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地方动态
展开全部


——浙江省杭州市推进高校产学对接实践

    “今天的作品,明天可能就是市场上的产品。”在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达利女装学院,这句话正成为学生们津津乐道的“达利现象”。过去一年里,学生设计款式、打版、制作样衣500多款,被国内外企业选中42款。而在以前,很多学生到毕业时还做不出一件完整的作品。

    达利女装学院是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与达利(中国)有限公司共建的校企共同体,被杭州市政府部门评为四大“杭州美丽生活现象”之一。但这只是杭州市属高校产学实践的其中一个样本。截至目前,杭州市已立项建设特需专业15个,中高职衔接示范专业5个和培育专业5个,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20个,技能名师工作室30个,示范性职工培训中心10个;建立新型产学合作组织9个,确定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37家。

    “2014年4月,杭州市政府部门出台《杭州市属高校产学对接工作实施意见》,大力推进市属高校产学对接工作。高校产学对接,围绕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要求,充分调动高校、行业、企业、园区、政府的积极性,系统谋划高校人才培养、企业职工培训、校企协同创新等一系列问题,对于新常态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杭州市教育部门领导说。

    “杭州机制”:一个平台+N个组织

    2015年11月,杭州市属高校首届科技成果推介会面向企业,推出了116项市属高校优秀科技成果,其中7项科技成果、3个科技合作平台转让签约成功。据悉,科技成果推介会将两年举办一次。一位市属高校的负责人在现场表示,高校组队参加这样的活动,为成果转让争取到了更多的企业,也为校际合作提供了契机。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对于杭州的6所市属高校来说,抱团取暖似乎渐成常态。由政府部门牵头,通过多途径、多形式组建的职教集团、产学研联盟、人才培训联盟、研发机构等各类产学合作组织作为产学对接的重要形式,有效强化了产学对接的组织保障,已在推进市属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和促进企业转型发展中崭露头角。

    不久前,由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负责开发运营的杭州市属高校产学对接信息服务网络平台上线运行,成为高校、企业、行业以及有关部门及时发布需求信息和服务信息的重要载体。“这就好比高校和企业共建的一个朋友圈,有效地促进了产学研政的无缝对接。”杭州市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说。

    现在,高校产学对接已经形成了“平台+组织”“两条腿走路”的杭州机制。而指挥这两条腿的“大脑”,则是“政府搭台,校企唱戏”的发展理念。去年11月,杭州市就成立了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暨市属高校产学对接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担任组长,23个部门及市属高校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明确了各部门单位的职责分工,梳理了工作任务,建立了工作交流检查制度。市教育部门在其中担任组织协调的角色。

    “如果没有政府的主导,光靠教育部门单干,许多资源就无法调动整合,杭州这几年的产学对接也不会发展得那么快。”市属高校负责人们的观点近乎一致。

    对接模式:企业、行业、园区、区域“全面对接”

    在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友嘉机电学院的操作车间里,吴晓苏、张中明两位教师和十几个二年级的学生,刚刚完成了一个项目课程——“刀库测试台”。让他们感到兴奋的是,“刀库测试台”不仅打破了日本法拉克系统的垄断,而且很快将作为产品投入生产。“友嘉企业要求每个员工在自己岗位上开展‘岗位创新’,哪怕只是一个装配工艺的改变。这是我们成立校企共同体后,对现代企业最直观的一个感受。”副校长陈加明说。

    2008年,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与友嘉实业集团联合成立友嘉机电学院。友嘉机电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二级学院院长负责制,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内容,共同开展教学质量监控评价。这种新型的共同体确立了“合作双赢、他赢为先”的合作理念和“企业主体、学校主导”的合作机制,设立了校企专家融通的双专业负责人制。目前,学校已建成“青年汽车学院”、“达利女装学院”等7个校企共同体。

    而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另一项创新,则是学校与园区对接。创业园位于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的西南角,占地9000平方米。学校给出的政策是,大二以上的或者毕业5年以内的学生,都可向学校提出申请。经专门的委员会审核批准后,创业项目即可入驻园区。

    与许多高校创业园不同的是,这个创业园是“真枪实弹”的——学校将土地性质由教育用地改为综合用地,在杭州尚属首次。这一创举,使创业园内所有经过合法工商注册的公司,在校园孵化阶段就能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而且可以享受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同时,学生也亲身经历了创办公司的一系列流程。

    2010届文秘专业学生汤涛开了家电子书公司,他要支付的租金为10元/月/平方米,比起外面的写字楼便宜了一半。目前,创业园共有64家学生企业,但并非每一家都是一帆风顺的。为此,学校专门拨款设立了“护犊资金”,每年拿出100万为学生创业者购买“创业保险”。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几年来,以整合高校、行业、企业、产业园区、政府等资源为抓手,市属高校在探索中逐渐形成“骨干企业—学校”、“行业—学校”、“园区—学校”、“区域产业链—学校”等一批具有杭州特色的产学对接新模式。

    杭州师范大学积极探索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建立企业全程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全程贯通、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阿里巴巴模式”,在全国互联网商务教育领域的影响不断扩大。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构建了“职业导向的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深度推进产学融合,建立产学对接平台,组建实务导师团队,让业界精英全过程参与职业法律人的培养。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与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紧贴集聚区七大主导产业,以“职教小镇模式”打造新型校企合作共同体,服务区域产业发展。

    局部突围:国企合作“拉一把”,重点学院“推一把”

    在产学对接的浪潮中,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不少私营企业跟学校合作积极性不是很高,往往看重的是经济效益;在高校内部,各学院对产学对接的认识不够统一,态度和力度也是参差不齐。

    2015年,杭州市教育部门联手市国资委,建立推进市属高校与市属国企合作协同机制。“杭州市属国企总资产超过8000多亿元,以前这些大企业把产学对接的机会更多地给了“985”、“211”高校。这次由政府出面,国企与市属高校对接,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学生也将得到更多的机会。”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目前16家大型市属国企均与市属高校建立结对关系,9家国企与高校签订接纳大学生实习实训的合作协议,成为首批杭州市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杭州地铁集团与3所市属高校合作,共同开展地铁人才“订单式”培养。市商旅集团与市属高校合作,共同组建校企合作模式的杭州市商旅产学合作联盟。杭州市民卡公司与浙大城市学院合作,共建“市民卡产研中心”、“数据分析建模工作室”,共同推进市民卡应用。

    为引领产学对接工作的整体推进,为高校注入更多的内驱力,杭州市教育部门指导各校确定1-2个二级学院进行校企合作重点突破,全市共确定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计算机与计算科学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动漫游戏学院等8个重点突破学院。这批重点突破学院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规划,紧密切合杭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布局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专业涵盖杭州发展急需的跨境电子商务、养老护理、动漫、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新能源汽车技术等产业。

    相关负责人表示,市教育部门在特需专业建设、中高职衔接示范专业建设、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职工培训中心建设、技能名师工作室建设、优秀教师进企服务等产学对接七项工程建设上,给予政策倾斜,支持重点突破学院在探索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等方面发挥领跑带头作用。

    经过“十二五”的努力,杭州市属高校产学对接工作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一是为杭州经济转型升级作出了新贡献。今年上半年,杭州市实现生产总值4498.75亿元,增长10.3%,为2012年以来的首次两位数增长。二是有效推动了市属高校转型发展实力提升。杭州师范大学跻身省内本科高校前列方阵,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办学水平在全国独立学院中名列前茅,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被列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短短五年办学,高考录取分数线已在全省四十多所高职院校中排名进入前八位。三是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好评。得益于产学对接,杭州一些企业利用市属高校先进科技成果或好创意,使企业起死回生或业务得到新拓展。展望“十三五”,杭州市将进一步深化产学对接的政府行动、企业行动、高校行动,加大两镇两园(梦想小镇、职教小镇、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建设,为企业转型升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12月8日,承担对口支援南疆的北京等10省市与我区签署了南疆职业教育全覆盖协议,将南疆所有职业院校全部纳入对口支援范围,各援疆省市将把受援地职业教育发展作为教育援疆工作的重点,纳入对口援疆总体规划,具体实施对口帮扶工作。

长期以来,南疆二、三产业规模小,非农就业机会少,农村富余劳动力多,面临的就业压力很大。如何解决好南疆数量庞大的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推动南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任务。企业的发展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需要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而对于劳动者来说,接受包括技能、观念等方面的培训,才能胜任工作岗位的需要。加强职业教育,是实现企业与富余劳动力对接的关键,也是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职业教育的成败,不仅关乎优秀技能人才的培养,还关乎受援地区的就业和稳定。根据南疆职业教育全覆盖协议,南疆所有职业院校全部纳入了对口支援范围,使得南疆职业教育发展迈出新步伐,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输血容易造血难”。硬件投入简单,软件培育才是难题,教育的发展更是如此。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论是职业院校的管理、治校理念的培育,还是教师的培养等,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协议充分重视“软实力”建设问题,支援省市及职业院校要坚持软硬结合、以“软实力”建设为核心,把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摆在突出位置,全面增强受援地职业院校自我发展能力。

作为被支援的职业院校,也要静下心来想一想,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才能与支援省市无缝对接,才能实现到2020年南疆职业院校办学水平明显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提高、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等目标,切实使南疆的职业教育院校成为南疆人才培养的基地,助力南疆就业问题的解决。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提升办学水平的意见》今天发布,按照规定,河南从2015年起,用3年时间,采取撤销、合并、兼并、划转、转型、共建等形式,整合一批弱、小、散的中职学校,推动中职教育资源向优质学校集中,优化学校布局,增强办学能力,提升办学质量。

    据介绍,河南自201512月启动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布局调整工作,2018年省政府将进行检查验收。资源整合、布局调整工作完成前,全省不再审批设立新的中职学校,对规划拟合并、撤销的学校不再审批新的建设项目。按照计划,经过资源整合、布局调整,到2018年,全省中职学校将由目前的885所调减至420所左右,原则上校均在校生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


   
在资源整合、布局调整过程中,河南还将开展办学资质清查工作,对达不到办学标准要求的不再独立设置,与其他中职学校进行资源整合;坚决清理“一校多牌”,从2018年秋季学期起,每所学校只能保留一个名称、一个组织机构代码、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办学条件全部达标。

    “立足‘一区四基地’定位,德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点引进应用型高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建设劳动力输出基地。”山东省德州市副市长董绍辉日前告诉记者,要积极对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联合科技创业及众创空间,建设产业承接基地;重点引进优秀教育人才、教育品牌和优质学校,促进教育质量的快速提升。

  历史上,德州被称为“神京门户”。2015年,德州被明确列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区四基地”,即京津冀产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优质农产品供应、劳动力输送基地和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

  近年来,德州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中、高职院校专业布点基本覆盖了国家新型和重点产业的主要岗位和工种,年培养各类技能人才3万余人,对3.5万名劳动力开展就业创业培训。

  “京津冀劳动力输送基地的定位,为德州职教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我们将瞄准京津冀产业人才需求,积极引进在全国有影响的高职院校、应用型大学,到2020年,力争为京津冀和本地企业输送40万名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德州市教育局局长张书鹏说。截至2014年底,德州由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数量占全市职业院校总数的46%,民办中小学异军突起,打破了公办学校一家独大的局面。

  推动协同发展、发挥“一区四基地”功能,归根结底要靠人才。今年11月,德州出台人才新政“黄金30条”,即《德州市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人才支撑计划》,市财政每年将设立不低于1亿元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加快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

  “在名师名校长引进方面,我们计划到2020年引进名师200人、名校长20人,支持名师名校长安心从教,为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张书鹏说,立足京津冀“一区四基地”建设,德州教育走上了协同发展的新起点。


说明: http://www.zjchina.org/upload_dir/editor/201512/20151211113017245.jpg
温州市职业中专实训课

鹿城区职业技术学校皮雕工作室


   职业教育属于跨界教育,一头是教育问题,一头是重大民生和经济问题。可以说,职教发展对地区经济和职教生成长意义重大。

  “十二五”期间,温州职业教育积极服务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通过调整优化布局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激发了学校办学活力。职业院校毕业生成为我市产业大军和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来源,“十二五”以来职业院校累计为社会输送了近20万名优秀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温州“技工荒”问题。温州市教育局连续三年被评为“浙江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市职业教育工作得到全国人大职教专题调研组的肯定。

  眼下,“十二五”收官,“十三五”即将启程,站在这一继往开来的重要时间节点上,在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际,记者走访市教育部门及相关院校,回顾温州职业教育“十二五”期间的五年嬗变之路,为未来五年打造温州职业教育“升级版”知往鉴今。

  简:精简提质打造品牌专业

  “2008年前后,我市的中职教育还处于‘低小散弱’的局面,学校规模较小,而且专业多交叉重复。”据市教育局职业和成人教育处处长薛昭介绍,立足于“高格局”温州职教发展蓝图,从抓校网布局调整入手,全市中职学校由从2008年的128所整合为如今的40所,先后建成包括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瑞安市职业中等专业教育集团学校、瓯海职业中专集团学校在内的3所国家级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以及省级中职示范校10所,省等级职校覆盖率上升到75%

  精简中职院校数量上的同时,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得到不断提升。目前,全市职业院校建成了与区域产业相匹配的18大类专业群,形成与温州城市发展和产业升级需求间的良性互动。通过做强主体专业、拓展新兴专业、提升传统专业,在品牌专业建设方面屡结硕果:建成省级示范、骨干和特色专业51个,省级实训基地30个,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8个。

  “十二五”期间,我市职业教育校网布局和专业结构调整基本完成,这项工作成果得到了浙江省教育厅的高度肯定。在此期间,全市共投入近29亿元用于中职学校的新建、迁扩建,规划中的21所重点职校已建成14所,完成瑞安职专、永嘉职中、鹿城职校等6所学校的改扩建;在去年,洞头职教中心、乐清职专、永嘉二职、泰顺职教中心4所学校新校区建成投用。

  当前,在温州城市之东,滨海新区正在崛起一座“温州职教新城”,职教城接轨浙南沿海先进装备产业集聚区和瓯江口产业集聚区,职教城中占地901亩、总投资21.9亿元的滨海职教中心,占地123.3亩的温州护士学校,占地1000亩的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完成一期工程,即将投用;温州市第二职业中专、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正在加快建设中。

  新:创新机制激发办学活力

  今年8月,永嘉电大正式从公办学校转为民办身份,由上海翔宇实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接手承办,并托管永嘉二职,“我们希望建成一所能够为永嘉、乃至温州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培养所需人才的基地,这首先需要扩展电大的专业门类块。”对于永嘉电大改制的前景,新任浙江电大永嘉学院院长单强充满了信心。

  温州作为我省承担国家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任务的两个城市之一,近年来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办学,在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基础上一直走在前列。早在2012年,瓯海职业中专联合温州周师傅瓯菜馆打造烹饪专业,培养瓯菜传人;温州港华集团在参与校企合作和混合所有制办学后,依托学校专业力量做大做强,形成“公私合营、共同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职业教育办学新模式。

  成功的经验也吸引了温州亚龙集团、王朝大酒店在内的众多规上企业积极参与我市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并已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我们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发挥办学主体作用,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这有助于破解过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生产实践”两张皮“的尴尬境地,实现学校办学与企业发展的互利共赢。”在市教育局副局长戚德忠看来,我市在创新办学机制上还大有可为。

  通:打通职教上升多元通道

  全市现有各级各类中职学校在校生6.4万人,每年应届毕业生近2万人。温州很早就提出“升学、就业、创业”发展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搭建多元成才的“立交桥”,实现条条道路通罗马,行行都能出状元。

  在过去,中职教育被普遍理解为毕业即就业的“单条路”,如今继续升学深造正成为越来越多中职毕业生的选择,也是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早在五年前,我市首创全国地级市中职本科免费师范生培养项目,委托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定向培养本科师范生,实现中职到本科的贯通培养。此外,我市还先后出台完善“五年一贯制”和“3+2”等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并探索在高职院校设立中职部开展五年贯通培养,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发展。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还与温州大学联合培养四年制高职本科生,打通职业教育学生从中职一直到专业研究生的上升通道。

  当然,经过在校系统的技能学习后,中职毕业生也可以选择凭着一门技艺直接就业。据统计,连续8年以来,我市中职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这种毕业生紧俏的局面,离不开我市多所中职院校开展的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比如温职专“双主体六合一”的现代学徒制模式、瓯海职专的“四段螺旋递进”模式、永嘉三职的“教学工厂”模式等。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温州职专、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亚龙集团在国内率先开办“双元制中高职一体”实验班,形成中职、高职、企业三方共育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去年4月,温州市职业中专与港华汽车公司联合成立“双主体港华汽修班”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市教育局副局长戚德忠对温职专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充分肯定,他表示,“双主体”订单式培养是温职专人才培养模式继中高职一体“双元制”人才培养之后的又一次创新,也是职业教育新的突破。

  在温州这片创业的热土,中职学生也可以选择自主创业,并涌现出了我们有许多中职生成功创业的例子,瓯海职业中专集团学校13汽修班学生蔡曙和他的团队,开发VR眼镜领跑市场;温职专的一在校学生电商创业,短短半年盈利5万余元。与此同时,温职院、浙工贸等院校的“基于温州人精神”的创业教育模式被全省推广,“基于立德树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适情德育”、“成功教育”、“新青年下乡活动”等特色德育模式,在全国也有较高知名度。

  全:全民学习星火点亮社区

  自2013年我市举办首届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以来,终身学习逐渐成为温州人新的生活方式。1128日上午,瓯海区第三届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在梧田文化广场开幕。在活动周的老年教育成果汇报演出上,爷爷奶奶们穿上了节日盛装,载歌载舞,展现出的艺术风采和生机活力,丝毫不输于那些年轻人。

  其实,职业教育除了学历教育,还包括继续教育,也就是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近年来,我市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形成了“大社会办大社区教育”的发展模式,构建了社区教育四级网络联动的教育机制。2012年我市成立了全国第一所专事于市民终身教育的地方性、开放性大学——温州城市大学后,终身教育如星星之火点亮全市每各个角落。随后,全市11个县(市、区)建立社区学院,全市各乡镇(街道)均设社区学校,并在人口较集中的村居,共设立了563所社区分校,各地终身教育活动蓬勃开展。截至2014年,全市建成社区学校(大学、学院、分校)701所,社区学校覆盖率达100%

  依托覆盖全市各乡镇(街道)的社区学校,我市社区教育快速发展。全市各级中职学校和乡镇成校、社区学校积极面向企业职工、新型农民、家政服务人员等开展职业技能等继续教育培训,年均培训量达150万人次以上。并通过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系统,广泛开展职业培训、就业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所打造的温州学习网在线学习点击率连续三年居全国前三,全民终身学习已成为温州人新的生活方式,逐步形成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城市建设。

    127日下午,德阳市委书记蒲波率领相关负责人,先后前往我市国家级示范高职学院——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就德阳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进行调研。他强调,德阳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优势,进一步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努力构建产学研融合发展新机制。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市总工会主席张述芬一同调研。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将职业教育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将德阳打造为职教高地。据了解,德阳作为四川唯一的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区、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现如今已拥有2所应用型本科学院、6所高职学院(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2所)、18所中职学校(其中国家级示范性中职学校3所、国家重点中职学校5所),各类职业院校在校学生共14万人,为德阳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来到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蒲波走进学院工程训练中心进行实地调研。该工程训练中心集实验实训教室、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为一体,通过三年的示范建设,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高等建筑职业教育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当得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建设,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先进经验和做法,建立多种机制,吸引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的做法时,蒲波对此予以肯定。他强调,要充分学习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注重教学实践,用最新的技术知识武装学生头脑,做到教学、研究、运用相结合,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


   
在与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一路之隔的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蒲波先后前往学院检验检测与培训中心、数控技术生产性实训基地,并不时询问学校发展情况。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检验检测与培训中心被确定为中航集团航空材料检验检测分中心,能为西南、西北地区航空企业提供检测服务。蒲波强调,学院要始终坚持教学场地、实验室、检测中心三位一体建设,对学生教育要坚持钻技术、重规范、强素质,让学生练就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真本领。

    调研中,蒲波强调,中央确定四川依托成德绵地区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其中职业教育改革是重要工作之一。我们要进一步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多元办学体制,创新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机制,构建产学研融合发展新机制,努力把培育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为主的职业教育打造成引领西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名片,为我市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奋力实现“五个走在前列”作出新的贡献。

    教育被视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近年来,贵州不断加强职业教育建设,通过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加快“斩穷根”,成效逐渐显现。

  贵州盛华职业学院二年级学生顾琴来自云南与贵州交界的赫章县新发乡民族村,父母在家务农,靠传统种植养殖维持生活,家庭条件较差,一直难以摆脱大山里的贫困。

  “在学校不用交学费、杂费,每月还有500元的生活补助。”顾琴说,她在文化技能班学习刺绣,一些刺绣作品已在市场上销售,可以有一些零花钱,完全不用向家里要。

  在贵州贫困山区,很多像顾琴一样的孩子,因为接受职业教育改变了命运。

  “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原来比较自卑。经过中职教育,掌握一技之长后,他们变得自信了。”贵州盛华职业学院互联网营销学院执行院长盛华说,学校以“职业教育创新实现教育扶贫”为理念,帮助贫困学生零成本完成大学学业并且找到一份工作。

  为尽快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彻底斩断穷根,贵州自2013年起实施教育“9+3”计划,即巩固提高9年义务教育和实行3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免除省内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学费,60%以上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现代职业教育在贵州各地蓬勃发展。自去年以来,遵义市开始发展大数据服务外包及呼叫中心产业,该产业呈现出从无到有、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立足于本地发展需要,遵义市的正安职校、桐梓职校、新蒲职院等10余所职业院校开设了相关专业,已招生800余人,目前毕业生供不应求。

  记者在遵义职业学院的“呼叫产业培训中心”看到,近百名学生正在认真培训实习。“大多数学生都来自山区农村,经过培训后,他们可以进入滴滴打车、艺龙网、电信、移动、淘宝客服、泰康人寿等公司上班,收入可观。”

  2014年,贵州省教育厅与贵州省扶贫办联合共建“百校基地”,提出“1户1人”3年行动计划,即:1户1人接受中职以上学历教育,或1户1人接受培训转移就业,或1户1人掌握1门农村实用技术。

  “中职学生毕业后月薪一般都在3000元以上,基本实现了中职1人、技能1人、脱贫1家。”铜仁市教育局副局长黄国刚说。

  按照贵州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到2015年,贵州将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到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贵州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同时,贵州把教育扶贫工作作为扶贫攻坚的优先任务,各级财政压缩党政机关行政经费的6%,用于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要求全省各有关部门加强对各项教育和扶贫经费的统筹,确保70%以上经费安排向贵州省武陵山片区、乌蒙山片区和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等三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倾斜,真正造福贫困地区。

  “我们希望学生靠自己的双手,三年帮家里盖上房子,三年赚钱让自己独立,再三年成家立业。”贵州盛华职业学院民族文化传承中心副主任吴晓秋说。

    到2017年,基本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到2020年,建成一批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同时全面建成职业教育强省。这是广东省近日正式发布的《广东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中提出的目标。

  《规划》对广东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设定了量化指标,要求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2017年达90万人,2020年达100万人;职业院校职业教育集团参与率达85%2020年达100%;大中型企业职业教育办学参与率2017年达50%2020年达80%;有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2017年达45%2020年达60%

  《规划》要求,推进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鼓励本科高等学校与示范性专科高等职业院校通过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

——2015年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维护”赛项在济南信息工程学校开赛

  1127日,2015年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维护”赛项在济南信息工程学校开赛。来自济南、青岛、烟台、聊城等9个地市代表队选手参加了比赛。大赛组委会委员、山东省教育厅职业教育处处长梁斌言、济南市教育局职业与高等教育处副处长陈明等领导及大赛赞助方北京新大陆时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代表现场观摩了比赛。

  

    首次承办省赛 既促教又促学

  据了解,本次大赛由省教育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农业厅等部门联合主办。大赛以“练就高超技能,赢得出彩人生”为主题,分为高职、中职两个组别进行,其中中职组比赛设财经商贸、加工制造、交通运输、信息技术、纺织食品、旅游服务、土木水利、医药卫生等8 个专业类别30 个比赛项目,将有来自全省150所职业院校的447支队伍参赛,参赛学生达1054人。 济南信息工程学校也是首次承办“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维护”赛项。

  通过举办大赛,一方面对于学生的技能提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准备大赛、参与大赛既可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又可以见识最新的行业技能、了解其他选手的水平弥补自己的缺点;另一方面,对于各个职业院校来说,这也是一次实践检验,对于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学水平,都是一次“真刀真枪”的“实弹演练”!可以说,通过承办此次大赛,可以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双重目的。

  

    职赛老客户 九年承办市赛硕果累累

  济南信息工程学校已连续9年承办全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可以说是职赛的老客户。

  本次大赛参赛选手是经各地市逐级选拔推荐产生,在前期举行的济南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济南信息工程学校选手凭借突出表现脱颖而出,在十个赛项中获得多个一等奖和团体、个人第一名,并有电子商务技术、动画片制作、网络搭建与应用、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维护、计算机检测维修与数据恢复、会计技能等6个赛项15名选手代表济南市参加省赛,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维护赛项,学校有三名选手参赛。

  同时,在浓厚的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氛围中,师生技能成绩不断实现突破,连续9年蝉联济南市技能大赛中职组信息技术类赛项团体第一,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维护赛项于20142015年全国技能大赛中摘银夺金。通过大赛,不仅使学生提升了专业技能,更使他们有机会接触到相关行业领域中的前沿信息,也使企业获得对学校办学和专业教学实力等方面更直接深入的了解。

  

    专业建设 深化课程改革细化技能专业

  近年来,随着办学实力的不断提升,济南信息工程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尝试与创新,在逐步形成多专业融合的复合型特色专业的同时,积极鼓励师生通过参与技能大赛提升专业水平。在各级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往往还未毕业,就被企业预定,因此,学生成为了技能大赛的直接和最大受益者。本次大赛,济南信息工程学校能够作为赛项承办单位参与,是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办学水平以及物联网专业建设工作的充分肯定。

  现场,记者采访到了济南信息工程学校副校长赵素霞,她表示,技能大赛只是一个手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才是最终目的。近年来,随着学校不断地发展,在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方面,细化专业:比如计算机应用细化为数字媒体、平面设计、办公自动化等专业方向;另一方面,成立订单班,与知名企业合作,让学生的就业不再是问题;近期,学校还成立了工作室,让企业的能工巧匠来到学校,给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开设第二课堂,让大家在企业师傅的带领下学得实实在在的本领。

  比赛当天,大赛赞助方北京新大陆时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专家面向学校师生及参赛单位人员开展了物联网专业教育实训产品和教材展示活动,并与学校就校企合作等事宜进行了交流。

    近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扶贫办了解到,今年建档立卡的当地贫困户中高职学生,不仅全部享受雨露计划助学补贴,而且申请审核快捷便利,学生报名不用村乡县“三级跑”,只需在手机软件上点一下即可。

  作为专项扶贫措施,“雨露计划”以财政扶贫资金扶持为主、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旨在通过资助、引导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和各类技能培训,以“直补到户、作用到人”的方式,扶持和帮助贫困人口增加就业发展机会和提高劳动收入。


  宁夏从2010年开始实施雨露计划,到2014年试点区域由3个县扩大到10个贫困县(区),共资助中高职贫困学生3.5万余人,成效显著。

  为了进一步扩大雨露计划覆盖面,作为全国雨露计划信息化管理服务首个试点省区,宁夏去年以推广应用雨露计划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包括APP)为平台,整合多方资源,将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全部纳入,接受本地和异地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及一年以上技能培训的学生家庭,每学年将享受补助1500元。由于申报流程化繁为简,今年雨露助学补贴的申报学生已达2.67万人。

  “我的补贴申请正在审核。”固原市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二年级学生马霞,指着手机上的雨露计划APP对记者说,她第一次用手机报名,随时都能查看填写的资料、提交审核的情况。

  新平台在方便学生的同时,也提高了部门审批的效率。以前每个申请者需递交5到6份纸质材料,经由村、乡镇、县市、区一级层层审批。如今,管理者网上审核就能完成申报。


  借助雨露计划网络系统,多种技能培训等也能轻松直达农村,农民手头只要有一部能上网的手机,下载软件后,便可及时了解扶贫资讯,浏览村干部发布的信息,学习农业生产技术。

  为免除农民使用软件、担心话费超支之忧,自治区扶贫办定制了专门的套餐服务。参与扶贫的中国联通今年推出了雨露惠农包和学生卡,话费、流量上均大幅优惠,深受当地农民和学生的欢迎。

  据了解,自治区扶贫办发布的扶贫信息点击量达10.4万次,上传的实用技术培训课程点击量达6.91万次。农民、学生还可以在平台上随时反馈意见和建议,双向及时沟通长效机制逐步形成。

  自治区扶贫办主任董玲表示,互联网的引入,使宁夏推进雨露计划越来越精准。今后,宁夏还将加强对审报流程和信息的管理、监督,进一步细化雨露政策措施。


 图为:高职院校主要专业门类毕业生一年后月收入(单位:元)(收入逐年提高)

    本月以来,湖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各项目组的比赛,正在武汉交通职业学院等学校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楚天都市报记者采访发现,不少知名企业负责人坐镇现场,预定技能优秀的学生人才。省教科院发布的湖北省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4)显示,往届全省、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奖者,大多成为企业高管或技术骨干,有的年薪20万元以上。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毕业生通过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加入到中等收入群体。“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教育。”省教育厅介绍,2006年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特别是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来,省委、省政府把职业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湖北省职业教育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和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就业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据介绍,湖北省职业院校毕业生已成为产业大军主要来源。在加工制造、高速铁路、现代物流、旅游服务、信息服务、汽车制造、船舶制造等快速发展行业中,新增从业人员的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大量“下得去、吃得苦、上手快、用得好、留得住”的技术技能人才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技术技能不断增强。2013年高职院校82.55%的毕业生获得了符合专业面向的职业资格证书。其中,27.70%的毕业生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中职学校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83.59%,比2006年的54.44%提升了29.15个百分点。2009年以来,全省职业院校共有555名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其中一等奖72人、二等奖188人、三等奖295人,获奖人数保持在中西部前列。

  湖北省20102012届高职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就业率、自主创业比例逐年上升,就业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以上,自主创业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62013年湖北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6%97%之间。2013届中职毕业生19.25万人,就业(含升学)学生人数18.63万人,就业率达到96.8%,与全国中职学校毕业生96.81%的就业率持平;就业对口率达到80.8%,比全国中职学校毕业生76.01%的对口就业率高出4.79个百分点。

  职业院校毕业生专业对接产业契合度不断提升。调查数据显示:湖北省高职院校主要专业门类毕业生一年后就业率逐年稳步提高,2012届电子信息、土建、医药卫生、文化教育、交通运输、旅游、艺术设计传媒、轻纺食品等专业大类毕业生的就业率均达到90%以上,职业院校毕业生在省内就业的主要行业也集中于上述大类,与我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定重点发展的八大产业基本吻合。

  八成高职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

  省教科院专家表示,发展职业教育有助于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据统计,全省90%以上中职学生来自农村家庭和城市经济困难家庭。85%的高职学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奖、助、贷、勤、补、免”六位一体的职业教育学生资助体系,覆盖了90%的中职学生和20%的高职学生,努力让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得起学、上得了学”。每年40多万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后到机关企事业单位就业,获得稳定收入,改变了自身命运和家庭面貌。

 

  2013年,湖北省中职学校毕业生平均起薪每月约2000元,高职院校毕业生平均起薪每月约2500元,部分专业或能力出众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月薪可达50006000元。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奖者大多成为企业高管或技术骨干,有的年薪20万元以上。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毕业生通过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加入到中等收入群体。

  职业院校开展送训下乡等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创业就业技能,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稳定顺利转移。采取集中培训等形式,大力开展法律、政策、环境、保障等知识培训,帮助农业转移人口更好更快融入城市,过上满意城市生活,促进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中职学校招生明显“回暖”

  湖北省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4)显示,职业教育作为调整教育结构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促进了我省高中阶段教育的全面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加快普及。2013年,省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95.7%,比全国85%的平均水平高出10.7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2.1%,比全国34.5%的平均水平高出7.6个百分点。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则显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湖北省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898人上升为9533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2595人上升为1660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4311人上升为3961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416下降为22871人。

  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省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提高。湖北省从业人员中,高中文化程度占比由2006年的14.1%上升到2012年的18.87%,专科文化程度占比由2006年的4.4%上升到2012年的8.3%

  湖北省在职业教育中,还实施了一系列招生考试改革,如部分高职院校面向中职毕业生试行单独招生、中职生可通过“技能高考”上大学、实施“3+2”中高职分段培养、高职院校招收中考生进行五年一贯制培养等。中职生毕业不仅可以直接就业,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上大学,中职的吸引力大大增强,招生规模近几年明显“回暖”。

  职教发展新愿景

  湖北职业教育正处于新的历史起点。展望未来,湖北职业教育肩负着新的时代使命,前途无限美好,愿景令人憧憬。

  ——形成湖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到2020年,形成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产教深度融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中职与高职有机衔接、内部与外部治理结构完善,处于中部领先地位、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的湖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全面实现建成职业教育强省目标。湖北教育结构规模更加合理。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一半以上,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一定规模,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达到研究生教育的一半以上,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满足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需要。职业院校布局和专业结构更加优化。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水平显著提高。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基本建立。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居全国前列,建成职业教育强省。

  ——服务湖北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主动适应“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总体目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产业发展战略,服务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着力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驱动力、稳定力,着力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链与技术创新链、产业价值链互联互通,着力促进职业教育服务、适应和支撑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为提升湖北综合竞争力作出贡献,实现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利益融合、联动增长。

    昨日,云南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昆明召开。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纪恒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富民强省必强教育。各级各部门要锐意进取、齐心协力,不断开创全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新局面,为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作出新贡献。

    省委副书记、省长陈豪主持会议并讲话。

    李纪恒在讲话中指出,省委、省政府始终把职业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认真贯彻国家方针政策,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全省职业教育实现快速发展。但我省职业教育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职业教育仍然是我省教育领域的薄弱环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所在,是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红利”的战略之举,是解决“三农”问题、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效途径。各地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到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职业教育工作,推进我省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再上新台阶,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才支撑、创造源源不断的人才红利。

    李纪恒强调,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涉及理念转变、制度创新、体系构建、政策配套等方方面面,必须坚持培育职业精神、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坚持就业导向、坚持改革导向,努力开创新时期我省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要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定位清晰、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着力强化职业院校质量内涵建设,培养德技双馨、身心双健的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着力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两翼齐飞;着力发展边疆和农村现代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建设的能力;着力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以制度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释放职业教育改革红利。各级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服务保障,加强监督检查,加强舆论宣传,着力营造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环境。

    陈豪强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要立足云南跨越发展,把职业教育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战略突破口和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战略支点,作为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助推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切实加强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并充分运用“互联网+”等手段,提高职业教育水平,推动职业教育发展。要从全省产业发展需要出发,培养高素质职工队伍。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扶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职业教育、技能培训解决农村人口的贫困问题。

    李江、曹建方、李培、杨保建、高峰、罗黎辉出席会议。

    在海南,中职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但很多人把读职校当作不得已的选择,职校里的农村娃 有前途吗?

  初中毕业后,那些没能考上高中的农村娃去哪了?

  在海南,不少初中毕业生或外出打工,或在家务农,但更多人选择进入职业学校,学一门手艺。他们的学习、就业情况如何?这条路能否带给他们更多成功的机会?

  只有少数成绩好的学生把读高中、上大学当成目标,成绩一般的只想混完初中

  海南是个被称作“插片扁担也成林”的地方,但海南农村孩子的读书环境却不像自然条件那样丰盈。

  “在海南农村,家长们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孩子的管教只能寄希望于学校,孩子学成啥样算啥样,书读到哪儿算哪儿。”一位农村家长说。

  文昌市一所乡镇中学的陈校长介绍,学校上一届有80个初中毕业生,1/3读高中,1/3去了中职学校,剩下的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在家闲着。令他感到担忧的是近年来海南农村教育在走下坡路,读书不再像过去那样被视为改变命运的途径,“学生家长普遍不重视教育,认为读再多的书毕业后一样得辛苦找工作。我们这里的村庄,没有几个青壮年在家,隔代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又很难到位。”这所有着40多年历史的乡村学校,目前在校生总共才246人,生源质量、教学硬件、师资、经费等各方面与城市中学的差距越来越大。

  “和很多学生谈人生理想和规划时,他们都嘻嘻哈哈,根本不当回事,想读书就是嘴上说说而已。只有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把读高中、上大学当成目标,学习成绩一般的只想混完初中,要么去职校学一门手艺,要么当兵。”陈校长说,海南农村的自然条件好,随便种养点什么或到县城打打工都能过上较为安逸的生活,因此很多农村学生没有生活压力,也没有抱负,即便打工也选择到离家较近的乡镇或县城。

  海南省教育厅职教处副处长路剑威介绍,今年海南省有十余万初中毕业生,其中5.7万人读普通高中,3.8万人读中职,1万人流向社会。今年入学的中职学生总共有4.8万人,其中1万人是往届生,“中职院校生源以农村孩子为主,还有少部分是城市里的贫困生。”

  不少农村学生初中毕业后流向社会,职校把他们拉回校园

  以前通宵达旦泡在网游世界里的劳振兴,现在不怎么玩游戏了,一有空就潜心练习食品雕刻,这样的转变让他的父母大为意外。

  和许多农村孩子被父母赶去职校不同,上中职是劳振兴自己的选择,尽管家里供得起他读海南比较好的私立高中,但他成绩较差,早已无心读书,只想学门手艺。“父母觉得我年纪太小打不了工,找个中职学校打发日子也好,就同意了。”就这样,初中毕业后,劳振兴进入海南省农业学校学习烹饪。学校严格的封闭式管理,也渐渐帮他戒了网瘾。

  在海南,越来越多像劳振兴这样的农村孩子,初中毕业后走进了中职学校。截至目前,海南省实际招生的中等职业学校有76所,中职在校生从2006年的7.8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14.7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的46%,中职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但由于许多职校是采取登记式入学的方式,生源质量并不高。

  “打架斗殴、抽烟酗酒,都不是新鲜事,职校学生很难管。开学不到一个月,就有学生申请退学或被劝退。”海口市南沙路的一所中职学校负责人介绍说。尽管如此,他认为,职校将那些初中毕业后流向社会的农村孩子拉回校园,对学生和社会都是有益的。

  在酒店、旅游、烹饪、护理等领域,海南六成新增从业人员来自职业院校

  “虽然职校升温,但很多人只是把职校当过渡,上学也是不情不愿、漫不经心。”海南省农业学校教师邢益范介绍,目前职校招生仍有困难,今年海南农校的招生任务是2800人,报名结果不理想,老师们只好去那些初中毕业后没学上的学生家里反复劝说,最终招来2900多人。

  “很多人一听学校名字里带‘农’字就不愿意来。家长也有顾虑,从农村出来还学农,担心没前途。”邢益范介绍,如今职校学生就业形势很不错,海南省农业学校已经连续7年就业率达98%以上,农学专业毕业生更是供不应求。

  “海南省中考满分760分(不含体育),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成绩300分以上就能读高中,其他地区是350分以上。达不到分数线的学生,为什么不转变思路,在职校学一门谋生技能呢?”路剑威希望,越来越多从职校教育中受益的家庭能带动人们改变对职校的看法。

  为了让职校教育更具吸引力,近5年来,海南省投入80亿元,支持16个骨干中职学校和16个市县职教中心发展。2014年起,中职毕业生还可以通过中高职“3+2”、中职本科“3+4”模式,进入高职和本科院校学习。从今年起,海南在全国率先对通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及招生试点项目升入高职院校(含本科)的中职毕业生,给予每人5000元的学费补助。

  今年起,海南规定普通高中不再收择校生。这一新规,给中职学校输送一批素质较高的学生。今年中考就有不少500分以上的学生选择职校,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海南农业学校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王佳莉是同学眼中的学霸,中考考了657分的她本可以上县级重点高中,却选择读中职。王佳莉的父亲在城里开货车,母亲是环卫工人,家里还有一个上小学的弟弟,“家里只供得起我上高中,万一高考考砸了,上不了一本的话不仅学费高,将来就业的不确定性也大。我选择了‘3+4’中职本科模式,可以早点减轻家里负担。”


  老观念里,考不上高中,就与大学无缘了。分段培养的模式,给渴望上大学的农村孩子提供了新途径。许多职业教育从业者认为,职业教育的兴起,为农村孩子读书、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素质,也为海南的发展储备了人才。

  据海南省教育厅统计,海南省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8年高达95%以上,不少农村学生因此找到职业方向。在全省酒店服务、旅游服务、烹饪、护理等领域,六成新增从业人员来自职业院校。

  21岁的劳振兴现在是海口一家大酒店的食品雕刻师,每月大约收入4500元,还拿过全国烹饪技能大赛海南赛区食品雕刻金奖,“从没想过能成为某一领域的佼佼者,是职校改变了我的命运”。

   上海市提倡“在学习中养老”,逐渐形成覆盖广泛、社会参与、资源融通、灵活多样、优质均衡、充满活力的现代老年教育体系。

  拓展学习平台。拓展居村学习点服务功能,实施“老年人学习场所倍增计划”,重点建设老年教育“家门口的学校”。在老年学习点全覆盖基础上,培育500个老年学习示范点,新增300个老年人学习场所,实现学习场所数量翻一番。利用移动终端孵化千余个老年人网上学习圈、移动学习群等学习组织,拓展团组学习、体验学习、移动学习等多种学习形式,增强老年人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做到松散与集中相结合。

  吸纳社会力量。鼓励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和各类社会培训机构为老年教育提供服务,推动高校开展随堂听课。专门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个人和社会组织兴办老年教育机构,支持博物馆、体育场馆、图书馆、文化中心等社会公共设施参与老年教育,为老年人提供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新颖、条件更加完善的老年教育服务。

  丰富学习资源。构建集信息传播、数据存储、行政办公、教务管理于一体的老年教育信息化管理和应用平台,共享新媒体学习资源。推进老年教育普及教材移动APP建设,融入“网上学习地图”、“微学课堂”、“微学网站”等主题学习内容,为更多老年人提供学习便利。发挥上海老年大学教育联盟、高校第三年龄大学联盟等老年教育集团优势,建设一批优秀慕课资源,提供老年人在线学习新平台。

1114日上午,由开封日报报业集团和市发改委主办、市发展和投资有限公司冠名支持的以“考察大项目、感受新变化”为主题的大项目市民考察团活动在市职业教育园区举行。市民考察团近百名成员认真听取了开封市职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李丽对这一省、市重点项目的情况介绍,观看了园区规划效果图,随后来到河南省医药技师学院,考察、观摩了该校晴雨操场、实训馆、中药博物馆。

当日9时许,就有部分考察团成员或自驾车或乘坐公交车、打出租车,抵达市职教园区河南省医药技师学院集合点。930分,由市公交总公司三分公司提供的市民考察团专用车准时发车,驶往集合点。在河南省医药技师学院门口,悬挂着“热烈欢迎市民考察团”横幅,草地上插着彩旗,由20位男生和40位女生组成的礼仪队分列两旁,欢迎市民考察团的到来。10时,活动正式开始。

在听取了市职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李丽对市职业教育园区的情况介绍后,市民考察团成员步入河南省医药技师学院,在该校老师的讲解下,考察、观摩该校占地300多亩的新校区。据介绍,该校是河南省医药行业培养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在睛雨操场,考察团成员实地体验了省内一流的室内运动场,不少考察团成员对运动场灯光、地板、多功能球架给予赞赏。实训楼中,学生可以从药品原料分拣开始学起,学习制药、成品药仓储运输、药品的批发和零售这一系列过程。

该校的中药博物馆的陈列合理有序,体现了科学的系统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学生可运用自己在中药博物馆所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中草药生态标本的外部特征,在药店中辨认、识别中药饮片的真伪与优劣。考察团成员李正说,该校中药博物馆是全省陈列药品最全、规模最大的博物馆。

 
 
 
 

    日前,广东省教育厅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广东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广东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的通知。《规划》指出,到2020年,广东省要建成一批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同时全面建成职业教育强省。通过改革,职校学生升学渠道将进一步打通。届时,中职生有望直升本科。

    《规划》指出,广东将不断促进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开放衔接,系统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探索中职、专科、本科贯通培养。该培养体系将拓宽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通道,扩展职业院校学生的成长空间。

    记者了解到,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要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探索建立“学分银行”,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学生可以通过考核在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之间转学、升学。普通高中学校与中等职业学校将共享师资和教育资源,普通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并与职业院校联合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此外,广东还将改革中职学校招生制度,拟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规划》还提到,除了适度提高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本科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未来还将逐步扩大高等职业院校招收有实践经历人员的比例。《规划》鼓励本科高等学校与示范性专科高等职业院校通过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同时招收在职优秀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优秀毕业生和普通高中毕业生,同时鼓励农民工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建立在职人员“学习-就业-再学习”的通道,实现优秀人才在职业领域与教育领域的顺畅转换。

    《规划》提出了广东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量化指标: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2017年达到220万人,2020年达到200万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2017年达到90万人,2020年达到100万人。

    广东省将实施专业教师技能提升计划,启动“职教名师工程”,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教育特级教师评定,重点向专业带头人倾斜,每年培养200个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到2020年,全省职业教育“双师型”“一体化”教师比例达到专业教师的60%以上,有条件的地区要努力达到70%。此外,每年从企业引进1000名德艺双馨的能工巧匠,充实职业院校兼职教师队伍,承担实践技能课程和指导上岗实习。

    广东还将进一步推进与国(境)外职业教育的交流合作,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支持省内职业院校与国(境)外职业院校建立稳定的校际关系,鼓励与国(境)外高水平职业院校合作办学,探索多种形式的中外、内地与港澳、大陆与台湾职业教育合作办学模式;到2020年,支持100所职业院校与国(境)外优质职业院校进行实质性合作,与国际知名职业院校建立稳定的校际关系。


    日前,安徽省蚌埠市举办“职业教育进社区活动”,以“铺设幸福之路,塑造七彩人生”为主题,现场回答群众关心的问题,为广大市民解难答疑,提供便民咨询服务。

    据了解,目前蚌埠市有中职学校23所,在校生3万多人。近年来,该市不断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实施“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战略,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

    2015届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近日发布。截至731日,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人数17.06万,就业人数较2014年同期增幅为5.84%,平均初次就业率为89.96%,就业率较2014年同期增长1.41%

    报告显示,广西高校2015届毕业研究生初次就业率为89.23%,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8.56%,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1.03%。从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分布来看,私营企业吸纳毕业生人数最多,占就业总人数的59.86%。而专科生在私营企业工作居多,占专科生就业总人数的65.44%

    在毕业生自主创业方面,广西2015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人数为1112人,占就业总人数的0.65%。毕业生反馈的就业岗位信息与所学专业的平均专业对口率是78.51%

    114日,省政协副主席李悦娥带领部分省政协委员到山西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就“加快发展我省现代职业教育,进一步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设”重点提案进行督办。

  李悦娥指出,要提升职业教育的定位,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要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支持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按照人的发展需求、职业教育的需求、就业市场的需求,为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要完善职业教育评估体系,探索建立符合职业教育自身特点的评估指标和体系。李悦娥说,要不断创新提案办理方式,继续加大提案督办力度,下功夫抓好提案落实,推动政协提案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目前,全重庆市民办中、高职院校分别为56所、16所,占比分别达到26%42%一是实行民办与公办同等待遇,全重庆市高考招生计划增量的50%投放给民办高职院校;对民办中职、高职分别按照每年生均500元、2000元给予公用经费补助。二是落实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政策,设立民办职业教育扶持专项资金,近3年财政累计投入10.1亿元。三是健全教育担保机制,教育担保公司授信额达65亿元,累计为全市141所民办学校发放担保贷款20.6亿元。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