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资讯 ☉ 国内新闻
展开全部
   【大公报讯】记者胡家齐报道:特区政府昨日公布成立推广职业教育专责小组,由香港工业总会主席钟志平担任主席。小组会向教育局局长吴克俭提出在社区推广职业教育的策略和具体建议,以提升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和认受性,预计一年内提交报告。

  推广职业教育专责小组主席钟志平为理工大学顾问委员会主席,其馀成员包括大家乐集团主席陈裕光、港灯发电科总经理郑祖瀛、香港青年联会主席霍启刚、港铁前公司事务总经理梁陈智明、海洋公园副行政总裁李绳宗、职业训练局前任和现任执行干事邱霜梅、尤曾家丽、厂商会中学校长麦耀光、辅导教师协会副主席何玉芬、广播处副处长戴健文等。

  必要时,小组将成立小组委员会、增选委员、进行研究和委聘专业服务,预计在一年内向吴克俭提交报告。

    让青少年发挥潜能

  麦耀光接受本报查询时表示,小组的目标是深入探讨各种发展渠道,让青少年可发挥自己的潜能。他认为,每一个青少年的兴趣、家庭背景都不同,并非人人都必须升读大学,加强职业教育可帮助青少年找到自己路向。

——武汉市交通学校“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纪实




        简玉麟,男,1962年生,湖北天门人。现任武汉市交通学校校长、校党委副书记、武汉市洪山区人大代表;大学本科学历,高级讲师;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汽车类专业主任委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职业教育分会理事、湖北省物流职教集团副理事长、湖北省交通职教集团常务理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服务与应用分会专家库专家、武汉市职成协会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会长、武汉市学科带头人。

        在近30年的职业教育生涯中,简玉麟同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潜心研究职业教育规律,先后主编、主审《机械基础》、《汽车车身修复》、《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维修(驾驶)技师培训教材》等教材;在国家、省市等权威刊物上公开发表了《试论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信息技术在汽车商务课教学中的运用》等近20篇论文;主持研究《汽车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研究》、《武汉市中职学校品牌专业建设研究》、《中职特色数字化校园建设》等课题。由于成绩突出,先后被评为“创新能手”、“优秀职教教研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武汉市教师学科带头人”等。

        简玉麟同志坚持“德育为先,儒家立德”的育人理念,提出并实施三阶梯教育模式:培养合格公民的人格、培养传统精神的人格、培养时代创新的人格,由低到高,由最基础到与时代精神接轨,分级塑造人格,最终完成一代新人的人格形象塑造。与此同时,他还突出七项素质教育:通过潜移默化,教会学生“心善”;长期训练,教会学生“嘴甜”;率先垂范,教会学生“手勤”;训练思维,教会学生“脑活”;开展活动,教会学生“体健”;榜样引路,教会学生“技高”;典型启迪,教会学生“忠诚”。通过三年的素质养成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得到了企业、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赞誉。

        武汉市交通学校创办于1959年,开设有交通运输、加工制造、信息技术、财经商贸和旅游服务五大类十五个专业及方向,现为国家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重点实训基地,多次被评为省、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是湖北省和武汉市职业教育的品牌和窗口。

        学校地处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心地带,毗邻碧波荡漾的汤逊湖。校园内风光秀丽,绿树成荫。南北两个校区,总资产逾3亿元,建筑面积近15万平方米。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60余人,近三年在校生和短期技术技能培训的社会各行业人员年均在7000人以上。

        作为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获奖大户,从2009年至今,武汉市交通学校夺得6个一等奖,18个二等奖,16个三等奖,获奖数量在湖北省中职里位居前茅,占全省获奖总数的1/7,这让武汉市交通学校被武汉媒体誉为中职里的“华师一”。

        校长简玉麟透露成功秘诀:抢抓示范校建设机遇,立足市场办学,开展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通过构建“职业人才校企共育、重点专业校企共建、双师队伍校企共培、办学成果校企共享”的“四共”校企合作模式,进一步改革“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办学模式、评价模式”改革,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加强队伍建设和完善内部管理,进而促进学校改革创新、提升质量、办出特色。

        改革创新 提升内涵

        2011年10月,武汉市交通学校被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二批建设单位,重点建设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车身修复、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电梯安装与维修方向)、电子技术应用4个重点专业,着力打造汽车科普园、开放性数字化校园两个特色项目。

        围绕学校确立了“稳定规模、调整结构、提高质量、提升效益”的发展思路,着重抓改革、促创新、联企业、建机制,明确了示范校建设的主线,全力推进“四大创新、三大建设、二大任务、一个机制”的“4321”建设工程,即学生素质养成与学生教育管理创新、课堂有效教育与教学管理创新、学校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实践与创新、学校设备设施与环境管理机制创新等四项改革创新工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等三项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示范校重点支持专业建设和特色项目建设两大任务;以及建立与完善“校企合作新机制”。

        通过“示范校”建设,学校形成了产教融合、校企联盟和中外联合多元化办学模式;重点建设专业形成了“工学一体、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重构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形成了“理实一体”“行动导向”模式;学业评价形成了“多元多维”评价模式;师资队伍形成了“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队伍教学团队;校企合作形成了“深度融合、多元并存”的发展机制;实训基地形成了“校企共建、资源共享”实践教学平台;服务经济社会形成了“湖北职教、武交技工”品牌形象。

        校企融合 提高质量

        在示范校建设期间,四个重点专业分别构建了“树形结构”、“工学结合、订单培养”、“校企一体、订单培养”、“订单驱动、校企共育、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行业、企业、同类学校及毕业生等开展广泛深入的调研,形成了4个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报告》和《岗位(群)能力调研报告》,按照相应人才培养模式修订完善了4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建成了一批融“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情景,实施“理实一体”、“行动导向”等模式。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并完善凸显职业教育规律的课程开发范式——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职业功能模块化”课程体系、汽车车身修复三个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并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研制了“多元多维”评价模式,开展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标准的学业评价和以办学满意度为和核心的学校评价改革,形成了重点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整体及单元评价标准。

        整合、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引进行业、企业资源,建成了一个行企共同参与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主要由四个重点建设专业信息化资源组成,包括《电子产品制造工艺》等8门校级精品课程资源、《电梯拖动与控制技术》等3门校级优质课程资源、《汽车维护技术》等28门课程标准和课程资源、《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机械部分)》等8本出版教材及《钣金基本工艺实训教程》等12本校本教材电子资源、汽车构造仿真教学资源、车身修复技能训练标准化作业视频资源等,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新增校内《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等课程学习站9个、实训室(一体化教室)4个,改(扩)建校内实训室(中心)16个。

        经过两年的建设,共培养专业(学科)带头人6人,骨干教师34人,“双师型”教师比例增至85%(四个重点专业比例增至90%),师生比为1∶22.9。聘请了以企业高技能人才和社会能工巧匠为主体的兼职教师37人,省楚天名师6名,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队伍教学团队。通过建设,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教师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国家比赛奖项38人次(其中一等奖3人次),获得省级比赛奖项8人次,获得市级比赛奖项12人次,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支撑和智力保障。学校的建设经验以“树师德 立足职教 提师能 服务社会”主题在2013年福州举办的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上进行了交流。

        通过不断建设,长效紧密型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已形成。与雪铁龙、丰田、通用等知名汽车品牌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学校成为“通用AYEC项目优秀学校”、“东风雪铁龙、东风标致企校合作优秀培训中心”和“SAE-博世汽车技师教学合作伙伴”。学校的建设经验以“交结名企 共育共建 通融校企 共培共赢”主题在2014年武汉市职成协会年会上进行了交流。 

        办出特色 彰显品牌

        通过示范校建设,学校大胆改革创新、整合办学资源、敢于先行先试、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进而提升内涵建设和办学水平。

        1.示范校建设已成为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催化剂”。

        通过两年建设,全面提高了学校教育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学校在办学条件、教育能力、教改质量、教研水平、教师素养和校企合作方面得到显著提升,也有力地推动了德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和内部管理再上新台阶。

        四个重点建设专业建设带动了其他专业的发展,汽车车身修复专业“工学结合、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经验在其他专业中推广,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组建了一个订单班,航空服务专业开展了“厂中班”工学融合;四个重点建设专业实施的项目式、任务驱动式教学和“多元多维”评价模式在全校各专业推广应用。学校专业建设形成了以重点专业辐射带动、重点专业与非重点专业共同发展的格局。

        近两年,在示范校建设的推动下,学校备受社会普遍认可,学校获得湖北省依法治校先进单位、湖北省招生就业先进单位、武汉市文明单位、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状、武汉市人民满意学校、武汉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武汉市卫生先进单位、武汉市校园文化先进单位等诸多荣誉。

        2.示范校建设已成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示范校建设期间,构建了“职业人才校企共育、重点专业校企共建、双师队伍校企共培、办学成果校企共享”的“四共”校企合作模式,先后与神龙汽车、东风本田汽车、武昌船舶重工有限公司、武汉天河机场、武汉邮科院、博世(上海)、芬兰通力(中国)电梯、西子奥的斯电梯、华灿机电、正源光子等世界500强公司和国内知名大型企业签订了联合办学及“订单式”培养协议,积极参与了国家教育部门的AYEC(上海通用汽车青年教育培训课程推广项目)、TEAM21丰田课程实验校企合作项目、汽车工程学会的德国巴斯夫国际贸易(上海)公司等多项校企合作项目。

        两年间,为武汉市制造业、服务业培养了3067名合格技能人才,为东风本田、东风雪铁龙、东风标致、通力电梯、天河机场、烽火科技等企业订单培养学生1400多人。学校发挥专业优势。两年来,为武汉市企事业单位累计培训员工8048人,其中承担2013年武汉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培训考核涉及汽车驾驶、汽车修理等7个工种和初、中、高以及技师4个等级的培训,培训学员高达3261人。

        通过示范校建设,学校服务区域经济能力明显增强,承办了湖北省中职学校汽车维修技能大赛、武汉市中职学校汽车维修技能大赛、武汉市城投集团公司汽车驾驶员技能比赛、武汉市第十八届职业技能大赛汽车机电维修技能比赛等10余项。承担湖北省中等职业学校汽车类教研中心组年会、2013年全国电梯赛项赛前筹备会、2012年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汽车类《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研讨会、中部六省创业教育交流研讨等大型会议20余次。

        3.示范校建设已成为辐射、引领、示范的“正能量”。

        示范校建设期间,新加坡淡马锡基金会、黄冈市职教考察团和省市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来校调研考察。接待国际国内教育机构、职业院校和社会团体到校考察学习30余批次。学校领导及老师在全国机械行指委年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和示范校建设培训研讨会等会议上做交流发言20余次。

        学校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平台和校校合作。在全省中职学校中率先开办国际合作项目“中德汽车机电技术国际班”,引入德国职教双元制培养模式,聘用德方资深专家现场授课,迄今共招收80名学生,其中75人通过德方考核,取得了欧盟认可的“满师证书”;10名学生与德国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赴德国进一步学习培训深造。学校先后对蕲春理工中专、武汉励志中学等地学校开展对口帮扶,提供价值数万元的实习实训设备,接收蕲春理工153名学生来校就读。与中华职业教育社签订扶贫协议,对口帮扶武夷山区、大别山区贫困学生。

        近两年来,学校办学实力明显增强,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行业内全国大型赛事上,共获3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13个三等奖,获奖等次和数量居全省首位。学校办学业绩备受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社会知名度显著提升。学校被《武汉晚报》、《楚天金报》、《楚天都市报》等诸多媒体誉为“中职里的华师一”。2012年6月至今,各类媒体报道办学业绩新闻稿件达102篇,其中国家媒体7篇、省级媒体29篇,国外媒体报道达30篇。 

    日前,从2014年陕西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机械设备装调与控制技术赛项中传来喜讯,由陕西工院机械工程学院4名学生组成2支代表队喜获佳绩,分别获得该赛项的一等奖和二等奖,其中,获得一等奖的团队将代表陕西省参加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该赛项的比赛。


    机械工程学院非常重视本次大赛,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周密部署,机械工程技术训练中心安排张文亭、王毅哲等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按照该赛项国赛的标准,对陕西工院参赛选手进行了封闭式的强化训练,通过系统的理论和实操培训,使陕西工院参赛选手的综合实力大幅度的提升,为获得本次竞赛的优异成绩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悉,本次比赛共有来自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和陕西工院的9支代表队18名选手参加。

 

 

 

    近日,九龙坡职教中心举行了一场该校基于知识管理的“行动·云”教学模式改革介绍会,来自全国各地共计130多所中职学校近320名职业学校校长、教师和国内教育专家学者一起进行了观摩。

据了解,数字校园建设是九龙坡职教中心的特色建设项目,经过两年的建设,建成了可容纳7000人同时上网的无线网络系统和涵盖全校七大类专业122门课程的共享型数字资源库。数字校园的建设有力地支撑了九龙坡职教中心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并在数字校园和移动终端的基础上,通过行动学习法,以信息化手段实现知识的获取、整理、传递和创新,催生了“基于知识管理的行动·云教学模式”。

 闽教职学【201410

各会员单位、各分支机构:
    
我会通过举办三期通讯联络员培训班和两次评选表彰优秀通讯联络员活动,初步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学会通讯联络员队伍,为办好学会网站、《动态》发挥了良好作用,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为了继续提升通讯联络员队伍综合素质,经研究,学会决定今年继续举办通讯联络员培训研讨会,由三明林业学校承办。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研讨主要内容
    1
、介绍学会2014年主要工作;
    2
、介绍学会网站建设、《动态》办刊设想;
    3
、讲解学会网站信息简讯投稿系统;
    4
、专家讲解新闻信息采集与写作技巧培训;
    5
、优秀通讯联络员经验介绍与交流。
    
二、培训研讨时间与地点
    6
12 - 14日,12日下午到三明林业学校招待所(三明市城关三元区富文路25号)报到,13日至14日上午培训研讨,14日下午离会。
    
三、培训研讨对象与人数
    
学会通讯联络员,约60人左右。
    
四、注意事项
    1
、请尚未推荐学会通讯联络员的会员单位、二级分支机构指定专人作为通讯联络员,同时参加本次培训。请与会的2013年学会优秀通讯联络员提交书面材料60份。
    2
、与会代表往返培训费、交通、食宿费回本单位报销。每人交培训费350元(三明林业学校开据发票)。
    3
、请代表直接到三明林业学校招待所报到,会议不安排接站。
    4
、 与会代表务必于66日提交会议回执,发学会邮箱fjzjxh@126.com
    5
、本《通知》可在学会网(fjzjxh.fjedu.gov.cn)的通知栏目中下载。
    6
、会议联系人:
    
学会秘书处:余老师0591-8375835915980616619;徐老师13509337163
    
三明林业学校:成教科科长王老师13950970366

附表:会议代表回执                               

福建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二〇一四年五月二十三日

 

 

电脑室。

优美的校园环境。

学生们认真学习机械操作。

恩平职教中心大门口。

  5月21日,对16岁的小姑娘梁凤仪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她正式入学成为了恩平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染整专业的一年级新生。“我一直对染整这个专业很感兴趣,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纺织技术人员。”梁凤仪满怀期待地说。当天和她一起正式入学的共有1064名学生,他们将在未来的3年内分别攻读19个专业,成长为各个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

  2012年,恩平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只有218名新生入学;2013年,这一人数上升至462人;今年,该校新生入学人数首次突破千人大关,远超恩平市政府下达800人的招生目标,创造了历史新高。目前,该校在校学生共计2911人,其中全日制中职教育学生1810人,开放教育业余学生1101人。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恩平教育短板的中等职业教育,正在以令人侧目的速度迈入发展新里程。

  A 职业教育发展滞后成为掣肘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不但没有一所省重点学校,而且普高职高比例失衡。多年来,恩平职业技术教育一直处于这样的尴尬状态。与今年喜人的发展势头大相径庭。

  恩平中职教育起步很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该市先后把良西中学和附城中学改为农业技术高级中学。1993年,恩平创办了鳌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并办成了省重点职中,为恩平的麦克风暨电声器材产业培养许多人才。可惜的是,从2008年开始,该校走向了下坡路,因招生不足、设备设施滞后,该校没有通过“省重”复评,最后与电大的成人中专合并。

  职业教育走下坡路,直接导致了恩平本地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乏力。与此同时,随着恩平市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落户恩平,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激增,企业“招工难”的问题日益凸显。

  职业技术人才的缺失,恩平电声器材行业人士的感受非常之深。恩平电声器材协会会长吴中活说:“恩平企业要发展,需要培养自己的人才。现在本地企业缺的是能在车间进行实操的工人,恩平这方面的教育又缺乏氛围,就这个角度讲,办好职业学校很有必要。”对此,恩平市政协委员黄林木深有同感:“目前恩平本地人才有限,许多企业都存在招工难的问题,如何应对今后发展的劳动力供应问题,是政府急需解决的重点工作。”

  当前,恩平市正围绕“三大经济”战略加快发展步伐,逐步迈入高速发展期。据统计,目前恩平工业园区已引进项目118个,现有在建项目52个,其中30个机械组团正加紧建设,6个机械组团项目和2个城市综合体项目将动工。随着这些项目陆续落地投产,用工需求势必大增。而恩平作为珠三角欠发达地区,平均工资水平较低、城市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等“硬伤”直接导致其对外来人才的吸引力非常有限。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本地专业技术人才以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变得尤为重要。

  因此,加强本地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已经不是单纯教育层面的问题,而是关乎恩平未来经济是否能够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B 三校合一恩平职业教育重生

  对此,恩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近三年来,该市四套班子领导对此议题进行了多次调研,听取意见建议。在恩平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和恩平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恩平市委、市政府在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设好恩平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完善恩平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恩平市委书记李灼冰、市长薛卫东也多次在重要会议上强调了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对恩平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经过深入调研,恩平市委、市政府于2013年9月整合该市广播电视大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进修学校,组建恩平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简称职教中心),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职教中心成立后,架构模式实行“一个中心管理”,保留“三个牌子”,明晰“三大职责任务”,电大、职中、进修各司其职,其中电大负责高等专科、本科学历教育等,进修学校负责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职中负责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历教育等。这次大胆的革新翻开了恩平市职业教育发展崭新的一页。

  C 勾勒“四位一体”发展蓝图

  为加快职教中心的发展,恩平市教育局把建设职教中心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恩平市教育局局长梁国光经常深入职教中心调研和办公,指导职教中心开展工作。“整合三所学校,组建职教中心,是我市一件教育大事,也是我市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一次新尝试。恩平职教中心的成立,担负着发展恩平职业技术教育的重任,意义重大,而这3年又是打基础的关键之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理清办学思路,牢固确立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的办学方向。”梁国光说。为此,他多次召集职教中心班子成员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讨论办学方向和办学模式。在充分调查研究,参考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明确了学校的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奠定了职教中心的发展基调。

  职教中心将其发展定位为以创建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为目标,以发展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职中)为主,以非全日制开放性学历教育为辅(电大、进修),打造“四位一体”(集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继续教育和社会培训四种功能)县级职教中心。同时,明确了改革目标,即与恩平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相适应,与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相对接,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力争3年内中职在校生规模达3000人,成人教育规模达2000人,社会培训年均达7000人次,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在恩平市具有辐射示范效应,力争创建成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

  要想办好职业教育,保障建设资金是基本条件。“近两年来,恩平市委、市政府对恩平职业技术教育的推动,可谓既响雷又下雨,效果明显。”梁国光说。据介绍,三年来,恩平市职教中心得到省、市的财政专项支持资金达到5500多万元,为学校发展注入强劲的源头活水。陆续建设了实训大楼、学生宿舍楼、运动场,教学楼、图书馆综合楼、饭堂及实训工厂等正在规划中,使学校总建筑面积达到省重要求的2.5万平方米以上。与此同时,该中心去年还成功争取到了省教厅支持职教专项资金400万元江门市政府100万元,拟建设电子技术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两个专业的实训中心。学校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设备实现了质的飞跃。

  D 攻坚克难,招生首次突破千人

  至此,“筑巢”的工作基本完成,“引凤”工作成为了重点。今年是职教中心成立以来自主招生的第一年,如何让学生家长深入了解“重生”之后的职教中心,重新树立对恩平职业教育的信心,成为了关键点。为了打响这关键的“第一枪”,恩平市将职教中心今年中职招生工作列入2014年政府重点项目,实行进度倒逼机制。

  为了顺利完成恩平市委、市政府下达的招生任务,恩平市职教中心做好详尽的招生计划,加强招生宣传,实施宣传进校、宣传入家、宣传上街的“三大战略”。从4月份开始,在恩平市教育局的带领下,职教中心招生宣传团队每天深入到该市各间初级中学,全面开展中职招生宣传工作及向初三毕业生提供就读咨询。每天早上7时许出发,一直忙到晚上8时许才能下班回家。加班加点成为了职教中心招生宣传团队工作的常态。“那段时间真是忙晕了!”一位参与招生宣传的老师感慨地说:“光是招生简章就易稿几十次,不断反复修改完善。拍摄招生宣传微电影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

  努力耕耘终有回报。在职教中心全体教职工的努力下,初三毕业生报读职教中心的意向非常强烈,注册学生历史性地达到1064人,分19个专业和21个教学班,远超恩平市政府下达800人的招生目标。

  “今年招生工作非常理想,这既是中心全体教职工努力的结果,更有赖于恩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恩平市教育局以及各初中学校的大力支持,也和前期的校园建设工作密不可分。”恩平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职教中心主任莫平福说。

  E 校企合作,为企业“定制”人才

  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校企合作开设“订单班”,则是该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的成果之一,也是该校最大的办学特色。

  为了推动校企合作,恩平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以恩平市委常委吴月波为责任人的校企合作领导小组,指导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同时,恩平市政府还成立了校企合作推进小组,由该市发改、财政、人社、住建、环保等单位及企业、行业协会等部门有关领导组成,联合探索校企合作事宜。在各单位和企业的大力支持下,校企合作有了初步的成效。

  目前,学校已经和锦兴纺织有限公司、锦江温泉等本地大型企业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采用订单培训的模式,根据企业实际用工需求培养人才。一、二年级见习,三年级定点实习。毕业之后,只要学生愿意,全部可以留在这些合作企业工作,就业无忧。“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的突破口和出路。”职教中心培训就业校企合作处主任曾迎春说。她告诉记者,实行“订单式”教育,可以使学校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教学管理与生产管理同步”、“毕业与就业同步”的三同步。毕业时,订单班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就业,提高了就业质量,减少了毕业生上岗时再度培训,耗费企业精力、物力的投入,达到校企合作的双赢。

  2013年初,恩平市锦兴纺织公司与该校合作办学,开设染整技术专业(也称“锦兴班”),成功招录学生44人,正式拉开了校企合作办学的序幕。

  锦兴纺织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主管吴奋醒表示,该公司选择和职教中心合作办学,既是为了支持恩平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是出于对恩平纺织行业未来发展考虑。当前,恩平的纺织行业正在不断发展壮大,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加强对本地人才的培养,为行业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非常有必要。“目前恩平纺织行业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还是偏高的,不少企业的员工年龄偏大,完全凭着经验工作。如果能通过本地职业教育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术的新鲜血液补充进来,将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起到不小的推动作用。从目前办学一年多的情况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

  吴奋醒认为,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人才的教学模式将是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清楚地知道市场需要怎样的人才,从而适时改变教学内容,培养出更贴合企业需求的人才,提高就业率。学生也增加了社会实践的机会,不仅磨练了技术,还能了解企业运作模式,增强职业操守,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是大有益处的。”

  这样的办学模式也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同。梁水仙是旅游服务管理专业(也称“锦江班”)的二年级学生,今年3月,她成为了到锦江温泉见习的第一批见习生。这次宝贵的见习经历让她感觉受益匪浅。“学到了许多平时学不到的东西。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模式非常好,比起单纯的书本教学更受用,可以让我更快地消化学到的书本知识,融入工作岗位。”梁水仙笑着说。她告诉记者,自己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导游。经过一年多的学习,让她对实现自己的梦想充满了信心。

  “锦兴班”、“锦江班”的成功开设,让越来越多的本地企业对校企合作这一办学模式充满了信心。泉林风景度假区开始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海天电子厂也在校内实训基地设置了生产线。2014年2月27日,恩平市召开“校企对接、双招互助”专题工作会议,确立了恩平市职教中心与江门产业转移工业园恩平园区校(学校)园(园区)对接、校企合作、双招互助的战略关系,进一步推进了校企合作特色办学模式的发展。

  F “三步走”打响职业技术教育品牌

  恩平市职教中心主任莫平福表示,虽然目前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要想真正振兴恩平的职业教育,仍然任重而道远。2014年是职教中心发展的关键年,为使学校各项工作稳妥有序推进,职教中心将实施建章立制工程、队伍建设工程、设备完善工程、招生就业工程、德育管理工程、校企合作工程等“六项工程”。围绕“校园对接、校企合作”的工作重点,加强与恩平园区的对接合作,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和“双证型”学生,为恩平市企业输送专业技能人才,打响职业技术教育的品牌。

  据介绍,目前职教中心已经申请成为江门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试点,分阶段制定了详细的发展目标。中心的发展将分三个阶段进行。

  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为第一阶段,目标是完成校安工程建设和创强工程第一期建设;完成领导班子的调整;理顺三所学校体制;健全学校的规章制度;加大教师的招聘和培养力度,争取“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教师的40%;中职在校生规模达到1500人。目前,这一目标已经基本完成。

  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为第二阶段,目标是加大“四位一体”建设力度,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完成创强工程第二期建设;扩大招生规模和社会培训力度,力争中职在校生规模达到2500人,开放教育在读生规模达到2000人,社会培训规模达6000人次;“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教师的50%;完成省级实训中心建设。

  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为第三阶段,目标是职教中心“四位一体”功能明显体现;创强工程全面完成;中职在校生规模达到3500人,开放教育在读生规模维持2000人,社会培训规模达7000人次;“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教师的60%;恩平职中顺利复评上省重点。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现在,恩平市职业教育发展已实现稳健前航,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恩平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定能再创职业教育新辉煌,培养更多优秀技术人才,为本市特色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莫平福信心满满地说。

        日前,欧特克软件(亚太)有限公司(Autodesk)与人社部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欧特克将向中国有需求且符合相关要求的技工院校捐赠正版设计软件,并开展技工院校管理人员和专业师资培训。同时,中国职协将依托有意愿的技工院校,建立欧特克软件专业实训工作站和应用特色示范院校。据介绍,双方的合作将覆盖制造业数控加工、模具制造、机电一体化、建筑、工程管理和城市规划、工业设计、多媒体和动漫游戏等目标专业。今后,双方还将共同建立联合协调委员会,以推动互访交流,总结和评估合作成果。 
    5月30日上午,由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发起组建的广安职业教育集团正式成立,此举标志着我市推进职教资源转化战略、推动职业教育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和可持续发展向前迈进。广安职业技术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集团的发展必将为广安走在全省改革开放前列、建设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融入重庆城市圈和成渝经济区、抢占承接产业转移第一落点,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据了解,广安职业教育集团是以广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主体,广泛吸纳主管部门、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中职学校等参与,集团挂牌于广安职业技术学院。集团是一个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具有区域性合作组织特征的产学研联合体。集团按照开放、协同、服务、创新的原则,整合各方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系统发挥集团各方在政策环境、产业科技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致力实践“政、行、企、校”合作的成功模式,实现广安产业体系整体竞争力和产业影响力的全面提升。

据广安职业技术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广安职教集团是以推进广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为目标,以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以校企双赢为基本目的,以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为主要形式,由各区市县有关职能部门、职业院校、我市骨干企业、学校、医院、科研院所组成,按照平等、互利、自愿的原则组成的具有联合性、互利性、非盈利性的专业联合体。目前,已有27所中高职学校、58家骨干行业企业、3家医院和19个政府职能部门加入。职教集团成立后,将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通过规模运作,实现资源的最优化组合,整体提高职业院校适应市场竞争力,推动我市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大力发展。 

学校举办人才培养(用人单位)座谈会

学校2014届毕业生就业双项选择洽谈会

        随着毕业季的到来,一年一度的大学生就业也到了分秒必争的决战时刻。201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以创纪录的699万出现,而2014年的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27万,整整超出去年28万,就业压力可想而知。在此一年甚于一年的就业压力下,黄河科技学院逆势而上,从2007年到2013年,毕业生就业率平均高达97%,一直走在同类高校前列。黄河科技学院是如何做到这些骄人成绩的呢?

        千里之行 始于规划

        “师兄,你这也太牛了吧?怎么个情况?强烈要求给学弟学妹分享你的成功经验!”在主持人介绍完演讲人的情况后,整个会场沸腾了。面对台下充满崇拜的眼神,讲台上的这位大男孩显得有点不好意思,一时竟不知所措,“你对结果感到惊讶只是因为你掌握的信息与我不同罢了。申请海外硕士研究生虽然会因地区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要求总归大同小异。”这位稚气未脱的大四学生是黄河科技学院国际学院2009级计算机专业的刘阳,不久前刚刚被8所国外大学同时录取为研究生,最后他选定了有“加拿大清华”之称的康考迪亚大学,并获得该校7万元的奖学金。“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选择继续读书是我经过职业生涯规划后的慎重选择。”刘阳从容地开始了自己的演讲。 

        黄河科技学院历来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刘阳正是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成功典型之一。学院把考研纳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学院主管领导亲自挂帅,统筹安排学院的考研事务,把在考研方面有实战经验的教授、博士等老师组织起来成立考研辅导团队,针对每一个考研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学习计划。辛勤的努力,得力的措施,收获的是丰硕的成果,自2011年以来,黄河科技学院被“985”、“211”高校录取为研究生的人数大幅上升。每年都有一大批学生进入国内名牌重点大学,有些甚至被国外著名高校录取。

        外国语学院2008级张媛媛被北京大学录取,工学院2009级朱施泽被香港中文大学录取,信息工程学院2009级张展被中科院录取,外国语学院2010级日语专业的晋果果、丁国庆也刚刚接到东北大学、吉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工学院2009级 和2010级材料控制工程班级,连续两年10人报考10人录取;9号女生楼320宿舍7人报考全部录取;诸如此类的校园传奇故事一再被复制。对此,朱施泽的话很有代表性:“能有今天的成功,离不开学院领导的关爱和辅导员的耐心指导,更离不开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未雨绸缪 百炼成钢

        2013年12月,张红玉老师获得国家教育部门“华普亿方杯”全国首届高校创业指导课程比赛全国总决赛三等奖,这是全国民办高校参赛教师中仅有的进入决赛并获奖的老师。张红玉获得这样的成绩不是偶然的,黄河科技学院有一支强大的职业生涯规划导师队伍。从学生大一刚入学就将他们的职业方向细分为升学、就业、创业三个类别,学生根据自身的职业测评结果确定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并不断进行分析、评估、修正。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黄河科技学院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经形成了“四年不断线”的全程式就业指导特色。

        商贸学院2009级市场营销专业刘达,入学后参加了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道路,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有关增强自己业务技能的培训。毕业后,他在创维集团的招聘中,凭借优良的职业素质,过硬的业务能力,从1000多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顺利加盟该集团。进入公司不到半年便升任豫北营销中心市场部经理,负责创维集团河南四大营销中心的市场部工作,年薪达10万元。面对今天的成绩刘达深有感触:“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帮了我。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我大胆走出校门做兼职,做教育培训师、叉车销售员、标签推销员等,几乎所有销售行业都尝试做了一遍,这不仅有了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为未来就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对学生负责,就要让他们学到真才实学。针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脱节、人才培养规格与用人单位不相符的问题,黄河科技学院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核心,着力打造以优化实践课堂教学、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鼓励引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和资格证书考试、积极开展多彩校园文化活动、组织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五位一体”的实践育人平台,形成了“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的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今年,信息工程学院在2012级通信工程专业开展特色班级创建,目标是培养一批具有一定通信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应用、维护技术和电子产品研发技术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此,特色班级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的不仅是学生安身立命的知识和技能,更是他们服务社会的责任和意识。学校规定从校领导到各学院党政一把手必须亲自抓学生就业,实行就业工作“一票否决制”。所以针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改革创新各个学院都在积极探索,大力实施,受到学生的欢迎,赢得良好的效果。

        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真枪实战的练兵,黄河科技学院不断加大校内外实验及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学校建有工学、理学、医学等学科的实验(实训)室105个(实验分室270个),校内实训基地15个、校外实训基地208个。并从2012年9月起,学校开始实施“毕业生强化训练营”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实训等封闭式强化训练。为了实现毕业设计环节与行业(企业)的有效衔接,学校还推行毕业设计“真题真做”,即由企业结合自身实际问题进行命题,学校导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成果鉴定合格后直接应用到企业生产实践中。此项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实践热情,他们设计的16吨起重机械已投入使用,作品“‘布·伊’礼服设计—民族服饰设计”、“永达食业VI设计”等均被相关企业采用。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黄科院的另一大就业法宝,学校、企业、学生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校企双方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采用工学交替、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现场教学等教学模式,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学校企业双重考核。学生从入校的那天起就有一只脚已经踏进了企业。近年来,学校与苏宁电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郑州宇通重工有限公司企业等联合办班。学生毕业之后就可以正式上岗了。学校还与企业合作创办经济实体,吸纳学生做相关实验,参与技术革新。如与河南省交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河南省路建路桥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等。学校与企业还合作建成校外实训基地,包括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713研究所、河南生茂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共208个。其中,学校与郑州宇通重工有限公司联合建设的校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已通过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评审,每年可接纳机械类相关专业学生进行实习。总之,学校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企业的各种各样的生产科研和实践中,真正做到了学校与企业的无缝衔接。 

        励志创业 成就梦想

        2013年4月19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内华灯初上,高朋满座,处处充满喜庆的气氛。中国电子商务盛会——第四届中国电子商务十大牛商颁奖盛典正在这里在隆重举行。北京酒仙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郝鸿峰获得2012年度第四届中国电子商务十大“牛商”之一。这位带头大哥郝鸿峰,当年正是在母校黄河科技学院的创业培训下,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黄河科技学院在建校之初就对学生的创业培训非常重视,制订了《关于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了由分管教学和就业的学校领导任组长的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由9名校内外专家组成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教师专家库”,并在各学院配备了10多名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并从创业意识、创业理论、创办企业流程、制作创业计划书等方面,为学生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积极构建“全面普及+重点选修+创业培训”的创业教育模式,建立了领导推动、部门主动、学生互动的创业教育长效机制,搭建支持平台,全方位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为了让创业的理念在同学们的心中深深扎根,学院组织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计划项目、“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创业孵化园等等一系列活动增强同学们的实践能力。为了扩大同学们的创业渠道,开阔创业眼界,克服创业中的实际困难,黄河科技学院充分利用校友资源组建了创业导师团,邀请有创业成功经历的优秀校友不仅与学弟学妹面对面分享创业经验,讲授创业实践课程,更与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开展创业“1+1”对口辅导。学长们的无私帮助让想走创业路的同学很快进入角色,把自己的事业做得有声有色。这种“传帮带,老带新”的优良传统已成为黄河科技学院多年来的创业指导一大特色和成功经验。

        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2013届毕业生高勇,得益于学校的创业培训,大三时就创办河南常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并获得河南省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扶持。同是2013届的国际学院工商管理专业马妮娜,在2013年1月创立了自己的河南本土风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毕业前就实现了成功创业。2011届袁少芳、赵大杰、武青、张军四人创办河南睿成商务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曾被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河南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2012届高凯创办平顶山市运输公司第四分公司,拥有70多名员工,年效益达120多万元;同届的涂小兵,在校期间创办了河南易程旅游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现在年利润过百万元。更早时期的创业毕业生就更多了,如2002届段鑫,创办了高新科技企业“深圳市汇鑫科技开发有限公司”,2012年荣登“首届深圳新生代创业风云人物榜”……“励志照亮人生,创业成就梦想”,从黄河科技学院走出的创业明星们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照耀着新中国的夜空,它不仅为这个世界增光添彩,更激励着后来者创业的激情和梦想。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因为有园丁无微不至的呵护,勤勤恳恳的栽培。30年来,黄河科技学院践行“办一所对学生负责任的大学”的愿景,全心全意为毕业生就业服务,让学生安心就业、理想就业。学校也因此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河南省普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中国民办高校毕业生竞争力十佳样本院校”等荣誉称号。“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面对莘莘学子骄人的就业成果,黄河科技学院不骄不躁,励志前行。 

 ——吉林省城市建设学校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纪实

        她,坐落在风光秀美的吉林省吉林市

        她,2006年吉林市职业教育布局调整中由四所学校组建而成

        她,2008年晋升为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她,2011年被国家教育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批准为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立项单位

        她,获奖无数:吉林省“绿色学校”、吉林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竞赛基地校,吉林市教学模式改革试点单位、烹饪全国大赛一等奖、两年国赛夺魁……

        她就是吉林省城市建设学校。

        示范校建设两年来,学校以国家示范建设为主线,以提高人才质量为核心,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形成了集学历教育、行业职工培训、行业技术推广三大办学功能为一体的办学格局。学校还利用担任吉林地区建筑、烹饪两大行业协会主体单位的优势,加强了与省内外建筑企业和餐饮企业的合作,实施了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的三对接办学模式。

        两年来,科学的管理制度,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灵活的运行机制,使学校办学水平整体提高,实现跨越式发展。

        【案例一】“三段五环”课堂教学模式 解课堂有效教学难题

        【关键词】“三段五环” 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难题

        【链接】

        “三段五环”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背景

        1.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微观层面的典型案例支撑:目前,课堂教学改革关于宏观和中观层面的理论、经验较多,在学校微观层面的可学习、可借鉴的经验和案例较少。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有效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能力本位的有效课堂教学,教师在课改中大多停留在理解层面,不能进入到操作层面,实施中查找与所教专业相适应、可借鉴、可操作的课堂教学模式很困难,为此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是我们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2.吉林市课堂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2012年吉林市教育部门下发了《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学校要有效开展好课堂教学改革,建立开放性课堂,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如何为吉林市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可学习、可借鉴的典型案例,推动吉林市的课堂教学改革,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因此,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成为迫切要求。

        “三段五环”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三大目标

        1.构建“三段五环”课堂教学模式。

        2.形成三大专业单元教学设计案例集。

        3.课堂教学效果取得一定成效。

        “三段五环”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1.模式的构建:“三段五环”中的“三段”分别指的是课堂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施;“五环节”指的是创设情境、布置任务、行动导向教学、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

        其模式运行图如下:

        201211月,学校在戴士弘教授编著的《职教院校整体教改》一书的启发下,结合国家示范校的建设工作和学校实际,编制模式行动指南,出台实施方案,成立课改小组,分三个阶段推进,拉开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序幕。

        20137月,学校聘请两位专家到校讲座、指导课改工作,推进课改工作。经过一年的课改实践,明确提出了“三段五环”课堂教学模式的运行范式,进一步规范了课堂教学环节,找到了符合我校专业实际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模式。

        2.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准备阶段:为使能力本位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此阶段组织课改教师开展“教学设计编写说明”活动,培训授课教师在教学设计前要做到“三学”、“三查”、“三问”等三项准备工作。

        “三学”:教师针对自己所教课程,到企业或与企业相关人员,学习交流课程对应的岗位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等;学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习课程标准。“三查”:依据“三学”确定的课程目标及内容要求,查找、整理本课程教学中所涉及的岗位技术资料、企业文化资料等;查找、整理学生学习所需的学习资料;查找、整理教学所需的数字化等教学资源。“三问”:教师在完成“三学”、“三查”工作后,首先要问自己,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目标、内容、应练那些技能你是否清晰?其次要问自己,所教的课程学生学完后,学生能做(干)什么、用于何处,你是否清晰?最后要问自己,本课程所安排的这些内容和技能训练,学生能否学会,你是否有考量?这“三问”都清楚了,提交“教学设计编写说明”参加学校组织的课改学习、交流、编写典型案例,指导下阶段课改工作。

        3.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设计阶段: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设计阶段,组织课改教师开展单元教学设计评比活动。活动中要求教师站在“三个开放”的维度去设计,一是实施的教学环境要站在培养职业人的维度,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开放设计教学环境;二是教学内容要站在能力培养的维度,以岗位知识学习、岗位能力培养和职业发展为重点,开放设计教学内容;三是教学方式、方法要站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维度,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力培养、学生能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开放设计教学方式和方法。学校通过对教师上交的单元教学单元教学设计方案进行评比、归纳,确定课改教师认可的、可操作的,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教案)的基本架构。

        4.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阶段: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阶段,主要以课改教师开展“优质课评选活动”来实施,活动中要求教师以模式中确定的“五环节”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能力发展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创设情境。要求做到灵活富有创新地做好教学情境创设的实施,当好问题的引导者、兴趣的激发者。

        布置任务。对于在创设情境中引出的问题,教师结合本次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明确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做好实施准备工作(如学习分组、分工、分发材料等),为学生设定或创设职业情境、职业任务。

        行动导向教学。教师依据单元教学设计中确定的任务内容及学习载体、设计的能力训练内容及过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训练,逐步深入,组织实施教学;教师按照所选教学过程、围绕能力形成,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根据教学设计组织落实能力训练、知识学习和归纳、职业素养或基本素养的培养,指导学习方法,解答疑难。

        教学评价。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教学设计中的评价方式、方法做好评价的准备和实施,每次课教师都要对学生知识运用的程度、能力是否形成、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进行抽测和检查,注重过程评价。

        教学反思。即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教学的感受与学生的反馈情况,查清是否实现预定教学目标及其原因,以提出改进意见。

        “三段五环”教学模式实施取得的成果与成效

        学校在模式推进的第一阶段参加课改的36名中教师中,整理出28份“教学设计编写说明”案例;在模式推进的第二阶段参加课改的43名教师中,整理出35份单元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在模式第三阶段参加课改的教师中,通过设计与教学效果的对照评比选出15份优秀教学设计案例。以此汇编整理出我校《能力本位开放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案例集》,为校内教师课改工作的有效推进提供了可借鉴、可指导的学习资料,教师参与课改人数达到80%以上。

        通过对模式行动指南的三次修改,经过近二年的课改实践,我们构建了适合建筑、烹饪、园林三大专业特点的,体现能力本位,以项目、任务为主要载体的,教师能有效实施的“三段五环”能力本位开放课堂教学模式。编写了由模式的含义及基本范式、模式实施的依据、模式解决的根本问题、模式的实施、模式实施对教师的要求、模式运行的机制及管理办法、成果与成效七个部分构成的《能力本位开放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指南》一书。

        实施分阶段、分层次推进、采取一对一交流指导的保障体系

        实施分阶段、分层推进。依据教师实际,不搞一刀切、不搞大帮轰,按照实际能力分“单元课程设计”、“课改研究课”和“示范引领课”三个层次来推进课改。解决了“你动我看、你说我听、原地踏步”的问题,实现了整体推进。采取一对一交流指导。我们在课改实施中采取一课一评、一对一交流指导,达到每个人的课都是一个课改学习案例,针对性强、效果好,每个人都受益。

        【案例二】中餐烹饪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体系运行与管理

        【关键词】实施五个合一 培养专长人才

        【链接】

        中餐烹饪专业始建于1960年,是吉林省品牌专业。学校拥有全省最大的专业教学实习基地之一——北苑酒店。

        为满足现代餐饮企业对中餐烹饪专业人才多元化的需求,打造学生“快捷就业、胜任岗位、平稳工作、持续发展”的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学校建立了“校企对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中餐烹饪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学生专业技能形成规律,强化顶岗实习期的运行机制建设与管理,形成了现代“师徒制”模式下理实一体的育人特色。通过顶岗实习,旨在让学生熟悉并适应企业生产环境,体验并形成职业操守规范、巩固并提升岗位专业技能,思考并构建职业生涯规划,进一步培养学生专业情感和职业精神,了解接纳企业文化,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用人标准的“零对接”。

        四个实施步骤

        摸底测试 按能定岗:实习准备阶段,主要安排了岗前教育学习、岗前摸底测试。依据成绩对学生进行基础情况分析,按能力划分首个实习岗位。

        以师带徒 德技并重:首个实习岗分配后,由实训基地统一为各岗位配备实习指导教师,每位教师最多指导5名学生。生产时,徒弟在工作岗位上以见习、辅助、实习等递进方式参与;间歇时,师傅要在基地教室中进行理论授课。

        达标轮岗 练就特长:为了让学生系统学习烹饪的各个岗位技能,当首个岗位实习期满考核达标后,实习基地统一安排岗位轮换。轮岗后,师傅们会指导徒弟通过“练绝活”侧重发展。

        个性评价 引导发展:考核分为岗位考核和综合考核。岗位考核是每个实习岗阶段考核,综合考核则在顶岗实习结束前实施。岗位考核以师傅考核为主,综合考核则是学生根据特长申报岗位选项,组织个性化考核评价,形成学生顶岗实习的最终评价结果。

        为确保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收到实效,实习基地强化机制建设与管理。

        条件保障

        “师徒制”培养模式:顶岗实习期的“师徒制”既是一种培养模式,又是一种管理模式。通过“师徒制”,既能传承行业尊师重道的传统,又能实现全面培养人才的现代教学要求。

        员工身份考核:顶岗实习期的每个学生,都具有实习基地员工的身份。实习基地按岗位、依考核为学生定薪酬,按《北苑酒店学生管理制度》等,对学生进行管理。

        实习点竞争:顶岗实习期间,学生想接触到上灶岗位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让学生有做掌勺师傅的体验,设置了基地拓展实习点,设计了20余个实习品种,通过考核选拔优秀的学生去实践锻炼,从而形成了岗位竞争的机制。

        技能竞赛引导:实习基地在每个实习期都举办一次技能竞赛。竞赛分若干个项目,按竞赛操作,展示评审,专家点评颁奖等环节展开。每次竞赛都使学生倍受鼓舞,学生们在取得了成就感的同时,也经受了历练。

        成效与成果

        经过多年实践,学校形成了基地顶岗实习运行与管理机制,在专业人才培养上,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毕业生就业质量逐年上升:在每年一次的毕业生推介会上,省内知名餐饮企业纷纷赶来。学校通过一次推介会,就基本能完成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安置。

        学生技能水平显著提高:通过顶岗实习,学生专业技能、专业素养都得到显著提高。学校代表吉林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中餐烹饪热菜项目比赛,2011年、2013年均摘得国赛金牌。

        学校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学校是吉林市烹饪协会会长单位,承担着吉林地区会员单位的协作与技术交流工作。2012年,学校牵头成立了吉林餐饮职业教育集团,使学校中餐烹饪专业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对于中餐烹饪专业顶岗实习工作,学校始终抓住职业操守培养、专业技能训练和岗位安全教育三条主线不放,综合运用多种机制促进实习效果的不断攀升。在做好岗位实习立足学校实习基地向纵深发展的同时,也积极探索借助吉林餐饮职业教育集团的平台,将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广度。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吉林省城市建设学校将继续开拓创新,实现新的跨越!

 

 

 

    专业引领篇

    瞄准前沿 紧接地气

    在离江山中专校园不远处,工人们正在一个占地70多亩的工地上忙碌着。其中,有不少身着校服的学生,他们或在播种,或在扶苗,或在松土,淌满汗水的脸上透着股认真劲。

    “那些都是我们学校的学生,这项工程也是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建的农经综合实训基地,总投资5000万元,全部由企业出资,建成后将成为集农产品立体栽培、加工、销售,农业观光、技术培训、科技推广,旅游休闲,餐饮会务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校长蔡之青说,这意味着将来学生在校期间就能通过到基地实训掌握种、养、培、管理等生产线上的所有技能,这对提升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及就业能力大有裨益。

    从一所普通中职学校发展为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江山中专靠的就是面向社会办学,让专业对接产业,提升学校服务企业的能力。而在成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单位后,学校将眼光放得更远,既瞄准行业前沿的发展趋势和新技术,发掘新的专业方向并纳入专业建设体系,同时更加注重接地气,把数控技术、机械加工、电子电工作为龙头专业,以培养实用型、紧迫型人才为目标,让学校专业与当地市场“零距离”接轨。

    课堂跳起“136舞曲”

    “饲料猪肉PK土猪肉,哪个更胜一筹?”课堂上,江山中专副校长、特级教师张容向农经专业学生抛出了问题。讲台下的学生们立刻如同忙碌的小蜜蜂般,三五一群组成小组,拿出一张大白纸,写的写,画的画,查资料的查资料,出主意的出主意。其间,张容总会适当地穿针引线,让每个小组都能上台展示他们的成果,并在每个小组代表讲解完后引导学生们进行评价。整堂课,学生们在各个环节中忙得不亦乐乎,没有人睡觉或者玩手机。

    这样的课堂,在江山中专已成为一种常态。“学生们从扭扭捏捏不愿意上台讲,到盼着上台表现,有的学生小组还会有意识地全员参与讲解,这样的进步,令我们惊喜。”领起这支名为“三维六步”项目教学法舞曲的创始人张容说,他一直在琢磨为什么几年教下来的学生,图纸看不懂,动手做也不太会做,而企业招个学徒工,三个月就能成为合格工人?究竟怎样才能让理论课上昏昏欲睡的学生们抬起头来?

    借鉴德国等先进国家的教学经验,张容带领全校教师一起探索研究,他们把具体的教学内容分成一个个项目,各个项目在实施信息收集、计划决策、项目实施、成果展示、工作评估、任务延伸6个步骤中,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每个步骤学生都是主体,自己看书收集信息的时候是主体,小组计划讨论的时候是主体,一起将知识点变为思维图是主体,展示和评价的时候同样是主体。让学生需学的知识和工作场景相结合,这样的课堂才能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掌握知识,学会技能,培养职业情感与价值观。”张容分析说。

    在该校领导看来,提高专业建设的“含金量”、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落脚点最终离不开课堂。于是,该校每周一下午都会有一节公开展示的教研课,每周五下午都有一场教学研讨或专家讲座。近两年来,教研课和讲座的主题渐渐都集中在“三维六步”项目教学法,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根据本专业的课程内容对其中的6个步骤进行调整,加入更有助于学生学习的元素。比如在数控专业教师郝未来的实训课上,项目实施便成为了学生们的机械操作,成果展示部分则是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讲解动手的过程及心得。“都是动手,但我们多了学生的讨论、反馈和沟通等过程,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提高动手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们的归纳、表达、沟通能力。”    

    校企合作水乳交融

    江山中专地处城郊农村,附近没有大型企业。自从江山市亚格电子有限公司进驻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二年级学生小周就上午在教室上理论课,下午进车间练技术,实习不出校门。更让他满意的是,每次在车间实习,公司里都有一位师傅手把手地教他,实习的“含金量”很高。进入三年级后,小周和其他40多名学生一起前往亚格电子公司实习,由于表现良好,小周和另外两名学生受到了公司的青睐,公司承诺毕业后就将他们纳入正式员工行列。

    这一“引企入校”的模式实现了校企的双赢。“伴随产业集中、区域特色明显的浙江经济发展浪潮,示范校只有深化校企合作,在学校内涵发展方面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优势,使校企双方真正水乳交融,才能不断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产业发展服务。”对于学校的发展定位,蔡之青的思路很清晰。

    近年来,学校依托机械加工技术、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农村经济综合管理3个重点专业确立了零距离企业人才培育培养合作模式,与企业联合办学,开设“冠名”班,开展定向培养。今年,学校投入50万元,与浙江恒曼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校内实训基地共建电光源和半导体研发中心,该中心的建设将为江山市及周边地区LED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现与7家农业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与市农业部门、畜牧兽医部门、林业部门等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定期到相关合作单位了解农业经营管理经验与了解农业经济信息,最后两个学期直接进入实践基地参加企业组织的岗前培训,这样的做法极大地拓展了学生实践与就业的空间。为更好地建立“订单式”合作培养的长效机制,学校加入了衢州地区的“输变电协会”,充实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力量。如今,江山中专真正实现了“企业进校园,教室进车间”,专业建设与本地四大特色产业全部无缝对接,在校企融合、资源共享方面走在了前列。

    锻造星级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中的重点,更是打造示范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为此,江山中专提出打造星级教师的目标,建立“每月之星”、“星级班主任”、“年度之星”等评选机制,创新人事分配制度,并以“教分”的形式来体现教工的工作量、日常管理和工作业绩,对不同星级的教师和班主任实行差额补贴制,这一改革也为系统开展绩效考核搭建了平台。

    为了积极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江山中专深入实施“青蓝工程”和“1358工程”等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采用“外引内训”的方法,改善教师队伍结构,聘用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两年来,学校已先后选派了8位专业负责人和骨干教师赴德国、新加坡和台湾地区培训,10位教师参加国家骨干教师培训,50多位教师参加中德合作、中澳合作、“双师型”、专业能力等省级培训。学校还以特级教师、名师、专业负责人为引领,成立了17个名师(技能)工作室,工作室以课题、技能项目等研究为主要依托,开展系列教研、教改、科研和专业研修及社会服务活动,培养一支高素质优秀教师队伍。

    在建设示范校的两年里,学校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升,先后有27人次获省“春蚕奖”、省市名师名校长、学科带头人、学科标兵等荣誉称号,47人次在国家、省、市级技能大赛和教学设计等比赛中获奖,教师辅导的学生105人次在市级以上技能大赛、“文明风采”、创业创新等比赛获奖。教师毛松发编写的《机械工程材料》一书被评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教材”;教师郝未来发明的“一种数控车床电动刀架外置电机保护装置”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教师陶渊博与中国林科院科研人员共同开发的“生物质内循环锥形流化床气化工艺及设备”专利获第十五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特色推进篇

    让幸福辐射更多、更远

    2011年5月11日,“浙江省退役士兵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江山市举行。作为全省率先家举办“复退军人、军地两用人才培训基地”学校的校长,蔡之青又一次走上前台,向来自全省兄弟县市的代表讲述经验,将“政府搭台、中专授课、退役军人直接受益”的新型培训模式推向全省,得到了副省长陈加元的充分肯定和赞赏。

    自2009年2月以来,江山中专凭借自身的办学优势和服务品牌,已先后为700多名复退军人、随军家属、军地两用人才进行了职业技能培训,并推荐他们在江山知名企业就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获证率100%,就业率达到98%。

    学校还积极参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开发了近20门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参与江山中学、江山五中、江山八中等普通高中职业技能类选修课培训。这一切,得益于蔡之青心中的“幸福工程”。而今,“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立项项目正开展得如火如荼,江山中专新的奋斗目标在哪里?对此,蔡之青心里已经更加明确,他要借此发展良机,深入构建幸福校园,把社会培训这项民心工程继续办下去,让幸福辐射更多、更远。

    为人人学习开一扇门

    “公司的待遇不错,不仅提供免费的工作餐,还给我们上了保险。一年来,我已给家里寄去4500元……”这是在日本电产科宝公司工作的王菊江给自己的母校——江山中专的感谢信中写到的,朴素的言语难以形容这名从云南大山深处走出的山里娃内心的喜悦与激动之情。

    时至今日,蔡之青依然保存着这封信。他感慨,一个学校品牌的养成,不是看校园设施有多么光鲜,而是有没有真正帮助走进校门的人找到属于他们的未来。

    事实上,王菊江不是学校全日制学生,她是学校举办的“云南民族班”学员,是学校东西部合作办学的受益者。截至目前,已有来自白族、苗族、傈僳族、彝族等8个少数民族的千余名西部学子像她一样,通过学习培训顺利“出师”,成为了浙江省内各家企业争抢的“香饽饽”,这一举措也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并作出重要批示。2010年7月,江山中专被省政府部门授予“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是全省仅有的获此殊荣的中职学校。

    “云南民族班”的成功举办,既解决东部地区的“技工荒”,又为西部贫困地区学校解决了“就业难”问题,还闯出了服务社会经济的新路子,可谓“一举三得”。近两年来,江山中专通过自身努力广泛开展社会服务,成了衢州市和江山市新型农民培训的主要基地,开展各类培训10000多人次,为每个走进校门的人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和技能的大门。实践中,在蔡之青的规划组织下,学校利用师资、设施、技术等优势,面向企业职工、农村预备劳动力、新型农民、复退军人、水库移民和失地农民开展长、中、短期各类技能培训,以及技术咨询、项目加工、对口交流等社会服务活动,还成立江山市农民学校,建立新农村信息服务工作室,收集农业前沿信息,经过分析、整合,再运用到社会服务上,加快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高了企业职工文化素质和岗位技能水平,为构建当地幸福社会贡献了重要力量。

    打造幸福人生的摇篮

    每天清晨的早读时间,总能听到江山中专校园里传出的琅琅书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这是学校开展的学习《弟子规》活动,师生人手一册,通过看《弟子规解读》、《感动中国人物》等视频教育,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和精髓;听传统文化讲座,掌握《弟子规》的要义;讲《弟子规》故事,领会传统文化的思想;参与《弟子规》书法、征文、千人诵读等比赛,让学生的心灵与优秀传统文化对话,感悟、品味生活的美丽和幸福。

    这是蔡之青提倡的“构建幸福校园”办学理念。在他内心深处,真正具备“品质”的校园,不是单纯传播知识的殿堂,更应该是打造幸福人生的“摇篮”,这是素质教育的永恒主题。

    2011年4月,“幸福校园”建设系列活动月在江山中专启幕,以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快乐校园、美丽校园、和谐校园为主线,先后举行了快乐课堂等20多项活动。学校每年都将“校园十佳歌手”获得者的歌曲进行录音,通过校园广播让学生的歌声在校园里传唱,并全程录制元旦文艺晚会,通过校园电视播放系统在班级里播放,从而让学生成为校园里的明星,增强他们的自信,充分展示学生的一技之长。学校还打造了一支技能过硬、作风优良的国旗仪仗队,先后到当地城北中学、上余初中、四都初中等学校承担升旗任务,将“正能量”辐射到多所学校。去年国庆节,江山中专作为衢州地区中小学仅有的一支国旗仪仗队亮相浙江卫视,仪仗队成员的精神面貌广受好评。

    为了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学校倾力创建校园学生创业基地,通过企业赞助的形式提供启动资金,在校园建立了与中国移动合作的校园学生创业基地。基地涉及服务师生、营销经营、企业管理等项目,为旅游管理、计算机应用、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搭建了实践的平台。目前,学生创业基地运行正常并产生了一定效益,造就了越来越多的“小老板”。

    到如今,无论春夏秋冬,无论酷暑严寒,整个校园总是充满了和谐生动的力量,那是幸福的乐章在四处传播。 

    何谓高职院校跨界文化 

    高职院校跨界文化是个富有创新的本土概念。跨界文化的意境体现了创新,是推进校企合作向深度发展的内在力量。跨界文化揭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本质和办学规律,是对高等职业教育属性和品格的高度融合。跨界文化必须从“跨界”说起,有学者把“跨界”概括为两个“融合”:一是跨越了企业和学校的疆域,表现为现代企业和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的融合;二是跨越了工作和学习的界限,表现为“做中学”与“学中做”的学习路径的融合。由此判断,“跨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它的实现路径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笔者认为,跨界文化就是把企业文化的核心元素和高职院校文化的核心元素进行有效融合,形成一种跨界的文化生态共同体,或者说是高职院校师生“生活样式”的文化。这种文化生态共同体的核心是合作育人。在对跨界文化含义认识的基础上,进而凝练高职院校跨界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即跨于“融”、基于“爱”、赢于“合”、兴于“和”。“融”是跨界文化的基础,“爱”是跨界文化的目的,“合”是跨界文化的本质,“和”是跨界文化的境界。 

    概言之,跨界文化需要正能量。正能量的释放需要法律的引领,需要重建新型的校企合作联盟,需要双师型教师能力的提升,需要科研的支撑。 

如何培育高职跨界文化 

    法律法规加以引领。企校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模式特征,也是高职院校跨界文化培育的主要路径。为此,建议尽快出台《职业教育企校合作发展条例》,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在两个法律文本中,增加关于跨界文化培育的相关条文。通过法律的手段明确企校合作的法律属性,确立企校合作的合法身份和地位,并将其纳入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使高职院校企校合作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使之有益于跨界文化的培育和创新。 

    重建新型合作联盟。新型的校企合作联盟是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增强办学活力的重要选择,旨在进一步加强政府、学校、行业和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构建政校行企四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和合作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政校行企之间搭建高职院校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跨界文化培育的制度框架,实现互利共赢,促进双方向“和”的方向发展。新型的校企合作联盟是以文化为基石,是培育跨界文化的有效载体,以此寻求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共性。 

    加强教师能力培育。高职院校跨界文化的培育,双师型教师是最重要的智力资源。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把双师型教师培养看成是学校发展的重头戏,坚持以教师为本,着力建设高素质、高技能的教师队伍。在我看来,我国高职院校与国外同类院校相比,差距主要不是学生生源,也不是财力和物力的投入,而是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观念、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面对这个现实,高职院校要明确教师的人格精神、道德伦理、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目标要求,强调做人教育与做事教育和谐发展,“为人”重于“为学”,“做人”重于“做事”,教学生学会做人,教师首先要德高身正,一身正气,文化育人;教学生掌握技能,教师必须有技能,会操作,能示范。因此,教师在教学、育人、技术研发、技术服务中,要把培育跨界文化作为一种教学责任和使命。 

    需要科研作为支撑。高职院校跨界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形态,从概念到形成文化共识再到指导发展实践,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其进行系统研究。为此建议,有条件的高职院校成立跨界文化研究所(室),积极吸纳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跨界文化的研究,组织跨界文化论坛、校企名家论坛、校企合作创新论坛等,建立跨界文化网络交流平台,不断深化跨界文化的内涵,逐步形成师生认可、企业认同的跨界文化核心价值观,以此引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向深度发展。 

    (作者系江苏理工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所所长)

 ——广州市番禺区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职示范校项目建设经验谈

 

供职于长隆欢乐世界的毕业生

许卓老师获全国中职学校财经类专业教师说课比赛一等奖

    广州市番禺区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番禺职校”)是第二批示范校项目建设单位。建设内容包括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物流服务与管理、电子商务等四个重点建设专业项目和一个数字化校园特色项目;建设总体目标是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为契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改革,创新教育内容,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内部管理,力争到2014年,把学校建设成为集教育、培训、服务功能于一体,改革发展示范作用明显的综合型中职学校,全面达到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标准,使学校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供应库,成为珠三角地区重要的技能培训、考核、鉴定基地。

    一、通过学习与研究,深化对示范校项目建设的理解和认识,形成共识,凝聚力量

    学习理解示范校建设的相关政策文件,正确把握其内涵实质,才能找准示范校建设的方向,明晰建设目标,形成建设思路,清晰建设过程。为此,番禺职校在认真学习和全面领会三部委《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和国家教育部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两个政策性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将其提炼归纳为示范校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工作机制是什么?三个提高、三个示范、三个作用是什么?四个重点、五个创新是什么?一个核心、一个载体是什么等五个核心问题,化繁为简,给区、校的领导讲、中层干部讲、党员讲、给老师讲,自己讲、请专家来讲。通过全面深入的动员、学习,为示范校建设工作的全面展开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形成了共识,凝聚了力量。

    二、通过研究与探索,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准示范校项目建设的着力点与突破口

    为了摸清家底,弄清学校的办学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番禺职校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等一系列关乎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调研。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邀请行业、企业和教育专家到校开展专题研讨,为专业建设把脉;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深入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开展人才需求调研、访谈,确定人才培养规格,进行职业能力和典型任务分析;引入专业咨询机构——麦可思公司对学校往届毕业生开展调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收集毕业生对学校、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番禺职校将示范校建设目标与学校的现状进行了对比分析,学校发展中具备的优势及存在的劣势得以深刻展现,而示范校建设的思路与路径也就随之清晰起来。

    三、围绕建设目标,明晰建设思路与路径,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通过实践与创新,切实推进示范校项目建设

    示范校建设项目是个全新的课题。是一项着眼于全局的,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创新性、系统性的综合型建设项目。经过反复酝酿,番禺职校最终形成并确立了“研究、探索、实践、总结”的建设思路与路径。具体来说:“研究”是指项目深入研究建设方案、建设任务书、有关示范校建设的文件、项目实施管理的工作机制建设等,明晰建设具体要求并周密计划建设方案。“探索”是指学习前人经验、聘请专家、开展调研、探索建设过程的可行性、科学性、先进性、示范性,确保建设不偏离方向。“实践”是指对构建的机制、体制、方案进行实践,通过实践验证其有效性、收集原始数据、为进一步优化提供一手资料,同时边实践边提炼,边总结边升华,采取做中完善的策略与方法。最后,“总结”环节则是把建设过程中的具有典型性的材料进行总结归纳,形成具有示范性的典型案例和建设成果。

    在确立了示范校项目建设思路和路径的基础上,番禺职校还通过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加强项目建设的过程管理,有序推进项目建设。

    成立示范校建设项目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决策;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建立资金管理小组、监督小组、5个项目建设小组、建设项目横向协调小组。制定了《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建设资金使用办理流程》、《示范校建设会务工作指南》等示范校项目管理制度,规范示范校建设过程中组织管理、责任承担、经费使用、工作开展等基本问题。

    按照纵向推进和横向协调的双向运行机制加强项目管理,落实项目任务,做到项目到人、经费到人、责任到人,确保项目建设任务的完成,达到预期建设目标。实行项目管理制,从示范办到各项目组、再到具体的子项目组逐级纵向推进项目建设,分级管理、全程监督、定期考核,项目承担部门各负其责,责任到人。每个子项目组配备横向协调人,对该子项目的研究进行统筹、监督,引领四个重点建设专业的子课题组成员共同开展研究实践。

    四、围绕“示范”做文章,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为中职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新的范式 

    番禺职校通过近两年的建设,围绕16个专业建设的主题,取得了一系列的的建设成果,发挥了引领和辐射作用,为中职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新的范式。

    第一,构建了“分类定制、校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学校的总体思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依据社会需要、学生需求进行分类定制;通过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实现自主选择课程,满足学生多元、多层次的发展需求;在课程标准中落实活动设计,体现教学做一体;以职教集团为平台,与企业深度对接,引进企业项目,建立校内公司,实现教学做一体,实施校企融通。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顶岗实习、合作办学、引产入校、课程进企业,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技能特色班、中高职衔接班,电子商务专业的订单培养、网实一体、校企一体,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认知实习、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都是番禺职校“分类定制、校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生动体现。

    第二,打造了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的教学环境。

    按照“环境职业化、设备生产化、功能一体化”的建设思路,注重引入企业文化、职业规范,结合教学的需要,四个重点建设专业新建或改造了17个实训场室,核心课程均建设了理实一体的教学环境,同时制定了相应的实训室建设与管理方面的制度,实训环境对教学改革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如数控车铣复合加工实训室实现了功能结构的创新,以“成组技术”的理念让学生学会加工工艺的选择,对接技能竞赛,满足数控复合型人才的需要;电子专业的单片机智能装置,对接当地动漫游戏企业和智能家居行业,深化了所学课程内容和工作流程;电子商务呼叫中心、学生创业园等创新了校企合作形式;模拟公司实训中心、在建的仓储与配送实训室、运输实训室、物流沙盘实训室等对接了行业和学生技能提升的需求。

    第三,创新了“五位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

    将政府对职业学校的评估指标体系、企业用人标准、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学生的发展需求等要素进行综合,构建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行业企业、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五位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转变人才质量观、教育教学质量观,重新定位职业教育的价值判断,促进办学模式、教学管理、教学实施、教学测评体系的全面深化,构筑全方位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具体包括:(1)构建以“课程学分+技能学分+德育学分”的三维学生毕业评价体系,突出以能力为核心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2)构建综合职业能力发展学生评价体系,注重过程培养,引导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发展。(3)构建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促进教学模式改革,深化教学实施过程,提升教学效果、效率、效益。(4)构建学生非技能素质评价体系,以职业道德为核心,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养成。(5)构建以学生满意度为主的师生互动反馈评价体系,强化学生的教学主体,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生态生成。

    第四,建立了“项目引导,团队协作”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按照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工作计划,实施新教师导师指导制度、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聘任等制度,建立教师成长档案,引导教师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通过制度引导教师成长,通过项目促进教师发展,通过校企合作提升“双师”素质,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综合能力。一年多来,学校涌现了南粤优秀教师1人,市级优秀教师3人,市级优秀班主任3名,市级十佳班主任1人,区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5人。四个重点建设专业现有专任教师91名,其中“双师型”专业教师79名,占86.8%;培养了9名专业带头人和27名专业骨干教师,聘请29名行业专家组建兼职教师资源库。建立起一支理念先进、结构合理、师德高尚、教艺精湛、技能过硬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第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逐步完善。

    按照“企业全程参与学校教学,学校全面服务企业发展”的思路,建立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实现校企文化、课程设置、实训基地、评价标准的“四融通”。为此,学校成立了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和校企合作办公室,专人负责推进和协调校企合作事宜;制订了《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奖励制度》、《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15个制度文件,使校企合作规范化、常态化;牵头组建了番禺工贸职教集团,扩大了校企合作的规模,提升了校企合作的层次。与5所高职院校联合开展8个专业的三二分段试点工作,与65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设校外学生实训基地62个,校外教师实践基地12个,一年多来合作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人数达712人。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联系校企合作项目常态化运行。与企业开展订单人才培养,目前有“用友班”、“诺登班”、“骏和班”等冠名订单班;企业参与组班、教学、考核等环节,提升了专业的培养质量。与广东用友公司联合开发虚拟商务实训平台,并组织了多次师资培训和研修活动。电子技术应用、电子商务专业与企业共同申请番禺区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共2个。以重点建设专业为引领,与企业共同构建了“五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具有原创元素,创新点、示范点突出。

    第六,成立生产性公司,引进企业生产性教学项目。

    充分利用职教集团的优势资源,引进企业真实的生产项目,改造为我校的生产性教学项目。比如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分别成立了“智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和“新锐数控技术有限公司”,由专业部长任总经理,安排专业教师挑选优秀学生,以代加工的方式为企业按单生产,经委托代加工企业检验合格后按件计给学生报酬。学校提供场地、人员、水电、技术、设备等,企业安排1-2名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培训,并负责对成品进行检验,提供包装盒、说明书、标贴等,包装后的成品存放在学校提供的仓库,由委托代加工企业保管。  

  

    新华网北京6月3日电(记者谢樱、袁汝婷、杨玉华)随着“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国家政策导向的出台,目前我国上海、安徽、北京等地的职业教育改革已经闻声而动,启动改革步伐的中国职业教育似乎迎来了春天。然而,一系列的改革能否改变职业教育“二流教育”的现状?职业教育又该如何破解招生和培养困境?

招生改革:解决生源问题

“对于擅长动手的孩子,一张卷子定终身的应试教育显然不公。”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指出,在现行高考制度弊端下,高职教育的窘境也由此可见一斑:高考录取顺序排在最后,生源、师资、科研经费垫底,教学差距越拉越大……在此背景下,“双轨制”(技能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高考分开)下的职教高考创新也备受社会期待。

今年,上海率先推出“中本贯通”培养模式,中职生的出路不再只有上高职或当一线技工,中职可考本科的改革。教育界人士指出,该项改革,实际上就是“双轨制”高考的先行先试。

据介绍,首批“中本贯通”在上海的3所中职校和2所本科院校试点,“中职+本科”学习年限为7年,试点的招生计划数将在200人以内。试点学校和专业分别是:上海信息技术学校和上海石化工业学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对口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机械工程专业,对口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过去培养中职学生,更侧重技能方面。对于 中本贯通 的学生,培养方案将推倒重来,文化与技能并重。”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校长邬宪伟说。

前不久,安徽省已有3万多高三考生拿到继续学业的通行证,他们不需要再参加高考,就能直接进入心仪已久的高职院校。记者了解到,这是安徽省职业院校升学考试改革试点方案出台后的首次招生。相比以往,自主权的下放,让考试、选拔更加透明、公正。

为了更好地吸引考生注意力,不少院校纷纷创新工作形式,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定位,采取灵活的考试方法。“职业院校的考试不是把学生考倒,它的培养不以成绩为目的,分数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亳州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办公室一名张姓工作人员表示。

记者发现,不少高职院校的选拔已经呈现出分类考试的特点,面向中职学生,实行知识加技能的考试办法;对普通高中毕业生,实行以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为基础的考试办法。

除自主招生形式外,今年北京在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和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职校试行“有条件注册入学”,打破了大学“凡进必考”的录取规则。两所试点校共计划招收200人。

社会认同:让职业学院获得与大学平等的地位

就读职业学校,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是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备胎”选择,职业教育成为落榜生的“收容所”,生源质量堪忧。从层层筛选变为平行选拔,提早“分流”的高考模式,是否意味着职业院校不再“捡漏”?被本科院校“筛过一遍”的生源窘境,会否成为历史?

“连三本都没考上,就去读职校,很多学生和家长都是这样的心态。”湖南铁道职业学院院长姚和芳告诉记者,中国的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很低,所以很难招到好生源,学生很少怀着主动、自愿的心态入学。

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尽管创新不断,但“新政”前景仍不太乐观。“如果现实中观念鸿沟和酬劳体系难以突破,那么高考 双轨制 也无法真正打破生源困境,生源结构不会发生本质改变。”储朝晖认为,要提升生源质量,关键在于提升职业教育自身的吸引力,“要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来。”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只有让职业教育获得平等的地位,才能真正实现分类高考。熊丙奇认为,在职业教育社会地位没有得到提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没有得到认可的现状下,“双轨制”高考并不能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不少受访专家指出,赋予学生选择职业教育的内在动力、破解“二流教育”的现状,取决于一个“可期待的前途”。如与能力高低相匹配、正相关的薪酬收入,社会与企业的尊重和认同、与大学毕业生同等的福利待遇等。然而,这样全方位、多元化的改变,显然并非教育部门一己之力可以完成。

教学提质: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即使 双轨制 高考能解决职校人才选拔上的问题,但目前普遍偏低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如果得不到明显提升,职业教育也难以有大的发展。”姚和芳说。

记者了解到,上职校学不到真本领,是许多学生和家长的担忧。广州某课题组对制造业企业中已经工作了三年以上的2502名职校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5.06%毕业生认为职业院校缺乏实验、实训设备;20.67%认为专业教学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相去甚远;15.56%认为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盲目、陈旧,13.01%认为教师大都“纸上谈兵”。

同时,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空心化,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师培养等方面都与社会发展脱节,很多学生毕业后与企业用人需求不匹配,高素质的职业教育人才普遍匮乏。

储朝晖指出,参照欧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真正的职业教育,应该与产业密切联系,无缝对接市场,以行业的需求来决定培养模式、内容,“政府应该放手管理,让职业教育与市场、企业充分互动。”

姚和芳告诉记者,让职业教育充分对接市场需求,利好是双方面的。一方面,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从而提高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另一方面,市场也能给职业教育院校提供指导作用,有利于学科发展和教学模式的完善、教学质量的提高。

然而,“校企合作”的模式,在中国推行起来却显得步履维艰。关键的问题在于,中国的企业似乎并不热衷于与职业院校合作。姚和芳建议,要解决“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政府应该给用人单位提供税收减免等优惠和鼓励政策,让企业在合作中得到应有的利益。“企业享受到参与职业教育的利好,才能有校企合作的意愿,给予职业教育的就业帮助也就会因而增加,教学质量提高后,学生出路才能得以保障。”

 

        针对当前结构型用工困难现状,当涂县职教中心积极搭建企业用工、学生就业互通平台,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能型人才。5月28日下午,该校2012级数控、计算机专业约百余名学生,到当涂经济开发区天福康药业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顶岗实习。

        为做好学生顶岗实习工作,该校深入企业调研,与企业进行沟通、协商,并集中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详细了解工作环境、住宿条件、工资待遇等情况。学生自愿选择企业,企业到学校开展面试,双向进行选择。顶岗实习后,学生角色转换成学徒,变 “书本学”为“实践学”,为今后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习期间,学校与企业将共同组织教学、实习事项、劳动保护及安全工作,同时企业将为实习学生支付相应报酬,对表现突出的实习生择优重点培养。

        近年来,该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加强学生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单纯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的实际能力与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接触企业真实的运作流程,感受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接受企业的文化熏陶,促进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高度融合。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刘玉)日前,由辽宁省教育厅主管,依托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并覆盖石化产业集群的跨地区的辽宁石油化工职业教育集团宣布成立。据悉,该集团吸纳了沈阳化工[1.37%资金 研报]职教集团、锦州石化职教集团、9个工业园区、96家企业、4所本科高校、6所高职院校、7所中职院校、8家科研院所等132家理事单位参与,省财政提供专项资金保障其运行。

据了解,石化工业是辽宁省重要的支柱产业。目前,随着一批百亿元、千亿元石化园的建设,以及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等高技术含量石化项目的落地,辽宁石化行业需要更多高技能的操作型人才。为进一步延伸校企共生发展的连接点,搭建校企深度合作的有效平台,提升全省石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辽宁省教育厅决定组建辽宁石油化工职业教育集团。

据介绍,集团组建后,集团内企业、学校、科研院将发挥各自优势,构建集全日制教育与短期培训和技能鉴定为一体,中高职衔接、本专科衔接的灵活、开放的石油化工职业教育新体系。通过发挥集团资源整合优势,促进企业生产向人才培养延伸,学校教学向生产和科研拓展,不断强化产业链和教学链。通过发挥集团的咨询和协调作用,按区域经济需求合理设置与调整专业,按岗位合理分配中高职生源比例,将集团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与学校专业招生就业计划进行衔接,建立石油化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预警机制,推动石油化工企业和各层次学校协调发展。此外,集团还将依照石油化工行业岗位任职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明确培养目标定位,统一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建立学分互认和多种学制等途径,在中职、高职、本科学校之间按职业标准梯次实现专业、课程、教学的衔接,促进集团内石油化工专业协调发展。

据悉,按照辽宁教育规划纲要,到2015年,该省计划建设10个以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牵头的覆盖产业集群的跨地区的职业教育集团。


随着贵阳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和优化升级,提升一线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质量和结构,更好地服务贵阳现代新型产业发展,职业教育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大数据产业的强势起航,不仅意味着贵阳开发型、研究型专业技术岗位科技含量及层次的提高,同样也使大量产业工人岗位面临着由一般熟练型向专业技术型迅速转变;不仅需要更多高质量的大学生和博士、硕士,更需要大批经过专门训练的技工、技师,包括大量的高职人才和中职人才。

相对于贵阳创新驱动加快发展的强劲势头而言,职业教育对于产业的支撑能力却不啻为我市要素资源系统的一大短板。从近年来贵阳市举办的各大专场招聘会可以看出,专业技术人员占据了九成以上的岗位需求,技工的需求量一直位居贵阳基层岗位需求量前十。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春季网上招聘月近四万个岗位中,技术性人才在贵阳市最紧缺人才职位中排名前三。

自1999年我省获国务院授权审批高职院校以来,到目前贵阳市中、高职业院校已发展到50所,专业设置涵盖现代制药、装备制造、磷煤化工、交通运输、城乡规划、电子信息等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的职业教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始终处于全省职教行业的前列;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整体水平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有着很大差距。目前,贵阳职业教育的发展在管理、投入、创新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职业教育发展缺乏统筹管理和创新发展的规划,中、高职院校在学校布局结构、专业设置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专业同质化十分严重,特色不明显,专业课的理论偏多、知识陈旧,缺乏实用性和创新性,实践技能不强,专业结构不能很好适应经济发展要求;校企融合仍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难题,校企合作难度大、缺深度;“双师型”师资队伍力量薄弱,企业与学校的师资流动缺乏政策支持,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长期投入不足、职业教育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与贵阳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全市教育发展大会提出,要深入实施“教育立市”战略,推进教育管理和办学体制改革、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奋力打造贵阳教育发展升级版。这为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推动贵阳职业教育实现新跨越,更好地服务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等的发展,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迫切需要。

推动新跨越,要实现大统筹,推动贵阳市乃至市域职业教育资源与科研院所在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换、人才培养交流等方面的资源大整合与大统筹。要积极推进和鼓励驻筑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联合组建针对不同产业发展的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打造协同创新、多方共赢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服务地方产业,提升贵阳本土科技创新能力;建立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信息预测发布机制,每年对贵阳人才预测、招生就业信息进行发布,为贵阳市委、市政府对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办学投入以及学校的专业设置等提供科学决策依据;进一步优化整体结构与布局,整合招生平台,推进各职业院校形成特色优势专业,引导各高等职业院校进行错位竞争。

推动新跨越,要实现大投入,在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力度的同时,支持和鼓励多元投资机制的建立,解决贵阳职业教育发展的后劲不足问题。设立职业教育专项资金,进一步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积极支持职业院校创建示范院校以及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等重大项目建设;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出台优惠政策,使职业院校具有更加灵活的用人政策,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大高职、中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力度,给予职院更多的招生自主权;成立政、校、企合作联盟,以科研成果转换等项目形式,吸引校企之间、校校之间乃至企业以投资方式参与的合作,推动学校与企业更深层次的沟通与合作;同时,政府还应该在职业技能培训、督促企业落实就业准入制度等方面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

推动新跨越,须有大发展,解决贵阳职业教育办学的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贵阳产业升级的能力等方面的创新能力问题。在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上实现创新,形成多元化职业教育发展的机制。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鼓励包括公办和社会力量办学的院校间联合办学,联合投资,实行集团制办学。支持职业院校在产业园区与企业建产学研机构,企业在职业院校建立研究院、技术研发中心等。推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推广“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的模式,实现职业教育机构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提升创新能力。在“双师”素质、名师、专业带头人、优秀教学团队等方面的建设上加大支持力度,真正提升教师队伍水平,使课堂和车间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效果上实现同步提升。完善中等、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纵向贯通的培养体系。加快劳动力转移和继续教育、终生教育体系建设,形成集学历教育、社会劳动力技术培训、各类据需教育共存的科学的人才培训体系,促进各层次人才均衡协调发展。

推动新跨越,还须实现大成效,最终解决贵阳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创新经济、服务奋力打造贵阳发展升级版。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知名度,力争贵阳部分职业院校进入国家级示范院校行列。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到2015年,全市新增劳动力普遍能够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贵阳市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基本涵盖贵阳的重要产业,为社会输送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信息、医药、城市建设、轨道交通等各类技能人才,满足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各层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作者系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近日,河北承德县被确定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全国100个试点县、全省4个试点县之一。为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该县成立了由130人组成的讲师团,按照三结合的原则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

    据了解,自该县被列为全国试点县以后,相关部门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需要确定培育对象。农牧局以及农广校还自编教材,成立了以专家为首,行业能手为主要成员的讲师团,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培育,受到学员的追捧和省农牧局专家的高度肯定。 

    编者按: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而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早在2005年,就提出“建设应用型大学”,并作出了10年努力。对于处于转型期的部分本科院校,也许是有益的参考。 

“应用型”是对人才需求的积极回应


    记者:怎样理解“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概念?“应用型”大学的基本内涵和要求有哪些? 

    邹广严:我们谈论教育问题,往往习惯于从教育内部出发,有些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认为讨论“应用技术型大学”这个概念,需要有“跳出教育看教育”的眼光,也就是要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人才培养要求的角度来审视当下的教育。 

    “应用型”大学首先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一种积极回应。人类社会不但需要牛顿发现力学定律,还需要钱学森把火箭送上天。正是由于应用型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缺口很大、需求旺盛,才会有“应用型”大学的兴起和发展。应该说,“应用型”这个概念诞生之初,就与社会需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现阶段中国教育的语境下,应用型大学是区别于研究型大学以及当前高职院校的一种办学类型。应用型大学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强于研究型,理论基础和专业能力又强于高职院校。 

    这就构成了“应用型”大学的内涵和要求:第一,培养目标应以能力而非以知识为核心;第二,专业设置应从社会需求而非从学科自身出发;第三,课程体系应该突出实践环节,加强实习实训;第四,应采用问题导向、案例分析、项目驱动等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化教学法;第五,“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办学质量的关键;第六,应不断深化产学合作,吸引大中型企业参与是成功的根本。 

    因此,我们可以说,“应用型”大学是一种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并有其独特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以及办学规律的大学。 

    记者:教育部提出一批地方本科院校要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怎样理解这一要求,目的何在? 

    邹广严:首先,这项改革决策是十分正确的。 

    当前,国内不少地方本科院校定位模糊,往往在追求研究型大学的道路上花很大精力,但实际能力确实较为薄弱。在这种情况下,教育部推动一批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既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又是对一些地方本科高校的“再造”,应该说是正确、必要而且及时的。 


落实“应用型”,分层次分步骤 


    记者:您觉得这个过程如何落实? 

    邹广严:对于这次重大转型,不能靠行政力量,搞“一刀切”,要区别情况,分步实施,做好“顶层设计”。我建议:从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着眼,稳定一批、支持一批、转型一批。 

    记者:请您解释一下这个概念。 

    邹广严:所谓“稳定一批”,就是要在一定时期内,“冷却”一下专科学校的“升本热”,以及中职院校的“升高热”。按理说,职业教育的体量是不小的,可为什么技能型人才还是如此短缺呢?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部分高职、中职学校不甘于自身定位,热衷于“升格”,而在人才培养上偏离了合理的定位。 

    所谓“支持一批”,就是对于那些本身定位就很准确,办出了一定成效和特色的本科院校,应该加大政策、资金的支持,使其成为这次转型的“排头兵”,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我认为,这个支持范围不必局限在地方高校,不少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因其自身对市场相当敏感,办学思想较为解放,体制机制束缚相对较少,更适合做改革的先锋。对于这类学校,国家给些支持,一来体现对公办和民办的一视同仁,二来能花小钱办大事。教育主管部门如果引领这股潮流,统筹兼顾,无疑会增加转型成功的几率。 

    所谓“转型一批”,就是对于那些自身定位不准确的地方高校,应该逐步、分批地引导其转型。有条件的先转,条件不足的可以创造条件后转,有的也可以调整它的办学方向和办学层次。 

    记者:怎样实现应用型大学的转型?政府应起到什么作用?学校应做哪些准备?或者说,怎样把转型做实,怎样算成功? 

    邹广严:我的建议是,政府可以借鉴经济改革“放活”的思路,大力支持、大胆放权,尤其是办学自主权,充分尊重高校的主体性,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 

    对于学校自身来说,办应用型大学,有三个重大问题肯定绕不过:其一,如何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充分体现市场需求导向;其二,如何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关键;其三,如何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尤其是与实力雄厚的大企业的合作,使其成为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参与者、合作者。 

    记者:在社会层面以及职业教育层面应起到什么作用? 

    邹广严:显然,应用型大学应该处在整个职教体系的“顶层”。它培养各行各业的高端应用型人才,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是横向可迁移的适应能力。举个例子说,会计毕业的可以搞会计,也能搞审计,可以到银行,也能去企业,也就是说学生的适应面比较宽广。二是纵向可提升的专业能力。毕业生可以从初级会计做到高级会计,从普通财务人员做到财务总监,也就是发展有后劲。 

    同时,应用型大学应该承担培养应用型研究生的任务,例如工程硕士等“专业硕士”,使应用与研究结合起来。 


从需求出发,落实应用型建设 


    记者:锦城学院的“应用型”建设对于其他院校,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内容? 

    邹广严:锦城学院在建校伊始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兴办应用型大学的主张,明确“学校错位竞争,人才分类培养”的竞争方略。近十年来,学校不跟风、不攀比、不动摇,可谓一以贯之。 

    记者:十年一直如此? 

    邹广严:是的。我们具体“落脚”实际上是三个环节: 

    第一,从社会需求出发,以岗位调查为起点,进行具有颠覆性意义的专业设置“逆向革命”,变传统“学科→专业→专业方向→就业”的专业设置为“就业岗位→专业方向→专业→学科或跨学科”的专业设置。 

    第二,据此设定独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包括:把“做人第一,能力至上”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标准;把“三讲三心”明德教育、“一体两翼”知识教育、“三练三创”实践教育为核心的“三大教育”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相结合的“三大教改”作为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法途径;通过突破学生实习实践环节,深化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和国外高校的“四大合作”,建立近600家稳定的“教学实习就业根据地”,以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无缝接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行“双向进修制度”,使业界精英熟悉讲台,科班教师熟悉业务,打造应用型大学的“王牌”等。 

    第三,毕业生能否为社会需要并认可,是检验应用型大学办学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所以,锦城学院实现了“高就业,就好业”的目标,蝉联省教育厅授予的“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创造了连续六年毕业生就业率98%以上的“奇迹”。 

    记者:需要是“应用型”的基础,也是破题的入口。 

    邹广严:是的。我们这“三个环节”实际上是一个“无缝闭合”,一切从社会需求中来,到社会需求中去,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满足社会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这就是锦城学院落实“应用型”大学建设取得成功的秘诀。 

    本报北京6月2日电(记者金振娅)2日,来自全球工程界、产业界、研究机构以及政府的1500多名代表齐聚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ICEST)上分享工程科技前沿新知,探索未来发展方向,为应对未来人类所面临的挑战聚集智慧。

        ICEST2014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国际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理事会(CAETS)主席周济在会上表示,科学技术新发现层出不穷,成为工程科技飞速进步的推动力量,但是人类社会仍面临众多尚未能解的问题。工程科技要不断推动技术创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更大的动力和保障。

        瑞典创新署署长、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布罗根(Charlotte Brogren)发言认为,现在全球500强企业,10年至20年后或许将消失25%,原因多为没能抓住机遇。当前整个社会都要投入到创新中来。成功的创新就是将技术进步、专业知识与具体的社会需求、消费者需求结合起来,推出新的产品、服务和流程。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工程科技与未来”,会期为6月2日至3日。大会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CAETS与中国工程院共同举办。这是工程科技界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国际会议。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