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院校动态
展开全部
    近年来,五大连池市职教中心学校整合教育资源,实施农科教统筹办学。3年培养培训校内外学员7620人次,先后在市域12个乡镇建立起成人文化技术学校,通过以食用菌厂、珍禽养殖场、养鹿场、苏绣厂、工艺美术厂、火山岩茶厂和面点加工厂等26处校内外生产实验基地为载体,与企业实行用人对接,极大地提高了职教中心学校办学的社会效益。被教育部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应用技术大学以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其显著特点是,一方面,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即专业设置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学生实际需求为导向,学习内容围绕学生未来就业岗位需求设计;另一方面,以职业发展为核心,即根据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线路设计学习课程和学习方式,注重学生技术技能训练和创业能力培养。

    模式,是围绕某种工作任务,确定应该从事哪些活动和如何从事这些活动的方式。大学的人才培育模式,就是为了培养所需要的人才,确定应该“教什么”和“如何教”的方式。应用技术本科培养的是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要体现职业需求导向和职业发展核心,因此,其“教什么”和“如何教”的确定方式就不能是由高校自己确定,而应该是由大学与未来使用大学毕业生的企业共同确定,因而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应该是校企合作、教产融合,联合培养。然而,在我国现存社会经济环境下,这一模式的实施还有诸多障碍。其一,企业缺乏积极性。在我国各级政府还没有制定实施企业配合大学联合培养人才的强制制度下,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利益驱动,没有积极性。其二,教产融合时空冲突。由于企业与大学的物理距离较远,导致教产融合的实现存在空间和时间矛盾,难以妥善安排课程。其三,大学对校企合作掌控力低。难以控制校企合作的稳定性,难以保证教产融合的质量。

    斯坦福大学是美国首家在校园内成立科技园的大学,斯坦福大学科技园应该是大学科技园的鼻祖。1959年,斯坦福大学时任工学院院长后来成为副校长的特曼教授提出,将占地32平方公里的校园的一部分以象征性的低廉地租,长期租赁给校外或校友的科技型企业,但这些企业必须向学校提供各种研究项目或学生实习机会。自此,斯坦福大学科技园内企业一家接一家地开张,不久就超出了它能提供的土地范围,向外迅速扩张,形成今天名冠全球的“硅谷”;斯坦福大学本身由于被科技企业重重包围,短短十几年时间里就从上世纪60年代的默默无闻迅速崛起,今天已成为世人眼中的“美国西岸的哈佛大学”。

    大学科技园是指在大学校园及其附近区域建立的、同大学建立了联系或合作关系、能促进大学与企业间技术转移和产品商业化的各类机构的总和。组成大学科技园的主体通常包括三大类,一是具有人才、技术、信息、实验设备、创业精神等资源的大学,二是与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的各类科技型企业,三是与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的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和律师事务所等服务支撑机构。

    大学科技园具有消除校企合作、教产融合三大障碍,帮助应用技术大学迅速崛起的巨大能量。一方面,由大学、科技型企业、服务支撑机构有机构成的大学科技园,形成了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使大学校园及其周边、与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的企业不断积聚,保证了校企合作所需的企业数量和教产融合所需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大学科技园由大学成立的园区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入驻企业享受租金及其他政策优惠,但必须与大学签订合作培养人才协议,入驻科技型企业均在大学校园及其周边,与大学教室距离很近甚至许多本来就设在教学大楼里,从而,极为便利地解决了前述企业缺乏积极性、教产融合时空冲突、大学对校企合作掌控力低等三大障碍。

    百色学院是广西确定的整体转型发展应用技术大学的四个试点高校之一。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874亩,分东合和澄碧两个校区,另有百色市政府部门在百东新区预留用地1800多亩,现有37个本科专业,拥有相关专业教师550多人,实验(实训)室190多个。近年来,在加快内涵建设与转型发展的同时,学院以“建设大学科技园,再造多个百色学院”的信念,扎实推进着建设大学科技园以拉动百色学院振兴的战略。

    其一,加快建设新校区,为以免费或廉租的建筑物吸引科技型企业入驻打好基础。斯坦福大学校园有大片土地,百色学院校园土地有限,只好向空中发展,加快建设新校区,建成后再以免费或廉租方式吸引承诺接收学生实习、向相关专业师生提供研究项目的智力型科技型企业入驻。目前,百色学院澄碧校区东区的一期已建成使用,正在建设二期,明年启动三期建设,计划2017年三期建成使用。到时,建成面积相当于现有老校区建筑面积的5倍,可为大量引进智力型科技型企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二,引企入校。本着边建设边引进、边谈判边建设的原则,在澄碧校区东区一期建成,四个院系5500多人搬入使用使全校各教学单位教学科研用房有所缓解情况下,已开始引企入校。最终,当2017年澄碧校区东区三期建成使用,可吸引200-300家智力型科技型企业入驻。此后,将可按同样模式开发百色市委市政府预留的1800亩百东校区,并吸引大量智力型科技型企业入驻。

    其三,完善政策制度,创建服务支撑机构。大学科技园形成自我良性发展机制的重要依托在于实施具有激励专利成果转化的政策制度和支持创业孵化的服务支撑机构。为此,一方面,全面制定实施了鼓励专利发明研究与转化的《百色学院专利管理办法(试行)》,加大对专利发明研究与申报的支持力度,保证和加大师生在专利发明转化之时与之后的利益。另一方面,积极创建大学生创业基金和筹备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机构。将增大对去年建立的大学生创业基金注资,并实现对创业公司的实际投资;积极探索以自建或联合方式建设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律师事务所和会计事务所;积极与国内大型创业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天使基金联系洽谈,探索联合创建创业学院、营造创业文化,争取实现对创业公司的投资孵化。

    当然,建设大学科技园绝不是大学自己一家所能完成的大业。它需要政府在土地、资金、政策等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比如,百色学院幸亏现在已有近1900亩的校园,市政府部门又在城市新区预留了1800亩校园用地,否则无法实现上述梦想;多亏政府的鼎力支持,百色学院通过了国家发改部门、财政部门的审查,获得了亚洲开发银行的5000万美元25年期的低息贷款,从而搭建了为各类金融机构认可的融资平台,可以通过各种间接和直接融资方式组合,解决新校区建设所需庞大资金;今后,新校区建设、引企入校、企业创业过程中,还需要政府的建设、工商、税务等大量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是学生、地方、大学三方共赢的事业。它不仅使校企合作、教产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运用便利、质量可控,而且让学生可以在大学科技园这个平台上学习书本以外的知识,参加企业活动或创业实践,直接感受现实市场运行的规则规律,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强的专门人才。它吸引和培育大量与大学建立了紧密联系的智力型科技型企业集聚在大学校园及其周边,直接为当地创造GDP和就业岗位,不仅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而且还会带来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相关应用技术人才配套不断完善,从而将会成为当地政府未来招商引资、引入世界和中国大企业的亮丽名片。它使大学培养的人才真正为社会经济发展所需,奠定了大学未来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它扶持和孵化了大量智力型科技型企业,未来这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必将会给予大学越来越高的经济以及其他各种形式回报;它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直接的巨大贡献,大学在社会、政府心目中的地位得以不断提升,形成越来越融洽、相互依存的政校关系,更加容易获得政府的支持。

    基于大学科技园这个平台,将可以真正实现“一个大学可以重塑一个城市”的名言。用百色学院来重塑百色城,在百色、在我们这一代百色学院人身上就可以实现!

    (百色学院校长 唐拥军)


    为适应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从2011年开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3C”项目建设。素质教育“3C”项目由课程建设(Curriculum Construction)、环境建设(Cultur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和社团建设(College Community Construction)三个部分组成。“3C”项目遵循“鼎承大同,钵传天工”的校训,突出学院“以德为魂、以能为本”办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以劳动、守纪、文明、特长为素质教育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健全学生素质评价体系,把素质测评工作作为常规工作,把测评结果提高到影响人才质量的高度来重视,把社会评价与学校评价有机结合,学生素质评价与学生具体表现有机结合,测评结果与学生评优、评奖等有机结合,与学生毕业、就业有机结合,全方位培养学生素质特长。从而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走出了一条适于职业发展的高职素质教育之路。

    畅通素质教育实施途径,构建素质教育体系

    1.确立素质教育实施途径,明确实现形式及项目。学院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学院国家骨干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这一中心任务,根据素质教育“3C”项目建设要求,坚持重在过程、重在建设、重在实效,突出高职学生素质特点,以“素质教育课程、党团、学生社团、环境”建设与特长培养为主要途径,以专业课程中的素质教育表现,党团员作用发挥,参加社团的情况,专业技能竞赛及社会实践情况及个人突出的能力或表现等为主要实现形式,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构建素质教育体系,设计素质教育十大因子。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学院学生素质教育实践经验,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和素质教育内涵,融合高校大学生行为准则,从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身心素质五个方面构建素质教育体系,并由此确定了体现学院办学特色的素质教育十大因子:品行端正、守纪守法、热爱劳动、言行文明、组织才能、诚实守信、团结协作、身心健康、生活朴实、情趣健康。通过五个方面的素质和十大因子的设计,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

    创新素质教育管理模式,实施素质评价积分化管理

    1.开发素质积分软件系统,实现学生素质教育评价与管理信息化。为了有效检测素质教育成效,学院建立了素质教育积分机制,自主研发了“学生素质积分管理”系统,该系统由系统设置、基本设置、积分管理、积分查询和学生端五个子系统构成。其中,积分管理以五大素质作为教育积分观测体系,形成四大板块和两个附加板块。四大板块分别为:课程、党团、社团、环境,每个板块给予不同的分值和权重;附加板块主要体现素质特长的加分项目。四大板块下属共计21个子项目(素质积分所有课程项目含该年级开设所有素质课程科目),其中10项为必积项。每个子项目都以素质教育的十大因子作为观测点,同时被赋予不同的权重分值。“学生素质积分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学生入校到离校的素质教育评价与管理信息化。素质教育相关评价人员进入“学生素质积分管理”系统,在积分管理项目栏选择相应的评价项目,参照学生的日常表现对应相应因子进行等级录入。学生通过查询自己的素质积分情况,对照自身的不足,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通过建立“学生档案管理”和“学生素质积分管理”软件系统,初步实现了信息化管理,硬件和软件结合,实现了学生素质教育评价管理的数据化。

    2.建立素质积分管理体系,全程动态监测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状况。根据素质教育“3C”项目建设要求,突出高职学生素质特点,制定了《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学生素质教育积分管理的实施方案》。将学生三年学习期间获得的素质教育积分与“学生品德合格证”对接,实现了对学生入校到离校的素质积分动态监测和评估,确保素质教育达标成为毕业的首要条件,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保障。依靠“学生素质积分管理”系统,建立学生个人素质教育考核档案,确保素质教育积分管理的全程监控。学生进入学院后相应的素质教育评分即开始。每一学期素质教育任课教师及素质各板块负责人按照学生素质教育积分管理文件要求进行网上素质教育情况评价,每个项目评分依据从“诚实守信、品行端正、情趣健康、热爱劳动、身心健康、生活朴实、守纪守法、团结协作、言行文明、专业素质、组织才能”共计11个因子中提取相关因子进行评估打分,最终生成该生该项目得分,并可同步到学生端。学生通过网上素质教育积分系统随时查询素质教育积分信息,实现了对学生入校到离校的素质积分动态监测和评估,确保每个学生素质达标,学生在校期间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养、身体和心理素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充分体现了学校的素质教育特色。

    以素质积分为抓手,多渠道开展素质教育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以课程建设、环境建设和社团建设为抓手的素质教育“3C”项目,多渠道开展素质教育。

    1.优化校园育人环境,提供素质教育活动环境载体。为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营造职教特色校园文化,学校大力加强校园基本环境建设。先后投入巨大资金加大校区整合力度和周边环境整治力度;通过打造宜宾石刻文化园、三江生态植物园、景观大道等硬件环境,并积极引入宜宾三江文化、酒文化等特色地方文化和五粮液集团等优秀企业文化进入校园,加强了校园软硬环境建设,将学院建成了具有浓郁职教氛围的“校企文明共育园”。同时,通过校园育人环境建设,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的传承,打造出了具有浓郁文化氛围和职教特征的校园育人环境,促进了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为提高学生素质提供了良好的系列活动载体。

    2.重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提升素质教育课程总体成效。学院以“素质课程建设”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围绕提高学生思政素质和人文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就业能力进行建设,积极推行思政课程活动化和社会实践项目化改革,使学生科学素质与思想素质、人文艺术素质协调发展,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成效。素质课程建设精心设计了重点体现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五大素质十个因子”的相关特点,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经历结合。2013年全面启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素质课程、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工作。各素质教育课程组根据《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学计划外素质特长课程实施意见》,根据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围绕行业企业对高职学生素质的要求,基于学生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重点完成了“文学写作与实践”、“普通话与演讲”、“五粮液企业文化”、“五粮液酒文化”、“书法创作”、“竞技体育”、“社会服务实践”、“心理素质教育与训练”、“音乐表演与实践”、“舞蹈创作与实践”、“文明礼仪修养”、“美术与创作”等16门素质课程的建设。学生们通过选修素质教育课程,进行特长培养和能力锻炼,获取相应的素质特长积分,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3.素质导向推进社团建设,搭建素质特长的培养平台。学院院团委根据学院党委《关于开展学生素质教育积分管理的实施方案》,对学生参与社团情况进行积分量化,作为素质积分的必积内容之一。社团积分牵引学生发展素质特长,学生加入社团和参与社团活动获奖均可以获得素质教育积分,学生在社团中的表现和特长培养情况在管理信息中得以实现。围绕“组织规范、分层建设、会员普及、项目实施、品牌塑造、特长培养”的总体目标,开展了62个学生社团的分类管理、分级建设,为学生素质培养及素质特长的形成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按照“小型活动常规化,大型活动特色化”的原则,精心策划主题社团活动,规范有序开展专业技能、文体艺术、青年志愿者服务、大学生创业就业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提升社团活动的质量和品位,积极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每一届的社团活动月学生参与率达95%。

    “3C”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形成素质培养的整体合力

    素质教育不仅通过专门的素质教育课程培养学生适应复杂社会需求的综合素质,同时将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融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之中。学院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根据专业不同的素质课程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将思政课程和素质专项课程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将素质特长课程列入社团培养人才选修计划。素质教育紧扣专业计划教育,素质课程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身心素质五大素质进行设置,十个素质教育因子贯穿其中,力求素质教育活动课程化和素质教育课程活动化,构建起“基于就业能力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搭建起全校素质教育课程平台,形成学生素质不断提升和积累的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素质教育“3C”成效突出

    三年来,素质教育“3C”项目建设围绕学生综合素质构成要素、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学生就业能力的基本要求,通过重构知识、活动、环境等教育要素,全校建设了16门素质教育课程,形成了系统的素质教育课程平台,确保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是学院成立了思政教育科研室,专门负责抓好思想政治课程等素质教育第一课堂的建设。思政教育成效显著,公开出版思政辅助教材2本,自编校本教材10本;2012年7月28日《光明日报》曾以《思政考试如此活泼——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思政”教学》报道学院思政课建设成效,并被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等媒体转载,教师撰写的论文在2013年“四川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研究会高职高专专委会思政年会”上获得二等奖3篇、三等奖4篇。

    二是通过班团、社团、党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素质教育第二课堂建设,将素质教育延伸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按专业型、爱好型、理论型、公益型开展了62个学生社团的分类管理、分级建设,重点打造了院级明星社团10个,院级骨干社团10个,实现学生参加率100%,实现专业覆盖率100%,为学生素质培养及素质特长的形成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按照“学生社团建设的展示性、竞技性、开放性”的原则,建立校内外学生社团活动阵地30个,搭建学生特长培养的载体和展示平台。同学们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参加市级、省级、国家各类素质教育类、专业技能类等比赛中获取佳绩,全院共计9个社团共获得市级奖项8个,省级奖项10个,国家奖项15个,市级及以上单项获奖人次达360余名。先后荣获宜宾市及四川省“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奖”、“无偿献血促进奖”,“特色项目工作奖”等荣誉。

    三是各专业结合职业岗位素质及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平台提供的素质课程进行取舍,并构建融入职业素质的专业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第三课堂。素质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个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通过素质课程的学习,掌握相关技能,具备就业、创业的优势,成为受社会欢迎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三年来,培养了一批具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在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的评选中学院共有30多名学生荣获“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

    经过三年的实践探索,学院素质教育渐成特色。培养了一大批既有较强职业能力,又有较高职业素质的大学生,其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养、身体和心理素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勤奋劳动、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素质特长”成为学院学生的标杆,被企业广泛认同,为学生就业创业和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正能量。 

    当不少职业院校还在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伤透脑筋时,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已经走出一条新路:依托现有重点专业群和特色专业群,与专业镇政府在其产业园区合作兴办产业学院,先后在南区、沙溪、古镇、小榄成立了相应的产业学院。借助政府主导与推动,中山职院与镇区行业、企业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将办学边界从中等城市向下延伸至乡镇,使教育科研资源辐射到镇区企业、社区,努力培养企业、社区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

    ■通讯员 陈秋媚

    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文体教育局局长梁健最近忙坏了。自从接受镇政府的委派,负责联络小榄学院建设事宜,他就没有睡过安稳觉。

    小榄学院是小榄镇政府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合办的产业学院,镇政府除提供办学场地、校舍、实训场所以外,另行投入800万元用于小榄学院筹建。今年年初,快要启用的学院遭遇了头脑风暴。经过小榄学院董事会的商讨,决定新建一栋大楼作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将其打造成校企的研习工场、居民的社区大学、工人的培训基地。

    大楼怎么建?平台怎么用?企业怎么引进?这段日子,梁健没少操心,他奔走于镇政府和学校、企业之间,既是智囊,又当桥梁。对梁健来说,产业学院的建设“就像制作一枚原子弹,历时较长,但一旦发射,威力无穷”。

    扎根专业镇

    为人才供需矛盾解锁

    像小榄镇政府一样,既出钱又出力,与中山职院共建产业学院的不止一家。位于灯饰之都古镇、休闲服之都沙溪、国家电梯特色基地南区的3个产业学院均已投入使用。是什么让镇区政府如此倾心职教?古镇镇党委委员王平一语道破:“中山职院学生好用,我们怎能不用力帮一把、拉一把?”

    话还得从孙中山先生故里——中山市说起。中山市地处珠三角地区,是“专业镇经济”的典型代表,拥有15个省级专业镇,27个国家级产业基地中有19个设在专业镇。早在学院创办初期,中山职院就牢牢扣住中山经济特点,定下围绕“一镇一品”办专业的思路。学院的灯具、电梯专业全国首创,是中山古镇、南区最重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供应基地。

    王平所在的古镇镇,灯饰市场份额占全国60%以上,是享誉国内外的灯饰专业镇。令古镇镇领导头疼的是,镇内1万多家灯饰企业多是家庭作坊式的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人力、智力资源储备很不充分,灯饰设计、装配、制造等方面的高技能人才尤其紧缺。

    2010年,全国高职院校的第一个灯具设计与工艺专业在中山职院诞生。灯具专业教师为企业“订单式”培养人才,做灯具从业人员短期培训,开发国家灯具设计师职业新工种,无疑为灯具行业的规范和发展带来了福音。然而,一年只有几十个毕业生,远远满足不了行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2014年9月,古镇灯饰学院启用,首批有近200名学生进驻。灯饰学院坐落在古镇镇同益工业园,可容纳全日制学生500人以上,大大提升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此外,灯饰学院还设有就业促进中心、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为学习、培训、就业和成果转化提供一条龙服务。

    古镇镇政府对这个学院呵护备至,除了投入1600万元用于筹建外,还专门为灯饰学院开了公交专线,方便学生的交通。

    推行工作室

    为产教深度融合搭桥

    不久前,在一个阳光明媚的秋日,位于沙溪镇的产业学院——沙溪纺织服装学院内,中山职院服装专业的几名学生正在上电商营销课。

    “你先把前一个客户的网页关掉,再打开后台网页,点‘旺旺’联系就可以了。”课堂上,一名学生用“旺旺”与客户联系时出现问题,王园园正在帮忙解决。这里提到的客户并非虚拟人物,而是实实在在的网购客户。

    两年前,王园园所在的仙蒂袜业在沙溪纺织服装学院内设立了工作室,这个工作室既是这家企业的网络营销办公室,又是服装专业学生的实训室。王园园是仙蒂袜业的设计总监,也是学生们的老师,她的具体工作是每天带着10名左右学生,负责仙蒂袜业阿里巴巴旗舰店的日常运营和维护。学生们参与网店经营、网页设计、产品上样等具体工作,和企业员工无异。

    产业学院将“厂中校、校中厂”从概念变成了现实。目前,纺织服装学院以工作室的形式引进了十几家企业,其中的暴风科技公司非常看好沙溪服装的电商前景,投入数百万元在这里打造电商平台,第一批选拔了35名学生实习,负责平台的运作和管理。

    古镇灯饰学院的做法则是建立教师工作室。灯具专业的学生们,毕业设计都要求做出实物,中山职院从企业“挖”了一批精英做专任教师,用“行业的人”教“行业的活”。马驰就是一位行内有名的灯具设计师,曾经在中山琪朗灯饰公司担任多年的首席设计师。

    马驰在灯饰学院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灯饰专业的大三学生袁锦就是他所带的得意门生之一。在今年举行的中国国际照明灯具设计大赛中,袁锦就设计的“雨伞灯”成为学生组9个获奖作品之一。这项设计原本是马驰在课堂上布置的实用概念设计的作业,袁锦就说:“‘雨伞灯’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生活实际,在伞柄处装有照明设备,下雨天不需要再打手电筒。跟着老师一起接企业项目,学了不少一手经验。”

    送教入社区

    为新型城镇化助力

    如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升级”经济的发力点,首先要立足于扩大内需,以新型城镇化释放内需潜力。新型城镇化,人的城镇化是关键,小城镇是关节点,而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则必须依靠教育引领。

    山西女孩小刘在古镇工作已有5年,她通过当地的人社部门交了100元学费,报读古镇灯饰学院的电子商务课程。她说,下班走几步就可以到学院上课,不影响工作,学一门技能才100元,再也找不到比这更好的学习机会了。

    小刘报读的这门课程,是古镇灯饰学院的古镇就业服务中心推出的“百元课程”中的一个。“百元课程”都是经过长时间市场调研,结合企业需求开发的淘宝美工、灯饰设计等实用型课程。仅电子商务一门课程,就有100多人争相报读。

    中山职院的产业学院都建在产业园区的工厂边、社区居民的生活圈。为了让“政校企合作”更接地气,产业学院主动承担起企业员工“回炉再造”和社区居民终身教育的责任,通过提高员工和居民素质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创造更大的人才红利。

    小榄学院筹建一年来,已利用原有校舍成功举办了社区党员短期培训、社工考前培训、教育系统公需科目培训等多个非全日制培训项目,千余人从中受惠。小榄学院还大力推进“圆梦计划”公益教育项目,为企业一线员工争取学费优惠补贴。

    “小榄学院不仅是中山职院的二级学院,也是小榄人自己的社区大学。”小榄学院常务副院长罗千人介绍说,“小榄目前有3万家工商企业,小榄学院的进驻,相当于引进了一个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大平台,可以实现产学研无缝对接。”

    成立董事会

    为探索混合制破题

    与传统的校企合作不同的是,产业学院内的企业不再是被动的合作方。企业不仅参与培养学生,也负责选拔招聘学徒,再把学徒送到学院进行学习。不少进驻产业学院的企业代表表示,在和学院的深度合作中,最大的受益点是能够培养和吸收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在中山微生活服饰设计工作室里,有一款设计精美的粉红色晚礼服,格外引人注目,它出自沙溪纺织服装学院的一名学生之手。微生活服饰公司总经理郑文龙介绍说,进驻沙溪纺织服装学院的一年里,吸收了28名服装专业学生进工作室,从跟单、采购到车衣等各个流程都有师傅带着学生做。一年下来,所有学生都能独立完成一套礼服的全部工序,有3名学生从中脱颖而出,收到了公司抛出的橄榄枝。

    高职院校的应用技术研发优势,能弥补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研发能力的短板,为合作企业输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古镇灯饰学院院长张刚说:“我们的教学直接对准市场,从作品到商品距离很近。从今年开始,每个学生毕业时都需要设计出一款灯具来,毕业设计会陈设在展厅内,如果有企业看中,作品就能转化为产品。”

    在古镇灯饰学院的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展厅里,陈列着中山职院师生的专利设计产品。目前学院师生已经申报了500多个灯具产品外观设计专利和10个实用新型专利,并与10多家企业合作开发了数十款灯具新产品。

    之所以热心职教,除了能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之外,还在于学院主动将政府、企业“拉下水”,开创了镇校企“齐当家”的局面。目前,4个产业学院都形成镇校二元投资结构,小榄、沙溪、南区的3个产业学院吸收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甚至其他教育机构的资金,发展为多元投资结构。

    产业学院通过签署协议和制订内部制度,明确投资各方权益关系,并构建了董(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其中,小榄学院董事会常务理事全部由企业家担任,作为小榄学院的决策机构,董事会将研究指导小榄学院的工作思路和计划,对教学质量、培养方向进行监督。

    如何让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成为育人主体,是摆在职业教育面前的一个难题。借助政府主导与推动,与镇区行业、企业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中山职院将办学边界从中等城市向下延伸至乡镇,实现了镇校企协同发展。探索的步伐已经迈出,如何找准兴趣点和切入点,推动各种社会力量更有效、更长久地联合,这是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也是高职教育将要面对的新考验。 

    本报讯(郑萍萍)近日,首届“振超班”开班典礼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举行,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全国劳模许振超出席典礼并为学员上第一堂课。

    据悉,首届“振超班”学员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海尔学院(机电学院)2013级学生为主,同时吸纳2012级优秀学生,涵盖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制冷与空调技术五个专业。首届班级规模为67人。

    开班典礼在全体学员的庄严宣誓中礼成。随后,许振超为同学们送上第一堂课《做国家建设新时期的合格劳动者》。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刘鹏照在开班典礼上表示,许振超同志是新时期产业工人的楷模,是敢想敢干、能干会干、苦干实干的优秀代表,是广大学生学习的榜样,希望通过“振超班”,让“振超精神”落户学院,实现“技高品端”的人才培养目标。


电子系的吴震工作室,是江阴市政府部门首批授牌的六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之一


    江阴,这座现代化的滨江花园城市,创造了自2003年以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十二连冠”的神话。在江阴实现“两个率先”的伟大征程中,作为江阴仅有的一所公办普通高校,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秉承“地方大学地方办,办好大学为地方”的宗旨,始终致力于打造“一线人才的输送中心”、“技能人才的培训中心”和“技术创新的服务中心”,担当责任,砥砺前行,努力助推江阴经济的转型发展。

    打造一线人才的培养中心

    积极创造人才红利

    学院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江阴的经济发展,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形象地提出了“立足江阴,根植企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现代班组长’以上潜质的生产、经营、管理者”的人才培养目标,并逐步形成了“二维互动、双轨并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二维互动”是指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教学要做到和谐互动、有机渗透。不仅要通过社团活动、民主管理、社会实践等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还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和行业规范在专业教学与实践中渗透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双轨并行”指学院与企业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学院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富有针对性的项目化教材,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践”的教学模式等。近年来,学生在省级以上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中共有165人次获奖,其中如“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江苏省高校数学建模大赛”、“江苏省高校室内装饰设计大赛”中19人次获一等奖。2014年7月,在第十届“博创杯”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计算机科学系的“小区安防监控机器人”又荣获高职组特等奖。

    学院为江阴及周边地区源源不断地创造着人才红利。2008年至2014年,学院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从90%上升到了98%。一批批“现代班组长”型人才活跃在江阴地区经济社会建设的主战场。经抽样调查,60%以上的学生毕业3年左右即成为各企业的技术骨干、部门主管或公司经理,还有3%左右的学生自主创业,学院被誉为培养“现代班组长”和“公司小老板”的摇篮。时任国家总理曾给予学院人才培养高度评价:职业技术学院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需要,很有前途。江苏省教育主管部门领导2013年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这个学校办在县里,学校就是培养班组长,非常实在,受到当地企业的欢迎。

    打造技能人才的培训中心

    服务经济转型提升

    经济转型,人才先行。学院依托“中央财政支持《数控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江苏省信息融合软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江苏省服装专业实训基地”、“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省软件与服务外包实训基地”和“江阴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等国家、省、市级重点建设基地,16家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以及“吴震大师工作室”、“杨立志机器人工作室”等众多的教师工作室,为政府部门、驻地部队、各类企事业单位等,大力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在职人员在岗学历提升教育等,不断推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服务。近3年来,全院共开展社会培训74175人天,为企业培训员工7821人,完成各类专业培训66.9万人学时,到账经费203.8万元。

    如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近年来分期完成了江苏阳光集团、兴澄特钢、长电科技等上市企业、重点骨干企业以及各中小企业的技术培训任务,为社会培训高级工600余人、技师230余人、高级技师50余人,研制了大批实验实训装置如应用型单片机等,开拓了西门子PCL、电子CAD、电子装配调试、电气制图等培训项目,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确立了自身技能培训的品牌地位。目前,江阴市劳动保障部门已将维修电工和无线电调试工的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以及电子CAD、电子专用设备装调工等培训定点安排在了学院。

    打造技术创新的服务中心

    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学院鼓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服务工作,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难题。学院现有69位教师在社会各企事业单位兼职,其中有9位教师参加了“江苏省教授博士下企业”项目,分别被企业聘为总经理助理、副总工程师、技术顾问等。目前,学院拥有国家授权专利62项,其中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30项,外观设计5项,软件著作权14项,转让发明专利2个,获得转让经费50万元。近三年,学院共完成横向项目112个,到账经费达116万元。

    学院特别重视技术服务成果的转化。目前,学院有10多个专利在企业得到了实际应用。如化纺系项本平、陈亚萍老师研发的“氧化-交联淀粉上浆器”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效果良好;计算机系吴懋刚主持的“展望软件创新中心”为江阴市公安部门开发了机房监控点自动观测系统、车牌车标识别系统等,已经投入实际使用且性能稳定。潘永惠教授主持的“江阴市花家坝社区数字化管理与服务的应用示范研究”,被江苏省立为重点社会发展项目;和机电系共同开发的“温度计自动刻线装置”也是省级成果转化项目。机电系不仅拥有“超弹性记忆合金材料”省级成果转化项目,“高强度高塑性高阻尼锰基记忆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在2011年转让给无锡市科虹标牌有限公司独占许可企业有偿使用四年。电子系以吴震大师工作室为平台的科技服务团队,为江阴市霞客镇研发的“智能型污水排放监控系统”被立项为江苏省2012年度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推进项目。这些技术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为企业和产业的技术进步提供了扎实的服务。

    可以说,“三大中心”的办学宗旨,适应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校企深度融合,使得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在发展水准的提升中,相互砥砺促进。而尝到学院人才红利与智力红利的企业,也以各种方式支持学院发展建设:德国西门子公司与学院成立了西门子高技能训练基地,赠送价值100多万元的电子设备,并出资选送2名老师赴德国培训;江阴升辉包装有限公司与学院共建实验室,资助了10万元的新设备;江阴城大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深圳比思电子有限公司则分别捐赠了价值100万元的“BCAD机械设计软件”150套和80万元的PCSCHEMATIC电气设计软件40套……“三大中心”已然成为学院践行高职教育使命的灵魂之所在。(王丽英)


    本报讯(记者张文凌)日前,昆明市西山区职业高级中学与云南葫芦文化第一传人徐效国、滇绣创始人祖玉兰合作,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学研实训基地,成为昆明市首个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职业学校。

    据悉,学校整合民间技艺与学校教育资源,将葫芦雕刻及祖氏滇绣纳入学前教育专业、商贸旅游专业课程,并建立实训基地,其中含葫芦工艺及滇绣工艺研发、设计、制作工作室,工艺流程展示室,作品展示厅,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长廊,葫芦彩绘、雕刻、烙画及刺绣体验中心,目前项目已投入资金42万元。

    据了解,依托这一实训基地平台,学校今后将参与产品设计、研发、生产、销售,组织承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展览、技术交流、技能培训。基地将分阶段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行公司化管理,形成多个文化遗产项目组成的产业群,并向社会开放教育资源,提供职业体验及职业培训。


    本报讯(记者李新玲)用金酒、香蕉、牛奶调制的“童年回忆”;质朴的玻璃杯、简单的装饰,一杯飘香的“致青春”……这是近日在北京东城职业大学酒店管理专业的技能展示活动中,同学们的调酒创意。这所学校今年推出了1+N职业通识教育,就是让学生无论是哪个专业,都能获得N项职业技能,提升就业能力拓展就业渠道。

    某个专业的学生,只学本专业的知识,不掌握其他技能,在就业时遇到瓶颈,这是很多职业型院校的培养人才通病。东城职大的“1+N”力图解决这一问题。他们会让会计专业的学生了解一定的销售技巧,让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学习行政文秘知识。在调研中,他们发现目前市场紧缺调酒师、咖啡师和西点师,于是在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中,将调酒、咖啡调制、西点制作作为对学生的职业技术培训重点,加强实训,同时聘请业界的专业人士前来授课。


    完全实景化的实训车间,技术师傅言传身教、手把手地教,这在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订单班,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不仅如此,在汽车工程系“北京现代”班,学生进班前要先经过企业面试、签订协议,最后还必须通过企业技能认证考核。很多学生戏称:“从踏进校门起,我们就是‘北京现代人’了。”

  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杨建良认为,持续深化校企合作、构筑产教融合新优势,是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途径,也是学校办学50年的灵魂和活力所在。

  创新推出“两站”促融合

  与其他下企业锻炼的教师不同,苏州建设交通高职校通过在企业建立“教师工作站”,让骨干教师天天“长”在企业里。除了对到企业工学交替的学生进行指导外,还与企业技术骨干合作开发实训教材,“师傅带徒弟”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操作细节及标准。

  而在校内,学校则免费提供场地,校企共建“企业工作站”。学校通过校级“名师工作室”,与企业共育师资、共设课程、共建实训基地,携手产学研,联合技术攻关。校企共同开展生产性课题和教学类课题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企业的发展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智力支撑。

  杨建良说,当前苏州已进入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新阶段,转型升级主要靠创新驱动、科技引领。因此职业院校要融入其中,保持永久生命力,必须深化校企合作、走产教融合之路。设立“两站”,就是学校深化校企合作的创新举措。“两站”的设立,也是“双师型”教师的孵化器。目前学校“双师型”教师占比高达88.2%。

  让专业优势更优特色更特

  在“报关大厅”,正在指导学生模拟实训的该校商贸管理系主任陶世怀说,苏州生产型企业众多,外向型经济发达,现在苏州的转型瞄准现代服务业。贴合市场需求,学校的物流专业也随之转型,向国际物流方向发展,加大培养精通报关、报检、国际货代的物流人才。

  杨建良认为,紧跟苏州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学校要在做精做深特色专业上下功夫,让优势更优、特色更特。

  自批准成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二批立项建设学校以来,经过两年建设,学校已形成了汽车运用与维修、建筑工程施工、物流服务与管理三大特色优势专业群。针对行业特点,各专业创新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校中厂”“厂中校”等实训基地,实施项目化、理实一体等教学方式改革。同时,配套进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革,推行教考分离、以证代考,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邀请行业企业参与制定考核标准,直接参与考核全过程,而考核结果直接反映在教师年终的绩效“成绩单”上。

  为学生成长打开通道

  据统计,即使在就业形势相对严峻的近两年,苏州建设交通高职校的毕业生也是年年供不应求,学生就业率每年都在99%以上。从学校汽车工程系毕业4年多、已是三家汽车工作室老板的任锦东告诉记者,学校给他的不仅仅是过硬的专业技能,还有能支撑他走得更远的综合素养。

  为学生成长打开通道,构建中高职、普职沟通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江苏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学校,从2012年开始,学校汽车、建筑两个专业,分别与苏州科技学院、常熟理工学院合作,实施“5+2”本科分段培养项目;2014年起,与苏州科技学院合作,实施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3+4”分段培养项目。从2013年起,与苏州觅渡中学合作,首创初职衔接新模式,开展通用技术准备课,从源头上把控学生的整体质量。

  学校还投入800多万元,构建起融合教学资源库、学习社区、名师工作室等为一体的数字学习中心,为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终身学习习惯开辟新空间。与此同时,还加入苏州国际教育园的江苏省首个课程共享联盟,在教育园内选修其他院校的课程,实现学分互认,还能通过“慕课”学习清华、复旦等名校的课程。 

    11月10至11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理事会换届会议暨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座谈会在浙江杭州举行,会议以表决形式通过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及理事成员单位的决议,理事长由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杨进博士担任,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当选为副理事长成员单位。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王继平巡视员,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杨进、研究员姜大源教授等5位专家围绕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热点问题做了专题发言。参会代表就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进行了深入、广泛、热烈的讨论交流。通过听取报告和交流谈论,大家对今后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位、发展方向、工作方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本次会议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理事会主办,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承办,来自全国各职业院校、报社、期刊杂志社及企业等近90家单位的12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理事会换届会议暨学习贯彻国务院《决定》座谈会召开


    10月28日,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分会主任、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校企合作职业教育联盟(集团)秘书长陆瑛,副秘书长陈建民等一行3人来陕西工院调研并洽谈合作事宜。学院副院长王晓江、电气工程学院院长卢庆林、副院长殷锋社、电子教研室主任吉武庆等与来宾进行了深入交流。

    在交流中,王晓江副院长代表学院对陆瑛主任一行表示欢迎,并介绍了学院在示范性建设、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学生管理及订单培养等方面的情况。双方就新能源光伏产业发展、“光伏发电及应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开发、研发型实训基地建设及人才培养行业标准制定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会后,在电气学院院长卢庆林陪同下,陆瑛主任一行考察了电气学院工程实训中心,对陕西工院在实训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示高度赞扬。她表示,光伏职教联盟愿同陕西工院携手致力光伏专业发展,为陕西新能源光伏行业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11月6日至7日,全国职业院校管理经验现场交流会在成都召开。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副巡视员周为出席会议。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崔岩作为全国高职院校代表参会并作交流发言,会议由葛道凯司长主持。   

    会上,院长崔岩作了题为“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升学校教育品质”的发言。他从“以《章程》制定为契机,推进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健全完善以二级学院为重心、责权利划分合理的管理体制;探索建立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既相互独立、又协调配合的机制;健全完善民主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健全完善现代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机制”等五个方面,总结了学院近年来持续深化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积极探索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有效途径,有力地促进了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鲁昕副部长在会上发表讲话,明确提出要以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好新时期职业院校管理工作,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同时强调,当前职业院校管理应该抓住十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即科学规划调整布局结构,规范招生管理,加强学生学籍管理,抓好教学课程管理,重视实习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质量报告制度,推动学校章程制订,重视学校日常管理和开展“规范管理年”活动。    

    与会代表就新时期加强职业院校管理工作达成共识,必须围绕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以全面落实国家有关职业院校管理系列制度规范标准为主线,以实施《职业院校规范管理行动计划(2015-2017)》为抓手,进一步推动职业院校管理转型升级,形成管理工作科学、规范、精细的新常态。    

    据悉,本次会议共有来自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厅(委)、局分管负责同志,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有关科研单位代表等160余人参加。    


 10月31日至11月2日,由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广联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第七届全国高等院校“广联达杯”工程算量大赛在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隆重举行。陕西工院土木工程学院派出两支队伍参加了算量大赛精英赛,其中张师飞、郭琳队获得精英赛二等奖,计价单项一等奖;刘春明、杨艳妮队获得精英赛二等奖,钢筋算量单项一等奖,取得了陕西省参赛高职院校的最好成绩。    

 广联达校园大赛被称为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专业的“全国运动会”,开办七年来得到了建筑行业专业人士的高度认可。此次竞赛,共有来自全国313所本专科院校的460多支参赛队伍参加比赛,大赛采取分区比赛(济南赛区、合肥赛区)、合并计分、软件同步评分的评奖方式,保证了比赛的公平公正公开。    

 本次竞赛的过程为学院提供了与其它院校相互借鉴、交流合作的平台,对于加快技术技能人才选拔和培养、促进学科专业水平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获奖学生

 1111日,网购狂欢节拉开了大幕,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借此契机,与珠海市金湾区政府、合作企业等多方联合举办“决战双十一”大型电子商务实战活动,那么在这场激烈的电商实战中,“政、校、行、企”多元主体谁是赢家?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现有网商创业中心、珠澳电子商务中心等多家教学企业,与珠三角20多家企业保持着深度合作,与金湾区政府、珠海网商会、珠海电子商务协会及岭南网商会保持密切合作关系,形成了“政、校、行、企”多主体合作育人的创新模式,在2014年双十一当天,这种合作育人模式更是展示出了它无限的生命力。

本次决战双十一活动,电子商务专业参与的学生人数达到了历史最多,有120多名在校生参与实战,合作企业也结束了往次的单打独斗,有16家合作企业入驻教学企业参与本次活动,形成了多企业联合,多团队互动的竞赛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战兴趣和动力。

合作的16家商家中,以广东昊王皮具教学企业为例,双十一零时至下午17时,营业额就突破了350多万,罗西尼教学企业营业额达到850万,合作企业成为了这次合作的赢家之一。

当天,“决战双十一”活动为学生提供了集教学、训练、实战为一体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平台,学习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技能、积累就业、创业经验被统一到“决战双十一”的同一个过程之中。学生的电商复合技能在真实电子商务平台上得到集中锻炼,为就业和创业提供了难得的训练机会,学生成为了最大赢家。

前来观战指导的珠海市金湾区科工贸信局信息中心主任胡青指出金湾区电子商务人才缺口较大,现有电商毕业生的素质和技能与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这次的校企合作活动是一次良好的实践和探索;她表示,对在活动中表现出色的学生,企业提前预订,提前签订就业协议,为金湾区留住和输送更多电商人才,同时为入驻金湾电子商务产业园的各企业提供政策支持,为金湾区的电商产业增添动力。政府成为了这次活动的间接获利赢家。

  电子商务专业作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在不断深化“工学结合,践行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与时俱进,培养社会真欢迎一线高端人才”办学理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政、校、行、企”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未来,将不断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和创新,为电商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持续动力。 

    “半天就卖了3000元钱,生意好得很!”日前,在江苏省南通市的一次产品推介会上,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管理系女生秦叶现场制作的仿古饰品被一抢而空,半天就卖了3000元。

  秦叶是南通农职院的一名“小微创业者”。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的今天,这里的不少学生大胆创新,通过小微创业不但成功就业,还带动了同学就业。用学院党委书记朱千波的话说,“通过鼓励、培养小微创业,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和潜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做饭碗’者,而不是‘找饭碗’和‘抢饭碗’者”。

  热爱手工制作的秦叶第一次接触复古发饰是在3年前。有一次,她在逛淘宝的时候发现一家卖发饰专用的珍珠、玉石店,突然想到自己可以动手制作一些美丽大方的头饰。于是,她当即下单买了整整一大包制作原料,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她手中诞生了一件又一件美丽灵动的复古饰品。

  如今,秦叶从一个人创业,逐渐发展成为与三五闺蜜一起创业。她们的作品还被一家饰品店相中,店里为此专设了复古饰品销售专区。

  与秦叶不同,在江苏省第四届大学生创新创意创业大赛上大放光彩的“绿手指”园艺有限公司项目,是由一个“代代相传”的校园创业团队完成的。这个由高职生组成的团队,在全省本专科院校近900个项目的比拼中成功击败众多名校对手,赢得现代服务组唯一的一等奖。

  他们的创业故事要从2011年讲起,在第一代带头人周志龙同学的设计方案里,项目的名称是“绿色管家”,在全国较早向市民提供“家庭植物医生”服务,创新引入“绿色与养生”理念,使寻常百姓也能享受绿化设计的私人定制。到了2012年,第二代团队负责人储青山在校内与同学组建“绿手指”公司,并于2014年自筹50万元资金注册。

  储青山毕业后,校园创业团队的接力棒交到了宋庆涛手中,依托上一代的经济实体,“绿手指”实现了科技创新和项目扩展的双飞跃。团队在科研设计方面进行重点突破,开发出了符合现代办公家居生活需要的生态缸,受到白领人群的欢迎。目前,生态缸项目正在申请国家专利。

  “我们班所有人都有网店,有盈利的大概占到一半。”记者见到该校电子商务(3132)班学生章梦成时,他兴奋地介绍起自己的班级。

  按照电子商务班的作业要求,他们班51名学生都开了属于自己的网店。章梦成的网店开得特别红火,他负责帮淘宝店主运营的3个网店中,最好的一个店他一个人可以带来每月过万的营业收入。章梦成说,大学生当店主,赚钱并非唯一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开店为以后步入社会积累经验。

  在南通农职院,像章梦成一样的“小微创业者”虽然是校园中的少数,却搅动了象牙塔的平静,引发了同学、老师的关注。为了扶持学生创业,学院建立了“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创业实践、平台孵化”四位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大胆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我们帮他们打通了网上小微创业的上下游,由学生创办的商品摄影、网店运营、包装物流等公司,形成了一条龙的电子商务产业链。”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吴婷说,“在课程设置方面,大一就开设网店经营与管理课程,引导学生一进校就开展创业活动。”

  据悉,学院经贸系决定于近期成立电商创业工作室,全方位支持学生创业,并吸纳更多学生进店实习。

  “我们致力于培育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理念,这种精神和理念将伴随学生的工作、生活,不管是今后自己创业或是走上工作岗位,都将受用无穷。”南通农职院院长万健说。


本报讯(杜刚)11月3日至11月6日,四川省广元市、甘孜州、凉山州等多地职教考察团来到宜宾市职业技术学校开展考察和调研工作,就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9+3”教育工作、国家中职示范校项目建设工作与该校进行了充分交流和研讨。

考察团一行参观了宜宾市职校校园环境,现场观摩了机电、汽修等专业学生实训实作,详细了解了该校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招生就业工作等情况,对学校的“9+3”教育工作及办学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

据悉,近年来,宜宾市职业技术学校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有关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通过国家中职示范校项目建设,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为广大学生提供了高起点的职业发展平台,作为全国首批国示职校的示范效应和辐射作用日益增强,得到了省内外职教同行的广泛关注。



  大众网东营11月13日讯 11月12日,东营市中等职业教育集团在市技师学院揭牌成立。集团内各职业院校之间有望实现学分互认互转、学籍互转。

  该集团是由市技师学院牵头,中职学校、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单位组成的非营利性产学研联合体。实行理事会制,第一届理事会有42家理事单位,包括市技师学院、市中等专业学校、东营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等7家中职学校及胜利油田胜利动力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等35家单位和企业。

  集团内探索建立学分互转互认、学籍互转机制。各中职学校部分专业的学生,中职三年在本学校学习,合格毕业学生可申请转入市技师学院二年制高级班、三年制预备技师班继续学习。各学校将联合办学,推动师资、课程、设备等教学资源共享。

  今后市技师学院将建设一处区域综合性实训中心。集团成员学校实训条件不足的部分专业学生,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在原学校完成,技能训练阶段可转入市区域综合性实训中心进行。此外,集团将协调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实践锻炼。

  集团将探索建立统一招生就业平台,实行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共同推荐就业等。有望打破招生区域限制,让学生在全市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学校。集团成员企业将优先录用成员单位毕业生;学校实习学生、毕业生优先满足成员单位企业需求。

  通过校企、校际和区域行业合作,中等职业教育集团将推动职业教育向集团化、集约化、集群化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年前,许多人都对职业院校不屑一顾,认为初中毕业后升入高中,再进入普通高等学校深造,这才是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十年后,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穿待整齐,一起去实训室上理实一体课

    大学升学率提升,遍地大学生的景象也是有目共睹,这也使我们重新看社会现状时发现,面临高技能人才的缺乏,对职业技术人才的数量和素质的需要日益增加。就业率高、专业实用性强,选择就读职业院校已经成为不少学生和家长的共识。俗语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用这句话来形容就读职业院校的看法还真是十分贴切。

    湖南万通汽修学校的创就业中心负责人在说到就读职业院校好不好时说:“我们学校也是属于职业教育,但我们26年只专注汽修教育。以前可能大家对职业院校印象没有大学校园好,那是因为以前大学生还不多,可以安排工作,而现在大学生升学率年年攀升,大学生就业难也是一年难过一年。反观我们学校,学的是国家紧缺型的汽车钣金喷漆、汽车美容装潢、汽车维修与检测等专业,每年的创业率、就业率都持续升长,这就是我们现在的职业教育。至于就读职业院校好不好,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

湖南万通实训课程多,更易学习汽修技能

    选择就读职业院校好不好,我们可以从像湖南万通汽修学校这样的职业院校的就业率、创业率上看得到;选择就读职业院校好不好,我们可以从国家政策看得到;选择就读职业院校好不好,我们可以国家紧缺型人才的排名看得到。如何选择?还没有答案吗?


   11月10日,贵阳市职业院校2014年呼叫中心师资培训班开班仪式在贵阳市大数据服务外包示范基地举行,贵阳市职业院校78名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培训。

  据了解,11月4日,贵阳市教育局下发《贵阳市呼叫中心产业人才培养方案(试行)》,《方案》旨在适应目前呼叫中心行业对于人力的迫切需求,培养方案分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两类。

  在学历教育中,贵阳市对应设立客户信息服务专业,又称呼叫中心专业,以此规范贵阳市中等职业学校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教学行为,满足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客户信息服务专业学制3年,学生应满足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的入学要求,通过该专业的学习,掌握呼叫中心基础理论、呼叫中心专业技术、运营管理、质量管理及呼叫中心行业技能。具有一定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够在呼叫中心行业及其相关领域从事客户信息服务工作。

  短期培训历时1个月,采取用人企业委托定向培养的方式进行,贵阳市对应配备师资力量。通过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实训技能等的教学,使培训学员能够了解呼叫中心专业前景及职业发展前景,掌握实用的业务能力与技巧,为企业培养、储备一支工作效率高、心理承受压力强、业务精、实用型、团队协作能力强的执行团队。

  为更好地落实呼叫中心产业人才培养方案,贵阳市职业院校举办了此次师资培训,培训旨在提高贵阳市职业院校呼叫中心相关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实际操作以及教育教学能力,并能参与未来此专业和当地呼叫中心企业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开发,促进贵阳市大数据产业发展,为打造西南地区全产业链服务外包基地提供人才支撑。

  此次培训将于11月19日结束,期间,学员将通过课堂教学、系统操作实训、互动演练等形式进行集中培训。学员经培训考核合格,将由培训机构颁发培训合格证。


    如今不少本科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可记者日前却在天津一场针对高职大专生的招聘会上看到,1000余医药蓝领人才仅半天时间就被160家企业争抢一空,平均4家企业争抢1个医药高职毕业生,高职大专生身价飙升,平均起薪超一般本科毕业生。

    据悉,这场在天津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召开的校园招聘会上,共有来自天津、山西、上海、河北等地的160家企业进场揽才,招聘岗位包括药品销售、生产、库管等。数十家北京企业也特地组团来津“抢人”,北京一药业公司的招聘人员告诉记者,这种医药生产操作与技术专业人才全国都很紧缺。

    应届生宋雨昕把简历投给了一家中药生产企业,她告诉记者:“好几个企业都表示会录用我,但我还是看好这家公司,觉得中药行业未来会更有前景。”

    记者在现场看到,大部分企业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开出了实习期1500元~1800元的起薪,部分企业还提供食宿等福利待遇。转正后,技术和操作岗的平均月薪为3000元,销售岗薪酬则更高。一些北京企业表示,药品销售岗位平均月薪可达万元。

    “我们新设立的医疗器械维修专业今年有11位学生即将毕业,已被慕名而来的企业抢光,平均8家企业抢一个学生。”天津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麻树文称,由于医药健康产业快速发展,加之行业具备一定门槛,需取得职业资格才能从业,所以相关专业人才非常抢手,未来医药行业用人需求仍将呈逐年增长趋势。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