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展开全部
    “变”是这个时代永恒的主题。 2013年8月,上海健康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市卫生学校从行业院校转为市教委委属院校。巫向前院长抓住新的改革契机,把“变”的精神注入学校的内涵和硬件升级建设中: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大胆突破创新——在全国首设护理专业专升本联合定向培养项目;上海市卫生学校去年被列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立项学校,今年6月将通过验收;而学校的徐汇和崇明新校区也将进入建设高潮。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记者来到健康职业技术学院,听这位以锐意进取闻名教育界的职业教育“开拓者”聊聊他的新思路。
  [职教新亮点]
  “点对点”贯通 打通中职-高职-本科通道
  政府相关部门曾在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时提出:要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上海市教委日前批准上海健康职业技术学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开展护理专业专升本联合定向培养项目(简称“点对点”贯通)。 2014年,上海中医药大学通过专升本招收上海健康职业技术学院的50名护理专业高职毕业生,设立急危重症护理和慢病护理两个专业方向。选拔依据主要以专科阶段的专业成绩和外语成绩而非传统的文化课考试成绩,打通了高职向应用型本科贯通的升学渠道,成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破冰之举”。
  巫向前院长认为:“在职教体系建设方面,目前仅是中高职贯通模式,高职和本科之间其实也能贯通,应加强应用型本科建设。”按照市教委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求,巫院长独创性地提出了专升本贯通培养模式,他介绍说:“学生经过3年的专科院校学习,熟练掌握护理通科教育的知识,可以凭借外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考试成绩来申请本科。通过公开、公平的选拔,将不超过当年护理专业学生10%的优秀毕业生送进上海中医药大学接受本科培养,由中医大单独组班。所有的高职生只要在校成绩优秀,则都有机会。通过这样一种以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一体化贯通的培养模式,学生无论在学历还是技能上都有提高。”这样的培养模式在全国尚属首创。
  据悉,“点对点”后的2年课程设置以护理专项技能为重点,以急危重症、慢病护理为技能方向,由中医大、医院、健康学院三方来培养,2年中长短结合的工学交替,实行“双元制”,理论、技能、实习三管齐下,1/3时间在中医大接受文化熏陶,1/3在健康学院接受专项技能训练,1/3在医院进行岗位实训。巫院长概括该项目有三个唯一:一是以专业技能为延伸;二是点对点的应届护理专业高职毕业生;三是单独组班。成为上海乃至全国职教体系中的亮点。
  巫院长将“点对点”贯通项目与一般的专升本作了一个比较,他指出,一般的专升本体现不出职教的特殊性,而“点对点”贯通项目可谓真正意义上以职业技术延伸为主的“专本连读”。它在专科阶段保证了技能实践和知识储备,在本科阶段接受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本科教育理论体系、学科型为主模式,而是以技能型培养为主的非学科类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贯穿始终,使学生更早接触临床,能力与学历都得以提升,培养被社会需要的职业型人才。他自信地表示,“点对点”贯通项目在两年内不大可能批新院校,有成果后将向全国推广。
  可以预见,通过这种方式培养的毕业生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国家护士资格证书、大学四六级英语能力、具备护理专门技能和全面的综合素养,真正满足了学生和家长对于升学和就业的需求,也真正满足了医疗卫生事业对于高素质高技能护理人才的需求。
  定向培养项目还可缓解护理专业岗位紧缺技术人才的需求。据悉,该项目的毕业生已被一些三级甲等医院预定一空。
  [改革之举]
  抓内涵建设 育“医者仁心”
  说起学校将实施的一系列改革,巫院长如数家珍。首先,学校将进行职教体系改革,构建中职-高职-本科一体化培养模式。学生可报中高职贯通,也可参加“三校生”高考。护理专业今年首次试点“点对点”贯通。
  其次,依据职业教育为卫生事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为市政府“5+2”民生工程培养人才。学校将进一步建设中职3个重点专业:护理、药剂、医学生物技术及高职的11个骨干专业,对接卫生事业发展需要。今年学校高职招生计划数将达1500名。
  今年学校共有4个中高职贯通专业:护理、药学、生物技术及应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招生数更从60人激增到300人。贯通专业实施5年一体化培养,做到人才培养方案与思想品德教育融合、岗位技能与实验实训融合、课程设置与以后岗位要求融合。巫院长提醒:如第一学年有2门文化课1门专业课不及格的则需要甄别(即淘汰)。
  第三,学校沿袭高度重视卫生类专业学生思想品德与职业素养教育的传统,通过思想教育、社团活动、卫生行业“爱心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仁爱之心、健全人格。学校教育学生在帮助病人康复的岗位上有较好的心理素质与职业道德。为此,学校开展各种校内外活动以“文化育人”,让学生拥有一颗“医者仁心”,同时让中职生不因中考失利而丧失信心。
  在2014年已结束的高职大专自招中,上海健康职业学院在全市33所高职院校中报名数与计划数之比名列第一,录取分数线也是名列前茅,是历年来最好的。学校的办学质量强烈地吸引着广大学生和家长。而学院和卫生学校的就业率多年来始终保持在98%以上,有几个专业达到了100%。
  最后,巫院长幽默地说:“我为学校打个广告吧,‘要升学、想成才,就找健康职业技术学院’。 ”的确,这一所既成才又育人的优质院校确实倍受青睐。

    近期,教育部公布了国家级示范县评审专家组推荐的首批59个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单位,寿光市位列其中。


    2013年1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工作的通知》(教职成〔2013〕1号),寿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创建工作,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寿光社区教育的意见》、《寿光市创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实施方案》等文件,为成功申报奠定了良好基础。

    近年来,寿光市按照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以市职教中心为依托成立了寿光市社区学院,15个镇街区成立了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技术下乡”等活动,基本形成了高职、中职、社区教育一体的立体化职业教育网络,初步实现了县域内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近三年,共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530多场次,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3万人次。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的创建,必将进一步推动寿光市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为“城乡一体均衡寿光”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潍坊市教育局)
    
公共财政用在哪?教育民生难题怎么破?发展教育共识如何凝聚?——

一个国贫县的教育突围“三问”


    6年前,湖南省平江县119万平方米校舍,有80多万平方米是危房,这样的一个教育薄弱县,如今却一跃为地区教育先进,他们如何做到的?

    ■本报记者 阳锡叶 李伦娥  通讯员 彭猛兴

    五六年前,湖南平江的教育,还集中了教育面临的几乎所有问题:校舍破烂、教师队伍老化、城乡师资两极分化、城区大班额严重、教育教学理念落后。

    但仅仅几年后,人们发现,习惯于从名单后面找名字的平江教育,却一跃成为岳阳地区先进,教师队伍建设甚至还成为“国字号”的先进。

    不少人说,原因在于这里的人对教育的理念改变了。那么,他们的理念改变在哪里?

    公共财政用在哪?

    财政性教育投入大幅增加

    2008年,从教13年、从事教育管理工作7年的吴定辉,辗转任职多个政府部门后,回到平江县教育局担任局长。

    “刚开始内忧外患。”吴定辉说。说“内忧”是指教育局机关近200人,年办公经费仅17万元,还欠着几百万元的债,干部们两年报不了账;全县119万平方米校舍,竟然有80多万平方米是B、C、D级危房;教师“五险一金”到不了位,再加上不少民办教师不断上访,矛盾重重。说“外患”是教育外部发展环境差,教育没地位,在县里说不起话。

    吴定辉用几个月走遍了全县27个乡镇,心却一次比一次沉。“全县学校校舍破败不堪,随时有可能出事。”坐在办公室,望着窗外,吴定辉担忧地说,“建再多的工厂,修再多的道路,没有人的现代化,没有教育的现代化,经济终归不可能持续发展。公共财政重点究竟应该用在哪?应该用在为下一代人发展奠基础、拓空间上,这才是长远之计。”

    “教育优先发展决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谁停留在口头上,谁就会耽误平江父老乡亲的下一代。”平时谦虚低调的吴定辉在争取教育政策和资金的时候却十分“强势”。近几年,这个财政收入薄弱的国贫县,全县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从2007年的2.36亿元,增至2013年的6.24亿元,增幅达164%。

    据统计,近5年,平江县共整合资金4.8亿元,实施了393个学校建设项目,新增校园面积730多亩、建筑面积30.6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5.8万平方米,维修改造校舍42.6万平方米;更新课桌椅9万套、新增标准图书室81间、装备功能教室234间。

    “最让我安心的是,现在10.5万平方米D级危房和37所学校地质灾害隐患全部消除,400多所学校都能抗6级地震。”吴定辉高兴地说。

    教育民生难题怎么破?

    从“人事改革”抓起

    全乡超编298人,乡中学超编110多人,以致两个教师轮流上同一个班的语文课;而同一个乡较为偏远的清水中学却又缺人。这是2007年,紧挨县城的三阳乡出现的怪状。

    三阳是当时平江教师队伍状况的一个缩影。平江县教育局副局长童怀思告诉记者,平江当时城区教师人满为患,边远地区教师却奇缺。

    如此师资分布,再加上上百名教师在编不在岗,“县领导有意见,编办、人事、财政等部门有意见,农村学校校长教师有意见,老百姓更有意见”,这成了改善教育民生最大的一个难题。

    为此,平江县决定:第一步,实行全员聘任制,清退562名代课教师;第二步,敦促在编不在岗教师返岗,解聘不愿返岗者,第一批就达119人,第二批60人,第三批32人;第三步,轮岗分流400多人到缺编乡镇任教。

    “初战告捷,但也只是初步解决问题。”童怀思说,治本之策是建立起科学管理制度和合理的流动机制。2008年之后,平江县教育局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制度:一是新进教师必须先在农村工作3到5年,3年内不准调动,近5年新进的1364人,除高中教师外,基本都在农村;二是补充教师严格按照“有编才进、凡进必考”;三是选送免费师范生定向委培。

    近年来,县财政千方百计保投入,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基本工资、“五险一金”、绩效工资和第13个月工资等全部按政策落实到位,教师待遇比2008年翻了一番。同时,平江在2008年就争取资金对506名边远教师实行了每月100元至300元不等的山区教师津贴。还充分利用政策,建设校园保障性住房2100套、教师周转房196套,有效缓解了农村教师住房难的问题。

    改革结果逐渐显现出来。原来城区10所学校超编120多人,现在缺编36人。原来缺编最严重、年龄老化的龙门镇,目前不仅不缺人,教师的平均年龄也下降到30多岁;全县的教育教学质量也有较大提高,由过去岳阳市倒数到近年名列前茅,连续7年被评为全市教育工作先进县;连续两轮被评为全省教育工作优秀县,职业教育与民办教育被评为全省综合先进;被定为全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县。

    发展教育共识如何凝聚?

    教育惠民形成良性互动

    长寿镇毛湾小学位于大山深处,2008年,村里打算征地建新校,但钱不够,200多名村民热情捐款,共筹集到近20万元。一位老支书把5万元存款全部捐了出来。

    像这样的故事,在平江县还有很多。近5年来,平江县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资兴教资金达4500万元。不仅如此,各部门和乡镇对教育支持力度也明显加大,近5年,乡(镇)村两级5年共有3300多万元资金投向教育,为学校解决建设用地734亩,县直部门支持教育资金上亿元。

    在吴定辉看来,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老百姓得到实惠了,孩子有漂亮学校读书,有负责任的老师教,自然会支持教育发展,这是一种最基本的良性互动。“我们把学校当做老百姓最信任的平台来建好,当做老百姓的精神高地来建设,我们的教育发展外部环境就会日趋优化,教育就会更有号召力。”

    近年来,平江县大力营造尊师重教氛围,树立教育良好形象。县委、县政府先后两度召开教育强县动员大会和推进会,全面实施教育强县战略,确保教育优先发展。出台了《关于建设教育强县的决定》、《平江县捐资兴教奖励办法》等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和文件。县里召开专题议教会或开展视察教育活动40余次。

    同时,平江县教育局扎实开展“万名教师大家访”、“廉洁文化进校园”、“我的校园我的家”、“警示教育”等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副科级以上干部积极到所联村访贫问苦,发放宣传资料9000多份,收集意见137条,为群众解决难题92个。

    当下社会,孩子的教育与就业问题成为家长们的头等大事,因为孩子的教育关系到其未来的发展 ,接受好的教育,孩子成才的几率自然就大许多。在莱西,越来越多的学生初中毕业后,选择去青岛市区念中职。那么青岛市区的中职学校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青岛中职学校的几位招生负责人给出了答案。


  完备的教学设施,专业的师资力量

  近几年,在莱西,越来越多初中毕业生选择到青岛市区上中职,然而,他们首先看重的就是市区学校一流的办学条件。采访中,不少在青岛上中职的学生表示,在这里上学,无论学习什么专业,配套的软硬件设施都很完善,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利于掌握到扎实的技术,反之,如果没有好的教学条件,只是仅限于理论学习,那么实际掌握的技术也就变成了空谈。

  对此,青岛电子学校陈伟副校长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青岛的中职学校对于莱西等地的学生越来越具有吸引力,而这个吸引力更多地来自学校配备各种先进的教学仪器,“很多学生上中职,看重的是学习到技术,而现在青岛中职学校的配套设施正好符合这些学生们的要求。”

  而城管学校负责人表示,现阶段青岛各中职学校在政府的支持下,纷纷肯投入大资金配备教学设施,像城管学校的“家居设计专业综合实训基地”就是由中央和青岛财政投入370万元建设而成,设有客户洽谈室、创意设计师、创意成果制作室、装饰材料展示室、标准施工实操室五个实训室,可真实模拟企业工作流程,培养实用的技术人才。然而,有了一流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则是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很多学生来青岛上学,学到了扎实的技术,离不开资深教师的授课,而且很多学生与老师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师资力量强大,学生更愿意去学,在沟通和交流中,既学习到了技术又慢慢地成长,像我校的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于万成老师的课就很受学生们的喜爱。”青岛工贸学校招生办乔主任告诉记者说。青岛经济职业学校招生办丁茂勇主任则认为,现在青岛很多中职学校都是集中优势专业,老师队伍更加专业,很多都是行业资深教师来授课,如经济学校的珠宝鉴定专业就聘请业内资深人士或者专家来给学生授课,将最好的技术传授给学生。

  城市里学习有助于学生开阔眼界

  因为地域经济、教育水平的差异存在,学生们的整体素质也是参差不齐,对于在青岛市区上中职的很多莱西等地的学生而言,在这里学到了技术,更重要的是开阔了眼界,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青岛外事服务职业学校招生办主任赵主任接受采访时表示,在他负责招生的过程中,很多从莱西等地来青岛上学的学生,普通话不标准,然而,在他们身边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用普通话来交流,时间长了,通过参加普通话考试或者交流,普通话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而青岛商务学校的副校长刘刚则认为,在青岛上中职,会让学生们的眼界更为开阔,毕竟地域的限制,很多以前接触不到的东西,在这里能接触到,而且身边同学都是来自全国各地,大家在交流过程中形成一个很好的互补,加上学校整体管理规范等优势,有助于学生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资助政策多,学生无经济压力。

  学费问题一直也是家长们较为关心的问题。采访中,记者得知根据政策,莱西籍学生到青岛市区读中职可享受国家免学费政策。而不少莱西的学生表示,在青岛市区上中职,只要肯努力学习,基本上很多学生都会拿到一定的奖学金或者助学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青岛商务学校的刘刚副校长告诉记者,现在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各界,对于在读的中职学生尤其是来自莱西、平度等地的学生,助学资助力度还是很可观的。比如,青岛商务学校设有“东方寒窗基金班”对学生实行五免政策;还开办有“爱基金班”,每名学生每年资助1000元。

  因此,莱西学子到青岛市去读中职不仅不会增加家庭负担,甚至比在莱西本地求学经济负担更轻。

  就业平台广阔,机会更多

  学到扎实的技术,如何找到一个好工作,则是很多念中职的学生毕业前都会考虑的现实问题。青岛的很多中职学校,则很好地为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让他们更能放心地在这里学技术。

  青岛城市管理职业学校负责人表示,目前很多青岛市区的中职学校都是“订单式”,学生在进校后就等于就了业,这样就不用去考虑以后找工作的问题,自然就能更安心地在中职学习技术,为以后工作打下基础。像城管学校的旅游乘务专业,2002年开办以来已累计输送1083名动车高铁乘务员。

  而青岛经济职业学校招生办的丁茂勇主任则表示,现在学校开设的很多专业在省内都是独具特色,比如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视力矫正技术等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都属于稀缺专业人才,而且学校包分配,因此,学习这些专业将来就业前景更加广阔。同时,丁主任还说道,目前学校和几十家单位企业合作,学生掌握技术,进入实习阶段后,一般都是进入这些企业进行与对口专业相符的实习岗位,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现在很多行业都是技术工人紧缺,而在中职上学,学到的技术毕业后都很吃香。”青岛外事服务学校招生负责人说,相比之下,在青岛上中职,就业面更广更宽,因为企业单位多的原因,就业的机会也就更多,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升学更顺畅,圆学生大学梦

  青岛市区的中职学校大多都办有“三二连读”大专班,学生无需高考直升大学获得全日制大专学历,如外事学校的“航空服务”专业学子可直升山东外贸职业学院;经济学校的“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子可直升青岛酒店管理学院;工贸学校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子可直接升入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

  而职业中专的学生,可在高三时参加学校组织的“高考辅导班”,报名参加每年5月举办的春季高考,升入本科、专科批次的院校,像青岛电子学校近年来共有3800余名学生被高等职业院校录取,其中172名学生被山东科技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等本科院校录取。而商务学校举办的“美术高考班”在2012年山东省美术统考中本科达线率94%、专科达线率100%。

  “3+4”本科班,圆一本大学梦

  更令人惊喜的是今年又有多所市区中职学校加入“3+4”本科项目的行列,如青岛电子学校今年将继续增开计算机应用和电气技术应用两个专业的“3+4”本科培养班。学生进入学校后按照7年一体的原则整体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标准,统筹制定文化基础、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课程衔接贯通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并且这期间并不需要参加竞争激励的高考,只需要通过学校组织的考核测试就可以直升青岛科技大学进行本科学习。

    今年河南职普

  招生计划比例接近1∶1

  高中拟招57万人

  中职拟招58万人

  本报讯 记者昨日从省教育厅获悉,今年,河南省将有近115万初中应届毕业生走出校门,普通高中招生计划57万,中职招生计划58万,职普招生计划比约1∶1。

  多年来,教育部门一直要求中职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要大体相当,将初中毕业生有序分流到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可是,不少地方出现高中热中职冷的局面,甚至职普招生比例严重失调。从今年起,我省把职普招生比例大体相当列入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省教育厅要求,各地市严格按招生任务招生。

  今年,全省有应届初中毕业生1149900人,按照招生任务表,普通高中招生计划57万,中职招生计划58万,招生计划分配到各地市。今年11月,省教育厅将对各地高中阶段招生情况进行专项督导,招生做得好的会表彰奖励,对没完成中职招生任务且职普招生比例严重失衡的地市进行通报批评,并取消当地本年度其他省级教育方面评先表彰等。
 

 各地掀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热潮

    本报5月7日综合消息 连日来,全国各地教育系统、共青团组织纷纷举行座谈会和各种活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掀起新一轮学习热潮。

    5月4日,江西青年学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在南昌大学召开。江西省委书记强卫与广大青年学生一起座谈讨论,给他们讲自己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心得体会,生动地回答了青年学生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过程中遇到的为什么学、如何学、学什么等关注话题。

    强卫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与“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是一脉相承、高度契合的,其蕴含着民族复兴的使命和担当,洋溢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广大青年学子要坚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来指导学业、指导人生、指导事业。他希望广大青年学生莫负青春年少,勇担历史使命,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实现江西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创造更加壮美的青春。

    5月5日,河北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暨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座谈会召开。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本顺与各界青年代表齐聚一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的回信和在北京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周本顺寄语广大青年要志在高远,志在修德,志在奋斗,志在坚守。

    周本顺说,中国梦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青年正值胸怀大志、富有梦想的年华,但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懂得:道正才能梦圆,大梦圆才能小梦成;德高才能功成,大德才有大为。当代青年应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道,应该坚持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德。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和根,我们必须坚守这个本和根。强调道正才能梦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希望寄托在广大青年身上,我们对青年一代满怀希望,对青年一代满怀信心。

    5月6日,全国高校共青团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在北京大学召开。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指出,学校战线各级团学组织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总要求,坚决落实党中央书记处和团中央书记处有关团学工作的总部署,组织广大青年学生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巩固和发挥学校共青团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的地位和作用,将青年学生思想引领、成长服务等方面工作做得更有成效。

    5月5日,广西高校工委、教育厅召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刻苦学习,立志成才”专题座谈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广西医科大学专职辅导员栗伶艳说:“习近平总书记给西部支教毕业生的回信,让身在西部工作的我备受鼓舞和鞭策,我要进一步提升专业理论素养和辅导员职业技能,努力争取跟学生走得更近一些、把教育工作做得更贴近学生一些,努力引导学生到基层去,为振兴广西教育事业、发展广西医疗卫生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注重研究示范作用 提高职教吸引力


以“和”带班 关注每个学生成长
 
——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班主任“带头人”工作展示

    作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学校,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将德育科研队伍、班主任队伍的建设作为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提升班主任研究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特点的能力,营造“典型”引路,创优争先的工作氛围。教师坚信每一个人都有开发的潜能,形成了“以精神激励为先导,以严密组织为保障,以环境熏陶为依托,以制度约束为规范,以育人活动为载体”的德育工作思路。学校注重发挥班主任队伍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中坚作用,不断完善班主任队伍的梯度培养机制,使任职期、成长期、成形期、成熟期的班主任都有引领、有示范,激励引导班主任团队的健康发展。

    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在连续两次全国职教德育工作会上介绍先进经验之后,在示范校建设的关键时期,在校级班主任学科带头人评选的基础上,推出班主任工作“五个一”(一个班主任工作特色报告,一个班会活动,设计方案及实施,一个转化学困生的个案分析,一个企业评价报告,一个师徒帮带成功案例)。展示活动,深度挖掘班主任学科带头人的班级管理特色,已涌现出一批优秀班主任。雷秀华老师就是优秀班主任的代表(以下就是雷秀华老师的讲述):

    我于1997年由普通中学调入电气工程学校,至今17年,同时担任班主任工作17年。17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真心体会到:用心关爱每一个学生,用情培育每一颗心灵,用爱去感化每个生命,来营造和谐氛围,是做好职高班主任的关键。

    赢得家长理解

    建立和谐的教师与家长关系

    家庭是子女启蒙教育的摇篮,而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是在家里养成的。因此这个教育的源头不能失去,只要经常联系家长,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我们的班级管理就不会是无源之水。本学年任高职1班班主任,全班35名学生,31名男生,4名女生。本班学生来自12个不同的班级,每一名学生班主任的管理方法不同,针对这个班级,我绞尽脑汁,想出很多种解决问题生的方法。

    从第一次家长会入手

    面对家长,我发自内心地说过这样一段话:“普高教育日渐升温的今天,把孩子送到中职,对大部分家长而言,是对教育孩子的一种失望和无奈,所以,孩子在职业学校能重新展现自我的信心,首先取决于各位家长对孩子的信心,更取决于您对学校教育管理的信心,对班主任的信心。所以,请回去后把您对学校及班主任的信心传达给孩子。我也衷心希望您的孩子在一年的学习过程中,能重树自信,把家长美好的品德、学校成功的教育转化成他们的优秀品质,争取第二次成功的机会。同时也衷心希望您能像我重视您的孩子一样,重视每一次家长会的召开,重视我与您的每一次沟通,因为这些是不断纠正孩子细小偏差,使孩子不断进步的保证。”

    我列举了同学在班集体中的种种不佳表现,如地面上的纸屑无人理,早餐后的食品袋随意乱放,到校没有时间观念等等,指出事情虽小,却是一个人行为习惯的基础,“细节”决定成败,关系到学校及用人单位对他们的评价认可,希望家长予以配合。我在家长会上和家长约定,不管孩子回家如何评价老师和学校,请家长和学校、老师站在同一战线,如果觉得有疑问或建议,可以直接给我打电话。

    家长会的第二天,我特别留心观察,纸屑少了,见不到餐后的食品袋了,很多学生守时了,在班会上,我表扬了全班同学,同时请每一位同学转达我对家长的感谢和敬意,感谢家长对我工作的支持。

    从转变个体学生入手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我深深体会到:与家长沟通更是一门艺术,教师的真诚,教师的责任,教师的公正,教师对学生的博爱,都是通过一次次的沟通走进家长的内心世界,家长也正是通过班主任的工作来间接定位学校的日常管理,这个环节一定是输不起的环节,这必然需要班主任的大智慧。

    一名学生因对高职班学习困难准备不足等原因,多次想打退堂鼓,家长开始不愿意接老师电话,总觉得不出事老师不打电话;我与家长频繁联系,互通教育情况,打消家长的这种误解,该学生的家长不管自己如何繁忙,每周坚持与我联系,了解孩子情况,为配合老师的工作,每天要求孩子按时到校。在与其家长的耐心沟通下,在一次次的耐心帮助、鼓励下,学生树立了自信,也打消了家长的顾虑,一起形成了合力。该生坚持到第一次月考,为了鼓励,我破例在班上表扬了他,这几句表扬的话不仅使该生兴高采烈,更给了家长信心。这样,通过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这位同学在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有了很大进步。后来还主动为班级做好事,这其中家长的主动配合是重要因素。

    家长的理解与配合也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在短时期内促进了学生的整体进步;而孩子的进步,又激励着家长在处理学生问题上更积极地配合老师。这样,学生、家长、老师之间的渐进式循环保证了学生的良性发展,同时也为班级管理营造了和谐的氛围。

    形成班级核心

    营造和谐的班级管理氛围

    九月初,我所带的高职辅导班学生进班首先要检查仪容仪表,不合格的学生第二天要到政教处报到,我以这次检查为契机,晓之以理,狠抓学生的习惯养成,强化服务和服从意识。新形成班级的严格管理氛围也成为班级领导班子诞生的摇篮。它给一些自我约束力强和有管理能力的同学以展示的机会。

    通过本次活动:优秀学生脱颖而出:董硕的宽厚使她的管理更令人信服,韩鎏易的机敏干练,刘磊的任劳任怨,康林一贯的热情沉稳都使他们格外夺目……辅导班的管理环境给了他们展示能力的舞台,他们的存在也使班级更加优秀——班委成员的整体优势给班级核心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树立良好班风埋下了伏笔。

    我注意到学生干部既是受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所以,我首先给班委以足够大的管理权限和空间,教会他们工作方法,尊重他们的主动精神,对他们的工作成绩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在全体同学面前对成功之处适时进行表扬肯定,私下又和颜悦色地指出缺憾,分析原因,找出补救措施。通过他们组织同学、引导同学,发挥出纽带和桥梁作用,有利于营造和谐的班级管理氛围。班委的信心有了,热情高了,自律性强了,威信也形成了。他们的言行和举动,给其他同学树起了标杆,确立了规范。

    自习课的纪律在刘磊、董硕、韩鎏易为核心的班委管理下初见成效,一些同学流露的不守规则的习惯,在全班同学正向舆论的感召下、在老师的多次帮助下,也开始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一段时间,我发现他们也在悄然地改变着,而且乐此不疲——其中有两位一改昔日的“霸气”,把自己融入了集体之中,班里的风气日渐改善。

    关爱每名学生

    提供和谐的学生发展条件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发现:每个班级的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群体”,包括谈虎色变的“小团体”,对此我就适时地对一些学生进行电话家访、谈心,适度的观察,发现这些群落是根据兴趣爱好、学习成绩、性格脾气,或社会关系等因素自然形成的。我意识到对这些“小团体”的正确引导,使其成为班级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首先,我把握每一个“群体”中的“首领”,所谓“首领”就是在几个同学中有威信的,交给他们适当的工作。往往这些“群体”的“首领”在客观上都有着一定的管理潜力。让这些同学承担某一职务,就能影响到本群体的其他同学。比如,董硕、韩鎏易,他们全面发展,在学生中有相当威信,我委任她们为正副班长。再如,有的同学学习纪律等表现不佳,但却有不少人听从他们,对这些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张永亮语文基础很好,丁旭总想管点事情,就分别让他们当科代表和班内活动组织者。适当引导,以此为契机带动其他同学共同进步,从而把这些“群体”纳入班级的正规管理,使学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其次,把握“群体”中有交叉的同学,让他们成为群体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比如,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形成一个群体,体育爱好者又形成一个群体。但其中必然有一部分同学在学习成绩优秀的同时,也爱好体育,例如康林、闫向猛,让康林做团支部书记、闫向猛任宣传委员,这样,使两群体的学生互相影响,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比班主任强制规定的“一帮一”要强得多。这两位同学在学期末分别被评为校区级“三好学生”。

    事实使我懂得:了解每一个孩子特点,了解他们的智力发展、思维习惯、兴趣爱好,才能发现教育重点,抓住教育契机。只有把握每一位学生的命脉,承认并合理利用学生中“群体”的有利因素,因材施教,才能使学生的自我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进而优化班级管理,达到班级的和谐。 

    包容问题学生

    创造和谐的情感交流载体

    我始终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闪光点,每个学生都是可塑的,学生能做的事情我都会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他们都有自己的优点,应该让每个学生在班级中都有事情做,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让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都有用武之地。同时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

    我现在的班里有一名学生,高一、高二教过他的老师都有体会,这个学生经常生活在自己的负面世界中,眼里没有任何同学及老师,据家长反映,初中为报复家长曾有过自杀倾向,上课不是睡觉就是玩手机,对老师的教育置若罔闻,从不按学校要求理发,迟到、请病假司空见惯。她的妈妈每次与班主任交流除了眼泪还是眼泪,现在的他,一切的一切在悄然发生着改变……本学年第一学期校区朗诵比赛他积极组稿带病上场,校区广播操比赛每次课下训练他从不抱怨,每次卫生扫除坚持到最后,发型评比每月成为标兵,住宿中成为宿管老师的助手,在晚自习中主动自觉温习功课。

    问题生的转化工作首先要着手于“诊断”,对其进行全面了解、全面分析,从中找到问题的根源及主要因素,了解问题生的性格爱好及落后的原因,然后有的放矢,帮他改正。为了更好地融入学生中去,我充分利用各种机会与他们接触、交往。课间、饭后找他们聊天、说笑;学生生病住院,我会买好礼物亲自去医院看望;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我想办法帮助解决;他们吵架了,我会静下心来了解情况,耐心劝解,让吵架双方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然后自己沟通解决,这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我还利用周记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可以写在周记里,他们的每一次周记我都认真批阅,写好评语。时间长了,很多同学把平时不敢说的、不想说的都写在周记里,周记已经成了师生情感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了。

    多年的班级管理工作,使我深深领悟到:争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挖掘学生的多元智能,建立融洽的师长、师生关系,是营造和谐的班级管理氛围,优化班级管理的有效途径。构建和谐班集体,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是我的奋斗目标,也是我的研究课题,等待我持之以恒地去努力。我坚信:只要我们都做有心人,不怕付出,“一片冰心”终究会创出“和谐”世界。 

       42125日,在继续教育中心的组织协调和配合下,我院机加工技术训练中心承接的西安远东公司青年机加工工艺技术人员数控铣床加工培训工作圆满完成。这也是我院机加工技术训练中心首次面向社会企业开展的培训。


        培训期间,远东公司因生产任务紧,突然提出将原本十天的培训压缩为五天,而且培训内容不能缩减。针对这种情况,机加工中心及时调整培训计划,将每天培训时间延至11个小时,并挑选了教学经验丰富,工作认真负责的数铣实训教师冉朝担任培训老师。经过5天紧张忙碌而且高强度的培训,14名培训学员全部通过严格的考试,顺利地完成了培训学习。


        培训过程中,机加工技术训练中心高度重视、精心安排,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远东公司领导对本次培训给予了高度赞扬,并希望以后继续加强同我院在职工培训方面的合作。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题组7日来到贵州省贵阳市清镇职教城进行调研。
  职教城位于贵阳市清镇市,2012年开始建设。据介绍,贵阳市大力建设职教城旨在探索一条教育引领城镇化发展的有效路径,并把其打造成教城互动、产教互动、职教改革、技能培训的引领区、创新区、示范区。目前已有20所职业院校在园区内落户,淘宝商城、西门子等数十家知名企业高科技产业项目入驻。今后,职教城将深度推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职教改革,大力推广“产业园区+标准产房+职业教育”的模式,推动政府规划创办园区、企业建设标准厂房、配套发展职业教育。清镇职教城是目前全国规划占地面积最大的职教城,与花溪大学城构成贵州教育发展的两大支点。
  调研组先后走进职教城内的贵州省旅游学校、贵州省建设学校、贵州省工业职业技术学校等中高等职业学校,就职业教育如何与产业、企业深度融合进行了调研,并听取了政府相关部门、职业学校校长、企业界代表对于职教城发展经验的介绍,以及如何在法律、政策层面保障校企深度合作的意见和建议。
  职教城的发展建设,给委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委员们对贵阳职教城的发展给予肯定。委员们认为,产教融合不仅是产业和教育的结合,更重要的是两者要真正融合,一体化发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做到产中有教,教中有产。委员们建议,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校企合作的基本制度,在政策上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企业深度参与学校职业教育发展过程,形成互动多赢的局面。
    本报乌鲁木齐5月6日讯(记者 蒋夫尔)今天,教育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在乌鲁木齐联合召开内地新疆中职班学生就业工作会议。会议就首届内职班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专题研究推进内职班学生“订单式培养”工作模式,协调落实首届内职班学生顶岗实习岗位计划。

    今年是内地新疆中职班首批学生毕业。为做好其就业工作,新疆各地成立了内地新疆中职班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要求各地切实发挥该小组的职能,尽快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明确职责、细化分工,制定工作方案,狠抓落实,形成工作合力,全力以赴解决好首届内职班毕业生就业问题。

    据了解,今年全国有2196名内地新疆中职班学生毕业。根据统计,这些毕业生中,共有922名毕业生报名升学,其中111人报名在内地升学,811人报名在疆内升学。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书记崔秋立谈职业教育
  2013年6月25日,人社部举办小型座谈会,邀请6位“专家”参加,其中包括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书记崔秋立。会议之初,晓初部长主要就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先发表了意见,且很有见地。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已经进入关键时期,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研究,非常必要。国家每年拿出GDP的4%用于教育,职业教育得到的份额也不少。在未来的职业教育发展中,应怎样花费国家的教育基金,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在会中,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书记崔秋立发表了以下观点:
  一、国家应当加强教育事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合理调整教育结构和布局。在我国现阶段不能以追求高等教育普及化为目标。中国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仅仅用了7年左右的时间,而美国用了40多年时间。美国在校生翻一番大概用了25年左右的时间,我们国家仅仅用了5年。需要一个稳定期。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有关联的,也是有自身规律的。美国1947—1995年,日本,1952—1092年,高校在校生与GDP的相关系数为0.97左右。这是一个规律,而我们近十年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远背离了这一规律。我们高校在校生从1998年的300多万,到2011年达到2300多万,增长了6倍多。08年之后,在高中生源大幅减少的情况下,高等教育规模仍在扩张。“十一五”期间,山东高等院校招生计划年均增长5.4%。2013年全国仍批准20所院校升为本科院校。有17所大学更名。本、专科院校招生规模比重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山东为例,2008:78万考生,录取45.16万,其中本科19.6万,专科23.5万。2012年,考生55万。本科录取25.2万人,比08年增加5万多人,专科仍为23.5万人,基本维持不变,有5万多计划没有完成。4年间本科的录取比重由25%左右,提高到45%以上。录取分数已经几乎没底线。因此,要发展职业教育,就应当进一步调整教育结构,停止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一定时期内,停止审批设立本科院校和增加本科招生计划。停止审批设立高职院校和增加招生计划。设立高等教育的基本入学门槛线,不能迁就学校,招不起生来的学校,该撤并撤并,该改行改行。给职业教育留出更多的发展空间。
  二、把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做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的评价和分类标准。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教育,更重要的是偏重职业活动。因此评价体系应当以职业能力为主要素。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分类主要依据是学历层次。高中阶段被称为中职,专科层次成为高职。而没有考虑和研究与国家职业资格体系的关系。国家职业资格体系没有起到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引领作用。目前从山东情况看,绝大多数高职仅能培养中级职业资格人员。而培养高级技工、技师的院校则多数属于“中职”。山东目前有技师学院34所,只有5所可以有高职教育资格,74所高职院校中,能够培养高级工的只有部分高职的骨干专业,这种背离本质上是两种办学理念的差异。现有的职教分类不符合技能人才和职业教育规律。因此建议调整职业教育评价和分类标准,依托职业资格体系,划分职业院校的层次。至少不能简单地仅凭学历培养层次来确定职业教育的层次。而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也应当依据职业资格标准体系进行构建。
  三、进一步解决好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待遇问题。目前待遇低,存在差异是影响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树立新的人才观,破除身份观念,继续加强宣传之外,研究政策,在待遇方面取得突破。打破干部与工人、专技人员和技能人才之间的体制障碍,形成通道。技术工人也可以当干部,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等等。
  四、发挥技工院校在职业教育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作用。技工院校是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服务就业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形式。应当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的办学定位,既要坚持服务就业、“面向人人”,培养普通技能劳动者;又要坚持高端引领,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起示范作用。当前,应当适应新的形势,探索在高知识学历层次上培养高技能人才。提倡与高等院校合作,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并给予支持。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不仅是没能考上大学的青年,还包括接受过所谓高等教育,毫无就业能力和生存技能的“毕业即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因此职业教育、技工教育培养对象,应当是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义上的应试教育的失败者。
  五、探索实行双证互通的制度。研究借鉴英联邦国家的做法,研究探索在国家制度层面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体系相互融合,学分互认的办法。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构建特色文化品牌纪实



 
    校园文化凝聚团队精神是这样炼成的

    文化是什么?文化品质是什么?山海文化是什么?作为“全国精神文明单位”、“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河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文化是一种思想,文化是一种引领,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是一种动力,文化是一种生命,文化是一种方向。它真真切切地践行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强调的“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发展战略。

    从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打造的校园文化品牌不难看出:作为一所高等职业院校,有了什么样的文化思想与内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文化品质与文化品牌,就会引领和带动莘莘学子用先进的文化武装自己、丰富自己、完善自己、成就自己,使之成为新时期对国家和社会有所建树的一代新人。近年来,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打造的“山海精神”、“山海品质”、“山海书韵”、“山海气度”等一系列的“山海文化”品牌,为学院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活力,为学子的立德成才激发了生命,为同类学校的文化建设积累了经验,为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了新路,绽放出了山海流香……

    “山海品质、山海精神”凝练特色文化

    “崇德尚能、求真创优”助推学子成长  “精彩纷呈、书韵流香”铸就创新品牌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每当人们想起这句千古绝唱,便会自然地想到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以皇帝命名的美丽的海滨城市——秦皇岛。这里不仅有一望无际的山海奇观;也有被称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还有在月球之上能够看到的世界七大奇迹,“万里长城”的起点。 

    走进这块风水宝地,山的豪迈与海的壮阔孕育着璀璨的“山海文化”,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流淌了数千年。如今,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一颗冉冉升起的高等教育明珠——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正以“日月之行”的豪迈和矫健的步伐,迈向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先进行列。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51年,前身是河北省工业管理学校和秦皇岛市财经学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浸染,以“读书”为代表的一批精品文化活动,形成了以“山之坚、海之阔”为核心的“山海品质”特色文化;形成了“坚忍不拔、有容乃大”的“山海精神”。这种“品质”与“精神”,绽放出了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深厚的文化底蕴、宽广的人生情怀、坚定的理想信念、充盈的知识技能、崇高的人生追求……解读、挖掘、寻觅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文化特色品牌,就从“山风海韵”之“文化篇”开始—— 

    《山海经》曰:“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走进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就仿佛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和大海的怀抱;亲吻着这所学院的文化育人气息,又仿佛置身于知识的海洋里开启人生的航船。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的文化品牌建设,就如同秦皇岛独有的天之高、海之蓝、地之阔、山之博那样,凝练着具有“山海品质”的学校文化。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这所学院将五湖四海的学子吸纳到这里,照之以日月、育之以魂魄、施之以才能、养之以品德、做人以高尚,形成了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独有的文化特色和以学生为核心的坚忍不拔的“山海精神”。

    走进秦皇岛市北戴河区,一处现代化的校园蔚为壮观。宽敞的校门独具匠心,半环形的校门伸向两翼,她就像宽大的臂膀敞开胸怀将来自全国的学子簇拥在母亲的怀抱中,开启了人生远航。驻足凝视,在校门一侧有一座高大笔直的建筑,它既像一座灯塔又像是一只神来之笔,上面“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几个红色大字熠熠生辉。特别是,在时钟的嘀哒声中,昭示着每一名学子“惜时如金、奋发有为、收获知识、展翅翱翔”的雄心壮志和时代召唤。

    走进校门,一座座教学楼、实验楼、图书楼、办公楼,在绿树迎风、花坛锦绣、假山亭榭、雕塑景观、文化长廊、音乐喷泉的映衬中,将学校烘托到了极致。感悟其中,一栋栋建筑群均采用白色作为主色调,恰似冰清玉洁、又如梨花堆雪,美不胜收。特别是学院建造的“憩韵湖”,位于校园中部,湖东有石山,湖西有长廊,成为了这所学院的标志。漫步其间,绿毯铺地、云杉挺拔、湖水幽深、九曲回肠、鲤鱼嬉戏、桃李绽放。它就像是一个硕大的墨池,吸引着万千学子汇聚在憩韵湖畔,拈来抒写人生的豪迈之笔,从这里起航、飞向远方。

    解读这所学院创新的文化特色品牌,学院领导班子始终认为,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肩负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任;尤其是承担着创新民族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国家合格公民的双重任务。学院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更应自觉地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光荣使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为此,学院结合企业文化精神审时度势地提出了“文化引领、特色育人”的发展宗旨,“崇德尚能、求真创优”的理念,确立了“勤奋严谨,优质高效”的校风,“弘德敬业,正己树人”的教风,“博学精能,明辨笃行”的学风。特别是在做好“教书”的同时,注重发挥整体“育人”的功能,使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做到了有机结合。

    寻根求源,深入挖掘,这所学院早在新世纪初,为强化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教育,就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企业文化精神,开展了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1364”的校园文化体系。即“一个理念”就是“育人为本,文化为魂,特色为先”;“三大精品”是“魅力家乡”主题文化、学校科技文化节、感动校园人物评选;“六项活动”是“雷锋月”系列活动、“读书月”系列活动、“科普与文化”讲座、“爱心”活动、“社会实践”项目、“技能比赛”等;“四个发展”是育德、启智、强体、尚美;充分发挥了校园文化对青年学生的熏陶和引领作用,营造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品位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就是这样站在学生的高度、育人的高度、学院的高度、民族的高度,通过文化引领,将学院推向了发展的新高度。

    “崇德尚能、求真创优”助推学子成长

    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之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丰富的特色文化原因就在于:“崇德尚能、求真创优”。这种先进的文化理念,对当代大学生既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召唤;又是崇德修身、学做真人的行动指南。

    一所学校的文化特色从哪里来?这所学院给出的答案是:开展“魅力家乡”主题文化、学校科技文化节、感动校园人物评选等“三大精品”活动,培养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既是学院的责任更是学院的使命。长期以来,这些活动的开展,得到了院党委和历届领导的高度重视,成为了学校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以“魅力家乡”主题文化活动为例,使学生在挖掘地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增强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了团体协作和自主创新的能力。还有校企文化建设,学院被国家教育部门确定为首批“江泰保险实用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由动漫专业创作的《纪纲传》,获第二届全国高校原创动漫作品大赛优秀奖;在河北省举办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该院有7件作品获奖。特别是学院与秦皇岛市校企共建的研发成果《大功率高频纳米晶合金磁芯变压器》,获秦皇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该项目已在企业形成定型产品,并已销往国外。

    其间我们还了解到,除了企业文化元素外,该院仅学生社团就有20余个,这些社团以思想性、先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开展活动,促进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如“学校学生会”,承担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宣传法律法规的双重职能,为推进学院文化和各系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学生记者团”是学院思想文化战线一支生力军,学生记者们用犀利的笔触、敏锐的视角、捕捉每一个感人瞬间;“自律委员会”,在每次举办的大型的活动中都展示了“自立、自强、自尊、自爱、自信”的风采,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的文明标志。特别是,师生共同发起的“国学社”,以“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主要内容,坚持“求真务实、学以致用”的原则,通过集体诵读、经典讲解、举办讲座、读书会、诗文吟诵会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自身道德和心性修养,为学院校园文化的积淀、大学精神的养成贡献力量。

    多种形式读书路,山海精神圆梦行。据统计,仅2013年该院就有320名志愿者,奔波于秦皇岛市海港区和北戴河区各个交通执勤点及市区各重点交通路口执勤,每人每天在岗不少于5小时,连续工作60天。他们的“山海品质”和“山海精神”,为秦皇岛的暑期交通平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精彩纷呈、书韵流香”铸就创新品牌

    俗话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所倡导的“读书活动”,展开的是一卷卷、一条条启迪人生、陶冶情操、实现梦想的恢弘之路;扬起的是立足当下、面向未来、走向辉煌、驶向成功的航船。

    近年来,为营造浓郁的校园读书氛围,历届读书月活动都突出了时代特色。诸如:“点亮阅读,启迪人生,弘扬文化”活动、“书籍启迪智慧,阅读丰富人生”、“汲取国学精华,追求卓越人生”、“弘扬人文精神,共建文化校园”等活动,都以时代主旋律为题,引导学生“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2013年,学院还以“我的中国梦”为题,把阅读与梦想、祖国和未来紧密地联系起来,分享读书的收获,抒发青春的情怀。实践证明,只有契合时代、贴近学生的特色活动,才能引领学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理想观和价值观,才能构建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历史紧迫感和时代责任感。 

    为推动“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学院早在2003年就建立了长效机制。学院连续举办了12届“读书”系列活动,声势浩大、反响强烈,深受师生们的欢迎。这些活动主要有比赛竞赛、报告讲座、读书推荐等六大类,而且,学院经常邀请中科院等教授、名师、专家进校与学生们分享“读书治学”的经验方法。所有这些活动的开展,既形成了规模,积累了经验,促进了阅读;还活跃了学院的学术氛围,推动了校园文化品牌的全面形成。

    可以说,“读书活动”的创新与发展,催生了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孙嘉琪同学获国家导游大赛冠军,耿永杰同学获第三届“夏青杯”朗诵大赛,秦皇岛赛区三等奖,李铭泽同学获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大赛全国总决赛三等奖。就是这些学子的优秀表现,一尊尊奖杯、一个个瞬间、一张张笑脸、一串串足迹,记录下了他们闪光的青春风采……

    山海精神,灼灼其华。什么是学校文化?什么又是特色品牌?“读书”是知识的殿堂,“读书”是青春的灵光,“读书”是金色的收获,“读书”是人生的起航,“读书”是梦想的云梯,“读书”是绽放的光芒。多年来,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创新的文化特色品牌,赢得了全体师生的欢迎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受到了多家媒体的竞相宣传报道。尤其是用人单位对于学生在工作岗位中的优秀表现,令所有秦职院人感到由衷的欣慰和自豪。是他们以充盈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满园飘墨香,相逢话读书。可以这么说,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构建的特色文化,使广大的莘莘学子更具有了“山海气度”和“山海品质”。这种品质与文化,为渤海之滨的文化绿洲平添了一抹新绿,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增添了一抹书韵流香…… 

    新华网石家庄5月6日电(记者朱峰)从今年新学年开始,河北省将开展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试点,打通中职与本科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全面推进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沟通衔接。

  记者从河北省教育厅获悉,河北省此次试点实行“3+4”分段贯通培养,即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3年,经考核测试合格后转段进入本科院校学习4年。7年学习期间,由对口试点的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共同制定对口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的教学体系,系统化培养本科层次复合型、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据河北省教育厅职教处副处长史帆介绍,河北试点中职学校将选择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根据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确定试点专业,试点专业为省级骨干专业和特色专业;试点本科院校选择有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经验的省属本科院校。

  按照计划,2014年,河北省将对中职与普通本科衔接进行小范围试点,选择4所中职学校,对应2所本科院校。2015年以后,在总结试点工作基础上对试点院校范围进行动态调整。招生工作随河北省中职学校招生工作统一进行,转段考核测试内容以专业技能和中职教育学业水平测试为主,标准由本科院校商对口中职学校共同制定。

  河北省教育厅明确,试点毕业生由培养学校分段颁发毕业证书,学生经7年学习毕业考核合格,由有关本科院校颁发本科教育学历证书,享受普通本科毕业生待遇,按毕业当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就业。
    本报北京5月6日电(记者晋浩天)“我们要不断拓宽职业教育覆盖面,将'两后生'(即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富余劳动力)与新生代农民工、失业人员等群体一起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张榕明在6日举行的“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颁奖大会”上表示,接受职业教育既是这些群体提高技能、获得工作、脱贫致富的重要方式,更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增强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的主要路径。

  她指出,当前的职业教育既存在“重知识、轻技能”的传统理念,又存在强调单一技能的实践误区,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因此,我们要全面认识职业教育的价值,并始终以人为本,正确评价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如此,才能正确对待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据悉,“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颁奖大会”由中华职业教育社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共同举办,本届共评出黄炎培优秀学校、杰出校长、杰出教师、优秀理论研究、杰出贡献等奖项。


 现场体验


    “信息化是我们即将进入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全新的存在状态,而不是简单的手段和工具。”“当前的教学生态是数字移民的一代在教授数字土著的一代。”“信息技术将最大限度地解放教师。”这些观点和言论,是近日在广州的一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变革策略观摩研讨会上,教育专家和校长们达成的共识。会议主办方中国电信广州分公司、《学校品牌管理》杂志,邀请了广州市部分学校校长和电教系统、企业界的代表,就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学如何变革等问题展开研讨。

    信息技术重构学校教学管理生态

    “信息技术不可能完全取代教师,但它将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改变。”广州市教育部门基础教育系统的一名负责人表示,“现在已经不是讨论信息技术该不该用,而是要探讨信息技术如何用好的阶段。”因此,广州第二师范学院许锡良教授结合自身长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践教育教学的模式与心得,指出当前电信网络、移动互联网对我们的学习、教育、生活与工作方式都会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将最大程度还原人的最原始的本性,体现为个性化教学、一对一交流并将学习内容与过程完整呈现,这在之前是难以实现的。翻转课堂、可汗学院、慕课课程、云端学校等的出现,将导致现有的师生关系、管理模式、教学方式的改变,进而重构学校的存在方式。

    针对部分校长提出的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未来学校和教师是否还具备存在意义及价值的问题,许锡良表示,信息化不是教育的全部,人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体验式的学习与智慧的产生,信息化是不能够完全概括的,所以学校不会消亡,但是会改变存在的方式,学校教育会更加强调个性、体验及感受;教师职业也不会消亡,但是教师的工作内容及方式会发生根本性变化,教师将从知识教育中解放出来,更加注重能力和价值观教育。

    在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我们准备好了吗?

    面对不可阻挡的信息化浪潮,我们的学校教育究竟何去何从?在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我们准备好了吗?这是当前摆在很多校长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广州番禺区南村中学的曹柏生校长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先行者,在不断的实践中找到了自己的答案。他指出,互联网时代我们要有互联网的思维。观念一变,世界全变。我们以何种观念去面对未来,是教育界非常重要的一个话题,值得思考。作为一所农村学校,是信息技术手段让我们具有后发优势,实现了“弯道超车”。这其中除了勇气,更多的是智慧。我们庆幸地看到,有如此多的诸如中国电信这样的企业致力于教育信息化,通过他们的优势资源和平台,整合丰富的教育资源能够为我所用。

    广州市蓝天中学的黄校长作为“观望者”,并没有深入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实验与探索,但是在经历了此次头脑风暴后,他表示,虽然当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还有很多根本性的问题需要解决,但是趋势所致,我们也会时刻保持关注,择机而动。正如许锡良教授所言,“以积极开放的心态主动迎接不可遏制的信息化时代潮流,掌握信息化必要的知识、技能并运用到教学中去,借用新的信息技术平台,提升自己,带动学生,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信息化中。”
    4月30日,广西省凤山县党政考察团,千里迢迢,来到我县职教中心考察职业教育工作。副县级领导政府党组成员张风毅陪同。
    我县职教中心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需要人才,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合企业需要,两者相互促进,达到了双赢的效果,走出了一条职教兴县富民的“阜平职教之路”。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做好新一轮中央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定点扶贫工作通知》的统一安排,新一轮扶贫开发期间,中国汽车第一集团公司定点扶贫凤山县,经中国汽车第一集团公司的引荐,凤山县党政考察团到我县职教中心考察学习职业教育先进经验。
    活动中,凤山县党政考察团观看了我县职业教育专题片,听取了我县职教中心有关负责人就该校办学规模、专业特点、实训设备等方面情况的介绍,参观了职教中心接待室、荣誉室、旧教学楼、山上操场、实训楼及梦翔汽车培训基地等地。
    考察团成员对整个校园环境、氛围及校园文化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我县职业教育切合实际,规划到位,设计合理,表示要将先进经验带回去,助推凤山县的发展。同时希望今后加强两县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增进了解和友谊,谋求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全方位的战略合作,促进两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6日,全国政协副主席苏荣率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题组抵达贵阳市,与贵州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就职业教育发展和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情况举行座谈会。

  苏荣在座谈会上指出,现代职业教育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目前企业存在“招工难”问题,主要是结构性招工难,难以招到适合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旨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定位事关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目前职业教育还缺乏吸引力。苏荣提出,在职业教育发展中,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力度,积极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做到政府有为,市场有效。

  贵州省政协主席王富玉主持座谈会。贵州省副省长陈鸣明介绍了全省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情况,省发改委、教育厅、财政厅等部门负责人分别介绍了有关情况。委员们就如何发展贵州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意见建议。

  4月中下旬,调研组曾赴上海、海南调研。 

 ——记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8S”管理在学生德育中的推广与实施


   
电子技术及工艺标准化实训室


    PLC标准化实训室


    8S管理标准化教室(学生)


    食品分析标准化实训室


    50年校庆合唱团表演唱“感恩的心”


    18岁成人礼宣誓

    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是一所拥有54年办学历史的国家重点中专学校,2012年被国家教育部门、财政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单位,“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是国家示范校德育特色建设项目。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对中职学校的德育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与诠释。学校认为:中职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有机融合,对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具有奠基作用,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德育工作关系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关系到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中职学校德育的培养目标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合格公民,还要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准职业人。不是要学生形成一种知识体系,而是要形成一种信念以及与此相应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必须以企业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为目标,拓展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以外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岗位能力,使学校德育与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对接,与企业对员工的行为规范及素质要求相对接。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以准职业人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实现了德育工作目标定位、培养模式定位、教育内容定位。

    落实“准职业人综合素质培养” 引进企业标准化管理模式进校园——德育目标定位。

    2012年6月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制定了以提升准职业人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德育人才培养方案,把德育培养目标定位为“准职业人综合素质提升”。学校成立了“学生准职业人综合素质培养”德育特色项目建设组。项目组先后走访了天津市粮油集团有限公司、天津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天津三星光电子有限公司等多家实施标准化管理模式的大中型企业,学习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模式。深入合作企业对实习生工作情况进行调研,走访近十年来各个专业的优秀毕业,深入部分毕业生的岗位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深入人力资源机构调研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情况。认真分析研究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着力点和落脚点。项目组认为:中职德育工作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道德、职业适应力、职业学习能力等多方面素质为重点开展工作,必须更新我们德育工作理念,将一切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知识增进,能力提高、素质培养的活动都看做是德育课程。全校师生应围绕“准职业人综合素质培养”这一目标,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分阶段、分目标整合培养方法和途径,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趋于序列化、模块化。根据准职业人的培养目标,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内容进行优化,对德育工作管理的形式进行改革。借鉴企业“5S”、“6S”、“9S”管理实施中对员工的教育内容、考评内容、考核形式,结合学校的教育管理特点,形成学校“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节约、素质、学习”八个项目的学生“8S”企业化管理模式。从学生实习场所到教室、宿舍,到学校对学生行为管理的各个领域,全面实施“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质、安全、节约、学习”的标准化管理。

    完善“准职业人综合素质培养” 推行实施学生“8S”管理制度——德育模式定位。

    德育特色项目建设组经过反复的研究与探讨,制定了《学生“8S”管理实施方案》,将学生管理“8S”综合考评与原有班级目标管理制度、学生个人操行考核制度、教室管理、实训场所管理、宿舍管理全面对接。建立了《学生管理“8S”综合考评制度》,制定了《学生德育评价手册》并通过了教育专家和合作企业审核。在对学生德育管理过程中全面推广实施。学校依据《学生管理“8S”综合考评制度》,从“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节约、素质、学习”八个方面提出新的考评内容、考评标准和考评方式。由德育科、保卫科、教务科、任课教师、实训指导教师等各岗人员对全校各个班级、全体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从教室、实训场所、宿舍,到学校对学生行为管理的各个领域,从“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节约、素质、学习”八个方面全面进行教育管理和考评。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从上好每一节课,整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品和实训工具开始,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以企业员工的标准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塑造。每月进行分析和总结,根据考评过程中发现的学生问题及时进行专题教育和治理。同时,完善德育考评机制,对全校学生在校期间的德育表现从日常行为规范、德育课程与德育实践活动和职业素养几个方面通过《学生德育评价手册》全面考评和记载,将成绩作为学生鉴定和推荐顶岗实习的重要依据记入学生档案,督促学生落实“8S”综合考评制度。学校通过全过程,分阶段、分目标整合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趋于序列化、模块化。在学生“8S”管理建设实施过程中,教务科和各专业科、教研室都结合准职业人综合素质要求,分解项目任务,并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融入“8S”管理在专业学习中的要求。将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企业文化、岗位规范教育自然的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中。以课程为主线,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职业综合素养的培养。项目组编制的校本教材《学生“8S”管理宣传手册》、《职业与素质训练》、《安全伴我成长》、《晨读时光》中都涉及到“8S”管理内容的学习,使该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内化为每一名师生的职业素养。在“8S”企业化管理模式的贯彻落实中,学校模拟企业的生产现场,从环境建设、设备设施配备到规范化的管理等方面制定了《标准化教室、宿舍建设方案》,建立了“标准化教室”和“标准化宿舍”场景布置标准,评比细则,将合作企业文化引进校园,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具有职场氛围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学生在整理、整顿、清扫、清洁自己的宿舍、教室、实习车间的过程中,体验职业素质养成的过程;在培养学生“素质、安全、节约、学习”意识的教育过程中,体会企业对员工岗位能力与职业素质的要求。

     实施“准职业人综合素质培养” 开展以“8S”为主要内容教育实践活动——德育内容定位。

    学校以“四定位”为育人目标,分阶段、分年级开展“8S”标准化管理的德育实践活动。一是,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定位”和“身份定位”。一年级以教学、管理为主要阵地,明确职业素质的内涵,通过入学初组织学生对“8S”系列管理制度的学习,明确“8S”管理的理念和管理方针。将“8S企业化管理模式”在校园不同场所的管理内涵及要求以标语,图示等形式进行宣传。将“8S”管理方针,“8S”管理理念通过校园橱窗,宣传栏对学生进行宣传。结合学校所设专业,在校园内打造企业文化宣传墙,对知名企业的用人需求,企业文化、管理理念、企业劳模等内容向学生进行宣传。让学生在思想上对自己准职业人的身份进行定位。二是,帮助学生养成正确“行为定位”。二年级以实践活动为主要手段,在教育教学管理和二课堂活动中强化职业素质的训练、职业行为的培养,在专业学习中严格按照“8S”管理的要求规范学生实习实训各个环节,聘请企业管理人员作为学校兼职德育教师到校开展讲座,介绍企业管理文化,引导学生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职业要求,开展企业文化宣传周活动,按照不同专业就业的企业,从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用人需求,企业文化精髓等方面进行集中现场展示与介绍,企业现场开展模拟应聘等活动,让学生在行为上定位;三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社会定位”。三年级以校企联动为主要渠道,通过有计划地组织、指导学生到企业实习、参观走访企业等实践活动,在顶岗实习各专业学生中,选拔表现优秀的学生与在校各中专班级建立长期互动交流的“岗位成才典型”活动。通过顶岗实习优秀学生的企业管理介绍,企业文化介绍,企业用人需求及自我成功经验介绍,让学生在社会上定位。

    强化“准职业人综合素质培养”对接企业职业标准——成效显著。

    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通过“8S”管理在学生德育中的推广与实施,更新了学校德育理念,改革了学生德育的体制机制,满足了企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学生的文明素养,校园的学习、生活环境有了一定的提高。通过8S学生综合管理全面开展,受益面越来越广,从2012年6月立项开始300人参与发展到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学生的职业素养不断提高,学校培养的学生在走向企业前基本具备了准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增强了学生立志成才的信心,提高了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环境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学生的就业率高达99.8%。学校订单班由原来的6个增加到16个,学校长期合作的企业达到62家。2014年3月“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关于“8S”在学生管理中推广与实施”研究课题获天津市首届教学成果二等奖,有5所兄弟学校到校学习交流,对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在学生德育管理中推行实施“8S”管理表示了充分肯定。

    学校先后荣获第九届全国中职学校“文明风采”大赛组织奖。第十届全国中职学校“文明风采”大赛卓越组织奖。荣获天津市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天津市教育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天津市青年文明号、学校系统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8S”管理在学生德育中的推广与实施,形成了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国家级示范校德育特色项目建设的鲜明特色,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424日,河北省深泽县铁杆镇杜社村村民张林端一见到县农广校校长刘军峰,就忙不迭地问各种生产上的问题。这位47岁的中年妇女,2012年报名参加了县农广校组织的“送教下乡”涉农专业全日制中专班,成了班里年龄最大的学员,而刘军峰正是她的班主任。 

“上了一年多的课,俺不但知道了怎么种葡萄,还重新学习了文化知识。原来种地是啥都不会,瞎忙乎,现在,俺还能给其他农民做指导呢。”面对记者的采访,张林端颇有感触。 

如今在河北各地,像张林端这样上过中专班的农民还真不少。从2009年起,河北省农广校积极组织实施“送教下乡”涉农专业全日制中专教育工作,免费为农民开展职业教育,把中职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三年来,共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骨干19648人,为全省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实用人才支撑。 

职业教育办到家门口,瞄准留村务农农民 

“这些年来,涉农专业的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了不少问题,一是学生越来越难招,二是很多毕业生不愿回农村务农。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显得越发重要。”在河北省农广校副校长张丽娟看来,要培育出真正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必须依靠职业教育,探索出适合务农农民的职教模式。 

究竟该怎么做?“我们觉得,中职教育应放开年龄限制,面向真正留村务农的、有学习需求的农民,进一步改革教育模式,找到适合他们学习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张丽娟如是说。 

2009年,河北省开始对农村职业教育进行改革,开展“送教下乡”。长期从事农民教育培育工作的河北省农广校利用自身优势,结合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发展需要,也正式开始了“送教下乡”涉农专业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的创新探索,在多方面进行大胆进行创新和突破,并配有完整规范的教学体系。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教学目标上,中专班坚持与农业生产要求和农民增收致富等紧密结合,贴合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在招生年龄上,中专班首次做出较大突破,要求不超过45岁的农民均可报名,同时在建班的过程中,注意生源辐射范围和县域生源规模的适度。而在教学方式上,每个班的开设都是结合当地的特色产业,都把课堂搬到村里的田间地头或者示范园区和试验基地,让农民足不出村,就能在家门接受到良好的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 

而为了提高和保证教学质量,河北省农广校还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要真正吸引我们农民来上课,必须要有好的老师,要有强劲的师资力量。”据张丽娟介绍,多年来农广校系统选聘农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多渠道广聘专家教授,充实和壮大技能型教师队伍。 

一直参与教学管理的刘军峰这样总结“送教下乡”中专班的特色:“过去,农民培训是‘黑板上种庄稼、教室里养猪羊’,现在则是‘家门口学理论,种养场里学技术’,不离土不离乡,学习生产两不误,边学习边实践,边生产边示范,学以致用。而且学完之后,在取得中专毕业证的同时,还能获得职业资格鉴定证书。” 

既学知识又学技术,新型职业农民得成长 

“以前的短期培训只能解决生产上遇到的一两个问题,学到是‘皮毛’,不够过瘾。而长期学习的话,俺就能跟着老师把种葡萄的知识都好好地学一遍,而且还是免费学,这样的好事哪里找啊?”说到上中专班的学习收获,张林端对记者侃侃而谈。 

承德县农广校在当地开设的“送教下乡”蔬菜种植中专班,可让下板城镇北颧村菜农申振岭乐不可支:“原来,根结线虫每年给我造成的损失不下1万元,可没想到农广校老师到大棚里转了一圈就开出了根治的好方子,帮了大忙又让我们开了眼!这课上得值!” 

中专班的学习学到的可不不仅仅是技术。定州市东亭镇黄家营村42岁的刘洪平则对记者直言,中专学习帮她提高了文化水平。“俺初中毕业后就几乎没写过字,现在上课写作业,字写的也顺溜了,短信电脑什么的都会用了。”刘洪平说,“俺闺女上初中,看到俺每天都在认真学习写作业,这股劲头还带动她认真学习了。想不到俺上这个中专班,还成俺闺女榜样了。” 

2009年第一次办班开始,藁城市农广校已经培养了农民中专学员452人,首届学员已经毕业。在藁城市农广校校长李梦阳的眼里,三年的学习,许多农民发生的变化太大了。“我记得第一堂课,大家都不懂纪律,作业也不太会写。但是毕业时,他们的精气神完全不同。技术不再话下,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也好多了,学员思想认识转变了,法律意识明显增强。有技术、有文化、有素质、有头脑,这才更符合我们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要求。”李梦阳告诉记者,如今,这452名学员大多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和技术顾问。 

“送教下乡”涉农专业中专班让河北各地的留村农民成为了新型职业农民,而他们的成长,也推动了河北各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和提档升级。承德县中专班的学员带动承德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当地新建百亩以上园区8个,新增规模3000万盘,产值2.4亿元,增收9000万元。怀来县农广校在老君庄村结合当地发展冬季大棚果蔬产业,开设种植专业园艺班,从北京三安科技有限公司引进有机草莓生产技术项目,如今该项目已在当地扎根,草莓产品一直产销两旺,供不应求。三安科技有限公司表示,之所以将有机草莓生产技术落户到该村,看中的就是这里培养的高素质农民。 

农村职教改革仍将继续,期待培育更多职业农民 

2009年,河北省“送教下乡”涉农专业中等职业教育模式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进行推广。采访中记者也感受到,“送教下乡”涉农中专班的开办,的确受到了农民们的欢迎。许多没有参加过培训的种养大户、合作社社长都对学习抱以极大热情。

“短期培训肯定跟系统学习不一样。只有有了系统培训的全套知识,我们才能应对生产中的各种情况。”37岁的刘和宾是藁城市南孟镇韩家洼村“丰可得粮食种植合作社”社长,2012年起,他回乡创业,流转1000多亩土地种植小麦。尽管拥有高中学历,但他告诉记者,在创业过程中缺少的就是专业系统的农业知识,迫切需要系统学习来为自己“充电”。同是返乡务农创业的东邑村29岁小伙史文浩也表达同样的看法:“短期培训虽好,不如系统学习来得规范,开新班了,我第一个报名!”

“我们开设的农民中专班,契合了农民的实际生产生活需要,而45岁以下的年龄规定,真正瞄准的是留村的务农农民,培育的也是真正的新型职业农民。这些农民扎根农村,坚持务农,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强,对他们进行中职教育培养,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需求都很大。”张丽娟话锋一转,“尽管我们探索的中专班打破了‘围墙’教学的概念,但仍有局限,比如我们实行的还是全日制的教学管理,这不太符合农民的实际情况,还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改革。” 

今年4月,教育部和农业部联合印发《中等职业教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施行》,面向50岁以下农民,实行农学结合的教学方式,改变了过去全日制中职教学的方式。对于这一改革,李梦阳认为方案出台恰逢其时,她希望国家能加大对农民培训和培育的投入力度。定州市农广校校长郭惠臣则期待,伴随着方案的出台,能给予教学方式真正的灵活,对一些课程进行适时的改革,真正满足农民的需要。 

“方案的出台对我们‘送教下乡’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也是我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符合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实需要,是一项重大的进步。”张丽娟希望,方案能真正解决好农民中专班的经费问题,早日将农民中职教育纳入到国家教育补助的行列,让更多有需要的务农农民享受到职业教育的阳光。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德文名称分别“Fachhochschule”、“Hochschule”或“Duale Hochschule”等,直译成汉语是“专业学院”、“学院”或“双元制大学”,通常被德国高教界统一归类为高等应用技术大学,与综合性工业大学和中等职业教育一起构成了德国完整的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

    从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关系的宏观角度看,应用技术大学为德国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过去5年,世界工业化国家经济危机四伏,德国经济却保持着比较稳定的增长。一般认为,工程师在其中作出了最大贡献。德国现有从业工程师161万人,2/3毕业于应用技术大学。因此,应用技术大学是德国工程师培养的主力军。

    从教育体系本身来看,德国现有大学生260万,其中,综合型大学有167万,占整个大学生数量的2/3,应用技术大学学生是88万,只占大学生总量的1/3,却培养出了2/3的工程师。尽管成立时间短,始创于1968年,但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速度在高等教育体系内是最快的。数据显示,1971年到2000年之间,综合大学增长的幅度是118%,而应用技术大学则高达173%。尤其是近年来,应用技术大学“双元制”高等教育模式,即企业和高校的联合办学发展更快,被认为是德国近年来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内高等教育最大的亮点和增长点。

    从毕业生的社会待遇看,若以工资为主要参照系,最新统计显示,在经济界就业的综合型大学毕业生年薪是50805欧元,应用技术大学毕业生年薪是50234欧元,二者相差无几。当然,二者在进入国家公共机关的起步工资级别还保持着传统上的差距,但目前这一现象已受到广泛批评。

    最新政策显示,应用技术大学在与综合大学协作的前提下可以培养博士生,这将进一步发挥其培养应用型高技术人才和开展应用研究的潜力,使两类大学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基础上协同合作。此外,政策讨论还表明,应用技术大学未来可能有机会和综合大学一样参与德国精英大学建设计划,这将进一步体现两类学校的平等地位。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主要特色是来自实践、面向应用、开放协作、立足本地、面向全球;不是理论联系实际,而是实际联系理论;不是学科通领办学,而是实践和应用引领学科建设;不求知识的全面,而求能力的综合。

    其中,最关键的是师资队伍。应用技术大学的师资队伍来自实践,面向应用的特征十分突出。首先是教授,法律规定教授要有5年经济界工作经验,而且要有3年承担领导责任的工作经历。其次是有大量的兼职教师,他们本身是企业里面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到学校里或在本企业内代课或指导学生,其代课量占整个应用技术大学课程的25%。

    再从学生方面看,应用技术大学要求新生入校前要有实习经历,在校期间有一到两学期的实训经历,这些是教学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确保了教学内容和企业实践密切结合。从课程设置看,应用技术大学不求学科全面,而是当地需要什么,就开设什么样的学科和课程,如斯图加特地区汽车工业发达,附近的应用技术大学就设置与汽车相关的专业课程,立足本地。得益于教学各要素来自实践、面向应用,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针对性强、效率高,是高等教育各类院校中“最省钱的”一类。应用技术大学学生毕业率为80%,远高于综合型大学的68%。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也密切联系实际,因为没有博士授予权等限制,教授的科研不可能唯学术、纯理论,学校的科研机构也经常与企业或社会机构联合举办。

    应用技术大学的组织管理也与社会密切融合。法律要求,其高层管理机构必须有来自企业和其他社会各界的人士参与。

    对我国而言,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主要有4点启示:第一,制度安排是关键,要体现系统性。应用技术大学要从制度设计上和企业、社会密切结合,贯穿到教学、科研和组织管理每个环节。第二,通过制度限制,促进应用技术大学来自实践,面向应用,与社会经济开放协作的特色,如限制性规定学校监事会成员中的一部分来自企业和社会,以及不授予应用技术大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等,即以限制促进其与高校、企业、社会实现制度性合作,保证了开放性,为应用技术大学与校外机构协同办学夯实了制度基础和保障。第三是灵活性,从制度上确保应用技术大学在招聘师资和专业课程设置上享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如可以根据企业需求,以“量身定制”的方式与企业协作开设学士和硕士课程,即“双元制”高等教育课程。开放灵活的制度安排确保了应用技术大学顺应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需求,而不是让实际需求适应“教育规律”,甚至是“教育规定”。第四,要避免把各类高校分成三六九等,更不要从制度上固化不同类别高校的高下之分。要校校平等而不论身份,机会均等而不求同质,使综合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在地位、法律上平等,类别上各得其所、各有所长。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与德国在应用技术大学领域开展合作,针对下一步对德教育交流,建议以应用技术大学合作为平台,重点支持我国某一省和德国某一州试点结队合作,充分发挥应用技术大学与区域经济关联密切的优势,促进两国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的全面合作。在收获教育合作成果的同时,为地方外向发展做贡献,调动地方对教育改革和国际合作的积极性。

    (作者系中国驻德国使馆教育处原公使衔参赞、现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