本建立纵向沟通、上下衔接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刚开学不久,福建厦门城市职业学院2012级酒店专业学生傅雪梅的学习节奏迅速紧张起来。上学期期末,学校的期末考试“变脸”了:要求办一场酒会,请专业人士用专业的眼光来打分。这样的教学改革,让傅雪梅感受到,一定要学好知识、技能,才能够在职场上站稳脚跟。如今,在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与傅雪梅一样,“饥饿”教学使很多学生的紧迫感和求知欲望增强了。

  教师在“各显神通”,可学生们却“按兵不动”,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观反应。针对这个问题,厦门城市职业学院认为,在教学上,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对知识、综合素质来说都是“饥饿”的,激发他们想“吃饱”的渴望。

  “我们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课,必是请用人单位对他们进行专业教育。”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常务副书记、常务副院长唐宁说。为了让学生产生“饥饿感”,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打破学生安适无忧的心理,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某些不足,以及将来职业的需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姚莹说,自从听了厦门第四幼儿园园长上的第一堂课,才发现原来这个职业还要“说、拉、弹、唱、跳”样样精通,而不只是简单的带带小孩、换换尿布。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还尽量为学生创造发现“饥饿”的机会,让他们在参与中学习,有意识地去吸取、积累知识,锻炼、完善职场需要的各种素质。旅游系教师黄邦恩经常把教室延伸到鼓浪屿、植物园等厦门知名景点,还让学生当起了自己的“眼睛、手脚”。黄邦恩最近还开发了一门课“厦门风情介绍”,不少学生都参与了进来。他的学生叶文辉说,这种感觉特别好,边学习边实践,加深了自己对这个行业的认识。

  近日,经北京市教委批准、教育部备案,原北京新圆明职业学院正式更名为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该院院长杨波表示,学院转型是为了适应北京市教委调整和优化北京高等院校布局结构的需要,进一步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未来将继续坚持“扶贫助教 济困助学”的办学理念,以国画、书法为主打专业培养高质量传媒人才。

  北京市教委民教处副处长杜世友指出,北京新圆明职业学院一直以来在社会上有着良好的声誉,此次更名为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立足学院的办学优势和实际,有利于充实办学内涵,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希望学院以更名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突出特色优势,提升办学水平,向北京市乃至全国输送更多勤奋敬业、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优秀艺术人才。

  著名歌唱家、著名音乐教育家、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孟新洋表示,该院转型为艺术院校,有利于为首都培养艺术人才,希望学院能够多培养优秀人才,同时他欢迎学生毕业后报考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的研究生。

  据悉,北京新圆明职业学院成立于1994年,一直坚持依法办学、规范办学、诚信办学、特色办学和公益办学,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大力支持。截至目前,国家及北京市的有关音乐家协会、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电影家协会、舞蹈家协会等都与该院达成了合作意向,一批艺术团体也与该院达成了作为学生实训基地的合作,为艺术类专业学生将来进入专业协会及各机构学习、实习和工作开启了方便之门。

  本报讯(记者王鑫昕)近日,国家体育总局棋牌运动管理中心在成都职业技术学院高新校区举行仪式,授予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国家棋牌文化教育基地”。这是全国首个棋牌文化教育基地,也是第一个落户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类教育基地。

  国家体育总局棋牌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陈泽兰为成都棋艺学院授牌。她说,国家棋牌文化教育基地授予成都棋艺学院,既是市场的需求,也是棋牌事业的需求,更是人民群众的需求。成都棋艺学院要承担起传承棋艺文化、软件开发、教材编写等责任,打造特色,培养人才,反哺社会。

  据悉,成都棋艺学院由成都棋院与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建,属于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的二级分院。

  本报讯(记者 彭薇 彭德倩)今后,上海中职生可直升本科院校就读。上海教委向本报记者独家透露:今年9月起,上海将首推中职教育—应用本科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在3所中职校和2所本科院校试点,首批计划招生120人,“中职+本科”学习年限为7年。

  试点学校和专业分别是:信息技术学校、石化工业学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对口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工业技术学校机械工程(数控技术)专业,对口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中考招生时,中职教育—应用本科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将作为中职校提前批招生录取,本市常住户籍应届初三学生可报考,中考分数须达本市普通公办高中最低投档控分线及以上。中职3年学成后,再参加相关考试,文化课测试由全市统一命题、评卷,技能测试由本科院校单独命题,两者成绩各占50%。

  “产业结构升级了,职业教育也要跟着升级。”信息技术学校校长邬宪伟说,上海发展离不开制造业基础性支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重组、优化升级,需要大量优秀一线技术人员、工程师。此次中职直升本科培养选取的专业,具备较高的行业岗位技术和学历含量,社会需求稳定且紧缺。

  新培养模式满足技能型人才深造需求。和普通教育相比,以掌握某一行业技能为目的的职业教育,目前仍未形成完整体系。2010年,上海推出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但仍未与应用型本科等打通,更多职校学生毕业后通过读电大、函授、夜大等方式提升学历。中职至本科入学通道打通后,为更多学有潜力、且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助其成才。

  中国传统观念认可的“求学链”只有一条,那就是读高中、考大学、攻读研究生。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校长卢冠忠教授说,在德国、法国,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相对较完善,应用型本科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贯通。据悉,应用技术学院和第二工业大学在中职升本科基础上,酝酿应用型本科与专业硕士学位对接。未来,职业教育体系有望完全打通。卢冠忠说,“不管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体系,让每个学生找到他所擅长并适合的岗位,发挥所长。”





        编者按:2010年,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在425项改革试点中,职业教育承担了其中的56项。试点工作开展已有三年,进展情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哪些支持,是否需要调整改革方向,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关系到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是否能够取得成功。日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实证研究课题组”对国家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期回答上述问题,为深入透彻了解、跟踪、监管各个试点改革提供依据。

   

        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三年来,各试点地区领导重视、政策支持、经费保障到位,由上到下建立起良好的试点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了部司会议推动、地方文件牵动、行业组织联动、企业部分互动、学校积极行动的有序实施状况。

        国家大环境、大背景有利于试点的开展,加之试点项目与地方需求匹配,因此试点整体上取得较大进展,职教发展制度初步建立,政策法规初步完善,职教体系雏形显现,基础能力建设得到提高;在局部和单项上也有许多创新,生均经费拨款首次得到落实,兼职教师难题在一些地方破解,有些试点项目还尝试了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

        问题一:试点进展不平衡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有的试点紧扣职教体制改革目标,启动快、进展多,但也有些试点才刚有动作。各试点项目在态度、力度、深度、效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呈现出东部强于中西部、高职好于中职的局面,而且试点项目的重心大多倾向于基础性建设,而非改革性探索。

        各试点项目进展之所以不平衡,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成因。客观上,不同地区的职业教育基础、条件不一样,出现不平衡现象在所难免。而从主观来说,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轻视技能和鄙薄职业教育的文化传统,加上劳动就业制度缺失,约束着试点大步前行及均衡发展。

        问题二:需求导向待提升

        一些试点地区的改革和资源整合还仅限于职教内部,在试点规划中缺少对区域产业特点、就学人口以及行业分布的分析。这种仅在职教内部做规划调整,忽视外部经济发展条件及外部资源整合的改革,很难取得实效,且易造成资源闲置和浪费。

        需求导向的不足,与区域发展规划对职业教育的忽视息息相关。地方经济发展到转型期,对软实力更具依赖性,软实力中的人力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经济转型与发展。而职业教育正是人力资源的巨大输出方,这种作用并未被地方政府充分认识,经济发展需求所激发的职教发展动力也被政府所忽视,这使得职教人士无力整合职教外部资源,更不用提将职业教育纳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了。

        问题三:实质创新突破难

        职教试点项目实施的形式较为丰富,但形式丰富的背后,却是难以取得实质创新突破的现实。仅就校企合作来说,在各试点项目中探索的形式很多,但真正在制约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的制度和政策问题上取得实质进展的则较少。仅有极个别地区或行业尝试了政策建设,其余大部分地区还停留在形式上,而对于校企合作税收优惠政策,几乎没有一个试点项目尝试。这使得校企合作虽遍地开花,但合作内容肤浅、进展缓慢、效果不理想。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们认为是一种中央与地方相互期待的心理——中央希望通过试点,以基层首创的方式,打破制约职教发展的制度障碍,而地方并没有领会到中央的期待,没有意识到试点的真正价值,仅以先前的发展成果来应对试点改革的各项检查。

        问题四:内外支持体系缺失

        职业教育牵涉面广、社会参与主体多、实践性强、协调难度大,因此需要强大而全面的外部支持,如就业准入制度、职业资格制度、金融制度、劳资关系制度、经济发展战略等。在劳动力市场上,只有执行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人才才能真正发挥自身价值;只有职业资格制度完善、标准化程度高,职业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只有经济发展战略真正面向技术强国,职教改革才能有空间;只有劳资关系制度合理、技术技能人才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提高,职业教育才能真正有吸引力。然而上述这些职教改革与发展所必须的外部支持,在我国几乎都是缺失的。

        职业教育内部也协调困难,改革阻碍重重。例如,由于职教体系不完善,尽管中高职衔接“百花齐放”,但因过去对中职升学“5%”的限制,使得中高衔接在体制上的探索较为困难,中职学生升入高职相对容易,升入应用本科却很困难,面临着体制和制度的限制。再比如,职业教育对教师和职业院校的评价基本沿用了普通教育的评价方式,对教师重在评价其科研数量和论文成果,对学校的评价也依然是有多少博士和硕士,而非高技术技能人才。

        问题五:课题化倾向明显

        我们研究发现,各试点地区出台的文件多于政策,部门文件多、政府政策少,教育部门自己的文件多、跨部门的政策少,而且文件中的措施和办法缺乏可操作性,以“力争”、“尽快”、“基本”等词汇指导实际改革。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深层次的,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工具一直比较单一。从调研情况看,在各试点地区出台的支持政策中,使用的政策工具也主要是命令、报酬和职能拓展。

        另外,我们发现不少学校和单位没有树立以试点推动工作的意识,将改革试点等同于课题研究。一般来说,课题研究,即使是实证性课题,也多偏重于理论研究,而体制改革则是实践层面的问题。这种课题化倾向,使得试点工作的实践性、可实施性大大降低。探究这种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我们认为与长久以来对职业教育的评价机制不科学有关。

        问题六:科研支撑力度不足

        调研发现,各试点项目对职教科研的需求旺盛。但我国的国家级职教科研机构非常少,而地方职教科研机构的研究能力又比较弱,缺少敏锐的问题意识和深入的研究能力。教研缺少科研的深度支撑,往往会依赖惯性思维和常规操作,沿袭传统学科体系下的教研模式,停留在经验表层。

        这种科研支撑的乏力,已为不少试点地区所意识。安徽省试点项目的负责人曾反映,安徽省职教研究机构不健全,各市、县教研机构力量薄弱,从事职教科研和教研的专职人员太少,导致科研未能在试点项目中发挥引领作用。(作者:邢晖李玉珠 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深水区里危中寻“机”

        ■邢晖 李玉珠

        水深更要巧渡河。对于职教体制改革试点出现的困境,国家和各试点地区有必要加强分析,于危中寻“机”,渡过改革深水区。

        对策一:加强顶层理性设计

        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包括法律的制定、制度的保障、体系的建构、实施及评价机制理性化等,需多方协调统筹,不能顾此失彼。以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为例,必须要与法律制度、教育制度、实施与评价机制等的构建同步,只有各方面问题都逐步解决,职教体系才能顺畅发展。

        职业教育的理性规划、科学设计要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立足于社会民主、法治化的需求,立足于人的终身发展、自由发展的需求。要强调一把手责任,因为职教改革事关社会全局,没有统筹和主导全局的能力就无法取得突破,就会沿袭以往非系统化、片段化、零散化的特点。

       对策二:调整政府机构职能

        尽管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履行不到位,但有些职责却又不是政府应该承担的。应建立政府、学校、企业、社会机构分工合作、责任共担的职能体系,以转变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积极推动职业教育管、办、评分离,更合理地分权、放权、归权。
    
        一要明确政府的责任和义务,通过统筹规划、立法、制定标准、整合资源、经费投入、督导等手段加强职教管理,要特别注意教育、人社、发改、财政、编办等不同职能部门的分工与协同。政府还要调动社会力量,发挥市场作用,鼓励企业、社会和公民投资举办职业教育。二要发挥职校办学主体责任,增强办学自主权,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同时引导企业承担作为办学主体之一的责任。三要分权评价职能,发挥社会专业评价机构,尤其是行业组织的评价职能。四要适当归权,针对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分离、职业教育供给资源分散、教育部门管理和人社部门管理分立等情况,有些地区发出归口管理或另设专门机构统一管理的呼吁,但是否要自上而下或做出全国性的管理体制调整,必要性和可行性值得研究。

        对策三:完善立法支撑体系

        目前我国职教法律建设比较薄弱,国家级别的职教法律只有颁布于1996年的《职业教育法》一部。该法强制性不足、缺乏实施细则,很多规定无法落实。我国缺乏单项法,比如校企合作是职教发展的重要人才培养方式,但一直没有单项法支持。

        进行职教体制改革,应完善法律支撑体系。第一,根据经济发展需要,适时调整与修订相关职教法律法规,制定各种实施细则,为改革发展指明方向。第二,以立法形式把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基本方针和重大政策固定下来。第三,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需要,建立《职业教育法》的下位法及各单项法,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对策四:推进职教制度建设

        全面推进职教改革,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又要尊重群众和基层的首创精神。特别是对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问题,选择部分地区和领域先行先试、积累案例,为改革提供鲜活经验和实践标杆,是推进改革的有效机制。今后一个时期,各试点地区应站在完善职业教育国家制度的高度,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总结和推进。

        试点工作应突出以下制度建设:落实招考制度改革、推进产教融合制度建设、完善集团化办学制度、不断强化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人才需求预警与服务制度、创新职业院校的考核评价机制等。

       对策五:重视制度衔接和匹配建设

        职教体制改革涉及多个部门,应重视制度匹配建设。

        一要加快改革劳动制度和用工制度,包括工资协商制度。监管企业行为,严格企业用工标准,保障技术工人的权益。二要构建可信承诺的实习(培训)合同制度。既可以保证企业很好地开展培训工作并阻止其剥削学生,也可以约束学生,尤其是订单培养的学生或学徒工为企业服务足够长时间以补偿企业的投资成本,还可以保证职业院校不在企业和学生之间谋取不当利益。三要建立技能资格认证体系。国家、企业、行业协会分工合作,设定并执行技能资格的评估和认证程序,规范企业行为,保障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质量。

        对策六:以科研指导实践

        一要加强对试点项目及重点热点问题的科学研究,指导试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教育部领导曾建议当前研究的重点是:现代职业教育内涵外延及国家制度、体系和发展路径研究;现代职业教育与现代产业新体系研究;职教发展中政府与市场、与社会关系研究;产教融合中的学校发展战略研究;多元主体办学与产权制度改革研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家分配政策研究;中高职衔接是现代职教体系基础的研究;集团化办学制度多元主体作用及政策研究;职业院校国家技术技能积累地位、作用研究;建设形成尊重技术技能人才的文化价值观研究。

        二要加强各地区的科研力量。密切与教育行政部门、基层学校的联系,整合普通高校、学术团体、行业企业力量,形成以教育部门职教教研机构为主体、以行业企业和高等院校等职教研究机构为补充、既统一合作又分工协作的运行格局。建立职教教研机构与行业企业和高等院校定期沟通、相互交流的对话机制,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职教教研新路。(作者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链接】

改革经验集

       (一)深化制度改革

        典型案例:校企合作的行业制度突破——《北京市交通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暂行办法》

        2011年,北京市教委、北京市交通委联合制定了《北京市交通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暂行办法》,从制度层面明确了校企合作的范围、主要方式、各方的权责以及运行的保障机制。这是国内第一个由行业制定并组织实行的校企合作办法,对各地及国家层面校企合作法律法规的建立起到了引领作用。

        (二)力推产教融合

        典型案例:陕西省推动集团化办学

        2010年年底,陕西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施意见》,新组建成立现代护理、铁路建筑等两个行业性职教集团和安康、咸阳两个区域性职教集团,使全省职教集团总数达到21个,行业性职教集团基本覆盖省内主要行业、产业。

        在已组建的职教集团中,陕西国防工业职教集团设立校企工作站的做法具有创新性。校企合作工作站为校企双方在企业内的办学常设机构,双方按投入进行利益分配,职业院校除了投入日常运行经费外,还安排毕业班学生到工作站现场教学、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并把学生学费作为对工作站的投入。企业除获得合作办学收益、社会培训收益、技术服务收益外,还获得合作办学的社会效益、人力资源效益和政府政策优惠。目前,该集团已设立校企合作工作站5个。

        (三)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典型案例一:江苏省贯通人才培养体系

        江苏省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国家试点城市中,开展中高职“3+2”或“3+3”、中职与应用型本科“3+4”、高职与应用型本科“3+2”或“5+2”分段培养和联合培养模式改革,在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典型案例二:广东省以专业课程标准和等级证书制度为核心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广东省结合全省现代产业体系和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确定了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总体架构,专业课程标准和等级证书制度的建设成为其中突出的亮点。

        在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改革中,广东省不断推进专业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目前,中职学校已完成三批46个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含专业实训中心建设方案)的编制并开展了试点。同时依托中英合作项目开展了16个专业中高职专业课程标准的开发设计,并制定了《广东省职业教育课程与教材建设改革试点方案》,启动了全省职业教育课程与教材建设改革试点研究。广东省还改革技能型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在职业院校中探索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职业教育等级证书制度。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典型案例:上海市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上海实施了“高职院校师资教学能力提升计划”,结合重点专业建设,建立了高职骨干师资档案,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赴国外进修,打造具备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职骨干教师。制定并颁布了《上海市高职高专院校教师高级职务学术水平、技术能力评议的若干意见》,职称评审指标单列,重点考查教师的技术应用研发能力、实践指导能力和理实一体的教学能力,强调教师的企业工作实践经历和对生产技术、工艺流程的掌握。成立了名家工作室,发挥行业专家的示范效应。

        (五)创新督导评价

        典型案例:湖南省建立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制度

        2009年,湖南省在全国首创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制度。省教育厅负责抽查高职,市州教育局负责抽查中职,抽查内容为所查专业的核心技能,抽查方式为现场操作测试,抽查的专业及学生随机确定。合格率低的专业下一年须复查,复查不合格的专业停止招生。教育厅组织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专家开发了40个高职专业的学生技能抽查标准和题库,覆盖了76%的高职在校生。

  中新网贵阳3月13日电 (记者 杨茜)13日,记者从贵州省教育厅获悉贵州省中职学校学生流失率高,学生稳定难,中职学校学生流失率20%以上。

  “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走得畅”是中职学校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贵州省教育厅厅长霍健康说:“学生大量流失是贵州省中职学校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极大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声誉和学校的生存发展,弱化了教育“9+3”计划(9年义务教育及3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的成效。”

  为有效控制学生流失,2014年,贵州省要求中职学校改善学习生活条件,优化学校环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开展订单培养,实现招生即招工、就读即就业,吸引学生安心就读;改变传统管理方式,建立和完善校长、班主任、任课老师、家长联动工作机制,形成关心学生、关注学生和关爱学生的良好校风,让后进学生重拾成才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将控制学生流失率作为评价和奖惩学生教职工的重要指标。

  中职学校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吸纳优秀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行业、企业文化进校园。打开校门与企业、政府深度合作,推广“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校企合一”、“园(工业园)校合一”等模式,使得学校和工厂融合、教室和车间融合、校长和厂长融合、教师和师傅融合、学生和学徒融合、理论和实践融合、作品与产品融合、招生与招工融合、育人与增效融合。

  为增强中职学生的荣誉感和成就感,贵州省将积极组织各级职业技能大赛活动,让师生参与,展示中职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和技能技艺。

    3月12日,咸阳职院印发《中共咸阳职院党委办公室 咸阳职院办公室关于在校园内实行禁烟的通知》,要求各学院、各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利用世界无烟日和各种集体活动大力宣传禁烟的重大意义,讲透吸烟的危害性,普及基本医学知识,让远离烟草成为全院教职员工和学生的自觉行为,让吸烟者争相戒烟成为时尚,劝阻吸烟,拒绝二手烟,杜绝三手烟,共同创建无烟校园。

    通知要求:一是带头模范遵守禁烟规定。全院管理干部和教职工要充分认识在校园内禁烟的重要意义,模范遵守公共场所禁烟规定,以实际行动作出表率,自觉维护法规制度权威,为创建无烟校园做出贡献。二是严格限制在校园内吸烟。所有院内公共场所一律禁止吸烟,也不得设置吸烟室。凡学院内教室、语音室、实验实训室、会议室、图书馆、学生宿舍、食堂、超市、计算机房、办公室等公共场所都要设置禁烟标志。学院爱卫会、院办公室、宣传统战部、工会、学生处要加强对吸烟的监督检查,采取有效措施引导有吸烟习惯的师生戒烟。三是建立戒烟工作长效机制。深入开展“无烟校园”创建活动,建立吸烟人员和戒烟人员登记表,建立督导检查机制,加强对本部门区域内戒烟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并将履行禁烟职责纳入教职工考核和学生评价体系,对戒烟工作措施落实不力的部门,学院将进行查处通报。四是主动接受师生员工监督。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可设立禁烟监督员,加强禁烟日常动态监督。对于积极戒烟成功者,要表扬鼓励。对违反规定在院内公共场所吸烟的人员,要给予批评教育和处罚。

    编者的话

    “禁烟令”出台仅仅是迈出了万里长征第一步,要想真正达到预期效果,还要在禁令落实上狠下功夫、苦下功夫。全院管理干部和教职工必须意识到烟酒文化的根深蒂固,非一朝一夕即可摒弃或铲除,要长期保持对领导干部公共场合禁止吸烟的高压态势,打破个别领导干部可能存在的特权意识,定期通报违规吸烟、放任吸烟的领导干部,切实增强领导干部带头戒烟的率先垂范意识及劝阻他人吸烟的引导管控意识,以实际行动带动同事、下属自觉遵守禁令。

    小小“禁烟令”却彰显净化风气的大决心。但愿“禁烟令”不是“一纸空文”而是一项“铁规”,能以“铁的决心、铁的措施”得到“铁的落实”,营造一支风清气朗、作风纯正的党员干部队伍,为实现咸阳职院的 “无烟校园”积蓄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李守镇:

督促政府加大职教投入

  努力建设技工大国,急需重视职业教育培训,增加政府、企业等多渠道投入,为培养更多的熟练劳动者、各种技术人才和一大批高素质技术带头人创造良好条件。

  建议充分利用企业教育培训资源,形成职业教育培训区域性均衡、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大力开展政企合作、校企联办的“订单式”职业技能培训,增强政府、企业、学校及社会各方在职业教育培训过程中的联动、互补,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技术性和实用性。尤其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督促政府、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加大职业教育培训投入。

  同时,进一步明确按财政收入的1%确定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地方教育附加专项资金的20%以上应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督促企业建立完善定期培训制度,加大监督力度,确保企业依法按工资总额1.5%至2.5%提取培训经费,确保其中60%用于生产一线职工培训。

  近年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方法路径,构建富有职教特色的文化育人体系,以文化引领技能型人才培养,有效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升,学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左右。

  加强制度建设,彰显人文精神制度文化。一是制定《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章程》,完善学校治理方式,修订完善有关管理制度,成立财务、人事工作教授委员会,为推进文化育人改革提供保障。二是加强文化育人制度建设,出台了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关于实施文化育人创新行动的决定》、《文化育人实施纲要》等,形成文化育人的制度文化。三是加强文化育人理论研究,共承担文化育人方面的研究课题2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

  塑造文化校园,实现文化育人全覆盖。一是构建文化育人课程体系,构建必修课和选修课并行的“6+2+1+4”文化育人课程体系,开设“数学文化”、“物理文化”等32门文化素质选修课。二是提炼专业文化,逐步推进金融、汽车、IT、管理等专业文化建设,展现各专业的历史演变、内涵精神、价值追求等核心要素,实现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机融通。三是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确立“德业并进,自强不息”校训,建设主题文化雕塑、书法艺术石刻、创意作品文化展示区、校史馆、学生活动中心等,筹建深圳市工程技术文化博物馆,打造生态化、园林化、人文化的校园环境。

  突出学生主体,形成文化育人实践体系。一是建设“志愿者之校”,健全“启明星”支教、支援西部等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体系,涌现出“互动哥”李栋、西部志愿者张建彬等优秀学生。二是建设“社团之校”,开展以科技文化节为代表的创新文化展示活动,以非遗文化进校园、西丽湖诗会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传承活动,以外语文化节为代表的国外文化交流活动等,使文化成为学生成长的思想“导航器”。三是开展书院制试点,开设丽湖文化大讲坛、举办杰出校友讲座、向毕业生赠送文化衫,使文化育人成为全校师生的价值追求。

  多方合作联动,打造文化育人高地。一是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合作,成立全国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协作会,并与商务印书馆、华为公司等企业共建中国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协同创新中心,形成政校行企联动、产教融合的文化育人机制。二是加强与兄弟院校合作,发起并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文化育人高端论坛,率先成立国内高职院校首个文化育人研究与发展中心暨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三是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利用毗邻港澳、开放程度高的优势,主动参与“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战略”系列活动,建设海外汉语语言文化中心,组织开展国际文化月、外国文化节等,促进中外优秀文化的融合创新。

两会关注

  职业教育升级密码

  编者按

  职业教育培养出的学生找到工作相对容易,但就业质量并不高,上升空间有限。如何才能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怎样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代表委员对此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常委孙荫环:借力民间资本创办职教基金

  孙荫环

  “发展职业教育,一方面需要国家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学科结构、人才培养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借助民间的培训力量,引入民间资源来发挥弥补学生职业技能不足的作用。”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孙荫环说。

  民间资源如何发挥作用?孙荫环说,可以借助民间资本,与高等院校合作,创办职业教育基金。“校企合作是解决人才供需不对称的有效方法,其中一个便捷途径就是利用民间资本的活力和高效的优质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设立专项培训基金,实现教育与就业、专业与职业的无缝对接。”

  孙荫环表示,还可以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资源,创建以“教育包”为核心的教育产业动力模式。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需要大批国际化的专业人才,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有利于加快人才培养的速度,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有利于与国际接轨。“我相信,激发社会各方面举办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大力推广多元化投资、产业化经营、市场化办学的新模式新机制,就能推动职业教育实现更好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李和平:打造更具吸引力的职教生态系统

李和平

  “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之所以弱,一是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较低;二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价值追求,使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都能成为北大、清华的学生,实在没办法了才上职业学校;三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还亟待提高;四是一些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和师资水平,与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匹配;五是社会系统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不够。”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说。

  “我们整个社会的价值评判标准还是单一的,还不是多元的,只有打造促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生态系统,才能真正提高其吸引力。”李和平说。

  “国家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建立职业教育准入制度和岗位最低薪酬制度,引导企业给职校毕业生以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同时要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系统。”李和平说,各方要共同努力,努力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造更具吸引力的职教生态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促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沈琪芳:加大投入增强基础能力建设

沈琪芳

  “在各级政府的空前重视下,职业教育发展驶入了‘快车道’。但是,经费投入不足依然是制约职业院校发展的最大瓶颈。”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沈琪芳说。

  “在全国很多地方,现在大多数公办高职院校都是上世纪90年代由中专学校合并、重组起来的,都存在发展先天不足的问题,都需要充足而持续的经费支持帮助这些新升格学校提高基础能力。”沈琪芳说,“经费短缺始终是职业院校心头的伤。”

  沈琪芳说:“在目前的整个教育体系内,职业教育应当是最花钱的。职业院校的实训实验设备应当要比工厂设备先进一至两代。这背后依然还是钱的问题!”

  沈琪芳介绍,这几年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迈得很大,人才需求量很大。所以,学校一直想多发展几个机电制造等方面的工科专业,但始终因为投入大、经费少而下不了决心。近几年,学校虽然每年向工科专业投入500多万元,购买了一些实训设备,但依然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