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地方动态
展开全部

近日,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黎明职业大学等10所福建高职院校在宁夏有了“亲家”,这些学校分别与10所宁夏高职院校签订结对帮扶协议,以推动宁夏职业院校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

根据协议,福建对口支援职校将定期选派管理团队,到结对的宁夏职校进行挂职帮扶,共同研究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特色发展等方面问题。福建对口支援职校还将积极接收结对宁夏职校选派的管理干部挂职交流学习,每校接收人数不少于5名,挂职时间不少于一学期;积极接收结对宁夏职校教师交流研修、跟班学习、参与课题研究,每校接收人数不少于10名,交流时间不少于一学期。

福建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福建将支持签订协议的职校建立常态化深度合作关系,推进管理创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支持双方发挥行业作用,推动行业企业参加跨区域校企合作,带动宁夏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就业岗位。

近日,浙江省教育厅、财政厅公布浙江省优质高职暨重点校入围名单,共有20所高职院校入选,其中,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院校被认定为高职教育重点建设院校。

浙江省高职重点暨优质建设项目周期为5年,各校将从推进管理体制创新、加强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技术技能积累与服务、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等5方面进行重点建设,省级财政对列入重点建设高职院校中的省属高职院校,平均每校每年安排建设资金5000万元;对列入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省属高职院校,平均每校每年安排建设资金200万元。项目旨在推进该省高职院校新一轮改革创新,进一步提升全省高职教育办学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据介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在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探索开创了“金华模式”,是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工作及业绩考核中唯一3年考核均位列前三的院校。

6月19日,“牢记嘱托 职教前行”贵州省实施职业教育精准脱贫行动两周年成果展示活动在清镇职教城举行。活动展示了贵州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入实施教育精准脱贫行动,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服务脱贫攻坚取得的显著成效。

两年来,贵州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入实施教育精准脱贫行动,奋力推动教育“9+3”计划取得丰硕成果,走出了一条穷省办大教育的图强之路。贵州教育撕掉了长期落后的标签,被教育部誉为教育工作后发赶超的典范。

成果展示活动上,来自“威宁班、赫章班”和贫困县乡的同学们通过表演精彩的文艺节目,汇报他们接受职业教育的收获和蜕变,展示了职业教育成就出彩人生的魅力。此外,“亲切关怀指引多彩贵州走出新路”“脱贫攻坚 职教当先”“媒体看职教”等模块展板,以及相关职业院校技术技能技艺等办学成果展台,展示了两年来贵州实施职业教育精准脱贫行动取得成果和经验典型。

活动期间,省教育厅会同省扶贫部门召开职业教育精准脱贫工作推进会,邀请4个同步小康最困难县和20个极贫乡镇政府负责人研究落实招收贫困学生就读职业学校、职业教育对口支持贫困地区技能培训和农校对接、学校订单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等相关事宜。紫云、榕江等地方政府与工业职院、交通职院、护理职院及瓮福集团、贵州高速集团、省人民医院等大型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开展政校企合作,实现招生即招工、就学即就业的目标,将带动一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实现精准脱贫。

11.jpg

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合唱歌曲《中国职教之歌》

22.jpg

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学生演唱歌曲《山水贵客》

最新一期政府公报公布的《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下简称《意见》)提出,深圳将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产教深度融合,探索“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打造职业教育世界品牌,构建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深圳特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20年,深圳将新建4所职业院校(其中本科层次技术大学1所,专科层次技师学院1所,中等职业学校2所)、建成10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特色专业,开发50门左右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专业课程,形成产品设计、电子与通讯工程、物联网工程、新能源技术与工程、生物工程等一大批符合深圳产业发展、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特色专业群。

2020年新增技能人才110万人

根据《意见》,深圳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人才培养层次健全,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贯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深圳特点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到2025年,建成2—3所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职业院校,把深圳建设成为世界一流职业教育高地。

届时,深圳的职业教育体系将更加健全、规模将更加合理、办学水平将显著提高。到2020年,深圳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学生将达到5000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6.8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稳中有升。

深圳职业教育服务能力也将明显增强,根据《意见》,深圳将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重点提升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到2020年,培育100家高水平教育企业,建成2—3个在全国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职业教育集团。新增技能人才110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35%。

此外,国际化水平将明显提升。《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设2—3所中外合作学院,2所国际化中等职业学校。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国际标准的制定,推动职业院校创办海外分校和留学生培养基地,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培养培训技术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投入须达一定比例

为达到上述目标,深圳将实施六大重点任务,分别为着力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激发办学主体活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在组织保障方面,《意见》要求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要把职业教育纳入本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优先解决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完善经费保障,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鼓励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捐资、出资举办职业教育,拓宽办学筹资渠道。

同时,《意见》提出强化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建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定期开展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专业教学情况评估。引入第三方机构对职业教育发展进行评估。

值得一提的是,《意见》透露将推动制定深圳市职业教育地方立法,进一步确立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为推动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奠定法制基础。

■六大重点任务解读

大力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职教

探索高职“专本连读”“本硕连读”

记者采访了解到,现在一些家长、学生对中职、高职学校不感兴趣,除了从观念上对职业教育有偏见外,现有的高职院校专科毕业就到顶了,没有上升通道也是重要原因。

《意见》提出着力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职业教育。除了要高起点建设深圳技术大学,重点培养应用型本科高水平工程师、设计师外,还要支持深职院、深圳信息学院扩大与普通高校联合培养高职本科专业规模,探索建立高职“专本连读”“本硕连读”的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中职—应用本科“直通车”等培养模式。

有观察者认为,这意味着职业教育“断头路”问题有望得到解决,能更好地推动职业教育协调、良性发展。无论是深圳的城市定位,还是经济、产业发展情况,都决定了其职业教育必须走高端化的道路。而深圳的职业教育也走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点。探索开展本科乃至本科以上层次职业教育,十分重要。

同时,《意见》还提出要优质发展专业层次职业教育,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带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支持设立中高职联合学院;还要特色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终身教育等。

提升深圳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

新建1所中德先进制造技师学院

根据《意见》,除了支持深圳技术大学与德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合作,建成开放式、创新型、国际化应用技术大学,支持深职院与德国合作建设中德智慧制造学院、深圳信息学院与德国职业院校合作建设中德学院外,深圳还将新建1所中德先进制造技师学院。在福田、龙岗等区(新区)新建2所以上高水平的国际化中等职业学校。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俞仲文曾表示,深圳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进国内外知名院校合作办学有必要,但关键是要做什么、怎么做。在他看来,不能照搬国外先进经验,必须要结合中国具体情况以及深圳文化、产业背景,学习对方的精髓。他认为,合作办学中最重要的是学习职业教育做得好的国家、院校的先进教学理念、标准、方法、评价制度等,学习对方如何把创新教育、创新文化、创新思维真正融入各个专业、课程。

在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方面,深圳还将支持引进深圳产业发展迫切需要的紧缺专业、特色专业的境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此外,将支持职业院校发起成立“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联盟。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来深圳职业院校留学。支持职业院校配合企业“走出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办学机构、研发机构。《意见》提出,深圳要建立一批“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基地,助力国际产能合作,为当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激发办学主体活力

支持领军企业举办职校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康飞宇曾表示,在职业教育方面,深圳可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比如可利用深圳优势企业资源,动员华为、富士康等企业合作办学,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意见》中提及,深圳将开展职业院校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支持领军企业独立举办、联合举办职业院校或二级学院。支持各类办学主体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益。同时,深圳将加大对民办职业院校的财政支持力度,扩大职业院校在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招生考试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激发职业院校办学活力。

广东新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叶卫琴认为,“领军企业”非常清楚需要什么样的技术人才,引入这些企业联合举办职业院校,将使职业院校定位更准确,“因为培养什么样的高水平技术人才,企业很有发言权”。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还提出要完善考试招生制度,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的注册入学制度。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分类考试,突出“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打通高等职业院校面向生产一线招收有实践经验学生的通道。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开展校企联合培养试点

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如何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意见》提出要着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以产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预警机制。制定职业院校鼓励发展与限制发展专业目录。加快发展高端制造、精密制造、智能制造、智慧服务等领域的相关专业。同时,建立基于大数据的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信息发布制度。建立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吻合度。

深圳还将实行扩大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制定“教育企业”认定办法,选择100家高水平的“教育企业”开展校企联合培养试点。政府对参与现代学徒制的企业给予经费补贴。此外,还将支持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共同成立一批实体化运作的职业教育集团。

叶卫琴认为,目前高职院校均在强调产教深度融合,这有助于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意见》从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将促进深圳职业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意见》还提出,要全面增强中小学生职业体验。在小学高年级段和初中阶段普遍开设专业认知和职业体验课程,鼓励普通高中开设职业技能类探究型课程,引导学生多渠道了解和体验不同职业特点,为选择专业和职业打下基础。

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职校学生在企业时间要达50%以上

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意见》提出加强实践教学,职业院校学生在企业学习、实践时间达到50%以上。同时,实施企业职工技能提升计划,强化职业培训,把工匠精神作为职工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深圳将实施“技能菁英工程”,每年遴选30名技能菁英,组织赴境外开展技艺技能研修、培训、交流及参加技能大赛。到2020年,培养各行业技能精英1000名。

《意见》还提出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支持高等学校建设创客实践室,符合条件的给予最高100万元资助。实施创客培养项目资助计划,对符合条件的创客个人、创客团队项目给予最高100万元资助。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创业比例达到5%。

叶卫琴表示,目前国家有规定,高职学生实践时间应达50%以上,但未规定是在企业实践。目前,因市场客观条件,部分专业学生的实践时间只能达到30%,《意见》的这一规定对于学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既是促进,也是挑战。

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面向全球招聘一批专业化院长

提升深圳职业教育水平,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一大关键。《意见》提出在培育专业化管理团队方面,要实施职业院校校长专业化培养工程,创新职业院校校长聘用办法,面向全球招聘一批专业化的校长和院系负责人。支持职业院校聘请企业管理专家担任校企合作副校长。

在教师方面,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理念先进、技能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5%以上。根据《意见》,要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和办法,探索建立职业院校教师退出机制。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和企业人才到学校兼职任教常态化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意见》提出要在企业设立教师实践基地,落实教师企业实习制度,每位专业教师5年内在企业研修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同时,深圳还会支持职业院校从企业引进高层次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培养一批具备专业领军水平、能够传帮带培训教学团队的“种子”名师。鼓励教师通过兼职、离岗、创办科技公司等方式从事科技研发、技术成果孵化、成果转化活动。

“即将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你,第一次站在了人生重要选择的十字路口,是上普通高中?上职业学校?还是放弃学业、直接就业?”今天,湖南省教育厅、省人社厅联合发表致全省初中毕业生的一封公开信,寄语他们“无论选择上普通高中还是职业学校,都有光明的前程”。

6月15日至24日,湖南省14个市州将各自组织初中毕业会考。公开信写道:“读普通高中,接受基础教育考大学,实现自己的价值;读中职学校,接受技能教育,既可考大学又好就业,同样成就出彩人生。因此,希望你在家长的指导帮助下,正确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从家庭情况和自身实际出发,认真思考前程,理性规划未来,找到一条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公开信说:“学会一门技能,致富一个家庭,实现一生价值。选择职业学校,就是选择了‘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成才之路。中职、高职、应用技术本科、专业硕士衔接互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你打开了成才通道,贫困生资助和中职免学费政策使你放下学费包袱,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使你拥有就业创业本领。这些,可以让你潜心学习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尽情展示自己的爱好与天赋,为自己的未来打下良好基础”。

这封公开信是在当天召开的2017年湖南省高中阶段学校阳光招生工作视频会议上发布的。会议还发布了《2017年湖南省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六条禁令》。湖南要求,各级教育部门一定要在中考前把公开信发到每一位初三学生及家长手中,让学生和家长们正确认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把“六条禁令”通报给所有的初高中学校的教职员工,让大家清楚自己的行为底线。

“六条禁令”是:严禁招生虚假宣传、欺骗误导学生的行为;严禁在招生过程中搞区域间、学校间生源封锁和地方保护;严禁招生学校向生源学校或教师支付招生费用,生源学校或教师在招生过程中向招生学校索要、收取任何名义的经费、实物;严禁初中学校或教师干预、替代学生填报志愿;严禁公办普通高中超计划、违反规定跨区域、以民办学校名义招生;严禁中等职业学校以任何名义设立异地分校、办学点或与其他学校、教育机构开展联合办学,提前招收初中未毕业学生,举办普高班或擅自开办国控专业,以虚假注册、双重注册学籍等违法违规手段套取国家资助专项资金等行为。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高素质劳动者。

新时期,既要培养“爱因斯坦”,也要培养“爱迪生”和“鲁班”。

教育“十三五”规划中,提出面向“中国制造2025”,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人才,推进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育人。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每年毕业的大学生700多万,高等职业教育提供300余万毕业生,源源不断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湖北省一大批企事业单位的能工巧匠,营销人员、内训师、店长、手工艺人、非遗传承人等,走上职教讲台。匠心授艺,匠人筑魂。

工匠精神,让职业教育有了“灵魂”。

技能名师,走上校园讲台

一边剪裁一边讲解,轮到学生操作时,再手把手教。上月22日,在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纺织服装学院的实训室,来自武汉冰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级技师徐亮,正在教授学生剪裁技巧。他从18岁开始学裁缝,已在企业一线从事服装设计与制作28年。

类似一幕也在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上演。“只有先找到汽车产生故障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走进该校汽车与航空学院教室,就听到了熊荣华老师洪亮的讲课声。熊荣华从事汽车技术工作39年,常年在生产一线,研究解决汽车设计缺陷及维修中的难题,被誉为“汽车神医”。

李建强,不擅言辞,但一手木工绝活,业内人人称赞。近日,他走进长江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实训工作室,手把手教学生木旋工艺。该校学生创作的作品,获得不少国内外大奖。“竹构”系列家居用品,于今年3月获享有设计界奥斯卡美誉的德国“IF”设计奖,“暖食”器皿入围“中国设计智造大赛”全国百强。

设计师马威站上武汉职院讲台已有6年。他每周一半时间在企业做项目,一半时间在学校授课。设计师与教师,看似不搭界的两种职业,在马威身上实现了融合。

湖北省教育厅设立“楚天技能名师”岗位,吸引企业能工巧匠到职业院校担任兼职教师,目前累计有2000余名在企业或行业内具有知名度和突出业绩的专家,走上大学讲台。各职业院校创新教师引进机制,可将20%的编制员额用于聘任专业兼职教师,各高校还通过建设名师工作室、校企合作、职教集团,邀请行业、产业一线工作者,走上讲台传技授艺、授业解惑。

言传身教,传承工匠精神

朱卫峰,2004年毕业于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现供职于长江动力集团。

在企业,朱卫峰出色完成各种高精尖任务,主持或参与加工工艺改进和技术革新达30余项,自主设计的多套刀具、夹具,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他是企业机械操作类高级工程师,获得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武汉市技能大师、中国航天六院技能名师等荣誉。

2014年,学校聘请朱卫峰为“技能名师”。去年10月,挂牌成立了“朱卫峰工匠工作室”。

反哺学校的朱卫峰说,最重要的是弘扬工匠精神,言传身教,传承匠艺匠心。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做到极致,要有创新意识。要通过传授技能,引导学生养成认真、严谨的态度。

“技能名师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也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确实起到了言传身教的效果。”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大二学生朱彬说,校内老师重理论、讲基础,是从0到1的基石;校外老师讲实践、重动手,是从1往上的叠加。

校内教授和校外技能大师的结合,像钢筋和混凝土,筑起人才培养的高楼大厦。

匠人匠心,改变职教生态

上课,只是技能名师进学校工作的一部分。“和校内专业老师一起,参与编写教材,现在已出版了《服装工业制板》《针织服装制作》两本教材。”来自武汉冰川集团的技能名师徐亮介绍,企业需要的服装专业人才,设计、剪裁、制作要“一条龙”独立完成。他的这一条建议,写进了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里。

长江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汽车学院院长张俊说,一方面请进能工巧匠进校园,一方面送出教师到企业轮岗学习,有利于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楚天技能名师,全面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对专业定位、改革与规划,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校长李洪渠说。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湖北省教育厅职成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湖北省已组建省级行业性职教集团34个,基本对接了湖北省优势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促进了校企合作由传统的“点对点”向“面对面”转型,初步形成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的新格局。

目前,湖北省共有高职高专院校61所,中职学校492所(含技工学校203所);高职高专在校生55.5万人,占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的39.6%,中职学校在校生45.5万,占高中阶段在校生人数的37.5%。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0%以上,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5%以上。

2015年开始,湖北省试点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联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进一步打通高职与本科衔接的人才成长通道。“今年此项目的招生规模比前两年扩大了,参与试点的高校也有所增加。”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6月13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举行留学生毕业典礼。当11名泰国留学生从校长张兴会手中郑重地接过毕业证书后,一场特殊的就业签约仪式随即展开:正在泰国投资建厂的天津津荣天宇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当场签下了其中6名泰国留学生。“真没想到刚一毕业还未走出校门,就能被企业录用,而且还是有着中泰两国‘背景’的企业,我非常满意。”泰国留学生周严兴奋地说。

2014年,作为本市职业教育接收的第二批留学生,周严等11名泰国中学生,来到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深造。三年来,他们在中德不仅完成了学业,掌握了中国技术、熟悉了中国企业,还深入体验了中国文化、学习了中国语言、结交了中国朋友、品尝了中国美食,天津已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

同样是这三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走出去”,津荣公司正是其中的一家。这家以生产汽车配件和电气配件为主的企业,去年正式落户泰国。“对于我们来说,资金的投入、厂房的兴建以及设备的采购都不是难题,最大的问题是人才的本土化,这也是许多‘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共同难题。”津荣公司董事长孙兴文说。津荣公司泰国分公司招聘的最理想人员应该是既懂技术,懂汉语,又有着中国情怀的当地人,而周严和他的同学正是最佳人选。“此次签约的6名泰国留学生,将先到天津总公司培训三个月,然后回到泰国,作为技术骨干指导并培训泰国员工进行生产。”

据了解,自2013年以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已连续招收四届学历教育留学生,学生分别来自泰国、缅甸、柬埔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除了为‘走出去’的中资企业提供留学生等高端技能人才外,学校正在积极拓宽与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在当地开设职业教育培训中心,面向当地输出中国技术,为中国企业人才本土化提供人力支撑和技术保障。”张兴会说。

6月12日,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在张家口市调研时强调,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大使命,是促进河北省加快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的重要支撑,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产城教融合,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张家口市职教中心是首批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有五大校内实训基地、86个专业实训室。赵克志依次走进航空服务、信息技术、幼师音乐等专业实训室,仔细查看设备设施和教学环境,与正在进行教学培训的师生亲切交流,了解学生学习和教学保障、管理等情况。在航空服务专业安检实训室,赵克志鼓励同学们,航空运输市场很大,就业前景光明,希望大家练好本领,在未来的岗位上施展抱负和才华。在联想专班教室,赵克志对校企融合的办学模式给予充分肯定,要求职业教育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找准与企业互利共赢的结合点,实现学科设置和培养模式的与时俱进。在冰雪运动专业实训室,赵克志详细了解滑雪训练内容,希望同学们牢记少年强则国强,好好学习、健康成长,苦练技能、报效国家。学校要给学生创造更多成长成才的条件,让大家都可以梦想成真。

赵克志与正在进行教学培训的师生亲切交流

赵克志指出,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的重要职责。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于服务改革发展、促进创新创业,积极适应河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加强能力建设,突出专业特色,创新教育模式,不断提高办学水平。要坚持产城教融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相互依托,促进创新创业,支撑产业转型。先进职业技术学校要善于做乘法,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与其他学校和企业搞好联合办学,输出管理经验、教育模式和优秀团队,进一步扩大办学成果,更好地助推河北加快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

赵克志在张家口经济开发区东宁街社区调研时,与社区居民亲切交流

赵克志还到张家口经济开发区东宁街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考察了爱心银行、残疾人庇护之家、一键通呼叫平台、居民议事会等社区创新服务情况,参观了社区内的红色察哈尔革命历史博物馆。赵克志指出,社区工作做的大多是民生方面的事情,一定要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真正把服务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红色察哈尔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要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不断拓展社区服务功能,给居民创造更优质、更便利的生活环境,为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和谐作出更大贡献。

“这也不会那也不会,你在学校到底学会了什么?”广东茂名市蓓蕾幼儿园园长吴冬梅生气地质问一名应聘者。唱、弹、跳等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但她眼前这名毕业于某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只会讲一句“好久没练,不太会了”。

目前,广东中职学校学生就业率已接近100%,但高就业率的背后,却隐藏着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因实训设备、双师型教师缺乏,学生专业技能不强,就业层次低;因职业规划教育缺位,学生就业稳定率低;因专业开设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学生对口就业率低。

为解决这些问题,广东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创建“青聘果”就业创业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对接模式,为中职学校和学生提供服务。

劳动市场“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

“求求你,别再招技术太差的学生。”湛江德利车辆部件有限公司车间主任对新入职的员工感到头疼,他多次恳求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符超伟。刀具是车间加工中心的关键部件,一把价值2万元。一些新员工技术功底差,一个误操作就把刀具打断了。

符超伟发现,来自湛江机电学校等中职校的毕业生很受车间主任欢迎,这些学生基本功好、上手快、失误率低、发展快。但让符超伟苦恼的是,专业技能强的中职毕业生太少了。公司本想将量孔等工序外包,但当地企业都缺乏高水平技工,外包不出去。因此他希望,所有的中职校都能加大实训设备投入,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近几年我们通过各方筹措资金,加大了实训设备投入。”湛江机电学校校长林教盛说,学校通过与企业加强合作,引进行业内教师,并通过厂中校、校中厂等方式让学生多实践。高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则主抓功能场室建设、强师工程、技能竞赛,该校校长赖德光介绍,目前该校拥有6000多万元的设备,60%的专业教师拥有企业工作或挂职经历。

“我们对加大实训设备等硬件投入有心无力。”粤西一位中专校长叫苦说,市直中职校财政投入相对有保障,而县区中职校受困于财政拨款少,实训设备无法配齐。

一方紧缺,另一方却闲置。广东省大学生创业就业促进会会长李伟斌发现,部分企业培训学院、中职学校花巨资购买了大量实训设备,但使用率不高,造成了浪费。

“为解决供需信息不对称问题,我们遴选了3万多家企业入驻‘青聘果’平台,很多企业希望提前介入人才培养,以厂中校、校中厂等方式,与学校共享实训设备。”李伟斌介绍说,“青聘果”通过引入企业设备,让企业为未来的员工提供专业技能培训。该平台正在构建多校技能教学共享机制,利用龙头中职校的师资与实训设备,提高全省中职校教学水平。

职业规划避免毕业生“近视眼”

找老爸发工资,而不是找老板发工资,这一现象让林教盛感到忧心。部分家庭条件相对优越的城市孩子甚至部分农村孩子,毕业后不出去工作,而是待在家里“啃老”。即使去工作,干不到两三个月就辞职。

“部分学生辞职的理由很奇葩,”湛江财贸学校副校长梁志鹏举例说,“比如单位宿舍没安无线网路。”他认为这与中职生年龄较小,心态不太成熟有关,“工作对他们来说仅是领份工资而已,大不了回家去‘啃老’”。

“很多中职毕业生职业认知不正确,过于理想化。”湛江机电学校就业科科长黄素兰分析说,一些中职校职业规划教育课程没有开齐开足是一个重要原因。她举了个例子,一些会计专业的中职毕业生在刚工作时,会被安排去做收银、点钞等基础性工作,过段时间,公司再从中挑选优秀者调入数据录入等技术岗,但很多毕业生熬不到调岗就跳槽。她认为,应通过职业规划教育,让中职生摒弃不切实际的幻想,在找工作时追求职业发展前景,而非只问薪酬。

“我每月可以给你开5000元甚至2万元工资,但你到岗后能否为单位创造这么多效益?”由于被太多中职毕业生询问薪酬,茂名市芝麻林教育董事长朱伟英忍不住反问求职者。让朱伟英感到奇怪的是,茂名二职毕业生到旗下机构求职时,不会先问薪酬。茂名二职校长柯亮解释说,该校非常重视职业规划教育,联合行业知名企业通过人力高管讲座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向其介绍专业就业方向、典型企业及其薪酬待遇。

“没有良好的职业规划,中职毕业生很难快速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据广东省大学生创业就业促进会副会长蒋宗骁了解,由于缺乏师资和经验,欠发达地区中职校开展职业规划教育有难度。为此,“青聘果”平台除不定期邀请企业高管进行线上职业规划讲座外,还通过职业规划大赛等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实战经验。

就业大数据成为专业调整“指南针”

在柯亮看来,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一定要先做市场调查,服务于当地经济产业需求,“市场需要什么方向的人才,就开设什么样的专业,砍掉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或市场过度饱和的专业”。

柯亮举例说,茂名二职曾开办过交通类专业,但当地交通职校该专业办学水平高,茂名二职优势不明显,而当地该产业用人需求也趋于饱和。因此学校果断撤并了交通类专业,集中精力、财力发展优势特色专业。“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是我校重点建设专业,面点师是毕业生重点从业方向。”柯亮介绍说,该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商定教学模式和内容,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让毕业生供不应求。

曾做过爱立信等外企高管的“青聘果”技术总顾问蔡文光,曾带队到中职校招聘员工。他发现,很多中职校要么一直开办老专业,要么盲目跟热点,一窝蜂地上新专业。他深知,学校也很想了解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但与企业沟通欠通畅,因此他希望“青聘果”能弥合这个信息鸿沟。该平台将中职生就业意向、企业招聘意向、人才分布情况等汇总,形成区域就业大数据,再根据各方需求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出招生就业参考数据,提供给用人企业、中职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以此作为专业调整的“指南针”。

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动能。山东省已明确把职业教育纳入全省新旧动能转换方案和规划。

作为全国职业教育的一面旗帜,青岛职业教育与时俱进,积极主动对接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布局,精准调整学校和专业设置,为全市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源源不断的高技能人才支撑。

瞄准新经济新建迁建扩建学校

“校舍依地势而建,将自然冲积沟建成景观河道,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将阳光小镇融入校园建设,把街区、庭院、邮局、有机农场搬进学校;采用太阳能热水、地源热泵,同时充分利用分布式能源站、抽水蓄能电站提供的能源作为补充,节能环保……”站在中德生态园的一片待开发空地上,青岛市黄岛区教体局局长于瑞泳勾画着总投资12亿元、今年9月将开建的开发区职业中专新校的未来,“这所学校将对接西海岸新区新兴产业和优势主导产业,提供最适配的专技人才”。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西海岸新区统筹职业学校布局。其中,将黄岛区高职校迁建至临港经济开发区,服务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建设;立足服务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突出区职教中心龙头地位,建设高标准实训基地;围绕新区工业转型升级和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将开发区职业中专迁建至中德生态园。从而形成错位发展、产业布局对接合理的职业教育新版图。”于瑞泳说。

西海岸新区的职业学校调整,只是青岛职教对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三中心一基地”的建设、城市新空间战略布局的调整、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等,都对青岛职教人才培养的结构、规模、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像开发区职业中专迁建这样的调整举措,已成为青岛职教提升发展的必需。

这种积极主动的对接,效应初显。在黄岛区高职校,影像与影视技术专业学生庄子凡、郭常彬作为录音助理,正在北京为剧组忙碌着。这所学校新设的影像与影视技术专业,以剧组拍摄所需要的摄影、灯光、录音、化妆造型等技术为主要培养方向,受到剧组和学生的欢迎。《爷们李大宝的平凡生活》《择天记》《真爱的谎言之破冰者》等十几部热播的电影、电视剧摄制组中,都有该校学生的身影。这所学校的迁建,正源源不断地为西海岸新区影视产业提供人才。

未来几年,根据青岛市职业教育建设中高职一体化和以高职为主的发展思路,青岛职业教育将集中加快建设一批高职学院,争取更多进入山东省“十三五”高等教育设置发展规划的视野。目前,正在进行的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扩建工程,就把重点瞄向了全市紧缺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依托该校建设的青岛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青岛首个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确定投资人的PPP项目,项目占地面积达到650亩。学校建成后,青岛市的工科专业将在这里集聚。

对接新产业调整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的推陈出新是青岛职业教育的活力所在,也是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工业机器人、电梯维修、会展服务与管理……这些都是2017年青岛市中等职业学校的新增专业。近年来,青岛中等职业学校每年都会新增一批专业,同时也停招一些专业。

如,2015年,青岛中职学校新增了国际邮轮乘务、海水生态养殖、老年人服务与管理等15个专业。2016年,新增航海捕捞、家政服务与管理、连锁经营与管理等28个专业。今年,又新增了工业机器人等15个专业。

“围绕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结合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布局调整,合理确定招生专业和招生规模,已经是青岛职业教育的常态。”青岛市教育局副局长王铨说。立足我市“十三五”规划,围绕“三中心一基地”及十大工业千亿级产业链推进,《青岛市职业教育专业布局调整工作的意见》于2016年11月出台,职业教育对接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崭新布局。根据行业、市场需求,我市依据产业定位、新兴业态及职业学校发展状况,划分各区市职业学校重点发展的专业。如,市内三区和崂山区重点建设信息技术类、医药卫生类、财经商贸类、旅游服务类、文化艺术类等相关专业,限制发展加工制造类、交通运输类等相关专业。

由于青岛职校毕业生的就业结构紧贴产业结构调整,直接服务于区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中职毕业生在本地就业的高达71%。与此同时,职业教育就业对口率逐年提高,2016年中职就业对口率达到72.9%。青岛职业教育就业率保持高位,2016年中职生就业率接近97%,已连续10年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今后,在“一带一路”倡议快速推进大背景下,青岛职业教育还将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的职业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选择高水平院校联合开发课程,共建专业、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建立教师交流、学生交换、学分互认等合作关系。同时,青岛将建立起一套科学的专业评价评估体系,聘请第三方机构,对学校的骨干专业每年评价一次,建立职业学校专业预警机制,实行专业设置末位淘汰制,从而更紧密地贴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人才培养试水“中高职一体化”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青岛职业教育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高度,职业教育层次不断上移,已初步构建起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教体系和中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纵向贯通,就是打破制约学生成长的“天花板”,建立从中职到高职,再到应用本科、专业硕士的培养通道。所谓横向融通,就是打造职业教育与就业的“旋转门”,建立“学习-就业-再学习”的培训通道。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我市中职学生进入大专及以上院校深造的比例已经接近半数。

“3+4”中职与本科人才培养试点即是此种努力之一。2013年起,青岛作为首批试点城市,试点“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4年来,青岛市“3+4”试点专业从最初的3个增加到14个,招生计划由原来的140人增加到760人,占到全省招生总数的三分之一;试点中等职业学校由原来的3所增加到11所,合作的本科院校由原来的1所增加到6所。青岛“3+4”贯通培养不是简单的升学教育,更不是中职、本科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简单叠加,而是从七年一体化培养的角度,来规划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统筹安排文化课、专业课、技能课和岗位实训实习,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卓越工程师。

青岛商务学校“3+4”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盛雪,入学不足两年,已和同学一起研究有关无人机在未来物流业的应用课题一年多。“我们想用自己的研究课题,为未来物流产业升级尽一份力。”盛雪说。作为该校“3+4”专业的高校专家,青岛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周盛世认为,七年一贯制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专业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学生从高一就开始实施专业课题研究,知识的不断积累和行业的不断发展高度契合,既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也符合产业发展的规律,有利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五年制贯通培养,趟出了青岛中高职一体化发展的第三条路:“借”用三二连读计划,破解当下青岛高职院校培养能力不足的困境。2016年,市教育局与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在15个中等职业学校的24个专业试点五年制贯通培养。2017年,山东外贸职业学院、青岛酒店管理学院也加入了试点的队伍。中高职院校共同开发五年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统一五年的课程体系及考核标准,加大了师资培养力度,切实提高试点院校师资水平,克服了中高职无法百分百衔接的弊端。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试水,使得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2016年青岛市“3+4”贯通培养计划招收760人,共有1.1万人次报名,报名人数与招生计划比达到14:1,录取平均分614.5分,超过当年普高录取线610分。

现代职教体系需要上下打通,左右融通。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是上下打通,而左右融通就是指推倒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藩篱。2016年,普职融通试点首次在青岛市6所职业学校和4所普通高中启动。普职融通实验班的核心是课程融通,由中职学校和普高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标准、教学进度、考核标准。当年,青岛艺术学校综合育人班首次有2名职业中专的学生以优异成绩通过考核,转入普通高中,注册普高学籍,在我市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中留下了一个从前所未有的新刻度。

八十多年前,中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先生提出,职业教育的内涵是,“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伴随这座城市的成长,青岛的职业教育也日渐壮大。“十三五”期间,青岛职业教育将通过建设一批优质职业学校、培育一批骨干专业、培养一批高素质工匠,真正让青岛职教成为青岛制造的坚强后盾,让每一个接受职业教育的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640 (1).jpg

核雕班学生课堂

640 (2).jpg

外籍教师在授课

640 (3).jpg

图为中国国际技能大赛苏州赛区现场

6月7、8日,2017年中国国际技能大赛苏州赛区活动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正式举行,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的65名青年选手汇聚金鸡湖畔,在汽车技术、管道与制暖、时装技术、商务软件解决方案、糖艺/西点制作、烘焙6个项目上,全面展示全球工匠的风采。

苏州,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匠心城市”。刺绣、缂丝、宋锦,核雕、砖雕、木雕……这些精湛的中国传统工艺,无不诉说着令人折服的“匠人精神”。如今,站在创新风口的苏州,也在着眼于提升产业关键工艺技能水平,以高技能人才推动制造业转型。截至2016年末,苏州技能人才队伍达161万余人,累计培养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52.43万人,全市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2.5%,这些高技能人才奋斗在各行各业,为苏州产业转型提供强大后劲。

突出品牌引领

强化技能人才成长平台

走进位于吴中区的王森国际咖啡西点西餐学院,俨然进入了一个典雅的欧式大园林。虽然偏居苏州城西南一隅,这座“低调”的技能学院却在业内有着响当当的名气。自1993年成立至今,学院坚持打造国际顶尖餐饮教育品牌,共向社会输送人才13万余人,专业就业率达100%,很多学生已成为当地烘焙行业的领军人才。去年,学院还被人社部授予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糖艺/西点制作项目和烘焙项目的中国集训基地。

“工匠精神”专注职业教育,也影响着学生以“工匠精神”对待技艺。在该院就读的蔡叶昭是位“95后”,去年9月,他作为种子选手参加国家级技能比赛,并以第一名的成绩成功入选国家队。目前,蔡叶昭已成功拿到将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的入场券,也是江苏省第一个拿到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烘焙项目入场券的选手。

技工院校一直是苏州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承担者,立足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多年来为企业输送了大量的技能人才,为苏州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技能人才支撑作用。目前,苏州共有技工院校10所,其中技师学院3所,高级技工学校3所,每年招收全日制学生1万余人,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万余人,毕业生当年就业率保持在99%以上,在专业设置、教学质量、多功能培训等方面均处于全省领先位置。

探索共建共享

打造多元化职业教育格局

技工院校开展多元化培训,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职工开放,并采取弹性学制鼓励在职职工利用业余时间进修,这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背景下显得更加有意义。

“许多学生都是外来务工者,他们最大的问题是内心不够自信,通过技能学习,首先打开他们封闭的内心世界,由外在的美转化到内在的自信。”苏州金莎美容美发化妆连锁学校校长孙俊飞说,通过学习,要让学生相信技能可以改变人生。

近年来,苏州不断健全城乡劳动者培训对象范围、补贴机制、培训方式、运作流程等制度,形成多层次、多领域、全覆盖的定点培训工作体系。免费培训城乡劳动者连续11年被列入政府实事项目,基本建立城镇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农村转移劳动力、外来流动务工就业人员全面享受免费培训制度和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制度。

苏州技术教育的“共享原则”,体现出更大的“人情味”,而在打造多元化职业教育格局的实践中,苏州更加追求“共建”带来的“实惠”。

苏州多年来在刺绣、缂丝、核雕等民间工艺传统行业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基础上,重点以科技和技能含量较高的大型骨干企业、行业研发中心、职业院校和公共实训基地为载体,选拔优秀技能专家、技术能手和企业首席技师为领办人,择优建立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目前全市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5家,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1家,市级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50家。通过共建工作室在研发高新技术、解决工艺难题、抢救濒危文物、传承技能技艺等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致力精心服务

为技能人才成长全程护航

2015年初,苏州出台《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意见的通知》文件,在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评价、激励等工作机制及相关政策方面进行梳理和创新。次年,又对姑苏高技能人才计划实施细则进行了新一轮修订完善,主要分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引进交流、激励奖励三个方面,共实施具体项目8项,预计年拨付资金近2000万元,目前全市各地都已基本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激励体系。同时,首次在政府规章中明确高技能人才与高层次人才引进享有同等待遇,适度放宽紧缺专业、急需人才、高技能人才的落户年龄和配偶子女随迁范围。

近年来,苏州每年组织举办近30个职业(工种)技能竞赛,会同指导各板块开展区域技能竞赛。通过竞赛,2000余人直接取得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10多万劳动者素质及岗位技能得到提升。同时,两年一届的“苏州技能英才周”,以“苏州技能状元大赛”为主线,加入“高技能人才成果展”“高技能人才交流会”等内容,打造苏州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全新品牌活动。

“去年,我被评为‘金鸡湖双百人才’的高技能领军人才,每个月拿到的补贴就有一千多元,”苏州奥保行汽车销售服务公司车间经理、苏州“时代工匠”20强宗卫华说,苏州重视技能人才的氛围很好,从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培育人才到锻炼人才,通过周到的服务,为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全程保驾护航。

由山东省教育厅主办,青岛市教育局、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共同承办的鲁巴职业教育交流研讨活动,近日在青岛中德生态园举行。中德双方6位专家围绕“中国制造2025对接德国工业4.0——职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主题,在研讨活动上做专题报告。山东省职业院校代表和青岛各地市教育局职教科(处)负责人等200多人参加研讨。

今年是山东省与德国巴伐利亚州缔结友好省州关系30周年,此次研讨会是两省州系列庆典活动之一,旨在深化两省州的交流合作,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更好地满足技术进步、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坦表示,希望双方能够不断深化合作、拓展合作领域,并要求山东省职业教育把握鲁巴合作机遇,借鉴学习德国双元制的成功经验,坚持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加快建设现代职教体系。青岛市教育局副局长王洪琪在研讨会上做了题为“推进教育国际化,建设青岛特色现代职教体系”的主题报告,从推进教育国际化、试点现代学徒制、建设青岛特色现代职教体系等三个方面介绍了青岛职教探索实践的路径和举措。

6月5日上午,江苏省人社厅、省教育厅联合召开全省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推进会,明确能下放的高校职称评审权彻底下放到位,允许高校自主制定标准,支持高校扩大岗位管理自主权,并对民办高校一视同仁。据悉,此次改革涉及本科院校共66所,高校教师16万人。

“这次深化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坚持问题导向,核心是下放职称评审权。”江苏省人社厅副厅长朱从明介绍说,为解决高校教师职称评价主体不够到位的问题,江苏省明确,从2017年起,下放所有本科院校高等学校教师职称系列(包括教学、科研、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研究人员)和实验技术职称系列高、中、初级职称评审权,其他辅系列中、初级职称评审权也一律下放,高级职称评审权由省职称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依申请授权下放。

职称评审权下放后,由各高校自主开展评审、自主颁发证书。为加强与其他专业技术系列高级职称衔接,江苏省规定高校自主评审(初定)的辅系列职称全省范围内有效。

江苏省明确,各高校可按照规定自行制定岗位管理办法,在核定的岗位总量内自主设置管理、专业技术、工勤技能岗位。省部重点建设高等院校和国家重点学科,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比例和最高岗位等级按规定程序核准后,高级岗位可按照不超过10%的上限作适当调整。对事业发展需要的领军人才及其他急需紧缺人才,可按规定设置特设岗位,不受岗位总量、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限制。

“职称制度不是单一的制度,前面连着人才培养,后面接着人才使用,既检验人才培养成效,又为选人用人提供依据。”朱从明说,江苏鼓励高校全面实行专业技术职务任期制,创新事业单位岗位管理模式,大力推行竞聘上岗制度,加强聘后管理,在岗位聘用中实现人员能上能下。

针对“唯论文、唯学历、唯资历”等倾向,江苏提出探索建立“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扭转重数量轻质量的科研评价倾向,鼓励潜心研究、长期积累,遏制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建立高校高级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对从国内外引进、没有职称或越级申报职称的高层次人才,可根据本人实际水平、能力和业绩成果直接申报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职务。

各高校的评价标准怎么制定?“江苏主要强调了4个方面:师德有问题一票否决,所有教师都必须承担教育教学工作,要探索以建立代表性成果和实际贡献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方式,要充分认可教师在政策咨询、智库建设、成果推广服务等方面的贡献。”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介绍,高校在制定职称评定标准和方案时,要坚持“三公开两公示”——方案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申报材料在评审前要公示、拟聘任人选要公示。

“当前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发展部分依赖进口,关键技术薄弱。”“工程机械产业要突出天津特色,错位发展。”近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一间会议室里,一场围绕天津市未来3年重点产业发展的讨论热火朝天。天津市工信委拟制定工程机械、3D打印、先进轨道交通三大重点产业发展行动计划,邀请天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高校、行业企业近百名专家学者和负责人进行研讨。

天津市工信委副主任王景梁介绍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中,天津市的定位是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为更好服务“中国制造2025”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天津市要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打造功能完备的产业集群,建立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此梳理出十大领域,准备制定40个产业行动计划。这次研究的是其中3项与装备制造有关的行动计划。

“与以往不同,过去编制各种计划主要由政府部门制定,或者找专业咨询机构,这是第一次尝试把高校拉进来全程参与。”天津市工信委装备工业处处长孙晓强说。

“我们希望在产业规划阶段就把人才培养的因素考虑进去。过去,重大专项的申报由企业来做就行了。现在,就拿智能制造专项来说,申报时必须由装备的研发方、用户、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院校和科研院所等组成申报联合体,就是为了使项目更好地完成,推动产业发展。”孙晓强说。

“一拍即合。”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兴会如此形容参与产业行动计划制定工作的过程。张兴会说,参与政府的产业发展计划制定,对加快培养智能制造领域应用技术人才,提升高等院校主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非常有帮助。

近年来,温州市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创新办学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地方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目前,全市有国家级重点职校9所,国家级和省级中职示范校12所,省等级职校覆盖率达75%。全市职业院校与831家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建立职教集团7个,每年为社会输送近4万毕业生,为企业订单培养学生6000人以上,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达500次以上,学生就业率连续5年达97%以上。

一、优化职教发展结构,提高技能人才供给能力

一是对接社会需求扩大职教发展规模。根据《温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十三五”时期,我市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增加14万人,而随着企业机器换人的推进,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为此,温州市着力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即从现在11万人扩大到2020年17万人,培养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产业大军支撑地方经济发展。抓好高中段教育结构调整,2016年中职招生比例同比提高5.1个百分点,到2020年中职规模实现翻一番达到12.5万人。

二是对接产业园区建设品牌职业院校。实施“校、产、城”融合发展战略,接轨产业园区布点品牌职业院校,缩短校企合作半径。如在浙南产业集聚区和瓯江口产业集聚区分别布点建设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滨海职教中心和温州护士学校、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职业院校新校区。其中,今年秋季投用的滨海职教中心占地901亩、投资22亿元,办学规模1.2万人,单体学校规模全国第一。该校设置交通运输、机械加工、信息商贸等八大类专业直接对接产业区装备制造、现代商贸、汽车等主导产业。“十二五”以来,温州市职业院校迁扩建投入累计达50亿元以上,有力促进职业院校做大做强,极大提升技术技能人才供给能力。

三是对接产业发展打造现代化专业群。紧密对接城市“五一0”产业,重点打造数控机械、交通运输、新能源、文化创意、现代物流、鞋革服装、网络经济等12个现代化专业群,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如鹿城区职技校建立了涵盖鞋类设计、制造、管理、营销、专卖、物流、电商等领域的鞋革专业链,为鞋产业提供了从设计到销售“一站式人才供给”。不断加强品牌专业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全市建成省级示范、骨干、品牌专业67个,省级实训基地30个、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8个。

二、创新职教办学机制,提高服务企业发展能力

一是构建产教融合发展新平台。整合各类资源,建设两大类产教融合发展新平台:一类是以园区为引领、高校为龙头、训研创三位一体的产教融合平台,如浙南产业集聚区公共物流实训中心,由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牵头,与滨海职教中心、浙江经开物流园、温州供应链协会等共建,为浙南产业区主导产业之一——现代物流业提供人才培养培训、新技术研发推广等;一类是以高校为引领、企业为龙头、中职为支撑的多方合作平台,如温职院牵头建立“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面向智能制造应用开展技术研发和企业孵化等。

二是构建校企双主体办学新机制。近年来,温州市率全省之先开展职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引入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构建校企双主体办学机制。如永嘉二职由上海翔宇集团托管,既保留学校国有性质,又形成政府、企业、高校、学校共同参与的治理结构,成为学校“管办评”分离改革典型案例。瓯海职业中专将烹饪专业交由温州周师傅瓯菜馆举办,学校提供文化课师资和场地,瓯菜馆提供专业师资并“一条龙”包揽学生实训、实习、培训和就业等。校企双主体办学,实现学校培养和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也助推企业发展。如温州市港华汽车维修公司,依托温职专等学校力量,4年半时间从一家小公司发展成拥有8家分公司的连锁企业,年产值突破亿元。

三是构建职校社会培训新模式。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师资和场地设备优势,联合行业企业,打造开放共享、市场化运作的职业教育社会培训模式。如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的“1+1+X”模式(1个专业+1个人力资源公司+多个社会培训机构)及平阳县职校的“一个主体专业+一个实训基地+一个培训公司实体”模式等。目前全市44所职业院校和389所乡镇成人校(社区学校)每年社会培训量达150万人次以上,其中企业职工培训达50万人次以上,形成了一批省级企业职工培训品牌,如瑞安市城市学院“妇女电子商务培训”、永嘉县桥头镇成人校“纽扣企业职工技能培训”等。

三、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职业院校育人质量

一是推进育人模式从封闭转向开放。以现代学徒制试点为抓手,实现校企资源、师资、课程和文化的跨界融合,提高育人质量。目前,全市有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6家,市级试点单位29家,亚龙、康奈、港华等219家企业参与试点工作,参与学生数占40.1%。部分县市设立了现代学徒制补助经费,如泰顺县政府对石雕技能大师每带一个泰顺职教中心学生(学徒),每年给予1万元的补助。各校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模式,如温职专和温职院联合亚龙企业开设“双元制中高职一体化实验班”,龙湾职技校引入全国劳模张积贵团队开设“一送一带”劳模育才班等。

二是推进教师来源从单一转向多元。支持职业院校聘任企业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社会名人等担任兼职教师,所需经费列入部门预算,形成了“校企互通、专兼结合、动态组合”的师资队伍。目前,全市共有26个行业企业技能大师工作室入驻中职学校,其中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8个,兼职教师比例达32.2%,双师型教师比例提高至83.2%。多来源的师资队伍,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建立了有效保障。

三是推进教育教学从课堂转向“车间”。深化教学改革,开展工学交替,实施长短学期制,推进课堂、教材、教法、评价围着企业转,将课堂延伸至实训基地和生产车间。目前,职校实践实训课程比例由过去的32%提高到现在的55%以上,普遍开展理实训一体化教学、岗位主导式教学、情景教学等,每年校企联合开发课程教材达40门以上。同时开展特色德育,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如温职专开展“车间德育”、瓯海职业中专建立“德育银行”等。

在昆仑山下、三江之源,青海职业教育正在实现跨越式发展。近年来,青海省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体系日趋完善,水平逐年提高,初步建立职普融通、中高职衔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相结合、职业教育与终生教育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着我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各项工作。青海职业教育以坚定而稳健的步伐,走出了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做服务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引擎

前不久,来自青海交通投资有限公司的高级工程师韩伟学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当天他就收到了母校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贺信,这让他回想起19年前选择的公路与桥梁专业,从一名技术员成长为技术型人才,他深有感触地说:“我是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令人欣喜地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优秀毕业生,正在用自己的技术技能回馈社会。”

今年3月下旬至4月,2017年青海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中职组各专业赛项先后开赛,黄南藏族自治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共组织民间传统工艺(唐卡、堆绣)、计算机平面设计、藏医、学前教育、汽修、护理共6个专业参赛。在学校积极引导下,学生们纷纷参加技能训练选拔,人才梯队建设水涨船高。最终选拔出汽修专业的才项多杰代表青海省将参加全国比赛。该校校长多杰冷智说,“职业教育并不低人一等,承办这样的赛事就是希望大家能够了解职业教育。目前我校就读藏医学专业的中职学生共有200余人,根据我们的跟踪调查,我校藏医药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已达到85%以上,这些学生就业于我省的各州、市藏医院,乡村基层卫生点。”

“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如今,职业院校不仅为青海省培养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家庭送去解决就业、增加收入的民生福音,更为“人人成才”的教育梦想筑就基石。数据显示,近5年,青海省职业院校共培养了近12万名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每年培训各类人员5万人次以上。特别在加工制造、交通运输、旅游服务、信息服务等快速发展的行业中,新增的从业人员很多来自职业院校。可以说,职业院校毕业生已成为我省各企业技术人员的主要来源,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学会一门技能,富裕一个家庭,带动一方经济”。围绕青海省产业发展和民生要求,青海省制订并实施了《青海省现代职业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为适应六州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制订了《青海省六州职业教育“一州一校”建设规划》,紧跟新能源、新材料、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发展,新增光伏发电、环境保护工程等30多个新型专业。同时,积极发挥行业企业协同育人作用,成立了交通运输、现代农牧业、建筑通信、现代服务业、卫生、机械、水电、化工等8个职业教育集团,推动职业院校在校内外建立了300多个实践实训基地,与省内外近600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实行了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

“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 “职业教育既是教育,更是经济,还是民生”“加快发展有青海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伴随着一句句掷地有声的指示,我省职业院校培养的高素质劳动者,正在成为青海省的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稳步向前的重要保证。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正悄然形成。

让职业院校的学生成为“香饽饽”:做青海教育民生的助推力量

每年4月左右,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就会早早地被装饰设计公司“一抢而空”。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副处长、招生就业办主任陈慧玲说:“近三年,我们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9%以上。其中,物业管理、建筑装饰等专业继续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在和用人单位的交流中,我们也了解到,建院毕业生年收入达到10~20万左右的也比较多。”虽然收入不是衡量一个人成功的全部,但是对于希望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普通老百姓来说,职业教育越来越成为一种“有用的”“实惠的”选择。

“万贯家财不如薄技在身”。大量案例证明,职业教育不仅改善了劳动力结构及素质,也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和促进了民生改善。青海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对象主要为初中毕业学生,这些学生85%来自农村牧区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三年时间对他们的文化素质、科学素养、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奠定了更好发展基础。同时,广泛开展面向农民、农村转移劳动力、在职职工、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等群体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职业教育成为不仅是“找饭碗”的教育,更成为“造饭碗”的教育。

“不拘一格降人才”。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翻看5年来青海省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成绩单,一串串闪亮的数字引人注目。目前,全省共有中等职业学校39所、高等职业院校8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青海省中高职在校生达到9.6万人左右,中职在校生占高中在校生人数的38.1%。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每年为青海省各行各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达2.5万人。仅2016年全省中、高职院校就业率分别达为97%、95%。

玉树藏族自治州八一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布尕义说:“这几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不仅加大了资金投入,而且还出台了许多好的政策。就拿单招单考来讲,这一招生方式深受广大学生和家长的赞许。以前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民的孩子由于地方整体教育水平滞后,能上高中并考上好大学的为数不多,特别是我们中职学生能继续深造学习的通道十分狭窄。但自实行单招单考以来,我们的大部分学生都圆了上大学的梦想。”

如今,职业教育不仅在提高青海省劳动者素质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更在稳定就业、促进公平、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搭建人人成才“立交桥”:使青海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渠清如许,源头活水”。改革要从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难点问题入手。今年,我省将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目标,重点在优化布局结构、完善“立交桥”上下功夫。在优化结构上,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实施部分高职院校新校区建设工程,在完善“立交桥”上进一步提高中高职贯通、专升本比例,探索选拔部分六州中职学生到支援省市就读高职办法,使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据果洛藏族自治州教育局局长昂保介绍,近年来,在省教育厅的支持下,在上海市和重庆市的大力帮助下,果洛州委州政府把借助发达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实施异地办班作为促进果洛教育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上海、重庆的“果洛班”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一步步朝着理想目标迈进,近5年共有520名果洛籍学生分别在上海市和重庆市6所职业学校学习,2016年毕业的89名学生,已有88人就业,就业率达98.8%。

“全省职业院校学生中有近45%的学生为少数民族学生,通过与省内外职业院校的合作交流,进一步促进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特别是藏区赴省外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除学习掌握文化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外,还更新了就业观念,增强了学习自信、生活自信和就业自信。”省教育厅职称处调研员马福强说。

优化布局结构、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中等职业学校资助政策、贯通中高职人才培养立交桥、加强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开展学徒制试点……多项配套政策形成了涵盖学校设置、专业建设、教学标准、教师队伍、学生实习等环节的制度体系,初步形成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对于职业教育的公共参与,这些都为涉入“深水区”的改革积累了足够的“正能量”。

根据《青海省现代职业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到2020年,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全部达标,办学能力普遍增强,重点建成30个专业群,特色专业达到40%,职业教育规模达到12万人,基本满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一个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的“立交桥”终将建成。

方向已定,贵在行动,重在落实。青海省职业教育正站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以桃李之芳华,承“工匠精神”,改革创新的活力将不断迸发,人人成才的教育梦想将不再遥远。

山东省教育厅日前出台规定,山东高职(专科)院校连续3年不招生的专业将被撤销。

山东要求,高职(专科)院校应对就业率较低的专业予以调整,其中,连续两年就业率较低的专业,除个别特殊专业外,学校一般应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连续3年不招生的,应提出撤销。山东还要求各高职(专科)院校坚持专业数量服从办学质量的原则,科学控制专业增长数量;新建高职、高专3年内(含3年)年度增设专科专业数应不超过5个,其他院校年度增设专业数不超过3个。

近日从河南省教育厅获悉,根据2017年招生工作方案,从今年起,该省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取消体育、艺术等加分项目,试点启动中职学校、优质高中联合办学。

河南省2017年共有应届初中毕业生132.6万余名,按照计划,全省高中阶段计划招生120万名,其中普通高中招生67万名、中职学校招生53万名。为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河南今年将遴选一批有条件的中职学校与当地优质普通高中联合举办综合高中试点班,实行职普融通,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一段时间后,分流到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河南要求,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要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招生名额适当向农村初中倾斜;要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的政策措施,积极支持和鼓励高中阶段学校招收残疾学生。

河南强调,要清理和规范加分项目,大幅减少、严格控制加分项目,取消体育、艺术等加分项目。中职学校招生,严禁搞区域间、学校间生源封锁和地方保护,严禁初中学校教师干预或代替学生填报志愿,严禁初中学校或教师在招生中向中职学校索要、收受任何名义的经费或实物;普通高中招生,严禁公办普通高中超计划、违反规定跨区域、以民办学校名义招生。

5月27日,湖南职业教育传来捷报: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长沙高新工程技术学校,分别夺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中职组单一赛项的冠军。唯楚有材,于斯为盛。从历史走到了今天,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时代号角铿锵嘹亮,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科教强省的誓言催人奋进。5月下旬,湖南职业教育宣传周,记者走进株洲、长沙等地职业院校,看到了一个崭新的群体正在集结,"工匠精神"正在蓬勃生长,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芙蓉工匠”新生代!

"工匠精神"在零点零一毫米的进步中闪耀

张峰嘉,广铁集团怀化机务段检修车间的一名普通工人。2012年张峰嘉从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铁道机车车辆专业毕业后,来到怀化机务段从事轴承检测工作。虚心好学的张峰嘉上手很快,比如拆装轴承通常需要几十分钟,而他仅需8秒。2015年,张峰嘉被选派参加全国机务系统技能大比武。六方公母套制作项目,六边配合间隙不能大于0.05mm,为了达标,他千万遍重复同一个动作,每一个0.01mm的跨越,都是挑战极限,战胜自我。凭借顽强的毅志和精益求精的追求,张峰嘉获得了“铁总个人全能第一名”。

640.webp.jpg

张峰嘉在工作中

每天在地沟中行走几万步,平均三四个月就穿坏一双鞋子,手上磨出了层层老茧,这是张峰嘉的工作常态。为保机车平安,他舍弃了跟妻女朝夕相伴的日子,有时好几个月才能回家一趟。光辉闪耀的火车头奖章就是他执着坚守的见证和奖赏。

检修车间负责人这样夸峰嘉:“这个小伙子,平时工作细致、认真,每天都能看到他在车间里苦练学技本领,工作精益求精,从未出过任何差错,作为入段仅仅五年的年轻人,就已经成为了车间的行家里手,作为一个90后的小伙子,能够做到这些非常的了不起”。

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不出错。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把每一次极致积累成职业习惯。张峰嘉,他是“芙蓉工匠”新生代。

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极致、专注坚守,这就是“工匠精神”。用制造强省对接制造强国,湖南呼唤极致工匠精神的回归,让“工匠精神”驻扎在职业院校每一位师生的心灵深处,是湖南职业教育应尽之责。

面向市场,对接产业,开发对接新职业与岗位的专业,压缩供过于求的专业,取消培养质量与市场需求脱节的专业,湖南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人才“红利”不断释放。一批批“芙蓉工匠”新生代从湖南职业院校走出来,服务湖南,走向全国。

让我们来看看部分典型代表:

龙文浩,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2017年获得青工技能大赛金奖并被授予“全国工程建设系统青年技术能手”称号。

彭博,湖南汽车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员工,中央企业杰出青年岗位能手。

刘志红,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广州地铁公司职工。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地铁总公司技术能手。

周强,中南工业学校焊接专业毕业生,深圳地铁集团三号线运营分公司员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刘健,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楚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员工。长沙市劳动模范、长沙市技术能手。

创新创业点亮人生

640.jpg

湖南卫视报道杨芳

杨芳,江南工业集团的一名女职工,湖南国防工业职院毕业生。从机械加工行业的“门外汉”到江南工业集团的技术技能“领头雁”,创新引领着她的成长与蜕变。

90年代初江南工业集团引进了第一台数控铣加工设备。当时的杨芳对数控技术一无所知,但隐约觉得这个设备“高大上”。英语底子薄、电脑基础差,一切只能从零开始。带着困难杨芳走进了湖南国防工业职院,三年学习让她了解了数控。靠着那一股狠劲,她将世界上最前沿的加工手段创新性的结合在了一起,一次次刷新了江南工业集团公司的“数控高度”。2012年公司接到国家某重点工程关键零部件的试制任务,这是全国首次试制,工作难度可想而知,但是杨芳主动“请缨”。经过一个多月废寝忘食的试制加工,该产品一次性试制成功。十多年里,她先后承担了50多项科研试制生产任务,获得了多项专利。

从初级工到公司首席技师,她用脚步在丈量着技术的新高度。不断突破自我,杨芳已成长为中国兵器集团公司的关键技能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 “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多项荣誉。2013年,江南工业集团成立了以杨芳名字命名的首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室成立以来,完成重大型科研项目42项,节创资金 3350余万元,杨芳的创新之梦,强国之梦仍在继续。杨芳,她是“芙蓉工匠”新标杆。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湖南省技术能手胡元波表示,“工匠精神”不仅仅表现为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和对极致的孜孜追求,更表现为不断钻研改进新工艺,创造新成果,实现新突破。职业院校培养的不是简单的“工具人”,而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大国工匠”。

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时代大背景下,成立创意学院、举办黄炎培创新创业大赛、加大就业创业基地建设、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落实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湖南职业教育在行动。一大批创新成果和创业典型在湖南职业教育的摇篮里孵化而出!

袁维,郴州综合职业中专学校毕业生。2011年创办深圳市铂纳特斯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目前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年产值已超一亿人民币;

杨鹏,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广东省美容美发化妆品协会副会长,八家工贸公司的集团董事长,与母校合作开办化妆品学院;

李振江,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中国电子商务十大牛商""中国创业者杂志封面人物"。

工匠精神,薪火相传

民以食为天,食以技为先。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孕育了独树一帜的湘菜。许菊云大师是湘菜文化的领军人物和传承人。半个多世纪,只做一件事,就是把湘菜做好,做到极致。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工匠。

为了让湘菜“响遍”全国,许菊云广收门徒、传道授业。在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许菊云现场教学,手把手指导学生。

640.webp.jpg

一名学生代表说,跟许大师一起学习,不光学到了一些烹饪技巧,更看到了一种职业精神和一种工匠精神,我们更应该学习他这种精神。

有名师,才有高徒。从业52年,许菊云先后为中国餐饮业培养出了数万名高素质的餐饮师。“工匠精神”仍在口传心授的课堂上传递,在锅与铲的协奏中传承。

许菊云说:“我就想把我毕生的几十年的湘菜技艺,毫无保留的,原原本本的教给我的学生,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国华表示,职业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工匠精神”的教育。现代学徒制的引入,不仅解决了职业院校技术传授的问题,同时在老匠人的传帮带中,实现了对“工匠精神”的传承。

建设制造强省关键在人才,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成立名师大师工作室,举办中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级研修班,启动职业院校教师培养计划,一批批技能大师来校收徒授业,一批批职校教师破茧成蝶。在这片芙蓉花开的沃土上,工匠精神,薪火相传。

刘爱云,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教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湘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刘宗凡,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教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郁竹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全国十大新锐导演、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雷珺麟,带领学生制作完成全国第一部领袖题材动漫电影《少年毛泽东》;

全国陶瓷行业技术能手谭子林,带领学生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首届“古窑杯”陶瓷成型大赛,以及第四届中国非物文化遗产博览会传统工艺项目(陶瓷拉坯)大赛中获奖。

人才兴则产业兴。 “中国制造2025”、建设富饶幸福美丽新湖南,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需要大批“芙蓉工匠”新生代。从启动示范特色专业群、卓越职业院校、农村中职攻坚计划等省级重点职教项目建设到全面落实高职院校生均经费制度,从构建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体系到着力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从建立高职学生专业技能、毕业设计抽查制度到屡次刷新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最好战绩,湖南职业教育始终关注的是人的全面培养,聚焦的是培养质量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合格率、毕业设计抽查合格率、入学率、就业率、对口就业率、雇主满意度屡创新高数据的背后,是湖南人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和期待。

640.webp.jpg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正在进行中

640.webp (3).jpg

5月27日,比赛结束。湖南职业职院学生:我们夺冠了!

湖南省教育厅厅长肖国安表示,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工匠精神刻在学生心里,把创新意识融入教学过程,形成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相配套的“芙蓉工匠”培养体系,是湖南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

将湖湘文化与工匠精神融合,铸造“芙蓉工匠”这一技术技能人才品牌,夯实“湖南制造”基石,湖南职业教育在行动!在这片热土上,芙蓉花开正当时!

无人机、虚拟现实技术、共享汽车等辅助教学,优质职教资源向中小学生开放……5月中旬举办的2017年江苏省职业教育活动周上,常州殷村职教小镇作为现场观摩样本展示了一幕幕不同寻常的职业教育景象,让来自全省各地的职教界人士眼界大开。

编织孕育“大国工匠”的摇篮

地处常州钟楼区邹区镇的殷村职教小镇2011年启动建设,致力于发展“职教+”产业群,编织孕育“大国工匠”的摇篮。钟楼区委常委、邹区镇党委书记徐旭东介绍,通过5年多的建设,总投资约20亿元的殷村职教园区已初具规模,集聚了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常州交通技师学院和常州市人民警察培训学校4所院校。

“职教园区打破行业壁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产业、教育资源的共生共赢”。

记者了解到,规划面积约3.7平方公里的殷村职教小镇,近3年内还将投资30亿元建设。小镇以职业教育为核心元素,营造“职教+”复合型产业体系,重点发展教育装备、文化创业、社企培训、游学营地、绿色生态、休闲旅游等十个产业项目,构成泛职教产业群链,形成融职教创新、产业集聚、文化体验、智慧社区等于一体的“宜学、宜业、宜游、宜居”特色小镇。

徐旭东表示,作为全省首个职业教育特色小镇,殷村职教小镇将以职教推动产业,以产业反哺职教,大力提升职业教育品质,为“中国智造”提供应用型人才支撑。

袖珍无人机、共享汽车辅助教学

记者在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的一处室外教学点看到,土木学院大二学生张棋霖和3位同学正在进行测地形图实训,一架四旋翼的袖珍无人机同时在他们头顶上空盘旋。“无人机可以适时观察拍摄学生测图操作是否规范、测图路线是否合理等,为老师更有针对性地教、学生更精准地学提供参考。”现场的老师告诉记者,无人机可同时拍摄一个班10个小组学生的“动手情况”,是辅助教学的好帮手。

蓬皮杜艺术码头、书刊陈列舟、创新设计孵化工坊……走进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感觉就像走进了艺术博物馆,各种充满艺术情调的教学、实训空间令人流连忘返。“我们就是要创造有温度的校园生活,让学生在‘美文化’熏陶下,不仅掌握专业技能,同时还具有把握幸福的心智技能。”校长高慰说。

在常州交通技师学院体育馆前,4辆白色共享汽车格外引人注目。“4辆共享汽车都是合作企业提供的新能源汽车,可为汽车维修、汽车营销专业学生提供近距离观察了解新能源汽车充电、结构及如何维护等情况。”该校商务运输系讲师王才贤告诉记者,4辆新能源车作为共享汽车,也为师生出行提供了方便。

常州交通技师学院院长郑大庆介绍说,该校与北京现代汽车公司等多家企业开设校企合作“订单班”,校企共同制订教学内容和标准,共同构建师资团队,企业提供先进教学设备和实训、就业通道等,培养了企业急需的技能人才,打造了“北京现代班”“德国博世班”等多个校企合作品牌。

普职融通增强工匠意识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工程造价专业二年级学生薛舒婷是个声乐爱好者,每逢相邻的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上大合唱课,她都会去上课。“我选修了这门课。”小薛说,班上还有一些爱好声乐的同学也选修了这门课。而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开设的木结构设计、插花等课程,也有不少常州艺校的学生选修。

教学资源互补、优质资源共享,正在成为殷村职教小镇集聚院校教学新常态。“我们已和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共享了几门课程,学生互相选修,彼此学分互认。”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院长黄志良介绍说,未来还将进一步扩大与周边院校的共享课程合作,除了课程外,还要共享师资,争取学生凭一张校园卡就能共享小镇内几所院校的教学空间、图书馆、食堂等。

殷村职教小镇内的院校教学资源,还向中小学生开放。5月11日下午,在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的木工实训工厂和园林实践基地,来自常州西藏民族中学的160名初一学生,正在兴味盎然地上社会实践课。初一(1)班女生白玛钰珍在专注地学插花。“各种花的颜色要搭配好,插出来的花才好看。”白玛钰珍说,能到这么好的校园学插花,感觉很新奇。

作为我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常州近年来全面开展普职融通教育。该市教育局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个学生都要进入职业学校体验、学习职业技能和知识。同时,要求各职业学校全面开放品牌专业、优势项目,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设社会实践课程。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的老师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不少孩子与职业院校“亲密接触”后都对职业教育产生了好感,如今,“读职校同样成才,同样有美好前途”已成为许多常州人的共识。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