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由陕西省教育厅主办的2014年陕西省大学生乒乓球比赛暨第19届“校长杯”乒乓球比赛在西北工业大学落下帷幕。10名学生运动员组成的陕西工院代表队与全省35所高校的340名选手参加了七项赛项的角逐。在陕西工院参加的丙组比赛中,队员们团结努力,顽强拼搏,共斩获奖项27个,成功卫冕了男子团体冠军,夺得男女混合双打第一名、第二名,男子双打、男子单打、女子单打第二名,女子双打第五名的好成绩。
又讯 近日,陕西工院男、女篮球队参加了由陕西省教育厅、中国大学生篮球协会主办,西北大学及西安体育学院承办的第十七届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陕西赛区比赛,获得男子组亚军、女子组殿军。本届CUBA篮球联赛丙组参赛队伍近20支,陕西工院男女篮在教练组的系统训练和科学安排下,均以小组赛第一名的成绩杀进决赛,并一举创造了历史最好战绩,取得了男篮第二名,女篮第四名的好成绩。
航空服务专业实训
有着锐意改革精神,并将分层教学、设立专业教室、实施导师制、推行学生自主管理等理念引入到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包头服务管理职业学校校长边美荣,在草原钢城这座富集着现代服务业发展内驱力的城市,寻找着变革的力量,通过管理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与课程建设等一系列的综合改革,全方位改变着整个学校的教育生态,在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的进程中卓越前行,独树一帜,创造了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成功样本。
创新育人模式,寻找变革的力量
把“选择”的权利交还给孩子教师是学校的力量将职业精神注入学生的血液
包头服务管理职业学校是2009年包头市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而成的一所面向三产服务业的新型中职学校,它是由原包头市第四职业高中、包头市育才职业中专、包钢二中和包头市城建技校四所学校整合成立,这所承载着50余年历史的学校由此又翻开了她崭新的篇章。
合并之初,特别是国家示范校建设的2年中,学校领导班子就谋划着学校综合配套改革,校长边美荣将其定义为“寻找变革的力量”。学校充分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利机遇,制定并落实着《学校五年发展规划》,“一年整合,三年提升,五年跨越”的发展战略在顺利推进中。克服当初横跨三区四址办学、遗留问题多包袱重的种种困难,全校上下,团结一心,砥砺品格,潜心努力,改革发展,锐意创新,开拓出了一条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
学校抓住示范校建设的有利机遇,依托中职发展和学校改革发展实际,以实现整合后学校改革发展的积极动能与成效,大胆推行了一系列涉及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改革: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行聘任制,鼓励教职员工到一线承担教学工作;深化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数字化校园,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校企合作;深化教学及评价制度改革,推行项目教学、模块教学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实行学分制,以掌握知识技能的多少来客观评价学生,以是否提高教学质量来评价教师;引进企业、行业、社会进行多元评价;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在全校推行绩效考核;深化干部任用制度改革,积极培养后备干部,基本做到了能者上、平者下。这一系列改革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职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显著提升,实现了由量到质的首次实质性的飞跃。
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现代化中等职业学校,学校上下的努力耕耘,使得学校先后荣获了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全国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研究示范单位、全国特色语文示范校、内蒙古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内蒙古自治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包头市优秀青少年军校等诸多荣誉称号。
2013年秋季,学校迁入包头职业教育园区新址,为学校改革发展和示范校建设迎来了新的契机,学校硬件设施再上新台阶,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校企合作深度融合,而与此同时,处处都能领略到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背后全面综合教育改革给这所学校带来的令人惊讶的巨大变化。包头服务管理职业学校正是这样,始终站在内蒙古自治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应有的高度,经历着自身蜕变的阵痛,却也就此实现了破茧成蝶的腾空而飞。因为包头服务管理职业学校人始终相信:唯有改变,方能突破。
把“选择”的权利交还给孩子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总书记在为今年6月下旬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所作的重要批示中就强调,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只有改革,才能实现更好发展,唯有追寻职业教育的本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目的,包头服务管理职业学校在国家示范校建设进程中,就是在用改革创新的思路办法、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把职业教育办好做大,力争在我国西部职业教育、特别是西部中职学校中,率先垂范,起到示范引领的重要作用。
将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视为学校示范校建设第一要务的包头服务管理职业学校,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立足三产服务行业,办学规模最大、教学实力最强、师资队伍最优、在校生人数最多的中等职业学校之一,践行着迎难而上的精神,推行职业教育的综合改革,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与自我实现,成就属于自己的职业人生。
同样是国家大纲要求的必修课体育,你在包头服务管理职业学校的校园里,不会看到一个班的学生整齐划一地在田径场上跟着体育老师跑步做操,学生则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学期初就选择了适合自己的项目课程。同一时间里,羽毛球、田径、篮球、排球、健美操、毽球、足球、乒乓球、太极拳等等种类繁多的体育项目课程在相应的场地,由具有项目专长的体育老师作为专业教练,为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指导。不仅仅是体育这一个科目如此,所有的专业课、文化课、共享课、选修课以及学生社团,都正在学校当中全面推进过程中,学校力图把“选择”的权利交还给学生,更是为学生的自我需要和发展提早设计可供“选择”的差异化、个性化课程。包头服务管理职业学校的改革切实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减少了行政的管理权,真正触及了教育改革的核心。包头服务管理职业学校尊重学生差异,尊重学生主体,解放了学生的束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包头服务管理职业学校为了赋予学生“选择”的权利,让自主选课成为可能,出台了《关于教师公开选聘上岗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学校专业课程、共享课程、基础学科教师教学能力评估认定、教师津贴发放办法》等配套改革办法作为制度保障,学生进入这所学校,不但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还能在自己所选的专业内,选择自己愿意学习提高、实现发展的专业课程、共享课程和基础学科,以及自己喜欢老师的课程,并选择自己的导师。
包头服务管理职业学校各教学系按所设专业以及课程设置,组织教师通过企业社会需求调研进行专业定位,明确各专业专门教师授课的课程和数量。学生在系内选择专业专门教师、专业共享课和基础学科教师,这样的选择,既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要,也从另一个方面,成为了教师成长的极好激励机制,更多的优秀教师由此脱颖而出,在学生的选课走班、分层教学中,看到了课程改革的方向,问道教育的真谛,由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从教育本质出发从事和思考教书育人的教育家。
边美荣校长说,只有当教育者把选择的权利真正交还给孩子,孩子们才会并愿意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才发自心底地主动并用心去学习自己选择的专业和课程,而且是全力以赴、无怨无悔,这种显现出的神奇效果也是我们之前没有想象到的。“选择”,既是给学生赋权,也是极有力量、极见实效的教师综合评价。学生的选择,不仅满足了个性化的发展需要,也成为教师津贴发放的标尺。有没有学生选我的课,老师们就有了紧迫感,是否受到学生欢迎,教师的成就感和奋发意识也都被唤醒。“选择”,让教育焕发了她应有的生命。
教师是学校的力量
唯有校长首先尊重老师,才有学校的师道尊严不被践踏。对于一所学校而言,教师是改革和发展真正核心的力量,对于包头服务管理职业学校这样的中职学校,要想在示范校建设中实现改革和发展,同样必须更多地依赖于学校的真正主人——学校的教职员工。包头服务管理职业学校的管理者认为,只有当学校把教师放在首位的时候,教师才会把学生放在首位。
今年年初的1月10日,是一个被包头服务管理职业学校老师们戏称为“走红毯”的日子。这一天,学校举行了史无前例的盛大年度颁奖仪式,对过去一年为学校改革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学系(教研室)、特殊贡献团队、优秀教师给予了表彰。感人至深的颁奖词、质朴真挚的获奖感言、精心制作的奖杯证书,学校意在要让教师的职业成就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极大的尊重。
暑假前夕的7月15日,学校举办了以“向默默无闻的耕耘者致敬”为主题的表彰从事行政服务和后勤工作教职工的大型活动,平日里隐没在师生视线之外却保障了学校有序发展的公寓管理员、图书管理员、财务人员、保安、司机、总务人员以及行政处室科员都第一次站在台前,他们默默无闻的繁重工作被师生了解,更在理解中感动着所有师生,他们中的优秀个人更是得到了嘉奖,鲜花和掌声也许就是最好的回声。边美荣校长说,“教育是塑造人的伟大事业,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伟大的教师就一定能培育伟大的学生,成就一所伟大的学校。”
包头服务管理职业学校搬迁到包头职业教育园区之后,学校远离市区,上下班交通出行和中午就餐就成了困扰老师们极现实和极紧迫的问题,学校领导班子看到这一问题,及时与各方协调,租用3辆巴士和改造烹饪技术系现有场地和设备建成教职工餐厅,切实解决了全校教职工的后顾之忧,节约了老师们上下班倒车时间,保障了老师们中午的就餐质量。为此,老师们的工作热情更高了,投入示范校建设的激情也在学校变革的体制机制中“燃烧”。
将职业精神注入学生的血液
示范校建设的这两年中,包头服务管理职业学校紧紧围绕市场、学生和实践三个中心,科学设置专业、学制、课程和教学等,让学生学而有德、学有所需、学以致用。随着包头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改造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包头市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投资建设的807个项目中,第三产业项目占到项目总数的55%。包头服务管理职业学校以服务地方经济为改革发展之己任,因为他们深知,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过程中借助和整合社会和企业的力量、借助市场的手段,教育效果通过用工单位来检验。
学校的非专业能力课程,也是中职学校职业生涯培养中的一个创新,他们把学生在工作中将运用到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信心等作为教学要素和内容,用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以外的影响职业人生的综合能力。包头服务管理职业学校进行的课程改革,实行选课走班、分层教学,给予了学生选择的权利,而为学生职业人生进行改革的场景项目教学、自主成长管理和非专课程设计,也都为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和职业成长积蓄着积极的力量。学校如此灵活多样的设计课程、班级和学制,不仅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的根本措施,也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更是因材施教在当代职业教育中的极佳范本,让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职业人生发展的自我需要。
包头服务管理职业学校走校企结合、产教融合、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依托企业、贴近需求,建设和加强教学实训基地,建设具有鲜明职教特点、教练型的师资队伍,准确找准专业定位,依托专业特色鲜明的9个教学系,打造具有优势的22个主体专业,形成了专业品牌效应和核心竞争力。教室就是工作车间,学习即是工作,包头服务管理职业学校“类工作”的课程设计和自主管理,就是要让学生在模拟的工作场景中,以项目驱动,习得职业精神,提高职业能力。
正值国家支持中西部职业教育发展的新一轮政策机遇,面对自治区和包头市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对人才需求的新形势新任务,包头服务管理职业学校在国家示范校建设中日新月异,教育教学再上新阶。包头服务管理职业学校上下戮力同心,迎面蓬勃发展的第三产业,在新的起点上,奋力起跑,扬帆远航,再创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新辉煌。
2014年第十届全国高校景观设计毕业作品展的评选结果于近日揭晓,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传媒艺术学院参赛作品《磁器口历史街区发展与保护规划》荣获该评选最高奖——荣誉奖。
据了解,本届作品展共有来自全国各地(含港、台)206个院校的902组报名作品,参展院校及作品数量创历届新高。本次仅8所院校获得荣誉奖,其中包含北京大学、深圳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在内的7所本科院校,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是全国唯一获得此殊荣的高职院校。
《磁器口历史街区发展与保护规划》由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传媒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余泊林、谢松、李清菊、赵琦嫱、黄秋霞、廖明明、熊吉伟、陈志等设计完成,由陈一颖、徐江、刘更三位老师指导。该作品根据重庆历史文化名片——磁器口的现状及真实环境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以提升老街品质,在保持历史街区山水环境及原始活力的基础上发掘城市文化,追寻重庆历史记忆为创作目的,让磁器口这一重庆历史街区在核心的“原真性”得以保留的基础上,又有新时期条件下周边的新发展。该作品对磁器口现状要素的分析和理解到位,空间构成与布局合理,方案建立在深入的场地理解的基础之上,针对性强,对历史景观的再现和表现方式较有创新,对磁器口的环境改造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此次与北京大学等7所本科院校同时获得荣誉奖,是该校办学实力和水平的一次具体体现,一定意义上展示了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在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成绩,对该校整体办学实力、办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张志坚,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工学硕士、研究员。历任海南省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主任、海南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海南省人力资源开发局(就业局)副局长;海南省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近年来,他先后主持各类省级科研课题6项,参与国家教育部重点规划科研课题1项,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主持的课题和撰写的编著、论文曾多次获得省级社科优秀成果奖。
张志坚是一位让人感觉特别亲切温和的人。进入他办公室时,他正在伏案工作,看到我们进来后,急忙起身,笑脸相迎。在随和的言谈间,他又蕴藏着一种言简干练,让人在不知不觉间,浸入其中。就在这种氛围下,访谈进行了3个多小时。在这3个小时中,我们真切感受到他对学校的热爱,感受到他如同谈论自己孩子一样,谈论学校的一点一滴。他说,他从组织部门出来,在许多人眼里这是个“失分”的选择。经过这么多年,再次回顾,他自己回答——这是他人生最有意义的一步。因为,在这里他看到了自己事业所在、看到了希望。这些希望融合在学校的发展中,凝结在每个学生的笑脸上。
记者:张书记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今天来到学院,我们被学院优美的景色深深吸引。但是,我听说,在您2008年刚来学院出任党委书记时,学院只有两栋教学楼,如同一个废弃的工地,可在校生却有8000多人,教师待遇也很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很大的怨言。当时状况确实如此吗?
张志坚:感谢杂志对我院的关注。海南经贸职院创建于1985年,在国家高职示范院校里面算是一个新兵。2008年我初到学校,的确面临诸多困难。首先,硬件建设跟不上。由于资金原因,当时除了两栋教学楼完工外,其他如学校道路、图书馆、专家楼、体育馆、教师公寓等都是“半拉子工程”,有的已经停工一年以上。其次在软件方面,学院专业方向不明确,专业设置不够规范,教学科研成果少,教职员工待遇低,老师学生意见大,学校办学处于一种非常艰难的状态。当时学院领导班子刚刚配齐,我和黄景贵院长同时到任,面对这种状况,压力很大。
当时,领导班子集体开会讨论时,我说,我们现在做的事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面对的是8000多双师生期盼的眼睛,我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讲一句,办学是最需要讲良心的工作,我们要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对得起社会。我就是凭着这样一种非常质朴的责任心带领学校发展进步的。
记者:那么在当时,您带领学院都做了哪些工作?确定了哪些发展思路?
张志坚:首先第一项工作是把脉搏,找病根。对当时学院领导班子来讲,首要的问题就是找病灶、找方向、找突破的关键环节。因此,在我亲自带队下,学院专门组织成立了调研团队,深入到师生中、家长中、合作企业中,搞调研、摸家底、排情况、找方向。经过细致调研,最终学院确定了凝心聚力,软硬件建设齐抓并进,内涵发展的道路。
在调研基础上,我们狠抓了硬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专业建设等几方面工作,其中硬件建设是重点。当时,学院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但是与之相对应的硬件建设却有很大欠缺。最困难期间,上课都无法充裕安排,只好从早排到晚,教师学生都啧有烦言。而同时,由于资金短缺原因,整个学校建设停滞不前,每天都有建筑公司的人员来找我,要钱、要停工费。当时为推进学校建设,我可以说是使出了浑身解数,安抚建筑公司、跑政府、跑银行、跑上级主管单位,有人戏谑我说:“别人都在积累资源,你现在是拼命的消耗过去的资源。”但是这种“消耗”是值得的,很快在省市的支持下,学院所有建设项目全部启动,至2010年硬件建设基本完成,学院发展基础得到夯实,开始步入内涵发展、质量建设阶段,这为学院进入示范校建设行列创造了条件。
在狠抓硬件建设的同时,我们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对学院发展来讲,硬件是基础、师资是关键。而抓好师资队伍建设首要一点是凝聚人心。做到这一点靠什么?我们认为第一是事业。一定要让教师感受到学校良好的发展前景。学院紧紧围绕“一所高职院校如何为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展开解放思想大讨论,凝聚教职员工共识,最终确定了“面向市场需求,突出经贸特色,培养合格人才”办学理念,确立了“面向社会、开放办学,突出职教、强化技能,培育特色、打造品牌”的办学指导思想。期间我们明确提出了“保持适度规模,坚持内涵发展,注重质量建设”的路径选择。通过这一措施,将学校的办学思路变成了广大教师的共同信念。第二是情感,作为学院领导,给予教师最好的情感就是信任,让他们能够放手做事、大胆做事。我常说的一句话是“你们放心做事,其他的我们来做”;一直强调学院领导一定要准确定位,把好方向、定好制度、做好保障,要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为他们创造做事的环境,不可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否则就办不好学校。第三是待遇。要让教师的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我们校训是“笃学砺能,知行合一”。笃学砺能强调的是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和千锤百炼的拼搏精神;知行合一强调的是奉献担当精神和求是创新精神。奉献是学校特别强调的品质,广大教职工也展现了这一品质。例如,在示范院校申报期间,许多教职员工放弃了节假日和周末休息时间,夜以继日、任劳任怨、不畏艰苦的工作,为学院发展做出了无私奉献。但是片面强调奉献,教师付出无法得到对等的回报,也是无法持续的。因此,学院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教职员工的生活待遇和福利水平,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学院改革发展的好处,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例如,我们与省市有关部门积极协调,为教职员工提供价格较为低廉的“福利房”,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利用学校领导的社会关系,解决教师子女入学问题;通过绩效工资等各种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目前学校教师收入居海南高职院校前列),等等。让教职员工真切感受到在海南经贸职院有事可为、凡事能为,其为所值。此外,我们还建立了公平、公正、畅通的教师职业上升渠道,以及专业发展培训激励机制等,这些都对师资队伍建设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这么多年,我最自豪的事情就是学院没有一名教师跳槽到其他高校,相反却吸引了省内其他17所高校的众多优秀教师进入学院。
然后,就是专业建设。2008年来到学院时,学校在校生已经达到8000人的规模,而与之对应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水平跟不上。当时我有一个预判就是在未来5~10年,伴随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人口结构变化,高职院校必将面临新一轮洗牌。在这一判断下,我认为保证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内涵发展、质量优先的道路。因此,我们确定了“保持适度规模,坚持质量优先”发展思路。这其中,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核心。我们重点构建了“三双一突出”人才培养体系。“三双一突出”是指“双主体、双课堂、双导师”,即“发挥学校与企业两个办学主体的作用,将校内常规教学实训和企业经营实践作为主要课堂,以校内专业指导教师与校外实习实训老师为导师”,全面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顺利实施这一人才培养体系,我们在实践层面探索构建了校企合作利益驱动机制、校企风险共担机制,以及“政校企外”理事会等保障措施。其基本的思路是:第一,寻找校企利益切合点,形成利益驱动机制。校企合作难,关键是双方难以找到利益的结合点,实现双赢。基于此,学院在推动校企合作时,十分重视建立利益驱动机制。学院主要任务是为企业输送高素质职业人才,提供培训服务、技术支持等,企业主要是吸纳学院毕业生、提供实训实习基地、参与教学方案制定等。因此我们从此入手,在人才培养、员工培训、技能鉴定等方面展开合作。目前,海南最好的五星级酒店都有我院毕业生,这些酒店当中许多都有学院“驻店班”,这为长期合作打下了基础。第二,加强校企制度建设,形成风险共担机制。从2010年开始,我们针对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实训、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企业委托学校培训员工等校企合作的重要事项,出台相关制度,明确双方权利、责任和义务。同时,积极协调,促使政府职能部门尽早建立职业教育返税制度,把企业接受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挂职、学生实习以及吸纳毕业生就业等作为享受优惠政策的重要依据,使双方的合作更加紧密。第三,建立“政校企外”理事会,通过建立吸纳政府、学校、企业与境外教育团体参加的合作办学理事会,健全运行管理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使校企合作走向深化。
以上就是我们在前几年做的一些主要工作和思路。
记者:谢谢您前面的总结,那么在后示范建设期间,学院下一步工作主要方向是哪里?
张志坚:我们要做的第一项工作是就是建立完善专业预警制度,使我们的专业设置更好地符合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着重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真正发挥骨干院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人才支撑作用。专业建设不仅要有建立机制还要有退出机制。学院在骨干院校建设甫一结束就研究出台了《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关于专业预警及退出机制的意见》,根据当年招生报到率、新生报到率下滑幅度、当年毕业生就业率三个标准确定黄色、橙色、红色三个等级。若当年招生报到率低于25%、新生报到率连续两年或三年下滑累计达到65%、当年毕业生就业率低于70%的专业将确定为红色预警等级,该专业下年度的招生资格将被停止。事实表明,该制度的出台,有效破解了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的难题,使得学院办学更加贴近市场,大大提高了学院的“就业竞争力”,因此,2013年学院荣获“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称号。
其次,学院将继续紧紧抓住质量建设这一龙头,强化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工作,加快推进教育教学改革。2014年,学院将全面启动人才培养调研工作,要求每个系每年要选择一到两个专业,制定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深入社会,深入企业,深入毕业生,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计我们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着重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紧随其后的是,推进课程改革,首先从一个系一个学期三门课开始试点,要求每门课都要成立课程改革小组,制订方案,抓好实施,实施结束要形成研究报告,为全面推广提供借鉴,着重解决“如何教”的问题。在试点基础上,2015年全面铺开新一轮教学改革。
第三,强化文化建设。文化是学院持续发展的核心,一所没有其独有文化的学校就像是一副没有灵魂的躯壳,即使外表再光鲜也无法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我们提出“培育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经贸特质校园文化”发展目标,深入推动“企业家精神”校本化,开创了“三企(企业、企业家、企业文化)进校”文化育人建设模式,主编出版了专著《职业自觉:德育机制创新与职业素质提升》,并专门成立了文化育人和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我任组长,对学院的校园文化景观、文化活动等进行全面的规划建设。
目前来看,文化建设卓有成效。一是形成“笃学砺能,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勤于学、敢争先,讲奉献、求真理,已经成为广大教职员工的共识。二是企业文化深入到学校各个方面。在“三企进校”的带动下,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在校园,企业家的身影随处可见;在课堂,企业兼职教师和教材成为重要内容;课余时间,“校外职业发展导师”会对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困惑解难答疑,真正彰显了职业教育的特质。三是区域文化特色形成,勇担促进区域发展重任成为广大师生共识。区域文化是高职学院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它对本区域学生有天生的亲和力,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本土的热爱,还能提高其环境适应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学院在学生活动中加入地域文化元素,扶持组建体现地域文化的学生社团,琼剧社、琼语社、黎舞协会等,增加了海南历史文化名人、民风民情、特色饮食文化、黎族苗族文化、海洋文化、侨乡文化等专题性选修课内容,通过校徽设计、建筑物造型、主教学楼墙壁雕塑、校园热带植物种植等为广大学生呈现彰显海南文化魅力的地方标志性文化景观。这些措施促进了师生热爱海南、服务海南意识,有力地推进了学院服务海南的能力。从2011年开始,学院根据国际旅游岛建设主要发展的八大产业和着力培育的十大旅游产品建设需求,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陆续建成海南省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海南省对外经济贸易合作研究基地、海南省商务培训中心、国家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基地、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伍等。通过多种措施,努力打造国际旅游岛建设人才培育基地、区域经济社会服务基地和海南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基地。
按照近期党委会通过的校园文化建设总体方案,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研究,以期在思政课中更多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创新教学方法和思政教育工作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深入研究、系统设计校园视觉形象识别系统,丰富校园文化积淀,加强文化环境育人,树立学院社会形象。探索、凝练学院大学精神,确立学院长远文化精神追求,为学院长远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强大的精神动力。
记者:听了您精彩的讲述,我们对学院未来发展有了更大期待。回顾六年历程,在您的带领下,学院实现了跨越发展,成绩斐然。作为学院主要领导,从个人角度讲,您认为最值得总结的经验是什么?
张志坚:首先是责任心。在当前管理体制下,一所学校发展的好坏,学院领导负有主要的责任。带领一所学校快速发展也许很难,但是毁掉一个学校却可能很容易。因此,责任心是首要的。我来到学院后,为学院发展四处奔走,被人戏谑“过度消耗自身资源”,就是出于最质朴的责任心——我们做的是一件最需要良心的工作,要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如果说一个有问题的家庭可能会毁掉一个孩子的一生;那么像我们这样的学校就担负着万名学生的未来。就是这种“压力”和责任在促使我不断前行。
第二,能力。作为学院领导,科学管理和决策能力必不可少,学院领导必须具备在纷繁复杂的事务下,准确把握正确的决策方向,以及相应的科学管理的能力。这里我重点强调在工作方法上,应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因为,群众是最了解情况的,我们所做的重大决策,其前期都会经过调研这一环节,目的就是要了解实情,倾听呼声,使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因此,学院在海南高校中首创并逐步完善了师生的投诉反馈与解决机制,使其成为广大师生员工利益诉求的有效途径,并将各项决策公开化,让学院管理工作自觉接受全院师生监督、接受社会监督和网络媒体监督。
此外,作为职业院校领导一项重要能力是整合资源的能力或者称为协调能力。职业教育的特征决定其与外部经济发展紧密相连,需要整合多方资源,关起门来办学只有死路一条。在当前制度建设还很不完善的状况下,学院领导的协调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我们不仅要成为教育家,还要成为是企业家、外交家,要主动走出去交朋友,为学院发展争取资源,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三,维护好学院班子的团结。作为学院党委书记,我认为,带领学院发展,班子是核心,队伍是关键,维护好班子的团结至关重要。这些年,学院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与领导班子集体团结拼搏、改革创新,富有战斗力密不可分。我们一直强调学院领导班子特别是书记和院长要身体力行,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建立健全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要坚持“三重一公开”,凡涉及师生利益的重大决策、重要干部的推荐任免和奖惩、重大项目实施,都必须由党委会集体讨论决定,尽最大限度的向广大师生员工公开校务。在我和黄景贵院长的带头下,整个学校领导班子都能全副身心投入到学院发展中。这是学院能够取得跨越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前提。
记者:好的,再次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
11月17日,2014年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培训班、“双师型”专业骨干教师培训班开班典礼在陕西工院举行。省教育厅职成教处副处长付仲锋、学院副院长王晓江、信息工程学院院长何玉辉、教务处副处长赵明威等出席,全省98所中职学校的120多名教学管理人员、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开班典礼,继续教育中心主任韩伟主持了典礼。
省教育厅厅职成教处副处长付仲锋代表省厅对来参加培训的学员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教育部和我省开展中职师资培训的情况。针对目前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困难,结合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他要求陕西工院培训基地做好工作,为学员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希望参加培训的学员严格要求自己,顺利完成培训任务。
学院副院长王晓江致欢迎词。他代表学院欢迎全体学员前来陕西工院接受培训,并介绍了陕西工院的办学特色、教学与实训条件和近年来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和实施情况。赵明威、李选分别代表师生做表态发言。
11月10至14日,由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主办的2014年全国机械职业院校“三维天下杯”三维逆向建模与创新设计教师大赛在天津举行,39所高校的53名教师选手参加了比赛,陕西工院数控工程学院教师吴兵荣获三等奖。
本次大赛采取“实际操作+教学设计+教学展示与答辩”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主要结合职业院校教师岗位特点,考察检验选手的三维扫描、逆向建模设计能力以及教学设计能力。参赛选手须在3个小时内独立完成产品三维数据采集、逆向建模、产品创新设计三部分任务,并进行作品展示和答辩。
张宁东,1957年4月生于南宁市,汉族,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教授(广西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和兼职研究员)。历任南宁市二中副校长,南宁市师范学校常务副校长、校长,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等职。曾获广西特级教师、广西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广西优秀教育工作者(记个人二等功)等近10项荣誉奖项。主持或主要参与10多项市厅级以上课题,其中主持课题研究成果《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荣获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为创建于1984年的南宁职业大学,今天的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由原南宁职业大学、南宁市广播电视大学、南宁市教育学院和南宁市建设技工学校、南宁市师范学校等5校合并而成。2006年,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成为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内涵建设和新校区建设齐抓并进,美誉度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大,报读的学生越来越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张宁东院长说,如何在民族地区,在欠发达地区做好职业教育,是南职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不能照搬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要结合地方实际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推行“六化”办学理念,即办学市场化、管理企业化、资源社会化、产品精品化、手段现代化和服务高效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强是学院毕业生的一个突出优势,学院“国色天香”品牌已成为广西高职教育的第一品牌,极大提升了学院的教育品牌效应。
记者:张院长,您好!还有几天就是马年春节了,感谢您抽出宝贵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首批28所高职示范院校,您觉得示范院校建设解决了哪些问题?
张宁东:示范院校建设解决了南宁职院的生存发展问题和办学理念问题。示范建设前,学校共有5个分校,6个办学点,办学“散、弱、差”特征明显,在广西的高职院校中,一般只能排在5~8名的位置。各级党委、政府给予广泛支持,尤其是南宁市委、市政府给予了资金、土地、人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使得学院成功跨入首批国家示范高职院校行列。学院的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从2003年的3000多人跃升到现在的17000多人,同时,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极大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录取分数线高于三本线的比例从2006年的11.7%提高到2009年的54.93%,2013年的85.3%,录取新生报到率居广西区内同类院校前列。
经过国家示范建设,职业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学院创造性地提出并推行“六化”办学理念。以“六化”办学思想为统领,以“五个一”的专业建设和教、研、产、训“四位一体”的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平台打造为核心,其中,“五个一”即一套课程体系、一支师资队伍、一个系列的实训基地、一批知名企业和一批好的产品,着力打造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三大核心”文化体系——“科技南职、创意南职、人文南职”,深化内涵建设,重点培养学生的“两大核心”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综合专业素质”,最后实现“一输出”,即“优秀人才和服务”的输出。
“六化”办学思想能够从理念上突破高职院校办学方向脱离市场,管理松散、效率不高,办学资源整合不力,毕业生竞争力不强,人才培养机制落后、手段单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差等方面的瓶颈和难题。比如,办学市场化,就是要坚持办学机制适应市场,专业建设围绕市场,课程改革跟踪市场,学生就业服务市场,学院发展依托市场。在此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主导,打造职业生涯指导链,以职业素质和岗位能力养成为主线,以企业为依托,强化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面向基层就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
通过示范院校建设,学院锻炼出了一大批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的教师队伍,在办学模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成效显著。比如,艺术工程学院的“企业进班级”、“毕业作品即产品”模式,外国语学院“2+1”跨国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机电工程学院的订单培养模式等,每个二级学院都有其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示范建设的洗礼,南宁职院毫无争议地成长为广西高职教育第一品牌,目前要做的就是不断深化内涵建设。
记者:国家高职示范院校只占全国高职院校的一小部分,而且,目前还有700多所中职示范院校正在建设中,咱们的办学经验对于其他职业院校很有借鉴意义,请您谈谈国家示范院校创建经验?
张宁东:国家示范院校建设期间,学院根据 “六化”办学理念,以“抓”、“找”、“搭”、“融”、“创”、“新”的建设思路统筹示范建设,多层次立体推进项目进展。
第一,抓机遇、找资金、搭平台,积极建示范。一是“抓”机遇促发展。抓住中国—东盟区域合作、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机遇、地方政府职教攻坚机遇和新校区扩展建设的机遇,争取在政策、土地、资金等方面的重点扶持。二是“找”渠道筹资金。争取到政府配套示范建设专项资金、市长基金的支持;争取社会多元投资,获得富士康科技集团、上汽通用五菱等知名合作企业的投资;争取外国政府贷款、银行贷款项目等,为示范建设解决资金问题。三是“搭”平台,助沟通。学院把握机遇,积极推进“校政企”合作平台的构建,不定期汇报学院国家示范建设进展情况,积极主动沟通,获得了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地方政府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颁布相关政策文件,为地方产业建设、龙头企业与学院牵线联姻,为校企合作搭建政策平台。第二,融资源、融行业、融需求,实现校政企共赢。在示范建设过程中,学院努力融资源、融行业、融企业、融需求,通过建立与市场紧密联系的办学体系,与行业标准紧密对接的人才培养体系,与政企需求紧密相关的共赢合作体系,与资源类型紧密相容的社会化开放共享体系,与地方人才需求层次和经济结构紧密相容的类型专业建设体系,发掘校政企多方共赢的路径。
第三,创机制、创精品、创品牌,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一是按照“领导能力领先、综合水平领先、教育教学改革领先、专业建设领先、社会服务领先”以及“做改革的模范、做发展的模范、做管理的模范”的要求,加大教师聘任制度改革、资金管理制度改革、实训基地机制改革等,通过创机制,为国家示范建设项目提供制度保障。二是注重强化加强内涵建设,狠抓“精品建设工程”,以职业行动能力为导向,积极开展工学交替、定单培养等多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用开放办学的理念,充分共享、利用社会办学资源,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创精品,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保障。三是通过参加国内外教育展,举办各类新闻发布会等系列宣传活动,逐步形成了“国色天香”的区域高职教育品牌,即:国——国家标准,秉承国家示范院校品质;色——特色鲜明,与时俱进,优化专业办学;天——天之骄子,一技在身,未来尽在掌握;香——桃李生香,优良师资成就现代人才。
第四,新思路、新方法、新内涵,开拓示范建设新途径。学院不断实践新方法、探索新途径,构建办学机制、课程体系和校企合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内涵。学院的机电一体化、物流管理等专业试行“2+1”、“3+1”、“2+3”等多种灵活学制,尝试“学校+企业”、“学校+实训基地”、“学校+学校”(跨国式工学结合)等办学新思路,通过灵活的机制整合资源,推出办学机制创新的“组合拳”,使教学和管理更具针对性和连续性,推进示范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创新。通过专家讲座、集中培训等方式将德国“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模式、澳大利亚培训包开发工作手册等国内外先进的课程开发理念融汇到一线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的思想与行动中,为学院工学结合的课程方案开发汇聚了潜力, 推进了示范建设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记者: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至关重要,您在文化育人方面有哪些心得体会?
张宁东:我以前曾是一所广西示范高中的副校长,刚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时,也不清楚高职与中职有什么区别。有人说,高职生的技能比本科生强,理论比中职生强,但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技能比不上中职,理论比不上本科。经过多年的思考,我觉得高职跟中职的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文化,大学文化。文化需要积淀,是潜移默化的,不能急功近利。示范建设和后示范发展期间,很多学校可能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急功近利思想,有的一味强调就业率,认为只要就业率高,办学成效就大,有的弱化通识能力的培养,混淆高职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关系。
要通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专业通识能力的锻炼和人才通识能力(比如人与人交往的能力、文字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积淀等环节和过程,完成一个可持续发展、能实现自我价值、能体面生存的社会人的塑造。深化内涵建设,要培养学生就业的技能,更要为他们打下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学校所有的工作要围绕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下工夫。
学院弘扬“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南职精神,确立金葵花为校花,不断传播金葵花“向上、执著、阳光、奉献”的品质,倾力打造以金葵文化为主导的校园文化,让“金葵”文化更多元立体,为南宁职院科学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金葵文化荣获国家教育部第七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广西一等奖!近年来残疾人高职教育、“校长有约共话南职“活动、学生参与学校建设和管理、“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爱社会、爱祖国”的“大爱南职”精神等不断为我校的校园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学生归宿感不断增强,学校美誉度持续增强。这些都得益于我们在不断积淀优秀的校园文化,不断强化文化育人。
从2012年起,我们定期开展“金葵奖”评选活动,目的在于奖励在各级各类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对校园文化建设有突出贡献的,以及在社会公益活动、引领道德风尚等方面做出较大影响力的师生员工。目前,该奖项已经成为学院的最高奖项。我们以学生为本,将学生纳入学院的民主决策体系,比如,我们开展“校长有约共话南职”活动,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听取学生关于学院建设、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后续将形成制度,最终完全把学生纳入学院建设管理、民主决策体系。
记者:感谢您与我们分享这么好的办学理念。为确保这些先进的理念一以贯之地执行下去,并进一步促进学校科学发展,您有哪些具体措施?
张宁东:示范建设以来,特别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们一直在探索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主要包括建章立制和流程标准化两大方面。建章立制有利于先进办学理念和优秀文化的固化,流程(规程)标准化有利于大型活动、办事服务的高效有序开展,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事变动等因素对学校长期可持续发展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记者:您认为高职教育发展面临哪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您有什么建议,学校下一步有哪些打算?张宁东:一是希望像本科院校一样获得生均拨款,我们的学生主要来自于中低收入家庭,不少是来自于农村的孩子,获得生均拔款,有助于降低这些家庭严重负担,促进教育公平,拨款额度希望中央财政能适当给予西部等欠发达省市支持。二是希望逐步获得更大的办学自主权,特别是在人、财、物等方面。高职院校选聘的人才必须要符合高职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是业界精英,也可以是能工巧匠,不唯学历、职称论;同时高职院校肩负着为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社会服务的责任,但实现绩效工资以来,缺乏“多劳多得”的激励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希望进一步获得人、财、物等方面的自主权。三是希望按照“成熟一个专业,升格一个专业”的原则按步骤、分阶段实现高职“专业升本”。
高职学生主要来自于中低收入家庭,不少是来自于农村的孩子,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起步晚,成长慢,在高考中未能考出好成绩。但这些孩子很努力,每年的毕业生当中都不乏相当大比例的优秀学生,他们很渴望继续提升学历或在求职过程中得到认可,但社会有些政策规定对高职毕业学生的诸多限制让他们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种种“壁垒”。基于目前社会评价体系的考量,无论是为了体现对高职优秀毕业生能力的认可,还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需要,为高职学生提供一种便捷的学历提升通道,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2008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和有关部委领导到学校视察,称赞学校办学有特色,有成效,并勉励学校要“成为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排头兵”。学院确立了打造“中国特色、国际水准的现代高职名校”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未来3~5年,我们准备实施三大举措,打造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升级版”。一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以加快实施“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国家项目为契机,突出抓好师资等内涵建设,真正打造一支“名师领军”、“双师素质”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完善与之配套的师资选聘机制、人才激励等机制;二是建设一个美丽校园,完成新校区的征地和建设,以“花海林园•美丽南职”为建设目标,以“绿化、林化、彩化、香化”为校园园林景观标准,倾力建设一个2000亩的美丽校园。为学生提供一个更舒适的学习环境,建设更多的专业工作室,吸引更多国内外知名企业、龙头企业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三是完善一套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现有制度体系,以制度建设推进民主治校,在保证教职员工、学生权益的前提下,实现制度化办学、制度化管理、科学化发展。
记者:非常感谢张校长接受本刊的采访!
2014年8月28日,一辆大巴车从云南省曲靖市师宗职业技术学校缓缓驶出了校门,它承载着母校的期待和数百名学子的梦想,从云贵高原起航,驶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这一幕,是曲靖市师宗职业技术学校每年都要经历的壮观场面。今年,师宗职校向内地输送的一部分技能型人才。在这批学子中有一个特殊的学生,她叫金凤,是电子技术17班读书的毕业生。经过两年的在校学习和人生历练,金凤终于伴着梦想奔赴江苏省苏州市工作。这也意味着这名特殊学子从一个孤儿转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国家建设者和技能型产业人才。
金凤同学走进内地大城市工作,是师宗职业技术学校圆了她的梦想。因为金凤从小就父母双亡,是师宗职校温馨的倾情培育,使她改变了命运和人生。而为学子实现梦想的还不止金凤一人,师宗职校自创建以来,为数以万计的学子实现了人生梦想,在鼎力办好人民满意职业教育的道路中洒满了光辉。
“夯实基础、强化内涵”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前提
师宗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国家重点中职学校,2012年被国家教育部门确定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学校,也是云南省第214职业技能鉴定所和国家新型农民工转移培训点。学校创建于1980年,占地138亩,现有教职工168人,学生4957人,教学班级108个,开办有18个专业。近三年,各类在职短期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年均 2635人次。学校设有计算机、汽车维修、电工电子、客房餐饮、茶艺、电焊等19个实训室;有食用大棚菌、师宗燕山工艺印刷社、菌子山凤凰谷风景区等10余个校外实训基地。此外,学校还设有校本部、劳动部门培训部、曲靖市茶艺分校等7个办学点;在长三角、珠三角、厦门等3个省市建有联络处;学校还与云南省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民族大学等6所高等院校实现了联合办学。
多年来,学校始终秉承“求实、创新、和谐、发展”的校训,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质量为核心,发展为主题,改革为动力,联办成教为依托,高职考为补充,全面发展职业教育”的办学思想;倡导“校以育人为本,师以敬业为乐,生以成才为志”的办学宗旨,确立了“崇德尚技、一专多能,打造每个学生的成才之路”的办学目标,从而加快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近几年学校沐浴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春风,以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为契机,立足实际、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迅速崛起,在一个不足40万人口的小县奏响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强音。
尤其是学校在师宗县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下,通过争取国家专项资金、自筹等方式共投入5000万余元,新征土地15亩,新建教学楼、后勤楼、周转房两幢。新建了实训大楼、学生餐厅及学生食堂;购置计算机250余台,移动多媒体8套,投影仪60套,新建5个机房,新建数字化校园系统、监控系统,新建16个实训室。短短四年间,这所学校采取灵活的办学形式,强有力的经费投入,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设置,使师宗职校突破了投入难、扩招难、改革难的困境,实现了从国家重点中职学校到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性学校的历史新跨越,成为了一所远近闻名的职业教育窗口学校。
“扩大规模、拓宽渠道”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
为实现职业教育的新跨越,学校根据职业教育实际,结合县情产业升级,突出内涵建设,科学设置专业,让学生学到技能,毕业能顺利就业。近几年,学校就本着“能用、实用、够用”的原则进行课程改革,自编12门校本教材,形成了集学历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职业鉴定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元化职业技术学校,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的应用型人才,为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在创新发展中,这所学校不断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针对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实习就业人数不断增加的特点,确立了学生实习率达到100%、就业率达到95%以上的发展目标。目前,学校已订单培养学生达4000余人。先后与日本东芝家用电器制造有限公司、韩国凤凰半导体通信有限公司、加拿大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博兴阳光电力有限公司等25家企业实现了“定单式培养,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全部实现了顶岗实习、平稳就业,真正走上了“订单培养,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
为进一步推进内涵建设,学校成立了师资工作领导小组和教师培养专家组,制定了《师宗职校十二五教师培训规划》和《教师教育教学质量成果奖励办法》。通过授课点评、校本培训、专题讲座、下厂实习、自学提高、师徒结对、外送培训、经验交流等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教师培训,打造了一支勤政高效的师资队伍。学校为支持全体教师队伍创新职业教育方法,不断强化教育科研的辐射能力,在政策、资金、时间和物力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编写了《演讲与口才》、《电工工艺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校本教材。近两年,教师在国家级别刊物上发表论文58篇,省级刊物上发表的103篇,市级刊物上发表128篇,县级刊物上发表155篇;就是这支优秀团队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服务引领、立德树人”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基础
深入挖掘师宗职业技术学校的创新经验,还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服务引领,立德树人”的育人思想,助推了学子成长。长期以来,学校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爱心至上”的教育理念,与师宗县特警大队建立警校合作,实行封闭式半军事化管理,强化“学习习惯、纪律习惯、卫生习惯”三个习惯的养成教育,定期每周召开一次主题班会,不定期聘请校外法制辅导员进行法制教育。把党员干部、科任教师,统一分配到各年级各班,定点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促进了全体学生的成人成才。
走进师宗职校,现代化的育人气息扑面而来,服务学生的场面无处不在:对学费实行优等生奖励政策激励着每一名学子;对贫困生补助、特困生救助,帮助贫困学子实现了人生梦想;还有“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服务理念,使越来越多的学子成为了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尤其是学校为每一名学生量身定做的订单培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专业对口、技能就业的成才模式,吸引了江苏、广州、深圳等地的企业慕名到校,专门招收该校的学生,形成了“进口旺、出口畅”的局面。
为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和企业需求的高技能技术人才,学校还对教学模块、教学内容均进行了改革,在公共文化基础课中增开素质课程,设有“礼仪与修养”、“普通话口语表达”、“人际沟通”、“就业指导”等内容,以此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实现了崇德尚技、一专多能,打造每个学生的成才之路的培养目标,走出了一条“激励学生成长,引导学生成人,教育学生成才,帮助学生成功”的特色发展道路。
学校先后被授予“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立项学校、全国和谐校园先进学校、云南省文明学校、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成为了一所备受社会各界赞誉的典范学校。她犹如一朵盛开的奇葩在美丽的云南绽放着迷人的光彩!
2014年11月,江苏省扬州旅游商贸学校徐菊梅老师带领徐菊梅、蔡遵义、王慧勤的团队,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他们的参赛作品《特征和顺序——说明文写作》教学设计,获得了中职组教学设计比赛语文组全国一等奖之冠的佳绩,为江苏职教争得荣誉。据了解,这是迄今为止扬州市在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比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之一。学校被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国家教育部门授予扬州市仅有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同年,该校师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烹饪技能大赛荣获中职组两块金牌,这是该校师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荣获的第九枚金牌。同年学校对口单招本科升学率摘取了扬州市桂冠。无论是本科上线人数还是本科上线率,均取得了扬州市的优秀成绩。
扬州旅游商贸学校取得的办学实绩,从战略高度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的:“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科学论断落到了实处。对此,扬州旅游商贸学校王慧勤校长深有感触地说:扬州旅游商贸学校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身心健康有保障,安身立命有本领,未来发展有选择,一生幸福有准备”的职业教育的育人新目标。同时,学校着力改革创新中职教育教学的理念措施,步步靠实地将“学生发展职业化,教师发展专业化,专业发展品牌化,学校发展特色化”学校发展思路落到实处。
质量是职业学校创新发展的核心要务
2014年是扬州市的教育质量攻坚年,也是扬州旅游商贸学校创新发展的跨越年。走进这所充满现代教育气息的学校,就一定会亲身感受到这所学校在质量攻坚过程中“谋突破、出真招、见实效”创新举措,就一定能够领略到这所学校走在全市乃至全省职业教育领先位置的风采。
古希腊寓言家伊索说:“美好的东西,在质不在量。”职业学校想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就要把质量视为学校创新发展的核心要务常抓不懈,才能实现职业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近年来,扬州旅游商贸学校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坚持“行胜于言,真抓实干”的务实作风,使学校实现了新的跨越。他们埋头打了几大办学质量的“攻坚战”,即技能大赛攻坚战:师生参加技能国赛,首次获得两块金牌;升学质量攻坚战:抓实口单招质量,本科升学率摘取扬州大市桂冠;就业质量攻坚战:毕业生供不应求,大批优秀企业抢聘订招;管理质量攻坚战:创新潜能德育育人模式,助推学子实现人生梦想;对外培训质量攻坚战:培训人数再超在校生数,荣获“江苏省退役士兵培训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与江苏信息产业基地共建“扬州市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基地”。
这些办学成绩的取得,源于学校着力开展的“四大”质量工程。一是锻造一支优秀的管理团队。为实现质量跨越,学校经常组织调研学习,由校长亲自组织管理干部及教师,到国内先进职业学校学习。同时,学校还邀请职业教育及教改专家来校传经送宝。二是完善系部管理,全面推进二级管理机制建设。学校根据发展需要,将原来四个系部细化为六个系部,强化了对系部的工作考核。系部主任实行竞聘上岗制,系部教师由系部主任选聘和考核。同时,学校还将学生考核成绩记入教师档案,作为系部选聘和考核教师的重要依据。三是全面实施“一二三名师工程”。启动培养“全国名师10名;全省名师20名;全市名师30名”工作。四是强化调研、教研、考研,打造精品专业课程。在优化课程结构、创建品牌专业方面,学校要求各系部落实“三研”,严把人才培养质量关。即调研国内外与本系部专业相关的最优秀企业、调研行业的发展现状、调研本系部优秀毕业生的最佳状态。使专业课程做到了与市场接轨、与学生职业素养要求接轨、与教师知识能力结构接轨,并主动适应知识、技能的行业考核与竞赛。
目前,学校已经打造出了“旅游服务与管理”江苏省品牌专业、“中餐烹饪”江苏省品牌专业、“导游服务”江苏省特色专业,这为学校的创新发展和提高中职人才的培养质量夯实了牢固的基础。
特色是铸造职教品牌的有效利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
近年来,扬州旅游商贸学校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德育特色工作途径与方法,创建了4A考评标准、5S管理机制、6S管理细则、“青年军校一日常规十八条”等一系列德育管理制度,创立了激情早读、阳光跑操、“一人一责”、“两个”长跑、“三规”教育、七彩社团、师生“双杯赛”、学生干部动力特训营、校园“梦想秀”等一批“西点军校”式品牌职校的德育特色活动。形成了以“文化潜能养德,行为潜能铸德,劳动潜能砺德,活动潜能育德”为内容的“潜能德育”特色体系。80多家职业学校先后来校观摩交流,在省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潜能德育”体系主要包括:学习潜能、做人潜能、做事潜能、立业潜能等四个方面。一是学习的潜能。由于绝大多数中职生学业基础一般都相对薄弱,潜能德育第一要义就是挖掘和发展中职学生的学习潜能,进而锻造他们的专业技能。二是做人的潜能。由于中职生心理素质普遍偏弱,大多缺乏使命感和责任感,潜能德育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要成才、先成人”。即全面挖掘他们的正面人格潜能、心理潜能、品德潜能,促进学生成人成才。三是做事的潜能。中职学生作为未来高素质的技能型劳动者,“想做事、会做事、做成事”是潜能德育的重点内容。四是立业的潜能。潜能德育还有一个服务方向,就是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服务。因此,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创新形成了“四大”潜能德育特色举措:特色的文化熏陶培养潜能——文化潜能养德;严格的行为规范挖掘潜能——行为潜能铸德;艰苦的劳动磨炼发掘潜能——劳动潜能砺德;丰富的活动锤炼激发潜能——活动潜能育德。
“技能扶贫”是学校发挥品牌影响力和辐射作用的特色助学措施。2014年,学校与扬州市团组织、市妇联组织、市民进、市报业集团联合创建扶贫“慈善励志班”,促进西部地区农村贫困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现在,212名“湖南班”走进该校,扬州旅游商贸学校“湖南怀化慈善励志班”正式开班,所有学生全部免费入学就读。事实上,这并不是该校第一次帮扶山区困难学生。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13名雅安学生到扬州“拎包上学”。如今,这些孩子已经在扬州幸福地学习、生活了一年。学校以“技能扶贫”的形式,改变了贫困地区学子的命运。
坚持地方特色,服务地方经济,也是该校专业建设的特色。为助力扬州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更好服务扬州世界名城建设,该校不断优化酒店服务与管理、导游服务、信息服务等专业,做强传统服务业,做优现代服务业,学校毕业生绝大多数已经成为扬州市和江苏信息产业基地的一支生力军。目前,这所学校又站在新的起点,与江苏信息产业共建“扬州市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基地”,与扬州职教集团建设“扬州职教集团电子商务专业公共实训平台”,为推进职业教育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暖阳高照,初冬的校园处处飞扬着青春的旋律,11月18日下午,由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主办,社团联合会承办的第四届“和谐社团·缤纷校园”社团巡礼在成才大道开幕,学院党委书记邓志辉,党委副书记王天哲,副院长赵嘉骏、王晓江和党政办、组织部、宣教部、学工部(学生处)负责同志全程参观,并与学生亲切交流。
现场:精彩纷呈 学生社团魅力绽放
学院领导邓志辉、王天哲、王晓江与化学社负责同学亲切交流
按照理论学习、学术科技、文学艺术、体育健身、兴趣爱好、社会公益等性质组成的45个学生社团及近千名学生代表在成才大道两侧参加了本次活动,各社团的现场展示和表演吸引了师生们纷纷驻足观看:建筑模型协会、土木结构协会的成员一边介绍自己设计的作品,一边为参观的师生讲解创意和制作过程;一加春雨爱心社、鸿鹄暖阳社、红十字协会等社团通过照片、视频展示,让大家感悟“志愿服务、爱心奉献”的真谛;武术协会、黄土风情社和魔术协会的同学们或是伴着音乐现场起舞,或是现场亮出看家绝活,引得观众不时鼓掌叫好;汽车协会、摄影协会、乒乓球协会等更是把巡礼当成了展示社团活力与实力的最好舞台,一件件精美绝伦的作品,一摞摞沉甸甸的获奖证书沉淀了学生社团的光荣与梦想。
寄语:提高社团质量 力争全面发展
党委书记邓志辉仔细翻看武术协会活动记录影集 |
学院领导和各相关部门负责人边走边看,边听边问,在每个社团展台前驻足观看,并与社团成员和指导教师亲切交谈。党委书记邓志辉书记指出,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阵地,同学们要学好功课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兴趣爱好,主动参与社会实践,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学院将会为学生社团提供支持和帮助,帮助社团提高质量。他还对各类社团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希望同学们充分展现当代青年的人文精神,展示出大学生的青春活力,带动和影响更多的同学投身校园文化活动,让大好青春在工院校园绽放光彩。
感言:有温馨 有欣喜 更有挑战
建筑模型协会指导教师向学院领导汇报社团发展情况 |
社团巡礼上,同学们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们为自己的节日而欢欣,也为学院领导的莅临指导、帮助而高兴。
红十字协会的郑凯同学表示,参加红十字协会让他成熟了很多。回顾参与的健康知识宣讲、敬老助老等活动,他说,“每当坐在干净整洁的教室里,每当看到养老院老人们开心的笑容时,我们真得很骄傲,因为我们的付出得到认可。”
已经成为陕西工院社团品牌的电器维修协会曾获“省级优秀社团”、“陕西省优秀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咸阳市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队”等荣誉,会长王纪超说,“我们始终坚持在每个周日为广大师生义务维修。虽然流过汗,也有过矛盾,但正是这点点滴滴的累积,才磨砺出我们一项项技能,才勾画出了我们欣喜的成就。”
英语协会李婷表示,来到协会一年多了,我们都改变了很多:从陌生到熟悉,从青涩地说话都紧张到如今口若悬河,从对英语的种种懵懂到可以顺利阅读文章……不变的是我们的热情,改变的是我们的成长轨迹,还是感激学院给我们这样一个成长的平台。
11月14至16日,由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技能竞赛组委会、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化学工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主办,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承办,秦皇岛博赫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博赫杯”2014全国职业院校石油化工生产技术技能大赛在秦皇岛举行。陕西工院参赛团队获团体二等奖,孙琪娟老师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技能竞赛赛项分为“加氢裂化生产仿真操作”和“燃料油常压蒸馏操作”两个赛段。加氢裂化生产仿真操作部分由参赛队2名选手配合完成,燃料油常压蒸馏操作部分由参赛队3名选手共同完成。陕西工院化工与纺织学院应化1201班李宏伟、高杰峰和应化1202班苏旭三位选手在比赛中沉着冷静,团结协作,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大赛团体二等奖,充分展示了陕西工院学生良好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展示了学院“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
获奖学生、教师合影 |
赵金玲,1973年2月出生。1995年毕业于天津商业大学餐旅企业管理系本科学历,经济学学士;200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行政管理在职研究生,法学硕士学位。1995年至今,先后担任海口旅游职业学校教学处副主任、教学处主任、教学副校长、校党总支书记职务。现任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海南省旅游职业教育集团董事长。同时被聘为海南省职业技术与成人教育学会副会长、海南省烹饪协会副会长、海南省教育科研规划专家库成员、海南省政府教育督学。近年来,有20多篇学术论文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主编了中职课程改革规划教材《旅游服务礼貌礼节》,专著《职教拾零》、《打造海南旅游文化的摇篮》、《海南滋味》等3部书籍,主持5项国家级和省级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离开寒冷干燥,充满雾霾的北京来到清新温暖的海口,深吸的每一口空气都沁人心脾。抵达海口旅游职校后,学校办公室的赖主任告知,赵金玲校长在外面开会,正在往回赶。等待期间,笔者一人在楼道欣赏学校展贴的插花艺术。这时一位年轻女性走了过来,一身剪裁得体的西装,胸前别着一枚胸针。看着很普通,但却有一种优雅干练,引人注目的气质。凭直觉,我迎上前去打了招呼,果然是赵校长。结束访谈后,优雅干练成为笔者对赵校长最为深刻的印象,这种气质如同清新的海口空气,不知不觉间,沉浸其中。而这种气质也是整个海口旅职校的气质。
记者:赵校长您好,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杂志的采访。海南是旅游大省,对高素质旅游服务人才有着旺盛的需求。但同时,在旅游人才市场也存在良莠不齐,从业人员就业层次低、待遇低、素质低的问题。在拜访贵校之前,我听说贵校来校招聘企业有着严格的筛选要求,学生就业基本在海南最好的酒店企业。那么,学校是如何筛选招聘企业的,在就业难比较突出的今天,学校又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赵金玲:首先欢迎您来到海口旅校。学校每年都要组织召开企业招聘会,它和实习就业结合在一起,在二年级末,三年级初开始。与许多学校不同,我们不是敞开式的招聘会,对企业有着严格的筛选条件,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是理念。企业必须要有育人的理念。现在许多企业和学校合作,往往把学校当做廉价劳动力的提供地,实习学生上岗后,从事的都是简单重复性劳动,完全达不到学习的目的,违背了实习初衷。对这类不对学生负责的企业,我们拒之门外,只有具有相同的教育理念且有相应能力的企业才能纳入合作范围。第二是品牌。入选企业必须是国际知名品牌的五星级以上企业。原因一方面是这些企业处于行业的前沿,标准高、管理科学、岗位规范,且有相应培训能力和经验,具备为学生提供高标准学习的机会和能力;另一方面这也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了较高的起点和平台。第三是安全。实习学生安全保障问题是学校关注的焦点。我们会对学生实习就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岗位规范和安全保障进行细致的考察,以保障学生的权益以及身心安全。不谦虚地说,每年招聘会期间,我经常要躲出去,不见企业老总,就是因为找我们要学生的企业太多了!供不应求。学生实习结束后,除非是自己有更好的机遇,否则几乎100%都会被实习企业聘请。之所以这样,根本原因是校企共同培养的人才是高素质的人才,是企业急需的人才。
记者:我们知道,海口旅游职校是1993年建校,办学时间并不长,但现在取得的成就是许多老职校都没有达到的。这背后有什么奥秘?
赵金玲:海口旅游职校能够取得现在的成绩,首先要感谢北京市西城区教委的帮助。海口旅游职校建校于1993年。当时海南职业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甚至可以说没有职业教育。当时海口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认为海口市应该有一所这样的旅游职校。但是,由于没有基础,缺人才、没经验,一穷二白,怎么办?从哪里入手?完全是两眼一抹黑的状态。在这种状况下,我们把目光望向省外,在省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推动下,联系了北京市西城区教委,双方决定开展教育合作。当时,北京市西城区教委对我们给予了全力支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是其他类似合作难以比拟的:学校的校长是由西城区教委委派的;合作期间,先后有100多名北京市干部抛妻舍子来这里支援,最长的达两年半时间。就是在他们的帮助下,学校的干部队伍、课程体系从无到有逐步建立起来,并且保证了一个较高的起点。若没有北京市西城区教委的大力支持,学校取得现在的成就是难以想象的。而且这种合作现在还在继续,已经成为我们的宝贵资产。更为关键的是,他们对我们全力以赴,无私奉献的精神,作为一笔精神财富也留了下来。说真的我们的教职员工收入并不高,但是对这所学校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爱,全副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示范校申报建设期间,工作夜以继日,频频加班,但是他们没有怨言,不谈回报。就是在这种精神的支撑下,学校作为一个新丁才能脱颖而出,取得今天成绩。
从具体的人才培养角度来讲,学校特别重视学生德育教育,重视其职业素养、综合素质的培育;在专业建设中,强调学校专业发展要发挥自身优势引领行业发展,而不是仅仅跟在行业后面,亦步亦趋。
旅游行业是服务性行业,其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品德、个人素养、综合素质有很高要求。这是它与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一个巨大差别,因此,在人才培养中,特别强调了德育教育。我们在总结学校发展经验时,概括出十二个字“合作兴校,德育强校,扶贫扩校”。德育处于核心关键的地位。
我认为,德育工作要做好,包括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形成,关键在养成。“灌输”是基础,但是要想将其变成学生的内在品质,根本还要靠潜移默化的教育。我们德育一个突出特点是严格规范。我们把行业标准引入德育,建立德育标准,并将其贯穿到学生新生入校到实习结束的各个环节,在日常的生活与行为举止间,培养学生的职业自尊和自信。我们称之为“八化德育”。举个例子,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中,所有学生从发型、着装到坐立姿势都有严格标准,教师也不例外。这些要求张贴在学校楼道内,学生和老师都可以随时对照学习检查。在经过三年的学校生涯后,这些就内化在学生气质中,成为其职业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而且,我们在严格要求的同时,还加以引导。例如,学校校服,包括我现在穿得这身衣服都是学校师生一起设计的。这个校服在海口很有名,因为漂亮,学生们很喜爱,愿意穿出去,成为海口一道靓丽的风景。在海口市组织召开的全市学生运动会中,礼仪队都是由我校学生组成。这样一方面形成了学校的品牌,另一方面也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对学校的自信、对职业的自信,从而更好的投入学习中。
在专业发展中,我们强调要发挥职业学校优势,引领行业发展。之所以提出这个目标,是因为学校已经具备了这一基础。我校兼职教师中省级以上名厨有五位。这是任何一家酒店都不具备的。学校虽然在实践领域里面可能会稍逊企业一线。但是教师具有他们欠缺的科研能力。而这些都为我们引领行业发展创造了条件。我认为学校在校企合作中有三个境界,最低的就是企业需要人,学校负责提供,企业占有绝对的主动权;再高一个境界就是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共同建设,比较典型的就是订单班;最高的境界就是学校发挥自身的师资优势、科研优势与行业中居于领导地位的企业合作共同引领行业发展。例如,我们目前正在开展的琼菜总结研发工作就是如此。学校与本地最强的餐饮集团合作,组织大量教师深入乡镇、民居调查,研究具有海南风味、特色的琼菜系列。目前已有成果《海南滋味》。这在海南餐饮行业引起强烈反响,也进一步提高了学校在这一行业的影响力,得到了企业的认可。企业渴望与学校开展合作,而不是反过来学校热、企业冷。
记者:我刚才注意到您刚才概括的12个字提到了“扶贫扩校”,这是我在其他学校没有听到的,可否请您解释一下?
赵金玲:海南是一个旅游大省,同时也是一个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省,是一个职业教育发展起步较晚的省。这有三方面的意味。一是海南需要大量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二是海南有许多经济落后地区,这些地区的老百姓往往收入较低,多贫困家庭、弱势群体;三是海南职业教育发展较晚,许多市县职业学校无论资金、规模还是办学质量起点都较低,急需提高。海口旅职校作为海南中等旅游职业教育的“领头羊”,如何服务社会,为解决上面的三个问题,提供自己的力量哪?经过仔细斟酌,我们选择了“扶贫”路线。最早是与下面的9个省级以上贫困县的职校合作,合办旅游、烹饪等专业。统一学生校服,统一实施相同的德育标准、教学标准,并对这些合办学校的教师实施统一培训。这一措施,一方面打响了我校的品牌,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合作学校的办学质量,变“输血”为“造血”,使各个区县的职业学校逐步壮大起来,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同时,这种方式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成本,让贫困家庭子女就近就能接受良好的职业教育。目前,我们正在出资帮助这些学校建立更好的实训室,以提高实训质量。说真的,我们的学生贫困家庭子女很多,有时一个人命运的改变就可能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许多学生借助这个机会,从而进入五星级酒店,实习就业后帮助家里还了债、买了牛、盖了房,从而使整个家庭脱离了贫困。我们的省委省政府也很重视职业教育。我一直强调学校的奉献精神,这种奉献不仅是教师对学校的奉献,还包括学校对社会的奉献。职业教育是面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是需要更强的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目前,我们将这一扶贫模式进一步固化成立了职业教育集团,下一步,我们计划将扶贫教育进一步深化,进行城乡统筹,为农民工开展培训,并建立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
记者:您的讲述让人眼前一亮,茅塞顿开。在我来到学校后另一个吸引我注意力的亮点就是学校的校园环境,活泼而又美丽,独具特色。我很好奇您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又有哪些心得?
赵金玲:学校是传承文化同时又是孕育文化的地方。文化是学校的核心,一个没有文化的学校不能称之为学校,一个不重视文化建设的校长不是一个好校长,甚至不是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在文化建设中由于历史积淀、行业背景不同,其文化应各有特色。我校的校园文化从文化精神角度突出的是“合作、奉献、精细、引领”。这些内容在前面都有涉及,我就不做更多地赘述。这里重点谈几点刚才没有提到的。
第一,在校园文化布局中,特别注意将学生和教师放在中心位置。在校园布局中,特意将留有优秀学子手掌印的“星光大道”和优秀教师表彰展示放在学校核心区域。目的就是通过这一形式时刻提醒大家,在学校,教师和学生是核心,是被关注的焦点,要始终把他们摆在最突出的位置。
第二,着重突出了旅游职业教育特色。例如,校园的主色调用的蓝和绿。这两个色调就代表海南主要的旅游元素。学校雕塑全部集中在职业教育或旅游行业代表人物上。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除了刚才讲的“八化德育”,将职业标准引入德育标准外,我们还将各专业一些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专业内容放置在楼道中展贴,并提供相应的公共选修课。如,您刚才看到的插花,就是一个比较热门的选修课。通过这种展贴在校园内营造了一种符合旅游服务行业从业人员所要具备的气质氛围。再如,我们的实训教室,24小时开放,由老师带领学生经营,完全是企业化模式运作,就是要时时刻刻保持这种职业文化氛围。
第三,突出区域文化特色。服务区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其文化内核必然要具有区域文化的特征。如,学校广场内的雕塑墙采用的就是海南一种独有的火山石;在专业中开发的琼菜系列;学院的主色调,等等。通过这些让学生在校园漫步时不自觉地就接受了海南的文化,对海南油然而生自豪感,热爱海南,进而主动服务海南。
校园文化是一个综合、精细的工作,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各个角落,不同的学校又各有特色,绝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的。但是,我认为校园文化的构建有其脉络可循。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认真审视学校发展历史,找寻学校的文化内核。我校校园文化精神的最终确定是在办学20周年纪念期间。在此之前,我们对学校发展历程,办学经验进行了严苛的回顾总结,寻找到底哪些才是海口旅游职校一直都保存的精神,是真正属于我们的文化特质。为此,我们在北京、在海口多次召开包括退休人员在内的座谈会,在他们中间征集意见,进行火花式的碰撞,历经一年多的时间才最终确定。而且,还有一个背景是我参加工作就在这个学校,已经19年了,对学校历史有着深刻的理解。之所以讲这些,就是因为学校文化建设一定要植根在真正属于它自己的土壤之上,而不是领导拍脑袋的决策。第二,校园文化精神的内核一定要有好得或者说美得表现形式。这种美不是仅指形式的美,而是从美学角度讲体现学校特质的美。正如,现代流水生产线体现了大工业的美一样,优雅得体的言谈仪表,宜人而又严格规范的服务水准也体现了旅游服务行业的美。因此,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特别强调美的元素。例如,我们的校服设计在同类学校就属出类拔萃,校歌上我们对编曲也几经修改,校园环境构建中也特别强调艺术的氛围。同时,我们也体现了专业美的另一个方面——严格标准和规范。我们在学校管理中严格实施5S管理。例如,在班级管理中,物件摆放、卫生工具,包括鞋帽等都有严格规定,并让学生深刻理解严格的服务标准的重要性,并将其内化到学生的习惯中。第三,要将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进行有效结合。制度是约束人的,文化是吸引人的。我们在办学中特别强调文化管理,用文化凝聚人心,广大师生为同一个目标齐心协力。但同时也需要制度建设,以保证文化的有效实施。
记者:我们已经谈到学校取得的成绩,以及一些措施和心得。那么现在学校发展还有哪些困惑?需要突破哪些瓶颈?
赵金玲:我们作为一所中等职业学校,伴随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经过规模扩张、质量提高的阶段后,特别是示范校建设后,对于学校发展已经有了清晰的发展思路和理念措施,特别是横向发展,如学历教育、社会培训、校企合作等都有成熟的发展模式和方向。但是在纵向方面,还有很大的困惑。现在国家特别强调要建立职业教育立交桥,高职引领,构建中高职相互衔接的职教体系。但是,目前来看,中高职课程、教学、学制等诸多方面存在瓶颈。整个体系的建立和质量的保证,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仍任重道远。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和底层的夯实。
记者:好的,再次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祝学校越办越好!
——记创新发展中的云南省曲靖市师宗职业技术学校
2014年8月28日,一辆大巴车从云南省曲靖市师宗职业技术学校缓缓驶出了校门,它承载着母校的期待和数百名学子的梦想,从云贵高原起航,驶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这一幕,是曲靖市师宗职业技术学校每年都要经历的壮观场面。今年,师宗职校向内地输送的一部分技能型人才。在这批学子中有一个特殊的学生,她叫金凤,是电子技术17班读书的毕业生。经过两年的在校学习和人生历练,金凤终于伴着梦想奔赴江苏省苏州市工作。这也意味着这名特殊学子从一个孤儿转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国家建设者和技能型产业人才。
金凤同学走进内地大城市工作,是师宗职业技术学校圆了她的梦想。因为金凤从小就父母双亡,是师宗职校温馨的倾情培育,使她改变了命运和人生。而为学子实现梦想的还不止金凤一人,师宗职校自创建以来,为数以万计的学子实现了人生梦想,在鼎力办好人民满意职业教育的道路中洒满了光辉。
“夯实基础、强化内涵”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前提
师宗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国家重点中职学校,2012年被国家教育部门确定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学校,也是云南省第214职业技能鉴定所和国家新型农民工转移培训点。学校创建于1980年,占地138亩,现有教职工168人,学生4957人,教学班级108个,开办有18个专业。近三年,各类在职短期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年均 2635人次。学校设有计算机、汽车维修、电工电子、客房餐饮、茶艺、电焊等19个实训室;有食用大棚菌、师宗燕山工艺印刷社、菌子山凤凰谷风景区等10余个校外实训基地。此外,学校还设有校本部、劳动部门培训部、曲靖市茶艺分校等7个办学点;在长三角、珠三角、厦门等3个省市建有联络处;学校还与云南省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民族大学等6所高等院校实现了联合办学。
多年来,学校始终秉承“求实、创新、和谐、发展”的校训,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质量为核心,发展为主题,改革为动力,联办成教为依托,高职考为补充,全面发展职业教育”的办学思想;倡导“校以育人为本,师以敬业为乐,生以成才为志”的办学宗旨,确立了“崇德尚技、一专多能,打造每个学生的成才之路”的办学目标,从而加快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近几年学校沐浴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春风,以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为契机,立足实际、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迅速崛起,在一个不足40万人口的小县奏响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强音。
尤其是学校在师宗县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下,通过争取国家专项资金、自筹等方式共投入5000万余元,新征土地15亩,新建教学楼、后勤楼、周转房两幢。新建了实训大楼、学生餐厅及学生食堂;购置计算机250余台,移动多媒体8套,投影仪60套,新建5个机房,新建数字化校园系统、监控系统,新建16个实训室。短短四年间,这所学校采取灵活的办学形式,强有力的经费投入,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设置,使师宗职校突破了投入难、扩招难、改革难的困境,实现了从国家重点中职学校到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性学校的历史新跨越,成为了一所远近闻名的职业教育窗口学校。
“扩大规模、拓宽渠道”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
为实现职业教育的新跨越,学校根据职业教育实际,结合县情产业升级,突出内涵建设,科学设置专业,让学生学到技能,毕业能顺利就业。近几年,学校就本着“能用、实用、够用”的原则进行课程改革,自编12门校本教材,形成了集学历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职业鉴定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元化职业技术学校,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的应用型人才,为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在创新发展中,这所学校不断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针对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实习就业人数不断增加的特点,确立了学生实习率达到100%、就业率达到95%以上的发展目标。目前,学校已订单培养学生达4000余人。先后与日本东芝家用电器制造有限公司、韩国凤凰半导体通信有限公司、加拿大阿特斯阳光电力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博兴阳光电力有限公司等25家企业实现了“定单式培养,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全部实现了顶岗实习、平稳就业,真正走上了“订单培养,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
为进一步推进内涵建设,学校成立了师资工作领导小组和教师培养专家组,制定了《师宗职校十二五教师培训规划》和《教师教育教学质量成果奖励办法》。通过授课点评、校本培训、专题讲座、下厂实习、自学提高、师徒结对、外送培训、经验交流等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教师培训,打造了一支勤政高效的师资队伍。学校为支持全体教师队伍创新职业教育方法,不断强化教育科研的辐射能力,在政策、资金、时间和物力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编写了《演讲与口才》、《电工工艺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校本教材。近两年,教师在国家级别刊物上发表论文58篇,省级刊物上发表的103篇,市级刊物上发表128篇,县级刊物上发表155篇;就是这支优秀团队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服务引领、立德树人”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基础
深入挖掘师宗职业技术学校的创新经验,还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服务引领,立德树人”的育人思想,助推了学子成长。长期以来,学校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爱心至上”的教育理念,与师宗县特警大队建立警校合作,实行封闭式半军事化管理,强化“学习习惯、纪律习惯、卫生习惯”三个习惯的养成教育,定期每周召开一次主题班会,不定期聘请校外法制辅导员进行法制教育。把党员干部、科任教师,统一分配到各年级各班,定点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促进了全体学生的成人成才。
走进师宗职校,现代化的育人气息扑面而来,服务学生的场面无处不在:对学费实行优等生奖励政策激励着每一名学子;对贫困生补助、特困生救助,帮助贫困学子实现了人生梦想;还有“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服务理念,使越来越多的学子成为了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尤其是学校为每一名学生量身定做的订单培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专业对口、技能就业的成才模式,吸引了江苏、广州、深圳等地的企业慕名到校,专门招收该校的学生,形成了“进口旺、出口畅”的局面。
为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和企业需求的高技能技术人才,学校还对教学模块、教学内容均进行了改革,在公共文化基础课中增开素质课程,设有“礼仪与修养”、“普通话口语表达”、“人际沟通”、“就业指导”等内容,以此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实现了崇德尚技、一专多能,打造每个学生的成才之路的培养目标,走出了一条“激励学生成长,引导学生成人,教育学生成才,帮助学生成功”的特色发展道路。
学校先后被授予“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立项学校、全国和谐校园先进学校、云南省文明学校、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成为了一所备受社会各界赞誉的典范学校。她犹如一朵盛开的奇葩在美丽的云南绽放着迷人的光彩!
王奇是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有着八年工作经验的专职辅导员,在他书桌的日历上,一年中属于学院辅导员专属的“聚会”和“节日”都被圈了出来,辅导员素质拓展训练营、辅导员论坛、辅导员协会年会……他笑称,与同行传言的“水深火热”不同,常州机电的辅导员们“忙并快乐着”。
学院在2007年成立了以专职辅导员为主体,全校性、专门性的群众团体——辅导员协会,建立起完善的组织架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担任名誉会长,党委学工部部长任秘书长,行政管理与职业自律相结合。
“协会牵头、各系参与、个人融入,辅导员队伍建设做到学院层面、各系层面和个人层面都全面覆盖,扫除‘盲点’和‘死角’,让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系统化、制度化,这在高职院校中尚属创新举措。”学院党委副书记壮国桢说道,教育部最新公布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高校辅导员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和各级能力标准进行了规范与要求,意在进一步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随着常州机电学院辅导员协会的《章程》和各项工作规范相应完善,学院渐渐固化了辅导员的职责分工和业务流程,进一步明晰了辅导员与其他岗位的职业边界,强化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分工和职业发展。
在协会“领头羊”的作用下,辅导员论坛、素质拓展训练营等六大活动在协会平台上开展,各活动由各系分别承办,让每个辅导员成为活跃其中的“主人翁”,既提升了辅导员的能力和价值,提升了团体归属感和队伍素质。
学院电气工程系作为秘书长单位是年会的承办方,系主任蒋庆斌介绍,由于高职院校对口单招、普通高招、提前单招等招生形式多样化,学生的管理方法就不能“一刀切”,“根据单招班、普招班等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学风建设,是学院辅导员在日常学生工作中的经验和反思所得,也是年会主题确立的基准。”
秀出“新风尚”的辅导员论坛:如果说,年会是一线专职辅导员的“自留地”,那论坛则是“T形台”,其参与人群更加广泛,让学院与学生工作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对辅导员群体有更深入的了解,既是辅导员们自我成果亮相的舞台,也是辅导员们获取前沿信息、推介创新理念的重要平台。
辅导员论坛由模具技术系承办,无论是年会还是论坛,都从反思的角度入手,发现辅导员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解决问题。论坛通过设立与学院辅导员工作实际切身相关的主题,组织各系辅导员开展专题研讨,兄弟院校的经验交流和专家讲座等,学院辅导员队伍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
锤炼“真功夫”的辅导员文汇:年会和论坛上,很多颇为经典的工作案例都会涌现出来,实践经验丰富了理论研究,优秀的辅导员论文值得推广。于是,辅导员协会会刊《辅导员文汇》呼之欲出,由学院机械工程系负责。会刊以半年刊杂志的形式供校内“学工口子”学习,目前已经出版九期,两百余篇高质量的辅导员论文刊登其中。壮书记介绍,这其实也是学院内部优选和培养的过程,理论水平的跃升贵在平时积累。
凝结“一条心”的素质拓展训练营:有潜心钻研,也有放松身心。辅导员素质拓展训练营就是每年辅导员的“趣味运动会”。今年暑假,全院辅导员在碧水青山中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定向寻宝”。今年刚刚加入学院辅导员队伍的孟祥富坦言,平时在做学生工作时也一再向90后的学生群体们强调团队意识,“当一名孤胆英雄,还是成为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我现在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在车辆工程系的承办和组织下,训练营以学习调研、社会调查、户外拓展、团队辅导、文体竞赛等活动形式丰富逐年开展,引入体育、娱乐双重元素,培养他们相互信任、激情投入、大胆创新的魄力和勇气,努力为辅导员提高身心素质、培养集体意识、拓宽思维视野创造条件。目前,素质拓展营累计轮训学员已达两百余人次,实现了辅导员队伍全覆盖。
比拼“看家本领”的辅导员技能节:政策能力、教育能力也是辅导员的“看家本领”。每年一次的“辅导员技能节”就是为提升辅导员专业素养“定制”的活动。由经济管理系承办的技能节,结合学生资助、教育管理、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政策内容,组织开展知识理论、执行策划、案例分析、技能展示四大类竞赛,通过竞答、辩论、演讲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培养辅导员的政策制定、理解分析、运用表达能力。
新时代的大学生往往都是“微博控”、“微信控”,为了辅导员与学生们的交流对话能在同一个“频率”上,技能节大赛特别加入了微博写作比拼的环节。“短短150个字内,要直达学生们的心灵,拉近‘对话距离’,其实很考验基本功。”辅导员翟新美在第四届辅导员技能节的微博写作竞赛中获得一等奖,他认为根据一线辅导员的实践经验,只有用适合学生的方式“说”,他们才会“听”。
构筑“第二空间”的辅导员之家:与学院信息化发展的脚步相随,一个学院辅导员专属的网络社区“辅导员之家”建立起来。这是由信息工程系提供技术支持和日常维护,融合教育、管理、服务三大功能,大大提高了学院辅导员的管理效率。
“思享谭”BBS和辅导员博客作为师生间交流的平台,在辅导员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交流的“第二空间”。在这里,学生畅所欲言,老师分享心得,《“品”学生》抒发感悟,《从大众召回速腾事件看高职学生如何面对就业岗位和薪资待遇》根据热点理性分析…..“辅导员之家”网站的访问量名列学院各子网站的前茅。
搭建“信息桥”的家长俱乐部:据壮书记介绍,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是与实践同行,下一步,辅导员“六个一”工程将拓展为“非常6+
“为什么上了大学还要晚自习?”“为什么早上要集体早锻炼?”“在校生能不能在外面租房子?”学院按照地理、性别等分布,聘任家长们围绕与学生切身相关的热点问题“参政议政”。第一届试点的时候,恰逢学院“2+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施,家长和学生的争议颇大,学院以开放的态度,聘请十多位校外人士开展集体座谈、单独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平等透明的双向沟通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很快对招生、学费、就业等争议焦点达成了统一,这让学院对“家长俱乐部”的成立充满期待和信心,拓展下一届家长代表“议政”的深度与广度。
壮书记笑谈,随着六年多的积累,学院辅导员“六个一”工程的概念已深入人心,无论是否改称为“七个一”工程,最重要的是要保证各项工作都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否则“名头”终究只是形式。
七年来,在辅导员协会的组织下,常州机电学院的辅导员形成了深厚的职业情感和明确的职业信仰,职业能力也显著提升。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工作经验获得获得国家级奖项7项,省级奖项24项,其中,《辅导员共同体: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践与创新》荣获2012年全省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创新奖”一等奖。学院有多名辅导员荣获全国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秀个人”、 江苏省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研究会“优秀辅导员”、 江苏省高职教育学会学生管理研究委员会“优秀班主任”等各级荣誉称号。理论科研方面,我院辅导员主持省级课题8项。根据《麦可思-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的数据显示,三年来母校毕业生对学生工作的满意度均超80%,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对学院人才培养起到反哺作用。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宣传部 陈翼 供稿)
寿光市领导到学校百亩蔬菜繁育基地调研,李昌武校长陪同。
位于校园内软件园区的大学生创业园
机械制造实训中心内景
位于校园内的软件园孵化大厦
潍坊科技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由寿光市政府部门兴办的一所全日制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点院校,定向培养直招士官试点高校。学校坐落于著名的“中国蔬菜之乡”、“中国海盐之都”——山东省寿光市。校园占地2000亩,建筑面积99万多平方米,总资产15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亿元,馆藏图书160万册,校园内建有软件园。学校建有农业科学和环境科学两个院士专家工作站,现设12个院系,拥有66个本专科专业,形成了以农学为龙头,工学为主体,工商、经管、师范、艺术为两翼,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秉承“修身、博学、求索、笃行”校训,弘扬“创业敬业,求是求新”学校精神,坚持“以生为本,质量为魂,创新发展,引领社会”办学理念,实施“内涵发展,特色提升,制度管理,和谐校园”治校方略,通过实施质量提升、队伍建设、科研突破、校企合作、文化校园、服务优化等“六大工程”,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了“适合的教育”。普通本科毕业生考研率连续三年达30%以上,专升本、自考本科年录取1000多人,连续11年列全省同类院校之冠,2014年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9.08%,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近年来,潍坊科技学院通过校地、校校、校企合作等方式,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专业性和实用性,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通过专业办产业、产教融合发展反哺教育教学,有效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深受师生欢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走出了一条具有“潍科特色”的新路子。
特色一: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和规格
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是体现应用型人才价值的重要天平。潍坊科技学院主动邀请奥德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亿嘉农化等生产企业和社会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问诊把脉,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将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桥接相融。针对学校、社会和企业人才的供需情况,从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培养理念和培养规格等方面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对教师挂职锻炼、学生实习实训与就业等内容达成合作共识。
同时,学校还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成立了由政府、行业协会、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组成的专家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动邀请合作企业参与专业设置、招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指导和制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更加明确,专业技能训练得到充分保障,应用型特点更加突出,受到普遍欢迎。2014年学校本科生总体就业达99.08%,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特色二:企业冠名订单教育,保障人才科学流转
企业冠名班、订单教育是校企合作的得意之作,有效解决了企业用工难,学生就业难的现状。近年来,学校先后与海尔集团、海信集团、美的集团、比德文控股集团、漫博通国际动画有限公司、台湾玮琦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等300余家国内外大型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海尔班(机电机械)、墨龙班(机械)、欣禾沃土班(农学)、奥德利班(农学)、联盟班(化工)、润丰班(化工)、晨鸣班(造纸、化工)、奥博斯班(财会)等冠名班,美的集团、比德文集团等企业的订单教育、定向培养班不断建立,墨锐助学金、泰汽助学金、山信助学金等合作企业助学金的设立,使校企合作不断深入,为学校优秀毕业生和企业需求人才的科学流转搭建了健康平台。
同时,学校强调在已有合作办学基础上,积极加强与全国500强企业的强强合作,不断提升校企合作层次,促进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不断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和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
特色三:学校进企业服务,产学研教一体并行共赢
凭借学校的人才、科研优势,学校通过组织“教授、博士企业行”活动,走出去主动与企业对接,在企校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教授、博士参与企业生产工艺技术、科研课题攻关,服务企业员工业务培训、学历提升,企校双方资源共享,企校互派人员挂职锻炼等9个方面达成共识,形成了176项科研项目的对接,先后为巨能特钢、银座、中百、全福元等20家企业的员工进行岗前和在职培训7000多人次,受到企业和社会的普遍欢迎。在服务企业的同时,学校的教授、博士找到了来自生产一线的攻关课题或科研课题,促进了科研水平的提高,科研成果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又反哺课堂,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水平,实现了产学研教一体,并行共赢。
特色四:企业生产流水线、高工进学校,铺设应用型人才成长线
教研室变身工作室,课堂成“工厂”,实验实训室成“车间”,将企业生产线引入学校实训大厦,在既是实训又是生产的过程中,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得到了双提高,这是潍坊科技学院校企合作的新思路,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实现短平快的有效途径。学校海报栏不断更换的企业高工高管、专业专家和技术专家专题报告信息,是潍坊科技学院一道变动的风景,成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有效互动和互补。原来的模拟实训变成了现实生产,枯燥的理论与活生生的现实生产相结合,生硬的标准、操作规范变成了自觉的工作要求和习惯,课堂生动了,学生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明显加强,企业生产流水线铺就了潍坊科技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长线。
特色五:学校实习基地建到企业,架起校企合作健康发展保障线
到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接受实战性锻炼,提高动手和实践能力,实现了校企合作共赢的价值极大化。近年来,潍坊科技学院与30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海尔、齐鲁软件园等企业、园区建立了50多个就业实训基地,先后与晨鸣集团、联盟集团、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墨锐化工、海尔、澳柯玛等企业合作建成36个教学实习点,86个固定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成为学校师生融入社会、了解市场和提升职业技能的重要阵地。同时,学校安排教师利用假期到企业挂职锻炼,让学生利用假期到社会和企业参加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缩短了学生的就业适应期,使学生毕业后就能顶岗,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特色六:专业办产业、校内建园区,闯出应用型人才成长新航线
潍坊科技学院立足优势学科专业,通过专业办产业,在校园内建设了软件园。软件园占地812亩,总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总投资8.9亿元,现已建成了以集孵化、研发、创业为主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形成了以软件研发、技术支撑、商务服务、人才培养、教育培训为一体的高科技产业发展基地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基地,成为师生科研、实践、就业、创业基地。
学校依托软件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等特色学科,建成了山东环球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潍科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汽车技术服务中心、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国家一级企业——学院建筑安装公司和潍坊市学府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依托化工与环境学院、贾思勰农学院等优势专业,建成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工程研究院,并与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合作建立了济南院和青岛院,建成了山东美高斯麦生物化妆品公司、环境检测中心和海洋精细化工、新型材料等4个研究所,以及蔬菜花卉种业公司和蔬菜花卉、蔬菜工程技术等9个研究所;依托美术系,建成了学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大批校办企业和科研院所。
同时,学校还建设了大学生创业园,为优秀毕业生创业搭建了舞台,现有12家由学校毕业生创办的公司在创业园挂牌运营。2013年,成立了由学校控股的山东飞翔软件产业集团,将校办企业凝聚一起形成合力抱团发展,为学校教师挂职锻炼、学生实训实习和就业搭建了平台。教师从一线获取课题,协助企业技术攻关,又可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学生通过实训实习与生产“零距离”,减少了就业磨合期,而企业也借机发现、储备人才,一途三益,充分显示出专业办产业、产教深度融合发展的无限魅力和现实意义。
我叫郭庆,来自湖北信息工程学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1201班。在2014年湖北省中职学校技能大赛《动漫制作》项目中获得一等奖。
一路行来,要感谢的人很多。学校领导苦口婆心地教育,让我们心无旁骛,专心训练;班主任在生活中无微不至地关心,让我们倍感温暖和体贴;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倾囊相授,口手相传,只是为了让我能走得更稳、更快、更远。是领导和老师们不停地推动着我阔步前行,陪伴着我去摘取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最高领奖台上的桂冠。在这里,我要向尊敬的师长表示由衷的感谢!
接下来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心得与体会:第一,贵在坚持。在参加动画创新实践过程中,我遇到过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困难,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我们熬过了一个个不眠的夜晚,多次放弃假期回家的机会,最终掌握了各种动画制作技巧,能在短短的3个小时内完成一个动画设计与制作。为此,我深刻体会到,只要坚持不懈,一定会有收获。第二,不断创新。创新就是我们团队此次获胜的秘诀。整个训练期间,在李代珍老师的辅导下,针对在动画设计制作中出现的瑕疵,我不断修正、创新,做到精益求精,使作品臻于完善。正是因为持续地创新,才为竞赛取得优异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次全省技能竞赛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成绩只代表过去,今后,我将带着湖北信息工程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嘱托,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迈着坚实的步伐,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明天。
Copyright © 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20808号-11 全国统一热线电话:400-660-5933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