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 地方动态
展开全部

182986917.jpg

3月25日晚上,大型原创杂技剧《大哉孔子》在青岛人民会堂上演,与传统的演出不同,来自青岛艺术学校的31名在校学生与其他专业演员一样,参与了杂技剧的表演。学生的演出机会得益于青岛市艺术职业教育集团的成立,这种集团化办学、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的形式是青岛市艺术职业教育的新尝试。

据了解,青岛市艺术职业教育集团通过整合区域内外文化艺术职业教育和文化艺术类行业企业资源,形成整体优势,突出专业特色;深化艺术教育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改革,积极探索校企、校校、校团、校园合作新模式,形成以艺术职业教育院校为主体,企业和行业为依托,专业群、人才链建设为切入点,实现教育资源与市场资源的融合,形成以青岛市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集团为核心的多层次、多领域的区域艺术教育联合体,从而提高青岛市文化艺术职业教育的水平,形成青岛文化艺术职业教育的品牌与特色。

“集团会通过个成员单位之间的合作发展、交流提升、事业延伸、信息共享、优势互补的建设,共享演艺、传媒、音像、美术、文博等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建设‘双师型’教室队伍,实现专业和课程改革。” 青岛艺术学校校长李建刚告诉信网,依托这一平台,集团还将组织各类艺术赛事,打造艺术精品。

青岛市教育局副局长王铨表示,青岛市艺术职业教育集团的成立能够更好的优化资源配置,探索现代化职业教育创新之路,“用好青岛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集团这个平台,要转变办学思路,更要与市场融合,加强专业建设,以培养更多优质的艺术人才为成员服务,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

另据了解,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将于2016年4月11—16日在青岛举行,在当晚举行的青岛艺术学校举行了学校第十五届“无限春光”艺术教育成果展演中,青岛艺术学校的学生还为即将到来的艺术展演举行预热演出,展示了在省市比赛中获奖的精品节目。

QQ截图20160112144025.jpg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高中从所谓的“标配”时代变成了一定意义上的“自选”时代,国家进一步规范形成了春季高考和夏季高考双轨并行的统一招生机制。

自2012年始,山东省首次实施春季高考,重点面向中职教育毕业生,同时面向普通高中教育毕业生进行招生考试。作为新生物的春季高考起初并没有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无人问津、不被看好;但是近两年春季高考逐渐回暖,报名人数激增。

在春季高考迅速“由冷转热”的背后,是中职学生升学渠道的不断畅通和山东春季高考本科招生计划的成倍增加。

据调查显示,普通高中生升本科的比例大约在45%,由此可见普通高中生继续升学深造的道路已然畅通。然而,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升入本科层次的只有0.4%,中职生升学深造几乎没有出路。而春季高考的出现,打破了职业教育“天花板”、“玻璃墙”的现状,为中职生的继续深造提供了渠道。

与此同时,为提高中职教育毕业生的文化素质,山东省政府正稳步增加本、专科招生计划,2015年春季高考的本科招生计划达到10460人,预计今年的本科招生计划将会继续增加。为提高春季高考对考生的吸引力,政府不断鼓励、支持重点本科大学参与到春季高考的招生计划中来,从近两年的招生院校中我们可以看出像青岛大学、烟台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等等这些重点大学对春季高考的认可。

如今,摆在考生面前的升学渠道越来越多,春季高考凭借其独特优势,为考生搭建了一座高考升学“立交桥”,为多元化的人才选拔提供了保障。

QQ截图20160112144025.jpg

福建省启动实施以“招工招生一体化、企校主导联合育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推动建立学校、企业二元主导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招生考试办法。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作为培养主体,共同提出招生对象、专业、规模等需求。招生对象主要为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在职员工,采取“文化综合知识考试+专业基础考试与岗位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试办法,单独组织考试和录取。开展专科全日制学历教育和高级工学制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逐步推进本科学历教育、预备技师学制教育及专业硕士教育。

转变教学方式。采取“校企双主体、工学一体化”教学方式,校企共同制定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采取校企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集中与分时授课等模式共同培养学徒,主干专业课合作行业(企业)参与率达到100%。学校试行弹性学制、学分管理,允许学徒合理安排时间分阶段完成学业。

重构课程体系。对接职业标准,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专业教学计划,共同研究整合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以及技能实践课,共同开发融合专业知识、安全操作技能、生产规范、职业素养于一体的教材、课件等。

强化实习实训。企业为学徒提供符合产业发展最新技术和技能岗位最新要求的实习实训环境,校企共同研究制订实习实训计划和教学大纲。制定岗位实习实训考核标准,探索建立实习实训标准动态更新机制。推动团队式、项目式实习实训模式,专业课程实习实训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教学的覆盖率达90%以上。

突出行业企业导师责任。行业(企业)选拔优秀技术技能人员和管理骨干担任学徒的导师,负责学徒在企业的岗位技能操作训练,技能实践专业课程在企业完成。行业(企业)导师承担学徒60%以上实践课程教学任务。

完善学业考核机制。建立以学徒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导师评价、行业(企业)评价为核心的学徒学业成绩考核机制。引导学徒参加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考试,毕业时获得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推动建立和完善适合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QQ截图20160112144025.jpg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日前召开高校书记校长座谈会,通过高位推动、顶层设计,全力推动高校供给侧改革。记者从会上获悉,“十三五”期间,新疆将投入46.5亿元用于高校基础能力建设,通过加大高校投入,启动自治区卓越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复合型应用性人才专业建设。

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副主席艾尔肯·吐尼亚孜指出,要加快和深化高校供给侧改革,解决高等教育“优化组合”问题,不同类型高校要找准各自发展定位,有效避免资源配置重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解决高等教育“职教疲软”问题,积极向应用型转型;解决高等教育“产能过剩”问题,加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解决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解决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提高质量”问题。

据了解,新疆还将抓好高校“双创”教育改革,积极适应自治区发展稳定新常态;聚焦办学定位,推进产教科教融合,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推进高校办学自主权落实;深化投入体制改革,破解高校发展难题,努力营造高校展现新作为的良好环境。

QQ截图20160112144025.jpg

D8A40E245ECFFCF6599B580CE67_38B0CEFA_20025.jpg

3月18日,2016京津冀职业院校电子商务及经管类专业产教融合创新研讨会在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举行,会议旨在研讨京津冀职业院校电子商务及经管类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如何更加适应国家“一带一路”“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三大战略,如何与企业需求紧密衔接以提升“产学融合、校企合作”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张兴会指出,此次研讨是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互联网+”国家战略,聚焦电子商务及经管类专业产教融合,关注教育为企业人才培养服务的一次盛会。

百度营销大学总负责人刘伟、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徐琤颖、希毕迪(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海涛、副总经理胡潇分别做了题为“互联网&电商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转变职教观念 深化产教融合”“泛电商类专业产教融合新模式”“‘互联网+’与职业教育的共融发展”的演讲。北京市丰台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副校长罗智、天津市城市建设大学赖迪辉主任做了经验交流。

研讨会上,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与百度营销大学、希毕迪(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签署校企合作框架协议书,将在提升学校在人才培养、实训实习、教学改革、科学研究等方面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为培养面向现代服务业重实践、强基础、校企化、国际化、复合型的应用技术人才,特别是产业链高端的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强有力地保障。

据悉,本次研讨会共邀请京津冀三地本专科院校30余所,同时邀请了相关知名互联网及电商类企业参会。

QQ截图20160112144025.jpg


——第十二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 北京市复赛评审工作启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精神,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  促进活动育人的意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方式方法,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不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由市教委、首都精神文明办、团市委、市妇联、市关工委主办,市职教学会德育与学生管理研究会承办的第十二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北京市复赛自2015年9月启动以来,在各学校普遍参与、组织初赛的基础上,市赛评审工作于2016年3月12日在北京市商业学校启动。

640.webp (1).jpg

北京市复赛组委会副主任、市教委职成处王东江处长、杨颉副处长和首都文明办未成年人工作处赵大伟、市赛组委会副主任、评委会主任、北京市商业学校党委书记史晓鹤、市赛副秘书长吕轮超及德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研究会近30名常务理事现场观看竞赛作品并现场指导评审工作。来自北京市商业学校、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中国摄影家协会、北京用友新道公司、北京求实职业学校、北京市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校、北京市国际职业教育学校、北京市海淀区卫生学校、北京市铁路电气化学校等中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98名专家作为评委参加市赛评审工作。

640.webp (2).jpg

640.webp (3).jpg

640.webp (4).jpg

640.webp (5).jpg

本届市赛共分为征文演讲类:“牢记历史、爱我中华”;“成长中的感动”、生涯设计类:“职业生涯设计”;“创业计划”;“创新设计”、摄影类:“职校美、学习美、劳动美”;“寻找身边的技艺达人”、微视频类:“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寻找身边的技艺达人”、校园情景剧类:“法治、安全、环保、健康”、才艺展示类:“人人尽展其才”,分为舞台类和非舞台类2项等六大类12个小项。其中,“寻找身边的技艺达人”微视频和摄影拍摄为市赛项目。经过学校初赛,共有48所中职学校报送8978份作品参加市级复赛。

640.webp (6).jpg

640.webp (7).jpg

在首先开始的评审培训会上,市职教学会德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研究会主任、市赛组委会副主任、评委会主任史晓鹤、市职教学会德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研究会副主任、市赛组委会副主任程彬、市职教学会德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研究会秘书长、市赛组委会秘书长、评委会副主任陈济参加培训。会上,陈济结合教育部文件精神和竞赛要求,对本届竞赛出现的新精神、新变化、新要求、新标准进行了讲解说明。

QQ截图20160322104929.jpg

QQ截图20160322105018.jpg

史晓鹤代表组委会和评委会对全体专家评委提出要求,作为省级复赛的评委一定要掌握新标准、了解新变化,形成共识,本着客观、公正、严谨、细致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进行评审,既要体现北京市水平,更要经得住质询;既要遴选出优秀作品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决赛,又要全面展示出北京市职业教育最新成果和师生最佳的精神面貌和时代风采。

QQ截图20160322105129.jpg

评审工作分为试评、初评、复评和专家复核四个环节,采取集中评审,项目组制,组内2人一组,综合把关。

QQ截图20160322105227.jpg

王东江处长、杨颉副处长等领导在听取了组委会和评委会关于评审工作整体情况的汇报后,走进各评审现场,饶有兴趣的观看参赛作品,并就“文明风采”竞赛组织开展、竞赛项目设计、竞赛模式、质量提升等问题与评委进行交流。对组委会和商校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

王东江处长指出,评审工作一定要按照标准要求客观公正的组织进行,做到评委权威,标准明确,流程清晰,工作规范,组织有序。

“文明风采”竞赛活动是一项常态化的德育实践育人活动,也是一个德育品牌活动,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和素养提升搭建了展示平台,发挥了积极作用,各学校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做好竞赛后期的评审、表彰和交流展示活动。切实起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素养提升的积极作用。

此次文明风采竞赛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用艺术的、情感的方式创新德育的活动育人途径,成功展现了首都中职学生的新风貌、新气象,为中职学生提供了展示舞台,有效激发了学生对专业、对职业、对未来的热爱、向往与追求,帮助学生提升自信;让学生在比赛中发挥专长,人人成才、人人出彩,让职业的梦想在大赛中起航,让青春的光亮在大赛中绽放,为成为德能兼备的现代职业人打下坚实基础,最终走向成人、成才、成功!

QQ截图20160112144025.jpg


昨日从陕西省教育厅获悉,《陕西省2016年中等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要点》业已出台,将进一步推进中职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

今年,陕西省将贯彻落实中、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各项方针政策,夯实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发展基础;推进中职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开展对资源整合工作督导,督促各市(区)按照既定整合方案,攻坚克难、积极稳妥地推进整合工作,确保2016年顺利完成整合目标任务。按照高中阶段普职大体相当的要求,严格执行高中阶段招生计划和政策,努力扩大中职招生规模。组织实施好 “三校生”单招考试录取工作,扩大高职和本科招生计划,吸引更多学生选择中职教育。加强五年制高职特别是“3+2”五年制联办高职教育的规范管理,创新中、高、本衔接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统筹推进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

陕西省将全面规范中职教育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重点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计划和文化育人创新行动计划,2016年底前实施基本到位,全面启动实施管理制度水平提升等三项计划。继续开展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组织开发与陕西产业结构和职业教育专业布局相适应的特色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进一步拓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深化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组织举办全省中职学生技能大赛,做好全国大赛选手选拔、集训和参赛工作。加强大赛规范化管理,扩大参赛面,完善校、市、省、国家级四级大赛组织机制。做好中职师资培训,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QQ截图20160112144025.jpg

 

青海省加强创新创业实训教学体系建设,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积极开展创新教育竞赛活动,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入开展。

政策引导,强化创新创业支撑。印发《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从总体要求、工作目标、具体任务、保障措施等4个方面提出14项具体措施。召开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推进会,明确各高校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各高校结合实际出台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修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籍管理制度,设置不低于3学分的创新创业学分,实施弹性学制,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开展创新创业。

搭建平台,打造创新创业基地。各高校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学示范中心等教育资源,依托校外社会实践基地,与企业、科研院所、人社部门加强合作,建设各类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创客空间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加大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内培外引,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专职指导教师队伍,并建立专职教师淘汰制度;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兼职担任专业课、实践课教师和创业导师。

营造氛围,推动创新创业竞赛。积极举办各类省级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活动,充分发挥省级、校级赛事联动效能,以赛带训,增强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和现场感,促进技能竞赛活动与日常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良性互动。举办青海省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创意作品竞赛、本科生教学技能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活动,充分发挥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以赛促研的作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造活力,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QQ截图20160112144025.jpg

上海市建设“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十年来,在对接产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对接产业需求,服务转型发展。面向上海市所有20个主要行业,建设94个开放实训中心,涉及16个专业大类,覆盖61所学校。紧贴产业、行业、企业需求,积极引进行业先进的设施设备服务实训教学,及时学习先进前沿的管理理念,引进企业先进管理模式,建设成融技能训练与职业资格鉴定于一体的,集中小学职业体验、职前教育、职后培训和终身教育于一身的重要平台。

校企深度融合,创新合作模式。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及职业教育标准和企业行业标准高度融合,实训中心紧贴岗位需求,明确学生培养目标,实现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与学校的教育环境融合。有的公司在录用员工上提前深入到各实训中心,把用工需求与学校实训对接起来。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实训中心拥有学生日后工作应用到的各类设备,为毕业生将来快速适应工作环境打下基础。

加大开放力度,服务社会需求。承担中小学生职业体验启蒙教育、社区教育,科普教育等,近年来共建设职业体验学校65所,开放项目共300余个,体验人数达15万余人次。承担职后培训、农民工培训、企业在职员工的继续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职前职后一体化,累计服务社会培训120万人次,技能鉴定72万人次。将实训中心建设运行经验推广到对口援助的川、渝、藏、疆等地,有力推动当地教学观念、模式和师生素质发展。

QQ截图20160112144025.jpg

 

2016年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日前出炉。梳理这份报告发现,2015年江苏高等职业教育多个质量指标均创出新高度,其中,中外合作学院数量全国居首。

2015年,全省83所独立设置高职院校毕业生总数为197063人,比2014年增加9854人,增幅为5.26%。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如何,格外引人关注。省教育厅副厅长丁晓昌介绍,2015年与2014年江苏高等职业教育“计分卡”数据对比显示,除了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5.37%,比上年同期下降1.26%外,毕业生月收入、自主创业比例、母校满意度、雇主满意度等指标均稳步提升。如,毕业生月收入为3082.2元,比上年增加187.22元;自主创业比例为2.97%,比上年增加0.12个百分点;雇主满意度为95.27%,比上年提高0.36个百分点。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尤为可喜。在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江苏参赛学生共夺得57个一等奖,一等奖数再创全国第一,实现职业技能大赛“七连冠”。

力促高职院校与国际先进“牵手”,是江苏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举措。2015年,江苏高职院校新增中外合作项目18项,总数达192项,中外合作办学院校数达60所,居全国首位。

把职业教育国际先进“引进来”,是举办中外合作项目高职院校的普遍做法。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中德高等职业教育合作联盟,搭建起中德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互动的平台;常州纺织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5项国际认证;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英国考文垂大学开展学分互认专升本升硕国际项目合作。2015年,全省共有25所高职院校招收留学生,占全省招收留学生学校总数的33%,共招收留学生1030名,其中学历教育留学人数为636人,比2014年增加323人,学历生比例为61.75%。

QQ截图20160112144025.jpg

继2014年公务员大门首度向技术工人敞开之后,2月29日,山东省再出公务员考录新政:进一步扩大技校生可报考职位的范围,由之前的乡镇公务员职位扩大为不限专业、学历层次为“大专及以上”的全省各级机关招考职位。

2014年,山东初探公务员考录制度改革,适当降低门槛,开始从优秀工人中考录基层公务员,并规定“具有山东常住户口的山东省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高级班毕业生可报考全省乡镇(不含街道办事处)机关公务员相关职位”。

2014年,1100多名符合条件的报名者展开激烈角逐,历经笔试、面试、体检等环节,全省共录用两名技术工人。毕业于淄博技师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杨莹和毕业于山东技师学院的张明卫最终迈过了之前那道无形的门槛成为乡镇公务员,怀揣一张职业技能证书的他们成为幸运儿。(详见本报2014年10月17日刊发于头版的报道《山东:公务员大门首度向技术工人敞开》)

公开资料显示,早在1997年,山东首次给予农民报考乡镇公务员的机会,当时被媒体称为“历史性的突破”。经过试点工作初探,两年后,山东决定再度扩大技术工人报考公务员职位范围。

2月29日,2016年山东省各级机关考试录用公务员工作任务部署会在济南召开,会议确定将进一步拓宽基层公务员来源渠道,规定山东省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高级班毕业生可以报考不限专业、学历层次为“大专及以上”的全省各级机关招考职位。

得知该消息的第3天,毕业于青岛技师学院数控加工大专班的魏明(化名)便从网上购买了一套83元的教材,准备报名参考。他的决定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

这名24岁的年轻人毕业后就职于青岛一家国企,从事一线生产工作,已工作1年的他对职业生涯的规划是“在技能道路上能够有所成就”。

如今,这则消息让他不免有了“试一下”的冲动。“对我们年轻人来说,这真正意味着机会均等。”他说。

2010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曾在全国行政机关公务员管理工作会议上表示,今后要坚持和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公务员制度,探索从优秀工人、农民等生产一线中考录公务员的办法。有网民评价,此举将有利于打破各种制度壁垒,促进用人制度更加开放。

除了这一考录新政,2016年,山东还将在省直机关公务员招考中探索开展定向招录残疾人试点工作。可以预见,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残疾青年受益于该政策。

根据该规定,山东省委组织部、山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山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将各拿出1个岗位,定向招录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具体招考中将采取有别于普通公务员招考的工作方式,残疾人考试报名费用全免。为方便残疾人报考,山东省将单独开设交通便利的笔试考点,积极创造无障碍考试环境,加强考场服务力量,提供全方位服务。

QQ截图20160112144025.jpg

3月3日上午,福田区召开2016年福田区教育工作会议。记者获悉,2016年,福田教育将集中精力抓改革,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特色发展,探索引进德国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批与国际接轨、与深圳产业对接的特色品牌专业;继续深化治理结构改革;实施“名校+”战略,大力推行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福田区区长肖亚非、区政协主席陈志新等寄语福田教育,以补齐短板为重点,扎实推进教育强区建设,为建设一流国际化中心城区和率先落实“四个全面”的首善之区做出更大的贡献。

肖亚非充分肯定了“十二五”期间福田教育事业所取得的长足进步。他希望福田教育以补齐短板为重点,扎实推进教育强区建设,继续着力解决学位缺口短板、校际教育均衡、总体教育结构均衡等问题;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十三五”教育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福田区要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新任务,锐意进取,上下一心,努力开创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率先实施区属九年一贯制学校对口直升

福田区教育局局长田洪明回顾了“十二五”时期福田教育成就。他说,2015年福田教育着力解决教育热点问题,在全市率先实施区属九年一贯制学校对口直升,简化了入学申请办事流程,避免了二次择校。从学前普惠教育到高中学位补贴,福田教育努力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2015年,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福田走在前列。明德实验学校与碧海小学合并实现集团化办学焕发新效益;成立红岭教育集团,破冰存量学校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成为代表深圳质量的学校体制改革的先行者。除此之外,福田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探索形成以校章程为基础,以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术委员会、理事会等为支撑的现代学校制度框架;成立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打造“示范性县级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和一流的新型教育智库。

今年加快推进

职业教育特色发展

田洪明表示,2016年福田教育局将集中精力抓改革,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特色发展,探索引进德国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批与国际接轨、与深圳产业对接的特色品牌专业;并将继续深化治理结构改革,实施“名校+”战略,大力推行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深化课程改革,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全方位开展艺术审美教育。扎实推进青少年创客教育“五个一”工程:每校建立一个创客空间,聘请一位创客导师,开设一门创客课程,每年举办一次创客嘉年华,每个学生每年完成一个创客作品。全面开发中小学“好课程”等。2016年,福田还将实施学校改扩建工程,推动新学校建设,全面提升城中村学校品质,对新沙小学、绿洲小学、新洲小学、岗厦小学、竹林小学等5所城中村学校实施整体改造提升。与此同时,福田还将全面免费开放区属公办学校体育场馆。

QQ截图20160112144025.jpg

2月29日上午10时30分,伴着几十辆重型卡车的汽笛声,上百台打桩机同时在唐山湾生态城工地拉起汽锤重重砸向地面。筹划了仅100天、总投资380亿元的北京曹妃甸国际职教城正式开工。再过100多天,3所学院将从渤海之滨的滩涂上拔地而起,用效率诠释“曹妃甸速度”。

目标:6所学院组混合所有制应用大学

“北京曹妃甸国际职教城计划引进国际、国内教育资源,新建国际化职业技术学院6所,全面承接北京职业学校外迁办学。”北京曹妃甸职教城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姚义纯告诉记者,将通过体制创新,努力创立中国第一所混合所有制应用大学——渤海应用技术大学(筹),打造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改革试验区,高水平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

北京曹妃甸国际职教城位于唐山湾生态城,东临溯河,西接通海路,北临华北理工大学,南至滨海大道。项目占地总面积19.7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3.7平方公里,内湖水域6平方公里。

据介绍,职教城项目建设周期为六年。首期计划从2015年12月至2016年7月完成3所院校建设;到明年9月前再完成3所院校建设,形成占地3300亩、总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的职教城起步区。2022年年底前,再承接11所京津冀转移院校,最终形成拥有17所学院、容纳约20万人口的中国第一海港职教城。

姚义纯表示,通过校企融合、教城融合、产城融合,职教城可集聚约20万人口,形成曹妃甸城市教育功能板块,为曹妃甸现代工业区提供源源不断的高技术人力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与科技支撑。

建设:100天“快攻”建成3所学院

100天建成3所学院!

“你没听错。”北京曹妃甸职教城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孙长军说,首批建设的3所职业学院校舍将在今年7月28日前竣工,确保首批学生10月起在崭新的学校中上课。

“职教城建设将刷新‘曹妃甸速度’。”孙长军说,唐山市改进了审批工作流程,工程项目审批时间大大缩短。由于项目前景好,前期同步进行的融资工作进展也很顺利。他还告诉记者,职教城的设计、施工都由国际、国内一流的机构完成。

负责总体设计的美国HZS设计公司总裁思图德说,职教城不仅规划了教学区域,还同步规划、建设实习、实践基地,并投资2亿元建设创客新城示范中心,打造综合性创客平台,鼓励职校学生发挥所学专长,创新创业服务社会。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宇则表示,职教城建设将依据中央关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要求,不设围墙,建成开放校区、开放街区。鼓励各学院开放办学,互相开放实验室等设备设施,同时建设更多公共设施。职教城内所有的建筑都将遵循绿色、智能原则,建筑不贪大、媚洋、求怪。

招生:面向云贵川桂等省区贫困地区

容纳约20万人的职教城,在学龄人口逐渐减少的今天,将如何招生,又如何安排如此之多的学生就业?姚义纯说,天津海河职教园和贵州清镇职教城的成功经验说明,职业教育正在逐步升温,高质量的职校学生就业无忧。

“先期建设的汽车与交通学院、护理与健康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机械与智能工程学院、商学院和港口学院,都将依据市场导向设置专业,培养企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姚义纯表示,将重点面向云、贵、川、桂、豫、冀等省区的贫困地区招生,将办学与精准扶贫结合,通过建立现代学徒制,帮助学生掌握技能,带动贫困家庭脱贫。

北京曹妃甸职教城内将设立中职、高职、本科、硕士四个培养层级,为职业学校学生提供充足的上升空间和平台。“改变职校学生是廉价劳动力的印象,打造高水平职业‘蓝领’,服务‘中国制造2025’战略。”教育部全职委副主任刘延申表示,看好高水平职业教育的未来。

不少社会人士对开办高水平职业学校表示赞同。央视节目主持人韩乔生表示,希望将家政服务员、月嫂、按摩师等都纳入职教体系,开展普及岗前培训,改变“学中干、错中学”的现状。

特色:引入国外高端培训PK蓝翔、新东方

职教城负责人表示,一校六院的办学模式和公办、民办结合的体制,加上引入的国外高端培训和教育品牌,将推动职业教育全面升级,未来北京曹妃甸职教城也将打造类似蓝翔、新东方的知名职教品牌,并与之展开教学水平竞争。

“中国目前有2.2亿60岁以上的老年人,按照发达国家标准需要至少1800万名专业护理人员,但国内只有3万人接受过专业培训。”瑞典皇家护理学院首席科学家李季男透露,由瑞典王后倡导成立的皇家护理学院,将中国教学基地设在北京曹妃甸国际职教城,培养国内急需的高水平护理人才。

正在筹建的汽车与交通学院,也将专业设置瞄准业界前沿。“汽车服务工程、新能源汽车技术、动车组技术、高铁客运等都是目前急需的专业。”而信息工程学院则主攻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同创客新城结合,培养基于互联网+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此外,由机电一体化、工程力学机械设计等专业组成的机械与智能工程学院,将学生就业方向选定在智能制造和先进制造业。港口学院更是承诺学生毕业后就业不离曹妃甸。

QQ截图20160112144025.jpg

河北出台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

高职加快分类招生逐步取消录取批次

2月29日下午,河北省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河北《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今后河北省高校招生将不再“唯分是从”,人才选拔从单一向综合转变:普通高校更加注重对考生日常学习和综合素质的考量,从今年起本科第三批录取院校与第二批合并,且今后逐步取消录取批次;高职院校加快分类招生进程,2017年实现所有专业按类联合考试招生。

河北提出,普通高校招生将更加注重对考生日常学习和综合素质的考量。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在全省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制度,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任选,普通高中在校学生只有一次参加考试机会;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在全省实行新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并且在2020年高职分类考试招生中试行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进行录取的方式,2021年推广至普通高考使用。

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招生,河北将加快分类招生进程,增加学生对院校的选择权。在此前基础上,河北省2016年高职单招联合考试招生专业类将扩大到10类,2017年实现全部专业按类联合考试招生。

QQ截图20160112144025.jpg

北京曹妃甸国际职教城开工奠基仪式日前在唐山举行。

据了解,职教城占地近20平方公里,建设周期为6年,计划新建、迁建、改建、引进国际国内教育资源,建设职业院校17所,形成曹妃甸城市教育功能板块,为城市现代工业区提供高技术人力资源。

职教城着力打造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混合制办学创新区,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引领区,“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示范区等5个特区。以产教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将政府、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融为一体,将港口、产业、教育和城市融为一体,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

QQ截图20160112144025.jpg

昨天,由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在泰国大城府大城学院建立的“鲁班工坊”正式建设完工,将于3月8日挂牌成立。这是我国在海外设立的首个职业教育领域的“孔子学院”。它的成立,标志着本市作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配合中国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正式启动把自己的优秀职业教育成果输出国门与世界分享计划实施,并搭建起天津职业教育与世界对话、交流的实体桥梁。同时,更标志着天津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已经开启从中低水平国际交流合作迈向中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的发展新阶段。

据了解,“鲁班工坊”所承载的主要任务包括,基于输入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培训;中国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所在国职业院校师资培养培训;与天津职业院校相近层次的学历教育。此次在泰国设立的首个“鲁班工坊”以工程实践创新项目为核心理念和主线,占地232平方米,分为四个区域,分别是仿生机器人学习体验区、电脑鼠走迷宫学习竞赛区、POWERON创新套件实训区、自动化生产线教学区。“坊外”将配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主赛区使用的天津产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等整套服务装备。另外,还配置了两间中泰教师教研场所。

“鲁班工坊”的环境设计充分体现中国和泰国的传统文化气息,反映职业教育示范区建设的现代教学组织理念,突出天津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国际合作内涵性成果,呈现“互联网+”现代智能制造的教学载体应用。

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该“鲁班工坊”将选用天津职业院校开发的“工程实践创新项目教程”双语国际化教材,并根据大城学院专业特点共同开发教学项目并组织实施;遴选泰国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中方教师实施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特别是通过两地间搭建的现场音视频通道和国际化微课程网站平台,双方师生的互动交流和教学研讨将成为常态。通过“鲁班工坊”,本市还将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双语“双师”团队,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管理的国际化水平,并开发国际化培训课程。

天津职业教育经过连续5年的示范区建设,建设了世界水平海河教育园区,开发了50个国际化专业课程标准,内涵建设水平得到巨大提升,已具备职业教育的输出能力。“鲁班工坊”的建立将使天津职业教育更加开放,优质资源得到更加充分共享,为创建具有天津特色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模式,为国家职教示范区升级版启动建设,探索一条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职业教育国际化道路。

“此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中国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和培养熟悉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中国产品的海外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同样重要,它是助推中国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QQ截图20160112144025.jpg

今年长春市“两会”,长春政协第十二讨论组全体委员带来了一份《关于加强政府引导,助推长春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这份建议产生的背景,则来源于委员们在去年10月份一次调研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

2015年10月15日,长春政协第十二讨论组部分委员13余人来到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题为“发展职业教育,助推长春职业发展”的专题调研活动。

通过这一次以点带面的专题调研,小组委员们在看到长春市职业教育所取得的成绩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制约长春市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主要表现为长春市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结构还不尽合理、部分专业缺少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相关的关键性配套生产实训设备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促进长春市职业教育又快又好发展,综合上述调研结果与分析,政协第十二讨论组委员们提出了一些建议。一是希望长春市教育、工信等相关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春市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大鼓励与引导长春市各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深入职业院校,挂职或兼职工作;鼓励长春市各企事业单位大量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与就业,依据单位实际情况,适当提高学生在实习或就业后的工资水平;鼓励长春市各企事业单位与职业院校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有偿或无偿资助职业院校关键性配套生产实训设备,或给予适当的财税优惠鼓励政策等。同时,出台政策鼓励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自办职业教育本科专业。

二是建议长春市招生部门制定科学的招生计划,加强监督检查,杜绝职业院校之间的招生恶性竞争,净化招生环境,引导职业院校开展有序的招生竞争。

三是建议市里出台或制定针对长春市职业院校青年专任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相关管理制度或奖惩条例;建立针对新上岗的青年专任教师首先下厂实习半年的人事管理制度。同时,加大对职业院校青年专任教师开展下厂实践的扶持力度与奖励力度,鼓励他们下厂实习或挂职锻炼,以提高青年专任教师的生产实践能力。

四是建议长春市人社部门与长春市职业院校建立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共享与指导互动交流平台。及时向职业院校发布长春市各企事业单位用工信息,引导职业院校毕业生顺利实现实习和就业,同时,也指导开展专业调研等工作。

QQ截图20160112144025.jpg

吉林省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策部署,扎实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构建吉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通过大力开展职教宣传活动,职教兴省、职教惠民的政策得到广泛认识。主要做法包括:

一、高度重视,形成多部门联动机制 

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2014年11月,吉林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市、县党委政府、相关部门、高等院校、中职学校主要领导5000余人参加视频会议,省委书记巴音朝鲁讲话,省长蒋超良主持会议并做总结。2015年3月,省教育厅印发《全省职业教育宣传工作方案》和《关于设立职业教育宣传月的通知》,从2015年起将每年4月设立为全省“职业教育宣传月”。活动开展正值国务院决定将每年5月的第2周设定为“职业教育活动周”。两大举措,形成强大工作动力,舆论宣传活动迅速形成新高潮。宣传活动得到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各级各类新闻媒体积极参与、密切配合。中国教育报、新华网、教育部网站等媒体多次进行了专题报道,吉林日报、吉林电视台、吉林人民广播电台等10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

二、突出主题,宣传活动丰富多彩 

职业教育宣传活动以“服务振兴,促进就业;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为主题,组织校园开放日、走进社区服务社区、劳动模范事迹报告会、院士基层学校行、专家学者走进直播间等活动。一是组织院士、技能大师(名师)职业院校行活动。中国工程院李玉院士在双辽职教中心建立院士工作室,李万君、王洪军等技能大师受聘长白山技能名师和技能导师。二是举办职业教育专题报告和咨询活动。就国家和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重点项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开展了专题报告会或咨询活动。三是举办职业教育展示活动。开展职业教育发展成果展览、职业院校师生才艺表演、送技能下乡、技能便民服务进社区等多种形式的展示活动,向社会充分展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与风采。四是开展校园开放日活动。各中高职院校面向社会开放校园,重点组织本地的初高中应届毕业生和家长走进校园,开展走访、观摩、座谈和咨询等活动,展现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办学成果、实训环境、理实一体优质课和学生技能等,接待社会各界10余万人次。集中开展职业院校招生咨询活动,利用官方网站、招生简章、宣传手册、张贴画等形式,解读国家、省职业教育资助政策、学校招生政策、校企合作模式和就业质量。五是深入开展职业院校招生政策资助、咨询活动。省教育厅有关同志、职业院(校)长、招生负责人先后座客吉林广播电台、吉林教育电视台《职有魅力》等栏目直播间,就吉林省职业教育发展形势、招生政策、学校办学特色、开设专业及中高职衔接招生政策等考生和家长关心的热点话题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现场解答观众提问。

三、注重成果,宣传活动影响深远 

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宣传活动,让全社会深入了解、亲身体验、实地参与职业教育,充分共享职业教育发展成果。《中共吉林省委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吉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在吉林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风生水起看职教》宣传文章2015年4月17日在吉林日报头版刊发,各类媒体连续刊发职教宣传报道109次,向社会广泛宣传了我省职业院校建设取得的成就、毕业生良好的就业前景和技术技能人才出彩的人生,有力地助推了职业教育发展,对老百姓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成人观念发挥了重要作用。夯实了活动载体,形成集中宣传展示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成果的强大动力。输送了正能量,校企双导师模式,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办学特色差异化展示,引导学生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就业观,提升社会对吉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认知度。打造了宣传主阵地,吉林教育电视台开办了全国首档宣传职业教育的《职有魅力》日播栏目,截止到2015年12月29日,全年累计播发职业教育相关节目报道287期。推进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省市近100项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全部由企业冠名,新增300余家企业参与院校专业建设和职业教育集团,100余名行业企业技能大师受聘高职“长白山技能名师”和中职“技能导师工作室”。中职和高职就业率持续保持在 95%上。2015年,在全省中考生源下降4.2%的情况下,中职招生增长了7.6%。

QQ截图20160112144025.jpg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部署,甘肃省教育厅坚持立德树人,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全力助推精准扶贫。充分发挥教育在精准脱贫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精准对接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现状和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实际,实施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的多元举措,创新思路,积极探索,依靠教育“拔穷根”,突出“精准”保公平,积极为脱贫致富奔小康贡献力量。

由于受历史地理、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制约,甘肃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甘肃省共有86个县,其中58个县分别属于秦巴山片区、六盘山片区和藏区等三个片区的连片特困县,还有17县属于不在国家扶贫片区内的插花型贫困县,贫困县占比87%。全省现有417万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6%,贫困人口规模居全国第七,贫困发生率居全国第二。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甘肃省委、省政府把扶贫开发作为最大任务,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主攻方向,提出了“六个精准”的要求:对象精准、目标精准、内容精准、方式精准、考评精准、保障精准。省委、省政府对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和任务举措。甘肃省教育厅聚焦贫困群众对接受教育最迫切、最关键、最突出的困难与问题,提出了教育精准扶贫的突破口、着力点和路线图,出台实施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乡村教师队伍、民族教育、学生资助、高校招生等7个方面的专项支持计划和《支持革命老区教育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2015-2020年)》等“7+1”教育精准扶贫政策体系,以此来提高教育扶贫的精准度,打好教育扶贫“组合拳”。

一、甘肃教育精准扶贫的做法及成效

甘肃省主要从以下十个方面抓好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落实:

一是准识别,着力建设教育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甘肃省下大功夫建设教育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把好“对象精准识别关”,为各项扶贫政策的精准落实提供依据、搭建平台、建立窗口。教育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汇集了各受教育阶段的扶贫对象、扶贫现状、扶持措施、扶贫效果等综合信息,具有查询、统计、分析、筛选等多种功能,能够准确反映教育精准扶贫的工作进展情况和政策实施效果,真正实现了教育领域扶贫工作“精准建档,精准入户,精准录入,精准审核,精准分析,精准施策”工作要求,极大地提高了工作的精准度和科学性,为教育精准扶贫政策落实提供了有效支撑。

二是补短板,着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实施《甘肃省精准扶贫学前教育专项支持计划(2015—2020年)》,抓住农村教育发展“短板”,按照“四个有利于”原则(有利于利用小学富余校舍和师资、有利于方便幼儿就近入园、有利于乡镇分级管理、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重点推进学前教育资源向行政村延伸。通过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建成乡镇幼儿园1616所,实现集中连片贫困县乡镇幼儿园全覆盖;2015年建成行政村幼儿园939所,实现集中连片贫困县2000人以上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较2011年提高33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3%。力争2017年实现革命老区、藏区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2020年实现全省有需求的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同时,制定了农村幼儿园基本办园标准、公办幼儿园编制标准和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为新建改扩建农村幼儿园配齐保教设施、配足保教人员,真正使农村孩子接受良好启蒙教育。

三是兜底线,着力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实施《甘肃省精准扶贫义务教育专项支持计划(2015—2020年)》,确保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学、活动、生活等设施基本符合教学、安全和生活需要。精心实施“全面改薄”工作,通过引入“第三方”督查、向市县政府主要负责人致信等方式,督促落实县级政府责任,加大地方投入,加快项目进度。2014-2015年共落实资金103.17亿元,占五年规划总投入的48.21%。实施土建类项目10016个,完工项目8328个;完成设施设备类项目2970个。已实施项目惠及7574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188万名学生,分别占全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数的79.37%和在校生数的69.33%,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同时,制定《甘肃省<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实施意见》,加强义务教育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管理。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保障百人以下小规模学校正常运转,确保农村孩子就近入学。推进信息化优质资源共享,在贫困地区中小学和教学点建设“班班通”教室8.4万个,3930个教学点享受到优质数字资源。

四是拔穷根,着力提升职业教育服务水平。实施《甘肃省精准扶贫职业教育专项支持计划(2015—2020年)》,促进优质职教资源向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倾斜,通过多种途径确保贫困家庭适龄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习。加快建设兰州新区职教园区,以推进职业教育助推城镇化国家级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培养贫困地区产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努力实现“输出一人、脱贫一户”。发挥“农”字头中职学校、农林类职业院校和涉农专业点作用,广泛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增强“造血”能力。在贫困地区开办涉农专业教学点49个,2015年面向贫困县招收“两后生”6万余人。大力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培训和劳务品牌培训,年培训规模达到20余万人次,有效促进转移就业。

五是建机制,着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实施《甘肃省精准扶贫乡村教师队伍专项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完善“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把贫困县乡村幼儿园教师纳入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范围,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每月享受不低于500元的生活补助。2016年,甘肃将把乡村教师周转房纳入保障房建设计划,已被省政府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加大贫困地区师资补充力度,按需设岗、按岗招聘、精准补充,2015年全省招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7781人,其中乡村教师7461人。重点加强乡村教师培训,扎实推进“三计划两工程”(陇原名师助力贫困县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百千万乡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万名乡村校长能力提升计划和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和“精准扶贫教师培训三行动”(网络与校本研修“薪火网研行动”、乡村微规模学校教师全员访名校“微访行动”、乡村学前教育教师素质提升“千千树行动”),采取送培下乡、专家指导、校本与网络研修等形式,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15年累计培训教师13.93万人次,其中乡村教师占85%。

六是缩差距,着力加快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实施《甘肃省精准扶贫乡村教师队伍专项支持计划(2015—2020年)》,优先重点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实施支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教育跨越发展行动计划,制订加快发展民族教育专项规划、藏区教育发展攻坚计划和支持藏区教育发展实施方案。加快改善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全面改薄”资金按在校生数的120%向民族地区倾斜支持,向民族地区1142所学校安排资金16.47亿元。加大人才培养支持力度,近五年累计招收藏区1.23万名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实现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全免费,藏区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由生均1950元提高到2168元,甘南州等12个高寒阴湿地区取暖费标准按其他地区两倍标准拨付,农村中小学生全部吃上免费营养餐。持续开展大学生藏区顶岗支教,每年选派300余名大学生赴藏区农牧村幼儿园实习支教。

七是全覆盖,着力健全学生资助保障体系。实施《甘肃省精准扶贫学生资助专项支持计划(2015—2020年)》,把各项免费和资助政策精准到人,建立了不让一名贫困家庭学生因贫失学的资助体系。在省级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从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按照每生每学年1000元的标准,免除所有贫困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保教费。免除所有中职学生的学费,为贫困家庭学生每学年发放2000元中职助学金。对进入省内高职院校就读的贫困家庭学生按照每学年5000元标准免除学费和书本费。为贫困家庭大学生提供每学年最高8000元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2015年落实各类学生资助经费17.47亿元,99.35万名贫困生受益;发放助学贷款12.22亿元,21.06万名贫困生受益。2016年,我们进一步扩大资助范围,对全省在园幼儿免除(补助)学前教育保教费,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普通高中学生免除(补助)学杂费和书本费。

八是重倾斜,着力落实各项招生扶贫政策。实施《甘肃省精准扶贫高校招生专项支持计划(2015—2020年)》,增加面向贫困地区的高考招生专项计划。2015年新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考生专项计划、革命老区专项计划。同时,省属高校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地方高校农村生源专项招生计划也精准到贫困县,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贫困家庭子女。开展省内高职(专科)院校面向贫困县单独测试和推荐免试招生试点,单独面向贫困县安排农村定向全科医生招生计划。今年,各类扶贫专项共录取贫困地区学生2.23万人,扩大了农村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上大学的机会。

九是保优先,着力促进老区教育跨越发展。实施《甘肃省教育厅支持革命老区教育跨越发展行动计划(2015—2020年)》,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倾斜支持革命老区教育事业发展。努力扩大革命老区学前教育资源,2015年优先下达资金5.69亿元,计划在革命老区建设1072所行政村幼儿园,支持革命老区到2017年率先实现有需求的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优先改善革命老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全面改薄”资金按在校生数的120%向革命老区倾斜。优先支持革命老区实现所有中小学和教学点宽带网络全覆盖,所有班级“班班通”全覆盖。优先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支持革命老区每市重点办好1-2所国家中职示范校,每县重点建设1所有特色的职业技术学校(职教中心)。

十是多关爱,着力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将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作为教育扶贫的重要内容,以中小学校为阵地,多措并举、家校联动,着力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建档立卡有台账。在认真摸底的基础上,全面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切实做到一人一档一卡,重点掌握留守儿童年龄、监护人、学习生活状况等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关爱和帮扶。二是改善条件重资助。结合学前教育向行政村延伸和“全面改薄”项目,加快农村幼儿园和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建立留守儿童用餐登记台账和营养状况档案,满足留守儿童用餐需求。落实留守儿童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教科书免费等政策,有效减轻学生学习、生活负担。三是建章立制重对接。建立中小学校排查解忧制度,协调解决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实际困难;建立代理家长关爱制度,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辅导、生活帮助和心理抚慰;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动员教职员工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从情感、生活、学业等方面给予关怀和照顾。我们还通过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天一条短信、每周通一次电话、每月手写一封信,促进留守儿童与父母情感交流。

二、甘肃教育精准扶贫的政策特点

在认真调研摸底的基础上,甘肃省出台了教育精准扶贫系列政策,贯彻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对接了省委、省政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要求,结合了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家庭学生的实际需要,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针对性,为全省教育找准抓手、补齐短板、精准推进教育扶贫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撑。具体而言,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制定和实施体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聚焦了“全面小康”时间节点与扶贫目标。根据甘肃省扶贫攻坚的总体节奏,在确定教育精准扶贫的目标任务时,紧扣了2017年和2020年这两个时间节点:2015年至2017年是集中攻坚阶段,2018年至2020年是巩固提高阶段。

学前教育方面,按照进一步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的思路,提出了“在全省所有贫困县和插花型贫困县有实际需求的贫困村依托小学新建、改扩建幼儿园,到2020年,实现有实际需求的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的目标。考虑到革命老区和藏区脱贫的重要性和任务的艰巨性,特别提出“2017年革命老区和藏区贫困村幼儿园优先全覆盖”。

义务教育方面,“全面改薄”项目完成的时间节点原定为2018年。考虑到贫困地区的迫切需要,超前谋划,提出“到2017年,使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教学设施设备满足基本教学需要,生活设施基本满足生活需要”。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提出2017年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中小学和教学点实现宽带网络和“班班通”建设全覆盖。

职业教育方面,对接全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相关指标,提出了2017年、2020年两个时间节点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的总体规模和比例,从贫困地区中高职教育发展、劳动力技能培训、“两后生”培养等方面力争提出了具体目标。

第二,突出了“点面结合”的政策与举措。紧紧围绕全省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建设,将教育扶持政策精准对接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让政策既关注到“点”,也覆盖到“面”。

在“点”上,力争在教育扶贫方面让贫困群众增加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一是各项免费和资助政策突出精准到人。从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幼儿在当地接受学前教育免除了保教费(每生每学年1000元);所有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中职教育,不仅享受免学费政策,还发放每生每学年2000元的助学金。省内高职(专科)院校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学费和书本费全部免除;对贫困家庭考入高职(专科)、本科院校学生,还为每生每学年解决不超过8000元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由政府贴息。2016年春季学期开始,再度加大免费与资助力度,对全省在园幼儿免收(补助)学前教育保教费,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普通高中学生免收(补助)学杂费和书本费。二是乡村教师各项待遇保障精准到人。贫困地区教师待遇不高、职称晋升困难,一直是教师队伍补充不足、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不够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在补充招录、职称评聘、培训进修、评优提职等方面进行倾斜,并逐年解决贫困地区农村幼儿园教师编制问题,对贫困地区乡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发放生活补助、稳步推进乡村教师周转房建设。三是各类招生扶贫倾斜政策精准到人。贫困地区学生就读大学,这是关乎贫困家庭脱贫的长远之举。单设批次、单列计划,专门增设精准扶贫专项招生计划、革命老区专项招生计划,精准招录贫困县、贫困家庭学生。中央、省上的各类招生计划均向贫困地区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倾斜,使更多贫困家庭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在“面”上,力争改善办学条件,让贫困地区的整体教育水平上台阶。一是农村幼儿园新建改扩建覆盖到“贫困村”。学前教育是甘肃省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更是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短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重点面向有需求的贫困村建设幼儿园,力争到2020年实现贫困地区有实际需求的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二是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改善落实到“薄弱校”。聚焦贫困地区薄弱学校,通过扎实推进“全面改薄”项目,加快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改善基本办学条件,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是贫困地区教师培养培训体现好“多元化”。“多元化”的教师补充与培养培训,对改善贫困地区师资状况都很有针对性。无论是中高职一体化学前师资培养模式,还是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到贫困地区农村幼儿园开展巡回支教,无论是“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加大对贫困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藏区教师培训力度,还是组织城乡教师、校长到贫困地区农村学校开展支教和挂职,都对贫困地区教师队伍整体业务素质提升产生了积极影响。四是贫困家庭劳动力技能培训实现“网络化”。贫困家庭之所以贫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致富能力较弱,劳动力没有得到有效开发。甘肃省提出依托区域性职教实训基地,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符合贫困地区产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步伐。发挥市县级职校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作用,整合各类职教培训资源,帮助贫困户掌握实用技能,提高脱贫致富能力。

第三,凸显“同频共振”的责任与监督。在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甘肃省注重唱好扶贫攻坚大合唱,真正落实责任分工,强化监督检查,构建了“上下衔接、左右联动、加大倾斜、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责任分工方面,主要分三个层面明晰了教育精准扶贫的责任:一是省直相关部门的责任,二是市(州)级政府责任,三是县(市、区)政府责任,三级责任落实到位,各项任务举措就能精准推进。此外,还制定了定期检查、责任追究、信息公开、绩效评价等四项监督检查制度,确保教育扶贫资金的安全使用,项目如期实施。

第四,突破“大水漫灌”的定势与惯性。为了让每一个举措、政策都能够惠及贫困群众,甘肃省主要抓好“四项对接”,突出“全程精准”:一是精确对接贫困信息。建立了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教育精准扶贫大数据信息,综合了教育、人口、扶贫、统计等部门的多方面数据,在数据采集、审核、录入、分析方面,突出“全程精准”的工作要求。二是精确对接主要措施。逐条对接贫困人口信息,能到人的精准到人,能到户的力争到户,建立台账、核算资金,最大程度算清教育扶贫账,便于下一阶段推进工作有的放矢,精准作业。三是精确对接任务节奏。在落实教育精准扶贫的任务和指标时,综合考虑任务实施节奏,按照“补短板”、“兜底线”的迫切需求,少“拍脑袋”、多“找依据”,提出精准的量化指标,将各项任务完成时限一一确定,列出计划表,签订责任书。四是精确对接考核评估。按照年度扶贫计划,专门制定了教育精准扶贫专项支持计划年度考核办法和考评指标体系,以此来考评工作效果和责任落实情况。

下一步,甘肃省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精准扶贫的战略部署,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把精准扶贫作为“十三五”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教育综合改革优先考虑扶贫,制定发展举措重点倾斜扶贫,体制机制创新有效服务扶贫,抓好“四个着力、四个到位”:着力保障农村学前教育,着力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着力改善办学条件,着力落实招生扶贫政策;把资助政策精准兑现到位,把乡村教师待遇精准落实到位,把贫困地区教师精准培训到位,把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精准保障到位,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各项工作,努力向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QQ截图20160112144025.jpg

浙江绍兴强化职教内涵发展,推进四大提升工程——

提供更高质精准的职教“供给”

在绍兴市职教中心教学工厂里,2013级电气高工班的学生在电子电工教师王立伟和杭州东慧电子公司技术总监丁培钦两位导师的指导下,熟练地操作着电子贴片焊接机,在几分钟内就生产出了一个USB充电电路板的最新样本。  

绍兴市职教中心副校长王国标告诉记者,教学工厂营造了“入校即入职 入校即入厂”的职业氛围,在真实的生产性实训过程中,学生提升了对企业和岗位的综合认知度,强化了由学生个体向“企业人”的转变,并加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学校依托校企合作委员会,创设了兔兔动漫、海德数码、亚大汽保、科盛电子等多个校内教学工厂。”王国标说。  

“十二五”期间,绍兴市把校企合作作为提高职教教学质量、强化职教内涵发展的核心,不断创新,摸索出了“教学工厂”、校企共建企业技术学院、职教联盟等多种载体,努力深化校企合作。近年来,随着低碳环保概念在建筑行业的深入,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广泛使用,促使企业在研发上要投入更多精力,同时促使学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要从学研融合入手,在技术研发和创新领域展开深度校企合作,对本地建筑企业资源进行高效、深度利用。  

2013年1月,由包括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在内的9所中高职院校和22家建筑业企业组成的绍兴市建筑业职教集团在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成立,集团以创新现代制造业、服务业等职业教育为目标,以学研结合为基础,以职业教育培训集团内部联动为主要形式,结成区域性、跨行业、多元化的新型职教联合体。  

“十二五”期间,绍兴市以职教集团为抓手,深入推进校企间的无缝对接。目前,该市结合支柱产业、优势专业等特点,已成立了纺织印染、电子机械、建筑、旅游、农林园艺等19个职教集团,同时还成立了职教联盟、医药产业教育联盟等两个联盟,涉及59所中高职院校、464家企业、34个行业协会、16个科研机构。  

“校企合作,是我市职教四大提升工程的其中一项。”绍兴市教育局局长贺晓敏告诉记者。  

2015年5月15日,绍兴市教育局印发了《绍兴市职业教育内涵发展三年计划(2015—2017)》,启动实施“重点专业群建设工程”“校企合作深化工程”“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和“师资队伍培养工程”等四个工程。  

一场以加强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主题的行动,悄然在绍兴展开。  

以重点专业群建设工程为例,“十二五”期间,绍兴市坚持专业错位发展,共取消50多个重复专业,专业布点数由原来的300多个,调整到现在的212个。  

“目前,绍兴市职校的一个大类专业,设立学校不超过5所;新建专业,设立学校不超过3所;在同一个区、县(市)内,基本无重复专业。”绍兴市教育局副局长石鑫炯说。  

石鑫炯介绍,下一步,将重点扶持一批与绍兴经济建设关联度大、契合度高的主体专业,由此带动整个专业群做大做强。同时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

“职教内涵发展,关键在人。”在贺晓敏看来,学生的素质和教师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

贺晓敏介绍说,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中,重点将落实“立德树人”要求、深化中职课程改革、加强中高职衔接、完善技能大赛激励机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等。

为了真实体现和检测学生的综合素质,2014年绍兴市启动了“面向人人的技能抽测”,即在全市每所学校随机抽取1-2个专业,每个专业随机抽取10%的学生进行检测,然后公开所有人的成绩。

“2015年,浙江省也启动了该项抽测,我市获得了全省第二名的成绩。”绍兴市教育局职成教处副处长张悦耳说。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培养一批既有教师资格证书、又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石鑫炯说,一方面,绍兴市要成立专家服务组。由政府组织技术劳模、高级技师、工程师成立专家服务组,设立定期定员的教育服务制度。

“另一方面要引进优秀人才,扩大职校专业教师的自主招聘权。”石鑫炯说,为此,绍兴市于2011年率先在全省扩大职业学校选人用人范围,对教学和技能水平符合条件的高技能、紧缺型人才和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才实施特招特聘,提高学校教师队伍学历层次和技能水平。

贺晓敏说,五年内,力争“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逐年持续上升,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5%以上,获得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的教师比例大幅提高。

QQ截图20160112144025.jpg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