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上午,上海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和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联合召开本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专题调研座谈会,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出席。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吴捷参加,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薛沛建主持。
“当空竹快速旋转,发出嗡嗡的声音时, 成功了,我是克服了很多次想放弃的思想之后,挑战了自我,最终获得了成功。同时,我也明白了在失败面前不能自暴自弃、心灰意冷,而应该总结教训,坚持不懈的道理。”这是北京市第十一中学一位中学生在参加“东城区中小学职业体验中心”的抖空竹体验课程后在作文中写下的感悟。在过去的四个月中,有近5000名中小学生参加了职业体验课程。
1月18日上午,北京东城区教委在北京现代职业学校召开了2015年职业教育转型体验课程工作总结会。
据了解,近年来,北京中心城区初中生源数量不断下降,疏解非首都功能政策加快实施,职业教育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严峻形势,东城区另辟蹊径,决定为中小学生提供艺术、科技、职业体验课程,推动职业教育转型发展,在职业学校挂牌成立“东城区中小学职业体验中心”和“东城区市民职业体验中心”,开发职业体验课程,在八个学区开展试点,服务中小学生及社区市民。
据悉,北京现代职业学校自2015年9月开始,面向天永学区天坛东里小学、一师附小等11所中小学生,开展了“珠算”、“民间工艺”、“中医药养生文化”等文化传承体验项目;“十万火急”、“急救互救”等生存技能体验项目,一共12门体验课程。4810人次学生先后到北京现代职业学校参加职业体验活动,学生们从中观察了显微镜下的奇妙世界,了解了中医药常识及ABO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知识,尝试了照片DIY与茶艺操作技术,实践了陶艺制作、抖空竹和收银员工作程序。
近日,由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和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合作创建的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天津作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本次合作基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雄厚的科研实力、理论研究基础和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骨干校建设、示范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建设实践,二者相辅相成。” 据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吕景泉介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是全国最早建立的以培养职教师资为主要任务的本科院校之一,其职业教育学院设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教育学项目博士点、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职业技术教育学等多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职业技术教育学为天津市重点学科。同时,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优秀单位,多年的实践在教育教学改革取得很大成绩,尤其在技能型本科培养,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作及学生就业创业等方面特色明显。
作为本市及国内首家高校与职校共建的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该中心针对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正在进行的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建设、国家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模式四个研究方向确定了首批重点研究课题,即《四年制应用型本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现代学徒制研究与实践》《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创新天津职业教育研究模式,定会把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打造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研究改革的‘试验田’。”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戴裕崴介绍说。
原标题:新疆政协提案之: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1月15日,在政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一届四次会议上,委员们提交了多份促进新疆经济发展的提案。这些提案显示,委员们对提案内容所涉及的领域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发现问题,找出症结,并提出建议。记者梳理掌握的提案发现,委员们分析的问题几乎无一例外地提到了“人才短缺”,并有着相同的提议“加强职业教育”。
那么该如何加强职业教育呢?政协阿勒泰地区工作委员会提交的议案,提出了对策建议。
提案认为,当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社会认知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重普轻职”观念仍然存在,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较薄弱,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够,因此 要加强职业教育,首先就是要引导社会树立新的职教理念,做到既尊重知识也尊重技能,既尊重科学研究型人才也尊重技能技术型人才,从根本改变“千军万马挤普通教育独木桥”的状况, 转变职业教育在不少人眼里是“二流教育”的观念,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谋发展,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的观念。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大统筹力度,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根据产业发展的情况,明确职业教育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职教办学条件,并进一步充实师资队伍,着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新疆具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我们有对口援疆的省份。在职业教育方面,我们也可以依托对口援疆的优势,强化‘东西合作’,主动加强与内地大中城市、东部发达地区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探索和推广‘三段式’办学模式(一年本地职业学校学习,一年国内大中城市、发达地区职业学校学习,一年在国内大中城市、东部发达地区企业顶岗实习),在实现本地区劳动力异地就业的同时,鼓励回乡自主创业。”政协阿勒泰地区工作委员会表示,同时,还应促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在企业建立实习实训与就业基地,推动教师与企业专业技术人 员的双向交流,为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创在调减,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公布山东海事职业学院混合所有制办学实践项目等9个项目为山东省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项目,深化职业院校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积极探索职业院校股份制或混合所有制办学形式。
山东省教育厅要求,试点项目单位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法人产权制度,引导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境内外非公有资本等与职业院校双向进入、相互融合,整合汇聚优质资源,以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形式明确职业院校法人财产权。加强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设,建立以学校章程为办学基础、与多元化办学产权结构相适应的现代职业学校治理结构,健全由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教职工代表等多方参与的理事会或董事会,全面推动职业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山东省教育厅要求,改革试点要坚持依法推进,实施动态管理,加强研究督导。要坚持在法治框架下推进改革,规范程序、阳光运作,切实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
培训和就业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在职业教育普遍面临“上热下不热”“校热企不热”的情况下,职业院校在校生超过全国1/8的河南省在加大投入、体制创新、校企合作等方面锐意开拓,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走出了一条职教发展的“河南道路”,让职业教育逐渐形成了对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有力推动。
截至2014年底,河南全省共有职业院校962所,在校生210万人,基本实现了高中阶段职普比大体相当的目标,高职、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保持在90%和96%以上。
捋顺机制——
职教不再边缘化
投资8亿元,规划1156亩用地,建设面积达40万平方米的公共实训基地,是河南信阳市平桥区近年来发展当地职业教育建设的“大手笔”。
走进位于实训基地的河南省信阳航空服务学校,航空售票教室、机票预订教室、机场售票处一应俱全,校园里一架专门用来培训航空人员的波音737-800型模拟飞机赫然停立在校园的现代化机场上。
在名片上,河南省信阳航空服务学校校长刘品生把自己标榜为一名“校企合作者”。信阳呼叫产业园区CEO、河南省中华职业教育社就业培训中心主任、平桥区职教局副局长……名片背后的一组身份,囊括了职业教育最重要的3个主体:政府、学校、企业。
“以职教局为纽带,以实训基地为载体,政府、企业、学校拧成了一股绳。”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区委书记王继军介绍说,“过去,平桥教育部门有100多人,负责职业教育的只有4人;人社部门也有100多人,负责就业工作的只有6人。口头上表现得对职业教育都很重视,但是在体制上却把职业教育边缘化了”。
为了彻底解决管理体制“两张皮”的现象,2011年10月,信阳市成立了全国首家职业教育和就业服务局,整合教育、人社、民政近10个部门的培训、就业、金融服务等职能,设立编制36人,让职业培训散、乱、差的局面成为历史。
“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政、企、校、生四者共生,满足了各自不同需求才能生存。没有政府支持,职业教育做不大;没有市场机制,职业教育办不活。”刘品生说,最初设计校园时,学校就充分考虑到校企合作的理念。“校园中间是教学楼,周边都是车间,一个车间对接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对应一个专业”。
有了实训基地提供教学条件,信阳航空服务学校创新的“三明治教学法”深受好评:学生在课堂学习知识的同时,可以立刻运用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又可以马上带回课堂,由老师分析指导,实现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完全结合。以该校和携程网共建的信阳呼叫中心为例,学生入学即可签订就业协议,前两年在呼叫专业学习,第3年在呼叫中心实习,毕业就可以直接就业。
“培训和就业是一个问题的两面。过去,学校不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学生;企业也不知道学校要培训什么样的人才。新局就是一个枢纽,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衔接,增加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王继军说。
校企合作——
必须找到盈利点
在王继军看来,发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关键。但在实践中,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往往对企业吸引力不大。
“企业不积极,主要是因为与学校合作找不到盈利点。”郑州亚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海峰认为,仅靠学校提供教学场地,企业负责培训的低层次合作模式还不够。在培训过程中,人力成本、材料成本都加到企业身上。而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学校提供的场地反而成了桎梏。
针对校企合作中企业面临的现实困境,河南从探索实施多元体制办职教入手,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兴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先后支持110余所职业院校开展公办民助、民办公助、股份制形式等多元化办学改革试点。
这其中,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便是股份制办学成功的“尝鲜者”。从引厂入校,到校企共建,再到送教入厂;从单独办学,到合作办学,再到集团办学……学校经过摸索,逐渐形成了“三式一型”的办学模式,即“建工厂式学院、办产业式专业、开发技术式课程、培养应用型人才”。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院长张震回忆到,几年前一谈校企合作,学校的热脸老是贴了企业的冷屁股。如今,企业的态度却180度大转弯,不仅争着跟学校合作,还不断加大投入建设,与学校融合发展。
“现在,学校不仅拥有无人机车间,而且还把宝马4S店开到了校园里,学生可以方便地到企业实训基地实习。尤其是面临转型发展的企业,对校企合作的需求更加迫切。”张震说。
为何企业会有这么大的转变?关键在人才。
记者来到郑州亚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与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合建的无人机车间,由于刚刚建成不久,车间里还弥漫着一股油漆味。在这里,企业派出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工程师授课,让学生能够得到系统而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从事无人机领域工作的人比较少,为了获得人才,公司要花费时间、金钱来培养。而现在,在生产过程中就培养了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大大缩短了入职后的培养时间。企业也可以利用学校的科研资源为公司无人机的研发提供助力。”陈海峰说。
“我们的职业教育之所以遇冷,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办出特色,质量和吸引力不够,如果质量上去了,宣传跟上了,职业教育自然会热起来。”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尹洪斌说。
产业对接——
提升职教吸引力
实训的教学方式,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河南机电职业学院的生产车间,大一新生李帅奇正半弯着腰,用标尺测量着,眼神停在刻度上一动不动。按要求,测量零件尺寸的误差不得高于0.1厘米,但他能达到0.05的误差。
“不能把职业学校的学生当差生看待,他们只是不太适应应试教育,其实很多人动手能力都很强。”在王继军眼中,职教生同样优秀。
郑州轨道交通中等专业学校是一所2010年才创办的中职院校。仅5年,该校已拥有在校生15000余人。2015年,学校招生再创新高,达到8000余人,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就业畅,招生才旺。”该校校长于存涛分析说,学校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投资数千万元购进一整列地铁实车系统,建成了包括自动售票机、安检仪、入站闸机等设备在内的地铁、高铁仿真实训站台,涵盖了轨道交通业70%以上工种的初、中级岗位。
职业学校学生的选择正在趋于理性。在郑州铁路局工作的职教生朱渠轩对记者说:“虽然工作很辛苦,但是我找到了自己成才的通道,机械工程师这份职业让我找到了归属感。”
《教育规划纲要》实施5年来,校企合作正成为职业院校增长内生动力的突破口。据统计,自2008年以来,河南省职业院校累计培养毕业生500多万人,开展职业培训2400多万人次,这些技能型人才已成为产业大军的主要来源,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过去是铺摊子、打基础。现在是上台阶、上质量。未来,河南将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中职、高职,包括本科、硕士、博士教育,构建出一个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尹洪斌说。
“我要为南疆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全覆盖机制,点个赞。”说这话的是新疆阿克苏地区教育工委书记孙长波,“真是太好了,我们南疆职业教育将迎来新的机遇、新的春天。”
2015年12月10日,南疆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全覆盖签约仪式在新疆喀什市举行,来自内地十省市的50所职业院校分别与新疆南疆四地州的50所职业院校签署了对口支援协议。这不是一份普通的协议,这份协议的背后是职教援疆新模式的开启。与过去相比,南疆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全覆盖机制带来了哪些深层次变化?
从“自主行动”到“高位推动”
“过去的职教援疆,由援疆省市来主导开展。怎么援,如何援,基本上都是一种‘自发行为’。”新疆职业教育学会会长王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今不一样了,南疆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全覆盖,由教育部牵头主导,专门印发了《南疆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全覆盖工作方案》,层次高了,力度大了,这是高位推动的体现。”
由于受历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南疆四地州的职业教育起步晚,办学水平相对不高,办学理念也相对落后,弱、小、散是其典型特点。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之后,职业教育被作为重点工作纳入援疆内容,各地援疆省市都进行了资金投入,改变了受援地职业学校办学面貌。但从南疆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来看,仅靠原有的援助机制,显然无法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王毅认为,过去的职教对口支援,相对来说比较散,形不成合力。有的一所学校对口支援一所学校,对受援地来说,难以“解渴”。如今,建立了新的全覆盖机制,有了高位推动,过去的自发行为变成了“规定动作”,很多工作就能找到“依据”,开展起来就不会出现“推不动”的情况,力度将大大增加。
王毅说,在教育部主导下,援疆南疆四地州的北京市教委、天津市教委、安徽省教育厅、山东省教育厅、上海市教委、广东省教育厅、江西省教育厅、江苏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和深圳市教育局分别与新疆教育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签署了《南疆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全覆盖协议书》,任务明确了,这为以后开展职教对口支援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阿克苏地区是浙江省的对口支援地区。阿克苏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袁俊兴奋地告诉记者,过去,学校只有两所浙江的职业学校对口支援,这次南疆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全覆盖机制建立后,确定了五所浙江省的职业院校对口支援,这对学校来说,力量将大大增强。
王毅认为,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作用十分重要。当地就流行这样一句话:培养一个、就业一人、脱贫一家。因此,通过高位推动,形成合力,把南疆职业教育办好,那么这里的家庭困难群众的脱贫,就有了新的路径。
全覆盖机制建立后,支援学校和受援学校工作成效如何,均将进行考核,实行一月一报制度,此举旨在推动职教援疆工作深入开展,确保各项部署“落实、落地”。
从“分散援助”到“全方位援助”
“签约结束后,我要去温宿县职业技术学校看看,了解一下学校需要我们做什么。”来自浙江省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的副校长田雪萌对记者说,“它是我们的对口学校,我们现在是‘亲戚’了,就要像帮助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
田雪萌说,因为是全方位对口支援,所以必须全方位了解受援学校的实际情况,找到困难和“短板”所在,然后制订支援方案。“如果在过去,我们可能会派几位教师来支教,或者接收几位受援学校教师去学习培训,这只是局部支援,现在这样做就不行了。全覆盖机制要求的是全方位支援,肩上的责任更大了。”
根据此次签订的协议,在现有对口支援关系的框架下,承担对口援助南疆的十省市将南疆所有职业院校全部纳入对口支援范围,分别选择中、高职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和优质院校,具体实施对口帮扶工作。
教育部要求支援省市及职业院校根据自身优势和受援地职业院校发展需要,科学制订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的对口支援工作方案,确定工作重点和分步推进的时间表,确保对口支援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在过去的职教援疆工作中,支援方更多的是派教师支教,这对当地职业学校来说,是好事,但有一定局限性。如今,全覆盖机制要求全方位支援,意味着支援方必须从师资、硬件、理念、专业建设、课程体系等方方面面进行全方位支援,深度和广度都拓宽了不少。
根据规划,到2020年,通过援受双方共同努力,使南疆职业院校办学水平明显提升,专业布局更加优化,实训条件显著改善,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取得实质性突破,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服务区域经济及产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为建成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重要支撑。
王毅认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全方位”对口支援才能实现。因此,全覆盖机制的建立,改变了过去分散援助的模式,让南疆职教对口支援更加紧密和深入,这对南疆四地州的职业学校来说是难得的机遇。
从“硬件建设”到“增强软实力”
随着援疆工作的推进,如今,走在南疆四地州,职业院校的校舍、实训基地、硬件设备等,在新疆都堪称一流。
“我们最缺的就是专业课教师,还有先进的办学理念。”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职业技术学校校长买买提明·苏莱曼对记者说,“硬件建设给学生提供了职业技能学习的基础,但软件跟不上,则会导致学校缺乏学生就读的吸引力。”
王毅说,原来的对口帮扶,重在基础设施建设,重在改善办学条件。如今,随着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的深入开展,硬件建设基本满足了需要,“短板”在软件方面。此次全覆盖机制明确要求各对口支援省市和职业院校,要在帮扶过程中,坚持软硬结合,以“软实力”建设为核心,特别强调要把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摆在突出位置,全面增强受援地职业院校自我发展能力。这意味着,下一阶段,职业教育援疆的重点工作在“增强软实力”方面。
孙长波说,在全覆盖机制下,通过多种方式,支援方和受援方将合力破解制约受援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难题,从而帮助受援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让软实力大大增强。
王毅说,全覆盖要求支援省市选派一定规模的教学和管理人员团队到受援学校援教和挂职,从托管办学、学校管理、办学方向、专业设置、教师培训等方面提供针对性、团队化的扶持,滚动实施。这对受援学校的内涵发展和提升软实力来说,是最强有力的支援。
“事实上,援疆就是援我们自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党委巡视员李瑞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作为支援方,应该尽全力做好全覆盖援助工作,提升南疆的职业教育办学水平,这既是责任,也是使命。”
孙长波说,“有了全覆盖对口支援,我们自身也将主动作为,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双方形成合力,相信一定能把职业教育办好,造福当地百姓和经济社会发展。”
“如果没有对口支援,我就来不了山东,上不了高职,学不到这么多食品药品安全专业的科学知识。”在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食品与药品科技系学习的藏族姑娘登真翁姆近日告诉记者。登真翁姆家远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她中职毕业后想继续求学,2015年正好赶上了山东畜牧职教集团支援甘孜职业教育的项目,便来到山东上高职。
和登真翁姆一起来到山东畜牧职教集团学习的,总共有45名学生,向巴多吉是他们的带队辅导员。除了指导学生在山东的学习生活,向巴多吉每周三还要给他们上两节藏语课。
“由于甘孜州没有高职院校,绝大多数中职学生毕业后,继续求学深造的机会很少。”向巴多吉告诉记者,“山东畜牧职教集团对口支援,接收甘孜州中职毕业生到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继续上高职,打通了孩子们求学深造的通道,解决了孩子们最迫切的升学问题。”虽然长时间不能和家人团聚,但向巴多吉觉得很值。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王金诺介绍说,除了2015年秋季学期首批对口升学到山东就读的学生,双方还制定了一套详细的“2+3+1”中高职分段贯通合作培养方案,以联合招生、分段合作培养方式,面向甘孜州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先在甘孜州职业学校接受两年专业和文化基础教育,然后到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对口读3年高职,最后1年安排到山东畜牧职教集团所属企业顶岗实习。
“这一方案取长补短,既解决了升学问题,还能有效提高合作培养、实习实训质量。”王金诺说。2015年秋季开学时,双方已在甘孜州联合招收152名学生,启动了分段贯通合作培养新模式。
龚忠见是甘孜州职业学校的一名青年教师。2015年8月,他借着山东职教集团教师参加国培的机会,和另外5位同事到山东学习了一个多月,感觉获益匪浅。开学后,他又带着86名甘孜州职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来到山东畜牧职教集团所属的企业顶岗实习。
“由于甘孜州当地畜牧产业尚欠发达,学生顶岗实习没有合适企业,影响了培养质量,而山东畜牧职教集团有100多家优秀企业,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实习岗位,还专门安排了师傅指导。”龚忠见说。在来到山东后的一个多月里,他一直没歇着,跑遍了13家学生实习企业的30多个现代化养殖场。
“只有当地产业发展了,才会有职业教育的发展,因为职业教育发展根植于产业的发展。”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处处长王京崇说,“甘孜州拥有大量可利用的丰富资源,但由于缺乏相关产业链,很多资源都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对口支援工作开始后,山东畜牧职教集团所属企业,积极到甘孜州考察对口支援问题,不仅捐资用于甘孜州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和教师培养,还积极开发合作项目,促进当地产业发展。
“比如,甘孜当地山区有很多松树,长年积累了厚厚的松针,存在山林火灾隐患,当地每年都要专门组织人员清除,非常麻烦。”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副院长张绍秋说,“山东中牧利德集团负责人考察后发现,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松针原料,加工生产优质的松针粉,用作养殖场饲料和垫料,既有利于消除火灾隐患,还能开发相关产业,一举两得。”
甘孜种植的黄芪质优价廉,但由于交通不便,销售困难。潍坊方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考察后,积极洽谈黄芪中药成分提取产业合作开发建设问题。甘孜州理塘县牦牛及牦牛奶资源丰富,山东畜牧职教集团正在援建牦牛养殖基地和合作社,既可以用于学生实习实训,也可以促进优质牦牛奶制品加工产业的发展。
“对口支援职业教育不仅要解决藏区孩子继续升学深造的问题,还要解决职业教育发展后劲的问题。目前,这些产业开发援建项目正在有序开展,不仅有利于学生实习实训,还有利于解决职业教育发展后劲不足问题,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民生事业健康发展。”张绍秋说。
“经过两个多月学习,我希望能利用寒假到先进的企业好好实习,了解先进的管理经营理念和现代化的养殖科技,毕业后回到甘孜老家,建立现代化的养殖业合作社,让家乡父老吃上当地喂养的猪肉、鸡肉。”和登真翁姆一起从甘孜州来到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学习的学生骆恩龙告诉记者,“年轻人总要有点自己的想法、敢闯一闯,而职业教育对口支援,正好给了我这个学习成长的机会。”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工业现代化提供了人才保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人才资源。在全国高等院校扩招的大背景下,四平市中职学校面临虽然数量多,但学历层次低,单体规模小,群龙治水、多头办学,办学合力不强,学校形不成规模和特色,教育资源严重浪费的局面。民盟四平市委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快整合我市职教资源,促进职业教育跨越发展的发展》的提案。提案建议以筹建“辽北大学”为契机,加快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加大政府投入和扶持力度,提高职教资源质效;专业布局调整与学校整合同步进行;设立职业学校优化整合的实施机构。
四平市教育局在提案办理中,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加快推进职教资源整合。根据职业教育学历教育、技能培训两大功能,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精心规划,合理布局,科学推进市直职教资源整合。市政府将四平市医护卫生学校、四平市城建职工中专等4所学校并入四平职业大学,解决资源闲置和四平职业大学办学力量不足的问题。为了打造“四平技工”品牌,积极争取吉林省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为四平市经济转型提供人才保障。
四平市教育局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提高全市职教资源质效。加强特色专业建设,专业布局调整与职教资源整合同步进行。提高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提高专业结构与市场要求的融合度,围绕四平地区支柱产业、优势特色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调整服务定位和专业结构,谋划四平职教特色发展。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四平市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快职业教育资源整合进程,努力形成专业特色鲜明、办学经验丰富、优质资源集中的办学模式,促进职业教育跨越发展,为四平市职业教育发展开辟出更宽广的发展空间。
2015年12月30日,焦作市职业教育集团成立大会在黄河交通学院举行。这是焦作市成立的首个职业教育集团,意味着焦作市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也是焦作市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据了解,焦作市现有高职院校5所、中职学校22所,其中国家级示范学校2所、省级示范特色学校11所。近年来,焦作市大力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在结构布局、品牌创建、质量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使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但是,焦作市职业教育目前仍处在由传统向现代发展的转型期,还存在着社会吸引力不强、发展相对落后、行业企业参与不足、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规划(2004~202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河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2014~2020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的出台,均对职业教育发展作出了具体规划,提出了明确要求,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同时,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2015年3月份,市政府召开了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据介绍,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旨在通过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加强职业院校、行业、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社会团体之间的全方位合作,实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创新;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职业院校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通过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发展,提升区域职业教育的综合实力,促进职业教育向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通过深层次、多元化的合作办学,为焦作市及省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为此,焦作市确立了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推动焦作职业教育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原则,依托黄河交通学院为主体,联合相关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协(学)会等单位和组织,组成具有区域性特点的职业教育集团,促进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推动焦作市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在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过程中,焦作市专门成立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教育集团的建设工作。经过半年多的运作,顺利完成了章程起草、机构组建、理事会选举等程序,并选举产生了理事、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
据介绍,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焦作市职业教育集团现有36个成员单位,其中高等院校5所、中等职业学校12所、知名企业19家。成员单位将按照平等、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原则,组成公益性职业教育联合体,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高职紧密衔接导向,实现校企深度融合与合作,提高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质量与效益,不断提升区域职业教育的综合实力,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全面加快经济转型示范市和美丽焦作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近日,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人社厅、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发改委正式发布《关于公布河南省职业教育品牌示范院校和特色院校建设行动计划第一批项目学校验收结果的通知》,授予省内16所职业院校为首批河南省职业教育品牌示范院校称号,温县职教中心榜上有名,成为焦作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学校。
自2013年获批河南职业教育品牌示范院校首批建设单位以来,该校严格按照建设目标和要求,紧扣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深度实施校企合作,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能教会做、善于创新、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了一批设施先进、设备齐全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信息化建设步伐逐年加快,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闯出了一条学校主导、校企共建、多元参与、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办学新路,初步把学校建成了一所办学理念先进、管理科学规范、在周边地市具备一定影响力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为县域经济发展、转型示范市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陕西省财政近日拨付一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全省各地在现有国家资助政策之外,对贫困家庭中职、高职在校生每人一次性再给予3000元扶贫助学补助,对贫困家庭高中生实行免学费。
新政策从2015年秋季学期起执行,惠及1.43万名贫困家庭中职、高职学生和18.86万名贫困家庭高中生。为做到精准扶贫,新政策补助人数、补助对象均按照扶贫部门建档立卡确定的贫困家庭中职、高职、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和名单确定;一次性扶贫助学补助资金由各县区教育资助中心会同当地扶贫部门据实发放,精准到人;高中免学费补助资金直接补助学校,由学校按照教育部门、扶贫部门提供的名单和人数实施免学费。
青岛市《关于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意见》日前正式发布,提出要开展好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学分互认、学籍互转试点工作。这意味着青岛市中小学课程改革全面启动,将在落实办学自主权、课程资源整合、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实现突破。
青岛市规定,义务教育学校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由各中小学组织,各区市不得组织统考或者区片联考。小学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其他科目为考查科目。小学考试成绩全部以等级方式呈现。改革完善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探索实行部分学科多次考试制度,考试结果以若干等级或合格、不合格方式呈现,逐步将艺术和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的实验操作技能纳入考试内容。
青岛市强调,加强普职课程资源的整合。加大推进普职双向融合工作力度,支持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在课程、师资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职业学校要向普通高中学生开放职业教育师资、课程和设施设备等资源,普通高中要向职业学校学生开放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基础课师资、课程等资源。
青岛市提出,力争到2018年建设100所市级义务教育学科教学实验基地学校和40所市级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学科实验基地学校,推出200门市级义务教育精品学校课程和100门市级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建立100对城乡课程改革协作体,形成城乡学校之间常态交流机制。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1月3日公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提出,“十三五”期间当地每个设区市至少有一所高职院校,到2020年实现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
根据规划内容,到2020年,广西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量要达到90万人,总体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职业院校职业教育集团参与率要达到百分之百;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占本科教育的比例应当大于50%,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6所普通本科要转型发展为职业教育“示范校”。在院校专业布局上,规划要求每县办好1所新型中等专业学校,各设区市统筹办好若干所中等职业学校、至少设立1所高等职业院校,有条件的设区市设立1所应用型本科院校。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应用型大学建设,是经济转型之所迫、扩大就业之所需、时代发展之所唤。”安徽省政协近日举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深入推进应用型大学建设界别协商会,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围绕协商议题建真言、献良策。
“要统筹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要坚持一校一策,一校一色,推进高校综合改革,加大扶持监督力度……”吴琼宇委员针对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对策,强调要引导部分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对于影响现代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原因分析,杨建军委员认为,主要表现在企业缺乏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实训教材缺乏、管理与监督困难等方面,因此建议加强职业教育规划,鼓励校企协同育人。
“我省职业教育梳理起来是三条‘断头路’,学生读完中职就直接工作一线;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不通融;职业教育是就业热招生冷,职业学校快速发展很难持续。”梁杰委员表示,职业教育体系需要调整,满足学习者升学愿望和产业升级对技术性高端人才的需求,同时加大普职之间的通融性,并注重提升教育质量、面向产业集群调整设置专业,鼓励民间资本与公办优质教育资源对接,构建‘纵向衔接、双向流动、内涵发展’的三座“立交桥”。
此外,代表们还就“处理好政校关系”、“畅通职业教育衔接渠道”、“加强技师学院建设”等话题发表见解。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等部门负责同志均作了回应发言。
“要准确把握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新要求,紧密结合实际,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与时俱进地完善工作举措。”出席会议的安徽省副省长谢广祥表示,要立足全省发展新阶段,紧扣教育强省建设目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应用型大学建设,突出服务支撑发展、提升内涵质量和依法治教兴教,强化政府主导、资源统筹、开放共享和创新引领,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为转型升级发展和创新型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一年来,在省委坚强领导下,省政府大力支持下,政协协商密度有新增加、内容有新拓展、成效有新提升。”省政协主席王明方指出,要认真总结实践,进一步完善制度和机制,创新方式方法,更好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不断提升政协协商民主工作水平,为“十三五”开局发展、加快打造创新型三个强省作出更大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协商会的召开,标志着2015年安徽省委和省政府、省政协共同组织实施的20个协商活动圆满收官。
目标到2020年,中等职业学校80%达到省重点以上
如今走进清远大学城,一栋栋靓丽的新教学楼拔地而起,一群群职校学生朝气蓬勃,无不让人感觉到清远职业教育的勃勃生机。
省级职教基地2011年规划落户清远,并于2012年起,连续4年被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市政府专门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筹建工作领导小组,并从市直有关单位抽调人员组成筹建办公室。2015年7月,清远市长郭锋调研推进省级职教基地建设工作时提出,要加快职业教育基地建设,全力推动广清一体化发展。按照计划,职教基地今年动工建设的院校将于2017年9月建成首期并招生。届时,职教基地院校将达12所,在校学生规模约10万人。
《清远市教育现代化发展规划(2015—2020年)提出,2018年全市基本建成以“市中心区域、英德、连州”为中心的职业教育系统服务网络,专业布局调整基本到位,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清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到2020年,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此外,借力“广清教育对口帮扶”,推进两地中职学校多种模式的联合办学、对口合作、集团化发展。同时,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省重或省示范性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及职业教育实训中心。到2018年,全市有2所或以上职业院校成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性学校,建有2个或以上省级职业教育实训中心(基地)。2020年,中等职业学校80%达到省重点以上。
据悉,根据省教育厅的安排,职教基地还将进驻5所公办高职院校: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财贸职业学院。到2020年,省级职教基地将建成拥有10所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在校生规模达10万人,以高职教育为主体,涵盖中、高职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示范基地。
成效职业教育不断提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前期,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公布了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的验收结果。清远工贸职业技术学校顺利通过验收,标志着该校跻身中等职业学校“国家示范校”行列。
据悉,该校结合清远地区产业转移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重点建设专业和两个特色项目建设为核心,实践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的发展模式,探索出适合粤北山区经济发展特点的“基于工学结合,三对接,六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与优化了高水平“双师”素质及“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立了多方共赢的“校行企”长效合作平台。
清远工贸职业技术学校只是清远众多职校的缩影。
笔者从清远市教育局获悉,清远市现有职业院校25所,其中高职4所,在校生2万人;中职学校21所(含技工学校),在校生5.6万人。近几年,发展职业教育提速明显,为地方经济转型提供了一定的人才支撑。在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中,清远注重结合实际,积极创新思路,勇于推动改革,走出了一条适合清远实际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一是积极创新办学模式。各职业院校发挥自身优势,在办学模式上大胆创新,探索出了中职教育“双零”模式(零学费上学、零距离就业),涌现出了以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现代学徒制,以市技师学院为代表的“校企双制”示范,以英德职校为代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等改革创新试点。积极探索高中阶段教育“3+1”互通机制,试点在面上普通高三年级课程体系中增加职业教育课程,通过“3+1”模式,让学生在高中毕业1年后具备和取得中职毕业资格。积极探索中外合作、中高衔接、“五年一贯”和特殊 中职教育等办学模式,努力搭建人人成才的职教“立交桥”。
二是拓宽多元合作渠道。加强校企合作,探索“联合培养、共同考核、双向选择”、“学校教育教学+企业教学实习+顶岗实践+就业”的校企全程合作等培养模式,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指导方案,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合作期间,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到校兼课,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进修,共同检验和提升教学效果。
12月25日上午,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校企合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陕西工院召开,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陕西工院党委书记崔岩,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陕西工院副院级调研员王晓江,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校企合作委员会主任、陕西工院副院长杨卫军以及来自11所兄弟院校、省内19家骨干企业的领导和嘉宾4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陕西工院副院长杨卫军主持。
会上,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崔岩结合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精神指出,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大势所趋。校企合作委员会作为职业教育与企业界开展校企合作的一个信息交流、学术研究、资源共享、机制创新、互利共赢的主流互动平台,将充分发挥其在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方面应有的积极作用,争取让优质的校企合作项目惠及到更多的学校和企业,争取推出更多适合高职特色的合作项目,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为推动陕西省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随后,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王晓江宣读了校企合作委员会组成名单,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崔岩教授为校企合作委员会主任、秘书长、副秘书长、副主任委员颁发了聘书。中汇会计集团有限公司、陕西人才战略发展研究中心、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天益教育设备有限公司代表分别做了大会交流发言。最后,校企合作委员会主任杨卫军进行了大会总结。会后,参会代表参观了陕西工院欧姆龙实训室和机加工训练中心。
校企合作委员会的成立是陕西工院校企合作工作的又一项重要举措,将对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体制的创新机制,准确找到与企业紧密结合的切入点,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符合社会需求,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校企合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陕西工院院召开
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陕西工院党委书记崔岩讲话
近日,福建省教育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福建省职业院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试行)》。该办法明确,职业院校可将教职工编制的30%用于聘请兼职教师,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按编制内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予以补助,以引导职业院校进一步强化专业实践,推进内涵建设。
福建明确,兼职教师可通过对口合作企事业单位选派,签订选聘协议,也可面向社会聘请。鼓励、支持兼职教师参与教学科研、专业建设、团队建设和职业技能大赛;鼓励取得相应教师资格证的兼职教师参加教师职称评审;兼职教师的报酬以市场价为指导,由职业院校与对口合作的企事业单位或兼职教师本人双方协商确定。职业院校应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将职业院校聘请兼职教师工作纳入人事管理监督范围,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同时将企业选派兼职教师的数量和水平纳入企业社会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与蜀兴职业中学开展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实践探索
2014年,四川省成都市教育局印发《统筹城乡职业教育“3+N”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确定以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高职学院作为“牵头学校”,全面托管成都市中职学校,构建涵盖第一、二、三产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按照计划,成职院与8所中职学校结为中高职衔接合作联盟,形成集团化办学平台,共同培养现代服务业技能人才,助推成都职业教育发展。成都蜀兴职业中学作为成员校之一,由成职院领办其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旅游服务管理、会展服务与管理等专业,在构建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方面进行探索与创新。
围绕中高职衔接,成职院与蜀兴职中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双赢的原则,在招生考试、师资交流、专业对接、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全面探索,实现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和企业等多方共赢,为实现科学、有效、规范的中高职衔接积累了有益经验。
拓宽中职毕业生升学渠道
如果不是参加今年4月四川省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何显宇也许此生都与心中的大学梦无缘。这名蜀兴职中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正好赶上学校首次组织毕业生参加省高职单招考试,他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升入成职院就读。今年,蜀兴职中有64名考生顺利通过高职单招考试,升入成职院继续深造。激动的不只是学生,他们的父母也连称幸运,“中考都没有考到400分,现在竟然考上了全日制大学,娃娃读出来就是高素养、高技能、高收入人才,我们家长放心了”。
曾经很多人认为“上中职就是当工人”,不仅没有职业自豪感,还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推行集团化办学,开展中高职衔接教育,就是打通中职、专科、本科乃至研究生教育的上升通道,将学历“断头路”变身人才“立交桥”,给中职生提供多样化的人生选择。
如何让每个中职生都有出彩的机会?创新单独招生考试模式是成职院走出的一步好棋。成职院突出以“技能+素养”为导向的高职单招模式,探索以专业技能为基础、以职业素养为核心、以精神加能力为标准的人才考评机制。成职院副院长王涛认为,职业教育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职场中的“利器”,还要注重其精神价值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教会学生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也要懂得热爱生活,实现从培养“干活的人”到造就“创造生活的人”、从成就“技能高手”到培育“传递温暖的人”的转变。
其实这也正是蜀兴职中“蜀雅生活,君子不器”的学生文化追求所在。蜀兴职中秉承“蜀风雅兴”的办学理念,以优秀厚重的蜀文化作为学校的教育资源,开设人文通识课程、专业平台课程,开展蜀雅学堂社团活动,努力实现“创意生活”的办学目标,培养既掌握职业技能又有文化修养、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创造美好生活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老百姓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读更多的书、有更好的发展。创新单招考试模式,让更多的中职毕业生可以升入高职继续学习,这是实现中高职衔接的有效路径和难点所在。而把职业素养考核纳入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使得蜀兴职中“君子不器”的教育追求有了落脚点,可以为高校输送更多健康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领办关系升华成为共同体
电子商务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蜀兴职中的特色专业之一。成职院领办该专业之后,在资源共享、完善学生实训体系上给予大力支持,开放学院教育资源与实训平台,将蜀兴职中学生安排到“国际商贸城——城中校”实训基地进行实训。以前到“城中校”实训的都是高校、高职学生,中职生的进驻成为中高职衔接教育的一个有益尝试。
在“城中校”教师的指导下,蜀兴职中学生系统学习富有商贸城资源特色的专业技能课程,在真实的商务情境中提高实践能力、社交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院校双方看重的不仅是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希望学生将技能背后的诚信、守纪、感恩、合作等职业素养内化成为品行,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学生罗杨对此深有感触,“实训检验了我们平时的学习水平,真实的任务环境让我们体验到工作的艰辛”。
通过“城中校”项目,蜀兴职中借力高校平台,结合自身电子商务专业优质基础,通过签约的形式辅助商家改变单一的销售渠道、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拓宽学校专业建设途径,保障专业实训的可持续发展,形成“高校、企业、中职”三位一体的专业发展模式。目前,成职院和蜀兴职中经过研讨,已经制订出电子商务专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对“城中校”建设进行了总体规划,初步厘清了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标准思路,建立双方联合科研与培训平台,统筹人才、资金和技术资源,加大实训基地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实现实训教育资源共享。
不仅实现教学和实验实训资源共享,院校双方还加速推进教师队伍的共建共享。高职学院选派优秀专业教师到中职学校进行教学管理和业务指导,中职学校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高职学院跟班学习,形成“教师互派、定期研讨、常态沟通”机制。依托成职院,蜀兴职中开发了教师进企业锻炼、企业兼职教师进课堂的“双进工程”和“名师进课堂”“精彩一刻巡讲”等项目,形成行业知识与行业标准向课堂知识转化、课堂知识向行业知识与行业标准深化的双向流动,以“企业名师进课堂、专业教师去培训”促进本校师资水平整体提升。
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的共建共享,使双方由最初的领办关系升华成学习共同体、发展共同体,成为中高职教育全面衔接的探路先锋。
科学调整专业提高竞争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批新兴专业应运而生。为适应成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成职院整合资源,帮助中职学校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以便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提高中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基于此,今年4月蜀兴职中与成职院举行主题为“建品牌专业、促学校发展”的签约仪式,成职院领办蜀兴职中会展服务与管理专业并授牌“会展专业生源基地”。通过借力高职院校平台,蜀兴职中引进专业建设行业资源,夯实专业建设基础,扎实专业建设步伐,拓宽学校专业建设途径。
为了将“领办”工作做精做强,院校双方邀请行业专家进行专业论证研讨,共同研究确定会展服务与管理专业对应的岗位需求和人才规格。成都市商务委服务贸易处、成都市博览局会展服务处、成都会展旅游集团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与成职院会展专业负责人等积极调研分析,分享各自行业资源,针对会展行业岗位需求进行会诊,为蜀兴职中的专业发展出谋划策,形成中高职协调发展、共同发展的格局。
同时,蜀兴职中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在成职院的指导下,对会展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师资配备、实验实训等环节,进行科学调整和滚动修改,采用模块化教学,实施毕业证书加技能等级证书的“双证书”制度,注重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尤其注重动手操作和岗位适应能力的锻炼,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专业建设是中职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在此之前,成职院已经领办了蜀兴职中的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旅游服务管理专业。依托成职院,蜀兴职中分析专业发展前景,论证专业发展模式,形成专业培养目标,努力把会展服务与管理专业做出特色、做出品牌。
中高职有效衔接是职业教育共同的声音,在这条充满挑战与艰辛的通道上,我们想要的是一滴水,成职院却给了我们一片海,蜀兴职中因此得到飞速发展,同时蜀兴职中的发展也促使成职院不断释放办学活力,在服务社会中谋求更多红利。(作者刘泸生 系四川省成都蜀兴职业中学校长)
12月11日,由辽宁建筑职业学院牵头组建的辽宁信息技术职业教育集团成立大会在辽宁省工会大厦举行。辽宁省教育厅相关领导及85家信息技术类相关单位150名代表参加会议。
会议对《辽宁信息技术职业教育集团章程(草案)》制定及修订进行了说明,宣读了《辽宁信息技术职业教育集团第一届理事会建议成员名单》,经全体理事会成员表决,一致通过了集团章程及第一届理事会建议名单。
集团以“教学与工程技术中心”为运行载体,先行设置“软件开发教学与工程技术中心”、“网络工程教学与工程技术中心”、“数字媒体教学与工程技术中心”、“大数据物联网教学与工程技术中心”、“电子产品教学与工程技术中心”、“移动互联教学与工程技术中心”、“BIM教学与工程技术中心”7个运行机构,与会领导为7个中心授牌。
会议指出,值此全面落实《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行动计划、深入学习、贯彻执行《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之际,辽宁信息技术职业教育集团的诞生,标志着辽宁省职业教育在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上又迈出了新的步伐,是省职业教育推进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有力举措,对于推动辽宁省的信息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实现职业教育集约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互联网+”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信息产业涉及领域多,服务范围广,科技含量高,特别在省职业教育中专业点最多,体量规格最大,信息技术职教集团建设责任也更加重大。集团建设要坚持“共建、共享、共赢”,要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保障集团高效运行、可持续发展,为全国职教集团建设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Copyright © 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20808号-11 全国统一热线电话:400-660-5933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