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院校动态
展开全部

   雅安日报讯 日前,记者从四川省贸易学校获悉,10月26日,该校特邀全国专家翁孝川、余国良到石棉县高级职业中学,分别就《职业学校教师应确立的职业精神》和《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进行专题讲座和互动释疑,共享他们在中职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和研究成果。

  据悉,四川省贸易学校作为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唯一一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国家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学校,在努力深化改革和加强内涵建设的同时,不断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助推雅安中等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

  在当天讲座上,翁孝川强调,新时期的职业教育赋予了当代教师更多的职责,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学校教师除了恪守职业道德外,还必须树立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是人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内心追求,是一种内在动力和信仰。他认为,一名优秀的职业学校教师应树立敬业、负责、忠诚、主动、协作、精业、执行七个方面的职业精神。

  余国良则以生动鲜明的德育事例、充满智慧的教育方法,幽默风趣的艺术语言,激情洋溢的表达,诠释了他多年职业学校管理经验和德育实践所总结出的“别嫌弃这群孩子”、“孩子难教别埋怨”、“多点赏识,少点批评”、“不可把孩子作‘出气筒’”、“忘却教育是大智慧”、“每个孩子都是宝”等职业教育理念。他强调,做教育要有好心态、好情态、好方式,要用爱心与智慧去点燃孩子的希望与激情。

  两人的讲座令石棉县高级职业中学参训老师受益匪浅。讲座结束,不少老师反映,讲座让自己认识到自己平时教学中的误区,通过互动,自己平时积累的一些教学困惑也得以解决。

  记者 刘世杰

  专家简介:

  翁孝川:现担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特聘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职业研究所研究员、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协作会副会长。曾荣获衢州市“十大杰出青年”、浙江省教育十大新闻人物、浙江省职业教育先进个人、全国中小学体育工作百杰校长、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个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余国良:现任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副校级协理员,兼任中国教师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级中职师资培训讲师、浙江省技工院校德育讲师团主讲。曾荣获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所撰写的《爱与智慧——中职学生教育密码》、《看着你飞向幸福树——与中职学生的心灵对话》等中职德育专著已成为许多中职学校的德育教材,牵头实施的“五声教育”与“五自管理”研究成果,获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二等奖。



11月3日,利津县职教中心学生在制冷与空调实训室进行空调组装与检修训练。

  该县注重职业教育,引导学校面向社会办学,依据市场需求开设专业,切实让学生理论扎实、技能过硬。据悉,该县职教毕业生广受各大用人单位的好评,就业率稳居98%以上。 


近年来,四川省达县职业高级中学──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以适应需求为立足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强化办学特色;以内涵建设为着力点,提升办学水平。学校档次不断提升,质量与日提高,特色日益彰显,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水平日渐突出。学校现设计算机、经济管理、制造技术、电子电工、航空服务等五大专业部共计16个专业。现有教学班81个,学生 6000 余人。近三年,每年招收职高生2000人左右。

着眼“高”字促发展

学校档次不断提升

四川省达县职业高级中学在“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四川省特级教师陈军同志为党委书记、校长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秉承“四个一”(一条心、一口气、一股劲、创一流)学校精神,以开阔的视野、全新的理念,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着力在改革中腾飞、在创新中跨越、在发展中示范。学校档次不断提升:1997年被评为省级重点职中,2005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职中,2006年被评为首批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2012年被确立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和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内务管理示范学校。学校先后荣获首批全国德育工作重点示范学校、四川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四川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四川省文明单位、四川省卫生先进单位等殊荣300余项。

着意“新”字显活力

教育质量与日提高

为使职业教育加快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达县职高大胆深化内部改革,不断推进教育机制创新,着力在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等方面凸显“现代职业教育”特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在办学模式上,达县职高始终坚持校企合作、全力实施工学结合、着力推行“中高职衔接”、努力探索职教集团办学新路径。

达县职高目前与浙江杭州纽创电子公司、深圳住友电子公司等33家企业深度合作,并建立了“成渝达”“京津鲁”“珠三角”“长三角”四个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工作站,加强学生实习跟踪管理。与川东晟达电子有限公司共建生产车间,设立技能教学工作站;与成都东星航空服务公司和成都金钥匙国际旅行社达州分社共建航空服务与旅游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为提升学生学历层次,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达县职高与重庆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和成都东星航服务空公司合作,开设了航空服务专业;与四川内江师范学院合作,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大专套读班。

为实现了资源整合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共赢,达县职高一方面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发挥骨干支撑、示范引领和中心辐射作用;另一方面加入有关职业教育集团,与集团成员共同发展。2011年,达县职高牵头,组建了以县内职业学校和杨柳工业园区28家企业为成员的达县职业教育集团。2012年,达县职高加入由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牵头,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和知名企业等60个单位共同组成的“四川航天职业教育联盟”。

在人才培养上,达县职高实行“工学结合三年四段制”模式:第一、二学期,获取职业资格;第三学期,落实工学结合;第四学期,实行订单培养;第五、六学期,安排顶岗实习或参加对口高考。教学中,实施“教、学、做合一”模式,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并实行“分类导学、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近几年,达县职高学生100余人次获各级技能大赛一、二等奖,300余人次获省艺术人才大赛一、二等奖,200余人次获全国美术作品大赛金、银、铜奖。2012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三等奖2项,填补了达州市职业教育在此方面的空白;参加第27、28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国家、省级一等奖各1项,市长奖4项,县长奖4项,居达州市第一名。对口高考,达县职高已连续18年获达州市第一名,居四川省前列;学生就业率均达100%,众多学生成为各行各业精英。

着力“精”字创品牌

职教特色日益彰显

达县职高目前校园面积仅40余亩,新校区(300亩)正在建设之中,为让现有场地、设备和师资发挥最大效用,达县职高秉持“厚德、精技、服务、崇新”的办学理念,在“精”字上下功夫,精心规划,精细管理,精致建设,打造精品学校,铸就特色品牌。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达县职高在“精”字上对教师严要求,要求教师在学问上精深、技能上精湛。每年斥巨资通过请专家进校培训、派老师到国内外培训、派老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和提高教师学历层次等形式,大力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兼职教师,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去年开始,投资50余万元全额资助近40名教师攻读硕士研究生。

达县职高现有教职工353人,其中专业课教师233人,双师型教师189人,骨干教师73人,专业带头人16人;研究生学历教师11人,本科学历教师282人。教师出版专著和编写校本教材30余册,8项教育科研成果分获全国、省、市政府一、二等奖。

为面向现代生产方式,培养出生产服务第一线技术技能人才,达县职高通过精建校内实训基地、近建校外教学实习基地、远拓顶岗实习基地等方式,最大化满足了各专业的实训实作实习,大大强化了学生技能训练,提高了学生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仅2012年,达县职高投资800多万元,添置了汽车实训、数控实训、电工电子实训考核、航空模拟等设备。学校部分正在形成教学、生产、实习、销售、服务一条龙的格局。

为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达县职高投入近300万元,建设数字化校园。一是给每个教室配备了50吋的大屏幕等离子彩色电视机及终端设备;二是给每个班级配备了笔记本电脑;三是建立了集成数字化图形网络管理平台;四是各层教学楼都安装了交换机、AP无线发射器,各班各教室都安装了网络宽带。达县职高数字化校园建设,已将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带入一个全新的网络信息化时代,学校已成为全国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

着重“效”字强贡献

服务能力日渐增强

围绕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战略,近三年,达县职高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科技下乡,中、高级技工,劳务品牌和农民工与下岗职工再就业等培训30余期,培训1万余人次。学校先后被授予“四川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中心”“四川农村青年转移培训基地”“四川劳务品牌培训基地”“四川劳务扶贫工程示范基地”等称号,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实用型技术人才;还与达川区化工园区和杨柳工业配套园区无缝对接,在配套园区建立了10余个机电、电子等工作站,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起到了引领和带动作用。

达县职高2009年开始接收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来校学习,现有藏族、羌族等学生67人。已毕业的2009级学生,除了参军、考上大学和公务员外,其他全部妥善就业。他们不少已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由于教育教学和管理效果突出,达县职高仍成为省内被允许继续接纳“9+3”学生的学校之一。

达县职高自2012年4月被确立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以来,以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为重点,以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内部管理、创新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手段为保障,不断深化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切实加强内涵建设,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于2014年8月受到受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委托的四川省教育厅组织的第二批国家中职示范校验收专家组的成功检查验收。

潮平岸阔好扬帆。达县职高将进一步推广“国示”建设成果,充分实现“国示”建设单位的引领辐射职能,实现职业教育优势资源共享,促进区域内兄弟学校快迅发展,从而真正成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示范、提高质量的示范和办出特色的示范,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骨干、引领和辐射作用。 

    电子竞技不宜设为课程,但可以作为学生活动开展。学校可组建此类学生社团,并在学校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开展电子竞技比赛。

  近日,重庆能源职业学院开设一门名为“电子竞技的发展近况及DOTA团队分析”的选修课,任课教师不仅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玩DOTA等电子竞技游戏的技巧和战略,还组织学生联机对战。该事件一经报道后,立即引发争议。

  那么,这门课程的具体授课内容是什么?学校开设课程的目的是什么?专家对此怎么看?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大学教师带学生在课堂玩电子竞技游戏

  重庆能源职院大二学生李镇君平时就喜欢玩网络游戏,得知学校新开了DOTA选修课,便迫不及待地选了这门课。“当时就想着既能学着玩游戏,又能拿学分。”李镇君说,跟他有同样想法的同学很多。10月中旬,DOTA选修课开课时,不仅这门课程94人的名额报满,还来了100多名蹭课的学生。

  据李镇君介绍,该课程共有18个课时,每周开课一次,一次两节课,一节45分钟。任课教师不仅教他们DOTA等电子竞技游戏的战略,还在时间宽裕时,自己担任裁判,将学生分成不同战队,联机对战。任课教师还为他们讲解网络游戏与电子竞技游戏的区别、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危害,以及如何更好地与队友合作等知识。

  “上这门课后,我不仅没有更沉迷于网络游戏,反而掌握了如何通过电子竞技游戏锻炼智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更让李镇君高兴的是,授课教师还为他们讲解将来如何能尽快适应工作单位,并与同事加强团队合作的技巧。

  记者还采访了选修本门课程的向浩等5名学生,他们都表示该课程有利于锻炼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开课教师称课程可强化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对于为何要主动申报DOTA选修课这门公共选修课?该课程授课教师、学院能源工程系电力教研室主任曾卿卿告诉记者,电子竞技是一门集合脑力、反应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综合性项目,需要在短时间内对激烈竞争迅速作出反应,并根据战局情况布置复杂的战术去反击对手。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团队成员相互配合。

  对于课程内容,曾卿卿表示,他从不教学生如何提升个人作战技能,而是通过讲解经典比赛视频、分析团队作战要点等方式,提高学生团队作战能力。这门课的考试成绩主要由平时签到、课堂问答表现及期末小论文三部分构成。

  重庆能源职院教务处副处长肖剑说,学校开设公共选修课以学生喜欢等原则为出发点,教师主动申报后将课程放入选课平台,选课学生超过50人就可以开课。但由于准备时间和经验不足,部分选修课的确存在不成熟的地方,学校将新增专家审议选修课的教学目的、方式等内容,引导任课教师更好地开设选修课。

  专家称电子竞技类可作为学生活动而非课程

  在重庆能源职院贴吧论坛中,学生们对DOTA选修课的议论很多,有学生称“DOTA选修课进高校,不错,很赞,与国际接轨”,也有学生质疑学校此举“是一个噱头”。

  学生家长对此也是看法不一。学生家长梁先生表示,国家体育总局在2003年已宣告电子竞技成为第99个体育项目,能够锻炼人的智力。而另一位学生家长刘先生则担忧选择该课程的学生自制力不强,很可能会上瘾。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不太赞同大学开设电子竞技类课程。他表示,大学所开设的课程除了能帮助学生提高知识储备、综合能力外,还要具备独特性。而电子竞技虽能帮助学生锻炼智力、提高团队合作能力,但由于可以益智、锻炼团队合作能力的游戏很多,电子竞技并不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不宜设为课程,只可以作为学生活动开展。学校可组建此类学生社团,并在学校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开展电子竞技比赛。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目前部分大学开设选修课时比较随意,基本上就由具体上课教师提出,再由学校或学院教务部门批准,然后就列入选修课目录,由学生选择。这导致部分选修课的内容、教育教学方式存在问题。要改变这种情况,应在尊重教师自主权的同时,由学校、学院、系的教授委员会结合实际,审议是否开设某一课程。


   本报讯(记者马一梅 赵辉)6日,来自全国各地职业院校的各位专家和学者齐聚哈尔滨,全国林业职业院校协作会议在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召开。通过深入的探讨和广泛的交流,专家学者对林业职业教育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发展定位、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达成共识,对于进一步把握新形势下林业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职业教育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中国梦”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与会专家通过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力求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院校间的共同发展,为林业职业教育的未来打下牢固的合作基础,拓展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东北网11月12日讯 (记者 刘岩)  日前,黑龙江职业学院代表团赴北京参加世界职教院校联盟2014年世界大会。作为大会受邀单位,黑龙江职业学院同加拿大应用技术与职业学院协会、澳大利亚昆士兰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韩国富川大学、青海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等30多家职业院校和组织机构的代表进行了沟通和交流,在国际嘉宾面前宣传和展示了学院的综合实力,树立了良好形象。

世界职教院校联盟2014年世界大会  刘岩  摄

职业学院代表对嘉宾进行讲解  刘岩  摄

  在大会闭幕式上,黑龙江职业学院与来自五大洲55个国家的世界职教院校联盟成员代表共同发布了《世界职教院校联盟北京宣言》。宣言表示,要秉承致力于促进个人及社区发展的信念;承诺增加受教育机会,保证学术和服务质量,追求负责任的发展;决心深化产教合作,提高学习培训与劳动力市场的相关性,增强个人及院校的创新能力,促进国际合作,支持院校领导人的专业发展,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做出贡献。

  此次大会以“全球合作:共建美好未来”为主题,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的职业院校、教育组织机构参加了大会。


  2014年秋季开学,祁阳县职业中专计划招生2000人,但仅开学第一天,就有2200人报名入校,学校不得不临时追加600个招生名额,并迅速通过电视台、手机短信平台等途径发布紧急公告,告知学生本年度学校已停止招生。在很多职业学校正为生源发愁的时候,祁阳县职业中专再一次因为学生太多而备感压力。是什么使祁阳县职业中专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背后都有哪些奥秘?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所学校。

  课程鲜活

  注重实效

  作为培养中等技能人才的职业学校,祁阳县职业中专把“以教育培育内在素质,以实践培养外在技能”的办学理念为根本基点,设置了融技能培养和思想教育于一体的课程体系,构建了一套与中等职业教育相适应的德育渗透模式和考核机制,使课堂主阵地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德育课是中职学校专门进行思想教育的课程,重在教育学生如何做事、做人,为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和职业人做准备。学校首先按照“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生动有趣、注重实效”的十六字方针,组织精锐力量自己编写教材。为保证教学案例的鲜活性和时效性,教研组还会根据社会热点和最新时政随时补充和调整新内容。马云、潘石屹、释永信等创业的经典案例常被用来激励学生,“老人摔倒扶不扶”、“网络理财”等热点话题常被结合到教学中,“变形计”、“职来职往”等教育性、针对性强的综艺节目也会随时引入德育课堂。

  职业学校的专业课重在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文字内容少、老师讲得少,但祁阳县职业中专照样把德育渗透进了各个环节和每一个细节。上专业课的时候,学生之间普遍不称呼姓名,而是“××长”、“××经理”,这是因为学校采取了多种与企业接轨,又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机制。小组合作是一种最基本的模式,把全班学生按照一定规律合理搭配,分成若干个合作小组,每个组建立自己的制度章程和小组文化,组内实行组长轮换制,定期进行组内和各组之间的竞赛和评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进取精神、协作精神和合作意识。虚拟工资制、公司化管理制是一种更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机制。班委会、团委会按照公司管理模式设置,实行竞聘上岗和优胜劣汰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模拟考核卡和工资卡,课内外的各种表现都会相应进行体现,使学生提前适应企业管理流程和方式,强化纪律意识、服从意识、时间观念,增强对生产质量、效益等要素的认识。在临近学生外出顶岗实习之前,学校还会特意安排学生进校办工厂、附近的合作办学企业进行“两班倒、三班倒”的适应性训练,帮助克服吃苦精神差、抗压能力弱的普遍性弱点,为提前适应企业管理和劳动强度,过渡为真正的职业人打下良好基础。

  入门教育

  别开生面

  钟端阳校长上任之初,就相当重视新生入学第一个月的教育工作,提出了“首月效力”的育人概念和硬性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行不行,一个月影响一生;教师行不行,一个月给学校交答卷;学校行不行,一个月赢得家长信任”。围绕这一理念,学校在第一个月不以课堂教学为主,而是设置了包括理想教育、礼仪训练、校规普及、军事训练等形式丰富、富有成效的教育类活动,然后集中到月末的会操表演统一检验,作为考核相关处室及班级工作成效的第一关,使重点力量全部走上教育第一线,全天候围着学生转。到会操表演的那天,你会发现它仿佛就像一场令人叹服的教育盛宴。2000多名新入学的学生,进校时头发千姿百态、服装千奇百怪的现象消失得无影无踪,每一个学生所呈现出来的端庄大方、精神抖擞和彬彬有礼让人感觉那么舒服、悦目。几十支队伍,每一支都动作整齐划一、声音铿锵洪亮、气势磅礴威武、纪律严明有序,看不出任何“差生”痕迹。整个活动结束以后,操场上不会留下半片垃圾、纸屑。确凿的事实见证了短短一个月内,所谓的“差生”、“问题学生”可以完成怎样的蜕变。

  令人振奋的还有升旗仪式。学生不只是静观和感受,而是全部成了参与者。威武抢眼的国旗班、整齐铿锵的护旗队、标准大气的鼓乐队,以及主持人、国旗下讲话的代表,全都是学生。尤其让人震撼的是最后环节的宣誓仪式,在主持人的领誓下,6000多名学生集体宣读学校誓言,那种冲击和震撼使旁观者都备感振奋。

  人文管理

  贴心暖人

  高大的个头、斯文的外表、温和的话语,这是祁阳职业中专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袁永红给人的第一印象。由于长期的打磨和浸润,使得袁永红和他带领的一帮青年小伙,有着与性别、年龄极不相称的超强耐心和细腻,被大家戏称为“年轻的男婆婆”。

  “我们面对的是职业学校学生,如果一味刚性或强硬,动不动就采取劝退、开除等极端手段的话,既是对学校的不负责,也是对社会不负责的表现,因此我们必须要有一张‘婆婆嘴’”。这是袁永红跟学生管理人员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他将学生处、团委会以及相关管理人员进行科学、严密的分工,建立一整套运作和考核机制,确保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管、处处有人管,形成了一张全方位覆盖、全过程渗透的人文管理网。即使是深夜,偶然讲小话的学生也会可能马上被人轻轻拍拍肩膀提醒。每天天不亮,从宿舍到操场,所有需要维持秩序的地方,必定有相应的管理人员早早在场。每次放假、上学,从校门口到各主要路口,他们坚持到迎送完最后一个学生。他们是公认睡眠最少、假日最少的人,也是公认耐心最好的人。学校统一印制了专门的学生管理日志本,每个学生的基本信息、家庭情况、谈话记录都详细记录在册。随手打开一本浏览,发现有的学生一学期就谈话几十次,而且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细腻、温馨,方法与艺术,连旁人看了都能感觉浸透纸背的是无限爱心和细心。

  “在我们学校,知名度最高的不是我,而是‘知心大姐’和‘知心大哥’。”校长钟端阳开门见山地说,“因为他们既是学生钦佩的能人,又是与学生零距离的‘潮人’,除了通过书信、面谈等方式跟学生保持沟通,还能玩转微博、微信,通过学生喜欢的新潮方式保持有效联系,拥有相当多的粉丝,很多学生毕业以后甚至还经常向他们咨询、寻求帮助。”说罢,钟校长随手打开了“知心大姐”黄甜老师的腾讯微博页面,“甜甜的静候”几个温暖的大字格外显眼,足足一百多个页面,无论是学生的留言、家长的围观,还是老师的回复,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信任、温情,似乎能让人从电脑屏上读出“甘甜”味来。“在信息化时代,要保持与学生无障碍沟通,也必须充分利用信息化这一手段”,当我们还停留在黄甜老师微博意境中时,钟校长又继续说道,“我们要求心理咨询教师、班主任等骨干成员,都要开通信息化的交流方式,并对与学生互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使德育效果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改变。”是呀,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根,如此贴近学生心灵,怎么可能不出效果呢。

  文化浸润

  濡染性灵

  鲜活课程、入门教育、人文管理、细节育人构成了祁阳县职业中专独特而浓厚的文化气息,像无形的磁场给学生以无限的正能量。正是因为抓住了文化育人这个根本,与众不同的教育力、改造力就像源头活水,滋润着祁阳县职业中专这块沃土,伴随一届又一届学生成功走上社会,绽放在珠三角、长三角各地。

  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祁阳县职业中专得天独厚的办学环境。她前临文化旅游胜地、国家四大碑林之一的浯溪公园,背靠有几十家新兴企业的县经济开发区。学校以敏锐的办学理念实行开门办学,将难得的区域优势融进学校教学,形成了“园中校、校中厂”的大文化格局。旅游、美妆专业每年都要到浯溪公园进行几次临战实训,机电、数控、电工等其他专业则都可以随时到就近的企业进行观摩、实习,身临其境感受企业文化,对学生提前适应企业环境,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操作习惯等具有独到的促进作用。

  身处祁阳县职业中专的实训室,你会恍若置身于企业的生产车间,因为它的整体设置完全是按照企业环境和文化来构建的。相应专业的生产流程、质量检验标准、优秀作品展示、历届校友楷模等布置在最显眼的位置,车床、机器的摆放都尽量按照企业的实际状况来设置,实训老师以实际生产的标准、流程进行管理和考核。仿真的企业环境,实战的生产气氛无形中是对学生一种非常好的熏陶和激励,极大地提高了实训效果。不管什么专业,进校一年之后大部分学生就能达到一般工人的熟练程度,第二学年就可以以班为单位进行独立的实践作品展览。一些原来对职业教育有误区的家长,在看到自己子女加工生产出来的工件或设计的作品之后,内心喜不自禁,转而自觉为学校代言,为职业教育作宣传。每到学生外出顶岗实习的时候,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知名企业挤破了门槛,想尽各种办法要从学校多争取名额。

  2012年,学校启动了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的申报工作,借这一重大契机,学校高瞻远瞩、有所突出地又将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重点,对整个校园的物质文化重新进行了一次整体规划,从中心广场到各个角落,都进行了精心设计。虽然整个校园相当于换了一层皮肤,但办学精神和文化精髓却得到了更好的彰显。原有的文化传统得到了很好保留,新改造的文化设施赏心悦目,校园的每株植物、每个元素,似乎都充满了可以说话的文化力量,流淌着一种和谐、昂扬向上的生命力量。

  “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湖南省文明单位”在祁阳县职业中专的荣誉室,挂满了这些荣誉牌匾。

  “荣誉代表过去,我们更在乎的是学生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学到了谋生的本领。”校长钟端阳语重心长地说,“我希望我们这所学校,能为家长排忧解难,能让学生学有所长,能为社会和谐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

  我们衷心祝愿祁阳职业中专红红火火,再创辉煌!谱写职教新篇章。




    昨天,苏州市金阊培智学校职业教育展能中心正式启用。该中心目前展出智障学生制作的陶艺、布艺、皂艺、国画等近百件作品,吸引社会爱心人士纷纷购买。
    日前,在教育部主办的2014年“凤凰创壹杯”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上,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三位教师王以贤、贺萍、宋乔,代表河南省参加信息化实训教学比赛,参赛《建筑桁架模型设计》项目荣获团体三等奖。 

    本报讯(记者 孙军)日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首届“振超班”开班典礼举行,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全国劳模许振超为首届“振超班”学员上了第一堂课。

    “振超班”旨在帮助基础较好的高职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有针对性地提高其学习、技术、科研、管理服务能力和职业决策能力,培养造就一批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视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同时,通过“振超班”培养试点,探索卓越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首届“振超班”67名学员以机电学院2013级高职学生为主,涵盖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制冷与空调技术等5个专业。


    11月7日下午,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第二届第二次理事会在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崇文楼10楼会议室召开,大会对职教集团2014年校企合作先进单位进行了表彰,新增了两家成员理事单位。陕西机械工业协会会长白晓光、副会长蔡培华,省教育厅职成处副处长付仲锋,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邓志辉、院长崔岩出席了会议,职教集团成员单位负责人、人力资源部部长及学院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集团秘书长、学院副院长王晓江主持。

    省教育厅职成处副处长付仲锋介绍了陕西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现状和发展情况,对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成立以来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就业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承担的改革试点任务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表示高度肯定,希望集团成员深刻认识建设职教集团的重要意义,对集团发展多提建议,探索和完善集团化办学的运行机制,实现集团的良好运行和特色发展,切实发挥职教集团对职业教育的推动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和陕西经济发展。

    陕西省机械工业协会白晓光会长宣读了《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关于表彰2014年校企合作先进单位的决定》,陕西省机械工业协会蔡培华副会长宣读了新增成员名单。与会领导为获得校企合作先进单位的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有限公司、欧姆龙(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西部金属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颁奖。集团新增成员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咸阳西北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代表简要介绍了企业情况。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邓志辉致欢迎辞。他首先代表学院师生,对各位领导及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回顾了职教集团成立以来取得的成绩,表示学院将全力推动集团工作向纵深发展,希望各理事单位视集团建设为己任,常交流,多沟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同时,借助理事会这一平台,为职教集团发展建言献策,为校企深度合作提供思路和对策,努力把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打造成陕西职业教育新特色、全国职业教育新品牌,力争成为职教领域集团化办学的示范点。

    会上,集团理事长、崔岩院长代表集团理事会向大会做工作报告。他说,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是陕西25个行业职教集团中成立最早、运行最好的,承担了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试点项目。一年来,依托职教集团这一平台,校企合作得以深入开展、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斐然,实现了校企双方的互利互惠。随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职业教育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理事会将进一步加强集团建设,扩大集团影响力,为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秦川机床工具集团股份公司、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责任公司、欧姆龙(中国)有限公司参会代表进行了校企合作经验交流发言。

    会后,参会代表参观了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部分新建实习实训基地。


日前,记者走进岫岩职业教育中心月嫂短期培训班,陈平正在向新学员传授育婴经验。今年41岁的陈平两年前参加了岫岩职教中心开办的月嫂培训班,仅仅15天的短期培训加上实践,让这个曾经月收入不足千元的农村妇女一跃变成了月入万元的“金牌月嫂”。近两年,岫岩职教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职业教育新途径,尝试开展扶贫短期技能培训,使一大批贫困群众走上了致富道路。

从鞍山到沈阳,从辽宁到北京,月薪从4500元到7000元,再到12000元,这是家住岫岩石灰窑镇的陈平从事月嫂工作两年来取得的成绩。她说:“以前家里条件不好,靠偶尔打零工一天顶多挣30块钱。现在做月嫂一个月就能挣上万块,简直是天壤之别。”如今同村的不少妇女在她的影响下也都报名参加了月嫂培训。

在参加岫岩职教中心短期培训班的学员中,像陈平这样的优秀学员不在少数。2012年,岫岩职教中心通过走访企业、社区、进村入户发放意见征集表等形式,充分调查和了解贫困劳动力就业意愿和市场用工需求,先后开设了月嫂、电工、焊工、计算机及平面设计、cad制图等15个短期免费培训专业。至今共举办培训班41期,培训学员4000多人。

由最初的少人问津,到现在的热度爆棚,这些培训班经历了一个慢热的过程。对此,岫岩职教中心党委书记迟宁深有感触:“以前培训班几乎招不上来几个学员,我们都要组织人员入村招生。第一批学员走上工作岗位后,立刻引起了辐射效应。主动上门报名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有的甚至特意打电话预约报名,生怕错过。每期培训班都满员开班。”

为保证教学质量,让百姓学有所用,岫岩职教中心从壮大师资力量和严格教学管理两方面入手,选派优秀教师赴沈阳、大连、北京等地进修深造,聘请国内外知名的行业精英成立讲师团,建立拥有专业理论知识和实操技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实行签到制度管理保证出席率,通过帮助贫困学员解决伙食费、路费,免费发放教材和学习用具等,为学员解决后顾之忧。

每培训完一批学员,学校都会通过电话回访、入户调查等形式,了解就业反馈情况,征集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并定期邀请明星学员返校为新学员传授经验,使学员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在这样良性循环的运作下,岫岩职教中心技术扶贫的路子越走越宽,如今,月嫂、电工、财会等专业的学员上岗率均达到100%,短期但高效的培训班为当地贫困群体脱贫致富打开了希望之门。


    “我从小就喜欢宠物,2007年高考依然报考了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宠物护理与美容专业,在校期间学习了宠物疾病诊疗、宠物训导表演、宠物美容、宠物饲养繁殖等知识。我在大三刚开始的时候就创业了,那时候我承包了学校对外经营的宠物美容中心。学校不仅提供场所、设备,还专门派老师进行技术指导,我和我的创业团队一年内取得了20多万元的营业额,盈利近10万元。正是这一年真枪实操的创业实践,锻炼了我的专业技能,让我收获了宝贵的创业经验。”

 

    闫书伟,现在是山东济宁市艾米特宠物美容保健中心的老板,拥有2家连锁店,20余名员工,现在是济宁市宠物美容和诊疗的领头羊。

 

宠物市场前景广阔

 

    我国宠物行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前景广阔。人们对宠物的大量需求促使宠物饲养量快速增长,与宠物相关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一系列服务产业构成了一条庞大的宠物产业链。该产业链涉及宠物繁育与交易、宠物医疗、宠物服务(美容、训练、寄养和保险等)、宠物食品及用品、宠物文化等行业。据统计,我国各类宠物企业已有20000余家,宠物交易市场已落户600多个城市,宠物数量已超过1.5亿只,十年间增长了近5倍。各类风投资金也看好宠物行业发展,2003年联想投资大型连锁实体店“乐宠”,二轮投资近千万美元;2008年马云为爱狗网融资1000万美元。据调查,2013年我国宠物行业产值已突破400亿元人民币。与之适应的行业规范滞后,专业人才匮乏,岗位缺口约120万人,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教育亟须加强。Mckinsey China公司调研发现(2014),宠物行业对宠物美容、店铺经营、疾病治疗等技能人才需求最为迫切。


成就学生的宠物医生梦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致力于宠物类专门人才的培养,于2001年在全国首家设置宠物类专业,于2006年独立设置宠物科技学院,开设宠物医学、宠物护理与美容、宠物训导与保健、宠物养护与疾病防治等专业,已形成紧扣宠物产业链的现代宠物技术专业群,建成国示范(骨干)院校重点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在校生逾1600人,已为社会提供5000余名行业紧缺的宠物类专门人才。

    侯江,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宠物医学专业2012级学生,他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宠物医生。二年级开始,他和另外十多名同学被选入学校教学宠物医院宠物医护实践团队,在教学宠物医院各个岗位进行轮岗实训,白天跟着老师接诊病例,护理患病宠物,担任手术助手等,晚上又在老师统一组织下学习专业知识,探讨临床病例。一年多来,侯江全面掌握了各岗位技能,也学习宠物医院经营管理知识。谈到未来,他说自己不再彷徨,宠物医生的梦想已不再遥远。



职专校园文化户外写真,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汽车保养。

  漫步在投资1.7亿元、今年9月刚刚投入使用的慈利职业中专新校园,看着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学生或读书、或运动、或在认真进行实践操作,听着学校老师自豪地介绍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学生如何受企业欢迎,我们不禁深深感受到:是国家对职业教育科学准确的定位,县委、县政府的高瞻远瞩,慈利职业中专全体教职员工无比乐观的态度和坚定执着的信念,共同催开了这朵姹紫嫣红的职教奇葩!

  立足长远,着眼市场

  发展汽修专业


  慈利职业中专创办于1983年,并于1998年开办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学校从专业开办之初就着眼市场、寻求着一条联合办班、定向培养的路子。1998年-2001年,与常德市武陵汽车驾驶维修学校联合开办汽车驾驶与维修专业班;2002年-2006年,与广州本田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2007年以来,学校办学理念进一步得到提升,与广州凌凯汽车教育集团联合开办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

  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现有在校学生589人,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生对口就业率和中级职业资格证获证率都在98%以上,拥有较为齐全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整车实训等10个实训室,该专业于2013年成功申报了中央财政扶持的小型汽车制造与检修实训基地、2014年成功申报了湖南省财政支持的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慈利职业中专驾校也正在筹建之中。

  校企联办,理实一体

  培育实用人才

  学校始终坚持对接产业、工学结合,校企联办、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突出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一是推动课程体系改革。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组成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企业岗位和专业教学的需要修订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设置方案,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二是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根据学生实际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对教学内容删繁就简,按照实践够用的原则,研发并出版了“21世纪中等职业教育特色精品课程规划系列教材”。三是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评价制度。推广了突出“实际、实用、实效”的“三实”教学法。四是加强实践教学环境的改革。按照课堂与车间一体、学生座位与工作岗位一体、学校与企业对接的实践教学的要求,学校主体专业的实训基地由原来教学型的实训基地按企业(工厂)现场环境改造成生产型实训基地,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建成了汽车检测与维修车间、整车实训车间和汽车保养车间。

中国职教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美育研究会年会2014年10月31日—11月3日,在江苏省南京市玄武中等专业学校顺利召开。来自全国各中职学校相关领域的领导、教师参与了本次会议。重庆市九龙坡职业教育中心作为重庆市唯一受邀学校参与了本次年会,并且校长刘生亮应邀在会上就学校的美育工作进行了交流发言。

围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美育工作的推进与加强的相关会议精神,在本次年会的美育论坛上,由教育部推荐的来自南京、安徽、浙江、重庆等地8个代表学校就学校的美育工作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探索方面的交流。

重庆市九龙坡职业教育中心多年来开展了“尚美教育”的实践探索,并且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在本次年会中,该校校长刘生亮以“尚美职业 雅致生活”为交流发言主题,配合图片、视屏,为参会来宾及专家学者介绍了九龙职教中心近年来美育实践所积累的经验和取得的丰硕成果。“尚美教育”已成为了九龙职教中心又一张亮丽的名片。 

学校与地方企业联合研发的生物柴油生产新工艺成功实现成果转化。

学校在广泛的技术合作中取得了一批自主专利技术,近5年获得国家授权专利994项。

学校成功研制的汉中首款高端工夫红茶“汉山红”2013年上市并走俏市场,先后荣获首届“创造力·中国梦——创造力品牌”、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特别金奖”。

学校太阳能制冷空调产业化基地是一座集太阳能、工业余热利用和水地源热泵系列产品研发、设计、制造一体化的产业化基地,总投资3亿元。

    陕西理工学院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汉中。这里是汉文化的发源地,是“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水源区,还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攻关区。学校扎根秦巴,服务区域,把文章写在汉江两岸,项目做遍秦巴山川,全力开展产学研合作,以政策激励为引领、以平台建设为支撑、以团队培育为核心、以项目工作为抓手、以成果质量为标准、以秦巴山地为立足点、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最终目标和最高使命,形成了以“秦巴山区自然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为特色的理学学科群、以“工业应用技术研究”为特色的工学学科群、以“汉水文化研究”为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群,将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充分结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技术支持。

    搭建三位一体平台

    促进政产学研合作

    学校现建有国家平台工作站4个,省级科研平台16个、市级3个、校际1个、校级30个,这些平台为产学研合作搭建了人才聚集、技术研发、产品中试、技术检测、交互信息的实体性载体。

    借助学校人才引进机制和科研战略,对接国家工程技术中心、产业联盟等平台,搭建了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秦巴工作站,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研发专业分中心科研基地,陕西省柑橘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依托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院士工作站等系列研究平台,瞄准困扰产业发展共性问题、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紧密围绕当地优势中药材天麻、西洋参、杜仲,优势特色农林果业,水产品大鲵、蓝莓、核桃、柑橘、甘薯等资源,开展协调攻关。在新品种选育、规范化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基地建设与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产地商品化处理、产品深加工等研究和产业化开发方面推广实施,不断提升陕南及秦巴山片区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助推秦巴贫困地区农业早日实现国家所制定的产值倍增目标,为国家扶贫战略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资源生物”和“工业自动化”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在秦巴生物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研究,航空工业配套技术、现代机床、模具、刀具、齿轮等工业应用技术的开发应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孵化出了一系列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争取到了大量纵向、横向科研课题,通过开放课题、访问学者项目吸引了国内外的一些专门人才开展研究。“汉水文化研究中心”省级科研平台为汉中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提供了平台支持,“汉水文化研究科普基地”省级社科普及基地成为整个汉中人文社会科学的普及中心。

    “陕西省食药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秦巴特色生物资源食药用菌、黑米、油脂深加工、天麻山茱萸、薯蓣皂素等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陕西汉中GAP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力地推动了汉中地道中药材的规范种植和研制,“陕西省新型节能环保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材料的环保、节能技术开发上起到了推动作用。“陕西省技术转移示范中心”等4个省级科技服务平台在技术转移、中小企业公共服务、航空知识产权保护、汉中地道中药材资源开发等领域提供了平台支持。

    组建了“陕西省柑橘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汉中柑橘产业的选种、育种、保鲜、深加工提供技术支持,选育出适合陕西柑橘栽培换代群体新品种12个,其中“泛亚特早”、“泛亚皇后”、“泛亚冰糖”3个通过省级品种审定,开发的深加工技术“橘子酒生产新工艺及产业化研究”被鉴定为:“国内首创,项目整体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有力地推动了地方产业发展与脱贫致富。

    陕南三校联合组建的校际实体性内设学术研究机构——陕南发展研究院,立足于陕南特殊的地理区位、资源优势、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致力于为国家主体生态功能区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引汉济渭工程水源地保护、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区扶贫攻坚推进提供战略研究与项目策划、技术创新与转移推广、人才培训与技术咨询。2014年8月23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之前召开的“汉水进京与陕南经济发展”研讨会聚集了陕南三市政府部门、高校的领导和学者,邀请了水利、环保、经济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研讨水源的保护、生态的补偿和产业的发展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积极参与规划研究

    打造地方政府智库

    充分利用学校的科研平台、人才与技术优势,立足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平台、项目研究和会议研讨为抓手,促进校地的紧密结合,积极融入到地方政府的决策咨询、合作研究、共建共享科研平台中,全力推进地方政府智库建设。

    一是深入、持续地开展市情调查研究。围绕市政府部门极为关心的陕南移民问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引汉济渭工程水源保护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调研,为市政府部门和相关各局(处)掌握市情、实情和国际国内发展环境与政策趋势提供了依据和指导。

    二是服务地方发展战略,编制规划、谋划项目。学校倡导大力开展地方政府、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战略研究、对策研究和人才培训,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汉中绿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被汉中市政府部门采纳,形成了市政府部门《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汉中》的决定。其后的省上和国家相关规划都把陕南和汉中的产业发展定位为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主持并完成的《汉中市“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汉中“文化名市”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汉中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汉中环秦巴生态旅游圈建设研究》等系列发展规划均被政府采用实施。

    瞄准企业需求服务

    促进技术落地增效

    学校组建了由陕西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为统领,整合全校省校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研究所的力量,形成了“企业对接——技术研发——技术转移应用”的工作机制和首席工程师制度,并通过平台办公室进行信息咨询、项目对接和技术推广;25名省市中小企业首席工程师与企业进行了“一对一”技术服务。近年来,以自主研发转让、合作研发应用、委托研发应用、合建生产基地等途径广泛开展了针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据不完全统计,对外科技服务使企业新增产值10亿元以上,利润2亿多元,促进和改善了就业环境。“西洋参保鲜技术”、“高档耐火原料烧结板状刚玉产业化”等一批重大项目的技术开发,为企业发展赢得了新的竞争空间;“黄姜皂素清洁生产新技术”、“核桃保鲜”等技术解决了长期困扰企业发展的技术难题,促进了企业的产业化生产。

    保持与企业的长期的、系列的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合作。与城固县振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了“醋酸去氢表雄酮新工艺”、“安宫黄体酮新的合成”等研究;与勉县锦泰实业有限公司开展了“魔芋片干制工艺技术”、“魔芋精粉加工生产线技术改造与开发”等研究;与陕西汉江机床有限公司开展了“磨床自定心中心架的研制”、“联合开发螺纹磨床CNC砂轮修整器软件技术”、“关于螺杆转子磨床砂轮截形计算及相关软件开发”等技术开发;与陕西佳士森药业投资有限公司开展了“西洋参规范化种植及深加工”、“西洋参多糖肽开发利用”等研究;与广元棒仁食品有限公司开展了“鲜核桃保鲜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化”、“鲜食脱皮核桃仁加工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技术研究;以及“蝗虫分子系统学与秦巴山区细辛属资环植物保护生物学研究”、“秦巴山区资源生物数据库及其信息学研究”、“液体发酵生产猪苓(菌核)的研究”等一批项目技术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铁矾渣无害化处理技术”整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该校杨永平教授主持、与陕西东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太阳能光热制冷空调设备”是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节能、环保产品,填补了国内太阳能制冷行业的空白,在国内外业界获得了极高的评价。技术产品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部门科技计划、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工信部门与财政部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陕西省科技攻关计划等的支持。其中的“太阳能吸收式制冷机组”成功列入2012年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相关技术和研发产品在陕西东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落地生产,现已建成“太阳能制冷空调机组”、“太阳能源热泵机组”、“余热吸收式制冷机组”和“水地源热泵机组”等四大类多规格系列产品,应用领域涵盖商务、民居、工业余热开发利用以及农产品冷储保鲜,形成了太阳能制冷产业链,推动绿色空调装备产业集群的形成。

    该校引进的陕西省“百人计划”创新人才、“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王永吉博士带领维生素D生理与应用科技创新团队,研发的“维生素D系列产品”与陕西百圣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进行了产业化生产实践,以占公司15%股份的技术入股方式,折算为技术投资510万元。

    学校与企业联合组建的红茶研究所,开发的“汉山红”牌红茶成为市场上俏销产品。我校技术人员开发的大樱桃技术在全市3个县建立了8个种植基地,为农户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以学校的人才资源优势,广泛开展人才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打造了一个个人才培训特色团队。如以管理学院副教授李强为带头人的人力资源培训团队,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开发与培训的品牌团队。

    在广泛的技术合作中,学校取得了一批自主专利技术,近5年来获得国家授权专利994项,占汉中市专利申请和授权的80%左右,在全省高校的专利申请和授权中排第六位。2014年1-8月专利申请500余项,授权416项,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

    面向未来,学校将坚持走内涵、特色发展之路,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支撑、引领陕南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半天就卖了3000元钱,生意好得很!”日前,在江苏省南通市的一次产品推介会上,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管理系女生秦叶现场制作的仿古饰品被一抢而空,半天就卖了3000元。

  秦叶是南通农职院的一名“小微创业者”。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的今天,这里的不少学生大胆创新,通过小微创业不但成功就业,还带动了同学就业。用学院党委书记朱千波的话说,“通过鼓励、培养小微创业,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和潜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做饭碗’者,而不是‘找饭碗’和‘抢饭碗’者”。

  热爱手工制作的秦叶第一次接触复古发饰是在3年前。有一次,她在逛淘宝的时候发现一家卖发饰专用的珍珠、玉石店,突然想到自己可以动手制作一些美丽大方的头饰。于是,她当即下单买了整整一大包制作原料,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她手中诞生了一件又一件美丽灵动的复古饰品。

  如今,秦叶从一个人创业,逐渐发展成为与三五闺蜜一起创业。她们的作品还被一家饰品店相中,店里为此专设了复古饰品销售专区。

  与秦叶不同,在江苏省第四届大学生创新创意创业大赛上大放光彩的“绿手指”园艺有限公司项目,是由一个“代代相传”的校园创业团队完成的。这个由高职生组成的团队,在全省本专科院校近900个项目的比拼中成功击败众多名校对手,赢得现代服务组唯一的一等奖。

  他们的创业故事要从2011年讲起,在第一代带头人周志龙同学的设计方案里,项目的名称是“绿色管家”,在全国较早向市民提供“家庭植物医生”服务,创新引入“绿色与养生”理念,使寻常百姓也能享受绿化设计的私人定制。到了2012年,第二代团队负责人储青山在校内与同学组建“绿手指”公司,并于2014年自筹50万元资金注册。

  储青山毕业后,校园创业团队的接力棒交到了宋庆涛手中,依托上一代的经济实体,“绿手指”实现了科技创新和项目扩展的双飞跃。团队在科研设计方面进行重点突破,开发出了符合现代办公家居生活需要的生态缸,受到白领人群的欢迎。目前,生态缸项目正在申请国家专利。

  “我们班所有人都有网店,有盈利的大概占到一半。”记者见到该校电子商务(3132)班学生章梦成时,他兴奋地介绍起自己的班级。

  按照电子商务班的作业要求,他们班51名学生都开了属于自己的网店。章梦成的网店开得特别红火,他负责帮淘宝店主运营的3个网店中,最好的一个店他一个人可以带来每月过万的营业收入。章梦成说,大学生当店主,赚钱并非唯一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开店为以后步入社会积累经验。

  在南通农职院,像章梦成一样的“小微创业者”虽然是校园中的少数,却搅动了象牙塔的平静,引发了同学、老师的关注。为了扶持学生创业,学院建立了“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创业实践、平台孵化”四位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大胆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我们帮他们打通了网上小微创业的上下游,由学生创办的商品摄影、网店运营、包装物流等公司,形成了一条龙的电子商务产业链。”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吴婷说,“在课程设置方面,大一就开设网店经营与管理课程,引导学生一进校就开展创业活动。”

  据悉,学院经贸系决定于近期成立电商创业工作室,全方位支持学生创业,并吸纳更多学生进店实习。

  “我们致力于培育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理念,这种精神和理念将伴随学生的工作、生活,不管是今后自己创业或是走上工作岗位,都将受用无穷。”南通农职院院长万健说。


 内江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马元方在谋划新校区建设

内江师范学院院长谢峰教授课外在与学生亲切交流

内江师范学院“服务地方考察团”深入基层考察调研

 

四川省“三八红旗手”、四川省“情牵教育优秀教师”王彤教授与学生互动交流

内江师范学院师生在“特色农业资源研究与利用”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内观察“仙草”铁皮石斛的组培情况

    党和国家在教育发展纲要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从内江师范学院所折射出的闪光点在于:作为一所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地方高等教育学府,只有时刻将学子们的成长成才放在心上,人民群众才能把学校视为掌上明珠时刻放在心里。从内江师范学院转型发展的经验中得到了这样的启示:

    启示之一:九层高台,起于累土。作为地方高等院校应将发展的触角伸向哪里?内江师范学院站在历史与未来的发展高度,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教育第一、育人第一、创新第一、服务第一”的办学方向,鼎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四川省先进单位、省文明单位、省园林式单位、省卫生先进单位、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成为了一所备受社会赞誉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

    启示之二:特色办学,经验突出。内江师范学院的经验表明:在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突出地体现了党和国家提出的走“科教兴国”之路的核心内涵,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尤其是学校以构建实践课程体系为突破口,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推行“以发展为中心、教学做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培养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打造出了区域发展的特色教育品牌,走出了一条“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打造品牌、全面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

    启示之三: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内江师范学院在发展中之所以取得显著成就,原因就在于:“一所好的学校需要一个好的领导集体,一个好的领导集体一定能打造出一所好的学校”的深刻内涵。一是学校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离不开当地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二是离不开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撑;三是离不开务实、勤政、开拓、创新的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打造出了一所独具魅力的特色师范院校,是他们为四川省和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

    内江师范学院地处美丽的四川省川南沱江之滨,前身是1956年创办的四川省初中师资训练班,1958年更名为“内江师范专科学校”,2000年与内江教育学院合并成为一所省属本科师范院校。2007年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门本科教学水平的评估。现有校园面积千余亩、教职工千余人、在校学生1.6万人的办学规模。作为典型的地方普通高校,始终秉承和发扬陶行知教育思想和人本教育思想,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应用技术研发为抓手,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应用型科研和校地合作四个方面,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以坚实的步伐向全社会回答了地方高等院校如何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轨的发展问题,更进一步地践行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指出的:“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论述。

    近年来,内江师范学院在转型创新中以特色引领铸就了学校的闪亮品牌。尤其是学校积极推进“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经过5~10年的艰苦奋斗,把学校建设成为了具有鲜明教师教育特色和地方特色、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教学型大学。引用内江师范学院院长谢峰的话说,转型发展是内师人特色发展的深化课题。转型发展不是颠覆,而是重构和深化,转型的目的是为了落实定位、突出特色、提升内涵,是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中的升华和延伸,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大学的具体体现,也是内江师范学院创新发展的一条成功之路。 

    创新育人模式

    人才培养显特色

    内江师范学院是一所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高等院校,也是一所深受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浸染的高等教育学府。学校有两位教师曾经就是陶行知先生的学生,上世纪90年代,学校就以他们为骨干成立了“陶行知研究学会”,传播“从做中学、学做真人”的先进教育理念;新世纪初,学校王希尧教授出版了国内首本《人本教育学》,全面阐述了“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2000年学院升本后,立项开展了“地方高师院校‘教学做合一’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该模式于2008年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并获得了国家教育部门本科评估专家组的高度肯定,一致认为“办学特色鲜明,传承了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念,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培养了大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近几年来,学校又进一步推行“以发展为中心,教学做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引领学校的创新与发展。这一模式具有两大创新点:一是针对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流弊,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从素质教育的高度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五个统一”。即潜能与发展的统一;自我与环境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德”与“才”的统一;二是针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创新性的要求,把“教学做合一”变为“教学做统一”,构建起了“一条主线、两个延伸、三个平台”的操作系统。即以课堂为主线;课内向课外延伸,校内向校外延伸;把课堂作为教学育人平台,校内活动作为活动育人平台,校外互动作为校地联动育人平台。学校先后派出三批教学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到国内知名大学接受专项培训,教改试点在文新、数信、经管、教科、体育五个二级学院重点推进,从而使课堂教学凸现了“五个强化”。即强化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教学过程的民主性、发展的实践性、学习与生活的相关性。“五大强化”紧扣育人模式的专业评估、课堂教学评价等指标相继出炉;教改公开课在教学名师、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等中间相继展开;以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听课评课为主的校内质量保障活动持续开展;一场全新的教学改革在这所学院拉开了帷幕。

    目前,学院在“以发展为中心,教学做统一”育人模式引领下,多个专业涌现出了各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如:文新学院的“经典演绎”模式;数信学院的“导学评研”模式;经管学院的案例教学模式;体育学院的研讨、合作、训练模式等。以“经典演绎”模式为例,王彤教授用听、说、读、演等多种方式进行外国文学教学,建立起一种极富专业特色的教学磁场,营造出了丰富生动、引人入胜的课堂,构建了立体的教学内容、互动对话的教学过程、课内向课外拓展的教学空间;用生命、情怀、才学唤醒学生的潜能发展。多年来,学院坚持利用业余时间指导学生排演莎士比亚戏剧,使莎剧演出成为文新学院一年一度的“精神大餐”。

    特别是,“两个延伸”精彩纷呈,活动育人佳绩频传。学校开辟大学生艺术节、大学生社团、大学生科研、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沱江学子讲坛等第二课堂,让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早登讲堂。学校重视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2012年27支校级重点团队、近万人次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引起了国家和省级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共青团组织授予学生蓝艳红“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称号,国内几十家媒体相继报道她的优秀事迹,并誉之“最美女大学生”之一。

    据统计,内师学生参加国内国际各类竞赛,更是捷报频传。如数学建模竞赛2012年获全国二等奖2项;2013年获国际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国一、二等奖各2项;2014年获国际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并被推荐国家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体育竞赛获第五届全国高师院校大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三名;获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二等奖;2014年获第六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丙组团体总分冠军。

    实践表明,内江师范学院立足校情创新的育人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据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2014年对内江师范学院2013届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表明:毕业生的职业吻合度、就业满意度、校友推荐度、校友满意度、基本工作能力满足度、核心知识满足度等六项指标均高于全国非“211”本科院校。

    立足地方域情

    学科专业出特色

    内江师范学院所在地内江市位于成渝高速路的中段,是成渝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四川省水产产业化试点城市,并盛产蔗糖,以“甜城”享誉国内。内江文化历史悠久,才俊辈出,涌现了孔子之师苌弘、国画大师张大千、新闻巨子范长江等文化名人,素有“书画之乡”、“文化之乡”的美誉。

    “立足域情”凸显办学优势:学校提出“把更新观念放在办学的首位,把形成特色置于办学的核心,把优化资源作为办学的基础,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发展理念,结合地方域情,成立了张大千美术学院和范长江新闻学院等二级学院,独立或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成立了多个研究机构,如“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特色农业资源研究与利用实验室”、“西部县域经济研究中心”等一批专业特色机构。

    2011年,学校又提出“优先发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应用型学科”,“依托地方社会、经济和文化资源,走‘产、学、研’结合,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新路子才能形成自己的科研特色,进而打造学科特色。”这一战略,进一步明确了把硕士专业学位点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确定了教育学、生物学两个一级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把10个二级学科作为教育硕士5个领域和农推硕士4个领域的支撑学科。

    “立足域情”学科建设出特色:师范专业如何密切联系地方基础教育,进行学科的应用型改造与建设,是地方师范院校实现办学转型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内江师范院校的“课程与教学论”历经6年探出了自己的路子,该学科开创了“导学讲评式教学”模式,在23所中小学试点,参与的教师3274名、学生10多万人,举行省市和全国成果推广会6场;今年获国家教育部门教学成果二等奖。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大学吕联芳博士专程到实验学校考察,并在第34届国际数学教育心理学大会和美国各州介绍该教学模式。澳大利著名教育家David、弗赖登塔尔奖获得者Paul、美国Tom三位教授认为,该模式融合了东西方的教学理念,既关注了学生参与,又传承了中国数学注重数学本质与思想方法的优秀传统。

    “立足域情”专业建设出特色:目前,学校有师范专业17个、非师范应用型专业38个,土木工程、水产养殖学、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软件工程等成为特色专业,其中水产养殖学、软件工程成为四川省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以水产养殖学为例,该专业的域情是:四川有“千河之省”的美誉,省“渔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建成良种场55个、水产龙头企业367个、经济合作组织513个、新农村水产示范园521个;内江市水产业发达,特种水产更是位居四川省首位,但人才缺乏制约了内江市特种水产的升级发展。

    为此,学校于2011年新办水产养殖学专业,依托省重点实验室“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成功申报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省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专业建设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推进校地融合

    科研助推创特色

    校地融合是建设特色学科专业、培养特色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内江师范学院较早就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上的重要课题。摆脱单一、单向的校地合作局限,尽快融入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大潮中,是这所学院始终不渝的发展方向。2009年以来,学校先后与内江市政府部门签订《共同推进内江市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框架协议》;与内江市农业部门、内江市两区三县政府部门、各级管理部门签订合作协议;与川威集团、四川华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四川恒通动物制药有限公司、内江邮政储蓄银行等签订合作协议;建成软件、工商管理、旅游、金融等专业实习基地。引进惠普内江有限公司合作建成IT人才培养基地,被四川省商务部门授予为“四川省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基地”。

    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科研人才优势,让应用型科研项目助推校地融合。目前,学校建有14个应用型科研平台,如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实验室、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特色农业资源研究与利用实验室、果类废弃物资源化实验室、四川省廉洁文化社科普及基地、果类废弃物综合利用创新实验基地、优良特色蔬菜无公害丰产栽培技术集成示范与产业化开发、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院士(专家)工作站等。这些研究平台在校地合作中发挥出显著的特色效果:在四川省2014年川南高新技术成果交易暨科技金融对接推进会展上,内江师范学院的多项科技成果备受关注。如花泥鳅产业化开发,全雄白乌鱼培育,白甲鱼引种、推广,铁皮石斛克隆快繁及产业化集成技术,暗紫贝母克隆快繁技术,蚕蛹虫草克隆快繁技术,桫椤克隆快繁技术以及沙鳅属鱼类苗种培育饵料及其制备方法、绿菲纳滤净水器、苗苗图像增强软件、苗苗图像加密软件、苗苗图像水印软件、无方向性指纹识别、数字音响、柠檬-甘蔗饮料、果胶提取制备关键技术、柠檬皮渣为原料生产堆肥关键技术、废弃锂离子电池的再利用技术等。

    在研究队伍上,学校有40多位教师进入内江市政府部门决策咨询专家库,一批教师作为企业专门科技顾问。在成果转化上,四川大千研究中心策划设计了大千茶具等艺术品,上海鲍麦克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委托学校开发工业缝纫机“打版软件”和“平头锁眼机电控定位软件”,人民币号码识别系统将合作生产首批验钞机4万台,水果黄瓜项目在内江市田家镇农业园区进行产业化示范,特色花卉、特色蔬菜、特色果苗、中草药的种苗研发,助推了四川千草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于今年7月挂牌上市。尤为可观的是:与内江市江龙水产养殖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建50亩水产良种培育场、100余亩苗种养育场,开展白乌鱼、宽体沙鳅、中华沙鳅、鲈鲤、胭脂鱼、岩原鲤等长江上游珍稀野生鱼类人工养殖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示范,协助内江市建设5个以特种水产为支柱的现代农业园区,与内江市水产渔政部门共建“内江市水产科技园”、打造中国仅有的花泥鳅之乡,白乌鱼养殖新品种,推广面积达到2000余亩,其中“永安白乌鱼”还获得了国家地理标识产品。

    落实转型发展

    深化特色绘蓝图

    转型发展是深化特色办学的重要机遇。随着“国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教育部门等6部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和国家教育部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地方高师院校迎来了向应用技术型高校发展的转型机遇期。面对发展新机遇,内江师范学院在育人模式改革和校地融合基础上积累了宝贵的转型发展的经验。转型之前,学校就提出加强应用型专业建设,加强学生素质培养,加大实践教学投入,构建富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围绕国家教育部门颁布的“高教30条”有关要求,学校党委书记马元方强调:地方高校要体现地方性和应用性,地方性就要充分体现校地、校企的紧密合作,应用性就要高度重视培养经济社会需要的人才,内师人实现创新的发展目标就是把教师教育做精做优,把应用性专业做大做强,为学院的转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这一发展蓝图,以构建实践课程体系为突破口,落实“三对接”和“双证书”制度,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更好地培养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学校在组织多层面人员学习、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内江师范学院关于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内江师范学院关于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实施方案》,对未来五年的转型发展作出了总体部署,勾画了在“十三五”期间聚焦办学特色、深化办学特色的转型发展蓝图。在这幅蓝图中,内师人决心用3~5年的时间,试点5~7个专业(集群),以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主动服务区域发展、产业振兴和技术进步,建设应用技术型师资队伍,大力开展应用性研究,建设应用技术型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做精做优教师教育专业,做大做强应用技术型专业,把内江师范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

    潮头扬帆竞百舸,奋进崛起奏凯歌。内江师范学院缘何取得显著的教育教学成就?关键是这所学校在转型中实现了“地方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的战略构想。目前,内江师院人正以雄厚的办学实力、强劲的改革举措、高质量的办学水准和特色教育品牌,向着国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地方一流大学的目标阔步前进! 


提起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顺德职院),多年保持较高的学生就业率是一项不得不提的数据,尤其是在广东省刚刚通报的各高校2014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中,顺德职院更是名列前茅,数据背后彰显的是社会对人才的认可。据统计,建校15年来,顺德职院先后培养输送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3万余人,毕业生遍布家具、机电、医药、设计、酒店等等行业。这与学院真正从学生出发,考虑到方方面面,帮助学生培养强大的就业竞争力息息相关。

    “真刀真枪的实训实习,砥砺实操能力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2013届毕业生寇少帅,毕业刚刚一年,就成为了企业的技术骨干。在比赛和实践中,与团队的配合中,我锻炼了能力,开拓了视野,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机器人技术应用赛项全国一等奖的获得者,寇少帅一直认为,他的成长与学校的环境是分不开的。校园环境的好坏可以给我们带来一种认同感,学校设备的好坏、环境的优良、师资力量的雄厚等,无时无刻不从侧面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在同一起跑线上,这些硬件设施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运动场、图书馆、实验室,等一些能增加我们课外知识、提高科学技能的学习设备,对我们个人的爱好很有帮助。这些在顺职院你都能够享有。正是有了这样的先天条件,是我的大学生活不一般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为高职院校,不能仅在育分上下功夫,而要在育能上下功夫,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思维力、创新力和实践力,其最为重要的着力点就是实训教学。顺德职院采用生产托管、互惠培训、项目共同开发,共享服务平台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企业一线,了解企业文化,融入企业学习,在实操中提升专业技能。近五年来,学校学生获全国性比赛一等奖72个,二等奖100个;省级比赛一等奖116个,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

        学校积极开展、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2014年,学校先后荣获广东省挑战杯-创青春挑战杯-彩虹人生优秀组织奖,以及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奖。在省赛中获得32个单项奖后,在国赛中又获得了1个特等奖、1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

        顺德职院先后与政府、企业合作成立了广东省高校高效热泵技术应用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全省高职只有两家)”“顺德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餐饮业食品安全和食品营养分析检测中心等多个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水平提升。

        顺德职院以资产为纽带,深化协同创新育人,形成多种形式的共建模式。学校与顺峰餐饮集团合作共建顺峰学院,学校与美的集团共建美的中央空调技术服务培训中心华南地区示范基地,与上游国际旅行社共建大学生旅行社。另外,依托优势专业,政校合作成立顺大设计研究院、校企合作共建共管校内实习酒店,校企合作成立模具公司等,逐步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优良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2009年入学的刘丹是以超过录取分数线100多分的成绩来到了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刘丹说,他喜欢这个沉静的校园,在这里,他收放自如,可以做自己最想做的事儿。在校期间,刘丹一头钻进学院图书馆,用勤奋和汗水在知识的海洋里编织着自己的求学梦。在师长的指导下和反复的实践中,刘丹的进步很大。2011年,作为在校学生的他获得了2011国际名家具设计大赛鼓励奖、20102011“大岭山杯金斧中国家具设计大奖赛入围奖、广东省第六届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家具专项赛鼓励奖、美国阔叶木外销委员会家具设计大赛最佳创意设计奖、美国阔叶木外销委员会家具设计大赛最终评审大奖。毕业后,刘丹在江西木牛家具有限公司开发设计的北欧风情餐桌椅系列家具成功上市,并创办木瓷家具设计有限公司,为江西南欣家具有限公司开发的醉墨胡桃实木套房系列家具成功上市,获得了市场一致好评。

        他一直很感激顺德职院的老师,特别是对自己影响最深刻的彭亮、孙亮、文麒龙三位老师。彭亮老师作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五届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一直奋斗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彭亮老师总是给学生足够的支持和信任,他认为适合成长为大树的种子终究会成为大树,适合成长为小草的种子我愿帮你成为最美的那棵小草。彭亮老师经常带学生深入一线,让学生独立完成企业的项目,这些经历让学生时期的刘丹积累了丰富的设计经验;孙亮老师的严谨也让刘丹受益很深,你可以天马行空,你可以随心所欲,但是你要抓住最根本的东西!而文麒龙老师作为刘丹的班主任不仅在学业上支持他,也在生活上关心他。这些亦师亦友的师长们滋养了刘丹那如饥似渴的求知之心。

        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顺德职院把物质文化建设作为精神文化的载体,使校园景观成为了校园文化的外在形态,以文化塑学风。碧桂湖、日景、天鹅居、科技迷宫、智慧门、智园,体现了校园环境所具有的学术气息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营造了一个舒适典雅的环境。学校也着力打造隐性文化,通过健康的人际环境、高雅的行为举止、浓郁的学习氛围、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来汇聚正能量,塑造学生的高尚品质和优良品行,并形成顺职学子立身以德,立业以技,经世济用的文化品德。

        学院现有61个涵盖学术、科技、文体、创业、公益等领域的校级社团,100多个班级、25幢学生宿舍。学校十分重视对宿舍、班级、社团的引导管理,通过文化艺术节、科技节和班级宿舍文化月,把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高雅的宿舍文化、优良的班风建设作为社团、宿舍、班级建设的核心来抓;通过强化引导和管理,成为学生创新才能、交流思想、探讨问题、表现自我的重要领域。

    保障学生就业,打通学生就业的最后一公里

        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就重点提出了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的工作思路,将就业工作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而且突出了市场(企业)对人才培养杠杆作用。

        学院制定了《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度》等一系列就业工作制度,建立了学校——二级学院——专业教研室就业指导运行机制和就业工作考核体系为保障的就业工作格局,并有专项经费保障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了由5219家企业组成的用人单位信息库,每年举办文科、理科、综合各一场全校性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以2014届为例,据不完全统计,三场招聘会吸引了近700家企业,共提供了11000多个就业岗位,平均每位毕业生可以获得两个以上就业岗位,这还不包括各学院、各专业自行举办的小型招聘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201312月,学校就业工作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广东省教育厅的督查,并且在“2014年广东省高校就业工作会议上,作为高职院校的代表介绍了就业工作经验。

        学院还充分调动优秀的毕业生的积极性,在成功就业后,帮助在校园里的学弟学妹。在职场打拼的顺德职院学子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为学校的学弟学妹创造更多的机会,形成一条完整的就业竞争力养成渠道。

        业余时间里,校友陈晓霞的相当一部分时间,用于挂QQ和打电话了,不过她可不是在打发时间,陈晓霞挂Q的对象和目的很明确,那就是帮助辅导那些顺德职院的学弟学妹们。尽管她此刻身在深圳,但她参与了顺德职院外语系开展的学长辅导计划,通过QQ等渠道,陈晓霞与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经验。

        陈晓霞2009年从顺职院应用英语专业毕业,同年就职于佛山市顺德区奥宁电器实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安防行业外贸销售工作。从一名普通的外贸跟单员做起,陈晓霞不仅埋头苦干,也注重不断学习,虚心向同事请教。因为这样的吃苦和聪明劲,陈晓霞很快被公司升为国际营销部经理。

        不过陈晓霞并不满足于此。20116月,她到深圳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创建了深圳市典享科技有限公司。目前,这家公司年销售额达到1000多万元。

        陈晓霞在学校期间,曾担任过班团支书、系团委秘书部部长。作为学生干部,她不仅工作积极,也会主动向老师提出个人见解。毕业后,陈晓霞与辅导员保持着联系,分享自己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当她知道外语系开展学长辅导计划活动时,第一个主动联系辅导员,表示愿意参与这项活动。

        如今,不仅通过QQ和电话聊天,陈晓霞也回校参与座谈会。同时,为了帮助学弟学妹多参与社会实践,她还积极主动联系了相关单位,争取到了实习机会,并带领她所帮扶的十几个学弟学妹到深圳会展中心,参与了第79届电子展。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夏伟教授在谈到顺德职院人才培养时说:我们就是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外,还要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的养成,使其成为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一定的国际交流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顺德职院用毕业生的故事正告诉着人们,15年来,顺德职院只在做一件事,那就是——用心育人。 

   本报福州11月6日电(罗锋  记者陈强)高高的主席台上坐着21名来自各系的学生代表,学生会主席代表运动会组委会致辞,教工代表在本系方阵中高举着系旗,校领导赫然在列……这是记者在今天举行的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第十一届田径运动会开幕式上看到的情景。

  “往常诸如运动会之类的大型活动,学校领导基本上都坐在主席台上,无形中拉开了领导与学生的距离。”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齐学群说,我们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校领导首先要放低身段,与师生拉近距离,“包括运动会在内的许多文体活动,主体都是学生,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应该以学生为本”。

  在主席台上担任入场式评审的学生代表、该校传媒艺术系女生赖淑文表示,在运动会的筹备阶段就开始对这次运动会形式的变革颇为期待,“我们21位代表在老师的指导下建了一个QQ群,大家围绕开幕式的变革畅所欲言,像运动会的会徽设计、学生工作人员的服装等都由大家讨论决定。”她说,开幕式上师生一同入场的形式很好,“师生亲密地走在一起,感觉师生的距离更近了。”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