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展开全部
  东方网4月10日消息:在上海,职业教育的学历水平将不再止步于高职大专。昨天在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举办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座谈会”上传出消息,本市将搭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中等职业教育不仅与高等职业教育贯通,还将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甚至专业硕士、专业博士培养贯通,今后培养出来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可以是本科学历,也可以是硕士、博士学历。为此,市教委希望,更多市属本科院校改变传统办学模式,走本科职业教育之路。

  作为本科教育职业化的试点,今年,本市两所市属高校——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和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分别与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等三所中职学校签约,在数控、石化两个专业实施中职、本科3+4贯通制培养方案:中职学生经过3年职业教育后,经过考核,可直接进入相应的本科专业;而本科教育则改变研究型大学的培养方式,更注意学生应用型、技能型的培养。

  市教委副主任陆靖在会上表态,中职、本科实施贯通,将改变职业教育“断头桥”的现状。他坦言:“以前的职业教育,学制短、学历低。如果我是一个家长,除非万不得已,也不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进中职。”因此,本科乃至研究生学历引入职业教育,让职业学院的学生看到希望,是构建当今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可缺失的环节。

  职业教育为何需要高学历?陆靖对此有一番形象的比喻:“比如在一家4S店修理汽车,一共有200种汽车故障,中职学生会排除其中的120种故障,高职学生就能排除150种故障,本科生则要学会排除180种故障,而作为一个职业型的专业研究生,就要学会排除所有故障的本领。”陆靖认为,中国的产业升级需要一大批高学历、高技能的专业人才,传统的职业人才培养方式已不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

  2014年中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进一步增大,将达到727万人,被称为2013年后的“更难就业季”。与普通高校一路走低的就业率相对应的是,企业难招人,招不到一线职业技术人才。仅以化工行业为例,当前中国23万化工从业人员中,技师、高级技师仅占3.2%。
——记奋进中的四川省达县职业高级中学



    学校校长陈军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德国巴尔博士来校进行项目教学培训

        达州,地处川陕鄂渝接合部,是秦巴地区物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莽莽大巴山,悠悠河水,孕育了这片土地上深厚的孝善文化、红色文化和与爱因斯坦齐名的晏阳初先生的“乡村教育”、“平民教育”职教思想。在这座城市的凤凰山南麓、洲河之滨,一所创建中的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四川省达县职业高级中学正在传承晏阳初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努力建设适应行业企业需求、中职高职衔接、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中学。

        历史积淀:立足大巴山

        四川省达县职业高级中学,建于1963年,1997年,被确定为四川省重点职业学校,2005年,被评为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占地面积300亩,建筑面积14万余平方米。学校绿树成荫,花香四溢,是莘莘学子求学的理想胜地。

        近年来,学校在“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四川省特级教师陈军同志为党委书记、校长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走上了一条规模扩张、内涵发展之路,为当地经济建设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是为达州培养了一批新农村建设和“三农”人才;二是为达州的机械、电子、计算机、能源、化工等工业培养了一大批技能型人才;三是为秦巴地区的旅游、餐饮等培养了一批服务本地的复合型人才。

        再铸品牌:放眼大中国
    
        栉风沐雨与时俱进谱新曲,春花秋实满怀壮志写华章。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潮中,达县职高人放下了所有的鲜花和掌声,用大巴山的接纳与包容、坚韧与刚毅,重新铸造了一个崭新的职教品牌。

        1.创新建设师资队伍

        教育改革,教师为本。学校与每一位教师签订培养规划书,每一位教师制定了专业提高中长期规划,通过“定方向、定规划、定内容、定时间、定措施”,讲究针对性、实用性和渐进性,注重规范化、系统化、全员化,着力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兼职教师,带动了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师资结构更趋合理。近年来,参加县、市、省、国家培训和出国培训150余人次;邀请清华大学知名教授、德国职教博士等专家来校进行专题培训20余次;组织教师到企业参加专业培训60余人次;聘请企业技师来校培训30余人次;安排教师参加校际之间的合作交流60余次;积极开展各类校本培训70余次;精心组织教师进行网络培训100余人次。同时,学校为提升教师的资格层次和教学能力,特投资40余万元支持近40名教师参加硕士研究生学习。

        经过培训,现有硕士生11人,在读研究生27人;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128人;新增加专业带头人7名,骨干教师22名;新增“双师”型教师47名,其中,电子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三个重点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为98%。

        2.量身打造实训基地

        为适应达州产业结构调整,服务达州地方经济发展,学校形成了“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的四元联动办学模式。牵头组建了达县职教集团,加入了四川航天职教集团和川东职业教育联盟,建立了集团化办学机制。同时,建立了适应行业企业需求和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推进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改革,学校投资300万元,建立了集民航售票、安检、机上服务于一身的理实一体的航空服务实训基地。

        2012年9月,学校为推进电子技术应用和机电技术应用两个重点专业建设,同时也为了在现有基础上合理解决我校因场地、设备、师资等条件的限制而创造性地量身打造了川东晟达实训基地。学校前期投入400万元,在川东晟达电子厂内校企共建高低压电器加工车间,年产值近5000万元,形成了“教学—生产—销售—服务”一条龙的新格局。

        到2013年底,学校又通过合作办厂、上门办学、建立股份制培训中心等方式,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双师型教师为支撑、以产教结合为路径,新建或扩建了计算机应用、财会等专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33个。

        3.精心开发教育内容

        学校先后安排了40多位教师深入东部沿海企业实践和调研,安排了14名教师深入达县杨柳工业园区28家企业多次走访和接触,又派出16名教师对省内外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进行合作探索、交流,然后按照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五对接”原则,解构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重新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本土化的、特色化的以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的“校企无缝对接”课程体系,其中包含文化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践课和专业能力拓展课。在此基础上,学校组织三个重点专业的教师编写了校本教材30余册,拟出版教材16册,各专项组、教研组还编写了与之配套的电子教案、PPT、能力拓展练习等教学资源,这些教材和教学资源都以电子文档的形式统一上传到了学校的数字教学资源平台,形成了共建共享的教学资源包。

        4.全力改革教学模式

        在探寻教学模式改革的道路上,我校一是派了7名教师于2012年3月赴山东杜郎口中学和仓乐二中学习“高效课堂”的观念和操作;二是安排了8名教师于2012年6月前往江苏洋思中学参加“影子培训”;三是请重庆市教科院职成研究所副所长谭绍华教授来校进行专题培训;四是组织三个重点专业10名骨干教师于2012年10月前往重庆市北碚职教中心,参加了川渝两地国家示范校中职学校“尚上教育”行动策略与五环四步教学模式推广观摩培训会。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校企无缝对接”的教学模式。

        该模式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以教学做合一为核心理念。它适应达州本地实情,立足学生当下,关注学生未来,把教学单元按企业生产的真实步骤划分为“接订单、拿计划、搞设计、抓生产、做检查、听评价”这六个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来进行。

        与此同时,学校还构建了民主化、多元化、人性化的学分制评价模式。

        5.倾心构建数字校园

        在原校园网的基础上,学校投入320万元,添置设施,升级网络,搭建平台,充实资源,建成了完整统一、技术先进、覆盖全面、高效稳定、安全可靠、实用性强的数字校园,提高了决策效率、管理效率、工作效率、信息利用率、核心竞争力,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1)硬件建设:高起点,高投入

        升级网络设施,充实办公设施,更新实训机房,建设中心机房、网络教室、录播室,完成了校园公共平台、多媒体应用、网络授课、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搭建了以外网宣传为主、内网应用为主的平台框架,拓宽了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

        (2)软件建设:高规格,高质量

         ①完成了信息化管理平台(含OA系统、教务管理、门户网站等17个系统模块平台等)的建设。

         ②学校采用校企共建、校际共享、自建共用等多种方式建设了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材、教案(学案)、课件、教学视频、试题、教学素材等为一体的教学(网络)资源库。

         ③搭建了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目前拥有10万册覆盖学校各专业的电子图书、50万册公共类资源电子图书。

         ④提升了学校软实力。学校成立了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专家指导小组,加大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全面提高了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3)服务与应用:高速度,高效率

         ①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应用平台统一身份认证,促进了数据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发布方便快捷,实现了办公方式的极大转变,实现了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自动化、精细化。

         ②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教师充分利用数字校园平台资源,使用多媒体或电子白板教学,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率。

         ③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学习资源丰富,学习内容充实,学习方式多样,为学生的在校学习、岗前培训、终身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捷。

         ④促进了职教集团的发展

        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校企文化相互融合,为职教集团内的行业、企业、中高职院校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带动作用。

         ⑤增强了学校服务社会的功能

        借助数字校园平台,开展“面授+远程”的数字培训,有效培训了农民工、下岗职工、企业员工6000余人次,为达州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了智力和技术服务。

        示范引领:面向大西南

        “国示”建设两年来,学校开启人才培养新思路,建构了“三年四段制”新模式;探寻教学改革新方法,形成了“校企无缝对接”新课堂;拓展办学新视野,构建了“学做合一”新基地;开发教学新内容,出版了“理实一体”新教材;探索师资培训新方法,创建了硕士培养新模式;开辟管理新路径,完善了管理新举措;寻求评价新手段,建立了多元评价新体系。学校荣获了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四川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四川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教师参加全国、省、市级赛课获奖17人次,发表论文70余篇。各专业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屡获佳绩。《人民日报》、四川省政府部门内参、《华西都市报》等报刊报道过10余次,省市电视台报道5次,四川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网、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登载学校“国示”建设文章30余篇。

        1.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近年来,学历教育在校生数稳中有升,年平均招生2000人左右,在校总人数5600人以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及以上,对口就业率80%以上,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95%以上。

        学校为达州化工园区培养人才700余人,农民工、下岗工培训1200余人次,社区服务2000余人次,接受家长咨询2000余人次,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2.对其他地区和学校的示范

        近两年,学校或个人获得省级以上表彰52项,现有省级重点专业2个,市级以上重点专业5个。

        学校牵头组建了达县职业教育集团,为职教集团培训员工500余人次,培训教师400余人次。指导了四川省贸易学校、巴中市职中、乐至职高等10余所学校示范校建设工作;接受了23所学校的参观和学习,与四川、湖北、重庆、贵州等西南省市20余所学校有着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长风破浪正当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达县职高,这个健硕的巴山汉子,正带着开阔的胸襟、自信的微笑,背靠大巴山,面向大西南,坚定乐观地走向明天!(何三喜)

  近日,济源职业技术学校捷报频传,在刚刚结束的2014年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中,该校11人获得一等奖、12人获得二等奖、16人获得三等奖。

  据悉,本次大赛由河南省教育厅主办,共设15个专业大类37个竞赛项目,该校代表队55名参赛选手参加了汽车运用与维修、信息技术、机电技术、财经管理、艺术教育等9个专业大类20个项目的竞赛,获奖数量居全省同类学校之首。

  该校由原市职业教育中心、第三职业高中、第四职业高中、市旅游学校和市工业学校整合组建而成,是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也是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该校实行校部两级管理体制,下辖综合高中部、汽车工程部、机电工程部、信息工程部、财经管理部、艺术教育部、农牧工程部7个教学管理部及1个面向社会开展综合职业技能培训的培训中心,共设置11个大类,24个专业。该校积极构建“素质+知识+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双师型”队伍建设方法,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成就学生的就业梦想,教育教学质量连年攀升。

  近年来,济源职业技术学校先后有216人考入中国矿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学院等本科院校,为高一级院校输送了大批优秀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9%以上。

        英国乔治小王子随父母出访新西兰,展开“尿布外交”。首度露面的西班牙女保姆玛丽娅·波拉洛令人瞩目。据英国媒体报道,波拉洛来自西班牙,毕业于英国著名的保姆学校诺兰学院,精通跆拳道。

        且来看看英国这家保姆学校是何等著名。据报道,诺兰学院创建于1892年,前身是女佣培训学院,目前已成为世界知名的家政大学,一直以“爱永不消失”为校训。诺兰学院百余年来成功培养了7000多名世界一流的保姆,成为家政行业最专业的象征。

        而乔治小王子的保姆波拉洛在这所保姆学院,除了攻读社会学、心理学、儿童护理、历史、文学和教育等课程外,还学习了怎样把窗帘布改制成戏服、怎样给婴儿换尿布、怎样煮美味佳肴等家政技巧。这样的保姆学校,以及学生所学的课程,是不是给人“高大上”之感,丝毫不让人感觉低端?

        其实,在国外,类似的职业学院并不少,有一流的烹饪学院,一流的木工、汽车维修学院,这些学院在介绍自己时,一点不输于综合性知名大校。比如,已有近70年历史的美国烹饪学院,提供烹饪艺术、烘焙和糕饼艺术方面的学士学位和大专课程,培养了3.7万多名烹饪大师,使学院赢得了“世界一流”的名声。

        反观我国的职业学院,有多少有“一流”的名声?又有多少安于自身的办学定位,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办学历史中,一直进行职业教育?对“世界一流的保姆”这样的培养定位,很多人会不屑一顾。要是在国内,1892年就成立的诺兰学院,现在肯定已经升格为综合性院校了。有目共睹的事实是,在过去10年间,国内稍微办得有特色的职业学校,都纷纷申请升格为本科院校,而升格为本科院校之后,又千方百计地想摆脱职业教育的定位,变身为综合性院校。

        这与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有关。在既有的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一直被视为低于普通教育,即使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也始终没有真正解决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问题。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劳动人事部门,在制订政策时,都有意无意地把职业教育定位为低层次教育,对职业教育毕业生另眼相看。在这种评价体系中,一所学校就是办成职业教育的一流,也只是“鸡头”,远不及普通教育的“凤尾”。我国教育部曾提出,各类学校在各个层次都能办出一流水平,但由于整体政策未变,普通教育的一流,被视为A组一流,职业教育的一流,再怎么好最多也就是B组一流,不在一个档次上。这和国外综合性院校和职业院校同样得到社会尊重,是很不同的。

        这也与办学者对职业教育本身的认同度低有关。毋庸置疑,教育和社会评价体系,会影响职业教育办学者,但如果职业教育办学者自身安于职业教育定位,努力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和高水平,也会促进整个社会观念的转变。就像诺兰学院,其家政教育,可谓达到最高水准。可遗憾的是,国内不少职业教育办学者,自身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也很低,不花精力琢磨怎样办出特色、提高质量,而是在抱怨制度不公、环境不好中,将就着办学。甚至还有的办学者,没有办学理想,而是想着怎样挣钱,包括冒领国家对职教生的助学金,违规让刚进校的学生就去顶岗实习,这种低水平甚至空心化办学,导致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没有随国家的重视而增加,反而令不少家长对职业教育充满警惕——担心职校的环境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要让职业学院也办出一流,就需要政府和学校办学者共同努力。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应该取消一系列歧视职业教育的制度、政策,给各类教育、各类学校平等的发展空间。鉴于职业教育过去长期被歧视、投入不够,国家应该出台优惠政策。而对于办学者来说,应该立足办出一流的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上,狠下功夫,以一流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树立学校的品牌,同时吸引受教育者选择。在这方面,职业学院不必贪大求全,开设过多的专业,而应该努力做好某一个专业、行业领域。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政府的责任是为学校创造好的办学环境,但具体如何办学,则是办学者的事,如果能做到各司其职,我国也会出现类似诺兰学院这样的一流职业院校。
        近日,省教育厅召开视频会议,部署2014年全省教育“9+3”计划。

        2014年,省政府再次将教育“9+3”计划写入《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建设农村中小学学生宿舍80万平方米、中职招生30万人、新建800个农村留守儿童之家、改建提升扩容1000个乡镇中小学学生食堂等列入贵州2014年的“十大民生实事”。


        会议要求各市州要从抓好“三率”(提高入学率、义务教育巩固率和降低辍学率)、抓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抓好内涵发展入手,巩固提高我省九年义务教育水平。确保我省今年以县为单位,小学生辍学率和初中生辍学率分别控制在1.8%和2.8%以内,全省农村小学生寄宿率达25%、初中生寄宿率达65%,建成30所城镇义务教育学校。


        会议强调贵州省今年要大力发展中职教育,一是要通过集团化办学、联合办学、择优升格、优化专业设置、错位发展等方式进行中职学校空间布局和专业调整;二要通过大力宣传中职教育的优惠政策,完成今年招生30万人、招师800人的目标,同时按照“一体两翼多中心”布局,确保2014年所有“百校大战”项目学校全面完工,竣工面积达300万平方米以上;三是推进办学模式改革,今年贵州省将以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为载体,推进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校合作,推广和深化“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增强职业教育办学活力;今年发展中职教育的另一个工作重点是控制中职学生流失,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走得畅”。

        中国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脚步在加快。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鲁昕3月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实现“学术型、“技能型”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与此配套,教育部将推动全国近一半的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

        从总体上看,这真是一个利好消息。之前若干年我们知道,职业教育的兴起一定是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我们常听说“国外的蓝领赚钱多,且社会地位高”,与中国社会的“唯有读书高”形成鲜明对比。今天,趋势终于要变成现实。

        鲁昕发言的同一天,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到访阿姆斯特丹;之后两天,荷兰教育部部长洁特·布斯马克访华。中荷史上迄今为止最高规格的教育合作即将展开。可以大胆地预测,以职业教育闻名于世的荷兰,将成为未来10年留学市场的新宠。

        很荣幸地,《留学》采访到了这位面容慈祥、笑容爽朗的欧洲老太太,并邀请她成为《留学》的模特,手持《留学》杂志拍摄了一组漂亮的照片。关于荷兰教育、大学院校及留学预测,本刊特写文章《荷兰大风车呼呼转》,将为你详细介绍。

        尽管职业教育很应景,但中国的许多60后、70后父母,或许更着急孩子去美国读高中的事。十年前,到美国上高中的中国学生只有350人;去年,这个数字已经突破了4000。除了昂贵而麻烦的“举家移民美国只为孩子读高中”,是否还有其他方式把孩子送到美国高中去?

        美国在1958年通过《交换教育法案》,开启了“公立高中交换生”项目—J-1签证项目。然而, J-1申请几十年间并未对社会开放,而是把持在部分学校手中。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赴美高中生在2005年前后井喷,一些国际非营利性教育机构随之开始入驻中国,J-1申请逐步打破了中国学生成为国际交换生只有一个出口的局面。STS就是这些机构中的一家。《留学》专访STS中国办公室,为你揭开关于J-1申请的神秘面纱。

        暑假即将到来,想送孩子出国参加游学团的家长们,您应该开始准备了!想要暑期顺利参团,现在就要开始着手选择线路、机构以及签证等准备工作。《留学》梳理了上千条暑期游学线路,通过采访、考察综合评定“暑期游学坑爹线路榜”。在阅读《避开暑期游学雷人线路》这篇文章时,您不仅要关注评选结果,更应当关注我们评选的方法和标准—希望这些参数,能够助您全面评价市面上的各个游学团,从而做出最优选择。

        说起生活方式,北京三环以内的外地年轻人们大部分都是合租房子,年轻的他们用一块巴掌大的空间养活自己的同时,正在人生道路上努力奔跑。空间的使用,糅合着整理、收纳的方法,更体现着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在这一点上,日本人已经做得淋漓尽致。本期《亲历日本》系列将会为您生动呈现什么是收纳术,何为“整理的艺术”。读完本篇文章,相信你会和我一样,特别有冲动收拾一下自家的抽屉和衣橱!
        4月10日,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许立全,政协委员、委员活动工作室主任王端明,政协委员李军,团委副书记袁良,全国政协委员、英才学院董事长杨文,省政协委员、现代职业学院院长刘春静,省政协委员、山东凯文职业学院院长吴梦军一行来山东常林集团调研青年职业教育工作情况。
        临沂市政协主席徐涛,副主席丁成建,临沭县委书记、县人大主任任庆虎,县政协主席钟华,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王景美,县政协副主席孟庆然,山东常林集团党委副书记、监事会主席马西连陪同。


调研组在中川液压项目现场实地察看


调研组在常林高端智能农业装备项目现场实地察看

  调研组先后深入中川液压项目、常林高端智能农业装备项目等处实地参观考察,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和职业教育工作情况。
        在通过实地察看和听取汇报后,许立全副主席对山东常林集团近年来的发展和青年职业教育发展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认为集团各级高度重视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不断加大人才教育培养力度,积极与职业培训学校对接,实现了企业人才与职业学校培训共享,有效促进企业职工教育工作的健康协调发展。希望集团要严格按照省、市、县各级青年职业教育发展工作的要求,继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校企一体、产学一体、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校企合作,改善硬件设施,努力为企业科学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50岁以下的农民,可以回学校重读学历了。如果当过木工、电工,或是农村会计,在养殖场、园艺园工作过的农民还能凭务农经历折抵学分。4月3日,教育部和农业部联合颁布《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涉农专业办学10年以上的中职院校,可招收50岁以下的农民进行中职学历教育,帮助他们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北京日报4月4日)
   
        这确实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农业生产经营能力的积极探索。而要让探索起到实效,在笔者看来,必须摆脱“学历教育”思维,真正让农民学到职业技能,提高生产管理经营能力。
   
        从方案看,50岁以下农民进职校,“回炉”读中专,“卖点”还是学历,为此,方案对承担培养任务的学校提出资质限制,要求具有连续10年以上的涉农专业办学资历,同时对课程、学分的转换、积累也做出要求。由于中职也是学历教育,对获得学历提出规定,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如果把50岁以下农民进中职的价值就定位在提升学历层次上,则会让效果大打折扣。
   
        以笔者之见,所有中职都可以向具有初中毕业学历者全面开放,不设年龄限制,教学管理实行宽进严出,重在培养求学者的职业技能,即便最终只有很少一部分获得中职学历,只要所学的课程有实际价值,也对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有实际推动作用。事实上,中职教育除了学历教育功能外,还有职业培训的功能。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虽然要求要以职业、就业为导向,可在实际办学中,还存在学历导向,这造成两个后果,一是由于中职学历层次要比普高低人一等,因此中职教育缺乏吸引力;二是有的中职校,追逐提升求学者的学历,读完中职再进高职,反而忽视了基本的职业技能教育,没有有效提高求学者的能力。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摆脱学历导向,切实落实就业导向。目前在发展职业教育时,有一种值得警惕的观点,即职业教育是“断头教育”,走到高职,就没有路上,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希望续上高职(大专层次)之后的路,包括应用本科、专业硕士等,这其实走的还是学历路线,无法解决职业教育的根本问题。职业教育必须解决本身的教育质量和特色,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的问题,才能摆脱困境。当然,社会必须创造让职业教育学校安于定位,以及鼓励求学者成为职业技术人才的环境。
   
        如果按照培养职业技能,而不是追求一张文凭的思路来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将获得更大的办学空间。我国在开放中职教育基础上,还有必要进一步开放高职。一直以来,笔者呼吁高职教育应实行申请入学、注册入学,所有农民工和农民工的子女,只要有高中学历,都可自由申请,入校后实行宽进严出。假如高职能开放办学,将解决我国一半随迁子女的异地高考问题(高职招生占到高考录取的一半),同时,如果能实行宽进严出,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将进入一个新的境界,而不像现在,除了回报给受教育一张文凭之外,并没有学到多少货真价实的技能,造成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脱节。虽然表面上看,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不愁就业,但这不是因为他们的能力有多强,而是社会紧缺大批职业技术人才,就是职业技术人才能力不强,但用人单位也不得不招募。
 
        最近我国准备大规模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但很显然,这不是单纯增加职业人才的数量供给,而是需要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要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必须摈弃传统的办学思路,推进教育改革。职业教育全面向农民和农民工开放,将是推进改革的重要力量。
  中国江西网讯 江西日报(记者杨碧玉)4月10日,我省召开职业教育发展座谈会。省教育厅负责人表示,我省共有500多所中等职业学校,大多数没有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基本设置要求,今年将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办学水平高、办学特色鲜明的职业院校。

  今年,我省将整合职业教育资源,通过合并、共建、联办、划转等多种形式,对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布局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办学水平高、办学特色鲜明的职业院校。据悉,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中等职业学校达标建设计划”,我省将用3至5年时间,着力建设200所左右的中等职业学校,对一些办学条件不达标的学校实行“关、停、并、转”。
  “家财万贯不如薄技在身。”在当下依然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能有一技之长,无疑可以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领域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去年7月,在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这个被誉为技能奥林匹克的国际性赛事上,我国只获得一枚银牌、三枚铜牌,与制造业从业人数已超过两亿的基数相比,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显然有些后备不足。

  如何在全社会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如何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顺应我国改革发展要求?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尽快修改职业教育法,以适应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如果没有明确的法律保证,将难以扭转职业教育落后于经济发展的被动局面。

  北京市高技能工人仅占3.2%

  学校生源质量持续下滑、职业教育专业知识严重老化、所学知识落后于产业发展以及职业院校毕业生缺乏光荣感、责任感等,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当下我国职业教育领域。

  “我国在2009年就超过德国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是我国制造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是合资企业,能够进入世界500强的自主品牌仅有31家。”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汽车装调工首席技师赵郁对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现状颇感忧心。“制造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人才培养和人才应用。没有基础性的设备操作人员、设备维修人员,再先进的加工设备也无法顺畅运转;没有基层劳动者和技术骨干,再先进的生产工艺也无法实现;没有基层技术人员,再先进的加工技术也无法制造出产品。”

  赵郁在调研中发现,2012年北京市职工队伍中,没有技术等级的一线职工仍占73.4%,高技能工人占比仅为3.2%。“北京的职工技术等级情况好于全国总体情况尚且如此,充分说明我国制造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与高技能人才所占比例过低且队伍老化现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赵郁说。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辽阳市第一高级中学特级教师王家娟通过调研发现,很多职业学校办学设施普遍简陋。“中职本应掌握最新技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但由于资金来源不足,教学和实训设备缺乏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相当多中职学校设备老化,不可能培养出适合社会经济需要的一流实用人才。”

  身为一名教师,王家娟还注意到,教师队伍建设也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一是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有企业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二是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定和收入分配没有单独的序列,往往是按普通学校的规定和标准执行,没有反映出职业教育特点,限制了企业和科研单位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进入职业学校教师队伍。

  明确企业发展职业教育责任

  1996年颁布实施的职业教育法至今已18年,早已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但时至今日也没有明确的修订时间表。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建议,将职业教育法修改列入立法计划。他认为,在修改职业教育法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理顺管理体制。通过修法,整合政府职能,打破部门界限,对职业教育实行统一协调领导。其次,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经费,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贫困家庭子女实行免学杂费和课本费,并补贴生活费。再次,适当发展本科层次乃至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最后增加法律责任条款。职业教育法对法律主体的责、权、利没有明确规定,对于法律责任的规定显得空泛。应结合实际,建立职业教育执法责任监督制,健全和完善师生处分和申诉制度、教育行政复议和仲裁制度,保证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

  周洪宇强调要明确企业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职业院校毕业生是企业的生力军,员工素质的高低对于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至关重要。因此,应明确企业在免费提供学生实习、教师进修、设备添置、课程改革等方面承担的责任。

  此外,周洪宇还建议建立就业准入制度。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不培训不得就业和上岗。还应建立能够反映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要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评价、职业资格证书颁发工作的指导与管理。

  赵郁则建议,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使企业的职教资源和院校的教育资源双向流动起来。让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走上职业院校讲台,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生产管理经验带进课堂,不仅让学生直接接触新鲜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清晰人生发展目标、工作特点、素质要求,增强学生内在发展动力。

  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

  据了解,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优化人才结构,满足社会和企业对技工的需求,有关部门对职业教育采取了一些优惠政策。2012年下半年,财政部、教育部、发改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的意见》。

  “免学费政策实施以来,确实让广大学生和家长得到了实惠,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有效改变了千军万马同挤大学这座独木桥的现状。”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蓝翔职业培训学院院长、山东蓝翔高级技工学校校长荣兰祥认为,还应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使民办学校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和公办学校的学生一样同样享受免学费政策。

  “同样是接受职业教育,公办学校学生第三学年仍然享受每年免学费额的一半,而在民办学校学生只享受两年的免学费政策,这势必增加民办学校学生的负担,显然不合理、不公平。”荣兰祥说。

  王家娟则建议中职教育全免学费,与普通高中一致,以确保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入学。同时,制定相应政策支持鼓励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以解决教师技能不足、实训场所不足的问题,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教学体系。
        网易财经4月10日讯 2014年博鳌亚洲论坛在海南博鳌召开,斯里兰卡教育部长BANDULA先生在博鳌夜话《亚洲文化与企业发展新动力》中表示,不要让教育成为少数人的专利,要对于广大老百姓、广大学生进行教育,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这其中非常重要的是职业教育,应该加强职业教育。

        以下为文字实录:


        主持人:我们要直接面对历史上存在的问题,然后彼此沟通各自的看法,而不是封闭的、孤立的看待这些问题。BANDULA,作为斯里兰卡教育部长,我想问一下你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来满足未来你们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

        BANDULA:教育对于文化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亚洲国家大学以及中学需要对学生进行更多的的技术教育。亚洲有些国家存在着失业、贫困,主要是因为缺乏教育而造成的。不要让教育成为少数人的专利,要对于广大老百姓、广大学生进行教育,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这其中非常重要的是职业教育,应该加强职业教育。

  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的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今天傍晚接受海南日报记者专访时透露,今年下半年,长江商学院冬天的一些课程就可以在海南三亚进行了,该院三亚校区预计7月可投入使用。他同时建言海南改革,可在职业教育领域一展身手。

  三亚校区7月可投入使用

  项兵告诉记者,长江商学院三亚校区项目从2005年开始筹划,海南省委省政府、三亚市委市政府,几任海南省和三亚市领导都曾对这个项目给予了大力支持。2009年1月,三亚校区项目正式动工。项兵说:“三亚是长江商学院的第四个校区,在所有校区里,学院自己建成的校区,三亚是第一个。”他希望三亚校区未来能对提升海南文化及教育产业有所帮助。

  可学德国产业工人培养模式

  本次论坛很多议题涉及改革,项兵今天下午即做为对话嘉宾参加了一场“欧盟分会:改革议程2014”。谈到海南改革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现状,项兵再次以“月球上看地球”的眼光评价这一做法:“海南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明智的。”

  项兵说,职业教育应该是中国的重中之重,德国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在很多年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结果,这是制造业大国的基石。2008年金融风暴后,欧洲唯一不倒的就是德国。中国要想从现在的“组装大国”变成真正的“制造大国”,值得学习的是德国和日本,而日本靠的不是技工,靠的是精细和专注。

  博鳌论坛是非常好的平台

  项兵是历年博鳌亚洲论坛上非常活跃的演讲嘉宾、主持人。

  项兵说,论坛是个非常好的平台,长江商学校非常重视这个平台。论坛吸引的经济学家和企业家与长江商学院想要凝聚的群体一致,学院和论坛相通。商学院一直以“为中国企业培养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企业家”为己任,而论坛的视野也是在全球背景下谈亚洲、谈合作。

职业教育也能培养行业精英

  中职和本科贯通教育并非改革的终极目标,还需要使中职、高职、应用本科和专业硕士之间形成一个学历提升的通道,让每一个有兴趣进入职业教育通道的学生能够找到提升自己的机会,这样,职业教育也可以培养出行业精英。在昨天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举办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座谈会”上,来自教育界和企业界的专家们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这一要求。
  
  中职教育已不能满足产业升级要求
  “我们是化工行业的专业学校,对口企业已多次要求调整学生培养比例,因为产业不断升级,操作工岗位整合提高,很多岗位都不能用中职生了。”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校长邬宪伟说。
  邬宪伟举了个例子,原先一个岗位需要6个人,现在只要1个人,不仅要懂化工,还要懂仪表、懂自控。事实上,随着整个经济升级,各行各业都会有这样的需求,但是现在中职培养的学生只能成为操作工。中职教育的“升级版”到底该怎么做,其实大家都很关注。
  据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副校长叶银忠透露的一组数据,上海目前高级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的26%左右。仅仅以化工行业为例,根据化工教育协会统计,全国23万化工从业人员中,一线人员17万,其中技师、高级技师仅仅占3.2%,高级工只有15.6%,35%的人员没有任何技工级别。但是,现代化工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职业教育需要打通学历
  “过去很少有家长愿意让孩子选择中职教育,即便孩子动手能力很强、很适合进入职业教育序列。平心而论,我们自己也是如此,”上海市工业技术学院校长王立刚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进入中职以后,他的人生就被定格成技术工人了,如果要深造,也只能进入高职。”
  教育的关键是让每一个孩子对未来充满希望,只有选择的道路让未来有希望,他们才会选择,否则他们不会选择职业教育。这是实施中本贯通的一个重要原因。一名教委负责人讲了一个例子:一辆汽车出故障可能有200多种原因,中职毕业的学生可以解决120多种毛病,高职毕业的学生可以多解决30种故障,本科毕业生可以再多解决30种毛病,但是最后的那20多种疑难杂症则需要专业硕士来解决了。
  “修汽车也有不同的教育投入,中职毕业的学生与专业硕士学生并不一样。”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卢冠忠教授称:“职业教育不仅需要中本贯通,还需要把中职、本科和专业硕士贯通。”
  传统观点认为,职业教育不培养精英,而只培养普通工人。但按照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经验,职业教育必须培养10%-20%的行业精英。邬宪伟说,未来中职和本科、专业硕士整个学历通道打通后,职业教育将有望实现培养精英人才。  

   中国新闻网15日报道,据统计,自2006年以来,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5%以上。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27万人,比2013年增加28万人,创历史新高,2014年大学毕业生求职难度和去年相比,还会加剧。

\


广州万通学子学技术

  相比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就业则更加轻松。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亟需的是技能型人才,相应的就要发展职业教育。

  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吴强认为,发展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的要求,社会发展的趋势。国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指出“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掌握一门技能就等于拥有了走向社会的敲门砖。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技能型的人才越来越紧缺,也越来越受欢迎。不少打工一族、新生代农民工、初高中毕业生、退伍军人都纷纷走进职业院校学一门技术。他们根据行业的发展以及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职业院校学技术。

\


技术人才备受欢迎

  掌握技术能够走出一条全新的道路。“我以前是一名打工族,只有高中文凭,想找一份好工作很难,后来,我就去学了汽修技术,毕业后,都不用出门找工作,学校办了驰加定向委培班,我们毕业后直接就到驰加旗下的企业上班了。现在工作环境很好,工资和福利待遇也不错。学了技术,人生都觉得充实了很多,对于自己的未来也有了更多的盼头。”毕业于广州万通汽修学校综合1208班的周劲同学说。

  汽修行业发展迅猛,汽修人才紧缺,学汽修技术,高薪就业,轻松创业。广州万通汽修学校是南粤汽修教育的领头羊,它以“明德精技,知行合一”为校训,以培养德技双馨的汽修人才为目的。学校拥有一流的教学设备,雄厚的师资力量,完善的管理制度,畅通的就业渠道。学校有学历班和技能班,所开设的专业是和市场结合的,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企业来校预定人才,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够找到好工作。

  相关链接:广州万通汽修学校(www.gzwtqx.com)隶属于全国著名的新华教育集团,是一座国家级专业汽修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总建筑面积近一万六千平方米,教学楼、实训楼、学生公寓、多功能体育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建有700多平方米的大型创业公益示范店、广汽本田汽车检测实训中心、广汽本田汽车保养实训中心、汽车贴膜烤膜实训中心、汽车钣金实训中心、汽车喷涂实训中心、整车雅阁实训中心、整车桑塔纳实训中心、基础发动机理实一体化教室、多媒体网络实训中心等一共40余个实训中心,可容纳2000多名学生同时学习和生活。学校依托集团优势,携手中、美、德、日、韩等国品牌汽车制造商,独创“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确保每一位学子学有所长、学有所专、学以致用!

还没出校门 已成“大师傅”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与龙头企业结成人才培养共同体

  还没走出校门,黄亚美就收获了在职场的“第一桶金”:她为实习公司签下一份300万元的大订单,获得了3万元奖金,还被公司“抢聘”为正式员工。和黄亚美一起实习的另外4名同学,也收到了公司总经理送来的1万多元实习奖金。

  黄亚美是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的学生。校党委书记任波认为她的成功是水到渠成,“作为一所高职院校,我们培养的就是现代服务业和社会公共服务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共建“企业学院”,培养一流实用人才

  重庆城管职院2011级摄影摄像专业的唐安冰,在摄影圈已小有名气。在校期间,他的多幅作品发表在《中国国家地理》等知名摄影杂志上,在国际国内摄影大赛中也频频获奖。

  2010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后,该校积极创新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出资、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共建了5所“企业学院”。

  金夫人集团参与共建的金夫人摄影学院,开设了极具特色的学徒制专业核心课程。学生都与金夫人集团的摄影师一对一结成“师徒”,每一堂人像摄影课都到金夫人集团的影楼“实战学习”。“摄影道具是金夫人集团的最新布景和服装,摄影‘模特’就是现实的客户,感觉完全不一样。”唐安冰说。

  金夫人摄影学院、圣雅菲形象设计学院、合展养老产业学院……“企业学院”成为重庆城管职院培养一流实用人才的摇篮,也成为用人单位“抢”人才的焦点。据校长谢永川介绍,2013年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达到全校毕业生人数的3倍,部分专业甚至超过了5倍。

  教师当好“小徒弟”,教出“大师傅”

  要把学生教成“大师傅”,教师首先得去企业当“小徒弟”。重庆城管职院通过校企互聘,选派教师进企业当学徒、助理。学校成立了8个教师企业工作站和企业兼职教师资格培训与认证中心,建立了兼职教师管理平台,同时吸纳企业员工走进校园参与教改,将企业前沿技术和工艺融入教学之中。

  在学校的鼓励和引导下,教师走进企业和社区,依托专业特长注册实体机构、开展社会服务,3年来共接受行业企业各类委托研究项目48项,完成基础性项目研究与开发27项、项目策划18项。

  进入企业和市场当“小徒弟”,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3年来,重庆城管职院成功立项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14本,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实现了国家级研究项目零的突破。全校建成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市级精品课程和6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

  3年来,重庆城管职院教师共有113人次获职业技能竞赛优秀指导教师,教师作为选手参赛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教学信息化大赛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

  合作发展理事会,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2012年4月,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共组的合作发展理事会在重庆城管职院成立,理事单位包括3家政府机构、3家行业协会、52家企业,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

  两年来,理事会共为学校推荐合作单位21家,引进企业订单培养项目3个,接纳教师实践锻炼122人,为学校引进企业兼职教师121名,理事会专家还参与制定了学校46个人才培养方案。2013年,仅理事会单位就接纳和推荐了1000余名毕业生就业。

  依托合作发展理事会,重庆城管职院成立了企业兼职教师资格培训与认证中心、教师企业工作站,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师资队伍机制,使专业教师双师素质比例达100%。聘任行业兼职专业带头人和来自企业的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使专兼职教师队伍比例达1:1.34,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50.07%。

  同时,重庆城管职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理事单位提供服务,两年来共为理事单位开展各类培训1330人次。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教师为理事单位开发的重庆市社会工作人员职业水平考试认证制度,被评为2012年中国社会工作十大事件之一。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
职业教育困境非单一教育问题
  学生应该进行分流,但到高考时才分流就有些晚了,在初中毕业时就该进行。对学习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去读普高,其他偏向学一门技术的学生,可以就读中职。
  日前,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未来高考将按技术技能人才和学术型人才分类高考,其中前者注重技能加文化知识,后者为现行的普通高考。鲁昕同时透露,教育部将做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的工作。
  一时之间,职业教育似乎迎来春天,从“低人一等”尴尬境地有望改变。我国职业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分类高考”真的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吗?我国职业教育该如何改革?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
  《中国科学报》:总体看来,您如何评价即将出台的“分类高考”政策?如何看待教育部即将安排“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的工作?
  郑也夫:总体说来,我不太认同教育部的“新政”。
  由于这些年的扩招,我国高校的招生数量还是非常大,教育部希望对高考作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的划分。但应该看到,高校实际上需要培养出的学术型人才的比重其实非常小。绝大多数学生进入社会后,从事的工作都是属于技能型。
  即使以北京大学这种国内顶尖的研究型大学或者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为考察对象,这些高校所培养的毕业生中,最终从事学术研究的人的比例也不足三分之一。以北大社会学系为例,有相当多的本科生毕业直接工作,而就现在的就业形势而言,本科生不可能从事研究型的工作。许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也进入社会从事应用型工作。即使是博士生,最终从事学术型工作的人也不是全部。
  换言之,社会并不需要那么多学术型人才。尽管目前新政还没有更详细的数据,但是几乎可以肯定,就“分类高考”所划分的技术技能人才和学术型人才的比例而言,参加学术型高考的人数远超过社会对学术型工作人才的需求。
  《中国科学报》: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地位“低人一等”,您是怎么看的?
  郑也夫:我国职业教育之所以出现如今的困境,是因为学生、家长都被社会对于高学历的推崇绑架了。在现有的社会舆论下,家长们普遍认为:“不读大学是找不到工作的。”因此,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不理想,考不上一本的学生来说,他们也要去读二本、三本。但事实上,在二本、三本院校就读四年之后,学生走出校门似乎还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因为整个社会对于高学历的追求是水涨船高的,这也是高校扩招带来的恶果。
  此外,我有一个质疑,对于选择日后从事技工型工作的学生来说,他有必要读高职吗?目前,社会对于技工的需求比较大。教育部门需要思考,这些技工应当从中等技术学校中产生,还是从高职中产生?
  就我个人判断而言,只学习职业技能的人,中职水平已经足够胜任日后工作,没有必要先读普高,再进入高职。只是学一门专业技能,没必要在校园里滞留如此多年。而且,对于这些学生而言,他本身就不是特别热爱学习,他有兴趣在校园里滞留这么长时间吗?
  因此,我认为,我国应该把相当多的人引导到中职学校,而不是高职学校去读书。
  《中国科学报》:您认为职业教育的理想办学模式是怎样的?有哪些国外经验可以借鉴?
  郑也夫:职业教育的理想模式是厂校结合,共同培养人才。德国采取的方式是让学生每周有三天在工厂实习,有两天在学校上课,从学生入学之初就采取这种培养模式。但我国职业学校目前的做法是让学生有两年半的时间都一直呆在学校,最后半年在工厂实习,往往实习的具体工作与所学并不对口。
  在德国,职业学校由产业部和教育部共同领导,仅仅依靠教育部门是办不好职业学校的。因为学生学的是具体的技术,而不仅仅是书本知识,需要在工厂中实践。我国的职业教育也一直宣称要厂校合办,但始终没能够办好。工厂接收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有时即使接收学生实习,也是把学生当作廉价甚至免费的劳动力使用,而非真正教给学生技能。
  两国情况不同的原因很简单,德国的工厂与学校合作,工厂接收学生实习,国家会给予工厂一定的补贴。但在我国,工厂对于协助职业学校办学没有兴趣,工厂需要盈利,不会“学雷锋”。
  《中国科学报》:您如何看待“分类高考”的分流?
  郑也夫:学生应该进行分流,但到高考时才分流,就有些晚了,在初中毕业时就该进行。对学习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去读普高,其他偏向学一门技术的学生,可以就读中职。
  《中国科学报》:有评论担心学生不具备选择的判断力,您是怎么考虑的?您认为在这方面,其他国家有什么可供我国借鉴的做法吗?
  郑也夫:以德国为例,学生分流的年龄更早,比初中毕业的年龄小很多。德国小学四年,四年后学生们分流到三种不同类型的中学:主体中学、实科中学和文科中学。其中,主体中学学制5年,即5~9年级,其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接受职业培训,经过职业培训后直接工作。实科中学是处于主体中学和文科中学中间的学校,一方面,学生毕业后可以接受职业教育,进入比主体中学毕业生归宿更好的专业学校或专业学院;另一方面,成绩很好的学生可以转入文科中学,谋求上大学。
  在德国,对于学生分流的年龄有过讨论,大多数学生在10岁时分流,不过在其后的两年内享有适应和调整的权利。家长和学校密切配合,充分交流。学校也会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让学生转入或者转出。
  就研究而言,学生在作出分流的选择后,反悔的情况很少。这表明分流是成功的。从学习的兴趣和潜力来看,学生在10岁已经可以进行判断了。
  《中国科学报》: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您有什么建议?
  郑也夫:要解决我国职业教育的困境不是单一的教育方案就可以完成的,还包括大的社会背景的变化,比如需要废除户籍制度,提高蓝领工人的待遇。当来自农村的学生不需要把读大学当成唯一的获取城市户口的方法,学生才能够从兴趣出发,而非功利性地面对“分流”。当然,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也需要提高,要让学生在学校中真正学到一技之长,得以谋生。
上海首推中职本科贯通学制

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

  这两天,在上海,一些消息灵通的学生家长把上海石化工业学校校长苏勇的电话打爆了。“都是来咨询3+4中本贯通学制的。”苏勇所在的学校,是上海乃至全国第一家吃上“中职本科贯通”学制“唐僧肉”的中职院校。

  过去大多只能招到“差生”(仅指学科成绩较差的学生——记者注)的中职招生状况,正有望通过这一贯通学制的出现得到改善。许多在高考中“可上可下”的中等成绩初中学生及其家长开始考虑,要不要花上7年时间,拿到一个高级技师、技师从业资格证,外加一张本科毕业证书。

  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曾专题探讨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措施,会议要求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这一战略,如今正在上海先行先试。记者今天从上海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座谈会上获悉,上海的职业教育正尝试成为全国领先的“职业教育自贸区”。最先的尝试就是打通中职教育这条“没有未来的断头路”。

  在接下来的中职院校招生季,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将与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上海石化工业学校两所中职学校联合开办“3+4”学制的中专本科贯通课程,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将与上海工业技术学校联合开办同等课程,上述3所中专每所招生额度为40人。

  每年的五、六、七月招生季,过去是苏勇最难熬的日子。苏勇所在的石化工业学校因为地处上海的金山石化区,招生时会得到区教育局的政策倾斜,在中职学校近年来普遍“混得很不好”的情况下,石化工业学校的情况算是好的。

  即便如此,招生仍是件令人头疼的事,“家长面子上挂不住不愿来,来了就问能不能考大学。”过去,在被家长问及“能不能考大学”时,苏勇总是很难堪,“中国职业教育走的是一条‘断头路’,撑死了到高职,往上就没路可走了”。

  今年,苏勇说,上海职业教育的“春天”来了。学生不仅可以直接从中职学校升到大学本科,未来或许还能直升硕士阶段深造。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卢冠忠说,“3+4”学制由本科院校和中职学校共同设计课程,培养专业的高等职业技能人才,“一个学术型高中考上来的学生,学4年成不了高级技师;但一个职业中专考上来的学生,再学4年,7年就差不多能培养出来了”。

  卢冠忠说,现在社会上对化工专业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需求量很大,学校未来还将在硕士阶段领域探索“贯通”。

  根据化工教育协会的统计,全国17万化工一线从业人员中,技师、高级技师仅占3.2%,高级工只有15.6%,高达35%的从业人员没有任何技工级别。与之相对的是,企业对于会修机器的高级技师、工程师需求旺盛。仅在上海金山化工区,一名有两三年经验的高技能化工人才年薪至少10万元起。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陆靖经过长期调研发现,许多中职专业,到了大学本科阶段就没了下文,而到研究生阶段又能出现该专业,“中职时叫做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是技术型的,大本时没有了,只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到了研究生阶段,又有了应用化工专业。中间那一段就断了,因为只有学术型的本科学校。”

  陆靖说,上海要做的,是彻底打通中职学校学生向上深造的通道,给每个孩子以希望。而“3+4”学制只是最先的探索,未来理想的状况是,念完3年中专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报考自己喜欢的“技术型大学”。

  这两天,因为“3+4”学制的咨询报名异常火爆,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校长邬宪伟正准备用“面试”的方法“挑一挑”生源,这在过去“生源奇缺”的情况下根本不可想象。“要选那些对化工确有兴趣、能坚持学习7年的有毅力的学生。”邬宪伟说。

   中国江苏网6月6日讯(记者 夏星辰 龚倩)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烹饪技能比赛将于6月11日至14日在扬州举行。

  本次比赛中职组、高职组、创业大赛共有737名选手参加。中职组分为热菜、面点、冷拼与雕刻等三个项目,高职组分为宴席设计与制作、中餐热菜、中餐面点、中餐冷拼等四个项目。

  本次全国烹饪技能大赛中职组预计全国37个省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组队参加,参赛选手445人;高职组预计36个高职院校代表队参加,选手180人;创业大赛预计28个代表队参加,选手112人。

本报讯(记者高伊凡 通讯员李健)4月9日,我市举办首届中英职业教育校际合作论坛。来自我省各市职业院校的代表80余人参加。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现代学徒制。此后,该论坛每两年举办一次,下次将于2016年在英国举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世伟、市政协副主席李晓英出席了论坛。

据了解,现代学徒制是企业与职业学校为满足相互需求合作实施的一种职业教育制度。这种制度让学生在教室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在生产环境中跟岗学习专业技能,有利于培养能适应未来岗位需求的“实战型”技术技能人才。

当天,中英双方就现代学徒制的实现路径、英国现代学徒制现状及质量保证、职业教育中的管理保障问题进行了探讨。

去年5月,按照中英双方“影子校长”合作项目安排,邢台现代职业学校与英国贝辛斯托克技术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这次论坛的举办也是双方校长互任“影子校长”后取得的成果。

在当天的论坛上,周世伟指出,职业教育是邢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学校培养的大量技术技能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中英职业学校共同探讨向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改革职教发展模式,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海南一所农校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越办越红火——

“40现象”倒逼农校转型

 

学校教师现场为“村官班”学生上龙眼生产技术课。本报记者 刘见 摄

  年轻时都想到城里闯荡,40岁才肯留乡当农民,这便是困扰农业职校生源特有的“40现象”。

  李芳伟是海南省农林科技学校的校长,这所农校位于五指山黎族苗族聚居区,是琼南地区唯一一所省属农业中职学校。近几年来,学校把培养少数民族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与其他中职学校不同的是,这所农校注册的学生中,大多是40岁上下的农民。此前学校在招生中总感觉不踏实,但是,教育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日前出台的《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取消了农校招生的“40岁门槛”,终于让李芳伟吃了“定心丸”。

  年轻时都想到城里闯荡,40岁才肯留乡当农民,这便是困扰农业职校生源特有的“40现象”。这也逼着农业中职学校的办学模式跟着转型。海南省农林科技学校可以说是一所转型成功的职校。

  校村共建,将教室搬到田间地头

  2008年3月,李芳伟到海南省农林科技学校出任校长时,这所省属的农业中职学校却招不到学生,面临再次停办的危险。中央号召建设新农村,农业中专却招不到人,问题出在哪里?

  李芳伟和专业教师一起,到五指山市畅好乡毛招村开始了为期一周的调研。在与少数民族乡村干部群众交流时,他们发现当地农业生产十分落后,农民对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文化素养和经营理念相当缺乏,农村两委干部在农村事务管理以及带头发展生产上缺乏必要的能力。

  同时他们也意识到,大中专毕业生很少直接回到农村,建设新农村的重任必须靠已经“稳定在农村”的农民来承担。不过,这是一个上有老下有小、40岁上下的人群,已经过了上学的最佳年龄。让他们重新回到课堂,谈何容易。

  怎么办?李芳伟决定先从传统的农业人才培养模式改起。农民不愿进城上学,他们便把课堂搬到农民家门口;农民觉得读农校无用,他们便在培养实用技术上下功夫。

  2008年9月,他们探索了校村共建的新模式。课堂就设在村委会或乡村学校;经费方面,教学由学校承担,教室、学生交通补助由村里解决;班主任由学校选派教师担任,班长由村干部担任。由于首批学生大多是乡村干部,他们便把这种模式称为“村官班”,一直延用至今。

  得益于国家和海南省对职业教育的倾斜政策,以及对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重视,“村官班”一出现就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农民们也切实感受到这个班的特殊性:不仅不收费,听一节课还有20元至30元的补助,天底下真有这样的好事。

  变化更大的是农民真正学到了技能。海南省农林科技学校教务科科长陈晓明还记得当初到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六弓乡教学时的情形。黎族姑娘王江静曾经当过幼儿园教师,费了好大劲才插班进“村官班”,2010年毕业时,她已是远近闻名的养鸡大户。去年王江静养的阉鸡有1万只,她的目标是办一个10万只鸡的大养鸡场。王江静告诉记者,在“村官班”里她不仅学到了养殖技术,更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观,与农校陈晓明老师也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陵水黎族自治县提蒙乡40岁的陈邦法种的是圣女果。过去用的是直播,现在他采用嫁接技术;过去希望枝上果子越多越好,现在每枝控制在8个以内。同样的田地、同样的品种,上了农校后,圣女果亩产由3000斤增加到6000—8000斤。陈邦法说,现在他养成了习惯,遇到困难就求助农校的老师。

  目前,海南省农林科技学校通过校村共建,已在少数民族地区9市县开办50多个教学点,在校生人数达到8000多人。

  灵活授课,农民尝到学技术的甜头

  农村教学点是海南省农林科技学校学历教育的一部分,学校制定了包括学籍、考勤、奖惩及考核、毕业与结业等多方面的一系列管理制度。

  “村官班”设有种植类、养殖类、农村经济管理等不同专业方向。教学模式上,遵循模块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原则;课程设置上,根据各乡镇各村生产实际情况安排授课内容;教学方式大班以理论讲授为主,小班则结合学员家庭实际情况进行小组或个别技术指导。

  学校规定了“村官班”的总课时和总学分。学生不论何种原因缺课时数超过30%以上,或者随意迟到、早退等违纪次数达到总课时50%以上,该门课程学分为0;没有修满120学分,就不能毕业,拿不到中专文凭。

  除了上述刚性要求外,根据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学校还做了弹性安排。放宽了学生入学年龄,初中应届毕业生到45岁以下的往届生,都可以注册入学。延长了在校时间,学生在校学籍最长可保留5年。实行“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专业课可根据生产季节和生产特色增减内容。学校鼓励农民参加各级实用技术培训,凡参加过培训的都有学分奖励。

  学习方式的灵活性,让农民尝到了甜头。陵水黎族自治县本号镇38岁的黎族小伙黎钊,2010年上农校时主要学习种芒果,当年他承包的芒果园产量就比别人高。上农校一年就盖上了楼房,被乡亲们称之为“芒果楼”。

  2013年毕业后,黎钊又利用在农校学到的技术,在自家庭院里种上了蘑菇。今年春节,他的蘑菇每斤比别人高出两三块钱,一到集市还是被一抢而空。黎钊说,有农校做后盾,他们有了尝试种养新产品的信心。

  本号镇黎族姑娘符小玉,上农校学的是瓜菜种植技术。但从妈妈酿的甘蔗酒味道好、不上头,广受乡亲们好评中,符小玉看到了商机。在农校老师和同班同学的支持下,她总结、摸索出一套制作甘蔗酒的传统工艺,申请了“老妈酒”的商标,还打出了“黎族老妈酒,好喝不上头”的广告。现在,她生产的“老妈酒”已成为当地节日聚会和农家乐的接待用酒。在符小玉的影响下,村里妇女都有了学习农业技术的念头。

  “村官班”不仅教农民实用技术,而且注重他们文明习惯的养成。

  刚入学时,很多农民学生在课堂上接电话、吸烟、喝酒,在教室内外乱吐槟榔渣;经过教育,这些不文明的现象已基本杜绝,农民的文明意识明显提高。

  深化教改,探索“农商旅一体化”模式

  校村共建模式的成功,得益于国家教育政策和扶贫政策的相互配合。特别是在时任省长、现任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提出“扶贫改打职教牌”之后,教育资金和扶贫资金都向农业职教倾斜,让学校有了改革发展的东风。

  下一步该怎么办?李芳伟提出,借鉴瑞士旅游职业教育的“洛桑模式”,海南农林科技学校提出了“农商旅一体化”的发展新思路。

  国际旅游岛建设是目前海南发展的重中之重。海南提出,到2020年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达到60%。要实现这一指标,必须把大量的农业从业人员有效转移到服务行业上来,提高农民的素质至关重要。上世纪60年代,德国的农业从业人员占60%,而目前只有2%,就是通过提高农民素质实现的。

  在五指山市南圣镇南圣村,学校正在尝试“农商旅一体化”的校村共建新模式。其主要特点是:一是建设一个现代农业的示范区,把海南常见的瓜果、花卉等进行分类,并按现代农业的标准进行管理;二是打造一个商业服务平台,引入企业运作模式,向当地农民提供相关服务,带动周边农民实现规模经营;三是带动一个乡村旅游项目;四是形成一个融农业产业链、创业培训和学生创业孵化于一体的综合实训基地。

  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六弓乡牛门水库旁,由省教育厅投入40万元、中央实训基地专项基金投入160万元、学校自筹100万元建设的“六弓鹅”养殖实训基地已投入使用。依托该基地,学校和田圮村共同成立了养殖合作社,近期投放种鹅350只,鹅苗3500多只。田圮村村支书陈永平担任合作社理事长,他本人就是“村官班”的毕业生。

  这个养殖合作社的下游,是19个养鹅专业户。他们从这里领鹅苗,使用统一的饲料,按照同一方式喂养,成鹅还能以每斤20元卖给合作社。吴亚伟是其中一个专业户,去年他首次养了400多只六弓鹅,春节每斤售价25元,每只鹅就赚了100元。吴亚伟说,他有600亩的水面,今年准备再多养些鹅。

  “农商旅一体化”职教模式最大的优点,是可以让农民不需要异地转移,就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实现角色转换。他们将从单一的农民,转变为具有农、商双重身份的从业人员。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