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11月10日电(记者 赵宇飞)近日,重庆能源职业学院开设了一门以DOTA为授课内容的选修课,引发网友热议。授课教师表示,开设该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团队协作等各项能力。
DOTA是一款风靡全球的电脑游戏,具有很强的竞技性。重庆能源职业学院这门选修课的名称为《电子竞技的发展近况及DOTA团队分析》,授课教师不但讲解DOTA角色解析、团队战略等,还会联机游戏进行实战演练。
该课程一经推出,即受到学生热捧。该校一位王姓学生告诉记者,选修课一周一次,一次两节课,本来只有90来人选课,但每节课都有200多人听课,经常有很多人站着听。这门课程已是学校最热门的选修课。
这一消息在微博曝光后,立即引发网友的热议。大部分网友表示“羡慕嫉妒恨”,纷纷“求蹭课”;有网友表示担忧:“学校开设这样的课程,容易让学生沉迷于游戏啊!”
对此,授课教师曾卿卿告诉记者,授课内容主要是通过讲解经典比赛片段,分析团队作战的要点和技巧,并不是教学生“打网游”。“电子竞技类课程能不断提高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意志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让他们认识到,未来的工作单位也是一个团队,要找好自己的定位,更好地融入进去。
电子竞技是一项正规的体育运动,是国家第99个体育项目。曾卿卿说,“我们应该像看待打篮球、踢足球、下象棋等体育项目一样看待它。”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教务处副处长肖剑表示,校方并不担心会因此让学生沉迷游戏。但为了避免该门课程仅仅成为一个教学“噱头”,学校会在期末对学生进行抽查,了解和评估教学效果。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近日,重庆现代职业技师学院下设的重庆火锅学院已经成立,设有调料、服务、管理等专业,学制最短3个月,最长3年,初高中生均可报名。
众所周知,重庆火锅名满天下。然而,重庆市火锅协会相关人士介绍说,全国重庆火锅人才目前缺口达数万人。因此,成立重庆火锅学院就势在必行。首先,通过这个学院能够进一步扩大重庆火锅在全国甚至海外的知名度,大力弘扬我国传统美食文化。其次,还能够让更多人成为掌握火锅相关技能技术的人才,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再者,也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像火锅培训之类的职业技术教育不但大有市场,而且还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毋庸讳言,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人民的心目中,还没有确立起其应有的重要价值和社会地位。这一方面是我国长期形成的“学而优则仕”的旧观念在顽固地起作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现行的职业教育制度、招生录取、教育教学、宣传建设等尚待进一步加强。举例而言,重庆火锅这样的传统美食既然深受大家喜欢,早就应该有一所专门从事重庆火锅的制作、服务、管理的职业技术学院,把重庆火锅专业化、品牌化、连锁化。如此一来,就会让全国人民知道,掌握火锅技能不仅能养家糊口,还能发家致富。
笔者以为,重庆火锅学院为繁荣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打开了一种新思路,是一种非常值得推广的好做法,其办学理念也很值得学习、借鉴。(胡乐乐 作者系中国海洋大学教育系讲师)
马来西亚外教在“小岛”式课堂上指导学生。
瑞士游学团在体验港大思培学院的课堂教学。
港大思培学院迎新晚会上的芭蕾舞表演。
虽然高职院校几乎占据了高等院校的半壁江山,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今社会对高职的认同度并不高。不少学生和家长认为,高职是无奈的选择,上了职业院校,就基本上决定了一生的职业定位,很难打通上升空间;对于用人单位而言,高职毕业生既没有普通高校学生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没有很好地掌握专业技术,是锅“夹生饭”。
■通讯员 许学建
29名学生收到国内本科院校录取通知书;30名学生进入香港及海外大学继续深造;今年毕业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李继开已是五星级酒店的前台领班……在江苏省苏州港大思培科技职业学院,毕业生进一步发展提升的通道有很多。港大思培学院培养的高职生为何能够拥有如此美好的“春天”?从港大思培学院三名学生身上,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蒋凌霄:
首个“专升港本”的内地学生
在港大思培学院,“蒋凌霄”这个名字可谓无人不知。2010年4月,他凭借副学士文凭、优秀总学分和雅思7分的成绩,从9000多名香港大学非联招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内地首位通过“专升港本”走进香港大学的学生,同时获得全额奖学金。
蒋凌霄是苏州本地人,中学在苏州中学就读,2007年由于高考失误只达三本录取线,原来就有出国深造想法的他填报了港大思培学院,因为这是江苏省唯一一所内地与香港合作成立的高职院校。
谈及被香港大学录取的经历,蒋凌霄将其归功于学校的全英文教育。“要想通过面试,英语首当其冲,平时与外教的交流让我练就了流利的英语,同时在学校里训练出的国际视野,让我在面试的时候非常放松。”如今,蒋凌霄已完成学业,回到内地发展,并已成为苏州一家信息技术公司的商务总监。
在港大思培学院,国际化是最大特色,也是立校之本。外籍教师、海归教师和本土教师各占1/3;引进英国和美国的原版教材,课程设置均与国际接轨,并与国际专业学会资格考试挂钩;课堂以小组和圆桌形式开展,启发式、生活化教学随处可见……这些都彰显出港大思培学院的与众不同。
一直以来,港大思培学院都在努力实现让学生“在国内留学”。为此,学校引进了香港大学质量保证监控体系,教学计划全部经过香港大学审查和修改。每学期,香港大学专业教育学院会到学校观摩教学、开展教学研讨。因为质量得到认可,学生在完成指定学习任务后,还可获得香港大学颁发的副学士学位。目前,已有200多名港大思培学院毕业生成功到境外继续攻读本科。
毕淇钦:
从“厌学者”到“学神”
高中就读于江苏省淮阴中学的毕淇钦,因为生病导致高考发挥失常,在父母的选择下,他最终进入港大思培学院,学习国际金融学。
“当时浑浑噩噩的,毫无目标,不知道今后的路该怎么走。”毕淇钦坦言,身体不好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是因为内心的抵触,导致他第一学年基本没有上过课。
张琳是毕淇钦的专业课老师,每当张琳发现毕淇钦缺课时,都会向周边同学询问他的情况,表达自己的关切之情。课堂上,张琳会经常提问毕淇钦。课后,毕淇钦提出任何问题,张琳都会耐心细致地解答。很快,毕淇钦学习的兴趣与信心都回来了,从大二起就没缺过任何课。
走上学习正轨的毕淇钦迅速展现出“强大”的综合实力:专业成绩非常突出,所有的英语成绩均为A+;考取证券从业资格证和剑桥商务英语中级证书;被香港大学明德学院录取。不久前,他还参加了金融风险管理师的考试,被同学们称为“学神”。
“高考失利,不代表没有未来,分数也不是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在港大思培学院,每一个学生都是人才,让所有学生都找到学习和生活的热情、发掘出最美的自我,是我们必须完成的任务。”在港大思培学院院长何若全看来,挫败的经历都是孩子们的宝贵财富。
为了辅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心态,2012年9月,港大思培学院推出全员“导师制”教育工程,连院长也不例外。导师们经常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们聚在一起谈生活、聊学习,增进感情。平时,学校会举办励志讲座、主题班会等,还安排学长在晚自习坐堂辅导。
很多学生因为基础薄弱,在英语学习上遇到困难,港大思培学院的教师通过“英语接龙”游戏等互动式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开口,增强自信心。课外,学校还为学生们提供免费的英语辅导班、英语俱乐部等学习平台。
琚泽旺:
被称为“活闹钟”的省三好学生
“上了大学,我早上就没逃过一次课!”港大思培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大二学生蒋侃颇有“怨气”地说。不能睡懒觉的原因没有别的,就是因为他有个“定时闹钟”一样的舍友——琚泽旺。
“学校在课程设置等方方面面都为我们学生考虑,每节课都很重要,不能缺。早上第一个起来,我先把舍友叫一遍,洗漱完毕后,要是他们还没起床,我就动手拽了。”身为班长,琚泽旺除了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之外,还主动对同学上课进行考勤,经常在课后帮学业有困难的学生辅导功课,带着同学一起参加社会实践。“服务同学,共同进步”是琚泽旺对“班长”一职的诠释。他说:“是学校的价值观教育课程,让我明白了奉献和责任感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今年1月,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和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琚泽旺获得江苏省“三好学生”的称号。琚泽旺表示:“毕业离校之后,我还要用港大思培学院的‘塑人观’严格要求自己,继续当好身边人的‘闹钟’。”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是港大思培学院营造的校园氛围,借鉴香港大学的“全人教育”,港大思培学院实施了“成功教育”,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成功。
在港大思培学院的3年,课程消化、课外习题、课外实践等占据了学生绝大多数的时间。为了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学校引入互联网、电子学习平台等,形成了多元化、灵活多样的教材体系。
每天下午4点以后,港大思培学院的校园就会变成活动的“海洋”,学生们组队拍摄作业视频,参加英语演讲俱乐部、英语戏剧比赛等,协作、沟通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平时,学生们还会主动去敬老院、社区做志愿服务,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活动,策划、实施爱心义卖等,独立精神、责任意识被唤醒。很多用人单位青睐港大思培学院的毕业生,因为他们不光英语水平高,还实现了知识技能与道德素养的兼备。
(本版图片由苏州港大思培科技职业学院提供)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要完成这项重要任务,就必须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
■师承瑞
山东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是由三所中专学校合并而成的。合并初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暴露出一些问题,特别是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一是三校合并后,教师由教中专直接转变为教高职,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规格、就业方向不明确。二是部分老教师存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备课浮皮潦草,讲授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效果很差,学生意见很大。三是新进教师学历、学位层次很高,但这些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差,不适应职业教育要求。
要想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转变教师的职业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使教师学会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全面推广应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学中做、做中学”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为此,莱芜职院从2012年年初至2014年年初,开展了全院任课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达标活动。
达标活动推动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提高了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教学模式改革实现了由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适应了职业教育特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标考核过程中,学院领导和教师主动深入企业,让企业了解学院,寻求企业的支持,促进了校企合作办学的深入开展,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广大教师树立起学习的理念、钻研业务的理念、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风发生了根本转变。
在开展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达标活动的过程中,学院对如何提高教师职业能力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
制度化。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是职业教育能力的重要方面,要制订出台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学设计能力达标考核的相关政策和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学习、主动到企业顶岗锻炼、刻苦钻研业务,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前瞻性和创造性。
常态化。开展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达标,应常抓不懈,变为正常工作,纳入正常管理。对已经达标的教师每年抽查一次,每两年进行一次全面复查,其抽查、复查结果与职称评聘、教学评价、工资待遇直接挂钩;对新进教师,采取传帮带、导师制等形式,实行一对一帮助,通过优秀教师传授、听课实践、到企业顶岗锻炼、培训学习等办法,迅速提高。
规范化。紧紧围绕本地区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与行业企业共同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构建融职业素质、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于一体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计中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参照职业标准,引入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优质资源融入教学,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作者系山东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连续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逐年增加的毕业生数量带来的不是压力,恰恰相反,节节提升的就业率与广为流传的“2012最难就业季,2013最难就业季加强版,2014没有最难只有更难”形成鲜明对比。2014年,当众多大学毕业生苦于无法就业时,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与学院的毕业生高调地将“我要就业”的目标,升级为了“我要优质就业”的目标。是什么原因,能让学院与学院的毕业生敢如此“大逆不道”,与惨淡的大学生就业现状“背道而驰”?
一、把握职教规律,提升办学活力
2014年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阐述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和未来发展方向的问题时,明确提出“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一语道破了职业教育的“长生”之道。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成都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院,长期以来始终坚持“服务成都,建设成都,打造成都现代服务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准确的定位、科学的发展方向,让成职院把准了职业教育发展的脉搏,不但成为了“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和“四川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更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办学活力。
二、立足区域发展,产教融合,实现就业导向
近年来,学院在四川省教育厅和成都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明确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将学院建设规划始终与成都地方经济建设规划保持高度一致,以产教深度融合为途径,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人才培养整体工程,在体制机制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制改革等方面大胆突破,多措并举,整体联动,最终实现就业导向,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资源,成效显著。
(一)尊重企业与学校共同办学主体地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企业是现代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主体要素,《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企业也是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在现有条件下,尝试由“校企合作嵌入式发展”向“校企合作一体式发展”的转变。
在成都市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高技能人才急需的背景下,软件分院充分依托成都市人民政府成立了成职软件教育园,引入四川省互联网协会等4家行业协会、35家企业。组建由高新区、行业协会、学院、企业多方代表组成的园区管委会。园区通过互动机制与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实现校企深度互动人才培养可持续性,教学场地与生产环境一体,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一体,教学内容与项目开发一体,“三维一体”人才培养环境将生产与教育高度契合。企业与学院、与职业教育融为一体,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产业和专业的认识、促进了教学内容调整和教学方式的改革,直接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学院与新创集团旗下宝岛眼镜有限公司深度合作,签约共建“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及实训基地。2012年企业投入155万元实训设备,2014年又新增价值40万元的实训设备,建成西南地区面积最大,设备最齐全的眼视光实训基地。企业办学主体地位凸显,深度参与并指导眼视光技术专业建设,不仅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更增加了就业率。目前,毕业生90%以上学生在宝岛实习,70%以上学生在宝岛就业。
另外,旅游分院依托旅游职教集团,推行区域旅游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行企校共定人才培养标准和课程设置,实施学生技能提升计划;电子商务专业(群)为代表的工商管理与房地产分院,则通过与成都国际商贸城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实现“教学场景货场化,课堂组织企业化”,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通过对传统职业教育体系的突破创新,实现企业依托学校成长,学校依托企业办教育,“仿真实训”变成“真实实践”,“教学标准”即“行业标准”,立体化培养学生过硬的实践技能,从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打开学生优质就业之门。
(二)实施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体系,夯实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根基
2013年,经过进一步探索,学院整合各分院的素质提升方案,全盘构建了《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管理测评体系》,该体系由职业道德规范、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素质养成和职业发展规划四大模块构成,引导学生全方位参与学院素质培养工程,通过对学生自主规划、自主提高的过程评价,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以满足适应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和个性发展需求。目前,该测评体系已经在全院全面实施,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效果良好。
各分院从专业特点出发构建了学生职业综合能力训练体系,从课程教学、校园综合训练、企业实践、社会服务四个渠道,将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培养落实到传统文化、职业礼仪、职业心理、信息收集处理、外语、沟通、创业实践等训练中,形成了近20门职业综合能力的特色课程。
(三)创新课程体系,将就业导向贯穿学生高职学习生涯
1. 大胆探索,创新课程体系。学院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将就业指导课程分为: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教育、就业实战指导三大板块,构筑就业指导全员化、全程化、系统化轨道,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就业导向的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全程。由学生处牵头,辅导员老师具体指导,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成为职业规划的真正主人,去思考、记录大学生活,引领学生探索思考自己的未来。以二课堂为载体,通过不断地自我认知、自我调整,把学习、生活、职业规划融为一体,完成职业生涯规划。
全覆盖创业教育,培训和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大一开设了《创新创业学》,大二开设创业小班培训及创业街实践,大三针对有创业意愿的同学进入创业学院,专门辅导,进行孵化,形成了全覆盖分层次的创业教育体系。
重视就业实战指导,提高学生择业技巧。大三开设就业实战必修课,主要针对自荐材料编写、模拟面试、职业礼仪等内容进行切实有效的实战演练。
2. 建立完善的就业咨询体系。在加强“面对面”就业咨询工作的同时,充分利用电话、网络(其中包括校园管理的微博、微信)等新平台,开通就业指导咨询热线、在线交流等新途径,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解决毕业生在择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3. 建设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学院拥有高素质的就业指导团队43人,保障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目前这支队伍在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咨询、测评、辅导、实践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 加强毕业生跟踪调查。通过跟踪调查,了解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认可度,及时将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建议反馈给学院,便于学院及时调整、改进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市场调研,做到“围绕市场抓行业、抓企业、为不同企业推荐合适的人才”。
5. 大力拓展就业渠道,建立学生就业网络,创设更多优质机会。学院与400多家用人单位建立了长期联系,为毕业生提供1∶3的就业岗位,部分专业达到1∶5。
(四)创新体制机制,成立“成都创业学院”,开展全方位创业教育和服务,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2012年,学院共投入5000多平方米场地、600万资金,融合政府、行业、企业、学院等参与主导,整合社会资源,筹建成立了“成都创业学院”。2014年5月得到成都市教育局、成都市人社局、成都团市委联合发文批准认可。其运行机制为“理事会+院务会”,“理事会”为决策机构,“院务会”为执行机构。目前已有10多家行业协会、30多家知名企业和一部份高等院校、中职学校参与到“成都创业学院”建设工作,旨在拓宽和整合成都地区青年创业服务工作领域及平台,合力打造集创业教育、实践、服务、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青年创业综合服务体。
“成都创业学院”以“三区一平台”为特色,即在园区内作好功能划分,分设“创业教育区”、“创业孵化区”、“成长型企业区”和“综合服务平台”。“三区”分别承载“创业教育”、“创业孵化”和“创业发展”功能,“综合服务平台”则承担各入驻创业团队的“非核心业务”。
目前,我院累计完成大学生创业教育1万人次以上,创业实践获益人次达5000人次,创业项目60余项。成都创业学院共有入驻企业22家,其中学生创业企业15家,成长型企业7家,学生孵化企业年产值已达到1400余万元。
三、就业工作质量提升,第三方评价成绩喜人
根据对毕业生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院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的专业对口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对学院就业服务的满意度高。据麦可思数据调查,仅以2013届为例,学院有88.6%的毕业生在四川就业,有71.2%的人在成都就业,为四川经济发展提供了大批高端技能人才。
今年下半年9月份,乔司职高的凌静老师被评选为余杭区首个职业教育省特级教师,在她的身上,执教者们似乎看到了职业教育破土萌芽的希望。
浙江省特级教师,四年评选一次,从上万名优秀教师中选出400名教师,评选过程要经过区推送、书面材料、公开课、匿名访谈等重重关卡。作为2010年和2014年两届评选出的唯一一名职业教育获奖者,乔司职高的凌静老师面对这一殊荣很是谦逊,她将其归功于运气。
但成功为何独独偏爱这位宠儿呢,在看到凌静老师满满三个抽屉的奖章时,答案已不言而喻。特级教师的荣誉对于年仅40岁的凌静老师而言,来得并不突然。在这之前,她已经算得上是余杭区职业教育的传奇人物。她在身兼杭州市乔司职业高级中学服装专业教师、教科室主任、浙江省教研室中职服装专业骨干教师培训授课专家等多项要职的同时,还被上海华师大、同济大学两个全国中职骨干教师培训示范基地聘请为授课专家。工作以来教学研究工作获奖总共77项,论著两本,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1篇,主编教材四本。基本上一个职教领域的老师所能获得的所有奖项都已被她囊括。
“不骄不躁,宠辱不惊”,用这八个字来形容凌静老师最合适不过。执教18载,从初始的默默无闻到现在的省特级,凌静老师付出的艰辛是不为外人所知的。为了写好一篇学术论文,她不分昼夜埋首于案牍边一个月之久;为了在参加职业培训课和各项研讨会议之余能些时间陪孩子,她放弃了所有的旅游机会;当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与余杭区公开选拔学校副校长的面试相撞时,她毅然选择“本行”,放弃“仕途”;而每天长达十个小时的工作量早已成了她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她说自己起点不高,所以更加需要学习。所以现任校长缪斯评价她说:“三十年打造一个专业,一位名师,这是乔司职高积淀的成果,远非运气。”
在十七八岁的学生眼中,抛开“名师”的光环,凌静老师更像是一位朋友。在课堂上她循循善诱,幽默风趣,因材施教;课后她不时为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排忧解难,缓解她们的心理压力;丝毫没有老师架子,她的办公室永远为学生敞开;当学生身体不舒服或遇到生活上的难题时,她都第一时间想办法帮忙解决。
获得省特级教师的荣誉后,自然会有很多学校想挖走她。面对这个问题,凌静老师笑着说:“其实在这之前就有不少学校想要高薪聘请我,但我一直没有答应。”留在这里是因为“感恩”二字。“我从1996年来到乔司职高,换过四任校长,他们都对我有知遇之恩。1998年学校有一个去浙大读心理学的培训机会,作为一个资历浅薄的年轻老师,我没有奢望会得到这个机会,但当时的校长龚校长把名额给了我。他说,‘要选最适合的人,你的性格适合做这个’。再后来我发生车祸,躺在医院整整三个月,所有人都认为我好不了了,要么弱智要么残疾。而龚校长安排了没结婚的老师到医院轮流照顾我,还有很多学生来探望我,这个恩情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我和乔司职高的感情这么深,我怎么会想到离开呢?”
今年初,乔司职高成功申请注册了“巧之秀”商标。“巧之秀”与乔职绣谐音,意为乔司职高刺绣。接下来学校将着力打造这个女装品牌,服装专业也将围绕这一品牌走“大服装”发展之路,把手绣、手推绣、电脑刺绣、印染、摄影、电子商务、服饰品、成衣以及家纺用品等全部整合起来,为师生创业提供支持。作为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凌静老师已全身心准备好投入到接下来的工作中, 她说:“我很庆幸能在乔司职高当一名教师,也很荣幸,能为这所学校最后留下点什么。”
2014年11月6日,在广元市教育局副局长黄延全的带领下,广元市教育局职成科科长杨国斌及各县市教育局职成股长、职业教育学校校长等一行15人抵达乐山市计算机学校进行考察交流。乐山市教育局副局长韩涛、职成教科科长姜杰、乐山计算机学校校长郭文秀对广元职业教育考察团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考察团一行首先查看了学校的实训室,观看了学生的特色课间操,学校先进的实训设备、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倍受考察团一行称赞。
在随后举行的座谈会上,校长郭文秀全面深刻的介绍了我校在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内涵发展等方面的经验。乐山市教育局副局长韩涛从政府统筹、集团发展、名校引领、校企互动、公民并举、赛考联动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乐山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情况。广元市教育局副局长黄延全指出,职教是一家,感谢乐山市教育局、乐山市计算机学校无私的交流,乐山市政府、乐山市教育局对民办学校扶优扶强的思路,乐山市计算机学校践行的校务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等现代管理制度,值得借鉴和学习。考察团一行指出,乐山市计算机学校作为一所民办学校能将内涵建设做到极致确实让人钦佩,对这样优秀的学校,国家应该大力支持。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于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其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新中国第一所电子类中专校——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2010年学院成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指标,并着眼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面向学生职业生涯,通过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促进学生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竞争力的提高。
一、就业工作保障有力、措施到位
1. 健全机构、完善制度。学院就业工作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由院长担任学院就业工作委员会主任,下设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作为日常的办事服务机构,相应的办公场地、就业人员配备、就业工作设施、就业经费的保障,均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的相关文件规定执行。在ISO9000框架下制定了《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书》、《就业推荐工作指导书》、《就业质量跟踪调查指导书》、《毕业生档案管理办法》、《派遣和改派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范的管理规定。
2. 规范的就业服务流程。毕业生推荐表、就业协议书管理和发放规范、严谨,正确指导毕业签订就业协议。强调各分院认真做好毕业生生源信息的统计、报送,组织开展毕业生推荐表的网上注册核对以及打印。各分院专职就业干事负责用人单位需求信息的登记、整理、审核以及公布,并协助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组织开展校园招聘会。
3. 就业困难学生帮扶。学院制定了困难毕业生帮扶制度,建立了困难毕业生的帮扶档案并开展帮扶活动。如:参加省招就中心举办的“就业困难毕业生能力提升计划”;同时各分院也开展困难帮扶活动,通过奖、助学金和优先推荐就业等具体措施进行帮扶。此外,学院主动与企业联系,帮助因身体原因被企业拒之门外的学生寻求就业岗位,提供“一对一服务”。
4. 就业市场建设。(1)校园专场招聘。继续采取学院推荐与自主择业相结合的方法。学院和分院两级就业指导服务部门每年为毕业生举办各类校园专场招聘会150余场,毕业生通过学院举办的招聘会求职成功的超过60%,招聘会岗位供需比超过3∶1。(2)就业基地建设。学院与长三角地区一批企业就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与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无锡开发区、昆山开发区等20多个园区管委会和各地的人才市场保持密切合作,建有一批相对稳定的就业基地。
5. “3+3”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学生在校三年,学院按照入学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三方面内容进行就业指导,毕业离校三年,学校依托网络平台,按专业群进行持续跟踪,了解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和对母校的需求。
二、创新校企合作UPD模式,服务学生高质量就业
学院把“服务学生就业”作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的落脚点,在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基础上,实现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此,学院于2011年成立校企合作处,将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职能划入校企合作处,紧紧抓住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企业在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特点,积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1. 构建校企合作理事会、完善制度建设。学院成立由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江苏省教育厅、栖霞区政府、相关行业协会、业内龙头企业、学院紧密合作企业、“南信科技园”入园企业、学院、校友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代表共同组成的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通过《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章程》赋予理事会在学院校企合作工作上的指导、规划、咨询以及重大校企合作项目的决策等职能,为校企合作机制创新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例如:通信学院与企业组建人才培养联盟,推进校企合作就业工作的经验,出台学院《校企人才培养联盟建设管理办法》,鼓励条件成熟的教学部门以分院或专业群为单位,与优质用人企业组建人才培养联盟,给予联盟企业人才招聘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稳定就业市场,保障就业质量。
2. 创新“UPD”校企合作模式。学院在校企合作方式上“与技术链的上游企业、行业、政府合作共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下游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力资源服务,为专业群提供实训基地、创新基地和校企混编师资团队”的第三代校企合作模式(简称UPD模式)。政、校、行、企共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有机整合了上游企业、行业、政府在合作育人方面的技术、资源优势和下游企业在合作就业方面的优势。近年来,学院先后与中兴通讯、省通信管理局、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省无线电管理局、省中小企业局、等单位合作成立了通信技术服务平台、新能源技术服务平台、江苏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等载体。通过混编师资团队构建,企业技术、设备引进,实现专业教学软硬件资源与企业需求同步更新,保障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在UPD模式下学生由于接受与下游企业员工同样的培训,可以直接上岗,深受企业的青睐,就业对口率明显提高;而且较好地解决了校企合作中学校“一头热”的问题,使企业资源源源不断的反哺到专业教学中,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坚实的保障。这一模式获得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3. 合作建立“南信昆山学院”试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2014年学院和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南信昆山学院”试点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明确“一个目的”即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用好“两块场地”即用好校、企两块场地,通过传帮带的现代师徒关系,为学生培养服务;撬动“三方资源”发挥政校企三方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实现“四方共赢”即实现政、校、企、生四方的共同增值。在政府的牵线搭桥下,学院与昆山开发区的7家国际知名的外资企业合作成立昆山学院,实行“1+2”的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大二的时候进入关联企业,进行现代学徒制的学习模式。学院通过购买企业的服务,聘请企业资深的工程师、技术骨干、人事经理作为学生的企业指导教师,企业师傅通过手把手的传授,不仅将自己的技术、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也将企业文化传导给学生,使学生不仅学到了先进技术,而且对于行业、企业的认同感和荣誉感也不断的增强。学生毕业时,由于两年在企业进行的师徒培养模式,学生具备了优于普通毕业生的素质、容易获得更高层次的岗位,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三、以创业促就业,提供创业实践平台,助推学生实现创业梦
为加强学生创业教育,学院成立了创业教育中心,拿出1100平方米的商铺免费提供给学生开展创业实践。通过创业竞赛选择精品项目入驻创业街,实行所有商铺零租金进驻。学院投资30万元对所有商铺进行初装修。为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创业,学院与南京紫金科技创业投资公司共同设立了500万元创业基金,零利率提供给资金困难的学生。创业教育中心的成立为学生创业提供了试验场和孵化基地。2010年学院被评为“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并于2013年顺利通过验收。
为增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学院定期组织创业培训,并设立企业家讲坛、优秀校友讲坛,每年组织创业讲座20次以上。编纂出版了《思路与出路——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指南》等创业教材,并从2011年起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必修课。依托创业教育中心、商业中心、科技园、区科创园等场所实施分级孵化,提高学生创业孵化成功率。学院创业教育的诸多措施,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业热情,学生在各项创新创业大赛中累计获奖150余项,涌现出刘峰、张寒寒、陈烨等一大批创业典型。
四、系统推进,就业工作屡结硕果
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国内外知名企业及科研院所如:十四所、夏普、三星、中兴通讯、西门子等都把学院作为招聘专科层次毕业生的首选院校。国内多家知名媒体先后报道过学院就业工作,学院连续10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在技能竞赛方面,近年来学院学生屡获佳绩,学院学生在“国际数学建模大赛”、“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全国高职英语口语大赛”、“全国高职英语写作大赛”、“江苏省职业技能大赛”、“江苏省信息安全技能大赛”等国家和省级的技能竞赛中均获得过前两名的好成绩。
根据麦可思的调研数据,学院的就业竞争力和月薪资待遇,在全省高等职业院校中排名前列。高质量的就业在学生中形成良好口碑,提高了学校社会声誉,自2007年以来,学院省内招生计划与线上报考人数的比例平均达到1∶7.24,录取分数线连续多年居省内高职前列。面向未来,学院将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让每个学生成功就业,成就精彩人生。
职业教育,对于这四个字可能很多人还会感到些许陌生。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以及技能的训练,因此亦叫做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我国的四大教育类型之一,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教育类型同等重要。
但不知从何时开始,“职业教育”已悄悄地被社会打上了不被看好的烙印。顶着重重压力和世人异样的眼光,乔司职高的师生们用一张张证书,一枚枚奖章为自己正名,于平凡中,职业教育也可凭借自身努力生出朵朵繁花。
夯实职教重点在落实 今年全国职教工作会在高考成绩公布之日召开,时间已经过去数月。笔者所在的双龙职业中学在9月份迎来了第一批彝区“9+3”学生。我们是一所位于农村的省级职业中学,省级内务管理示范学校,交通生活条件不便,但上级对我校给予充分信任,安排了我校成为内江市第一个接受彝区“9+3”学生的职业学校。笔者由群众路线管理办转战“9+3”管理办,接触了彝区驻校教师和学生,这几个月留下了深刻体会。前几天,凉山州教育局领导一行赴我校检查开学工作,与驻校老师与学生举行了座谈,驻校老师和学生都纷纷表示,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不想家了。他们到我们这偏僻的农村学校才2个月就习惯了这里的生活,看似简单,背后凝聚的学校的努力可不少。座谈会后,检查组的领导颇以为驻校老师很清闲,还有准备为他们加担子的意思。其实在我们四川省,接收“9+3”学生的职业学校是很多的,他们的驻校老师在网上交流工作情况,基本上是天天打架,天天有处理不完的事情,有一个学校, “9+3”学生弄出的事实在太多,竟然提前给“9+3”学生放了国庆节假。相反,我校“9+3”学生到现在,没有给学校老师添一点麻烦,以至于我们的驻校老师无事可做了。当然,这是表象,其实这背后凝聚着我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的心血和努力。
学校自从接受这项任务,就实行项目分解层层落实,从招生宣传,后勤保障,教育教学各个方面高度重视“9+3”工作,抓得落实,抓得细致。新生到校,学校校长亲自到车站接送学生和家长。中秋节领导教师和学生集体过节,组织学生采购衣物,参观本地的历史文化古迹,增加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融洽师生关系。周末安排有序和谐,人人有事做,人人有收获,课堂教学注重人文关怀,根据学生实际开展教学,补基础,重能力,重发展,结合我校办学特色,鼓励学生打好基础,学好文化课,争取3年后升入专科、本科,学生升学欲望强烈,学习劲头十足。对驻校老师,学校考虑到了方方面面,凡是学校力所能及的都给予了安排。驻校老师说这里就是家,甚至有住校老师提出,准备把自己的孩子也转到学校来读书。 目前,我国的职教从整体看与国家的发展需要还有很大的距离,笔者认为,发展职教除了国家的资金支持外,如何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如何发挥人的因素,是职业教育值得注意的问题。夯实职业教育重点在落实,如果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落实了,职业教育自然就有新的面貌。
——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创建黑龙江省骨干高职院校纪实
学校举办“腾飞的天使”护理技能大赛
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大庆医专)始建于1965年,坐落于世界闻名的石油城——大庆。这所学校因油而生、因油而兴、依油发展。如果说,从2006年升专成功的历史性跨越,到2010年通过国家教育部门评估的实践探索,再到2011年跻身于省内8所“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单位之一的定型前行,学校实现了精彩蝶变,那么到2014年的3年间,学校则在提升内涵、凝练特色、引领高职院校发展上实现了量的积累与质的变迁。
目前,该校是全省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专业建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连续三年在全省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上进行经验交流;累计培养毕业生23000余人;在大庆地区主要医院中,80%的护士长、90%的护士出自该校;与福建省闽江人才中心签订了2013-2015届毕业生定向就业创业订单,学生毕业即可获得医疗机构事业编制;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平均达到80%以上;19名学生在新西兰、新加坡、日本等国实现留学及就业……
这所高职院校在内涵式发展之路为何走得如此畅通?他们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赢得专家和社会各界的认可?近日,笔者走进了大庆医专,去寻找吸引大家眼球的“闪光点”。
科学定位
明确发展方向
升专后的大庆医专,事业稳步上升,发展态势良好。是否扩大办学规模?是否提高办学层次?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摆在学校决策者面前的一道道难题。学校多次召开推进发展研讨会,谈成绩、谈现状、谈思路、谈措施、谈发展方向,最终走出了一条以医学教育为主体,以培训和特色医疗服务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之路,契合卫生人才需求方向,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开展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适应市场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结合学校专业及企业、社会需求,搞好专题讲座、特色服务、健康宣传;提供科研、人文、场地等共享资源,搭建多样化学习、研究、交流平台。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8年的办学历程,清晰地回答了要建成什么样的高职高专院校?如何建成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鲜活样本?
质量立校
树立省内领先地位
质量是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是获得信赖、征服人心、实现一流的金钥匙。学校本着“教给学生的应该是他们未来最需要的”办学思想,努力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使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要想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响“大庆医专”品牌,学生培养质量是关键。学校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实施和完善上。按照技能占65%、特长和态度占35%的权重,确立并实施了“(技能+特长)×态度”的人才培养模式;以“3C”技能培养模式为途径,即Cooperation(院校联盟,全程合作)、Combination(学做结合,知技融通)、Competence(能力本位,持续发展),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以“4520”学生特长态度培养考核评价体系为依托,围绕4个阶段5个篇章20个模块,即礼、御、规、习、统、教、养、练、管、熏、践、塑、拓、融、承、恩、志、业、适、心20项内容,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融合“三进一出”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即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进政治理论课堂、进医学理论课堂、进“育人讲坛”,出校园到校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教学生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和可持续发展。
沙锐是学校为数不多的男护生,他凭借过硬技能,先后在省、国家护理技能大赛上获奖,成为湖州市中心医院被录用的50人中仅有的专科学生;刘栋之所以能顺利在大庆油田总医院就业,源于他在音乐和书法方面的一技之长;赵丽娜现攻读中国医科大学重症医学专业研究生,她的成功归功于端正的学习态度和勤奋刻苦的优秀品质;在校生张晶通过不懈努力,在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上获奖,并成功与哈药集团签约,获得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通过培养,学生“技术过硬、特长突出、素质优良、行为规范”的特色更加鲜明,学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达到96%以上。“(技能+特长)×态度”的人才培养模式被列为省高等教育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连续两年获黑龙江省教育改革一等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资金使用上,学校注重向教学一线倾斜,先后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建设了19个与临床接轨、现代化、高仿真的专业实训中心,解剖、机能等医学基础实训室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现建有国家财政支持实训项目1个,省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重点建设项目1个,升专后固定资产新增3900余万元,满足了教学及科研需求。
学校在专业设置上瞄准岗位需求,从升专后的4个发展到12个;形成了护理、康复治疗技术为骨干专业,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为特色专业,涉外护理、助产、医学营养等短缺专业体系,2014年新增针灸推拿专业。并在护理、药学、医学检验技术等专业开设了社区护理、药物制剂、医学影像技术、老年康复等专业方向。现建有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2个,省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重点专业3个,省重点建设专业6个;省级精品课8门。一系列优势学科和重点专业,不仅扩大了招生领域,更为就业铺平了道路。2013年麦可思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年终就业率、就业满意度、学生对母校满意度及医院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均为全部。“三个满意”,意味着学校已驶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院校合作拓展了学校的办学空间,先后与英国密德萨思大学、哥拉斯格喀拉多尼亚大学、日本海老原集团签署合作备忘录及合作协议,扩大国际交流合作;与天津医专、山东医专结为友好校,互派学者,交流经验;与大庆油田总医院、大庆市中医院建立“院中校”,共同完成医学专业课教学,提高了学校的对外影响力。
人才强校
强化教师主体地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了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学校制定优惠政策、投入专项资金,为教师成长成才提供保障。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升专以来,学校注重把好人才引进关,先后引进行业专家3人作为专业带头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引进具有临床经验的医护人员17人、硕士毕业生37人,充实教师队伍;鼓励支持教师提升学历层次,培养博士1人、硕士研究生21人。学校“博士第一人”王丽岩毕业后,毅然回到学校,她说:“大庆医专是我立业寻梦的根。”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和实践能力,学校加大校内培训力度,先后选派16名教师赴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进行职业教育培训,87人次到北医大、协和医大等院校进修;选派专业教师到医院开展临床实践,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聘请钟世镇院士、励建安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开阔教师视野;与国内73名知名专家结成学术对子,促进教师学术水平不断提升。涌现出省级教学团队2个、师德先进个人2个、名师3人、高校教师年度人物提名奖1人,辅导员中先后有2人获得全省辅导员年度人物奖和提名奖。
科教研攻关能力是学校教学水平的体现,也是综合实力的检验。学校先后获得各级科教研成果奖196项,其中全国健康管理与技术应用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研究成果三等奖1项,发表论文391篇,其中发表在SCI期刊1篇;参编国家规划教材156部,担任主编、副主编202人次,出版校本教材16部。据省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统计,学校的科技成果量超出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平均水平。
文化兴校
增强学校发展活力
学校高度重视文化的培育和建设,形成了以“路、责、诚、润、行”五要素为支撑的“大医”文化,为学校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形成了“最重要的是珍惜我们共同的事业”等核心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医”实践;形成了“大医厚德、博学强技”的校训,“上善若水、和如春风”的校风,传递向上向善、若水如风的正能量;教育引导师生为生你、你生、谋生、互生、共生的负责,即对父母要尽孝、对子女要尽慈、对工作要尽心、对同事要尽善、对爱人要尽忠,可谓情真意切,披肝沥胆;形成了以素质提升为共识的育人合力,按照综合素质提升、学校文化熏陶、职工形象塑造和先进典型引领四个模块抓好全员素质提升培训工作,近三年,共举办培训讲座24场次,培训4000余人次,全员培训覆盖率达到90%以上,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
八年来,学校在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专业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改革、校园文化等方面顺利转型,争先创优,注重内涵,彰显特色,实现了学校良性发展。招生由原来的一个省拓展到20个省(市);招生分数较升专之初文、理科分别提高55分、126分……
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用实践证明,高职教育只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科学定位学校发展,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的发展战略,就一定能办好专科,办出特色,办出精品,在内涵式发展道路上越走越好!一定能培养出社会认可、用人单位欢迎、患者满意的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 丰润区刘辛庄村的刘明月就读于区综合职教中心汽车机修专业,毕业后凭借精湛的职业技能,进入唐山市海大洲汽车贸易有限公司高轿汽车维修店工作,月薪4000元。“我们农村孩子到职教中心上学,既不用交学费,还能学到真本事,用工企业更把咱当成了‘香饽饽’。看来,参加职业教育真是选对了。”刘明月发自肺腑的一席话,道出了该区综合职教中心毕业生的共同心声。
近年来,丰润区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把职业教育作为提高从业人员技能、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载体。该区科学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师资配置,建成了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融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和专业技术短期培训于一体的多体制、多功能的综合职教中心。投资2.89亿元,建成了占地200亩、功能完善、设备先进的新校区,被国家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
该区综合职教中心在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对照社会需要和用工企业需求,专门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钳工、焊工、物流等18个专业。创新专业管理模式,组建汽车物流、医学幼教、微机经贸、机电技术4个专业部和网络信息、实力实训两个中心,形成了专业条块式、网络式管理体系。目前,在校学生达2600余人。
靠大联强、校企合作是丰润区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也为提升学生职业技能,促进就业提供了重要保障,职教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该区积极探索联合办学之路,推进综合职教中心与北京、天津、唐山等地多家职业高校共同办学,提高了学校影响力和社会认知度。
本报讯(记者 陈瑞昌 通讯员 陈光明)今年9月,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迎来“方源班”的21名学生,在这里他们将“修炼”3年,最终进入现代农场成为“农场主”。这是学院2013年面向太仓市招收“农业技术与管理”专业55名学生后,再次通过财政资助学费、学成安排就业的方式定向培养现代职业农民。
江苏是经济大省,也是农业大省,但农业的再发展问题十分突出。农业科技人员和农业经营人员匮乏,农村从业劳动者年龄大,且多为外乡人来承包种地,本地年轻人基本不从事农业生产。针对这样的现状,江苏农林职技学院根据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尝试与地方政府合作定向招生、适岗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这批学生入学前与地方政府签订“定向培养与就业协议书”,学费由财政全额补贴,正常毕业后由政府统一安排到村镇农场工作。
“今年我们与江苏方源集团合作进行订单式培养,面向应届高中毕业生,拿出正规招生计划,通过4月的自主招生考试择优录取了21人。现在看来,当农民也成了职业选择的‘香饽饽’了。”学院副院长简祖平告诉记者。
“随着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具有良好职业素养新型农民的需求越来越大。搞农业不仅仅是干体力活儿,新型职业农民需要专门化培养。”简祖平说,学院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岗位能力培养目标,多次与地方和企业商讨,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管理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装备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农业课程体系,编写课程标准和校本教材,设计教育与培养方式。
“瞄准职业农民这一培养目标,我们强化了‘四段式’培养,一是让学生到知名农业大企业参观,培养亲农爱农的意识;二是以学校占地4500亩的实训基地为载体,每学期安排2至3周的时间到合作农场进行生产性实训,提高学生技术操作熟练程度;三是让学生自组创业社团,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自主承包经营,为自主创业进行实战演练;四是让学生进入知名现代农业企业顶岗实习,熟悉行业流程,能够真正系统化地培育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学院农学园艺系主任颜志明说。
据了解,方源集团有限公司是江苏省政府出资设立的、集农工贸为一体的国有独资大型企业集团,下辖3个大型农场。“‘方源班’学生的学费由公司统一承担,毕业后的工作统一安排到下属农场工作。这些新型的‘农场主’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将来收入一定会相当可观。”方源集团人力资源部经理刘炯说。
——武汉市黄陂区职业技术学校国家示范校建设纪实
学生茶艺实训
赴企业顶岗实习整装待发
校企合作签约协议
黄陂悠悠,地灵人杰。北耸木兰山,南亘盘龙城,滠水出前川;巾帼花木兰,女辈之绝唱;“二程”双凤舞,鲁台理学扬;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文化底蕴楚风特韵,是武汉市北部经济重镇,被誉为武汉市的后花园。
武汉市黄陂区职业技术学校创建于1978年,现有教职工239人,在籍学生4400余人,占地141亩,校舍面积7.5万多平方米。目前开设有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机械加工技术、学前教育、现代农艺技术、旅游服务与管理等11个专业,其中省、市级重点专业6个,并建有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省级实训基地。2009年被认定为“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13年4月被国家三部委确定为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立项建设单位。
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亟需高素质人才支撑。黄陂区职业技术学校在以黄章顺为校长的领导班子带领下,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会议精神,紧抓机遇,明确定位,以国家示范校建设为契机,走出了一条现代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成功之路:
“两项”率先,“三大”特色,打造多元发展模式
2007年,学校通过整合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黄陂区职业教育中心,形成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率先在全市实行一校多牌、一校多制、一校多用的多元发展模式,具有融中职教育、电大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社区教育为一体的多层次、综合型办学特色,推进了职业教育集约化办学;并率先在湖北省农村中职学校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学校秉承“培养综合素质、强化专业技能、奠基幸福人生”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校企合作、双证沟通、德能并举、多路输送”的育人特色;坚持学历教育和培训教育相结合、长训和短训并举的办学思路,面向社会多层次、多形式举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企业职工培训,形成“就业有门、致富有术、转移有序”的培训特色,办学质量显著提升,为黄陂区乃至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了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
“四力”推动,“5311”工程,深化示范内涵建设
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包括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机械加工技术、学前教育、现代农艺技术4个重点专业和“黄陂木兰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个特色项目。为此,学校成立建设专班,制定配套管理机制和建设机制,实施“四力”推动“5311”建设工程,提升学校综合办学水平。
全力推进“五大”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平台,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开展问卷调查。邀请企业专家论证,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构建了“工学交替、教产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机械加工专业确定了“产学对接、训赛双促”的人才培养模式,学前教育专业确定了“园校互动、三习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农艺专业确定了“学做一体、四链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创新。经过市场调研、工作任务分析、课程结构论证,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基于岗位能力和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制定了反映职业能力要求的专业课程标准14门,实现专业与行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教学模式创新。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岗位教学和订单式培养,促进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学做一体”,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教学内容创新。参与了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开发4个专业的实训仿真课件20个,建设核心课程5门、核心网络课程7门,开发精品课程20门,编写工学结合、实用性强的校本教材16部,完成文化公共课的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试题库以及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全面促进教材、教辅、课件和网站等多种介质教学资源的融合。
评价模式创新。学校构建了“以能力为核心,形成了学校、企业、社会、家庭多元主体参与,多维度评价”的评价机制,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要求充分融入到基础理论、技能实训和行业岗位的学习评价工作中去,实现学业考核与行业职业标准对接。
着力打造“三大”支撑
“双师型”教师队伍。坚持“培养与培训结合、引人与引技结合”的师资建设思路,突出抓好“师徒结对”、名师、双师素质、兼职教师建设“四大”师资培养工程。培养了7名专业带头人、24名骨干教师培养,双师型教师近112人,聘请38名行业企业专家、高级技师为兼职教师,建立动态兼职教师资源库和专家资源库,进一步提升教师一体化教学能力。
数字化校园教学平台。完成了数字化校园“4大平台、7大系统”建设,建成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网络办公为一体的共享型信息化平台。建立了学校网站、校园电视台、学校管理信息平台和学校“教育云”平台,提高了学校管理效率和教学信息化水平。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新增校内实训室13个、校内实训基地9个、校外实训基地32个,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数增加了7个。
聚力深化“一”项改革
学校在黄章顺校长的带领下,深入贯彻ISO9001质量认证体系。创新管理机制,全员聘用、制度管理、岗位落实、绩效考核、按劳分配,有效激发教职工全员参与创造性工作;开展专家讲学、外出培训、校本培训,增强教职工参与建设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借力紧扣“一”大关键
借企业之力,全面深化校企合作。学校开办订单班,实行顶岗实习;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组建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评价标准、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共同开发专业课程、校本教材和教学资源库,共建实训基地,共同承担项目研发,共办行业技能赛事。探索集团办学机制,参与了市学前教育职教集团、市电子信息技术职教集团。形成企业全程融入、多方联动、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五大”提升,“五项”辐射,彰显示范引领特色
实现“五大”提升,学校发挥出品牌效应
经过示范校建设,学校实现了“五大”提升,赢得了社会各界高度赞誉;先后被授予“武汉市群众满意中小学”、“武汉市绿化先进集体”、“武汉市体育先进学校”、“武汉市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和“黄陂区教育绩效管理工作先进单位”、“黄陂区社会综合治理优胜单位”等荣誉称号。
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在国家、省、市级技能大赛中共有372人次获奖,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98.5%,就业率、升学率均超过98%,用人单位的满意率达到93%以上,成为全区人民满意的职校。学校吸引力显著提升,2013年、2014年学校招生均超过1500人。
师资质量提升。培养校级以上骨干教师近80人,双师112人。3人荣获全国“创新杯”说课比赛一等奖,4人荣获全国“创新杯”说课比赛二等奖;9人荣获省级教学大赛一、二等奖;一大批教师在校本教材开发、资源库建设、信息化建设中得到提升。
专业质量提升。重点打造了4个专业,并参与全国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3个专业签订“3+2”中高职衔接培养协议,带动提升了旅游、计算机和电子商务专业;新建一批校内外高标准实训基地,构建能力本位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现了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创新教学内容,全面促进教材、教辅、课件和网站等多种介质教学资源的融合。创新多元主体评价,构建“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评价机制,实现学业考核与行业职业标准对接。
校企合作质量提升。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参与了市学前教育职教集团、市电子信息职教集团,与区教育部门、旅游部门、人社部门、商务部门合作开展各种培训;与北车集团等20家企业新签订了合作协议;与周大福珠宝公司联办“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专业;各专业均与相关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其中5个专业开办了订单班,企业参与教学的比例达到88.9%。
管理水平提升。学校引进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教学、人事、后勤、绩效等方面的制度;建立了数字化校园,融教学、学生、人事、财务、资产等管理系统于一体,提高了学校整体管理效能和信息化水平。
形成“五项”辐射,发挥了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学校为武汉、黄陂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支撑,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本地区骨干示范。办学成果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长江日报、武汉教育电视台、凤凰网、腾讯网等多家媒体报道,取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发挥了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打造各个专业,建成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人才基地。学校依托武汉多个经济开发区、黄陂临空经济示范园区、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区,着力为本地区培养优质的技能型人才。与落户黄陂的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联办新专业;开展冠名订单班培养,实行顶岗实习,毕业生供不应求。两年输送3200余名毕业生,充分发挥了企业人才储备基地的作用。
落实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建成“省级示范区”。黄陂区所有幼儿园的园长90%是我校毕业生,两年近200名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进入区内27所公办幼儿园,完成50%以上幼儿入公立园目标,助力我区提前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成功打造“湖北省学前教育示范区”,促进我区学前教育发展壮大。
培养旅游服务人才,助推黄陂经济转型大发展。不仅宣传和弘扬了木兰文化,而且服务黄陂旅游业。为黄陂木兰四景打包申报5A景区和区旅游集散中心提供服务达1000余人次;两年近260名毕业生就业木兰十大景区,助力黄陂成为全省第三大旅游目的地,年游客接待总量突破5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达10亿元,助推黄陂经济转型大发展。
强化社会培训,提升服务“三农”社会能力。充分发挥职教中心职能优势和区域资源优势,与区人社部门、区商务部门合作,为区域内企业、农村富余劳动力、外派劳务输出人员开展各类培训,把学校建成企业的职工培训、考核鉴定基地、农民工转移培训基地,年培训超过4000人,有力推进黄陂农村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
共享建设成果,发挥示范和带动辐射作用。学校连续两年举办武汉市中职学校焊接技能大赛、武汉市中职学校电子电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交流会、武汉市中职体育协会公开课研讨会、区人才运营之校企对话“人才沙龙”。4个重点专业参加了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电子电器、学前教育专业的视频公开课参加全国示范性职业院校视频课程竞赛和交流活动。学校副书记蔡育平赴教育部门参加经验交流会,作《贴市场,创模式,打造好旅游服务特色专业》报告,产生积极的示范影响。教师参加全国职教培训学习达270人次;与14所兄弟学校相互交流、合作,共同推进示范校建设。
滠水清幽,映照着当今黄陂职校人奋进勃发的身影;木兰景秀,回荡着职校学子坚定执着的心声——立德树人,尚技显能。走进职校,是人才的天下;走出职校,是天下的人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黄陂职校人将秉承深厚的文化理念,立足黄陂,放眼世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中新网10月30日电 金秋十月,硕果满枝。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通过思利及人公益基金会捐资设立的“思利及人助学圆梦班”开班仪式,于近日在湖北省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举行。40名优秀的大一学子顺利通过资格审核,成为“思利及人助学圆梦项目之湖北模具班”的一员。本届模具班的正式开班,意味着湖北省政、企、校共同推进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的一次成功创新。中共湖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湖北省海外联谊会副会长蔡藻鲜,以及思利及人公益基金会主席、李锦记健康产品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国晋等出席了本次开班仪式。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加速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中央、地方各级政府重点关注的领域。在2014年6月举行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更是提出,要以校企结合、产教融合的创新办法,促进职业教育的良性快速发展。无限极自2013年开始进行的“思利及人助学圆梦项目”,聚焦国内职业教育,与国内优秀的高等职业院校合作、开设特色职业班级,与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路不谋而合,可以说是政、企、校携手,共同推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胆而有益的探索。
本届“思利及人助学圆梦班”是在湖北省海外联谊会、湖北省教育厅的统筹与指导下,由思利及人公益基金会和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同开展的一个旨在帮助湖北省品学兼优的应往届高中生完成高职教育并顺利就业,为湖北省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公益项目。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于1972年成立,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独立设置、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湖北省教育厅直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是该学院的国家示范性建设高职院校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从2014年10月开始,思利及人公益基金会向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捐资76.5万元人民币,并通过多种方案资助40名学生接受模具设计制造方面的专业教育并优先推荐就业,帮助他们实现职业目标和人生梦想。
中共湖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湖北省海外联谊会副会长蔡藻鲜出席了本次活动,并对思利及人公益基金会、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的善举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倡导全省的统战成员及港澳台侨资企业,主动承担起社会公益责任,积极加入到慈善事业中来,为湖北省慈善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思利及人公益基金会主席、李锦记健康产品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国晋在讲话中表示,“思利及人助学圆梦项目”是基金会的一个创新公益项目。它的创新不仅体现在捐资助学方式的创新,还表现在对于受助学生“思利及人”价值观的培养。本届“思利及人助学圆梦班”启动之后,基金会将推动班级成员成立公益行动队,参与公益行动,尽己所能,回馈社会。
在开班仪式上,受助学生用诗歌表达了他们对爱心企业的感谢,学生代表还向思利及人公益基金会、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赠送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梦想之鸽,通过模具制造出来的“梦想之鸽”以思利及人为基石、挥舞着无限极与武汉职业学院的梦想翅膀,朝着梦想不断前进。
思利及人公益基金会是由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捐赠的2000万元人民币作为原始基金成立的以非公募基金会形式独立运作的公益慈善平台,致力于大众健康、扶贫助教、助弱赈灾三方面的公益行动。“思利及人助学圆梦”项目是基金会的创新公益项目,旨在帮助15-18岁的经济困难家庭的优秀青少年,在高中毕业后继续接受高等职业教育,为他们提供一个学习专业技能、并帮助其寻找就业机会的平台;同时,此项目也能够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自2013年开始,这个项目已陆续在贵州毕节、四川雅安、河北石家庄等地开展,加上本次在湖北开班的模具班,已有180名学生获得思利及人助学圆梦项目的资助,接受到专门的高等职业教育。
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育人任务来看,德育尤为重要,那如何做好德育工作呢?10月31日,由柳州市教育局主办,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承办的“2014年柳州市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现场会”在城职院举行。
德育为先,以人为本,德技并举,这是柳州市职业院校达成的共识,目前,柳州市各职业院校在开展德育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效。如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以“素养工程”为核心,从课程渗透、职业时间、活动体验、考核评价为切入点,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结合,认知性育和活动性课程相结合,逐步形成“教学质量工程+学生素养工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柳州市一职校用“社团领跑德育”,近80个社团帮助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九个中心一个大讲堂”素质教育基地,科学设计第二课堂;柳州市交通学校在教学日常管理中灌输“5S”管理理念,注重学生各类职业行为素养养成,实现企业文化“5S”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交融共赢。此外,各校还注重将学校管理、体制保障和教师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学生德育工作框架中,让教辅人员发挥好导向作用。
这次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现场会,各职业院校发起组建“柳州市职业院校德育联盟”,今后,每年举办一届柳州市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研讨会,由各职业院校轮流承办,以此作为各职业院校之间探讨交流学习的平台,推进全市职业教育德育工作深入开展。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积极推进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中,突出行业办学特色,明确提出了面向现代服务业、服务江苏“两个率先”的办学方略,实现了从传统商业职业教育和商业管理干部培训向现代服务业高等职业教育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转型发展,完成了学校发展史上的一次华丽转身和重大跨越,着力打造产教融合高端平台,引领现代服务业类高职教育发展。
——创新“长三角高等职业教育合作发展机制”平台:深化合作,建立联动发展机制;协同创新,形成区域发展优势;落实措施,构筑共赢发展高地。2012年11月,在教育部高职与高专处、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的支持下,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由我校发起,以“协同、创新、发展、共赢”为主题的“长三角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高层论坛”在南京举行,130多所高职院校240多名代表参加了首届长三角“高职峰会”,在长三角门户城市南京发表了著名的《南京倡议》,形成人称为“南京六条”的重要共识,共建“长三角高等职业教育合作发展机制”,其秘书处设在我校,这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2014年6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教育改革与合作发展的指导意见》(教发[2014]7号)的精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创新“江宁大学城4+1+1高职联合体”平台:一个机制;两个主体;三个层面;四个路径。2013年4月,由我校牵头,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南京江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及南京江宁中等专业学校参与,成立了“江宁大学城4+1+1高职联合体”。通过开放办学、协同发展、机制创新,整合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强化政校合作、校校合作,充分发挥优质资源集聚效应、整合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组织架构、跨界发展、区域联动、政府主体等优势,打造区域性、跨行业、多元化、集群式的高职教育联盟。
——创新“江苏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平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建设衔接课程体系;实施“3+2”分段培养。我校作为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牵头成立了江苏现代服务业职业教育集团,目前成员单位超过130家,是江苏规模最大的职教集团之一。在新的形势下,积极在省级职教集团框架内开展跨省辖市区域的合作试点,实施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探索“专、本衔接”(“3+2”)模式,在“会计学”、“电子商务”、“食品质量与安全”3个专业与南京财经大学开展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进一步加快培养现代服务业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步伐。
“城镇化要解决的问题,并不只是造城,而是在于人的城镇化。如果单纯造了楼,造了马路,没有产业集聚,不可能发展起新型城镇化,所以必须要以产业的转型、升级、集聚为基础,否则造的就是鬼城。”近日,在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2014地市高职教育论坛上,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向与会者阐述职业教育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到底应该扮演何种角色时说,“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当天,来自9个省份的19家地方职业院校负责人参加了讨论,主要话题是围绕职业院校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祝木伟认为,职业教育一定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环节之一。
据介绍,该校有60%~70%的生源来自农村,有80%来自苏北,10%来自苏南,10%来自省外。在苏北生源中有60%来自徐州,去年总的生源中有75%来自农村。就业上,70%生源在苏北就业,20%多在苏南就业,10%在省外就业。
他说,职业院校很多学生来自低收入家庭,如果这些学生有一技之长,往往可以使这个家庭摆脱贫困。同时职业教育“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这就是最大的民生改善。
祝木伟认为,职业教育解决的不是一个学生的就业问题,而是一个农村家庭的问题。
谈松华说,农民变为新市民不仅是身份的市民化,包括他的素养、生活方式、职业等方面的市民化,这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对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来说,也必须依靠职业教育加强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特别是职业院校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这部分学生如能稳定就业,不仅有利于解决技能人才紧缺矛盾,而且能够带动农村建设发展,使“人口红利”变成“人才红利”。
Copyright © 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20808号-11 全国统一热线电话:400-660-5933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