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地方动态
展开全部

从全国范围来看广西,经过20年的努力,广西建成了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走出了一条富有中国民族地区、后发展地区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职业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全国中等行列。广西先后实施两轮职业教育攻坚,各级财政累计共投入近400亿。在全国率先召开省级职业教育工作大会,率先实施中职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中职学校教师“非实名制”人事制度改革,率先出台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与教育部共建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与教育部共同举办三届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与教育部共同签订“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备忘录。全区职业院校已达到了373所(高职40所、中职333所),在全国1322所高职院校中,广西有5所高职院校进入前100名,在全国1000所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性中职学校中,广西拥有32所。全区职业院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已达到97.7万人(其中,中职全日制在校生规模59万人),约占全国职业院校在校生总数的4%。特别是,在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中,过去三年广西共获得全国一等奖18项,二等奖165项,获奖总数位居西部前列。在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文明风采”大赛中,过去三年广西共获一等奖52项,二等奖977项,获奖总数位居全国前列。在2016全国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中,广西共获奖28项,获奖率达70%,获奖总数位居全国第五。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广西共获奖22项,获奖总数位居全国第六,其中,中职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3项,获奖率达80%,超出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获奖总数位居全国第一。

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教育,广西职业教育已成为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的教育,已成为广西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广西职业教育主动对接自治区重点发展的千亿元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共调整设置213个中职专业、380个高职专业,覆盖中职18个、高职19个专业大类,覆盖全区一、二、三产业。同时,已重点建设400个对接自治区重点发展的千亿元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职业教育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基本实现千亿元产业对接的全覆盖。大力组建职教集团,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目前共建有行业性职教集团27个,参与的职业院校、企业、科研院所等成员单位达1500多家,覆盖了广西近80%的职业院校。成立了15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各行各业近600名同志作为委员,进一步深化了校企合作,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过去五年,广西职业教育共培养了技术技能人才177万,其中,高职毕业生51万,中职毕业生126万,每年职业教育毕业生达35万人,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90%,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5%,职业院校的毕业生60%在广西就业,特别是在加工制造、高速铁路、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旅游服务等快速发展的行业中,新增的从业人员有60%以上是广西职业教育的毕业生。过去五年,职业教育扶贫富民,全力支持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孩子“学得起技能”“学到好技能”,自治区层面共资助学生超过245万人次,百色、崇左、河池等革命老区专门为贫困家庭的孩子们开设“巾帼励志班”“百川励志班”“博世励志班”等,基本实现“上学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同时,广西还实施了教育“励志圆梦”计划,平均每年在中职学校设立励志圆梦班128个,帮助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免费接受中职教育,帮助实现100%就业。

从整个教育体系层面来看职业教育,广西职业教育已完全成为一种类型的教育,为优化广西教育结构做出了重要贡献。以国家《职业教育法》和国家职业教育方针政策为引领,广西职业教育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制度和标准体系,分别制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深化教学改革的意见、职业教育管理行动计划等几十个政策制度文件,涵盖了学校设置、专业教学、教师队伍、招生考试、学籍管理、学生实习、经费投入、国际化、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内容,职业教育从“参照做”走向了“专门干”。近年来,全区职业教育每年招生37万人,其中,中职平均每年全日制招生23.5万人,持续总体保持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现阶段职普比例为4.5:5.5,有力推动了广西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平均每年全日制招生13.5万人,总体上超过每年普通本科招生规模,高职在校生规模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有力地促进了广西高等教育大众化。同时,每年全区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学习的达4万多人,约占当年中职毕业生总数的25%;每年专科层次高职毕业生升入普通本科学习的人数达6000人,约占当年高职毕业生总数的6%,职业教育实现了横向融通、纵向贯通,优化了整体人才培养结构。

3月31日,世界银行执行董事会批准为中国甘肃省职业教育发展项目提供贷款1.2亿美元,帮助提升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与相关性,加强校企合作。

甘肃省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欠发达省份,收入和人类发展指数均处于较低水平,近60%人口生活在农村。劳动力大部分集中在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的第一产业,而不是作为经济发展主要驱动力的第二、第三产业。要促进低技能劳动力向生产率较高的产业转移,建立一个现代化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至关重要。

世界银行高级教育专家、项目经理肖丽萍说:“甘肃省职业教育发展项目将助力甘肃省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我们把重点放在加强校企合作上,包括在制度层面和学校层面,使其在技能培养方面更符合企业的需求”。

甘肃省职业教育发展项目的内容之一就是建立技能委员会。技能委员会设在有多家重点企业落户的兰州新区内,由企业技术人员、政府官员和职业学校教师组成,主要职能是为全省职业学校提供技能需求信息。项目还将帮助四所项目学校建立校企合作委员会,试点校企合作创新模式。

此外,中国甘肃省职业教育发展项目还将推进学校全面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重点放在培训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上,推广需求导向的能力本位课程,促进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改革教与学评估体系,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升级改造学校设施设备。

甘肃省职业教育发展项目投资总额约为1.45亿美元,世行贷款1.2亿美元,其余为项目学校和省政府配套资金投入,项目实施期为五年,预计受益学生近3万人,其中78%来自农村。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银行长期支持中国的职业教育改革,在过去10年里实施了广东、辽宁、山东、云南、新疆等地的职业教育发展项目,甘肃省职业教育发展项目将学习借鉴这些项目以及世行在世界各国类似项目中积累的丰富经验。

为推动澳门与泉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交流与合作,3月29日,澳门中华青年进步协会师生一行30人在泉州市教育局调研员吴若萱和对外合作科科长郑华强的陪同下莅临泉州华侨职业中专学校,开展澳门中学生“一带一路”及“职业教育”主题学习与交流活动。

交流活动中,吴若萱介绍了泉州职业教育现状及发展前景,泉州华侨职业中专学校校长陈志雄则介绍了学校的办学历史及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项目建设情况。澳门师生与学校师生代表进行座谈交流并参观了部分实训场所,现场体验了虚拟现实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据了解,本次学习交流活动由澳门教育暨青年局主办、澳门中华青年进步协会承办,参访代表是从澳门17所中学遴选出的优秀中学生。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澳门中学生还将参观泉州市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文化创意园等,领略泉州的大美风光、名胜古迹以及人文历史,从而让澳门中学生对泉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

四川省将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工程和战略重点,多维深化现代职业教育改革,推动四川由职教大省向职教强省迈进。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出台《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启动中职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确定22所中职学校开展省级诊改工作试点,促进中职学校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推动中职教育加强管理育人,深化内涵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推进招生考试改革。将“示范高职单独招生”纳入省级教育体制改革首批试点项目,推行“知识+技能”单独招生考核方式,通过对口高职、五年制高职、高职单招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中职学校毕业生升学比例,初步形成中高职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通道。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行校企合作、产教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全省已建立62个职教集团或产教联盟,成员涉及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科研机构等多家单位,极大促进了全省职业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建立企业参与制度,多种形式支持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产品研发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2015年至今已遴选两批共112所职业院校及企业为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017年底试点院校将达到150所。

加快信息化建设。制定《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指南(试行)》,加快智慧校园建设,通过信息化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以48所国家级示范职业学校为龙头,开展数字化资源开发和应用,开发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名师名课等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开展省级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组织教师参加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提升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

针对职业院校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以及专业教师结构性短缺、“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等现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日前专门出台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专项规划,就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作出部署。

本着树立以德树人、全面发展、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的职业教育人才质量观,新疆将把提高质量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内涵体系,推进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提升学生思想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全面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新疆将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建设的紧密结合;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强化教学保障,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特色发展、突出效益,切实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对初高中未升学、未就业毕业生技术技能培训全覆盖。

“让美术教育为职业教育增光添彩”,是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刘静的执教理念。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辛勤耕耘28载。她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在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获得艺术设计金牌奖项,辅导的学生获得江苏省技能大赛一等奖。

经历了半个世纪积淀和发展的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如今拥有数控技术应用等省级品牌专业7个、化学工艺省级现代化专业群1个、国家紧缺型人才培训基地 2个,建成加工制造类等校内实训基地8个,其中省级以上实训基地4个。

11.jpg

连云港市教育局副局长高健接受采访

阳春三月,春意融融。15日,记者走进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采访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聆听职教故事,感受育人情怀。“培养诚信多能人才,服务江苏沿海开发”,主持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广武表示,学校围绕连云港市的医药、石化、新材料、新能源等支柱产业,调整设置专业,深化校企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探索校企育人新模式。

从中职学校到高职院校,从学校到企业,从企业到园区,三天来,记者感受到连云港市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的浓厚氛围,感受到全市主动适应港城产业发展需求、办有获得感的职业教育新形势、新趋势和新常态。

“一带一路交汇点,江苏沿海开发,长三角一体化,国家东中西部区域合作示范区,创新型试点城市等诸多国家战略的叠加,给连云港发展职业教育满足技术人才需求,带来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挑战”,连云港市教育局副局长高健说。

11.jpg

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课堂上,老师指导学生实际操作

职业教育差异化、特色化,搭建成才“立交桥”

“成长,成人,成才”,被评为“全省职业教育先进个人”“连云港市教学名师”的灌南县中等专业学校的陈勇老师在职教生涯中始终诠释、践行着这样的办学理念。

按照连云港市教育局办公室关于开展职业学校“创新教育教学实践研究工作室”建设的要求,灌南中等专业学校积极组建创新教育教学实践研究工作室和研究团队,开展形式多样的动手动脑及实践操作活动。近几年来,工作室共有20多项创新发明获得了实用新型国家专利。

灌南中等专业学校校长王习中介绍,近三年来,学校参加创业创新等竞赛活动190余项,获得市级奖项 100余项,获奖 200余人次。“立足校内平台,拓展社会平台,以创新创业项目为依托,构建专业户、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全面实施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目前,灌南中等专业学校紧密对接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转型升级需求,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学科。重点建设船舶制造与修理、汽车运用与维修、果蔬花卉生产技术和电子技术应用等四大专业。

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科学制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推进理实一体化和信息化教学,努力优化职业教育的办学生态。

连云港中医药高等专业技术学校,已形成药学服务类、药品制造类及护理康复三大专业群,其中高职护理为省品牌专业,高职中药学、药学、药品生产技术为省特色专业。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优化专业布局,突出财经行业特色,形成会计、财务与金融、经济贸易、信息和公共经济与管理五大专业群,被誉为“江苏财经人才的摇篮”。

东海县中等专业学校紧扣地方水晶特色产业,特别是围绕县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设置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中专和大专班。聘请优秀毕业生成立水晶雕刻工作室,先后有10多件作品获中国水晶工艺百花奖。

“人人有才,人人皆可成材”。根据生源素质的多样性,连云港市在职业教育发展中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专长和特色,尊重学生个性的张扬和优化,形成了“一校一品”的特色专业,为学生搭建了多样化、多路径的成才“立交桥”。

11.jpg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院长李梅英接受采访

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把车间搬进课堂,把课堂引进车间。东海县委县政府在重视职业教育方面,不断推出新政策、新措施,更是把职业教育放在十三五教育规划的突出位置,促进职业教育与地方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的深度融合。

东海县中等专业学校承担了地方以水晶为主导产业的技术人才、营销人才的培养工作。学校大胆尝试,引企入校,进行校企合作。2009年,随着第一家水晶企业入驻学校,目前已经引进了三家水晶企业进驻合作。

“老师和师傅合一,课堂和车间合一,学生和工人合一,产品和作业合一”,东海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姚晓民用“四个合一”来概括学校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的对接。

连云港高等医药专科学校按照“岗位导向、双线培养、产教融合”的思路,在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和效能上取得新突破。221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校与地方共同建校,共同育人。校长顾强认为,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坚持中医药职业教育与健康服务业发展同频共振。

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一方面用人企业招工难。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连云港市教育局副局长高健接受中国江苏网采访时表示,积极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教体系,增强职业教育市场应用能力,是解决就业矛盾先决条件。只有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才能走出一条校企共赢新天地。

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

2011年5月,在省政府召开的全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推进会上, 赣榆区和灌南县被确立为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

赣榆区加快构建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的县域职业教育体系,着力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把创新职业教育工作体制机制、健全职业教育保障体系作为最关键的着力点。

赣榆中等专业学校完成国家级改革示范校创建工作,总投资2200万元,先后实施了数字化校园建设、专业实训设备的配备和运动场建设;金山中等专业学校于 2012年成功创建为江苏省四星级中等专业学校,先后共投资约 1400万元。站在保民生、助转型、促发展、建设幸福赣榆的高度,赣榆区以开放的理念、创新的思维,把构建满足全区人民终身教育体系列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的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灌南县成功创建了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职业教育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灌南县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教育局副局长李太云表示,十三五期间,灌南县将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坚持产教融合、特色办学,坚持系统培养、多样成才,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充分配套,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各个领域“崇尚一技之长”,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22.jpg

在校园内,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获取知识

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发展环境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我国制造业、服务业乃至国民经济现代化建设和解决我国技能人才严重缺乏的客观需要。但是职业教育在现实发展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在舆论环境方面,连云港市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深度和特色的职业教育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外部环境和舆论氛围。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新方针、新机制,重点宣传职业教育的新经验、新成绩,突出宣传职业教育的新亮点、新突破,专题宣传职业教育的新榜样、新典型。连云港市教育局副局长高健表示,准备制定《连云港市职业教育宣传工作促进办法》,提升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支持程度。

在政策环境方面,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施意见》,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统筹推进不同类型、不同体制的职业院校发展,形成财政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每年安排不少于700万元的职业教育经费。

连云港市“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全市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教育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显著提高,建成教育发展水平领先、人才培养质量一流、知识创新体系健全、开放程度较高的教育强市。同时,围绕“三区”建设彰显地方教育特色,即地方教育文化创新区、教育改革开放先导区、卓越教师发展孵化区。

“出去一火车,回来一卡车”,考上一所名牌大学对于地方和家庭来说意义固然重要,但是从区域经济发展,以产业带动家庭增收来说,职业教育真正起到服务于地方经济,服务于家庭小康建设作用。

连云港在第十三个教育发展五年规划中,着力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服务需求、产教融合、中高职衔接、普职融通的具有连云港区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和总体布局,以增加职业教育吸引力。

2020年,建成7所省现代化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3所优质特色中等职业学校、15个中职现代化实训基地;建成15个对接区域主导产业的现代化中高职专业群、品牌专业;建成30个校企共建、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训平台。

11.jpg

连云港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作委员会党工委委员齐华兵接受采访

促进职教富民,地方产业与职业教育抱团发展

2015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连云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以“创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为目标,集中精力做大平台、做实孵化、做优服务。园区内积聚了淮海工学院、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中船重工第 716研究所“九校一所”,其中有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财会职业学院、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等5所职业院校。

11.jpg

连云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既要发展以研发设计、文化创意、云计算、科技服务等知识密集型高端服务业,也要积极构建以信息技术、新医药、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和服务体系”,连云港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作委员会党工委委员齐华兵说,高新区要加快推进“双进双促”强区富民大走访活动为推动连云港经济转型升级、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支撑。

记者走进高新区科创园,迎面接待的是软通动力运营总监张贤华,对于职业院校大学生们创业,他有着浓厚的兴趣和说不完的故事。连云港软通动力致力于智慧城市与产业互联网建设,在扩大自身业务的同时,为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提供了平台。在这个创业园里,海诗影业、信风网络、花儿直播、臻艺网络、鸿奥科技……,一群充满青春的年轻人在从事着朝阳产业,透着成就、喜悦和活力。

这些创业实体有的还处于起步阶段,有的初见成效,有的已经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城市窗口。如花儿直播,服务港城人民的商务、政务、生活、学习、娱乐;鸿奥科技致力于高品质的游戏产品研发和运营,已成为玩家喜爱的网络游戏综合服务商。

11.jpg

职校学生通过一技之长改写自己的生活

他们通过一技之长,改变着生活,改写着青春和明天。

齐华兵介绍,园区内的职业学校纷纷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与辖区内的企业、单位合作,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办学优势。

“辖区内的各个职教院校都在积极适应经济新形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动对接企业需要。积极服务地方发展大局,取得显著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齐华兵介绍,各中高职院校举办以“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为主题的“职业教育活动月”活动,与应用型技术本科教育分段培养或联合培养,不断完善中高职“3+3”、中职本科“3+4”、高职本科“3+2”等培养模式的多层次办学,彻底打通了与高等院校之间衔接与沟通的渠道,使在 校中职生可以就读大专、本科,获得高层次学历,成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职业教育忙不忙,看市场”。面向市场,促进发展,服务就业,这是职业教育发展前行的方向。对于连云港市职业教育如何促进富民增收,推动从就业到创业、从制造到创造,连云港市教育局副局长高健认为,应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深度融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中国制造2025”的实践中,促进新动能发展和产业升级,促进脱贫攻坚和就业创业,为推动地方区域经济作出新贡献!

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是我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重要支撑,对于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意义。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市长许勤领衔向大会提交建议,呼吁立法完善“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加快构建产教融合的高水平职业教育体系。

当前,我国正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需要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建议指出,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呈现数量短缺、结构失衡的特征,难以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数据显示,我国就业人员中高技能人才占比仅5%左右,远低于国际制造业强国30%以上的水平,我国高技能人才存在很大缺口。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一点,在于强化职业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训岗位的联动互动,这方面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一大短板。

建议分析,德国、瑞士等国家之所以成为全球制造业强国,与其“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密不可分。这些国家的职业教育执行主体由学校和企业两者构成,双方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居主导地位,并由国家用立法形式进行强制性规定。比如,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明确了企业、职业教育学校在职业教育中的权利义务,企业不得接收未经过培训的员工。正是得益于长期坚持“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瑞士等国家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造就了“德国制造”“瑞士制造”。

建议提出,应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法律相关规定,修改完善我国《职业教育法》,以立法方式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制度安排,强制“绑定”企业实习岗位与职业学校教育的互动,促进职业教育界与产业界紧密联动,并出台相应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构建产教有机结合的高水平职业教育体系,更好地支撑我国迈向制造业强国,加快打造国际一流质量的中国产业和中国产品。

3月22日,青海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建军在西宁地区调研省职业教育发展情况。他强调,要把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放在推动“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和“四个转变”新思路落地生根、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促进就业创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格局中来审视,加快发展有青海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

“老师,这个工业机器人的编程方式我不太清楚,可以给我详细讲解一下吗?”3月14日,数名来自印度尼西亚的留学生在广西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上课,学习工业机器人操作。

印度尼西亚学生刘航心已经学习了为期一周的机器人实践课程,掌握了简单操作机器人的方式。“工业机器人十分有意思,此前在印尼没有见识过这样的设备。”刘航心表示。

在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有100多名像刘航心这样享受优惠政策,从东盟“飘远过海”来中国学习的留学生。这得益于柳州市为配合企业走出去,大力推动的与东盟职业教育合作项目。

2015年8月,上汽通用五菱印尼工厂在西爪哇省勿加西县开建,项目投资7亿美元,将于今年下半年投产,建成后将具备年产15万辆整车的能力。

为给上汽通用五菱印尼工厂提供人才支撑,广西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有限公司以及印尼方面开展三方合作,在柳州成立“中印尼SGMW汽车学院”,分批招收印尼学生到该校学习,定向培养。

“与上汽通用五菱合作,是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一个很好的落脚点。”该校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喻馨锐表示,发展职业教育国际化,除了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人才支撑,更是引进国际先进理念,推动中国制造走向高端。

此外,该学院在2016年9月与印尼必利达国民三语学校签署联合办学协议,在印尼成立分院。预计今年9月份,第一批印尼学生可以直接在当地分院进行学习。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中印尼SGMW汽车学院”只是柳州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一个缩影。2016年3月,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印尼苏莱亚大学校签署合作备忘录,两校在师生交流、合作办学、校企合作等多个方面进行国际合作,还将联合建设轨道交通培训基地和汽车技术服务培训基地。

与此同时,柳州市还主动“走出去”。2016年,柳州市以师资培养为突破口,投入382万元选拨58名专业教师分三批次到德国纽伦堡、斯图加特,英国伯明翰市开展资培训,促进教师队伍水平提高。

作为西南工业重镇的柳州,长期以来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到与工业经济发展相匹配的重要地位。根据规划,到2020年,柳州将建成机械产业、现代服务业、轨道交通等3至5个行业和区域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推进首批“现代学徒制国家试点城市”建设,引入德国“双元制”、英国“学徒制”和新加坡“双轨制”等国际先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把柳州打造成为东盟先进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输出基地。

北京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招生较2015年下降了9.8%

北京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实际录取人数和招生录取率呈下降趋势

北京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实际报到率呈现上升趋势

北京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仍保持高位

北京高职院校招生情况

2016年,北京独立设置高职院校计划招生2.5万人,较2015年减少约0.3万人,下降了9.8%,其中,公办院校计划招生1.8万人,民办院校计划招生0.7万人。

我今天能够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得益于巾帼班的教育。”海口中信银行(6.770,-0.05,-0.73%)龙华支行大堂经理朱晓莹说。这位初中曾辍学当保姆的黎族姑娘,通过励志扶贫职业教育实现了人生蝶变。

2009年,海南在省经济技术学校创办“巾帼班”,面向农村贫困户、城市低保户等家庭招收初中毕业女学生。8年来共招收农村贫困家庭女学生近8000人,其中5000多毕业生已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骨干和家庭脱贫致富的顶梁柱。

走在这所中专校园里,“扶贫重在扶志,扶志重在育才”等励志名言随处可见,张贴在墙壁和走廊里,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人穷志不穷,未来不是梦。”学校校长张毅生说,在孩子们第一天入校时,学校就实施青春励志教育。针对女生的特点,专门编写校本教材《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开设校本课程,开展专业性勤工俭学活动。

学校开展经常性励志讲座,聘请省妇联领导、励志教育专家、巾帼红旗手、德育专家担任主讲。考虑到这些女孩走上社会后,不仅要成为一名员工,未来还将成为妻子和母亲,她们的思想观念影响到下一代,学校专门开设家政和理财课程,传授她们生活持家的能力。

教师覃小丹说,比起文凭和技能,“巾帼班”教给学生们最宝贵的财富是战胜贫困的意志,让女孩们从思想上脱胎换骨,认识到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的位置和价值。

海口中信银行龙华支行行长朱亲彪说,朱晓莹是酒店管理专业毕业,按说很难胜任银行的工作,但当年提前录取朱晓莹,看中的是她勤奋努力、攻坚克难、积极进取的精气神。

为了让“巾帼班”学生毕业后能够就业,帮助家庭脱贫致富,学校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一校百企联盟,让每个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帮助其优质就业。

据介绍,“巾帼班”学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学校连续三年获海南省大中专就业工作优秀单位称号。

“巾帼班8年办学经验再次证明,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具有见效快、实用性强等突出优势。”海南省教育厅扶贫办主任邹文涛说。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长沙一所职业技术学院所属的湘菜学院甄选了95名优秀师生来到北京,服务于全国两会期间的烹饪、餐饮、会务、礼仪服务等岗位,为两会带去了浓浓的“湘味”,一展湖南省职业技术教育的成果。

长期以来,社会上对职业技术教育似乎有一种误解,认为只有那些学习不好的“笨学生”“坏学生”,才去读职业技术学校;招聘会上,如果说谁是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的,也有点“抬不起头”的感觉。这种现象不但对职业技术教育很不公平,于社会、经济发展也不利。

实际上,职业技术教育与大学教育同样重要。社会发展,需要精英们不断地科技创新,也需要普通职业人的敬业付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既要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也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并再一次强调工匠精神。如果没有职业技术人员,工匠精神能真正落到实处么?

现实中,职业技术岗位人才其实很匮乏。不少关键技术性岗位,工资已经超过了大学毕业生。但是社会上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偏见仍没有消除: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家长提起来兴高采烈,谁家的孩子上了“技校”,家长往往感觉面上无光,“技校”毕业生甚至相亲也很困难。尽管这些观念已经落伍,但很多人仍转变不过来。近年来,湖南相继出台了多项鼓励政策与措施,扶植、加强职业教育发展。在提升职业技术人员荣誉感、使命感的同时,也有助于扭转社会上对他们的偏见。

当然,职业教育与职业技术人员地位的提高,也要靠相关产业的发展保证对相关职业人才旺盛的市场需求。就湘菜而言,湖南省内有1500亿元的餐饮消费,是千亿大省之一,湘菜产业年均增速为12%,具有高成长性,大有潜力可挖。此次湘菜进京,“湘味”进两会,可以说是职业教育出成果的一个展示,对湘菜产业的宣传、拓展具有刺激作用,相应也会带动促进相关的职业技术教育,这样的良性循环,其示范效应更有价值。

甘政办发〔2017〕2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有关部门:

《甘肃省建设国家职业教育助推城镇化改革试验区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1月12日

(此件公开发布)

甘肃省建设国家职业教育助推城镇化改革

试验区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甘肃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助推城镇化建设改革试验区协议》和《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助推城镇化建设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精神,全面推进国家职业教育助推城镇化改革试验区建设,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4〕84号)、《甘肃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甘政发〔2014〕53号)和《甘肃省“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甘政办发〔2016〕167号)有关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背景

(一)发展现状“十二五”时期,我省以实施《甘肃省“十二五”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甘政办发〔2012〕17号)和《甘肃省“十二五”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甘政办发〔2012〕121号)为抓手,围绕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和西部教育强省,紧扣服务宗旨,突出就业导向,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加大投入强化基础,改革创新提升质量,全省职业教育稳步发展。

1.体系结构初步形成。目前,全省共有中等职业学校310所(含技工学校),在校生28.9万人;高等职业院校27所,在校生13.74万人;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试点本科高校8所,在校生10.03万人。全省初步形成了层次较为合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产教融合稳步推进。“十二五”期间,全省共组建行业型、区域型、专业型等3种类型的职业教育集团26个,初步形成了分工明确、结构合理、资源共享的职教集团运行机制,其中10个行业性职业教育集团与省内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密切对接,一些行业、企业积极参与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师资队伍、专业与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校企合作逐步深化。

3.保障力度不断加强。“十二五”期间,争取中央财政职业教育投入5.5亿元。新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60个,实训设备总值8.29亿元。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累计安排资金8.87亿元,为85所中等职业学校更新实训设施。积极推进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建设,园区规划占地1.3万亩,总建筑面积414万平方米,先期投资40亿元以上。全省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对在省内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免除(补助)学杂费和书本费,生源地助学贷款利息由政府偿还。建立了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

4.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全省职业院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中等职业学校校舍生均面积比“十一五”末期增长5%。13所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验收,2所高等职业院校通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示范性职业院校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不断加强。中等职业学校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5.23%,高等职业院校初次就业率达61.67%。

5.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全省职业院校每年培养技术技能人才15万人左右,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近100万人次。实施职业教育精准脱贫,每年招收10万名初中毕业生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建成以6所“农字头”职业院校为龙头、87所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骨干、80所县级职教中心涉农专业教学点为补充的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网络,每年开展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培训和劳务品牌培训70万人次。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推进全省产业升级发展、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

(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是实现脱贫致富、农村人口市民化和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全省城乡经济繁荣、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1.面对新型城镇化布局调整,迫切需要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根据自然条件和城市发展特点,进一步优化城镇布局和城市空间结构,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目标。职业教育的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必须适应城镇化布局调整的需要。但全省职业教育布局还不够合理,发展还不平衡;中等职业学校数量偏多、规模偏小,资源分布不均;地区差异较大,优质资源缺乏。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职业教育围绕全省“一群两带多组团”的经济布局,形成适应中心城市、城市组团、中小城市发展需要的布局结构。

2.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加强职业院校专业建设。随着我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相互促进,突出区域特色,是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要求。但我省一些职业院校办学定位与市场衔接不紧密,与所在区域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关联度不高,特色优势专业不突出,专、精、尖程度不够。加快专业结构调整,紧密对接区域传统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着力点。

3.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迫切需要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实现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我省职业教育服务农村和农村转移人口的能力不强,服务城镇化建设的能力较弱。为推进城镇化建设发展,需构建能满足劳动者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体系,广泛开展市民素质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农村转移人口适应城市社会和就业创业的能力。

4.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迫切需要提升贫困地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我省有58个连片贫困县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办好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有助于贫困人口掌握一技之长、具备脱贫致富本领,也有助于培养贫困地区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但我省贫困地区职业院校基础薄弱,人才培养能力不强,难以发挥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作用,尚需进一步加大支持与投入力度,提升贫困地区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城镇化建设发展规律,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动力,以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布局调整和质量提升为抓手,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和助推城镇化发展的能力,为推进我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二)发展目标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有效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在创新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国际合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方面取得突破,在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全国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和服务城镇化建设积累有益经验。

1.职业教育结构规模更加合理。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下同)在校学生达到32万人以上,全日制高职(高专)在校学生达到20万人以上,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本科院校在校生达到15万人以上。专业硕士招生人数显著增加,在校生达到1万人以上。从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达到60万人次,开展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600万人次。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新成长劳动力接受职业技能培训覆盖率达到95%以上。

2.职业院校布局更加科学。形成与我省城镇化布局相适应的区域性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有效衔接的职业教育组团发展格局。中职学校完成资源整合,兰州成为全省职业教育核心区。办好省级以上示范性高职院校,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3.专业设置适应需求。结合各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形成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的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重点建设面向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扶贫开发、文化旅游及服务全省传统优势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等专业,推动区域内职业院校合理分工,基本消除专业设置雷同、设施重复建设等现象。

4.办学水平普遍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普遍达到国家办学标准。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60%以上,数字化资源覆盖率达到100%。毕业生合格率和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95%以上。

5.升学渠道更为畅通。通过五年一贯制(中职—高职)、“3+4”(中职—本科)和“3+2”(高职—本科)等多种招生培养渠道,构建贯通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体系,职业院校毕业生升学通道更为通畅。

6.就业创业途径更加宽广。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通道全面打通。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全面向职业院校毕业生开放,中等职业学校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高等职业学校就业率保持在85%左右。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在毕业年度内自主创业的,享受与普通本科高校应届毕业生同等的创业优惠待遇。

7.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建立起政府统筹、部门职能整合、形成工作合力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中的指导地位和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基本形成。建立起多方参与的职业院校治理结构。职业院校参与集团化办学的比例达到100%。

8.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强化舆论宣传,倡导“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逐步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人才观念逐步确立。

9.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能力不断提升,在推动产业集聚、企业增效、先进农业技术推广、现代经营管理模式运用、农村群众脱贫致富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对实现富民兴陇和全面小康的贡献显著提高。

 人社部历来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近期相继隆重表彰高技能人才,出台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在全国人社工作会议上就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了全面部署,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做好技能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德州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协同发展战略,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大项目、好项目相继落户,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德州市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匮乏的短板也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一是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还不到位,个别地方和部门还没有把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中。二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个别学校的专业结构、层次类型不够合理,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三是地方投入保障不足,部分职业学校硬件落后、实训基地紧缺,无法满足教学需要。为此,建议:

一、提高对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用足用好“山东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政策,把职业教育放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促进充分就业的战略格局中去谋篇布局,放在加快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的大局中去定位,主动对接和服务于产业升级、创新创业等需求,积极优化职业学校布局结构,做大做强职业教育资源。牢牢把握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加强分类管理,引导职业学校科学定位。

二、加强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关部门要按照规定为县级中等职业学校予以财政专项资金和政策扶持,进一步提高我市职业教育的整体实力。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升级,市场对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应积极扶持引导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鼓励投资兴建高职院校。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年)的意见》,努力为职业学校急需人才解决编制问题,推进教师和企业人员双向交流合作,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和企业人才到学校兼职任教常态化机制。

三、激发职业院校办学活力。鼓励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完善财政贴息贷款等政策,健全民办职业院校融资机制。完善民办职业教育收费管理制度,形成由市场决定的价格形成机制。对各级政府出台的鼓励民办力量办学的用人、用地、融资等优惠政策要全面落实到位,并尽最大努力给予扶持。

四、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成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校企合作管理机构,统筹搭建合作平台,完善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将企业开展职业教育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纳入推荐评优评先、政府性贴息贷款等评价体系。创新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继续高规格、大范围邀请企业和院校举办京津鲁冀职业院校毕业生大型招聘周,全面提高德州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五、服务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战略。围绕“一区四基地”,强力对接在京津的世界500强及大型国企,签订长期技术人才供需协议。加快教育对接京津冀的步伐,进一步深化同优质教科研资源的对接,在联合办学、教师培训、构筑优秀生源基地等方面深入合作,积极引进京津院校举办职业教育和教育技能培训,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深化教育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融合。继续整合职业培训资源,指导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主动承担企业、社会人员的职业培训任务。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