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展开全部
        近日,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公布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名单。福建省侨兴轻工学校荣获“黄炎培优秀学校奖”,福建省三明市农业学校校长张运椅、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院长张迅捷荣获“黄炎培杰出校长奖”,福建省福州旅游职业中专学校教师杨松、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张源峰、福建省大田职业中专学校教师张如涯荣获“黄炎培杰出教师奖”。

   
     据了解,该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评选活动经过评审委员会认真评审,共评选出黄炎培优秀学校奖59个;黄炎培杰出校长奖80个;黄炎培杰出教师奖110个;黄炎培优秀理论研究奖8个;黄炎培杰出贡献奖1个。

        2014年4月18日,福建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校安全工作委员会第一次委员代表大会在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隆重召开。全省17 所高职院校和47 所中职学校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上,省教育厅学校安全工作处谢友平处长提出:学校要始终把确保师生安全视为学校的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始终把确保师生安全视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首要工作来 做。并对学校安全工作委员会提出了委员会工作要有计划、有部署、有重点、有目标地开展,要加强安全管理的研究和实践探索等6个具体要求。


        福建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王福贵要求学校安全工作委员会要为会员单位服务,坚持“学术立会、服务兴会、研究强会”的办会理念,团结协作、共同努力,把学校安全工作推向更高层次。


        大会选举了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副院长王兴中同志为理事长的学校安全工作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与会代表讨论、表决了《福建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学校安全工作委员会规程》,举办了“认识火灾和扑灭学会逃生和预防”、“校园安全防范与突发应对”讲座。

    2014326-27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4年工作会议在江西南昌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职教学会主办,江西省职教学会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承办,是在2014226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下举行的一次重要会议。

    

    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总结2013年学会工作,分析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形势,安排部署学会系统2014年工作。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纪宝成、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王继平巡视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占山、江西省教育厅副厅长郭奕珊、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校长李红勇以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近10位副会长出席大会。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职教学会以及学会各分支机构代表、行业企业代表和全国职业教育战线的108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李祖平、石伟平、徐曙光分别主持了326大会的开幕式、专家报告、专题报告。福建省职教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张志光、福建经济学校赵金斌同志赴南昌出席了大会。


    326上午,江西省教育厅厅长郭奕珊至辞;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巡视员王继平作“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的讲话;中国职教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占山作“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能力,努力提升学术研究水平,为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做出新贡献”的工作报告,之后湖南省职教学会会长杨国旗、医药卫生职业委员会主任陆国民、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职业教育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常焕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校长李红勇在会上做了经验交流。下午,大会邀请到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李勇、国家行政学院经济部教授、博士生导师许正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杨海成3位专家作了相关专题报告,对我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做了顶层设计相关的探讨。


    327上午,大会首先分地方学会和行业学会进行了分组讨论。我省张志光常务副秘书长就福建省开展第四届黄培炎职业教育奖的评选情况在组内进行了交流。之后由召集人把讨论意见向大会做了汇报。之后,中国职教学会会长纪宝成作总结讲话。纪会长认为,职业教育的形势大好,而且越来越好!并强调:本次会议以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为指导,做到了重点突出、方向明确、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现实性和针对性强,是一次成功的会议,这对今后的工作将起到促进作用。


    一、深入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正确认识学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定位和作用,坚定信心、鼓起信心,做好工作,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水平的提升,做出应有贡献。


    二、紧贴基层,代表广大职业院校利益,反映他们的呼声。


    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进行调查研究,不回避任何问题。


    四、抓好工作重点、调研重点


        五、学会要以活动强会


    六、学会的各级机构,责任重大,承载的各种社会期望越来越多,因此更要加强自身建设,增强自律意识,依法办事,讲规则,守规矩。



  为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加强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指导,合理提高育人质量,近日,福建省邮电学校召开了福建省通信行业中等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暨专业指导委员会2014年工作会议。

  会议由行指委秘书长刘苏军主持,福建省通信行业协会会长陈松年、福建省通信管理局副局长林法祥、福建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王福贵、行指委新增副主任委员刘孔恩以及福建省通信行业协会秘书长许建红等领导出席大会并在主席台就座。23位企业代表和我校领导班子成员、各专业教学部主任、各专业教师一同参加了此次会议。

  刘孔恩校长首先代表学校致欢迎辞,并对通信行指委的各位领导、专家一年多来对学校发展各项工作所做出的努力表达了最诚挚的谢意。他指出,此次召开会议,目的是向行业企业问计,请专家指导,在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中找准定位,革故鼎新,提升质量,办出特色。刘校长相信,在学校和行业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双方一定能进一步深化推进通信行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升服务通信行业企业发展和海西建设的能力,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通信技能型人才。

  接着,与会成员听取了“福建省通信行业中等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2013年年度工作报告”,同时审议通过了“福建省通信行业中等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2014年年度工作计划”。

  随后,刘苏军副校长宣读了“关于增补福建省通信行业中等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的决定”,并由福建省通信管理局副局长、行指委主任委员林法祥向增补行指委委员颁发了聘书。

  最后,福建省通信行业协会陈松年会长发表讲话,他肯定了福建省邮电学校为福建省通信行业的发展及人才培养做出的贡献,感谢了福建省邮电学校对福建省通信行业协会工作的支持,强调了协会会一如既往地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同时,陈会长期望各位委员、专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继续为通信行业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指导和帮助,也希望省邮电学校与全省通信企业能够进一步密切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双赢,共同培养出合乎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我省通信产业的发展和海西经济的腾飞做出更大的贡献。

  行指委会议结束后,各与会人员合影留念。随即,行指委下属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物流服务与管理三个专指委分头召开了各专指委2014年度第一次会议。各位专家委员、专业教师们围绕2014年专指委工作计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改革、校企合作模式等内容展开了讨论。

  此次会议,加强了行业企业对我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的指导,推进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为进一步推动我校示范校建设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宣汉职中与企业形成校企合作关系。


学生正在上实践课。
 

学生正在企业车间进行实践操作。


  达州市宣汉县,人文底蕴深厚,教育事业一直蓬勃发展并取得了卓越成效。近年来,随着经济不断飞速发展,宣汉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更上了一个台阶。

  目前,宣汉有宣汉职业中专学校、宣汉昆池职业中学、宣汉毛坝职业技术学校、达州科技职业学校共4所中等职业学校。中职在校学生约15000多人,在职教师533人,其专业涵盖了学前教育、电子与信息技术、机电、建管、航空等17个职教专业。

  从市级重点的毛坝职业技术学校,到省级重点的昆池职业中学,再到国家级重点的宣汉职业中专学校,宣汉职业教育已梯次覆盖职高的各个等级面。特别是宣汉职业中专学校成为国家首批、达州市第一所“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后,宣汉职业教育便已步入川东北片区职教高地。

  实训实练一个张扬个性的大舞台

  欢声笑语、激情洋溢,走进宣汉的职业学校,一种散发着青春活力和自信阳光的校园气息迎面扑来。一栋栋宏伟壮观的教学楼和实训楼交相辉映,在这儿,学生们与牛顿、高斯、门捷列夫等名师大家打交道的时间少了,但却与音乐、绘画、舞蹈、数控、模具、电子等技艺性学科接触的时间多了。

  这儿不仅有传授知识的老师,也有教授技术的师傅,不仅有学习的课堂,也有学艺的车间。校园内,学生不以分数高低论英雄,在每一个专业学科,每一个动手环节,学生都能发掘自己的潜能,获得施展拳脚的机会。在这个舞台上,学生们个性张扬,千姿百态,犹如百花齐放,竞相斗艳。

  “百年历史沧桑,教育躬耕不辍”,宣汉职业学校的教育人一直秉承着“做优普教、做强职教”的办学思路,强调体悟式学习,以“强国家重点职中、创全国示范职教中心、建全国劳务扶贫培训示范基地、打造万人巴蜀特色职校”为目标,采取“校企结合、工学交替、车间教学、实训实练”的教学形式,实施“开放办学、订单培养、全员安置、跟踪服务”措施,创新“办学到沿海,教学进工厂,车间成课堂,学练强技能”的新模式,走产教、校校、校企、长短(培训)结合之路,形成了立体人才输出网络。

  因材施教学生找回自信的中转站

  对于就读职业中学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人生都历经过风雨洗礼,在以分数高低论成败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缺乏自信、自暴自弃、渴望关注已成为职校学生的通病。如何让学生重新找回自信,重塑生活激情是宣汉职业学校给新生上的第一课。

  “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技能使人生立足不忧”,读职高,一样有出息。毕业于宣汉昆池职业中学幼师专业的2000级学生朱小琴,当初因中考落榜,进入职校,凭着一股子任性和对幼师的喜爱,在分数上受到挫败的她,却在职校找回了自信,如今她已开办了当地最大规模幼儿园;毕业于宣汉职业中专学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马安明,现已是昆山昆盈电子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此外,还有现任广东省惠州健源牛奶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鲁仕安、成都商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桂贞勇、宣汉县昌林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昌林等一大批杰出青年才俊。

  他们没有选择与千军万马的高考大军去挤大学的独木桥,如今同样拥有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如果说个别的成功说明不了什么,在大学生就业都很难的情况下,宣汉县每年职高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7%以上,月工资均在2000元以上,宣汉90%的畜牧站站长都出自宣汉职业学校的畜牧兽医专业。全新的教学模式,丰富的知识构架,在职校,许多对概念理论乏味的学生重新找到了对学习的热情和生活的自信。

  职高,一种完全不同于普高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仅可以参与更多实践课程掌握一技之长,同样可以通过学习进入高等学府。从2010年到2013年,宣汉连续3年对口高职本、专科上线人数均居达州全市第一。2013年533名职高学生参加高考,本、专科上线469人,其中本科上线45人,专科上线424人,本专科上线率达88%。

  政府支持多方利好为职校保驾护航

  岁月如歌,风雨兼程,宣汉职业教育一直在不断摸索中前行。为发展好当地职业教育,宣汉县县长亲自挂帅掌舵,出台了《宣汉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宣汉县人民政府关于职业教育三年攻坚计划的实施意见》,建立了横向到县级部门,纵向到学校,整体联动、各司其职、共谋发展的工作格局。

  “车马未动,粮草先行”,宣汉县财政用于职业教育的财政预算每年不低于600万元,其次还设立了每年20万职教专项经费。据统计,仅2008—2010年,3年职教攻坚期间,宣汉县投入职业教育上的资金就达2700余万。近几年,当地政府又先后投入700多万元。目前全县职业学校建有各种专业实训场(室)170个,专业实训设备设施总价值达到3800多万,设备设施整体水平跃居达州全市前列。

  宣汉每年初中毕业学生约1.4万人,而升入普通高中的不到6000人。为了在全县营造“读职教,有出息”的浓厚氛围,2007年,宣汉县率先举办了达州市第一届职业教育成果展,展出学生制作的作品3000余件,参观群众达4万人次。省扶贫资助项目“雨露计划“落户宣汉,对家庭特别困难的1-2年级学生每年还将资助1500元,每个学生就读时只需缴纳200多元的书本费和100多元的住宿费。各职业学校又通过减免学生书本费、住宿费,免费提供生活用品、资助生活费,给优秀学生发放奖学金等形式吸引学生就读。现在年均招生达到5000多人,是2008年的6倍。

  目前,三所公办职业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宣汉职中领航全县职教发展,是全县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中心、市职业技能鉴定站,其畜牧兽医、学前教育、电子与信息技术、机电技术应用是国家三部委批准的“国示”项目重点建设专业;昆池职中内务管理出示范,学前教育专业优势明显,被评为达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内务管理示范学校;毛坝职中对口高考独树一帜,畜牧专业具有传统优势。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外部促动和内部奋进下,宣汉县职业教育实现了规模发展、均衡发展和内涵发展,并逐渐成为达州市县域职业教育的领头羊,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15个国家级奖励,以及“四川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四川省发展职业教育先进县”、四川省毕业生就业安置先进单位、四川省优质教学示范单位等20多个省级表彰。

  宣汉职业教育的未来蓝图:

  投入 5 亿打造宣汉职教园

  为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如今,宣汉县委县政府拟投资5亿元扩容迁建宣汉职中,整合昆池职中和毛坝职中,建设宣汉职教园区。建设地点定在县城西区新城冉家湾,占地308亩。建成后可容纳在校学生10000人,年均招生5000人,每年接受各类短期培训1000人。该项目已被确定为宣汉县重点实施工程,现已完成土石方平场,计划2014年主体工程动工,2017年完成全部建设。

摘要] 30 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经历了恢复、发展、滑坡、重振四个阶段。从总体上看,我国的职业教育政策符合社会的要求,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发现,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取向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曾发生过数次重大的转变,同时由于政策工具不充足、价值冲突、政策目标与手段不对应等问题的存在,影响到政策实施的质量。 

[ 关键词] 职业教育政策;职业教育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波澜起伏,通过快速发展,初步建立起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回顾三十年来职业教育政策的变迁,对于深入认识中国要不要发展职业教育、中国需要发展一个什么样的职业教育、中国应该怎样发展职业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一、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历史回顾 

(一)恢复阶段( 1978-1984 年) 

文革期间,我国整个职业教育体系被破坏,其中,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倾向尤为明显。到1976 年,中等职业学校主要由中专和技校构成,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含中师)共计3710 所,在校生91 万多人,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比重由1965 年的52.6% 降至6.1% ,高中阶段普职比为15.4  1 . [1] 因此,本阶段国家职业教育政策重点是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建立职业教育体系。 

1 .确立了调整中等教育结构的目标并初见成效。 

1978 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应该考虑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专、技校的比例。由此,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被提到政策制订的日程上来。 1980 年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以下简称《改革报告》)提出了一系列促进中职教育的倾斜政策。到1985年,高中阶段的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农业职业高中的在校生分别比1980年增长了26.4%  9.1% 4.8 倍,总人数达到415.6 万人。高中阶段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人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35.9% ,1980 年提高了17.2 个百分点。 

2 .形成了多部门、多行业共办职业教育的途径与格局。《改革报告》提出,要将一部分普通高中改办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中学、农业中学。这项政策的一个明显效果在于,在促使中专、技校数量增长的同时,促成了一种新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由普通中学改办而成的职业高中。 1983 年教育部、劳动人事部、财政部、国家计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改革城市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途径,并提出对教育部门主办的职业教育每年追加一次补助。至此,我国形成了行业企业、劳动等部委、教育部门共同举办中等职业学校的格局。 

3. 疏通办学主体渠道,允许社会力量办学。值得注意的是,《改革报告》还强调“,集体和个人也可以办”各种职业(技术)学校,并在以后的政策中得以延续。这一突破对往后的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一阶段职业教育的恢复发展奠定了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基础,这个基础也成为我们今天职业教育取得成就的基础。但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把发展职业教育的任务主要赋予正规学校;对发展职业教育必需的外部制度的建构考虑不足;行业参与机制缺失;办学多头并缺乏统一协调;国家能力标准、统一职业资格制度与学历职业教育之间的匹配不完善;在薄弱高中基础上改建的职业高中低标准办学;等等。 

(二)发展阶段( 1985-1996 年) 

本阶段从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颁布至199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业教育法》)实施,职业教育发展呈现出政府推动、外部驱动、规模发展迅速等特点。 

1 .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确立。 1985 年《决定》发布,标志着包含职业教育在内的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思路已经初步形成。《决定》对职业教育的定位、发展路径以及相关政策进一步系统化,提出了“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明确要求各单位招工应优先录用职教毕业生的倾斜政策,并且确定了学校教育从中学阶段开始分流的方针。《决定》肯定了“社会力量办学”,为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办学提供了政策基础。《决定》中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具有高度的权威性,为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确定了基调。这一时阶段职业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到1996 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占高中阶段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的比例分别为57 . 68% 56 . 77% ,达到了新时期的最高点。从1987-1992 年,职业教育经费从0.603 亿元上升到14.21 亿元,年平均递增18.7% ,在全国地方教育事业费支出中的比重由3.05% 提高到3.65% ;职业教育基本建设投资从1.27 亿元上升到736 亿元。 

2 .职业教育规模发展和内涵发展并重。 1991 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继续扩大招生规模,使全国中职的在校生人数超过普通高中的在校生人数。在扩大招生的同时,主要走内涵发展的路子。其中包括:( 1 )有计划地建设骨干校、示范校。从1991 年起,推动建设一大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通过扩大对职业学校的投入来提升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 2 )提出职业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要求制订职业技术教育教师的任职条件,采取措施逐步提高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的待遇。沿着这一政策方向, 1995 年国家教委、财政部发布了《关于职教师资班学生享受师范生待遇的通知》,其中规定,职教师资班的学生可享受师范生待遇,免收学费,并实行专业奖学金制度,以保障职教师资队伍有稳定的来源。 

此外,中职生继续教育通道宣告开通。 1991 年国家教委在《关于推荐应届职业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的有关问题的通知》中明确提出“:推荐报考的职业高中毕业生与普通高中会考合格的考生具有同样的资格和权利,录取时应同样对待。”这一政策打通了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鸿沟,意义重大。 

3 .职业教育办学引入市场机制。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目标确定。 1993 年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继续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首次提出今后职业学校要走依靠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办学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产教结合的路子。 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即“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职业教育举办者主体由原来的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力量办学为辅的政策取向转变为主要依靠社会力量办学来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逐步在职业教育的招生和就业、教学设施、专业设置和课程等方面逐渐减少政府的计划控制和支持。显然,全国开始了引入市场力量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探索。 

4 .职业教育立法。 1996 年实施的《职业教育法》是职业教育政策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它确定了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规定了政府、社会、企业、学校以及个人在职业教育中的义务和权利,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提出了发展职业教育的方法途径,规定了职业学校的设置标准和进入条件等。虽然该法基本属于“宣言性”立法,但它基于新时期职业教育的经验,特别规定了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责任。 

[2] 职业教育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标志着职业教育开始走上依法建设的轨道。简言之,从1985-1996 年,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一个上升发展期。职普招生比例首次超过了一。三个因素促成了这一局面的形成:( 1 )计划经济的惯性。由于实行统包统配,职教的出口稳定,良好的就业前景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中专学校、技工学校。( 2 )迅速发展的城市服务业客观上推动了按照市场需求、实行自主择业的职业高中的发展。( 3 )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如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建设国家级和省级的中等职业学校、鼓励普职沟通、优先对口就业、加强职教立法等,促成职业教育规模快速发展。这一时期,以外部驱动为主带来的外延发展的繁荣暂时推迟了职业教育中潜在危机的显现。 

(三)滑坡阶段( 1997-2001 年) 

本阶段是职业教育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引入市场驱动机制的转型期,职业教育矛盾重重,中等职业教育出现困顿与危机。 

1997 年起,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招生的比例不断下降,招生数出现负增长。与此同时,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下降,被认可度降低,中等职业教育处于一片悲观和迷茫氛围之中。 

1. 生源减少。进入“九五”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职业教育原有的计划培养模式的基础逐渐丧失。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企业转制及关停并转,使得中职毕业生就业岗位大幅减少。中职毕业生就业困难所释放出的信息,开始对初中毕业生对职校的选择产生抑制效应。 

2. 自身改革滞后。职业教育计划培养的社会经济基础变了,培养模式却没有相应地转变。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就业关联性不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不强,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3. 国家支持力度下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国家财政投入的减少,①中专和技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享受的很多优惠政策被逐步取消,这些优惠政策包括学校招生靠国家计划、学生上学既转户口又拿人民助学金、学生毕业国家包分配工作等。这样, 1995 年开始实施的中专学校毕业生逐步实现缴费上学、自主择业的政策效力显现,使占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总数1/3 以上的中专学校失去了对初中毕业生低收费、包分配的巨大吸引力。 

4. 高校扩招。同期高校扩招带来了普通高中热。鄙薄职教“、抑职扬普”观念升温,普高在校生数1997 年较1996 年猛增14 %,中职生源数则相应锐减。 

5. 政策信息不确定。此时,宏观政策层面对是否继续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关键问题释放出不确定的信息。例如,教育部领导在1998 10 月的一次座谈会上讲到:“到下世纪初,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从以数量发展为主转移到以巩固提高为主。” [3] 翌年《决定》又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先是说“以巩固提高为主”,后又提出“大力发展高职”,措辞用语的变化,使得中等职业学校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另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大招生的开始,大学和高等职业教育受到更多重视,而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却没有被明显突出和强调,相反,一批中等职业学校在政策的支持下,纷纷升格为高等职业学校。 

6. 世界银行意见的干扰。 1998 年世界银行在《中国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战略目标》中建议中国修改既有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占高中阶段60 %的政策,降低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在未来20 年里,把中学阶段的纯职业学校数量按照地方的条件进行缩减,逐渐以2 年制中学后职业教育机构来取而代之。 

[4] 基于上述多种因素,从1997-2001 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从520.77万人减至397.63 万人,中职与普高的招生比从62.15  37.85 降至41.58 58.42 .为给“普高热”降温, 1999 8 月,教育部下发文件《关于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处理好普通高中的发展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系……促进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但它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 

(四)重振阶段( 2002-2008 年) 

本阶段在于重新认识职业教育,确立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重点不动摇,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指导思想。 

1 .国务院召开三次职教会议。从2002-2005 年短短几年时间里,国务院连续召开了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先后作出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2 )、国务院七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2004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005)。三个会议文件的特点分别是:原则宣示、原则细化、确定发展目标、措施和投入。会议的高层级、高频度,是中国职教史上前所未有的,充分表明了中央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的迫切心情。尤其是2005 年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到2010 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 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在内涵发展上,引入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提出了职业教育要适应人们终身学习需要、与劳动就业密切结合、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 .重振阶段的三个思路。总起来看,2002年以后职业教育的主要发展思路包括三方面: 

一是增加职业教育的入学机会,扩大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在2005 2006  2007 连续三年中职每年扩招100 万名学生。目前,中职、高职的在校生数分别占高中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在校生数的一半,即“两个一半”的规模。

二是发展有质量的职业教育。一方面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强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确保职教质量所需的硬件条件,实施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另一方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了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不仅要确保更多的人有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而且还要确保提供达标的、有质量的职业教育服务。 

三是建立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中来自贫困家庭的比例远远高于高等教育贫困学生所占的比例,急需得到资助。 2005 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首次决定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建立贫困学生助学制度,成为政策亮点。 2006 年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完善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的若干意见》随后予以落实,要建立贫困家庭学生助学金制度、学费减免制度、助学贷款或延期支付学费制度。

这样,经过1997-2002 年的滑坡和此后的政策重构,职业教育走上了理念明确、支持系统逐渐成型的发展道路。


         4月29日上午,福建晋江晋兴职校学生校外教学实习签约仪式在学校综合楼会议室隆重举行。出席签约仪式的企业有晋江宝龙大酒店、晋江爱乐国际酒店、晋江爱乐假日酒店、石狮爱乐皇冠假日酒店、晋江金玛国际酒店、晋江马可孛罗大酒店、石狮万佳国际酒店、安踏(中国)有限公司、晋江哈比熊鞋服有限责任公司等9家。

         仪式上,尤荣毅校长对各企业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定位和办学方向,阐明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希望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


         此次签署的校外实习活动期限从今5月4日到6月18日,学校将选派实习指导老师跟踪管理,对于教学实习考核不合格者将按规定缓发毕业证书。

    五四青年节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来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北京林业大学考察,并向青年学生致以节日问候。她强调,高等学校要立足各自实际,深化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刘延东参观了学生综合服务中心、就业服务中心、职场加油站,考察了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在博物馆与师生亲切交谈。在北京林业大学,刘延东参观了标本馆,观看了北京林业大学发展成就展,并观摩了大学生创新创意体验活动。

  得知两校有毕业生将赴西部农村和基层从事地质勘探、生态建设等工作时,刘延东说,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大学生就业问题,国家采取多种措施,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高校要做好就业服务,加强就业创业指导,保障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降低,就业质量有提高。她希望同学们勤于学习、勇于实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勇于到基层和一线创业成才,到西部和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用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也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出彩。

  刘延东指出,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正站在新的起点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高等教育作为人才第一资源和科技第一生产力的重要结合点,担负着崇高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她强调,高校要立足本校实际,深化综合改革,加快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要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核心任务,不断提高培养质量。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力争早日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为我国教育改革、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国务院有关部门、教育部、国土资源部和国家林业局等有关负责同志陪同考察。



     福建省邮电学校持续深入开展学雷锋主题系列活动,4月11日下 午,学校团委组织无偿献血活动在教学楼隆重举行。此次无偿献血活动采用“流动献血车进校”的形式,活动得到了我校广大团员青年的热烈响应,我校学生以浓浓爱心和热情谱写了一曲动人的篇章。

     在团委统筹与安排下,4月11日下午下课后我校部分年满18周岁的志愿者早已来到献血现场,维护现场秩序,为同学们讲解无偿献血的相关知识并鼓励同学们积极献血,志愿者们秩序井然的地走上献血车,献出了那份属于自己的爱心与热情,福建省血液中心的工作人员耐心解答同学们的疑惑,忙碌地为献血者解答疑问、量血压、验血,抽血……活动当天,共有35位学生成功献血,每人次献血400毫升,总献血量超过14000毫升。

  此次献血活动,不仅宣传了无偿献血的意义,更唤起了我校学生对社会强烈的责任心和道德感,充分展现了我校学生传承雷锋精神、热心公益、乐于助人、奉献社会的良好精神风貌,有利于我校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并推动我校和谐校园建设。
        为切实解决全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可持续发展问题,云南省财政厅联合相关单位及时开展全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职业教育委托培养工作,大力提升移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

    一是创新模式,探索智力移民扶持新途径。通过与受托学校签订委培协议,从省级库区基金中安排专项资金对移民学生学费、住宿费等给予补助,学校承诺对成绩合格移民学生推荐实习顶岗和就业等方式,多措并举,确保职业教育委托培养工作顺利开展。

    二是循序渐进,有序扩大职教委培覆盖面。在2012年曲靖、昭通、大理、红河、楚雄5个州(市)成功试点招收250名移民学生进入省轻工业学校和省工艺美术学校的基础上,2013年进一步扩大了开展委托培养的学校和招生范围,委培学校数量由2所扩大到7所,类型由中专扩展至大专,招生专业由3个增加到39个,招生范围扩展至全省16个州、市,共计招收有移民学生695人。

    三是筹措资金,逐年提升补助标准。2012年,每生每年补助近5000元。2013年,云南省财政对相应标准在上年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提高,中专、技校每生每年补助6000元,大专每生每年补助9000元。三年补助所需资金规模也从2012年的298.4万元上升至2013年的1356.3万元。


图为内审会现场。

428日,全国邮政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邮政行指委)在京召开中职邮政通信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内审会,来自教育部、国家邮政局、行业内企业、有关院校和协会的专家及标准编写组成员参加会议。国家局人事司副司长储蔚主持内审会。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是指导和管理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纲领性教学文件,对促进邮政行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新制定的教学标准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增加快递专业内容。原专业仅有邮政业务内容,为适应快递行业人才需求,单独设立快递业务课程,并安排了快件收派、快件处理等6项专业教学课程内容。二是大幅增加实训、实习课时。对学校加强实训室软硬件配备和企业实训基地建设等提出更高要求,从而提升学生技能操作水平,缩短毕业生实习成长期。三是突出行业安全教育。为保证寄递渠道安全,在标准中明确要求院校要将安全知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提升行业安全保障。 

会上,专家们对编写组提交的标准及调研报告送审稿进行了认真讨论,并对具体内容提出修改建议,一致同意通过内审。修改后的中职邮政通信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将于近期提交教育部审定后发布。

    人民网青岛4月30日电 日前,由中国教育部、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主办,青岛市教育局承办的中德(青岛)职教合作示范基地揭牌仪式举行,这标志着中德职教合作基地正式落户山东省青岛市,也是两国教育部继上海、重庆之后设立的第三个职教合作示范基地。

    据了解,多年来,中德双方在职业教育方面开展了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青岛市从1990年开始至今与德国合作在平度成立了“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专业技术人才,推动了青岛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全国有积极带动作用。该 基地建成后,青岛市将与德国在交流互访、建立友好学校、联合办学、专业师资培训等方面加强合作,重点学习、引进德国职业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建立相关研究机构,开展中德职业教育研究,加强交流互访等,从而形成有效中德职教合作机制,打造青岛职教品牌。

    中德(青岛)职教合作示范基地将以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山东轻工工程学校、青岛电子学校、青岛交通职业学校等10个核心成员单位为依托,以项目工作站模式进行运作。旨在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创造性地解决目前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合作层次较浅、合作形式单一、难以形成有效合作机制等问题,为中德职教和两国产业经济融合发展创造经验,并全面提升中德职教合作的质量和水平。 
    4月25日,沈阳市IT职业教育集团全体成员第九次年会在沈阳职教园内的沈阳市信息工程学校召开,同时该集团进行重组,吸引了包括联想集团、北京神码在线科技有限公司等50余家企业加入,并且接纳了4所职业院校。

    沈阳市IT职业教育集团成立于2006年6月,由原沈阳市计算机学校牵头成立,是沈阳成立较早、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集团。2010年更名为沈阳市信息工程学校,并于2012年6月正式获批成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学校。学校师生多次在国家、省、市各类大赛上摘金夺银,毕业生就业成功率和对口率不断攀升。
    在青岛市大力构建蓝色经济区的浪潮下,青岛职业教育抢抓机遇,创新管理,为青岛蓝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地技术人才保障。



    青岛交通职业学校学生展示汽车维修

    青岛交通职业学校是国家级汽车运用与维修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该校通过构建多学历层次,为每位学生提供成才机会。学校为此开办了汽车维修工程教育“3+4”贯通分段培养本科专业专业,学生通过3年的中专学习后经过转段考试合格后就可参加四年的本科学习,毕业后成为拥有“本科学历+技师证+教师资格证”的特色人才。学校还开办了汽车运用技术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三二连续大专专业,学生三年中专学习后可在山东交通职业学院两年大专继续深造学习。此外,学校还开设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企业冠名班,目前已经有有福日集团、成达集团、华世通集团和公交集团4个企业冠名班。



青岛交通职业学校实训中心

    该校还从青岛是中国帆船之都入手,为了推进青岛邮轮游艇产业发展,在发挥四十余年的汽车类专业的办学经验基础上,经过市场调研和论证,与法国卢瓦尔大区TABARLY学校联合开设了邮轮游艇(帆船)运用管理专业,为邮轮母港建设和游艇帆船支柱产业发展培养管理人、经营人员和制造技能人才,服务于青岛市蓝色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

    而青岛幼儿师范学校则在如何让创新管理上下功夫,通过开展阅读活动、墙饰活动、劳动活动等把艺术教育、体育教育、志愿活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梳理与构建,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凝聚力量,建魅力幼师学校。学校的毕业生十分受欢迎,除少部分升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其余被用人单位“一抢而空”。




青岛幼儿师范学生成果展示

    针对近年来男幼儿教师“抢手”的情况,该校主动研究男生的身心特点,创新管理,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男幼儿教师的创新性培养方式。一是校企合作办班,营造成长环境。争取青岛软控有限公司的赞助,连续招收两届70名男生,专门组建了男生班,企业赞助减免其中一半学生的中专阶段的学费。二是改善课程设置,贴近男生特点。陆续开设了适合男生特点的跆拳道、搏击操课程和男生爱好的篮球课程;在幼师传统的舞蹈和声乐课程中突击了男生特色;增设了幼儿园中需要的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电工电子课程。三是开展特色活动,培养综合素质。把活跃在一线的优秀男性幼儿教师请进来,组装男生深入幼儿园实地观摩男幼儿教师课堂,组织各种男生特色体育活动。

    此外,学校还开拓了与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学校间合作办学项目,与日本幼儿园和德国教育机构等进行一些专项合作交流,同时拓宽了新加坡的就业项目,目前已有20多名学生在这些国家深造或工作,该校成为全市首批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基地。

4月24日,海南省职成教学会2014年工作会议暨校园文化建设论坛大会在澄迈县老城镇顺利召开,会议由省职成教学会会长支小纪主持。本次盛会由省职成教学会主办,海南省财税学校承办,广东三向教学仪器制造有限公司协办。省教育厅职成教处处长林岗、调研员马人珍、省职成教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忠汉等出席了会议。来自全省各中职学校、成人教育学校的校长及代表共22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邀请海南大学徐国定教授做了专题讲座。会议进行一天半时间。

24日上午,海南大学形象学教授徐国定为在场与会代表带来了《形象学与现代职业教育》精彩的讲座,全面阐述了形象学的重要意义以及形象学在现代职业教育中的运用。

接着,厅职成教处处长林岗代表省教育厅在会上作了讲话,他首先祝贺本次年会暨文化论坛顺利召开,同时对各学校学籍管理工作做了明确要求,并就我省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深入的解读,要求广大与会代表深刻领会,认真抓落实。

会上,海南省职成教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忠汉总结了2013年我省职成教学会工作情况,并就2014年省职成教学会重点开展的工作进行了部署。

24日下午,文化建设论坛启动,我校王柏校长首先作了《快乐、健康、幸福的财校文化》主题报告。随后,海南省技师学院、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等8所职业院校的代表一一上台就本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了典型发言。

最后,海南省职成教学会会长支小纪作了总结讲话,支会长在总结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学会在去年工作中取得的突出成绩,并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经验特色较为突出的学校进行了表扬。针对2014年全省职成教发展形势,支会长从必须深刻认识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形势和发展要求、大力提升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和育人质量等方面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学会2014的工作计划的落实提出了明确要求。

    从陈旧落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中解放出来,重新认识劳动者的价值,教育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双重革命自然会降临

    一边是大学毕业生感叹“工资抵不过建筑工人”,一边是“月薪上万的钳工”“收费高昂的管道工”;一边是有人“找不到活”,一边是许多企业“招不到工”。五一劳动节将近,全国总工会等四部委联合启动寻找“最美一线工人”活动,在期待改革释放劳动力量的同时,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劳动者价值”,更需要思考如何实现“劳动光荣”。

    正如人们所言,造成就业难和技工荒矛盾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当下的高等教育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出现严重脱节。本科教育占绝对主体地位,高等职业教育严重不足,结果是侧重理论知识的本科人才供大于求,侧重职业技能的实用人才供不应求。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技术型人才匮乏的现象更加突出。

    日前,有教育部负责人透露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方向,着重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应该说,这是客观就业形势所迫,更是适应中国转型发展的正确战略选择。从国内看,当前的职业技术教育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以中专和高职为主体的职业技术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地位低,存在着脱离企业实践、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式落后、职业资格准入形同虚设、缺乏法律法规保障等诸多问题。不少学校甚至沦为倒卖廉价劳动力的“黑中介”,这样的职业教育怎么能够提供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

    很多市场经济成熟尤其是实体经济强大的国家,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从政府层面到社会层面都有高度认同,乃至形成了一种以接受职业教育、成为技术工人为荣的价值观念,而其职业教育在教育结构中占的比重往往很大。如德国,职业教育从高中阶段就开始实施,这一阶段的职教与普教在校生的比重分别是78%和22%。“德国制造”名扬全球,受过良好教育的技术工人居功至伟。德国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不仅不交学费, 每月还可得到由企业提供的生活津贴及法定社会保险。

    在对待职业教育和技术工人的态度上,我们国家里,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还有不小的偏见,认为上职校就是没出息,当工人就是没地位。究其原因,一是受传统观念影响。中国历史上就有皇、官、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排序。工人,即使是能工巧匠,即使是发明家,也没多大地位和声望。今天,贬低工商的教育糟粕虽然已被时代淘汰,但仍然在教育领域中变相存在。二是受现实功利影响。即使出现了“高薪技工”,但产业工人无论是在社会地位、劳资报酬、权益保护、甚至是技能的社会认证方面,还是处于弱势。

    培以厚土,方能广植良材。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速换挡,催逼着高等教育的根本转变,也需要全社会从陈旧落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中解放出来,重新认识劳动者的价值。观念更新了,教育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双重革命自然会降临。

    (作者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
                                      闽教职学【201411

 

 

本会常务理事:


        经研究,本会决定2014年常务理事会(扩大)会议,由长乐职业中专学校承办。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时间与报到地点


        58在长乐市昆仑大酒店(长乐市西洋中路247号)一层大厅报到,会期一天,510上午离会。


        二、参会对象与人数


        本会常务理事,顾问,副秘书长,部分理事。约50人左右。


        三、会议主要内容


        1、传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4年度工作会议精神;


        2、研究学会换届有关事项。


        四、注意事项


        1.请各位常务理事按时出席会议,因故无法参会,可派代表与会;


        2.不带非会议人员,少带驾驶员;


        3.会议代表交通、宿食费用自理。


        4.为了便于安排会议宿、食,会议代表回执务必于430前电传或电子邮件发至本会秘书处(邮编:350003,地址:福州市五四路217号,省电教大楼九层。传真:0591-83758359,电子邮箱:FJZJXH@126.com)。


        会议联系人:余雅娟,电话:0591-83758359,手机:15980616619


        长乐职业中专学校  黄为强主任:13600876829


        附:会议回执

      

      

                                     福建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二〇一四年四月二十五日

    赣水鄱湖迎贵客,共谋大略求发展。327日下午,江西高校师生代表500多人欢聚在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隆重举行“教育·改革·发展”论坛。本次论坛由江西省教育厅主办,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承办,旨在引导江西省高校进一步学习贯彻中央重要精神,深刻领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意义,以改革为主旋律,找准深化高等教育领域和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着力点,积极促进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向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转型,向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转型,探索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思路。

  主持人:江西省教育厅副厅长 郭奕珊

  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朱 虹

  聚合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正能量

  改革是今年教育工作的主旋律,探讨深化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改革的有效路径,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是当前高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凝聚教育改革发展共识

  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近年来,江西教育战线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战略目标,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明确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公平发展“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总体要求,以改革为主旋律,坚持导向、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加大投入、转变职能,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向为地方经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转型、向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转型,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打造江西教育升级版,学前教育普及发展得到扩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得到加快,中等教育特色发展得到深化,职业教育能力发展得到强化,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得到加强,全省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江西教育的实践探索,充分表明,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就江西高等教育来说,一定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一切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把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身心健康素质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是坚持以德为先。《左传》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之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是中国人追求的“三不朽”,其中“立德”是第一位的。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强调“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教育,德育也是放在首位。可以说,强调坚持“立德树人”,既是对我国德育为先优良教育传统的坚守和继承,也是对建国以来我国教育方针的贯彻和强化,还是对当下育人过程中德育淡化的一种纠正。二是坚守育人之道。大学的基本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其中“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首要任务。大学作为“学堂”,一开始就是以培养人为初始目标的,也是以培养人为存在的终极旨归,离开了初始目标和终极旨归,大学就不成其为大学。三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是重要的教育阵地,也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意识形态阵地。当前,国际形势和国内改革导致各种利益的调整、冲撞加剧,各种思想认识、价值取向和社会矛盾不可避免对高校师生的思想产生冲击;再者,随着高校改革发展和网络的广泛普及,高校师生的思想和行为本身会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这些都需要我们更加重视高校思想理论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

  三、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明确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定位和战略选择。总理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工作时提出“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响亮口号。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引擎的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江西要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战略突破口,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加快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校企紧密合作、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职普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江西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是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开展中职、高职、应用技术大学贯通衔接试点,积极推动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探索五年一贯制、“3+2”、“联合招生、分段培养”等多种教育方式。推广弹性学制,实行工学结合,完善顶岗实习办法。实施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二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对接”,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做到学以致用。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着力构建和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重点、理论实践一体化、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教学体系,实行委托培养、订单培养、招工与招生一体化,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为升级“中国制造”提供人才动力。三是深化产教融合。坚持与现实需求接轨,研究制定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具体政策,鼓励吸引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加快职教集团建设,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政策,真正打通企业与职业院校人才流动通道,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四是整合职教资源。采取撤并、共建、联办、划转等形式,对全省中职教育进行布局结构调整,着力解决中职教育“散、小、差”的问题,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五是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加快研究出台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完善职业学校学生的资助政策,加强职业学校达标学校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办好一批高水平示范校和品牌专业,引领带动全省职业教育发展。

  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指明了方向。江西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就要继续围绕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坚决按照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从均衡推进向重点突破转变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办学特色,增强创新能力,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打造高校品牌,培养应用人才,提升管理水平,推进高校内涵建设。

  一是促转型。按照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思路,积极推动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的转型发展,引导高校科学定位,克服同质化现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目前江西已经在探索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联合培养本科技能型人才的工作。二是重质量,大力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强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强化育人环节,大力推进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教师、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法律人才等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三是调结构,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着力解决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契合度差的问题。调整教学结构,进一步强化高校实践教学环节工作,重点建设一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调整学生结构,逐步压缩本科生培养规模,积极扩大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调整教师结构,今后本科高校除体育、艺术等特殊专业外,担任教学的一线教师一般要有博士学位,担任学校行政工作的一般也要有硕士以上研究生学历。四是抓创新。继续深入实施高校“2011协同创新计划”,全面提升江西高校协同创新能力。前年,江西率先在全国启动了“高校2011协同创新计划”,投入8亿元,计划用4年建设40个面向科学前沿、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发展、文化传承等领域的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到现在已经评选了两批共计21个,在全省乃至全国高校引起了强烈反响。五是建机制。要按照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要求,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着力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更好地发挥高校办学主体地位。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加快高校“一校一章程”建设,实现“学术立校、教授治学”。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巡视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 王继平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深化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的突出任务。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5年的改革发展,中国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但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两个基本、一个进入”的教育目标任务,职业教育面临五大困难:一是管理体制不完善,统筹不力,多头管理。二是办学体制不完善,行业、企业参与不足,甚至缺位。三是体系不完善,中职和高职之间、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之间、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缺乏衔接沟通。四是保障机制不健全,办学条件总体较差。五是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职业教育类学校及其毕业生待遇和社会地位低。职业教育面临五大挑战:一是经济转型升级,职业教育如何主动适应。二是劳动年龄人口开始下降、社会老龄化日益加剧,职业教育如何应对。三是“四化同步”,特别是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职业教育如何服务。四是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职业教育如何提供支撑。五是更高质量的就业,职业教育如何发挥作用。解决上述困难、挑战的根本办法要靠深化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明了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方向,明确了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和重点举措。职业教育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组成部分,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的重要任务和举措。全会《决定》指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要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树立新的教育观和人才观。职业教育深化改革,要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开关和目的、主要任务、改革方向、出发点和落脚点等联系起来,特别是要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的要求联系起来。职业教育具有教育的一般属性,同时也具有劳动经济属性,不宜用办一般教育的方法办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教育制度与劳动制度的有机结合,与劳动制度分离的职业教育不是真正意义的职业教育。要改变那种简单以学校、学科、学历、学位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树立人人成才、多样成才、终身发展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坚持服务宗旨和就业导向不动摇。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要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中心任务,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是简单的教育层次之间的衔接和沟通,它至少包括法律和制度体系、管理体系、办学体系、实施机构内部治理体系、保障体系、评价体系等六个组成部分。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一定意义上讲就是要打造中国职业教育的升级版,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作为升级版的职业教育,应具有一体化、信息化和开放性三大特征。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要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举措和要求为重点,力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所突破。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核心,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以推进管办评分离为原则,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改革。职业教育改革要跟上社会步伐。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要依靠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的力量,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要发展与市场相匹配的职业教育,培养与市场相匹配的职业人才,形成“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刘占山

  加快构建现代化的职业教育治理体系

  目前,职业教育仍面临着很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很关键的一步,就是要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国家的现代化的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我认为,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应该包括几个方面:

  一是治理的架构。要明确参与职业教育治理的各参与方的职责。国家职业教育治理的参与方应该是多方面的,不应只由政府部门说了算,而是应由政府、行业(部门)、工会、社会组织、职业院校(职业教育机构、培训机构)和企业等,这些都应该是职业教育治理的参与方,而且其职责应该明确。政府的责任主要是应通过人大抓好立法、立规、制定方针政策。国务院应该明确国家职业教育只能一个部门负责牵头协调,制定政策,制定标准,在规范性、法律性、规章性、条律性等方面发挥作用。

  二是基本制度。要明确国家职业教育治理方面若干制度框架,这对提高国家职业教育整体上的运作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

  1.双证书问题。学历证书和资格证书如何对应,跟国家的职业资格制度设计有着很大的关系。应明确,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同时具备一种资格,拿到一种证书,才能从事某种职业。只有这样,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劳动者的素质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提升,得到发展。但目前全国两亿农民工盲目流动,没有任何准入制度要求,不需要任何培训,从事哪种职业都可以。

  2.新学徒制问题。新学徒制不单单是教育部门所能做的,在制度设计上对企业应该有要求和规定,国家对实行这种制度的企业应有法律保障给予什么补贴,对参与学徒制的学生给予什么政策等等。另外,这种制度跟学校教育是什么关系,实行这种制度的企业有没有一个规范要求,这涉及一整套制度设计问题。

  3.人事制度问题。职业学校招聘教师没有自主权,必须按照人事部门的规定,只能从应届大学毕业生、研究生里边来招。而国外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还明确规定,必须在企业或者研究机构从事相关专业领域的工作三年以上。奥地利规定应聘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在相关企业有七年以上资历,而且你在这个领域还小有名气,不然你当不了职业学校教师。

  4.投资体制问题。长期以来,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没有标准。尽管后来有多个省市出台了,但是差别很大,中西部地区相对较低。职业教育如果想要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企业用人需求,那么学校的教学设备和办学条件至少要与企业同步。要同步就要投入。然而,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的经费投入标准远远低于普通高中生均经费标准。

  三是法律政策保障。要构建一个完善的治理体系,必须具有法律保障。国家虽然有职业教育法,但是这个法只是个原则性的法,只是规定了一些原则,不具体。谁违法,怎么违法,怎么处理,违背了哪条,怎么去衡量它,职业教育法没有涉及。希望在职业教育法修订中能够明确国家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一些重大问题,特别是参与治理的各参与方的职责、基本制度、企业的职责、学校的自主权等等。

  四是评价、监测。要明确国家职业教育的评价和监测系统。这个系统的建立,在构建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国家要建立举办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机构的资质认证机构,这是保证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举措。政府应指定一些机构对职业教育进行评价、质量检测。现在是政府部门直接抓,应该交给第三方机构。

  总之,现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就是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国家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而推进我国职业教育转型升级。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 纪宝成

  高等教育改革必须面对的五大问题

  学习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有一点体会我非常深刻,这就是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要“以解决重大问题为导向”,来推进我们的改革和发展。总书记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这表示,深化改革是解决问题的,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的话就不叫改革。

  教育的深化改革,就要深入探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问题找准了,改革才有目标,发展才有方向,才有可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的高等教育带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所以,我今天主要是提出一些问题来和大家共同思考。

  第一个问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良好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尖锐矛盾。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GDP大幅度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收入水平迅速提升,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良好高等教育的追求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动力。我们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自改革开放以来确实增加了很多,但是,离实际需求还是差距较大。这个矛盾应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基本矛盾的一个集中反映。很明显,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第二个问题,是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与整个社会教育的一个偏向——“浓浓的精英教育情结”形成的尖锐矛盾,而且愈演愈烈。通常认为中国的大学分为三类:一类是研究型大学,一类是教学型大学,一类是职业技术院校。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整个社会就被研究型大学、精英教育这个情结所主导。从中专到大专,从本科到硕士生,从博士生到博士后,不到博士后就不到光辉的顶点。而且,高考一本、二本、三本、高职梯次录取,天然把高等院校分成了四类,把高职打入了高等教育最底层。所有大学都希望自己最终要成为一个精英教育的大学。政府、社会、家长、学生、学校五位一体,都是浓浓的精英教育情结。

  第三个问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与“分数第一”的升学机制,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考大学,一律凭分数。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成了社会公平的标志之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从“又红又专”到“四有新人”,从“素质教育”到“立德树人”,这些提法都不是讲的分数第一。但我们的升学制度就讲究“分数第一”,而且是严格按照“分数第一”,从高分到低分,决不允许录了低分的没录高分的,差一分都不行。

  第四个问题,规模、结构、质量、效益,这四方面完整的发展概念,如何协调发展?这些年来,我们最看重的是规模和速度,结构、质量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问题。从1999年到2010年,中国新增加高等院校1200多所,年平均增加100所,基本每三天就有一所大学成立,而且持续12年之久。这些新的学校,是否具备正规高等教育需要的思想准备、组织准备、制度准备、物质准备、精神上的积累?能否保证教学质量?

  第五个问题,官本位、钱本位和学术本位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官本位”的思想强烈,行政就会干预学术,包括随意干预高校内部事务。事实上,学校不少事务都受到打着各种旗号的不应有、不恰当甚至是匪夷所思的行政干预,以至于《高教法》规定的高校自主权在很多情况下往往不同程度地被剥夺而难以得到落实,更不要谈新的自主权了。“钱本位”就会扭曲学校办学行为,扭曲教授的教学行为,会冲击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导致出现各种学术不端行为甚至学术腐败。

  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更需要政府、社会各方面的努力。所以,只有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实现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必要的综合配套改革,才能彻底破解这五大问题,实现教育的科学发展。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校长 郭杰忠

  把立德树人的任务落到实处

  高等教育如何把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到实处,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关键在于我们要把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总书记去年在山东曲阜考察时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这既是对孔子等先贤以德治国、以德立人等传统道德理论的现实回应,也是针对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的现实关切。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古代先贤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因此,古往今来,做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工作,始终是教育第一位的要求。当前的关键,是要把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实化、具体化,转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必须切实做好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才能真正做到德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如何立德?德育不是一种空洞的说教,它是一种发于情、出于自愿的行为。德育是从小德到大德的积累,积小德为大德,积小善为大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复杂过程。个人道德重在“忠孝”、重在“责任”。“忠孝”二字,最基本的含义应是忠于国家、孝敬父母。去年,我们给全体2013级新生布置了一份作业,就是给父母、恩师和未来的自己分别写一封信。第一封写给父母,体现一份孝心。告诉他们自己能够独立生活,能够独立解决各种问题,请他们放心。第二封写给小学、中学印象最深的老师,感谢师恩,体现感恩之心。第三封信写给未来的自己,对自己的将来做个预测,给自己设立目标、做出规划,体现责任心。通过这三封信,以传统的方式,联络亲情、反思恩情、增长才情,对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有一个很好的反思与定位。这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明确学习的目的与方向。

  如何树人?高等教育发展要把握一个主旋律——改革,以内涵建设为主线,在特色上下功夫,在转型上做文章。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作为一所以师范为主体、以职教师资培养为特色的大学,坚持和发展自己的特色,着重把握好三个关节点:

  一是市场导向。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发展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另一方面是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必须接受市场的评价和检验。近年来,我们学校面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需求,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职教师资和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对普通本科生实施“综合素质、专业能力、职业方向”“三位一体”分流培养模式,创新职教师资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

  二是校企结合。学校推进“五双”教学,积极实施“双导师”、“双证书”、“双专业”、“双基地”、“双语种”改革,大力加强“双主体双基地”建设,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目前已与190余家企业签订协议,开展校企合作一体化人才培养。如,学校电子类专业与企业开设“亚龙职教师资培养实验班”,药学专业与企业开设“九洲药业班”,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

  三是技能为要。技能是事关培养人才的职业态度、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等能力。职教师资和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就在于有“一技之长”。作为江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试点项目,学校从2012年开始,在全国首创导游“金牌讲解班”,实行“专业技能与文化课程和素质教育”三位一体的课程构架,即以金牌讲解专业技能为主体,如语言技巧(双语)、才艺技巧、文化能力和审美素养等,辅以与之匹配的综合素质理论和实践课程,如旅游接待、礼仪、声乐、舞蹈和形体等,为地方经济培养一批具备精湛才艺、优雅气质、深厚底蕴、娴熟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长清职业中专的学生正在实践操作。

  长清职业中专2013年进入省级规范化学校创建行列以来,学校抓住机遇,内抓管理,外拓就业;积极建设,快速发展。长清区职业中专一贯秉承情理兼容、宽严相济的管理制度,培养“专业技能过硬、职业素养良好”的合格技能型人才。

  本报通讯员 陶宏伟

  “导师制”

  成就学生技能梦

  学校投资近千万元新建了机加工二车间(20台普通车床、16台数控车床、一台带锯床、一台电子普车)、实训考核室,焊工二车间、电工二室、电工三室、电子单片机实训室、大赛综合实训室、金属焊接车间,流压气动实训室、钳工二室、汽修实训室、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汽车检车维修车间、汽车模拟仿真实训室,采购了485台电脑和48套教室多媒体系统,为学生增建了6个新微机室,计算机四、五、六、七室、数控仿真一、二室等实训室。学校所有教室都安装了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安装了闭路电视教学系统。

  为进一步推进技能教学、提高教学效率,长清区职业中专2013年实施导师制教学。导师全面负责学生的学习、生活、纪律、心理、思想,重点负责学生的技能训练。全校共计确定导师34名。

  导师从全日制在册学生中选择一部分优秀学生,作为自己的辅导对象,每周至少对学生进行6个小时的技能训练和指导,每月至少对学生进行2次全面谈心和交流,了解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每学期至少对学生家长进行2次交流,学期末要对学生做出系统的书面评价。

  2013年组织学校23名学生选手参加了济南市职业技能大赛,有15名同学获得市级二等奖与三等奖。

  “千分制”

  打造一流职专生

  长清区职业中专特别制定了适合长清区职业中专自身的学生德育“千分制”考核办法,有效地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并根据“千分制”考核成绩向就业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

  长清区职业中专“千分制”考核办法以学校各项管理制度为标准,以学生的行为表现为依据,实行量化考核。考核内容:1、日常表现;2、学习成绩;3、文体活动;4、实践实习。

  学生在校期间每学期考评总分为1000分,起评分800分,采取增减分办法进行考核,每学期为一个“千分制”考核的时间单位,每个学期考核一次。期末统一结算,结算结果为学期实得德育分数。

  根据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长清职专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构建起较完善的德育工作体系。

  学校把“文明风采”活动与学校“校园文化、技能艺术节”“学生礼仪”“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形成五大类十三个小项目的德育教育活动,人人都参赛、班班有组织。第十届文明风采大赛,经过评选、指导、修改,共有105份征文类、职业生涯规划类、摄影类作品报省级复赛。获得省级一等奖6个、省级二等奖27个、省级三等奖29个。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十余年来中国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政策出台既多又频繁。如此多的政策文本,恰恰反映出中国职业教育方面的重大问题。还需要更多具体的详尽措施及一系列保障制度,才能真正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金星霖 王雨迪 李同吉 

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要求并提供保障,职业教育发展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支撑,这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基本规律和经验。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20142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这次会议强调了发展职业教育对中国经济社会的重要作用。同时,中国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视也体现在经费投入上。中国中等职业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近年来一直处于增长态势,据石伟平主编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1)》,2011年比2010年翻了一番,总经费支出达到488亿元。 

贡献:7265万技术技能人才 

基于对职业教育重要价值的认识,中国在职业教育发展方面投入了大量财力,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一,助推经济增长:7265万技术技能人才走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据统计,职业教育对中国主要劳动人口受教育年限增长的贡献率为21%2002年到2011年,中国职业院校平均每年有700多万毕业生。中国制造业从业人员受教育年限从2005年的11年增加至2010年的13年,全国高技能人才数量从2004年的1860万人增加至2009年的2631万人,职业教育在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有研究表明,职业教育对中国主要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长的贡献率为21%。据统计,2011年,全国高职毕业生有60%30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有30%5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2011届高职学校毕业生中的66%进入民营企业就业。职业院校学生成为助推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的有生力量。 

其二,提高就业能力:中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六年在95%以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87%以上。数据表明,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平均为87.6%,平均月收入为2171.3元,两者均处持续上升状态。2006-2011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其三,促进社会公平:90%以上的中职学生和20%的高职学生享受国家资助。针对85%左右的中职学生来自农村和经济困难家庭的现状,“十一五”期间,中央和各地方财政共安排600多亿元用于中职生资助,90%的中职在校学生享受到了每年1500元的资助。2009年起,国家对中职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逐步免除学费。 

其四,优化教育结构:中职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数的48.89%,高职占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数的47.67%。通过大力发展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和在校生的规模分别从2002年的473.55万人、1190.96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813.87万人、2205.33万人。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分别从2002年的161.70万人、376.28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34.86万人、958.85万人,初步实现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有力改善了劳动力结构。 

其五,推动区域发展:60%以上职业院校的毕业生留在本地发展,东西部联合招生合作办学规模达30万。2006-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60%的毕业生都选择在学校所在地区就业,越来越多的学生毕业后留在了家乡。2003年,国家启动东西部合作办学,近3000所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开展了办学合作。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中,60%选择在学校所在地就业,从趋势上,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回到家乡就业,同年高职学生中35%毕业生选择在学校所在市就业,68%的毕业生在学校所在省就业。这些比例均高于普通本科学校。 

中国大多数职业院校分布在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这些学校是促进当地发展的重要手段。如,吉林省集安市职业教育中心根据其专业成立了集生产、开发、购销、培训于一体的蜂业公司,实行教学开发、技术服务一体化办学。该公司开发多种产品,年产值近600万元,在全国建立数十个销售网点,覆盖22个省市区,市场开拓到海外。这是职业教育促进地方经济的典型例证。 

瓶颈:吸引力不足

虽然中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十分致命的问题,其中最大问题是吸引力不足。学生数量提高,不代表职业教育对学生真有吸引力。有调查显示,只有不到5%的家长希望子女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调查显示,56.3%的独生子女家长担心职业学校质量差。7.5%的独生子女家长认为上职业学校等于断送孩子继续深造的机会。36.6%的中职学生家长顾虑子女毕业后社会地位低。 

其实,职业教育吸引力低下是国际性难题,并非中国独有。美国总统奥巴马曾用“不受待见的继子”形容美国职业教育的生存状况。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海召开会议,探讨如何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与会代表共800多名,其中不乏来自职业教育大国的代表。虽然澳大利亚的TAFE职教模式在世界范围内被认为属先进水平,但其代表也承认,近年来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大多数青年优先选择大学教育,少数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往往不满现状,进入大学继续学习。职教吸引力的问题之所以普遍存在,原因很可能是,不论在哪种社会文化中,技术工人的地位始终不如白领职业者。职校毕业生的长期发展也始终不如高学历者。 

与职业教育吸引力有关的因素十分广泛。如文化因素,中国自古特有的官本位文化要求“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而通过体力劳动和技术性职业谋生,则被认为是不那么有价值的工作。再则,职校学生缺乏上升通道,学生一旦进入职业学校,通常毕业后会进入工厂成为一线工人,该发展预设严重危害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动机。另外,福利待遇因素也起着作用,虽然现在很多企业给技术工人的福利待遇有所提高,很多岗位的月薪高于普通大学生工资水平,但长远看,高学历者的未来发展、未来可获得的薪水福利等都高于技术工人。 

此外,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问题一直存在。早在1980年代,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发布了《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其中多次提到职业教育方面的措施,如“有计划有步骤地增长职业技术教育在整个高级中等教育中的比重”、“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经费,各市、地、州、县在编制地方财政预算时,分别列入教育、劳动部门有关事业费之内”等。可看出政策明显向职业教育倾斜,并试图大力补足职业教育。这些正反映了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问题。21世纪后,职业教育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驱动机制,给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危机,导致职业教育招生比例不断下降,同时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也持续降低。 

路径:26年不懈努力 

国家为加强职业教育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不懈努力,最早可追溯至1978年邓小平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他提到,应当考虑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专、技校的比例。改革开放以来,这是首次将职教发展问题提上国家工作议程。此后,一系列职业教育政策出台。上世纪80年代,除了《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外,还有一系列提高职业教育地位的政策,如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它要求“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并规定招工单位应优先录用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倾斜政策。这些使此后十余年间职业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上世纪90年代,除了宏观的补助引导外,还对职教师资进行了更具体和明显的鼓励。1995年,教委和财政部共同发布了《关于职教师资班学生享受师范生待遇的通知》,要求职教师资班学生享受师范生待遇,且面授学费、提高奖学金等,这些政策大大保障职教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受这些政策影响,职业教育有了明显发展。1978年到1998年的20年间,中职在校学生数由52.9万猛增至1128.9万,年均增幅高达16.5%,在校生职普比也从0.03上升至1.201 

但进入21世纪,职业教育发展受高等学校扩招影响,数量有所下降。职教吸引力也持续下降,出现明显的招生难。于是,国家又提出一系列措施,如“十一五”期间,国家提倡对高等教育发展进行政策革新,提出高职招生规模应占高等教育总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国家和地方财政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多种资助。 

此后,国家开始更重视职业教育的质量问题,鼓励职业学校进行质量改进,要求学校探索更多有效的办学措施,从而使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提高,提升就业情况。如2002年《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05年《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这些政策主要集中在几方面:首先,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拓宽入学途径;其次,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职教竞争力;最后,加强对职业教育学生的补助,增强社会吸引力。 

此外,李克强总理在2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也要求: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做到学以致用;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鼓励中外合作;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这些都反映了国家对职业教育办学的要求以及对职业教育质量的期待。 

就职业教育本身而言,学校、学生、教师的数量近年来都有所提高。学校办学质量、教师水平也有所提高。截至2011年,高等职业院校总数已上升到1280所,占全国高校的53%以上。此后,虽然高职院校总数不断保持增长,但其增长率逐渐下降,近年保持在2.6%~2.7%。而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已达1969.2万人,职普比也达到了0.80。有数据表明,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中,比例最大的为本科学历的专任教师,占总教师比例的80.85%,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合计为4.55%。这个数据比往年有所提升。 

病因:口号多,办法少 

不难看出,十余年来中国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政策出台既多又频繁。如此多的政策文本,恰恰反映出中国职业教育方面的重大问题。还需要更多具体的详尽措施及一系列保障制度,才能真正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政策落实失效,可归结为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法律保障缺乏。虽然中国已出台《职业教育法》,但其规定大多属宣言、口号式,不能真正保障职业教育的权益。比如,《职业教育法》规定了职业教育的办学经费来源,同时要求社会各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但其描述只有两句话:“国家鼓励通过多种渠道依法筹集发展职业教育的资金”、“国家对社会主体的参与给予指导和扶持”。何谓多种渠道,如何筹集?社会主体参与职业教育后,国家能给哪些指导和扶持?这些没有细化。如此草率的描述,怎能确保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其次,配套体制不完善。比如,缺乏专业严格的职业证书制度、缺乏普职衔接和中高职衔接制度等。由于缺乏职业准入制度,很多本应由专业技术工人从事的工作,现在被很多没有任何学历的农民工替代。而职业学校的学生花费几年时间,获得职业学校的证书后,不一定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所以他们宁愿不读,直接去企业工作,只需要短时间培训,就能掌握相关设备的大致操作。 

再次,促进方式单一。大部分政策文件主要是依靠减免职校学生学费、加大对学生补助力度、提高职校教师薪金福利水平等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在大量物质补助之下,我们看到了学校数量和学生数量增加,但大多数学生似乎只是被迫就读。有调查显示,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自相对较贫困的家庭,其中有农村户口的人数大于70%。在调查学生为何选择读职业学校时,选择“达不到普高分数线”、“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这两项的学生占绝大多数。因“对所学专业感兴趣”而就读的学生,只有极小部分。 

此外,对学生进行完全免费的职业教育,很多时候有副作用。首先,它增加了对学生的管理难度,上学不用交钱,学生不用担心学校对自己的惩罚,就算学校开除自己,也能在别处找到免费学校就读。其次,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学生对免费得来的学习机会通常不珍惜,不会下苦功,导致中途辍学的几率增加。最后,不收费所招收的学生,通常是因家庭贫困等原因被迫就读,不一定真正喜欢某个专业,甚至根本不适合某个专业,不能胜任该专业的学习和发展。 

最后,中国的人才评价体系长期依靠考试分数区分学生。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很难真正实现职业教育吸引力提升。因此,应着力于建立更全面、多元化的人才选拔体系,在高考中重视技能考察,使社会意识到,技术能力也是个体应具备的能力,个体通过技术能力来获得报酬也应同样受到尊重。高考改制的工作,山东省近年来做得颇有成效。该省从2012年实现了高职的单招考试,并将其划入高考的一部分,称之为“技能型高考”。高职单招考试在春季进行,普通高考在夏季进行,两类考试允许学生兼报。这一举措明显促进了中高职衔接、普职贯通。据悉,该省未来将致力于建设一体化培养的课程体系,最终实现职业教育纵向层面上的完全贯通。 

走向:再造职业教育体系 

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一大原因在于,它无法使家长、学生看到希望。2013年,围绕高校转型、建立应用技术型大学,教育部做了四方面工作。一是组织研究机构系统研究欧洲实体经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开展高校转型发展课题研究。二是指导、支持35所地方高校成立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组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三是研究和起草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指导意见。四是为高校转型工作开展广泛宣传、试点,为改革营造氛围。未来将出现一大批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职业院校的学生将有更宽广的途径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体系缺陷会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方方面面,导致职业教育质量低下、毕业生能力素质差,反过来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对此,国家2010年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提到:“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之后又发布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2-2020年)》,对现代化职教体系的总体要求、基本框架、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具体、全面的规划。在这些政策引导下,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教育部已在着手许多工作,如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改革创新高等职业教育,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等。 

(作者金星霖系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王雨迪系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本科生,李同吉系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教授。专题编辑王昀,主笔任大刚亦有贡献 )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