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信息

搜索贴子

搜索新闻

搜索店铺

搜索商品

搜索团购

搜索新闻
国际职教大会
当前位置:职教网 ☉ 国内新闻 ☉ 综合资讯 ☉ 回想一所农业中学

回想一所农业中学

2014-06-17 11:4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采编    阅读:101次    我要评论

[导读]一路走来不容易苏北的一个千年古镇,因“曲水人家、荷塘月色”,得名叫曲塘。一九五八年,这里诞生了新中国第一所农业中学——双楼农业中学(现名江苏省海安双楼中等专业学校)。那时,在距离学校不远处有几间青砖黛瓦,是我祖上的故居。听爷爷说起,双楼得名过去这里曾建有一座双子塔。坐落在这里的双楼农中,..

 一路走来不容易

 

    苏北的一个千年古镇,因“曲水人家、荷塘月色”,得名叫曲塘。一九五八年,这里诞生了新中国第一所农业中学——双楼农业中学(现名江苏省海安双楼中等专业学校)。那时,在距离学校不远处有几间青砖黛瓦,是我祖上的故居。听爷爷说起,双楼得名过去这里曾建有一座双子塔。 

    坐落在这里的双楼农中,远看像一座庙,近看还是一座庙。寺院内早已空空荡荡,取而代之的是课桌椅。一条大河环绕着校园,桃红柳绿掩染着校舍,万紫千红的学农基地。别小看这些,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有许多故事—— 

    1958年3月8日,在国务院副总理、中宣部部长陆定一的倡导下,双楼农业中学开办,这也是新中国第一所农业中学。建校时,陆定一同志专门为“双楼农业中学”题写了校牌,还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贺信。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欧阳惠林专程来校参加成立大会,代表陆定一阐明了创办农业中学的背景、意义和培养目标,他朴实幽默的讲话赢得了到会的800多名师生的阵阵掌声。 

    1964年,北京第三届全国人代会期间,陆定一得知南京大学匡亚明校长带领学生在双楼所在县搞“社教”时,他很牵挂:“双楼农业中学是我们创办的第一所农中,不知现在情况如何?请你关心关心。”会议一结束,匡亚明就直达双楼农中,正式蹲点在那里。同时,他还准备了拾粪的筐子,一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背着筐子拾粪,为农家驱肥;一边到附近农村征求对学校教育的意见和要求。当时此事还见了报,轰动全国。 

    1988年校庆三十周年之际,陆定一同志仍不忘关心双楼农中,又一次为双楼农中题了词:“感谢同志们三十年辛勤劳动,除了农业技术以外,还要学习农业经济,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展望将来,农业是一个难关,必须及早注意,加以解决。”…… 

    一所普通的农业中学,凭着领导者的勇气和顶层设计,并持之以恒地牵挂与关照,这在中国恐怕绝无仅有! 

    双楼农中在这块希望的田野里,经过五十多年的冬耕春播夏忙秋收,为农村输送了近十万农技人才;学校在探索“教学、科研、生产、经营、服务”的特色办学之路上,也使得双楼农中这个“第一面红旗”愈来愈鲜艳。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当然,双楼农中给无数像我这样从那里走出的学生,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与思念:“恰同学少年”,我们喜欢那座校园美丽的倩影,我们热爱那方希望而肥沃的土地…… 

    可惜,好景不长。近年来,我已愈来愈不愿提及双楼农中,甚至想早点远离那里。不是说我没有母校情节,也不是说我没有缠绵乡愁,是因为我那所曾经就读的双楼农中,突然被拆迁了。 

    就在我对双楼农中渐渐被忘却之时,今年清明,已是头发雪白、步履蹒跚的原双楼中学校长潘耕贵得知我返乡,在第一时间上门找我:“无论如何要抽时间,写一写母校。再不写的话,历史可能就将我们抛弃了!”我已记不清,这是他第几回对我这样说。 

    本来书写母校是一件很神圣的事,为什么我迟迟不肯动笔,除了我不是专业作家之外,主要是母校被拆迁,始终让我难以接受这一事实。这次潘校长,还将他日结月累的一些学校的资料,无偿交给我,并对我说:“时间也许对他不多了,但这些资料也许对写作有帮助。”他说得那么沉重,甚至有点惶恐和忐忑,仿佛一把匕首,倒逼我必须拿起笔。 

    说句心里话,没有了“改庙攻书育后生”的学校,还有什么值得我们牵挂,或者值得我们怀念的呢?就在匆匆岁月,把我们的青春慢慢消殁时,大到国务院副总理陆定一,小到基层校长潘耕贵,他们为了这所带“农”字头的学校,应该说吃尽了苦头,饱经了辛酸,但他们没有退却,始终黙默地前行。 

    为什么一个带“农”字头的学校,生存就这么难呵?虽然教科书一直在告诉我们,中国以全球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全球22%的人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但现实情况是越来越没有人、尤其是年轻人愿意做农民,因为农业挣钱太少,即使是那些挣到了钱的农民,在他们收入中纯农业收入不会超过三分之一。这些,有谁能为此担忧呢? 

    “今后谁来种地的问题,已十分突出,也许再过十年农民在中国就要消失了。”我没想到潘校长会说出如此忧心忡忡的话,“不要以为这是危言耸听。现在农村的年轻人都不留在家里,城里还会有人愿意去农村?没有农民,中国的农业怎么可能发展?” 

 

期待农业职教明天会更好

 

    目前的学校搬迁,虽然没有离开双楼,可能区位更好了;目前学校也已升格为中专,虽说还是学校,可能更上了一层楼。但我要提醒的是,对2013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关于“谁来种地”的问题,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这就亟待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 

    没有智慧、“三农”扶不起来,没有“中国梦”、越扶越贫穷。不管是扶智还是扶志,必须靠对口教育。这样才能让农村农业留得住当地年轻人、引得进外来年轻人。如通过教育,就像许多大量兴起的观光农业,实现农民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年轻人才自然愿意留在村里当农民,高素质的人才也愿意从事农业生产。 

    事实上,在大多数家长和学生眼里,判断一所高中好不好,往往看它有没有“重点”、“一级重点”这样的头衔。笔者以为,这样的评价标准应该取消。取而代之的是“省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的评选。让学校的课程真正多样化、有特色起来。简单地说,就是有足够的必修课、校内选修课、校外选修课、用学分制管理的学校。让不同的人能做出适合自己的生涯规划,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让人有深层次的发展才是教育的本源。 

    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因为农民的勤劳和智慧,中国创造了灿烂的中华农业文明;因为农民的支持和参与,中国开辟了独具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因为农民的付出和牺牲,中国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因为农民的勇敢和创造,中国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 

    是呵,教育可以与我们青春一样,没有衰老,也不曾远去! 

    让我们紧紧拥抱这个春天吧! 

    (作者单位:浙江省发改委)

发表评论:

本站客服
回到顶部