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展开全部
    66日,由ACAA/Autodesk中国教育管理中心主办,电子工业出版社和辽宁建筑职业学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设计创意教学中心职教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单位)承办的“辽宁省高职院校欧特克软件类课程建设及教材开发研讨会”在辽阳市辽化宾馆隆重召开。欧特克中国教育管理中心教育总监闫晶,电子工业出版社高职教育分社高级编辑王昭松,辽宁建筑职业学院欧特克应用开发实验室主任(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张宪立、科研管理处处长马彪和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抚顺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等13家欧特克合作项目校的领导和教师共30余人出席了会议。

会上,闫晶总监做了题为“欧特克学术(教学)服务包计划--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教育教学支持方案”的报告,提出以“教考一体化”为主要内容,以服务套包为主要形式的一揽子学术支持和教育服务方案。张宪立主任代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设计创意教学中心专家委员会向会议表示祝贺,宣读了专家委员会主任阎卫东校长的贺信,并在会上交流了我校多年来与美国欧特克公司开展合作办学的成功经验,强调校企合作对于高职学院发展的关键作用。王昭松编辑同与会人员对本次欧特克软件类教材的选题进行了讨论和审定,同时列出时间进度表,并号召大家做好编写分工,尽快落实编写任务,高质量完成欧特克软件类第一批规划教材的编写。与会人员结合各校的课程改革情况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最后,辽宁建筑职业学院科研管理处马彪处长代表学校做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强调,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我校作为承办单位得到了各参会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希望各参会人员以此次会议为契机,立足东北地区的区域特点,挖掘各院校的教学共性,团结兄弟院校,开发出一套具有引领性和示范性的高水平的软件类课程规划教材。


    新华网北京6月5日电 职业教育关系国家经济转型和竞争力提升,关系亿万劳动力就业,既是教育问题,也是重大民生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

从美国雄心勃勃的“学徒计划”到日本的高技术实践人才培养战略,各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体现了它们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战略性考虑。

纵观各国职业教育,明确定位、面向未来、让人人成才,是职业教育的着力方向。

明确定位:培养实践型技术人才

职业教育绝非“二流”教育。这一点,在日本、瑞士和美国显得尤为突出。

日本的高新技术职业教育是日本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高等专科学校来完成。这类学校与大学的主要区别在于,未将“研究”列为学校的教育范围,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

日本高等专科学校以培养具有创新性的实践型技术人员为特色。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学校的教育培养目标也转向了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实践型技术人员”或“具有实践性的开发型技术人员”,其主要任务是将发明创造转化为生产力。

日本高等专科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程设计上加大实践环节。例如,日本工学院是日本规模比较大、专业多的专门学校。目前,该学校有创意、设计、信息工程、科技等7个学院,35个学科。从动漫、电子游戏到室内设计和软件开发,学院所有的课程都强调要接地气、多动手,这使其毕业生实践能力突出,在各领域供不应求,受到广大高新技术企业的青睐。

在只有800万人口的瑞士,上高中、读大学不是年轻人的首选。瑞士联邦职业教育及技术局2014年最新数据显示,约三分之二的瑞士年轻人选择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9年制义务教育之后,大多数瑞士年轻人选择学徒职位,从实践出发,开启人生职业旅程。

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使瑞士克服了资源贫乏的难题,其制造业人才济济,使该国的钟表、军刀和医疗设备等精密仪器及机械制造业享誉全球。

在美国,奥巴马政府明确表示,高级技工岗位并不一定非要有四年制大学本科学历,而是更需要实际操作本领,而接受这些培训最合适的地方就是社区学院(职业培训机构),美国成熟的社区教育体系则为这种模式提供了可能。

瞄准未来:创造上升空间

紧跟时代要求,面向未来调整培训科目和方法,是不少国家职业培训的一大特点。

美国人蒂姆·赖特曾在装卸工的岗位上一干就是13年。但他不甘只做一名装卸工,因此他花了六个月,利用业余时间拿到了社区学院的机电维修师证书。现在他只需坐在监视器前确保机器在指令范围内运转即可,不仅提高了收入,还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

前不久,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副总统拜登共赴蒂姆进修过的位于宾夕法尼亚州的社区学院,称赞蒂姆的奋斗故事代表了美国人不断追求进取的精神。他们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把社区培训高级技术工人的模式经验推广到全国,并宣布将投入6亿美元为制造业培训学徒。

这项学徒计划力图重振制造业,发展高科技、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被外界评价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是奥巴马巩固经济复苏、刺激就业的重要举措。

美国劳工部的数据显示,到2015年底,美国高技术工人的缺口将达到300万。到2020年,机械师、电焊工等技术工人缺口将达到87.5万。要填补这些缺口,通过对工人进行终身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应变能力至关重要。

新计划瞄准未来紧缺人才,主要集中在面临熟练技术人才缺口的高增长领域,如IT产业、高科技服务业、医疗保健业、先进制造业。新计划与原来类似的学徒培训项目相比有了一些变化,比如参与社区培训的学员可将培训学时兑换成学分。联邦政府还简化了退伍军人申请培训的程序。

根据计划,美国劳工部还拨款5亿美元资助社区学院与雇主合作,设立适应未来工作需要的培训项目。社区学院、雇主和行业协会可向劳工部申请共同培养人才的伙伴计划名额。

高新科技的产业化迅猛发展,使德国现代化企业生产流程发生了改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职业教育课程也需作出相应调整。

以德国工业技师培训为例,德国工业技师在企业中是一个工段内工人的领导者,负责按技术员、工程师的设计方案组织生产和质量把关。以往工业技师的主要职能是指导工人做什么和怎么做。随着自动化程度提高和生产流程管理日益扁平化,技师还需要具备更多的领导和协调能力,与此相适应,德国技师培训和考试也增加了新要求。这些新要求包括产能和人员企划、生产流程优化、参与新开发产品投产的投资和成本评估、工艺改良以及工人再培训企划等。对技师能力考核的新项目包括新技术产品的组织生产能力、解决问题的灵活性、与他人的沟通能力以及电子数据处理软硬件的应用能力。

无缝对接:学徒进企业磨练有保障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生产劳动输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合格人才,因此,与企业和市场保持无缝对接是职业教育紧跟时代、提升自我的重要手段。

在法国,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均与各行业相关企业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由国民教育部与企业签订协议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学生到企业实习被列为学校教学的重要内容。法国还出台了多部法律法规,在企业接纳、实习报酬和实习报告等方面明确企业、学校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推动企业参与办学和保障学生实习的权益。

在瑞士,为确保紧贴就业市场需求,结合理论与实践培育专业人才,职业教育多采用双轨模式,即在学校学习理论,在企业接受学徒训练。学生经过三至四年边工作边学习的磨练,毕业前接受考核,考试合格者获得联邦统一颁发的毕业证书,之后便可从事相关行业的工作。

多年来,瑞士职业教育一直都是瑞士人青睐的进入职场的途径,而联邦、各州政府和公司也长期为双轨模式提供支持。数据显示,瑞士联邦政府承担职业教育领域四分之一的公共支出,近四成瑞士公司为学徒提供锻炼机会,如果受经济不景气影响,学徒职位减少,联邦政府会给予提供学徒职位的公司一定的财政奖励。

在德国,“学校-企业 双元制 ”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中,组织实践培训是企业的职责。德国的职业培训法规定,各地工商会是责任机构,在德国职业教育和培训过程中发挥着作用。

对企业的培训项目,工商会还承担着监督者的角色。工商会不仅负责审核哪些企业有资质进入整个培训体系,还负责确保企业在培训项目中能提供高质量的培训课程。简而言之,工商会一方面控制着职业培训企业和学员的数量,另一方面还尽力确保培训质量。

在很多国家,政府为职业教育学生的实践构筑起多重制度保障,提升了职业教育的质量,在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同时,也增加了人们对职业教育行业的信任与支持。 

 

  日前,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六部门授予298家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299名同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称号。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等交通职业院校榜上有名。

  近几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历史新阶段,涌现出一大批工作成绩显著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此次授予旨在表彰先进,树立典型,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激励全国职业教育工作者投身本职工作,激发办学活力,提高教育质量。

  据悉,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道路桥梁工程系、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航海系、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云南交通技师学院、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德州交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广西交通高级技工学校等单位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六部门希望受表彰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珍惜荣誉,开拓进取,再创佳绩。希望各地区有关单位和广大职教工作者以先进为榜样,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坚定信心,抢抓机遇,齐心协力地推动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为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教育公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张亚军:职业教育实现更好发展,需解决五方面问题:一是发挥中央、地方、高职示范校、地方本科院校的积极性,发挥市场引导和政策引导的双重作用,形成竞争性的发展环境。二是推动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互通互认,促进技术技能劳动力市场准入制度的形成。三是试点先行招生制度改革。四是从政策和制度层面,解决高职院校面临的受歧视问题。五是出台有效力的校企合作扶持政策,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俊平:我院2004年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2013年通过首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汽车学院开展“企业订单先导、国际标准融入、三方考核评价、校企合作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我们将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坚持“内涵发展,质量立校;开放融合,服务兴校”的办学理念,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建设国内知名、行业领先的高职院校。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杨泽宇:目前,我们着手四方面的改革:一是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做大做强中高职衔接、高职与本科衔接等工作,形成有特色的多元立体现代职教体系。二是联合企业与第三方机构,进一步评估现有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全覆盖。三是加强专业群资源整合共享,提升专业微观领域的共通性;拓展专业链的延伸性,设置符合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的新专业。四是重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魏庆曜:目前,正值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机遇期,也是交通运输行业构建“四个交通”的攻坚期。我们将遵循现代职业教育规律,紧密结合行业进步、生产方式、社会服务的需求,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构建现代学院管理体系、交通现代职教体系和继续教育体系;实施产教融合,探索适合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职业发展模式,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交通运输事业和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作出新贡献。

  云南交通技师学院院长杨经元:我们一直倡导“进校就是进厂,实训就是上班,把企业请进学校,把车间建在课堂,把网点设在班级,校企全面对接”的教育理念,形成了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高技能人才“211”培养模式,赢得了“全国技工教育领先品牌”、“技工教育云南发展模式”的赞誉。我们将以“打造幸福成才校园、创建示范品牌学院”为目标,把学院办成叫得响的品牌,为推进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建明:我院坚持“立足交通,面向社会,培养适应交通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在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闯出了一条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子,为青海交通运输事业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学院将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争取把学院建设成为“西北领先,国内一流”的高职院校。

   5月29日,杭州技师学院职业教育集团成立大会顺利召开。长沙理工大学、嘉兴技师学院、浙江宝利德控股集团、浙江省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等有关合作院校、企业及行业单位有关领导、技师学院相关负责人共20余人出席大会。 

  会上,技师学院负责人感谢各位与会嘉宾对学院的支持和关注,宣读了职教集团章程;浙江工业大学、浙江金昌集团等单位领导就培养职业人才,密切合作和交流等方面发表了各自见解。随后,技师学院负责人与合作院校、企业及行业的代表在签字簿上签字。


  与会代表对此职教集团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并对技师学院办学成绩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办学影响力在不断扩大,成立集团很有必要也很及时,希望加强与该院的合作,履行好集团职责。


  技师学院负责人表示,学院将以此集团的成立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内涵建设水平,与各高校、企业、行业、教学点进一步加强联系和合作,以“就业满意度”(学生对企业的满意度、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就业质量的指标,建立教师大讲堂制度,制度化运行集团,充分发挥集团作用,为社会培养更多优质毕业生,实现资源共享、有效合作、多方共赢。


  杭州技师学院职业教育集团是以技师学院作为理事长兼秘书长单位,立足于浙江省汽车服务、机电一体化等产业,按照平等、自愿、互利的原则,联合相关学校、企业和研究院所及行业协会,形成一个联系紧密、非营利性的办学联合体。在专业布局、教学标准、科研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实行统一规划、管理和考核;在师资、实验实习设施、学分互认、职业技能鉴定、课题研究、教育教学信息、招生与就业等方面,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集团宗旨是以重点企业、重点学校为龙头,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突出专业特色,整合教育资源,拓展就业渠道,打造职业教育品牌,为国内汽车服务、机电一体化行业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技能型人才。

   浦东二次创业和“71”产业新布局,为新区的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记者从日前召开的浦东职业教育集团一届六次理事会上获悉,今年新区将集聚区域职教资源,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深化校企合作。

  专业布局调整成效明显

  近年来,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布局,新区以申报市中职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为契机,对专业设置进行布局调整,加强课程改革和重点专业建设,逐步形成了各校的办学特色和专业品牌。经过几年的建设,振华职校的“国际商务”和“电子商务”、临港科技学校的“数控技术应用”、海大职校的“物流服务与管理”、港湾学校的“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第二轻工业学校的“美发与形象设计”、环境学校的“环境治理技术”等7个专业,已成功通过上海市教委首批“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精品特色专业认定评估”,成为首批精品特色专业。

  此外,2013年,东辉职校通过了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项目评估验收,振华职校、航空服务学校、环境学校、第二轻工业学校等4所中职学校,申报成为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特色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单位。

  高技能人才培养惠及教师

  会上,海大职校等四所中职校获颁“新区中职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站先进单位”的荣誉证书。

  新区中职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站,是浦东独创的职业人才创新培养模式,2012年率先在海大职校试点“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在此基础上,2013年又在振华职校、临港科技学校、群星职校分别设立了“电子商务”、“数控技术应用”、“动漫游戏”3个专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站,来自全区中职校相关专业的140余名学员参加培训,并有90%以上的学员获得了行业协会或上海市人保局颁发的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提高职业技能、增强职业竞争力打下了基础。

  今年开始,这一培训将对象从学生拓展到了职教老师。首期浦东新区中职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师培训班已在海大职校开班,学员都是来自新区各中职校的一线物流专业教师,将促进其专业水平的提高,拓展教学思路,更新教学理念。

  校企合作创新形式

  依托上海浦东职业教育集团,新区积极促进学校与企业进行密切合作,通过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等方式,实施“订单式培养”、定向式就业,促进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据悉,目前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近400家,并建立了16个“中等职业学校优秀学生实习基地”。

  群星职校采用“引企入校”的方式,更进一步地促进了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东辉职校则和凯悦集团金茂君悦大酒店创新校企合作形式:邀请1年级学生前往酒店现场观摩各运营部门员工的服务场景;安排2年级学生每周以“4+1”形式到酒店实训,即4天在校上课,1天到酒店岗位体验,并安排培训师全程跟进。


 全国政协委员卢中原

全国政协委员卢中原 

  与经济转型相伴随的深刻产业变革,正在积蓄新的增长动力,开拓新的市场前景和职业需求,为产教融合开辟新的空间。

  服务业活力凸显,成为经济转型的新动力和扩大就业的主渠道。产业迁移日趋活跃,要素跨区域整合形成新增长极。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压力加大,动力增强。专业化分工和产业融合各显其能,优势互补。资本替代劳动趋势明显,新的人口红利仍有潜力。

  为此,建议:

  依托园区经济,深化校企合作。各地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园区经济,对市场变化、产业变革前景和产业迁移走向高度敏感,对相应各类技能型、实用性人才需求强烈,又可提供实验、教学、研发设施和场地。应当整合各地园区资源和需求,推进园区企业与职教学校、普通高校主动对接,共同培养适用人才。

  搭建主题平台,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政府宜加强统筹规划,根据产业迁移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需要,突出某一方面主题,搭建校企联姻平台、产学研对接平台等,探索共同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新路径。

  动员社会力量,促进校企良性互动。发挥各类学会、行业协会的专家、信息和组织优势,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采取多种互动方式如营销专业大赛等,调动校企合作积极性,促进人才供需衔接,实现校企互利共赢。主管部门宜给予适当支持。

  倡导教改引领,激发办学活力。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改革,推进职业教育集团主导、普通高校转型等新型产教融合。适应产业需求,自主调整专业设置。按专业需求对接,成立工科、商科等职教联盟。按项目对接,应用型项目可以职教机构与企业合作为主,成果转化项目可加强普通高校、职业高校与企业三方合作。完善“订单式”对接,按不同人才需求层次,促进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和短期培训、中长期定向培养协调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刘敬民代表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发言

全国政协委员刘敬民代表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发言 

  多年以来,职业教育在促进就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据估计,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727万人。加快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尤其迫切。

  当前,有以下问题需要重视:

  第一,我国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第二,职业教育体系内部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第三,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不高。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有以下建议。

  第一,建立高层发展协调指导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国家战略。当前我国有必要将职业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由中央高层领导牵头,汇集教育、劳保、发改、财税等多个部门,成立综合的发展协调指导机构,以协调各方关系,推动和监督《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贯彻落实,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法规、政策等配套措施。

  第二,统筹兼顾,加强规范指导,落实好若干重点政策。首先是加大投入政策,规范生均经费的来源和标准,保证省市县三级职业学校基本经济条件。其次是解决好职教师资培养、输送、职称评定等基本保障。最后是校企结合,多元化办学的相关政策。

  第三,政府管理和市场机制相结合,提升职业教育自身素质。有计划、分阶段地按经济建设需要做好重点学校、重点专业的指导规划。同时引入市场机制,调动地方、学校、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内部分级分类体系,明确各层级教育办学标准和发展定位。规范职业资格认定,尝试建立劳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储备—推荐—提升计划。

  第四,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互联互通,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要通过宣传教育,大力倡导“劳动者光荣”等观念。同时,建立职教和普教互联互通“立交桥”机制,打通普教和职教之间的藩篱,推广专科学校与职教学校联合办学。

    我来自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的坝美。坝美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一座小山村,也是无数文人墨客向往的世外桃源。世外桃源里承载着无数中国人美好的梦想,当然也装着小小的我的梦。

    小时候,我在电视上看到记者侃侃而谈,我总是非常羡慕,觉得他们都很了不起,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够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那时,我心中便埋下了梦想的种子。

    两年前,带着这个梦想,我步入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开始了我的逐梦历程。进校后,我认真地学习专业知识、练习采访、写作、拍摄和编辑的技能,边学边做,活跃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搞采访、拍照片、做报道。在昆明电视台实习的日子里,我们在春城频道接听新闻热线电话,跟随记者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一个个真实的瞬间,当我在经历过一次次疑惑、震惊、感动、同情和忧虑之后,我似乎渐渐明白了真正意义上的记者意味着什么,他不仅仅是“无冕之王”,更应该是“人民之友”。记者不仅要有对自己事业的执着追求,更要将新闻事业当做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我渴望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发掘云南这片热土上的真、善、美,把美丽的“彩云之南”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梦想成为我执着前行的动力。我在图书馆里疯狂地恶补——阅读、写读书笔记、看报纸、作剪贴……我使尽每一分力气,想使自己的思想丰满起来,笔头流畅起来,技能娴熟起来。从我写下第一篇新闻稿,在广播站播报起;从我进入校园电视台演播室录制第一期节目,通过校园网播出的那时起;从我第一次按下快门拍摄新闻图片,第一次扛起摄像机拍摄第一条校园电视新闻起;从我站在学校的舞台上主持活动,全场的聚光灯和师生的目光聚焦在我身上的那一刻起,我觉得自己已经能够为宣传云南、建设云南尽一份力。

    梦想是生命的动力。我要让我的梦想与云南的跨越发展对接,让它根植在这片红土地上。我将继续带着梦想,将自己的努力融入中国梦,勇往前行,绽放光芒。

    近十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高职教育正以其独特的发展和不可替代的服务获得社会更多关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得益于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和国内经济建设的需求,得益人民大众教育思想的解放和社会各阶层对职业教育价值的认可。尤其是国家“示范性(骨干)职业院校”的建设和推进,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高职院校的办学行为得到有效规范,办学的社会效益日渐明显。总体上看,高职院校已基本实现由规模效益向质量内涵发展的有效转变。但是,随着社会综合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职教育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高职院校在追求内涵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改革原有发展模式,实现由社会外部需求驱动向教育内部需求转变。即尽最大可能减少外部力量的牵制,转而依靠职业教育内部发展的动力。坚守高等职业教育本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是未来高职院校办学的根本追求。

    现象与本质:

    如何认识高职教育的价值

    高职教育的本质,其实是关于高职教育发展的价值选择,说到底,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应该在教育相关文献中讲的非常明确了,高职教育要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来培养这类人才。

    教育的本质追求是最大限度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成为合格的社会人、职业人、未来人。而人的素质的提高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当前,高职教育中技术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已经非常突出,单纯的注重操作技能的训练,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培训,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岗位所需的实际知识和技能,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背离了教育的本质追求,是一种潜在的危机。

    高职教育作为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类型,有其自身的属性和发展规律,与技校、职校乃至社会培训机构之间的区别,绝对不是教育层次的高低、所授知识的深浅。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类自我认识的不断提高,高职教育必须从关注就业转向关注学生自身发展,因为人的发展才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人的解放才是教育改革的最高目标。

    问题与反思:

    如何看待高职教育的功利化

    十多年来,高职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功利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引起我们高度警觉,应该有所警醒。

    在职能定位上,将高职教育仅仅当成就业教育,视职业教育纯粹是为“就业”而举办的“教育”,强调一切为了就业,片面强调技能的培养,逐渐放弃了学校教育应该具有的功能,沦为技能速成的培训机构,与“君子不器”的教育思想相去甚远。

    在课程设置方面,一味迎合行业、企业,追求“现实实惠”的需要,致使高职教育为适应企业岗位现实需求而“功利”化,职业素养、人文素质养成的课程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或替补,培养的人才就不一定是受过“类型高等教育”,并能“满足职业岗位和岗位群技术领域的任职要求”。

    在教育教学上,一方面,教育的主要功能变成了简单的管束学生,教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技能传授,教育与教学“两张皮”。另一方面,强调无缝对接、基于工作过程、创设真实情境,致使知识特别是起着具有再生能力和作用的基础理论知识,被肢解得支离破碎,很难实现保证培养对象有能力、有实力应对职业流动和职业内涵要求的提升。

    在办学行为方面,过于依赖政府和市场,在处理学校与政府及市场关系上表现出了主体性的丧失。我们不否认高职院校具有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但高职院校过多地承担了市场化所赋予的社会服务,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学校活动的教育意义正遭受质疑。

    在院校内部管理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手段崇拜”倾向,主要表现为管理方式的行政化和管理手段的数字化。行政化直接导致官本位,数字化直接催生实用化,它们共同将本来充满创新与挑战的学术与教学工作简单化、机械化,对教师教育价值观和学术精神造成较大冲击。

    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一种类型,要坚持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克服功利化倾向,正确理解高职教育的本质,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追求,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让学生通过感受由学校、行业、企业、社会合作所共同构成的文化圈的影响,培养素质高、素养好、责任心强、懂专业、可塑性较强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实践与创新:

    如何坚持高职教育的本质追求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融知识、能力(技能)、素质教育于一体的完整的科学体系。我们在办学中应该始终坚持教育的本质追求,把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作为学校的办学理想。始终坚持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并重,在强调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同时,突出人的全面发展。始终坚持以爱为核心、以职业为切入点的育人工作理念,把素质培养纳入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着力构建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全过程、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体系。

    深化“三级平台”教学模式改革,系统设计课程体系,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我们在多年的办学实践和探索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三级平台”教学模式。“三级平台”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适应职业、适应岗位(群)技术领域的任职要求为目标,按照“提高素质、重视基础、强化技能”原则,基于典型工作过程(任务)、基于能力培养、基于素质提高的要求,融合相关职业(技术)标准,构建的“通识能力、专业通用能力、专业特殊能力”有机结合、相互融通的“三级平台”教学模式。

    各专业根据职业岗位任职要求、技术领域的内涵提升要求、岗位迁移能力要求等,搭建通识能力平台;系统设计专业课程和专业限选课程,搭建专业通用能力平台;按照技术领域任职的专门要求,搭建专业特殊能力平台。同时系统设计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形成了较为科学完整、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各专业按照“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学做一体”的思路,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为主要形式实施课程教学,大力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主体,强化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既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又保障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设计显性课程,筑牢课堂育人主阵地,系统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我们把人文工具课程作为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规定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思政类、大学体育等课程的最低学时学分,确保每个专业的人文工具课程学时学分占专业总学时学分的25%左右,并且学校规定工科专业必开物理课程,理科专业必开生物、化学课程等。学校还在全校开设了100多门公共任选课,满足学生的爱好和个性化需求。

    我们高度重视人文工具课程建设与改革,对所有课程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研制了课程标准。改革的总体要求是:适应学生,减小难度,通俗易懂,化难为易;通过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大学语文课程融语文阅读、表现力训练、通用文体写作为一体,在第一学年开设,共4个学分。高等数学课程确定了5类数学及其课程标准。高等数学教给学生的不仅是专业知识,也是对学生的必不可少的思维训练。大学英语实施分层教学。大学体育在第二学期开设了近20个选项。

    我们在全校实施精品课程和精品课堂工程。人文工具课程积极构建“三级精品课程体系”,目前已建成人文工具类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院级精品课程13门。

    系统规划隐性课程,发挥环境文化和活动文化育人的作用,高度重视学校文化生态环境建设,凸显“以文化人”。

    坚持以大爱文化为魂,构建学校文化生态环境。隐性课程是由美国教育社会学家菲利普·杰克逊于1968年在其著作《教室生活》中最先提出,是指学校的环境、建筑、组织特性、校风、班级气氛和文化等等。学校把大爱文化融入到生态环境建设中,着意营造出一种幽雅的园林式校园建筑风格;把校训精神融入到场馆铭牌中,叠印着厚重的文化背景;把“以爱为核心,以职业为切入点”的学生教育理念融入到各类教育活动中,打造丰富多彩的活动品牌和活动课程;把行业企业文化融入到专业教育教学中,培育学生职业精神和素养,培养人文情怀。

    学校从三个层面设计具有学校特色、院部特点和专业个性的教育方案,精心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一是在学校层面,针对学生可持续发展必备的能力、素质,设计通识性的活动项目;二是在院部层面,结合专业群和行业发展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以及各院部的特色,设计专业大类通用性的活动项目;三是专业层面,结合岗位群技术领域的任职要求和学生未来岗位晋升和迁移必备的能力、素质等,设计具有专业个性的活动项目。

    坚持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核心,推进素质拓展工程。系统设计了学生校内学习、假期社会实践、企业实习实训期间的素质拓展训练活动体系。一年级重点围绕培养学生的通识能力、二年级以通识能力和专业通用能力培养相结合、三年级重点围绕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开展相应素质拓展活动,形成了以六大模块为核心、24个项目为支撑的学生素质拓展体系。

    以“三全”育人为导向,创新“四位一体”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全力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增强育人合力。学校建立了全员育人的协同机制,明确了教师、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育人职责,教师教书育人,干部一岗双责,推进校领导联系学生党支部、中层干部联系学生班级和40岁以下的干部担任班主任制度。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交流活动,定期组织和举办“教授沙龙”、“德育名师沙龙”和“青年教师沙龙”等,干部、教师深入学生开展谈心、咨询和辅导。

    积极创新“四位一体”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建设高素质的育人队伍。学校以专业为平台,组建了由辅导员(班主任)、专业研究室主任、职业导师(专业课教师)和德育导师(公共课教师)“四位一体”的班级教育管理团队,共同对学生实施教育管理。其中辅导员(班主任)负责本班“四位一体”工作的总体设计及组织实施,主导评价、考核和奖惩工作;专业研究室主任针对专业特点、学生特点,规划并适时调整和指导班级的教育教学和就业工作;专业课教师负责专业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职业素养,提供就业指导及信息服务;公共课教师协助辅导员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四类”教师互有侧重,互为补充,实现了教育、教学、就业在校、院(部)、班级三个层面的整体联动,充分发挥学校不同角色的教育功能。

    全面创新方法和手段,推进人文素质教育信息化建设。学校建有数字化学习中心,把学校自主开发的7个专业教学资源库、217门精品课程(网络课程)等资源和国家“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分中心项目、Autodesk设计创意教学中心项目、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高职教育联盟共享资源库建设项目等资源优化整合,构建了庞大的学习网络。建立了师生网络互动平台,利用网络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必须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必须坚持把树人育人和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和唯一追求,为此,必须坚守高职教育本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从小我就渴望当老师,总在幻想,当我走进课堂,看到一双双乌黑亮丽的眼睛闪烁光芒时,该多么满足,多么骄傲。

    后来我成为了一名职校教师。初次登上三尺讲台那天,我激动不已。可让我惊讶的是,教室里迎接我的,竟然有一些冷漠、戒备、甚至玩世不恭的眼神。我的心猛然一颤,十六岁的眼睛,原本该是清澈见底的小溪,该是跳跃舞动的音符,怎么会这样?

    也就从那一刻起,我开始追寻那一双双被遗忘的眼睛,试图让它们重新焕发光彩。

    我班有个学生叫小楼,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爸爸也常年在外打工,他寄住在姨妈家。小楼觉得自己是个被遗弃的人,他说,自爸妈分开后,自己就再也没笑过。我突然理解了其眼神里的冷漠和悲哀。于是我暗暗发誓,一定要让笑容重新绽放在他脸上!为此,我经常安排他做一些小事,然后当众表扬他,让他感受同学们的认可;知道他想住学校公寓,便帮他安排寝室,陪他买日用品;中秋节到了,别的孩子都在家与父母欢聚,呆在寝室的他怎么也没想到,我会带着月饼去看他,陪他过节。不久后,在与他的一次谈话中,我终于看到了从不曾在他脸上流淌过的笑容,那一刻,我简直开心得无法形容。我知道,就读汽修专业的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开一家汽车修理厂,于是我鼓励他在校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还推荐他课余时间到学校旁边的一家汽修厂拜师学艺,强化技能。通过努力,在校期间,他就在上海市举办的星光计划技能比武大赛上获得一等奖,成为当时上海市最年轻的汽车修理技师。毕业后被市区一家知名的4S店录取,5年后,他终于创办了自己的汽车修理厂。开业的那天,他在发给我的短信中写道:“马老师,我的梦想实现了,进入职校,遇见您,是我人生最大的转折,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您!”

    其实,在上海的职校,这样的故事很多。不少人觉得当职校老师很苦,可我说,苦中更有乐。如果你能走近这群孩子,你会发现,他们真的很可爱。也许他们的文化成绩不尽如人意,也许他们一次次顽皮甚至闯祸,但当你看到平时总惹麻烦的学生在街上大老远向你挥手呼喊时,你能不欣慰?当你想到有些平时连书都不愿看的孩子居然能像模像样地策划出一台文艺晚会时,你能不激动?当你知道这些别人眼里的“双差生”竟然能在全市全国技能比武大赛上拿多项大奖时,你能说他们不是人才?原来,他们那些眼神是在渴望认可、理解和尊重,他们的眼睛只是被遮住,并不是不能放射光芒。

    在校园里,我整天忙碌,却始终微笑。因为,我很享受和孩子们一起圆梦的过程。我知道,只要他们的梦想实现了,我的梦也就实现了,而我和我的同仁的职教梦都实现了,中国的职教梦也就实现了。届时千千万万中职生充满自信和希望的目光,必将点亮社会新的人才观,也必将令全社会对职业教育刮目相看。

    本报讯(记者 宗河)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提升教育关工委领导干部理论素养与业务能力,推动教育关工委创新发展,教育部关工委于5月26日至30日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2014年全国教育关工委领导干部培训班”。培训班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小学德育和家庭教育等9个专题,请有关专家做专题报告。

    教育部关工委主任田淑兰作了开班讲话。她指出,要从内容的导向性、效果的集成性、广泛的群众性、服务的公益性等四方面把握关工委的性质,找准工作定位。在总结回顾贯彻落实教育部党组20号文件工作时,要坚持“六个必须”:必须抓认识凝共识,必须抓基层打基础,必须抓制度促规范,必须长计划短安排,必须抓活动创品牌,必须抓典型树标杆。在对关工委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再思考中,她强调关工委工作要在调查研究中增强实效,在共同愿景中凝心聚力,在广泛联合中形成合力,在品牌建设中扩大影响,在学习创新中永葆活力。

        未来教师是什么样?当我们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未来教师应当具备哪些核心能力,尤其是哪些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在日本,机器人走上了讲台,在职业生涯学习活动中与学生交流互动,效果与教师真人主持同样有效;在美国,14所高中的1000多名教师将“免疫攻击”3D立体游戏引入教学,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印度,“未来教师领袖”计划提出教师应当成为教育行业的ICT(信息通信技术)专家。

    5月21日,在河北邯郸举行的2014年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现场交流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对未来教师模样的描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讨论令人耳目一新。

    什么是未来教师的核心能力:

    不是炫技术,而是优化课堂、转变学习方式

    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发布的正在改变课堂教学的十大新技术应用,立即吸引了在座很多教师的目光。

    体感技术给教师、学生带去全新的课堂体验……各种信息技术的出现正在深刻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教学,同时也对教师提出新的使命和挑战。

    “不过,面对各种信息化的环境,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却并不容乐观,绝大多数教师停留在使用演示文稿的层面,另一个极端是部分教师过于炫技术,而忽视应用技术背后真正的教育意图。”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研制小组负责人闫寒冰指出,信息技术如何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已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的重要课题。

    为此,2013年底,教育部启动实施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工程,将于2017年底完成1000多万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的全员培训。目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包括能力标准、培训课程标准已经研制完成,即将发布。

    闫寒冰指出:“经过反复讨论,我们提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基础性要求和发展性要求。基础性要求指的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进行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应具备的能力;发展性要求则体现了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的趋势,要求教师要娴熟地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

    怎样培养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形成培训、应用、研究一体化模式

    邯郸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师胡楠楠是当地有名的信息技术应用的研究、培训专家。从最初的“技术菜鸟”,到现在的技术专家,胡楠楠用了将近10年的时间。

    胡楠楠表示,10年磨一剑,这10年里,我每年都要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项目,听名家师范课,向专家请教微课,深刻体会到只有精心设计培训课程,推动教师应用、研究,才能真正促进教师革新。

    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是2000年教育部与英特尔合作启动的教师培训项目,致力于推动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实施探究式教学,10多年来累计培养220万中小学教师,并于2013年10月成功纳入“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英特尔副总裁、英特尔中国执行董事戈峻表示,经过10多年的探索,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在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形成培训、应用、研究一体化的培训模式时,特别强调应用,鼓励教师在信息化教学应用过程中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最终实现专业化发展。

    闫寒冰告诉记者,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采取了“培训+应用+测评”的研修模式,将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结合起来。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培训处王炳明提出,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要创新培训模式,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结合,采取混合式培训,边学习、边应用、边提升。

    将培训有效延伸到课堂实践:

    行政推动政策引导,改变教师“只学不用”局面

    不过,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除了加强培训,还需要政策的配套。在研讨会的网络社区上,一位名为“陈凤贞”的教师表示,推动教师运用信息技术,除了加强培训、应用,还希望有更多的关注与积极的激励措施改变教师“只学不用”的局面。她的观点,得到其他老师的响应。

    英特尔中国教育总监朱文利表示,政策支持、团队建设等也是推动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途径。未来教育项目与邯郸的合作就是其中代表之一,通过有效的顶层设计,充分利用政策支持、团队建设的作用,将培训纳入骨干教师评选标准,通过行政力量、专家团队推动,实现了将培训有效延伸到课堂实践。

    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也明确提出,将应用信息技术情况列入学校、校长、教师考评体系,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

    据了解,邯郸市已经从行政推动、政策引导、整体推进教师信息能力水平培训中尝到甜头。实施未来教育项目以来,邯郸市共培训1.7万人次,占全市中小学教师的23%,教师自主选择、评价、运用信息技术能力明显增强,融合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验班,学习成绩要高于对照班级。

    近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能力天空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承办的第十七届科博会2014中国网络教育论坛在北京举行。

    作为第十七届科博会最重要的论坛之一,中国网络教育论坛于科博会首日开幕。论坛以“挑战与创新——传统教育的信息化之路”为主题,探讨科技与教育相互支撑、互为动力的紧密关系,推动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加速传统教育信息化之路。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为论坛致开幕辞,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为论坛做题为“ICT的教育意义”主题报告。

    相关资料显示,中国网络教育市场规模已达千亿级别,网络教育已成为炙手可热的领域。能力天空在论坛上通过陶行知教育基金会向400所学校捐赠了价值千万的能力天空网校平台与精品课程。

    本届论坛分五个板块,论坛全方位多角度涵盖了2014年教育科技界热点话题。 

    527-28日,由中国职教学会农村与农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全国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主办、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第二届全国农业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课程设计大赛在苏州圆满落下帷幕。

本次比赛得到教育部职成司、农业部科教司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的大力支持。大赛由课程设计方案评审与现场说课比赛两个阶段组成,通过第一阶段课程设计方案专家初评,来自全国36所农业职业院校的134名选手参加现场说课,进行精彩激烈地角逐。参赛选手说课材料准备充分,课堂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设计合理,教学方法新颖独特,出了课程教学的精髓:以学生为本,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创新、着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讲学生听得进、用得上的课。

现场说课按种植、养殖、农业经济、机电与加工及中职五组同时进行,经过专家公平、公正的评审,共评出一等奖25名,二等奖35名,三等奖48名,优秀奖若干。

大赛颁奖仪式暨闭幕式于528日上午在苏州农业职业学院报告厅隆重举行。江苏省农委副主任蔡恒、教育部职成司农村教育处处长刘杰,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教育处处长张景林,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李祖平、中国职教学会农专委主任、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原院长王振如、苏州农业职业技术院党委书记徐向明、江苏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王建军、江苏省农委科教处处长姜雪忠出席闭幕式。学会常务副主任王福海主持仪式。

中国职教学会农专委主任、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原院长王振如宣读了比赛结果。与会领导随后向获得一等奖、二等奖的教师颁发了奖杯和荣誉证书。

大赛承办方苏州农业职业技术院党委书记徐向明代表学院对前来参加、观摩比赛的领导及老师表示欢迎,对获奖选手表示祝贺,同时简要介绍了学院近几年发展现状及取得的成绩,他希望通过这次赛事能够使更多人关注苏农、了解苏农,也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一如既往的支持苏农的发展。

中国职教学会副会长李祖平强调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指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她认为本次比赛是一次创新思维的大聚会,通过比赛,各位选手展示了教学特色、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对今后开拓教学思路、激发学生兴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农业部科教司张景林处长代表农业科教司向参赛的全体教师及大赛主办、承办方表示祝贺和感谢。他强调了新形势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重要性,要求在座教师牢记使命,注重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培育出更多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提高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教育部职成司刘杰处长分享了近期有关农业职业教育的相关文件和精神,介绍了职业教育的新发展、新趋势、新要求。他指出,知识和技能使用者的水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希望各位选手以此为契机,相互切磋交流,对课程设计进行精雕细刻,同时注重自身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应用;各院校也要增强合作,协同创新,积极参与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着力打造“国际水准、中国特色”的品牌专业。

江苏省农委副主任蔡恒认为,全国农业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课程设计大赛是农业职业教育的“嘉年华”和“奥斯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他希望各农业职业院校和选手通过此次比赛积聚正能量,期待再出发,充分适应当前“大数据时代”对农业及教育领域的冲击,紧密结合现代农业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不断在人才培育模式改革、专业与课程体系建设、教师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上做文章。

本次大赛组织周密、赛程严谨,集中展现出农业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素养和能力,使大赛具有不同凡响的影响力。为热爱农业职业教育事业的专业教师提供了展现才华的舞台,对鼓励广大专业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思路、提高农业职业教育教师整体执教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全国职教系统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一周年综述



宁波甬江职业高级中学服装专业的同学,学习“江姐”绣红旗,把对祖国的爱和对中国梦的憧憬绣进五星红旗里。孙海岩 摄

        2013年2月,教育部党组印发了《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2013年4月,鲁昕副部长主持召开职教系统“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座谈会,部署推动职教系统全面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提出“职教梦”,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一年来,职教系统创新载体、丰富形式,将“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与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结合起来,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
        全面部署 示范引导
        2013年和2014年,教育部职成司连续两年将“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列入年度工作要点,明确要求各地各职业院校全面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各地积极响应,精心组织和部署推动各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教育部职成司联合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举办“中国梦—人人皆可成才”职业院校系列宣讲。邀请中宣部、中央党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先后赴江苏、广东、浙江、湖北、云南等地职业院校为师生作报告。
        联合团中央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我的中国梦”主题演讲,遴选了10位师生代表,在技能大赛期间进行集中展演。联合中央文明办、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关工委、中华职教社共同举办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的第十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
        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举办职业院校“中国梦”宣传教育研讨班,指导编写了《图说中国梦—职业院校学生读本》。读本以“中国梦”为核心,立足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实际,深入浅出地诠释了“中国梦”的精神内涵,将思想品德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联系在一起。
        创新载体 形式多样
        各地各职业院校结合实际举办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
        一是将“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与日常德育工作相结合。广东省将“中国梦”有关内容融入中职德育课、高校思政课与其他学科专业课的教学中。江苏省将“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情况纳入全省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专项视导,每校形成一篇报告,逐校予以反馈。温州市将“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纳入学校、家庭、社会和企业四位一体的德育网络。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中国梦”为主体,通过日常管理渗透、校园文化升华、文明礼仪涵育的德育工作网络,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
        二是将“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与特色主题活动相结合。贵州省结合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和民族团结教育实际,开展“我的贵州‘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云南省把“中国梦”主题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有机结合。大连市把“中国梦”主题教育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筹推进,使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立德树人全过程。厦门工商旅游学校开展志愿者“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活动,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专长为民服务,累计开展活动100场次、2万多人次参与。湘潭市工业贸易中等专业学校挖掘“中国梦”的历史深度,开展“韶山红杜鹃、追寻伟人足迹”、“韶山下的成人礼”等主题教育。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鼓励近期新入党的学生党员在寒假期间做一件服务家乡、服务人民有意义的事情,在服务家乡中托起“中国梦”。
        三是将“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大连女子职业中专举办“校园文化月”活动,开展“我的未来不是梦”职业规划讲座、“讲礼仪、展风采、诵国学”礼仪礼节大赛等,以“优美、优秀、优雅”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宁波北仑职业高中建设校园广场、创业街和星光大道、职业大道、健康大道,构建室外励志教育空间。云南省玉溪工业财贸学校把教育内容融入“五个主题月”(1月为“中国梦、青春梦、我的梦”活动月、3月为文明礼貌活动月、4月为法制安全教育活动月、5月为弘扬民族精神月、6月为学生社团展演活动月)、“十个主题周”(开学教育、安全教育、行为养成、心理健康、主题班会、中华传统美德、技能体育艺术活动、职业指导与就业推荐、岗前培训教育、电影节暨经典影片播放)系列活动。北京市商业学校积极通过“学雷锋为民服务”、星光大道表彰仪式等,激发学生对专业、对职业、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和幸福生活的热爱、向往与追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把“中国梦”融入文化校园塑造中,建设主题文化雕塑、书法艺术石刻、创意作品文化展示区等,打造生态化、园林化、人文化、国际化的校园环境。
        四是将“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与先进典型引领相结合。河南省开展以优秀职业学校毕业生事迹为主题的“三个一”工程(出版一本优秀职业学校毕业生文集、举办一场优秀中职毕业生创业事迹报告会、制作一套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报告会光盘),引导学生树立信心,实现自己的梦想。苏州市组织国家、省技能大赛金牌选手到各职业学校和初中校巡回演讲,以选手追梦、圆梦的亲身经历宣讲奋斗的青春最精彩的人生主题。张家口市职教中心开展“学习身边好榜样,点燃青春正能量”活动,在全校师生中推选出道德榜样、技能榜样和师德榜样。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开展“我的中国梦—青春激励”感动校园十大人物评选活动,发挥榜样的力量,放大立德树人的正能量。
        五是将“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河南省结合职业技能大赛、双师型教师、职教专家评选认定等,引导师生练本领、比才艺。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围绕专业和综合技能开展“博学追梦,魅力中职”为主题的“博学节”,让学生在你追我赶的活动中练就过硬本领。
    六是将“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重庆市通过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结合学生面向的职业岗位特点,开展职业认知、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引导,进一步增强学生胸怀远大理想,获取职业信念,把实现“我的中国梦”与成为行业企业满意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达到成人成才的目标。
        升华信念 提升素质
        通过全面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职业院校师生受益匪浅。
        一是使得学生理想信念得以巩固升华,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普遍确立了自己的梦想,并把个人成长成才成功和为国家民族做贡献结合起来。二是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参加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才艺和技能,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展现了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发挥了德育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中的独特优势。三是校园文化建设得以强化,推动了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营造了培养学生、凝聚学生、激励学生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四是推动了师德师风建设,帮助一线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明确了职业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使命,凝聚了师生共圆职教梦的力量。
        据了解,教育部还将深入挖掘教育梦、职教梦的思想内涵,进一步凝聚战线共识,突出职教特色,用先进的职教文化育人,形成“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将启动修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大纲和规划教材,推进“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将“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融入日常德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人生目标和职业理想,及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贯彻落实《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创新教育载体和方法,引导师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成立大会现场


 

2014510,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院校技能竞赛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江苏无锡召开。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副司长王扬南,中国职教学会顾问刘来泉、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占山,无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华博雅、天津市教委副主任吕景泉、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湘宁等领导出席会议。教育部职成司教产合作处、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委相关处室、行业企业负责人以及广大职业院校代表共计260余人参加会议。


   

华博雅副市长致辞



吕景泉副主任主持



杨湘宁副厅长主持  


59晚上,召开了筹备会和常务理事(候选人)预备会议。会上,筹备会秘书长白汉刚就筹备工作情况做了汇报,并讨论确定了会议日程安排、会议主持人人选、通过选举办法和推荐了监票人等有关事项。510上午,召开了院校技能竞赛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天津教委副主任吕景泉主持。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筹备工作情况》、《工作条例》、《会费管理办法》和《财务管理制度》等4个文件。按照选举办法,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组织机构:理事会主任由教育部职成司副司长王扬南当选;王丰、吕景泉等11位当选为副主任;职成司教产合作处处长白汉刚为秘书长,副秘书长由马元兴、李刚等4位担承;大会选举产生了丁跃华、王鲁等37位常务理事,于建平等254位理事。第二阶段,由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湘宁主持。由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中国职教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占山为院校技能竞赛工作委员会揭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教司巡视员洪净宣读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发来的贺信。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王军伟致了贺词。会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院校技能竞赛工作委员会主任、教育部职成司副司长王扬南、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占山、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三位领导分别作了重要讲话。510下午,召开了第一届第一次常务理事会议,会上,理事会秘书长白汉刚谈了竞赛工作委员会的主要工作设想,各位常务理事对秘书长提出的八项重点工作开展了热烈的讨论,最后,院校技能竞赛工作委员会主任王扬南作了总结讲话。



王扬南副司长讲话 

 

成立大会上,新当选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院校技能竞赛工作委员会主任王扬南讲话指出:成立院校技能竞赛工作委员会一是落实大赛三年规划的客观需要,二是执行三年规划,维护规划严肃性的具体行动。提出了院校技能竞赛工作委员会要加强技能大赛规划的编制研究;要健全技能大赛制度,促进技能大赛规范管理;要完善竞赛委组织机构和专家队伍建设;要加大赛项的开放办赛,促进赛事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刘占山副会长讲话


中国职教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占山在讲话中希望:院校技能竞赛工作委员会要认真调查研究,为宏观决策提供咨询与服务;积极搭建研究交流平台,促进大赛规范有序;积极探索国际交流,推进技能大赛国际化;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与工作能力。



葛道凯司长讲话  


最后,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在大会上做了重要讲话,他从国家发展到了需要社会组织发挥作用、中国职业教育进入又一个春天、技能大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要我们充分提高对成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院校技能竞赛工作委员会重要性的认识。对院校技能竞赛工作委员会提出:要加强组织建设,能够尽快承接全国技能大赛赛事;要加强科学研究,推动技能大赛科学长效发展;要加强协同协作,聚集技能大赛各类资源,推动技能大赛又好又快、创新发展。



揭牌仪式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院校技能竞赛工作委员会秘书处


             2014年5月12日                

 

附:成立大会照片

 

 

    职教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能强国的梦,是全面发展的梦,是人人成才的梦,也是人尽其才的梦。面对中考失败,低着头走进职高校园,对未来充满迷茫的学生,宁波北仑职业高级中学通过教育和引导,使学生变得自信和阳光,产生筑梦的勇气;同时教给他们知识和技能,为他们插上逐梦的翅膀,品尝到圆梦的喜悦。

    自信德育,让每一位学生都拥有筑梦的勇气

    士有百行,以德为先。北仑职高校训中的“崇德、精技”,正契合了“中国梦”的内涵。因此,学校将“中国梦”纳入到自信育人体系里,使这一体系由培养自信升华为助推学生实现梦想,成为培植“中国梦”的厚实土壤。

    为让学生重拾信心,校园内的立人广场、创业街和三条大道(星光大道、职业大道、健康大道)成功架构起了室外励志教育空间。广场上的铭文中写道:“首要以德立人,弟子当崇尚仁义之德,敬业爱人讲孝悌,明礼诚信有正义;其次以技立人,弟子当身怀一技之长,安身立业补家政,益民利国惠天下”,使学生时时对照,时时勉励。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点亮了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增强了学生追梦的勇气。

    社团是广大学生拓展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陶冶思想情操、展示智慧才华的舞台。学校成立了公益类、非遗类、兴趣类、专业类、艺术类和体育类等40余个学生社团,努力做到让每一个学生至少参加一个社团、每个社团都有指导教师。社团,让很多学生找到了自信。

    此外,学校还积极借助全员育人、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导师等途径,重塑自信,重新点燃他们对自己未来的憧憬。现在,从北仑职高出来的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得到了家长、企业、社会的充分肯定。

    强能精技,让每一位学生满怀追梦的豪情

    职高生只有具备了知识和技能,才有追梦的底气,才能满怀追梦的豪情。为此学校本着强能精技的理念,不断创新育人模式。

    学校在原有校企合作冠名班级的基础上,选择吉利汽车等五家优秀企业,试行现代学徒制。企业提前介入学校的招生,采用“面试+中考”的形式从初中毕业生中录用“学徒生”。企业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学方式创新、学生学业评价等。学生一半时间在校学习,一半时间在企业一线岗位,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接受训练。学生在规定年限内掌握一定技术技能并学完相应课程,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出师即成为具有一定等级的技术工人。

    2012级吉利班的袁晓飞和班级40多名同学作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去年进入吉利汽车进行“轮岗实训”。袁晓飞在工作日志中这样写道,“在这里,企业技术骨干担任我们的师傅,我能够很快学到书本上无法学到的东西。在这里,我深深感受到吉利汽车精益求精、创新拼搏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员工团队协作精神。我爱吉利,毕业后,我希望成为光荣的吉利员工。”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让更多像袁晓飞这样的同学满怀追梦的豪情。

    三年来,学校机电、物流、旅游、服装四大专业都已全面开展了现代学徒制工作,有力促进了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在各类技能大赛中均取得不俗的成绩。

    创业创新,让职高生也品尝圆梦的喜悦

    有一部分职高生,年轻、敢闯、怀揣着创业梦想,于是学校积极为他们搭建创业的平台。

    学校设立了创业基金,助推学生的创业梦想。目前,由20余家校企合作单位捐赠的100多万元创业基金,已先后资助了10余位学生自主创业。

    学校无偿提供场地、设备设施和师资力量,成立创业孵化基地,帮助在校生创业。目前,基地内已有君度礼仪工作室、卡乐工作室等9个创业工作室,以及再生银行等8家创业实体商店,成为学生创业实践的优秀平台。

    学校还拥有一支优秀的创业指导教师团队,主要由“名师工作室”、“技师工作室”和优秀企业家及创业指导教师等组成。学校在高二学生中开设创业课程,普及创业基本流程、创业风险防范、创业计划书制定等相关知识。

    学校每年组织一次校内创业大赛,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创业创新大赛。2012年,旅游专业的君度礼仪工作室荣获全国“2012年光华创业精神大奖”。

    在“中国梦”光辉的映照下,学生把知识与国家需要、个人成才与人生价值结合起来,怀揣着青春梦想,充满信心地走出校园,融入社会,走上创新的道路,开始创业的人生。 

——浙江省温州市鹿城职业技术学校特色办学纪实


  学生模特队展示师生设计作品

学校皮雕工作室部分主创成员

 

    2013年5月25—27日,由浙江省教育部门主办的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小发明成果展暨特色专业教育成果展在杭州举行。在这次以“弘扬创新精神,传承特色工艺”为主题的盛会上,汇聚了全省11个地市70多所学校的近千件作品。来自鹿城职业技术学校的皮雕工艺作品及学生的现场演示博得满堂喝彩,并一举夺得全省中职传统特色专业教育成果展示金奖。

    这批皮雕工艺作品皆出自鹿城职校皮雕工作室的师生之手,它们在提升了艺术价值的同时身价倍增。一条普通的腰带经过手工雕琢精美的图案后,可以卖到800元;一双价值上千元的皮鞋经过个性化的雕琢,可以卖到上万元……皮雕工作室是该校发展传统工艺和鞋文化结合开辟出的一个新领域,也是该校长期以来坚持特色办学的一个缩影。

    鹿城职业技术学校(又名温州鞋革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创办于1973年。自从2007年,学校开始创办鞋类专业以来,校领导确立了“把握时代脉搏,体现行业特征,面向市场需求,发展特色教育”的办学理念,坚持“跳出学校看学校,跳出职教看职教,跳出行业看行业”,走出了一条全国仅有的中职鞋类专门化学校的特色之路。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鹿城职校先后获得全国百强特色学校、中央财政支持中职鞋类综合实训基地、全国中职优秀校园网站、全国课堂教学先进单位、浙江省三级重点职业学校、省中职鞋类示范专业和特色专业学校、省中职鞋类人才创业教育示范基地、省中职鞋类产学研联合体、省皮革行业极具社会责任感单位等诸多殊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所经得起锤炼,露得出锋芒的全国特色学校。

    上承天时:

    把握时代脉搏 发展特色教育

    2014年3月22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年会在北京召开。国家教育部门领导表示,我国的高考改革将推出技能型和学术型两种模式。中国现有近2500所高等院校,改革完成后,将有1600-1700多所学校转向以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同时,在培养模式上,这些高校将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中国首先将建设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教育模式、教育机制到人才培养模式,均以就业为导向。

    这个消息对鹿城职业学校校长王松而言,是一个莫大的鼓舞。“我校将抓住国家鼓励职业教育发展的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配合‘温州(国际)鞋类电子商务主题商城’项目的推进,在现有电子商务专业办学的基础上,继续投入百万元打造中职集鞋类电子商务美工、运营、推广、客服等中级技能型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实训平台,为园区电商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王松向笔者表达了学校发展的近期规划。

    创办特色教育,首先要把握“天时”——充分了解国家办学政策和市场需求。然而这对王松而言,在真正的实践过程中一点都不轻松。2005年之前,学校还是以热门的综合高中为主打专业,办学相对稳定。到了2005年以后,全省取消综合高中,鼓励发展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专业。由于学校底子薄、专业没特色,加上地方教育体制的问题,学校没能赶上温州职教大发展的步伐。之后的两年,学校发展出现了停滞,甚至面临改制、被淘汰的危险。

    “以不变应万变,注定要失败。唯有以变化应对变化,实现学校的快速转型,大幅度调整学校过去的方向,才能永不言败,重获新生。”王松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学校领导班子在一系列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逐步确定了“立足温州,服务经济,依托行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思路和创办“鞋类专业特色职校”的建校方针。学校主动联系企业,与多家企业讨论合作培养鞋类制造与管理中级劳动技术人才的可行性,最终与著名鞋企——康奈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走上了培养鞋类制造与管理专业人才的探索发展之路。

    方向找对了,然而办学资金和师资队伍仍然是摆在特色办学道路上的两座大山。为此,学校通过鞋类专业项目的申报与创建,积极赢得各方支持,争取到中央、省市财政经费1500多万元投入建设了流水线车间、营销专卖实训室、电商实训平台、鞋类研发中心、鞋革展示厅、皮雕工作室等,使学校实训基地的硬件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师资建设方面,在教师编制紧缺的情况下,学校完成了全校近一半教师的学科专业转型,克服了鞋类专业师资短缺的瓶颈,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由五年前10%上升到90%。

    如今的学校,设有鞋类设计与工艺、电脑鞋样设计、鞋类制造与管理、市场营销、专卖品经营、电子商务、连锁经营与管理、计算机平面设计等专业(含3+2)。近几年来,学校充分利用地处中国鞋都和鹿城工业区的区位优势,逐步形成了集鞋类设计、生产、管理、销售、电商、贸易等中级技能型人才培养于一体的专业办学架构,创省市鞋类、电商类特色示范专业,加强校企合作,高校引领,强化学生动手实践,已经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可以说,鹿城职校实现了从普职校到鞋类职校的完美转身。

    下启地利:

    依托时尚之都 联合企业办学

    温州是一座制造业发达的城市,同时又是一座商贸发达的城市。2013年,温州市提出打造“中国时尚消费之都”,力争在5年内,初步造就中国重要的国际时尚消费品展示中心、贸易中心、集散地及精品制造基地的目标。近水楼台先得月,鹿城职校抓住地利优势,乘着温州特色轻工业转型升级的东风,开启了时尚创意产业的探索,于是就有了我们文章开头看到的一幕。如今,该校皮雕工作室由皮雕工艺师马戈领队的20余名成员组成。先后成功地将皮雕技术运用到了皮鞋、手机套、钱包、手袋、皮箱、家具等领域,深受消费者喜爱。

    一直以来,占据地利优势都是鹿城职校开展特色办学的法宝之一。一边是中国鞋都园区,一边是鹿城工业区,而学校就位于两大工业区之间。这被王松校长认为是职业学校办学绝佳的地域优势。事实上,学校在创办鞋类专业之初,就已经充分利用了这一地域优势。王松对笔者畅谈了他的办学理念:“职业教育就是要瞄准地方特色产业与主导产业,积极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

    温州是中国鞋都,目前有2760多家制鞋企业,从业人员达35万人。近年来,众多的温州鞋企,从生产导向转向品牌导向,对设计研发、营销管理、品牌策划、物流、信息等方面的创新型、开拓型、应用型中级技能人才需求在不断增加。鹿城职校在专业设置探索中,首先就考虑到附近工业区众多企业的信息源,学校有关负责人不断拜访工业区的企业,求教办学路子及专业设置方向。

    除此之外,学校还充分利用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外部资源,着力在政策制度、行业前景、区位条件、历史积淀、规模结构、专业品牌等方面培育专业品牌优势。目前,鹿城职校一方面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携手合作;另一方面与康奈、奥康、红蜻蜓、泰马、吉尔达、巨一等知名鞋企联合办学,为企业输送了一大批实用型技术人才。

    在利用身处工业区腹地便利的同时,学校也方便地实施了“工学结合”的课程模式。各专业新生入学第一年,就多次下企业见实习,了解企业管理方式,熟悉企业文化氛围。康奈、奥康、泰马等鞋企先后派高级管理人员到该校为学生讲课,与学校共同设置课程,还设立“康奈”、“奥康”、“泰马”奖学金,激励本专业的学生将来参与企业的建设。2013年3月中旬,康奈班的师生共同参加了康奈集团储备干部的培训。为了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学校还把作息制度作了调整,调出了午间的技能操练安排,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动手实践。 

    校企合作为鹿城职校的特色办学开辟出了道路。在谈到学校下一步的规划时,王松校长说道:“鹿城职校将通过与双屿中学校舍置换,以及对中国鞋都文化广场的资源进行整合,来提升办学层次。置换后的学校可以将鞋都文化广场进行综合利用,充分发挥学校、文化广场相辅相成的功能,设立实训基地、研发中心、培训机构、鞋类专卖店、电子商务和学生创业园,更加有利于鞋类专业特色建设!”

    中应人和:

    建设学校文化 培育业界精英

    《孟子·公孙丑下》中载:“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们说,在鹿城职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占据了天时和地利的优势。等到笔者对该校进行了深入的采访之后,发现该校成功的关键更在于人和。何为人和?词典中的解释是“上下团结,人心所向”。而在笔者看来,鹿城职校的“人和”则来源于学校的专一的校园文化,来源于创新的教学模式,来源于无畏的创业精神。

    在中国的坊间,有句俚语,叫“卖什么吆喝什么”。当笔者第一次走进鹿城职校的校园时,立刻便被这股浓郁的鞋文化所吸引。校长王松说,“我们的育人目标是让每一位学生都穿着自己亲自设计、亲自制作的皮鞋走出校门,走进工厂。我们要教会学生做出有文化的鞋,做一个有文化的卖鞋人。”为此,学校利用地处中国鞋都产业园区的优势,充分挖掘了温州鞋革历史和鞋企精神,中国鞋都鞋博物馆对外展示和交流,校内鞋类研发中心、鞋专卖店模拟中心对外研训和教学,内外结合,形成浓厚的鞋文化氛围。

    在校园内,笔者看到,该校鞋革专业班级的班牌都是以鞋为形象进行设计的。实训楼和教学楼墙面以及走廊也都成为了重要的文化宣传阵地。在教学楼的楼道里,摆放着学生以及教师鞋类电子作品;在教学楼的墙面上挂着中国、外国知名鞋企及企业老总的介绍和及校园重大活动介绍;实训楼一楼为7S制度,在实训楼一楼的楼道里悬挂着学生以及教师各类鞋类比赛的作品;二楼为鞋企介绍……这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激发了学生和教师们学习和生活的动力。

    在教学方面,学校更是匠心独具。为了让学生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学校的四段递进式模式体现出了其独有的先进性。一方面使学校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更具针对性,学生能带着问题回课堂,带着技能去企业锻炼,大大提高了学习和实习的效率;另一方面,学生在各阶段的见实习中,能分别接触不同的生产岗位,对企业生产有较全面了解。工与学交替循环进行,以工作中的问题带动校内专业学习,以专业学习促进工作技能发展,使学生能力培养呈螺旋上升态势,同时兼顾考虑学生、企业、学校三方需求,取得了效益的最大化。

    与此同时,鹿城职校还将专业学习与学生的日常课余生活紧密衔接,开展了诸多的社团活动。除了有学生兴趣的“大众类”,“文体艺术类”,更有与专业相衔接的“专业发展类”。这些社团搭建起了一个个学生与社会沟通发展、与企业实习实践的平台,孕育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创业新星。

    09康奈2班毕业生张超还没走出学校,就成了温州市首届中职学校的“创新创业之星”并因此走进康奈集团的智库——研发部,当了一名助理设计师;07届康奈班毕业生毛建辉,在2010年毕业之时开办了寅叶子电脑鞋样设计培训学校,培养鞋样设计、皮鞋CAD设计人员;2009级营销1班的学生孙奥冉,高三还没毕业,就实现了在企业的三级跳,出任康奈集团温州营销分公司经理助理,演绎了现实版“杜拉拉”传奇;刚刚评为温州市中职第三届“创业之星”的11专卖2班黄金炼同学,已经是两家儿童安全座椅专卖的区域代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每当毕业季来临,有一批大学生在担心毕业就等于失业的时候,鹿城职校的学子们却用激情开启了自己丰满而充盈的人生路途。

    “不求大而全,力求特而精”;“要踏踏实实地做鞋,才能做出脚踏实地的好鞋”。这是王松校长座右铭。相信在这样一位睿智校长的带领之下,鹿城职业学校一如既往地发挥天时、地利和人和的优势,一定能早日实现“打造集鞋业机械化、手工化、数字化、电商化等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一体的中职鞋类专业产学研联合体和学生创业教育基地”的办学目标。

 

 

 

罗伟其 广东省教育厅厅长

    推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面临诸多现实难题,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是关键。在现有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难以突破的情况下,需要我们突破传统的发展模式,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模式。近年来,广东省抓住信息化发展的机遇,在依托信息技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改变教育资源配置方式

    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

    推进“广东教育视频网”建设,使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到每一所学校。早在2005年,广东就实现了中心小学以上学校互联网接入。针对农村学校不能上网、上不起网的问题,广东省教育厅积极争取社会投入,按照三个免费的原则(即免费建设“广东教育视频网”,免费升级省教育骨干网带宽和为符合条件的学校带宽提升至10M,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农村中小学提供免费服务),与中国电信广东分公司共同推进“广东教育视频网”建设,解决农村学校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实施“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提高优质教育资源使用效益。我省实施“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推动校际合作,开展“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建设,不仅要推进信息设施建设,更要把推进应用的关键放在教师上,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利用率。

    利用信息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教育质量

    以学生为中心,变革课堂教学模式。近年来,广东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探索互动课堂、“翻转课堂”、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电子书包智能课堂等课堂教学新模式,推动课堂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从“知识为重”向“能力为重”转变,加快课程改革进程。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们以教育部信息化试点、省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等为龙头,大力发展网络主题探究、项目式学习等具有信息时代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问题解决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全球意识为核心,开展教育远程合作。与美国、瑞典、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建立“国际学校联盟”,开展视像辩论赛和网络主题探究等活动,增强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全球视野和文化传承能力。

    运用信息化创新教育管理模式

    提高治理能力

    就广东而言,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大力破解管理理念落后、管理体制束缚,以及由此带来的管理方式落后、管理能力低下等困局,强化省级政府教育统筹能力,建立统筹推进机制,实现科学决策。

    强化统筹规划,重视顶层设计。教育信息化被纳入广东经济社会信息化、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统筹。省教育厅成立教育信息化办公室,促进教育信息化推进方式向行政统筹、长效机制建立为重转变。

    推动管理信息化,提高教育管理能力。目前,广东已经拥有教育信息门户、电子公文、移动办公系统、网上考试招生等一批教育信息平台,基本实现了以电子化、网络化方式实现教育管理和网上事务处理。

    今后,我们将以教育协同管理、教育均衡监测、教育质量监测以及趋势预测等为重点,推动教育大数据建设和应用,建立广东教育基础数据、教育数据模型,加强教育数据共享、整合和管理流程再造,创新教育管理模式,提高教育科学决策水平。


   5月31日上午,市职教集团培训分院的领导和美食技能培训班的老师为佳木斯市小记者团的小记者上了一堂生动的烹饪课,令孩子们零距离地感受到中国美食的魅力,并过了一个十分有意义的“六·一”儿童节。

  市职教集团派出了具有多年中国菜制作经验的黄伟友老师为来自全市各校的10多名小记者详细地介绍了中国菜肴的历史由来,讲解了注意摄入食物的营养均衡、保持餐饮人员个人卫生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分院为小记者赶制了实训服装、餐饮帽等,孩子们十分兴奋地穿戴起来,俨然成为了小厨师。分院领导丛中笑、吕世杰也出席实训班仪式,并在谆谆嘱咐小记者,举办这次生活技能实训活动,是为了培养大家独立自主生活能力,从小掌握生存的技能,不做高分低能儿,促进青少年素质教育进一步提升,同时让孩子们过上一个有意义的“六·一”儿童节。

  在当天的实训活动中,职教集团培训分院美食技能培训班的黄老师、尹老师指导孩子们制作锅包肉和拌家常凉菜,刘老师示范制作糖包和花卷。小记者们在家长的协助下动手操作实践,做出了一道道自制的美味佳肴作为午餐。孩子们高兴地说,今天,我们过了一个自尊自立的快乐节日。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