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职成[2014]3号
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经过职业教育战线全体同志与社会各界人士密切合作、共同努力,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历史新阶段,涌现出一大批工作成绩显著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激励全国职业教育工作者投身本职工作,激发办学活力,提高教育质量,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评审推荐,并经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六部门审定,决定授予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等 298家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授予胡定军等299名同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称号。
希望受表彰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珍惜荣誉,开拓进取,再创佳绩。希望各地区有关单位和广大职教工作者以先进为榜样,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坚定信心,抢抓机遇,齐心协力地推动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为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教育公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农业部 国务院扶贫办
2014年4月25日
刘良所说的华阳是一家企业,和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的汽车学院一直在联合办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措施和关键环节。
战高峰,省教育厅副厅长,主管职业教育。他具体解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主要体现,一方面是职业院校要“对接”地方现代产业,另一方面是行业企业要“参与”职业教育。二者合一就是“产教融合”。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创新了开放式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形成了股份制办学、校企共建办学、机制健全、互惠双赢的办学平台。刘金华是汽车学院的院长,说到校企办学,他说:“企业资源的引进使得学校的师资、设备、场地等方面有了快速地提升。以华阳集团为例,这家企业有8家4S店,都成了学校的实训基地。”
长春市机械工业学校是长春市教育局所属的公办中等职业学校,2009年,学校牵头成立了长春市机械制造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共吸纳全省37家大中型企业,18所中高职学校,发起成立了长春装备制造校企就业联盟,创立了长春市第一个中职学校技能导师工作室。武志辉是长春德尔邦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从2012年开始,在净月校区机械技工技术实训中心建立了第二条校企合作模具生产线。“一直以来,我们企业招收员工很难,和学校合作之后,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里的师资,对我们的新员工进行培训;同时,这里的优秀毕业生也有相当一部分进入了我们的企业工作。上手快,直接就可以适应企业的环境。”他说。
据了解,2013年全省有职业院校492所,在校生33.8万人。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重点从两个方面抓好落实。首先是加强行业指导,目前,我省已经成立了汽车、机械加工、电工电子、农产品(000061,股吧)加工等10个行业指导委员会。另一方面是推进集团化办学。
“今年将从顶层设计做起,加强改革力度。”省教育厅副厅长战高峰表示,我省将建立行业组织、企业和院校共同参与的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带动各地成立相应组织,发布行业人力资源有关信息,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教学质量评估。同时,我省拟在今年年内出台《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对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行重点部署。
临近大学生毕业季,大学生就业又到了躁动不安的时节。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727万,比去年增加28万,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而春节过后,全国多省份的企业老板度过了纠结无奈的几个月,忍受着技工荒。不过,这种“大学生过剩”与“技工严重缺乏”的冰火两重天反差格局,有望在全国600所高校转型后得到改善。
我国将推出两种高考模式600所本科高校转型为职业教育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3月底表示,中国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是技术技能型。我国也将出现两种高考模式,分别针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及学术型人才,学术型招考就是现在的模式。据悉,教育部高校转型改革方向已明确,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所转向职业教育。
河南地区可能转型职业教育学校的名单
我国高校众多,但高等教育的结构和质量问题却很大,国家并不需要那么多学术型人才,而技能型人才缺口却很大。本次高校改革调整的重点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率先转作职业教育。网曝全国各地90所学校可能转型,河南地区有安阳师范学院、河南城建学院、河南工程学院、黄淮学院等21所高校将进行转型改革。
技能比学历更重要河南新华电脑学院领航职教前沿
从连续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可以看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偏差。很多企业急需技能型人才,比如IT行业,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很多传统企业开始朝向网络化转型,然而这方面的人才却非常难招。高校开设的电子商务等专业的有很多,每年从中毕业的大学生也很多,但是企业依旧招不来合适的。究其原因,高校毕业生走入社会,学术知识陈旧,缺乏相应的实践能力,与企业需求相悖。
相反,在一些致力于技能培养的老牌职业教育院校,如河南新华电脑学院(网址:www.hnxhdn.com咨询电话:0371-66655579),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定向班、淘宝创业园等多种创新育人模式,培养出的学生未毕业就已经被企业高薪聘用。巨大的就业反差,证实了当下技能比学历更重要,而河南新华电脑学院作为河南省最大的IT职业教育院校,始终领航在IT职业教育前沿,迎合市场发展,切合企业所需,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培养了一批批技术型IT人才,得到了社会、企业、家长的一致好评。
5月27日,咸阳职院第八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诵读大赛在大学生活动中心演播大厅隆重举行,副院长张秦伟、樊书生、席尚君,纪委书记陈轶莅临观赛,学院相关处室负责人及400余名师生参加。
比赛中选手们结合舞蹈、表演等多种形式演绎中外经典文学作品,机电学院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手身着唐代窄袖袍衫,配合诗词内容,举手投足之间充满文人儒雅风范。农林学院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选手们满怀激情,昂扬向上的朗诵,讴歌对祖国的深深爱恋之情。建筑学院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铿锵有力的朗诵,诉说岳飞的爱国情结。
经过激烈的角逐,化工学院选手宋健、景宁朗诵的《一个高大的背影倒了》、机电学院选手李慷朗诵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机电学院王刘林朗诵的《陕南鸟语》荣获一等奖;医学院选手仇武超等6名选手荣获二等奖;仪祉农林学院狄娜等7名选手荣获三等奖。
随后,宣传统战部副部长郭向礼为本次大赛作示范朗诵《雷电颂》。本次比赛由教务科研处、基础部承办。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职业院校办学定位和探索办学特色指明了方向。日前,记者从菏泽市发改委获悉,《菏泽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出台,着眼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整合教育资源、加大经费投入、创新办学模式,促进菏泽市职业教育长足发展。
优化调整学校 和专业布局
《规划》提出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格局,对布局不合理、特色不突出且办学规模少于500人的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合并重组或撤销。对规模较小、办学效益较低但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的学校,加大扶持力度,使其尽快达到规范化学校标准。到2015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调整至38所左右,校均规模达到2000人以上。到2020年,中等职业学校调整至23所左右,校均规模达到6000人以上。
到2015年建成1处市级公共实训中心,每个县区至少建成1所省级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或国家级中职改革示范校、1处公共实训基地。到2020年,全市国办中等职业学校省级规范化率达到90%以上。其中,牡丹区、曹县、单县、巨野、郓城等县区要建成2所达到省级规范化标准的中等职业学校。
加大扶持力度 拓宽发展空间
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提出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确定自今年起,市财政每年列支职业教育专项资金不低于500万元,县区财政不低于100万元,并逐年增加。并认真落实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确保城市教育费附加不低于30%、地方教育费附加不低于20%用于职业教育。
同时,加强职业教育经费管理,加强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完善经费使用内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经费使用考评。
还要求各职业学校投入资金加强职业院校的基础网络建设,菏泽还将打造职业教育资源应用平台,使其成为职业教育优质资源的综合门户网站,建立全市职业院校基本情况数据库,加快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主管部门及各职业院校的信息交流、协调和共享,全面提高全市职教信息化管理效率。
创新办学模式 实施双证书制度
《规划》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结构,推动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推进校企合作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提出选择一批行业优势突出、改革基础良好、学校专业设置中量多面广的专业,开展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一体化课程认证改革试点,实行职业学校“双证书”制度。制度支持有条件的职业学校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的执法力度。
深化校企合作 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规划》要求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力争今年配备1299名教职工,按照核定编制补齐短缺,实行专业课教师20%灵动编制政策,通过能工巧匠进校园、青年骨干教师到企业实践、专业课教师参加技师考试等途径,缓解双师型教师缺乏局面。
规划中提出,采用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与企业实践基地结对的形式,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基地。专业技能课教师每三年到企业生产一线的实践时间不少于半年,公共基础课教师要定期到企业接受实践教育培训。
同时,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实施中等职业学校行业企业特聘兼职教师资助工作,加大资助力度,到2015年,行业企业特聘兼职教师达到500人。实施兼职教师聘任管理和能力提升计划,建立兼职教师聘任管理机制,出台《兼职教师管理实施办法》。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示范校项目师资队伍建设纪实
图1:四级联动培养机制
图2:专业带头人成长增量图
学校荣获“全国物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基地”称号
连续两年荣获机电一体化项目国赛一等奖
校本培训之团队建设
参加南海区“少儿艺术花卉”获一等奖
中国职业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技能强国的梦,是全面发展的梦,是人人成才的梦,是尽展其才的梦。同时,每个职教人心中都有一个“职教梦”,尽管梦想的内容不尽相同,但最终都是为每一个学生的未来助力,为每一座城市的发展振兴。
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则是名副其实的奠基者。
一提起教师的成长,佛山市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杨柏弟校长总是拿“和谐号”来做比喻:“南海信息技术学校的教师队伍应是动车组,每一节车厢都有动力,而不是普通火车,只有在火车头的牵引下才能有动力”;“我们不培养精神偶像,但要培养一支层次合理的名师队伍”。在这个理念支撑下,佛山市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着力打造一支专业带头人(专业名师)、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兼职教师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结构合理,人人奋进的“动车组”教师队伍。
佛山市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是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学校,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学校深刻地认识到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的基础,是一切改革的根本点和落脚点。在近两年的示范校建设实践中,学校通过“两项机制”的构建和“三项计划”的落实,成就了南海信息校的“教师职教梦”。
两项机制,促成“名师领航、百舸争流”的良好局面
(一)培养机制,使教师内锤外练
学校以项目为引领,以培训为抓手,定计划,定目标,定要求,形成校名师、区名师、市专业带头人、省专业名师四级教师联动培养机制,打造了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引领、骨干教师为核心、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如图1所示)。
(二)分配机制,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学校将能够下放的人事聘用权、分配权和管理权都下放至各专业部,使专业部管理上各显其能,专业上各具特色,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推行分配制度改革,主要遵循三个原则,其一“多劳多得、同岗同酬、绩优酬高、位重酬厚、逐步提高教职工总体收入”;其二实行“过程绩效、结果绩效、集体绩效”;其三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实行外聘教师和在编教师同工同酬。学校对原有分配方案进行完善和修订,极大地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使教师队伍多出成绩,涌现出许多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师成长进程明显加快,形成了“你追我赶,人人奋发向上”百舸争流的工作氛围。
三项计划,打通技能型向专家型教师的上升通道
(一)双师计划,夯实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技能
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应该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但部分教师却是“满腹技术理论”演化不出“满手操作能力”,出现了“理高手低”的尴尬现实,必须要着力把专业教师培养成技术能手。如何培养呢?我校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其一,就是狠抓“双师型”教师建设,将双师型教师纳入学校发展规划,纳入教师的评聘;其二,就是重点突出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利用各种渠道派遣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学习正在企业中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其三,就是重点突出师生技能比武,通过各级教师和学生的技能比武提升专业教师技能水平。使专业教师能在比拼中得到成长,例如,通过2013年广东省“中诺思杯”物流师职业技能大赛,我校4名教师一举获得“广东省技术能手”称号;其四,就是通过校企合作项目提高专业教师的技术能力。例如,机械专业的接单生产;物流专业的中小企物控改善项目;动漫、会计、汽修专业的“前店后校”校企合作项目等都极大地提升了专业教师的技术实践能力,使其能有实践中解决企业的实际技术或业务问题,成为某个行业或领域的专家。
(二)教研计划,激发教师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职业学校的教师应该具备较强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学校引导专业教师做研究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三型教师”,鼓励广大专业教师站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为专业建设出谋划策,促进专业健康稳步发展。第一,健全学校教育教学研究制度,学校出台了《教育科研管理办法》,规范教育科研管理,促进我校教研健康发展;第二,鼓励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开展“小课题”、“草根课题”研究,学校给予立项,仅2013年,学校立项的小课题达30项;第三,鼓励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申报区、市、省级课题,两年国示创建期,我校教师主持市级课题15项,完成1项省级课题结题,并申报省级以上课题5项;第四,鼓励教师多总结多反思,出成果,近两年来,仅4个重点建设专业,共发表论文20余篇,70人次在市级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
(三)名师计划,构建专家型教师的成长平台
“没有名师的名校就像没有枪的战士。创建名校,必先育名师”。近两年来,南海区、佛山市、广东省都先后出台了名师遴选、培养、考核办法,措施各有不同,但目标都一样,就是要培养中职学校名师。学校对接省、市、区有关规定,出台了学校的名师培养、管理办法,形成了从新教师结对子培养→双师型教师培养、认定→骨干教师培养认定→专业带头人培养认定→省、市、区各级名师培养的联动机制。学校将校级名师分为两个层次,即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这种培养机制在国示创建专业中取得成功经验后,即向全校推广,目前,全校已评出校级专业带头人10名,骨干教师9人,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10人,骨干教师28人。学校现有南海区名师12人,佛山市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5人,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专业名师培养对象3人。
成果喜人,教师职教梦由理想变成现实
1.双师双能,规划教师职教梦
截至2013年12月,学校共认定136名双师型教师,现有152名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为89.5%,较项目立项前,双师型教师比例提升13%。学校的认定,企业的认可,学生的认同,使教师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规划了教师职教梦。
2.教研产研,构筑教师职教梦
在国示建设期间,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共主持市级精品课程8项,佛山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5项,主编教材28本(其中公开出版4本),主持校级课题30项,公开发表论文22篇,70人次在市级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教研引领,产研驱动,让教师在名师之路上不断成长,构筑了教师职教梦。
3.名师专家,演绎教师职教梦
在国示建设期间,8名专业带头人中有南海区学科名师6人(其中南海区学科带头人2名,3名佛山市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8名教师均获得省部级以上表彰,4名教师晋升为高级技师,17人次外出担任专家、评委。专业带头人所取得成果较立项前有明显提升(如图2所示)。学校已成为名师专家尽情展示的舞台,演绎了教师职教梦。
4.学生成才,实现教师职教梦
随着教师的成长,学生也在不断地成才,在全国、省、市和行业技能竞赛中,我校学生共获得省级一等奖33项(13项全省之冠),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为企业输送了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9.2%,专业对口率达78.5%,稳定率达66.62%,得到行业企业的高度认可。“出口畅”也带来了“入口旺”,学校招生学位供不应求,仅2014年春季招生,我校15个专业共提供712学位,但全区有1800多位学生第一志愿报考。学生的成长,让教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了教师职教梦。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建设的核心工程,是学校内涵建设主力军,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源泉,学校将继续秉承师资建设的理念,以推动教师专业化为引领,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创新制度和机制为动力,以完善培养培训体系为保障,坚持校名师、区名师、市专业带头人、省专业名师四级教师联动培养机制,打造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引领、骨干教师为核心,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职业素养,夯实学校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将继续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不断走向科学、走向精彩。
培训市场这块“蛋糕”越来越大
想分享的“人家”也越来越多
谁能最终享受,就看谁的品牌知名度高及口碑好了
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量的与日俱增,职业教育、技工教育、外语培训、IT培训、高考1对1培训、艺术培训等技能培训愈发火热,而会计师、广告师、社会工作师、家庭教育指导师等一批批新职业的“加盟”更是把教育市场搅得热火朝天,相应培训机构“成群结队”地出现在人们视野里,在加剧行业竞争的同时也使整个教育市场进入了“精细时代”。
由于教育业态日益多元化,使得教育市场环境日益复杂,竞争激烈程度不言而喻。有专家预测,2014年省城教育市场将进行新一轮的“洗牌”,优胜劣汰会使教育市场发展态势更加明朗化。
IT培训高中低档层次已明
随着网络发展的突飞猛进及网站数量的与日俱增,对于网络人才的需求也呈现“洛阳纸贵”的局面,相应的网络人才的培训招生信息“水涨船高”地出现在各类宣传渠道中,很多网络教育机构也通过“连篇累牍”的宣传来实现招生目的。“以往IT培训市场较为混乱,同质化恶劣竞争严重,但随着专业化IT培训机构的品牌化发展,规模小的被逐渐淘汰,肃清后的市场格局日益条分缕析。”吉林省某IT教育机构负责人如是说。
据了解,目前省城IT培训市场已形成了高、中、低档培训格局,以网络、软件等开发类人才为高端、以平面设计、游戏设计、多媒体设计等人才培训为中端和以办公实用类人才培训为低端的IT培训新格局已粗具规模。与此同时,这些人才培训项目在培训价格上也日益规范,高端培训万元以上,中端培训5000元至1万元,低端培训5000元以下。业内人士表示,随着IT培训个性化、多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2014年IT培训市场将更为细化,层次将更为明晰。由于人才的紧缺,新的前沿技术培训将成为今年IT培训市场的一大新热点。此外,IT认证、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将结合得更为紧密。
外语培训市场20%陷危局
时下,省城外语热已不再仅仅是英语培训火,韩语、日语等小语种也急剧升温,势头丝毫不逊于英语,学习外语已不再是学生一族,而是推广到社会的各个阶层,这使得外语培训体系更有针对性和目标性。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外语培训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各类考证项目,以中高级口译、四六级、PETS培训为主,适合在校学生和想获得外语能力证书者;应用型培训,以实用口语、综合英语培训为主,一般都采用外教小班教学,适合以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为目的的求学者;出国英语培训,以帮助学员通过各类出国留学考试,如托福、雅思、GRE、GMAT培训等;小语种培训,包括德语、法语、韩语等,市场需求尤为明显。
谈及今年省城外语培训市场的态势,从事多年外语培训的长春市某外语培训学校负责人分析后表示,目前外语培训市场英语培训还是主流,2012年的培训人数比2011年增加了40%,2013年比2012年增加了30%,估计2014年培训人数较2013年还会有一定的突破。同时他预测,2014年外语培训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优胜劣汰下几百家培训学校中将有20%小规模的陷入生存危局,品牌及口碑将成为外语培训学校立足的根本。
职业类培训机构优胜劣汰
与传统职业教育、技工教育、外语培训、IT培训、高考1对1培训、艺术培训等相比,会计师、广告师、社会工作师、家庭教育指导师等一批批新职业培训成为今年培训市场的焦点。另外,外贸实务、物流报关、ISO认证、房地产营销等项目人才也成为培训热门。长春市某职业培训机构负责人表示,国家相关部门对职业资格认证越来越重视,各行各业持证上岗的趋势愈发明显,因此新职业培训市场在今年会更加火爆。虽然新职业发展如火如荼,但由于大多数培训机构在招生和学员就业上还没有形成完备的通路,因此今年将成为考验一些培训机构能否生存的关键年,优胜劣汰在今年将表现得尤为明显。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国家相关管理部门不断加强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的管理,有效提升国内职业资格的权威性和应用率。今年,可能会有很多具有丰富经验、先进培训模式和理念的国内及国外职业培训机构进入我省培训市场,这将进一步加剧省城培训市场新一轮“洗牌”进程。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但个体"一日登科"便能永逸的教育观念早已经不复存在了,代替它的是人终身学习教育。”北京市海淀区职工大学校长、中关村(000931,股吧)学院院长潘四发5月15日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社会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变革,每个人在每个阶段都有需要学习的新内容,因此除了国家统招的各个阶段性教育外,职业培训、社区教育十分必要。
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北京市海淀区作为科教文化大区,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智力支持,而中关村学院作为海淀区政府举办的社区性高等教育机构,是海淀区政府提出的“学习型海淀”的主力军和“辐射源”。
“一体两翼”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人口从1978年的1.7亿到2012年的7.1亿,城镇化率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伴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与之相适应的是劳动力结构的提升。
“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我国要积极构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和职业教育特点。”潘四发呼吁,还应该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多元投入机制改革,改革单一的政府投资模式,进一步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和社会参与的多元办学机制。
作为北京市市教委业务指导,经教育部注册的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教育学校中关村学院,在办学过程中,逐渐成为集学历教育、非学历培训、社区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办学机构。
“我们学校于1958年建校,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海淀区职工大学、北京市开放大学海淀分校、中关村学院、海淀区文明市民总校四位一体结构。”潘四发表示,目前全校教职工按照“一体两翼”发展战略,不断按照教育部和北京市政府的要求不断为首都教育大众化、普及化,促进教育公平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何谓“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潘四发介绍,“一体”就是中关村学院自身的整体建设,学校的定位,这对一个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关村学院的定位就是将教育资源优势与社区日益增强的学习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将学校与社区结合,形成覆盖整个区域,布局合理的社区教育网络,为全体居民服务”。
关于“两翼”,潘四发表示是支撑学校发展的两条办学思路和模式即“学历教育”和“社区教育”。他坦言,这两个部分在学校“一体”的自身建设中相辅相成,满足不同层次市民的需求,共同促进学校综合发展和实力提升。
在社区教育发展发面,中关村社区学院于2001年12月25日挂牌成立,标志着学校的发展方向从以补偿性的高等学历教育为主,向高等学历教育和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方向发展,社区教育成为学校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而关于学历教育,2002年5月,海淀区职工大学与海淀区成人教育中心合并,海淀区成人教育资源实现整合,中关村学院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原海淀区成人教育中心成为中关村学院一分院。2002年10月,第99中学并入中关村学院。位于海淀区温泉镇辖区内的原99中,成为中关村学院二分院。
“学院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探索自创出"面向海淀、面向基层、面向实际、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和"多形式、多层次、多途径"的"常青藤"终身学习系统教学模式,不断整合各方面资源,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实用型建设人才。”潘四发表示,中关村学院办学这么多年来,使得许多在岗职工通过参加学历教育或社区教育,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成为单位的工作骨干,不少毕业生由此走上了市、区领导岗位。
办“百姓身边的大学”
社区教育是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的产物。社会只有积极发展社区教育,把它纳入社会大系统,才能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中关村学院作为海淀区政府举办的社区性高等教育机构,在海淀区整个社区教育和学习型海淀建设中发挥着“中心”、“龙头”作用,为社会提供大教育服务。
5月15日,记者在位于海淀区东王庄15号的中关村学院一分院采访时看到,在插花花艺课堂上,几十位市民围在一起,手里拿着剪刀和各式花束跟着讲台的老师学习插花。讲台上正在教授插花课程的老师是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的教授,精通各式花艺,定期来中关村学院教授课程。同时他也在中关村学院业余学习书法课程,在“教授”和“学习”中提升自我。
中关村一分院不仅开设插花花艺课程,还设置了其他特色鲜明的多样课程。厨艺教学课程,请国内知名厨师定期不定期的教授市民蛋糕烘焙和各菜系厨艺等。厨艺教室是“大大的厨房”,市民不仅仅是学习,更是享受制作美味的乐趣。
记者在采访中正好赶上这里茶艺师在教授市民茶道。在优雅的古琴声中,茶艺师边讲解茶道理论边示范动作,不一会儿工夫,茶香飘满整个校园。值得一提的是,学院的书法绘画课程曾受到来华访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的厚爱和赞誉。中关村学院的音乐课堂也是别具特色,各色的古琴等乐器摆满整个教室,市民可以在传统和现代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非学历培训是学院的重要方向之一。”潘四发表示,中关村学院还是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批准的具有汽车维修高、中、初级培训和考核资质的单位;是海淀区人事局授权的公务员培训单位,以及多种职业证书考核资质单位。
据了解,近几年每年来中关村学院进行非学历培训的人数保持在13000人左右。学院开展的海淀区正科级公务员培训、北部乡镇村级干部公共事业管理培训和农民中级汽车修理工培训等都得到合作单位和学员的好评。
“利用学院社区教育体系和市民教育体系平台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和市民教育,也是学院的重要工作之一。”潘四发向记者介绍,现在中关村学院面向海淀全区各社区开展的管理干部培训、市民大讲堂、计算机基础及纵横汉字输入法培训、法规培训和音乐教育等都深受社区和居民的欢迎。
在潘四发看来,社区学院的作用之所以有别于普通高等院校,主要是它与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关系更加紧密,与区域内的民众关系更加紧密。“选择教育就选择了一份责任,做教育是要花大成本,要从长远着眼,不能急功近利。做社区教育更是如此。”潘四发向记者表示,在他入职中关村学院领导层的几年,始终秉承“专注教育服务,专业服务教育”的原则,不断开发贴近社区市民需求的各色课程,更好的服务来中关村学院学习的每一位市民。
学校十分重视内涵建设发展,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作客“西安大讲堂”,让学生们在校内就可以领略大师风采,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见识,深受师生的好评。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自立、自信、和自强精神,学校开展了“汽车模型大赛”、“英语演讲比赛”等“第二课堂”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院长李瑞明强调,对于学生要因材施教,不能照本宣科,让热爱汽车的学生学到更多知识,为国家做出更多贡献。学校实行的校企合作制度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让学生毕业前提前得到历练,更好地适应社会。
副院长任弘罡向记者详细介绍了一些学校的情况,近年来,学校出现了“三高”现象,即家长、考生专注率高,考生填报志愿高,录取分数线提高,这充分说明学校得到了社会认可,学校也将把这一好现象持续下去。今年,学校有一些新的变化,一是,保持重点专业的平衡,5个省级重点专业招收人数将占招生总人数的一半;二是,培养专业学科的多元化,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专业知识;三是,培养新型行业人才,新能源汽车也将开展成为一门热门专业。
学校就业率高达90%以上,企业所需人才供不应求,但学校并不能就此松懈,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副院长任弘罡说,民办高校中高职老师占老师数量的很大比例,师资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同时学校还缺少一些成型的教材与培养机制,不过这些问题都会随着时间的积累越做越好,越做越成功的。
副院长任弘罡对学校的以后的发展非常乐观,这次全国高校转型行动对于这所社会需求量大的学校影响不但不大,而且是一个促进的作用,打通了高职直通车,学校也会着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切实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写在许昌职业技术学院荣获“河南省民主评议学校行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之际
5月11日,记者走入了许昌职业技术学院,经过一场中雨的洗礼,校园显得愈发清幽静雅,清新的空气,鲜亮的绿叶,把这个年轻的学院点缀得更加朝气蓬勃,恰让其“风清气正”的精神风貌在自然景观中得到了极好的映射。
说许昌职业技术学院“风清气正”,源自于其在近日收获的一项殊荣——“河南省民主评议学校行风建设先进单位”。据悉,该学院已连续4年获此殊荣,这使其成为我市教育系统唯一连续4年荣获行风建设全省先进单位的高校。
人们不禁要问,作为河南省一所普通高职高专院校,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是如何把学院建成让学生安心、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行风建设先进单位的?在此过程中,他们是如何以学校的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的?他们在为“五型许昌”建设作着哪些贡献?他们的秘诀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一探究竟。
“学生的成长和满意是追求的‘第一标准’”
“办学就要以学生为本,就要立德树人,服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成长成才。”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袁海涛说。他认为,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服务和管理,是大学管理者的职责,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现办学目标的重要方式。因此,多年来,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始终把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学生的满意当作第一标准。
教育乱收费是群众深恶痛绝的一大诟病。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坚持院务公开、收费公示和财务“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制度。每学年开学时,该学院财务部门都要在公告栏上公示经过上级部门批准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坚决杜绝乱收费、多收费。
学生奖助学金评定、评优评先等工作涉及学生切身利益。为了保证这些工作的客观、公平、公正,该学院制定了奖助学金评定办法、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评选办法等规章制度,在奖助学金评定、评优评先过程中,做到“三公开”、“三公示”、“三审查”,即条件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评定评选结果要在班级公示、系内公示、学院公示;系部工作会议审查、学院职能部门审核、院长办公会审定。
与此同时,许昌职业技术学院还把关怀送给了那些家庭困难的学生,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上不起学。他们将学生资助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年都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学生资助工作;在学院资金压力巨大的情况下,每年拿出30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学生资助工作。
……
通过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吸引了越来越多学生的到来。而更多优秀生源的来到,也为学院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学校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良性循环已然形成。
功夫花在平时 成绩水到渠成
连续4年荣获“河南省民主评议学校行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这样的荣誉不可谓不大。然而,在许昌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晁召行看来,成绩的取得更像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我们就是用行风评议这把尺子去衡量学院的发展,坚持‘以评促建、重在建设’的指导思想,重视建机制、抓落实,把功夫花在平时,扎扎实实做好行风建设每一项工作。”
——建立征求意见机制。该学院行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每年都通过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行评社会监督员座谈会、向学生和学生家长发放调查问卷、设立院长信箱和举报电话等形式,广泛征求学生、学生家长和教职员工对学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该学院根据上级行风评议的有关要求和征求意见的情况,制订学院年度行风建设和行风评议工作实施方案。
——建立整改机制。对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经汇总梳理后,该学院行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订整改方案,依据单位、部门工作职责,以“行风建设整改工作通知书”的形式,将整改工作任务落实到相关单位、部门,并提出整改要求和完成时限。
——建立反馈机制。各单位、部门整改工作结束后,该学院行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召开学生代表会议,相关单位、部门负责人汇报相关问题整改情况,现场接受学生的询问。
——建立沟通机制。学生远离父母求学,家长最关心的也是学院领导最关注的。该学院党委明确要求,学院各级领导干部和各单位、部门要时刻把学生的诉求放在第一位,对学生和学生家长反映的问题,能解决的要立即解决;暂时不具备解决条件的要创造条件、限期解决;不能解决的要解释清楚,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建立监督机制。为加大学院行风建设工作力度,确保行风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行风建设学生监督员制度。该学院每年都聘请30-40名在校生担任行风建设监督员,并在学院公告栏上公布他们的姓名、班级和联系方式。这些学生监督员主要负责听取、收集广大学生对学院行风建设和行风评议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听取、收集学生对学院学生管理、学生党员发展、奖助学金评定、评先评优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负责对学院的办学行为、招生情况、收费情况、教育教学质量、师德师风建设、后勤服务以及教职工廉洁自律等方面进行监督;负责向广大学生通报、宣讲学院行风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这些好的机制的建立,让行风建设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工作,学院的发展与行风建设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真正让学生得到实惠,让学校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杨星钊说。
职业教育做深做透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2013年5月,市委书记王树山到我市部分高校进行调研时指出,高校要紧紧围绕许昌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发挥自身优势,突出特色,提升质量,服务大局,努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在此次调研中,市委书记王树山曾对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殷切期望,鼓励学院领导班子 “将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打造成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和中原地区富有特色的一流院校。”
其实,多年来,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在做深做透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一直做着有益的探索。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学院行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良好学风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许昌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以学习贯彻《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契机,通过制订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开展师德教育、师德师风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寻找身边的张莉莉”师德先进个人和师德标兵评选等活动,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塑造了一支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润物细无声”,他们把师德师风建设成果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为培养品德高尚、技艺精湛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师德师风保障。
学院的学风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建院以来,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制定加强学风建设实施意见、召开学风建设动员会、座谈会等,狠抓学院的学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目前,该学院学生成立各类学习小组100多个,参加英语四六级考试、职业资格考试、专助本考试、本科自学考试通过率都明显提高。
该学院围绕许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坚持产学研用结合,优先发展了一批与许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专业,优先完成了一批直接增强我市地方科技创新能力的项目,优先培育了一批适应地方建设需要的人才,认真研究优先录取本地考生的优惠政策,使学院成为许昌加快发展的重要知识源、技术源、人才源和动力源,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在实训教学方面,为克服专业实训教学条件不足、内涵建设缺乏可持续性、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性不高的局面,该学院以与烟台富士康科技集团深化校企合作为载体,将实训教学纳入学院“十二五”战略规划,建立明确的实训教学管理评价体系,并鼓励教师与富士康公司开展深度对接,利用课余时间深入企业生产管理一线,积极参与企业生产实践与研发活动,鼓励教师帮助企业解决研发、技术、管理问题,邀请企业工程师进课堂教授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从强化学生实训实验等关键环节入手,大力推行教学改革,利用相关校企合作项目提升学生的实训实践水平,从根本上提高实训教学质量,使该学院毕业生凸显高职技能的特色水平。2013年春,该学院党委作出决定,建立《学院联系百家重点企业制度》,先后与地方有代表性的100家重点企业、上市公司进行联系,学院领导带队组织相关人员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建立深度用人合作机制,准确把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地方企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持。
回眸过去,筚路蓝缕,励精图治,玉汝于成。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的起点上,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将带给我们更多、更大的惊喜。
无论是工业化还是城市化,潜在的隐忧正在形成。随着潜在可转移劳动力减少后的成本上升,制造业向更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已经有所显现。与此同时,以往的城市化并没有真正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这样的城市化不仅不可持续,甚至可能在城市内部形成“二元社会”的分割。
在现有制度约束下,职业教育改革是实现产业升级从而推进工业化,并进一步真正实现“人的城市化”的最佳政策突破口。借助全国范围的抽样调查分析,本文将指出职业教育首先需要在哪些方面加以改革,应当遵循怎样的改革思路。
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是,以大量农村转移劳动力为主体的中国制造业从业人员,如何能够尽快提升人力资本水平,适应产业升级的需要?
目前一个与之相关且广为讨论的政策议题是“异地高考”改革。这项改革目标之一就是让外来人口能够更好地分享大城市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然而,这一政策取向对于未来中国制造业人力资本适应产业升级的需要恐怕并非最为有效。一方面,“异地高考”改革的推行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的特大城市面临极大阻力,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与职校技校生短缺同时并存的现象说明,高校扩招后的人才供给已经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产生了结构性的脱节。
相比之下,让农村转移劳动力接受优质的职业教育就成了一个既现实可行又能满足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的两全方案。与异地高考改革相比,大城市放开职业教育的现实阻力要小得多,同时,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实践动手能力、能够解决专业领域实际操作问题的应用型人才,更能有针对性地满足产业升级对劳动力技能的需求。以德国为典型的制造业强国的经验也告诉我们,职业教育是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同时,只要在大城市接受优质的职业教育能够给农业转移人口带来更高的人力资本回报,那么他们在城市就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这恰恰是实现“人的城市化”,让农业转移人口真正能够“市民化”的重要前提。所以,从产业升级与实现“人的城市化”而言,职业教育是目前需要更多政策关注的最佳突破口。
中国职业教育水平总体落后这一事实被广为认可。但职业教育中仍存在那些不太被大家所认识到又具有明显政策含义的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职业教育资源供求缺乏全国范围的优化配置。根据2010年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S)中的成人问卷数据,在共计21572个样本中,我们可以得到最高学历为职业教育,且报告相应职业教育学校信息的991个有效样本。其中,在东、中、西部接受职业教育的样本比例分别为42.79%、37.54%和19.68%,显示出与高等教育类似的教育资源地区间配置不均的现象。
此外,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吸引了更多的外来人口,按东中西进行区分,各地职业教育接受者中为本省生源的比例分别为85.7%、87.0%和92.3%。同时,各地这一比例又普遍较高,都在85%以上,说明目前中国职业教育以区域性招生为主,缺少全国范围内的流动性。这是目前中国职业教育资源供求缺乏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的表现。如果职业教育的回报在地区间存在明显的差异,那么这种状况就不利于产业工人在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前提升其人力资本水平以适应日后产业升级的需要。
第二,职业教育的户籍门槛依然存在。实践中,虽然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出台相关政策允许外来人口子女就读本地职业学校,但仍存在一定的限制门槛。例如,上海要求随迁子女须为应届初中毕业生,且须在上海完成全日制中职教育后才可参加上海高职学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北京则要求随迁子女必须具有北京学籍且父母在京连续缴纳社会保险已满6年。
第三,职业教育回报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利用前述全国范围的抽样调整,我们通过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发现,在东部沿海地区或经济较发达地区接受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能够给受教育者带来更高的收入回报。这一结论在考虑了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生活成本更高、更高能力的人更可能选择在东部地区接受职业教育等其他可能性后依然成立。
我们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第一,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在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软硬件方面更有优势;第二,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聚集程度更高,当地职业教育的供给更接近市场需求,更易于了解现代产业发展对技能的要求,因而能更有针对性地提供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
将上述三方面特点联系在一起,我们就能得出一个非常明确的政策指向:政府应当鼓励而非限制流入城市的大量制造业从业人员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前到城市接受更为优质的职业教育,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市场发挥作用来配置教育资源,为中国未来的产业升级尽早做好劳动力的技能储备。本报告最后部分将从不同角度提出更为具体的操作性政策建议。
在有了明确的政策指向之后,我们可以从让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原则出发,分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的政策思路及具体建议。
第一,优化学生-学校之间的市场化配置。这就要求取消职业教育入学等各个环节存在的户籍等门槛限制,具体包括:1.中等、高等类别的职业教育学校入学资格均与考生户籍身份完全脱钩,实行全国范围内统一招生;2.职业教育学校入学后学生各项待遇与户籍身份完全脱钩;3.职业教育报考资格同时也向历届生、在职人员开放;4.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部分经费支持,转为直接补贴职业教育接受者,以便充分发挥学生对职业教育提供者的市场选择机制。
第二,优化毕业生-用人单位之间的市场化配置。这就要求用人单位在聘用劳动者时,只看能力不论学历出身,相应的措施包括:1.原则上,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在招聘员工时,主管部门不作学历上的硬性要求,由用人单位视岗位要求按能力自主聘用;2.在获得户籍资格(如户籍积分管理制)、享受城市公共服务方面,对高等职业教育学历与大学本科学历完全同等对待。
第三,优化各种办学资源之间的市场化配置。就这要求在政策上提供充分的空间,允许各种办学力量按市场规律提供优质的职业教育,具体包括:1.在职业教育领域,加大向国外优质办学机构的开放力度;2.鼓励国内民间资本与国外优质职业教育机构合资、合作办学。
(作者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江苏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达422个
职教“立交桥”越建越畅通
本报讯(记者 陈瑞昌 通讯员 任素梅)江苏省教育厅日前正式公布了2014年江苏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总数达到422个,其中,中高等职业教育“3+3”分段培养204项,中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3+4”分段培养94项,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3+2”分段培养86项,高职与本科联合培养8项,中等职业教育与开放本科教育分段培养30项,招生计划总数为22055人。
2012年,江苏启动实施了不同培养模式的71个职教体系试点项目。2013年,该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扩大到215个。2014年的试点项目达到422个。三年三大步,江苏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正呈加速发展的态势。
江苏省教育厅职教处处长尹伟民说:“逐年递增的试点项目表明,江苏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职业教育的‘人才立交桥’越建越宽,越建越畅通了。”
5月23日上午10点,咸阳职院艺术楼演播大厅座无虚席,学院民族文化艺术馆开馆仪式在这里举行。学院党委书记刘聪博宣布开馆,院长张存致辞,副院长樊书生介绍民族文化艺术馆建馆情况。国内文化艺术界嘉宾孙建君、田少煦、杨阳、刘德林等特邀出席。院党委副书记祝北京主持仪式。
学院党委书记刘聪博宣布开馆
院长张存致辞
院长张存在致辞中代表学院党政班子向艺术馆的开馆表示热烈祝贺,向莅临学院参加仪式的各位艺术家朋友表示热烈欢迎。张存指出,民间工艺美术产业在陕西高度发达,全国闻名,蜚声海外。谷物种植历史久远,张景林先生以其独到的艺术灵感和敏锐的眼光发现了它们的艺术审美价值,开创了景谷艺术,赋予了民族工艺美术新的内容,为民族工艺美术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得到了艺术界的认可。张存说,咸阳职院历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民族文化艺术馆的开馆,标志着学院文化艺术研究和创作进入专业化、系统化的阶段,必将为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繁荣文化事业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张存希望民族文化艺术馆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在师生中发现和培养一批具有工艺美术创作潜质的苗子,确保景谷艺术传承有人,繁荣有人。张存表示学院会大力支持民族文化艺术馆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力争将其建成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的民族文化艺术交流平台,打造成学院一张靓丽的名片。同时,也诚请参会嘉宾继续关心张景林先生艺术创作,持续关注咸阳职院发展,常来作客,常来指导,推动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民族文化传承迈向更高的层次和水平。
开馆仪式上,孙建君、刘德林特邀讲话,他们对学院民族文化艺术馆开馆表示祝贺,对学院文化发展给与高度评价。开馆仪式结束后,嘉宾们在学院领导的陪同下兴致勃勃的参观了民族文化艺术馆,精美、细腻、丰富,具有高水准的景谷艺术作品让在场所有人大为赞叹,他们细心观察,品味,拍摄留影,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中华职业教育社1917年由黄炎培先生联合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本着“教育救国”的信念,为寻求强国富民之路成立,现已成为主要由教育界、经济界、科技界人士组成,具有统战性、教育性、民间性的群众团体。四川社是中华职业教育社第30个省级社。
张榕明代表中华职业教育社对四川省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成立表示祝贺。她要求四川社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为统领,服务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温暖工程品牌项目为平台,推动职业教育扶贫济困;以强化服务为基础,提升自身建设水平,为推动四川全面深化改革和谱写伟大中国梦四川篇章而努力奋斗。
柯尊平说,四川社的成立为我省职业教育增添了一支新的重要力量,也为我省统一战线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工作搭建了新平台、拓展了新空间。希望四川社继承爱国报国光荣传统,坚持为民利民理念,明确发展方向、服务中心大局,投身办学实践、培育优秀人才,广泛凝聚力量、推进公益事业,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履职能力,推动我省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为促进四川“两个跨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四川篇章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四川省中华职业教育社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副省长陈文华当选为第一届社务委员会主任。省政协副主席杨兴平、赵振铣出席挂牌成立仪式,省政协副主席、省委统战部部长崔保华主持仪式。
5月24日8时30分,咸阳职院超越广场人头攒动,近万名师生齐聚,参加咸阳市“全民健身挑战日——美丽渭河动起来”咸阳职院分会场的运动健身活动,一起分享运动带来的快乐。启动仪式上,学院党委副书记祝北京号召广大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去强身,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希望同学们每天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去锻炼、去拥抱阳光。副院长张秦伟主持启动仪式。
据了解,全民健身“挑战日”是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借鉴国际“挑战日”活动理念和和通行的作法,结合我国群众体育的实际情况,在全国部分城市策划和实施全民健身“挑战日”活动。今年是在咸阳、渭南两市之间展开角逐,统计两个城市在同一个时间段连续进行30分钟以上体育运动的人数,人数占城市总人口比例高的城市将获得“挑战日”奖杯。
学院分会场活动从上午9时开始,一直持续到下午17时,设置的投篮、跳绳、摇呼啦圈、踢毽子单项挑战赛和火车赛跑集体挑战赛吸引了大批师生参与其中,感受运动的魅力。
上海中华职教社是具有统战性、教育性、民间性的群众团体,是党和政府团结、联系国内外职业教育界人士的桥梁和纽带。市政协副主席、民建市委主委周汉民继续当选为上海中华职教社第五届社务委员会主任。
近日,一条新闻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国家教育部的改革方向已经明确: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总数的50%。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3月底表示,中国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是技术技能型。业界人士分析,说明中国职业教育将真正驶上快车道,为中国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高技能人才,更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腾飞。招工难和就业难的尴尬也将逐渐破解。
招工难和就业难的尴尬
中职学生就业供不应求,普遍在98%以上,有的甚至被提前预定。而且中职学生的工资待遇也在快速攀升,多数已经达到3000左右,有的优秀学生和专业紧俏的学生工资更高。“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727万,比去年增加28万,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春节过后,多省份的企业老板度过了纠结无奈的几个月,忍受着技工荒。这种“大学生过剩”与“技工严重缺乏”冰火两重天的反差格局,也许将在今年开始逐渐终结。
一位职业教育人士指出,还有一个尴尬现象,现在职业教育学校的招生情况也要引起大家的思考。一方面中职学生供不应求工资节节攀升,而且学费全免,国家还给学生补助两年生活费。另一方面职业学校的招生却不容乐观,有的职业学校招生计划都完不成,对实训设备师资都是一种浪费。他呼吁家长朋友们要加快转变观念,不是读普教、上大学才有前途,职业学生一样有前途,并且更有前途。
中等职业学生深造更方便
“职业学生不但就业不愁,未来要想深造发展路子也更宽广。”目前的职业教育体系,既有的模式中在打通学历层次方面,中职和高职,已经有3+2连读,也就是说,中职毕业的中专生,如果深造2年,可以获得大专文凭;而高职毕业的大专生,深造2年可以获得本科文凭。另外,也可以选择3+2人才分段培养等模式:就是完成了前半部分,就可以拿到前半部分证书,进入到后半部分,学业合格也可以拿到另外的证书。转阶段时不需要再参加全国高考。通过联合招生、自学考试、专升本考试,在学校也可以修本科,甚至是硕士、博士。
5月13日至17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率全国政协常委视察团在湖北省视察,就“深化产教融合,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征询省内各方意见和建议。
视察团视察了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职业学院和两所独立学院、一所技师学院,与10多个企业的负责人和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20多所院校的师生代表进行了座谈。
17日,视察团与湖北省交换了意见,通报了视察情况,并对湖北省进一步发展高职教育提出了建议。
杜青林在交换意见会上充分肯定了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
杜青林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强调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使职业教育能够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发展,努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湖北是近代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人力资源大省,近些年湖北着眼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积极探索,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楚天技能名师”成为亮点,校企合作成绩明显,积累了很多经验。
杜青林说,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关键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这次视察的情况看,要着重从三个方面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第一,要着眼全局和长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把握我国经济特别是产业升级的大势,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高职特点的新模式,推动实现由职业教育大国向职业教育强国的转变。第二,要突出改革和创新,增强各方面积极参与的内在动力。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改革创新,健全体制机制,加大扶持力度,优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环境,强化服务保障,不断推动提高生产服务一线劳动者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引导全社会更新就业观念,形成崇尚合作、尊重技术、尊重技能、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第三,要注重质量和效益,切实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注重思想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加快特色学科建设,办出特色学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职业教育竞争力。
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在交换意见会上汇报了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有关情况。省长王国生主持,省委副书记张昌尔等出席。
李鸿忠说,高等职业教育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教育改革发展,事关民生就业。湖北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并大力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当前,湖北改革发展的良好态势,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杜青林副主席此次率团亲临湖北视察,就深化产教融合、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作了重要指示,全国政协各位常委、委员也结合视察情况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重要意见。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贯彻杜青林副主席和全国政协常委视察团的重要指示精神,在继续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的同时,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湖北高等职业教育不断迈上新台阶,为湖北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跨越,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提供支撑和保障。
交换意见会后,杜青林在李鸿忠、张昌尔等陪同下,在省政协机关与住武汉全国政协委员座谈,看望了省政协机关干部。
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何丕洁,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革中央副主席刘家强等参加视察。湖北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傅德辉,副省长郭生练、梁惠玲,省政协常务副主席范兴元,省政协副主席刘善桥、田玉科,省政协秘书长刘安民等出席会议或陪同视察。
——重庆市渝中职业教育中心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纪实
校园一角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理实一体课堂
护理(老年护理方向)专业学生技能展示
学校教师参加澳大利亚TAE(培训与教育)四级证书培训
重庆市渝中职业教育中心与中国移动重庆城一分公司举行校企合作签字仪式
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学生在生产性实训基地体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重庆市渝中职业教育中心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渝中半岛浮图关公园风景区,是一所集人文气息、现代气息于一体的园林式校园。学校办学历史悠久,由邓小平、贺龙于1952年亲自创建,并任命了首任校长。作为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近年来,学校坚持“文武”并济两轮驱动的办学思想,既注重内涵发展,也注重综合办学能力的提升,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校企深度融合等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实践,为职业教育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化育人 大炼内功
以和促兴旺
“文”即学校的文化建设,从德、美、合、和四个方面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
“德”是基础,学校办学以德为本,秉承“人人德育”的教育理念,以活动为载体,大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学校德育工作成绩显著,连续五年被评为渝中区德育示范学校。学校参加全国中职学校学生“文明风采大赛”,连续四年获得全国优秀组织奖,学校要求全体师生教职员工不断历练自己的品德修养,做有修养有内涵的“中心人”。
“美”是表现,在办学过程中,学校以优美的人文环境,优良的教育教学设备,优秀的师资队伍,培育出美境(美的环境)、美人(内外兼修的优秀人才)、美技(精湛的技艺),成为了重庆窗口学校、渝中区园林式学校,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已成为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精品骨干专业。
“合”是手段,在办学中提倡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处室之间的合作、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学校与澳大利亚、英国、美国、韩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师生出国深造和交流提供了条件,与近百家知名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展了合作项目。
“和”是目标,实现人和业兴是目标,将人和业兴的思想植入到师生的心灵,以人和确保个人的事业兴旺,家庭兴旺,以人和促学校兴旺。
“产教学合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武”即学校的能力建设,从管理团队、教师团队、学生团队三个层面提升综合办学实力。
学校始终坚持“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半工半读”的办学思路,立足在真实环境中组织教学,根据市场需求,以能力为本位进行课程设置及考核评价。实施在“真实环境课堂”教学,学生通过参与企业对顾客的服务,完成有计划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学校及企业合作培养下完成学历教育。
示范校建设之初,学校已投资300多万元建立了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_——“水之语美容会所”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重庆科马汽车美容公司”两个生产性实训基地,两个基地承担了学校、合作企业以及区内的教育、教学、培训任务。
依托基地建设,学校探索并实践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学徒”既有学生的身份,也有徒弟的身份,通过学习和实训,能够承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相关工作。由双师型教师和行业骨干组成导师团队,对“学徒”进行技能和综合素养的全方位培养。
学生培养实施“项目晋级制”:首先,学生在学校进行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训练,项目考核合格后,到基地进行实训,技能达到客户服务要求后,可以参与对客服务,再经过考评合格后回到学校进入下一个项目的学习。这是一个循环反复的学习实践过程,刘祥平老师评价道:“这种通过项目层层晋级的形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这种训练,学生逐渐成长为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较强的“现代学徒”。
“实训基地由学校自建自管,不仅能够依据市场第一手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及内容,而且更强调实训效果,学生大为受益。”项目办主任王成麟说道,学校并将实训基地顾客的评价纳入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中,一方面能全方位考察学生实训水平,促进学生对每一个客户认真负责;另一方面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和工作的潜能,做得更好更周到。
建立和完善实训基地 培养应用型人才
通过在实训基地几年的工作实践,黄云老师总结道,新型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践行,是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与市场接轨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础,是培养出高附加值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支撑条件,同时也解决了中职学生厌弃纯粹的课堂理论学习,却乐于动手实践的矛盾,为中职学校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
在示范校建设中,学校通过扩建、新建和联合举办等方式,建立和完善了四个重点建设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1.扩建两个生产性实训基地
根据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发展要求,学校对“水之语”和“科马汽车”两个实训基地进行了扩建。首先,对现有的基地设施设备进行了更新和升级,对基地的教师进行了培训。目前两个实训基地的设施设备均达到或超越目前行业的水平,能够满足实训、培训、社会服务的需求。其次,引入行业技术骨干参与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优化队伍结构,提高基地的业务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此外,增加原有实训基地的服务项目和培训功能,两个实训基地目前能够提供20余项服务和培训项目,并能提供两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
2.新建计算机应用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
在充分调研市场的基础上,学校成立了重庆瑞派科技有限公司(包括办公自动化和计算机销售与维护实训基地),对外营业部设在学校门口,形成了前店后校的格局。基地开设了数据采集与处理、档案整理与管理、办公室自动化实训;计算机硬件维护与维修、网络设施维护维修、计算机销售等项目,并运用学校资源增设了横幅制作、写真制作、广告策划与设计等项目。基地还能够承担校内外学生实践教学、企业员工素质培训、企业员工的岗位培训等工作,同时实训基地依托学校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的功能,面向社会开展计算机工种的中级工和高级工的职业资格鉴定。
3.联合举办护理(老年护理方向)生产性实训基地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现状,学校将护理专业(老年护理方向)作为建设重点,积极开展爱心教育和实践活动,用优质护理带给老年人温暖。通过多次论证,学校在渝中区政府部门、区民政部门和渝中区教育部门的支持下,与区内经验丰富的敬老院合作,联合举办了养老服务机构,学校在保持敬老院原有的敬老、养老、扶老的社会服务性质基础上,还增加了人才培养和专业师资的培训功能。联合举办的养老院目前拥有300张床位,开展老年人看护、老年人护理、老年人日常保健等项目的服务。
校外实训基地“二融合” 促进校企双赢
1.校企深度融合成立企业教师流动工作站
流动站由牵头的企业成立,联合行业内各大中小型企业,与学校一起共同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即是说平台的成员包括多个职业学校和本行业的大中小型企业若干。流动站定期接待来自学校的老师入站,根据老师专业需求和个人特长分配到校企合作平台的对应企业,进行全职顶岗实习与实践,充分利用了行业企业资源,实现企业与学校双赢,教育事业与社会服务双赢的多赢局面。
去年,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与神州数码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神州数码发挥自身在行业中的优势,联合多家企业组成了流动工作站。9名教师先后在公司进行了岗位知识、行业前沿信息、企业基本规章制度的培训。考试合格后,神州数码公司再根据教师的培训需求,将教师安排到不同的企业和岗位去参加实践和调研。“这样的教师流动站不仅仅是学校跟一个企业合作,而且是跟一个行业、一个群体在进行合作。”王成麟说道。
目前,学校与重庆简盖美容美发有限公司、重庆坤鑫浅水龙汽车维修服务有限公司、神州数码网络(北京)有限公司、重庆市渝中区福利院等企业合作建立教师流动工作站。
2.开展订单式培养,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相比真实的企业,学校自有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仍然具有场地、资金、人员、服务和社会推广的局限性。为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开展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与企业共同出资(或投入设备)建立校企深度融合的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开展订单式培养。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能够在真实的职场练本事,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近两年,新增了首美美业有限公司、重庆坤鑫浅水龙汽车维修服务有限公司、重庆西信天元数据资讯有限公司、第五人民医院等8个订单班,订单班的学生从高年级开始就要分期到订单企业进行见习、实训、实习,到企业的时间根据教学计划安排,逐渐递增。如今,订单班的学生供不应求,还没有毕业就已经基本实现了提前就业。
据统计,目前,学校已与50余个企业开展了深度合作,建立了50余个校外实训基地,与这些企业共同开展了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合作。
办学效益增强 社会服务功能凸显
在整个中职学校招生规模急剧缩水的情况下,学校的办学规模稳中有升。近三年,学校示范校建设四个重点专业招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学校校企深度融合、工学真实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和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培养的学生得到了行业企业的认可。
学校于2012年成立开放培训中心为企业和社区服务。学校先在合作企业内和社区征集服务需求,学校根据需求拟定出培训菜单,向合作企业和社区公布,再根据企业和社区选择的培训项目,组织培训教师开展培训。目前培训中心已提供了20余个培训项目和服务项目。两年来,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根据合作企业的需求制定培训计划,配合企业进行管理和营销策略的制定、管理。培训企业员工达到人2000次,培训社区居民10000余人次,学校安排了2000人次到社区进行了服务。
杨琼霞校长说,学校发展靠的是实实在在的质量,质量是根基,是生命线,更是底气。近两年来,学校投入1480多万元用于硬件设施的建设,投入了近400万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为使教学和行业进一步接轨,学校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课程建设,从课程标准、教材编辑等都进行了大幅度改革,让学生学以致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能力本位 二轮驱动
打造双师多能的教师队伍
结合《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任务书》,重庆市渝中职教中心制订了“能力本位、二轮驱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即以职业活动中需要的实际能力和教师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从学校师资队伍整体发展与教师个人发展两个层面,以“任务驱动”为手段,强力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完善制度机制,做好教师职业规划
秉持“以活动铸造教师师德,以培训增强教师能力,以制度激励教师发展”的建设理念,渝中职业教育中心通过完善的师资队伍建设计划,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1.学校顶层设计,制定“二维三度”的分层培养计划
首先按照学校在编教师、兼职教师(行业技术人员)将双师型教师培养对象划分成两个维度,然后依据社会、行业、学校的相关分析,确立普通双师(同时符合行业技能标准和学校教师资格的双师型教师)、高精双师(在普通双师的基础上,能够在专业改革上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并能够参与行业技术革新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多能(具备二个及以上行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或具备学校开设专业以外的技能证书和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三种程度不同的培养要求,针对全校教师实行分层培养。
2.建立完善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
学校通过制定《双师型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双师型教师评审和聘任制度》等文件,建立起了双师型教师选培、送培、考核、聘用和管理等方面的较为完善的制度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
3.引导教师制订自我发展规划
学校引导教师从职业生涯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等方面制订个人发展规划和成长计划,并统一安排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完善职业生涯和个性化发展途径,同时在学习期间建立完善的个人成长资料袋,实现合格—骨干—示范的渐进式发展。
新型培训体制的实施,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为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升,学校还创新开发分层培训项目。
一是创新校本培训。采用导师带学徒的方法,大力开展校本培训。建立由学科带头人和专业骨干组成的名师工作室,由名师工作室组织本专业内教师,以一帮一结对子、老带新成师徒、随堂听课学经验、小组示范共研讨、项目训练促成长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同学习共成长活动。
二是积极推动教师国内培训与进修。学校先后选送5名优秀教师参加市级学科带头人培训,26人参加国家、市级骨干教师培训,56人参加双师型教师培养,5人参加全国中职学校青年教师到行业实践,12名优秀教师参与重庆大学教育硕士学历进修,并选送50余人次兼职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与进修,有效促进教师的理论素养、实践技能、行业联系能力和学历层次的提升。
三是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学校与坎培门理工学院、中澳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合作,开展“澳大利亚‘培训与教育(TAE)’四级证书”培训项目,20名优秀教师获得澳大利亚“培训与教育四级证书”,另外3名教师到德国学习“双元制”培训模式并获得相应证书,同时学校还选送了11人到新加坡、英国、韩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台湾地区参加国内外先进理念和技术培训,并积极鼓励老师参与学术交流,了解新知识新技术,促进知识更新……通过新型培训体制的实施,师资队伍能力建设收到成效。
“双师多能”的教师队伍日渐庞大
示范校建设期间,学校在职在编教师增加15人,聘任兼职教师30人,学校教师队伍结构更趋合理,学校师生比由原来的1∶17提升到1∶16.5,建立了一支从“普通双师”到“双师多能(“双师多能”是指有两个及以上技能证书,能承担多门课程教学的双师型教师)”技能层次分明、优势明显的的技师团队,“双师多能”的教师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2%。
2013年,为扩大教师辐射面,发挥优秀教师教育科研的正能量,渝中区教育部门将重庆市渝中区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设在渝中职业教育中心,计算机应用专业带头人叶红等4人担任重庆市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聘任的兼职教研员,定期开展渝中区教研活动。建立了重庆市渝中职业教育中心名师工作室,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带头人、国家技能大赛美发组裁判成员唐静老师等4人担任名师,促进了学校教师能力提升和整个教师队伍质量的提高。
与此同时,学校以科研兴校,科研强师为理念,以人人科研为抓手,利用科研课题强化教师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近年来,学校主持参与的市、区、校级科研课题60余项。编写校本教材25本,公开印刷出版9本,其中1本教材参与国家规划教材的评选,教师发表论文110余篇。
“在变中求发展,已经深深根植于教师之中,现在教师不仅仅局限在教书‘匠’的层面,而是落脚点在‘师’的层面,教师们在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善于主动思考,在思考中找到发展的空间,在改革中不断地进步,不断获取教书育人的成就感。”目前,学校有国家、市、区级骨干校长、教师、学科带头人4名,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占70%以上。杨琼霞校长表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学生成才、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建设三个通道 借助两个平台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作为国家重点中职和示范校建设单位,如何提升中职学生的综合素养,一直是学校研究思考的问题,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学校探索出了通过学生社团、美育和现代信息技术三个“通道”,借助“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两个“平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路径。
学生社团:一道亮丽的德育风景线
目前,学校已拥有管乐团、合唱团、动漫社、手工社等20余个社团组织,由社团组织的各种倡导文明、引领时尚的活动成为了学校一道亮丽的德育风景线。
2013级建筑装饰专业龚元彪同学,来自重庆山区。刚进校时,他对专业技能一窍不通,学习兴趣也不高,在同学的影响下,他进入了社团,在社团活动中培养了多种爱好,并参加了全国文明风采竞赛、市应用文比赛、校技能大赛等,社团活动提升了他的自信力,成长为一名综合素养高的学生。而今,他在市内一建筑设计公司担任设计师,已成为一名技术骨干。
学校不仅大力支持社团开展活动,还开展社团建设的课题研究,提升社团建设水平。从校级课题,到市中华职教社“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实践研究”课题,到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职学生社团建设与提升学生素质的实践研究”,学校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升了社团建设水平。
社团活动的大力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打造了富有特色的社团文化:炫酷的街舞、优雅的礼仪、嘹亮的管乐……共同构成了学校的和谐乐章。
美育:助推学生实现精彩蜕变
学校充分发挥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从不同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实施美育。“育美于境,用优美环境浸润学生心灵;育美于教,让学科教学绽放魅力之光;育美于师,让教师成为美的代言人;育美于行,让学生在多彩活动中才艺双收。”
学校不断完善文化活动设施,让每个角落成为美育的场所。学生在桃李大道感受芬芳,枇杷文化节期间,从认领枇杷开始,学生们精心照料,集中采集,共同分享,从路边的标识到景观的布置,美的元素和教育无处不在。
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综合素养。例如:举办广播操比赛和运动会,让学生感受运动之美;举办经典诵读比赛、经典歌曲合唱比赛,让学生领略祖国的文化之美;组织学生才艺展示、让学生展示个性之美;组织学生到福利院,激发学生的关爱之美。
学校鼓励教师开展美育探索与实践,让教师成为美的代言人。四位教师荣获重庆市第二届“我最喜爱的班主任”荣誉称号。学校参加了国家教育部门职成教司组织的中职学校德育、美育工作优秀案例推荐活动,已从重庆市出线,现正参与全国评选。
蔡林佑是2014级管乐团大号手。她说:“我不是渝中人,当我正对一个全新的学校产生无措、彷徨与期盼的时候,我参加了学校的管乐团,认识了很多名流教师,见识了许多精美乐器。通过学校精心的培育,从对大号的一无所知到熟练演奏乐曲,并和乐团同学一起与市内中学的一流管乐团同台演奏,短短几个月的训练,在我身上实现了感受美—认识美—欣赏美—表达美的变化与飞跃。”
两个“平台”:全面展示中职生风采
文明风采竞赛和技能大赛是中职学生的两大赛事,也是全面展示学校育人成效的平台。学校成立了两大赛事组委会,组建了三支团队。第一团队由校级分管领导、中层干部、指导教师组成,第二团队由班主任和指导教师组成,第三团队由行业企业技术骨干组成。三个团队各司其职,配合作战,保证了赛训过程的流畅运行和实效。
2008年至今,学校在文明风采竞赛活动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获得国家一等奖126个、二等奖337个、三等奖259个。2012年,学校继续荣获“文明风采”竞赛优秀组织奖,并代表所有参赛学校在国家教育部门组织的总结工作座谈会上进行交流发言。
通过建设三个通道,借助两个平台,学生的综合素养显著提升。近几年来,学校师生参加全国中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共获得4个金奖,6个银奖,11个铜奖;参加全国中职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获得1个金奖。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屡获佳绩。2014年,学生参加市技能大赛获得4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学校获得特别贡献奖。
Copyright © 职教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20808号-11 全国统一热线电话:400-660-5933
免责声明: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所有信息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害到您的合法权益,请您积极向我们投诉。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