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展开全部
    温州人素以“敢为天下先”而闻名。

    “高职院校怎么做好深化改革这篇文章?国家鼓励发展多种混合制经济,校企合作将走向何处?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哪些领域将由市场发挥决定性因素?”温州市政府领导开门见山地问了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何向荣一连串问题。日前,在这个市场经济发达地区举行的一次校企座谈会上,与会者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校企合作关系会发生哪些变化,面临什么考验”等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政府简政放权后校企合作商机更多

    据温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行业处处长章秀伟介绍,今年温州市政府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购买服务机制基础上,将出台可以转移、委托与购买服务的政府职能目录;向社会组织集中采购服务目录;以及具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购买服务的社会组织目录。

    然而,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是,大部分行业组织平均只有3~4个人,工作人员素质不高,专业知识技能比较缺乏,对政府转移、委托的职能有些力不从心。章秀伟建议,社会组织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建设,规范内部治理结构;另一方面要跳出现有的行业组织,向地方高等学校借力、借智。

    温州市电镀行业协会负责人阮令森认为,以往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想通过行业协会这座桥梁进入会员企业,主动权往往掌握在行业组织手里;现在政府要转移、委托与购买服务,行业组织没有相关方面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储备,只能向高等学校寻求合作,校企合作主动权就发生了转移。

    对于这种发展趋势,阮令森举例说,电镀产业是温州市的重要产业,国家西气东输、石油管道工程建设带来了发展机遇,行业企业经常面临金属表面材料结构难题,再加上电镀企业前期的环评工作涉及生化、能源、材料等专业领域,远非行业协会三四个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所能解决的。

    社会公共服务平台成为新的合作载体

    韩国釜山国立大学博士后牛丽媛表示,小微企业碰到生产工艺技术难题往往不知所措,变成困扰企业发展的“大问题”;这对于长期从事科研的专业团队来说,往往就是“小问题”。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研发实力小,转型发展压力大,单家企业要获取政府资源支持的机率非常小。”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贺星岳说,借助行业组织与社会公共服务平台,间接使用政府建设的研发平台与创新平台,成为越来越多小微企业的首选。

    英国华威大学副校长劳伦斯·杨介绍校企合作新载体说,为促进大学与地方经济合作,并在伯明翰及大伯明翰地区经济转型中发挥重要引领作用,实现中小企业互动发展,伯明翰地方政府同华威大学共建了伯明翰科技城、华威国际制造研究中心。

    “没有创新就没有更好的竞争力与未来。”英国斯旺西大学副校长伊恩·克拉吉说,威尔市政府非常推崇该校与塔塔集团合作等项目,并把斯旺西大学与工业结合模式打造为欧洲的样板。

    何向荣以温州市知识产权学院为例说,2013年由温州市知识产权局、上海大学与该学院共同成立,重点为全市中小企业提供商标、版权、专利等方面服务。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去年8月美国微软公司起诉温州市苍南县一家企业侵权,被告企业找到该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求助。经过该平台与微软公司沟通、协调,双方达成和解。

    据透露,政府与企业的利益诉求不一样,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侧重点在于服务一个产业集群,而不是某一家企业;龙头企业的研发机构则往往对同行实行技术封锁。因此,地方政府倾向于把社会公共服务平台建在高等学校,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性,把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确保社会公共服务平台的公益性,使政府资源不会沦为行业龙头企业赚钱的工具。

    学校绝对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

    欧美国家行业组织发展历史悠久,成为企业和政府之间不可缺少的桥梁。温州市服务业发展局副局长王晓琳说,德国公法性质的行业协会除了为行业共同利益及单个企业服务外,还要对政府赋予的职能和任务负责。

    “在政府简政放权、购买服务改革之前,几乎不存在高校与行业组织争利的前提条件。全面深化改革以后,政府部分职能要转移、委托给行业组织,并购买相关服务,将在行业组织与高校之间形成相互竞争关系。”何向荣以温州人特有的商业嗅觉警示说:“校企合作关系面临利益考验。”

    因为在潜在商机面前,部分行业组织受制于人才储备等因素,其服务有可能出售不出去;承接政府转移的职能过程中要借助设在高校的社会公共服务平台,所以高校与行业组织争利的前提条件就成立了。

    在近10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过程中,行业组织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与纽带作用。现在形势发生变化以后,高职院校是坚守本职,还是见利忘义?贺院长认为,“高职院校在政府采购行业组织服务中分一杯羹的话,肯定会影响校企合作积极性,自断发展前程。”

    杭州钢铁集团公司董事长李世中认为,校企合作要从学校给予企业的服务能力、从企业担负育人的教育能力、合作对于学生专业化发展的能力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而不是局限在接受学生顶岗实习、捐赠报废设备等浅层次的合作。

    “说到底,校企合作实质仍然是利益关系杠杆下的合作。但学校与企业的利益诉求不一样,协同育人、提高教育质量和社会效益最大化是学校合作的目的,学校绝对不能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何向荣建议,在政府转移职能与购买服务改革进程中,高职院校应发挥社会公共服务平台与智力资源优势,为行业组织与合作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为校企合作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300教育工作者羊城研讨职业核心能力


  本报广州5月11日电(记者徐畅)10日至11日,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办公室和北京桑博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第四届全国职业核心能力研讨会在广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100多所本科、高职高专和中职技校的300多位院校领导和一线教师参会。

  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周远清在会上表示:“职业核心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就业、再就业和职场升迁所必备的能力,同时也是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内容。因此,着力推广职业核心能力认证项目,不仅是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要求。”

  周远清认为,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和职场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而包含沟通交流、团队合作、自我管理、解决问题、信息处理、礼仪和创新等能力的职业核心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在全国推广的职业核心能力认证项目正顺应了教育改革的趋势,也符合学生素质提升的要求,为真正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研讨会上,多位参会代表作了主题演讲,交流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学实践经验。此外,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徐莉等全国各地17名优秀教师还带来了关于自我管理、职业沟通等职业核心能力观摩示范课,展示其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
    本报讯(高治平 郑伟)黑龙江职业学院面向市场,形成了“企业成基地、经理为教师、员工是学生、工作即学习”的教学工厂模式,毕业生就业率位列省内前三强,为此,该院获得黑龙江省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一等奖”。 

    该院旅游与人文艺术学院的“教学工厂”也是一所培训中心,是开展社会培训、承接外部会务、提供食宿服务的校办实体企业。他们精心设计了教学任务,组织学生进入“教学工厂”。相关专业学生在自愿报名基础上,通过业务培训考核,即可成为培训中心工作人员,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并获得相应劳动报酬。通过“教学工厂”模式,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王浩院士工作站在学院揭牌成立


    学院与广西万通物流园签订合作协议


    广西水电职教集团与企业对接洽谈


    学院师生在220kV傍浦变电站进行现场调试


    学院与中锐教育集团华汽教育合作成立中锐汽车学院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受过职业教育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更是必不可少。2012年,广西在圆满完成3年职教攻坚任务基础上,又启动实施了新一轮深化职业教育攻坚五年计划。

    近年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全区水利电力产业发展升级,紧紧抓住“学校对接企业,教学对接行业,课程对接岗位”,探索出一条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之路。

    那么,学院校企合作“无缝对接”的契合度有多高?学院教学模式和教育成果到底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哪些好处?带着这一系列问题,笔者深入学院,进行细致的走访和探究。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是广西仅有的一所水利类高等院校,是广西首家国家教育部门高职高专人才工作评估优秀学校、广西示范性高职院校、全国水利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建设单位,2010年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

    “学院的学生来源于社会,也最终要走向社会;学院的专业设置要面向社会需求,也必须要服务于这一需求;学院生存的基础在于服务社会,其价值也在于服务社会。”学院党委书记卢西宁认为,正因为如此,学院一直重视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具有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和基础。特别是经过广西示范性高职院校、全国水利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的建设,学院积极整合内外部人才、设备、信息等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派教师下企业,送学生下车间,让课堂进工厂,以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和区位优势,主动服务于行业和区域经济建设,建立了良好的社会服务基础条件,社会服务能力逐年提高。 

    学校对接企业 共同发展有奔头

    “国家教育部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充满活力的多元办学模式。其中,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是一项重点内容。

    围绕专业开企业,办好企业促专业。2010年以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广西水利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西万通物流园、深圳宝鹰建设集团、广东长实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与中锐教育集团合作成立了中锐汽车学院,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参与专业设计和课程开发,依托“教学工厂”和企业实训实习基地,完成学生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素质养成任务,借此实现理论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定岗的有机衔接,形成了一个把育人与用人两大环节衔接起来的校企合作育人平台,深化了校企合作的模式。

    1月16日,时值寒假,但学院2011级机制2班的学生杨宝琳没有闲着,利用假期的时间,他与同班同学一起在车间里紧张地加工某一企业的零部件。对于杨宝琳而言,这些产品的评定分数相比以往有些特别,因为它们只有两个分数:0分或是100分。杨宝琳说,加工零部件是顶岗实习中的一个环节,由于所加工的是今后企业直接投入使用的产品,因此这一项“真刀真枪”的工作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他获得了全国科技活动周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的二等奖。

    在校内,学院与企业合作,将校办机电设备厂与机电类实训中心创办成“教学工厂”,把企业的部分生产任务安排在教学工厂完成,师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参与生产、研发、经营的全过程。

    据介绍,学生从第二学期开始,就要到教学工厂学习实践,成为该厂的一员。在此期间,学生完全纳入企业管理范畴,接受考勤管理、产品质量管理、成绩考核等企业化考核管理模式。刘延明院长这样评价这一模式:“我们把企业的元素都放在学校里头,不仅引入了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景,同时零部件、产品标准都是企业的,学生也被当作‘准员工’来培养。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实现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身份角色转变,当他们进入企业工作后,可为企业节省不少培训时间和成本。”

    学生们在教学工厂学习实践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产品”,通过完成目标产品的设计和制作,加强自身专业技能。如学习机电专业机械零件设计加工模块的学生,目标产品是“数控机床进给装置”,为了获得目标产品,他们要循序渐进地学习如何进行数控系统的装调和自动化生产线调试。

    在校外,学院建立了160个实训实习基地,方便学生到企业参加实训或定岗实习。校企共同实施课堂教学、实验实训、生产实习以及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等。在实训实习基地,“教室也是车间,教师也是师傅,学生也是员工,作业也是产品”。据统计,学院学生在企业实训或顶岗实习期间参与实际工程项目所做出的成果参与全国毕业设计大赛,获得各种奖励10多项。

    通过校企合作,双方共同建设、共同参与教学、生产、技术攻关等环节,不仅让学生受益,也为学院培养和打造了一大批懂技术、懂管理的教师和技术能手,更为当地企业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提升了企业适应地方产业升级发展的能力。

    学院通过选送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深入企业顶岗实践,与同行业教师、同专业企业专家交流,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目前,已经培养出一批富有教学经验的专业骨干教师。通过教学团队,深化课程改革体系,开发教学资源,改革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2012年,学院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担任顾问,并设立了专门的“院士工作室”,以推动科技研发和校企合作。“校企合作让学校和企业都有奔头!企业破解了发展难题,得到了实惠;学院也在科研攻关上找到了合作伙伴,科研成果有了用武之地。”王浩院士说。

    近年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校企合作研发的新产品,被广泛应用在160个水文监测站、21个水位站及98座水文缆道上。其中,水文缆道智能控制系统、手持流速测算仪、水文流速测算仪、双筒称重式雨量计、积时式悬移质铅鱼泥沙采用控制器等在技术上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填补广西水文测流产品的空白。

    为了深化校企合作模式,2010年,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了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教育集团。现有成员单位100余家,辐射水利、电力、建筑、汽车、电子信息、数控技术等多个行业。

    成立职业教育集团,就是要打破行业部门和学校类型界限,扩大优质资源,加强区域教育合作和校企合作,走规模化、集团化和连锁化办学路子。“我们的想法,是要把集团打造成广西水电职业教育的品牌,不仅是要双赢,而且要实现院校、企业、社会的多赢。集团只是一个平台,我们要在这个平台上,依托行业,找准市场,多开展捐资助学、技术服务、学生校外实训基地等合作项目,加快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职教集团副理事长、学院副院长万玉文说。

    集团成立后,学院邀请成员企业参与学校专业调整和教材编写,及时掌握企业的用工需求、岗位技术要求等各种信息,紧贴企业需求办学,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人才。企业也欢迎学院参与到新产品的研制、技术应用等生产环节中。学院与成员企业多次组织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了一个双向选择的平台。三年来,学院平均每年有20.5%的毕业生在集团成员单位就业。

    校企之间、院校之间的深度融合更是促进了集团的持续健康发展,使职教集团真正成为了广西水利电力实用型人才培养的孵化器和广西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教学对接行业 服务经济有干头

    “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学生难以学以致用”,这一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曾一度困扰着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黄伟军认为,破解这个难题,关键是要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因此,学院把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放在教学改革的突出位置,让教学紧密对接行业发展,紧锣密鼓地打了一场翻身仗。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6年,历经近60年的建设与发展,为广西及周边地区培养了7万多名水利、电力、机电、信息及经管类的高技能型人才,同时也培养了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具有丰富的水利电力设计、安装和调试生产实践经验的教学团队。

    在广西电网建设逐步实现新跨越、水电增效扩容面临大改造的形势下,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急行业之所急,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在更高层次为地方水利电力行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近年来承接工程设计、试验项目83个,项目总投资累计5亿元。同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一支丰富生产实践经验和项目管理的师资队伍。

    2007年,随着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广西各地市、县均加快建设220kV地方变电站作为地方电源中心。广西电网建设进度告急,急需后备力量增援。与此同时,学院着手引进并培养了多位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电力行业从业经验的教学团队负责人,为服务电网建设做好了充分准备。

    广西电网建设的排头兵——广西送变电公司和学院一拍即合,由电力工程系、机电工程系派出精兵强将,组建了第一支变电站综合调试组——220kV桂林湘山变调试组,奔赴远离学院520公里外的桂林全州县,开始调试工作。

    项目调试任务紧,时间短,工作量大。调试组成员每天早上7∶00出发,7∶30到工地开始工作,中午仅有一个小时午餐时间,傍晚晚饭过后便又开始工作直至晚上九点多,每天坚持在工地上工作10小时以上。在师生们的努力下,变电站提前顺利完成验收,零缺陷一次投运成功,成为桂林供电部门当年仅有的一个零缺陷一次投运成功的220kV变电站。

    2007年至今,学院共组织了5批次的广西电力行业技术服务团队,相继顺利完成了220kV桂林湘山变、贵港瑞雪变、南宁横县变、北海铁山变、钦州傍浦变的综合调试工作,为广西电网的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广西作为我国水电资源丰富的省份,小水电的建设历来是广西电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学院一直主动参与小水电的建设工作,承接了一批又一批的小水电建设与改造设计项目,如主动承接并完成了国家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宜州佑岸拉稿水电站的设计工作,小水电增效扩容改造项目——巴马县盘中滩水电站、巴马县所略一级站、浦北县大坡水电站、浦北县牛皮滩水电站、浦北县顿督滩水电站的技术改造设计工作等。

    据介绍,学院组建技术服务团队下企业,与常规安排师生到企业实习实践有所不同。从项目组织管理到协调实施,全部由团队负责,团队中每一个人都有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对工作完成的时间也有严格要求。各专业系部都非常重视技术服务团队的作用。

    “我们将每一个团队成员都摆到了企业员工的角色上,每完成一个项目,团队成员对电力系统或水电站的设计、调试、设备安装、系统维护以及电力行业相关规范均有了直接的认识、体验并积累了现场工作经验。”“通过组建技术服务团队,一方面,让教师和学生有了在真实的工程项目中实践和锻炼的机会,为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培养找到了一条非常有效的路子;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教学对相关行业的社会服务能力,提高了学院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电力工程系主任邓海鹰说道。

    此外,开展职业培训也是学院在教学层面服务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学院设有“职业培训与鉴定中心”,建立了安监部门三级安全生产培训机构、劳社部门职业技能鉴定所、国家电监会南方局培训考试受理点、水利行业特有工种鉴定站等十多个站(点),可培训鉴定工种168个。每年面向社会开展培训和鉴定服务6000多人次,获得了“国家制造业信息化优秀培训基地”等荣誉称号。

    2010年,学院培训鉴定中心与签约单位南方电网广州电力研究院合作,为广西电网公司、广西水利电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区内外电力企业开办“电工进网作业许可”培训,每个月开办一至二期培训班。此外,还为广西水利电业集团有限公司开办了广西水利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技能鉴定等培训项目30多期,参加培训的人数达到了4000多人。

    课程对接岗位 学生就业有盼头

    2010年,在被国家教育部门、财政部门确定为“百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之后,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敏锐意识到,特色是骨干高职院校的生命线,只有实施特色发展战略,走特色办学之路,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为此,学院紧紧抓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一核心,形成了水利、电力、机电、建筑等特色鲜明的优势品牌专业,并根据专业的不同特点分别实施“校企交替”、“校企合作、项目引导、分层递进”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原有的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对接不足怎么办?学院启动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开发工作。“高等职业教育,理应是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我们必须努力做到产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专业就办什么样的专业,社会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生来校学习,就是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服务社会。要让学生就业有盼头,就要先把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对接起来,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学院党委副书记罗显克说。

    因此,学院确定了课程资源开发的思路——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要完全体现岗位任务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项目教学方案要能激发学生兴趣,易于学生操作。

    例如,在电力类课程开发中,学院首先从专业核心课程入手进行改革,从实际工程案例中挖掘素材、设计教学项目。经过调研和分析企业的岗位群及岗位能力,学院重构了专业课程体系,确定了“电力系统分析技术及应用”作为专业核心课程。

    随后,学院成立了包括企业专家、骨干教师、教育专家等在内的课程开发团队,制定课程标准。专业骨干教师承担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编写、项目设计等环节,企业专家则分析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提供行业技术规范标准等。

    通过分析区内外电网规划等工程案例,同时结合广西电力类高职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县级供电局的实际情况,学院选择德堡电网作为代表性电网,为其设计了“编制地区电网年度运行报告”、“铝厂接入地区电网方案”、“35千伏线路电流保护计算”、“编制电网失稳应急预案”四个教学项目,基本涵盖了相关岗位能力与知识要求。

    学院在教学中选用了直观形象的可视化电力仿真软件,以往枯燥难懂的电力系统问题有了直观的仿真模型,学生学起来就轻松多了。学生们在实习岗位和工作岗位上利用该课程知识来分析运行数据,进行故障诊断,开展工程设计等,都能做到得心应手。在发电厂及电力系统开展的专业培训中,学院多位老师广泛采用项目式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也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006年,学院与南宁强国科技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人才培养基地。8年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师生全程参与企业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和调试工作。校企合作开发的“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合作完成的教改科研项目获得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合作培养的学生有30多名成长为公司技术骨干。

    “来源于工程实践,设计于课程教学,服务于企业生产。”与学院长期合作的某企业负责人认为,“校企共同开发课程保证了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教学目标与岗位能力的一致,进一步推动了毕业生就业。”

    与企业的合作,办出了特色,打响了品牌,引来了南宁市环保检测站。检测站把学院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2011级的全部学生作为环保订单班,双方共同制订学生最后一年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内容,检测站的技术人员定期到学校上课,学生毕业前三个月全部安排到南宁市各个汽车尾气检测站点顶岗实习。

    除了课程体系的改革实践,学院还建立了完善的职后培训、考核和职业资格鉴定体系,开展特种工种的鉴定或培训达168个,目前获“双证”的学生人数达95%以上。

    对接市场的课程教学和培训体系,打造了学生出色的就业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2002级毕业生胡付有进入柳州超高压部门工作后,从众多本科生和研究生中脱颖而出,在2007年南方电网变电运行技能竞赛中夺得冠军。2004级毕业生叶慧媛在来宾供电部门客户中心的岗位上专于细节,甘于平凡,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罗荣雄、韦兰草、邓英裕、蓝少华、廖世周、石春梅等毕业生,刚刚工作三四年就已成长为所在单位的部门负责人或项目部经理。优秀毕业生像学院撒出的星星一样在各行各业闪烁发光,不仅提升了学院的美誉度,更增强了学院的吸引力。据了解,2013年学院全日制在校学生11000多人,新生报到率达90%以上,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3项指数均居同类高校前列。(桂 仁 刘 磊 周 涛)

 

 教改先锋重大典型报道


  衢州职教释放“三大红利”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举办月嫂培训班。(资料图片)

  衢州职业教育通过创新社会培训模式,释放人力资源转化“红利”;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释放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红利”;通过创新管理模式,释放体制机制改革“红利”。

  有着“烂柯”传说的浙江省衢州市是围棋文化的发源地,烂柯山更有“围棋仙地”的美誉。眼下,这个地处浙江西部,紧邻安徽、江西、福建的地级市,正在下一盘通过深化职教改革助推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大棋局。

  在这一大棋局中,衢州职业教育通过创新社会培训模式,释放人力资源转化“红利”;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释放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红利”;通过创新管理模式,释放体制机制改革“红利”。

  近日,记者一行来到衢州市,深入全市所有6个县(市、区)的重点职业院校和企业,切身体验这里的职业教育在释放三大“红利”的同时,呈现出勃勃的发展生机。

  释放人力资源转化“红利”

  【阅读提示】衢州市创新社会培训模式,发挥职业教育的培训功能,对刑满释放人员、退役士兵等就业困难群体开展技能培训,帮助他们顺利就业,从而释放出巨大的人才“红利”。

  高墙外细雨绵绵,高墙内教学楼二层的一间教室内,衢州中专服装专业教师方红云,正在给服刑人员上服装设计课。讲台上,方红云认真讲解;讲台下,服刑人员听得聚精会神。这是4月23日下午,记者在浙江省第三监狱采访时目睹的场景。

  衢州市教育局局长徐朝金告诉记者,从2011年开始,衢州市就开始面向监狱服刑人员开展“双证制”教育培训。衢州中专、衢州工程技术学校、衢江区职业中专、龙游县职业技术学校分别与浙江省三监、省一监、十里丰监狱、十里坪监狱合作,对监狱服刑人员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提升技能。

  培训主要分技能培训和文化课学习两部分,其中,技能培训以计算机、服装缝纫、电子电工等为主,文化课学习主要是语文、数学、社会科学、法律基础等4门课,采用面授与自学相结合方式进行,学员技能、文化课考核合格,即可获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和成人职业高中证书。

  目前,衢州市共有7656名监狱服刑人员取得“双证制”证书,另有3000名服刑人员正在参加培训。

  “双证制”培训的效果开始显现。一名服刑人员在服刑期间通过培训,顺利拿到中级技能证书。出狱后,他很快开办了一家箱包加工厂,并与意大利合作从事高档箱包生产,目前年产值已达500多万元,还吸纳了3名刑满释放人员就业。不久前,司法部决定把衢州面向监狱服刑人员的“双证制”教育培训经验向全国监狱系统推广。

  退役士兵因缺乏技能也成为就业困难群体。对此,衢州市早在2002年就开展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几年的探索,衢州已基本实现退役士兵“退伍即入学、毕业即就业”。近3年来,衢州市职业院校共完成培训退役士兵1970人,首次就业率达92%。

  受过培训的退役人员深受企业欢迎,衢州“红五环”集团副总经理蒋建江对记者说:“退役士兵守纪律、身体好,经过技能培训后,公司很愿意录用,这几年公司先后录用了150多名退役士兵。”

  无论是服刑人员,还是退役士兵,对他们的培训,目的是促就业,其实质是优化配置劳动力。徐朝金说,更深层次体现衢州市职教社会培训功能的,还是几年前就实施的“三长一嫂”(店长、厨师长、家庭农场长和月嫂)和大规模新农民技能培训。

  吴玉霞是衢州市郊区农村的一名农村妇女,2013年3月,她在市妇联报名后,来到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参加月嫂培训班。培训期间,她学到了不少婴儿护理、衣物保洁、产妇护理等方面的知识。她的月工资也从培训前的3000元增加到6500元。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崔戴飞告诉记者,社会培训已成为学院最重要的一项工作,通过学院培训的家政服务人员,服务技能全面提高,在劳务市场上很受欢迎,“不少人在上海、杭州等大城市找到了工作,月收入大多在七八千元。”

  目前,经过衢州市职业院校培训的“三长一嫂”服务员月均收入达3500元,其中月嫂达6000元,有的甚至上万元。

  早些年,衢州市曾开展过“万名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曾被誉为“新时期的农民运动讲习所”。衢州市将农民培训纳入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战略,各县区结合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农民培训。

  农民培训成效如何?记者拿到一组统计数据:仅2013年,衢州市职业院校面向各类社会人员开展培训就达4.27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1.62万人,年劳务创收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924元,同比增长11.3%。

  素有“四省通衢”之称的衢州,是连接长三角、泛珠三角和海西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城市。早在2008年10月,衢州市就提出建设浙闽赣皖“四省边际职业教育培训中心”的战略目标,并于2011年4月印发了一个四年专项行动规划。按照规划,衢州市提出,到2015年,全市争取年培训人数10万人,其中每年培养技能型人才4万人以上,获职业资格证书3.3万人。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衢州市委书记陈新说,职业教育在实施国家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要进一步做大做强职业教育,打响衢州职教品牌,为衢州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技能人才,不断创造人才“红利”。

  释放服务地方产业“红利”

  【阅读提示】衢州市职业院校通过组建省市级产学研联合体和技术服务队,为地方产业升级服务,为本地中小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并围绕县域重点产业,开展特色培训。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职业教育释放出巨大的“红利”。

  风动机械是衢州的重点产业之一,为了服务这一产业发展,衢州市先后依托职业院校组建了6个省市级产学研联合体;同时,还建立了200人规模的技术服务队,先后为本地小微企业解决300多项技术难题,被当地媒体喻为中小企业的“技术保姆”。

  记者走进衢州中专机械数控实训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个2万多平方米的大车间。校长张玉琴对记者说:“正是依托这个基地,由我校牵头联合成立了由3所职校、7家企业组成的空气动力机械产学研联合体,同时还建立了全市首支技术服务队。”

  学校的联合体和技术服务队成立后,先后为本地的中小企业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红五环”公司是衢州一家大型的风动机械生产企业,这家企业曾经想要革新凿岩机内的一个阀柜、阀套的生产工艺。然而,企业自身力量有限,于是便向学校联合体求助。

  在接到求助之后,衢州中专的教师承揽下了这个难题。经过近半年的试验,终于破解了这一技术难题。这一革新也彻底改变了几十年来该零件的手工生产现状,生产效率提升了几十倍。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是衢州市唯一的高职院校,学院在参加产学研联合体的同时,还成立了9个技术研究所,主动为企业转型升级服务。2013年9月,衢州职院茶叶机械研究所成立当天,他们就得到了第一个项目——为浙江上洋机械有限公司提供茶叶机械研发技术服务支持。

  上洋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订单过于集中、生产时间仓促、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等问题。衢州职院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张玉贤说,企业把这些问题摊出来后,学校相关专家经论证,提出了对企业相关技术改进和三维建模方面的方案,得到了上洋公司的认可。

  衢州市在浙江省属经济欠发达地区,下辖“三县两区一市”中的三县,以农业和小商品生产为主。如何更好地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是考验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试金石”。徐朝金说,从近年来3个县职业学校的表现来看,他们在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上的成绩让人刮目相看。

  开化县是衢州市的生态涵养区,县域内山多水美风景好,一家一户的“农家乐”旅游是县里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开化县职教中心在县餐饮协会的帮助下,从2012年开始实施“农家大厨”培训项目,先后开发了“开化土菜”28道。

  “自该项目实施以来,我们已在17个乡镇办了培训班,总计受训人数在1500人以上,受训的对象主要是从业人员、拟从事该行业的富余劳动力及农村中的家庭妇女。”开化县职教中心校长施卫说。

  近两年,龙游县将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振兴县域经济的重点产业。作为全县唯一的公办职校,龙游县职业技术学校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加大电子商务实用技术培训。“仅2013年,我们就开展电子商务培训5期,共培训335人;今年,学校开展培训4期,共计215人,目前已经完成3期。”龙游职校校长周华对记者说。

  电商培训引来不少零售业主。龙游县交易城一位姓雷的女老板说,自己早就想在淘宝上开网店了,就是不知道哪里可以学习,“听说县职校办了培训班,我们这一排的业主都过来报名了”。

  “职业教育要坚持市场化和服务本地导向,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的熟练工人和技能型人才。”衢州市市长沈仁康认为,发展职业教育对助推衢州经济发展尤其重要,是教育事业多层次、多样化、差异化发展的需要,发展前景广阔。

  “康师傅和统一的桶面,其面碗90%采用我们的淋膜纸。”浙江五星纸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石忠收掰着指头列举他们的客户:香飘飘、肯德基、星巴克、麦当劳……近年来,衢州市全力打造“全国特种纸基地”。如今,衢州特种纸规模以上企业有53家,年产值达到147亿元。

  统计显示,衢州市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主动适应本地特色产业发展,为制造业企业输送了大量技术骨干,初步形成了特种纸、氟硅新材料、矿山机械、金属制品等八大先进装备制造业板块。全市现拥有44家制造业国内市场冠军企业,年产值均超过5000万元。

  尤为可喜的是,2013年,衢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产值108.76亿元,同比增长11.8%;新产品产值270.52亿元,同比增长18.7%,新产品产值对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5%,其中职业教育功不可没。

  释放管理体制改革“红利”

  【阅读提示】衢州市通过加大市级统筹力度,全市统筹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打破部门办学行政隶属关系,大胆探索民办职校股份制和中高职衔接改革,激发出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释放出巨大的改革“红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衢州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将社会培训做得那样红火、在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上做得风生水起,是因为几年来衢州市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拆除影响职教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的结果。

  由于体制和利益的关系,长期以来,衢州市各个部门都有相关线上的社会培训,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了拆除行政部门既得利益的“围墙”,优化整合资源,2010年7月,衢州市教育局会同市农办、人社、妇联、财政等部门,联合出台了《衢州市家政服务员培训管理办法》,并制定了《衢州市家政服务员培养培训工作实施方案》。

  “这两个文件明确了各相关部门职责分工,农办保证培训经费,协调指导;人社部门指导培训课程设置,组织职业技能鉴定和发证等;妇联负责学员筛选、课程安排、实习操作、星级评定等;教育局则主要承担教学和师资培训任务等。”主管教育的衢州市副市长马梅芝说。

  几年前,衢州市所属的十几所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大多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缺少沟通交流,其专业布局与当地经济发展结合也不紧密,导致各学校专业重复设置,其结果便是在招生和就业方面出现无序竞争的局面。为此,从2010年开始,衢州市加大市级对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统筹力度,先后进行了四轮大的职业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引导学校紧贴本地产业转型升级和规划发展趋势,及时进行专业结构布局调整,避免专业重复设置和无序竞争。

  “目前,全市职业学校专业布点数已从250多个减少到116个,专业布局的市内学校单设比占六成,‘一校一品’和专业群建设同步推进。”主管职教的衢州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童建中说。同时,衢州市还打破传统的县域中职招生壁垒,实施跨区域招生,各县(市、区)省级示范性专业可相互开放招生。

  在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采访时,校长朱云福向记者讲述了几年前两所隶属不同部门的职业学校合并组建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的故事。

  原来,合并前隶属于市交通运输局的市交通中专占地面积200亩,拥有60个标准教室,有独立的实训室40多间,而这么好的教育资源却因生源不足而闲置,在校生仅1000人。与此同时,隶属于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有着3000余在校生的市技工学校,其校园面积却不到50亩。

  一个场地充裕,一个生源不愁,两家如果合并,资源互补,双方就能同时破解制约各自发展的“瓶颈”。于是,在衢州市委、市政府的主导下,2010年9月8日,两校合并组建的“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终于挂牌成立。

  合并后的市工程技术学校实行政府主办,教育、人社、交通三部门共建的新机制,发挥部门职能优势合力办学。朱云福兴奋地对记者说:“学校二期工程完工后,校园面积将达到400亩,在校生达6000人,再加上合并后市里增加了教师的编制,学校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打破部门办学格局,通过学校合并破解发展难题,体现了衢州市委、市政府发展职教的坚强决心。然而,更能体现衢州市深化职教改革勇气的则是,通过合格评估引导民办职校大胆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不断深化中高职衔接改革等。

  江山职教中心是一所由原国家大型企业江山水泥厂全额投资创办的中职学校。前些年,随着企业改制成立虎山集团,学校也面临转型的选择。在经过细致的调研和评估后,衢州市批准了学校的改制申请。2010年5月,学校进行改制,企业出让部分股份给学校主要负责人,由原虎山集团和学校主要领导作为股东合作办学,实行股份制合作办学形式,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赵筱红告诉记者,实行股份制后,学校在平稳中不断发展,股份制办学的优势不断凸显。

  通过扶持、整合、转型、关停等体制改革,引导民办职校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多元办学机制,衢州市的中职学校也由2010年初的20多所整合到如今的12所,其中省级以上示范职校10所。

  作为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重点之一,衢州市打破学校学制束缚,积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满足了中职学生深造提升需求;鼓励“五年制”职业教育,全市进行五年制教育招生学校达到83%;探索“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共有6所骨干中职学校与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在招生、实训、课程设置、教师使用等方面实行中高职院校衔接。

  “2013年秋季,全市中职学校升入高一级院校深造的学生达到1668人,预计到2015年秋季,将有超过40%的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和应用技术型大学继续深造。”徐朝金说。

  在深化职教体制机制改革的同时,衢州职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动职教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形成了“企业介入、学校深入、专家引入”校企深度融合的合作模式。目前,衢州市职业院校与企业已联合开办了“开山学院”、“红五环班”等30多个企业冠名班(院),并开展了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

  以改革创新精神为牵引,打破职业教育的县域壁垒、部门壁垒、校际壁垒,释放管理体制改革“红利”,是新时期衢州市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关键所在。有专家感慨,目前,正当全国上下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大发展之时,衢州职教却已在促进群众增收、加快企业发展、推动转型升级等方面释放了巨大的改革“红利”。 (记者 陈志伟 蔡继乐 朱振岳)

  服务地方经济 职教生机无限

  本报评论员

  浙江省衢州市发挥职教优势,从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入手,全方位开展社会培训,积极主动为地方产业升级服务,为企业提供技能人才和技术服务,充分释放职教改革的“红利”。衢州职教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职业教育只要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上下功夫,其发展之路就会越走越宽,生机无限。

  要服务好地方经济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在社会培训上下功夫。职业院校的校长们一定要认识到,像服刑人员、退役士兵和城镇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是劳动力市场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就业问题事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做好这个群体的技能培训,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就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力之举。正是因为在社会培训中的成就,衢州职教受到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青睐。

  要服务好地方经济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在服务地方产业和企业上下功夫。眼下,产业转型升级是地方政府的头号工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会面临大量的技术难题,职业教育如果能积极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其重要性一点不比多输送几个毕业生小。衢州市的职业院校联合企业成立产学研联合体和技术服务队,主动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做法,赢得了政府的信任、企业的支持,也促进了自身发展,一举多得。

  要服务好地方经济发展,职业教育还必须深化改革。打铁还需自身硬。一个地方的职业教育如果不具备一定的规模,所属的职业院没有一定的实力,何谈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地方政府要有大力发展职教的战略远见,要加大对职教发展的统筹和体制机制改革力度。衢州市统筹职业院校专业设置,通过深化改革拆除影响职教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从而为职业教育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总之,职业教育只有真正做好服务地方经济的大文章,才能赢得政府、企业和社会的支持,也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各地高校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


    本报5月9日综合消息 连日来,全国各地高校通过媒体视频、集中学习、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理论中心组召开扩大会议,学校党委书记靳诺强调,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并落实到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各项工作中,为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凝聚强大合力。

    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郑吉春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语重心长,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总书记对青年成长成才的殷切希望,对办好中国高等教育的殷切希望。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青年学生成长,使之成为广大青年学生的信念准则和基本的遵循,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感使命光荣。”

    四川省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党总支副书记李小玲说,高校教师应当不断提高和丰富自己的理论修养,以高尚情操、丰富学识和人格力量,示范引领,成为学生道德品行的楷模和榜样。

    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张延良感慨地说:“我特别佩服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的恰当比喻,他借打比喻谈青年价值取向。所以,我们做教育工作,一定既教好书又育好人。”

    四川大学政治学院教师丁忠毅说,中国从世界大国向世界强国迈进的进程中,不断寻找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这个深入人心、极具生命力的价值观会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辅导员茹娜表示,作为辅导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决心,不断为辅导员的“蓄电池”充入正能量。

    两年前,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梁爽怀着“用双脚走出自己的路”的信念,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前往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支教。她说,青春奉献社会,开拓人生,就是要用自己的脚步丈量。

    北京师范大学国防生史培腾表示,自己将把在大学中的激情延续到毕生追求的国防事业当中,继承五四运动所代表的青年人独立自主、敢于探索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贡献。

    正在内蒙古多伦县支教的郑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吴蕊强表示:“我一定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最平凡的岗位上砥砺高尚的品格,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无悔的青春。”

    (记者 唐景莉 施剑松 柯昌万 张兴华 刘磊 万玉凤 高靓 陈强 通讯员 韩宇 冯丽 应厚非)

 广西机电工业学校实训基地进工业园


  本报南宁5月11日电 (记者庞革平)记者今天从广西机电工业学校获悉:经过对学校实训基所在工业园区的回访抽样调查,用人单位对该校毕业生的评价优良率达86.5%,稳定率达91%。近年来,广西机电工业学校打破以学校为主单一的办学模式,与广西北海工业园区深度合作,探索出了校企政合作办学的崭新模式,为工业园区提供适用技能人才4500多名,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据了解,2009年该校进驻北海工业园区,由企业在实训基地建立产品生产实训车间,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实践。为使校企联系更为紧密,学校实施弹性的“2+N+M”教学计划,2代表在学校学习文化课和实验、实训课2个学年,N代表“工学结合”实训课程的学习时间,M代表顶岗实习时间,N+M=1学年。广西机电工业学校校长冯戈介绍:“新的办学模式,实现真实工作情境下的教、学、做一体化,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在近年的全国、全区中等职业教育机电、数控、电子等技能比赛中,该校共揽获54个一、二等奖。
    本报讯(记者 朱振岳)5月8日下午,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下发《关于向李永刚老师学习的决定》,号召当地教育系统向李永刚老师学习。

  5月7日下午,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公体部教师李永刚像往常一样,在学校田径场上给衢州职院继续教育学院成教脱产班的学生上体育课。

  下午2:40,快要下课的时候,李永刚发现有一名女生身体不舒服,蹲在地上。出于对学生的关爱,李永刚马上找来自己的电动自行车,送这名女生去学校医务室。车刚骑出没多远,这名女生因为肚子太痛,晕过去了。李永刚一看心急了,马上背起这名女生往医务室跑。当学生被安全送到,李永刚却倒下了,再也没能站起来。

  据了解,李永刚在背学生的过程中,已经明显感觉到体力不支。这时,同行的班长潘皓叫住了从旁边经过的一个男生,让他帮忙把这名女生送到了位于二楼的医务室就诊,李永刚也跟了上去。就在潘皓给这名女生挂号的时候,李永刚突然晕倒了。医务室的医生马上拨打了人民医院的急救电话,同时对李永刚展开急救。不幸的是,经过奋力抢救,还是没能挽回李永刚的生命。据接诊医生初步判断,李永刚为心源性猝死,具体结论还要进一步检查确认。

 李华 绘


        编者按:

        在学校教育诞生之前,学徒制一直是人类社会技术传承的主要手段。18世纪工业革命后,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教育取代了学徒制,然而学徒制并没有消亡,而是以不同形式得以保留。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合作教育制度,其强大的人才培养功能和效率为世人瞩目,因此成为很多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战略。

        2014年2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在我国探索和建立现代学徒制,对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促进青年就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人才市场错配,何不建立现代学徒制

        ■赵志群

        我国目前存在着较大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新成长失业青年”呈明显增长趋势,其主要原因是教育培训体系不适应劳动市场要求。现代学徒制比纯学校教育能更好地适应劳动市场需求,从而有效降低青年失业率。如2013年德国和奥地利青年失业率为7.6%和8.7%,而希腊和西班牙达到55%,在现代学徒制发展良好的国家,其青年失业率比同一经济发展周期中其他国家始终低很多。

        技能型人才培养遭遇体制性障碍

        我国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应用型人才队伍素质仍然不能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在全球竞争力排名中,反映应用型人才质量的重要指标“最新技术的可用性”,我国仅列第107位。一个重要原因是:单纯的学校教育模式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职业教育脱离实践的“顽疾”。

        当今社会,信息化和自动化程度极大提高,传统的精细化岗位分工被灵活、整体化和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综合任务所替代,这对员工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工作中的计划、决策和分析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这只能在真实的“工作情境”和整体化的“工作过程中”获得,纯学校教育模式无法独立承担起这一重任,只能采用深入的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方式,而这恰恰是现代学徒制最核心的部分。

        校企合作需要制度性保障

        目前各级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校企合作,职业院校也进行了大量探索。然而在实践中,要想实现高质量的校企合作却困难重重,表现在:宏观上,缺乏国家层面的校企合作制度和对企业的促进机制,政府文件对学校和企业没有足够约束力,地方政府和行业组织也没有操作性强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中观层面上,缺乏专业服务机构和稳定的专项资金支持;微观层面上,职业院校缺乏相关管理手段、经验和能力,企业实习缺乏相应的组织管理制度和指导人员,实习效果差。

        解决这些问题,仅仅靠教育部和人力资源部系统是不行的,应当超越传统的教育和人力资源管理界限,从更高层面对校企合作制度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

        建立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性

        我国是目前世界各大国和强国中为数极少的没有建立现代学徒制的国家,但是有着一定的学徒传统、有过正式学徒体系和相关改革经验,一方面现代学徒制的核心理念(校企合作)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学徒制也以非正式制度形式广泛存在。因此,建立现代学徒制既有必要性,也是可能的。

        在目前条件下,现代学徒制可以更好整合学校与企业的教育资源,通过成本分担和收益共享实现共赢,具体表现在:1.减小企业追求经济利益与学习者学习需求间的矛盾,实现质量、成本与收益的平衡;2.在不损害各主体利益情况下,减少了所有参与者的净成本,或增加净收益(学徒制成本为职业学校的50%-70%);3.企业分担了部分人才培养成本(分担率38%),学习者还可以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从而降低直接教育成本;4.与直接招聘熟练工人相比,现代学徒制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回报,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建立现代学徒制的政策建议

        与传统学徒制相比,现代学徒制有很多新特点,如涉及相关利益群体更多,需要建立新型的规范化运作机制,学徒对象扩大(包括在校学生和普通高校毕业生等多种人群),学徒制与正规学校教育相融合,以及第三方培训或中介机构的出现等。建议首先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现代学徒制建设,并开展相关研究和实验:

        (一)确定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制度性特征

        从国家层面进行制度设计,确保所建立的现代学徒制能够实现以下目标:1.赋予学徒独特的、具有“准员工”和“学生”双重地位的法律身份;2.确保学徒(学生)通过现代学徒制能够获得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3.与传统学徒制操作技能训练和学校教育传授学术知识不同,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是完成“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并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4.由于现代社会的水平和垂直劳动分工逐渐减弱,应引入“核心职业”的理念和开放式的职业标准,满足劳动市场结构的灵活性发展要求;5.引进现代化的职业分析方法,确定职业资格标准,以确保职业的稳定性,并为建立职业认同感和发展职业承诺奠定基础;6.确保学徒在企业停留一定的学徒期限,满足企业对培训投入与产出效益平衡的功利性要求。

        (二)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

        包括:1.制定国家、地方和行业协调统一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对学校和企业合作具有约束力的规章制度;2.建立跨越传统教育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专门机构(如国际普遍采用的学徒中心),以承担协调工作,建立各方认可和参与的协调和实施机制;3.在国家层面组织开发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以保证学徒学习成果在不同地区均得到认可,但是各企业在课程实施和具体培训过程中有相对的自主权,以实现培训企业的利益;4.建立专门的学徒制指导教师,培养培训和管理制度,从而保证企业实习的质量;5.各利益相关者(特别是企业)、职业院校和职教研究机构可以系统化地参与到职业教育政策的讨论和对话中;6.促进创新战略的发展与研究,尽快开展现代意义上的职业研究,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逻辑基础。

        我们建议,首先在国家法律法规层面确定学徒制的合法地位,通过学徒合同等方式保障学徒的合法身份以及相应的受教育权、劳动保护和社会福利等权益,在政策上向社会弱势青年倾斜。要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对可招收学徒的企业的“培训资格”进行管理,为校企双方的教学安排提供咨询指导,协调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充分利用目前的非正式学徒制,鼓励中小企业提供学徒培训岗位,使其了解参与学徒培训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而且在经济上也是合算的。设法使学徒在毕业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还有继续深造或进入高等教育的机会。由于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与非正式学徒集中在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相关试点工作可以在这些行业开始。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

推进现代学徒制的五大策略

        ■梁幸平

        当下在我国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由于政行企校学还没有形成共识,特别是行业、企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导致了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困难。

        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策略的基本思路是:建立三个主体、实现四个融合、做好四个落实,开展六共同育人等,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实岗育人。

        一、校企双元育人策略。学校通过与企业签署校企联合培养协议,建立双元育人的培养机制。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由职业院校的教师完成教授,学生的职业岗位实际操作知识和技能则由企业师傅进行传、帮、带。其中由职业院校教师完成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由职业院校组织考核,由企业完成的实际操作知识和技能培训则由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制订考核标准,并由企业师傅完成对学生的考核,从而实现学生与学徒、教育与培训、考试与考核的“双重培养”模式。

        二、建立三个主体策略。建立校企联合招生招工制度,由职业院校与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再由企业与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学生签署相应的培养协议,形成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师傅、在校学生三个主体共同参与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三方主体的参与都基于自愿原则,利益追求一致,都是为了培养出符合企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合格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利益的一致性使得三方在合作过程中都有动力来履行各自在协议中确定的义务,从而推动现代学徒制在试点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顺利开展。

        三、实现四个融合策略。在现代学徒制试点中,探索新的学时、学制与教学方式方法,实现教室与岗位、教师与师傅、考试与考核、学历与证书的四个融合。现代学徒制的特点之一就是教室与岗位的合二为一(实岗育人),部分课程的完成和学分的取得必须在企业岗位上通过师傅指导与传授获得,同时,职业院校师资与企业师傅的分工与合作是现代学徒制能发挥应有作用的重要保障(“双师”传授)。现代学徒制更注重企业师傅对学生的传、帮、带,以及师傅对徒弟(学生)最终的考核,企业对学生的考核是判定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的标准。学生毕业时企业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是学生取得职业院校学历的前提,这里的企业职业资格证书不一定是政府有关部门颁发的,但一定是行业内各同类企业所认可的,因而现代学徒制能够有效地实现学生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合。

        四、做好四个落实策略。校企联合招生招工,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具有企业学徒工身份,企业将落实其工龄计算、学徒工资、社保费用、奖学金(创业)基金。现代学徒制的这种学生在校学习即到企业入职模式,对当前就业比较困难的中高职学生来说极具吸引力,因此做好四个落实是实现现代学徒制的重要保证。

    五、建立六共同育人策略。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理论课与岗位技能课教材,共同组织理论课与岗位技能课教学,共同制订学生评价与考核标准,共同做好双师(教师与师傅)教学与管理,共同做好学生实训与就业工作。做好六共同是实现校企联合培养,成功建立和完善现代学徒制的具体措施。(作者系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院长)

现代学徒制 企业为何不“感冒”

        ■王国光 殷新红

        目前,许多职业院校在如火如荼推行现代学徒制,但也有不少地方推行现代学徒制遭遇了“学校热,企业冷”的尴尬。

        搞好现代学徒制,必须基于产教融合的基本制度载体和有效的实现形式载体,企业和学校之间必须建有深厚的平衡关系,如果这种平衡关系出现倾斜,就容易导致实践中的失衡局面。从现在的校企关系来看,至少存在着两种失衡。

        一是利益失衡,企业处于利少一方。现代学徒制是一个复杂的利益系统,包括政府、职业院校、企业(雇主)、学徒(雇员)等各个利益主体。利益最终决定相关者在现代学徒制项目上的参与意愿。企业作为利益主体,通常用投资与回报的观点来看待现代学徒制,一方面对利益有着内在追求,希望获得政府的学徒制拨款、在学徒制结束后获得所需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还考虑学徒制为其带来的非经济利益,如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与获得较好的社会声誉等。然而,在我国现代学徒制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利益失衡的局面。虽然从理论上讲,通过现代学徒制项目的实施,企业能够获得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但是,许多参与项目的企业都表示,现代学徒制项目培养的人才到企业工作一定时间后,离职现象普遍严重,企业的投资与回报不成正比,相比于职业院校的利益回报,企业无疑处于利少一方。

        二是参与失衡,企业处于低权状态。现代学徒制要求职业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有深度合作,无论是学徒的招聘、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设计、师资力量的提供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都需要双方积极参与。作为现代学徒制的主要实施者和协调人,职业院校必须充分依托政府与雇主企业,这也就决定了职业院校在学徒制利益相关者矩阵中的权力水平应相对较低,主要引导雇主与学徒签订培训协议,并配合、协助雇主开展教学活动。然而,从当前我国现代学徒制项目实施看,职业院校的话语权往往高于企业,学徒由职业院校选拔,教学计划主要由学校制定,教学实施主要由院校老师承担,教学评估过多地由职业院校主导。这种过高的权力水平无形之中削弱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现代学徒制这种“冷热不均”的现象怎样规避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作为: 

        一是注重对企业的经费支持。经济利益是触动企业参与学徒制最敏感的神经,建构科学合理的费用支持体系对学徒制发展至关重要。既要保障学徒制实施的资金支持,又要激励企业参与并达到学徒培训的预期效果,是政府财政支持策略的重要任务。包括:1.建立阶梯式费用投入制度,对学徒的年龄、技能水平进行阶段性划分,据此确定政府经费投入。2.尊重雇主企业学徒制发展状况,根据雇主企业学徒制培训规模、行业培训成本、技能培训在行业中的重要性等进行拨款。3.开拓多元化的资金补助渠道,利用税收扶持、雇主参与学徒奖励等,激发雇主的积极性。

        二是提升企业对学徒质量的满意度。除了直接的经济利益,学徒最终掌握的知识、能力、技术水平等培训效果最为企业关心。要提升企业对学徒制质量的满意度,就应该鼓励企业参与到学徒质量的保障体系中:1.赋予企业更多参与学徒制项目制定的权力,设计实用性与操作性相结合的技能培训项目,以满足不同规模与行业的企业特殊性要求。2.增加学徒制结束后期跟踪服务体系,开发配套的继续培训项目,让学徒在企业中的培训具有连贯性,这也是发挥学徒制长久效应、符合企业长远利益的重要举措。3.严格控制证书颁发,提升证书“含金量”。对学徒培训证书除了在等级、考核上进行科学严格地监督外,还要将证书与学徒培训后在雇主企业表现相联系。

        三是赋予雇主项目参与的相关权力。企业领导机制是学徒制项目的特色,在构建利益相关者沟通机制时,要把企业放在核心位置,维护企业在学徒制项目决策、学徒培训结果评价、学徒选拔等方面的权力,从而通过权力的赋予,激发企业参与学徒制的热情。

        四是学校课程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嫁接。现代学徒制的核心要素,就是帮助学徒通过职业院校的知识迁移,实现知识在工作场所的有效转化。为此,学校应该把企业岗位需求的胜任力、知识和技能等,有效转化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把学校实践教学环节嫁接到企业生产实践活动中,做到学校课程体系与企业岗位标准的有效嫁接。只有这样,现代学徒制才能建设成为校企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双赢的现代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企业对学徒制培养质量的诉求。(作者王国光,系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作者殷新红,系《职教论坛》杂志社副社长)

        【链接】

        欧美学徒制的发展

        学徒制发展得好的国家,在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领域均有更强的竞争力。

        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后,学校教育逐渐取代了学徒制。1883年,瑞士对当时最发达的工业国家英国进行研究并参照法国行业教育的经验,提出了新型学徒制的概念。后来德国将其发展成为著名的“双元制”。双元制是一种承接历史并较好实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学徒制度。丹麦、瑞士和奥地利等国采用不同于德国的合作式的双元体制,按照统一的法律对企业和学校进行管理,特别是瑞士的“参与式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澳大利亚从上世纪末开始建立现代学徒制,并将其看做在短时间内跻身世界职业教育强国的重要因素。

        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安格鲁文化国家也建有现代学徒制度,只是没有像中欧那样成功,原因主要是政府关注少和缺乏社会支持。英、美在反思其制造业衰退时均将其现代学徒制发展不利作为一个重要原因。作为纠正,英国对学徒制的投入从2007年的7亿英镑增至2010年的13亿英镑,学徒数量也大大增加,2010至2011学年全英学徒数为457200人,比上一学年增长63.5%。

        近年北美的学徒制也呈现出了良好发展势头,主要原因是雇主需要高素质员工,并希望降低招聘和培训成本。由于学徒制降低了普通教育辍学率和青年失业率,因此也极大调动了政府的积极性,“学徒制正在重新赢得过去半个世纪失去的信任”。

        我国学徒制的历史

        学徒制曾经是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后来逐渐被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制度所取代,没有发展出类似德国双元制的校企紧密合作的职业教育体系。

        新中国建立伊始,我国对传统的学徒制进行了全面改造,去除剥削成分,加强学徒基本权利的保障。据统计,新中国建立后的10年间,我国新技术工人中有90%以上是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1958年以后,我国曾进行过三次半工半读教育实验,这是传统学徒制的一种变形。这一阶段学徒制运作良好,主要问题是兼顾学徒培养的数量与质量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原国家劳动总局于1981年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学徒培训工作的意见》,规定“在整个学徒年限内,要有不少于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学习技术理论知识”,把学校因素加入到了学徒制中。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制度,即企业改直接招学徒工为招生培训。原劳动部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将招学徒工改为招定向培训生。这样,技术工人培养逐渐从学徒制过渡到半工半读的培训生制,并最终形成以学校为主的、独立规范办学的职业学校教育制度。至此,学徒制被学校职业教育制度所取代。(赵志群)

 

    今日,武汉市6.39万初三毕业生填报志愿工作即将结束。记者了解到,因今年武汉试点“3+2”中职高职连读,以往受冷落的中职学校受到家长的强烈关注,办学质量优良的中职学校,成为毕业生填报志愿的新热点,有些中职学校的招就办主任甚至被部分家长逼着签“预录协议”,想确保录取。


  从5月5日我市中考生开始填报志愿开始,武汉市第一商业学校招就办主任谢非的电话就成为了“热线”,全部都是家长咨询“3+2”中职高职连读的,比往年翻了2倍有余。谢非介绍,该校今年在全省招收240名“3+2”中职高职连读生,集中在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和会计三个专业。不少“骑”在高中预估分数线上的学生,想放弃高中,直接选择“3+2”模式直升大专,再计划通过实行高职毕业后“文化+技能”考核等多种方式“专升本”。但由于新政刚出,招生方式和预估分数线还不明朗,想填报中职的家长很是着急,生怕孩子被“挤”下来。

  “部分家长逼着我签预录协议,保证孩子能被录取。”谢主任解释道,学校不会签署类似协议,也不会承认这种协议的效力。即使没有获得“3+2”连读资格,也可以通过“技能高考”、“高职单招”对口升入优质高等学院继续深造。

  职校开创业街 让学生“练手”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武汉市财贸学校为鼓励学生创业,开办了一条创业街,不仅免费给学生提供创业场所,还投入启动资金助学生“演练”如何做生意。小长假结束后,开店学生前日进行盘点,累计营业额已达千元。

  为学生开设创业街进行“实战演练”,该校此举在中职院校中还属首创。记者看到,创业街临街而设,由一排十几间的平房组成,配有统一的门头标牌。目前已有珠宝专业的挂件首饰店、电子商务专业的文具礼品网店、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创意图文工作室开张营业。

  据学校负责人介绍,学校本学期开始策划创业街项目,并面向全校“招商”,最终有3家店获得评委青睐,学校还为每家店提供2000元启动资金,并由各系部老师组成“智囊团”贴身指导。

  “只要学生有合适的创业方案,可随时进驻。”该校校长蒋志耕说,创业街就是给学生创业实践提供的一个平台。
    点火、踩油门、松手刹……随着“突、突”的发动机声响,一辆钢架结构的简易汽车,缓缓地开出车间大门。

    4月29日,在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即将毕业的机械与电子工程系(简称“机电系”)大三学生张浩奇和申浩,驾驶着他们的爱车,行驶在校园里,车子前行,路边的同学们纷纷驻足。记者登车试驾。“嘀、嘀……”按响车喇叭,车子平稳地向前行驶,第一个路口右转,记者按下了右转键,虽然这个转向灯并不能像平常汽车一样实现自动闪烁,却依然能够提示左右,车辆转弯注意安全。行驶一段上坡路后,记者驾车拐进了教学楼背后的一块平坦的空地,“这辆车是‘手自一体’的,虽然没有离合器,但要加速,就得手动换挡。”副驾驶座上,申浩笑着告诉记者,因为挡位杆在驾驶座的背后,怕记者这个“生手”难以操作,申浩扭身帮忙换挡。

    二挡、三挡,车辆不断提速,大约300米的路程,只用了一分多钟,车子再次驶上路面,前面是一段下坡路,每隔一小段,便有一条减速带,车辆通过时,车后的减震装置发挥了作用,三条减速带,记者并没有感觉到有很大的颠簸。速度四十迈,在初夏的微风中,记者体会到了自由的心情。

  1 从绘图到完工只用了一周时间

    全身钢架焊接,身长两米四、身宽一米二、轴距一米八,身高有一米一,体重接近两百斤,抚摸着“其貌不扬”的爱车,申浩说“别看它长得不好看,构造跟普通汽车是一样的。”

    一旁的张浩奇补充说“这是我们团队三个人合力完成的。”除了申浩,另外一名队友也参与了汽车的制造,她叫宋燕燕,三个年轻人在大一时组成了“兴趣小组”。

    “今年开学后不久,我看到他们在电脑上查看有关卡丁车的视频,才知道他们想做一辆汽车。”机电系教师杨林波说,“这个学期,学生们都要做毕业设计,我也支持他们的想法。”指导老师的肯定,坚定了三个人的信心。

    说干就干,三个年轻人开始了前期的准备,上网查询汽车构造原理,四处寻找原材料,……宋燕燕还把家里的一辆旧摩托车贡献了出来,没费周折,汽车的心脏——发动机便搞定了。

    “那时候是一腔热血,没有考虑困难,但做起来难度却不小。”张浩奇说。由于晋城市区没有合适的设备,三人在网上订购了一套卡丁车的转向机,几经忙碌,已是三月底,马上就是清明小长假,三个小伙伴一合计,就在假期开工。

    随后,他们来到学校的实训室绘制图纸,根据转向机的型号,模拟车架的长度,一天的时间,框架就确定了。接下来,便一头扎进车间,拆卸摩托车。张浩奇和申浩蹲在车间里把机车的每个部件琢磨了个透,发动机是汽车的动力心脏,空滤和机滤都得清洗,汽车需要减震器,摩托车上的前后避震正好用得上了,油箱、链条这些必需的配件全被卸了下来。

    发动机有了,转向机也回来了,经费不够三人只能选择相对便宜的方钢和角铁,配件不够就几次三番跑钢材市场去淘货,“记不清楚跑了多少次,整整四天时间,都泡在加工厂,边加工边调试。”回想起一个月前的经历,张浩奇的心情难以平复。4月7日,从无到有,一辆汽车便有了雏形,总共花费2500元,距离开始制作只用了一周时间。

  2 两次返工后车子能跑了

  “那是我们最兴奋的时候。”申浩告诉记者,车辆成型后天色已晚,但三个年轻人不顾一天的劳累,推着这辆尚不能“行走”的汽车来到一家摩托车修理厂,安装电瓶,调试发动机。

    安装调试很快完成了,油箱里也加满了汽油。一打马达,发动机就开始工作,轻踩油门,车辆缓缓向前驶去……三人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趁着夜色驾车去兜风,然而没走出十步,“咔”的一声,车子趴窝了,原来是链条承受不住强劲的动力,给绷断了,他们只好把车再推回修理厂,换了一个卡扣。

    继续上路,“起初,一路平坦,车辆开得挺稳。但跑了大约四公里,遇上了坡路,发动机就开始猛烈地抖动。”张浩奇说,发现问题严重,他赶紧停车,在昏黄的路灯下,三个人详细查看了,“车后‘机舱’最初是用方钢焊接,设计时就考虑到方钢硬度不够,还特意加固了一条,但还是没能承受住。”

    车子不敢再开了,此时,修理厂早已收摊,只能把车推回学校,而这个地方距离学校有六公里,这一路全是上坡。四月的夜晚,寒风袭人,三个人推着这辆奇怪的车子走了一个多小时,回到学校时已是晚上九点。

    第二天上午,他们冒雨前往钢材加工厂加固车辆。

    车子修好了,当他们把车开回校园里再试车时,问题又来了,车架松了,“不敢再坚持了,方钢铁皮容易松动,只能换成硬度更强的槽钢。”再次返工后,车子终于能稳稳当当地跑起来了。空余时间他们便在校园里试驾,每一次都能引来同学们的围观。“以前是推到哪儿围到哪儿,现在是开到哪儿就围到哪儿……”张浩奇感慨道。

  3 职校学生的“发明梦”

    机电系实训室位于学院教学楼的三层,平时,这里就是张浩奇他们的“家”。实训室很简陋,几排电脑是用于数控加工技术编程的,教室后面的一张桌子上,凌乱地摆放着刚刚焊接好的集成电路板。

    “他们三人代表学校参过全国、全省职业院校机器人比赛,还拿过名次,做这辆车是‘小儿科’。”指导老师杨林波一边操作着机器人,一边向记者说道。

    据杨林波介绍,2011年冬天,学院成立兴趣小组,准备参加职业院校机器人大赛,当时有100多名学生报名。经过紧张的学习后,最终选出了6名学生,张浩奇、申浩、宋燕燕就在其中。杨林波至今记得当时他们三人做的单片机元件,“让人眼前一亮。张浩奇做了一个电子琴,这是其他人都做不出来的,申浩制作了一个可以用键盘操作的俄罗斯方块,宋燕燕则做了一个密码锁。”

    那次比赛,虽然没能获得名次,但开拓了年轻人的眼界,回到学校后,他们三人天天泡在实训室,申浩制作了可以显示天气、温度的万年历,张浩奇则把奶粉桶变身低音炮……

    2013年,他们再度参加全省职业院校机器人竞赛,斩获了二等奖,随后前往安徽芜湖,与全国其他职业院校的同学们同场竞技,以微弱劣势与奖杯擦肩而过。

 

 


  ——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重要讲话中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吾道以一贯之”。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间正道的经典解读。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今天,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富营养,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中华文化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都有很多经典论述,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如“民惟邦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仁者爱人”、“扶贫济困”“德不孤,必有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瑰丽的宝库,纵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但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对于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八字要求: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这实际上与传统文化强调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是一脉相承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路径,实际上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如何培养一代青年人才?五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智慧。孟子说,有大人之事和小人之事。大人之事为国家民族着想,小人之事为自己谋私利。青年的视野和格局就在此区别。从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到王安石当世人不知我、后世人当谢我的牺牲精神;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到岳飞的《满江红》;从戚继光的抗倭到文天祥的《正气歌》,这些先贤哪一个不是历史上的一流人物?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有这么多的杰出人物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践行了时代的理想和历史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责任和担当。今天,我们的青年更应该珍惜今天,敬畏历史,展望未来,有所作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转型时期,思想多元、利益诉求纷杂的今天,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为重要。我们应该深刻领悟,积极践行,为实现中国梦助力。

  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当代青年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前日上午,顺德区职业教育校企“三元融合五年贯通”试点项目正式宣布启动,并将在今年面向全佛山招生。据了解,此举在全省尚属首次。启动仪式上,顺德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与广东科龙空调器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也正式签约合作,这也标志着顺德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新模式正式开启。

  据了解,这是顺德自承担国家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任务后的一次大胆探索。今年梁銶琚职校将会面向佛山市参加中考的考生进行招生,每个专业每年招收一个班,每班50人,并提供数控技术应用、模具制造技术、机电技术应用三个专业,对接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数控技术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所读课程将由三方共同制定,中职三年读完后将直通高职。
   昨天,记者从江苏省教育考试院获悉,2014年我省参加“注册入学”的高职院校达到58所。

  “注册入学”是江苏试行的高校招生的一种新的模式。由考生根据院校提出的报考条件和录取要求,结合自身条件,向1-2所试点院校提交注册申请;院校根据考生高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等级、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职业中学学生为对口单招成绩、专业技能水平等),以及中等教育阶段的学习成绩等方面的情况,在一定计划范围内,根据院校招生章程,择优确定拟录考生;考生在拟录院校中,根据实际,最终选择确定1所就读学校的录取模式。

  据悉,今年新增的7所院校包括:5所公办高职院校,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商贸职业学院、镇江高等专科学校以及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的吴中办学点和南通办学点;1所民办高职院校,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具体招生专业可以查阅各校招生章程。

  据统计,今年参加注册入学试点的58所院校中,面向普高学生注册入学试点院校57所(公办36所,民办21所),面向中职学生注册入学试点院校46所(公办24所,民办22所)。

    本报讯 刚刚在北京揭晓的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岛城6人喜获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其中尤以青岛电子学校收获颇丰,校长崔西展、教师刘天真分获杰出校长奖和杰出教师奖,成为此次我市唯一的“双冠王”。青岛黄海学院教师刘纪新、四方机车车辆高级技工学校教师明晖、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教师蒋德志、青岛市城阳区职业教育中心教师任瑞香同时获得杰出教师奖。

    黄炎培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创始人和近代职业教育事业的奠基者。由中华职业教育社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共同举办的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始于2007年,今年已是第四届,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教学的最高奖项之一。

    另悉,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共颁有优秀学校奖59所,杰出校长奖80名,杰出教师奖110名,优秀理论研究奖8名。

 “彩虹人生——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全国中职学校优秀毕业生校园巡回分享活动启动

  本报北京5月8日电(记者黄丹羽)今天,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主办的“彩虹人生——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全国中职学校优秀毕业生校园巡回分享活动正式启动,首场分享活动在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举办。

  宁波港吉码头经营有限公司桥吊司机、高级工、桥吊队副队长竺士杰,江门市新会区方块动漫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刘志方,济南合创天成机械加工有限公司董事长贾丽元,天津津利华酒店服务员裴娜4名分享团成员分别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向现场300余名学生讲述了他们青春追梦的奋斗历程和故事。分享团成员还走进班级、支部,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

  此次活动通过团中央学校部微博进行直播,许多未能亲临现场的师生通过网络参与了活动。分享团成员还做客中国青年网,与全国各地职业院校学生和关心职业教育的社会人士进行网上交流,并开展了“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活动。

  5月7日,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贺军科和团中央学校部负责同志与7名巡回分享团成员进行了座谈。贺军科对分享团成员精彩的奋斗故事给予充分肯定,他表示,大家都在普通岗位上作出了优异成绩,是全国青年的榜样。

  贺军科指出,尽管我国是制造业大国、经济大国,但是距离制造业强国、经济强国还有一定差距。建设创新型国家,在产业领域实现技术创新、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既需要“戴眼镜”、“做学问”的科学技术原创人才,也需要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视。无论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机器终究代替不了人。

  贺军科强调,分享团成员“踏实”、“用心”、“向上”的精神,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要把这种精神传播到广大学生中去。贺军科希望分享团成员通过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以自身言行为广大青年树立榜样,让更多职业院校学生看到希望,感到力量,受到感召,为更多在校学生注入健康成长的正能量。

  据悉,全国中职学校优秀毕业生校园巡回分享团成员都是来自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优秀中职毕业生典型。即日起,分享团成员将在北京、浙江、福建、重庆、四川等省市开展分享活动。

  近期,团中央学校部还将陆续组织高校学生创业典型和“西部计划”、“西部建功计划”、“大学生村官”等群体中涌现出的优秀典型,以及大学生年度人物、大学生自强之星等走进高校,同时,在中学广泛开展“与人生对话——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增强奋斗精神,树立奋斗成就人生的价值观念,鼓励青年学生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以实际行动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彩虹人生——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分享团成员,江门市新会区方块动漫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刘志方写下自己的“价值观体”。 

 
 
  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9日电(记者 李拓)5月7日,共青团中央“彩虹人生——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全国中职学校优秀毕业生校园巡回分享团访谈活动在中国青年网举行。分享团成员沈鼓集团客服公司配件车间“90后”车工迟振洋,上海柏悦酒店冰雕师李晓君,武汉翰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贤伟等,以“以奋斗圆梦,为青春喝彩”为主题,与广大青少年网友分享了他们的青春奋斗故事,并与线上线下的网友进行了互动交流。
 
  会后,他们积极参与共青团之前发起的“青年好声音——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活动,积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并写下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体”。
 
“彩虹人生——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分享团成员,上海柏悦酒店冰雕师李晓君写下自己的“价值观体”。 


“彩虹人生——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分享团成员,武汉翰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贤伟写下自己的“价值观体”。 


“彩虹人生——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分享团成员,宁波港吉码头经营有限公司桥吊司机、高级工、桥吊队副队长竺士杰写下自己的“价值观体”。


“彩虹人生——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分享团成员,沈鼓集团客服公司配件车间车工迟振洋写下自己的“价值观体”。


“彩虹人生——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分享团成员,天津津利华酒店服务员裴娜写下自己的“价值观体”。


“彩虹人生——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分享团成员,济南合创天成机械加工有限公司董事长贾丽元写下自己的“价值观体”。 


北京市求实职业学校学生吴佳瑞写下自己的“价值观体”。


北京市求实职业学校教师胡超越写下自己的“价值观体”。


全体分享团成员和中职学生代表参与了“我为价值观代言”的活动。

    你近视了吗?整个页面却都是字体大小不一的“碳”字。这是一份“低碳出行”的创意海报,海报的灵感来源于平日常见的视力表。

  5月7日,杭州市中职学校素质教育课程研讨活动在江滨职业学校举行。近百名中职学校教育专家、教师围绕公共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进行了研讨。会上还展示了一套新鲜出炉的中职素质教育系列教材。

  杭州市职教教研室周文涌负责编著创新创业教育这块内容,他认为这款海报创意突出。他说,首先,“碳”字右上部分的“山”字,与视力表的符号极为相似。其次,如何选择“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将“视力表”、“交通工具”、“碳”三者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低碳视力表。通过这种表达方式,吸引更多的关注,引发更多的思考——“您低碳了吗?”。

  据介绍,由全国德育专家、江滨职校校长郑效其领衔编著的中职学校公共素质教育系列教材已经出版。此系列教材包括《中职生入学教育指导读本》、《中职生安全教育指导读本》、《中职生心理健康指导读本》、《中职生创新创造指导读本》、《中职生就业创业指导读本》。教材展现案例引导、学生活动、教师指导,贴近学生,切合生活;注重学生自主习得、感悟体验,知识内化,学以致用。

 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讲话中指出,广大青年对五四运动的最好纪念,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出了当代青年继承五四精神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揭示了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努力方向,对于指导青年走好人生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无论是从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上,还是从勇挑时代重担的责任担当上来说,青年一代都扮演着无可争议的主角。时代把青年人放在了这样一个位置,毫无疑问,青年人就要奋勇前进,奋斗进取。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青年人将不可避免遭遇各种考验和“逆流”,奋进的精神将激励青年人走在时代前列。当代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梦而奋斗,而中国梦的实现过程正如一场接力赛一样,青年人接过每一棒之后,都需要振作鼓劲,勇往直前,只有这样,才能把个人的理想和中国梦紧密结合,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的目标。

  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开拓者。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开拓创新是青年人最可宝贵的品质,也是我们民族的传统。在青年身上,涌动着开拓的梦想与勇气。开拓的道路是艰难的,其中必然有挫折和失败,有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尤其是当下的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更需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为人先的锐气和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当代青年要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出发,脚踏实地、开拓创新,把本职工作干好干出新意,干出成绩,这样才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历史赋予青年的使命。

  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奉献者。青年时代是用奋斗来书写的一本华丽乐章,而奉献是这部乐章里最深沉的音符。对青年人来说,为时代奉献自己的青春,用才华和实干兴家、兴国,既是对自己和家人负责,又是对祖国和人民尽责。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就是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就是选择了高尚。奉献精神是一个人最高贵的品质,是一种最深沉的爱,也是一种对自己事业不求回报的爱,更是一种全身心付出的爱,它会让一个人充满斗志和干劲,不抱怨、不虚荣、不计较,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而这正是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所有追梦人必须具备的一种品格和精神。

  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年人在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要勇当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让青春奋斗和中国梦一起在开拓和奉献中完美结合,以坚定的理想信念、过硬的本领、创新创造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勇敢肩负起时代的重任。

    人民网青岛5月9日电 (记者 宋学春 刘颖婕)5月6日在北京揭晓的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青岛6人喜获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其中尤以青岛电子学校收获颇丰,校长崔西展、教师刘天真分获杰出校长奖和杰出教师奖,成为此次青岛市唯一的“双冠王”,崔西展也是青岛唯一获杰出校长奖者。青岛黄海学院教师刘纪新、四方机车车辆高级技工学校教师明晖、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教师蒋德志、青岛市城阳区职业教育中心教师任瑞香同时获得“杰出教师奖”。


    黄炎培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创始人和近代职业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为进一步弘扬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树立职业教育领域的先进典型,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联合于2007年在全国职业教育战线开展了黄炎培职业教育奖评选表彰活动,今年已是第四届,是我国教育战线针对职业教育设立的一个重要奖项。 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评选活动从2013年12月开始,经过逐级审核推荐、评审委员审核评议和社会公示几个环节,评选出“黄炎培优秀学校奖”59所,“黄炎培杰出校长奖”80名,“黄炎培杰出教师奖”110名,“黄炎培优秀理论研究奖”8名,“黄炎培杰出贡献奖”1名。 山东省5人获“杰出校长奖”、7人获“杰出教师奖”。

    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张榕明,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马培华,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林智敏,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林蕙青,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吴启迪、李重庵等出席颁奖大会并为获奖单位和个人颁奖。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